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 通讯员 陈胜伟 俞洁近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公示了2018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在软件工程专业拟录取名单一栏里,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1班陈明健的名字赫然在列。得知陈明健考取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在很多师生心目中,陈明健曾是个很普通的同学:大学英语四级低空飞过、六级没过线,学习成绩一般、四年平均绩点3.2,没当过学生干部,没上过考研培训班……唯一让大家觉得特殊的,是这个学生痴迷于计算机,写起代码来废寝忘食,参加竞赛乐此不疲。那么他能够考取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到底有什么秘诀呢?不知天高地厚,就要考北大陈明健是浙江温州人,2014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三下学期,辅导员在鼓励同学们考研时,要求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考研目标,陈明健毅然写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北京大学。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虽然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但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全校加起来也没有多少,更何况在大家的眼里,陈明健成绩并不突出。走在回寝室的路上,陈明健知道同学们是在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但他知道自己不是心血来潮,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陈明健一个亲戚的儿子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亲戚就对他妈妈说:“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更好成就,就需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研究生!”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考研的他,当时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和浙大一样好的学校。女朋友也给了他额外的动力,因为她是中国政法大学本硕连读。陈明健希望和女友在一个城市,考到北京的大学读研究生。最后,他把目标定在了北京大学。这个决定,陈明健一开始并没有告诉爸妈,因为他不想听到“今年考不上,咱们明年再考”的丧气话,也不想给爸妈带来无形的压力。英语六级没过,学习成绩一般但编程的专长让他逆袭浙江农林大学每年大约有1000个学生有考研意向,其中能考上985、211以及世界200强高校研究生的大约有100个。能不能成为这10%的一员呢?这无疑是一场博弈。毕竟陈明健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突出,英语六级都没过。前辈同学中,有拿国家奖学金的学霸都名落孙山的情况。“当时压力很大,但是后来一咬牙,决定全力以赴!”陈明健说,既然想好了,当然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英语是陈明健的弱项,这无疑成为他考研路上的拦路虎,但是考研期间他恶补了英语。“不就是6000个单词吗?我一个一个地背,每个背100遍,还会背不出来吗?”陈明健说,“考研每一门都很重要,不能偏科,再难也要攻克它!”天道酬勤,他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最后的考研成绩单上,陈明健的英语考了70分。他还有拿手绝活,那就是专业课。对于计算机和编程,他可以说是痴迷。每天写代码到两三点是陈明健的常态。大三下学期,因为课时不多,他经常在实验室备考到天亮。就算是已经被北大录取了,记者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里写代码。从大一开始,陈明健就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协会(ACM),跟着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编程,不断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全亚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并屡获大奖。本科期间,陈明健没有参加任何团学组织,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各种计算机比赛项目上,并担任计算机程序设计团队的队长,带领队员们穿梭于国内国际各大比赛现场。参加竞赛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他认为,自己平时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就已经把专业课学得比一般同学更加扎实了。“一年要参加三四个比赛,一个比赛会耗费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陈明健说。他在学校的课时跟不上,导致绩点被拉低。但是,他在竞赛中学习、揣摩专业知识,并在参赛的过程中很好地进行实践。“我很享受比赛的过程,在比赛中专业水平提高的也很快。”陈明健说。于是,在最后考研的时候,平时的积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陈明健的专业课成绩高达132分!“我觉得有专业实力以外,心态特别重要。”陈明健说,“考研面试的时候,队伍中排在我前面的是同济和人大的学生,后面是浙大的毕业生,但我很淡定。”最终在北大拟录取的90多名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中,他排名前三分之一。伯乐助推,千里马才能跑得远说起考研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人,陈明健觉得自己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导师童孟军,童老师就是自己可遇不可求的伯乐,是他让自己更有勇气追逐梦想。复试时,因为需要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陈明健晚上给童老师发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老师有没有留存获奖证书。让陈明健没想到的是,童老师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给他送了过来。陈明健说:“童老师知道我报考了北大,还多次打电话问我初试和复试的情况如何,鼓励我,给我打气,真的非常感谢他!”考研时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对他启发思路和调整心态影响很大:陈明健团队中有四个人都在考研,与研友一起加油鼓劲,彼此在探讨题目中进步,复习效率非常高。此外,学校优美的环境,也让陈明健能够更安心地读书做学问。“学校的风景宜人,学累了的时候,就抬头看看窗外,或者到校园里走走,再回去看那些艰深难懂的题目,就豁然开朗了。感谢学校,让我在这里学会做一个有梦想并勇于追梦的人。”他说,学校的恩师、良好的考研氛围以及优美的环境,是他实现梦想的源泉。对于未来,陈明健充满期待:“先在北大好好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做研究,将来想继续读博士,或者去硅谷等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区锻炼,希望今后能发挥所学,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奉献青春热血。”
2018-04-11 07:2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郑琳 通讯员 陈胜伟 俞洁近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公示了2018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在软件工程专业拟录取名单一栏里,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1班陈明健的名字赫然在列。得知陈明健考取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因为在他们心中,陈明健是个很普通的同学,大学英语六级没过,学习成绩一般,四年平均绩点3.2,没当过学生干部,没上过考研培训班……唯一让大家有记忆点的是,陈同学痴迷计算机,写起代码废寝忘食,参加竞赛乐此不疲。这位别人眼中的普通学生,凭什么就能逆袭?让他现身说法。NO.1 虽然不敢告诉爸妈但定下目标绝不回头陈明健是浙江温州人,2014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三下学期,辅导员在鼓励同学们考研时,要求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考研目标,陈明健毅然写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北京大学。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虽然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但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屈指可数,更何况在大家的眼里,陈明健成绩并不突出。走在回寝室的路上,陈明健知道同学们是在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但他觉得自己不是心血来潮,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陈明健有个亲戚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那位亲戚告诉陈妈妈:“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更好成就,就需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研究生。”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考研的他,当时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和浙大一样好的学校。女朋友也给了他动力,因为她是中国政法大学本硕连读。陈明健希望和女友在一个城市,所以他最后把目标定在了北京大学。这个决定,陈明健一开始并没有告诉爸妈,因为他不想听到“今年考不上,咱们明年再考”的丧气话,也不想给爸妈带来无形的压力。NO.2 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可以靠专长逆袭浙江农林大学每年大约有1000个学生有考研意向,其中能考上985、211以及世界200强高校研究生的大约有100个。能不能成为这10%的一员呢?这无疑是一场博弈。陈明健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突出,英语六级都没过。前辈同学中,有些拿了国家奖学金,却是名落孙山。“当时压力很大,但一咬牙,决定全力以赴!”陈明健告诉记者,既然想好了,当然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英语是陈明健的弱项,这无疑成为他考研路上的拦路虎。“不就是6000个单词吗?我一个一个地背,每个背100遍,还会背不出来?”陈明健说,“考研每一门都很重要,不能偏科,再难也要攻克它。”在最后的考研成绩单上,英语考了70分。他还有拿手绝活,那就是计算机和编程。每天写代码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大三下学期,因为课时不多,他经常在实验室备考到天亮。就算是已经被北大录取了,记者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里写代码。从大一开始,陈明健没有参加任何团学组织,就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协会(ACM),跟着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编程,不断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全亚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并屡获大奖。他觉得自己平时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就已经把专业课学得比一般同学更加扎实了。“一年要参加三四个比赛,一个比赛会耗费三个星期左右。”陈明健说,所以他在学校的课时跟不上,导致绩点被拉低。于是,考研时,平时的积累得到了充分发挥,专业课成绩高达132分。“我觉得有专业实力以外,心态特别重要。”陈明健说,“考研面试的时候,队伍中排在我前面的是同济和人大的学生,后面是浙大的毕业生,但我很淡定。”最终在北大拟录取的90多名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中,他排名前三分之一。说起这次考研成功,陈明健觉得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导师童孟军,“老师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伯乐,是他让我更有勇气追逐梦想”。复试时,因为需要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陈明健晚上给童老师发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老师有没有留存获奖证书。让陈明健没想到的是,童老师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给他送了过来。陈明健说:“童老师知道我报考了北大,还多次打电话问我初试和复试的情况如何,鼓励我,给我打气,真的非常感谢他。”考研时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对他启发思路和调整心态影响很大:陈明健团队中有四个人都在考研,与研友一起加油鼓劲,彼此在探讨题目中进步,复习效率非常高。对于未来,陈明健充满期待:“先在北大好好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做研究,将来想继续读博士,或者去硅谷等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区锻炼,希望今后能发挥所学,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奉献青春热血。”
