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科生请注意,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已经公布日夜不休

文科生请注意,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已经公布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实力高校一直都是最受到文科学生关注的梦想学府,这类强校往往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者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这些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收到财政支持的倾斜,立项经费一般高达数十万元,而且立项数量具有绝对优势。在2019年6月28日,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本次共有61个项目入选。本次重大项目立项数较多的几乎都是各大文科名校。其中重大项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数量最多,共计8个重大项目。在本次2019年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名单中,按照数量维度来看,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名,四川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二名,南开大学共有5项排名第三名,北京大学排名第四名,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各有3项入选并列第六名。根据公示的具体项目名称,可以发现北京师范大学主要集中在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比较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和辅仁大学的传承。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占据绝对优势,另外,四川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藏学研究所、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南亚研究所和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所、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环境法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的入围人文项目主要集中在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在这次评选中,除了一些老牌的文科理科优势的顶级名校,也有一些文科实力的地方重点高校也能够分食到一些重点项目,例如西北大学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的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都有一个项目入选。除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6月28日还公示了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共有11个项目入选获得支持,分别来自复旦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和留言哦。

两厘米

交叉研究,为传统文科研究开启新宝藏

原标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有待求解的人文社科领域新问题交叉研究,为传统文科研究开启新宝藏一位研究宋代文学的传统人文学者,皓首穷经一生,恐怕也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苏东坡的“朋友圈”是怎样的?而步入数字人文时代,为历史文化名人的“朋友圈”画像,在技术上已非难事,且依托新技术对人文学科的“渗透”,更多学术宝藏正被打开。循着苏东坡“朋友圈”研究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可以洞察当下文科研究的新趋势:交叉研究,成为一种必须。人工智能哲学、计算社会学、神经美学、数据语言学……在大学,一些新冒出来的或正在孵化的新兴学科无不是对这一点的有力佐证。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有待求解的人文、社科领域的新问题。对大学来说,单一学科已难以招架迎面而来的新挑战,一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无用”的人文科学,正在学科交叉中产生新的分支,变得越来越“有用”。一批新兴学科正在交叉研究中产生,从文文、文理、文工到文医,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赋能”,正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启新的研究范式。曾经“式微”的文科,在交叉中强势崛起岁末年初,正是各大高校紧锣密鼓制定“十四五”规划之时。沪上高校不少学者在为未来文科发展“定向”时,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交叉。“一流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文科,而未来的文科势必在交叉研究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新年伊始,以理工科见长的同济大学就召开了一次全校文科大会。不少学者提及,科技与人文可谓“分久必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不同学科间相融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显现。对大学来说,曾经被认为“式微”的文科,如今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在寻找AI应用场景落地的过程中,学者们已然发现,“落地”的过程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而且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合作,文科在其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上海能否在“大城养老”上有更大作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落地、助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这不仅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牵引,以新基建开发新场景,而且新技术应用的“终端”始终落于“人”的层面。这意味着,在城市治理方面,需要人口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简言之,需要赋予技术以温度,由此来解决“智慧不养老”或“养老不智慧”的瓶颈问题。“随着交叉研究日渐成为趋势,不少看似‘无用’的文科也变得‘有用’起来,甚至会直接产生经济效应。”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以苹果手机举例。苹果手机在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工程美学的成功。众所周知,乔布斯给苹果注入的 “灵魂”,不仅在于手机功能的先进,更是给用户提供美好使用体验的“完美界面”。这是用工程学的方式,解决了用户的审美需求。用徐英瑾的话说,这类“乔布斯领域”本质上就涉及学科交叉,看似“无用”的文科,实则起着引领作用。器物史研究被徐英瑾用来作为另一个例证。很多传世器物目前被保存、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兴起,很多文物也开始“活”起来。但是,器物史的传统研究仍散落在以纸本为主要载体的巨量古籍之中。“这些处于‘二维’状态的器物史研究,在数字人文日渐兴起的当下,不仅要活起来,还要通过文史研究领域内部的交叉,结合全新的方法,让器物史、器物美学等研究,进一步对接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将考古、文博与人文地理更好结合,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源头活水。”徐英瑾直言,“大文科”格局的打造,将让文科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科技与人文结合,“新文科”建设提速文科研究必须交叉,和“新文科”建设的提速直接相关。“‘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就在不久前,山东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以公开撰文的形式,对“新文科”的时代需求和建设重点作了重点解读。她观点鲜明地指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当前,不少高校在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中,聚焦文科交叉研究,频频有新落子、新举措。外语学科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未来的翻译该何去何从、人工翻译是否会被机器取代?语言教育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嫁接出“新果”?对外语人来说,这些问题不仅是学术层面的关切,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关学科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成立的数字人文与语言智能实验室、语言数据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研究院等,都代表着学校在顶层设计层面的全新考量,推动语言数据应用落地、教育智慧化发展,以及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等。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直言,当今的外语教育正不断与不同学科领域发生着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上外未来发展中一个重要起点。在办学层面,学校不仅关注如何把对传统语言翻译人才的培养推向卓越,同时也关注与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的神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数据科学和语言智能等,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实现跨学科资源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主动“破壁”,收获全新样式的学术成果以苏东坡“朋友圈”的由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介绍,目前,哪怕是在传统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内部,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正在主动“破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交叉研究中开启新的学术研究之路。实际上,对苏东坡“朋友圈”的构建,这类关系型数据库的构建正是当前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苏东坡的一生中认识哪些人?分别和哪些人有重要通信来往?同期和这些人有来往的还有哪些政要和文化名人?在传统史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数字工具挖掘当时的人物关系图谱,或会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历史GIS,即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被越来越多新生代的青年学者所使用。把传统的历史人物、事件信息和地图相结合,这种以 “空间、图像、可视化”为特征的超文本历史表述,完成的很多工作都超越了传统人力所能完成的范围,开启了全新的学术研究场域,也意味着会收获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全新学术成果。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徐英瑾认为,当前的文科研究不仅在与多学科的交叉中迎来全新的研究方式,以新钥匙打开新的学术世界;另一方面,能否掌握新钥匙、在学术研究上成功跨界,对学者本人来说则意味着挑战。以徐英瑾目前从事的人工智能哲学为例,除了传统的哲学功底,人工智能技术所涉及的算法、逻辑学、语言学、神经学等,这些听上去十分“高冷”的学科,对从事这一交叉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却成为必须的知识储备。“交叉研究的前景很美好,但要成功实现跨界这一跃,实则不易。”徐英瑾说。来源:文汇报

