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 29日下午,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在多媒体教室顺利召开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加民,工会成员杨海燕、许晟应邀出席,同时有65名成员参与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工会主席阮志平主持。此次会议主要目的在选举增(替)补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工会作为基层组织,代表着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说话、办事。增(替)补选举工作有利于组织分阶段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活力,推动基层组织进一步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会上,经65名成员以无记名方式差额增(替)补投票选举后,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加民同志当选工会主席,人力资源部主任朱丽丽同志当选专职副主席。同时,阮志平同志免去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一职。新任工会主席张加民指出,工会组织要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广泛听取和反应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身心健康,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致力于把工会建成工科院的“职工之家”。张主席表示,他将积极协助院党委推进我院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服务等工作,为实现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奋力打造“新窗口”,打造我市科技铁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做出应有的贡献。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对当选的工会主席和专职副主席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工会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在阮志平同志的带领下,能够紧紧围绕我院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做好服务,搞好配合,带领和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技术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动员和组织全体职工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院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徐院长期许新的工会委员会今后能够带领职工参与单位建设和事务管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密切联系实际,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处理好工会与党委、工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三是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抓好自身建设、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提高四种能力。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有利于推进工会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维护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提升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而选举活动则具有重要的民主政治意义,为基层政治民主建设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基层工会民主选举,既能在职工群众中普及民主知识,提高民主素质,又能锻炼提高职工群众的民主能力。【来源:市工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勇争先 强执行 开新局”大会大会全体职工干部岁序更迭,华章日新,不负春光开好局。2021年2月25日上午,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于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新春第一会”——“勇争先 强执行 开新局”大会。会议由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何晓东主持,以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为首的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部门、各院属单位、各大平台的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院领导班子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委和市科技局新春第一会的精神,总结我院2020年的工作,表彰先进,全面部署我院2021年的工作,吹响“十四五”开局就争先、高效抓执行的冲锋号,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何晓东会上,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何晓东代表院领导班子成员回顾了2020年工作成效。他指出2020年我院一是创新了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撬动力;二是创新了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支撑力;三是创新了科技服务,凸显科研惠企惠民承载力。此外,他对当前科技创新形势作了详细的解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温州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起步之年。我们要站在这个百年节点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更好地推动我院赶超发展。一要抢抓机遇,增强发展信心;二要面对新的挑战,理清发展思路;三要正视存在问题,逐步加以解决。2021年,我院将围绕全局总体战略部署,实施工科院“1331”计划,开展“十百千万亿”年度目标,全院实现科技服务创收4000万元以上。党委委员、副院长兼工会主席张加民表彰仪式表彰仪式会上,党委委员、副院长兼工会主席张加民宣读了《关于表彰2020年度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温工院党[2021]4号)及《关于表彰2020年度先进集体、优秀管理者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温工院党[2021]5号),并对获奖者及集体进行了表彰仪式。各代表交流表态发言先进集体磁传动设备厂厂长夏权威作为代表对荣获此次先进集体奖项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简要汇报了2020年厂部主要工作成效,从经济创收、创新发展等两方面,指出磁传厂在2020年坚决执行“两手硬 两战赢”,实现逆势增长。