平均绩点位列全班第一,每学期均获得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高数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多项发明专利+SCI论文,成功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她就是温州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16通信班毕业生俞珠颖。1、目标明确,剑指考研俞珠颖高中毕业于永康市第一中学,在大学入学以前,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俞珠颖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读研。在暑假期间,她搜集了一些国外学校申请的标准,发现这些学校对成绩的要求普遍较高,因此她将大学的规划重心放在了学业上。入学以来,她秉持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件事情。大学四年,她努力学习,综合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平均绩点4.11,位列班级第一。俞珠颖每学期均获得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在校期间还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与此同时,聚创升学奖、三次物华春蕾奖亦是她的囊中之物。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她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全国大学生高数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竞赛国家三等奖、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两次,浙江省挑战杯二等奖、浙江省高数竞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俞珠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将重心放在学习、科研和竞赛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实现自己未来升学的目标添砖加瓦。大三的时候,她重新考虑了国内外升学的利弊,最终决定报考国内的大学,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考研中。距离考研只有2个月时间时,她也感到迷茫和焦虑,考研的压力、对复习成果的不满意、别人的否定……她变得十分沮丧。因此,她果断地选择回家进行放松,用了三天的时间重新考量和评估自身,慎重思考了自己努力的意义,然后才重新回到学校冲刺考研。“现在重新回头看,那些迷茫和动摇都挺幼稚的。不过我也很感恩,因为这些幼稚,我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有了提高。”俞珠颖说道。如今她已达成自己最初的目标,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录取。2、清晰规划,坚定执行俞珠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入学以后,为了让自己能够全方面发展,她参加了大学很多不同的组织和活动。大学伊始,由于学习任务较轻,俞珠颖加入了学生会、棒球队和排球队。后来随着组织活动的增多,学业也渐渐繁重,俞珠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她开始进行严格的时间管理。比如晚上八点要去球队训练,其他时间就会呆在图书馆学习。图书馆到训练场的时间是8分钟,她就7:50才出发,全天连轴转,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用。在大二的时候,俞珠颖开始跟随老师参与科研项目——这需要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很多课外知识,且基本每个月都要向老师汇报一次科研进度。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少了对科研的恐惧以及迷茫。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俞珠颖累计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第一作者,两篇为第二作者。后来她又针对理论研究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改进,成功地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因为热爱与坚持,她的学业和科研成果齐头并进。俞珠颖认为如果把玩手机的零碎时间空出来,其实就能做很多事情。她说:“每一个阶段,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决定了,就付诸实践。”俞珠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会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列出来,然后分好主次,记录在时间日程表上,本着“专心+耐心=高效”的铁律,依次完成任务,尽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3、厚积薄发,学习不止从来没有侥幸的成功,每一场他人所看到的成功背后,都有他人所看不到的无数汗水。俞珠颖独立自律,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在丰富的组织生活中,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高手云集的竞赛项目中,她学到了更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在学生会,通过配合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及团委老师完成日常学生工作,她锻炼、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棒球队、排球队,她尽情挥洒汗水,体验了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在青马班,她结识了一群有目标有理想的优秀同学,参与了多次优质培训课程,提升了自我素养;在高手云集的各类竞赛中,她将理论基础筑得更加稳固扎实,并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俞珠颖还在思想上积极与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她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工作。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着快乐和知识,后来还荣获了最美党员义工的称号。她坚信:尝试过,努力过,才能无悔。最后还有小温新独家采访获得的考研秘籍,需要的同学赶紧记下来~考研复习建议:1、 不要让外界环境影响自己的心态。考研复习期间,尽量不要再参加一些没必要的活动,一方面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另一方面事情杂了,考研进度会减慢,就会开始感到慌张。考研阶段心态的保持很重要。2、 平时说会不说对,考试说对不说会。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尽量深挖解题思路,做到弄懂而不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因为自己粗心做错的题目。测试时,分数太低也不要慌张,把错题弄懂才是最主要的,这才是这张试卷的价值所在,因为发现了复习的漏洞。考试的时候,不要太计较解题技巧,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才是最主要的。3、 高效率学习。考研复习的时间就那么多,你要赢,就得学会高效率学习。同学们很多习惯都是效率不高的体现,比如整理错题,原模原样抄题目;英语阅读精读,原模原样抄文章……如果把这些拿来打印,效率就会高很多,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同样,分数占值多的题型,我们需要多投入时间学习,占值少的就少花些时间,学会抓主次,提效率。来源:温州大学 资料来源: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资料整理:陆昀昀 责任编辑:於硕舫、钟怡琳 审稿:许雯欣、马司颀 终审:付志义
陈明健 钱江晚报 图近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公示了2018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在软件工程专业拟录取名单一栏里,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1班陈明健的名字赫然在列。得知陈明健考取了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因为在他们心中,陈明健是个很普通的同学,大学英语六级没过,学习成绩一般,四年平均绩点3.2,没当过学生干部,没上过考研培训班……唯一让大家有记忆点的是,陈同学痴迷计算机,写起代码废寝忘食,参加竞赛乐此不疲。这位别人眼中的普通学生,凭什么就能逆袭?让他现身说法。虽然不敢告诉爸妈但定下目标绝不回头陈明健是浙江温州人,2014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三下学期,辅导员在鼓励同学们考研时,要求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考研目标,陈明健毅然写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北京大学。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虽然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但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屈指可数,更何况在大家的眼里,陈明健成绩并不突出。走在回寝室的路上,陈明健知道同学们是在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但他觉得自己不是心血来潮,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陈明健有个亲戚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那位亲戚告诉陈妈妈:“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更好成就,就需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研究生。”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考研的他,当时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和浙大一样好的学校。