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研究生也开学啦!又有一批新学子要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了。对于他们来说,读文献可能是最先经历的考验——面对一项课题,要先通过文献积累相关知识。但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了相关论文后,哪一篇又该精读?如何找准论文精华之处?本文作者王威教授,主要基于理工科学科特点,给初入科研领域的同学讲述读文献的门道。为提高可读性,文中涉及的专业研究内容作了模糊/生活化处理——王威课题组(遗憾地)并不研究红烧肉。撰文 | 王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X同学,展信佳。自从你进组已经有两个月了。昨天你来信说你搜了很多文献,但读得头大,没什么进展。为师思考良久,针对咱们课题组新生的常见问题,写下以下一些肺腑之言。衷心希望你能够走过目前的瓶颈期,早日寻找到读文献的窍门和快乐。1 为什么读文献(paper)?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学术研究,不是从你这里开始的,自然需要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一方面积累知识,一方面解决手头的问题。在这里,我引用你肖师兄毕业前留下的一段话:“关于看文献,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我刚进组之初时,并不很注重对于文献的阅读,导致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文献调研在科研中的重要性,甚至我认为可能是科研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什么阅读文献对于我们如此重要,之前在网上看到University of Zaragoza的Professor Masia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她说:“Our job is to push the frontier of what is already known, so we need to be aware of where this frontier is.” 从大的意义上来说,做科研工作需要知道最前沿的知识,当下研究领域在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目前的差距和挑战在哪里,才能不断创新,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只有通过阅读文献,我们才能找到我们的工作在当下科研界中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的工作的意义在哪。从实际的角度来说,阅读文献也许会让我们找到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一个困扰我们几个月的技术难题,别人早就已经解决并且报道,而我们还在苦心琢磨。又或者当我们研究迟迟无法突破,在文献中寻找灵感也是一种办法。”2 每天学习和工作很忙,应该花多少时间读文献?按照我的经验,平均每天一小时是比较合理的。这里指的是科研常态化的看文献,而不是在课题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批量文献调研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要远大于一小时)。我不太赞同那种“只有在实验室做实验才叫科研”的论点;同时,也不赞成从早到晚读文献,而忽略了动手去尝试。这和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这个实验学科,常态化,也是比较健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大部分时间做实验,剩下的时间思考、读书、读文献、总结、写作。3 读什么文献?按和你课题的相关性由强到弱排序,我暂且将论文归为以下七种:第一种,妥妥的就是你研究的课题。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课题是《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研究》,然后你看到了一篇讲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文章……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但很显然,这篇文章你要从头到尾精读几遍,几乎要做到每个字都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弦外之音是什么,里面的公式、数据、图表、结论要记得门清。在此之上,你还要举一反三,知道他们工作不足是什么,和你工作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从而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工作被人先发了,自己还能不能毕业?第二种,跟你的课题密切相关。例如,你的课题还是《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研究》,找到的paper做的是回锅肉在不粘锅内的烹饪,或者红烧肉在电饭锅内的烹饪之类的。总之,主题直接相关,肉也很类似。那做法跟第一种一样,你基本上要把这篇paper读透了。阅读过程中,要时刻思考:本文对你的课题的启发是什么?指导是什么?试验方法或是某个理论,是否也可以用在你的课题?还是结论对你有帮助?第三种,跟你的课题相关,但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例如,你搜到的paper做的是“红烧肉的腌制机理探讨”。虽然你做的并不是这个课题,但既然要理解红烧肉在不粘锅内的粘附,显然需要知道肉的质地、盐浓度、水分等问题;而这篇paper一定会讨论这个问题,因此会给你启发。反过来,你要是不懂红烧肉烹饪的基本要素,自然也不会理解它粘不粘锅。这篇文章不需要每字每句都读透,基本上摘要和结论以及所有的图看懂了就行,但是你需要存下来(最好是能够整理汇总在一个ppt里),因为你的毕业论文或者小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很可能会引用到。第四种,就是泛泛的跟你课题的某个关键词相关的论文。比如,所有关于不粘锅的论文,所有关于红烧肉的论文,等等。这些论文,构成了你课题的背景知识。但是它们非常零散,需要在长期科研的过程中积累,或是通过师兄师姐的推荐,或是导师教授的指点,亦或是自己发现寻找到。这些文献可以粗读,然后分门别类汇总到ppt(你的毕业论文或者小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也有可能会用到)。第五种,是所有关于肉的烹制论文。这些论文组成了课题组研究领域的大背景知识,发表频率是平均每天会在网上发表1篇左右。如果你预计自己会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从事这一领域(例如3年以上),那需要利用一些追踪文献的方法(如订阅期刊的rss,或者订阅谷歌学术的邮件提醒),让自己源源不断的获得最新发表的这种论文;并在看到的第一时间,花3-5分钟粗读一下题目、摘要和主要的图。随后,根据对文章的兴趣程度和对你的重要程度,按照权重分类保存,并在某个时间统一阅读那些你标记权重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例如,我在阅读新论文时,会把所有的论文保存到一个“肉肉”文件夹,但是只有大约10%的会标记“需要读”(mac电脑有这个文件做标签的功能,windows的话请自己想办法),并在闲暇的时候打开仔细读一下。第六种,是各个领域的综述。这些review, perspective, account等性质的论文内容庞杂,出现在各类期刊,平时也未必专门去搜集;看到了的话,可以简单看一下标题,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你做肉之余,对素食也很感兴趣,那可以留心一下这个领域的新的综述。而你平时看论文的时候,或者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自己某个知识点比较缺乏,或者这个知识点最近很火,那就可以稍微去搜几个相关的高引用的综述(或者发在顶刊上的新综述),来充充电,说不定就是你下一个研究点(比如石墨烯在红烧肉中的应用)。但要注意,综述尽量不看太老的,特别是热门领域,5年就翻天覆地。最后一种就是各类随机的文献。“浩如烟海”可能都无法形容现在文献的出产量。为了防止自己坐井观天,还是需要常常扩展自己的眼界。我建议选择3-5个顶刊,订阅他们的邮件提醒,出新刊的时候第一时间浏览一下最新的文章标题,感兴趣的话看一下摘要和图,刷新一下自己对于学术圈前沿方向的认识。我在韩国访问时的一位杨师兄,每天都会很精神抖擞地去看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大顶刊)的新paper,并且跟我说,你平时看什么期刊,就会发什么期刊。他最终发了Nature正刊,青千回国。我惊为天人,并因此深有感触。我建议你采纳一个好的文件归类或者添加标签的方法。例如如果是mac电脑的话可以用系统自带的标签功能,把每一篇文献添加上关键字,或者按照以上七档来标记星标(一颗星到七颗星)。4 如何读文献?根据以上文献的分类,读文献的方法大概有三档:精度;泛读;瞟一眼。先简单总结一下阅读文献的过程:我们通过关键字搜索找到了很多文献,把它们在浏览器上打开。第一步,是最粗糙的“瞟一眼”级泛读:看标题、关键词和摘要,从而大致确认该论文和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对于相关度不高的文章(泛泛的说,对应上面分类中的5-7类),可以在此止步:简单记录后关闭,甚至不需要下载下来(可以把论文题目、doi号等关键信息粘贴到一个总结的ppt里面,需要的时候能回去搜到就行)。对于相关度较高的文章(分类中1-4类),推荐采用以下的阅读策略:读一篇文章,不管是怎么个读法,都是从标题开始。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够很快抓住读者,读者也很快能意识到这篇文章的细分领域、核心成果,和文章性质(实验、模拟、理论?化学、材料、物理?)。摘要是读所有文献的重中之重。一个典型的摘要,基本上是四个层次。第1-2句,点明研究的背景,通常是xxx很重要,但是xxx还不足。第3句,是核心句,一句话说明本文的亮点,或者说是核心成果,并呼应上面不足。接下来的几句,是展开来介绍本文的详细的成果——发现了什么、证明了什么、测试了什么等等。最后的1-2句是总结升华,往往会说明以上的结果对于小领域、大领域有什么科学和工程上的意义。举个栗子:(第一句)红烧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美食,口味醇厚,回味无穷。(第二句)但是烹饪红烧肉中常常遇到粘锅的现象,对此人们的理解还比较浅薄,也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第三句)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烹饪条件、锅的种类对于红烧肉粘锅的影响,并寻找出了不沾的解决办法。(第四句)我们发现…… (最后一句)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完美的红烧肉烹饪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食物的处理和不粘锅的研发有很强的启示。摘要大多是这个套路。对熟悉相关领域的读者,他们可以直奔主题,大概看摘要中的几句话,就清楚这篇文章的意义和档次了。高手也会非常擅长让读者尽快找到这个主题。当然,武林门派众多,自然有很多种摘要不是这个套路,但是据我观察,尤其是材料、化学领域,八成不会错。而物理类的文章,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门道,上来第一句就说我们发现了XYZ,而不给你讲一大堆XYZ多么有意义,也是常见的。摘要的套路,对自己写作的时候也非常关键,需要尽可能的遵守。或许这样做听上去有些八股,但摘要的作用是让读者尽快的掌握文章主旨,因此牺牲一些文学性和灵活性常常是必要的。高手自然可以兼顾两者。从摘要往下,就体现出来了精度和泛读的区别。先说泛读,基本上把intro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看一下,然后看一下intro最后一段,再然后把几个图扫一遍,最后把conclusion看一遍。这样就在摘要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特别是图,是补充摘要的最得力的手段。正所谓“一画胜千言”,一张好的图,往往抵得过你看半天的一大段话。特别是论文中的“图1”,在材化类的很多期刊中,第一张图都是一个体系示意图。而材化类的文章往往套路性很强,合成xx材料,然后展示xx性能。基本上看懂了示意图,论文的创新之处就掌握的七七八八了。以上泛读过程,适合于除了精度以外的各类文章。如果英语六级过了,对基本概念大致熟悉,泛读一篇文献最多需要半小时。泛读与精读的区别在于,如果跟课题相关性大一些的,那看的时候更仔细一点,也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能够尽可能多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新意,应该在重点的地方做一些笔记和摘抄。而如果只是泛泛的了解一个文章,那大可以不用要求这么高。时间够的话,做一点笔记;时间不够的话,留下个印象就行。精读,顾名思义,非常精细地读。基本上对应着上面一节讲到的第一、二类的文献,也就是和自己目前的课题密切相关的。对我们领域的课题来说,这种文献非常少,大概在你的学生生涯中能碰到一二十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你发现许多文章都跟你密切相关,这侧面印证了你的课题非常热门,是好事儿;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你的课题已经没啥可做的了,这就悲剧了。)精度过程中,首先也要读摘要,然后从文章第一句开始,全文读下去。在intro那里,可以忽略一些对于你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红烧肉,红烧肉怎么好吃之类的(材化类的文章第一段往往是这些)。如果你有心,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他们列参考文献的时候,都喜欢用哪几篇,如果没读过可以去看看。Intro不能都忽略,通常第二段开始就进入了核心:为什么要研究当前的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有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哪个应用被这个问题卡住了脖子?这个地方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功力和层次,也决定了这个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高屋建瓴的作者,往往能看到很宏大的命题。他们能在很多在你看来匪夷所思、风马牛的地方把问题联系起来,而又让你觉得醍醐灌顶。在我们这种学科交叉的领域,特别是你的课题和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的时候,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能力。因为如果一个问题对许多领域都有意义和启发,那关注的人也会多,你的工作才有意义。(另一种说法,就是很多大佬很会“讲故事”。)因此,读intro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作者是怎么引出他的工作的:逻辑是否通顺;是否层层递进,把这个问题越写越具体;是否让读者觉得这是个真问题,而不是他为了写这个paper而凭空编造出来的假命题。(当然,这种假命题也不少,甚至顶刊也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鲁迅说得好啊。)Intro看完了,你应该能够明白这个工作的出发点,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主要发现和意义在哪里。换句话说,intro看完了,这个文章基本就懂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更多的是一些技术和细节问题,以及作者如何用实打实的结果支撑他们intro中画下的大饼。在泛读中忽略的技术和细节问题,在精读中就变成了关键!既然这篇文章跟你的课题如此相关,那么具体的细节,比如他们红烧肉是哪个部位的,锅什么牌子,盐放了多少,照片能不能看清,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问题,也都变得至关重要!而且这些往往能够给你很大的启发(这个图原来能这样量化!),或者解答你实验中某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原来他们的样品是这么做的!),甚至让你沾沾自喜(我的数据比他们的好看太多了!)。所以切莫忽略文章的每一个细节。一篇好的文章,都是在讲一个故事,仿佛有一个画面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工作的很多细节也逐渐丰满了起来。你或许能感觉到坐到了作者对面,他在用一张张ppt给你讲他们的故事,给你解释他们发现的现象,向你娓娓道来背后的原因。精彩的文章,在你的问题刚刚冒出来的时候,作者会恰到好处的用一个设计优美的对照实验让你酣畅淋漓。而在你刚刚被挑起了兴趣时候,就用高潮迭起的剧情让你欲罢不能。最后的结论清晰有力,又不失分寸和风度;能够睥睨天下般让你拍案叫绝,又能够虚怀若谷地坦承文中的不足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这样的文章并不很常见,但是每一次看到,都让人心旷神怡,感慨这才是论文的最高水平。5 文献读完之后Paper读完了,面对着几页pdf上面的黄色高亮,和旁边或多或少的一些单词中文翻译,如同踢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有高潮迭起,也有悲欢离合。终场哨音吹响,你回到更衣室,这时不是庆祝,也不是休息,厉害的教练和运动员知道需要及时复盘,总结经验。因此,我建议你,眯起眼睛,掩卷沉思,回想一下这个文章,自己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给实验室的同学用30秒钟讲完,你会说出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再从头过一遍你做下的笔记,摘录到你的文献阅读本/ppt/word里面。写下你的心得体会。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精读。我再次强调,你的学术生涯,精读的文献非常有限(也不应该每篇文章都精读)。每一篇,都像是一次晚宴或者音乐会,你盛装出席,为之欢呼落泪,也因此成为了你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难得阅历。切莫读过就忘记了,要珍藏起来,常常回想,并且建立起和自己学习工作的牢不可破的纽带,这样才不会枉费你花费的大量无价的时间和心血。作为一名作者,若能够有一位读者精读了我的文章,甚至还给予很高评价,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体验。假如你有机会遇到了你精读过文章的作者,不妨和她/他仔细聊聊这篇文章,告诉她/他你的收获和体会,让对方知道,她/他的努力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学海无涯,破浪前行的我们,能够遇到一同泛舟的同道,是何等的幸运。X同学,如果还有问题请继续来信。下一篇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找到合适的文献。王威,x年x月x日
