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查看下CNKI的学位论文,基本100%的人文社科以及部分理工科论文,在研究方法一章多会写上,“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那么,所谓“文献法”到底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我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理顺三件事:1.学生为什么写上“文献法”;2.什么是“文献法”;3.什么是研究方法。我先从最后一个问题来讨论吧!01、什么是研究方法?我的解释是,“在得出结论前,你的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随便找本研究方法书的学术解释就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无论何种解释,根本是研究方法是和研究内容本身相关的。这话看着有点奇怪?那么我再解释下。作为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正文的结构上通常分为五部分(名字如何叫、结构融合或分解都可以):Introction、Methods and Materials、Results and Findings、Analysis and Discussion,以及Conclusion。大家会说,这我很清楚,不用累述!可是,请不要着急,微笑下,我们还真的不得不再把这五部分再再再说下。Introction交代清楚你要研究什么,相关研究到什么程度巴拉巴拉,Methods and Materials说明要怎么做你想做的事,据此他人能复制你的研究,Results and Findings把你的研究结果陈列出来,Analysis and Discussion挖掘结果背后的规律和关系,Conclusion…………。至此,哪部分是准备功夫?哪部分是真的“做”研究?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和我的想法一致,真正和研究相关的是后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中文比较贴切的翻译了其内涵,即——背景!那么是否可以说,在第一部分无论用的什么方法,实际都和你真正做的研究是无关的?因为这一部分是在交代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而真正的研究还没开始呢~ 什么时候才开始,从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同意吗?所以,研究方法是和研究密切相关,和做研究之前的铺垫、以及表达你的观点,无关。再赘述下,研究是设计无人飞机,研究方法就是告诉大家你怎么设计的,在此前关于无人飞机研究到什么程度,你为什么要做无人飞机,做无人飞机过程中的感想,你借鉴并改进了XX的研究,这些和研究方法均无关。猜想至此,研究方法与研究(论文)的关系基本能说清楚了吧。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下“文献法”。02、什么是文献法?实际我这也是在做个半真半假的“研究”,既然是研究那就有假设。假设,如果“文献法”作为研究方法的专有名词不是由我国定义缘起的,那么它应该有对应的英文表达。这个假设有个前提,那就是“文献法”非国产。好在至今未有一篇国内文献或者国人来声明TA是提出者,即使是百度百科亦没有。基本可以认为,现在广为传播的“文献法”是某个研究方法的“翻译”,或者是“造词”,这也是我们实际要探讨的。我通过几种途径尽力挖掘其英文表达:途径1:CNKI翻译助手有两种表达,method of historical documents和literature method途径2:爱词霸翻译literature study、literature review和Documentary途径3:百度词典显示有documentation method、documentary study、Documental Analysis、document analysis、Documentary Analysis、literature study、literature research和biliographical research以上部分英文对知道研究方法的朋友们应不陌生,部分有点模糊。我把以上词汇在SAGE研究方法数据库顺了下,基本标准表达为:DOCUMENT ANALYSISDocumentary ResearchHISTORICAL ANALYSIS/methodsCONTENT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TEXTUAL ANALYSISBiographical method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 (SLRs) 这些涉及国内研究方法的中文翻译有诸如文本分析、内容分析、作品分析、传记法、历史研究、系统综述等。我把其笼统归为“原始研究”,即完全基于文献的研究,这些文献为:历史档案、访谈记录、书稿、图片、录音、书函、教案、作业、成绩等等。研究这些文献的途径、深度因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而会有差异,如内容分析与系统综述。说明至此,我要添加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文献综述”。这里的文献综述不是说在论文第一部分Introction包含的综述,而是论文通篇即是一篇综述性论文。到这里,我又要增加两个概念,即“元分析”、“文献计量”,这是在做文献综述时候常用到的方法,当然,不是仅用在文献综述。现在,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过汉英词典反译“文献法”找到的英文表达,其对应的实际是诸如“内容分析”、“历史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这类的研究方法是说研究本身完全基于文献的研究,从文献中直接找到答案。具体的操作不同,具体的研究方法亦有差异,如作品分析、文献计量。好了,来让我们看看最开始的第一个问题吧。03、学生为什么写上“文献法”?其理由无外乎任何研究都要有大量文献阅读,在研究时间分配中广为转引的说法就是,60%的时间是在文献调研上,虽然我一直都没找到其原始出处。特别是在论文第一部分Introction,需要有大量文献为基础才能阐述清楚本研究的研究现状,且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随时要和这些文献进行“对话”,所以,在研究方法那一章,——哦,不!现在基本还不是一章,只是一“小”段,在洋洋洒洒10多万的博士论文中能分其300字已是相当的荣幸——就出现了“文献法”!概括下是否可以说,这里的“文献法”=综述。再回头看看什么是研究方法?思考1,如果研究是要实地去一小学课堂……,看文献只是为了了解这方面别人如何做的、做到什么程度,那么“文献法”是这项研究的研究方法吗?思考2,如果要写一篇综述,通过检索把相关文献都找到然后借助某可视化工具软件分析,那其研究方法具体说来是什么呢?如果您的答案和我一样,思考1 不是,思考2,文献计量,那么,我很荣幸,我们有了共识!让我们彻底告别所谓的“文献法”吧,其不仅不是研究方法,确切说,这个词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即使你的研究完全基于文献,那么也有对应的不同的具体的研究方法词汇。如果您的答案和我不同,那么我检讨,不是我错了,就是我的表达不清,希望是后者。可能有人说,不就是个词吗,纠结出这么多字的文,有何必要,是在无病呻吟。而我要说的是,虽然表面只是个无伤大雅的词, 而其背后反映的是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认识,直接关系的是,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如果我说,现在太多的研究只在文献上下功夫,而不是真正的“做”实在研究,那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可如果我说,希望我们国内的科研走向世界,与国际融合,用统一的“语言”——不是英语,而是科学内涵——交流,不闭门自赏,且这种交流的主体是“论文”时,就不要夭折在投稿上,我想大家应该都会赞同。让我们来看看Daniel W Byrne在 Common Reasons for Rejecting Manuscripts 一文中分析的拒稿原因如果一项研究的基础出了问题,其他做的再漂亮,也都是空中楼阁!就拿我这篇博文来说,按照现在的投稿模式,整理整理也许能发表,可这实际完全违背了学术论文的规则,不要让我们的学术充斥太多的“感性描述”了~ 导师、编辑、评审专家,把好这科研的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01.思辨分析(1)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2)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02.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判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例如:如果有一部有关第三世界的纪录片始终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做及物动词性的宾语,那就必然给读者、听着留下这样的印象:穷人是被动的牺牲品,而不是斗争的参与者。例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应话语生成者与陈述者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和团体的观点。0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04.质性研究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1)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2) 口述史研究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术领域的成立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以音像设备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尚未得到过的原始资料。(3)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 扎根理论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5)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case study)也称个案调查。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个案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由此而产生人员研究个案,各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传播媒介个案,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个案等。