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岸学长分享:为什么要看拓展书目?二柄

上岸学长分享:为什么要看拓展书目?

今年上岸的学长想和大家讲点真心话。中国是典型的文化早熟型国家。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56年,即夏商周时期就诞生了考试制度的雏形。中国作为考试制度的发祥地,为考试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该制度绵延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就类型来看,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效果考试,用于检查学习者的水平,以便施教者有针对性的更改教学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其二是资格性考试,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试环境来进行人才的选拔。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显然属于后者。作为全国统一进行的资格性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而且难度每年随着报考人数的逐年增加还在提升。海外大部分高校在选拔研究生时大多采用申请制而非以统一资格考试的方式进行,而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则选择以考试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属于典型的严进宽出。因此想要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必须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和推免生、保荐生不同的是,大部分通过统招考试方式入学的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往往是一年内,进行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考生在应试书目的选择上也较为功利,多以教辅参考书(肖秀荣精讲精练、句句真研等)以及笔记(各大辅导机构制作)为主。诚然,上述书籍能够提升短时间内的应试能力。但是在一些考察思考深度的题目上就显得有些吃力了。这个时候需要进行相关专著的泛读,以扩大知识面。唠叨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对研招考试的特点和拓展书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不是说参考书没有用,参考书的确是在短时间内提升分数的利器,但如果仅限于此,很容易进入瓶颈期进而停滞不前。对于一些传统名校or优势学科而言,其试题的命制在近年来也愈发灵活,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人大2020年MJC440科目的论述题:“论述多元社群互动传播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构建社会认同”,要求考生论述多元社群互动传播模式下构建社会认同的方法,不仅需要考生掌握该传播模式的特点,还需要考生对试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传播模式的特点出发,论述该场域之下社会认同构建的挑战与机遇。对于这道高分值的论述题,需要在如上框架之下,展现出思辨性与学理性,需要学科知识的熏陶。在我备考期间,一些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例如陆扬、王毅老师的《文化研究导论》、比尔·科瓦奇的《真相》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等著作,乍一看似乎和新传考研关系不大,其实不然。阅读上述书籍能够有效提升答题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文化研究导论》,对应的是伯明翰学派的学术传统;《真相》则对应新闻学相关内容等。在闲暇时间阅读这些大部头,并摘抄新颖观点、“金句”,对答题,特别是论述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考研复习要学会“跳脱”于圈中之外,不要被笔记辅导书限制了视野,这一点在人文社科考研中更为明显,多看点书也许你的答题视野能够更加宽阔。

卡瓦斯

这所高校中文系不开网课!给了150本书的书单……

在眼下的“全民网课潮”中,中山大学中文系日前向各年级学生发出建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不能正常到校期间,不开网课,鼓励本科生、研究生们在家阅读与写作。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开设网课的考虑出于遵循人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这段宝贵、难得的时光进行自我阅读、思考,“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教育部日前亦有明确规定,不提倡、不鼓励、不支持大规模的网课。不开网课,鼓励个人阅读写作2月13日,中山大学中文系通过邮件、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等多个渠道向每一位本科生、研究生发送“关于疫情期间学习安排的建议”的信件。信件中称,按目前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广东省各高等学校2月底暂不开学,因此同学们返校学习的时间仍不能确定,此后一段时间(估计为30天左右)仍是居家学习时间。中文系长期实行“全程导师制”,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同学们可随时与自己的指导教师沟通。为不辜负宝贵的学习时光,也为与开学后快节奏的教学安排相衔接,中文系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学习建议:将写作类学习计划向前调整,完成“大一作文”、“大二书评”、“大三学年论文”、“大四毕业论文”;集中落实“中山大学中文系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大一同学侧重100种文学经典书目的阅读,大三、大四同学侧重50种理论经典的阅读,大二同学兼顾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根据本学期课程表,利用网络资源,如bilibili网站上的北大、清华、复旦等免费人文社科公开课视频合集,预习、学习相关课程。B站上的清华北大等多所高校的线上教育视频消息发出,该系学生们十分惊喜,也引起了不少其他高校教师的围观和转发。彭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向学生发送这份学习建议和要求,是未雨绸缪地提醒学生,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学业不可荒废。彭玉平认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解决自己跟自己面对的自然世界、文学世界、人文世界的关系。“人文学科中的阅读、思考、写作是可以独立进行的,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少,让同学们通过自我阅读思考的方式进入到课程学习,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大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则认为,把“全民网课”改为“全民阅读”,大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哪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本书,但并非每个家庭都有网络和电脑的。开设网课是否符合人文学科与在家上网课相比,不少同学亦青睐于集中时间精力读书写作,措施因而获得了同学们的支持。中大中文系大三学生张子康向记者表示:“延迟开学期间,系里鼓励本科生独立思考、自主预习,这既有利于我们锻炼学术能力,发现学习兴趣点,也是为了与开学后的教学安排相衔接,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在关注疫情的同时,也应为自己充电蓄力。”该同学收到系内学习要求和建议后,向几位专业课老师咨询了下学期课程内容,利用电子资源提前学习;通过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看书、听书,联系导师并汇报学年论文的进度。关于人文学科在特殊时期是否开设网课,也因中大此举引发高校同行的讨论。彭玉平告诉记者,虽然中大中文系已经录制了一些教学视频,而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天下中文是一家,大家都面对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学,有的学校的网课非常好,我们也可以去借鉴,也可以去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形式上学自己学校开的课程。大学的办学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才能够把局限一个人思维惯性尽量减少,所以我们没有跟风去开设线上的直播课程,主要还是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有本地高校中文系教师为此举点赞:“不跟风搞在线教学,岭南就这一家。”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师纷纷转帖,其中一位南开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转发并评道:“这样挺好,闲暇与放松,是文学最好的滋养。”最后,小编在此还想分享两段话,共同思考什么才是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们需要的“停课不停学”——某公众号中说:我理想中的“停课不停学,不是对焦虑家长的安慰,不是对特殊空档期的填补,也不是“课堂内容”向“网络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让这场疫情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一代人在危机现实中学习、反思、铭记。不停学,应该是跟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流着泪的人们融合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思考保持同步,情感保持共鸣,而不是在战疫大环境外隔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温暖小环境,等孩子们长大了再去回顾,等疫情结束后浓缩成案例写进教材。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回答完最后一个记者提问后,也说了一段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必须真正地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承担... ...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学生们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和追求。附: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推荐阅读书目你读过了吗?收藏!文学经典100种《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奥德赛》,(古希腊)荷马,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安提戈涅》,(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酒神的伴侣》,(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云》,(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何元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会饮》,(古希腊)柏拉图,刘小枫译,见《柏拉图四书》,北京三联出版社,2015年。《埃涅阿斯纪》,(古罗马)维吉尔,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神曲》,(意大利)但丁,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伪君子》,(法)莫里哀,赵少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失乐园》,(英)弥尔顿,朱维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新爱洛依丝》,(法)卢梭,李平沤译,见《卢梭全集》第8、9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阴谋与爱情》,(德)席勒,杨武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浮士德》,(德)歌德,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唐璜》,(英)拜伦,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巴黎圣母院》,(法)雨果,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草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红与黑》,(法)司汤达,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高老头》,(法)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双城记》,(英)狄更斯,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道林·格雷的画像》,(英)王尔德,孙宜学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安娜·卡列妮娜》,(俄)托尔斯泰,周扬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荒原》,(美)艾略特,汤永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叶廷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老人与海》,(美)海明威,陈良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等待戈多》,(法)贝克特,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交叉小径的花园》,(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昆德拉,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中华书局,1989年。《文选》,(南朝梁)萧统撰,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年。《坛经》,(唐)慧能,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三国志》,(晋)陈寿,中华书局,2011年。《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2014年。《传习录译注》,(明)王守仁,王晓昕译,中华书局,2018年。《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中华书局,2009年。《淮南子集释》,何宁,中华书局,1998年。《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世说新语》(上、下),朱碧莲、沈海波注,中华书局,2011年。《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年。《山海经校注》,袁珂,巴蜀书社,1996年。《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18年。《战国策》,缪文远、罗永莲、缪伟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杜诗详注》,(清)仇兆鰲注,中华书局,2015年。《古文辞类纂》,(清)姚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陶渊明集》,袁行霈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唐诗选注评笺》(十卷本),刘学锴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2014年。《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西厢记》,(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牡丹亭》,(明)汤显祖,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水浒传》(100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朱其铠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红楼梦》(120回本),(清)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桃花扇》,(清)孔尚任,王季思、苏寰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长生殿》,(清)洪昇,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关汉卿全集》,(元)关汉卿,吴国钦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88年。《鲁迅全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百年新诗选》(上、下),洪子诚、奚密等,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子夜》,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四世同堂》,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边城·湘行散记》,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倾城之恋》,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呼兰河传》,萧红,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曹禺选集》,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白洋淀纪事》,孙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商务印书馆,2013年。《古船》,张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平凡的世界》,路遥,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白鹿原》,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黄金时代》,王小波,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马桥词典》,韩少功,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作家出版社,2017年《红高梁家族》,莫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年。理论经典50种《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拉奥孔》,(德)莱辛,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判断力批判》,(德)康德,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学》(全三卷),(德)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981年。《悲剧的诞生》,(德)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林中路》,(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摹仿论》,(德)奥尔巴赫,吴麟绶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什么是文学》,(法)萨特,施康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词与物》,(法)福柯,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俄)巴赫金,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法兰克福学派史》,(美)马丁·杰伊,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文化研究导论》,(英)鲍尔德温,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小说修辞学》,(美)韦恩·布斯,华明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英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校雠广义》,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局,1991年。《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古籍版本学》,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诗源辩体》,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吴讷、徐师曾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国学概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本,中华书局,1986年。《诗品》,(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注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人间词话疏证》,彭玉平撰,中华书局,2011年。《美的历程》,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萨丕尔,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经传释词》,(清)王引之,黄侃、杨树达批,岳麓书社,1984年。《古文字学简论》,林沄,中华书局,2012年。《说文解字》,(汉)许慎,中华书局,2013年。《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年。《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来源:中华全国学联、广东共青团、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留言爆料欢迎广大网友爆料,无论是校园新鲜事、突发事、烦心事,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如有需要将化名采访。反映学生呼声,回应青年诉求,报道校园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中青网教育在行动!合作电话:010-64098582