当我昏乎

山西大学召开2020年文科科研工作推进会议

未来网高校频道1月8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宋文婷 郭谦)1月2日,山西大学举行2020年文科科研工作推进会议。该校校长黄桂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该校副校长殷杰教授主持。会上,该校社科处处长侯怀银教授从项目与经费、人才与平台、成果与获奖、服务与管理四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文科科研工作,并对2020年的重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他强调,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是本年度的两项重点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确保申报数量和质量。黄桂田校长就该校文科科研工作的发展进行了重点阐述。他指出,科研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展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做好文科科研工作必须做好四点:一是科研要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必须从抓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角度做好科研工作。二是科研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强调长远。学校和学院、研究所要认真总结山西大学的科研传统优势,反思我们现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形成符合山西大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三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学院、研究所要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和规划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并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使得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一个台阶,使之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培育和凝练一系列有显示度的重大课题和成果,组成团队,集体攻关,形成既顶天又立地的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殷杰副校长在主持讲话中指出,科研工作对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事关人才培养高度和教师层次素质,教学与科研是大学之中每位教师的两大任务。他强调,此次会议既是总结会、谋划会,也是部署会、动员会。科研管理不仅要思路清晰,更要加强制度落实,要点对点、人对人做好工作,发挥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他要求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就如何提升各单位教师的科研能力认真思考,达成共识;要动员部署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和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两项重点工作。该校文科各学院书记、院长,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一级研究单位负责人,科研秘书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方将踌躇

