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考研笔记135)学生李清文 编辑从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四十余个,出版文艺刊物五十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一百多个。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文史知识浩瀚如烟,难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错,请来函指正,愿与同道中人共同进步。一、说在前面的话:1、这是一个学生写的考研复习笔记,是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摘录、记录,还有一点儿自己的随想随感。文中所录的参考答题,也只是参考。2、为了不把时间耽误在与扑所迷离的平台“规则”和举报“用户”之间的毫无实用意义的矫情上,下文中将用“话诗一句”的方式来改变文本表面。可能影响阅读体验,但为了不破坏参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个人的表述、转述,出此下策。望读者朋友们体谅我的无奈。二、考题与参考答题要点: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郑振铎、周作人、耿济之、沈雁冰、许地山、叶圣陶等十二人。2、话诗一句: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作为一个忙碌的学生,没有时间去看谁在网上率先发表了类似的内容,更没有时间去弄清扑朔迷离的平台的“规则”。所以,企图举报我的“用户”们,不要来纠缠了,有很多书等着我去读,有很多知识等着我去复习,没有时间陪你们。)3、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4、话诗一句: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因为应考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的复习内容少,主要是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没有论述题。)5、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一生》和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以及王鲁彦、许钦文等乡土小说,作品写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1932年因《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6、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后来发展成员一百七十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7、话诗一句: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历史上有诸多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如今身边有老师、教授、专家,他们对文学史、文学作品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评论,而学生应该做的也只是怀着敬仰的心认真学习、研读。)8、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针对礼拜六派等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9、话诗一句: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也许有那么一天不再更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平台的“规则”。在某度、某号的平台上,也发笔记,但是未必完整、齐全,原因也是搞不清楚的“规则”。)10、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文学研究会成员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比较一致。11、话诗一句: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可能存在一些错别字,不是原文,是平台系统提示后系统自行调整造成的。如果不按系统提示更改,会被识别为低质量文本。这是机器时代的悲剧。尤其一些古文古诗里的字,很容易被识别为错别字。)12、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刻意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十九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二、总结、所感、所想:1、所属时代:解放前2、相关作家: 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沈雁冰3、流派、组织、社团:在初期,成员们还不成熟,不稳定,彼此的风格也不同,难以归纳为流派。有的书上说文学研究会是文学团体。4、其他关键词:《小说月报》、现实主义5、所想所感:(1)、南开大学曾考过这道题,毕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郑振铎写过中国文学史。6、阅读说明:上文中第1、3、5要点组成一个完整的答题;第6、8、10、12要点组成一个完整的答题。7、诗意:《羔羊》是一首描写大夫退朝的诗歌,有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歌运用了反美为刺的手法。表面叹美大夫的洁白和气度,实则表达厌恶之情。
哪些人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郑振铎代表作品 《猫》《我们是少年》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郑振铎的一生是纯真高尚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以书为友的一生,是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的一生。他的一生作为及其高尚品格,应该是我们后来者最好的楷模。沈雁冰代表作小说《子夜》、《春蚕》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叶圣陶代表作品 《倪焕之》《脚步集》《稻草人》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周作人代表作《谈龙集》 《谈虎集》 《木片集》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字星杓,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冰心代表作《寄小读者》《两个家庭》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朱自清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夏丏尊代表作品 《文艺论ABC》《现代世界文学大纲》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和鲁迅在一师共事时过从甚密,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鲁迅的影响。夏丏尊是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于教育的。他跟李叔同先生是多年好友。他原是学工的,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也许多少受了李先生的影响。刘半农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的创作思想一直停留在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当他在揭露黑暗的现实而充满反抗情绪时,他并没有找到这个斗争的力量,也不可能表现出革命斗争的一面,他的诗深沉、悲愤,但五四时代那种高昂、自信,观地精神,却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徐志摩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作者:莫昕桦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20、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2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23、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24、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25、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26、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27、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29、《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30、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31、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32、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33、《文心雕龙》是一部评论文学的著作,对后代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34、锺嵘的《诗品》是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有很大的影响。35、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36、唐代出现了很多的伟大诗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37、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38、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39、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5万多首,是这以前诗歌总和的两三倍。40、唐代诗歌分古体和近体。古体句数不限,每句的平仄也较自由。近体分律诗、绝句两种。律诗格律较严,每首四联八句,中间要对仗。律诗、绝句平仄都有规定。古体、近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41、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42、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43、骆宾王7岁写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44、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以后的著名诗人,他反对六朝绮丽之风,提倡古朴淡雅的诗风。45、盛唐有名的田园山水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他们的诗歌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田园的自然质朴,诗中有画。46、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岑参。他们的诗表现了祖国边塞风光和唐人开拓进取的精神。47、王昌龄,是写七言绝句出名的诗人,《出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48、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非常有名气,这首诗是这样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诫人们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更加努力,才会实现更高的理想。4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年轻时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写下了很多歌唱祖国的好诗。他的诗热情浪漫,想象力很丰富,人称“诗仙”。50、李白的五绝《静夜思》,写想家的感受,是思念故乡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1、李白的《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有三千丈那样长,夸张中带有奇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52、李白的《 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又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53、李白还有很多首有名的长诗,比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等。54、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人称“诗圣”。又与李白合称李杜,成为唐代诗歌艺术的顶峰。55、杜甫的诗歌记下了很多当年的历史事件,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56、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由强转弱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表现了诗人对胜利与和平的渴望。57、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喜悦。58、杜甫其它著名的诗歌有《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等等。5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通俗易懂,重在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60、白居易有两首特别有名的长诗,分别是《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成为流行的爱情誓言。《琵琶行》写白居易在江船上听沦落远方的妇女弹奏琵琶抒发忧伤的感觉,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比喻琵琶的优美旋律。61、韩愈,字退之,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反对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提倡朴实的散文,气势雄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原毁》等等。62、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63、柳宗元在永州当官时写了《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最著名,一直为人们传诵。64、晚唐的民间文学发展很快。唐代的小说叫做“ 传奇”,意思就是写离奇的故事。唐代的传奇小说作品很多,中国小说的基本形式已初步完成。65、晚唐著名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人称“ 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清新典雅,长于抒情,以七律为主。杜牧的诗俊迈雅洁,尤工七绝。66、晚唐有一种叫做词的文学体裁兴起,著名的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等。67、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期,词的写作大为兴起,有些帝王,也好作词,如南朝李璟、李煜。68、五代结束以后,中国进入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国的文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69、宋代是词的时代。