桑户

人民智库|为什么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但文化和旅游各自内涵丰富、外延模糊,界定不一,需从不同视角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面向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出发,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怎样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一一作了解答。本文作者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旅游管理、国民休闲。主要著作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古村镇旅游开发》《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等。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任务、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学术研究命题而受到各方热切关注。相关研讨热闹纷呈,各类文章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却也并非尽善尽美。最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就文化和旅游关系而言,“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与 “资源市场说”等说法广为流传,但缺少严谨的学术论证;二是围绕文化和旅游为何融合、如何融合的讨论,大多局限于政府机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实践,尚缺乏全面的系统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将学理分析、实践研究和政策建议相结合,试图回答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在学理上,文化和旅游各自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二者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其二,在实践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涉及哪些领域、哪些层面的哪些问题;其三,面向未来,在认识和政策层面,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以及二者的关系:多维度理解01各自定义的困顿文化和旅游是两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要对其做出精准的界定却非易事。就“文化”一词而言,正如陆杨、王毅(2015)在 《文化研究导论》一书开篇中所言,“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曾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做过统计,仅在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期间,各种文化定义就多达164种,而据法国人类学家摩尔统计,则更是超过250种。林林总总的文化定义,仅从学科角度加以简单归类,便有十余种类别: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公共管理学的和经济学的,等等。再结合定义的特性,每一学科视角下又可细分出描述性的、规范性的、 历史性的、发生性的、结构性的等不同维度,更不消说不同学者、不同机构在具体表述上的差异,简直是一个浩瀚无际的“概念丛林”,令人心生困顿(宋瑞,2019)。这种定义的困顿同样适用于旅游。在近代旅游研究史上,人们给出了上百种定义,形成了综合关系说、目的动机说、生活方式说、文化现象说、审美体验说以及时空距离统计说等不同派系。每个派系之下,又有不同的解释。从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ASET)的“艾斯特”定义到库珀的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贾法利的游客、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社会交换及其给旅游地带来的综合影响说,对于什么是旅游,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总体来看,文化和旅游均可作为社会现象、活动类型、生活方式、产业类别、产品类别等概念交叉使用;相对于旅游而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庞杂,在某些语境和情境下,甚至可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也内化其中。 02文化的层级和旅游的构成由于定义本身不能统一,人们对文化和旅游各自的内在构成也持不同观点。就文化而言,有文化包含多层级的“洋葱论”之说和文化分显性与隐性的“冰山论”之说, 还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概念的区分与关联;就旅游而言,有“大旅游”和“小旅游”之别, 旅游“产业说”与“泛产业说”之争,以及“新旧三大支柱”之论与“新旧六要素”之辩。究竟何为文化、何谓旅游,二者各自有何构成,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莫衷一是。通常认为,文化包含了不同的层级。国内普遍采纳的是庞朴的三层次论,即文化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精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构成,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另有一种分法是:第一层级为物质文化,涉及文化的物理要素和物质层面,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第二层级是行为文化,涉及文化的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第三层级是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涉及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操守等。对于文化的层级,国外较为盛行的是“文化洋葱说”和“文化冰山说”。前者认为文化像洋葱一样具有层次之分,由浅入深,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后者认为文化由两部分组成:显性部分为浮在冰山之上的可见部分,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隐性部分为藏在水下的不可见部分,是指人类塑造其内在精神意识的行为模式(如思维方式、思想风貌、心理状态、道德情操、审美、信仰、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水下隐藏的冰山比浮出水面的体积要大很多。 对于旅游的构成,人们也有各种不同说法,从早期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三大支柱”到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饭店业和旅游商品业(或旅行社业、住宿业和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四大支柱”,从“吃、住、行、 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说到“商、养、学、 闲、情、奇”的所谓“新旅游六要素”说,对于旅游的产业构成和活动构成也说法不一、变动不居。 03分析二者关系时的复杂性综上所述,对于文化和旅游这两个内涵和外延极为复杂的概念而言,要做出精准、全面、不同主体一致认同、古今中外皆可通行、所有场合均能适用的界定几无可能,也似无必要。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围绕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讨论时,需小心区分,某时、某处、某一场合之下,讨论者所说的文化、旅游乃至二者的关系是就哪个层面而言、从哪个角度出发的。是哲学层面的(philosophical)还是统计意义上的(statistical),是理论性的 (theoretical)还是操作性的(operational),是结构性的(structural)还是功能性的 (functional),是语义性的(lexical)还是规定性的(stipulative),是狭义之说还是广义之说, 是讲产业还是谈事业,是在讨论具体的资源、产品、服务抑或业态还是在谈论抽象的理念……如不加区分地混沌而论,那么不同的谈论者便会沿着不同的角度彼此交叉、各自延伸,最终产生出 一张铺天盖地而纠缠不清的大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多层面分析01本源层面:基于身份认同和幸福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何以融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方面:融合根源和融合目的。从融合根源而言,可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张朝枝(2018)提出的身份认同的视角解释性论点说服力较强。从融合目的而言,亦可有不同解释,其中“幸福”是一个重要视角。 就融合根源而言,根据张朝枝(2018)的研究,旅游者个体或者民族与国家集体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起源,而文化变成旅游者的身份符号则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强化,但人们身份角色差异引起的价值理解差异也有可能引起旅游与文化的矛盾冲突,因此调整角色、培育文化自信、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非常必要。具体体现为如下三点。第一,从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源起来看,文化使旅游具备了身份标签的意义,文化也因此具备了旅游吸引物的属性,而其根源在于旅游者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和旅游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国家、集体的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再建在旅游活动中也有所体现。第二,就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发展而言,文化成为旅游者身份符号。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消费行为呈现符号化和讲究身份象征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旅游开发实际是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挖掘旅游能表征的符号价值,寻找文化的符号价值,开展旅游地的符号建设。第三,文化与旅游的冲突是文化遗产失调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也是身份认同差异所致。因此,需要文化与旅游相关者理解各自身份角色的认同与诉求,认同文化的创造性以及传统文化本身的 生命力。就融合目的而言,不管是从个体幸福还是社会幸福的角度来看,旅游和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且其融合发展具有进一步提升幸福的作用。一方面,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生活于特定的价值与文化模式中,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是由文化定义的,只有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中,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属于人的幸福。 另一方面,旅游对于促进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阿兰·德波顿(2012)认为,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亢雄(2010) 进一步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人为了追求幸福体验的一种活动。正如徐金海(2019)所指出,追寻人生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源,体验文化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变迁,实现社会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归途。02机理层面:基于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亦可从两个视角加以理解。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不管是精神文化、制度(行为) 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或者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以及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都渗透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中,从而体现出“旅游的文化性”特征。就旅游对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参与文化生产过程,对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其影响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文化的旅游化”特征。 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旅游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到不同层次文化的影响,旅游活动带有文化的特征。旅游活动涉及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旅游主体是旅游者,旅游客体是旅 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包括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各类主体。三者兼具文化特征,受到文化的影响。首先,旅游主体具有文化的本质。一方面,旅游者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是受文化因素的驱使;另一方面,旅游者本身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不仅是独特文化的欣赏者,也是特定文化的传播者。其次,旅游客体富有文化含量。旅游客体作为吸引游客的承载体,因其富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含量,从而成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要能形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均须挖掘和利用特定的文化元素,方可形成核心的竞争力。最后,旅游媒介具有文化特征。旅游媒介作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贯穿于游客 的“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因素;旅游消费与一般消费相比,体现更强的文化消费特征,旅游者更青睐于选择能够为其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旅游媒介。这就是“旅游的文化性”。 就旅游对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参与文化生产过程,旅游活动具有文化生产的功能。从横向来看,文化生产是文化被创造、制作、市场化、分配、传授、吸纳、评价、消费的全过程,其功能逐渐从教育、保存向旅游、商业等方面拓展。文化生产是由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媒介生产所构成的统一体。旅游活动通过承载和展示文化内容、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形式和种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通过设施、活动、作品等媒介,有机承载和表达多种文化内容和符号,并最终推动文化空间的生产。总之,旅游通过参与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媒介的生产,完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生产。旅游参与文化生产过程,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最终实现从文化利用到文化生产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转变。旅游产品开发早期,主要是利用文化要素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随后,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文化生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内生作用,开始从内容、符号、媒介、空间等方面进行自觉的文化生产,在新消费热点的培育中形成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业态,形成从自发利用到自觉保护、从利用到生产再到保护传承的路径(黄剑锋等,2017)。从纵向来看,早期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少数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他们掌握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旅游活动对于文化的生产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成为普通人的权利,旅游活动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影响程度更深,而且影响范围更广。大量游客的审美标准和出游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一种传统文化的去留,决定一种新文化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旅游化”。 “旅游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旅游化”构成了二者之间最核心的关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旅游的文化性”并强化“文化的旅游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融合。一方面要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旅游,重视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挖掘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媒介的文化表达;另一方面要从旅游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旅游市场的利用以及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导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旅游文化。 03管理层面: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适度融合从管理角度看,原文化部负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具体事务上,与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既有分工也有交叉。原国家旅游局所主管的旅游业,也经历了从早期外事接待的事业型定位逐步到产业定位乃至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2018年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其核心职能为“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并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做好资源普查与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市场监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原文化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相对清晰的界线划分、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那么随着旅游业的加入,如何协调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实现三者适度融合、协调发展,就是摆在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04发展层面:围绕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在现实发展中,产业融合和公共服体系建设是两个重点。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享受型消费升级,文化和旅游的实际供给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整合公共政策、完善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是发展的重点。 产业层面的融合涉及资源、市场、产品/业态、技术、空间等多个方面。从资源角度看,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交叉性。文化资源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则包含了文化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8个主类中,就有4个主类(E 遗址、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中的传统手工艺品、H人文活动)均涉及文化资源。从市场角度看,基于共同的内在需求和目标群体,文化和旅游将从互为市场,走向整合市场。从产品/业态角度看,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电影旅游、依托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各类旅游产品不一而足。从技术角度看,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技术革新使文化内容和符号得以通过新兴媒介在旅游消费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呈现和传播。从空间角度看,博物馆、展览馆到文创基地、文化产业园多有旅游的功能,而景区景点、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设施无不是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伴随技术、产品、市场的融合,旅游产业空间与文化产业空间也最终得以融合。就产业层面的融合而言,目前实践层面的进展依然如火如荼,但是从产业分类视角对其融合机制和融合效果所做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和旅游在产业层面的融合就像一个“黑箱”,需要理论研究的全面、准确的透视,也需要依靠产业分类体系本身。与产业融合相比,目前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关注较少。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不但各具其名,而且自成体系(宋瑞,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轨道。近年来,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一个立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之中。与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不甚明确,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其概念、分类和构成的理解差异较大。这与旅游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商业服务边界的模糊有很大关系。过去数年,旅游管理部门以“厕所革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无障碍旅游”等为抓手,在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化、标准化、 社会化、信息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但总体而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内涵外延、发展依据、体系框架等方面并不十分明确,也未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缺少稳定资金来源。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满足本地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为游客体验异地文化提供重要载体;部分旅游公共设施同时具备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更好地满足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就需要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构成、发展导向、规划标准、建设方式、配套政策等作出系统安排(宋瑞,2019)。05载体层面:依托于市场主体和各类项目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依托于相应市场主体和各种工程项目的实现。企业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新成立的国企或私营旅游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都冠以“文旅集团”的名称;2017年,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超过10家。总体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大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创新力的企业,尤其是既懂文化市场,又擅长旅游经营的大型企业;大量的小微企业也面临各种生存压力,需要更多支持,才能焕发其创新活力。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集团、文化企业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支持旅游集团、出版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活跃度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在工程项目方面,近年来,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国家各级政府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的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工程等,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五批26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三批共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他各种文化产业园共计300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等;原文化部体系下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原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以及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等。为不断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的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这些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是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06支撑层面:依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尤其体制机制、法规政策、产业统计、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对原有基础进行客观、全面评估,而后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详见下文:提供六方面支撑)。 07效果层面:国家软实力与国民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衡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果,可有诸多维度。其中最重要的维度有两个:国家软实力和国民幸福感。 一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可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中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竞争优势位居全球首位,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全球第15位,而文化资源排名前五位, 其他国家,如西班牙、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其综合旅游竞争力均排名全球前十位(陈怡宁、李刚,2019)。作为世界旅游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国尚非世界旅游强国,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亦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的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庞大的旅游市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注入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二是从民众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普遍、更紧密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转变,对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精神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体现在对相关产品和服务数量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其品质的要求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必然以生产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精神产品和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多途径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多阶段地加以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在认识上和政策上要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01处理好四对关系其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在现实发展中,二者的确存在很大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文化和旅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特点。为此,应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来加以推进。对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既要克服惯性思维,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也要防止简单思维,避免相互替代、违背规律。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需要和发展阶段,逐步明确哪些领域适宜融合,哪些领域应各自发展,从而 “和”“合”并举,既强调行政机构和组织管理的统一性,也尊重行业发展和各自规律的差异性(宋瑞,2018)。 其二,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在现实发展中,文化的事业属性更强而产业化程度略低,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而事业性特征较弱。对旅游而言,要转变单一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强调旅游业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外交、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对文化而言,要重点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化、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更好地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而言,需要明确: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具有纯公益属性,应划归事业范畴;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具有纯市场属性,应划归产业范畴。在动态融合过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错配、错位和错为(宋瑞,2019)。其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市场支撑。在划分事业和产业的基础上,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产业层面,重点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有形之手”健全市场规则,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在事业层面,要重点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群体文化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广泛利用社会力量,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政府是推动、指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而市场是实现、完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 其四,游客和居民的关系。不管是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还是商业文化活动,均既可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也会对外来游客形成吸引。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在共享资源、共用设施、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可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空间、氛围和文化,既尊重和满足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也让更多游客享受当地独特文化和资源;既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不断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02提供六方面支撑其一,体制机制。2018年3月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在全面落实“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仍需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磨合与调整,从而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和服务融合。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文物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国有旅游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各类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思路和内容,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 其二,法规政策。《旅游法》《文化基本保障法》《电影产业法》等的颁布与修订,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的推进,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融合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都变得非常必要。与此同时,亦需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政策要求、项目审批、行业标准等进行梳理,对不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加以修订;引导地方制定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加强区域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及时总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经验和成果,制定相关标准或评估体系。 其三,产业统计。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等共同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先后于2012和2018年进行了修订。《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也于2018年进行了修订。对比两大体系,在具体分类项目、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交叉。基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要,应对二者进行细致比较,研究将其加以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体系和投入产出表,对文化和旅游的总体规模、经济贡献、二者融合的产出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统一的文化和旅游业统计体系、产业核算体系和政府考核体系 (宋瑞、冯珺,2019)。 其四,人才教育。不管是从行政管理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并不紧密。近年来,随着民营演艺、文化娱乐、艺术品市场等的发展以及以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主题酒店、博物馆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走热,产业层面的人才流动变得较为普遍。未来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就需要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和人才。在政策研究制定、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与利用等方面,需要一大批行政管理复合型干部;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一大批从事文化和旅游跨行业融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毕绪龙,2019)。为此,除了大规模的交叉培训外,更需要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 其五,资金支持。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对于引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要整合原有文化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各项专项资金,完善公共资金的使用,并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发挥各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旅游产业基金的撬动和带动作用,引导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积极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文化旅游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PPP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克服旅游领域的过度商业化和文化领域的低效率化。 其六,理论研究。要特别关注如下五方面的研究。一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进一步深入分析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引致幸福的具体机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出发,对文化和旅游领域中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分工、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中哪些是公益型的事业属性,哪些是市场型的产业属性;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应划归事业范畴,而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应划归产业范畴。三是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统计与产业发展研究。四是从资源配置、公共管理和空间规划角度,统一配置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包含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未来布局进行系统研究。 五是从全球化和国际比较的维度出发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特别是重点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将如何影响全球化进程;就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旅游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宋瑞, 201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旅游需求结构与旅游产品创新的动态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GL114;中国社会 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冯珺、国家开放大学徐金海博士对本文亦有贡献。参考文献[英]阿兰·德波顿,2012,《旅行的艺术》,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毕绪龙,2019,《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旅游学刊》,第4期。 陈怡宁、李刚,2019,《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关系探讨——以英国博物馆为例》, 《旅游学刊》,第4期。 黄剑锋,201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基于文化生产视角的新分析框架》,《生产力研究》,第10期。 亢雄、马耀峰,2010,《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兼论幸福的旅游何以可能》,《哲学动态》,第5期。陆杨、王毅,2015,《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页。 宋瑞,2018,《文旅融合发展须“和”“合”并举》,《中国文化报》,12月29日,第5版。 宋瑞,2019,《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好 “四合”尤为重要》,《中国旅游报》,1月7 日,第4版。 宋瑞,2019,《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满足文旅融合新需求》,《中国文化报》,1月12日,第5版。宋瑞,2019,《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公众文化旅游需求》,《中国旅游报》,2月4 日,第4版。 宋瑞、冯珺,2019,《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基于行业分类的测度与展望》,《财经智库》,第4期。 宋瑞,2019,《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多视角的透视》,《旅游学刊》,第4期。 徐金海,2019,《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幸福的视角》,《旅游学刊》,第4期。 张朝枝,2018,《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 第12期。 Christopher J. C.,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1999, 77(2), pp. 141-152. 注: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来源:《学术前沿》2019年6月上《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宋瑞原文责编:周于琬新媒体编辑:唐佩佩

