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艺术考研择校——浙江理工大学大鹰啸

20艺术考研择校——浙江理工大学

01学校简介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02近三年分数线03近三年招生人数04参考书目(以2018年为例)《时装设计元素:拓展系列设计》. 袁燕, 张雅毅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时装工业导论》. 郭建南, 孙虹等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服装·产业·设计师》. 莎伦·李·塔特著, 苏洁, 范艺, 蔡建梅, 陈敬玉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刘长庚,上海人民出版美术社,2010 年《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人一生要知道的世界艺术》,夏德美、王小岩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年05复试录取情况06复试录取情况陈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领域: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丁继军: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省文联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CEC)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资深室内建筑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国家创意产业与创新研究中心(CCI)研究员。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金雅: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 研究领域:1、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 2、艺术学美学基础理论 3、文艺美学与美育 4、审美文化实践

匡坐而弦

文科生读研太吃亏?为何能有本科生的薪酬高过进入职场的研究生?

文章系广东中公考研转发,来源:中国青年报读研深造已成为不少本科生的选择,但却有一些文科高学历者表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今,为何能有本科生的薪酬高过进入职场的研究生?“读研热”流行,大学生不急着工作了?“找工作这么难,还是继续读研吧。”“既然收入不理想,不如再念个博士。”如今,读研深造已成为不少低学历本科生的选择。据齐鲁晚报报道,记者在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多所高校随机抽取了2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名大学生中有112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占到总数的56%;打算考公务员事业编的有58人,占到总数的29%。另外,考研的112人中,还有61人计划参加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考试。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表示,一方面是人们的思维不再受到“毕业即就业”观念的限制,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已经从“要找到一个饭碗”转变成“要找到一个金饭碗”。简单说,不着急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工作期望值高。既然一时之间无合适工作,更多的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继续深造。据人民网广西频道报道,作为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黄小慕(化名)班里有33名学生,今年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她说:“现在本科生出去一抓一大把,自身的能力比不过有经验的人,知识储备够不上高学历的人,出去工作的工资不高,还不如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刘军君今年刚考上四川大学的研究生。由于暑假在报社的实习经历与想象中的有差距,再加上想满足高考未能考上985院校的愿望,刘军君产生了考研的想法。在刘军君看来,她考研的初衷是想有更多的选择。“传统媒体的岗位大多已饱和,如果从事媒体行业,本科的学历没有太大优势。”刘军君坦言。找工作,高学历的文科生太吃亏?那么,对于找工作而言,但凡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比本科生吃香吗?“过去社会上有人歧视女博士,叫我们‘第三类人’,可起码找工作不难。但是现在我博士后都不敢出站,就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刚过30的陈洁(化名)说。曾经的她一心为了做学术、搞科研而不断升学进修,然而直到博士后出站的时间已到,她曾为之努力的学术成果却并未能帮助她回归到高校的教学岗位或相关科研机构。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了解后发现,陈洁的情况似乎代表了一些文科高学历者的状况。从小喜欢文艺的陈洁自本科起就专注于文艺美学的研究,本来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博士,毕业后又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站深造,但在“学无可学”的求学阶段结束后,她却发现找到一份“对口工作”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陈洁相似的是,如今,即使是北大、清华的文科博士,如果想留在北京的高校任教,也几乎难以想象。“每年学校里人文学科的留人名额也就一两个而已,我们还会优先考虑在海外取得博士学历的归国人才,因此,本校的博士毕业生想要留校并不容易。”双选会现场(实习生罗月颖/摄)来源:经过对一些高校人事部门咨询,记者发现,当下,北京、上海的高校文科教学岗位基本饱和,相比之下,广州、深圳或南方一些其他城市,逐渐成为京沪文科博士“回归高校”的首选。“本来一直读书就是想找个能留在北京高校教课、搞研究的工作,现在如果让我去做行政工作,从年龄到专业,我都没有优势。经常有人批评我们眼高手低,我也承认,实践类的工作我的确做起来不那么顺手,可是,我的学历背景就属于理论类,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实践训练啊。”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指责,陈洁既无奈又感到困惑。学历倒挂:本科生薪酬也能高过研究生?记者了解,与文科高学历者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的烦恼相比,理工科博士天然的技能优势可以大体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在企业中,很多本科、甚至本科以下的业界人才薪酬高过初入职场的高学历者。记者调查发现,“学历高、实践差”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的HR招聘时的“有色眼镜”,这也成为高学历者难以获得预期收入的一个原因。那么,在求职市场上,是否存在“学历倒挂”呢?“学历与收入是否倒挂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对于部分高学历者对求职及收入的疑问,向阳生涯规划创始人、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对《工人日报》记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如果追求高学历的过程中没有伴随着对职场目标的动态调试,没有遵从职场的基本规律,入职后,产生出学历倒挂的见解,就不足为奇了。”洪向阳说,对用人单位来说,有价值的并不仅仅是学历、学位,而是求职者能帮助单位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洪向阳指出,有部分学生以求学的方式逃避就业,期待高学历能轻松换来高薪,在求学的期间不重视实践经历,都有可能影响进入职场后的个人发展。“在供需关系中,二三线城市仍然对京沪的人文社科类青年学者有刚需,这就证明文科高学历者并非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而在理工科领域,博士也好、博士后也罢,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在哪个平台能快速转化为直接的商业价值,则是关键。”洪向阳说,“高学历者应该相信自己的后发优势。”

出外人

艺术设计考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超全」报考指南!