杨建新教授:更上一层楼——谈谈对兰大文科科研的一些认识|治学大家谈

更上一层楼_谈谈对兰大文科科研的一些认识_如今在高校中,大家都已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东西,缺一不可,但这个认识是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的。作为一名兰大历史系的退休老教师,我想从自己对赵俪生先生的认识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感受。60多年前的一天,在兰大历史系师生中,一个消息传播着:赵俪生先生要调到兰大历史系来了。听到这消息,兰大历史系的学生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不久,在我们的热切期望中,赵先生果然乘火车来到兰州。我当时是系学生会和团总支干部,作为学生代表,也到火车站迎接了他。初一见面,他就给我一种热情豪爽、精干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赵先生是当时中国史学界著名的教授,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方面,是一位公认的大家。他的到来,对当时历史系的师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赵先生到历史系后,没有辜负师生的厚望,为历史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回顾他的诸多贡献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赵先生的课讲得非常好,在教学上颇具大家风范,而研究学问更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历史系的师生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对科学研究的实践更是十分欠缺。赵先生以他数量丰厚的专著和论文,以及不断探索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影响了历史系的师生。在我的印象中,赵先生在兰大最初的几年中,曾经关注过西北史地的研究,鼓励大家从事中亚学的研究,组织过中国土地史的研究,亲自率领青年教师到敦煌莫高窟和研究所进行科研调研活动。甚至在西北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他都发表过重要的科研文章。他的这些科研实践,启发了当时历史系的年轻教师,指导了当时历史系的科研方向。在赵先生的亲自实践和鼓励之下,谈学问、谈问题、谈研究、写文章,逐渐在历史系师生中成为主要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了历史系注重科研的传统。无论风雨如何变换,他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他的人格魅力一样,历久弥新,一直是影响和感召历史系师生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春天,兰大历史系也在这个良好的大环境下开始复兴。据我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复兴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赵先生倡导的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得到了具体的实施。赵先生虽然在历史系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但因为大家对他的尊重、钦佩和认同,使得他所倡导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历史系师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跨入学科建设的大门,历史系仅以四五十人的教师队伍,就出现了中俄关系史研究的团队和机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团队和机构、西北史地的研究团队和机构、苏联史的研究团队和机构、中亚史的研究团队和机构、敦煌学的研究团队和机构,创办了由国家出版局批准在国内外发行的《西北史地》《敦煌学辑刊》《苏联研究》等学术刊物,并以兰州大学历史系为依托单位,建立起了全省的“西北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两个省级学会,成为当时兰州大学乃至甘肃省的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又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学科的出现、成长和发展,虽然都各自有创始人和团队,但与赵先生所倡导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着极密切的启蒙和传承关系。我现在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回忆起当时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经历,仍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关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我还想再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讨论:一、要有科研意识。作为一个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科研意识,要懂得没有扎实、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就不可能履行好传承和弘扬社会优秀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二、要有问题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脑子里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是思维危机的时候,就是学术停滞的时候。 三、要有成果意识。做事情一定要有结果,做事情不求结果不如不做,搞科研要有成果,而且必须预估成果的形式、内容和发展。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创新是有层次的,从结构创新到流程创新,从局部创新到全面创新,从一般创新到重大创新,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学校应建立科学研究创新的评估机制。五、要重视科研、学科团队建设。系统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一个配合良好、目标一致的团队,特别是随着当前综合性、跨学科研究课题不断增多,研究团队建设也需要更加科学,既要允许个人开展研究,更要重视团队研究,应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组织科研团队,建设各种学科群合作平台、学科建设平台以及学科内项目建设平台,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形成既有明确的研究界限,又有学科间、项目间紧密合作机制的局面。六、要重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学校应把推动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超前发展作为文科建设的战略性安排,进一步明确我校文科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并为之集中提供优势资源支持和良性发展的宽松环境。祝大家坚守规矩,鏖战疫魔,健健康康迎接新学期!_作者简介_杨建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__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教务处编辑 | 尹欣云责任编辑 | 韦世龙主编 | 肖坤

