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钟南山院士团队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如愚

钟南山院士团队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论文发表

原标题:钟南山院士团队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植物医学》为找寻和验证哪些中药对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四十余种中成药和中药方剂进行筛选,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试验)为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在药物筛选过程中,研究者证实了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减少病毒含量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此研究发表在药理学界主流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基于这一发现,钟南山院士联合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中西医临床专家,启动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近日,这项研究结果被植物医学界的一区(2020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杂志——《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在全国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20余家医院展开,考虑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无法进行双盲;专家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在有限条件下的最客观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按照研究方案,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治疗组:常规治疗+连花清瘟胶囊4 粒/次,3 次/日或颗粒1袋/次,3 次/日,治疗周期:14 天。主要疗效指标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单项症状消失率及持续时间,肺部 CT好转的比例,临床治愈率,研究期间转重型比例,核酸转阴率及转阴时间等。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84例病例。试验数据经过专业第三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了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图1 总体研究发现图2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缩短症状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症状治愈率图4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以及缩短CT异常恢复的时间(A与C图:全方案集;B与D图:符合方案集)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轻至中度为主,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研究中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次研究的可贵之处,是在于疫情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我国研究者按照国际公认的随机对照标准开展临床研究,证实了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对辅助治疗新冠有效。2020年4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根据上述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下发了关于新增适应症申请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准连花清瘟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在说明书“功能主治”项增加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用法用量”项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疗程7-10天”的内容,说明连花清瘟新冠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钟南山院士的团队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在疫情初期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牵头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严格设计的中医药物筛选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并组织启动了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国际植物医学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发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成果也是国际对中国中药防控新冠的认可和肯定,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据了解,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钟南山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振华教授(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作者还包括李兰娟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伯礼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专家。”

好医生

谈谈关于临床回顾性论文写作的经验体会

在蓝译编译看来,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无疑是作者理论造诣、科研实力和撰稿水平的最好体现。但是,作者若一味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而忽视了对临床回顾性论文的撰写,非但不利于其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临床资料,错失其中可能蕴含的研究契机。相反,若能够从临床实际出发,以诊治过的病例为基础,遴选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病例资料,对治疗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技术改进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最终提炼出新观点新见解,则同样能够体现出较高的研究质量。有时,在反复的总结和分析过程中,还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宝贵科研素材,找到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并最终成就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由此可见,在指导临床救治和开展科研工作方面,临床回顾性论文与研究性论文同等重要,不容忽视。以下是关于临床回顾性论文写作经验的几点体会:一、传统技术和方法同样蕴含着创新。创新性常常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所在,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有些作者过分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并错误地认为:创新性仅体现在基础或临床研究性论文中,而临床回顾性论文则是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内容,无创新性可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若作者能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提炼,同样也是一种创新。二、灵活掌握病例累积数量和随访时间。但对于某一些临床研究而言,由于患者群体较小,加之患者流动性较大,决定了其病例数不可能像其他专业那样多,而且患者较大的流动性无疑增加了随访难度。此外,拘泥于“积累更多的病例数”或一味延长随访期,有可能使成文和发表的时间明显延迟,有时还会因此而失去研究成果的首发权。故若有可靠的相关资料作为支撑,并有3~6例临床病例和术后3~6个月的随访期,即可将这些资料进行总结,争取尽快发表。三、完整详实的病例图片资料可使论文锦上添花。设计界素有“适时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之说,图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临床研究论文而言,附有完整详实的典型病例照片,有如锦上添花;若无,则文章科学性与真实性将受到质疑。有时虽有图片资料佐证,但其规范性较差,属于资料不完整或有严重缺憾。有鉴于此,作者在收集及选择图片资料时,应注意几点:一是实事求是地拍摄临床试验照片,切忌通过各种手段弄虚作假;二是临床试验前后的照片在拍摄部位、范围、投照角度以及背景等方面均应尽量一致,以保证较高的对比性;三是照片资料力求完整翔实,除需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照片外,还应尽可能地收集6个月以上的远期随访照片;除收集常见的正位、侧位照片外,还应收集其他多种体位的照片,以便能客观全面地显示试验效果;四是应注意对患者肖像权的维护,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爱无疆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 2018年居全球第二