本文目录A.北京师范大学报考指南-总说B.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学院报考指南C.北京师范大学初试到录取报考指南A报考指南-总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概述北京师范大学 学部院系北京师范大学 报考流程一北京师范大学 概述 College and lacquer design 1.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于1902年始建,坐落于北京市,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2. 北京师范大学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3.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191亩(海淀校园、西城校园、昌平校园G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105人、研究生12756人、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现设3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10个研究院(所)。馆藏图书470余万册,电子图书830余万册。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4.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二北京师范大学 学部院系 Establishment of departments学校现设3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11个研究院(所),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型学科布局。三北京师范大学报考流程Registration process01 流程:预报名日期: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地址: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教育网址:http://yz.chsi.cn02 流程:正式报名(报考点选择:1234北京师范大学)日期:10月10 日-31 日每天9:00—22:00网上正式报报名地址: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教育网址:http://yz.chsi.cn03 流程:现场确认日期、地址、网址:详情见硕士生网报信息填写提醒(一般为10月中旬发布十一月中旬确认)04 流程:打印准考证日期:文件下发日至考试前地址: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教育网址:http://yz.chsi.cn05 流程:研究生初试考试报名费用日期: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地址:(详情见要求)网址:http://yz.bnu.e.cn06 流程:成绩查询日期:次年 2 月中旬查询成绩地址:查询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教育网址:http://yz.chsi.cn07 流程: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日期:具体时间届时将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布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网址:http://yz.bnu.e.cn08 流程:拟录取结果日期:次年4月中至5月中公布两批拟录取结果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网址:http://yz.bnu.e.cn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网址......ENDB艺术与传媒学院报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 专业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 专业导师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 考试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 参考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 历年真题 一艺术与传媒学院 简介 College introction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积累近百年历史,地位独具、历史悠久、学术之风优长。2002年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学术与创作并进的独特学院。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的艺术门类成立后设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美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影学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199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3届,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等,致力于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承担由教育部、文化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两部三校联合实施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二艺术与媒体学院 专业设置 Professional setup1.影视传媒系影视传媒系是艺术与传媒结合的综合性专业系,也是中国内地综合性重点大学中最早单列设立影视教育的院系,影视学科创建于1992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影视学专业于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影视传媒系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和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并拥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点,是艺术硕士首批试点招生单位。2.音乐系音乐系以培养高层次从事音乐教学、表演、音乐理论和音乐编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本科学位教学以音乐教育专业为核心,涵盖钢琴、声乐、器乐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包括钢琴、声乐、器乐、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制作等。在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招收音乐史理论及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的博士研究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中拥有接收音乐学博士后的资格。3.舞蹈系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成立于2000年,近7年在全国舞蹈学本科排名中始终处在前3名并多次名列第一。目前舞蹈学科前设有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及舞蹈史论六个方向,能够独立培养本科、硕士、艺术硕士等舞蹈专业人才,并且先后有大量剧目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4.艺术学系艺术学系成立于2007年,是学校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主建单位。负责全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艺术概论、艺术学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公共平台课程,以及相关的艺术学理论课程建设,并且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开设有“艺术原理”“艺术史论”“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研究方法”等课程。目前艺术学系不设本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培养高精尖前沿人才,并设立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等学位类型。5.美术与设计系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近百年美术教育历史,以北京师范大学实力雄厚的文史哲大文科为依托,具有多学科支持交融的优势,文化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技能,在人才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学科背景及开放的学术氛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艺术机构和创意设计机构等提供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具有小班教学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意识的联合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学期的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通识专业课程培养之后,根据学生意愿与导师意见最终完成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分专业工作。美术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创意思维、设计概论、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学、创作实践、专业考察、新媒体艺术等。艺术设计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中外设计史、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草图、摄影、软件基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6.书法系书法专业方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还在艺术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并在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北师大书法学科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专业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选读、篆书技法、篆书创作、楷书技法、楷书创作、隶书技法、隶书创作、行书技法、行书创作、草书技法、草书创作、篆刻学、汉字学、文艺美学等。7.数字媒体系我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国内最早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化人才的艺术学科之一,自2001年以来,致力于培养精通数字媒体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产业实务,在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设计、交互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领域具有专长的艺术人才。三艺术与媒体学院 专业导师简介 Introction to professional tutor1. 甄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京师美术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副主任。主要课程和学术领域:素描、色彩、油画、现代美术史、中外美术比较、美术教育、数字艺术。2. 梁玖:艺术学博士,美术与设计系教授,硕士与博士生导师。主要课程和学术领域:艺术学理论(艺术原理、艺术教育学)、美术学(美术理论、美术教育哲学、中国书法与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设计艺术学、影视艺术学等学科。现招收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原理与实践”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美术学学科的“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 古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系主任。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留苏分会副秘书长,中俄友协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理事。4. 喻建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主要专业方向:雕塑。主要担任课程:素描、雕塑、解剖、艺用透视等课程。5. 李江:文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6. 王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博士生在读。主要学术领域:中国画的创作、教学和研究。主要担任课程:(1)本科生:中国画技法(工笔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中外经典绘画鉴赏,中国画论,线描等。(2)研究生:传统山水画名作临摹、山水画基础技法、中国画创作方法研究、水墨构成技法等。7. 李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8. 范志斌:1995 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 。主要创作研究方向:中国画(写意)。主要担任课程:写意人物、写生实践、创作实践等课程 9. 韩慧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术与设计系。主要担任课程: 素描、白描、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研究、造型原理研究与实践、专业考察等课程 。主要专业方向:中国民间剪纸研究 传统语言转换研究 实验艺术研究。10. 郎丽:2007年入职,设计专业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主要担任课程:《字体设计》、《品牌形象市场调研》、《信息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工艺与设计调研》、《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11. 杨茗:2011年3月—2011年10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白水分校访问学者。2004年9月— 2006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2006年— 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教授。12. 黎加多: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主要担任课程:中国山水画技法、写生实践、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等课程。13. 邱爱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博士。视觉传达、实验艺术研究者。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14. 季海洋: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美术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油画四艺术与媒体学院考试内容 Examination content135107美术-艺术设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100分)12月21日上午08:30——11:30 ·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100分)12月21日下午14:00——17:00 · ③721艺术原理(150分)12月22日上午08:30——11:30 · ④905美术设计理论与创作分析(150分)12月22日下午14:00——17:00 五艺术与媒体学院 参考书目Bibliography【推荐阅读】:——这些书籍在答题的简答或者论述题中,多会做为史论依据出现,所以在备考中一定要理清楚当中的要点。中国文化读本:本书阐述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做简答跟论述题的时候做一些引论依据.艺术学基础知识:此书涵盖了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和艺术设计八大艺术门类,内容包括了这八个门类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体裁、艺术流派和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是一部帮助人们初步了解这些艺术的工具书。美学概论:《美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初“美学热”的理论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社会实践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同专业在北京地区开设的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一些综合类的院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或者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来选择备考院校六艺术与媒体学院 历年真题 Years of truth2020年721艺术原理考试大纲(原610艺术理论)1.考试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艺术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以及研究艺术现象和进行阐述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理论去分析艺术问题和进行艺术评价的能力。2.考试内容:(1)艺术类型(艺术种类)(2)艺术创作(3)艺术作品(4)艺术发展(5)艺术的特征和功能(6)艺术风格、流派和思潮(7)艺术传播 ENDC初试到录取报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媒体系北京师范大学 招生宗旨 北京师范大学 招收人数 北京师范大学 报考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 初试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 复试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 录取与调剂 北京师范大学 学费、学制、奖助体系和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住宿 北京师范大学 出国培养和硕博连读 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 一北京师范大学 招生宗旨Objective of enrollment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其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涉及电影、广播电视、音乐、戏剧、戏曲、美术、书法、数字艺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二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人数 Enrolment2020年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计划在北京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189人,具体招生情况如下:我校2020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4100人左右,招生专业目录上各学部院系、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包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录取阶段可能会根据生源情况及考试成绩等进行适当调整。三北京师范大学 报考条件Conditions for registration 01/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0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0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04.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员,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含)论文;③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02/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01. 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符合“二、报考条件”第(一)条中的各项要求。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02.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符合“二、报考条件”第(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并有五年以上(含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员。03. 报名参加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符合“二、报考条件”第(一)条中第1、2、3各项的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并有五年以上(含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员,还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修课程;②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两篇以上(含)论文;③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或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员。04. 报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说明中的特殊要求。国防生及现役军人报考,还应遵守解放军有关报考要求。非应届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时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以上(含)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四北京师范大学 初试解读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1. 初试时间: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2. 准考证请于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考生凭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①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学术学位类)②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专业学位类)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复试分数线④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复试分数线初试成绩总分不低于335分。五北京师范大学 复试解读 Re examination interpretation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考研近四年复试分数线对比1、近三年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分数没有变化,比较稳定。2、18年总分上升。3、所有分数线都比国家线高.(1)达到我校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复试资格。复试大约安排在2020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届时将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布。(2)复试内容各专业不同,一般包括面试、专业笔试、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实验操作等,进一步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复试总分共计300分,(外语口试为合格与不合格);复试及格分数为180分。(3)实行差额复试。差额复试比例,以及初试和复试成绩权重等由各学部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复试前确定。(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5)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六北京师范大学 录取与调剂Admission and adjustment01. 录取按以下优先级:第一志愿上线复试合格考生>破格复试合格考生>调剂复试合格考生,依据总成绩分别排序录取。在考虑优先级的基础上严格按复试合格考生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电影01-03方向一起排队,04方向单独排队;广播电视01-03方向一起排队,04方向单独排队;美术按方向排序;其他按专业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按总成绩高低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专业考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02.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结果不合格者、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课程成绩不合格者、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者、以及其他不符合报考学部院系录取规定者,均为复试不合格,一律不予录取。03.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工作业绩、思想政治表现等因素确定录取名单。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的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均必须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户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迁入北京师范大学(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毕业时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人事档案、户口均不迁入北师大,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单位就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协议。考生需自行处理与工作或学习单位因考试录取而产生的所有问题。如果因此造成不能复试或录取,我不承担责任。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除单独考试外,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均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习形式详见附件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任何时候发现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责任由考生自负。04. 未被我校拟录取的考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可以联系其他招生单位进行调剂复试及录取。自2014年起,我校不再向调入单位提供自命题科目试卷等相关材料。七北京师范大学 学费、学制、奖助体系和培养Tuition, schooling, awards and training01. 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费标准为0.8万元/生.学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缴纳,按三学年缴纳。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制和学费标准官网见附件2。02. 从2014年起,我校实行新的奖助体系,具体内容见《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立方案》(师校发〔2014〕31号)和相关文件。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享受新生奖学金及助学金,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硕士研究生均不享受新生奖学金及助学金。已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被我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不能申请以上奖助学金。03. 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研究生学籍均归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八北京师范大学 住宿 Admission and adjustment在学制规定年限内,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由学校安排住宿;培养地点在北京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不解决住宿;培养地点在珠海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在珠海安排住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和“援藏计划”等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由学校安排住宿。定向就业的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不解决住宿。九北京师范大学 出国培养和硕博连读Overseas training and master's reading01. 我校2007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每年选拔约150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进行联合培养。在读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详情请登陆我校教务部网站查询。02. 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二年级时申请硕博连读,通过我校规定的考核后即可在第三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十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Admission and adjustment01. 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公开发布。推免生接收、报名、初试成绩、分数线、复试安排、拟录取名单等均可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bnu.e.cn)查询,请及时关注。02. 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参考书或办理邮购业务。03. 若教育部在 2020招生年度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予以公布。04. 联系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各学部院系联系方式网址http://yz.bnu.e.cn/艺术与传媒学院010-58809248http://www.art.bnu.e.cn/艺术楼422室END我们在新蕾艺术等你

怪物

美术研究|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丰博深厚,在世界美学史上独树一帜!

