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获》:纯正、独立;偶尔会跟点风,比如,“像卫慧那样疯狂”。 2、《十月》:老牌刊物,有自己的风格和追求。 3、《山花》:艺术、大气、先锋,不拘一格,“慧眼识珠”。4、《小说界》:有好看的东西,比如:“品中国文人”系列;有时可以与《收获》相媲美。 5、《天涯》:思想、文学、在民间。 6、《花城》:南方文学杂志的翘楚。7、《滇池》:边陲但不边远。主编张庆国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也是很懂小说。 8、《福建文学》:闽南文学的一朵奇葩。小说编辑“老练”对作品的选择也很老练。
《古今文学研究》编辑部面向全国约稿啦约稿函各位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朋友们:你们好!《古今文学研究》是义乌市文联古今文学研究院创办的纯文学刊物。本刊以研究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引进、介绍、赏读中外名家名作为主要内容,是浙江文学百家内刊联盟团体成员之一。现特向国内的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朋友们隆重约稿!本刊欢迎名家,不薄新人,按质选稿,不讲人情。我们相信文字质量和思想深度是检验刊物优劣的最高标准!自2020年元月一日起,本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以及“作家访谈”三大栏目面向全国征集优质稿件,稿费每千字200元(本院成员除外)。“文学研究”栏目文章要求:有关中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文学评论”栏目文章要求:对某篇文学作品(或者某种文学现象,发展趋势等)发表你独到的看法,用评论家的眼光去剖析和挖掘,就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等作出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作家访谈”栏目文章要求:通过访谈录的形式,对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进行深入的采访解析,揭开作家们别开生面的一幕。通过特定人提问或自问自答形式畅谈写作习惯、写作信念、写作技巧、阅读兴趣、消遣爱好等。以上来稿以5000字左右为宜,请用电子文本(A4页面,正文4号宋体)发至指定邮箱:gjwxyjybjb@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及所投栏目名称,以便交流意见及稿件发表后寄送样刊。所有来稿文章必须为原创作品,杜绝抄袭,一经发现,即交本院法律顾问酌处。静候佳作!顺颂文祺! 《古今文学研究》编辑部2020年元月本文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资讯由驿站编辑搜集整理,版权属于原版权方,如有侵权/错误/不实,请联系小编处理删除,谢谢~
上周末,由《四川文学》主办的2019《四川文学》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省作协报刊联盟年会在蓉召开,《北京文学》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十月》杂志副主编宗永平、《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湖南文学》主编黄斌等全国各地文学期刊大咖齐聚一堂,会诊当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之路。作为文学作品的承载物,文学期刊最近几年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各地文学奖(包括诗歌奖)、文学采风、文学讲座等交流活动风起云涌,更是把文学期刊推上前台。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拥抱新媒体读者方面,文学期刊的试水效果目前尚不乐观。期刊现状坚守文学本身,拥抱新媒体纵观40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快速到缓慢的过程。先是朦胧诗、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逐渐过渡到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随着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文学从原来的急行军状态放慢了脚步,逐渐回归文学自身,也从每期不足100页的月刊,过渡到普遍200页以上的大型双月刊。“就发行量和社会影响而言,目前国内文学期刊的状态,基本可视为一种常态。” 《十月》主编陈东捷曾对国外纯文学期刊的现状做过调查,美国尚在出版的此类期刊有200余种,基本由大学、基金会和媒体集团主办,不以盈利为目的,发行量大致在两三千册。就国内的文学期刊的发行量而言,目前《小说选刊》年发行量超一百万册,年发行收入在四百万左右……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虽然主编们对于各自刊物的发行量多是封口保密,但是不争的事实是近年多家刊物停刊,这也说明纸质读者量在下降,更多刊物是靠以往拼来的名气在支撑。而为了拥抱新媒体时代的新读者,大多数文学期刊都开辟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不过,据记者调查,它们的反响却不同。有的杂志仍旧是争抢名家新作首发资源,以求稳固杂志的文学品质和影响力。有的杂志则格外重视文坛新人尤其是基层作者的优秀稿源,以求拓展杂志的读者群,避免出现“文学期刊只是办给作家看的”这类尴尬。停刊、复刊、转型,文学期刊杂志社对于融入新媒体,有不同的见解。“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面对多元化阅读模式的冲击,《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小说选刊》如果开设电子刊,那么纸刊肯定会断崖式下滑,或许一本都卖不出去。”《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则认为,如果不去策划制作新媒体作品,不把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用新技术传播出来,那么更多的年轻人也许不会关注。“新媒体不是对文学的威胁,大家都理解错了。” 《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新媒体文学平台没有原创生产能力,很多网络机构主动上门,购买他们的文学内容。《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坦言,新兴传播手段只是技术,而文学的使命,正是对人的表达。所以不管技术如何更新,文学的标准都在那里。转型之变带动发行,集结作家,寻求读者在新媒体转型之路上,记者发现各大文学期刊近些年既在练内功也在练外功。据记者了解,当前活跃在市的文学期刊均开设了微博、微信、微店,但操作模式不外乎介绍名作家、文章、介绍期刊目录、传递当前文学新信息。在查看《小说选刊》、《十月》、《北京文学》、《雨花》、《长江文艺》、《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近一周阅读量而言,最高的阅读在3000左右;微博粉丝最高的为超4万人的《北京文学》单篇互动量在10次以内;可线上订阅文学期刊的微店销售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仅《北京文学》2018年10期销售超700册。除开这些平台上的尴尬境地,文学期刊开始在争取读者资源和积累作家资源方面做努力,多家刊物均有设奖带动发行、采风集结作家的转型手段。互动优先——去年,《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拥有20万粉丝,不少读者的评论非常有见地、有深度,主编程永新认为这些评论和理论批评一样,对期刊的发展都很重要。《北京文学》、《作品》等杂志强调与读者互动,甚至在杂志上或新媒体增设了类似“编读往来”的栏目,通过作品架起读者和作者的“沟通桥梁”。移动优先——《人民文学》自主开发APP平台“人民文学醒客”,这一类似于“豆瓣阅读”的丰富而分类清晰的内容,能让读者能从中查到很多资料,像是开放的公益图书。2015年,《花城》开始建设爱花城网、爱花城APP,目前已有2000余名作者在平台上认证作家身份,上传自己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作家通过“爱花城”App开设直播课程,讲授写作经验,还提供有声书、文学赛事、听说直播、线上改作文等功能。奖掖新人——传统品牌期刊在夯实刊物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十月文学奖已经颁出十五届,同时也开设了专门的新人奖,以此鼓励年轻作家对文学的投入。《雨花》所开设的“绽放”,《花城》的“繁花榜”等都激发了年轻作家的积极性。充分联动——除了自身发力,文学期刊还通过联动等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成都市文联旗下的《青年作家》和《草堂》诗刊,分别联动大众媒体联合举办文学奖(诗歌奖)等文学活动,提升了刊物自身的影响力。尽管转型之路方式多样,但困境依然明显。《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介入要考虑三点,第一改革需要成本,第二投资有风险,第三未来不可评估。《十月》也曾和“喜马拉雅”一起做过朗读项目,副主编宗永平却认为,目前没有看到明显的转变。《花城》设立的爱花城网,已经上线四年,但在阅读量、书籍购买力等市场方面的数据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表示,一是平台问题,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习惯电子阅读,而《十月》的读者习惯书本阅读模式;二是现在缺少文学专业读者。爱花城文学平台项目总监陈崇正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一直在建设,但运营这块做得不是特别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们就三个人在做爱花城平台,人手严重不足,各种条件局限了发展。”主编把脉终极竞争仍是优质作品的竞争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晨报》、《法制晚报》、《黑龙江晨报》等103家报纸媒体停刊。同样为纸质刊物,文学期刊杂志市场却保持原状、甚至有回暖的迹象。