从最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文件来看,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为从数量上来说,1999年研究生仅招生8.6万人,硕士约6.5万,而到了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了72万,数量增加了十倍之多,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设施、科研资源、导师的数量与质量、研究课题和经费并没有跟上研究生扩招的步伐,培养质量问题必然会产生。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加强质量监督,加强过程监督。而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可以算作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写好开题报告可以帮助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准确把握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研究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极为重要。因为学科不同,研究的侧重点各异,我们只针对开题报告中的几个重点部分,结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给大家说一下如何在内容上写好开题报告。1. 关于论文研究题目实际上,作为导师来说,给学生选择一个具备一定学术价值并且学生也能够胜任的课题并不容易。从读研那会开始,就发现导师对于论文题目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那一届一共五个学生,有个女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偏差,导师给的题目相对简单,毕业时导师才和我们说,她观察了大家半年之后,才初步定下几个人的研究方向。因为我们要承认在研究工作中,研究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大家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和导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兴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合理性,包括课题组的研究经验、实验室设备条件、科研经费等等,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之上。2. 关于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当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背景,而写好研究背景的前提一定是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用我们导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一定要避免坐井观天、自娱自乐。关于文献的调研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 要选取和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内容,现在获取文献的方式多种多样,欢迎大家关注教育观察号来进行咨询讨论,在选择文献的时候一定要选著名专家学者,就是大家常说的“科研大牛”的文献及著作,还要注意期刊的权威性,综述性的文献有助于大家快速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第二、 要追踪原始文献,有些文献在引用的时候并不能将原始文献中表达的科学问题说明白,因此一定要找到原始文献来阅读。第三、 看文献的论证思路,很多同学看文献的时候只是看作者做了什么,其实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作者的重要论点、论证方法,学习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从问题提出到事实论证再到给出结论,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的。3. 课题的可行性及研究方案首先,课题的可行性。在大家开始进行课题研究之前,在广泛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要先对拟研究的课题进行初步的试验,这些工作建议大家从入学后就开始着手进行,也就是第一年在上课的同时就要开始进行实验工作,这样才能对课题的可行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分析。但是很多同学在本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对于可行性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很难把握,因此,观察号建议从“理论上是否可行,实验条件是否具备,研究人员本身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水平是否胜任”等几个方面来衡量自己,并且也需要导师给予指导,千万要避免出现中途换课题的现象。其次,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计划是保证课题按时完成、保质保量的前提。在前面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好课题的研究计划,这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观察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还要有明确的时间进度安排。对于研究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拆解成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把工作细化。可以说,研究方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题的顺利进行,导师的经验在这个阶段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写在最后:开题报告对于研究生来说是训练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一定要在和导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各个环节,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如果还有其它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您的关注与点赞,是观察号最大的收获和感动,也是观察号进步最大的动力!
在上一篇《科研新手该如何读文献》中,王威教授介绍了读文献的一些技巧。可是,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如何找到一篇真正有用的文献,尤其是在导师交给自己的题目并不是十分具体的情况下,本文将解决这一问题。撰文 | 王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X同学,展信佳。上次跟你聊了一下如何读文献,你回信说收获很大。但你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对我也很有启发。在这封信里,我再跟你聊聊新生如何找到合适的文献,以及读文献如何适可而止。写在前面 首先我想强调,原则上来说,任何科研新手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所以你不必慌张和焦虑。随着自己实验和读文献的经验不断丰富,这些问题也就慢慢地解决了。 以下的很多说法,可能你看上去仍然有点抽象。毕竟通过文字,我无法提供手把手的指导(读文献这件事本来也无法如此指导)。此外,每个同学的情况都不大相同,课题的类型、个人的经验、英语能力、思维方式都有差别,因此我也只能提供一些泛泛的、通用的建议。具体的领悟和操作,要靠你自己来体会和实践。当然,也很欢迎你跟我当面讨论。 另外,我深知我脑中的“很清楚”和你脑中的“很清楚”往往不是一回事。在导师看来可能非常简单,非常透明的概念、思路、逻辑,在学生那里有可能雾里看花,甚至误解。这本质上是因为你我二人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不对等导致的,因此是无法根除的问题。鉴于此,我会努力注意到你的需求,而你也格外需要有发问的精神。咱们二人要不厌其烦的沟通,确保课题开始时期就走在正确的轨道上。Q: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通过读文献获得帮助?A:第一步是要明确自己的课题。进入课题组的一段时间后,我一般会和你当面讨论一次课题。我们会谈到希望学生研究什么课题,并会解释为什么要研究,以及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研究内容、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目标。这一次讨论可能是你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谈话之一,希望你高度重视,用心和我深入仔细地讨论;并且注意我说的细节,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我所说的意思,互相之间不要有误解。如果有问题,一定要问清楚,免得你今后浪费许多时间。当你确定了课题后(“红烧肉不粘锅的研究”),要给带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读文献,否则很容易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读文献,第一个目的是补齐知识点。因为对于一个新课题来说,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首先需要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和同学们的讨论,把自己不明白的知识补上。这个过程有一点像是读书的时候,课上布置的一个小作业。为了补知识而看文献是相对简单直接的。读文献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以理解我们讨论中提到的“为什么要研究,以及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你的课题是关于红烧肉的,那第一点你就要知道什么是红烧肉,第二点你需要去查文献,了解红烧肉目前做到什么地步了?例如红烧肉目前有哪些热门的烹饪方法,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发展机遇等等。这些内容,无论你是做红烧肉的什么具体课题,都应该要了解的。了解了背景知识,了解大家在做什么,并不代表你就知道你要做什么。所以在确定了自己课题的基础上,要结合刚才了解的这些知识点,看一看我和你讨论的要做的事情,别人有没有做过一样或者类似的事情?别人遇到什么困难,取得了什么成果?你要做的这个事可行性高不高?研究价值大不大?这是文献调研最重要的环节(在你的毕业论文里这一部分叫做“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回答完这些比较基础的问题以后,如果获得的结果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下一步才要考虑你要做的这个课题具体怎么操作,别人之前做的有没有什么可参考的地方。这一部分对应你开题报告中的实验方案环节,对于刚拿到一个新课题的新同学来说是比较细、比较难的,需要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来完善、来学习。要注意,读文献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应当是通过对文献有效的整理得出结论和行动建议(见下文“读文献,如何做到适可而止?”部分的详述),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就是白读了。Q:怎么找到合适的文献呢?A:在确定好课题的基础上提取关键字,进行文献搜索。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课题分解为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例如,如果研究的课题是《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那显然这几个关键词就是“红烧肉”、“不粘锅”、“粘附”。而稍微复杂一些的课题,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就更多,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做一些基本的学习。查找文献的地方,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什么web of science、知网之类等各种数据库。但最重要的是谷歌学术,因此要学习如何登陆谷歌学术,如何高效的使用。尽量少依赖百度或者百度百科(有些词条有专业人士背书的好一点)。类似的,维基百科(Wikipedia)也是不能尽信的。但是这些互联网内容还是有些参考价值。以下特别指出对新人来说几个最有价值资料的来源:领域内某些特定的牛课题组(这个需要一些经验或者前人的指点);综述文章;老师给的一些论文(老师在和你讨论课题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一些文章让你着手开始看,从这些论文中也可以引申出更多的论文);从课题组内的同学、师兄师姐们那里咨询得到。以上搜集到的所有资源中文英文都可以,而且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也会对你有很大帮助,因为这些论文往往更通俗易懂,或者写得更加具体。通过以上的搜索,你应该已经初步了解了一大批相关的文献,并且经过了最初的泛读(见上一封信中的“瞟一眼”)。在花更多时间阅读之前,要和老师沟通,把这些文献给老师简单的过目,并且说一说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以确认这些文献是否是针对你课题的正确的文献。一个新生常见的错误,是自己搜了一大堆文献,然后闭门造车,闷头读了很久,工作量满格,但是没什么长进。