摘要: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主要分五大阶段:一是以《尚书》所提出的美学话语作为历史的(也是逻辑的)起点阶段;二是以先秦至东汉为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阶段,标志是产生了作为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之根基的儒、道两家学说,初步确立了中国文艺美学的特有概念、命题及其话语模式;三是以魏晋以降为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自觉阶段,标志是出现了较为专门而独立的文艺美学思想形态,将关注的焦点从文艺的伦理功能转向文艺自身的审美意义;四是以唐宋之际为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成熟和深化阶段,体现出由综合而成熟、由转型而深化的两大特点;五是以元明清为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近代蜕变和古典总结相互碰撞交织的阶段。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资源丰博深厚,源远流长,在世界美学史上独树一帜。通观中国美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主导的乃至核心的地位。我们以为,综观地看,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五个基本的、主要的阶段。#美术#一、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起点从学理上说,既然文艺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那么在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起点那里就应该包含着文艺美学思想的萌芽。当然关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历史起点,这在学界还一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启于老子说、始于孔子说、发生于春秋说、滥觞于西周说,等等。这些说法其实各有道理。因为选择什么作为美学历史的(也是逻辑的)起点,归根结底,受研究者对中国美学思想的主流精神、总体特征等等的基本认识所制约所规定。因此,对中国美学思想的总体把握和具体阐释倘有所不同,在历史起点问题上也就必然互有差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拟将迄今发现最早的上古文献汇编《尚书》所提出的美学话语作为包括文艺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起点。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它是中国古典和谐美理想的最早阐述者。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理想、最高范畴是“和谐”。而从可察见的资料看,《尚书》是最早提出和谐美观念和理想的文献。其主要标志,是《尚书·舜典》提出了“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著名命题。这两个命题的中心意思即是强调“和谐”。“八音克谐”即讲八种不同的音调要达到一种整体的协调与和谐;而“神人以和”则是在神和人的二元关系中要实现均衡通融、和谐如一。我们还知道,从美学史的角度论,判断某件事物(或概念、命题、学说等)是不是历史的(同时也是逻辑的)起点,就看该事物 (或概念、命题、学说等)是不是蕴含着中国美学总精神、总理想、总特征、总趋势发展演变的“胚胎”因素、“萌芽”形式。按这个方法原则,《尚书》中“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命题,自然可以视为以“和谐”为最高审美理想和美学范畴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 (也是逻辑)起点,当然也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起点。其二,《尚书》中的“八音克谐”、“神人以和”说,显然是一个与原始的巫术宗教文化密切关联的 (文艺)美学命题。因为人、神关系,正是原始文化中的巫术、宗教和艺术所关注的焦点(原始社会文化中的巫术、宗教、艺术等原本浑然不分),而自西周始,这种作为文化焦点的人、神关系便开始让位于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由“神本”向“人本”,由“神治”向“人治”的转化了。因而从历史年代和文化形态看,这个“神人以和”的观点应是较早、较古老的,至少不迟于崇尚道德理性,强调“远神”、“保民”的西周时期。我们知道,时间的早晚先后也是判断某个事物是否历史起点的重要因素,故而将这一通于上古、形态较为原始的命题视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起点。其三,《尚书》中“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命题直接涉及到音乐问题(实际上,在上古时代,音乐、诗歌、舞蹈等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谈音乐,自然也涉及到诗歌、舞蹈等艺术样式)。在这个意义上,该命题直接涉及到文学艺术的审美问题,因而也是一种文艺美学命题,或至少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文艺美学属性的命题。除此之外,与该命题相关联的上下文句,也大都谈及的是文学艺术问题,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段言论就是如此。这里尤为重要的,是从迄今可见到的资料言,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P4]的“诗言志”说即最早出自这里。其实,“诗言志”说也正是中国文艺美学的一个“开山的纲领”。凡此种种都说明,早在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起点阶段,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身份、核心地位就已突出地显露了出来。二、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阶段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虽于《尚书》中即已萌芽,但当时还多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意义笼统的话语,也还与宗教的、巫术的、政治的等等思想形式浑然难分。所以,《尚书》之后,中国文艺美学开始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奠基阶段。这个过程大致从先秦持续到东汉末。这里所谓“奠基”的“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文艺美学所依凭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层面的理论根基。我们知道,文艺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离不开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虽然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不太一样,其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不是那么很密切,至少不能说像西方美学那样是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仍然以哲学、伦理学等基本理论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基本依据和思想资源。二是文艺美学思想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根基,尤其在诸如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学说及其所体现的理论模式、思想倾向、话语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建立起文艺美学自身的理论架构和基础。这里,我们也将围绕着这两层意思来梳理一下“奠基”阶段的大致情况。其一,文艺美学所依凭的哲学、伦理学理论根基的构筑和奠定,是这一阶段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突出特点。这里所说的哲学、伦理学理论根基,主要指的是儒、道两家的学说。对于中国文艺美学来说,儒、道两家学说的意义主要是,在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心“视界”、价值抉择、话语方式等方面,也就是美学重点谈论什么、关心什么、取舍什么、如何言说等方面,为文艺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经常说,“儒、道互补”,从美学上说,这个“互补”的涵义也就主要表现在两者在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心“视界”、价值抉择、话语方式等方面的互补上。比如,儒家主要关注个体和群体、情与理、质与文等的关系;道家则偏于关注人与自然、我与物、道与技等的关系,两者的这一基本“问题”、中心“视界”的差异便在哲学上、美学上显示出一种理论的互补性。这种理论层面、思想层面上的互补性,也便构成了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维范式。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这种儒、道学说的互补性,正是我们解读、阐释中国文艺美学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思想特点等等的主要路径和内在根据。当然,从具体理论效应说,这一阶段文艺美学思想所依凭的理论根基大致以儒家为主,道家的影响相对次之。其二,文艺美学自身的特有命题、学说、概念、术语及其思维路数、话语模式等的初步创立和确定,是这一阶段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进展。文艺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特殊界域,同时也作为中国美学的一种典型形态,有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和术语系统,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倾向和话语方式。这一阶段的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虽然尚未臻于自觉,但却在这方面初步建立起了自己颇具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和思想根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术语、概念、范畴、命题,揭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矛盾关系,显示了某些主导性的美学思想倾向。如前述“诗言志”说,自《尚书》中提出,遂成为这一阶段文艺美学思想的主流性、中心性命题,《左传》、《论语》、《国语》、《孟子》、《庄子》、《荀子》、《史记》、《毛诗序》等等,都在不断复述着、强调着“诗言志”说,从而使之慢慢积淀为中华民族文艺美学的一大传统。除“诗言志”说外,这一阶段还产生了其他诸多文艺美学概念、术语、命题和学说,较有代表性的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说、“以意逆志”说、“礼乐皆得”说、“立象尽意”说、“得意忘言”说、“温柔敦厚”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说等等。这些命题和学说都对后世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的文艺美学思想还深刻触及并合理解说了艺术审美经验、审美活动的内在矛盾关系,特别是情与理、我与物、美与善、礼与乐、天与人、有与无、意和象、道与技、虚与实、巧与拙、文与质、刚与柔等等之间的审美矛盾关系。正是通过对这些审美矛盾关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处置和阐发,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才在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话语系统和思维范式,才做到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解释。从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角度说,这样一种理论的构建和进展有重要的奠基性质和意义。三、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自觉阶段魏晋以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步入了自觉阶段。这里所谓自觉,主要是说文艺美学思想开始脱离对“他者”亦即哲学、宗教、伦理、政治等等非审美意识形态的依附性状态,而有意识地寻找、建构自身独立的、特殊的理论定位和文化品格。应当说,魏晋以降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审美文化都在逐步走向自觉,这已是一个几成学界共识的结论。但也仍有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的情况。比如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不自魏晋始,而是在此前就已出现,比如汉代的辞赋,就已经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了,这难道不是文学的自觉吗?于是提出中国文学的自觉乃从汉赋开始的观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考量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客观标志?换言之,文学性的高低大小,是不是衡量文学是否“自觉”的标准呢?恐怕这里还是有些问题的。且不说文学性的高低大小是个难以确定的事情,即使是认为具有了较高的“文学性”。那么这样的文学就一定是“自觉”的文学了吗?汉代辞赋可以说具有了较高的文学性,那么再往前看,《诗经》、“楚辞”的“文学性”比汉代辞赋是高还是低?恐怕谁都不能肯定地说比汉赋还低。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从《诗经》时代、“楚辞”时代,中国文学就已经步入“自觉”了呢?再进一步,如果按照“文学性”的大小高低来衡量,那么神话又怎样?难道神话的文学性就很低了吗?显然,判断中国文学是否步入“自觉”,不能将“文学性”这一概念视为一个客观尺度,因为这里的“文学性”更多的是一个直接从文学本身的感性世界中“感悟”出来的经验性、直观性、“鉴赏性”词汇,一种描述性的、体验型的术语,因而也基本是意义不能确定的宽泛朦胧的一个“说法”。那么,判断文学,再进一步说判断文学艺术是否达到自觉水平,究竟要依据什么呢?笔者以为,可靠的依据还是理论形态的文艺美学思想。因为非理论形态的、具体感性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本身,其发展水平固然也有一定的检验标准,但其感性直观的具体形态毕竟还有其难以达诂的不确定性、模糊多义性的一面。而理论形态的文艺美学思想就有所不同了。比起感性具体的文学艺术来,文艺美学思想有着概念思维的严整性和理性内涵的相对明确性,它以理性的概念形式表达着自觉的理性认知。即使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等多与审美的、艺术的实践经验直接相关,但它总是源于一种思维的抽象,来自一种理性的思考,总表现为一种理论的概括和界定,表明着一种理性话语的自觉。所以,惟有理论形态、思辨形态的文艺美学思想,才能以一种理性思维的概念形式,确定而集中地显示着文学艺术观念在发展中所达到的自觉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水平是检验、判断文学艺术、审美文化是否臻于自觉的一个客观指标,一个重要尺度。具体地看,之所以说魏晋以降的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已步入了理论自觉的阶段,是因为它同此前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单从魏晋南北朝时代说,就主要表现为几个大的变化:其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专门而独立的文艺美学思想形态。先秦两汉时代虽也有文艺美学思想,但总体上说,这些文艺美学思想大都点缀、散见在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经术的等等话语体系中,本身还不是很专门、很独立。即使像《乐记》、《毛诗序》等看似专谈艺术的著作,其理论功能和旨归实际上也主要不在美学,而在政治、伦理之学,隶属于儒家整个礼乐教化体系。但自曹丕《典论·论文》始,魏晋以来便出现了大量专门阐述文艺美学义理的著作。这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新转折,为前代所少有。其二,所把握思考的对象,基本集中在文学艺术问题上,重在解释文艺的审美特征、性质、结构、功能、技巧和意义等。该时期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声无哀乐论》、陆机《文赋》、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衍《论书》、姚最《续画晶》等,皆为专以文艺审美问题为对象的文艺美学论著。这也是过去时代所少见的。其三,这一阶段在思考、论及文学艺术问题时,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关注其社会的、伦理的、政教的功能和目的,而是将焦点凝聚在文学艺术自身,关注和强调的主要是其缘情的、表意的、畅神的、审美的、娱人的等等特殊性质和意义。或者说,首先是突出文艺审美的本体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兼及到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单就这种认识,应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就文艺美学本身的发展看,这也更加符合了该学科固有的学术内涵和品格。