《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在《发刊词》中说:“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这不仅是《人民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也是更多文学期刊对自身的要求。一个文学期刊是否有文学的价值,一年两年也看不出来,但是过几十年后,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凸显,《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湖北的文学绕不开《长江文艺》,四川的文学绕不开《四川文学》,只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记录时代,就能在沉默中沉淀出价值。《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认为,当前政府正在加大投入,传统文学、雅文学的重要性始终未变,所以在新媒体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下,在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形态竞相登上文坛的时候,传统文学的坚守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精神。“网络热搜可能有一两天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信息都是一闪而过的。”李晓东表示,《小说选刊》是中国文坛的风向标之一,它并不是纯粹面向市场的通俗刊物,一直都是在文学的品质上着力。同样,《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文学期刊不能因此就降低文学的标准,恰恰相反,传统纸媒要在新技术的语境里更加注重质量。那么,在坚守文学品质的同时,如何经受读者或者市场的考验呢?《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认为,从刊物的策略讲,首先每期不能光有名家,还必须有新人新作,作者阵容的搭配,题材的搭配,长短的搭配,都有讲究。其次不能把杂志办成同人刊物,杂志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去团结作者。发现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要尽可能地办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千刊一面。当然文学作品在类别上的趋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栏目的设置,但仍然可以在大文化范围内进行创新。“现在文学界最有标志性的创作思潮、写作现象,并不见得和我们文学期刊的主动引导有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状。”《雨花》副主编育邦表示,在文学形态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期刊也应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开阔的对话和交流,这样才能慢慢地把文学期刊的大门向更多的人打开。(记者 曾琦)
2021年到了,《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十月》《当代》《钟山》《作家》《西湖》《山花》《青年文学》《天涯》《江南》《大家》《小说界》《上海文学》《萌芽》等文学刊物纷纷以崭新的面貌推出开年“第一本”。202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许多变化,2021年的文学开场也有着回顾与展望的意味——致敬过去一年里劳作者的辛勤付出,纪念那些珍贵的失去,聚焦社会热点和城市经验,关注新技术对人类心理与伦理的双重改变,从耕耘乡土到关心海洋……在接续与开新中都有着深入人心的文学想象,抚慰着我们的灵魂。文学观照的一切,依然在给我们力量与希望。来看看2021年的第一个故事。《人民文学》2021年《人民文学》第一期推出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这是一个有关潮汕侨商奋斗史的故事,采用了常规与特质糅合的手段:常规方式是读者熟悉的家族和年代视角——主要人物围绕以梦梅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时间主要集中于民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质则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海洋感和侨批业。漂洋过海以及之前和之后,梦梅等人的全部经历其实都有海的参与,海是背景、海是磨难、海也是成全,而这海不全是自然之海,也是遭受外侮家国动荡之际形形色色的人海,是情系桑梓浩荡而渊深的心海。《人民文学》编辑部认为,中国北方人迁徙的历史现象,比如走西口、闯关东等,曾被许多优秀作品一再表述过;相形之下,从中国南方发生的那些出国门过大海的下南洋故事,有较大影响的力作显然要稀少得多。《平安批》的发表,不仅有望改变这类题材创作长期存在的南北失衡的格局,而且有可能使得“迁徙”母题创作现出新的艺术海拔。此外,《人民文学》特在2021年第一期头条开设“最美奋斗者”栏目,致敬劳动英雄、时代楷模:“难忘的2020年,奋斗的中国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谱写了人间大爱,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现在,时代进入了又一个重大的年份,我们更要讲好奋斗故事。”《收获》2021年《收获》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这是一个讲述中国芯片的故事:二十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家的嗜血逐利、来自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心血努力,始终在他的背后支持他。一切荆棘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建立中国自主创新的通讯制式,迎接通讯新时代的到来。宁肯的中篇小说《黑雀儿》讲述了如马戏团一般,日复一日地被人观看、呼喊、投掷杂物的一家子:板爷黑雀儿爹蹬着三轮,每日载着疯娘、黑雀儿、黑梦到土站捡破烂、捡煤核。正当所有人似乎都已习惯于欺侮和被欺侮,黑雀儿忽然以最原始最荒蛮的举动——咬,开始了他的反抗。黑雀儿逐渐成为颇具声名的顽主,他禁止全家人再去土站。但他的侏儒弟弟黑梦在土站捡到了两本残破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完全读不懂地阅读,无人能够阻止他继续去土站。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刺客爱人》也同样值得关注。北京的一个寻常下午,杂志摄影师李页背上一把战国古剑去见昔日爱人。半路上,他改道拜访另一个刚认识的年轻女孩,开门的却是一位中年男人。结局仿佛取决于情势,其实是注定的闭环。《花城》《花城》2021年新刊聚焦“人”的时代样本书写和“文学想象”。第一期重点推出尹学芸的中篇《苹果树》。这部小说契入人性深处,用一棵苹果树连接了两个家庭三代人,在命运的捆绑和现实的拉扯中,审视世态人情;短篇首推鲁敏最新力作《灵异者及其友人》,小说讲述让人趋之若鹜的小神仙,表面写逆境之时求神问卜之心,实则反观人心,写命运无常,写抉择之难;散文随笔有艺术家徐冰来自纽约的《小院树木的艺术史》,深入浅出地从小院的植物生态延展至艺术的价值核心,展示纽约居民疫情外的另一种生活;还有蔡天新的“纸上旅行”系列散文第一篇《水上或陆上的童年》,看他从稚嫩的笔触开始,用地图丈量世界并成为他持之以恒的人生旅程的纸上预演。几部作品虚实相承,从不同的时间切片入口,展现“人”的不同现实状态和文学书写。《花城》2021年长篇专号春夏卷也同时推出杜梨《孤山骑士》、阿航《欧洲时间》、范若丁《刀客入城》,用未来、当下、过去三种时空意识,呈现出不同时代对“人”的文学想象。这一期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花城关注”栏目推出的“青年冲击”专题,栏目主持人何平把谢青皮《穿光》、王苏辛《冰河》、丰一畛《反讽的田园诗》、张玲玲《移民》、卢德坤《成人教育》、王陌书《山中速写》六个写作者与作品聚集在一起,希望展示这个时代的青年意识和当下写作。“不是想聒噪文学革命,而是想矫正一些对青年写作习焉不察的偏见”,“不只是为对他们同质化指责作辩护”,而是关注他们的现实特征。同时配发“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对谈文章《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从虚构和非虚构两个层面,横向且广度地呈现当下中青年写作者的书写现状。《十月》2021年的《十月》从回望开始。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庄”已成为这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风景。这十年对“梁庄”的离别、重返、出出进进,梁鸿已告别“博士返乡”的俯身式观察,而替之以“内部居民”和“在场者”才会有的融入视角。这一期的“头条”《梁庄十年》是梁鸿十年人物、主题、情感模式的延续,也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与可能性的变革。尽管章节结构仍然借用“房屋”“土地”等社会学主题,但梁鸿在社会学与文学的天平两端明显偏向文学。这不仅指溢出章节主题的复杂故事维度,也包括作家在文本形式上的轻度洁癖,剔除议论与主观、保留细节与故事,将材料和思辨的部分以脚注的方式呈现。梁鸿在克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将“我”隐没在梁庄儿女众生相中。《梁庄十年》之外,还有更为遥远的回望。如赵晓梦长诗《马蹄铁》所言,“从长时期远距离看”,我们在“补江山社稷的作业,补雪泥鸿爪的作业”;马拉的短篇小说《沈先生字复观》是对崖山与汉文明风骨的打捞;“思想者说”李舫《山山记水程》则是在当代语境里重思李贽与晚明。《当代》2021年《当代》第一期推出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这是茅奖作家梁晓声获奖之后的第一部长篇新作:“校长妈妈”的离世,牵出了“我”的身世之谜,爱情的夭折和对养父的不理解,迫使“我”中断了大学学业,远赴深圳,成为工地上帮厨的打工妹,在各种煎熬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认识人生和自己的命。作品勾勒出早期深圳人真实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轨迹,巧妙地把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试图驾驭自己命运的女性的倔强、冲动、行动及思考。