这个错误的地方在于,一是没有跟老师沟通(对于新人来说不要怕总问问题);二是没有粗读一下,获得一个简单的印象和分析判断(新人总是喜欢把勤奋和高效弄混)。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读文献如何做到适可而止?”部分还会详述。Q:有人说要看综述,也有人说要看最新的顶刊文章?到底应该看哪个?A:对于新手来说,我认为综述文献特别重要,是了解一个领域切入点的最佳手段。通过一篇综述,可以了解一个领域的全部重要内容,以及经典的文献,并看清研究现状和存在的研究机遇(这也不就是你读文献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找到了几篇非常契合的综述,那这个课题的文献阅读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如何找到这些经典的综述呢?一个是靠前人的推荐,另一个是去谷歌学术或者web of science搜索某个关键词引用率特别高的文章。还有就是读文献的时候看论文中intro部分总引用哪些文章。除了综述,一些书籍的章节也是非常好的资源。根据我写作书籍章节的经验,作者会对某个话题阐述的比较全面,并且会注意内容足够基础,因此很适合入门阅读。综述也好,书籍也罢,在一个健康的课题组,你只要敢开口,总会有师兄师姐或者导师来帮助你寻找到相关的资源。Q:假如没有明确的课题,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导师又很忙,我该怎么?A:凭我的印象,导师大约有三种培养模式:放羊、微管理(micro-manage)和中间路线。第一种:“牧羊人”导师,比较喜欢只给学生一个比较模糊的方向,或者说给了一个大方向,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其中的一些科研机遇;或者给一个大的目标,让学生想方案来实现。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让学生完全自己摸索课题,自行搜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发paper等,而导师几乎不过问。这固然有其弊端,但一个好处是,会把那些自学能力强、有很强自我驱动力的学生筛选出来。因此,也会常常听到某个学术界牛人年轻的时候就是野路子蹚出来的故事。第二种:“产品经理”导师,会把课题从前到后每一步帮学生安排的明明白白,甚至规划好了每一周(乃至于每一天)的工作目标、实验方案及可能的结果,只等学生来动手操作、数据处理。极端一些的,会时不时的潜伏在学生身后,监督学生的操作。这固然有其弊端,但好处是学生不用太多思考(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好处),只要跟着老板的指示做。而且这种课题往往也比较容易发文章,并且还会因为导师从做实验到数据处理到写paper都是手把手教的,学生也会学到非常多的技能。这种一般发生在刚刚建立的年轻的课题组,或者是导师事业心非常强的时候。我们课题组在这个光谱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我一般会在学生培养的初期(比如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第一个课题)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课题。导师会跟学生一起详细讨论这个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的,并且规划实验初步方案等细节。有时,我也没有想得特别清楚,或者时间顾不过来的时候,可能没办法坐下来开两小时的讨论会,只能给学生一些材料,并做一些说明,寄希望于学生能从其中提炼出研究内容。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如果学生和导师沟通顺畅,那学生应该会对这个课题的内涵以及延伸都非常的清楚,搜索文献起来应该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所以,如果你认为老师给的课题很模糊,那需要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和导师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能不能尽早和老师再沟通一下?而当学生比较有经验以后,会逐渐像牧羊人过渡,让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Q:在与导师交流过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怎么办?A:在写下本文后,课题组的同学写下了如下的毕业总结,让我意识到,其实我自以为的“已经把课题讲的很明白”,可能往往还会让学生觉得云里雾里。这多少印证了我最开始所说的师生认知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导师并没有切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学生提供的解决办法也很有操作性。“我们组刚接触科研的同学身上经常会有这种困惑:“老师就告诉我了一个大方向,让我去试试,我到底该做什么实验呢?” 其实在我刚进组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想法。每次实验没有目的性,做实验时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导致数据产出了一大堆却又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后来慢慢的在老师和实验室其他同学帮助下才慢慢对这一问题有所改善。那么如何才能明确实验的目标呢?我认为在研究主要有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中我们的目标是不同的。首先在刚开始接触一个课题时,导师往往会发给我们几篇文献,希望能重复出文献的结果,或者把文献中的方法稍加结合,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按照文献中所述方法,重复出他们的结果,像对着菜谱做菜一样,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熟悉实验流程,清楚里面的一些细节,并且能对实验结果的有一个大致预期。虽然我们这时的目标是重复其他人的结果,但是如果不能完美的重复出来也不用特别纠结于此,不然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实验漩涡中。在这一阶段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就会发现一些新的现象,这时我们就应该立刻转换实验目标了。往往发现新现象以后,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将附近的实验参数扫一遍,这样确实能产出很多结果,但是下一步的实验应该怎么走却很令人头疼。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一般会暂停一下实验,仔细考虑一下接下来的实验目标。这个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1、理解问题;2、提出假设;3、实验预期;最后我们根据预期的实验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再拿到新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新一轮的“问题—假设—预期”的过程,这样“迭代”多次以后应该就能将一个课题进行差不多了。我想说实验中发现的许多新现象可能在某些时候让我们无从下手,成为一个个“负担”。但是只要合理地分析和实践,也能成为一个个“golden mine”。Q:读文献,如何做到适可而止?A:新生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在论文中看到的每一句话都想弄懂,生怕错失关键信息;或者遇到的每个小问题都很好奇,都想弄明白。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读文献,但是收获有限。并且因为什么都吸收,什么都查找,所以信息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也无法重复加深某个印象,因而容易遗忘,也理解的不够深入。简单地来说,就是效率低。如何提高读文献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命题,需要多年的经验和摸索。以下是我的经验:首先,要强迫自己认识到读文献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无止境的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而不更进一步。如果需要,可以每天给自己固定一个阅读文献的时长,从而逼迫自己高效。(在上一封信中,我提出常规科研状态下每天一小时的文献阅读是合理的。)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查找阅读文献,通常只需几天就可以对某个特定主题做到基本的熟悉。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小的任务时间段。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说明自己效率不高。其次,需要很明确自己在找什么。既然时间有限,就强迫你浅尝辄止,所以必须要在查找文献之前确定自己找的关键词。更重要的是,找到什么目的就算完成任务?因为对于一个话题可以无限制的搜索查阅下去,所以需要把搜索文献分割成一个个的小任务,在每一个任务结束时都要有结论和行动建议。最好能够有信息归纳整理的方法(可以纸笔记录,也可以做电子笔记、写ppt等),把搜集到的信息分门别类的记录,并标注好引用出处。这是你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另外,一个常见的情况是,随着阅读文献,发现自己当初设定的目的不合适/狭窄了,或者涌现出了更多的话题、可能性或者新奇的东西。可以把这些路上捡到的东西先简单记下来,但不要脱轨。除非是科研开始时,导师或者自己设定的任务太不合适,否则在一次阅读文献任务中,应当把原定要查找的话题结束后(记得总结和整理),跟老师汇报讨论后,根据需要再开始新的话题的阅读。因为时间有限,你的能力也有限,早期文献阅读的目标一定要和你的课题密切相关,也尽量把时间花在值得精读的文章上。如何确定是否密切相关?试着问自己:这句话我读不懂,或者这个小问题我如果不搞清楚,会影响我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会对我的课题的主要内容产生影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请你把你的问题先记下来,然后忽略它们,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等你更强大一点,或者等你有了更多时间,再回来解决。如果这个问题自己不好回答,请及时和导师沟通。以上强调了阅读文献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因此不可避免会遗漏很多目标之外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可能,这些idea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记录下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解决,这包括上课、看论文、和老师同学们的讨论,以及自己实验的感悟等。另外,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很多问题受限于自己的眼界。因此,随着自己慢慢成长,很多原先的问题也就逐渐清晰了。最后,我想提醒你,以上的这些做法,说来容易做来难,需要经验。我刚开始读博的两年,面对一个陌生的课题,也犯读文献效率低的问题:往往搜了几个星期的文献,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导师跟我说,他只要一两天就可以了。我当时很震惊,也很惭愧。现在回头来看,这是因为他对于关键词把握地更精准,他在满屏幕的论文题目中能够迅速筛选,并且每篇文章也能够结合他的知识,非常快速地判断和想要找的东西的相关性。他数十年的积累让他效率比我高出许多,这也是很自然的。X同学,先讲到这里。如果你关于读文献、做学问还有问题,咱们有机会再讨论。王威,x年x月x日
来源: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对于学术性质的文献,特别是CNS等顶尖杂志的文献,都有哪些阅读方面的技巧呢,前几天分享了博士生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和文献整理,今天继续分享一下小伙伴们的心得,希望你能通过看别人的经验,总结实践出来适合自己的方法。作者:Luyao Zou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348504学术杂志千千万,你肯定不会全部都去看的,事实上也不需要全部都去看。譬如,搞生物的同学没必要去看PRL吧?刷paper分几种目的。第一:追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大方向内,可能有数个主流的杂志,每月都要追一追。拿出刷知乎或者追美剧的精神嘛,只要刷标题就可以了。快速浏览,看到有抓眼球的标题的,读一下摘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和你的研究有关。有,记下,留着看正文。找到几篇要看正文的,打开来摘要看一下,intro的最后一段看一下,翻一翻图,结论看一下,基本就可以扔了。基本就是找这几个东西:这帮家伙到底干了啥,研究对象我感兴趣不?实验方法我知道不?结论有悖通用理论不?都没有的话,就可以扔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再留下来,哎哟,要细看。CNS不见得就必须要紧紧追着。讲真,因为Nature Science上的主题太宽泛了,天上地下古生物学啥都有,你看也看不懂,也不见得有兴趣啊。每周一期,刷题目都好累的啦。通常要是自己领域里的谁发了CNS,肯定是圈内大新闻,你不看老板都会喊你看,随意啦。第二:了解领域概况。找综述。当然综述可能很吓人,一篇动辄五六十页的,你也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浏览一下每个章节的开头结尾就行了。还是总结一下,作者谈了几种体系呀?谈了几种实验方法呀?用了什么通用的模型呀?有没有特别有意思的反通常理论的结论呀?哦我全部听说过,基本原理懂,那就OK了。有些不明白,有感觉自己很需要用到的,再留下来细看。第三: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比如你自己的paper要写intro。这个时候就要把和本主题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料全部扒坟扒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论文后的引用了。比如你知道最近15年或者14年的一篇paper,你的工作直接基于他们的基础上。那好,那篇文章背后的引用挨个儿查过去,看标题摘要。此外,还可以逆向搜索。你知道这个具体体系是谁第一个做的,那篇paper通常都会有很多引用。在谷歌学术中先找到那篇开山之作,点击 cited by,所有引用此篇文章的文章就都出来了。再刷一边。通常这样刷两三遍,很难再有漏网之鱼的。另外,这种高强度劳动,不到自己非要写paper了,才懒得搞呢。利益相关:本人懒,除非迫不得已,很少主动刷文献。so,这就是没有前途的样子吧,不要学。要学我本科室友,每天睡前必刷 JACS 和 OL,给跪作者:技师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225755190读PhD是读什么,读的不只是知识,是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所以,请先从文献调研做起。首先,在你对此领域完全不了解的时候,好好看几本专业入门书籍,打好基础知识。否则去搜前沿论文也看不懂,白费时间。有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真学习一款专业文献管理软件,我自己用的Endnote, 科学研究先是系统地研究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再是科学创新。强烈反对使用Google scholar搜文献然后列文件夹的方法,长期以来必定浪费不少时间(文献作者,年份,杂志等信息不一目了然,然而刚做研究的同学图省事大多使用这种方式)。Endnote附带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连接各种数据库,搜到的paper一键自动进入文献管理和pdf下载,真的好用。下面介绍如何切入该领域以Endnote为例,第一步关键词搜索 Review& (你的领域),可以分很细,控制关键词使结果只出现30篇以下的文章,然后,基本全精读。综述基本都是最为精华的文章,在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帮你建立对该领域的模块化了解。完成第一步之后,你应当对你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有数了,以几个关键词搜索,控制10年以内,篇数300篇左右吧,尽量精读吧。