女朋友也给了他动力,因为她是中国政法大学本硕连读。陈明健希望和女友在一个城市,所以他最后把目标定在了北京大学。这个决定,陈明健一开始并没有告诉爸妈,因为他不想听到“今年考不上,咱们明年再考”的丧气话,也不想给爸妈带来无形的压力。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可以靠专长逆袭浙江农林大学每年大约有1000个学生有考研意向,其中能考上985、211以及世界200强高校研究生的大约有100个。能不能成为这10%的一员呢?这无疑是一场博弈。陈明健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突出,英语六级都没过。前辈同学中,有些拿了国家奖学金,却是名落孙山。“当时压力很大,但一咬牙,决定全力以赴!”陈明健告诉记者,既然想好了,当然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英语是陈明健的弱项,这无疑成为他考研路上的拦路虎。“不就是6000个单词吗?我一个一个地背,每个背100遍,还会背不出来?”陈明健说,“考研每一门都很重要,不能偏科,再难也要攻克它。”在最后的考研成绩单上,英语考了70分。他还有拿手绝活,那就是计算机和编程。每天写代码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大三下学期,因为课时不多,他经常在实验室备考到天亮。就算是已经被北大录取了,记者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里写代码。从大一开始,陈明健没有参加任何团学组织,就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协会(ACM),跟着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编程,不断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全亚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并屡获大奖。他觉得自己平时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就已经把专业课学得比一般同学更加扎实了。“一年要参加三四个比赛,一个比赛会耗费三个星期左右。”陈明健说,所以他在学校的课时跟不上,导致绩点被拉低。于是,考研时,平时的积累得到了充分发挥,专业课成绩高达132分。“我觉得有专业实力以外,心态特别重要。”陈明健说,“考研面试的时候,队伍中排在我前面的是同济和人大的学生,后面是浙大的毕业生,但我很淡定。”最终在北大拟录取的90多名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中,他排名前三分之一。说起这次考研成功,陈明健觉得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导师童孟军,“老师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伯乐,是他让我更有勇气追逐梦想”。复试时,因为需要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陈明健晚上给童老师发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老师有没有留存获奖证书。让陈明健没想到的是,童老师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给他送了过来。陈明健说:“童老师知道我报考了北大,还多次打电话问我初试和复试的情况如何,鼓励我,给我打气,真的非常感谢他。”考研时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对他启发思路和调整心态影响很大:陈明健团队中有四个人都在考研,与研友一起加油鼓劲,彼此在探讨题目中进步,复习效率非常高。对于未来,陈明健充满期待:“先在北大好好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做研究,将来想继续读博士,或者去硅谷等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区锻炼,希望今后能发挥所学,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奉献青春热血。”(原题为:《六级没过、成绩一般,却考上北大研究生》)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陈淡宁 第一次联系上郑力胜的时候,电话的另一头传来一种呼啸的杂音。隔天见到郑力胜时,他跟我说,电话接通的时候他正在海边,兴许是台风快要来了的缘故,海风特别大。1993年出生的郑力胜,今年10月过完生日才满27岁。在不久前揭晓的“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评审结果公示中,郑力胜的名字,出现在“沙孟海奖”的那一栏。8月12日,公示结束。浙江书协查阅了自沙孟海奖设立以来历届的获奖者后表示,郑力胜是沙奖最年轻的获奖者。面对这位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新科状元”,此次沙奖学术评论观察组员陈胜武把这形容为“浙江书法按下了快进键”。“可能30多岁再拿这个奖会好一点。”在我们谈到这次的获奖时,郑力胜的反应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他的这个“好”字里,包裹着两层含义,一是对这届“沙奖”,无论是对于奖项的影响力还是同场竞技的参赛者来说,郑力胜现在的年纪显然会引起一些脱离书法艺术之外的探讨。而这种探讨的热烈程度和年龄几乎成反比。而另一层含义,则是对他自己而言的。对于一个习惯朝着目标努力的人来说,最大的烦恼就是找一个新目标。眼前的这个穿着白T恤,剃着寸头的年轻人,挠挠头笑了笑。相比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似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更适合形容现在的郑力胜。一、长夜席间上了一笼馒头,每一只上面都盖着“福”字的红戳。郑力胜拿起一只,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福”字剥干净后,方才入口。“有字吃不进去,感觉怪怪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叫“敬惜字纸”的习俗。我们的祖先认为文字有灵,因此写过字的纸张,哪怕只是碎纸也不可随意丢弃,需要经过专门的仪式焚化后再散入大海。这种习俗直到19世纪中叶依然在浙江一代广泛流传。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郑力胜并不清楚这种习俗,但无论在他的意识还是潜意识里,他都觉得“字”是令他尊敬的存在,依靠着这一笔字,郑力胜改变了自己和许多与他一样出生在小镇的年轻人的命运。温州乐清,柳市。这里是郑力胜出生的地方。90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推动了柳市镇的发展,让这座小城拥有了“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断路器生产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等响亮的名头,成为了"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然而高速火热的发展,迅速给小城带来了困境。2004年的夏天,每天约9万千瓦的企业和居民用电总负荷已大大超过下拨的不足4万千瓦的供电指标,使柳市镇成为温州市乃至全国最缺电的城镇之一。翻看当时的照片,林立的高楼在“电荒”面前沉默,整座城市陷入寂静。那一年,郑力胜只有10岁。郑力胜记得那个时候,老家总是停电,而一停电就意味着不能待在别人家蹭电视看了。只好回家做作业。电视,是90年代小城镇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那些点着蜡烛做作业的夜晚,总感觉特别漫长。天总是迟迟地,迟迟地不亮。一个电话中断了郑力胜的回忆,那是他的妈妈打来的。他用方言说了几句便挂了电话。紧接着他又笑了笑,说,他妈妈听说他得了“沙孟海奖”,可她并不知道“沙孟海奖”是什么。可就是这样一位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母亲,却凭借着质朴的坚持,和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感,为儿子打开了通往白昼与未来的路。在郑力胜7岁时,母亲将他送到了当地知名的郑安陶老师那里学书法。要让一个处在7岁多动时期的小男孩,静下心来写书法,只能动用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盯+打骂。郑力胜说,那会儿母亲宁可放着生意不做,也要来盯他写字。那会儿的自己没少挨揍,要说喜欢写字那肯定是假的。然而讨厌归讨厌,在学书方面,郑力胜发现了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察力,这种细致观察的能力让他临帖临得比别人像。因此,他常常作为书法培训班里的优秀学生代表被老师夸奖,虽然念书成绩普普通通,但书法比赛从来拿的不是一等奖就是特等奖。奖状证书能塞一抽屉。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初中后的郑力胜开始对人生感到迷茫。在这座动不动就停电的小镇,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因此丧失了读书的动力。那些惘然的岁月,像极了点着蜡烛写作业的长夜。打破长夜的第一缕“鱼肚白”,却与书法有关。郑力胜回忆,那是初三的某一天,书法班的郑老师说,书法写得好也是可以上大学的。那所大学,叫“中国美术学院”。二、逆旅高一那年的暑假,郑力胜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杭州,经人介绍,开始跟随周峰老师学习书法。郑力胜记得,那是头一天吃饭,一桌人坐在一起,彼此都不认识。然而一圈自我介绍下来,郑力胜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远,或多或少都有些共同的熟人,这让他们很自然地熟络起来。“那一桌人里,只有我和我妈是谁都不认识。”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心里总归是有一团不服气的烈火的。然而在进入课堂后,郑力胜第一次真真实实地了解到了什么叫“天外有天”。曾经那些比赛的一等奖、特等奖在这里根本不值一提,自己琢磨出的小技巧,在这些科班出身的人面前,也像个笑话。同时他也意识到,虽然书法写得好可以上大学,但完成这条路的难度,却并不是和参加一个比赛那样可以同日而语的。特别是班里有几个让郑力胜觉得写字非常厉害的大哥,却在年年复读年年重考。让郑力胜心中充满了不平与惶恐的复杂情绪。但他的注意力很快就全部转移到了书法上,他将自己定位成初学者,一切从头学起。高中三年的所有假期,包括过年,郑力胜都客居在杭州,与书法为伴。与小时候被母亲威胁着练字不同,此时的郑力胜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写的每一笔都是为未来铺下的道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那个许多人还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代,独在异乡的郑力胜却仿佛一夜长大。郑力胜给我讲了一个当时的小插曲。在杭州学习了一个假期的书法后,他回到乐清当地参加了一个书法比赛。比赛结果是三等奖。学校晨会上,老师这头把证书交到他的手上,他转手就把证书给丢了。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对于一个从小一直拿一等奖、特等奖,甚至连二等奖都没拿过的郑力胜来说,这张证书倒是有很多种看不下去的理由。十年后的今朝,撇开彼时年轻气盛与义愤填膺的情绪浮沫,郑力胜说,那时应该是自己的一个消化期,而书法水准也确实是退步了。但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过程,就像攀岩一样,有时需要后退和迂回,才能继续上行。2012年,郑力胜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崭新人生的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这件事传回家乡的高中,他从原来的“问题生”变成了“优秀校友”,“这其实无所谓,”郑力胜说,“重要的是,在有了我这个先例后,我们高中后来又有两、三个人也考上了美院书法系。这挺好的。”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点燃了郑力胜对书法的热爱,他加倍地铆足了劲,在专业上冲刺。因为高中那几年的经历,郑力胜已经习惯了在杭租房的生活,因此他没有住宿舍,而是租了一间房。在局促的客厅里,郑力胜摆了一张巨大到突兀的长桌。桌子的一条边几乎已经碰到了挂在墙上的电视机。即便是外行也能看出,这张桌子是用来写字画画的。郑力胜用功到什么程度?熟悉他的人告诉我,他一天能写12个小时。这份努力中不光有热爱,也有危机感。坐在对面的郑力胜冷不防地来了一句:“就怕比你有才华的人还比你努力。”这种四五十岁为人父母拿来教育小朋友的话,这个90后竟然张口就来。但这句话在他身上的应验又非常真实。特别是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起本科同班那个专业超强的28岁老大哥,又或者是从小就跟从名师,根基深厚的同班同学时。郑力胜心里非常明白,考入美院其实是跨进了另一个比考前班更加卧虎藏龙的地方。