在销售额、产量、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方面均创下历史新高,并围绕产品核心优势,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吴剑武针对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交流表态,指出2021年是智能装备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首年,未来将会在“围绕核心目标均衡发展,布局重心框架搭建;广泛开展合作,抓人才团队建设;锚定年度考核重点指标,全面高效完成重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科学决策,高效规范用好建设经费”等四大方面着手全力做好部门建设工作。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郑淳之指出,未来他们将以科研院所协同联动创新机制改革为抓手,融合新发展创新理念,做好科学化统筹、体系化导向、协同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等工作,为我院打造综合创新实力全省领先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做出应有贡献。人力资源部副主任蔡海燕则表示2021年他们将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以政治引领形成争先机制,主要通过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模范机关”和“清廉机关”双建工作等方面着手打造一支“打头阵、当先锋、做尖兵”的科技铁军。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针对以上会议内容作了重要讲话,传达了省、市委及市科技局新春第一会的会议精神,并对获奖人员及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何晓东副院长及各代表的表态发言表示肯定。徐金民书记强调了当前我院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形势喜人、局势逼人、机遇催人”的现状,要求我们认清现状,变“被动”为“主动”,瞄准发力点,正视“科创服务有效抓手不多”、“协同联动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等短板,站在这个百年节点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此外,徐金民书记指出了我院2021年总体要求是“升等提质、扩容做强”。具体分为三点要求,即一是铆足“奋勇争先、克难攻坚”的干劲;二是秉承“系统谋划、大抓落实”的作风;三是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精神。同时,要以“是否形成主抓科技攻关项目热潮、是否放大创新裂变效应、是否突破数字化改革、是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四大衡量标准。会议最后,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何晓东指出党委书记、院长徐金民的总结发言明确了目标任务,对如何落实强执行指明了路径方针,并且为开好局明确了标准和要求,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要求各部门、各院属单位落实好徐书记的讲话精神以及“勇争先 强执行 开好局”的会议主题精神,弘扬三牛精神,力争高标准、高质量,超额地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为我市创建科创高地交出高分成绩。【来源:市工科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2021年1月25日-1月30日,省人大代表、市工科院高级工程师胡扬五作为温州代表团成员之一,全程参与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聚焦两会热点话题并提出温8号《关于“十四五”对我省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立法,为实施城市道路规划期内“最多挖一次”改革提供法律依据的建议》和温41号《关于尽快建立我省科学仪器设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胡扬五接受浙江之声媒体的采访,参加两会“云播间”,就聚焦我省尽快建立高端科学仪器设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抢占科创高地,发表个人看法。省人大代表、市工科院高级工程师胡扬五表示,城市道路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资源。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关乎民生的改善、建设用地效率的提高。关于“十四五”对我省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立法,为实施城市道路规划期内“最多挖一次”改革提供法律依据的建议中,胡扬五代表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全省上下缺乏高度统一的权威规划和步调一致的施工审批法律依据;二是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权属不清而造成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和无序;三是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空间规划管理和工程实施中共享和应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胡扬五代表提出建议:一是在“十四五”期内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立法,为我省实施城市道路规划期内“最多挖一次”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对城市道路包括地下空间资源的产权依法开展确权工作;三是结合北斗卫星定位、5G通讯和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为精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五年后数字经济总量要实现翻番。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极,让5年翻番更显成色。胡扬五代表强调,数字经济相关联的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步加大,使我们的数字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的状态。关于尽快建立我省科学仪器设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中,胡扬五代表指出,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既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对科学研究水平要求极高的产业。目前我省正处在以科技创新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绝不能忽视科研手段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能再忽视我们的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对此,胡扬五代表提出建议,一是要迅速搭建公共科技平台,聚集国内自主科学和技术力量;二是在我省建立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引导企业引进国际领先人才,鼓励自主研发;三是出台集聚科学仪器设备产业链的公平鼓励政策。【来源:市工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年12月14日,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胜杰带队赴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运营的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开展调研工作,实地走访科创园,深入调研科创园运营情况,指导下步工作,推动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再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温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张崇波、嘉定区组织部副部长周迎妍,嘉定区科委副主任陈鑫、温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项晓东等陪同考察调研。