这一期还推出六个中短篇小说,有葛亮充满奇幻色彩、重合历史与当下的《瓦猫》,阿郎书写一场因爱而生的残害的《正月初六》,肖铁聚焦儿童小事、国族大事,又是中国人在海外典型尴尬的《蓝烟囱》等。此外,“故宫谈艺录”推出祝勇书写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讲谈”栏目推出了张莉的《关于陈衡哲》。2021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当代》特开辟专栏以庆祝、纪念。专栏第一篇是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写与人文社三十年的交往,深情往事,历历在目。《钟山》名家专栏是《钟山》杂志的传统与特色。2021年《钟山》在延续王彬彬“栏杆拍遍”、潘向黎“如花在野”的基础上,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龙野札”。“品宋录”延续了李洁非过往在《钟山》专栏厚重、精深的特点,在其卓越的文史功底和宽广视野的基础上,展现他近些年专注宋史研究的独特见解、心得;“神龙野札”的主要内容是陈应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年,在这一独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场域”里的所闻所见、生命感受。“河汉观星”也是《钟山》的品牌栏目,去年以张学昕批评专题的形式恢复,今年将邀请多位资深评论家对当前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辨析。2021年《钟山》第一期推出程德培的文章《三扇门——黄孝阳的十年六部长篇(2010-2019)》,全面深入研究黄孝阳近十年卷帙浩繁、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创作。与此同时,《钟山》继续着力推出青年作家和青年佳作,2021年将依托“钟山之星”文学奖、“钟山·中国创意写作合作推广计划”大力挖掘推广新人新作。《作家》在2021年《作家》第一期,苏童工作坊的师生们研讨了短篇《玛多娜生意》《西瓜船》的时代背景、叙事艺术;张英对格非的专访,把记忆带回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和“江南三部曲”的诞生历程;《“李尔王”与1979》评论两篇,从比较文学和符号学的不同视角深入解析了薛忆沩的这部长篇力作。有意思的是,苏童、格非、薛忆沩三人都提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一期小说的阵容也很强大——邱华栋到《冰岛的尽头》用爱寻找“消失的爱人”,李浩做了一顿《普拉娅的早餐》向诗人致敬,阿成在《鲜花大街》的俄罗斯餐馆品红酒访历史,残雪用成长向远行作《最后的告别》,朱文颖晃动的手持制造出《平行世界》,包倬把一记响亮的耳光静音为一篇《掩耳记》,郭爽笔下的年轻人跨越《换日线》走向世界走向生活,马平的《塞影记》则挖掘了一个老人的百年人生。此外,还有张曙光、余怒的诗歌作品小辑及刘德有讲述的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等丰富内容。《西湖》《西湖》2021年第一期“新锐”栏目里,朱安娜的创作谈写道:“将我们全部的书写化为哀悼,或者说我们的书写从一开始便已是哀悼。”以此对抗遗忘,在哀悼中得以铭记。我们没有想到,这一期里黄孝阳《耻》这个短篇,竟成了作家与我们天人永隔的遗作。黄孝阳的小说质地是致密的,经过思想淬炼的意象和丰富色彩,以通感的方式在苍翠的森林中密密层层地闪动启示的光。《耻》是智者在爱欲袭来时的平衡、被大水淹没前的自省,而这一切着落在“羞耻”这一感觉的自持上,又让小说具有了禅悟的味道。以写作对抗时间和死亡,以写作哀悼,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纪念。“新锐”栏目推出的是朱安娜的两篇小说《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和《推销小说的人》。安娜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密针脚中让虚构的想象力自由飞翔,于小说中触处点铁成金,有强大的能力在情节中让虚幻与现实互化。北缺也是小说新人。不少作者写过火车上的邂逅,而北缺的短篇《十八岁的列车》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简练,又熨帖细腻,将几十个小时乘坐慢车的经验赋以“有意味的形式”,将平凡的事物表达得不平凡;在精微的生活之锦上,绣出了一种真挚的羞涩,清新又切实。“双重观察”里,三三对王辉城的印象记《龙川靓仔编年史》,从标题即可见出文字的活泼灵动;王辉城记述2010年相识以来的文字交往,对三三写作的几个时期评析的同时,反思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兼学者之风尽显。今年《西湖》还新开了“张英访谈”专栏。做了三十年文化记者的张英,预备将他对众多文化大家和师友的专访放进这一栏目。本期是张英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听白老谈“我与民间文化”。《山花》2020年是《山花》创刊70周年。2021年第一期《山花》依旧以大力推出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人文关怀,并持续加强对当代艺术成果的挖掘。“小说驿”栏目刊登的是裘山山、凡一平、罗望子、舒飞廉的小说。几位作家从不同题材入手,书写了平凡与传奇。在裘山山《失踪的夹竹桃》里,寓沧桑于平淡,以淡然的口吻讲述过往岁月的生活情态与真情,饶有余韵。凡一平的《督战》叙写战争年代中个体的担当与个体命运的莫测。罗望子的《梯田漫步》见证了人物的起伏人生,在世事中,书写了人的真挚情感。舒飞廉的《渡淮记》延续了作者的独特风格,借武侠书写人心与处事,小说华美、犀利,悬念丛生。“三叶草”是《山花》的名牌栏目,同时推出一个作家三种不同文体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以呈现一个作家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本期推出的是索耳的作品。小说《皮套演员之死》极具探索性,讲述奥特曼皮套演员饰演者的偶像包袱,戏里戏外参互叙事,形成了小说的精神张力。散文《范式的尾音》从音乐、文学、绘画等门类入手,思索“范式”的边界及其意义,横纵对比,以个人化的视角观测艺术之于生活、技艺、文明的意味。组诗《夏夜回旋曲》,以沉着、冷峻的手法,呈现出日常性与精神性的交融。“译记”栏目为《山花》去年新设,新一期陆源带来了他的《双重密写的讽世之书》,关于麦尔维尔的《骗子的化装表演》,从作品的分析到它的接受史,包容了诸多内容。“视觉人文”栏目此次入展的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作品。何多苓的绘画技艺展现的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自由,其作品蕴藏的诗意依托于画家复杂与细致共生的超然笔力。《青年文学》《青年文学》2021年第一期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困惑和求索。本期头条作品为张毅的短篇小说《两个人的山谷》:一个年轻人在雪崩中去世后,将器官捐献给另一个年轻人。失去了儿子的父亲,多年以后辗转找到受捐者。受捐者为了纪念死者,在雪山下开了家茶馆。父亲隐瞒身份为他打工,发现受捐者周小苏“是个好青年,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他想,儿子的肾在周小苏身体里找到了好的归宿”。但是,他一直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想要跟儿子的肾离得更近。此外,李知展的短篇小说《今冬无雪》主要讲述了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以及他们面对的世俗生活中的困惑和坚守;本期“城市”栏目由强雯的两篇短篇小说和一篇对谈构成——《跳来跳去的空调车》写了一对极度循规蹈矩的准夫妻小心翼翼却不平坦的生活,而《李斯特在钢琴边的幻想》写了上层与底层之间一次有意味的邂逅;“灯塔”栏目刊发了青年作者甄明哲的中篇小说《柏拉图手表》,小说写了一个喜欢哲学的年轻人,在面对追求物质金钱的同龄人时感到失望幻灭。这篇作品探讨了很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天涯》《天涯》2021年第一期的“作家立场”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特别策划了“人工智能与科幻叙事”二人谈:王钦和刘诗宇两位青年学者通过思考与辩证,试图分析在人工智能场域下人的感情、性格、伦理、文化等的互相纠缠中,如何继续进行既是科幻的又是现实的叙事。欧宁的《日本农托邦》、孙歌的《克里俄的面孔(外一篇)》与杨波的《晚清使臣看斗牛》,有的关注近现代日本的乌托邦式的社群实验与乡村建设,有的从历史的侧面钩沉思想的本质,有的则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另一种角度的观察。这三篇文章都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为近代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互通互鉴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民间语文”栏目侧重底层人物和底层职业的真实记录。马拉的《殡仪馆手记》记录的是他在中山市殡仪馆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悟,对照新冠疫情期间与“殡仪馆”相关的新闻,这篇手记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近期的北京疫情通报让大家看到流行病学调查里北漂的生活几乎被通勤和工作填满,苏丰雷的《诗人职场日记》虽然写于七年前,但如今读来,依然不啻是现实的写照。“小说”栏目既有著名小说家残雪、凡一平,刚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阿微木依萝和新人创作者莉莉陈,也有跨界出圈的导演唐棣和医生老于头。“散文”栏目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对古代女性命运悲剧的哀叹、对底层人物及生活的摹写、对诗人彭斯一生的回顾、对卑微的生命的体恤以及对奇人异事的记录。《江南》2021年《江南》第一期推出了五部中篇小说:李约热的《八度屯》、宋小词的《舅舅的光辉》、吾空的《背面的光》、王芸的《异向折叠》、钱墨痕的《不恋爱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其中,《八度屯》讲述了一个干部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了种种交集。