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明确地加以断定,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特定界域,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惟有发展到该时期才真正臻于自觉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出现的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趋于自觉,同当时儒家因素的相对“退场”,而道家(玄学)、佛学的影响居于中心的文化语境嬗变是有内在关联的。这是值得美学界、理论界高度重视、深入探究的一个美学史、文化史现象。四、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成熟和深化阶段唐宋之际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成熟和深化阶段。此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思想虽趋于自觉,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太清晰,理论上还有些不太圆熟的地方。比如该时期提出了“缘情”说、“气韵”说、“传神”说、“畅神”说、“主意”说、“滋味”说等等,这些说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彼此之间的同异关系是什么?它们是门类性的术语,还是总体性的范畴等等,这显然还需要梳理、甄别,需要融通、整合 (综合)。这便是唐宋之际的文艺美学思想着手加以解决,而且基本解决了的问题。唐宋时期文艺美学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由综合而成熟,一是由转型而深化。所谓由综合而成熟,是说该时期文艺美学思想的成熟是以各种文艺美学因素的大综合为基础、为特色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古今的综合,一是南北的综合。当然,这两个维度的综合态势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叠合的。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文艺美学观念所展现出的南北差异也往往对应的是古今分野。自南北朝以来,北方的文艺美学观念往往与秦汉时代(即“古”)有着更多的义理渊源;而南方的文艺美学观念则往往代表着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一种新动态、新趣尚(即“今”)。所以,当南北朝后期的文艺美学观念呈现出一种南北综合的态势时,实际上这同时也是秦汉之“古”与六朝之“今”的文艺美学观念的一种综合。这里体现的正是文艺美学观念一种南北、古今交融综合的趋势。这种综合趋势,在大一统的李唐王朝那里表现得愈发强劲和全面,愈发成为唐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和特征。因此,在唐代的文艺美学话语中,我们既能听到那种秉承北朝呼应秦汉服膺儒家的美学遗响,亦即偏重社会、伦理、风教、功用的文艺美学观念,如陈子昂强调风骨兴寄、张怀瓘(论书)提倡风神骨气、杜甫讲究亲近风雅、韩愈标榜“文以明道”、白居易主张六经为首等等;也能听到那种延续魏晋弘扬南朝循守道、佛的美学新声,亦即偏重个人、情感、韵味、审美的文艺美学趣尚,如李世民(论书)讲究“凝神绝虑”、王维(论画)注重“意在笔先”、李白独贵“元古”、“清真”、皎然高倡“意静神王”、司空图推崇“韵外之致”等等。只是,这种既是南北也是古今的两大文艺美学倾向,在唐代并不呈明显的对峙状态,当然更没有表现出某种内在裂变和冲突,而是大体上是圆融统一的。具体来说,在偏重社会、伦理、风教、功用的一脉观念中,对偏重个人、情感、韵味、审美的趣尚也抱着一种认可乃至容纳的态度,如,杜甫主张“转益多师”就表达了这种综合态度,所以他既讲究“致君尧舜”,又喜欢“清词丽句”;张怀瓘也既推重王羲之的“簪裾礼乐”、“尽善尽美”,也推崇王献之的“率尔私心”、“逸气纵横”,表现出一种综合意识,等等。同样,在偏重个人、情感、韵味、审美的一脉趣尚中,也对偏重社会、伦理、风教、功用的观念持有一种肯定和融会的立场。如,独标超现实的“清真”、“天真”之美的李白,依然要发出“《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的现实性喟叹;崇尚“风流自然”之文风的皎然,也仍要讲“诗者,志之所之也”[2](《诗式》)的“老话”;高倡“韵外之致”的司空图,也依然强调“诗贯六义”[3](《与李生论诗书》),如此等等。总之是体现了一种南北交通、古今综合的特点。若从社会的思想文化语境来看,唐代文艺美学观念的大综合态势,与这一时代儒、道、释三教走向合一的意识形态格局与趋向实际是互为表里的。所谓由转型而深化,是从整个古代史的角度看,正如安史之乱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上升而步入衰落的一个转折点一样,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到中唐时期似乎也开始了一种深刻的转型。这一转型的主要标志概有两点。一是中国的文艺美学思想虽然总的理论趣尚是偏重主体、抒情、写意、表现,但在这个总的理论趣尚的基础上,又以中唐为界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变化和转型,即由此前比较偏于客观、外向、摹形、写实开始转向侧重主观、内向、畅神、写意;在艺术的理想形态上,则由此前的偏于阳刚、壮美转向偏于阴柔、优美。所以中唐以后,以“尚意”为主、以阴柔为重的文艺美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比如自此开始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韵味”说、“兴趣”说、“妙悟”说、“含蓄”说、“情致”说、“寓意”说、“闲静”说、“婉约”说、“萧散”说、“平淡”说等等,皆是这一文艺美学主流之体现。这实际上也可看作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偏重主体、抒情、写意、表现等这一总体理论趣尚的一种深化和发展。二是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在盛唐时代已经臻于圆熟的综合态势,从中唐开始,则逐步显露出了具有某种矛盾性裂痕与冲突的双重性结构。这种双重结构到了宋代尤趋明显。其表现是文艺美学观念中种种矛盾因素,已开始改变那种调和的、融会的、中庸的、统一的结构势态,而向一种内在悖谬的、龃龉的、分裂的双重性结构悄然演变。甚至,在同一个美学家的文艺观念中,都表现出这一明显的双重性结构。我们看到,在宋代文艺美学思想中,“既有大张旗鼓的以古理圣道之政教内容为要旨的古文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又有阵营庞大的唯句法格律之形式趣味是求的‘江西诗派’及其多样变种;既有标榜‘宗经复古’、‘明道致用’、‘垂教于民’等等的伦理功用主义文学观念的空前盛隆,又有倡扬‘吟情悦性’、‘不涉理格’、‘高其韵味’、‘唯造平淡’以及‘妙悟’、‘兴趣’等等的写意表现美学思潮的全面崛兴”[4](P271-272)。即使在同一个美学家的话语中,也鲜明地存在着这种内在龃龉的双重性结构。这种内在矛盾的双重结构现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已开始显露出某种内在的裂变信息,显露出某种超越古典、代表着新时代和新形态文艺审美观念的历史性曙光。这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文艺美学思想值得注意的一种新结构、新动向。五、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近代蜕变和古典总结阶段元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近代蜕变和古典总结阶段。这里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性质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酝酿和蜕变;二是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在该时期走向历史性的反思和总结。近代性质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酝酿和蜕变,表现在两个层面、两个阶段上。其一是明中叶出现的浪漫主义文艺美学思潮。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论、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说等,是这一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最强音。虽然这一浪漫主义美学思潮没有真正突破和超越古典的文艺美学思想系统,但毕竟在古典世界的漫漫暗夜中已然放射出了一抹近代文艺美学思想的绚丽曙光。从中国美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轨迹说,这种近代性质的思想蜕变,由于将艺术和审美的焦点集中在个体、自我、情感、自然、理想等方面,表现出跟社会、群体、伦理、名教、现实等方面的尖锐分裂和对立,因而在很大意义上也可以看作自宋代以降古典美学思想内部出现的具有某种矛盾性裂痕与冲突的双重性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突显和质变。这一新的历史条件就是明中叶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加速了宋代以降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结构的内在龃龉和裂变过程,催化了浪漫主义这一近代性质的文艺美学思潮的崛然而起。至清代,这一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在袁枚的“性灵”说、石涛的“自我”说、廖燕的“我意”说等等那里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二是元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美学思潮。首先,是大不同于中国文艺美学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的出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从先秦“诗言志”说开始,就一直偏于强调主观抒情讲究畅神写意,是一种侧重于表现论的文艺美学系统。这一传统在明清之际虽未有根本改变,但却出现了与这一传统大相迥异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开始重视艺术客观写实、理性认知的再现论特征。如毛宗岗推崇“真而可考”的“叙实”文学[5](《读三国志法》);叶燮论诗强调在“才、胆、识、力”这“四者”中,“先之以识”[6](《原诗·内篇》)等等,这在理论上显示出了一定的超古典的近代现实主义的美学性质。其次,是这种现实主义带有近代意义的批判倾向。其突出表现:一是一反古典美学以和谐的“美”为最高理想的观念,强调不和谐的“丑”的描写,如郑燮所提出的“美丑(恶)俱容”[7](P107)思想,就带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二是要求艺术家锲入社会现实的深处,反映民生疾苦写尽世间疮痍。如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以“入世最深”为号召,要求写出“患难穷愁人情世故”,脂砚斋则提出“家常细事”、“亲历其境”[8](《红楼梦》第七十七、七十六回批)的主张,等等。批判现实主义文艺美学除了讲写实、重批判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人物性格、人物典型塑造方面,反对类型化、单一化,而强调个性化、多面化。金圣叹称赞《水浒》“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9](《序三》),这是推重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说武松“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9](《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回首总评),这是肯定人物性格的多面化。脂砚斋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贾宝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为什么是“今古未有之一人”?因为这是一个非类型化、非单一化的人物,是一个个性独特、性格复杂、超越了古典类型化观念的个性化人物。这种个性化的美学观念,甚至从人物塑造为主的小说美学延伸到了以情志表达为主的诗歌美学。比如叶燮提出的“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6](《原诗·外篇》)说,即要求诗歌创作要体现出作者自己的“面目”(个性)来。总之,开始自觉地重写实、讲批判、主个性等,就构成元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超越古典的、近代性质的现实主义文艺美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元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始走向一种历史性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从清代的社会语境看,满清的入关和统治,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到清代已是积累深厚、意涵丰博,亟待整理和总结。自觉承担起这一古典美学总结使命的清代美学家有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等,尤以王夫之为代表。王夫之的文艺美学思想的总结性特点,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以意为主”。他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10](卷二)。这个“意”,正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从先秦“言志”说、到魏晋“缘情”说,再到唐宋以降的“尚意”论,沿袭的是一条明晰无误的偏于表现之路。“志”、“情”、“意”三者,字义虽有分别,而内涵则无大异,都是偏于主体的情感、性情、心意、精神等等意思,亦即大致属于人的心理活动、内在感受、生命体验等层面的涵义。王夫之所谓“意”,也基本不离这个涵义,所以王夫之的“以意为主”说,可以视为中国占典文艺美学主流理论、主导趣尚的一个总结。其二,王夫之虽然主“意”,但并不将“意”片面化、极端化,而是自觉贯彻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精神,强调艺术中各种矛盾因素的均衡兼备,持中不偏。也正是在这里,王夫之的理论总结意义尤显彰著,他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基本的矛盾性范畴、矛盾性关系都有论及。如在文与质的关系上,王夫之指出“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11](卷六《毕命》),因而文质关系应以介乎“文质之中”[12](卷五谢庄《北宅秘园》)为境界;在形与神关系上,认为“两间生物之妙,正以神形合一,得神于形,而形无非神者”[13](卷三杜甫《废畦》),这一“神形合一”说显然是传统“形神兼备”说的更加精致化、完备化的论述;在情与理关系上,王夫之提出“内极才情,外周物理”[10](卷二)的重要观点。虽然这个“理”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大于传统文艺美学所谓的“理”,但“情理相和”的话语模式依然是古典的,带有鲜明的概述、总结意味;在情与景关系上,王夫之更是系统总结了“情景合一”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使这个问题在古典传统的意义上得到了深入全面的阐发。总之,元明清之际的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文艺美学思想相互碰撞、交织、冲突的历史阶段和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既储藏着经过整理和总结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宝藏,也产生着、成形着真正源自中国本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近现代文化与美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初步展示了古典美学与近现代美学之间那种真正源自中国本土的、独具民族性格的矛盾结构模式和对立形态。显然,认真研究这一民族性的中国文艺美学在古典与近现代之间的历史转换及其特点,对于研究当今乃至未来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仍是至为重要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1] 来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2] 何文焕.历代诗话[M].[3] 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M].[4] 仪平策.中国美学文化阐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邹梧岗.第一才子书(清代刊本)[M].[6] 叶燮.己畦集(清代刊本)[M].[7] 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8]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9]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影印本[M].[10] 王夫之.薑斋诗话[M].[11] 王夫之.尚书引义[M].[12] 王夫之.古诗评选[M].[13] 王夫之.唐诗评选[M].(作者仪平策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美术研究|莫奈:如果一幅画看起来像一幅画,那么它决非一幅好画美术研究|人文精神与艺术相伴,只要人性不灭,艺术就不会终结!美术研究|只要人类还能呼吸,眼睛还能够看东西,艺术就将永生!美术研究|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不若见诗如见画!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渐悟