关键词可以稍微放宽,3年以内搜,关系不大泛读,关系大的精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科研阅读的广度也很重要。入了门之后请下载各大杂志的app,等车的时候,拉屎的时候,排队买饭的时候,像刷微博,知乎一样的刷各大杂志的新paper,看个大概就大有裨益。不建议天天都精度paper,但是泛读是必须的,开题之前必须大量读,确定一个好的切入课题。然后就是隔一段时间要总结科研路线,自我修正,这个时候需要读大量paper。实验遇到了问题,先做文献调研读paper。本文针对理工科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混子喷子绕道。作者:Yuhang Liu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122073836文献阅读自然跟具体专业/领域密切相关。我的经验,更适用于理论学科。在阅读文献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这篇论文“值得读”。什么叫值得读呢?就是说这篇论文应当是正确的,逻辑是通畅的,包含的结果是有价值的。读任何一篇论文之前,我们都可以先看看摘要。数学论文的摘要里面会陈述论文的主要结果,以及采用的主要方法。根据你的知识储备,你可以对结果的重要性有一个粗略判断。然后,我们可以看看这篇论文是否已经“过时”。什么叫过时呢?就是说这篇论文的结果可能已经被改进了,或者被之后的更一般结果给包含了。过时的论文也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技巧/方法,所以未必不值得读;但是了解最新的结果和方法总是重要的。为此,我们可以搜索论文关键词,看看有没有类似主题的论文。以及还有一招:反向查引用。也就是说,看看有哪些论文引了这篇论文。我们可以在ResearchGate或者Publons上查论文的被引情况,对数学论文而言,也可以在MathSciNet上查。既然提到MathSciNet,那不得不提他的另一个功能:论文评价。被收录进MathSciNet的文章,都会邀请该领域专家给这篇论文写个comment。这相当于从作者以外的其他人的角度来审视、总结这篇论文,对于我们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是很有帮助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athSciNet上的comment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候也会看到comment指出论文里的gap/疏漏之处,这对学术新人就更有帮助了。(不过MathSciNet需要登陆才能访问,很多高校校园网可以自动登陆, 如果图书馆购买了相关数据库的话https://mathscinet.ams.org/mathscinet/)接下来我想谈谈文献搜索的一些技巧。对于数学论文来说,00年以后的文章一般都已经电子化,大部分可以在arXiv上找到预印本。有些期刊也会提供自己论文的免费下载。通过搜索引擎也能找到其他下载途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工具:Kopernio. 这是安装在浏览器上的一个轻便插件,可以访问下述链接免费获取:https://urlify.cn/Zjuymm他可以省去你在下载文献过程中频繁访问、注册登陆网站的烦恼,只要是可开放获取的电子论文,他可以帮助你自动加载PDF全文,并且可以存储近期访问过的论文。当你使用不同的学术搜索引擎来搜索文献时,如Web of Science,PubMed,Publons, ResearchGate,Kopernio都能一键获取PDF全文。许多科研人员都反映这款插件大大节省了他们获取电子论文的时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Kopernio是一款合法软件,不存在版权问题。像sci-hub一类网站,也可以帮助我们查找文献,但是毕竟是盗版网站,被各大期刊、出版商打压,频繁更换网址,不太稳定。而Kopernio只要是可公开获取的论文文献,他都能帮助我们搜索下载。顺便再介绍一款可以和Kopernio结合使用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当我们投稿的期刊对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格式有具体要求时,EndNote可以帮助我们查找并生成符合要求的参考文献。而当我们使用Kopernio获取所需的PDF文档以后,就可以将其导入Endnote。Endnote给用户提供的参数自定义空间很大,可以用来创建个人参考文献库,管理目录及引用,并且可以加入文本、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内容及链接,可以进行当地及远程检索。撰写文章时,可以方便地插入所引用文献并按照格式进行编排。需要用到高阶文献管理技巧的科研人员很多都喜欢用Endnote。个人版的EndNote,可以在https://endnote.com/downloads/ 申请试用。如果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已经购买了Web of Science的话可以选择Endnote Web,这是针对机构用户的。最后我想指出一点:在自己搜索文献、阅读文献,乃至写论文以外,也要多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交流。现代科研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科研也需要与人交流。真正想从事科研的人,在读文献以外,也要积极参加领域内学术会议——很多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在正式发表论文甚至是上传预印本之前,会先在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最新工作。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个认识同行、交流科研想法的过程。如果自己最近有一些科研成果,也需要借助学术会议的平台来做宣传。当然,也可以和同行交流搜索文献、文献写作与管理的心得体会。学术界新人,比如在读博士生等,要和领域内专家、活跃人士多交流,对信得过的人可以问问他们对自己正在读/打算读的论文的看法。数学圈子比较封闭,其实有不少已发表数学论文后来被发现有错误,但也没有撤稿,只是领域内的专家都知道,但是新人不一定知道。也可能有一些“圈子内公认正确的”所谓folklore conjecture,专家们都认为是对的,但没有人把证明细节写下来。在这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会成为新人做科研的一个阻碍。所以一定要多和同行交流,不仅仅包括自己导师的同门,也可以是同领域或者相近方向的其他专家教授。当然,也可以请他们推荐一些论文、一些survey paper。大部分人做学术需要一个“前辈引路”的过程,自己善于运用强大的工具去搜索文献、管理文献,节省科研时间,避免走弯路、歧路。作者:纬纬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28050怎样读文献1.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2.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3.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4.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5. 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作者:alexchen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121088利益相关:无线通信在读博士僧。最近三个月怒看过100+篇某topic文献,就快速入门和阅读的一些经验分享一下。1.topic快速入门:如果能找到survey/tutorial 一类的文章,如Luyao Zou 所述,这种文章一般有50+页,参考文献可能就有100+篇,通读耗时且痛苦。这种文章一般仔细阅读完introction部分,就可以弄清楚,此topic的时效性和前景如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有哪些。现有的进展有哪些分支,在大脑建立一个树形结构,把每一个问题放进去,那么一个全局的认识就建立了。这个时候,根据自己的基础,也基本能明确自己可以在那些地方填坑了。另一种情况,就是topic时效性特别强,还没有类似survey/tutorial的文章,那么就需要自己动手找文章。参考引用数,作者水平,发表刊物水平,基本可以锁定几篇文献。这个时候,重点读这些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ction,对比着读,也是能很快的建立一个宏观的认识。2.文章阅读顺序:个人方法:Abstract—>introction—>system model/equipment/assumptions—>conclusion—>experiment/simulation—>methodAbstract:可以对作者的motiva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初步认识。Introction:这一部分就像一个导航图,先告诉国家的概括,然后到关注的城市,再到落脚点,也像一只管道,从宽广的海域到最后的支流,可以细致的获取:system model:作者假设的条件是什么,和平常的文献不同在什么地方,为何如此假设,合理性如何?conclusion+experiment:文章得到的结论和实验数据互相参照,可以更好的理解结论。method:经过前面几部分的筛查,觉得需要深入阅读,可以再阅读此部分。需要创造性提问:首先自己想想下,如果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设计method解决问题;批判性提问:为什么要作者选择这么做,本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合理,存着什么缺点。。。等等问题。像审稿人一样阅读:找到In this paper, 作者到底what does he/she/it 弄啥嘞,然后introction找到具体的做法介绍,接着在主要内容中找到相应的支撑,最后看实验和仿真印证结论。3.精读/略读的划分:增量阅读,已知的部分一眼扫过,困惑的地方仔细品味。作者:吴博士聊科研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84881049刚好最近开了一起知乎讲座,里面讲到上面提问的问题。我在此分享一些:阅读文献,不是简单地下载一篇文献后电子版或打印版阅读,在我研究生时期,也这么干,结果效率很低,特别是阅读英文文献,甚至成了入眠神器。经过国外博士和研究工作的锻炼,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文献的方法。首先,对自己领域内的好期刊,知名学者及联系方式,著名课题组等都先去了解,并从他们研究概括(主页上会介绍)上总结大致的几个研究分支,从大局上掌握整体研究方向的情况。这样的好处是在后面阅读高质量文献时,了解作者,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就感觉亲切,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自然不会无聊。同时,由于了解全局研究情况,也就能快速发散性思考,联想到其他某一点的研究就能快速找到对应的学者和他/她的论文。最后,阅读时有疑问了,还可以发邮件问作者或者其他知名学者。其次,针对自己的细小方向上的论文。首先要熟悉论文的结构(Title, Abstract, IMRAD, Conclusion, References),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分块阅读或者全文阅读。比如,只是去了解研究方法的,那直接找到method/methodology部分泛读即可;其次,先读Title, Keywords, Abstract确定研究相关度和质量,下载那些相关度大和质量高的论文,并标注题目和发表时间,并确定是精读还是泛读,归类后打印和装订;先挑那些需要精读的论文进行阅读,按相关度和发表时间排序;在阅读某篇论文时,先扫读标题和副标题,初步了解后,再进行阅读全文,这样脑中就有阅读的结构,不至于乱读;对于科研新人,我推荐是先阅读引言,因为引言会较为详细地解释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待解决问题、本文方法,就像开了一扇门和小径给新人,再去看图表,结论,方法,结果和讨论就有了基础;对于老司机,可以直接先看图表,因为好论文中的图片和图片标题或表格就可以告诉我们就要结果。这样大致了解后,再读引言,结论,结果,讨论和方法就很快,效率也高;最后,再分享如何记笔记和思考:在论文空白处记录和划出重点,并包含以下: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结论是否回应了该问题?创新点是什么?研究方法合理?可重复?主要结果有哪些?完整和准确?讨论部分是否透彻分析?研究局限性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在起步阶段,千万不要多读,而是要在精挑细选之后精读3篇左右,并把每篇论文的主要部分总结成ppt,并找到相互联系点和启发之处,不懂的地方找引用的参考文献或其他资料去扩展阅读,有疑惑之处发邮件问通讯作者。如果每篇读完都没感觉,都觉得作者讲的真好,那基本上就是你还没有读透论文!要让阅读文献不再枯燥乏味,就要从单一地reading论文拓展到全局了解下的参与式阅读(engage reading),在有效策略指引下,知人(作者)知事(论文内容),才有利于提炼优秀的科研想法。作者:Grok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055854121. 感兴趣文献的获取对于已经发表的文献:每次我换一个小方向的时候(不要问我为什么老换小方向└(T_T;)┘),我都是很暴力地把业内主流期刊近十年的文章都遍历一遍,有感兴趣的就保存书签或者下下来。对于尚未发表的文献:用 RSS 阅读器订阅下那些期刊 和对应研究方向的 arXiv。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文献,但真正会感兴趣的并不会太多。平时等车、坐地铁、开会无聊的时候就用手机APP扫一下更新的列表,感兴趣的话就标星。最近 Inoreader 出问题了,把我之前标星的数据都丢失了,所以到电脑前了还是把文章下下来以防万一吧。scopus 有一个引文跟踪功能,也可以用 RSS 订阅。如果正在某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基础上做改进工作(没能力自己挖坑,只能跳别人的坑 =_=),利用这个功能就可以提早掌握他人在那篇论文上的改进工作,避免论文写好了,idea 已经被别人做了的悲剧。获取文献:在学校的一般都不用愁这个问题,但如果在校外了,其实也没必要做伸手党。一般通过Google学术和百度学术的所有版本、论文作者主页和 Sci-Hub 基本都能找到。2. 文献管理我用的是 Mendeley,添加文献后,Mendeley 会自动把下载文献添加到指定的文件夹,并且按照用户的设置的一定格式重命名论文。看论文的时候,我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PDF里添加标注写下来,所以这些PDF对自己还是挺有价值的,可以使用同步软件同步下保存论文的文件夹,以前用Dropbox,现在用坚果云。Mendeley还可以检查重复的PDF,偶尔用用剔除冗余。看完一篇论文就把对应的 bibtex 下下来放到一个 bib 文件里,写论文的时候就引用这个 bib 里面的文献,没看过不引用,想引用就去看。这样的话,一直维护一个 bib 就好了。管理 bib 可以用 JabRef,可以自动生成 BibTeX Key,以 Article 为例,我个人的设置是 [auth][year][journal:abbr][volume]。在自己电脑里搜文献,可以用 Mendeley 自带的,也可以用 Everything。3. 环境营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考虑入手一个 Sony DPT-S1,或者换个24寸以上的显示器,用 DVI/HDMI 线,不要用 VGA。用些蓝色光波过滤器、f.lux 这样的软件调节屏幕色温,PDF 软件背景调成不刺眼的颜色。4. 读文献就读文献本身而言,我觉得其实没什么技巧,就是花时间读呗。读得少,大部分内容对你都是新内容,吸收起来困难;读得多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很容易抓住这篇文章的洞察和创新点。所以还是一个时间和数量积累的笨办法,貌似没有捷径。寒假生病在家写了个相关的小故事,《神谕》第二章 非线性过程,讲得就是这个意思,搬完1000块砖或许方能入门。尽量看高档次的英文文献和原始文献,避免看博客这样的第N手资料。如果身边有幸有研究同一方向的,每个人看同一篇文章的角度和理解不一定一样,多多交流,能够加深自己的理解。同理,如果有机会做报告什么的,也是加深理解的机缘,毕竟教是最好的学。最后,我个人感觉科研就是个黑洞,会吞噬掉自己所有的时间。就我观察身边学术研究上成功的教授们,不少都是牺牲了很多生活乐趣和休闲时间。工作、生活、社交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所以读博需慎重,一定要有一定觉悟和心理准备后再选择读博。