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也有固定的格式,词可以唱,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像《浣溪纱》、《一剪梅》等等,就叫做词牌,不同的词牌格式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70、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既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又歌颂了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71、范仲淹,字希文,宋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是《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72、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曾巩”,前两位是唐代人,后六位是宋代人。73、欧阳修,字永叔。他的诗词、散文和传记都写得很好。欧阳修领导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74、王安石,字介甫,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州》,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句中一个“绿”字将江南春色写得淋漓尽致。7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父子文学家,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就是其中的代表,尤以苏轼的水平最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独特的风格。76、苏轼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抒发了对历史上英雄事迹的感慨。77、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生动地说明一个人若处身于某种环境之中,往往不能清楚地洞察事情的本来面目。7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他曾闯入敌营,擒拿叛徒,并曾策划北伐大业。他的词也属豪放一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是辛弃疾《鹧鸪天》中的名句。79、宋词除了豪放派以外,还有婉约派,婉约派词人有张先、晏殊、晏几道、柳永等,他们对词的发展都有一定成绩。柳永词颇为当时群众喜爱,以至有人说:“有井水处皆有人唱柳词”。80、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独特,极为世人所欣赏。81、李清照的诗也很出名,其中有这样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82、岳飞是南宋时期反抗异族侵略的著名战将,精忠报国,为奸相所害。他的《满江红》词,至今为广大人民所传唱。8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84、 陆游的诗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是现在知道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85、陆游的《示儿》诗很有名:“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出了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86、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平易自然,号诚斋体。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他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的诗表现爱国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独创风格。8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有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表达了诗人以88、宋代的小说叫做“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底本,内容有讲历史的,有讲佛经故事的,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89、元曲是元杂剧及散曲的总称,是元代(公元1206——1368年)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并称。90、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元剧作家中,以关汉卿的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91、《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是关汉卿的代表作。92、《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93、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由于她对崔张的结合有很大帮助,后人把她作为“媒人”的代称。94、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他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95、高明的《琵琶记》写赵五娘与蔡伯喈悲欢离合的故事,是元末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南戏作品。96、明代(公元1368 ——1644年)的长篇小说是从宋元话本演化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与整个三国时代刘备、曹操、孙权等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他所描写的诸葛亮、关羽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97、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义”的化身,远传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建有“关帝庙”。98、《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99、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巨著,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鲁智深、林冲、李逵、武松、宋江等更是家喻户晓。100、吴承恩创作的百回长篇小说《西游记》,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不怕艰险、去西方取佛经的故事。101、许仲琳编辑的《封神演义》是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其中的情节。102、兰陵笑笑生所作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103、 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104、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105、“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106、《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中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107、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刘基散文《卖柑者言》中的名句。作者通过卖柑者的口,揭露那些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人和现象。108、清代(公元1644——1911年)诗坛人物甚盛。王士提倡神韵,沈德潜提倡格调,袁枚号召性灵,各树旗帜,都有一定影响。109、清代昆曲艺术的代表作品是洪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110、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剧。111、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以谈鬼写狐的表现方式,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赞美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爱情。112、《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113、《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但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丰碑,对以后讽刺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114、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115、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116、《红楼梦》中人们最熟悉的故事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117、纪昀,又叫纪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主持纂修《四库全书》。118、《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晓岚的文言短篇笔记小说。119、以方苞、姚鼐、刘大魁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提出“义法”的主张。120、郑燮,人们常称郑板桥,他书法、绘画、写诗都很好。121、《病梅馆记》是清代龚自珍的散文,表现了他渴望精神解放的思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他的名句。122、黄遵宪,清末诗人,是当时“诗界革命”的一面旗识,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反对模拟古人。123、严复,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反对顽固保守,主张学习西方,他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124、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125、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126、《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127、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128、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9、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130、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131、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132、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133、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134、《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135、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136、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137、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38、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139、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140、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141、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142、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代表作。143、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144、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145、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146、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147、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148、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149、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150、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151、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152、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代表作有《乌蓬船》。153、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集有《昨日之歌》。154、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55、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156、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157、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58、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159、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160、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161、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162、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纯正朴实,篇幅都极短小,有一种朴素的美。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163、庐隐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悲哀,某些小说具有自传性质代表作有《海滨故人》。164、沙汀1940年写了受人称道的讽刺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手法极为精炼和传神,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逼真。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1.“诗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了“诗界革命”的问题。他提出了三条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诗界革命的特征是常用新词,口语入诗,向民歌学习,通俗易懂。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真正的起源,它的出现基本上宣告了格律诗的终结。2.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刊,得名于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分裂于1919年7月“问题与主义”之争之后,终结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民主”与“科学”。