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21考研初试科目、备考经验、参考书

招生院系:文学院招生专业: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5研究方向:01中国现代文学02中国当代文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④81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山东大学专业课主要考察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学、评论写作,个人认为山大专业课的题目不是特别难的类型,但是命题范围较广,复习过程很难兼顾到。而且,从2019考研开始,山大两门专业课的命题不再和往年一个类型,往年的专业课命题与历年真题的重复率很高,而从2019考研开始,专业课命题的随机性更大了,很多非重点也作为考察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认为这里不重要肯定不会考就不学了。在专业课方面,我找新祥旭的学长指导了一下重点。山大考察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和81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文学史的试卷结构中,古代文学占110分,现当代文学的分值只有40分,然而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体系却极为庞大,内容比古代文学多,分值却比古代文学少那么多,所以可将复习重点放在古代文学上,认真梳理古代文学脉络,将重要作家写作风格及重要作品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以及重要流派记忆下来,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史,在617中只有两个10分的简答题和一个20分的论述题,所以我们可以找一本题库,选出100多道重要的题目背诵下来。而文学综合的试卷结构中,语言学和文艺学各占50分,评论写作占50分,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命题一般来说都比较基础,课后题及往年真题的出现频率较高。评论写作题一般会考生给一段文字进行分析,然后自己命题并写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前进行多次练习,以便在考场上能笔下生花。最后,在背诵方面,不推荐照着书死记硬背,我们应该重点记忆每道题的每个知识点,然后在答题过程根据知识点扩展开来,记少不记多,才能记得的更多。山大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袁世硕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王庆生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葛本仪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凌晨光等主编的《文艺学通论》等。英语,前期就疯狂背单词,我用的是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我比较推荐的原因是它把单词有个分类,而且还有例句,背起来比较轻松,至于朱伟的网课,我因为基础还可以,只听了他的大串讲。在背单词的同时,我还买了一本《英美外刊精读》,1至2天做一篇精读,我是认认真真的全部做了一遍精读,这对我的长难句和阅读的帮助很大。单词我是到6 月份,总共背了3遍,然后自己总结了我自己背的不熟悉的又背了很多遍。接下来就是疯狂的做真题了,真题我是近十年的做了大概15遍左右吧,以至于我后来都记得答案了。我英语自己是有一本单词本的,所有的单词、长难句我复习过程中觉得重要的都写在上面了,最好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这样后期复习也比较方便。政治建议从暑假就开始准备了,可以直接看徐涛的强化班视频。买了肖秀荣三件套,可以配合徐涛的视频一起看。1000题值得刷,当时我没刷完,后面做题选择部分真的很低。后期做好肖四肖八的题目,背重要的简答题答案。并且在考研文库里下载了背诵笔记进行背诵。简答题部分建议多写一点。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只要是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行,不一定非要按照别人的来学,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功上岸,加油吧。

美男子

河北师范大学考研,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21届上岸学姐经验分享

政治:从暑假开始准备足矣,不用太早,暑假就刚刚好。抱紧肖秀荣大大,我是每天看一章精讲精练,然后做一千题相对应的部分,写在另一个本子上,大概九月份完成第一遍刷题。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可以看懂的部分就尽量记住,看不懂的(比如说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看一下徐涛讲的课,帮助很大。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可以刷第二遍,或者做腿姐的练习题也可以,腿姐的感觉比一千题难一点点,也能进行一定的提升。然后就等着肖八出来做模拟卷,我只做了选择题,大题可以看看有能力可以背,不背也没关系的。肖四选择题大题都有认真背,押题非常准,背诵推荐b站的空卡带背,非常快就能记住。英语:英语一定要早准备,越早越好,最晚不能晚于四月份了。英语背单词可以看朱伟恋恋有词的书,视频也不错就是费时间,个人觉得没必要看视频,只看书就可以了。平时利用碎片时间用APP背单词,百词斩墨墨扇贝都可以,看个人喜好啦。背单词学语法(推荐刘晓艳视频课)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暑假的时候就要开始刷真题了,推荐大家买英语手译本,我在使用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也可以我发给你电子版),我是先计时做真题,然后在手译本上自己先查单词然后翻译全文,对照答案的翻译,不懂的地方听唐迟的技巧课,再把不会的单词总结到另一个本子上,这样把二十年的真题过一遍,然后再二刷。二刷过程中,就更偏重于计时做题了。英语贵在坚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而且手译本的方法也是听许多英语80+的大佬推荐的,亲测十分有用!!!712专业一中外文学史基础:与往年情况不同,今年专业一改为了大综合,包括了古代文学三本书,现代一本,当代两本,外国两本,一共八本书,不可不谓是内容非常之多了。我的建议是先通读课本一遍,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明白书在讲什么,画出来自己认为的重点,(找到重点这个环节非常关键!!!因为那么多书,并不会全部都考得,有些大可以一笔带过,看看即可)通读过后,就要明白重点在哪里了,一般书着重讲的都是重点,如果实在不知道,也可以请学长学姐帮忙划重点,我当时考研就找了一个学姐,押题非常准哈哈哈。找到重点以后,建议还是自己拿笔记本重新用自己的语言再加工表达一遍,这样记忆会非常深刻。考完研以后,我记的笔记本足足有七大厚本。千万不能机械地抄书,要边理解,边记忆。在备考方面,还有一些小套路,比如说一道名词解释是五分,基本上咱们的答案至少要包括五个知识点;简答论述题一定要理论与实际结合,用例子(比如说古代文学可以写上两句相应的古诗)充分论证;问艺术特征特色类的题,即使没有背过,也可以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意境意象等方面分析...虽然专业一内容庞杂,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上岸!813专业二是文学理论基础与写作,相比之下内容就少多了,只有一本书,而且并不厚。所以,要想保证上线,可以将复习重点略微向专业二倾斜,毕竟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拿分更容易些。这门课的复习方法就不太一样了,需要面面俱到,尤其要注意涉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的部分,建议画个思维导图,框架式背诵,不容易乱。最后50分的评论写作,需要结合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上的例子,要有骨有肉,理论和举例缺一不可。师大还是很温柔的,考的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初试如此,并没有压分的情况;复试也如此,没有本科院校歧视,也很保护第一志愿。摸透真题的出题思路,再加上扎实的背诵,上岸一定就没问题啦!

