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本推荐 | 《丝路文化研究》(第一辑)居委会

文本推荐 | 《丝路文化研究》(第一辑)

文本推荐书名:《丝路文化研究》(第一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主编:赖永海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主题词:丝绸之路,文化史,研究目 录目录一文字表述目录二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简介《丝路文化研究》集刊以“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为背景,既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又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当下,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度解析了国际当代经济发展趋势,是中国用东方文化和东方思维关照世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现,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期设有“特稿”、“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丝路沿线国研究”、“人间佛教研究”、“区域宗教文化研究”、“‘一带一路’文化明互鉴访谈录”七个栏目,共收录了《“一带一路”与佛儒交融》(赖永海)、《唐代敦煌道教中清信弟子经戒传授考论》(刘永明)、《台湾佛教探源》(刘玉增)等14篇文章。“一带一路”与佛道交融“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顺应地区合作和全球化的潮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提出的一项重大倡议和战略布局。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曾经是中国同周边地区和国家经济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走廊,对于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东方两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其文化的互联互通乃至相互交融,正是借助于“一带一路”来实现的。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肯定了佛教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并称赞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如果说,唐玄奘“西天取经”(627)借助于《西游记》,国人几乎妇孺皆知。实际上比玄奘早二百多年(399)的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就与慧景等沿陆上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并留下极具史料价值的《佛国记》。与玄奘沿陆路回国不同,法显回国时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至于从西印度来中土弘法传教者,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如著名的译经家真谛、传译弘扬般若学的著名佛教思想家鸠摩罗什,还有被奉为禅宗初祖的达摩禅师等,都于不同时期经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中土传经弘法。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从几个不同角度来看看因历史上的“一带一路”而实现东传的佛教及其中国化,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对于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的作用。第一个问题,佛教产生于印度,但现在的印度,几乎没有佛教了,而中国却成了世界佛教的大本营,为什么?第二个问题,佛教是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当时的情形是:大小二乘并传,空有二宗兼弘。但是,今日的中国佛教,除了云南大理一带还存留有少量的“上座部”佛教外,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清一色是大乘佛教,为什么?第三个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学派、宗派,但自隋唐之后,禅宗却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为什么?第四个问题,中国佛教发展到晚清,已极度衰落,而“人间佛教”的提倡与弘扬,却能使中国佛教起死回生。为什么现当代的中国佛教会走上人间佛教的道路?这些问题不用想、也不必逐一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就是我本篇文章题目中所标示出来的四个字“佛儒交融”!对于中国佛教为什么自隋唐之后就是大乘佛教一统天下问题,似不宜从佛教自身去寻找答案,而应该从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中去找原因——如果一言以蔽之,此中之缘由无他,盖因大乘佛教注重利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注重自利、单讲自我解脱的思想更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那么,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是什么呢——在这里,人们就碰到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始终绕不开、作为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虽然包罗广博,但其核心思想有二:一是注重人本,二是强调人世。进人隋唐之后,儒家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注重现实人生、强调利他济世的大乘佛教会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小乘佛教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自利,强调自我解脱。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说:“广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在何处,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应当在这个基础上昌明佛学,建设佛学,引人到佛学光明之路,由人生发达到佛。小乘佛法,离开世间,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这种现象从禅宗自唐五代之后的“一枝独秀”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禅宗之所以自唐五代之后会“一枝独秀”,学界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分析与解读。有些学者曾把这种现象归结为隋唐之后寺院经济的瓦解和经典文书的毁坏。诚然,寺院经济的瓦解和经典文书的被毁的确是那些依靠寺院、经教的宗派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禅宗在这方面所遭受的打击也确实最小,但这绝不是禅宗独盛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从思想层面说,是它深得儒家学说之底蕴和真谛,比较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同儒家思想实现了对接与融合——儒学化。进而言之,儒学化的禅宗又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呢?这可能又得进一步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即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古代久盛不衰?何以能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主流?考诸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儒家只是其中一支,其历代之代表人物并不见得比各家高明多少,其思想也不是特别精深博大,体系亦非特别严谨,但是,他们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即适应时势,符合国情,所提出的主张,能够适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这也是儒学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禅宗亦然,禅宗的思想不像天台、唯识、华严等宗派那样博大精深,也没有非常严谨的思想体系,但它却能为广大民众乃至士大夫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这种现象从理论上说,亦即“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上说法也许会遭到这样的一种质疑,亦即“儒学化”了的佛教难道比原始的、“纯粹”的佛教更好、更具生命力吗?——这个质疑把问题推回到了本文的思想“原点”——即应该如何看待“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问题,应该如何评价“一带一路”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和历史贡献问题。古人有句话颇富哲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用来理解一种文化的特质及其生命力,有时颇有启迪:任何一种文化,越是“纯粹”,有时越是没有生命力——正如黑格尔所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如一条大河,越是到末端,越成滚滚洪流,因为中间不断有许多支流加人。如果一种文化过度追求自身的“纯粹”,而排斥任何支流的加入,那么,它流不了多远就会枯竭了。从这个角度说,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学化的佛教在中国会经久不衰,甚而成为世界佛教的大本营——因为它能够在保持佛教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与当时当地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相适应、相契合的思想要素,从而成为一种既契理又契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如果,以上所言是就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成就了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与发展,那么,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包括儒家、道家、道教,甚而诗书画等)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助推出宋代“新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元的“全真道”、后来成为中国画主流的“南宗画”及书坛画苑奇跑的禅诗禅画等,则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后,所产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有容乃大”,更适合用来说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与生命力,就儒学与中国佛教而言,包容性非但相互成就了对方,更发展了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巨大的包容性是任何一种文化(包含宗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有说“一带一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智慧,此说本身亦可谓慧眼独具,因为正是借道“一带一路”,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物质的、非物质的)得以有交流、碰撞的机会,因之而有包容、互鉴、互动的契机,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主编及本文作者介绍:赖永海,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编辑 / 王欢校对 / 段玉蕊