3."文学革命"的四次论争 “覆王敬轩双簧戏”(钱玄同);与林纾的论争;与《学衡》的论争(梅光迪、胡先啸、吴宓);学衡派的主张:昌明国粹,融化与《甲寅周刊》的论争(章士钊)。4.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白话诗:《新青年》1917年2月开始发表胡适的白话诗, 1920年3月,胡适新诗集《尝试集》 出版,这是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影响重大。戏剧:胡适对戏剧作了尝试,他创作了幼稚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用西方话剧形式,用现代汉语入剧,为现代汉语话剧奠基;小说: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第一篇具有严格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才真正出现。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这些小说宣布了现代白话小说的成熟。郭沫若的《牧羊哀话》、《鼠灾》 ,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开了先声 。冰心的《谁之罪》(即《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拉开了问题小说的序幕。5.怎样理解《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开创性) 所谓“格式的特别”,包括体式、线索、叙述、结构、创作方法以及诸如象征等具体的表现手法,但更主要的是语言。准确地说,《狂人日记》的“开篇性”首先是现代白话 意义上的开篇性。 所谓“表现的深切”,是是指小说在思想上具有的开创性,即《狂人日记》内容上的开创性体现为,在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的主题的发掘上表现出深刻性。它确定了现代“人”概念并对“人”进行了新的言说,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的文学” 这一主题。6.文学研究会 成立的时间、地点:1921年1月4日正式成立于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改革后的《小说月报》,此外还有《文学旬刊》和《诗》月刊。1931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小说月报》被迫停刊,文学研究会自行解散。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创作方法:理论上提倡现实主义。7.创造社成立的时间地点:1921年7月 日本东京。刊物:《创造》季刊 、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李初梨、冯乃超、周全平等。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由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掀起革命文学运动。 1929年,国民党查封创造社,创造社宣告解散。创造社成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重要的浪漫主义流派,对浅草社、沉钟社等有所影响。8.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 论争开始的时间:1922年5月。 论争的主要焦点:文艺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此外还涉及如何评价外国文学、翻译等问题。9.新月社 时间、地点:1923年在北京成立,终于1933年6月《新月》的停刊。“新月诗派”闻一多: “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10.鲁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鲁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暨现实主义流派的奠基者。国民性批判赋予鲁迅小说以鲜明的启蒙色彩。 11.《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实现了小说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汉语小说成熟的标志。第一,题材的变革。在晚近白话小说由传统的追求情节、讲求传奇、极少凡人的写法转向描写普通平凡人的过程中,《呐喊》、《彷徨》把这一转向深刻化、经典化,深入展示现实社会的常事常人。题材平凡,但发掘很深,能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并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二,注重写灵魂。《呐喊》和《彷徨》在对凡人凡事的再现中,深刻揭示了灵魂的深,创造了现代心理小说。第三,开放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鲁迅遵循生活的逻辑,直面人生,揭示病苦,刻画灵魂,无情地“透视”了中国现代社会现实的“病症”,是一种清醒的严酷的现实主义。 在表现手法上,则注重细节刻画、环境描写与典型形象的提炼。同时,鲁迅小说又容纳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表现手法。第四,叙事模式的创新。他的短篇在叙事上有顺叙、倒叙、预叙和插叙,省略、浓缩和延宕,叙事结构呈现出挣脱时间之链后的自由丰富。他还确立了“缺失—疗救”的基本结构模式。从叙事话语看,《呐喊》和《彷徨》采用了全套现代叙事话语。如叙述声音,传统小说多以全知叙述者展开故事叙述,通常刻意回避叙事主体的存在。而鲁迅小说则大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直接出现“我”的形象和声音。 此外,《呐喊》和《彷徨》的语言也有创造性和实验性。鲁迅追求语言的节俭、含蓄、凝练、警拔,善于巧妙使用动词和副词。在表达情感的繁复与痛苦时,他也不吝啬使用语言的冗长与重复。 12.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1.《女神》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棠棣之花》、《凤凰涅盘》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女神》的进取精神。《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13.叶绍钧他的小说创作是从问题小说开始的《一生》《低能儿》《隔膜》,问题小说后他很快转入到人生写实派小说中来。主要写教育界和学校的生活。《校长》《潘先生在苦难中》14.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郁达夫的《沉沦》塑造了现代汉语文学史上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多余人”不同的是,“零余者”是“五四”时代特有的形象,特点是“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沾染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病”,穷愁、彷徨苦闷、愤世嫉俗、感伤忧郁、敏感内向、自卑孤傲。15.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人生写实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大都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乡土文学题材与主题由鲁迅开创,并由鲁迅命名。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16.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自然活泼,明快生动:推崇民众化的文学,采用口语入文,如实地使用口语,而且做到自然、熟练、准确;文字清秀隽永;善于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巧用叠字,加强了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人。17.吴荪甫人物形象和意义吴荪甫的现代品格 性格:他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精明强悍,果断坚毅,有魄力、有胆识。理想:他游历过欧美,拥有现代科学管理才能,有独立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他的理想就是要推行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的资本主义意志,鲜活的现代性。他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中摆脱农业文明落后性最彻底的代表,是从熟透了的封建农业文明中脱颖而出的新人,是西方先进文明的接受者和实践者,能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崭新面目。业绩: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家乡双桥镇农村开设了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还在上海开办裕华丝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随着资本的增加,经营范围的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他还有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鞋等企业。意义吴荪甫发展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有利于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也体现了1930年代中国业已进行的资本主义进程。 18.京派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时称“京派” ,文学史上的“京派”,特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平、天津等辈分城市的一部分作家群体,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杨振声、俞平伯、梁实秋、废名、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朱光潜、李健吾、萧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他们与海派作家之间因文艺观念的差异,而引发论争,因而得名。19.《雷雨》的人物形象1.周朴园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基本性格是专制。作为一家之长,他要求其他家庭成员绝对服从他的权威。早年他也是封建“家庭秩序”的牺牲品,有过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对侍萍他是有真情的,只是同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有懦弱的一面,迫于压力最终又回到封建阵营。一当回到封建阵营并强行把封建“家庭秩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时候,他也就一步步地付出了泯灭个人情感的沉重代价,从一个有理想、有一定叛逆精神的青年堕落成一个封建伦理的执法者。周朴园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周朴园还是人性悲剧的象征。当侍萍又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不仅感到一种对自己名誉、地位和利益的现实威胁,还潜在地感到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打击。他苦苦挣扎要挣脱的就是三十年前薄情寡义留下的阴影和苦果,但最终未能逃脱惩罚的降临,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变成了悲剧的承担者和受害者--他同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但人们往往“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这就是人性的悲哀。 2.蘩漪形象分析她首先是个受害者。来到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折磨。封闭而阴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活力和个性,把她生命的热情扭曲成带破坏性的偏执。她变得阴鸷而果敢,哀静而乖戾。在她的思想深处,还有许多沉重的封建意识 。她虽然与周萍的相爱,但并没有打算像娜拉一样走出家庭,也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她很看重“名分”,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下一代。具有最“雷雨”的性格,身上有“蛮性的遗留”。她敢于冲破一切桎梏,甚至不顾文明中的乱伦禁忌去争取爱情。对自己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她充满奇异的道德自信,从没后悔过。当事情再无挽回余地,她索性豁出一切,如雷雨般爆发,对周萍的万般柔情瞬间转化为极度的憎恨,最终导致周家所有冲突的总爆发。她撼动人心的地方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生命底层掩藏着的活力,在温良文弱背后时刻郁结着的"蛮性"。 20.双百方针(1)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2)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作了全面阐释,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21、第一次文代会基本情况及意义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轫。会议有正式代表和邀请代表824人,会议确立了文学所要遵循的路线以及性质——以解放区文艺为蓝本,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改组为 “作协”)。22、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他们的诗作有对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23、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表达了对“文艺民主”的想象和要求。文艺领导与控制等问题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主题。邓小平在《祝词》中宣布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得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大会的召开,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转折,文革期间被迫停止活动的中国文联及作协等全国性各专业文艺协会全面恢复活动。24、伤痕小说伤痕文学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在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25、反思小说反思文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现象,是伤痕文学的深入。以茹志娟1979年所作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起步标志。这类作品从政治、社会的层面上还原“文革”的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主题更深刻,带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布礼》、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26、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开风气之作。27、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28、两结合、三突出特点“两结合”:1958年,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1960年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的报告中将其确定为了“方向”。“三突出”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即江青提出的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三突出创作原则。29、“马原的叙述圈套”马原被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冈底斯的诱惑》第一次把如何“叙述”提到了小说本体的高度,是“马原的叙述圈套” 的一个典范 ;开篇,“信不信由你们”成为了先锋小说的一个文本基调和“元叙事”策略的开端。元叙事的手法的使用打破小说“似真幻觉”后,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作者或朋友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切碎、拼贴,构成结构迷宫和意义迷宫。马原的这些叙事探索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述圈套”。30、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①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②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③“ 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④文字朴实,记叙流畅。没有经营雕琢痕迹。31、新写实小说(特征)①更新传统“写实”观念对生活原生态的展示②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③写作主体消解激情与零度情感:代表作家如池莉、方方、刘震云等。32.莫言(平时作业)