在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杨胜杰部长一行参观了科创园展厅,并听取了科创园运营工作汇报。随后,杨胜杰部长一行实地查看了“浙江华远”、“纽顿流体”等入驻企业,围绕着“研发情况”、“人才招引”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是温州市为贯彻落实《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全力助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温州与嘉定在科技创新领域更高质量战略合作,在上海市嘉定区设立的先进制造业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探索了“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温州、产业在温州”合作模式。杨胜杰部长肯定了科创园的工作成效,并且指出下一步科创园要再接再厉加强园区服务力度,充分发挥以嘉定为核心的周边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结合温州的产业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合作网络;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动跨区域平台协同发展。【来源:市工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9日,市工业科学研究院新材料创新中心王凡非副主任带队前往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交流,在负责人赵倩怡的带领下参观了科技创新走廊,并进行了工作交流。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以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整合入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和人才资源,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其资源可有效地拓宽该院科研方向,对该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有效支撑。通过交流,对入驻的大院名校有了深入了解,其众多的科技成果将应用到新材料创新中心后续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中去,同时也为该院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了新的渠道。交流中,王凡非就目前中心在有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赵倩怡就各个方向分别推荐了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具体技术交流的对接院校,后续与这几所院校的项目对接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交流的重点。新材料创新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将继续承担承上启下的角色,致力于将科研实力较强的大院名校中的高、新、尖科技成果引入到企业中去的工作,达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效果。【来源:市工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1年4月9日上午,受浙江省自然基金委员会委托,市工科院新材料创新中心承担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道淤泥资源化--新型陶粒填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视频验收会议在该院四楼会议室召开。会上,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管鸿才代表我院对验收专家组百忙之中参加项目验收会表达了感谢。本次验收会议由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项目负责人黄志达副研究员向验收专家组汇报了项目实施情况,5位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调阅了有关材料,随后逐一对本项目合同计划书的完成情况进行询问,项目组成员逐个进行了详细解答,最后验收组组长作了项目验收总结,他表示该项目提供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验收要求,资金使用合理,完成合同规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该院科技发展部工作人员及项目组成员参加本次视频验收会。【来源:市工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有网友爆料:温州市建工质监大楼(温州市建筑质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由于定位尴尬,四周皆为居民区,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公司周边小区(已标注)据业主了解:温州市建筑质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位于汤家桥侨盛花园边,四周皆为居民区,且距离近。该公司主要业务系检测各类建筑材料产生有毒物质,作业时可能造成粉尘、异味,其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据该大楼边上的(侨盛花园)业主称:这张照片是我拍的,就在我家对面。他们(温州市建筑质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夜里24小时一直在工作检测,味道大到我在家里都能闻到,晚上都有难闻的气味飘来,都不敢开窗睡觉。温州现在提倡文明建设,但这种严重危害我们老百姓的健康,围绕在这座大楼旁的都是居民...据业主描述,周边多个小区涉及,距离该大楼最近的侨盛花园住户就有300多名,影响最大的是侨盛花园东紫园60多名住户。△该公司官网△该公司内侨盛花园住户称:东、西、北,三面都是居民区,且人口密度大,距离超近,在这样的地方,逆势而行,新建工业实验室,确实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且该实验室,必然有粉尘排放,抛开粉尘成份,仅仅是粉尘,已然不合适。再则,重新建立实验室,是否重新办理审批手续?△该小区住户向政务投诉如图,得到的回复是在处理中...住户诉求此事曾于2020年7月30日东紫园和侨盛居民跟研究所主任面对面交流,主任推脱给上级领导,2020年8月6日,东紫园居民再次跟研究所领导沟通,无果。周边居民向12345投诉,投诉件在信访局、环保局,住建局、国资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之间反复流转,从此没有下文...现要求该公司附合城市的发展搬离居民区,到底这家研究所的存在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是否会造成影响?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介入,以解决市民之顾虑!来源:公众号温州说事儿(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编辑:小温 校对:小道 责编:阿道叔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瑞浦能源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蒋超 摄温州变了。曾经的小商品生产特色,正加速转向高新产品、智能装备制造。从未到过温州的诸多院士、专家成了这里的常客,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百亿级大项目接连落地开花……近日,记者蹲点温州,探寻这一改革开放先行地产业之变的密码,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温州。