作者:谢钧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217286193首先,自己专业具有重要意义的paper一定要读,跟读教科书一样地去读;其次,大佬们写的review也要认真读,然后把里面重点的引用找出来认真读;以及,boss推荐的paper一定要及时认真读完,这样才能跟boss谈笑风生~自己找的paper,根据相关性、影响因子等快速读。读完根据创新性、实用性、具体方向等等分个标签,保证以后需要时能快速找到。需要认真读的paper,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读,顺便把一作二作通讯的名字都记一下。引用的文献多半也要过一遍,主要作者们的paper也过一遍。快速读paper,先看abstract,再看图,最后看conclusion。如果觉得有价值就回头好好把methodology等细节读一读。最后安利一个读paper的神组合:12.9寸的iPad pro,配上PDF expert跟Apple pencil。跟a4纸差不多大的屏幕,还能直接在上面手写标注,简直不要太爽。支持各种dropbox,google drive, one drive。反正目前我已经放弃打印paper读了~作者:沙漏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98339122我个人在写演讲稿或者论文时的步骤比较简单。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高效。准备工作,是拿一个空本子,一只笔。阅读前,首先有大概的轮廓,自己要给自己提问。感兴趣的问题。在阅读任何文献时,关于自己专业的,统一用笔记下来,然后后面写上文献编号和作者。不会只看一个,而是大量的看,一旦遇到自己没把握的词,一定会延伸阅读,会查字典,一直到全部弄通为止。这个过程全部用笔记下。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东西,重新归类,顺序整理,并且总结。和解决问题。我的书桌上有两台电脑,一台阅读,一台是iPad Pro,专门用来查各类生词和延伸资料。其次就是我说的笔和纸。作者:许铁-巡洋舰科技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570156114对于正在读博的博士, 还是刚刚进入科研圈的青椒,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呢?如果你的答案是如何写论文, 说明你还没有入道, 事实上, 在能够正确写论文之前,正确读文献更加重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一点上说 ,读论文是写论文的基础。而这点又经常被忽略。最近看到plos上一篇非常好的教人如何读论文的文章, 特此给大家分享。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论文爆炸的时代, 面对这个信息过载的危机, 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1.正确阅读, 要做到每日一读。但滚意识到阅读文献对研究者的必要性, 你会懂得除非你的阅读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否则你的知识一定会很快过时, 根本无法和先锋研究者进行对话。有的人有记录癖好, 把没读过的文章累计成一打, 这样的做法让你觉得暗自很爽但不过是一种幻影。你要真正去读, 而且不能等到写文章时候再读 , 而是日常阅读。最好的办法是每天都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读, 即使是坐地铁这样的碎片化时间, 关键是, 要把它仪式化!2.在你的研究生涯早期, 透彻了解你所有要了解的背景。不要以自己太忙没有时间为理由, 想象一下越是到了人生的后期, 工作, 家庭, 多少事物会让你无法阅读, 所以 , 在你的研究早期, 透彻的了解整个领域是核心重要的, 因为你后面更难抽出这个时间, 这些知识将如同你的知识地图, 为你后面更精细的课题研究引入航道。3.不要忘记阅读领域经典论文如果你要达到前沿,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去看前沿, 而是从你的课题的诞生一刻开始追溯它的发展。你必须找到那颗一点点达到领域前沿的知识树, 把每个核心概念串起来, 这个串联的过程, 就是把核心知识点给一个个的通过关键论文链接的过程。有了这些关键论文组成的知识树, 你不再会重新造轮子, 或提出别人已经想过, 或者没有显著意义的学术课题了。4.不要忽略学科发展史里的信息如果你已经开始构建这颗知识树, 那么请你重视这些知识发展和形成的历史, 它经历过哪些戏剧性时刻?哪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背景是什么?经过这些思考, 你会对你的整个学科有新的理解,注意这些论文背后的人,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5.不要思维狭隘,只关注本领域的知识有趣的知识点, 概念, 方法事实上很多来自其它学科的启迪。虽然你不能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全才 ,但是在“专”和“精”之间达到平衡, 却还是可以做到的。一个窍门是寻找那些提供综述类文章的期刊,订阅它们, 习惯性的阅读。另外一点你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增加这类了解。6.制定一个最核心的阅读期刊列表关注核心期刊, 如果你关注的核心期刊少于20个, 说明你可能缺失一些关键信息。在定位这些期刊的时候, 你既要关心它们的影响因子,也要考虑那些影响因子较小但是内容非常新锐的期刊。7. 不要忘记教科书经典教科书的信噪比永远高于论文,所以, 阅读教科书是高效的。一些最新的教科书可能在谷歌学术上找到。8.合理使用工作, 文献管理器来追踪管理你的文献阅读合理使用工具,但不要依赖工具, 认为把文章放入工具就够了9.主动建立知识索引或综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核心信息记下来, 自己给自己写综述!作者:酸菜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871092739文献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两种方法,初学者经常犯的错误是用精读的时间获得了泛读的信息,效率低下。泛读是精读的前提,精读最主要针对跟自己课题模式非常相似的文章,借鉴其中的实验设计、论证思路,怎么从大量文献里找出相关度高的Paper,就需要泛读能力。泛读的关键是抓取核心信息,用很短的时间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我们要熟悉四要素的题目结构,Who、What、Where and How,分别对应分子、表型、疾病和机制,可以整理为一句中心句:在某疾病中,某分子经由某机制介导了某表型,这样读完题目科学假设就明了了。跟自己疾病和表型这两个参数不符合的文章,是无法精细借鉴研究套路的,因此精读的紧迫性不大。通过读题,就得到第一层关键信息。接下来可以直接看图和对照图例提取信息,如果一个图看得不是很明白,回到Results部分读相关描述。在你还没有成为老司机之前,读一遍Results对应着把图理解一遍,是比较有效的读文献方法。至于introction,discussion这些描述背景和提示意义的套话连篇的部分,跳过不读根本不影响对文献主旨的掌握。在文献阅读中还有一条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画要素逻辑图,一篇文章经常会有多个分子的上下游关系,有正调节和负调节的,既要论证充分性又要证明必要性,你把每个要素画下来,标上正负关系,上下游信号传递正负得负、负负得正,有逻辑图在手,可以提升阅读效率。最后,阅读文献虽然有方法,但也一定需要一定数量的积累,不管怎么样先读个三五十篇,读过最初瓶颈阶段,效率会自然而然加快。作者:漫步艺林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15453如果你需要精读一篇文献的话,首先要把它打印出来。然后要快速浏览一遍,标注不懂的单词,不要标太多,只要把有碍理解的词标出来就行。看摘要和关键词,带着问题和目的去看文献。如果有时间请一定要了解一下背景,比如通讯作者的相关文献,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当然,这个也得看英文的。。。然后开始看文献正文。每个杂志的文章结构不同,相应的也有一些阅读技巧。以cell为例,正文先是introction,这个部分是文章研究的背景与内容介绍,要读懂。然后results部分,如果是research 文章,有时候只要看figure就行了,因为文字部分大多是在解释图。最后discussion一定要好好读,了解得出的结论。如果是review文章的话,慢慢读吧。。。另外,读文献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指望那些东西都能轻易看懂。毕竟是别人做了好几年的东西。另外,不要完全相信文献里所写的东西,关键还是要看文献里的figure和data,如果你觉得不靠谱的话,丢掉这篇文献吧。我也是个新手,我觉得读文献这个事情和做实验一样,熟能生巧。作者:no name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80974189具体需要自己练习,我自己的经验:1. 听老师的推荐很重要。好的老师永远是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最好的指引。2. 重要的文章读两遍(至少)。读第二遍永远比读第一遍更有收获。3. 学会放弃。读到一半或者开头1/3觉得很没有意思,果断放弃。不要有什么已经开始了,读完总是更好的这样的想法。时间宝贵,没时间浪费。作者:Kevin You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15363写点什么吧,作为一只potential科研狗,心得什么的还是有的p.s. 请认真复习potential这个词的含义1.看什么内容看文献之前,我们能遇到的最玄乎的问题莫过于看综述还是看研究论文以及看什么样的综述以及研究论文,我打算把它放在前面讲,来让你更好地明白它们是如何为论文的写作服务的,那就是,如果你想写或者想讲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一定要看研究论文,参考里面的实验,综述是大前期看的,你可以靠它们来理解很多背景,包括一些成果,但是写出一份用于交流的文章或ppt时候,你没必要过分强调它,除非是在课堂上,或者是比较大的组会上,但是一般来说,背景交代两分钟足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了解一些前沿的知识和了解一些前沿的成果完全就是两个意思。而且――CNS上面的东西大部分都太高端了,你做不出来的,你讲出来纯粹是YY,不过常常刷还是有用的,可以刷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虽然大多时候,this week of science邮件给我的东西,都是其他学科的……所以不必强求自己非得看CNS不可,除非时间有多,我给你个建议,CNS给你更多的是框架性的东西,但如果你写开题的时候用的不多,在做完实验修改论文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再回溯你没看过的CNS了,C请酌情考虑,因为如果你研究生物,你总能找到有趣的东西,子刊也除外,道理是一样的,你总能找到点什么的2.看哪些杂志你总要找一些一定要看的,例如JACS和JOC,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有机化学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生物类的坑就比较大,比如含有类似biochemistry和biotechnology字段的杂志特别多,我就只能按着自己的兴趣找了,印象里一开始对acs上的bio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y 以及bioconjugate chemistry感兴趣,所以一直关注,随时求助~后来就转战了structral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和plos one, sci rep之类的,至今没有真正找到固定要看的,所以有机会的话我会把acs上的这些列为必看,并且下载下来……咳咳,因为权限之类的问题,可能不总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再加上兴趣和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学化学的接触最多的是四大里面的有机和无机,学生物的接触的最多的是四大里面的分子和细胞,以及内容广泛但不包含在这四大中的生理和生化),你总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取决于你对自己学科的理解,你自己的理念,等等3.怎么写看完之后,肯定是要写的,我接受的第一堂写作课来自UC Irvine的chemical biology公开课,印象里是第四课,我不能多说,毕竟自己也是新手,你可以去看看,而且这个答案里面已经渗透进了我从这堂课得到的一些收获,对于我来说,也没必要再写废话了但是这已经足够了,一些人连peer review是什么都不知道呢~作者:魏通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127349667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从阅读一篇论文,到文献阅读可以长期坚持的习惯,再到自己对创新的一点看法。我发现读一篇 paper,和我们中学解题时看解答有相似之处。每篇 paper 大都是以解决/缓解某个领域问题为 motivation,类似于(数学题)的提干。在 paper reading 时,如果一气呵成的把所有内容全部看完,和读完题目直接看解答一样,不会有太多收获,特别是不利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思考.首先了解该论文的 motivation,并思考其合理性。停下思考,你会如何解决文中提出的 challenge?继续读下去,思考文中提的 method 或 observation 等是否 make sense?critical thinking. 挑出文中方法的三条优点、三条缺点最后看实验,看文章的观点是否都得到验证。当然,即使自己对文中的问题没有任何头绪,也可以学到很多“硬核技术”,这些可以成为以后科研过程中的“武器”,好的创新也需要足够的技术积累。上面针对阅读一篇论文,提了一些个人观点。就长期来看,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实施.维护 awesome 系列 paper list,坚持更新,便于检索,尤其对组会论文选择困难症的同学是个不错的习惯。写简单的 survey. 这里的 survey 可以是对每篇论文进行归类、几句话总结。这样有利于对整个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关于创新(水 paper),有几个简单的个人见解:从阅读论文角度出发,读完论文后思考文中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到我所关注的问题上?采用这个角度,需要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十分了解,刻在心中。这个方法重点在于阅读论文面要广,不一定要和你的方向完全一致。从问题角度出发,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如果问题很难、很大,尝试将问题分解,比如用 X 技术来加速、用 Y 技术来压缩模型、用 Z 技术来挖掘关联。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多尝试自己的 idea,即使很粗糙,实验往往会比“空想”更有价值,可以发现大新闻。以上。希望我的回答能有一些帮助。作者:克里斯泡椒https://www.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20151390入门先看中文综述,和中文硕博论文,这些东西能提供给你关于此研究领域的大体印象。1天时间搞定。浏览此研究领域大牛写的英文专著,一般讲的浅的深的都有,内容可能不是最新,但很有价值。顺便学习专业英文词汇。一个星期时间然后,看高引用的英文综述,一般是前瞻性或者领域共有话题。看最近两年内文章,了解当前研究热点。后面随便看。都是类似的东西,没兴趣只看图表就好,有兴趣的看全文。有意思的课题,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重要性来说,英文综述最重要,好好揣摩大神的话。100篇英文的,算你了解了这个行业。后面,整理一下阅读过的文章,看别人漏了什么没有做的,或者可以改进的,牛的话,自己根据英文综述演算推理,出一个idea。☆ END ☆