新华社成都11月4日电(记者陈芳、胡喆)2018年,美国、中国、英国等国发表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10位。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2018年以44279篇位居全球第二。这是记者4日从2019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中了解到的信息。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在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说,为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交流科技发展经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报告的编制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针对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医学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开始向集成化、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临床研究规模有所提升,成果技术转化速度加快,新型产品研发取得进展。报告显示,在主要疾病领域中,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最受关注的医学领域。2018年,全球在肿瘤领域共发表论文6.32万篇,占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的19.39%。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为2.04万篇,不到肿瘤疾病的一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与肾脏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分列第3位至第5位。报告表明,2009年至2018年我国共发表临床医学研究论文30.23万篇。与全球整体变化趋势相比,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较快,占全球总数的比重逐步提升,占比从2009年的5.06%增至2018年13.57%。下一步应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报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领域2018年度发展概况、主要成就,以及一些政策法规,能够为临床研究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医药工作者、企业家,还有关心中国医药科技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魏于全说。(完)

去知与故

临床医学研究生怎么写出高质量SCI论文

SCI论文的发表已经成为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时间、精力和基础研究上均不占优势,撰写SCI论文更是力不从心。但实际上,只要掌握了临床科研方法,用心观察,认真总结,发挥临床工作中容易获得一手数据的优势,亦能够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下面,达晋编译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怎么写出高质量SCI论文的几个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一、早期涉足临床科研活动,加强临床实践的规范性。就临床研究而言,不论是病例报告、病例分析、诊断试验,还是临床实验方案设计,详尽完善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都是撰写SCI论文的基础。因此,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应建立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制度,逐渐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记录,随访资料保存和各种标本库的管理体系。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各种资料的采集和如实记载,定期开展规范化培训、科研讨论和汇报。二、指导研究生设计课题,掌握SCI论文选题技巧。要想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研究的价值。一方面,可以让研究生努力接触国际发展前沿的信息,追根溯源查阅相关文献,深度思考问题后提出课题的初步设想。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研究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设计的课题宏大而宽泛,大而不细,多而不精,这也是初涉科研工作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建议,研究生应当多看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获得课题设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研究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验技术。如果实验技术不扎实,好的课题也可能做不出预期的结果,或者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这样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更不用说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实验技术种类繁多,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技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安排研究生经常讨论实验技术问题,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其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还可以通过参与同学的实验来掌握实验技术。同时,导师还应当为研究生举办实验技术讲座,邀请某项技术的专家、甚至厂家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讲解。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良性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研究生,也才能产出高质量的SCI论文,因为SCI论文的核心就是创新。也就是说,导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和充足的研究经费,才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才能为研究生积极创造海外学习的机会,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才能为研究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体验更为活跃的科研氛围,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才能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尽快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开发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性成果。四、正确认识SCI在我国医学科研成果中的评价作用。虽然强制性地要求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才能获得学位会给研究生带来压力,但大多数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发表将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尽力选择创新性的课题并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这样,在撰写SCI论文以及投稿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更能够促进创新型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无形中锻炼了研究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和能力。因此,在利用SCI评价体系,鼓励研究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同时,也要打破医学界对SCI的盲目崇拜,不能够仅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研水平,更应当注重科研质量及科研创新。事实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树立正确的SCI论文观,集中精力做好临床工作,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加上导师亲力亲为的指导,就能够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

无止

临床医学论文有哪些选题题目参考

写临床医学论文,第一步是要确定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也与选题不分家。而且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那么,临床医学论文有哪些选题题目参考?临床医学论文有哪些选题题目参考临床医学方向的论文,每年都会有不少在发表,涉及的选题也在不断的增多,或者同一选题上,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无疑会给后来者在选题上增加了难度,最起码要在相关领域选题上有所创新。所以,有发表论文需求的,要日常关注好的选题,为自己选题奠定基础。以下是几个选题,仅供参考,如果你有论文选题上的苦恼,不妨关注我,发留言,与您分享。1、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讨2、外科护士的术后疼痛知识和态度与疼痛知识培训效果的研究3、手法振动按压法协助成人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排痰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4、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X线指标观察的临床研究5、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6、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研究7、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8、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9、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研究10、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11、新生儿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12、皮肤颜色定量评价方法学研究选题只是写临床医学论文的开始,如何撰写,如何发表临床医学论文,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论文成功见刊和收录,才算一篇论文成功发表。了解论文发表上的问题,关注知实学术。