格心

期刊论文投稿经验分享

马上就到了毕业季啦,相信最近一段时间,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一定是非常非常的忙碌,每天追着导师只为一件事:论文。说到了论文,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论文会发表在SCI上面啊?没想过?那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连白日梦都不做的嘛。言归正传,今天小编要说的就是:如何使一个新手小白,例如毕业生的你们,可以得到编辑们的青睐,成为被赏识的“千里马”。其实,不满你们说,很多学者在发表学术论文时都有过被拒绝或者石沉大海的经历。这并不是代表你的能力不够,而是说明你不认真。为什么不认真?我很认真啊,不认真怎么可以写出这些科学理论,怎么得出这些科学真理,小编你不会搞错了吧。小编真的没搞错,是你真的没有认认真真去投稿。注意,小编这里的认真说的你是投稿过程的认真。第一,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发表论文的意义。有人又要开始吐槽了,怎么会没思考过论文的意义,没思考过,我干嘛还要埋头苦苦写论文呢?当然是为了发表啊,为了越来越优秀啊。所以,你的论文说白了,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发表,那何谈论文的意义?论文的意义在小编看来,在于两点:1、为了传播学术观点。2、为了实现人生某方面的晋升,多数是在工作或者学位方面,偏重生活实质性。那搞清楚你发表论文的意义了,你觉得这点重要嘛?肯定重要啊,明白了论文发表的意义,才能更有助于我们论文的发表。如果你是为了传播学术观点,那你文章定位是一些人气旺,读者庞大,知名度响亮的期刊,以便学术观点在第一时间传播,引起人们的热烈反响。如果你是实现人生某方面的晋升,那你需要在一些学术期刊排名较前的刊物发表文章,因为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从侧面也能够反应出你的专业能力确实很突出。所以针对发表论文的意义,看似一个无内涵的问题,其实里面另有玄机。解决了发表论文的意义,那么你平常是怎么写论文的呢?首先,你肯定知道每一个刊物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有独特且独特的“期刊”文化。这并不是某个编辑或者某篇作者就能造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不断出版,在出版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个风格决定就是我们要追踪的对象。我们在投稿时,要尽可能的多去了解这本期刊,了解期刊的内容风格,了解期刊选题取向,甚至有时候要考虑期刊的篇幅体例。让我们的文章,是依托期刊而生,并非向期刊靠拢。让编辑看到你这份文章时,就觉得这份文章应该是为期刊而生,与其他投稿文章不同。其次,考虑了期刊特点。需要考虑期刊读者的市场,要根据期刊面向的不同人群,调整文章内一些语句的使用。相信我,这样会让你文章更容易得到编辑的喜爱。最后一点如何让编辑的目光定留在你的文章上。推荐大家要在文章之前写一个短的简介。简介的内容不多三个方面:自我介绍、研究内容、研究贡献。这是作为一个资深编辑人首先关注的三个方面,一定不可忽略的一点。自我介绍要包括个人学历,学科方向,近几年做了哪些研究或者工作;研究内容就是大体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关键字,主要内容阐述一下;研究贡献,更多是这份研究的价值取向,它有哪些作用,可以如何应用在生活中,或对一些问题有一些深刻见解等等,做好这些,我相信你肯定会得到编辑们的喜爱。以上呢就是小编的独家经验,希望可以帮到你们。#百度学术毕业季#毕业季来了,百度学术送你一份有效期为四年的超长期“饭票”!一次性解决文献查找、开题、查重三大学术难题,PC端搜索百度学术即可参与活动并了解百度学术相关功能:百度学术开题助手,全面分析研究热点,多维度推荐参考文献,还能参与开题讨论,助您快速把握研究方向,轻松开题!