其他四个故事分别有关底层、婚姻、拆迁与青春,皆有着别样的温度与力度。这一年《江南》的第一个“非常观察”栏目聚焦《今天,小说如何革命?》,由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持,从“今天的小说是否应该革命”和“小说如何进行革命”角度切入,向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发起了问卷调查。《大家》2021年《大家》第一期重点刊发了作家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编辑部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战争合唱团》中所设计和涉及的“战争”,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还是夫妻之间的“战争”、人性之间的“战争”,抑或是两个对立又相近的自我的“战争”,都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生活逻辑。此外,第一期“新青年”板块着重推介小说家林森、丁颜、姬中宪的作品《我们都在群里沉默不语》《尘封的灯》《我曾认真想过与你相爱》。而“诗歌”板块推出诗坛当下享有盛名且创作力旺盛的三位诗人(陈先发、荣荣、张执浩)的诗歌。据悉,2021年《大家》将恢复中断多年的“《大家》文学奖”。第一届“《大家》文学奖”于1997年颁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在连续举办四届之后因故停止举办。2021年“《大家》文学奖”将重新恢复举办,助推当下文学新发展。《小说界》2021年是《小说界》创刊40年,所以这一年的主题更偏向于致敬经典,第一期的主题来自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让编辑部意外的是作家们对于《雪国》的热情。在7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中,作家赵松、李静睿、彭剑斌、张玲玲、殳俏、俞冰夏、张敦用有形或者无形的雪、用真实或者虚拟的隧道、用被克制或者被灼伤的欲望,来应和他们心中的“雪国”。此外,在“观点”栏目中,编辑部特意约请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谈谈《雪国》这部毫无疑问的经典。“单就小说技术层面而言,《雪国》似乎已经不太能提供什么新鲜的养分给今天的小说读者和书写者。”但是,张定浩笔锋一转,“《雪国》的故事本身依旧有某种直见性命的力量,尤其对于已度过作者写作《雪国》年纪的我而言,重读《雪国》,就是重新穿过某个长长的隧道,然后看到夜空下白茫茫雪地中曾伫立过的不灭的美。”在《雪国》之外,本期《小说界》专访了李诞,这也是李诞第一次接受文学杂志的采访。在2020年疫情期间,李诞写了中篇小说《候场》,里面的主人公也叫“李诞”,还有不少损“脱口秀”的内容,但李诞特别声明如下:它是小说,有大量的虚构,不过情绪是真的。这跟脱口秀一样,“段子是编的,情绪是真的,要是做假,观众一眼就能识破你,写小说也是如此。”而“特别推荐”栏目刊登的是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小说《美好的日子》。它是根据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作品《美好的日子》而创作的,收录于由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 布洛克编著的短篇小说集《形与色的故事》——书中,包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内的17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以梵高、高更、达利等大师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了17篇悬念迭起又扣人心弦的小说。欧茨创作的《美好的日子》是一篇带有浓浓的哥特气息的小说:11岁的女主人公在父亲离家之后,屡屡流连于美术馆中的大师作品前,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画中有声音在呼唤她,而她就此爬进了画中的世界……《上海文学》2021年第一期《上海文学》游走于现实与科幻之间,重点推出了短小说特辑。陈永和的《困境》直面生活中无解的难题,写一个人的生命得到挽救,却把家人拖入了困境;于是的《化石》书写个体的处境犹如一枚化石,可以折射出一个深邃的世界;周洁茹的《生日会》用对话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张力;刘按的《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短》用极短的篇幅呈现个人化的文学趣味;陈思安的《感情生活》为一组短小说集束,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种种细节刻画入微;王文鹏的《命运链》由《动物园》和《马戏团》两个短篇构成,亦真亦幻又互相勾连;赵松的《R&C》写到一个人关联着整个宇宙。可以看到,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语境,小说所指向的都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小白的中篇《“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也是如此。当人工智能开始全面改造人类,还有某些情感能够超越于科技之上。小说兼具科幻小说严密的逻辑性和纯文学对人性的深切观照,是成功的“破圈”之作。此外,王尧开设新专栏“纸上的生活”,跨越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勾勒此岸的生活和别处的记忆,本期刊发《风,或纸鸢》。棉棉的新专栏“心电之影”本期刊发《过去依然难以预料》,回望1990年代的上海。《萌芽》2021年,《萌芽》第一期“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刊出了陈柏言《湖》、张木贞《海边的智齿》、叶杨莉《鳄鱼先生》、徐振辅《花、雨以及河流》、吴可人《复调》、杨隶亚《失恋家族》、曹姮《幽行迟迟》、王奇兰《童年对话》等营员作品。更有趣的是一份“2020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问卷”,提问者是两岸四位著名作家,回答者是两岸青年写作者。这些问题都非常特别,比如:“2020年的写作有没有什么与以往特别不同”“你新增的常用词是什么”“疫情不曾改变你的是什么”“2020年,引诱你发现死亡的讯号是什么”“这一年你有没有一个最快乐/懊悔的时刻,是什么”“请描述,这一年让你感受深刻的爱的那瞬间”“2020年的阅读里最打动你的书是哪一本”,而年轻的写作者也给出了丰富多元的回答。来源:澎湃新闻
11月26至27日,2020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2019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颁奖会在江西上饶举行。正如本届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理事长单位《当代》主编孔令燕所说,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召开此次会员大会,是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地发挥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团结文学力量的作用,推动完善联盟工作机制,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会议中,来自全国的近百家文学报刊负责人,获奖编辑、作者也围绕编辑和创作的初心以及报刊媒体融合等话题,共话编辑和办刊心得,展望文学刊物未来发展。孔令燕主持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第四次会员大会编辑、作家、评论家:保存内心文学之火今年,为激励广大文学编辑,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打造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文学编辑队伍,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基础上,面向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成员单位及在中国作家网内刊频道注册的文学内刊,设立了“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优秀编辑奖”,包括新锐文学编辑奖、骨干文学编辑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内刊文学编辑奖4个奖项。获得新锐文学编辑奖的《花城》编辑许泽红表示,这是她十年编辑生涯中第一个杂志编辑奖项,作为代表发言让她有点紧张。紧张是编辑工作的一种常态,紧张也代表了文学编辑的一种敬业精神,紧张作者、在乎作品,对文学编辑这个职业永远保持清醒和敬畏。骨干文学编辑奖得主、《天涯》编辑林森说,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在冬天召开,给人一种在寒风中围炉取暖的感觉。今年,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文学期刊行业当然也会受到波及,可能从明年开始,生存境况会变得更加艰难一些。他希望大家在围炉取暖之后,继续保存着内心的文学之火。获得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的韦健玮表示,前辈编辑精准的审美眼光和专业水平,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为后辈确立了职业的标尺。编辑们常自我调侃,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然而美丽的嫁衣不仅装扮了新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梦想。编辑是需要付出辛苦、也能收获美好的工作,“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是我一直倍感欣慰的事”。获得内刊文学编辑奖的《昭通文学》编辑杨恩智说,作为一份地方性的文学内刊,《昭通文学》的办刊目的一是展示昭通文学创作成绩,为本地作家、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发现昭通文学新人,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桥梁。