(6) 文本分析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新批评细读法“新批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叙述学分析法叙述是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05.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06.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引文年代分析、引文量分析、集中和离散规律分析、引文类型分析、引文语种分析、引文国别分析。引文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测量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研究学科信息发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等。07.统计学分析(1) 统计描述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3) 二元相关因果关系分析方法之一种。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在一元回归基础上的延伸,式中y是因变量;x1、x2是自变量;a、b1、b2是回归系数。二元线性回归法适用于分析有两个主要自变量的预测,一般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4) 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统计方法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元分析程序输入参数包括:各个观察到的相关系数(已有研究文献中变量间的相关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5) 多元回归“多元回归”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研究一个依变量、依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2、亦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是反映一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依多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动的规律。3、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在肥料试验中广泛应用。(6) 多元变量分析多元分析,是指同时考虑多个反应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均值向量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等。(7)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课题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主成分分析作为基础的数学分析方法,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人口统计学、数量地理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学建模、数理分析等学科中均有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9)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10) 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参数检验共同构成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11)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SEM)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熟,可惜国内了解的人并不多。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方程模型迅速发展,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成为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如何说清楚“情绪”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熟悉词语的概念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情绪”这个词语,当大家对这个熟悉词语大量使用时,又常常会引发出各种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企业高效管理班专家表示,每个人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存在很多的不可知意思和无法解释的困惑。下面我们尝试用文献研究法,从概念构建过程来分析,希望帮助我们形成相对简洁明确的认识。首先,用理论来武装思路。一般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知识的构建。从知识论对于知识的界定来看,知识组成中的“知(包括认识、知道、懂得)”有三种含义:一是具有某种形式的能力;二是认识某物或某人;三是认识到某种信息性的东西(Keith Lehrer,1990)。对于知识的构成有三个要素:真、信念、确证,即确证的真信念是知识(陈嘉明,2003)。简单表述就是,寻找“情绪”相关内容的知识构建时,主要是找到有关“情绪”概念中,能够确定的、真实的、信任的部分。那么,从何处入手构建概念才便于理解呢?我将从起源、发展和现实运用来构建。一般从概念的源头开始,通常都会有意外收获(今天都是昨天走来的)。早期情绪概念包括:长时情绪sentiment(观念、思想、信念);短时情绪passion(激情),affection(感染、影响);身体感觉feeling(情感)等等。当时对所有情绪的研究属于哲学范畴。倾向态度emotion(情绪)是近代使用的词语,包含评价和判断。情绪(emotion)—词源自拉丁文e(向外)和movere(运动),而move+ion表示一种行动、过程或状态。情绪原指从一个地方向外移至另一个地方,后来这个词专用于个体精神状态的激烈扰动(陈少华,2008)。新华词典解释“绪”是一种状态,可以是身体状态或认知状态。这样简单概括一下,“情绪”就是“情”的流动和变化:情绪的外在表现是行为;内在表现是生理反应;决定因素是评价。评价基于认知,认知是情绪的核心成分,现代社会的认知差异,主要是由知识决定的。由此,对于“情绪”的自我认识已经基本构建。描述为,“情绪”从传统哲学研究自我的对象,伴随着近代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科学发展,成为人们依据社会认知标准来评价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波动情况。接下来继续分析,情绪的社会认知标准如何确定呢?以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在1995年出版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绪智商或情绪智力) 一书为代表,书中提出包括自我情绪察觉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等五因素结构理论,并号称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共同构成人的整体智慧。由此,开拓了情绪智力研究的广阔现实,有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系列(侧重情绪智力的组成结构)、情绪智力商数测试系列(侧重情绪智力的评价体系)、学校教育研究系列(侧重培养和提升学生情绪智力)、组织管理研究系列(侧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个人与团队情绪)、医疗护理研究与实践系列(侧重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周炎根,2014)。与之相伴出现的,如情绪管理(Emotion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亦或部分研究者的表达如:情绪跟人是共生的,它有着多样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你真的懂情绪,才能利用情绪的力量,做情绪的主人(李桦,2018);情绪是具有动机功能的(Leeper,1973);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情绪是包括认知评估、反应冲动和模式化的机体反应在内的结构化反应(Lasarus,1991)等等。认知在洞悉身体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会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规则对情绪进行规范,认知通过权衡、比较、匹配等方式,让人们做出最适当的情绪反应。认知对情绪的规范是在人们具备了语言、思维、学习等能力后进行的,尤其是情绪范畴的建立和细化依赖于语言的习得和发展。最后,回归现代“情绪”的认知解释,多读书吧增加知识、多聊天吧强化语言、多运动吧健康体魄,当内外身心充实,情绪就不是一个问题了。震天下者必震于声,导人心者必导之于言。领导力是行动,语言是凝合剂,沟通是润滑油。2019年3月23日—24日,企业高效管理班第7期班级携著名实战派战略思想家孙学敏教授,从说和做两个维度解决管理者面临的种种困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1-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2-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3-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思辨分析1.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2.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 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 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判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例如:如果有一部有关第三世界的纪录片始终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做及物动词性的宾语,那就必然给读者、听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穷人是被动的牺牲品,而不是斗争的参与者。