举群趣者

浅谈:文化研究与中国语境

语境中的文化是十分复杂的,从背景到现实都与西方大相径庭。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是边缘性的,但其在中国语境中则是最新登陆的又一种"西方",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至少是象征性的中心性;但又并不尽然,文化研究又以其批判性、颠覆性、非正统性为中国学界那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边缘话语提供了声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更是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的文化研究还无法应对当今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实。  诚如许多学者所共识的那样,中国虽是一个笫三世界国家,但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这就为其自身复制了一个想象性的幻影。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和消费化,一些大都市在生产/消费文化幻象方面,已与那些发达国家相去未远,也已基本具备了"后"文化的某些特征。为此,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就尤其令人关注。 一、 文化研究之所以成为西方自"语言学转向"以来,继文学研究之后的一种新的拓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后结构主义(在美国解构主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新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提供了理论,直接引发了一种多维的广泛的文化研究的展开。所以在关注其中、文化、诸多因素时,不应因此便忽略了文本研究(自结构主义甚或是"新批评"以来的传统)的重要,尤以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更是如此。与其说文化研究是从关注文本到关注社会,还不如说是将"文本"扩大化,走出了昔日仅仅关注"文学性"的狭小视野,而把历史、文化、社会亦视为一种"文本"来加以解读,并寻求其背后的"深层关系"。文化研究不是抛弃了结构主义以来"文本研究"的成果,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加以运用。 二、   其实,文化作为又一"西方"的传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行"文化研究"的课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对西方"",一直是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吃螃蟹"。但这并不是一种时空对等的传播/接受,而更像是经过了"时空隧道"的科幻旅行。随着从西方到东方的空间转换,时光便神奇地倒退了半个世纪。弗洛依德、索绪尔、普罗普这些20世纪初的大师,早已成为西方经典的"古人",在中国却"时光再现",重又焕发了青春。他们仿佛从"时空隧道"被抛回了20世纪初,重又成为"先锋"和"异类"。 为此他们还要时不时被当时的"学术界"批上一批。这些现在看来或许有点滑稽,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方面,知识的背后是权力的运作,正如有的学者所的那样:"如果说,新时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着再一次’遭遇世界’的文化体验,那么,我们所遭遇的,事实是20世纪的、准确地说是战后或称后的欧美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80年代,是本世纪欧美文化凭借国家的文化机制大量涌入的时期;但80年代前半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直至今日)中国文化的主部,始终并未与这一新的西来文化引进与介绍同步。如果说,战后欧美世界的变化:后工业、后主义或称晚期资本主义与当代中国所形成的经验上的断裂、隔膜,使得战后欧美文化呈现出鲜明可辨的’他性’特征;那么,欧洲文化内部最重要的事实;’语言学转型’则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界难于逾越的知识及语词的鸿沟。……不仅是出自一份现实与历史的无奈,而且有意无意地凸现并实践着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意图;遮蔽中国近、现代史,遮蔽对当代史的探究,以欧洲中世纪类比于’超稳定结构’的封建中国,以文艺复兴类比于新时期的’启蒙主义时代’。  除了这种权力关系而外,我以为也还有着诸多的其他因素。比如,一种文化理论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渊源的。无法想象能不懂弗洛依德而精通拉康,不知索绪尔而谙熟罗兰·巴特。所以中国学界对现代西方理论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补课过程,必须从头来。