一、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1.以《新青年》为中心,形成反封建思想文化阵营及代表人物。《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文化变革的思想武器。也给五四文学革命以精神的内核。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陈就文学的利弊。胡适公开提出白话文学才是文学的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誓了主战的姿态。文章呼应了胡适的改革主张,并且把这一文学革命推向高潮。2.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3.新文学阵营的形成。《新青年》搬至北京,开始用白话文刊登。并且在五月份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新青年》的改组和壮大也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和五四新文学阵营的初步形成。二、主要的文学社团1921年到1923年,全国有大小文艺社团40多个。文艺刊物50多种。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已有100多个。众多社团和刊物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也有少数先驱的提倡转为群力建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针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的作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写实主义。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早期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日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前期的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大多带有浪漫抒情色彩。后期创造社作品主要注重表同情与无产阶级。1929年2月创造设备当局查封。3.新月社。1923年开始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在北京活动。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元、胡适等。最初开展戏剧活动,后形成新月诗派。在艺术上面受唯美主义影响,倡导新格律诗,肯定旧剧的格式化象征化特点。4.其他有特色的文学社团。语丝社(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文风幽默泼辣。)南国社、湖畔诗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春雷社。三、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特征1.理性精神的张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2.感伤的精神标记。3.个性化的文学追求。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为创作的多方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四、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理解1.人的自我发现“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手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人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不是谁的奴隶和私有物,无论自私还是无私,他都得自己高兴,他为自己活着。鲁迅说过我为了别人而如何,也就是为我自己。2.灵与肉的关系“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该完全满足……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受性的于流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这样的追求反映的是鲁迅本人,也是他的阶级,在那样必得革命的乱世,既想要社会美好,又不想打仗,类似躲避斗争,厌恶革命的思想。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屡有表现。他把人类复古到了动物世界,他的追求泯灭了人类道德的阶级性,这是文明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不那么相同于野性的自然。3.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鲁迅想从个人做起,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人。这样穷人和富人在他的笔下,按照他提倡的同一个人道主义、人格平等的参与劳动和生活。但似乎人类的阶级本性并不是这样的,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事实上只有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才会幻想这种平等和美好。4.人的文学的判断标准“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喜欢的文学是顺其自然的、讲平等自由的、人道主义的、反礼教的。他强调那些普世皆同的人性,这反映了他意识里潜藏的厌恶和帝国主义斗争的世界大同主义理想。
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年周年纪念日。20世纪的硝烟已经散尽,而启蒙与救亡,“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众声喧哗犹在耳畔。“五四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也造就了中国的新文学,那是现代文学的发轫之时,也是打破“铁屋子”开启新时代的热血年代。百年后再回首,这段文学史的面貌似乎浓缩成了教科书里的短短数行字,在“文学革命”和“鲁巴茅郭老曹”之外,在“白话文运动”和各种论争之外,新文学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现代文学怎样树立起我们今日所熟知的规范与审美,这一切似乎总不是十分真切。在那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新文学作品当中,既有流传后世的经典,也有稚嫩青涩的探索,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范式,新文学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革命性”的,而最动人的则是其中饱含的热情与理想,以及对文学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严格说来,“五四运动”只能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环,早在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之际,“文学革命”的阵地已经备好。《新青年》杂志在1917年1月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刊登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其后又陆续刊登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声援文章,1918年底刊登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则将形式上的革新进一步引向了思想上的改革。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从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幕,层出不穷的新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的文学团体,各种各样的文学刊物,无一不标志着新文学地位的建立和巩固。据不完全统计,单单1921—1923年间即出现了不下52种文学刊物,40余家文学社团,俨然有百花齐放之态。首发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5号的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白话短 篇小说,后收入《呐喊》中。该文讽刺了中国传统 礼教和国人的陋俗,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同时,《狂人日记》也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现代 白话文小说(图源:视觉中国)《新青年》自然是彼时最重要的新文学刊物,《新潮》杂志上也发表过不少白话小说和诗篇,而1920年当沈雁冰(茅盾)接手《小说月报》之后,这份刊物很快建立起严肃文学的创作标准,还捧红或者说培养了不少作家,例如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老舍、丁玲等人。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两家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前者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信奉写实主义,后者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倡导浪漫主义。这种不同的艺术取向带来了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前者以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为代表,后者则以郁达夫、郭沫若和张资平最为典型。在这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大放异彩的文学类别是小说,尤其以短篇小说最佳,但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巨著;诗歌方面新月社的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颇有贡献;散文方面则是以语丝社刊发的散文小品对后世影响最大。在这无数的作家作品中,有一些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也有一些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成为经典之作。这些百年前的往事并未随风消散,而是如灰烬般一路留下了痕迹。胡适和陈衡哲:新文学道路上的同志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人并不在国内,他的身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所学专业也并非文学,而是主修哲学。这个不务正业的洋博士关注白话文的普及推广问题已有两年,在和周围的同学朋友讨论时总得不到支持。他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辑,意外地获得了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欣赏和支持。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当中提出自己“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他主张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建立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这种主张虽好却不免流于笼统,不能给新文学创作以十分具体的建议。胡适提出的改良八事则具体得多,特别是针对当时文言文的弊端从形式方面提出的改良建议较为实际。如:三,“须讲求文法”,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这几条意见几乎是和古典文学的规则完全背道而驰了,文言文中语言美的体现很多时候即在于用典与对仗,而不用俗语俗字则是读书人文化底蕴的体现。提倡以浅白晓畅的白话文取代典雅深奥的文言文,以“引流卖浆者”的语言取代士大夫的语言,这无疑是一种反传统的叛逆之举,也难怪胡适得不到朋友的支持。有研究者认为“五四时代”具有激烈的反传统思想,也有论调质疑正是“五四”割裂了传统,遗失了文化。以现代人的后见之明进行回顾,这场文学革命的确有偏颇或激进之处,但在当时这种文体的改革却是一项关乎祖国复兴的重大事宜。文言文不利于传播交流,有时不能够准确表达词义,在翻译中更有许多不便。作为优美的辞章欣赏固然好,但如果以此学习数理化,制定翻译法律条文、医学典籍又如何呢?胡适在美留学期间正是看到了文言文的弊端才极力倡导白话文,他的观点并不算激进,但当时周围支持他的只有陈衡哲一人。1920年8月,任鸿隽(左)、陈衡哲(中)在订婚日,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与胡适(右)合影。 任鸿隽、胡适在五四的科玄争论中同为科学派的“战友”,他和妻子陈衡哲均为胡适好友。陈衡哲为中国 近代第一位女教授(图源:视觉中国)陈衡哲是清华庚子赔款第一届留美的女学生,也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用杨绛的话说是“陈先生是才子佳人兼在一身”。这位“莎菲女士”虽然没有参与胡适同梅光迪、任鸿隽等人关于文学的笔战,但却同情胡适的主张,并以白话小说的创作来支持他。事实上,陈衡哲的《一日》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只是这篇小说发表在1917年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并未获得如《狂人日记》一般的瞩目。这篇小说体例很新,通篇白描,有点类似英美的独幕剧,别有一种风味。比起胡适身体力行创作的白话新诗,陈衡哲的小说实在要好太多。胡适的《尝试集》大多只是实验性质的写作,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例如他的“更喜你我都少年,‘辟克匿克’来江边”今日读起来就显得不伦不类。 陈衡哲最好的作品恐怕要算是《洛绮思的问题》,男女主人公都设定为洋人,但其实谈的是知识女性或职业妇女的事业与婚姻。这篇小说被读者疑心是缅怀与胡适的一段情缘而作。小说的女主人公洛绮思因为学业事业的考虑而遵循“独身主义”,最终错失了她的爱人,这与陈本人的情感经历颇有类似,不过陈衡哲与任鸿隽的婚姻极为幸福美满,并没有终身贯彻她的“独身主义”。胡适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素斐显得颇有深意,而多年后陈衡哲曾在胡适来访后告诉杨绛一件“连锺书也不能告诉”的私隐,他们是新文学道路上的同志,也始终有一点“友达以上”的暧昧。鲁迅:最好的小说和散文在“五四时期”贡献最突出的文学家无疑是周氏兄弟。