例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应话语生成者与陈述者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和团体的观点。|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 质性研究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1.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2. 口述史研究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术领域的成立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以音像设备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尚未得到过的原始资料。3.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 扎根理论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5.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case study)也称个案调查。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个案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由此而产生人员研究个案,各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传播媒介个案,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个案等。6. 文本分析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新批评细读法“新批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叙述学分析法叙述是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 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引文年代分析、引文量分析、集中和离散规律分析、引文类型分析、引文语种分析、引文国别分析。引文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测量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研究学科信息发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等。| 统计学分析1. 统计描述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3. 二元相关因果关系分析方法之一种。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在一元回归基础上的延伸,式中y是因变量;x1、x2是自变量;a、b1、b2是回归系数。二元线性回归法适用于分析有两个主要自变量的预测,一般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4. 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统计方法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元分析程序输入参数包括:各个观察到的相关系数(已有研究文献中变量间的相关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5. 多元回归“多元回归”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研究一个依变量、依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2、亦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是反映一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依多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动的规律。3、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在肥料试验中广泛应用。6. 多元变量分析多元分析,是指同时考虑多个反应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均值向量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等。7.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课题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主成分分析作为基础的数学分析方法,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人口统计学、数量地理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学建模、数理分析等学科中均有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9.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10. 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参数检验共同构成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11.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SEM)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熟,可惜国内了解的人并不多。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方程模型迅速发展,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成为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关于文献综述写作规范及流程这方面,其实都是有它的特点的,但是也和其他类型的文章有关有异曲同工之处,内容语言都要客观,不能出现主观色彩的因素。首先,文献综述也有一个大致的构架,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短小精悍,中间的部分是重点的内容,需要重点去写,结尾也要短小精悍。那么,和所有的文章一样,我们写文章必须要有一个主题,那么主题的选定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提纲是写文章之前的一个必备的准备,使我们文章的逻辑性更强,更严谨,确定研究问题的主题很重要。首先是文献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分析 (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 ,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 重点、 详尽地阐述文献综述的结论)。其次是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然后是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如果是查找的文献及资料,那么必须准确的写上文献作者以及时间等。那么对于文献综述,它不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它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 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出于研究的基础,但是又高于研究基础。它会比较全面的分析各方面,综述是一个综合的内容,要求要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而且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剽窃,必须严谨。#百度学术毕业季#毕业季来了,百度学术送你一份有效期为四年的超长期“饭票”!一次性解决文献查找、开题、查重三大学术难题,PC端搜索百度学术即可参与活动并了解百度学术相关功能:百度学术开题助手,全面分析研究热点,多维度推荐参考文献,还能参与开题讨论,助您快速把握研究方向,轻松开题!
文献综述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指在全面收集、阅读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在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撰写文献综述既有助于把握研究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性劳动,也有助于聚焦研究问题,寻找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以下是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方法:首先是确定选题。选题往往是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兴趣或研究的需要而定,也可根据所占有的文献资料的质和量,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选题过大,可能会由于研究者自身知识结构、时间、精力等因素所限而难于驾驶;选题太小,难于发现各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选题要反映学科的新成功、新动向。其次是收集文献。确定选题后,要着手收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收集文献可以是手工检索,即将自己阅读专业期刊上相关文献做成读书笔记卡片,也可以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论文期刊检索获得,也可以从综述性文章、著作等的参考文献中查到有关的文献目录。收集文献时,应尽量采取由近及远的方法,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常常包括前期成果的概述和参考文献,可以使人很快了解到某一研究问题的现状。第三是拟定提纲。在收集了相关文献之后,大致浏览阅读一遍,确定是否将他们包括在文献综述中。然后对所收集到的文献作进一步的筛选,仔细阅读,做好笔记,记下所要综述文献中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在此基础上,拟定文献综述的提纲,准备撰写。