“温州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仅凭着这些优势很难跨越到全省第三极,必须从传统发展理念中走出来,以新动能培育营造发展新优势。”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口中的“理念之变”,正推动着温州补齐短板、做优环境。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首位战略的新温州正在成长。在这场旧我与新我的博弈中,温州人敢于打破路径依赖,打碎天花板,不断向更高处攀登。2020年,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这些昭示未来趋势的数据中,温州跑出了20.3%、22%、26.4%的高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位;紧抓市场主体这一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温州新设企业增速全省第一。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高能级平台,招引高质量项目……在温州,一股强大的向上向高走势,正真真切切体现在逐步变高变强的温州产业中。不一样的面孔2020年最后一天,总投资约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能源项目在苍南开工;2021年第一天,温州史上首个投资超百亿元制造业项目正威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在平阳开工。岁末年初的两场开工,刷新了人们对于温州产业的固有认知。百亿项目竞赛的热度在温州不断攀升。“平阳、泰顺也都引来了百亿元级大项目,各地都不甘落后,争先进位。这样的变化我们自己都很惊讶。”一位温州干部感慨道,过去引进项目就算不错了,现在都在比拼高大上的项目。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路采访,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车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途看到的是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北斗信息产业基地等国内顶尖企业的全新项目。“北斗产业正处于爆发期,长城项目能大幅提升温州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创业发展……”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这些高能级项目均是在两年内密集落地温州的。当前,温州正着力打造“5+5+N”产业体系,高规格谋划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产业也在发生巨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早已不是新设计一些服装款式、新进口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坚持走‘一米宽,一百米深’的专业化、精品化道路”,这句标语,在电触头行业隐形冠军——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格外醒目。在董事长王达武眼中,钻研的深度就是企业发展的高度。中国眼谷已注册企业81家,入驻各类投资金融机构31家。方慧滔 摄张位年,曾参与中国第一条组装机器人生产线的研发设计,是王达武专门为转型升级招引来的“秘密武器”。站在张位年团队研发的柔性供料器前,记者看到,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上百个零件在振动盘上往复振动,顶部的机器视觉装置快速分辨,精准地将不同零件送至对应的生产环节。“进口这样一台柔性供料器需要十几万元,而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已将设备成本大幅降低,可以为温州整个低压电器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王达武说。从低压电器配件生产商,到行业柔性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是一家温州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野心和实力。招引攀高,转型登高,温州更在以高引高上努力做足功课。温州,全国眼视光产业的制高点,这里同时拥有3个国家级眼视光科技平台。温州希望在这个高地上建起“高楼”,如今,一座以引领打造眼视光全链条产业体系为目标的中国眼谷已初具规模。在眼谷,记者遇到了行色匆匆的中信医疗基金总经理蔡华。“全国眼健康行业,就看温州。”蔡华坚定地说。这段时间,蔡华不是在温州,就是在去温州的路上,一边带着创新药、基因药物等项目前来洽谈落地,一边在眼谷寻觅值得投资的优质企业。“全球眼健康市场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眼谷已注册企业81家,入驻各类投资金融机构31家。有了这一高能级的平台,众多行业顶尖专家成了眼谷的常客。”中国眼谷理事会理事长瞿佳说。追寻温州企业家,记者发现,这个草根出身、市场嗅觉灵敏的群体,如今又迭加了世界眼光。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他们正谋划加大研发投入,希望争创国际一流的雄心。温州还是那个温州,却是一个不一样的温州。中国眼谷已注册企业81家,入驻各类投资金融机构31家。周建海 摄蜕变了的生态温州人看自己的视角变了:在浙江看温州,温州处于浙江的角落,而站在全国视角,温州处于上海、厦门两大城市的中心点,是东南沿海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亦是长三角的南大门。视角变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为之改变。但这需要与之相适配的环境生态。温州市市长姚高员告诉我们,这些年他们正下大气力补上交通、土地、营商环境等短板,这样,温州向更高处迈进就有了更大底气。目前,温州机场已进入全国千万级机场行列,一小时到杭州的目标即将实现,温州实现了从交通节点到交通枢纽的蜕变,为人流、物流往来创造了更多可能;而通过前期城市土地整理、低效用地的开发,腾出了大量土地,为温州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走近一个个高大上的大项目,企业负责人谈得最多的是温州的营商环境之变。世界500强青山控股集团在温州开启了新能源电池这一全新的赛道,投资设立瑞浦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投产第二年就凭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拿下国内电动汽车装机量第五。订单需求量急剧攀升之下,这座24小时不停歇的工厂对面,二期、三期项目也已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已达50亿元。“未来我们将向千亿元产值迈进。”瑞浦公司董事长曹辉说,成绩背后,是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瑞浦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原本项目一期仅规划了年产能30亿瓦时,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就提出将产能跃升至60亿瓦时,并同时启动二期、三期建设。”曹辉说。产能规划提速的背后,是政府部门一个个方案调整、一次次精准对接。项目所在地龙湾区史无前例地为瑞浦项目发文成立5个工作专班,小到一个进出厂区的路口怎么开、一片绿化怎么做,大到土地投资主体变更、审批流程优化,均由专班包办。带动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去年以来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温州高效的政府服务。以“领导激光技术变革”为使命的奔腾激光不愁订单,去年却被疫情卡住了脖子。“疫情期间,无法开工生产,没有营收进账,承兑汇票眼看到期,就要面临资金链断裂。”总经理吴让大记得,去年3月的一个周五下午,当地政府得知企业困难后,周末两天忙着收集各方资料进行研究,周一上会,周二就把企业急缺的2000万元资金打到了奔腾激光的账户上。如今说起这件事,吴让大仍激动万分,“公司上下都觉得,当年来到温州是最正确的决定。”资金充裕让研发更有底气。去年,企业研发的20千瓦光纤激光切割机成功入选2020年国内首台(套)产品,如今,他们研发的产品正在向国际首台(套)设备发起冲刺。