鲁迅作为小说家,周作人作为文学理论家和散文家,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一个家庭内出了两个如此优秀的人,如果不是周作人抗战时期犯下大错,他们也许会像苏轼、苏辙兄弟一样成就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可惜历史永远不能假设。1918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被认为是新文学的开山之作。虽然白话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宋元话本,但在鲁迅的这篇小说问世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新文学的白话小说应当是怎样的作法。相比起现代文学初期许多作品中稚嫩的新文艺腔调,浓重的说教意味,鲁迅一起手就是别人一生难以企及的高度。《狂人日记》明显受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影响,表达的却是对中国礼教吃人的控诉。这篇小说序言采用文言,主体内容则使用日记体形式的白话,不讲故事,不说寓言,但却以一种狂人呓语的方式将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的历史真相诉诸笔端,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更是深入人心。鲁迅半身肖像,摄于1925年5月28日的北京。该照片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发行所摄。此时,鲁迅在北洋政府任职,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课。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常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也是此时贡献最突出的文学家(图源:视觉中国)《阿Q正传》以其艺术价值享誉国际,更因其揭露了国民劣根性,带有深刻的自省而为国人所看重。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今天也未完全丧失现实价值,这种怯懦可怜又自命不凡的自我慰藉,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民族性格,而这种性格形塑的深层原因则是国家百年来被凌辱的历史。今日通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或许不多,他的作品也有逐渐退出教科书的趋势,但他小说中的人物早已融入了中国语言,“祥林嫂”“阿Q精神”“人血馒头”已经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由许幸之改编的《阿Q正传》剧本封面,收入 《中法剧社戏剧丛刊》。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 被公认为现代白话小说的杰作之一。小说深刻揭 露和检讨了国民劣根性,带有深刻的自省,以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享誉国内外(图源:视觉中国)鲁迅的《祝福》《故乡》《药》等作品秉持的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态度,但在《野草》《故事新编》中,甚至在《狂人日记》中隐隐可见他瑰丽且漫无边际的想象,这一点或许和他对科幻小说的喜爱不无关系。其实早在1903年鲁迅已经翻译了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一直对科幻小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想象“地球之大同可期,而星球之战祸又起”的时候他也不忘自我代入,觉得在这种乱象中或许“冥冥皇族,可以兴矣”。时刻惦念着“中华之崛起”的鲁迅无法真正走上科幻的道路,我们也难以想象如果生长在另一个年代他的作品会是何种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五四的作家自发地将自己的创作与民族、国家的理想捆绑在一起,始终自觉地承担起文以载道的责任。这种创作的初衷伴随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限制了创作的路径,不然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更多样化的作品。《风筝》是鲁迅收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由北京冬天的风筝而联想到多年前在故乡时他阻碍小弟弟玩耍,并将风筝毁去的情景。当时的他自以为做得很对,阻止了弟弟做一些无聊的、没出息的事。但多年后他才了解到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天性,是不应当被压抑,被扼杀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正面地向吃人的礼教开火,那么《风筝》则在脉脉亲情中写出了封建专制的积习对人的影响:加害者的无知无觉,被害者的“全然忘却”,这种麻木感正是现代文学想要“启蒙”的内容。郁达夫和徐志摩:沉沦抑或想飞?郁达夫和徐志摩一个是创造社的主力干将,一个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两人的作品均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位作家本人的感情生活似乎也多姿多彩,精彩和传奇的程度丝毫不逊于一部小说。及至今日,当人们想起郁达夫和徐志摩,脑海中浮现的仿佛只剩下一段才子佳人的艳情,早已尘封的民国八卦和几帧像素不佳的老照片,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志向,在那个时代中的沉浮与挣扎则渐渐被人遗忘了。郁达夫的一生有一种孤寂者的漂泊,徐志摩的一生则为感性所支配,他们都曾怀抱理想,曾是那个年代新文学的弄潮儿,然而最终都是悲剧收场,未能善终。时也?运也?命也?创造社主要成员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和成仿吾(从左到右)在国立广东大学的合影。创造社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团体之一,他们在文艺思想 上崇自我、重个性、抒发内心,追求“艺术至上”郁达夫和徐志摩都是浙江人,他们中学时同在杭州第一中学念书,有同窗之谊。在郁达夫日后的回忆文章中,徐志摩是一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丝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他成绩很好,爱读小说,有时喜欢捉弄人。由于不同的家境,两人的性情相差甚远,一个公费去日本留学,一个自费去欧美留学,却都在文学界闯出了一片各自的天地。鲁迅曾在《孤独者》中调侃那些访问魏连殳的青年“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可见当时郁达夫和《沉沦》的影响之大。这部小说是一部自传体式的小说,取自郁达夫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事实上他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式的。作者本人曾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沉沦》讲述一个青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忧郁心境,主要是“现代人的苦闷”,即“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他在乡间诵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却仍不能排遣性的苦闷。除了夜晚的自慰,他还忍不住偷看了楼下主人家的女儿洗澡,之后内心又充满自责。他在乡间散步偶然听见一对日本男女的偷情,在感到强烈的刺激后青年光顾了日本的风月场所。他醒来后感到无比羞愧,觉得背负了祖国的耻辱,走到海边对着祖国的方向喊了几声后便投海自尽了。《沉沦》封面。该短篇小说出版于1921年,是创造社成员郁达夫重要作品之一,以讲述一个青年在日本留学时期陷入苦闷,最终投海自尽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苦闷”以及“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图源:视觉中国)今天看来《沉沦》的情节似乎无非是描写一个青年的情欲,属于身体写作的自我暴露,小说的语言也难脱新文艺腔调,似乎谈不上是什么上乘之作。但郁达夫创作的初衷却是以严肃的态度书写一个向来被社会认为是禁忌的主题,青年人的性苦闷似乎从来就不值一提,更不能公开地讨论。以描写自我的方式将性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这在当时是颇具勇气的书写,也是对传统礼教的颠覆和挑战。《沉沦》中的青年将与异国妓女的欢愉看作是对理想和志向的背弃,同时也是对饱受歧视的祖国的背叛,这种自咎的愧疚感最终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如果只是将《沉沦》看作是作者对情欲的描写而看不到个人际遇与祖国荣辱的纠缠,那便不能理解作者的苦心。事实上郁达夫的自传也都是文学,他个人的生活一直践行着“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念。在醇酒妇人的颓丧生活之外,郁达夫曾经疯狂追求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并最终抱得美人归。然而正如他的小说中一般,主人公从女性身上不是想获得救赎,便是想实施拯救,唯独不能够安稳度日。恰如屠格涅夫笔下的零余者,郁达夫始终如同边缘人,难以融入家庭或团体,在人生旅途上孤独地漂泊。抗战时期他流落至南洋,在苏门答腊光复前夕被日本宪兵杀害,零余者最终成了牺牲的烈士。与郁达夫的敏感自怜相反,徐志摩在朋友眼里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他自信热情,充满朝气,出身浙江硖石的富贵之家,小说家金庸和园林专家陈从周都与他沾亲带故。徐志摩最轰动的是他的情感经历,以已婚身份热烈追求朋友之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称徐志摩为小友),和育有两子的张幼仪离婚,与有妇之夫陆小曼相恋……在影视剧的塑造下,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徐志摩不是温柔多情的英俊才子就是背叛婚姻的花花公子,他在诗歌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反倒黯淡了。作为新月派的核心人物,徐志摩与闻一多在新诗的创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由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崇尚音韵格律的古典诗词深入人心。在新诗的探索阶段,虽然胡适、俞平伯等人做了许多尝试,但白话诗的美感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例如俞平伯写过的两句诗:“被窝暖暖的,人儿远远的。”今天看来很难说这是诗歌。徐志摩和闻一多受到欧美诗歌的影响,在新诗创作中提出新格律诗的写作,即诗歌必须有音律美,但这美感可以通过节奏和音韵来实现,不一定要按照古体诗词的平仄韵部来限定。除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中写道: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徐志摩的诗真挚温柔,有一种特有的妩媚,但又不是颓丧的,总是有一股生机。他的古文功底也好,写的虽然是新诗,但词句中又会不经意地夹杂一些文言辞藻,比如《再会罢康桥》里面的“渺茫明灭”“黛薄荼青”“轻柔暝色”等等令人读起来有一种雅驯的感觉,不显得突兀,还增加了诗的美感。徐志摩像。作为新月派的核心人物,徐志摩与闻一多在新诗的创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新月社为当时的文学团体之一,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其名来源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俊美的面庞,优裕的家境,浪漫的诗歌,再加上传奇的情史,徐志摩总是被当作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一个纵情任性的纨绔子弟。对于这种说法,梁实秋认为是不公道的。他觉得徐志摩国学和西学方面都下过大的功夫,几年内发表了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在内的那么多著作,一个纨绔子弟能做到吗?“他给梁任公先生做门生,与胡适之先生为腻友,为泰戈尔做通译,一个纨绔子弟能做得到么?”青年时代留学美国的时候,徐志摩曾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计划,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日间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他是一个刻苦的学子。然而和他的朋友郁达夫一样,徐志摩的文学创作、单纯信仰与现实生活纠缠在一起,他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胡适说他信仰的是爱、自由和美。梁实秋说他信仰的是三者的结合,落在现实里这理想即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也是徐志摩对老师梁启超的自白:“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散文《想飞》里面徐志摩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在另一首诗《黄鹂》里他说:“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真是一语成谶,1931年飞机失事,36岁的徐志摩飞“没了”,消失在一团火焰里,他终于飞出来这圈子,到云端里去了。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希望借文学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正如鲁迅所说“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无论是留美派还是留日派,无论是人生派抑或艺术派,每个作家、每部作品都是时代与历史的印迹。胡适对白话文的推动与新诗的尝试,陈衡哲的声援与践行,周氏兄弟所达到的文学及理论的高度,郁达夫在沉沦之下的努力,徐志摩在浪漫之外的理想……这只是众声喧哗的五四文学的一隅,然而却代表着他们严肃而认真的思考与实践,共同走过那个时代。