高人比比皆是,既然既往不可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下功夫。一天写12小时的苦功并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份刻苦,终于在他本科三、四年级的时候展现出了成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沈浩在当时担任郑力胜班级的专业课老师。沈浩说,当时的这个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时期,在这个转化期内,学生要把此前通过临摹所习得的基础技法,转变成自身创作的能力。因此,沈浩在当时针对楷书的创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尺幅大,字数也很多。而正是这次创作,让沈浩注意到了此前一直中规中矩的郑力胜,在专业方面展现出的才能。“当时上课,我每天都会给他提一些要求,而第二天他基本上就能把问题解决。可塑性非常强。”沈浩说。这种在专业创作时的推动与促进,让郑力胜在专业方面渐渐成为了班上的尖子。“他不仅勤奋,能力也比较强。”沈浩说。三、信步很多人都说,一旦拿起笔写字,郑力胜就会像变了一个人。这很可能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手中的这支笔所书写的,是他好不容易才抓到手中的命运。本科四年在专业上下的苦功让郑力胜的专业成绩高歌猛进:2014《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优秀奖;2015 “陆维钊奖”第七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2015书学之路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到了2016毕业的那一年,他不仅拿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金奖,也摘得“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尽管到了临近毕业才准备考研,但夯实的基础还是让他顺利拿下了专业考试的第一名。本科毕业时的郑力胜然而就在他以为自己能稳稳地读上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当口,学校来了通知,说他有一门文化学科挂科,别说研究生录取资格,甚至可能影响到毕业。这一度让郑力胜觉得非常委屈。他觉得自己对文化学科并没有松懈,比如明知自己语文不好,但在大二到大四的这两年中,他以每天10页的速度,硬是读完了中华书局那一套20册的《资治通鉴》。但有些事就是无从争辩的。那种感觉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然后突然马失前蹄。郑力胜说那时候自己确实是冲得太快太猛,以至于突如其来的这个急刹车,让他狠狠地跌了一个跟头,尝到了“多么痛的领悟”。所幸这一场滑铁卢,并没有将他击垮。如今回望,郑力胜说,反倒是要感谢这场挫折,让他有时间学会放慢脚步。复习重考的那一年,郑力胜开始关心新闻与事实,与此同时,他又做了许多在本科读书时未曾有过的尝试,包括教课、做设计顾问以及将作品放到网上,进行“微拍”试水市场。市场认可了他,也让他收获了铁杆的粉丝。但他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很快就停止出售自己的作品。2017年,他考研成功,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硕士研究生。他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书法实践方面见长的他,选择了理论研究方向。这件事,让已经成为郑力胜导师的沈浩印象极为深刻。就像是眼见着一只雏鸟,从蹒跚印随,到羽翼渐丰。在沈浩看来,这个决定是郑力胜对未来仔细思考后的结论。理论研究对整体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的加强尤为重要。要成为专业的书家,仅有手上的技能是不够的,而理论素养,会对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的选择,确实走得很稳健。”沈浩说。读研之后,郑力胜感受到了理论基础薄弱给自身带来的限制,而就在此时,他的另一位导师方波,给予了他细致入微的指导,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查资料。这也让郑力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郑力胜虽然比起本科时要更忙碌,但他为人处世却显得越发从容。他每天依然勤奋地练字,加强相对薄弱的行草书方面的练习,不断巩固提升自己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对理论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切都看在沈浩眼里。特别是郑力胜,对于一个问题的不断深挖与探讨,让他非常赞赏。2018年的夏天,在另一位导师戴家妙的提点下,郑力胜认识到了书法作为艺术创作,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同时写作能力也很重要。因此,他进入了《钱江晚报》本地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月。郑力胜说,虽然他写的稿子一次都没用上,但确实看到听到了许多事,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郑力胜写字沈浩说,美院很多有才气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恃才傲物,调皮捣蛋。但郑力胜是个例外:“他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才情,也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发展前景应该是很不错的。”对于此次郑力胜的获奖,沈浩希望学生能够沉得住气,既不要被荣誉蒙蔽,也不需要有思想包袱。对于正在准备硕士论文的郑力胜而言,现在依然是学习最好的阶段,无论是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还是精神体力都是最好的时光。作为导师,沈浩说他希望郑力胜能够继续保持对专业的热情和对学术追求的热情。在论文与毕设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治学与艺术创作的门径。“若能坚持,未来可期。”沈浩说。人物名片郑力胜,浙江乐清人。2012年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201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沈浩、方波、戴家妙。 获奖经历 2014 《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优秀奖2015 “陆维钊奖”第七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2015 书学之路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2016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金奖2016 “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2016 浙江省第四届“温泉杯”书法大赛 一等奖2017 首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17 书学之路第二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2018 “陆维钊奖”第八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2019 “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沙孟海奖”参展经历2016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6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20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主题书法展2018 西湖销夏-扇面书画展2018 “陆维钊奖”第八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18 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浙江省篆刻大展2018 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2018 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2018 闳约深美·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暨研究生作品邀请展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白象院区100年前,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一群社会志士怀揣行医初心,为民送诊施药,创立了温州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100年后,瓯越名医初心不改,让这所浙南闽北赣东区域龙头医院枝繁叶茂,长期坚持仁心济世、精诚不倦,守护群众健康。百年峥嵘,颂济世华章。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正是因这使命而诞生,秉承“行医为民”的建院初心,扎根温州,辐射浙南闽北赣东、服务全国,现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居浙江省前三,处于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榜第66位的区域龙头医院。薪火相传,启时代新篇。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温医大附一院迎来了百年华诞,代代“一医人”始终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奋斗动力,在致力于创建国家区域医学中心、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同时,更是加快了党建领航、医改领路的步伐,为建设“健康中国”谱写了一曲动人乐章。起步艰苦岁月不忘初心而今在温州,群众看病谈及医院,总是离不开熟悉的两个字:“一医”。回望历史征程,温医大附一院的发展也始终绕不开名字中这浓墨重彩的“第一”。历史建筑1古炉巷58号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期,彼时民族内忧外患,温州虽是颇为繁华的通商口岸,但没有国人自办的西医院,民众求诊常因语言、习俗不通甚感不便。“何不回乡担当公益医疗事业?”时任省防军军医、温州乡贤杨玉生一直埋在心底的念想,悄然点燃了百年一医“行医为民”的初心火焰。行至1919年,在杨玉生的大力倡议下,吴壁华、潘鑑宗、黄溯初等社会志士协力参与医院创建,并获得了时任瓯海地方官员黄庆澜的支持。众人筹集资金,满怀期待,在现温州信河街古炉巷位置,满怀期待,租赁了一处民房作为院舍,取名“瓯海医院”。自此,温州拥有了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是年8月,医院终于对外开诊,虽只有七、八位医生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求医者却络绎不绝。随后3年间,医院加快建设积谷山麓、九柏园头以东的新院,还细分出内科、外科、产科、五官科等科室。根据史料记载:彼时,“瓯海医院”已颇负盛名,为温州较大的医院,亦是温州唯一一所由社会人士集资创办的慈善性质医疗机构。在历史长河间,医院历任院长大多为医疗专家,不少曾留学海外,众人苦心经营,为扩大医院业务规模,还从上海、杭州等地招揽人才,培养医务人员;为广大群众医伤治病的同时,更尤为热衷公益,时常对贫困患者免费施诊施药。百年初心不改。步入新中国后,在红色精神的领航下,医院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1949年,瓯海医院正式被政府接管并改制成立“浙江省立温州医院”;1950年,医院党支部成立,进一步坚定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1961年医院成立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职工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事迹不断涌现;1986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目前,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500万人次,出院病人17.9万人次,手术9.2万台次,在区域疑难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光阴荏苒,人事迭代,温医大附一院几易其名,行医初心却始终坚守不动摇,与百姓的需求同向同行,代代“一医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温医大附一院公园路院区争创医疗发展突飞猛进医者仁心“医”为先,百年老院发展壮大,薪火相传的是初心,更是历代“一医人”心系群众,不断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追求。