四时得节

妹妹心里遥不可及的北大,用了两年的征途我终于到达

考了两年研,也看了无数的经验贴,真的是怎么也没想到过,我竟然也有这样一天,能和大家分享自己在考研征途上的血泪和欣喜。先介绍一下个人背景吧,本科就读于南方某高校,本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双学位辅修金融。虽然我本科学校的新传也很强,但可惜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也属于完全的三跨考生。一战北大新传mjc,一分之差没能进入面试。二战北大新媒体研究院,两门专业课总分第一、初试总分第五。两年长征第一年备考的时候基本就是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没考上确实很生气!同时也感到很无措。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打算做些什么,在找工作和二战之间不断纠结犹豫。3月的时候去腾讯实习,在MPR做了三个月的PPT流水线女工,对新媒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是在这之后,坚定了自己二战北大新媒体研究院的决心。实习结束后,回学校忙毕业事宜,和同学去泰国玩了半个月,真正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备考已经将近8月底了。事实证明到了12月时间变的很紧张(所以大家不要学我!)公共课备考我的公共课两年都考得不算好,第一年政治67,英二73;第二年政治71,英二80。两年的考研让我明确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把四门考试的分数比作木桶的木板,公共课成为了你必须要把握住的,不能成为短板的木板。公共课150分+是你北大必须达成的目标。1. 政治放在段首:我回顾了下我的政治复习之路,发现真的不值得大家学。政治这东西,可能由于我高中时就是理科的,基础实在太差了,真的越学越没信心(惨!)今年我为了好好感受政治这门课里的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大历史,和一起二战的大学室友一起报了新东方的政治课。听的时候觉得头头是道,做题还是惨惨惨。所以不建议大家跟课吧,毕竟会花掉挺多时间的,实在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上B站或者某宝找找资源听一点。12月冲刺的时候我把市面上能买到的选择题全部买回来做了一遍,肖四肖八不用说,什么蒋五米三我也有好好感受。基本上每一套题都在劝退我,第一年的选择题模拟还能维持在38、39,今年有好几套都只有20+。(老实讲我也不知道到底为啥会这样)但我觉得也不能放弃,决定自己抢救自己。我把模拟卷里的选择错题按模块,总结成一句句的知识点抄在自己的错题本上,临考前一周,每天花半小时记忆。(背政治的时候)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选择题的知识点记住了很多,同时在背大题的时候,也快了很多。今年的卷子我看完以后对了一下,结果政治选择题只有35,又鉴于北京地区公共课压分的情况,最后总分71我确实没想到。大题部分这种背自己错题知识点的方法帮了我挺多。关于政治给到大家具体的建议 选择题一定要做好,这么多年政治考试的数据都体现出答题压分的情况,选择题拿高分是政治总分高分的充要条件。 不要忽视主观题,主观题也是重在积累。大部分考生都是在临考前压卷,肖四肖八这些你在背诵的同时其他同学也在背。所以从12月开始,也要有意识的注重主观题积累,不熟悉的知识点一定要多读多理解,在模拟题训练时,可以按点作答的对政治主观题进行训练。2. 英语考研之前我的英语成绩基本停留在高中吃老本的状态,四级六级都是一次过的,但是六级分不高。一战英二73,二战英二80,学习方法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改变。基本上就是单词、真题和作文三点。单词我用了墨墨、金山词霸两个,英二单词前后过了3遍;单词这东西很奇妙,前后过了三遍之后做真题的时候真觉得有了质的改变。而且我觉得金山词霸背单词的界面做得很清爽很舒适哈哈哈,推荐大家使用!作文的话,我用的是王江涛王道长的资料,没有系统性背过,但我自己把英二真题的大小作文分门别类写了十多篇。因为我高中死党本科是上外英语专业的,去年也一战上岸,我就请死党帮我批。(此处大写感恩!)自己写作文再改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模仿范文并形成自己模板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特意总结过自己的模板,但是图表类作文的每种类型考试前我都有了一定把握。建议大家身边如果有可以帮改作文这样的资源一定要好好把握,自己写完然后订正语法错误,训练复合句写法,写并改的过程比起单单背模板是有效很多的。总结下来,在英语复习中的建议 对于想要英语考高分的同学而言,阅读只是基础,一定要提前准备作文。作文书模板化问题严重,有条件还是建议大家通过多写多改来形成自己的模板。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单词是英语考试的基础,一定一定要重视!(朋友帮我修改英语作文的录音文件)专业课从新传mjc到新媒体,复习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会有侧重点的不同。像北大新传mjc440的卷子这两年不知为啥越来越偏向实务题,而334的考点也在不断走偏,我看了今年mjc的名词解释,发现自己一个也写不出来(微笑脸)。说回新媒体,相比于新传要加强的点主要就是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我本人在备考的时候,就是从必读书目、专题整理、论文、热点与案例、真题模拟五个方面进行。1. 必读书目推荐大家必读的书目大概有以下几本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郭书大家都知道要看,但我个人觉得身边考北大的研友对郭书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我自己也是在一对一老师的启发下才发现郭书的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书相比郭书更加深入,架构也有很大不同。对批判学派的叙述很深刻,推荐大家看完郭书对整个传播学框架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读刘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彭书没啥好讲的,新媒体相关的神书。看几遍,都可以。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研究方法上,我第一年考mjc读的是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易懂,考mjc程度足矣,但是考新媒体看风书是完全不够的。好比今年的真题名解部分考到“建构效度”和“网络中心度”,这都是风书中连提及都没有的内容,所以考新媒体的朋友可以略过风书直接看袁方。其他书目的话,推荐的有:段永朝《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陆扬《文化研究导论》……2.论文因为我本身不太喜欢大段大段的文字以电子形式出现,所以在知网上下载了研院老师近五年的论文,装订成册。读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新媒体院的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吸收老师在某个领域的具体观点。像田丽老师,刘德寰老师这种在初试试卷上有巨大影响力的老师的论文我读了两遍以上,毕竟这些老师的研究方向,可能就是你在考场上会遇到的考题!因此,为了弄清老师的观点,我把每篇论文都整理了对应框架,凭借整理的框架,基本能对老师的论文进行全面的复盘。在北大老师之外,我着重读了彭兰老师和喻国明老师的论文。彭兰老师对网络传播的见解很深,并且对于传媒业态中,技术的发展保持着高度关注,这一点恰好契合了每一年的北大真题。新媒体非常喜欢考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新兴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彭兰老师的论文非常有借鉴意义。(对彭兰老师论文的整理)3. 专题因为个人不喜欢电子版的缘故,专题也是纯手写,但这样势必会花费许多时间。建立在去年备考整理的专题基础之上,今年结合了老师的论文,以及《传播小王子》以及师姐公号中的专题内容,前前后后大概整理了有80个专题左右。专题的内容主要是从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技术;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与文化;新媒体中的国际传播以及相关的治理等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当年的热点,自己也会简单的“押题”,对一些近期的热点内容做更深的整理,例如电商直播、网红经济······这些都是2019年的热点。专题整理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框架+案例”,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就是自己打磨小标题,这样经过自己的思考,一方面记得很牢,另一方面结合案例也能够言之有物。4.热点与案例新传考研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点与案例的累积。就案例而言,一方面会是老师的出题切入点,另一方面也是你论述当中言之有物的部分。案例累积的话,我和广大研友一样,啥都想看,啥都想记住,但考完之后复盘自己的备研之路,发现师姐的公号对案例累积已经完全足够了。新媒体方面的话,大家还可以看看虎嗅、36氪这两个公号,对互联网产业的剖析很深入。5. 真题模拟看书、读论文、整理专题···都是对自己进行输入的过程;而答题的训练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在前期扎实的输入之后,后期对于真题、模拟题的训练直观重要。我自己从11月起,把新媒体院2017-2019年三年的真题都模拟了一遍。刚开始,结果并不是尽如人意的,自己的答案也需要点拨与不断的修改、打磨。但是做多了真题就会发现,事实上,每一年的真题都很有连贯性,例如“芝加哥学派”这个考点,连续三年真题都有涉及。因此,答题训练,尤其是真题的训练需要大家的重视。(部分2019年的真题模拟)以上都是自己在备考时所做的准备工作,但坦诚的说,不是为谁打广告,而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的一对一师兄帮了我很多。我从十月初才开始一对一课。第一节课师兄确认了我自己的复习进度,并且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我方向性的错误。考研这样一种竞争极度残酷的选拔性考试,信息沟带给考生的威胁性是巨大的。所以这里非常感谢我的一对一师兄,也真诚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找不准复习方向,对北大老师了解不足,一定一定要先获得足够的信息,才能事半功倍。考试那两天自己的状态还是不错的,两门专业课都是写满了11面,正正好好11面不多不少。答题布局是按照自己备考时在B5页面上的练题来的,每道题的答题时长都比练题时候控制的好。因为我平常写字相比于紧张的考试时间太慢了(但事实上我觉得自己写字不慢!)以及可能自己属于考试型选手,一旦面对考试这种高压环境,肾上腺素就会飙高,大脑兴奋。我两年专业课考试的感觉都不错,一看到题都能在脑海中能够迅速搭出框架,具体内容也是脑子里一句接着一句的涌出来,但毋庸置疑这都要依赖于大家之前努力的背诵、看论文、写专题!其他的方法经验,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研友好像都差不多吧。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呀。(自习室对面背书的小房间)复试的准备和应对我的复试成绩是第七,综合第五的初试成绩,总分恰好第六。复试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考察到的内容虽然不如初始多且深,但涉及的领域就会更广泛。我自己把对于初始的准备分为:个人经历、英语面试以及专业课问答三个部分。 复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英文面,今年的英文面难度似乎有很大提升。有同学被问到对新媒体的理解,以及对粉丝文化的理解(似乎是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在进行基本的英文自我介绍的基础上,也要提前准备好一些诸如谈谈家乡、谈谈未来的学习计划、谈谈喜欢的书、喜欢的节目等简单的问题答案,更要好好准备专业领域相关的问答。 关于个人经历,每一年参加复试的同学都会准备好自己的个人材料,这个似乎已经成为了标准配置。对于跨考的同学而言,老师更喜欢问你本科相关的知识,以及为什么选择新媒体这些和你本身的经历挂钩的问题。因此,建议大家也要好好回顾本科知识,准备好相关问答。 对于专业课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复试当中的一个环节,就是通过“抽题——回答”来考察考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受时长影响,大家都不能答的太深,因此,答案的框架就比具体内容重要。在准备专业课的时候,其实依赖于初始时整理的专题,再总结一下复试之前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基本就能涵盖老师的考察范围。实际准备中,一个好的初始成绩,对复试而言就会是很大的底气!对于大家而言,现在更重要的是初始,复试的事情在顺利通过初始之后再考虑也不迟。写在后面 经历了漫长的两年,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深刻体会到,正如每一个人所说的,考研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人力、物力、财力在这场攻坚战中,被不断磨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焦虑抑郁的情绪在这两年里不断涌现。这些情绪感受的分享,并不是想要浇灭每一个考研er心中的希望,而是想让大家明白,这些都是考研之路上一定会遇到的问题,要坦然面对,更要坚定坚持。记得特别清楚,考试前三天的晚上,我缩在被窝里看一个去年考川大的妹子的经验贴。如果有像我一样二战的同学应该还依稀记得去年的英二小作文是关于组织班级辩论赛的通知。那篇经验贴里,妹子写到,一考完试她就发现自己自作聪明写了辩论赛的观点,完全跑题。我的心里咯噔一声,苍了个天,我写的也是观点啊,原来我也跑题啊?第二天我坐在图书馆看着天就想,大概和北大真的没缘分吧,谁能想到差的那一分会是作文跑题呢?今年成绩出来以后自己像做梦一样,师姐告诉我我的专业课比总分第一的同学还高时,我第一反应竟然是这梦咋还没醒,还越来越糊涂了呢?问了读初中的妹妹,你心里北大是什么样的呀?妹妹说,遥不可及。但事实上,一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只要开始了不断迈进的征途,你终会到达。(北大一角)(去年12.1北京下雪的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截图)(心情抑郁时陪伴我的狗子)

麋鹿食荐

深圳大学新传考情分析(2021)

一、学院介绍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始建于1985年,开办了公共关系专科,1989年开办广告学本科,此后陆续开办了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2006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正式成立。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现有新闻系、广告系、网络与新媒体系三个系,分别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1300余人。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位列B类,并列全国第17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完备。目前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正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教指委、省级教学名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等9人。其中既有老一辈代表性学者何道宽教授、吴予敏教授、辜晓进教授等,也有中生代的知名学者王晓华教授、丁未教授、尹连根教授等,更有年青学者代表周裕琼教授、李明伟教授、常江教授等。二、地理位置:深圳三、学科排名:B四、2020招生专业目录新闻与传播:20人新闻传播学:32人五、参考书目701新闻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广告学教程》 倪宁 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传播学关键词》 陈力丹 易正林《广告心理》 仁科贞文 电通版《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 乔治 贝尔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词典》程曼丽 必备书目《传播与文化概论》 庄晓东《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刘海龙918媒体文化《单向度超真实内爆》石义彬 专业二的必备书目《文化研究基础理论》杰夫刘易斯 郭镇之 任丛 秦洁 郑宇虹 译《文化研究》 陶东风、和磊《社会学》波普诺《文化研究导论》陆扬《传播符号论》李彬 结合大纲《人类学基础》 武汉大学版 作者:朱炳祥、崔应令 武汉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王思斌《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约翰·斯道雷备注: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六、往年复试分数线2019年:新闻与传播382,新闻传播学3602018年:新闻传播学3852017年:新闻传播学379七、2020年考研真题(来自考生回忆)深圳大学334一、材料分析题关于原生广告的素材,回答下列问题(20天20题,模拟考)1.原生广告的定义2.原生广告的优势3.原生广告带来的问题4.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品牌,结合一个具体的媒介,设计一个原生广告创意策划,要求精准描述细节。二、论述题1.请结合图片,视频,表情包等文本形式,论述互联网时代视觉修辞的价值体系2.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健康方面的信息,请描述三个此现象的原因3.融媒体的“融”指什么?请论述媒介融合与媒介专业化之间的原因。深圳大学440 一,论述(4选3一题30)1.要了解媒介,才能了解新闻,对这句话的看法2.社交媒体对健康传播的运用与意义3.网红脸的看法4.区块链对传播行业的影响(大概也许就是这样 )(基础课、20天20题、微博预测100题、公众号推送)二、实务1.联系材料,健康传播人才要如何促进健康传播2.一个什么敦煌的一个VR虚拟平台的策划??3.CNN就英国货车39人逼问华春莹一事,写800字深圳大学学硕701新闻传播学基础暂缺深圳大学学硕923媒体文化一、简答题(每道10分)德波与《景观社会》(暑期班、冲刺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础班、暑期班)符号互动论(基础班)刻奇与刻奇文化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暑期班)二、论述题(每道25分)分析种草带货中的媒介文化(模拟考)谈谈微媒介时代存在的区隔(暑期班)三、创意写作(50分)未来之媒(800字以上)深圳大学位于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近年来学校整体实力迅速攀升,虽然是“四非”学校,但是全国排名直逼211和985院校。突出的一个特点:有钱!!! 传播学院在深大是最好的专业愿院系之一,专业实力上也迅速攀升,何道宽、吴予敏、丁未、辜晓进、常江等老师都在深大,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鼬佐

“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可能”