激斗篇

必看!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文科高校100强

必看!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文科高校100强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一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武汉大学排名第三清华大学排名第四具体详情如下

滑雪课

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新学期文科科研工作会议

3月17日,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新学期文科科研工作会议。该校主管科研工作副校长雷兴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各文科院(系)、单位的科研副院长(主任)、科研秘书及社科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社科处副处长李学文主持。社科处处长赵新峰强调,学校科研工作要紧密围绕“十四五”期间科研重大成果培育战略需要,以重大项目培育、高水平成果产出为重点,进一步拓展科研发展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他指出,要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立足“两个一百年”深化课题研究、坚持“四个统一”做好项目库建设三方面做好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同时,他还针对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实际,结合自身项目申报,以及作为评审专家的双重身份,对项目申报进行指导和经验分享。雷兴山指出,学校要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定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高质量地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下功夫,针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在制定院系“十四五”科研规划上下功夫,围绕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落实学校重大成果产出和重大项目培育战略上下功夫,聚焦学科前沿,寻求发展突破口,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在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上下功夫,破除院系、学科、教研室壁垒,整合资源,组建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最后,他要求全体科研工作人员充分发扬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精神,用心用情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刘丁鑫)

方将踌躇

文科博士毕业,社科院和大学都想要你,选哪一个更划算?

作为一个文科博士,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省社科院和当地的大学都想要你去工作,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才更划算呢?在做选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社科院和大学的性质。社科院是作为科研机构而存在,社科院是一种智库。而作为大学,兼具两种功能,其一是科研功能,其二是教学功能。因此,选择去社科院,还是去大学工作,首先要看你是希望毕业之后纯粹做科研工作,还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纯粹的科研工作更适合自己,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甚至有的人虽然是博士毕业、学富五车,却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求职者而言,兼顾科研和教学,反而更适合自己。如果我们选择去社科院工作,相比在大学工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工作的自由度更高。一般情况下,社科院的研究员都是不坐班的。也就是说,作为社科院的员工,你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打卡和签到。很多省份的社科院都规定,每年只需要完成定量的科研任务,就不用上班。甚至有一部分社科院,根本就没有科研任务的定量要求。但如果你是一位大学老师,如果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受到学校管理规定的限制更多。从学术研究的氛围而言,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大学的氛围更好。毕竟,大学是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更纯粹。作为大学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更容易取得成果。如果是在社科院工作,很多人会觉得,社科院的研究员相对而言更功利一些。他们更热衷于做项目、做课题,从中获取劳务报酬,而不是纯粹做科研。社科院研究员们所做的课题的应用性比较突出,但学术性相对而言更少一些。因此,如果个人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得首选大学。从收入上来看,社科院工作和进入大学工作,到底哪一边的收入较高?对此,其实并没有定论。关键是看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社科院工作和在大学工作,都可以按月领取固定工资。如果想要赚取额外的收入,要看个人的科研能力强不强。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强,不管在社科院还是在大学,都能够赚到不菲的收入。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差,在哪里都是“混日子”而已,只能领一份“死工资”。如果你是一位文科博士,毕业后,你会选择社科院还是大学呢?