他说,昭通有11个县市区,每一个县有哪些写作者,他们主要写小说、散文,还是写诗歌,写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昭通文学》的编辑们基本都有大体的掌握。因此,这份荣誉是给昭通作家群的,是给《昭通文学》这本刊物以及编辑部整个团队的,是对地处边疆的昭通文学的关心和关爱。优秀作家贡献奖得主赵德发已经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四十余年,他表示,一同获奖的作家们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推移,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巨大进步。他们创作中的历史感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对当今世界变化、社会人心,依然能够做出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学反应。获得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编辑(记者)奖的《中国作家》编辑佟鑫表示,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艺必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和火热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今后自己将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编辑和创作工作。颁奖会上还颁发了2019、2020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评论家南帆代表获奖者发言,他认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应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理由做出自己的回答。在他看来,现今的意义空间已经分割为形形色色的区域,美学意义是其中一个区域,经济学、历史学或者生物学、物理学构成了另外一些区域。作家在纸面上虚构各种物质空间,去芜存菁,更为彻底地敞开美学的意义空间。作家是美学意义的始作俑者,但意义生产并未止于作家,承担意义生产后续工作的人即是文学批评家,他们是“意义再生产”的主角。评论家的种种阐释是扩大意义空间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扩大进而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意义空间,是文学批评工作的任务所在。评论家刘大先代表2019年获奖者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这个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刊物表示感谢,并衷心祝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越办越好,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贡献力量,成为青年批评家、学者崭露头角、大放异彩的重要平台。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会员大会期间,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同期举办。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此前已在北京、乌兰察布、武汉和呼和浩特举办四届,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在此次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鸭绿江》《台港文学选刊》《三清媚》《中国铁路文艺》《中国作家》等报刊负责人发言。论坛由《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主持。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现场《诗刊》副主编王冰介绍了《诗刊》社融媒体建设和发展情况。他说,作为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传统刊物,《诗刊》近年多方尝试融媒体建设,力争打造具有权威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的融媒体平台。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诗刊》社充分分析舆论走向,准确把握工作定位,瞄准在疫情中有突出表现的青年一代,与央视电影频道、“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快手短视频平台等联合推出了融媒体直播“青春诗会·春天里的中国”,直播全网观看量高达2.25亿次,相关微博话题浏览量高达35.77亿次,在青年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诗刊》还通过中国诗歌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与其他媒体、行业深度融合合作的方式,加强全国诗歌报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诗歌走进大众和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思考了被科技改变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认为过去线性的文学生产和分享方式,在当下已经被重构。内容融合需要的是思维的打开,融合科技和人文,这与《青年文学》主推的“城市文学”方向不谋而合。她表示,在当下环境中,传统文学期刊需要以更大勇气和热忱去鼓励和珍惜创作者,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的作品进入视野,并对时代产生影响。《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作题为《文学之酒怎样走出深巷》的发言,他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文学产品被影视、流行文化和网络信息堵在最深处。破解之道是减少文学产品接受的中间环节,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接对接粉丝和潜在读者。近年来,《北京文学》通过与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合作,以及在百度、亚马逊、知乎、今日头条的内容推广,扩大了期刊的浏览群体,打破了纸刊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提高了品牌影响力。同时刊物还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定位,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寻找”新读者,通过开设相应账号,初步构建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博客、网站、简书、小红书、抖音、北京文学APP等新媒体矩阵,推广期刊和文学信息,2019年下半年被新浪读书推荐到首页博文25篇,微博#北京文学#话题阅读量已达592.7万。《鸭绿江》主编陈昌平介绍了刊物对基层作者的挖掘与培养。《鸭绿江》在辽西的阜新、朝阳和辽东的本溪开设文学基地,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还通过建立红色文学记忆馆,让读者在了解刊物历史过程中,重温东北解放区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杂志还与高校合作,成立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中心,融合刊物资源和高校学术资源。同时注重刊物公众号建设,把纸媒的严肃性与公号的趣味性、纸媒的周期性与公号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且互动的多层次刊物构建格局。《台港文学选刊》执行副主编练建安介绍说,创刊于1984年的《台港文学选刊》,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最高发行量达每期40万册。面对发行量的现实压力,刊物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合作,今年以来,也与知网洽谈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刊物还打算与小微企业合作,创办网络平台,盘活创刊36年来积累的5500万字内容财富。上饶本土的民间杂志《三清媚》的主编杨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说,由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三清媚》,读者以上饶市乃至县镇一级的女性为主,她们把杂志发到农民中去,上饶市60%的农村女性都拿到过《三清媚》。除了办杂志外,还开设读书会,鼓励女性提高文学素养,为社会贡献正能量。《中国铁路文艺》执行主编杨天祥认为坚持文化自信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保障,他从铁路深度改革触动内核、媒体深度融合进入试水期、广取兄弟报刊之长补己之短三个方面,以铁路职工和文学编辑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当前环境下办刊的媒体融合之道。《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在总结中以《中国作家》为例,介绍了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三大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度融合,使得好的内容从单纯文字后面走出来,向着电影、微电影、电视、戏剧话剧舞台等大文化产业概念转化。她认为,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纸质文学报刊的传统传播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文学报刊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应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尊重新一代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的转变,增强文学报刊自身的阅读吸引力和读者粘性,以内容为核心要素,从观念融合、技术融合、机制融合等几个方面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联盟会员大会还通报了经常务理事会议表决通过的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副秘书长调整情况。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宋向伟任联盟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月任副秘书长。大会表决通过增补《中国作家》《小说选刊》《钟山》《南方文坛》等4家刊物为常务理事单位,增补《散文》《时代文学》《莽原》《四川文学》《当代文坛》《大家》等6家刊物为理事单位,吸收《太湖》等11家报刊为会员单位,至此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单位增加至144家。大会还讨论审议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评奖办法(修订稿)》。大会表决文/图:中国作家网 李琪