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要将全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也是经验贴的意义。不是所有的弯路都要亲自去绕一遍,不是所有的雷都要亲自踩一脚,经验贴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总结出胜率较高的路线,节省宝贵的时间。但仍然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不要被经验论的话语束缚你。比如,“理科生政治一般不会拿太高的分”,“没听说过二本能考上的”,“一战没考上的二战就更考不上了”……作者的认知框架在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挟带出来,读者如果对号入座就会陷入固定的轨道中。我在二战的时候受到这种话语影响甚大,常常自怨自艾,直至初试放榜才意识到: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可能。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我的一种可能。1 决定考研——如何搜集信息做好前期的计划准备关心时事热点,热爱新闻传播,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这应该是每个打算考新传专业的同学都具有的特性。对新闻事件有敏感度,有亲切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多多留意新传领域的信息。这样的同学跨考新传,在外人眼里或许冲动、有风险,但实际上,这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勇敢走上专业轨道的开端。如果你在浏览信息之余,总是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感,忍不住说上几句,忍不住洋洋洒洒的写了长篇博文,证明你有表达观点的习惯,你可以考中传、北师大等新传名校。如果你看过评论列表,感到大部分网众的发言有些极化,总想说点什么以正视听,或者批判这种生态,证明你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你也可以考北大等更加期待新观点的院校。但只是自我觉察,仍然缺少衡量的坐标。你会难以说服自己,真的可以。的确,在浩荡的考研大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too hard. 两次考研,两次所谓“战略分析”,两次做决定的过程或许可以让我同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决定”的见闻。首先提纲挈领地说,你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评估自己目前的学习素质;2、预计自己能投入的时间及精力的密度;3、分析院校历年录取的客观数据; 第一点学习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学习习惯”。请不要轻视,看起来是句空话,却让我反思了一整年:从小学开始反思起,你养成了良好的「坐姿」吗?(可以让你承受更长的久坐时间)你是但凡开始某项学习任务就非常「专注」的人吗?(“专注力”就像一个无形的墙壁,学霸在里面,你在外面)你是「记忆习惯」非常良好的人吗?(不说记忆力了,说记忆力就像说智商一样似乎难以解决,咱们只说记忆习惯)记忆习惯我想单独拿出来说,在尤其像新传考研的科目要求中,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我自身经验讲,不知道初中还是高中开始,我养成了“潦草看书、反复记忆”的劣质的记忆习惯,这让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总是一次性记100个单词并计划很高的复习频次,后果是,只要稍加懒惰疏于复习,就1个也记不住。如果你已经开始考研单词的复习,你也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背单词就是反复刷!”。在这里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totally wrong!为大家举几个正确的例子:与我同一批考研一战顺利上岸的同学A,高考大省出来的985学子,她每天背单词20个,从早到晚就看这20,到考研的时候,虽然6000单词没有背完,但客观题几乎没丢分。这说明连每个细小的完形填空选项中的易混词,她都没有搞混。另一位一战北大高分同学B,不看什么单词书,就把阅读中的单词像高中英语课一样做详尽的笔记,如果单词就是人,一定和她比较熟。这两种方法都优于“每次100词,每天重复记”的方法。我们新传专业课也是一样,“之前落下了,今天我要背完这本书”,此类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证明不了什么记忆能力。事实证明,好的记忆习惯,就要避免急功近利,走心而不走量。学习习惯的差异总让我有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感觉,看同样的参考书、伏案同样的时间,却因为一个不专心、一个不钻研,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其实是合理的。但我回顾我的学习历程,短时间内创造奇迹,我还真的成功过,这也就是学习素质中的第二点:学习的规划能力。以全国大考“高考”为例,我在高考当年的1月投入复习,3月一模就从班级20名开外跃入前三名,之后二模三模回归到前五名,6月份高考,我仍然是前五名。原因在于一模之前的一次极其细致的全面规划。从这一份“规划方案——严格执行——实现目标”经历里,我看到自己学习中容易受什么因素影响、适合的备考时长应该是几个月、可能提升的空间大致是什么范围、综合所有因素能取得什么成果……拿它与考研复习对比,发现有共通之处,有可以复制的经验,这为我增加了信心。因此我建议仍在制定计划阶段的同学,把上一次筹备大考的过程拿出来重新审视,每个人都不一样,相信你的经历一定和我不同,但我真诚的向你推荐:从个人的过往经历反推当下的决策这个方法。第二点评估可投入的时间,你可以把考研理解成一场战争,你就是将领,你要攻下对面的城,时间就是你的兵。参照已录取的学长学姐是个便捷的途径。当时我参考了中传学姐的时间安排,她在备考过程中经常在咖啡馆复习并拍照发朋友圈,很轻松的样子。因此我想,即便我比学姐学习差一些,但是我可以更刻苦一些。她一天的复习计划就是8小时左右,我就延长时间,并牺牲娱乐行为,至少我不会去咖啡馆学习了,我就每天埋头图书馆,甚至具体到交通工具,我买了小电摩,就为节省路上的时间。延长时间,提高精度,这样严格的执行下来我应该可以向我的目标发起冲刺了。这里出现了我一战中最大的偏差。制定下7-12月冲刺的计划,却在最后一个月松劲,11-12月冲刺阶段的学习内容没有安排好,导致失败。这也说明了短期复习冲刺北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它更要求对计划的严格执行,不松劲!冲刺阶段规划过的复习时间表二战前期我补读了非常多的专著,将一战寥寥看过的书目重新翻出来看,在做完毕业实习之后,我来到北大附近沉下心复习,此时又快到7月,一战的教训更多是让我警惕最后松劲的风险,复习战线拉的过长实际上对我的情绪也会造成挑战。再来一次的感受有点像游泳冠军在比赛,去年的记录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你,你要想方法超越它,你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第三点分析客观数据,现在的考研信息非常公开透明,你可以到北大新传院官网、北大研究生招生网、学信网的信息公开板块或学长学姐处了解信息。需要担心的是不要被“一面提示”到了,无论是谁与你分享报考某院校的成功的可能性,都不要忘了在不同的信源中多作对比。也不要过早的执迷于某一所院校的某个专业,尤其是招生计划只有1~2个人的专业,冲动报考的代价是非常大的。2019年北大新传mjc在放榜前官方流出了一个pdf,里面有所有报考考生的考生号、成绩、排名等信息,我的一位研友通过这个表格计算出有效数据中的平均分、中位数等等,来判断报考难度,你完全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数据,理性分析,同时也可以用于说服家人。思考过这三点之后,通往目标院校的道路也会更加清晰,一些庞杂的事情也不应该再叨扰到你,这时候可以做一个详尽的考研计划表,分为时间和学习内容两个维度。2 付出努力——全面计划与严格执行一张总计划表:按月分配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数张周计划表:包括详尽的每日时刻表,计划精准到小时,甚至10分钟。(按周调整) 我的总计划表(大致的,具体可以写到A3那么大的纸上,目标分数也可以标在旁边)我的日计划表(按周调整,这是7月最初)关于计划中的时间,有以下几点要说明:排计划的难易顺序:据我的个人经验,美好一天从肖秀荣开始更容易进入状态。政治不难,但需要一定时间的理解,而且内容较多,留给早上最有耐心的时间。不完美,计划是有变的,重要的是完成它而不放弃它。制定一个16小时/天的计划,压力会太大,允许有执行中的偏差,但即使特殊节日也要坚持保证至少8小时。用碎片时间做不太用脑力的事情。像背英语单词、背作文,完全可以在10-20分钟时间去做,但你想在10分钟搞懂一个传播学理论,就太急了。不建议“很难进入状态”的同学使用番茄工作法,适当延长每个板块的时间,因为入定一次太难得了,减少注意力转换中的损耗。学习柳比歇夫工作法,对时间进行全面性预算管理。推荐博主:Hoolly Gabrielle。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的小tips:forest某一天的截图 大家都在鼓足劲学习关于计划中的内容,分科目说明:政治:参考资料:我是全程跟肖秀荣,我非常推荐根据肖秀荣团队资料出版上市的时间来进行政治复习的学习方法。我也曾看过腿姐、徐涛等名师的资料,也听说过很多同学称赞他们。但是看肖的仍然是大多数,政治不求观点独特,求的是稳妥。我在最后冲刺阶段购买了腿姐、徐涛、文都、任3等等等等大部分考研机构的模拟题,这些题目帮助我踩到更多的选择题考点,但在做题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些题目良莠不齐,模拟题与真题调性差距很大。在最后的关头仍然读到这样的资料,徒增焦虑。因此整体上政治的复习,我建议把根据地建立在肖秀荣《命题人精讲精练》和《1000题》之上。对于这两本书的利用,每一遍都不一样。第一遍,每天看一节《精讲》做一节配套的《1000》题;第二遍,在《精讲》上标出《1000题》错题的知识点出处。划住这句话,在旁边标上错题的题号;第三遍,再刷错题,再看《精讲》已经非常立体,政治的知识点多而固定,肖书中总结到的考点基本全面,把《1000题》拿下来,客观题的得分就可以达到35-40 。形策专项形策与时政在政治考试中占单选与多选最后的1-2题,分值4-6分,11月才出教材,容易被忽视,因此单独拿出来说。在刷《1000题》刷的起劲的时候,记得留意11月出的这本小册子,像做《精讲》一样刷明白里面的知识点,对应题目的练习可购买多家机构的形策和模拟卷,专门练形策这两道题。总之政治就是要面面俱到,全覆盖,如果哪一板块没覆盖到,就很容易达不到70分。主观题到11月份肖8做完,对于客观题的得分已成定局,可以给自己每套卷打个平均分,我经常考20多分,群里同学总有40分,当时心里非常着急,但肖八题目整体是偏难的,故意不考简单题,到考场上会有几道基础题目,得分一定要保持到35分以上。12月肖4做完客观题,就可以展开对肖8肖4主观题的背诵,同期我还背诵了徐涛的20题,参考了腿姐的电子资料。过眼云烟,没记住什么。最终决定主观题得分的,还是对肖4主观题参考答案的记忆程度。考前一周的每一个晚上,我都背肖4背到凌晨1点,看起来就20道大题,其实20道大题是60小问,每问3个观点,你要记住180句以上的政治术语,保持它们在脑海中的深刻印象,还是需要严阵以待的。肖4总之记得越清楚越好,在20年疫情突发的大背景下,相信经验丰富的肖秀荣,就是相信科学,离真理会更近一步。专业 英语:基础英语有点比拼基础的意思,于是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就可以采取“背背单词、背背作文、刷刷真题”的复习方法,为专业课节省时间。但是基础不好的同学,不把根本弱项补上来,始终回避问题,是不可行的。举个学姐的例子,第一年也是背背单词就去考试,结果60多分,第二年是狠下苦功,像高中生一样学英语,最后提升到接近90分,远超基础好的同学。因此基础不好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补起来的决心,有没有决心像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一样学英语。考试发挥中国的英语考试,越来越注重阅读理解,不想在完形填空这样略微繁文缛节的题型上克扣考生。因此阅读一道题2分,完型0.5分。根据分值分配作答时间,是答考研英语的核心要义。但我不建议先写作文、或先做阅读,我是从小到大都按题目顺序答题的人,这样在作答过程中就不会忽然怀疑自己有没有漏掉题目,能心态平稳的写完卷子。英语作文许多人建议先写草稿,再誊抄,保证字体美观。我也是想写草稿的,但每次我的时间就只够一次性写在卷子上,也因此字数总是超出,要求150字,我总是会写到最后一行220字左右,这一点非常不好,但好在分数没有受影响,我的作文得分总是在12-13分,说明字数超出不会倒扣分,为大家亲身验证了。这两年的题目来看,小作文总是出人意料,要么题目中有个别难僻词,要么写作容易偏题。