阅读提示1927年9月,沈雁冰写出了第一部《幻灭》的一半,在作品标题后面,随手署了一个笔名“矛盾”,这也流露出当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他把稿子送给住在隔壁的叶圣陶看。叶圣陶读过小说后,很是赞赏,准备立即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他建议把署名“矛盾”改为“茅盾”,一则可以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检查,二则因为这更像一个人的姓名。沈雁冰欣然同意,从此,“茅盾”就成了沈雁冰的主要笔名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和编辑大家。他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任职期间编辑了许多种刊物,培育过不少著名的作家,编写过多种少年、儿童的国文课本和文学知识的书籍,在中国出版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篇章。在商务成伯乐叶圣陶先生出生于苏州,1917年到苏州甪直担任小学教师,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他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1922年,叶圣陶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1923年春天,叶圣陶经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和文史部主任朱经农介绍,进了商务印书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900年,创办者是夏粹芳、鲍咸昌、高凤池、徐桂生、郁厚培、沈伯芬。开始是一家小印刷所,只有手摇3号架3部。后买进上海日商的修文印书馆,才拥有了铸字机和打纸型的设备,成为初有规模的铅印厂。1901年,聘请学识渊博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所长,商务印书馆从印刷业转变为出版业。商务印书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以张元济、夏粹芳为首的出版家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务印书馆编写、出版了大、中、小学各类学校的教科书,编纂了《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了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整理出版了《四部丛刊》等古籍;还编辑、出版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十余种各科杂志;创立了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甚至还拍摄影片。到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已经成为一家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出版机构。叶圣陶初进商务印书馆时是在国文部工作,与顾颉刚等一起编《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并参与新学制国文课程标准的拟订工作。1927年6月,开始参与《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7月,前期是鸳鸯蝴蝶派的刊物,1921年起实施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刊物,由沈雁冰、郑振铎编辑。1927年5月,主要编辑郑振铎去欧洲游学,叶圣陶从国文部调至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代郑振铎编辑《小说月报》,主要与徐调孚合作。叶圣陶在编辑《小说月报》期间,发生过不少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回到上海,开始写长篇小说《蚀》三部曲,描写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抒写他们的幻想、追求、动摇、迷茫与幻灭。1927年9月,写出了第一部《幻灭》的一半,在作品标题后面,随手署了一个笔名“矛盾”,这也流露出当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他把稿子送给住在隔壁的叶圣陶看。叶圣陶读过小说后,很是赞赏,准备立即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他建议把署名“矛盾”改为“茅盾”,一则可以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检查,二则因为这更像一个人的姓名。沈雁冰欣然同意,从此,“茅盾”就成了沈雁冰的主要笔名。叶圣陶在《小说月报》的编辑过程中,还提携了好几位当时的青年作家,比如巴金。1927年,巴金旅居法国,1928年8月,写成了他的处女作小说《灭亡》。小说旨在揭露封建军阀的残暴和不义,歌颂知识分子杜大心等追求光明、勇于牺牲的精神。《灭亡》是断断续续写在练习本上的。他又把小说修改、誊清在5本硬面练习本上。开始他没想公开发表,而是准备自费排印出来,送给自己的大哥、三哥及要好的朋友。他把稿子寄给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朋友周索非,请他设法联系出版社出版。但周索非把小说稿交给了叶圣陶。叶圣陶慧眼识珠,读后即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并写了内容预告:“《灭亡》,巴金著,这是一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含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灭亡》从1929年开始,分4期在刊物上连载。后来,巴金一直铭记着叶圣陶对他的提携之情。叶圣陶还从一些无名作者的来稿中,发现了青年才俊丁玲。他看到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觉得写得不错,就以头条的位置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此后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一连4篇都发了头条。这对初涉文坛的丁玲是极大的鼓舞。随后,叶圣陶又写信给丁玲,提议4篇小说出一本集子,并帮她与开明书店联系,终于出版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丁玲由此成名。此外,施蛰存的处女作《绢子姑娘》、戴望诗的《雨巷》和沈从文、朱自清、王统照、鲁彦等人的作品都是经叶圣陶之手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叶圣陶在《小说月报》大概两年时间,代编了24期刊物。1929年5月,郑振铎从国外回来,叶圣陶就把《小说月报》交还给了郑振铎。此后,叶圣陶去编《妇女杂志》,与金仲华合作,大概1年多时间。叶圣陶自己曾说:“我在商务当编辑共8个年头”。编辑“开明版”教科书叶圣陶与开明书店也有不解之缘,他在开明书店工作了20年左右。1935年,开明书店同仁及家属合影,后排右三为叶圣陶 (资料图片)开明书店的创办人是章锡琛。章锡琛原来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妇女杂志》,后因与商务的办刊宗旨不一致而辞职。之后,在胡愈之、吴觉农等人的支持下,另编《新女性》月刊,用新女性杂志社名义发行。1926年8月,章锡琛与其胞弟章锡珊合作,在新女性杂志社的基础上开办了开明书店。192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杜海生、章锡琛先后任经理。1931年,叶圣陶应夏丏尊邀请进开明书店。夏丏尊是叶圣陶的好朋友,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相识,他们曾在白马湖春晖中学共过事。夏丏尊在1928年就进开明书店了,担任编译所所长。1930年,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等创办了《中学生》杂志,由夏丏尊主编。因为他又兼任着编译所所长,忙不过来,就约请叶圣陶来帮忙。遂于1931年3月起,《中学生》改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接编后,与夏丏尊共同耕耘这个青少年的文学园地。《中学生》杂志以中小学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其宗旨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之不足,供给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刊物设置了“写作杂话”“文章偶谈”“文章展览”“文艺鉴赏”“文章病院”等栏目,发表了大量辅导青少年阅读和写作、指导中小学教师正确传授语文知识的文章。叶圣陶每天要阅读几十封读者来信,了解他们阅读的需求。刊物还开设专栏,刊登学生写的习作。叶圣陶总是细心为他们修改,指导他们提高写作的水平,并充满热情给予发表。不少青少年学生就是在《中学生》的指引下走上写作道路的,如秦牧、胡绳、彭子冈、徐盈等都是这样。《中学生》创刊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创刊不到一年,销量就达到两三万份以上,成为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叶圣陶还主编了《新少年》杂志。在此期间,叶圣陶和夏丏尊还合写了许多有关国文教育的著作,有《文心》《文章例话》《阅读与写作》等,其中以《文心》最为著名。这是他们两人针对当时国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专讲读与写的书,两人轮流执笔每月在《中学生》杂志刊登一节或几节,连载一年半时间,1933年结集出版。《文心》全书32节,每节一个专题,用故事形式写出“国文的全部知识”,包括读法和写法、教法和学法。内容周到全面,文笔生动活泼。陈望道和朱自清分别作序。陈望道由衷地称赞:“的确是一部好书。”朱自清在《序》中说:“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是一部空前的书”。当时,中学生誉之为“青年阅读和写作的宝典”“空前的文章作法”。这本书曾经多次再版,几乎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学生人手一册的畅销书。叶圣陶与夏丏尊还合编了《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等。叶圣陶还编纂了《开明国语课本》,初小8册,高小4册,编辑了《开明文学辞典》等。1935年至1936年,叶圣陶和夏丏尊担任中学教育播音演讲,向全国中学生作过8次关于语文学习的谈话。《阅读与写作》一书就是这些讲演稿和有关文章的结集。他们为我国现代国文教材作了极其重要的拓荒和奠基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在“八一三”的战事中,开明书店总店和美成印刷厂被炸毁,损失达90%以上。开明的同仁不得不到内地寻找出路,谋求发展。留下夏丏尊、王伯祥、徐调孚、顾均正等在沪留守,章锡琛、叶圣陶、范选人等挑起了把开明书店迁到汉口的担子。叶圣陶舍弃了在苏州青石弄的新宅,举家西迁。但是开明的图书和纸型等被日兵劫走,章锡琛只能停业。1938年1月起,叶圣陶辗转于重庆、成都、贵阳、桂林等地,一方面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与同仁商议开明书店在内地的发展事宜。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1946年,开明书店迁回上海,2月上旬,叶圣陶全家也历尽艰辛,从四川东归上海。开明书店迁回上海后,叶圣陶继续在开明任职,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激流,并主编《中学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时间,他还撰写了《儿童国文课本》《少年国文课本》《幼儿国文课本》,与朱自清、吕叔湘等合作编写了《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课本》《开明文言读本》等。1949年1月,叶圣陶接受中共中央邀请,转道香港去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中学生》由张明养接办。此后,叶圣陶离开了上海,到北京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被任命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在他和胡愈之等的共同关怀下,开明书店于1950年顺利进行了公私合营,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改建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1月10日上午,温江微篇文学研究会年会暨《微篇》作者座谈会在温江区文化馆召开。温江微篇文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康主持会议。微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田友桂、张炜、谢方沅出席年会,来自温江区的20多位微篇文学作者参加会议,市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朱晓剑应邀参加会议。在年会上,温江微篇文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康通报了该会会员2019年度取得的创作成果。有多位作者的作品分别入选《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及《1978—2018优秀小小说》《新中国七十年微小说精选》《2019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并在《安徽文学》《现代艺术》等省级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多篇。多篇作品入选学生阅读选本及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等。杜荣辉还出版了诗集《故乡的明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在年会上,温江微篇文学研究会为谢方沅、田友桂、骆大仁、王建平、徐世尧等五位优秀会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还举行了《微篇》新刊首发,与会作者阅读《微篇》新刊,对刊物的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新亮点纷纷点赞。据悉,温江微篇文学研究会于2019年第二期(总第89期)将刊物《微篇文学》更名为《微篇》。《微篇》现为半年刊。
●张清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自1990年代初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数十家杂志报刊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400余篇,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内心的迷津》《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天堂的哀歌》《文学的减法》《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猜测上帝的诗学》等学术著作多部。涉猎诗歌与散文随笔写作,出版散文随笔集《隐秘的狂欢》《海德堡笔记》《怀念一匹羞涩的狼》等,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形式主义的花园》。●褚云侠,文学博士,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教师,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及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学术、文学期刊发表论文及评论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持、参与课题多项。褚近些年,文学写作是各个高校着力建设的专业,但对此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名称,比如转译西方creative writing这一概念的“创意写作”“创造性写作”,也有沿用传统叫法的“文学创作”,首先想请您辨析一下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叫法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否意味着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同呢?张清华:与其从概念上辨析这些概念不如从实践上去辨析,因为概念的原意和我们在实践中使用的意义不一定是完全对等的。复旦大学是最早将“创意写作”带入中国的高校之一,并引入了MFA创意写作学科。上海大学发展的也是创意写作,是立足于文化产业建设和创意写作理论建设的全新学科。他们瞄准的是来自西方的“创意写作”概念,也就是creative writing,同时可能也有些本土化的创设。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宽阔、广义的概念,不仅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还包括了各种各样应用性的写作,包括与艺术相结合的影视创作,与新媒体结合的文案创意等,它将传媒时代各种新潮的观念要求都融合了起来。中国人民大学使用了“创造性写作”一词,虽然可能也出自creative writing,但是“创造”二字与“创意”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在实践中强调的是纯文学写作。而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自开始就使用了“文学创作”的传统说法,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创造性写作”,坚持的同样是纯文学的路子,从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强调的是培养人文主义意义上的纯文学的创作人才。但是我们也不排斥学生在创意写作方面的自我发展。所以,从目前国内高校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在使用三个概念,但实则是两个模式——范畴更广泛的创意写作和传统的纯文学写作。很多人把“创意写作”误解为纯文学写作,这其实是不对的。褚听了您的辨析,对实践上的差异我们有所了解了。那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写作教育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呢?您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探索自己的创意写作/文学创作教育的历史过程?张清华:从大学中文系本科的写作教育来讲,写作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西南联大就开设过由沈从文等作家型学者担纲的“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这样的课程。