不过这就多少有了些"恶补"的样子,其间时间再次发生了奇妙的扭曲,就像传说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般:今年还是西方40年代理论,明年或许就进入到60年代了,几年以后已是追至70、80年代。而如今的文化研究似乎终于赶上了西方的"现在时",就要与世界"接轨"了,就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 三、   另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市场机制运作对文化批评的利用和改造,致使某些批评偏离学理并被商家所利用,其间缔结的新的"共谋"关系制造出一系列虚幻的文化批判风景。这就使得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异化、消蚀的危险。   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已日趋界线模糊的今天,"思想"也会异化为某种"技能"。哪怕是最具反抗性的"异端",也会在意识形态与市场需求的种种妥协与共谋中,物化为一种新奇的消费品,而被适时地拍卖。这类现象在当今文化市场已屡见不鲜。继以构筑虚假"民间"为支撑的"痞子文化"当令走红之后,市场已又推出一批以"XX酷评"、"XXX批判"、"XX批判书"面目出现的文化批判类畅销书。它们貌似尖锐,实则以此招徕生意,所以此类"批判"大多停留在最具可读性和炒作性的现象层面,以"常理"(往往是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为评判标准,说长道短。本质上已不是"批判",而是另一种"遮蔽"。其自身就已经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对象。然而在众多媒体此起彼伏的宣传炒作声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似乎还只能是一个缺席者与沉默者。然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又势必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保持距离,否则便会丧失其批判性。这样就又注定了其在中国学界的精英性与超前性。在他的身后,并不存在那种想象性的后援--民间,他注定孤军奋战,注定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和市场需求的利用。此外,他借以存身的学术机构的官僚化与市场化,以及现今学科间的壁垒,都对文化研究形成了挤压。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语境文化研究的诸多阻碍。中国的文化研究任重道远。

黑塚

弘扬凉州文化《凉州文化研究》正式创刊

中国甘肃网4月18月讯(本网记者 张振国 文/图)4月18日,记者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获悉,武威历史上第一本专门开展凉州文化研究的学术刊物——《凉州文化研究》于近日正式创刊。据了解,该刊物是一本致力于凉州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专业期刊。其编辑发行的意义是为进一步拓宽凉州文化研究渠道,讲好武威故事,扩大凉州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该刊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主办,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为刊物题写了刊名。据悉,该刊拟定为季刊,性质是内部准印刊物,主要是向市内外相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赠阅,以期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凉州文化研究》创刊号上,刊载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所长在“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余秋雨先生的《凉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关键所在》,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著作《陈寅恪论凉州文化》,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亲临武威天梯山的考古论文《宿白与“凉州模式”》,此外创刊号还刊载了“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地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凉州文化研究》作为宣传、推广凉州文化的一个平台,也是武威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凉州文化研究》的创刊对于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假名