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忽视对小作文的训练,小作文10分,我只拿到5分,说明在这一块依然有一定分差的空间值得提前争取。英语进阶针对考研英语一或二的阅读理解题目,基础好的同学补充时文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亲近英文书写,亲近欧美视野下的国际评述,能培养考场上面对阅读题材的熟悉度。专业:不要忽视440的复习作为跨专业的考生的我在接触浩淼的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经典时,常常心潮澎湃,感慨某学者理论的宏大和精深。由理论的高屋建瓴切入到实务的落地时,常常感觉无所适从,总觉得实务有点直白,有点拿不准要点是什么。我想这也是跨专业考生普遍的短板,出现这种感觉,需要通过勤练勤练勤练来解决。440需要多多关注院校真题,以北大为例,一个老师出一道题,一道题50分,并且北大440出题的特点是:回避热点,反押题。似乎无迹可寻,这就导致考生更少分配时间在440上,更愿意沉浸传播学理论研究中了。实际上,也并不是无迹可寻,至少从真题我们可以看出,题目的大类:新闻、广电、广告。也可以看出题目的宽泛,比如今年的考题“谈谈专访节目和群访节目的差异,举例说明”,是我没准备过的,但准备18年考题“互联网视频和电视视频的区别和相同之处”让我对此类题目的出现有了心理准备,并积累过比较两者差异类的题目该如何快速建立答题框架。第二问举例说明,老师则在考察你对传统新闻业界的熟悉与关切,说明案例的积累是老师极其看重的一点。针对广告学复习,材料是有限的,在短短几个月内,搭建一个完整的广告学框架需要花费比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考研复习往往采用北大陈刚老师的《创意传播管理》加上《整合营销传播》《广告心理学》《超越营销》等书目及论文,我也针对性的读过这几本书,在答题中实际用处不大。二战时我去北大听了《现代广告学概论》这门课,根据课上推荐的书单重新搭建框架,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陈刚老师主编的期刊在关注哪些热点,并在树英网等广告界知名的网站补充案例,这样做准备,答440的卷子好歹有底气些。不要完全依赖同一种信源要有独立的自我,在备考的同时就要准备好独立的自我,体现在你的论述风格、行文特点、观点倾向性等等,到考试时跃然于纸上的,是独立意识的传达,这也是老师非常看重的一点。做笔记与做专题第一年我没有做笔记,第二年我补上了一份30万字极其详尽的电子版笔记。感谢研友教我使用视图-导航窗格,使整个笔记更有层次,方便查阅。专题有轻有重,重要的专题不仅整合好记录全,更需要按照答题的思路整理出小标题,背诵下观点框架与关键词,熟练于心。重要的专题中涉及到的观点可能年年都在考,年年都可以答,比如媒介融合、谣言后真相与假新闻、新媒体与社会变迁、马新观等;同时,也要注意新提法,比如新型主流媒体、四全媒体、短视频出海、vlog、PUGC、MCN等。疫后社会大有不同,考题一定会发生转向,像《疾病的隐喻》《枪炮、病菌与钢铁》之类书籍,包括刘海龙《新冠疫情引发的十个传播学话题》等学术大咖的讲座都应该严肃的纳入学习计划中。关于今年的考题在经验贴中就不多说了,如果有“预测贴”到时候再说说。对于笔记与专题的载体,也分为两派,电子派和手写派。我第一年是手写派,第二年是电子派。需要提醒的是,确定用哪种方法,就不要再反复更改和犹豫了,有些同学一开始选择手写,到10月份实在是羡慕用iPad的同学书包轻,就临时买了iPad切换学习工具,这之中浪费的时间和心力着实没有必要。选哪种方式并不重要,对你的考研分数1分都不会影响,大胆的艰辛自己的学习方案就好了。图片为我的部分专题、我在11月对导师关注点做的部分总结答卷与考场选择新传专业课答题纸通常会发12-16页(四页组成一张B4大小的纸),我在模拟考试过程中一直是180分钟写15-16页卷子,10个分值每页,因此当听说有些省份答题纸有可能发不够16页时,就决定在北京大学考点考试来避免这种可能的影响。在北大考场考试可以免去10月份的“现场确认”这个环节,直接在北大官网上传照片验证就可以。这张照片以后会印在你的校园卡上,因此也要谨慎选择。考试当天,教学楼外排起长队,和新传一个考场的有许多是考MBA或EMBA的成年人,你会感觉他们很轻松,一边排队一边还在social,穿着也很精致,和裹着大棉袄的你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你还是不要放弃,要记得伸出戴好手套的一只手举起肖4继续背诵。考场内据我亲测室温不冷不热,不用担心冻脚,3位监考老师正常发挥,只需要牢记收卷铃声响起立刻停笔。我的考场有人开卷时不小心用小刀划伤了手指,血流不止,没想到真的确实会发生这种事。考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人提前交卷,考完两个科目的时候,会有几户一半的人不再出现在下一场考试,这些都不应该影响你的心态。你要做的就是拿到卷,迅速进入状态,读题-思考-作答,和无数次模拟真题的时候一样。书单由于选择在图书馆复习,我就直接坐在了新传专业书架旁边的自习区,取书看书都比较方便。我强烈建议经常去新传书架翻书,遇到不熟悉的名词,直接翻翻看学者本人怎么说的。我所在的院校新传专著不多但够用,几乎架上每一本和新传有关的书我都翻阅过,遇到感兴趣的书就站在那里把它读完。也会偶尔到楼上的政治学书架,找找刚做完的题目涉及到的“利维坦”在哪本书里,读读上下文,别理解错了。重点阅读的书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深入讲一个理论体系,便于加深对理论和学者的理解,深化思想深度;第二种理论解说合辑,便于用联系的眼光看各个范式,了解历史源流和学术脉络,更加直接的作用于考研。 第一种,深入讲一个理论体系:传播学:《舆论》李普曼《传播学史》罗杰斯《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交流的无奈》约翰·彼得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加莱亚诺《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马特拉《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帝国与传播》英尼斯《传播的偏向》英尼斯《社交媒体:原理与应用》谢尔顿《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乔治·瑞泽尔《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张放《弱传播》邹振东《媒体化时代——当代传播思想的反思与重构》王维佳新闻学:《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新闻:幻想的政治》班尼特《媒介形态变化》罗杰·菲德勒《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新闻业的救赎》彭增军《时评中国》曹林社会学:《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网络星河》曼纽尔卡斯特《自杀论》涂尔干《流动的生活》鲍曼《消费社会》鲍德里亚《风险社会》贝克《景观社会》居伊·德波《新自由主义简史》大卫·哈维《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人人时代》克莱·舍基《浪潮之巅》吴军《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广告学:《创意传播管理》陈刚广播电视:《中国电视:掌声·嘘声》俞虹心理学:《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戈夫曼《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戈夫曼《孤独的人群》里斯曼《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人类学:《乡土中国》费孝通《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第二种,理论解说合辑:《文化研究导论?》(书名和作者都忘记了,查到后我给大家更新在评论区)《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目录搭框架《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厄洛里、德弗勒《重返灰色地带》刘海龙《美国传播思想史》胡翼青《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路新传前沿:《解析中国新闻传播2019》刘海龙《新媒体蓝皮书》《知识图谱》《热点与前瞻》小王子这基本也是阅读的顺序,到冲刺阶段刘海龙当年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也出版了,这时候再结合今年的导师论文以及之前的重点论文,对各领域的前沿问题做专题整理,所学皆融合于专题中,到考场上就像携带了一包一包的书卷,问到哪一卷,就在脑海中提取即可。需要认识到论述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积淀的过程:读书做笔记——>学术话语、理论框架;读论文做专题——>观点框架;读公号——>补充案例,基本是这个思路,以上工作执行的程度就决定了答题产出的水平。如果报了批改班、答题班,那这个打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你的提醒,如果在平时的考试中都做不到前几名,那什么时候才发力呢?图书馆借阅的部分书籍3 考后感想——考研的个人意义与录取标准我感觉似乎每个考研北大新传mjc的同学,都经历过一段壮志凌云的时光,当着所有提反对意见的人抒发心中的抱负,跟他们辩论,为自己的选择罗列合理性。没有人考北大是顺理成章的,可以顺理成章的同学一般会直接被保送,或有更好的选择。真正考研北大的同学都有一腔理想主义、有勇气、想证明自己,有这些共同的特性,但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却只有努力乘以时间。今年我上岸了,我很想肯定这种梦想的力量,我想对决定二战的同学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我身边,有不少二战高分上岸的同学,多付出一年的时间,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人也变得沉稳起来,二战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事,甚至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但我仍然不能忘记一战落榜之后的痛苦,比起鼓励大家怀有梦想,我更希望提醒大家正视现实。在「决定志愿」的环节再理性客观一点,多听听异见者的声音吧。因为在攀爬过高的目标中跌落下来,失去应届生的身份,面临的是找实习、找工作的处处碰壁,你得做好准备遭受社会的毒打。顺风顺水的人生和遭受过打击的人生还是不太一样的,那种一往无前,面对什么都不害怕的气势很可能一朝之间就离开了你,你变得遇到什么都退缩,听到什么就敏感起来,长期伴随着自卑的状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调整。不听异见,执着自我,你就得做好这个准备。好,过了这一关,就铁下心来考研。在漫漫考研路开始之前,我想向大家分享我对「终点」的理解,也是北大新传这张考卷到底想要筛选什么样的学生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为了考北大,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关注前沿、了解研究方法、能够谈对问题的看法。包括复试的考题,天马行空,老师最近关注《公民社会》,就希望你也刚好读过这本书。北大想要什么样的学生呢?老师们似乎不喜欢「标准答案」,答题套路严重的同学,50分的大题会直接得到一个5分的分数,略带惩罚的意味。这要求我们做专题的时候,至少标题要打破重写,论述方式也按自己擅用的来,套用、复写不可取。敢于答一份与众不同但逻辑自洽的答案,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像看一篇全媒派、虎嗅的分析一样,给他带来惊喜。更好的答案似乎总是更成熟点、全面点,在短时间内把题目答全,需要对知识点从框架的高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假设自己就是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的学者,不惮于展开视野把角度写得极尽全面。复试中与老师面对面,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想象中严格,他们更想从提问中发掘你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你的毛病将你贬下去。你需要做的只是准备好自己,方向明晰,在研究计划的准备过程中进一步揉合初试所学的知识,使自己接近合格的研究生水准,毕竟到研究生阶段,你就主要在自己的方向上独立钻研,而考研到研究生之间,只有一个大长假,因此在考研的时候,就将自己与研究生水准(而不是考生)多作对比吧。2019年12月22日的北大考场寄语21级:不知辛苦的探求 最终会到来自由明年此时 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