解放初,偏居一隅的温州缺医少药,“一医人”大胆求索,用责任和担当意识奋力铸写医学事业。1952年,林镜平教授,实施了浙江省首例开颅手术,被誉为“浙南第一刀”。1963年,李也白教授施行了浙江省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并获成功。1979年,温州电化厂发生液氯爆炸,305人受伤,医院全员投入抢救;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医院成功实施(首例)人工授精。1985年,泌尿外科及肾内科等联合开展了首例异体肾脏移植术。1989年在全省最早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和脑肿瘤。1993年,医院成功跻身省首批三甲综合性医院。1996年,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颅底脑干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神经外科手术。1999年,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又大放异彩,成功诞生了浙南地区第一例试管婴儿。迈入新世纪,医院发展水平更是阔步前进。2001年,医院成为国家首批准予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5所医疗机构之一。2001年和2003年,相继成功开展肝移植、心脏移植手术,如今,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具有肾脏、肝脏、心脏移植资质的医院。2003年,医院成功开展浙江省首例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如今中华骨髓库使用率居全国第四位,是地中海贫血全国移植三大基地之一,来自贵州、江西、新疆、河南、广西、四川、安徽等地的重症“地贫患儿”家长纷纷慕名前来。2011年开始,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希氏束起搏研究,2014年底原创开展了左束支起搏术,不仅解决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拓宽适应症,而且费用更低,成为未来起搏治疗的主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洋医生”也纷纷来到温州观摩、学习。去年,医院在医疗服务量居全国前20位的基础上,开展的四类、特类手术占比达到51.3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达30多项。医院还通过多学科协作的专病流程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胸痛、卒中、创伤、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六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建立起一体化快速综合救治的生命通道。经过百年岁月洗礼,温医大附一院综合性特征显著、专科见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区域龙头医院社会责任日益彰显,尤其在疑难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重症医学危重救治、心血管介入、造血干细胞移植、生殖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神经系统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手术介入治疗、急诊医学、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医院临床综合诊治水平走在国内先进行列。领跑教学育人精益求精传承发展医疗事业,一代“一医人”影响一代“一医人”,核心力量还在于人。温医大附一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用教育牵线医疗、科研,不断促进医院形成完备的体系规模。串起这根红线,关键的历史节点在1958年,彼时,为满足浙南群众对医学人才的渴求,温州医学院在众人期待下成功建成。次年,学院扩展以医带教规模,医院成为温州医学院首家附属医院,开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从那时起,不少临床医师在完成繁忙的医疗任务后,还要积极参与学校带教工作,培养医学人才。温医大附一院老院长李智渊回忆,医院工作者开展临床极其敬业认真,教学更是一丝不苟,常常带着学生进病房,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判断病情、如何开药治疗。随着医教研成熟发展,温州医学院决定实行院系合并,医院与温州医学院临床一系(现名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合并,从而强化了医院临床教学的统一领导与管理。2016年,医院医教研再次迎来腾飞。在一脉相承的医疗教学管理下,温医大附一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开始实行院校合一、一体化运作管理机制,拿下了多个国家级称号,包含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毕业后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省高校“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2014年,该院启动了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相整合,以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改班的考研成功率达到74.2%。作为温州医科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该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604人、硕博研究生972人(含留学生),在培学员640人。以医带教,严谨务实,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温医”的“金字招牌”。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稳居全国前10%。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最新数据,2015届(毕业后3年)毕业生就业整体竞争力居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第一。医院还特别倡导学生要做到“两有两能”——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学生团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项目比赛等大赛中获得金奖,并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林贤丰、陈弟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除了注重医学生教育和培养,医院始终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引进“高精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医院现有职工6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1722人,高级职称689人,拥有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440余人次,是“温州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缪天荣教授峥嵘潜心科研技术创新医师们的家国情怀,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医人”投身医疗创新,勇攀医学高峰。1959年,眼科缪天荣教授,用一支笔、一把尺,手工计算,研制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时至今日,仍是我国强制标准和世界视力表增率的“金”标准。1971年,儿科黄达枢教授,在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流行性喘憋行肺炎”的命名。1973年,普外科钱礼教授,撰写出了我国腹部外科领域出版最早的专著《腹部外科学》,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外科医生。上世纪70年代,心血管内科蔡孔长教授等在全国率先研发肺阻抗血流图诊断肺心病。1990年,蔡孔长教授首创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性的肺动脉高压模型,一直沿用至今。钱礼教授在百年历史间,医院科研活动朝气蓬勃。特别是近年来,医院获浙江省“重中之重”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84项,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2项,职工在省级以上学会任主委、副主委达26人次。近两年,医院科技影响力连续进入全国百强,在浙江省综合医院中位列前三,20多个学科入围全国百强。此次百年华诞前夕,温医大附一院在南白象院区南面启动建设温州生命健康医学研究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这也意味着医院即将拥有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有望打破科研用房紧张的局面,筑巢引凤全面推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温医大附一院院长潘景业表示,作为区域龙头医院,医院重视诊疗水平的提升,更重视攻克技术难关,为无数疑难重症患者带去新生。温州生命健康医学创新研究中心设计图仁爱大医大德心系民生翻开百年新篇章,摆在新时代“一医人”眼前的使命是什么?值百年华诞之际,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为回馈群众长期的信任与支持,特地开展了百场义诊活动。作为这场“马拉松”式义诊的收官之作,11月底,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的知名专家和温医大附一院本院老专家50多人组成了“超豪华”阵容,一道为市民送上了健康盛宴。在火爆的义诊场面中,在热切的就诊眼神中,我们找到了新时代“一医人”的答案。初心百年,行医为民。选择“医者仁心”为初心,便是选择以“关爱百姓健康”为使命贯穿始终。义诊活动现场,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说:“希望通过联结在外医疗资源,让温州市民享受到多元的医疗服务。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就是‘一医人’奋斗的动力!”他表示,站在新百年的征程上,医院将继续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医、教、研、管理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牵挂百姓健康,送去关爱服务。在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温医大附一院也是“佼佼者”。早在浙江省医改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之前,该院已经开启基层医院“托管模式”。2011年,文成县人民医院与之结对后,仅一年时间就焕发出了新活力。目前,该院不仅与温州市内几家医院建立了托管关系,还把托管的范围拓展到相邻的台州市,让各地不少大病小病习惯往外跑的患者,把心“安”在了家门口。“大爱行动”不止于此。医院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担当公益医疗责任,大医大德如参天大树般蔓延生长,荫蔽民生。目前,该院已持续开展“‘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健康巴士进社区”等八大公益项目,培育了“智财慧医”“重症红,别样红”“清风徐来”“新生·希望”等十大党建品牌。为群众送去服务的同时,医院社会责任日益凸显。每到国家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或医疗任务,“一医人”勇于拼搏在前,在抗震救灾、抗台抢险、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切实履行公立医院义务;在援外、援疆、援川、援黔、援青等工作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发生突发事件时,医院医务人员总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空中急救是第一次,这是我的本能。”