“企业只要做好围墙内的事,围墙外的事由政府包办。”龙湾区委书记周一富说。自2018年温州获批创建全国唯一的“两个健康”先行区以来,“按规则办事”代替找熟人办事,在温州成了新风气。在最近发布的《2020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温州跃升至全国第六。可期待的未来“过去,在温州人眼里,能创业就是创新,而到了现在,他们认为,创新才是真正的创业。”温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张崇波深有感触,“现在几乎干什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局成了最忙的局办之一。”张崇波说。科技部门干部忙着熟悉前沿技术知识,就怕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话难,服务跟不上。如何丈量温州未来发展的高度?温州人会告诉你,只要持续创新,温州的发展就没有天花板。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最“聪明”的地标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最“聪明”的地标之一。这里拥有入选国家、中科院、浙江省各类人才计划的专家19人,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引进的在站博士后40余名,以国科大为媒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众多顶尖团队在这里快速碰撞出科研火花。走进研究院的展示大厅,虽然成立不到两年,但是大厅里已展陈了不少最新科研成果:有可用于制造3D支架、组织类药物的3D打印生物墨水;有可模拟人体器官生理结构和功能,作为药物筛选平台用于新药研发的器官芯片;有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快速高敏检测仪……“通过构建孵化、中试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式成果转化模式,许多产业化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市场化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说。近年来,像国科大温州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平台纷至沓来,温州累计引进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载体39个,重大科技项目74个。当前,温州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人员比重均居全省第一位。新的氛围正在形成,调研中记者常常能见到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相谈甚欢、共同谋划未来的场景。温州市副市长汪驰告诉记者,当前,温州已经形成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的创新格局:温州高新区综合排名已经跻身全国前50%,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为全省五大科创走廊之一,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两年在温成功举办,瓯江实验室正积极争取获批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为便利国际化人才高效服务温州,一批科研飞地布局上海。当前,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已经正式投用,温州(嘉定)科创园二期今年年初正式开工,长三角G60温州(松江)科创基地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新理念、新动能,必将让温州这片神奇土地在新时代书写更多的传奇故事。我们充满期待!
绿意葱茏的大罗山脚,一派勃勃生机,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地标拔地而起,让温州创新版图日益丰满;千年奔涌的瓯江,见证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浮”出江面,沧桑巨变中,崛起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峰。创新浪潮,正在瓯越大地澎湃激荡。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浙南科技城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放慢温州创新驱动发展的脚步。聚焦“塔尖重器”下好先手棋,集聚关键创新要素落子如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挺起温州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2018年2月,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刘伟 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实质性作用,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加快项目集聚,大唐5G、中国基因药谷加快推进,中国长城实现量产……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重大科创项目落地开花、高层次人才接踵而至,一个个捷报冲破疫情阴影频频传来,发出温州聚力科技创新的强音,凸显了奋力交出创新高分报表的温州作为。厚植沃土,创新格局渐次成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温州这座创业之城插上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格局,为引进高端创新要素、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先机。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示意图 市科技局供图“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由此应运而生——迭代升级温州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加快“一区五园”建设,浙南科技城核心区、瓯海南湖科创小镇等12个重点区块呈现出靓丽新形象。逆势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核两带多园区”集聚功能,全面打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裂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一器一园一基金”峰会成果迭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有25个项目入驻,峰会孵化器首期全面投用、入驻率达到90%,20亿元峰会基金一期启动投用,学会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难题攻关、成果转化50余项,科技创新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今年峰会8项战略合作协议签订,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136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入驻,503位高层次人才与219家企事业单位签约。瓯江实验室筹建(效果图)高起点启动建设瓯江实验室,是温州构筑创新格局的关键一环。“争创浙江省实验室,打造引领未来、辐射全域的创新策源地。”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瓯江实验室将围绕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领域,集成各方优势资源,推动温州创新发展“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提能造峰,创新平台矩阵扩容从去年5月签约启动,到今年10月正式投用,位于温州自创区浙南科技城的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科研大楼,在规划建设上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也标志着一个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的蓄势起航。