大赌场

柠檬精:妈妈,看完这篇经验帖,我想考深圳大学的新传研究生!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树洞学姐:19考研一战上岸深大新传专硕。前言大家好,我是19届三跨深大专硕上岸的树洞学姐,一直以为独自备考初试是考研最难熬的时光,直到二月下来初试成绩,三月等待复试线公布,四月辗转南北两地复试,才懂得自己永远还有没突破的极限和潜力在等待。因为深大的复试名额迟迟不确定,我的排名又不太靠前,所以在调剂系统开的时候(此时深大还没出复试线),投了北外的调剂申请,在我登上开往深圳飞机的前一个小时收到了北外的复试通知,在确定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接受了复试,接下来就是四天内在深大考完就赶去北外考的日子了。直到查到了深大的拟录取,几天后收到了北外的录取通知,又拒绝了北外的录取通知,最终还是坚定自己的第一选择,感慨自己除了汗水外还多了几分运气。到这里,我的考研故事最终落幕了。我放弃了双一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选择双非的深圳大学,因为我觉得它真的值得。请往下看我的考情分析和经验分享吧。一、学校简介:深圳大学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外界无不称深大为中国“土豪大学”足见广东省政府对深圳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且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已步入稳健增长阶段,更注重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很多财政支持都以科研学术为重。先不说深圳这座诱人又有实力的城市如何,深大绝对是所愿意为学生、学术投资的高校。毕竟“土豪”大学“不缺钱”,诸多以知名校友命名的奖学金等,一年就可达到2w+,你无须担心在一线城市求学的生活温饱,而且与深大合作的社企多如牛毛,实习机会每期大把抓。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工作岗位。它虽是双非,但在我看来,它胜过很多双一流高校。二、考情分析:近年来,深大录取的推免人数处于直线上升状态。这对统考生来说有很大的压力。此外,深大传院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口碑也在逐渐树立。很多本校学生都会选择留校考研,更有很多内地名校“985”、“211”等保研、考研生对该专业有意向,考研人数不断增加,分数线也水涨船高,但也并非高不可攀,深大今年又开设了专硕,更是为向往深大的每个你提供了一条道路。深大的报录比,近五年还是比较稳定的。据悉,即便推免人数不断扩招,对于招考人数,深大传院内部也在努力争取。所以也不会像外界所传“万里挑一”般艰难,而且,深大的教育从来唯才是举,非常公平,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本科院校和竞争实力,只要自己准备充分,反而可以成为众生之中的优势。纵观深大近五年的报录比,都是推免人数占大部分,统招人数基本为个位数,但随着2019年考研人数激增,大部分学校扩招的趋势下,深大新传学硕由原来的14个统考指标扩招到18个,专硕由7个到12个。这对2019届考生无疑是幸运的一件事,但在专硕还在试水期和考研人数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扩招的趋势是否还会延续到2020年,还是存疑的。所以需要2020届深大备考同学仍做好招生人数为个位数的准备。三、考纲解读:专硕的两门专业课分别是:[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334 是偏向业务能力(采写编评、策划等)的考察,440 是偏向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考察。设置了四个方向:健康传播、数字营销传播、融合媒体新闻生产、视听传播。(1)健康传播:主要研究大众健康传播的规律,包括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健康传播、医患关系的研究,社会、文化和政策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健康传播过程中的危机,以及特殊议题如艾滋病、同性恋、器官移植等议题的研究。健康传播方向旨在通过融合医学与传播学知识,培养具备健康知识又懂得利用传播学知识合理、有效地传播健康知识,并具备进行健这个研究方向融合了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很新兴的研究方向,但也不必担忧,健康传播学引进国内并不久,考题比较好把握,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已经开了这个方向的其他学校(北京大学)。(2)数字营销传播:主要研究数字时代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创意互动设计、数字媒介资源开发和管理网络公关运营,面向企业培养有效融合数字技术、市场数据分析和创意表达的新一代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人才。这个研究方向偏向广告学科,学习整合营销传播、网络公关等知识,这些在我们要看的广告学参考书目都有涉及,如乔治.贝尔奇的《整合营销传播与视角》(3)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主要研究融合新闻内容生产的体制机制和新型新闻叙事与表达、新闻内容跨媒体传播、各种数字平台的内容生产、新闻产品创意设计、数字环境下的媒体经营与转型发展、跨平台新闻舆论引导、符合深圳产业需求的科技传播,培养融合媒体新闻记者、编辑和运营管理人才。关键词——融合媒体、跨媒体、数字平台、媒体经营与转型。这个方向就是回归新闻本身,结合当代媒体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而创立的。(4)视听传播:旨在对视听内容的策划、制作与市场运营、视觉文化研究等展开深入探索,重点聚焦在以下新变动带来的需求:影视项目的管理与运营;视听节目策划;面向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产品规划、创意设计;创意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与网红/艺人培养的创业方向指导。视听传播方向旨在培养内容创意、视听设计、信息资源管理和市场运营的人才。这个方向对于喜欢视觉设计等一系列创意产品的小伙伴比较适合,偏重于视听内容的策划和互联网内容生产。关于深大专硕考研分析,胡师姐去年就专门发过文章分析,大家可以回看深大19首招新传专硕,想考深大专硕怎么破?学硕的两门专业课分别是(701)新闻传播学基础、(918)媒体文化,701主要是考察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会包括消息和评论的实务考察;918的媒体文化是深大的特色学科了,很多考深大学硕的伙伴就是因为喜欢媒介文化的知识才选择报考,但这一门专业课需要看的书很多,涵盖了社会学、文化研究、符号学等学科。学硕也分为四个方向:传播学、广告与传媒经济、视觉传播与创意产业、新闻学。仔细对比,学硕和专硕的四个方向是一一对应的,都是考察四大方向:新闻学、广告学、视觉传播设计、传播学(专硕细分为健康传播)。三、参考书目:专硕1.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新闻学必读入门书目,不是很难读,中间关于中新史和媒介经营的几章了解即可,去年新出的第六版新增的两个章节(中央厨房等)要引起重视2.《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通俗易懂,内容更为清晰简洁,可以和《新闻学概论》互为补充,以此扩充自己的新闻学知识体系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入门必读书目,重中之重,至少要背三遍,我结合深大真题打乱目录做了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和章节笔记,这样比较容易背诵,这本书涵盖传播学70%的知识点4.《网络传播概论》彭兰必读书目,传播学中比较贴近网络时代的易读教材,里面很多句子和观点都可以用在论述题中,比较偏向技术的章节可以略读,通读加背诵两遍以上,我到后期的复习瓶颈期时还在拿这本书背诵找灵感5.《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每章后面的名词解释可以重点记一下,关于媒介经营和外新史的部分略读,其余的章节我总结了笔记6.《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 传播学》杨奕 何佳伟绿色封皮,里面关于传播学的讲解很实用,可作为辅助资料7.《新闻传播学辞典》程曼丽超级实用的一本书,大部分名词解释都可以在里面查找到,可以作为补充自己生词盲区的工具书8.《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璐关于传播学理论讲的很全的一本书了,可以用来补充自己传播学理论框架,每个理论还有很专业的英文翻译,在准备复试时也带来很大帮助9.《健康传播学》张自力深大专硕方向之一的健康传播要重视起来呀,这本书是健康传播学必读的教材,从学科历史到研究议题讲的很清楚,但是对于健康传播学近年的新进展,还需要阅读大量论文来补充10.《人类传播理论》李特斯翰深大复试参考书,晦涩难懂,建议形成一定的学科体系在后期看,读的很煎熬,把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了解即可11.《新闻写作教程》深大复试参考书,很厚一本,里面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可以用来补充实务理论知识,略读即可12.《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乔治贝尔奇很厚一本,但是必读,里面涵盖很多营销学知识点和经典案例,目录顺序编写有点混乱,我是打乱目录,按照市场营销的五种工具来做的笔记,作为广告营销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其他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这个笔记上面扩充13.《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深大专硕实务是会考策划的,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策划的理论书籍,里面也有很多案例14.《广告心理》仁贞科文很小很薄一本,可以把有用的知识点摘抄到自己的笔记上(各种广告模型和最后一章的赞助广告等)其余的略读即可15.《广告学教程》倪宁可以作为广告学入门书目,但是章节有一点乱,可选读学硕(与专硕差不多,多了文化学和社会学的书)1、《传播学教程》2、《新闻学概论》3、《新闻理论十讲》4、《传播理论的起源、方法与应用》5、《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按照历史线索来介绍相关的理论,最好是在将教程看熟之后再看这本书,其中还有一些专业二的知识,可以稍微注意一下。6、《人类传播理论》7、《新闻写作教程》8、《广告心理》9、《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10、《广告学教程》《广告学心理》11、《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武大的必备书目之一,适合在专业二复习的时候看。把法兰克福学派介绍的挺详细的,还有麦克卢汉,哈贝马斯的理论12、《文化研究导论》有两本,一本是陶东风老师翻译的,另一本是研究生用书,陆阳老师写的。第一本也是先要把第一章看懂,是整本书的脉络,其中威廉斯提出来的文化的概念深大就考了几次了。陆阳老师写的那本讲了挺多各个学派的知识,也挺值得一看的13、《符号学原理》李彬老师著,写得很好很适合入门,而且涵盖了专业二符号学那部分的大量考点14、《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老师著,挺基础的,里面的理论都不难背。还有王思斌老师写的《社会学教程》也不错,只是两本书有很多很多重叠的地方,交叉着看吧。15、《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著。绝对是涵盖了大部分的社会学考点,要是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翻一翻,因为里面比较多的也是案例,概念性的东西挺少的。四、真题分析: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论述题,四选二,做完3或4道题得零分。每题75分,要求每题不少于800字。