提纲要缜密,条理清楚,紧扣主题。第四是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说明文献综述写作的目的,介绍主要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文献起止年月、问题的现状和争论焦点等;主体部分包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可根据时间的顺序对文献进行综述,也可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综述。在综述中,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照,阐明有关问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找出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使读者了解该研究的切入点。总结部分是对文献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在研究问题与前期相关研究的关联性,使读者既了解问题的过去和现在,又能展望未来,由此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撰写文献综述,欢迎咨询医刊汇,医刊汇是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平台,服务范围涵盖了SCI期刊和中文期刊,可以协助医学工作者编译SCI论文和医学论文,其中主要致力于医学论文投稿、期刊投稿、期刊查询、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期刊论文发表、期刊数据库、论文查重和论文检测等服务。
谈了那么多文章的写作,本人觉得文献综述是最容易写的。当然,前期的查阅和阅读工作是比较漫长的,所以说想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什么样的都不是容易写的,都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但是。整体来说,文献综述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地,就是对阅读文献的总结和概述。但是你需要归类整理,你阅读了有关题目的文献资料都有哪些?哪些学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之后你要给你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都是需要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这些,但是根据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有的学校只需要做一个毕业设计就可以了,因为有些美术专业的设计比论文更能证明学生的水平,更能突出学生的优势,也能决定这个学生能否合格毕业。文献综述只是部分专业毕业所需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像医学专业,是非常注重文献综述的,因为医学非常注重大量的阅读资料,因为只有看得多了,才能对医学的某个问题研究彻底,所以一般都会需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写法,我大概总结出几条:第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从不同角度选取和论点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当然时间没有限制,但是越接近近年来的越有参考价值,毕竟社会和科学都发展的非常快;第二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选取精华丢掉一些古老的陈旧的没有研究价值的,并对这些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归类总结;第三把这些归类的文献进行梳理,针对每一篇的研究进行综述评述,而后归类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体来讲,这就是写文献综述的方法,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很多学校,最后一年整个都没有课程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做实验,写论文等,因为毕业论文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理科的一般都需要进行实践,需要数据支撑,而文科的也需要社会实践等,这些都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支撑,查阅资料等,这样才能顺利毕业,真正走出校园。
任何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从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因此,文献综述是研究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了解前辈所说的话,这实际上决定了我们可以说什么。具体来说,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澄清:1.有人说过吗?要知道前人是否曾说过,关键是要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 Internet的出现和在线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为文档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已经购买了非常完整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只要数据库覆盖范围合理并且可以正确使用,我们就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找到几乎所有必需的文档,从而节省了上个世纪运行大型图书馆进行研究的麻烦。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中的JStor,Science Direct,CNKI等都是优秀的在线数据库。如果文献搜索结果表明您打算进行的研究已经由他人完成,则无需重复无所作为,但您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并更改研究视角,重点或方法。2.前人说过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前人所说的话,则必须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前任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是什么(前者),前人如何(如何)解释了研究问题以及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先前观点的异同是什么,这些观点是否可以分类,如何分类,观点之间的时间和逻辑关系是什么。找出他人是否发表了言论以及发表了哪些言论是我们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3.前人是怎么说的。在文献综述中,不仅应评论观点,还应研究研究方法(即他人所说的话)。方法的发展和进步将在许多方面改变现有的观点。例如,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引入博弈论研究和分析方法改变了在SCP框架下产生的许多观点。随着数据采集渠道的增加和采集技术的提高,一般来说,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将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因此,当我们发现某种类型的文献主要使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而对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较少时,则应考虑是否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尤其是相对较新的研究方法,以实现观点创新。通过方法创新。4.谁,何时何地说。这组问题主要反映了相关意见演变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意见的变化。例如,总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会有很大的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对质量的感知和满意。另外,理解“谁说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观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例如,波特在1979年提出了战略管理研究方向学校的“五种力量模型”。当我们知道波特是一名博士学位时。由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经济系共同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模式。哈佛大学前辈经济学家提出的与SCP框架的继承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可以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回答以上四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基本确定研究要点或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思想和方法。可以说,如果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就完成了,其余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本文整理自2020年12月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都市文化与文学”承办的“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讲谈会。主讲人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与谈人有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建军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刘卫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锡荣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叶诚生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张业松教授。