夫奸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最新论文:披露连花清瘟新冠临床试验数据

原标题: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最新论文:披露连花清瘟新冠临床试验数据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疗效。根据论文披露的临床数据,连花清瘟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但论文表示,连花清瘟治疗在降低重症病例转化率和提升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同时提高临床治愈率。这项研究结果近日被国际植物医学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以及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院长贾振华,共同作者有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这项研究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了284例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单独的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与连花清瘟胶囊的组合(连花清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2例)。试验设计连花清瘟是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常见中药抗病毒药物,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等,这些成分此前被证明可以阻止新冠病毒与其人类受体结合,连花清瘟中的广藿香也被证明可改善腹泻及提高胃肠道抗病毒能力。该研究于今年2月2日至2月15日在中国新冠肺炎定点治疗的23家医院展开,考虑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无法进行双盲,专家组讨论后决定有限条件下,采用客观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此前的研究认为,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有效缓解症状。该临床试验主要终点是症状缓解比例,次要终点是康复时间。连花清瘟治疗组的患者的总体症状治愈率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达到91.5%。总体而言,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分别将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烧、疲劳和咳嗽的症状出现时间缩短了1、3和3天。临床上较高的治愈率和胸部CT表现的恢复率可能与连花清瘟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及其抗炎作用有关。试验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每次4粒,每天3次)后,连花清瘟治疗组的恢复率达91.5%,明显高于对照组(82.4%)。此外,连花清瘟治疗组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中位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研究还证明,连花清瘟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肺部CT影像异常的改善率,并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在全分析集下连花清瘟治疗组患者的肺部CT影像改善率达到83.8%,而对照组为64.1%;总体临床治愈率的对比情况为:连花清瘟治疗组78.9%,对照组66.2%。连花清瘟治疗对于新冠患者临床治愈率和胸部CT影像改善率的提高,每组柱状图左边为连花清瘟治疗组,右边为对照组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临床试验中,两组患者在重症病例转化率和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他们的病毒检测转阴中位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别。同时报告表明,连花清瘟治疗组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认为,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来看,可以考虑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改善Covid-19的临床症状。钟南山院士团队此前表示,通过对中成药开展抗新冠病毒体外药效筛选,初步发现多款中成药显示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药效。团队同时表明,探索中草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新用途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除恢复期患者血浆外,目前对于新冠肺炎还没有其他已证明具有疗效的药物。但是,报告也明确该研究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疫情暴发的紧迫性且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团队没有进行双盲试验,即研究者和受试者都知道真实的给药情况。此外出于人道考虑,研究也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团队指出,更长的给药时间是否会转化为更大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未来仍需要进行双盲、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全面评估连花清瘟胶囊在更大的患者群体中的疗效。