“人文领域现在非常缺乏科学精神,人文学科要有前途、有生命、有希望,首先要学习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2019年10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构建与“一流期刊”建设高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总编、《文学评论》主编张江如此表示。今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由此,“新文科”概念进入大众视野。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这一计划,其中,新文科建设则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教授刘曙光看来,“新文科”并非与传统文科对立,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学科整合,文科需要与理、工、农、医等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让研究者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度的学科积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指出,科技进步正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带来变化和挑战。“我们应该围绕‘人’开展科学研究,让冰冷的科技变得有‘温度’。”他认为,目前学界缺乏跨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科学家和人文学科学者要一起研究构建有利于“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不能仅仅是科技和人文的学术和学理评价,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评价。《民族文学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指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未来将高度依赖新技术,例如以统计学做支撑来研究唐诗,以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全景式描述。“再一个,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拉低了文学的门槛,重新带来了知识的民主。”他认为,利用新技术是文科研究发展的大方向。面对“握着智能手机出生”的新一代,现有的老旧知识体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则认为,当下不是人文学科需要科技,而恰恰是科技需要人文学科,“为干瘪的、冷冰的数据增加人文色彩”。在他看来,文科受技术主义的影响由来已久,目前提出的科技人文也更多是以科技为主体、以人文为附加项,往往忽略了文科在跨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和价值。“怎样去确认人文学科在科技人文融合中的位置?就是要保留人文学科的创造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认为,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20世纪之后,真正有效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长非常有限。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创造新的知识,而不是做信息重复和信息整合的学术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技术确实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冲击,但从根本上讲,自然科学无法替代人文社会科学在价值构建、审美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他说。《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认为,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是“出思想”,对人类知识总量有所贡献。“一个是标杆性学者,一个是标志性成果,如果你的学术期刊经常有一些标杆性的学者撰文,经常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那么这个学术期刊就能办好。”当天,上海交大举行了《New Techno Humanities(新科技人文)》英文期刊创刊揭牌仪式。上述期刊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英文刊,以提升学科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为主要特色,旨在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媒体学、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中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革新应用,将刊载人工智能、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交叉而产生的创新成果。彭玉平认为,人文社科一流期刊的建设在于其有真正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不能以投资和效益来衡量,也不能作为一个政绩工程来做。“要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真正站在人类已知和未知的边界上探索新知。”
有一次遇到了一位熟人,他现在做了一家市文联办的文学刊物的主编。因为有好多年没见面,寒暄了一阵子后,他就郑重地提出,给他们的文学杂志写点稿子。我马马虎虎地点了头,却一直没有当一件重要的事对待。转眼过去了好几年,人家并没有再来催促,我也就一直没有给他们投稿。我不知道别人现如今是如何对待这一类刊物的约稿的,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实实在在地是对这样的投稿失去了热情。想一想自己以前曾经年复一年地跟报刊杂志打交道,向这些刊物投稿,然后被采用发表,那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尽管耗费心血而报酬不高,但因为心里喜欢,就心甘情愿去做。我想不起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发生这样变化的,自己曾经那样看重的投稿,如今怎么会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呢?要说原因,可能就是网络和自媒体的直接作用吧。我常常这样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不停地写文章呢?最直接的动力是什么呢?除掉那些文化人自恋式的陈词滥调,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写给别人看呗!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把我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一遍,就让我的写作获得了巨大的快乐。如果还拿到别的班级去念,那简直就更是神气得不得了的事了。因为那样一来,我的文章的受众,又增加了好几倍哪!所以,我向来是把有读者读自己写的文章,当成是自己写作的目的,就好比我说话总是有对象的,是说给别人听,不能跟空气说话。或者说,我就像一个演员,要是没有了观众,你还演什么演?难道一个演员,可以只演给自己看,然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吗?现在一大批纸质的纯文学刊物,其实就面临这样的尴尬:一些省市文联办的刊物,印数之低,完全是超出人们想象的。你如果问他们每期印数的话,他们告诉你1000本或者2000本,你也不能全信。尽管这样的印数,也已经是惨不忍睹了,但肯定不是实情,实际的情况,仅仅印个几百册是常有的事。更令人难堪的是,这些刊物的上的文章,刊登出来以后,有几个人会仔细读一遍呢?我猜测,很多时候,也就是作者和他那个很小的圈子里的几个人能读一读罢了!现在的自媒体平台,一篇文章发布出来,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阅读量,读者对于作品的看法。随时通过与作者直接互动,得到很好的反馈。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到那种刊物里坐冷板凳受冷遇呢?时代变了,纸质的所谓纯文学刊物,也应当随之变一变了。前些年,有些做惯了传统媒体的人,不是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反而责怪受众水平低,理解不了“纯文学”,以为自己是“高雅”的,小众的,精英的文化,以为把自己供起来就可以掩饰住这种尴尬,这是自欺欺人。现在,有些以前在纸质报刊厮混了多年的人,也来到自媒体平台,这是好事。可是,我希望他们千万别以“作家”自居,以为这里轻易就可以大展身手了。在自媒体的新天地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如果不能适应,谁都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坚持不懈地学习,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有经验的人为师,说不定还真能找到一点新的感觉。