1、题目给出东方早报转型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成功案例,要求结合类似案例,论述数字时代新闻业的生存发展之道。2、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在数字时代下整合营销理念的演变。3、VR对娱乐的影响(题目自拟)。4、健康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治理方式。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论述题,每题30分,4选3。1、有人认为人际活动中产生的新闻应当是新闻生产,如微信新闻等,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2、谈谈你对网络谣言的看法。3、谈谈你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理解。4、谈谈你对网红经济的理解。评论,30分。材料: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教学秩序、内容、师德、学习情况考核等)策划方案,30分围绕电商平台设计策划推广方案新闻传播学基础701一、简答题(6选4,每题10分,共40分。全答视为无效,0分)1.信息、新闻和宣传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2.“政治家办报”是谁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4.新媒体用户是变得主动还是被动了,为什么?5.从传播效果角度看,广告传播的目标有哪些?6.场景化营销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共60分。全答视为无效,0分。论述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1.有学者认为,新闻平台边届、职业边界、报道边界受到巨大冲击,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为什么?2.抖音已经成为1.5亿日活,3亿月活的短视频平台。请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抖音成为爆款的原因及影响3.分析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动因三、实务题(观点鲜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20分);有理有据(20分);层次清晰(10分))新闻评论:教材大换血,鲁迅大撤退xxx,材料略媒体文化918一、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1.内容分析法2.次生口语文化是谁提出的,特征是什么3.试论语言和话语的区别4.试析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5.简述霍尔的受众解读理论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1.何为佛系和佛系青年?谈谈你对“佛系文化”的看法2.“女司机”的社会建构和社会想象三、创意作文,800字以上。(共1题,50分)《碎微时代和微文化》可以看出,深大题出的较为灵活开放,紧跟热点,深大专硕还在摸索期,尚未形成固定的出题风格,而且深大出题一直以开放灵活著称,不给参考书目,这就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不局限于课本+笔记,多看论文+热点。334的出题有些大胆,借鉴意义不高,所以在今年备考时除了把握深大的真题还要多借鉴其他高校(如南大、武大等)的真题;从12-19年深的真题出发,以书本中四大版块的重点内容为基础,建构四分之上的专题体系。基本题型:基本题型:论述题、简答题、消息/评论、策划、名解(虽然近三年没考过,但也要作为基本题型来准备),作文(学硕要准备)。五、复习计划: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9月)对指定参考书目进行“地毯式”学习一遍,了解全书内容,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把书上可能考到的名词解释、问答、论述等文字性的题目都整理在笔记本上。将全书的重点归纳成一系列的知识点,一定要有系统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印象,并且对知识有更加系统的理解。注:7-8月 要关注新出台的当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看与往年有无变动,变动往往就是出题的重点所在。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整理、掌握重难点,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整理真题答案。将参考书中的概念、原理要注意理解记忆。第三阶段:冲刺阶段(12月)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分析真题的出题思路,做专业课模拟试题。具体复习安排:参考书回归;历年真题回归;专业课比较回归;模拟考场测试。四管齐下,把前面复习的知识点逐一消化和提升总结上面的复习步骤,简单说,无非三步:1、看教材,熟悉内容(最迟暑假完成)2、整理重要资料(最迟十月完成)3、背诵(九月左右开始)注:对于消息、评论和论述题、简答题的练习可从暑假开始,定期练习,培养做题习惯六、关于复试:对于复试,最重要的就是寒假不要完全放弃学习,重点练习英语口述和专业课口述。深大复试共计300分,分为四科,我们今年考了两天半,听起来有点头疼,但其实老师都超好的。1.专业课面试(120分):重中之重,包括自我介绍,现场抽题口述答案(一分钟思考时间,但实际上思考不出什么),老师即兴问答(会问专业问题也会问些日常问题)。我很紧张,在加上之前准备得也不是很充足,这个环节我发挥得不是很好,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复试之前认真准备,尤其要练习口述答题。2.专业课笔试(100分):两道辨析论述题,一道短评,相比起初试难度不大,但也考验基本功,所以大家到这个阶段也要复习基础知识。3.英语面试(40分):比较简单,自我介绍2分钟之内,日常问答一定提前准备好。大家可以在假期就练习口语,我练的是英音,推荐可可英语,BBC Radio跟读,BBC六分钟英语和China Daily每天读一篇。4.英语笔试(40分):不难,大家积累好专业新闻英语词汇和传播学家,以及各个理论的英文翻译。题型是一篇汉译英,给理论英文写作者,一篇小论文。七、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1.怎么看书和做笔记?看书先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框架,对于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章节直接跳过。看书既不需要逐字逐句精读,也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对于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像《新闻学概论》这种基础书目,我们只需要了解每一段讲的东西,为自己的新闻学打基础就可以,但是像《网络传播概论》这种可以为论述题提供指引的书,在跳过偏技术性的段落之后,对于其他的章节就要细读,同时记忆好的语句和观点。我是看书和做笔记同时进行,看完每一本书会做这本书的笔记,既能重新回顾整本书,又能为日后复习提供参考笔记。做笔记看个人习惯,我比较习惯做笔记,尤其是参考书如此多的情况下。我是看完一本书会把整本书的目录和大纲整理,分章节做框架,然后摘抄重点,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切记,不是抄书)。2.选择的研究方向不一样,试卷题目一样吗?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时(去年是 9 月底-10 月初),就可以选择报考学硕还是专硕以及具体的研究方向了。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大家拿到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学硕和专硕的题不一样,但四个方向都是共用一套题的,比如学硕的四个方向就是同一套题。)3.怎么选择学硕还是专硕?这是很多人都纠结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看完大纲之后更加迷。学硕和专硕的区别除了学制的不同,还有学科方向的差异。其实如何选择,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心。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活规划,分析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综合衡量学硕和专硕两者之间的利弊,做出决定。下定决心之后就不要回头纠结了。4. 为什么深大专硕还考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一的学校是对英语非常重视的,今年深大专硕卡在英语上的人也不少,这就要求报考专硕的考生要非常注重英语的复习尤其是反复练习真题,下面附上我的英语75分复习方法。近十年以上的真题我刷了三遍,每次刷的侧重点和要整理的东西都不一样,不变的是每次都一定要限时做,阅读15-20min,完型10min,新题型10-15min,翻译10-15min(不要事先查单词)。第一遍:一套题分两个半天做完,(我是两篇阅读+一篇完型;两篇阅读+翻译+新题型),做完就对答案,找出自己的盲点单词和句子,整理到本子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单词本,这就是我考研期间常备手边早上背晚上也背的英语单词手册了(不建议用APP或单词本背单词哈)第二遍:这次做你已经对某些单词和答案有了一点印象,但你会发现你还是会错很多同时做题速度提高了一些,不要灰心(本英专狗可能错的比你还多),这次做题重点是阅读,每做完一篇阅读,请熟读文章,弄懂每一句每个词并逐句翻译写到本子上(不要口头,要动笔,不要犯懒哦),这既可以帮助你提高翻译能力,又会大大提升你的阅读准确率,这一步骤很耗时,但很有用,不信你就试试第三遍:如果你坚持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的错误率已经减少,做题速度已经提升,这次做的时候把阅读错误的题干和对应的正确选项抄到本子上,并附上所选错误的选项及原因,总结自己容易错的题型和原因,熟悉正确的阅读出题规律,在刷题之余,可以开始准备作文了,我是打印王江涛作文必背话题20篇和真题范文,背熟之余11月份开始每周写一篇练手5、除了看书,还需要如何丰富专业知识?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深大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学校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跳出课本,通过论文和热点丰富知识体系。论文:很重要,从备考到复试前一天,我读了近600篇的论文,有的论文比参考书更有用,最新的论文或经典的论文是可以反复看的,论文中精彩的语句,观点和理论引用可以摘抄到自己本子上,形成自己的论述题语句集锦本。此外,一定要时刻追随新闻热点,利用各种渠道和工具搜集热点资料,并整理自己的热点专题。如果你自己准备专业课心有余而力不足,非常建议全程跟着胡师姐学,胡师姐班对深大考研非常有针对性!6、如何背书,什么时候开始?建议从8-9月份开始背书,在此之前最好确定自己把重点的核心书目和难啃的大部头书目都看过一遍,为背书打基础。自从开始背书的那一天,就不要停下来了,一直到考专业课当天。大家可以把新闻学、传播学、广告营销学、健康传播学这几个大类按照重点顺序先后安排,我是先背的传播学(上午2个小时),传播学(下午2个小时),在把这两个学科都背完一轮后,把广告营销学和健康传播学替上来,同时千万不要停止复习已经背过的这两个学科,上下午或早上晚上分别拿出一个小时复习这两个学科,你会发现你一轮比一轮背得快。刚开始背的时候,你可能花两个小时都背不下来一章,背过转眼就忘(不要担心,人人都是这样,排除记忆力好的人),只要你每天坚持,及时滚动复习,肯定不会白费汗水。在这里,推荐侧学长的关键字记忆法还有东学长的理解记忆法,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集中到一起写在小本本上,如米德的主客我理论和布鲁默的自我和他我理论...就是那好几个我的理论。最后,希望在读这篇文章的每个你,赶紧做好选择,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备战深大的每个你,坚定自己的选择,我在荔园的网红新传大楼等你。