来一发

《自然》最新发表研究论文:两种新冠疫苗进行临床试验

(抗击新冠肺炎)《自然》最新发表研究论文:两种新冠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中新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30日在线发表两项疫苗研究最新进展的论文称,一种由腺病毒制成的单剂量疫苗和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ChAdOx1 nCoV-19疫苗都在进行临床试验,两者已分别显示可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免受新冠病毒的侵袭、可预防恒河猴发生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的肺部损伤。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已成为全球的头等大事。《自然》发表的其中一篇论文指,一种由腺病毒制成的单剂量疫苗可以保护恒河猴免受新冠病毒的侵袭,目前,该疫苗的最佳版本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基于载体的疫苗利用病毒表达目标病原体的片段来刺激免疫反应,腺病毒是一组与轻度感冒等疾病有关的病毒,能有效侵入人体细胞。基于腺病毒血清型26(Ad26)的疫苗已被证明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诱发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该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哈佛医学院丹·巴鲁奇(Dan Barouch)及其同事开发出一系列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不同变体的Ad26载体,并展示在52只成年恒河猴身上的测试结果。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疫苗能引起免疫反应,而且还能提供部分或全部保护,防止新冠病毒在呼吸道的感染,这种效果被认为是防止病毒在人类中传播和发病所必需的,其中表现最好的疫苗Ad26-S.PP(疫苗名称为Ad26.COV2.S)现已进入临床试验。论文作者表示,单剂疫苗后就能获得强大的反应,单剂注射新冠病毒疫苗比多剂疫苗具有实际优势。但是,他们希望Ad26-S.PP疫苗的两剂注射方案可以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自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则指出,针对新冠病毒的ChAdOx1 nCoV-19疫苗目前正在英国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该疫苗能引起免疫反应,并降低暴露于新冠病毒的恒河猴的病毒载量。该疫苗被发现可以预防恒河猴患上新冠肺炎,其研究的初步结果被用于促进启动该疫苗在人类中的临床试验。该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文森·蒙斯特(Vincent Munster)介绍,ChAdOx1 nCoV-19是由弱化的黑猩猩腺病毒(一组可引起包括普通感冒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病毒)制成,该病毒表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一种使新冠病毒能够进入人体细胞的结构)。文森·蒙斯特及其同事通过对这种疫苗在恒河猴身上抵抗新冠病毒功效的研究表明,在暴露于新冠病毒前28天给6只恒河猴注射一剂ChAdOx1 nCoV-19,可有效防止肺部损伤,并大大降低病毒载量(与6只对照动物相比)。另外6只恒河猴在挑战前56天和28天分别接种了两剂疫苗,显示其免疫反应增强了。论文作者指出,接种疫苗的动物和对照动物从鼻子里脱落的病毒没有区别,这一发现表明,ChAdOx1 nCoV-19可能不会预防感染或传播,但可能会减轻病症。该研究已经促成了ChAdOx1 nCov-19疫苗的临床试验,截至2020年7月初,已有超过80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完)

龙猫

写临床科研论文没有门路,不如看看这几点体会

临床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医务工作者对科研课题继续探入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是写作者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加工,用文字撰写而成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文章。一般来说,写好一篇科研论文,需要具备知识、知能、意志和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下面,医刊汇编译结合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几点关于临床科研论文写作的体会。一、需要有坚实的文学素质。论文的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语言符号使思维活动物质化、视觉化,不但使游移不定难以斟酌推敲的思维活动固定下来,而且便于把思维拓宽和引向纵深一使朦胧的意识变得明确,疏漏的思想困之缜密。因此,写作者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素质,能熟练地掌握语言修辞,使写出的文章语言精确、清晰、翔实、简捷,典雅。这就要求写作者做到多读、多写。多读,要多读各种经典文学著作,多读各种医学杂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说,通过博览群书,才能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多读才能汲取和丰富写作材料,掌握写作规律和写作技巧;多读还可以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式和修辞方法;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修辞的技巧。多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多写多练来掌握。不能抱有写一篇就能成功的侥幸心理,要持之以恒,一次写不成功,就多写几次,甚至几十次,直至成功。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有坚强的恒心和毅力,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和技巧。二、要勤于实践。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必须植根于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反复研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这就是写好论文最宝贵的原始资料。因此,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微变化,不断总结积累,然后再进行反复实践验证,反复观察,进行思维推敲,不断深化提高,就会产生具有规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依据。人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在应用时如果不注重天时、地理、个体的差异,宝贵的经验也是难以见效的。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缜密思考,知常迭变,适宜地制定临床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所以说,只有勤于实践,善于积累,才能写出好的、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三、要精于修改。医学论文虽然经过慎重的选题、严密的科研设计,但论文完成之后,仍然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修改论文应从深化主题、调整结构、修辞炼字等方面入手。1.深化主题。深化主题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认识过程,是创造性的劳动。临床科研论文就是把临床观察、实验结果经过思维推敲,不断深化提高,并从中提炼其理论意义,使假说更完善、观察更详尽。使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科学性、实用性,以期对临床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2.调整结构。完成了主题的深化后,论文的修改应着眼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逻辑性,论题与论据之间是否具备必然的逻辑联系,论证的层次是否清楚,是否符合论证逻辑结构要求,是否前后重叠、混乱不清,等等。3.修辞炼字。精炼简洁,论辨有力是写好论文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必须权衡益弊,认真核对验证数据,使准确无误,对个别不妥的字词和不必要的句子,甚至不必要的段落都应删去。要达到“章中无冗句,句中无冗字”。对论述不够详尽的地方,要补充、增加内容,使之透彻详尽。用精确简洁的语言修辞,使论辨有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新意,让人读后能给人一种新的启迪。

同滥而浴

钟南山专访:对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贬读!