讲谈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贺主持,以下内容经主讲人审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很荣幸然也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这个题目,是王贺老师给我出的,这个一若干、一重要,题目就很大了。接下来我谈的未必重要,只不过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交流,向大家请教。首先简要地谈一下我的治学经历。我和王锡荣兄两个人基本上都是从注释鲁迅著作开始走上现代文学学术研究道路的。我记得在北京参加鲁迅书信注释的时候,星期天休息,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一次我就去北京灯市口的中国书店去看旧书,偶尔发现一批研究鲁迅的著作,从20年代末一直到40年代、50年代初,大概有20本左右。当时因为我以前没有看到那么多比较集中的研究鲁迅的著作,所以我把这批书都买下来了,差不多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当时一个月工资是36块钱。很长时间以后我才发现这批书是同一个主人的,这个主人在书上都签了名,甚至有买书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某年某月在北京东安市场买下来的。这个人的名字叫赵燕声,他就是我们现代文学研究上今天叫“文献学”以前多叫“史料学”的一个先行者。近年来已经有人研究这位先行者。我这次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毛边本里面附了一张藏书票,这个藏书票的图案就是根据赵燕声在40年代后期跟女作家苏雪林、法国神父善秉仁三个人一起合作的一部大书《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封面图制作的,我想以此来表达我对现代文学文献学先驱的致敬和怀念。我不认识赵燕声,赵燕声很早就去世了。唐弢先生的书里面曾经提到过他。现在已经有人在研究他,已都发表过专门的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段经历是不是预示着我一生就要走上史料学或者文献学研究道路?好像是有一个预兆一样。由于研究鲁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为了要完成这个注释工作,就必然要跟各种原始材料打交道,要跑图书馆,查资料、查报纸、查杂志,跑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北京图书馆报库等等很多地方,泡在图书馆里。那时候不像今天有那么优越的条件、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可以寻找,坐在家里、办公室里就可以漫游资料库,那时候必须一张报纸一张报纸去翻阅,我还记得到上海辞书出版社资料室查找各种稀见的旧报纸的经历。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了我对现代文学基本材料进行整理的这种兴趣和乐趣。我记得我和现在在青岛大学的刘增人先生合作,首先编过《鲁彦著译年表》,后来跟原在上海教育学院、后并入华东师大、现已退休的王自立先生合作编过《郁达夫研究资料》,其中就有《郁达夫著译年表》,还有《郁达夫简谱》,另外也合编过《郁达夫与鲁迅交往年表》。在此之后,我自己又编过几位比较重要的现代作家的创作年表,编过潘汉年的新文学创作年表,编过钱锺书1949年之前的集外文年表,编过梁实秋的1949年之前的著译年表,编过台静农1949年之前和1949年之后的著作年表。如果说我是从文献学这个角度开始我的现代文学研究的,那么编纂这些作家创作年表的过程,对我是一个学术上的训练,或者说是锻炼。因为大家知道目录索引也是我们传统文献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年表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漏,实际上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现代作家的资料整理工作,虽然那么多年下来有一批学者的不断努力,已经有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是事实上全集不全,资料收集不够完全,以致研究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者遗漏,都是很普遍的。当然,鲁迅作品的收集已经接近于零,再发现鲁迅本人作品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我不敢说已经没有,可能还有一点空间。在鲁迅之外,其他的作家的资料建设,我以前称之为“文献保障体系”,研究一个作家,关于这个作家的文献保障体系是不是已经建立起来?建立到什么程度,还缺乏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长期的问题。尽管今天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个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刚刚王贺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有一个就该是我们资料的搜集跟我们研究工作的拓展之间的矛盾,怎么更好的来加以正视和处理?在研究当中会碰到很多具体的疑难的问题,譬如说作家的笔名问题,我们怎么来处理,往往会有很大的缺漏和争议。已经去世的钦鸿兄当年与徐迺翔先生合作编过《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很大的一部书,而说“作者”而不说“作家”,就很有意思。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遗漏也是相当明显,后来他有所增补,可是没有增补完,他本人就去世了。这项工作不只是一代学人,可能要几代学人共同完成。当我们对某一个作家的笔名没有基本掌握,我不敢说全部掌握,很可能有些笔名永远无法被我们发现,但在基本掌握之前,我们对这个作家的研究能够说是已经建立在非常可靠的基础上吗?他有一部分作品我们还没有发现,这部分作品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重视吗?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乃至在将来可能都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虽然涉及面不像现代文学那么大,但也不是没有。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文革”当中那些写作班,那些报纸上的笔名到底是哪些人写的,都搞清楚了吗?也没有,甚至是一笔糊涂账,那你怎么来进一步进行评论?诸如此类,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个人的兴趣后来就集中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以鲁迅为中心,他的亲人或者朋友,如周作人、郁达夫这些作家,或者说他的论敌,梁实秋、叶灵凤这些作家,这是一个我感兴趣的重点。第二个是1940年代的那些作家,当然以张爱玲为代表,还包括了比鲁迅晚一点的也跟鲁迅展开过论争的像施蛰存、邵洵美那些作家,大致上是这样一些作家。对这些作家的研究,我基本上也是做年表,收集他们的集外文,编纂他们的作品集、研究资料集,企图为这些作家的文献保障体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出版史、传播史上一些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譬如毛边本的出现,我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鲁迅和周作人周氏兄弟提倡毛边本,二三十年代一时盛行,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或者有什么样的文化机制,这是值得研究的。已经有人编过中国毛边本史话,但是毛边本的量相当之大,我想没有一个图书馆能够收集全,不仅是文学的,甚至其他文科领域都有毛边本,这种现象好像还没有人做过专门的探讨。我写过一些文章,那也就是就毛边本论毛边本,怎么样把它跟整个文学生态、传播结合起来,这可能又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毛边本本来就是西方、日本传过来的,在上世纪上半叶产生过很大影响。不仅上半叶,50年代《诗刊》创刊就有毛边本,而且还引起很大的争论,有人把毛边本视为不为工农所需要的小资产阶级的东西,他们没想到当年鲁迅就是喜欢毛边本,诸如此类。我个人还比较关注作家的签名本,现代作家的签名本。签名本往往能够牵扯出作家之间的人际关系,文化、文学的交流,以及这种关系和交流背后的一些东西,不仅仅是一个签名而已。我出了一本书《签名本丛考》,这本书的文章都没有收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里面,因为它自己成一个系统。我觉得签名本蛮有意思的,研究签名本这项工作我还在继续进行,有些签名本确实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一个作家送给另一个作家的。今天我带来了几本,大家可以看一下,2020年是钱锺书诞辰110周年,我给大家看另一位上海作家也是钱锺书的老朋友柯灵送给钱锺书夫妇的《夜店》。这本书是柯灵捐出去的,捐给了合众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后来又并入上海图书馆,这本书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的,我也搞不清楚。钱锺书很好玩,别人送给他的很多书,他都处理掉了,不保存的。还有一本签名本,我关心的40年代作家的一本签名本。当时有一位女作家,名气当然没有张爱玲大,但是也比较有名的,叫施济美,她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凤仪园》,她毛边签名送给作家沈寂先生。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是一部精装本,书脊上面是烫银的,精装本这个纸非常薄,我们称之为是圣经纸,也就是说可以这样理解,施济美把这本书用圣经纸印了少量,送给友人的。当时沈寂编杂志,施济美是作者,这是作者和编辑之间的一种友情的见证,可惜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沈寂先生已经去世了,否则我把这本书给他看,他肯定很感慨,这本书隔了七十多年以后竟然还能够重新出现。还有一本也比较好玩的。我们大家知道京派作家有一位李广田,《画廊集》是他一本很重要的散文集。这本书是李广田送给康嗣群的。大家知道知道康嗣群编过(其实是施蛰存编,他出版)《文饭小品》,解放初曾经在平明出版社工作过。虽然他在现代文坛上不是很有名的作家,但是他也是一个作者,一个文化人,一个编辑,我们一看就知道原来他跟李广田也有过来往。这些书可能告诉我们以前不了解的文坛的故实。最有意思的是郭沫若的这本书——《抗战回忆录》。