国科大温州研究院 市科技局供图1个多月来,研究院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物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温州联合研究中心,并组建了27支创新团队,引育的10余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表示,该院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已录用博士85名、硕士17名,获评的省级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已引进42名在站博士后。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是城市抢夺创新资源的关键利器。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加速发展,正是温州引育并举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这两年来,在“一区”“一廊”范围内,我市引育共建了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40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呈现集群化、矩阵化发展。浙大温州研究院如今,浙大温州研究院已落地运营并发挥实效,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签约落地……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温州北斗信息产业基地 市科技局供图中国长城项目建成量产,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北斗产业基地、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等投用,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开园,大唐5G、天心天思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中国基因药谷 杨冰杰 摄中国眼谷 龙湾区卫健局供图高能级创新平台释放的“强磁场”,让新兴产业布局水到渠成、重大项目花开有声、创新成果加速破茧。市自创办介绍,今年1至10月,“一区一廊”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3个,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94人,已汇聚全市一半以上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集聚裂变,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前几天,由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3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运抵山东客户手中。这是该公司继研制全球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切割机后,再次刷新高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纪录,领跑全球激光切割应用变革。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 王靖华 摄该公司总经理吴让大介绍说,面对疫情冲击,奔腾激光心无旁骛搞研发,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他还对我市在产业、人才等方面的帮扶,为公司快速成长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点赞。创新为魂,产业为本。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温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放在制造业、放在实体经济,发挥“第一动力”的引擎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15家、累计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2400家,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6家,培育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最近公布的“浙江省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温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均居全省第一。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人才是引领创新的关键。为了彻底扭转“人才洼地”的被动局面,我市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以全球视野集聚高素质人才队伍。瓯越院士之家 张啸龙 摄“两院”院士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等10位院士进驻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的“瓯越院士之家”;海外院士来了,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全职加盟温州医科大学。一批批高层次人才涌入温州,与温州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共成长,让温州打造科创高地的底气更足、步伐更坚定。资料:市科技局、温州日报记者:周大正 杨世朋编辑/版式:周斌杰【来源:温州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绿意葱茏的大罗山脚,一派勃勃生机,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地标拔地而起,让温州创新版图日益丰满;千年奔涌的瓯江,见证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浮”出江面,沧桑巨变中,崛起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峰。创新浪潮,正在瓯越大地澎湃激荡。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放慢温州创新驱动发展的脚步。聚焦“塔尖重器”下好先手棋,集聚关键创新要素落子如飞,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瓯江实验室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挺起温州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实质性作用,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加快项目集聚,大唐5G、中国基因药谷加快推进,中国长城实现量产……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重大科创项目落地开花、高层次人才接踵而至,一个个捷报冲破疫情阴影频频传来,发出温州聚力科技创新的强音,凸显了奋力交出创新高分报表的温州作为。厚植沃土,创新格局渐次成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温州这座创业之城插上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格局,为引进高端创新要素、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先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由此应运而生——迭代升级温州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加快“一区五园”建设,浙南科技城核心区、瓯海南湖科创小镇等12个重点区块呈现出靓丽新形象。