2020年乃至2020年代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是“未来”的代名词。如今现实已经照进2020,《人民文学》《收获》《花城》《钟山》《十月》《当代》等主流文学刊物也以崭新的面貌推出开年“第一本”。它们有的重点推出“短篇小说专辑”,意在提醒读者和评论家们重视当前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的关注“城市文学”,关注新城市、新人、新经验为文学带来的新变革;有的作品呈现津味小说的十足烟火气,有的刻画中国底层百姓如何守护善的本能;有的采用现实主义写法,有的试图打破现实框架的实验……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刊物与作家们关照的一切,在新年的第一个故事中如何呈现。《人民文学》津味小说,是当代中国文学流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冯骥才、林希等作家创作出一批引领文坛市井写作风潮的名作。这些作品以天津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市井、掌故为基本故事要素,具有天津性格特色的人物和切合天津时代变迁的丰富情节充盈其间,适量取用灵巧鲜活又容易意会的天津方言,津腔津韵,蔚成大观。《人民文学》2020年第一期推荐的长篇小说《烟火》,就是这样一部津味小说。作家王松将小说的时间背景放到了清末到抗战胜利期间,人物大都是以手艺谋生的胡同百姓,做拔火罐儿的老瘪、刨鸡毛掸子的王麻秆儿、狗不理包子铺的高掌柜、绱鞋的老朱、打帘子的马六儿、拉胶皮的保三儿、玩石锁的刘大头……当然也有靠歪门邪道谋利害人混迹市井的杨灯罩儿以及洋人、买办各色人等,更有为民族大义不畏牺牲的英雄。历史在一个普通又别样的胡同内外演进,人生命运的希望、新的世界的音信在“逝去的亲人——回来的子女”的大架构下,烟火十足地传导给每一个阅读的有心人。“王松琢磨透了天津的风俗文化和天津的人性物理,一切用满是津味的细节说话,”《人民文学》的编者认为,如果要找一部用“有用的细节”来讲述故事、散发风味、支撑结构、立起人物的长篇小说的话,《烟火》就是一个好例。《收获》“2019年盛夏,编剧安东陷入经济困境与精神迷茫之际,忽有一位操家乡口音的男子以巨资投资安东下一个剧本。与此同时,女科学家陆丝丝正在不惜一切代价开发自己的两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涓生和子君。安东家乡的地下,埋藏着大量远古的鸟骨,他少年时期的友人M在地上建造着别出心裁的KTV。安东马上要与之相遇,不过在此之前,他恐怕要走很远的路。”双雪涛在2020年第一期的《收获》中贡献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不间断的人》。很难定义双雪涛的创作风格,平实的、天马行空的、魔幻的……读者也总是需要多走那么一步:永远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一时一刻的感觉和信奉一个故事本就该是情节和逻辑明晰的,充满意趣的人物、有悖常理的情节,双雪涛似乎一直在做着打破现实框架的实验。文本上,建立——打破——再建立,去尽情感受下双雪涛为无限趋近于小说文本的极限所做的尝试吧。去年,青年作家中冒头的班宇绝对算一个。在继《逍遥游》之后,班宇在《收获》发表了第二篇小说《夜莺湖》。“写作《夜莺湖》时,没有明确缘由,小说像是从天而降,或者脱水而出,一个温暖的阴影,缓缓波荡,从身后将我抱住。”班宇想,“文学,或者写作,在这里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许不过只是一束稻草的影子,没法攀附,更谈不上拯救了,只是在漫长、趋于空白的等待时间里,与自己做的一点游戏。”《花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书写城市,他们在城市文学中追寻自我与认同,探索城市与人的关系。城市文学是相对年轻的,遭遇着缺乏精神层面叙事、刻板化书写城市生活的机械性、商业与欲望对人的异化等等批评。青年作者应该如何回应当下的城市?在近现代城市的被观看和展示的谱系上,什么是当今青年一代的“我城”?又如何书写每个人不同的,属于自己性别、代际、阶层的“我城”?《花城》2020年第一期可谓“八城记”,由评论家何平主持的“花城关注”着眼于“ ‘我城’的儿女们”,邀请到笛安、班宇、王占黑、郭爽、林秀赫、陈苑珊、杨则纬、朱婧等一批青年作家来书写城市。朱婧的《先生 先生》,书名命题也是为小说命意,做着旧学问的宁先生,也许只有在南京这样的古都才毫无违和,而在北京和南京旅行的双城记,“先生”和“古都”只能是一阕挽歌,唯有旧日子值得珍惜,而旧日子正在流逝;笛安在《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塑造的人物,即是新“北京人”,也是来自在“小地方“的无根漂泊者;班宇的《羽翅》可以理解成一次气息微弱的呼救,反抗被规训和掩埋,因为沈阳之于班宇,他的个人记忆可能是铁西区,也可能是少年时代几个人隐秘的音乐社区;王占黑的《去大润发》,城市的地方性已经被侵蚀得很淡,就像林秀赫的《蕉叶覆鹿》中,举凡网红作家、粉丝、畅销书、手游、直播、LINE……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城,也是整个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的现场。城与城趋近,但更隐秘的差异性也被年轻的作家打捞出来。《钟山》《钟山》2020年第一期重点推出“短篇小说专辑”,集中刊发韩东、刘庆邦、毕亮、陈思安等多位小说家的短篇佳作,希望以此提醒读者和评论家们重视当前的短篇小说创作。在《钟山》看来,相较于长篇小说长期受到各种评论、评奖、排行榜等经典化机制的“追捧”,短篇小说的关注度一直不高,这与短篇小说在当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不匹配的。此外,2020年《钟山》恢复了它曾经卓有影响的“河汉观星”栏目,再度以真诚的观点和鲜明的立场,倡导文学批评的“在场”和“理性”。第一期推出的是张学昕的《阿来论》。从2020年起,《钟山》还新增两个专栏:潘向黎的“如花在野”和范培松的“文学小史记”。去年年底,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在南京开幕。在《钟山》新年第一期“特稿”中,张大春、多米尼克·西戈(法)、阿来、毕飞宇、西蒙·范·布伊(英)、李修文等作家在作家周“文学:稳定与变化”主题论坛上的主旨发言将被全文披露。《十月》《十月》2020年第一期主推的是石一枫的作品《玫瑰开满了麦子店》。在这个故事里,沿着铁路线漂流到都市的乡下女孩王亚丽,在亲情与爱情的双重剥削下,主动选择“团契”的蹭饭生活。这是石一枫《心灵外史》之外的强大而坚韧的“不信史”:不同于“大姨妈”的另一种中国底层百姓,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拒绝成为乞讨者,拒绝报团取暖的诱惑,在强者面前保持清明的自我。从最低处升起的,不是“信”的玫瑰,是被侮辱与被损害之后依然顽强生长的善的本能。此外,《十月》刊载了郑小驴的《骑鹅的凛冬》、晓航的《宋时光》、朱秀海的《在医院里》、裘山山的《航班延误》这几部中短篇小说。陈丹青纪念木心恢复写作35周年的《遥远的局外》与陈洪金的《金沙江的幽暗处》则是散文精品。在“思想者说”栏目中,黄灯带来关注地方普通高校学子生存现状的新作《班主任》:教育改变阶层的上升渠道被封锁之后,底层学子踩在个人奋斗的钢丝绳上,困守日益缄默的青春。还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十月》“译界”栏目将呈现诗歌之外更多类型的外国文学新作。第一期刊介的是美国作家罗伯特·斯通的短篇小说《帮助》,译者李寂荡。《当代》《当代》2020年第一期主推的是徐贵祥的作品《伏击》。小说描写了国民党特务易水寒冒充牺牲的红军战术专家,在陕北潜伏的日子里感受到红军崇高的信仰、抗战的真诚后,调转枪口,在对日抗战中多次以死洗罪、向死而生,最终加入共产党,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作为徐贵祥战争系列的一部,《伏击》采用现实主义写法,关注大时代,和《当代》一以贯之的气质非常吻合,或许更得男性读者偏爱。曾创作《历史的天空》等名篇的军旅作家徐贵祥近两年也重新进入了比较高产的创作阶段,无论创作数量还是质量都值得关注。此外,本期《当代》还刊发了张炜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原野盛宴》、孙睿的中篇小说《酥油和麻辣烫》等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以深情、诗意、轻盈的笔调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描画出一个充满生命精灵的美丽世界。《酥油和麻辣烫》写一个步入中年的女人,已经成为公司中层领导,正当事业上升期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得了胃癌,并且立即决定辞去工作去西藏做一次长途旅行。在旅行过程中,结识了当地小伙子丹增,与他展开了一段感情,回京后发现自己怀孕了。此时的“我”对生命又有了另一种认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江南》四十年,郁达夫小说奖走过十余年,当作家聚拢而来之时,从浙江生长的作家,也在文坛焕发出勃勃生机。12月7日,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现场获奖作家迟子建表示,郁达夫的作品为后世作家树立可贵的人性书写标杆。因为有了郁达夫,富阳成为一座富有人文关怀的城市。第一次来到富阳的徐则臣表示,他对郁达夫有更深刻的理解,从文学史中抽象的郁达夫转为生活中鲜活、饱满丰富的郁达夫。“一个奖重要的是能否让作家感受到与某种文脉接头,郁达夫奖做到了。”获奖作家迟子建现场发言颁奖现场,一场有关《江南》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的研讨会召开,全国各大文学刊物编辑、作家和学者齐聚,共议文学杂志的当下与未来。在《江南》杂志40岁生日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发来贺词,肯定《江南》四十年为读者留下了美好回忆,祝愿《江南》在这蓬勃如春的大时代,前路似锦,风光无限。作家莫言作诗祝贺:“江南好,辉煌四十年,姹紫嫣红三千篇,酸甜苦辣二亿言,谁不夸江南。”此外,王安忆、李敬泽、阿来、毕飞宇等作家都向《江南》杂志发来祝福。