据科技部网站4月3日消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发布通知要求,新冠药物临床研究3日内须完成立项,逾期叫停。截至4月16日,我国有598项新冠病毒临床试验通过了项目立项,最多的一天有32项。同时,有40多个项目被撤销。其中,4月15日,被誉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两项临床试验“暂停”,原因显示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从全球看,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4月7日,新冠病毒临床试验共立项927项。其中,中国(截至当日为581项)占比近2/3。对此,有人质疑,我国上马的新冠临床试验是否过多?40多个项目撤销背后有何隐情?接下来的研究要考虑哪些方面?就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中国科学报》:截至4月7日,全球新冠病毒临床试验共立项927项,中国占比近2/3。您如何看待这些数据?中国有近600项研究,多吗?钟南山:中国占全球2/3并不奇怪。中国最早发现的病毒,对它的研究最早,应该看到这里。我的看法首先是积极的。17年前我们应对“非典”时,很少去考虑做一些研究,我们真正进行的科研设计或是申报做的研究都很少,包括我自己也就发表了3篇(文章)。为什么?那个时候全部的力量都放在了医疗上,总结了不少医疗经验。但那时候没有一个很强的概念,除了临床医疗,还要总结经验、形成论文,要在国内和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或者对别人有点启发。这个理念我们必须加强。所以,这是好现象。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是一场遭遇战,我们面对的情况是不知道什么药有用。做一些密切的临床观察,允许多一些研究,这是对的。所以,对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贬读。这本身说明大家对探讨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具有很高的积极性,这在十几年前根本不可想象。不管是国家药监局,或是科技部、卫健委,都鼓励进行临床观察、临床药物研发以及一些临床技术的研发。现在比较强调科研要总结。在讨论我们的成绩的时候,要是完全没有总结,没有研究,没有论文,怎么算成绩呢?这也是大家集中申报的一个动力,所以要辩证地看。《中国科学报》:申报数量多了,一些临床试验的设计会不会降低标准?钟南山:在(最近)相对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全世界临床医学领域4个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发表关于(新冠)治疗的研究论文时,其设计要求都降低了。不可能设计对照组,病人要生要死的,你还设对照组,根本不理智。病人都不知道用什么药来治疗,怎么对照?只能够与自然对照。更谈不上双盲,怎么双盲?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再像最初“遭遇战”时那样了。因此,继续接受临床申报会严格化。那么,我们申报的项目多,都是好的?那也未必。很多项目一个是可重复性少,另一个是协作得少。现在在中国,我们协作是相当困难,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地方,一个事情,要互相协作对吧?但这是个大问题,也是课题比较多的其中一个原因。《中国科学报》:协作难,是不是因为发表论文的排序等一些因素牵扯在内?钟南山:当然有发表论文的因素,还有各个单位发表论文的比较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一个“指挥棒”。所以,全国一盘棋针对一些最要害的问题来协作,表面上都可以,但实际上有些是不行的。我自己体会到,有些项目大家在协作方面还是有一些困难。当然,总体还是做了不少,这是肯定的,但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就出现申报时各报各的。《中国科学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登记信息中,和艾滋病治疗药物利托那韦相关的试验有16项,和洛匹那韦相关的有11项。还有一些治疗流感的药物如阿比多尔和奥司他韦,以及一些干扰素和激素药物。对于这类“老药”,会不会建立更严格的审批制度甄别其疗效?钟南山:对,会的。现在看,很多相似的药物看起来(效果)都不是太好,比如阿比多尔、匹洛那韦。对于这些类似的药物就要建立起更严格的审批制度。《中国科学报》:截至4月14日,有40多项相关临床研究被撤销。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吗?钟南山:很多研究被撤销,是因为大概谁都想不到中国会那么快控制住疫情。现在要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药物或是治疗的研究,已经没这个机会了。第一波疫情已经过去了,第二波我们现在控制得相对比较好,特别是在很严格的群防群控的框架下。我想强调的是,武汉年初出现的暴发,说成中国暴发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暴发是在一国内的多数地方、在较大过程当中的暴发。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只是一个地方高,其他的地方并不高。第二个是广东,到现在累计也就是1500例左右,浙江是1200例,不算高。准确地说,新冠肺炎是在中国武汉地区高发,有了这个出发点,才能够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所以后来实施了两个战略,一个大疫区的重点防控,第二个非大疫区的群防群控。正因为这样,中国从1月23日开始,在两周之内就把(疫情)上升的势头遏制住了。又用了两周,就让感染病例恢复到最初的水平,总共就用了一个月。当时申报的五六百项研究,大都是对它的病情观察、用药什么的。现在病人都没有了,怎么观察?所以,现在很多怎么生存、怎么分组的治疗方案就撤销了,因为根本没法做。撤掉的话,可能经费就逐渐会收上去。不过,不要再回过头来说投入(不对)。确实有一些重复的,或者是相近的药物,但比较少。《中国科学报》:您说现在我们有一些新问题要考虑,主要是什么?钟南山:当前遇到的是一些新问题。首先,无症状患者的感染以及传染的可能性,仍然缺乏大数据。一些项目仍然在进行相关追踪。其次,在这次的新冠肺炎课题中,疫苗的研制是放在一起的。全国有二十多个地方进行了申报,目前已经批准了3个疫苗在做临床试验。在这个问题上,如何研制和测试疫苗进行防控?如何做国际上的引领者?都要考虑。此外,中国如果继续引领,就要引导关注病患治愈后存在的一些问题,追踪观察其康复情况,不管是复阳,还是各方面的一些异常。还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治疗、如何更快地诊断。这些基本上都是新的课题。所以,你问我们的课题是不是太多了?会浪费?我想不见得是。截至记者发稿前,据WHO网站4月15日更新的最新统计,全球临床试验已由4月7日的927项增至1135项。我国相关临床试验全球占比已从一周前的近2/3,降至近1/2。(作者:冯丽妃)