万米高空施救后,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卢中秋谦虚地摆摆手:“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面对镜头和话筒, 更多“一医人”不约而同地表示,救死扶伤只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神经外科主任郑伟明一台手术做了整整21个小时,期间只啃了一个面包,喝了一次水,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没有比患者得救更开心的了,再辛苦也值了”。情系百姓,心系民生。如今,迈入医院新阶段,医疗服务还有新解法。医院每天门诊量近2万人次,走在医院门诊大厅丝毫不见人满为患。这是医院想患者所想,帮患者所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信息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多年来,医院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多达100余项,信息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打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获亚洲医院管理金奖等20多个管理奖项。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向20多家医院输出,3000余家单位来院参观学习,是浙江省医疗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领跑者……医院“行医为民”的理念也贯穿到整个医疗服务流程。现在,医院随处可见“红马甲”、“医艺馨苑”文化长廊,就医氛围温馨和谐。2017年,医院获“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称号,医院登记在册的社会志愿者现已超过一万人。摆在新时代“一医人”面前,初心使命已然明确。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表示,医院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履行公益担当、服务百姓健康,以疑难危重病诊治、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为重要使命,全方位提升医院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梦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下载天目新闻客户端,输入专属邀请码(wzyy100),观看更多温医大附一院周年系列报道——更多报道请点击浙江新闻客户端《瓯越精诚 百年一医》专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2月18日,温州的胡先生带着00后的女儿参加ONE大会。胡先生说,自己做的是新经济,此次带上自己的独生女儿来参会,是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她对商业的理解,他认为孩子现在年纪还小,家长应该为其合理规划,“她早晚要接我的班,争取超越自己,向董明珠看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天哪,刚刚看了“14岁姐姐去8岁弟弟的家长会”这则新闻,现又突然看这个。这脑子真的还一时反应不过来,不得不说,投胎啊确实是个技术活,人与人真的不同,从一出生就不同。也许你拼尽全力努力了一辈子子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只是别人的一个起点而已。温州这个女孩不会为了衣食担忧,更不会因为日常事务陷入困顿,甚至我们都可以弱弱的问一句:这女孩长大了还会像大部分人一样削尖了脑袋朝里挤着考研吗?也许她会参加更多的提高格局、拓展思维、增强眼界与学识的培训。她都有家族生意要接管,估计是不会为了考研毕业以后多拿点工资而纠结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看到评论里有人讲:以前总是讨厌这种家长,说要子女接班,都规划好了,长大后别提多羡慕了。是的,以前讨厌是因为以前你还小,不知道现实的重要性,以为未来有无限可期。现在羡慕是因为你在现实中己摸打滚爬过,己被磨去了棱角。古人云“三代里面才能出贵族”。财富及地位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代代努力的,光凭一代人翻身,很难,至少说是少数。还有的网友说:看到这个我更不想生孩子了,不想让孩子生下来一辈子都到不了罗马。现实确实是这样,有些人努力了一辈子都没有到罗马,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不过,日子还是要过的,孩子还是要生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有的网友讲:反正是挺羡慕的,我17岁的时候还没出过我们小县城,除了学校,家什么的,别的也没接触过,确实羡慕,但也就羡慕羡慕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精彩。这个三观还是挺正的,是的,你有你的精彩,我也有我的精彩。虽然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人,都是生命,又都一样。你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我有农村的绿水青山;你有家族生意的继承,我有打拼路上的亦手空拳;你有精致的糕点,我有馒头米饭;你有成长路上的照顾陪伴,我有风霜雕刻的满手的茧;夜晚望着月亮,白天向着太阳,轰轰烈烈,热气腾腾,奔着自己的目标把生命延展。每个人都无法改变出生,但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余生。投胎很重要,同样好好经营自己的余生也很重要,不是吗?声明:此文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作者,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过路666
唯有努力不可辜负。 浙江新闻客户端的读者朋友早上好!今天是2018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二,星期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开征集2019年监督工作建议议题为推进监督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监督法、监察法和我省监督条例相关规定,省人大常委会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2019年监督工作建议议题。两个组同时“盯上”一家单位?淳安探索联合巡察补短板“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已整改,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程序也已启动。”“借口上级部门来人以虚增公务接待费的问题,我们对其他区、县局巡察时也要重点关注。”为什么一个县的国土资源局,会受到两个巡察组的同时关注?接地气!青田45名90后干部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年轻干部们翻山跋涉近四个小时,来到我们万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困难,他们想办法、出实招,用实际行动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村民们都希望他们能再来……”10月8日,刚刚送走年轻干部(90后)秋季培训班45名学员的青田县万阜乡党委书记刘光毅感慨道。阿里巴巴120名优秀“小二”当起“老娘舅”“通过这两个月的培训,我们既学到了很多法律法规方面的‘硬知识’,也掌握了不少沟通技巧方面的‘软本领’,感受到了人民调解的魅力,可以说是受益匪浅……”10月9日下午,位于杭州余杭区的阿里巴巴总部,数十位年轻的优秀“小二”,经过系统的培训后正式受聘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优秀学员代表春燕的发言道出了很多小伙伴的心声。8.44亿元 温州这家企业收购欧洲童装领军品牌!森马国际化以及多品牌发展战略迈出了铿锵一步。10月8日傍晚,森马服饰发布与欧洲童装领军品牌Kidiliz完成交割的公告。 本次交易中,森马服饰以现金方式约1.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4亿元)收购Kidiliz集团全部资产。收购完成后,Kidiliz集团核心管理层保持不变,将继续参与Kidiliz品牌的管理与运作。短短半小时就售罄 今天集邮爱好者们都去了这里借第49届世界邮政日之机,杭州邮政公司在集邮专卖店举办了2019年生肖贺卡明信片和《福寿圆满》贺年专用邮票的首发,受到了集邮爱好者的追捧,前一天下午就开始排队。今天开售短短半小时,《福寿圆满》贺年专用邮票就已售罄。考研网报明天开始 这两类信息别写错了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将于10月10日至31日展开,考生可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平台(yz.chsi.com.cn/yzwb)进行网报。具体要填哪些信息,有什么要求?先做做准备吧。为国产大飞机提供技术支持 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批首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近日,2019年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宁波诺丁汉大学多电飞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宁诺科研团队为国产宽体大飞机CR929的多电技术支持,近年来更获得省创新团队以及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的殊荣,并获得五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重点实验室是对学校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标志着学校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00年长成的花你见过吗?杭州植物园这花美到惊艳!时值金秋,大家都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中,而这几天,杭州植物园里同时有两种美丽奇特的花,正开得美到惊艳。其中一种叫做一种叫龟甲牡丹,龟甲牡丹繁殖困难,一株球体直径在15至20厘米大小的野生龟甲牡丹至少需要一百年的生长过程。因此,龟甲牡丹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10月9日,游客在杭州满觉陇桂花树下喝茶聊天。眼下杭城桂花进入第二轮盛开期,西湖景区金桂、银桂处处绽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许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吴元峰 摄全省天气预报浙北地区雨渐止转阴到多云,其它地区阴有阵雨。夜里:浙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阴有阵雨,其它地区多云。今天早晨最低温度:浙北地区:14-16度;其它地区:16-18度。白天最高温度:浙南地区:22-24度;其它地区:20-22度。城市天气预报杭州 14 - 23℃ 阴转多云宁波 16 - 21℃ 阴温州 16 - 24℃ 小雨湖州 15 - 21℃ 多云嘉兴 15 - 22℃ 阴转多云绍兴 14 - 21℃ 阴金华 15 - 21℃ 小雨衢州 14 - 21℃ 阴舟山 15 - 22℃ 阵雨台州 16 - 24℃ 小雨丽水 15 - 21℃ 小雨