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高校中文系都设有写作教研室,负责学生的写作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是知识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讲授给学生一些关于写作的理论,当然也包括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技法。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就开设类似“散文写作”与“诗歌创作”这样的课程,其实也谈不上是真正的文学创作,老师重点还是讲知识和理论,有一些赏读性的文本分析。也会要求学生写一点作品,只是老师较少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意见。另外老师也讲各种各样的应用文、议论文、公文等,基本都是知识化的传授。这应该是80年代之前中文系写作教育的共性。原因主要是教师身份的限制——老师不是强调实践技能的作家角色,而只是传授知识的教师角色。截止到80年代末,有一些高校开始撤销写作教研室,写作教研室的教师也大多并入了其他专业。但这个时期也有逆势的兴起,比如1985年至1989年,中国第一个大学作家班在武汉大学开办,“中国写作学会”也是挂靠在武汉大学,该学会的会刊《写作》杂志由中国写作学会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据於可训老师回忆,当时创办这个作家班其实是受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启发的,但是因为当时招收的是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插班生,从管理规范到教学方式上都很难践行爱荷华模式。1986年以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办了作家本科班。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与鲁迅文学院合办了中国第一个作家研究生班。80年代中后期以后也有高校陆续招收过写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是挂靠在现当代文学或文艺学下面招生。但总体上讲,传统的写作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呈现了逐渐萎缩的趋势。为什么会萎缩呢?主要是因为学科定位的尴尬。这种教育体系沿袭的主要是知识化的,以传授“写作学知识”为主的老模式,而“知识化”和“写作实践”本身其实是分离的。教写作课的老师往往自己“不会写作”,而读写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不会写作”,这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现象,所以这个学科的定位有其尴尬之处。这也正是最近若干年文学教育重新定位、文学写作逆势复兴的一个背景,或者说是一个原因。近些年我们探索的是写作教育的新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作家班和写作专业,改变了之前“知识化的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比如2004年左右,上海大学就开始引进、翻译国外的创意写作教材,着手创建创意写作学科;2006年复旦大学设立文学写作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也创办文学写作或创意写作的硕士专业,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和借鉴了欧美经验而探索的新模式,由原来单调的知识教育变成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可以说这是相对原来纯粹知识化的培养模式做出的一个根本性改变。褚的确如您所言,写作教育和相关课程的开设一直都是中文系的传统,只是在历史脉络中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那更具体一些,目前这些新模式下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到底具有哪些新的特点与优势呢?张清华:首先我认为是培养目标的转换。现在我们所体现的新的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培养专业的写作人才,或者说具有一定专业写作能力的人才,在这里强调了文学写作的专业性;再一个是使得更多的学生具备写作的素养。前者针对的是攻读写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者则针对更大范围内的中文系本科生和其他专业中有文学写作爱好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第二是培养模式的转变。正如前面所说,新的培养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而不是单纯知识化的,这就要求培养主体——也就是教师,不只是知识化的教育者,不只是懂得理论的老师,还要有作家导师的介入。因此需要由作家与相关专业的以学术角色授课的教师联合施教,也就是作家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近些年高校普遍引进著名作家参与文学教育,可以说使教育主体的构成多元化了,也使教学资源从单一变为复合。第三,是具体课程设置的变化。课程具有两套体系:一是以当代文学课程为主体,匹配创作诗学等写作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育。另外,由作家导师亲自指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具体的创作训练。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又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学创作。以北师大为例,学生毕业时是要以适量的文学创作和一篇探讨创作诗学为选题方向的学术论文作为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褚北师大在新模式下展开的写作教育,虽然旨在培养专业写作人才和写作的素养与能力,但并没有偏废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近些年有的高校采取MFA专业学位培养,也有高校依托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进行培养,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张清华:的确是这样的,MFA教育是把写作放在了艺术学科之下,培养的是专业硕士,在培养创造性写作人才的同时,也特别注重跨学科艺术养成的训练。在北师大的实践中,写作是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下面开设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学术硕士。学生不仅要学习写作类的课程,也要和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同学一起修习文学研究类、批评课程。我认为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是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本身就是连理枝、比翼鸟,是连体的。只有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和现实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写作才能具有当代性。同时,它对青年写作者能力、素质的养成也是一种学术支持。“退而求其次”,我们期待经过这样的教育,这些学生即便在未来不能成为作家,至少也可以成为具有文学研究、批评能力的人才。褚刚才您谈到引进作家参与文学教育,这的确是近些年我们在建设创意写作专业时的普遍做法,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建立作家驻校制度,引进、吸纳国内顶级、富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和诗人助力创作方向人才的培养,那除了前面所说的驻校作家参与教学可以使教育主体多元化,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吗?张清华:驻校作家制度改善了大学中文教育的师资结构,使得培养主体从单纯的学术和知识角色向着更综合、良性的结构发展。作家作为一个教育主体,影响是多方面的。前面所提到的作家进入课堂施教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薪火传承的学术链条和综合的影响也都很重要。一个大学有作家和没作家,它的环境气氛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自我期许和成长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北师大引进的作家本身就有北师大的学脉传承,像莫言、余华、苏童都是北师大的校友作家,引进的驻校作家也有北师大学缘的,像迟子建、严歌苓等。而且他们的影响是综合的,是潜滋暗长的,润物无声的。有这些作家在校园行走,学生可以随时与他们交流,向他们请教和学习,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不仅学生受教育的环境也有了结构性的调整,大学整个场域的人文氛围都发生了变化。通过调入作家和建立驻校作家制度,这些综合效应极大地改善了文学教育的理念、写作课程的体系和培养目标。褚除了中国自己的传统之外,创意写作专业的创立与发展,其实还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毕竟这一学科源自19世纪末美国高校的文学教育改革,在20世纪以后的欧美,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培养体系。您认为欧美的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张清华:我想先谈谈中国本土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毕竟我们也有“诗教”的传统,有知行合一的传统。旧式教育所培育的人才,不只是传承知识,同时也都能够写作,写一手好文章,提笔就可以写诗文,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旧时代走出来的那些教育大家,大都也是作家,鲁迅甚至胡适就是例子,刚才提到的沈从文也是。但是后来我们的教师逐渐失去了写作的传统,而单纯变成了知识和学术的传承者。有的前辈先生还理直气壮地宣称“大学不培养作家”,言下之意,是大学只负责传授知识,也不欢迎学生试图成为写作者的冲动。这就有点过分了,作家确实是无法“培养”的,但老师却没有权力不提供受教育的条件。至于外国的影响,据我观察,各高校主要借鉴的是美国的模式。美国人的教育观念总是有出离常态的特点,首先从观念上,他们便认为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在很多人看来文学创作是“天赋”,是难以订制化和规制化培育的一种特殊能力。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专业人才,杰出作家、重要作家都不是培养出来的,但这正像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甚至杰出的记者也都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大学有责任提供受教育的条件,给他们完成个人成长的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是认同的。正如我们不好讲是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培养了莫言”,因为在培养之前,人家已经有了一定创作成绩和显示了卓越的写作才华,但另一方面,学校又提供了增强他的综合素养、发展创作能力的环境、条件、平台。所以,你也不能说,他后来的更大成功与这些没有关系。另外我们还借鉴美国一些相对成熟完善的文学写作教育体系,就爱荷华而言,他们有作家短期驻校、开设以作家讲座和讨论为主的“今日世界文学”课程,也有写作工作坊,翻译工作坊等,实行小班制,老师不仅讲授理论,而且和学生一起进行写作与翻译的实践。这都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我们不仅在传统课堂上进行“工作坊”式训练,还会邀请著名作家前来主持写作工作坊,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与打磨。另外,随着国际合作的全面展开,很多高校都在组织、派出学生参加写作夏令营,接受国际写作工作坊的专业训练。我们虽然借鉴这种理念和模式,但自我定位却有限定性,要知道教育本身的可行性,在限定性和可能性的条件下施教,你不能培养作家,但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和兴趣。他能不能成为作家那是他自己的事。一个合理的社会也不能要求“数量太多的作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美国式文学教育,也有作家代代传承。江山代有人才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文化构造中的天然的过程。所以借鉴美国模式,也不要无限夸大这种教育的作用。褚在摸索中国创意写作或文学创作专业新模式的过程中,您是这一领域的探索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您认为我们目前在这一专业的建设上成果如何,已形成的和要追求的特色是什么?是否还存在一些不足?张清华:这些年来,我们基本形成了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理念,也有了比较合理和可行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而且尤其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受到各界欢迎的。北师大几年来的每届学生在学期间,都有不少作品在诸如《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诗刊》《十月》等重要的文学期刊发表。这些学生毕业时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往往也是很不错的,很多到了作协的刊物、机关、创作单位工作,有些还被地方作协或影视创作的机构聘为签约作者,也还有一些到国外继续深造的。特色方面,我认为我们坚持了实践性、人文性和纯粹性的原则,实践性就是要坚持实际操作,真正有“写”的训练;人文性就是坚持在学生的学习理念中贯彻人文主义的精神,有理想和有担当的精神;纯粹性就是纯文学的专业的精神,瞄准有难度系数的、有精英传统的写作来培养,至少可以“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也是好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作为办学者,我深知其中的曲折和艰辛,实践中也往往捉襟见肘,仍还在不断摸索。现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上,比如如何更多开展具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写作训练课程,如何能够让导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环节,包括作品的批改、讨论、修订、提高等。虽然借鉴了爱荷华模式,努力推动作家和学生广泛互动,毕业条件也由创作成果和以“创作诗学”为选题方向的学位论文共同构成。但实践中还是有很多并不尽如人意。这些都需要我们找到更恰当和有效的方法,使实践充分展开,学生的成长也会更快。褚最后想和您聊聊“大学能否培养作家”这个老生常谈又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作家最重要的是才华,他的产生无关专业。对这样的争论您有怎样的看法?或者说,在大学中开展写作训练与文学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作家吗?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张清华:“大学不培养作家”,其实是过去高校中文系里一个“自我免责”式的说法,如今看来是经不起推敲的。中国传统的诗教是包含写作的,因为中国古代所有的读书人都会写,所以学子既是一个读书人,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拿起笔来都能写诗。这怎么解释?五四那一代学者其实也都是很好的作家,鲁迅、胡适、陈独秀、沈尹默、钱玄同等,都既是作家也是学者,而往后却越来越萎缩了,难道不也是问题吗?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几个能拿起笔来写作的?这不得不说是新式中文教育的一个缺陷。新式教育有着“过度知识化”和学术化的倾向,而对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被严重削弱。为什么新式教育只有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不能有实践能力的养成?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但是也不能偏废学生写作素养的养成,否则就是对责任的推卸。所以声称大学不培养作家其实是没道理的。但是也不必公然声称我们“一定培养作家”。大学的确不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但必须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具备写作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接受文学教育的条件。可以说文学教育的目的以及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要通过课程的训练,流程式地培养写作者,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不只学习文学知识,同时也锤炼文学技能,成为“可以写作”的人。我认为这是大学文学教育的使命,如果规避这一使命便是不负责任。本文2020年9月28日首发于中国作家网