逆势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核两带多园区”集聚功能,全面打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裂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一器一园一基金”峰会成果迭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有25个项目入驻,峰会孵化器首期全面投用、入驻率达到90%,20亿元峰会基金一期投用,峰会65个签约项目已有39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学会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难题攻关、成果转化50余项,科技创新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今年峰会8项战略合作协议签订,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136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入驻,503位高层次人才与219家企事业单位签约。高起点启动建设瓯江实验室,是温州构筑创新格局的关键一环。“争创浙江省实验室,打造引领未来、辐射全域的创新策源地。”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瓯江实验室将围绕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领域,集成各方优势资源,推动温州创新发展“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提能造峰,创新平台矩阵扩容从去年5月签约启动,到今年10月正式投用,位于温州自创区浙南科技城的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科研大楼,在规划建设上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也标志着一个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的蓄势起航。1个多月来,研究院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物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温州联合研究中心,并组建了27支创新团队,引育的10余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表示,该院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已录用博士85名、硕士17名,获评的省级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已引进42名在站博士后。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是城市抢夺创新资源的关键利器。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加速发展,正是温州引育并举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这两年来,在“一区”“一廊”范围内,我市引育共建了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40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呈现集群化、矩阵化发展。如今,浙大温州研究院已落地运营并发挥实效,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签约落地……中国长城项目建成量产,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北斗产业基地、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等投用,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开园,大唐5G、天心天思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释放的“强磁场”,让新兴产业布局水到渠成、重大项目花开有声、创新成果加速破茧。市自创办介绍,今年1至10月,“一区一廊”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3个,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94人,已汇聚全市一半以上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集聚裂变,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前几天,由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3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运抵山东客户手中。这是该公司继研制全球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切割机后,再次刷新高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纪录,领跑全球激光切割应用变革。“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创新越能成为企业化危为机的护城河。”该公司总经理吴让大介绍说,面对疫情冲击,奔腾激光心无旁骛搞研发,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他还对我市在产业、人才等方面的帮扶,为公司快速成长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点赞。创新为魂,产业为本。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温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放在制造业、放在实体经济,发挥“第一动力”的引擎作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15家、累计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2400家,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6家,培育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最近公布的“浙江省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温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均居全省第一。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人才是引领创新的关键。为了彻底扭转“人才洼地”的被动局面,我市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以全球视野集聚高素质人才队伍。“两院”院士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等10位院士进驻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的“瓯越院士之家”;海外院士来了,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全职加盟温州医科大学。一批批高层次人才涌入温州,与温州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共成长,让温州打造科创高地的底气更足、步伐更坚定。正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国科大副校长徐涛所说,来到温州这座城市,就深切感受到地方对科技、对人才的重视,将全力打造校地合作典范,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记者 周大正 杨世朋)【来源:温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