这本书是精装,书脊文字烫金,签名就更难得了,不是郭沫若签名,是出版这本书的群益出版社的总编辑刘盛亚签名,签名内容特别有意思:“这本书共印十本,未发行。当一件纪念品远远的送给你。德芳 盛亚呈 北京1951年夏天。”德芳就是魏德芳,刘盛亚的夫人。大家看这本书的扉页上面,印了两个字“样本”,下面又印着“群益出版社出版1951”。但这本书没有版权页,1951年到底什么时候印的,大概是在1951年夏天之前吧。这本书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1951年想出版,但最后没有出版。据我所知,这个“样本”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两本,有一本在北京,但是没有签名,有刘盛亚签名的就是这本,天底下就这一本。这本书的出现,说明《郭沫若年谱长编》写该书是1949年出版的,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下来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1951年最后没有出版?为什么不出版?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后来出版了,60年代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改名为《洪波曲》,但里面有改动。原本还有一个附录,是冯乃超写的一篇很长的文章,删掉了,而且书中内容和后记都有修改。这样一个本子的出现,为我们从事郭沫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难得的史料。所以我本人对签名本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我会继续往下做,《签名本丛考》第二辑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与大家见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么一个特别的角度梳理文学史,关注一些以前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文学史的书写有不同的角度。以前我和钱理群先生、吴福辉先生合作,编过《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还可以进一步来做。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有些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作品没有广告,或者说虽然有广告我们一时找不到,因为我们现在寻找资料往往是找作品、找集外文,关注广告不多。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由于数据库的出现,我们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地找到很多广告,而这些广告往往会提供很多新的信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我的新书叫《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讲是“十讲”,是整套书里的一种,都是“十讲”,所以我必须也要有“十讲”,不能说“八讲”“六讲”,也不能说“十二讲”,所以凑个数,就是“十讲”,而且这个“十讲”只是我关心的十个方面,当然这十个方面我都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接下来我讲手稿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书里面是收了几篇关于作家手稿的讨论,我以前写过现代作家手稿的几篇文章,有作品的手稿,譬如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手稿;也有书信的手稿,我原来就是注释鲁迅书信的,所以一直注意鲁迅书信手稿,新发现的鲁迅给郁达夫的书信的手稿;日记的手稿;还有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期的《日记》手稿的出现,虽然《胡适留学日记》早就出版过,但是手稿跟出版印刷本之间的差距很大。现在已经有研究者、博士生在专门研究这些手稿,有好几篇比较重量级的文章讨论胡适早年日记手稿的问题;还包括巴金《怀念萧珊》的初稿手稿。对于手稿研究,我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手稿学明天就要开会,就是讨论怎么样把现代作家手稿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予以更大的重视。因为从手稿到出版、到再版,可能这里面的关联不像我们以前所想象得那么简单,有很多问题可以重新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会修改?是谁在修改?是作者本人修改还是编辑修改、出版社修改等等的问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往往会带出一大串新的问题来。巴金故居周立民先生给我编的《现代中文学刊》写了一篇补白,讨论爱罗先珂《幸福的船》译本中巴金所写的《序》,《巴金全集》第17卷所收的该文结尾处的几段话,就是这么几句话,还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这篇序的原始手稿,但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怎么来处理?他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从毛边本到手稿,到集外文,到社团、流派,到刊物,到文学活动,都在我关心的范围之内。当然由于所见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全部都能够处理得很好,但是我尽量给予关注,予以处理。还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近年以来大量的作家书信和日记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作家研究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刚刚董丽敏老师提到文献学的规范,从理论到方法,可能不是一个能够一步到位、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逐步地完善。古人对古籍整理有一整套完整的、比较成熟的方式方法,哪些可以适用到我们现当代文学的文献资料整理中,哪些又是需要调整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现代日记、书信的量可能也是巨大的,虽然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日记的作家并不多。鲁迅还缺了一年日记,周作人的日记相对比较完整,但是1934年以后的,除了1939、1949两年的已公布,更多的还没有公布,里面有大量的信息,很多重要的材料。其他作家的日记,朱自清的虽然已经公布,但是里面问题多多。这些我们怎么来处理、怎么来面对,都是问题。很多没有公布的,条件成熟可以公布,包括郁达夫的日记,郁达夫还有很多日记没有公布。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公布以后我们可能对这个作家的看法会有一个新的,不说全新的,至少是部分新的认识。大量的日记、书信怎么来处理?我们编纂作家全集往往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书信搜集。一个作家一辈子写过多少信,往往数量相当可观,为什么写那么多信,有人甚至是把这些信当中某一部分作为创作来看待,如果这样的话,你对这些信熟视无睹,那就是说你放弃了对这部分创作的评论,是不是合适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电子邮件了,《现代中文学刊》今年第六期就专门刊登了一个“现当代作家书信研究”专辑,之所以推出这个专辑,目的就是要把这个问题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准备推出“现当代作家日记研究”专辑。所以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我们已经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来面对、处理,都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刚才董老师提到上海师大老一辈的现代文学学人,提到邵伯周、陈娟先生,我还想到史承钧先生,他还健在。提到邵伯周先生,我马上想到他爽朗的笑声,他是茅盾研究专家,非常好的一个老人,许多前辈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昨天去世的孙逊先生,他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讲话非常有意思,他说你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文献学是必须面对的、认真面对的,20年代发现脂批甲戌本《红楼梦》,三十年代发现《金瓶梅》,给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他说现在发现这样的作品可能已经很难了,他认为这是古典小说研究文献学的一个瓶颈。如果把这个观点,搬到现代文学研究上面来讲,你现在要发现一个现代重要作家的重量级的作品,可能不容易了,一开始我就谈到,鲁迅你要发现新的(作品),容易吗?可能性几乎为零。其他作家呢?王贺研究的是新感觉派,新感觉派作家有没有发掘的空间?可能这个问题要王贺来进一步实践、解决。再如张爱玲,再发现一部像《小团圆》这样的作品,可能已经不可能,但是在纪念她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还是找到了她翻译的《冰洋四杰》,虽然不全,不是在香港报纸上的全部连载,但也算是一个新的发现。实际上对某一个作家的新材料的发现,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讲到张爱玲,前两天我还得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东西,我也可以给大家看看。这是一份《太太万岁》的说明书,这个说明书很有意思,了解张爱玲的肯定知道,关于电影《太太万岁》,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当时很多上海报纸包括《大公报》等都有刊登,牵扯到一些作家,如洪深等。1949年5月,上海解放。但是没想到这份说明书是解放以后的,解放以后还上演过张爱玲编剧的电影。看说明书,这个电影院叫“人民影戏院”,后面有剧情介绍,第一句话就很有意思:“故事发生在旧社会里”,这都是解放以后的话,然后有整个剧情的介绍,下面是“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这个电影不一定是在上海放映,我初步查了一下,上海找不到“人民影戏院”,应该是某个大城市的,还要进一步查考。这样的一个资料,当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但至少告诉我们一点:1949年以后还在上映张爱玲创作的电影。