“双一流”名单中,这8所大学最委屈

去年9月下旬,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看完名单之后,有些同学开始为自己的母校鸣不平,这些专业没入选一流学科简直太委屈了~下面一起来看是哪8所高校的哪几个专业,老铁们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南开大学有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个学科入选。然而,历史更悠久的经济学科,全部没有入选。南开大学经济学科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时,就设有商科,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科的前身。1923年,南开大学开始正式设立经济学系,培养本科生,1935年开始培养经济学研究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之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科门类齐全,所涵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及其下属15个二级学科中的13个均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南开大学经济学绝对有底气喊出“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口号。(下图为南开经济学学科分支)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与北京大学并列评为A类学科;应用经济学为A-学科。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科,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科竟然落选,让人匪夷所思。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文艺学(二级学科)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文学院在百年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即设有文学科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振声、闻一多、舒舍予、梁实秋、沈从文、游国恩等一批大师、学者和著名作家云集本院,为山东大学的校史增添了光彩;建国之初,著名学者王统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吕荧等先后执教,进一步奠定了山大以文史见长的传统。在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山东大学在文史哲领域的实力不输于北大。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个学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汉语言文学”学科被整体列入山东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以文艺学科主体组建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1月,本院被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1月,文艺学学科被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评为A类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国语言文学评估结果(部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在搜索引擎复旦大学的官网简介中,特色专业第一个写着新闻学。论历史,复旦大学1929年便创办了新闻学系;论学术力量,复旦大学的师资和学术成果敢说全国第二,便没有学校敢说第一;论人才培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记者摇篮”之称。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评为A类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新闻学评估结果(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都入选了,却没有复旦大学的份儿。其他新闻传播领域的强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大、清华大学,也统统名落孙山。那以后靠谁来做传播呢?中国史(一级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国史评估结果(部分)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之二级学科)可是,此次“双一流”评选,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都上榜了,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却没有一席之地。第四次学科评估一级学科心理学评估结果(部分)工商管理(会计学),一级学科厦门大学此次入选的学科是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统计学。遗憾的是,厦门大学同样重要的工商管理学科,竟然没有入选!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是国家教委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授予单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论证发起单位和首批试点单位,是我国最早招收会计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科。2000年12月由教育部根据唯一最好原则批准设立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二期,会计学科唯一)“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 更重要的是,厦大有葛家澍这座大山。葛家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是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曾担任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1978年,葛家澍教授率先为“借贷记账法”正名,全面介绍和引进了现代会计理论,为中国建立了一个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对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工资,你就应该感谢葛家澍和厦门大学的会计学系。 第四次学科评估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评估结果(部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此次入选的学科有: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第四次学科评估一级学科水力学评估结果(部分)建筑学(一级学科)华南理工大学此次入选的学科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前身华南工学院,是“建筑老八校”之一,但此次建筑学获入选的高校只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第四次学科评估一级学科建筑学评估结果(部分)没入选“双一流”建校学科的高校,各有各的“不服”和“委屈”。而入选了“双一流”建校学科的高校,也是各有各的委屈。其中,山东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最委屈。山东大学本来以“文史见长”著称,但它入选“双一流”名单的学科却只有数学和化学,这算是“校耻”吗?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里,没有强势学科建筑学,竟然有了“农学”,不知隔壁的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想?华南农业大学,不但没有上一流大学榜,连农学都没有评上一流学科,找谁说理去?对于双一流名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哦~

十七号

文艺学和文学批评

文艺学、文学批评(考研笔记157)学生李清文 编辑文学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史知识浩瀚如烟,难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错,请来函指正,愿与同道中人共同进步。一、说在前面的话:1、这是一个学生写的考研复习笔记,是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摘录、记录,还有一点儿自己的随想随感。文中所录的参考答题,也只是参考。2、为了不把时间耽误在与扑所迷离的平台“规则”和举报“用户”之间的毫无实用意义的矫情上,下文中将用“话诗一句”的方式来改变文本表面。可能影响阅读体验,但为了不破坏参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个人的表述、转述,出此下策。望读者朋友们体谅我的无奈。二、考题与参考答题要点:名词解释: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2、话诗一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文艺学本名文学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它一共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4、话诗一句:“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5、研究文艺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亦称文艺科学、文学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艺理论、文艺发展史、文艺批评。名词解释:文学批评6、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研究与理性分析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的一门学科。7、话诗一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8、文学批评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观点、审美尺度对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所作的分析评价。它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深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学创作。9、话诗一句:《邶风·静女》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毛诗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10、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11、话诗一句:“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12、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13、话诗一句:“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14、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5、话诗一句:“渔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16、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一种。三、总结及其他:1、关键词: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文学现象、文学活动2、我想说的:虽然是基础概念,但也偶尔出现在考题中呢。

爱情汤

文科生请注意,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已经公布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实力高校一直都是最受到文科学生关注的梦想学府,这类强校往往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者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这些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收到财政支持的倾斜,立项经费一般高达数十万元,而且立项数量具有绝对优势。在2019年6月28日,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本次共有61个项目入选。本次重大项目立项数较多的几乎都是各大文科名校。其中重大项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数量最多,共计8个重大项目。在本次2019年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名单中,按照数量维度来看,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名,四川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二名,南开大学共有5项排名第三名,北京大学排名第四名,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各有3项入选并列第六名。根据公示的具体项目名称,可以发现北京师范大学主要集中在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比较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和辅仁大学的传承。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占据绝对优势,另外,四川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藏学研究所、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南亚研究所和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所、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环境法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的入围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在这次评选中,除了一些老牌的文科理科优势的顶级名校,也有一些文科实力的地方重点高校也能够分食到一些重点项目,例如西北大学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的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都有一个项目入选。除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6月28日还公示了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共有11个项目入选获得支持,分别来自复旦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和留言哦。