两部分

我校获批1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018年第262期 总第883期近日,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学校副校长陈时见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中西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研究”(项目批准号18JZD053)获准立项。据悉,今年全国共获准立项55项。中西部高校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的洼地,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短板,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需要科学理论支撑、政策支撑和实践支撑。陈时见教授的课题围绕中西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主要实践问题,以中西部地区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致力于破解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问题,课题共设立4个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系人文社科类最高级别科研项目之一,该类项目以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为宗旨,每年面向全国高校及各中央部委征集选题,经专家充分论证、评审后每年遴选出50项左右选题,然后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标,经严格评审公示后立项,现已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影响广泛,效果显著,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层次项目为抓手,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坚持引导鼓励申报与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并举,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高级别文科研究项目申报质量不断提升。编辑:肖子涵责任编辑:黄维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投稿邮箱:media@swu.e.cn

盍不为行

湘大2019年度人文社科科研工作总结大会召开

(会议现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1日讯(通讯员 陈颖 王成奇)1月9日下午,湘大召开2019年度人文社科科研工作总结大会。湘大副校长刘建平出席,湘大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盛明科主持会议,湘大人文社科各学院院长、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及社科处全体工作人员参会。社科处负责人对2019年度人文社科工作进行了总结,还部署了2020年社科项目申报、结题、智库建设和成果组织等工作。2019年湘大人文社科在项目申报、成果质量、科研获奖、成果转化、学术氛围、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全年共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和青年项目立项27项,排名全国第26位、高校第24位、全省首位;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8项,立项数居全国26位,全省首位,刷新湘大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纪录。圆满完成5项省级重大智库项目,立项数与湖南大学并列全省第一,立项经费为全省首位,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1次,获批示次数居全省智库单位首位。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应邀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会议,并作典型经验发言,获得好评。会上,湘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佳华、商学院院长楚尔鸣、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剑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和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强就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评奖、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作了交流,对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多元申报、增加平台投入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刘建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2019年学校人文社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学校上下一心、职能部门与各学院通力合作的结果。社科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打造科研团队,凝炼科研特色,推出科研精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长少无序

厦门大学发布“文科提升计划”30条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 近日,厦门大学召开人文社会科学大会,系统总结“繁荣计划”实施以来文科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明确新时期文科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并就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文科工作作出部署。并发布“文科提升计划”30条及系列配套文件,旨在全面提升厦大文科综合实力。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会开幕 校方供图厦门大学校长张荣对厦门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厦大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传统优势,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课题,厦门大学要勇担历史使命,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准确把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正确处理好根与叶、魂与形、力与态、新与旧、中与外的关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厦大风格、世界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张荣表示,要坚持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紧紧抓住“学科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科研体系”着力点,全力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产出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以一流学科助推一流大学建设。他强调,要发扬学科历史传统,统筹兼顾学科发展现实基础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未来需求,加大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掌握学科发展主动权;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运用新思维,发展新方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文科,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研究范式革新和理论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研驱动模式由兴趣型向指向型发展,科研组织模式由单兵型向团队型发展,科研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组织型发展,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一流学科体系。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架构,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打破学院(研究院)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人才特区”,扶持更多学科迈进一流。会上,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分析了厦门大学“文科为什么要提升”和“提升什么”等问题,解读《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30条及系列配套文件,提出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点,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厦大文科综合实力。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始终把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神圣使命,把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为重要导向,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任务,诞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建设了一批有突出地位的优势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厦大特色。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党和国家对学校发展的新期待,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努力为一流大学建设“铸魂”,为一流学科发展“聚力”,为服务经济社会“汇智”,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张彦强调,建设新时代一流文科,要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创新发展,打造学术高地,建立厦大在国家战略中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努力发挥智库优势,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树立世界眼光,深化学术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方法和经验,不断寻求科研方法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厦大声音,提升中国学术的影响力;加强学科建设,巩固传统优势,加快特色发展,补短板、重培育、促协同,依托项目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建设、科研评价等抓手,形成新增长点和新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取得实效;坚持人才先行,优化落实政策,汇聚各方面合力,建设一流队伍,在重大领域和重大方向上努力开拓,结合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探索推广“课程思政”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学生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科研管理部门要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科研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塑造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校、院要加强互动,共同策划运作重大项目,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和氛围支持。 (郝孟佳 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