11月26至27日,2020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2019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颁奖会在江西上饶举行。正如本届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理事长单位《当代》主编孔令燕所说,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召开此次会员大会,是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地发挥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团结文学力量的作用,推动完善联盟工作机制,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会议中,来自全国的近百家文学报刊负责人,获奖编辑、作者也围绕编辑和创作的初心以及报刊媒体融合等话题,共话编辑和办刊心得,展望文学刊物未来发展。孔令燕主持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第四次会员大会编辑、作家、评论家:保存内心文学之火今年,为激励广大文学编辑,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打造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文学编辑队伍,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基础上,面向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成员单位及在中国作家网内刊频道注册的文学内刊,设立了“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优秀编辑奖”,包括新锐文学编辑奖、骨干文学编辑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内刊文学编辑奖4个奖项。获得新锐文学编辑奖的《花城》编辑许泽红表示,这是她十年编辑生涯中第一个杂志编辑奖项,作为代表发言让她有点紧张。紧张是编辑工作的一种常态,紧张也代表了文学编辑的一种敬业精神,紧张作者、在乎作品,对文学编辑这个职业永远保持清醒和敬畏。骨干文学编辑奖得主、《天涯》编辑林森说,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在冬天召开,给人一种在寒风中围炉取暖的感觉。今年,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文学期刊行业当然也会受到波及,可能从明年开始,生存境况会变得更加艰难一些。他希望大家在围炉取暖之后,继续保存着内心的文学之火。获得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的韦健玮表示,前辈编辑精准的审美眼光和专业水平,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为后辈确立了职业的标尺。编辑们常自我调侃,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然而美丽的嫁衣不仅装扮了新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梦想。编辑是需要付出辛苦、也能收获美好的工作,“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是我一直倍感欣慰的事”。获得内刊文学编辑奖的《昭通文学》编辑杨恩智说,作为一份地方性的文学内刊,《昭通文学》的办刊目的一是展示昭通文学创作成绩,为本地作家、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发现昭通文学新人,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桥梁。他说,昭通有11个县市区,每一个县有哪些写作者,他们主要写小说、散文,还是写诗歌,写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昭通文学》的编辑们基本都有大体的掌握。因此,这份荣誉是给昭通作家群的,是给《昭通文学》这本刊物以及编辑部整个团队的,是对地处边疆的昭通文学的关心和关爱。优秀作家贡献奖得主赵德发已经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四十余年,他表示,一同获奖的作家们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推移,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巨大进步。他们创作中的历史感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对当今世界变化、社会人心,依然能够做出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学反应。获得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编辑(记者)奖的《中国作家》编辑佟鑫表示,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艺必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和火热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今后自己将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编辑和创作工作。颁奖会上还颁发了2019、2020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评论家南帆代表获奖者发言,他认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应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理由做出自己的回答。在他看来,现今的意义空间已经分割为形形色色的区域,美学意义是其中一个区域,经济学、历史学或者生物学、物理学构成了另外一些区域。作家在纸面上虚构各种物质空间,去芜存菁,更为彻底地敞开美学的意义空间。作家是美学意义的始作俑者,但意义生产并未止于作家,承担意义生产后续工作的人即是文学批评家,他们是“意义再生产”的主角。评论家的种种阐释是扩大意义空间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扩大进而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意义空间,是文学批评工作的任务所在。评论家刘大先代表2019年获奖者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这个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刊物表示感谢,并衷心祝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越办越好,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贡献力量,成为青年批评家、学者崭露头角、大放异彩的重要平台。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会员大会期间,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同期举办。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此前已在北京、乌兰察布、武汉和呼和浩特举办四届,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在此次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鸭绿江》《台港文学选刊》《三清媚》《中国铁路文艺》《中国作家》等报刊负责人发言。论坛由《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主持。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现场《诗刊》副主编王冰介绍了《诗刊》社融媒体建设和发展情况。他说,作为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传统刊物,《诗刊》近年多方尝试融媒体建设,力争打造具有权威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的融媒体平台。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诗刊》社充分分析舆论走向,准确把握工作定位,瞄准在疫情中有突出表现的青年一代,与央视电影频道、“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快手短视频平台等联合推出了融媒体直播“青春诗会·春天里的中国”,直播全网观看量高达2.25亿次,相关微博话题浏览量高达35.77亿次,在青年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诗刊》还通过中国诗歌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与其他媒体、行业深度融合合作的方式,加强全国诗歌报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诗歌走进大众和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思考了被科技改变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认为过去线性的文学生产和分享方式,在当下已经被重构。内容融合需要的是思维的打开,融合科技和人文,这与《青年文学》主推的“城市文学”方向不谋而合。她表示,在当下环境中,传统文学期刊需要以更大勇气和热忱去鼓励和珍惜创作者,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的作品进入视野,并对时代产生影响。《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作题为《文学之酒怎样走出深巷》的发言,他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文学产品被影视、流行文化和网络信息堵在最深处。破解之道是减少文学产品接受的中间环节,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接对接粉丝和潜在读者。近年来,《北京文学》通过与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合作,以及在百度、亚马逊、知乎、今日头条的内容推广,扩大了期刊的浏览群体,打破了纸刊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提高了品牌影响力。同时刊物还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定位,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寻找”新读者,通过开设相应账号,初步构建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博客、网站、简书、小红书、抖音、北京文学APP等新媒体矩阵,推广期刊和文学信息,2019年下半年被新浪读书推荐到首页博文25篇,微博#北京文学#话题阅读量已达592.7万。《鸭绿江》主编陈昌平介绍了刊物对基层作者的挖掘与培养。《鸭绿江》在辽西的阜新、朝阳和辽东的本溪开设文学基地,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还通过建立红色文学记忆馆,让读者在了解刊物历史过程中,重温东北解放区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杂志还与高校合作,成立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中心,融合刊物资源和高校学术资源。同时注重刊物公众号建设,把纸媒的严肃性与公号的趣味性、纸媒的周期性与公号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且互动的多层次刊物构建格局。《台港文学选刊》执行副主编练建安介绍说,创刊于1984年的《台港文学选刊》,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最高发行量达每期40万册。面对发行量的现实压力,刊物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合作,今年以来,也与知网洽谈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刊物还打算与小微企业合作,创办网络平台,盘活创刊36年来积累的5500万字内容财富。上饶本土的民间杂志《三清媚》的主编杨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说,由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三清媚》,读者以上饶市乃至县镇一级的女性为主,她们把杂志发到农民中去,上饶市60%的农村女性都拿到过《三清媚》。除了办杂志外,还开设读书会,鼓励女性提高文学素养,为社会贡献正能量。《中国铁路文艺》执行主编杨天祥认为坚持文化自信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保障,他从铁路深度改革触动内核、媒体深度融合进入试水期、广取兄弟报刊之长补己之短三个方面,以铁路职工和文学编辑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当前环境下办刊的媒体融合之道。《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在总结中以《中国作家》为例,介绍了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三大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度融合,使得好的内容从单纯文字后面走出来,向着电影、微电影、电视、戏剧话剧舞台等大文化产业概念转化。她认为,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纸质文学报刊的传统传播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文学报刊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应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尊重新一代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的转变,增强文学报刊自身的阅读吸引力和读者粘性,以内容为核心要素,从观念融合、技术融合、机制融合等几个方面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联盟会员大会还通报了经常务理事会议表决通过的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副秘书长调整情况。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宋向伟任联盟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月任副秘书长。大会表决通过增补《中国作家》《小说选刊》《钟山》《南方文坛》等4家刊物为常务理事单位,增补《散文》《时代文学》《莽原》《四川文学》《当代文坛》《大家》等6家刊物为理事单位,吸收《太湖》等11家报刊为会员单位,至此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单位增加至144家。大会还讨论审议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评奖办法(修订稿)》。大会表决文/图:中国作家网 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