勾魂手

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

【编者按】从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兴起以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和文明形态的生态转型势在必然。与此相应的则是艺术的各种理论形态的生态转型,生态艺术、生态艺术批评与生态美学已经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新兴学术领域,但“生态艺术学”的建构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有鉴于此,程相占以其生态美学研究为背景,初步梳理了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的理论脉络,尝试着为生态艺术学建构探寻一条理论路径;张嫣格则以塞尚“知觉的觉醒”为案例,尝试探讨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程相占【内容提要】生态艺术学的核心是生态艺术观,其理论途径可以概括为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巴特和康德的“美的艺术”概念在将艺术从手工艺中区分出来的同时,还将艺术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艺术的独立”和“艺术的自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黑格尔更进一步,他不但将艺术等同于美,而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由此获得了神圣的光环。米克将生态学作为解释实在的模式,在借鉴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反思和批判了现代观念论哲学框架中的艺术观念,进而提出了有别于“美的艺术”的“生态的艺术”,即基于生态实在之真、与自然形式和过程一致的艺术,这就从根本上将人类及其艺术创造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初步化解了“艺术对自然”的二元对立,使得我们有可能从生态美学角度倡导一种生态艺术观,从而为构建生态艺术学清理出一条理论路径。【关 键 词】生态艺术学;生态艺术观;美的艺术;生态的艺术;生态美学知识社会学表明,任何类型的知识生产总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尤其明显地反映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中。正因为这样,我国学者在思考艺术学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忽视如下两种有别于西方世界的社会现实:一是自 2007年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国策,二是艺术学门类自2011年以来的独立。将这两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就是我国学者探讨艺术学问题的特定语境——我们能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并把握这一特定时代语境,在学术探讨中将“问题意识”与“语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根据这种学术判断,笔者在思考艺术学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便是:生态艺术学建构如何可能?这固然是笔者长期研究生态美学的学术惯性使然,但更重要的是出于笔者的如下观察:在当前的各种论著中,“艺术”通常与“美”“审美”一道,并被列为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学等领域中光辉灿烂的关键词——当人们使用“艺术”这个术语的时候,与其说是在描述一种事实、界定一类事物(即作出事实判断),不如说是在表达一种肯定性评价、表达一种赞赏(即作出价值判断)。这就意味着,生态维度在当前的艺术学建设中基本上付之阙如,其典型表现在于尚未认真探讨并积极倡导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吻合的生态艺术观。本文的核心要点是,就像“美”“审美”在生态美学中并不总是意味着肯定性表达或评价那样,“艺术”也未必总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恰恰相反,“艺术”也极其可能是坏的、负面的、消极的、应该否定的。现代“美的艺术”这个概念一步步将“美”这一光环赋予了艺术,甚至将“艺术”与“美”视为同义词;但米克通过反思西方理论史上“艺术对自然”的长期论争而提出了“生态的艺术”这一新型概念,初步打碎了笼罩在艺术上的光环。我们下面依次讨论。一、 “美的艺术”与艺术的光环“美”西方文明史的发端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艺术,只不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那种艺术通常指的是“手艺”(crafts)。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谋求提高其社会地位,试图将“美的艺术”从手艺中分离出来。于是,“美”受到了更高的估价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美”的那些制造者们,包括画家、雕刻家、建造师等也受到了更高的尊重,这些人自认为比手艺人优越,希望与手艺人区分开来[1]。这就意味着,从根源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美的艺术”观念与“美”有着不解之缘,它通过用“美”来规定现代艺术的性质而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手艺。但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表达细节是,在西方语言中,“美的艺术”(fine arts)中的“美的”与美丑意义上的“美”(beauty)并不总是直接在字面上相关,我们下面将会对此有所讨论。系统地研究“美的艺术”的学者首推法国学者巴特(Charles Batteux,又译巴托),他出版于1746年的著作《简化成一个原理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éits à un même principe)通常被视为现代“美的艺术”观念的集中表达;他所提出的那个“单一原则”即“对于自然的模仿”,也成为后世“艺术—自然”关系论的重要资源。巴特根据功用将艺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艺术,即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第二类是纯粹为人们提供愉悦的艺术,即“美的艺术”;第三类则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艺术。艺术分类的标准是运用自然的方式:机械艺术将自然看作一种产生实际效益的工具,如园艺、种植等;“美的艺术”则并不利用自然,只是通过摹仿自然来给人们带来快感,它包括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等[2]。我们不难发现,巴特所言“美的艺术”具有两个特点:一、非实用;二、能够带来快感——这两点正好是康德所揭示的“美”的特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巴特所论的“美的艺术”的原文为“beaux arts”,翻译成英语应该是“beautiful arts”而不是“fine arts”——“beautiful arts”这种翻译方式的优势在于,它非常容易通过转化词性而生成“艺术美”(artistic beauty),从而与“美”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个表达方面的细节通常被人忽视,但在本文中却是至关紧要的[3]。巴特的著作出版五年后就被翻译成了德语在德国正式出版,德国甚至还出现了三个不同的译本,随即成为包括康德在内的德国美学家们的理论资源 [4]。康德在表达“美的艺术”的时候,使用的德语原文为 “sch.ne Kunst”;但当代美国学者盖伊的英译本却对之同时采用了两种翻译,即fine arts与beautiful arts,其间的考虑我们这里难以细究。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框架和思路来说,翻译为beautiful arts具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更加容易将该书对于“美的艺术”的讨论与该书第一卷“美的分析”结合起来,其整体的理论思路在于:鉴赏力作为一种判断“美”的能力[5],既可以用来判断自然之美(第1—22节),又可以用来判断艺术之美(第43—53节)。二者中间穿插的是第二卷“崇高的分析”(第23—29节),此后的第30—42节回到了对于判断美的能力即鉴赏力的分析。康德美学的核心是对于鉴赏力所做判断(即狭义的“审美判断”,国内学者通常称为“鉴赏判断”)的分析,“美的艺术”其实表达了一种由鉴赏力作出的审美判断,即“艺术是美的”,其思路为:当我们面对艺术的那些可以感知的特征、内容以及思想时,我们的两种认知能力(想象力与理解力)达到了和谐的自由游戏状态,此时,我们的鉴赏力就可以作出如下一种审美判断:这件艺术品是美的。像巴特一样,康德也是在与“自然”相对的意义上来探讨“艺术”的特点的: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手艺。康德认为,艺术是人类主体有目的、主动去制造的,区别于自然力量对事物的被动影响。在此基础上,康德将艺术区分为“感性的艺术”与“机械的艺术”两类,进而将“感性的艺术”区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这就意味着,“美的艺术”不同于自然、不同于机械的艺术、不同于快适的艺术,其特性被逐层揭示出来。康德认为,如果某种艺术的目的是使愉悦伴随作为纯然感受的表象,这种艺术就是“快适的艺术”;而如果某种艺术的目的是使愉悦伴随作为认知方式的表象,那这种艺术就是“美的艺术”。也就是说,“美的艺术”并不建立在主观的纯然感受性之上,而是同时建立在感官之感性与心灵之理性这两个方面之上。由此,以道德感为根基的人类“共通感”才能应用于“美的艺术”;也是在此基础上,关于“美的艺术”的愉悦才能在不同主体之间具有普遍有效性,超越了私人纯然主观的感官体验。这就意味着,“美的艺术”的愉悦并不是出自于纯然感受的享受的愉悦,而是反思的愉悦。因此,“美的艺术”就是一种以反思性的判断力为标准的艺术,而不是以感官感受为标准的艺术。我们这里还能联想到《判断力批判》“导言”最后表格中“艺术”的位置——它位于自然与自由之间,对应的心灵状态为愉悦或不悦的感受,相应的主体认知能力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先天原则为有目的性[6]。也就是说,反思性判断力连通了(自然概念领域的)理解力与(道德范导领域的)理性能力,主体对于“美的艺术”的反思性愉悦因而能够沟通自然与自由之间鸿沟,起到一种典范的桥梁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康德对于艺术与自然之关系的考察。他在《判断力批判》第 45节的标题中指出,美的艺术是一种同时“显得像自然的艺术”。美的艺术中的有目的性虽然是有意的,但却要显得不是刻意的,需要师法自然,且摒除刻板的、学院派的形式痕迹[7]。康德在第46节进而指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8],而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即自然天赋。这就意味着,艺术家的天才其实最终是自然的能力,它来自自然、从属于自然,用康德的术语来讲就是天生的心灵的前配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康德所说的“天才的艺术”最终只能是“自然的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康德对于“美的艺术”的论述走了一个圆圈之后回到了原处:始于不同于“自然”,终于等同于“自然”——这或许体现了康德惯用的“二律背反”思维方式。非常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接受者们通常忽略了“天才”与“自然”的本源性关系,总是将“天才”与“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展开论述,目的是强调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对于“自然”的超越,艺术创造被视为艺术家的主观“表现”,康德艺术理论的自然维度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到了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获得了更高的位置,这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美的艺术”被等同于“美”。黑格尔《美学》开门见山地强调指出,美学的对象是“广大的美的领域”,是“艺术”,是“美的艺术”[9]。这三个术语涵盖的范围表面上来看是层层递减的关系,但实际上却被黑格尔视为同义词。我们不难发现,《美学》这本书很多地方混用“美的艺术”“艺术”“艺术美”和“美”这四个术语,这固然包含讲稿的不严谨性这一因素,但根本原因应是黑格尔的哲学观。他曾经明确指出:“对于我们来说,美和艺术的概念是由哲学系统供给我们的一个假定。”[10]他所谓的“哲学系统”,其实是“绝对理念”按照“正反合”的方式不断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是黑格尔哲学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绝对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低到高依次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而在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从自在发展到自为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目的是全面地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实现自己,它也有从低到高的三个发展阶段,即艺术、宗教和哲学。根据这一哲学体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尽管黑格尔没有明确这样讲。他明确讲的倒是“美”的定义,即“理念的感性显现”[11]。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艺术”与“美”在黑格尔那里必然是相同的。第二,在美学观中大大突出“美的艺术”。我们知道,美学观是一种美学体系的灵魂或中心,决定着美学体系的思路和理论要点。黑格尔深明此道,他的《美学》单刀直入,明确将美学视为“美的艺术的哲学”。他提出:“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12]这就从美学观上颠倒了康德美学侧重自然审美、兼顾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使得“美的艺术”的地位在美学这个领域大幅度飙升。第三,抬高艺术美而贬低自然美。按照黑格尔的哲学思路,理念显现在自然的感性形式中,就是自然美;理念显现在艺术的感性形式中,就是艺术美。黑格尔尽管声称将自然美排除在外,但他在具体论述中并没有完全忽视自然美。他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13]自然美不能完满地体现理念,因而是低级的美;艺术美则是理念超越自然后的感性显现,能够比较完满地体现理念,因而是高级的美。自然是“外在的无心灵的”[14],自然的产品“未经心灵渗透”[15];而“艺术和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的,也就具有心灵的性格”[16];所以“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产品)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17]。黑格尔提出,为了弥补自然美的缺陷,所以我们要求艺术美。正是通过以上论述,艺术被等同于美,被高高置于自然之上,“美的艺术”由此获得了耀眼的光环。