疫情发生后,开学延迟,很多导师让研究生在家读文献。有些研究生觉得每天读文献很充实,但也有些研究生怀疑这么做是否有效。导师让学生读文献有多种原因。首先,做科研之前从事一些文献调研是必须的。其次,疫情之下,导师让学生读一些文献,这方便导师进行量化的管理(每星期读了多少篇文献)。然而,如果研究生用读文献来麻痹自己、消磨时间,那就不利于学业进展,也收获不了读文献应有的效果。你要认清读文献的目的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低头拉车”。1.目的明确,读文献要有针对性从培养“学术大师”的角度来说,你最好能“学富五车”,每天都读文献(包括教科书和发表的论文)。但是这只是非常理想化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根本就没法毕业了!这是因为,读文献是“输入”,而你毕业需要的是“输出”。在读研期间,读文献要有明确的目的地,而不是读着玩玩的。目的很明确,要么是找选题、找点子,要么是为了写毕业论文绪论部分服务,要么是寻找峰(实验数据)的归属,要么是找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么是为了写科研论文服务,偶尔还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写作。千万不能“自我麻醉”,以为读了文献就是“不教一日闲过”了。当务之急,是确定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不全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读什么样的文献?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 IF 论了。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2)本领域牛人或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内都有几个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怎么知道谁是 “领军人物” 呢?这里提供两个小方法:第一,在 ISI 里检索本领域的文献,利用 refine 功能找出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或课题组;另一个方法,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规模较大的国际会议,登陆会议主办方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 invited speaker 的名字,作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就是了。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2. 读综述和读原创科研论文相结合刚接触一个课题,可以先看单篇的实验论文,比如别人的实验论文或者自己课题组师生的实验论文,也可以看综述。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先看综述,再看实验论文。也可以穿插起来,先看综述再看实验论文,再看综述;也可以先看实验论文,再看综述,再看实验论文。原创的文献和综述结合起来看,就能够既看到树木,也看到森林。就是既看到具体的文章,又知道整个领域是怎么一回事,把具体的文章放在一个上下文中。换而言之,你不能只是看具体的文章而不看综述,也不能只看综述而不看具体的文章。3.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看具体的文章也应该是有详有略,关系不大的文章跳着看,甚至只看标题和摘要,就放在一边。一般的文章,了解大致意思和主要观点。好的文章、直接相关的文章就要精读,除了理解具体的意思,还需要搞清楚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如何得到一张张图表,这些图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从图到具体的结论,数据是怎么分析的,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我希望学生在研一上学期最好能够每过10天给我讲解一篇文献的原因。研究生(特别是研一学生)现在在家,最好每周选一篇文章制作成PPT,在线上给导师讲解,和导师讨论,得到导师的指导。这样,能在制作PPT、讲解PPT、阅读文献、批判性思维和掌握专业知识等方面取得进步,这比仅仅浮光掠影地阅读大量文献强多了。而且,你每周给导师汇报一次,就有了学习的规律性和周期感,汇报时也有仪式感,这就会催着你按照计划来学习。这就像上网课,如果老师只是把录屏放在网上,让学生自己去学,这并没有形成“闭环”。所谓形成“闭环”,就是要有师生讨论和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学生读文献也要形成“闭环”。我问:这篇文章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思路?具体观点都有什么?这篇文章参考的别的文献都有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优点在哪?缺点在哪?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学生:…… ……结论是学生要么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要么就是说自己忘了,读的时间太久了没什么印象了。于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谈一谈什么是阅读?你是怎样阅读的?学生回复给我说,就是看文献,偶尔做笔记,我问他怎么做笔记,他也没有成型的笔记拿出来给我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是用看小说,看闲书的方式来看专业文献的,用陶渊明的话说——不求甚解。这种阅读是一种广义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生活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只强调对内容的知晓,不强调提取和输出。而专业文献的阅读需要细致的,求甚解的,甚至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所以不能浮皮潦草地看,翻开文献马冬梅,合上文献马X梅,甚至合上文献什么都没有,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写论文。余秋雨先生曾经给阅读下了一段定义,我觉得挺好的,拿过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他说,阅读是指读完一段文字能够以逻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阅读,其实就是寻求个心理安慰,大致看一下,到关键的时候根本提取不出来,也不明白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要义。这种一看看半天,收效甚微的阅读和学习方式,除了能够欺骗自己没有浪费时间,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效果。4. 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读文献只是“输入”,光有“输入”而没有“输出”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找到文献的一个“缝”,一下子钻进去,找到你可以开展的一个课题(或者实验点子),然后把时间投入进去。读文献后,能够用电脑建模的就在家里建模,不能建模的就把做这个课题所需的文献看好,一边看一边把“思想的火花”记录在小本子上,甚至开始写文献综述,可以作为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也可以作为开题报告。通过写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你不但能梳理思路,而且能节约你在毕业那年的2个月时间,等于是把毕业那年的2个月提前到现在。5. 文献阅读的一些建议1)先找 5 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2)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把论文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3)看过的文献要温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 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4)做好笔记和标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 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5)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如果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6)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今年注定不平凡毕业生论文答辩少有的在线上进行华师学子各显神通在镜头前展现最好的自己各学院都是什么时候进行答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今年线上答辩有趣、温馨特别、难忘看看他们怎么说欲善答辩,筹备在先 规范的着装,自信、礼貌而不失谦逊的态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16级学生余和彦以最佳状态完成了毕业云答辩。“虽然是线上答辩,不是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但我还是非常紧张。”余和彦认为,克服紧张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为了避免线上答辩时出现技术性问题,她所在的小组在正式答辩前进行了彩排,提前调试好网络和电子设备。她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份纸质版论文,这样在提问环节就可以知道老师翻到哪一页了。在进行答辩时,她会仔细听先答辩的同学的自述和答辩内容,并记录下容易踩雷的点,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答辩内容。顺利的答辩让余和彦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随着答辩的结束,她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句号。余和彦十分感谢指导老师不辞辛苦的帮助和答辩老师中肯的意见,她希望能尽早返校,面对面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她也希望和华师好好地道别,弥补最后一个学期没能在学校留下纪念的遗憾。答辩选手化身电商主播,买它!“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电商品牌主播,向老师们推荐我的产品,买它!”这是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李倩文对线上答辩的直观感受。李倩文提到,疫情期间不能返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了制作和展示毕业设计使尽了浑身解数。李倩文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成衣照片的过程。由于时间紧迫,她只能一人身兼设计师、化妆师、摄影师、模特、布景等多职拍摄成片,“条件十分简陋,倒是很符合华师人艰苦奋斗的品格,但最后的成品效果还不错。”答辩当天,李倩文请做服装模特的舍友在她展现设计成品和阐述设计理念时穿上服装,通过视频聊天直观地展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李倩文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主要通过服装面料的改造和纹样来表达,受线上答辩的限制,答辩老师不能直接触摸到面料的质感,所以只能通过用照片展示前期的制作过程和形象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向老师传达真实的面料质感。美术学院的老师朱铿桦看到同学们为完成毕业设计作品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有同学购买了缝纫机,有同学找了制衣厂,还有些同学的爸爸帮忙剪版、妈妈帮忙裁布,可谓是“一人毕业,全家参与”。朱铿桦提到,今年学生的作品种类丰富多样,内容也相当精彩。其中有儿童家具、文创产品、服装首饰,还有食品造型。令他感到惋惜的是,今年美院的毕业展无法照常举行,他说:“同学们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少了展示的机会,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同时,朱铿桦也对这届毕业生送出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你们是如此特别的一届,一定也是最难忘的。希望这种逆境精神可以伴你们一路坦途。” 隔着屏幕鼓掌 00:15“恭喜同学们通过了答辩,让我们掌声祝贺一下自己。”老师宣布完答辩结果后,掌声陆陆续续地从电脑中传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6级学生肖桂娜的忐忑、焦虑、不安,也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中消散了。坐在电脑前修改论文、调试设备、练习自述……几个月以来的努力,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师们经过讨论宣布答辩结果时,同学们重新加入会议,因系统默认闭麦状态,一开始只有老师一个人的掌声,“要为自己鼓掌,也为同学鼓掌。”答辩组老师说完,同学们才陆续打开麦,隔着屏幕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就是一声声“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从扬声里传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肖桂娜依旧感慨不已,感觉自己距离毕业又近了一步。“比较遗憾的地方是,没能当面向导师道谢,特别感谢他对我的悉心指导。”她说。值得一提的是,文学院有手抄毕业论文的传统。肖桂娜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抄写完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停电断网,有惊无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级学生谢嘉在线上答辩的过程中遇到了停电断网的突发状况。答辩两点正式开始,两点四十分时家里停电。“当时轮到第二个同学答辩,我排在第九个,电脑的电量只剩下一点。”谢嘉说。发现家里停电断网后,谢嘉第一时间告诉答辩小组的成员,然后用手机的小程序进入会议室,节省电脑电量。轮到自己答辩时,再用电脑连接手机的热点,进行PPT展示。不巧的是,谢嘉答辩那天是月底,手机的移动数据也被限流,网速不足以支撑很多人同时开视频连麦。一开始只有参与答辩的人,还能勉强保持顺畅,当其他同学进来围观时,谢嘉经常被卡出会议室。这时,跟谢嘉一起答辩的小伙伴主动跟来围观的师弟师妹沟通,暂时闭麦,把网络让给需要答辩的人。在谢嘉答辩的过程中,同组的成员还帮她把老师的修改意见记录下来。谢嘉说:“幸亏有他们,我才能顺利通过答辩。”答辩结束后,谢嘉和她的小组又重新进入会议室,打开摄像头拍下了合照。提到答辩过程中的感受,谢嘉表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因为老师都很亲切、温和。网络卡顿,需要老师重复问题时,老师们也不会不耐烦。她建议还没有答辩的同学要提前给手机和电脑充好电,准备好流量包。现场来一首陕北民歌 00:25“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这是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声乐专业2016级学生杨诗慧在答辩过程中演唱的一首富有华阴老腔特色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声乐类论文选题比较特殊,现场演绎比PPT展示要直观得多。所以杨诗慧在答辩前就已经做好云答辩时进行现场演唱的准备,克服嗓音条件、唱法的差异等困难,努力自学了华阴老腔的唱法。做足准备的杨诗慧在答辩时并不紧张,而且她的导师在她答辩时一直开摄像头,不说话,只是微笑地看着她,透过屏幕给予眼神上的肯定,这也让她感到格外安心。“有意思,有味道。”是音乐学院副教授、杨诗慧的指导老师黄桂芳给她现场演绎的评价,黄桂芳说:“诗慧把华阴老腔豪迈的味道和感觉演绎出来,非常不错。”同时,黄桂芳感觉到,今年她所带的学生的论文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不能返校,学生得以有更多时间在家沉淀,完成论文时也更加认真。“论文的结构、语言,都比往年要严谨,看得出来下了更加多功夫。”黄桂芳说。跨越七小时的答辩 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2016级学生廖博思在英国交换学习,毕业季他需要同时完成华南师大与阿伯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对廖博思与国内指导老师而言,要顺利地完成此次线上答辩,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时差。中英两国有着长达7小时的时差。