前线杂志社主管主办|《北京文化创意》游戏研究专题征稿启事

《北京文化创意》是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管主办、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出版的双月刊,由赵曙光教授担任执行总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倡导具有国际视野、根植中国实践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打造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学术研究期刊品牌。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网络游戏之都",《北京文化创意》拟在2020年9月出版游戏研究专题,特面向各领域专家学者诚挚征稿。1. 常设栏目前沿研究、数据挖掘、国际视窗、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文创沙龙等。另根据需要设主题栏目。2. 封面专题每期设立一个封面专题,围绕一个领域集中进行研究,本期专题为“游戏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游戏用户研究、游戏产品研发、游戏产业研究、游戏产业政策研究、游戏监管、游戏伦理、游戏化社会、游戏化传播、游戏交叉学科研究等。3. 稿件审阅所有来稿须经过论文相似度检测。编辑部1个月内完成审稿。拟录用文章将通过电子邮件回复作者。请勿一稿多投。4. 著作权授权声明凡经《北京文化创意》刊录的论文,其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将转让予《北京文化创意》编辑部。5. 文责自负本刊所发表的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若发表的论文引起著作权纠纷,由作者自行负责,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6. 刊物邮寄稿件刊出后,编辑部将于当月月底或次月月初向作者邮寄样刊两本。7. 版面费和稿费本刊不收取版面费,并按照千字100元的标准发放稿费。8. 截稿时间本期专题征稿截止到2020年9月10日。9. 格式规范(1)文章篇幅一般为8000-12000字(重要论文篇幅可放宽)。(2)稿件内容包括:文章标题、作者署名、单位信息(单位和省份城市邮编)、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3)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同一作者的介绍之中不出现句号。如有通讯作者,请标明。(4)文内标题按一、(一)、1、(1)分级编写序号。表、图应随文插入,且在文中注明如表1(图1)所示。表题居中位于表的上方,图题居中位于图的下方。如果图表中引用了其他文献的数据资料,应注明详细的资料来源。(5)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应提供齐全的著录项:著作类:作者(译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直接引文时标明)。论文类:作者姓名、文章名、所载报刊名称、年份、期号、页码。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脚注中如涉及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电子文献)应作为参考文献在文后出现,不宜采取脚注方式。参考文献格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修改。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允许采用角标方式或夹注方式,两种标注方法任选其一,不要混用。推荐使用角标方式。——角标方式正文引文处用上角标标注,按在文中出现顺序排列。角标一般应放在标点符号之前,如[1];多个文献可以用简单标注,如:[15-18]。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采用原标注。如:戴斌指出:……[1]。……戴斌指出:……。[1]如果多次引用同一文献而引用页码不一致,角标采用同一个标注,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按出现顺序列出页码,两次引用的页码之间用分号隔开。参考文献按照方括号[1]/[2]/[3]……在文末排列,按照出现顺序排序。——夹注方式正文引文处用括弧夹注,文尾参考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如果引用同一作者同一年份多个参考文献,用a,b,c等标注。正文夹注中涉及多个作者用逗号隔开。参考文献按照方括号[1]/[2]/[3]……在文末排列,按照文献作者姓氏拼音排序。(6)文章(包括正文、图、表、注释)中出现的英文(包括名词、作者姓名、其他)请翻译成中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英文放在括号当中。如果只是在括弧中出现,可以不翻译成中文。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英文姓名的缩写不用加点,在正文、图、表、注释中出现的英文姓名的缩写要加点。英文的期刊名、著作名用斜体。文章篇名不用斜体。英文文献篇名统一为第一个字母大写,著作名和期刊的首字母也需大写。10. 投稿方式投稿邮箱:bjwhcy@beijingculture.cn来源:北京文化创意期刊