11月14日,求职者观看招聘单位区域分布图。当日,河北省沧州市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沧州市体育场举办。本次活动采取线下“精准对接”与线上“云招聘”相结合的模式,50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次。苑立伟/摄(新华社发)909万,这是教育部刚刚给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业季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不少大学生选择在秋招时就提早拿下offer;也有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追逐“铁饭碗”和“一线城市”,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在基层创出天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当近千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市场,每一个毕业生都为避免受到疫情冲击而早早作好了求职准备。而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交织 874万与909万“有时候出去面试都要提着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心里默念好多遍加油加油……”林子(化名)是2020届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华北一所“211”高校。在她看来,自己学习的专业偏理工科,而且太过于小众,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2020届的秋招、春招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已经在家待业了几个月。最近,林子收到了一份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我可能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也把握不准到底应该签哪份工作,犹豫着就到了现在。事实上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家人朋友都劝我赶紧定下来……”“先就业再择业吧。”林子说。而当874万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画上句号时,909万2021届求职大军也挺进了战场。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从今年年初到现在,陪伴两届学生的就业工作让她感触颇多。“年初疫情发生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求职方式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不少在秋招时持观望心态的学生,原本想在春招期间大展身手、斩获理想offer,哪承想学校乃至全国都没有线下招聘会了,加之长时间居家学习生活,求职压力倍增,‘二战’考研、慢就业、不就业等情况明显增多。”于涵宇说。相对于疫情冲击下的措手不及,为了应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于涵宇早早就开始作准备。“今年五六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于涵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暑假之前,她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大家准备简历,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还不断帮助学生修改简历、模拟面试。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在持续关注。“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岗位还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扶持,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在9月28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这样说。王辉表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的招聘是在下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和高校引导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应聘。此外,各地各高校应与本地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政策,持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等。冲击 “就业难”与“求贤若渴”当2021届毕业生走进就业“战场”,迎接他们的挑战同样不少。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婉莹是流连于学校、学院的就业公众号、班群通知、招聘网,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与宣讲会之间的一员。随着秋招的不断推进,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了补招阶段,但她仍然只拿到了一个陈列方向的管培生offer,还因为专业实在太不对口而拒绝了。通常,与她相同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这些产业在疫情之下面临着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疫情,梁婉莹希望自己能够进入旅游行业,她也做过展馆讲解、导游等实习,但疫情的影响让她失去了寻找对口工作的机会。“旅游业大受创,旅游管理的学生只能选择各种公司中管理类的职能岗,和其他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管理类学生一起竞争。可能他们的专业会更偏向于管理,我们更偏向于旅游。”梁婉莹说,但她觉得,大家的竞争力其实差不多,因为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对于不少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早早“手握offer”才能更安心。根据BOSS直聘对2021届应届生开展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10月底,19.5%的学生已有至少一个offer,在观望更好的机会,仅有11.3%的学生尚未开始求职/没有计划寻找全职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创业。虽然疫情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冲击,但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湖南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吴昊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难找工作。“今年暑假开始,我就开始进行简历投递和笔试面试工作,我觉得我更适合与人打交道、可以开阔眼界的工作,9月就已经拿到offer了。现在有五六个offer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停下找工作的进程,主要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大型民企和国企。”吴昊说。从行业来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建筑业(就业比例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8.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比例4.6%)。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我们观察到一些企业进行了招聘收缩,收缩的是非关键性岗位,一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不是特别关键的岗位,可招可不招的可能先不招。”虽然人人都说“就业难”,但是不少地方仍然“求贤若渴”。不久前,江苏省有关部门专程赴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需求信息,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专场招聘会。据悉,江苏省首批遴选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11294个优质岗位,面向全国发出65122个人才需求。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从人才需求数量看,全省13个设区市和省各有关单位首批提出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7.5%;其中面向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占98.4%以上,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规模历年之最。”据了解,江苏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招聘岗位总数的70%、国有企业不低于50%,政府购买基层岗位不低于50%。就当下的就业形势来看,张超认为,不少地方、大型企业还是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正在逐步的恢复过程当中,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在逐步回到常态,所以我相信,这个就业季给毕业生提供的机会会比上半年更多。”备战 早动手与理性规划就业季对于毕业生、高校、教育部门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每年都会上演的战役今年来得格外早。“今年5月,我就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吴昊表示,和自己的学长学姐比起来,他对今年就业季早早有了危机感,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充裕的时间,他和同学们都提前作好各项准备。“其实一入学,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就在找实习、准备简历,同时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求学长和老师的求职建议。今年五六月有些企业就开始了提前批的招聘,我那时就投了两三份。”吴昊说。为保证大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都默契地把今年秋招的步伐提前了。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10月末,面向2021应届生的校园秋招逐步开启。秋招周期整体有所前移,招聘规模较2019年同期上涨24.7%。7月以来,已经开始求职的2021届应届生规模较2019年同期的2020届应届生高出42.1%。对于这两年的就业工作,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方面部署。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同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对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统筹协调好招录工作安排,力争在2021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对于市场化岗位,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而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迫签三方”等问题,通知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张超也体会到,今年清华大学的秋招季来得格外早。“去年的9月,我还在外考察调研。但是今年9月,我就已经在学校里忙起来了。这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展了20多场招聘会。”张超表示,今年学校秋招季整体向前提,也是想利用疫情比较平稳的时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了解,9月起,清华大学就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辅导月”活动。学校邀请业界资深HR进入校园,为在校同学提供行业认知和一对一的中英文简历修改,职业形象嘉年华则邀请到知名老字号中国照相馆走进清华园,让毕业生们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校园即可享专业的证件照拍摄服务。与往年相比,今年同学们的需求持续增高,比去年的报名人数增长了33%左右。今年的就业季,多得是做好充足“备战”准备的大学生。“我最近参加了4次面试,每一次与我共同面试的都有清华或北大的学生。”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贞(化名)说。“单位招人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那个跟岗位匹配度最高的,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大材小用)那种可能也未必会要。”汪贞说,而且“往届的学长学姐也都经历过面试时与清北都学生同场竞技的状况,非常正常,毕竟是在北京。”有人将这样的现象贴上了当下流行的“内卷”标签,但与其说这种内卷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焦虑,不如说内卷所带来的竞争正在逼迫大学生为就业作着更为充分的准备。