这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1949年后张爱玲还在上海发表她的小说散文,但是她的电影竟然还在上演,日夜场连演,一整天连着放,很有趣。我曾经这样想过,我们现在已处于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还包括当代文学研究,整个文献保障体系跟以前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昨天我看到复旦大学陈尚君兄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古典文学文献研究的一篇文章,他说由于互联网、数据库,他《全唐诗》的整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如果放到我们现代文学领域里面,我们这个现代作家的数据库,整个一个时代的新文学作品的总汇,可以做吗?《全唐诗》的总汇他可以这样做。近代以来由于“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白话作品大量出现,我们现在谁敢说哪个数据库能把所有民国时期的现代文学的作品一网打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吧?他可以编《全唐诗》,王贺能编现代文学全部小说?全部散文?全部新诗?这个太可怕了,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据库可能建立起来,也许可以,但目前还不现实。《全唐诗》《全宋词》都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处理好,越来越完善,我们现在不要说现代文学的全部作品,就是某一个作家的数据库也不完全,鲁迅的数据库就那么完美了?很多网上下载的鲁迅文章错字很多。廖久明兄编“回忆郭沫若资料汇编”,准备出版一整套的书,但整个电子数据库呢?这些就够了?有没有重大的遗漏?我想都是问题。研究者又该怎么面对?明年有两个重要文学社团的纪念,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百年,一个是创造社一百年,这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的数据库在哪里?我没看到。在座的诸位是不是看到了?有没有人在做?做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重大项目多了去了,最基本的东西你做出来了没有?这都是问题,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不是说我个人有兴趣我来做一个,需要一批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人来做,这才也可能做好,更方便我们来利用。接下来你还要能够利用,怎么更好的来使用。然后我们才能够进行第二步,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新的思路。你第一个都没有做好,怎么进行?所以说,现代文学文献学实际上有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个实践包括怎么跟现代技术更好的结合。古典文学原来的基础就比较好,文献整理这套规范本来就很好,而且现在又走在前面,做的比较好,而我们现代文学研究不说落后,也至少是滞后。哪怕你用一个小的入口切入,你做一个现代作家的旧体诗数据库,从鲁迅那代人下来,很多现代作家都写旧体诗,当代如聂绀弩等人,能不能做一个数据库?有人做吗?郭沫若50年代以后那些诗,他自己也认为写得不好的,但要做的话,无论好坏,也都得放进去。现在做民国旧体诗词数据库的,可能仍限于专写旧体诗词那批文人,新文学这个层面上是不是包括了?像沈祖棻,一身两任,词写得很好,新诗也很出色,两边都跨的,希望两边都要包括进去,更理想。而且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民国的南方这一带、京沪这一带、长江三角洲这一带,北方如大西北、东北等,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些地区文人的旧体诗不得了,海量的资料。我的《十讲》里面,最后涉及到的两个问题属于交叉学科,一个是新文学跟音乐的关系,一个是新文学跟美术的关系。我觉得这两个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新文学跟美术,到当代都是这样,一直到今天,黄永玉先生既是大画家,又是大作家,九十多岁还在写长篇,不得了。很多美术家、画家本人的文章,也写得很好,也是一个作家。我们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研究往往忽略、忽视了,或者对这种文化现象、文学现象重视不够。当然我们会提到鲁迅的美术设计,他的封面设计,除了鲁迅之外呢?还有很多人,现在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尤其是美术史、书籍装帧研究者在做这项工作,有一些新的材料会披露,但是总体来讲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往往新文学作品的装帧设计理念跟作品当中所反映的作者追求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怎么对此进行研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音乐,现代文学和音乐的关系。我们的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有许多作品,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写到过音乐,或者说跟音乐有关,好像也没有人研究。搞音乐的不关心这些东西,我跟搞音乐史的专家也交流过,他们对这个兴趣不大,那我们搞文学的呢?为什么小说男女主人公会听贝多芬,作家的意图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有人研究。研究沈从文的,我想也应该了解一下,沈从文自诩“乡下人”,但实际上他对古典音乐很有兴趣,很喜欢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对他的创作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研究沈从文的专家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吗?他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当中,很多地方写到音乐,这当然与他的夫人张兆和的一个兄弟是搞音乐的有关系,但如果沈从文没有共鸣,没有这方面的修养,他未必会对音乐那么有兴趣。当然,上面讲的许多方面我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我只不过提出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又如现代文学跟所谓的旧文学、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现在有很多学者在研究通俗文学,但是把这些文学统统命名为“通俗文学”、“旧文学”合适吗?可能都有争议,未必合适,你的就是新的,人家就一定是旧的吗?他也同情劳动人民,他的白话可能写的比你更好,你的欧化的白话老百姓看都看不懂的,为什么就说人家是旧的?动不动就新的、旧的,有必要吗?新就一定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文献学上怎么来处理?新文学当中有一大批作家,都是从所谓的通俗文学、旧文学起家,像戴望舒、施蛰存、张天翼、叶圣陶等,也有相反的,从新文学走向旧文学的,如写武侠的宫白羽。我曾经想编一本《现代作家文言文作品集》,现代作家尤其是五四这一代,到1930年代初这一代,文言文都写得不错,像鲁迅、茅盾、叶圣陶、俞平伯、钱锺书,把他们这些文言文章收集起来,很好玩的。王统照母亲去世,他写了一篇祭文,非常漂亮,我在上海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那个老板特别厉害,他说:陈老师,你看王统照的!我一看不得了,线装的、王统照母亲去世的祭文,我马上买下来了。跟王统照儿子联系,他说根本不知道祖母去世我爸爸还写过祭文,提供给他,正好还来得及补入《王统照全集》,这是很重要的史料。这批作家的旧学功底很深厚的,王统照这篇祭文就写得很有感情,对母亲深沉的爱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我们搞新文学研究的,往往不注意这方面,很少留意这方面。我们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作家的身上传统文化怎么体现?当然鲁迅当年讲过中国书最好不要读、少读,但是我想我们今天还是应该好好读读,尤其他们这批人写的文言文章。当然1930年代以后,到1940年代的作家,这方面的功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我们研究民国时期旧文学的,往往把新文学这批人排除在外,他们往往不会注意这些问题。我期待我们的现代文学文献学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条件下面,能够有一个新的面貌,从而为我们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文献的支持。此外,还有一个档案的问题,也应该特别提出来。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档案,如果能够更好的被利用,对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又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一直带着他的一批学生在整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内容非常的丰富,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的角度来切入。其实搞史学、社会学的,对档案的利用很充分,我们以前好像觉得文学跟档案关系比较远,但是现在慢慢地发现,档案对文学研究同样有很大的帮助,与现代作家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档案,还需要系统的梳理和利用,当然这又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提出来,进行讨论,引起关注和重视。王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谢谢陈老师精彩的报告!陈老师除了从一开始、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在北京的时候接触到赵燕声的那批资料开始,讨论到他这些年我觉得在传统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基础上面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很重要的近现代文献研究的面向,比如说签名本和手稿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常规的文献资料如作家书信日记、档案资料等等的搜集和利用的问题。