红飘带

《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创刊

内容简介《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由(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淮阴师范学院联合主办、《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编辑部编辑出版。《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作为(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刊,以《西游记》文化、《西游记》文本以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传承经典、创新发展”为办刊理念,旨在促进西学研究、培育西学新人、传播西游文化,积极推动我国西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暂定每辑28万字左右。本刊现设有“学之重点”“方家回眸”“旧话新说”“西游新生代” “校本精品”“广角观察”“传播动态”“新课题·新观点”“新创意·新领域”等栏目。目 录【彩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游记》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资助项目《西游记》成书的田野考察与成书史研究【学之重典】“《西游记》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解读(胡胜)“《西游记》成书的田野考察与成书史研究”的基础意义略说(高淑娟 徐向顺)《西游记》研究各级科研项目统计及说明(朱明胜)【方家回眸】对孙悟空原型论争的综述与展望(苏兴 苏铁戈)再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王齐洲)《西游记》文本阐释的新突破—— 序竺洪波(西游释考录)(陈文新)《西游释考录》(节选)(竺洪波)【旧话新说】新世纪学术场之“喧嚣”游戏——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评论(杨俊)《西游记》作者考证的方法论问题(竺洪波)谈《西游记》作者之争的学理与方法论(蔡铁鹰)附录《吴承恩集》前言《吴承恩年谱》前言《大道正果一一吴承恩传》前言【西游新生代】《汉语大词典》涉及《西游记》词条考释(孙艳梅 王毅)【新课题新观点】江苏省教育厅重大招标课题:《西游记》文化传播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王毅 张莉)子课题成果:《西游记》成书研究综述(程泱 李晓华)子课题成果:百年《西游记》电影改编综述(蒋启超 王毅)【校本精品】尊重文学 呵护经典——如履薄冰的重整“西游”路(李洪甫)浅谈世德堂本《西游记》常见的校注问题(李天飞)【新创意·新领域】“西游记”文化产业中的符号建构及其传播价值(张吕坤)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孙悟空情结(杨晓林)从影视改编看《西游记》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方向(王新鑫)【广角观察】改革开放以来《西游记》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文章的可视性分析(朱明胜)【传播动态】谈谈林小发的德文译本《西游记》(李晓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2017(西游记)高端论坛”“2018《西游记)高端论坛”在淮阴师学院举办《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编委会主 管:西游记文化研究会 淮阴师范学院主 办: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顾 问:梅新林 詹福瑞主 编:李相银 王 毅执行主编:蔡铁鹰编 委:(按音序排列)曹炳建 蔡铁鹰 胡 胜 李相银 苗怀明 祁连仲 王 毅 徐习军 杨 俊 竺洪波本文经《西游记文化研究辑刊》编委会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焊花美