“考证”就是一种最为显性的准备。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早已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胃口了,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等等几乎成了不少大学生简历中的“标配”。而且大学生从最初“跟风式”的考证,变得越来越有规划,“大一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就能从学长学姐那里讨教‘考证’秘笈,有心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会开始规划。”汪贞说。选择 “进体制”与“下基层”当“考证热”背后不再是盲目而是规划后,大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为理性了,这种理性对于应对疫情后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某“985”高校的研三学生郑源(化名)学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也正为找工作奔波忙碌着。不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严峻,但据他了解,“之前很多城市已经暂停的地铁工程项目现在都陆续开工了,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倾斜。公路、铁路、城市轨道等工程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而相较之下,原来被很多人认为很“高薪”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就有些疲软了。理性的思考后,一些新的趋势出现了。薛萍是2020届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相同专业的“前辈”毕业后会首选外企、金融行业,还有些人会进入旅游行业。但是薛萍却坚定地选择了到中小学当英语教师,“特别是经历了这次疫情后,我更觉得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重要。”薛萍说。今年8月,一条“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到基层”,也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不容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大学生就业向体制内回归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去年,一份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71.6%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去年年底时,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特点,报告显示,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7.14%,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8.04%,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为17.08%,而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仅有两成。“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又一个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的持续高热,今年“国考”开考后,“国考行测”“国考治慧”等话题接连登上了热搜。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项。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度,还将招募选派两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在北京大学,选调生当中90后比例超过60%。周福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201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现任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学生时代,周福波积极参与社情民情调研,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选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西部来,回西部去,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到社会中去”。2020年年初,一条消息火了,《甜过初恋!这位北大毕业的第一书记一家三口为甜蜜事业“代言”》。周福波携手妻儿,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为来自伏兴村的甜蜜——砂糖橘当起了“代言人”。自此示范园每天可以接收到100-200件网络订单,为销售打开了路子。2020年3月,正式批准伏兴村为2019年脱贫摘帽村。至2020年11月,伏兴村380户163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周福波说。曙光 新业态与新模式为了给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出路”,教育部一方面不断拓宽政策性岗位数量,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还扩大了科研助理招录规模,并进行专升本、硕士生、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此外,教育部要求“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不久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诸多政策共同作用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把目光总盯在收入、待遇、企业名气等外在条件上,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份职业能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上。目光变了就会发现有很多岗位还有大量的人才缺口,“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大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等,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还会不断出现。”岳昌君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两年大有“井喷”之势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就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想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只把目光投向有着“铁饭碗”的公办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民办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而线上教育正是疫情过后迅猛发展起来的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显现。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就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领域也值得大学生关注,新业态新模式将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他们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岳昌君说。确实,就在一大波毕业生奋战于各种招聘会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己寻找出路的道路。今年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崔腾飞,不久前与两位学长组成团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职业赛道”的银奖。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公司“冰山数据”,也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这几年,创业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仅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个观点: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完全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毕业后进行创业的意愿。本月初,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线下招聘会现场火爆场面迅速在网上传播,虽然全球的疫情还在肆虐,但是曾作为方舱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正在恢复的人气,让人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中国青年报 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实习生 张释珍 阳洋)
一些在校学生或是在职人员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考研想报个辅导班,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好的考研辅导机构。那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一. 如果当地没有好的考研辅导机构,你可以先自学。一些基础好或是能很好地规划考研复习时间且自觉的同学,可以先自己尝试着自习。多多参考各考研论坛或贴吧、知乎等网站,结合历届考研生的经验选择好的考研材料和辅导书,自己每天有计划的复习。如果复习效果很好,那完全不用再浪费时间去找考研辅导机构了。二. 如果自学效果不好或是基础不好,没有一个好的复习计划的同学,这时可以尝试报网课。网课对时间地点没有很大的要求,如果当地没有好的辅导机构,网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去多个网站上找一找,有些B站和百度网盘上有免费的资源。不过毕竟网上资源不齐全,建议可以结合历年考研生的推荐选择性报个网课,付费的网课毕竟更齐全也更高质量,而且网课对学生来说价格也不是很贵可以接受。三. 如果网课对你来说效果也一般般,对你的提升并不是很大的话,那就建议去当地周边地区寄宿考研辅导了。目前,寄宿考研辅导这一形式的辅导班越来越普遍。一是因为有些地区考研的人不多,所以考研辅导班也相对少,所以很多同学选择去报别的地方的寄宿考研辅导班;其次是因为学生报考研寄宿辅导班能更全方位地被约束管理,对于一些自制力很差的同学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辅导方式了。而且考研辅导班相对于学生来说价格还是蛮高昂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考研辅导班是重中之重。如果你为了图方便而选择了当地一家没名气的考研辅导机构,既浪费钱不说还学不到什么东西,失去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得不偿失。在选择寄宿考研辅导班的时候尽量在距离相对近的情况下选择大城市。第一是因为大城市相较于小城市来说,考研的人多即考研辅导班就相对更多,选择也就更多;第二是大城市名校多,你在考研辅导班的时候可能会遇见一些优秀的考研生,在好的学习氛围下看见优秀的人都那么努力可以更促使你进步,且距离你理想的学校更近会使你更有干劲;第三就是大城市发展好,基础设施更完善,更适合自身的发展。就拿浙江来说,大家可以选择宜人的杭州。目前,杭州可锐寄宿考研专门给考研党提供寄宿考研辅导,拥有自己的考研专用宿舍,配套了自有考研专教,自习室及食堂,提供了吃、住、学一条龙全日制考研服务,至今为止已经是一家16年的老牌考研辅导机构了。汇聚了全国知名高校教授、硕博士考研公共课和专业课辅导专家,线上线下提供指导,专注为考研生提供更好的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