以档案资料为例,这些年有一些讨论,包括档案资料怎么样和当代文学史的研究结合,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当中也有一些应用,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献学的研究,对档案资料的关注还不是很够,可能这也和我们的研究习惯有关,我们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对资料的利用、处理、引用是有些任意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对资料的批判、“史料批判”有时可能没有特别注意。比如同样一个关于某个观点或者是某个问题的一个资料,从它的可靠性的程度而言,可能这个档案的可靠性,要比作家作品、他的自我陈述、其他人对他的一些评论等等,可能更可靠一些。当然陈老师也谈到数据库的建设问题,因为我这几年也在做数字人文,特别关心这方面的问题,陈老师自己虽然不太用电脑,但是他对这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非常敏感,也一直特别鼓励支持我们,数据库对我们整个不仅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或者现代文学史、文献学的研究,对整个人文学术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便利,可能还有很多的一些挑战。当然现代文学的数据库海内外很多很多,但是专题性的数据库,比如说陈老师讲到的旧体诗词的数据库,包括比如说一个好的、完整的鲁迅研究数据库,可能都没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数据库也都没有。我们国家那么多重大项目选题很多都是史料整理和数据库建设,但是这些数据库建成了没有,另一方面建设了数据库之后能不能给我们用,是光盘版的还是在线的、联机的,另外怎么样设计这些数据库的功能,是不是开放,整体上提供了哪些资料,有哪些可以供我们做一些数据分析和挖掘,不只是说一个简单的信息查询等等,都还需要讨论和实践。陈老师刚也谈到新文学和旧文学、通俗文学,和音乐、美术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恐怕是很困难的。因为一方面要求我们对音乐史、美术史、艺术史研究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有了这个把握之后,才能更好的处理文学和音乐、美术的这样一个关联。陈老师举到了沈从文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文学里面非常多。比如说新感觉派小说里面,写到、提到很多法国古典音乐,咏叹调等等,我其实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会写到这些东西。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是赶时髦,当然“趋时”是海派或者说整个新感觉派都有的一个特点,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音乐的修养、美术的修养,纯粹是“趋时”使然。当然叶灵凤的美术修养还是很高的,其他人未必很高,但是他们把这些东西放到自己的文本当中,放进整个的叙事的脉络、抒情的脉络当中来,还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今天怎么样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关联起来最终做一个新的诠释。我想这样一方面我们的资料整理工作可以给现代文学、文献的研究提供一批基础的、可靠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也许可以推陈出新,做一些新的研究出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地理之学,非图不明”,舆图文献研究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数字技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舆图文献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舆图文献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热点,推进舆图文献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探究舆图文献的智慧古地图的图文内容、绘制技术和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面貌、军政形势,展示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及相应表达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历代王朝编绘的地图进行梳理、归纳和解读,其学术意义在于让世人能够完整地了解古代中国绘制地图的历史。”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孝聪表示,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献典籍多用“图经”一词称谓地图,隋唐以后多用“图志”“舆图”“舆地图”,地图或独立成卷帙,或作为志书的插图。中国传统舆图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有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认为,无论是绘制手法还是文化意蕴,中国传统舆图文化在世界地图学史上独树一帜。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古地图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地图学领域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硕果。近年来,学界着手分区域、分专题整理与研究中国古地图,这对推进地图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大有裨益,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地图缩小了世界,扩大了视野。”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林天人提到,古地图是一种跟文本同样重要的文献。地图的内容虽然由点、线及若干简单的符号构成,但叙述的事实与文本一样丰富。地图与绘画的关系和界限有时难以厘清,但地图比绘画更真实。从目前已出版的图集标题和内容来看,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混淆的现象十分常见。李孝聪认为,古地图指古代绘制的地图,历史地图则属于现代人编绘的表现历史时期内容的地图,两者是有区别的。古地图集不宜以“历史地图”为名,也不应将现代人编绘的历史地图混入古地图集。挖掘舆图文献的史料价值在传世的中国典籍目录中,古地图散见于各门类,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舆图散见于史部地理类。国家图书馆舆图组组长白鸿叶表示,国家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开始收藏舆图,目前拥有国内最丰富、最全面的舆图收藏。从地理范围来看,国家图书馆藏中文舆图覆盖全球,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地图,其次是亚洲地图、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地图等。地图凭借其地理信息的图像化展示,以及文字和符号相结合的注记系统,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李孝聪认为,我们不仅要把古地图看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更应将其视为重要的史料。中国古代舆图的史料价值包括:以图证史,即表现历史事实,印证其存在的真实性;以图补史,即补充文字史料的缺漏或表述不够全面之处,丰富对中国历史事实的描述;以图明史,即证明文字表述比较模糊或今人难以理解的历史细节。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基于不同的用途和目的,中国古代舆图包括各种专题地图,如城市图、宫殿园林图、陵墓图、运河图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储兆文认为,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绘制的舆图来考察环境景观的历史演变,更具直观性和探索性。以河工水利为主题的中国古代舆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应用性,描绘出了历代治理河渠水利工程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历代政权的水政管理制度,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思维模式,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大地观;不同的大地观,产生了不同的地图投影或绘制方法;不同的绘制方法,产生了不同的地图特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前进表示,在绘制传统上,中国古代人民运用自己发明的航海罗盘与表示航路的针路绘制海图,同时也使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海图。中国的海图运用散点透视法,采用一字式展开。而欧洲运用改造后的航海罗盘绘制出方向线,最终发展到使用地图投影来绘制海图。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海图绘制受“天圆地方”的大地观和中国国画透视方法的影响,欧洲海图则主要受地圆思想和数理地图绘制方法影响。因此,探究科学史问题,需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模式着手,辨清其起源与发展,以还原历史的真相。我国古代舆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与城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相结合。受访学者表示,为此,需要拓宽视野,从知识史、技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传播史和空间认知角度展开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实现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多元化,不断拓展我国舆图文献研究领域。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