加强历史文化研究 共创共建美好家园

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考古、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加强内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1.内蒙古历来是北方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共同家园内蒙古是一个纵向十分深厚、横向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区。各民族在这里栖息生活,谱写了一曲曲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交响乐。远自汉代,统治者就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策略:从汉高祖开始先后有十余位宗女嫁于匈奴单于,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昭君出塞;《汉书》中也有大量匈奴人归汉封侯的记载。以政权形式整体上推进民族融合的也不乏其例:北魏孝文帝政治上力排众议,推动太和改制,“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语言上“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如此渐习,风化可新”,目的就是令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融入中原先进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如蒙古族,祖源上与匈奴、东胡、鲜卑有密切联系,统一过程中汇聚了汪古、克烈、乃蛮等部族和突厥等众多栖息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形态;任何在民族及其文化形态上单一、排他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各民族创造的灿烂历史与文化一起汇聚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与文化。2.内蒙古丰富的历史遗迹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蒙古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汉长城、居延汉简、盛乐古城遗址、辽祖陵、元上都等,无一不镌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拥有的智慧与才华。中华文化中的玉文化、龙图腾崇拜在红山文化中有迹可循;契丹人的辽祖陵、辽中京等历史遗迹令人惊叹;吐尔基山辽代公主墓墓藏文物精致富赡;女真人修建的从呼伦贝尔绵延至内蒙古中部的金界壕气魄恢弘。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力强盛的元朝,其名称源自于《周易》之“大哉乾元”;文化更是荟萃中外,元上都城内仅宗教建筑就有道教的崇真宫、长春宫,佛教的大龙光华严寺及藏传佛教的乾元寺、帝师寺,儒学的宣圣庙,在元代文献和后世考古中甚至发现了景教、伊斯兰教的有关资料及欧洲人埋葬于元上都附近的事实。至于元上都附近的李陵台、辽代捺钵凉殿、金界壕、旧桓州、新桓州、西内、东凉亭等,共同构成了元上都遗址群,能够全面反映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出元上都不仅是当时世界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文化荟萃之所。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看,遍布内蒙古大地上的丰富历史遗迹,还没有充分展示给人们;这些历史遗迹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术研究还缺少具有宏阔历史视野的系统解读北方各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加强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必要且迫切,意义深远。3.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方草原的田园牧歌生活也产生了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音乐艺术如格斯尔、火布斯、潮尔道,体育活动如贵由赤,等等。这些文化形态的特点是鲜明的:一是体现为久远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格斯尔、江格尔是久远的民族历史文化传说;火布斯在元代的宫廷音乐里就已经出现,“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盛行于元代,与如今博克有密切渊源的角抵,历史更为久远,《汉书》曾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这些文化形态得已保存并流传至今,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内涵。二是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胡服骑射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之一。《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以“利其民而厚其国”。这一改革弱化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汉、胡差异,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元代更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耶律楚材、窦默、刘秉忠、王倎等各族精英们都精通“国语”“国字”的蒙古语、蒙古文,元文宗、泰不花等创作的汉文诗,盛名于当世,流传于后代。即如当代在内蒙古中西部广泛流传的漫瀚调,也是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汉族爬山调融合的产物。文化上相互学习的“拿来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三是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凝聚、情感的升华。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上相互学习、交流交融,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诉求,浇铸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蒙古马精神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结合蒙古马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的特质,被赋予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时代人文精神。4.内蒙古各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内蒙古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固边戍边作出了卓越贡献。元代色目诗人迺贤在其诗歌中曾描述:“日本狂奴扰浙东,将军闻变气如虹。沙头列阵烽烟里,夜战鏖兵海水红……何时尽伐南山竹,细写当年杀贼功。”谔勒哲都元帅与东南沿海军民抗击倭寇,守卫家园的事迹,是中华儿女共御外侮、血浓于水的写照。清乾隆年间,1800名察哈尔蒙古西迁兵丁及其随行家眷,驻守伊犁之博罗塔拉,在驻守地耕牧生产,为巩固、繁荣祖国西北边疆作出了卓越贡献。蒙古族民族英雄裕谦在鸦片战争中身先士卒,“及战,裕谦登城,手援枹鼓”,誓死守卫镇海,捍卫国家尊严,“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现当代史上更涌现出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乌兰夫、贾力更、奇俊峰、草原英雄小姐妹、廷·巴特尔……毫无疑问,无论时代、民族、地域,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孕育了各民族人民用生命共同呵护的家国情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内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揭示蕴含于其中的“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学术界的责任和使命。(作者:杨富有,系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教授)