我们今天提及“艺术”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黑格尔这种意义上的“美的艺术”——没有人质疑这种艺术的合理性,直到“生态的艺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二、生态学作为理解实在的模式与“生态的艺术”康德是在其“先验观念论”的整体框架中讨论美、审美和艺术问题的,他的后学包括黑格尔在内被统称为“德国观念论”。这种哲学固然对于美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其理论弊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在拔高艺术的同时贬低自然,抬高了艺术家对于自身心灵世界的创造性“表现”而贬低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模仿”,其背后隐含的现代性观念是人类超于自然、高于自然。这种情况受到了很多反思与批判,其中,美国生态学者米克的批判最为值得重视,因为他于1972年发表的《走向生态美学》一文初步打破了现代艺术的光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别于“美的艺术”的“生态的艺术”,从而带来了艺术观念的重大变革,其理论意义值得高度重视、高度评价。米克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一条鸿沟横亘于人类主体的心灵世界与超越人类世界的整体世界之间。康德哲学中最著名的鸿沟是自然(现象界)与自由(物自体)之间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运用于艺术(审美)领域的反思判断力来沟通自然与自由。但由于康德哲学的总体框架是主体性的先验观念论哲学,基点是人类主体的心灵世界及其各种先验能力,超越人类心灵的那个更广袤的世界,经常处于“存而不论”的状态。米克回顾了西方美学史并尖锐地指出:理论美学的历史一直以来就被“艺术对自然”(art versus nature)这一著名争论所主导,而这一争论始于柏拉图的如下主张:所有的艺术创造物都不是完美的,通常是欺骗性的,是实在的类似物(approximation of reality)。在这一视点中最极端的看法是,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的不诚实的堕落,一种被激发的谎言:“艺术”(art)这个词本身就是“人工”(artificiality)这一词语主要的词源要素。遵循这一思路,审美理论在传统上一直都强调艺术创造物与自然创造物的分离,假定艺术是人类灵魂的“高级的”或“精神化”的产品,不应该混同于“低级的”或“动物性的”生物世界。思想保守的人经常视艺术为“不自然的”,而持观念论的人文主义者,则在艺术中看到了人类精神超越自然的形象。两种观点都扭曲了自然和艺术之间的关系。[18]米克这里所说的“持观念论的人文主义者”,无疑指的是康德、黑格尔等人。我们知道,哲学史上,与观念论对立的通常是实在论。米克尽管没有直接提到“实在论”,但他有一句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立场就是实在论,他这样提出:“生态学作为一种富有潜力的关于实在的新模式,它的出现为调和人文与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19]这就是说,在米克这里,生态学不仅仅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一种“关于实在的新模式”,即对于“实在”(reality)的揭示。按照米克的相关论述,生态学所揭示的“实在”就是“生态系统”(ecosystem),更具体地说就是“生态圈”(ecosphere),而人类和人类的作品都是生态圈的要素。正是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圈这样的生态学观念出发,米克多次强调“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作为各种“自然过程”的重要性,它们“为人类思想和创造力提供了基本的形式”[20]。简言之,米克在反思以康德为代表的持观念论的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缺陷之后,在充分借鉴进化论、生物学、生态学的观念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学术视野拓展到超越人类精神世界之外的、更为广阔的实在世界,从“生态系统”这一崭新的角度重新提出了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进而在重新考量艺术与自然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的艺术”这一崭新观念。我们分别论述如下:第一,判断善恶的标准。米克指出,传统的善恶标准及其道德判断属于“人类中心伦理传统”(man-centered ethical tradition),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人的利益来判断善恶。比如,在牧羊人看来,狼是“恶的”,因为狼会吃羊。但米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指出,捕食活动对于维护长久的环境稳定性具有重要性:如果这个牧羊人成功地消灭了狼群,那他实际上也已经削弱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the integrity of the ecosystem),而他自己的生命归根结底就依存于这种完整性。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回应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生存的困境——他警告说:“西方人不能再重蹈覆辙了。”[21]第二,判断美丑的标准。米克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美丑观( conceptions of beauty and ugliness)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以自我沉思为基础[22]。这就是说,人类对于自己的理解决定着其美丑观。米克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之中的一个物种,从“美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美与丑之间的区别、美与丑的范畴划分及其根源。他明确提出,要整合当代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所提出的“自然”“自然过程”等诸多概念,以便审美理论“更成功地界定美”[23];主体对生态系统之美的感知,与对其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 integrity)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生态的艺术”。米克比较深入地考察了对于自然的审美观念与生态观念之间的诸种相似性,提出二者可以相互强化,从而“改变由那段很长的、由人类物种过分简单化的自然观而造成的毁灭性历史”[24]。这就特别清楚地表明,米克从生态学这个特定角度反思了现代自然观的严重后果,试图用生态的自然观来取代它。他之所以倡导“生态的艺术”,根本原因正在这里。米克根据生态系统观念,对于“人造物”“驯化”和“文明”三者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这都表明,他所说的“生态的艺术”就是有别于上述三者的艺术,其最终本源就是植根于自然的艺术。米克这样指出:人类关于美的体验深植于自然形式和自然过程——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的感知有关或无关,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实际上恰好是对于自然的抽象构想,因为自然既存在于我们之内,又存在于我们周围。专属于人类的东西对我们而言通常都不是美的,只有当人类艺术与自然形式和自然过程一致时,我们才能在其中发现美。[25]这就清楚地表明,米克所说的“生态的艺术”就是“与自然形式和自然过程一致”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就是“美”的载体。这就促使我们认识到,西方传统美学中“艺术对自然”这类二元对立命题隐含着错误的审美观,被“艺术对自然”这类二元对立命题所主导的审美理论将艺术视为人类灵魂的“高级产品”,把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简化、扭曲为对立的两极。为此,米克指出,审美理论应该正视审美活动中人类的生物属性、艺术的生态性欣赏,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性审美关联。正因为生态学是一种富有潜力的关于实在的新模式,审美的标准就应被设定为有助于生态系统达到其最大限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区别于以往那种在人类中心伦理传统主导下的善恶美丑标准。另外,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审美,米克认为,审美主体应该借助生态学知识进行审美活动,只有借助当代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所提出的“自然”“自然过程”等概念,审美理论才能更成功地界定美。简言之,米克认为,生态学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性,这一点在人类的艺术创造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合理的艺术审美应该让人们自觉去回应、欣赏其自身环境的复杂性。自康德三大批判发表以来,真、善、美便并列为人类的三个最高价值。米克却以“生态之真”——生态学所揭示的实在——为基础,对于传统“善”与“美”二者所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视野和偏见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暗示了“生态之善”与“生态之美”的存在。这是米克生态美学的内核。米克的生态美学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一、在哲学思想的转变方面,米克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点是生态学所揭示的实在,以区别于传统哲学先验观念论中的实在。米克提出生态学是“一种富有潜力的关于实在的新模式”,这是他对于实在的一种新理解,这也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在西方哲学史与美学史上关于“生态学视野中的实在”的最早论述,最终启发笔者提出了“生态实在论”这一新型哲学立场[26];二、在生态美学与生态知识的关系上,米克特别主张审美理论应该借鉴一些生态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由此才能更成功地界定“美”;三、从价值论的角度而言,米克反思并批判了西方现代美学的非生态性问题,由此克服现代美学中主客二分的审美方式、摒除观念论哲学与主体论美学中的“人类审美偏好”。在这样的意义上,正是米克的这篇文章将人类美学史从现代美学阶段推进至生态美学阶段,而米克也因此有理由被视为“生态美学之父”。对于本文而言,米克在生态美学的框架中所论述的“生态的艺术”具有很大的价值,尽管米克的探讨也是初步的——他只是提到了“生态的艺术”这个术语,尚未对之下定义,更没有对之进行详尽论述。结 语艺术观是统领艺术学的灵魂,生态艺术观则是生态艺术学的灵魂。建构生态艺术观的前提是追溯“美的艺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光环的根由。本文的梳理表明,塑造这种“艺术的光环”的主要是以巴特、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学,而米克的生态美学则为打破这种虚假的光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初步提出并论证那种与“非生态的艺术”相对应的“生态的艺术”。“生态的艺术”观念的兴起与生态美学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对于我们建构生态艺术学具有很大的启示。自1994年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美学建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也对西方生态美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简言之,对于生态艺术学的理论建构而言,生态美学领域的成果足资借鉴。本文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我们将会围绕“生态艺术美学建构”这个课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生态艺术学建构略尽绵薄之力。【注 释】[1]参见Wladyslaw Tatarkiewicz. A History of Six Ideas: An Essay in Aesthetics[M]. Hingham: Kluwer Boston, Inc., 1980: 15.[2]Charles Batteux. The Fine Arts Reced to a Single Principle[M].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ction and notes by James O. Young.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15: 3.[3]笔者将撰写题为《“美的艺术”:beautiful arts与fine arts之辩》的文章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4]参见Paul Guyer. A History of Modern Aesthetics, Volume 1: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53-254.[5]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正文开篇之处就给鉴赏力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参见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edited by PaulGuyer; translated by Paul Guyer, Eric Matthews,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89.中译参考〔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6][7][8]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M]. edited by Paul Guyer, translated by Paul Guyer, Eric Matthews. UK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2,185,186.[9][10][11][12][13][14][15][16][17]〔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142,3,149,16,37,16,4.[18][19][20][21][22][23][24][25] Joseph W. Meeker. Ecological Aesthetics[C]//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 CharlesScribner’s Sons, 1974: 119-120,136,136,132,124,124-125,134,132.[26]参见程相占.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J].社会科学辑刊.2019(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生态批评的理论问题及其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9JJD750005)的阶段性成果。程相占: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