答辩当天,在英国的廖博思中午十二点吃完午餐后便进入待答辩状态,国内的老师们则是在用完晚餐后即刻进入工作状态,廖博思答辩结束时,国内的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出国交换两年,隔着屏幕再见到往日恩师,廖博思感到非常温馨,云答辩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严肃。在答辩正式开始前,老师们会和同学们聊聊天,关心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国外生活。答辩中,廖博思的表现很优秀,他的论文被评为优质论文。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准备答辩手稿,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让他能够自如地应对答辩中老师提的问题。在他看来,金融学专业的论文答辩需要对研究数据和模型有系统的印象,要熟悉自己制作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简明扼要地展示在讲义上。答辩结束后,廖博思也没有放松,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国外疫情使他仍需要保持严格的自我要求。答辩搬到线上后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答辩工作的稳步推进当然离不开老师背后的付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说的线上答辩关键在于高效完成评审工作 刘兢是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的指导老师,今年主要负责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答辩。他认为,今年的线上答辩是有条不紊的。线上指导时,导师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沟通上的问题,如信息传达不到位,导致论文修改不到位等。为此,新闻传播专业今年采取了“盲评”的方法,即匿去学生和导师的个人信息,导师直接在文稿上进行批注,以保证论文指导的高效进行。刘兢提到,除了答辩形式改为线上答辩外,答辩流程和往年基本保持一致。他认为,线上答辩最关键的是做好评审工作。导师做好评审工作,学生明确论文修改方向,就能达到线上答辩预期效果。受疫情影响,答辩时间推迟,这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和修改论文,因此今年一辩的整体情况比往年更好。一段旅程的结束意味着新一段旅程的开始。刘兢想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说:“你们之后可能还会遇到找工作之类的各种不确定性较大的事情,希望你们可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继续加油!”设置“二辩”,保证论文质量 “正式答辩前20天,我们就开始着手组织环境科学专业的答辩准备工作了,比如师生分组、申请会议ID、测试网络,一切都算顺利。”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康园说。考虑到线上答辩的特殊性,环境学院设置了“二次答辩”,第一次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学生要进行第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没通过的学生没有成绩。这样一来,即便是线上答辩也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今年我们采用‘二辩’的形式,效果不错,以后到了线下我们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康园说。由于不能返校,环境学院一些学生的实验被搁置。学生实验数据不完整,原有的论文方向无法进行下去,只能根据已有的数据再结合文献调研来写毕业论文。但在线上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标准并未降低。作为指导老师,2月时,康园就带着一位学生将论文类型调整为文献调研类,并持续关注这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他告诉学生写论文的时间很充裕,通过耐心沟通帮助他适应新变化。康园安慰他,“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文献调研的成果也会被认可。”这位学生慢慢接受了更改论文方向,后来也写出了不错的毕业论文。让康园感到遗憾的是,老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如何修改论文,他还了解到今年毕业生找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康园鼓励道:“乐观地看,居家期间,同学们脱离了人潮,沉淀了一段时间,更清楚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了。相信疫情过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祝大家前程似锦!”做答辩中的“把关者” 城市文化学院副院长邓慧作为此次答辩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答辩工作。她表示,这个专业的研究一定要用真实有效的调研数据来丰富论文与答辩的内容,而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实地调研改为线上调研。邓慧认为自己是论文审批与答辩中严格的“把关者”,不会因为是线上工作等因素而降低标准。被评定成绩及格、论文查重率不超过30%、按时提交论文且撰写符合规范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一次答辩。提到这次线上答辩的准备工作,邓慧非常感谢学生助理的帮助。从毕业论文的发送阶段开始,年轻的学生助理们就着手相关工作,积极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各种问题。答辩时,他们还要帮老师和同学做好书面的答辩记录。邓慧对本届的毕业生寄予了厚望,她认为疫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希望同学们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创一片广阔新天地。看完他们的答辩心中是不是又多了一份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期待我们早日在校园里相见
组会是导师指导课题组内相关同学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本科生学习各项科研技能、体会科研工作魅力的重要途径,务必定期参加。不同课题组的规模、组织形式和特色迥异,但其组会上的内容和信息大体上有一定共识。具体而言,组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组会期间导师会对科研工作的思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一般而言,导师可通过讲座等方式,定期全面梳理当前科研工作的核心方向、工作要点、同行进展、存在问题等等。此类讲座一般高屋建瓴,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对于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本科生最有启发。比如,导师近期刚刚参加完若干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通过与相关学者的交流了解了很多同行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测量方法,后续又阅读了很多会议论文以及相关文献,从而形成了该领域一些最新的想法和思路。这个时候,导师便会通过组会讲座的形式将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点难点进行一番系统性的梳理,并对相关研究方向同学的科研课题及任务内容做出分工和调整等等。这些都是该领域最为前沿的进展和想法,也是本科生能够快速了解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其次,组会报告是详细了解课题组最新进展的有效途径。组会期间,一般会安排2-3个同学做报告,导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适当参与。组会报告的内容可以很丰富,基本涵盖了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文献调研方面可由某同学围绕近期发表的5-10篇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并联系经典文献详细阐述该科研方向的最新进展、主要结论和未来工作的建议,本科生可以通过这些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初步掌握该方向的研究方法和若干进展。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汇报方面由拟毕业申请答辩的同学详细介绍其就读期间开展的重要科研工作,包括文献调研及总结、创新性提炼、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主要结论、论文章节、工作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本科生了解科研流程及写作规范的良好机会。各类执行攻略的汇总及介绍方面由负责编写该攻略的同学作为代表将攻略的编写思路、执行要点、注意事项、相关资料等等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例如,执行攻略可以是某个科研方向所涉及的重要科研仪器的操作攻略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介绍。本科生通过参加组会可以大概了解相关仪器的基本概况、操作要点等等,确保后续学习相关核心软件和科研仪器操作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并大大节省时间。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方面由近期在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同学对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结论、支撑数据等等做详细地阐述,并且可以汇总一下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收获、碰到的困难及解决思路等等,这些都对本科生后续梳理科研思路、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规范有很大的帮助。学术会议演讲试讲方面由近期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同学将其汇报PPT进行完全模拟实战的试讲及演练,然后由导师和其他同学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另外,也可以完全模拟现场的环境,由课题组成员提出若干个听众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由试讲同学进行一一回答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分会场的主持人,锻炼一下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上述过程,本科生可以学习到专业学术汇报的主要特征、详细流程和准备思路等等。最后,参加组会还有诸多的好处,罗列如下。认识朋友通过参加组会并能够很好的进行准备、互动和提问,本科生可以逐步融入到课题组的研究氛围之中,与导师、师兄师姐、其他本科生建立较好的学术与私人联系,这对于后续其在研究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导师点评通过导师对于其他同学报告的点评,本科生可以详细了解学术报告的相关规范以及常见的问题,以后再做此类事情之时,便会多多注意,少犯错误。获得相关学术资源组会前后,都会分享很多的学术资源,包括重要文献、操作攻略、执行要点、会议纪要、报告PPT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助力本科生快速成长的优秀资料。如果本科生没有参加组会,即使有这些资源,但对于如何使用相关资源以及其核心要点的掌握均会捉襟见肘。未雨绸缪通过一段时期的组会报告的旁听和学习,本科生应该已经基本了解了科研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后其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时便可以充分考虑重要核心因素,并能够制定出可行性和执行力均极强的科研计划。总之,组会制度是科研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若本科生可以长期坚持参加组会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对其个人的学术能力提高一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案例1 .银川“一图一网一云”是银川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其中“一图”,是通过城市中的各类物联网终端,结合全景式3D地图,对城市中的各个关键部位进行立体式定位;“一网”,是达8000G的光纤网络,将散布于城市中的各个关键部位连接起来,将“一图”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传到“一云”;而“一云”,就是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它负责将“一网”送过来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分析,让冰冷的数据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此为基础,银川与中兴合作规划了银川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打破全市各类“信息孤岛”,结合资源整合、服务融合的理念,建立了“智慧银川”城市运营指挥中心,集日常运营、应急指挥、城市综合管理三大功能于一体,收集城市信息,分析城市数据,堪称银川的智慧城市“大脑”。2 .杭州杭州堪称全球移动支付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基本上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日常生活的相关需求。各类无人零售店,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现金看病,银联闪付过闸等新业态新生活新消费无处不在;数据显示,在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宝付款;超过98%的出租车支持移动支付;截至目前,杭州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就可以享受政务、车主、医疗等领域60多项便民服务。杭州在“移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实际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去年杭州城市大脑V1.0平台试点投入使用,在杭州,各大路口安装有上万个交通摄像头,实时记录着路况信息,传统的确是依靠交警人工监看路况信息,效率非常低。一旦出现事故,交警通常不知道该如何疏导车流,导致道路拥堵严重。然而依靠城市大脑的视觉处理能力,这些交通图像视频可以交给机器识别,准确率在98%以上。一旦出现事故,城市大脑中枢便能找出最优的疏导路线,同时为救援车辆一路打开绿灯,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在与交通数据相连的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大大提高执法指向性。3 .佛山佛山在跨领域多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中都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最基本的信息基础建设,在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路线后,佛山展开了一系列推动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的合作行动。2011年,政府联手佛山移动,推进基础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2012年3月,牵手神州数码,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2014年5月,佛山携手电信,广泛铺开光纤和4G网络……智慧城市所必不可少的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逐渐搭起来。