梦貘

付稿酬,《驿道文化》征稿启事

古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通道,阳西县内古驿道路线总长约110公里,属肇雷古驿道支线“阳江—遂溪”古驿道,古驿道部分本体路段保存较完好,本体遗存有4段,全长约16公里,是离海最近的一条山地型古驿道,古驿道沿线相关遗存、历史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为2020年南粤古驿道新增的3条海岛海防主题线路之一。为了挖掘和传播南粤古驿道文化内涵,鼓励更多人走上古驿道,感受驿道历史之深邃,发掘南粤古村落之魅力,让更多人用文字去记录与古驿道相关的故事和回忆,发扬岭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现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稿。一、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阳西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阳西县党史研究室阳西县文联阳西县上洋镇人民政府阳西县溪头镇人民政府(二)承办单位阳西县冠星文化传媒工作室(三)协办单位阳西县融媒体中心阳西县作家协会阳西县诗词协会二、活动内容(一)征稿主题发掘驿道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二)活动时间征稿时间为即日起至2021年4月20日。4月下旬组织专家进行初评、终评。5月上旬前后公布获奖名单,在适当时间颁奖。(三)征集对象在阳西县范围内征集,面向社会广大文学、历史、摄影爱好者。(四)征稿要求1.文稿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度发掘南粤古驿道的文旅资源,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助力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具体内容包括:①驿道历史人物、故事、传说;②驿道相关古迹、文物、非遗;③驿道沿线古建筑及背后故事;④美丽乡村建设,如产业发展、乡村新貌、民俗风情。体裁和字数不限。2.图片反映驿道沿线的摄影图片,风景、人物均可,像素不低于3M,图片以JPG格式原图发送,不能加水印,以简短说明文字为图片命名。3.视频反映驿道题材的原创视频,视频垂直分辨率超过720p或1080i;视频宽纵比为16:9。格式不限。(五)投稿方式来稿请投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获取。),投稿请注明“驿道文化”,并留下作者联系方式。来稿不退,请自留备份。三、奖项设置文稿、图片和视频一经采用,即按照市级报刊、电视台稿费标准即付稿酬,获奖作品将在《驿道文化》系列书籍上刊登发行,征集方在后续使用稿件过程中,不再额外支付费用。讲好驿道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当虚幻的时光隧道,物化为蜿蜒延伸的古驿道,值得我们为之激扬文字,拿起手中的笔、按下留住永恒的快门,期待您的来稿。编辑本稿:阳西县冠星文化传媒工作室

解决士

中国彝族文化研究

彝族的节日文化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史中,语言和文字保留和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和发展。承载着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形成了多元素民族特色文化。彝族人民在休养生息发展的历程中,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着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着;《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传统舞蹈 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 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名称的来历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有“诺苏”、“密撒”、“腊苏”、“罗罗”、“撒尼”、“阿细”等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按照彝族人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庆祝方式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其它活动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彝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节日喜庆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我们研究继承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为了带领彝族同胞们更好的建设现代化小康富裕生活,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节日文明礼仪活动,使古老的彝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绽放出新的绚丽之花,贡献彝族人民的智慧,给世界一个不一样的优秀精彩特色的文化展示,以民族特色文化吸引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和世界的交流。彝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今天的彝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也必将成为有希望和梦想的民族,在勤劳致富的奋斗路上,展现我们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智慧,展现我们彝族人民不屈的创造精神,去创造我们新的幸福美好生活,建设好我们新的家园。彝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今天的彝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也必将成为有希望和梦想的民族,在勤劳致富的奋斗路上,展示我们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智慧,展现我们彝族人民不屈的创造精神,去开创我们新的幸福美好生活,建设好我们自己新的美丽家园。文章来源北京华夏民族文化研究会 推荐

葛屦

《艺术与民俗》杂志征稿啦!广东省博物馆和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

#学术粤博# 过年宅家,适合搞一波学术创作(二)——《艺术与民俗》征稿啦!#春节168小时#牛开丰稔景!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 and Folklore)刊物面向研究者征集优秀学术研究文章。本刊物以聚焦艺术及博物馆陈列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围绕民俗研究热点,策划年画、皮影、民族服饰等民俗文物专题。年度重点选题:1. 民俗学研究与田野调查2. 民俗文物研究及其方法论3. 海外中国民俗文物调查研究4. 图像人类学研究5. 艺术人类学研究6. 海外华人华侨文化遗产研究7. 展览形式设计8. 展览策展解析9. 美术考古10. 工艺美术11. 艺术史论《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s and Folklore),刊号CN44-Q1116,由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本刊立足广东、辐射全国,以聚焦艺术及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设计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主要刊登艺术史、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与图像、艺术考古以及博物馆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栏目包括:艺术研究、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书评与信息等。1.本刊只刊载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2.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鼓励利用新资料、新方法进行学术研究。3.来稿请提供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请注明基金项目及编号。4.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等规范。5.稿件正文为5号宋体,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并提供对应的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著作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书名、卷册、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期刊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数;图片请提供300dpi以上的清晰大图;图、表请注明名称、来源。6.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7.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可另投他刊。稿件请发送至电子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8.稿件一经刊发即付稿酬。同时本刊有权利用网络媒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艺术与民俗》编辑部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