目擊者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撰写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撰写,其目的一般是解释研究的结果,判断前面解释,并得出结论。该研究想说明什么?得出的数据和结果能说明什么?结果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切忌脱离该研究的结果而只根据文献对论文标题中几个关键词展开文献综述。蓝译编译认为,在开始撰写之前,先要明确自己准备下几个结论,每个结论分别从这个研究的哪些结果中推导出,如何推导。其次,需要复习文献,复习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如类似的研究目的、研究指标、结果或结论。需要研究有关文献全文,而不仅是摘要。需要分析研究其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异同,而不仅是分析结论。可以参考综述类文章,但应以原始研究文章为主。总之,一定要紧紧围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和主要结论,讨论主要结论、比较主要结论、应用主要结论。下面几点往往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一、论述该研究的主要结论。要再次强调主要结果,进而强调主要结论。要清晰地论述结果为什么支持结论,结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结论与研究目的的关系。如果该研究存在第二、第三个结论,最好分段分别论述。不同类型研究的结论对于“病因”和“疗效”的肯定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描述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分布特征”就只能提示“可能有关”的结论,“分析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危险因素”就只能提示“可能病因”的结论,“实验性研究”研究结果中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效果差异”就可以下“是因果关系”的结论。可以从该研究的方法学角度对该研究结果及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讨论,但切忌对该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可能机理进行过多的讨论,并试图用以证明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二、论述该研究结论与文献中结论的区别。在将该研究与文献中的结论和结果进行比较时,需注意对样本、总体、研究方法、研究指标、指标测定方法等各方面均进行分析比较,从方法学的异同进而分析结果和结论的异同。三、强调该研究的强项及创新点,讨论该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一般每一项研究都有其创新点,如果某项研究毫无创新点,那么这项研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该研究的强项和创新点应由研究者对该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与文献中相关研究项目进行比较而得出。如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与文献有所不同,或由于该研究的测定方法更先进、样本量更大、观察时间更长、质控方法更严密、研究方法更权威,因此该研究的结果更可靠,结论更可信。反之,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往往也是由于该研究的方法学所决定的。四、提出建议。作者可以根据该研究的结论对目前临床实践中的程序、常规、流程提出修改建议。可以对进一步的相关临床科学研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