截至2017年11月,光纤入户基本实现全覆盖,佛山成为广东省首个正式发布千兆宽带的城市。在完善信息基础建设的过程中,佛山还积极了推行全国首创的“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多种行政事项的“一窗式”自助办理;佛山“一门式一网式”的政府服务模式改革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并在全省推广;在医疗领域,“健康佛山”是全国首个实现预约挂号、实时结算功能的政务服务类微信公众号平台;2017年3月份,佛山市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试运行,汇总了41个政府部门共386个数据集,共计3550多万条数据,访问量已超过28万次。为了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更好开发应用和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去年12月,佛山市又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4 .贵阳2013年起,贵州市率先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将大数据产业视为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成为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创新试验区。当前,贵阳正以构建从技术研发到数据收集、挖掘、分析、处理、应用等大数据全产业链为切入点,以“数据铁笼 、大数据交易”等为抓手,建设块数据城市。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主要是着力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实施“强基工程”,打造西部区域通信枢纽。贵阳市将力争列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项目,打造“无线宽带城市”。二是实施“筑云工程”,形成大数据云服务产业集群。三是实施“智端工程”,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四是实施“掘金工程”,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贵阳市实施“智慧贵阳”、“政务大数据开放”、“工业大数据智造”、“民生大数据分析利用”等项目,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市民一卡通、物联网应用示范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开放与共享。经验1. 智能化设施建设综合以上各个城市的智慧化之路不难看出,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转型、发展及实现便捷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然而,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智能化终端的普及。一切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铺设网络、布置传感器、搭建系统平台、实现数据全采集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这些不可避免的前期投入,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无疑是基本操作且必不可少的。2. 合理的顶层设计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投入资金就可以的,单纯地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搭建时髦的应用平台无法代表一座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结构,它需要系统、深入、细致地考量城市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因素,以文献调研、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出城市的发展脉络,了解城市的发展状态,挖掘城市的特点,提炼城市的文化精髓,全面而严谨地指出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与方向。3. 展开多元化积极合作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注入与政府政策支持,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等方面则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合作完成;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更是由政府智库、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共同进行,从而确保战略的合理与方向的正确;而到了实际运用的领域,社会公众也必须参与进来,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改变、亲身体验进而提供数据与反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总之,只有社会各界广泛积极的参与,才能使得智慧城市蓬勃发展,体现价值。总结智慧城市其实就是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从而达到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人民等全方位立体式的配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盲目跃进,而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脚。
原文以 向 “BMC Medicine 提交您的注册报告”为标题发布在 BMC Medicine 期刊原文作者:Jessica Butler“Selective schooling and health: a natural experiment”是BMC Medicine 发表的第一篇注册报告。注册报告,是一种新的科研交流方式,以作者的经验来看,这种形式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科学家都更有利。注册报告使得研究能够在结果还未知的情况下被设计、同行评审甚至发表。这篇注册报告的作者将在接下来的分享中向大家介绍“注册报告”这种形式,以及自己为什么选择了它。为完成注册报告,研究人员需要在收集数据之前拟定详细的分析计划,将计划和说明研究动机的引言一起提交给期刊,之后按正常流程进行同行评审。一旦审稿人和编辑对研究设计的严密性和有效性达成共识,手稿及计划即原则上被接收,然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开始收集数据。当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后,作者提交稿件的第二版,然后由期刊再次进行同行评审。如果与最初批准的方法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并且数据能充分支持结果,则第二版手稿将作为注册报告出版。这是我们的第一篇注册报告,尽管与提交研究论文有很大不同,但我们非常推荐这种方式。与通常撰写“标准”论文的经历相比,在研究开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设计方法。而在研究结束重新撰写我们准备提交的最终文稿时,用时就会减少很多。成功发表注册报告取决于研究计划的质量,这意味着作者需要提供非常详细的和结构化的想法,以说明他们打算如何开展研究。例如,我们提供了选择或排除参与者的特定标准,要测量并得到哪些变量,准备检验的每个假设,以及与我们研究相关的大量的其他特定细节。我们建议使用模拟数据集来创建功能性的分析流程。实际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应该在哪里做出关键决策,以及应该在哪里制订应急计划。在撰写文章的早期阶段,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原则上接收之后不能更改注册报告的介绍部分。这是两阶段式提交过程的核心特征之一,初始的构想和方法必须保持一致。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感想是,对科学研究来说,注册报告将会是一种更好的形式,它让研究人员严肃对待他们的实验,而且鼓励发表无效的或者是“不重要”的结果。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知道审稿人改进了分析并且确保文章可以发表的情况下做科研是如此放松和开心。我们发现,与同行评审相比,与审稿人合作有时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少的敌对性和更多的帮助。审稿人的建议有助于在必要的时候准确地改进分析——即在分析开始之前。知道稿件的第一版被接受消除了所有通常的担忧:结果是否有意义,哪些期刊有可能考虑接收该论文,审稿人是否会在接收之前要求大量额外的工作,以及多长时间才能出版等等。有趣的是,像许多注册报告一样,我们的研究结果是负面的——我们在就读精英学校的人当中没有发现显著的健康差异,这使得对出版的保证显得更重要了。目前,有242种期刊提供了注册报告这种形式,而BMC Medicine 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医学期刊。BMC Medicinedoi:10.1186/s12916-020-01536-7
你还在用纸笔记笔记吗?你还在用PPT作报告吗?你还在用Word写学术论文吗?你还在使用U盘、硬盘存储资料论文吗?你还在用Visio绘制流程图和思维导图吗?投必得学术 今天告诉你,上述工作统统都可以用一个软件就可以搞定!本期,笔者来分享一下腾讯系学术写作、研究办公工具,让你摆脱移动存储介质,学习工作更加高效便捷。腾讯文档腾讯文档是一款可多人协作的在线工具,支持在线文档、在线表格、在线幻灯片、在线PDF和收集表类型,打开网页就能查看和编辑,云端实时保存,可多人实时编辑文档,权限安全可控。腾讯文档可处理各种事项,从每周计划、笔记、表格,到小组讨论、论文撰写、文献调研等一应俱全,不必在多个工具里来回切换,让学习、办公更专注。下图是腾讯文档的主要特色功能。https://www.processon.com/view/5f699b48f346fb7adcf80ac4最近,笔者用腾讯文档撰写论文,有很深刻的体验。腾讯文档的编辑功能不比Word少,足以满足我们常用的编辑排版需求。这里说一个小技巧:腾讯文档可以插入另一个腾讯文档的超链接,也可以直接导入或者导出Word文件。腾讯文档文件夹可以系统管理课件、笔记、作业等所有学习资料,线上存储多端同步,而且可搜索文档,方便快速查找。笔者就是用腾讯文档作笔记,建立文件夹分类存储文档、管理文档,从而形成自己的资料库。最重要的是这个资料库是随时跟着你的,不用硬盘,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这一点太秒了!腾讯文档的免费会员足够我们日常使用了,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付费会员没太大必要。笔者认为腾讯文档很适合替代Office Word,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上查看文档,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修改论文。腾讯文档的好用体现在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为此笔者已经单独下载了PC、手机APP使用,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使用腾讯文档,再也不用拷贝U盘、硬盘了!是不是很给力?ProcessOnProcessOn并不是腾讯开发的,但腾讯文档支持插入ProcessOn,效果感人,故特推一下。ProcessOn是一个在线作图工具的聚合平台,它可以在线画流程图、思维导图、UI原型图、UML、网络拓扑图、组织结构图等等,您无需担心下载和更新的问题,不管Mac还是Windows,一个浏览器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发挥创意,规划工作。下图是ProcessOn提供的绘图模板,大家可以从中感受一下ProcessOn的强大。ProcessOn邀你一起高效办公!通过下面链接注册免费会员,您将获得1个月会员新人礼。https://www.processon.com/i/5eee13bf7d9c084420299d15腾讯微云腾讯微云说白了就是一个网盘,腾讯微云是腾讯公司为用户精心打造的一项智能云服务,您可以通过微云方便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推送照片和传输数据。腾讯微云的初始的免费空间只有10G,远远低于百度网盘。但是百度网盘什么都存储,微云作为一个办公文档存储网盘已经足够了,而且微云可以直接在Tim、QQ、微信小程序上找到,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都有相应的APP,而且下载速度要比百度网盘好些。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升级成超级会员,每月30元,6TB空间。笔者使用微云收藏一些手机上的办公文件,很是方便!大家就不要用它来存储乱七八糟的东西了,让微云专注于学习办公,营造一个良好、专注的环境。QQ邮箱学习办公都离不开邮箱,一般我们都会使用单位给配的邮箱,但我们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邮箱。QQ邮箱一般都是数字账号,不够“高大上”,大家可以用同一个QQ账号申请英文账号邮箱。虽然两个不同账号,但是都是一个邮箱,笔者就使用自己名字拼音注册了QQ邮箱,可以用于论文投稿的通讯邮箱,也是重要的办公邮箱之一。邮箱也可以当网盘使用,比如将要备份的文件、程序、照片等等添加到压缩文件中(一般为rar或zip格式),发送邮件时压缩文件作为附件发送,收件人填写自己的邮件地址(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发送邮件),这样发送邮件成功以后就相当于备份了文件,实现了跟网盘类似的功能。腾讯会议腾讯会议满足远程沟通的线上会议需求,支持手机/平板/PC多设备端,共享高清桌面,在线文档能力,高清流畅、便捷易用、安全可靠,让您随时随地高效开会,全方位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会议需求。今年疫情,很多会议、讨论都是在线上进行的。笔者在高校经常使用腾讯会议组织、参加会议,甚至参加答辩,确实能方便很多。而且腾讯会议支持录屏和文档共享,可以记录会议笔记,大家可以协同记录文档,提高了会议、讨论的效率!此外,微信小程序也有腾讯会议,可以方便手机上开会,走在路上也不会错过重要会议了!微 信微信就不用我多说了,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但是微信可以作笔记,收藏公众号上有用的文章,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投必得学术 和iJournal公众号是投必得创办的公众号,专注于SCI论文写作技巧分享,科研软件神器教程,学术资讯热点传播,是个不可多得的良心公众号,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Tim(QQ办公简洁版)TIM是腾讯推出的一款“轻聊QQ”,可以微信登录, 除了主打轻聊之外,风格简约。下图是Tim 的主要功能。支持多人在线协作编辑Word、Excel文档,还可发送会议邀请。Tim提供了云端存储,支持导入本地文档,支持查看修订记录。笔者在知道Tim以后,果断卸载了QQ,改用Tim了。Tim上有QQ邮箱、腾讯文档,可以满足我们的绝大多数办公学习需求,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编辑文档,上传下载文件。大家灵活运用好这些软件,将非常有助于高效学习办公。当没有互联网的的时候,可以手机开热点学习办公,基本花费不了多少流量。总 结腾讯系软件都有手机 APP、平板电脑APP和电脑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数据同步,让你随时随地学习办公,再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硬盘损坏了!用好这些软件让你摆脱移动存储介质,学习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投必得学术 的编辑们紧跟学术写作的最新趋势,分享最好、最新的科研工具,所以如果你有SCI写作困难、疑惑的英语问题或需要润色编辑的帮助,请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