获奖作家斯继东现场朗读《禁指》文学刊物一定要姓“文”“江南理应万物生长,热闹纷繁,这是理想的文学图景。”浙江省作协原主席程蔚东表示。他回忆,自己当时接任《江南》主编一职时,曾多次写信向宣传部门申请办刊经费,终于将原来每年仅有几十万的经费提升到每年二百六十万,让这本文学杂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为《江南》前主编的汪浙成回忆,《江南》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办理工作接交时,《江南》账上只有五千元钱,连发稿费都还不够,还欠着新华厂两期印刷费。在全民下海经商的热潮中,很多文学刊物放弃原先的办刊宗旨,改发休闲小品、武侠侦破、凶杀言情、明星逸事。当时他所面临的考验是:《江南》是不是也要随波逐流?“《江南》作为纯文学刊物的方针任务不能变,《江南》一定要继续姓文,决不能移名改姓成为消遣性的文化刊物。”这是汪浙成的坚持。之后,《江南》重整办刊思路,逐渐站稳脚跟。1996年,汪浙成在退休前夕,为促进繁荣全国散文创作,联合湖州南浔经济开发区举办全国散文大奖赛。“当一等奖获奖作家莫言收到奖金时大为讶异,说他从未收到过这么高的奖金。”通过这些活动,《江南》在全国作家中的知名度也日渐提高。“如果当年《江南》被金钱所诱惑,如今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江南》前主编袁敏表示。身为韩寒《三重门》、海岩《永不瞑目》《玉观音》等畅销图书背后的“金牌出版人”,袁敏成为《江南》主编,正是为实践自己的文学梦想和办刊理想。“当今社会,有着太多的喧嚣和纷争,更让人遗憾的是,当这种喧嚣和纷争挟裹着金钱名利的诱惑呼啸而来时,让许许多多人对它无法抵挡。”在她看来,文学是城市与国家的金名片,人们需要栽培、孕育更好的文学土壤,让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江南》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既要保持文学品质,又要追随时代脚步《十月》主编陈东捷直言,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如今的文学期刊已经走过曾经的辉煌时代,但对于文学品质的坚持不能放弃。“未来《十月》杂志也希望与《江南》一起坚守文学品质。”谈起对《江南》杂志的印象,《文学港》杂志主编荣荣表示,《江南》有其独特的风格,是当下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有一种风格叫《江南》杂志的风格,有一种格局是《江南》杂志的格局。”听到《江南》历任主编回忆《江南》的创刊故事,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的眼眶稍有湿润了。“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洪流,《江南》正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江南》是最重视海外作家创作的刊物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学的胸襟,应和文学和世界共同体的概念。在当今的时代,文学已经超越纯粹的文学概念,不断追求、弘扬更有人文感情的内容。在《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看来,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也与当下的机制有关。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应给予更多宽容和支持,同时,他希望看到文学期刊容纳更多新兴文学体裁,让更多新文体涌现,包括虚构、非虚构、散文、小说乃至更多类型,呈现对时代的真实刻画。“文学杂志是有呼吸的,始终接纳着文学圈的创造、交流、分享、创新。”《十月》责编季亚娅说。“办一本优秀的文学杂志,也是让文学行业不断绵延、发展的宝贵源泉。”《当代》责编石一枫提到,文学刊物是踏入文学行业的门槛。《江南》起源于浙江,在全国保持重要的影响力,对他个人的文学事业起到很大帮助。“感谢江南,敬佩江南,希望江南越办越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江南》杂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本刊物,40年来《江南》杂志发表了大量优秀的中国作家作品,这些闪闪发光的文字都是作家和编辑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江南》杂志作为一个文学载体,保证了文学的主流性。同时,《江南》杂志对新人作家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江南》杂志既坚守了文学品质,在办刊上也有了新的创举,郁达夫小说奖影响越来越广泛。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对《江南》杂志提出了希望:作为文学承载者和表达者,文学期刊既要保持文学品质,又要追随时代脚步,适应读者需求,在新时代下秉承文学传统,坚守文学追求,兼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敏锐目光,开创文学期刊的行进之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月24日,由《扬子江评论》主办的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的新鲜出炉。这是第一次由文学评论刊物推出的年度文学排行榜,这也是此评选区别于同类文学评选最大的区别。《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的出炉经过了初评、终评两个阶段,初评阶段提名评委由38位中青年批评家和6位一流文学期刊主编组成,共有89家期刊和出版社的562部作品被提名。根据提名票数,最终入围终评的有长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各20篇(首)。终评评委由15位全国知名的、权威的批评家、学者、权威评论刊物主编组成,根据初评阶段提交的入围名单,经过讨论、投票,最终形成此次《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按照《扬子江评论》编辑方岩的说法,这样的评委构成年龄梯队、学术视野的多样性。在这份排行榜中,包括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在内的江苏作家都有入榜,而作为一个在江苏评出的文学排行榜,对于入选作家会不会有地域的考量?对此,《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表示:“散文类里就没有江苏作家,所以是自然形成的,没有谁去控制它,评选过程绝对是公正的。”“苏童、叶兆言和毕飞宇都是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不能因为要回避地域性,这是个自然属性。如果你要充分尊重评委的决定的话,他们在榜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方岩补充说明道。据主办方透露,《扬子江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计划以后于每年年初举办。赵本夫《天漏邑》刘庆《唇典》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榜单】《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1.石一枫《心灵外史》《收获》2017年第3期2.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月3.刘庆《唇典》《收获》2017年长篇专号(春卷)4.杨铁平《世界的光》《鍾山》2017长篇小说B卷5.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榜1.方方《时于此间》《长江文艺》2017年第11期2.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鍾山》2017年第1期3.田耳《一天》《鍾山》2017年第5期4.孙频《松林夜宴图》《收获》2017年第4期5.胡性能《生死课》《十月》2017年第5期6.张悦然《大乔小乔》《收获》2017年第2期7.文珍《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十月》2017年第5期8.计文君《化城》《人民文学》2017年第10期9.徐贵祥《鲜花岭上鲜花开》《人民文学》2017年第8期10.陈仓《摩擦取火》《芒种》2017年第9期《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榜1.苏 童《玛多娜生意》《作家》2017年第1期2.毕飞宇《两瓶酒》《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3.万玛才旦《气球》《花城》2017年第1期4.双雪涛《北方化为乌有》《作家》2017年第2期5.朱辉《七层宝塔》《鍾山》2017年第4期6.钟求是《街上的耳朵》《收获》2017年第3期7.叶兆言《滞留于屋檐的雨滴》《江南》2017年第3期8.弋舟《会游泳的溺水者》《作家》2017年第11期9.张楚《人人都应该有一口漂亮的牙齿》《江南》2017年第3期10.南飞雁《皮婚》《人民文学》2017年第4期《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诗歌榜1.柏桦《纪念张枣》《花城》2017年第5期2.刘立杆《刘立杆的诗》《鍾山》2017年第1期3.朱朱《朱朱的诗》《鍾山》2017年第6期4.臧棣《写给儿子的哀歌》《鍾山》2017年第6期5.胡弦《如果灵魂要说话》《星星诗刊》2017年第8期(上旬刊)6.陈东东《虹》(外六首)《山花》2017年第11期7.张执浩《被词语找到的人(8首)》《长江文艺》2017年第6期8.蓝蓝《蓝蓝的诗》《扬子江诗刊》2017年第1期9.雷平阳《天空里喝酒》《长江文艺》2017年11月10.朵渔《奇迹》(组诗)《诗刊》2017年第4期《扬子江评论》2017年度文学排行榜·散文榜1.周晓枫《离歌》《十月》2017年第3期2.林贤治《通往母亲的路》《花城》2017年第1期3.李修文《三过榆林》《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4.冯骥才《激流中》《收获》2017年第5期5.于坚《建水笔记》《人民文学》2017年第1期6.李敬泽《风中之信》《当代》2017年第1期7.张炜《松浦居随笔》《十月》2017年第5期8.南帆《一个人的地图》《美文》2017年11期(上半月)9.余华《爸爸出差时》《十月》2017年第5期10.韩少功《渡口以及波西米亚》《鍾山》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