华容道

行业|为什么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但文化和旅游各自内涵丰富、外延模糊,界定不一,需从不同视角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面向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出发,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怎样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一一作了解答。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任务、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学术研究命题而受到各方热切关注。相关研讨热闹纷呈,各类文章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却也并非尽善尽美。最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就文化和旅游关系而言,“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与 “资源市场说”等说法广为流传,但缺少严谨的学术论证;二是围绕文化和旅游为何融合、如何融合的讨论,大多局限于政府机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实践,尚缺乏全面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将学理分析、实践研究和政策建议相结合,试图回答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在学理上,文化和旅游各自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二者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其二,在实践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涉及哪些领域、哪些层面的哪些问题;其三,面向未来,在认识和政策层面,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以及二者的关系:多维度理解01.各自定义的困顿文化和旅游是两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要对其做出精准的界定却非易事。就“文化”一词而言,正如陆杨、王毅(2015)在 《文化研究导论》一书开篇中所言,“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曾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做过统计,仅在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期间,各种文化定义就多达164种,而据法国人类学家摩尔统计,则更是超过250种。林林总总的文化定义,仅从学科角度加以简单归类,便有十余种类别: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公共管理学的和经济学的,等等。再结合定义的特性,每一学科视角下又可细分出描述性的、规范性的、历史性的、发生性的、结构性的等不同维度,更不消说不同学者、不同机构在具体表述上的差异,简直是一个浩瀚无际的“概念丛林”,令人心生困顿(宋瑞,2019)。这种定义的困顿同样适用于旅游。在近代旅游研究史上,人们给出了上百种定义,形成了综合关系说、目的动机说、生活方式说、文化现象说、审美体验说以及时空距离统计说等不同派系。每个派系之下,又有不同的解释。从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ASET)的“艾斯特”定义到库珀的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贾法利的游客、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社会交换及其给旅游地带来的综合影响说,对于什么是旅游,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总体来看,文化和旅游均可作为社会现象、活动类型、生活方式、产业类别、产品类别等概念交叉使用;相对于旅游而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庞杂,在某些语境和情境下,甚至可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也内化其中。02.文化的层级和旅游的构成由于定义本身不能统一,人们对文化和旅游各自的内在构成也持不同观点。就文化而言,有文化包含多层级的“洋葱论”之说和文化分显性与隐性的“冰山论”之说, 还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概念的区分与关联;就旅游而言,有“大旅游”和“小旅游”之别, 旅游“产业说”与“泛产业说”之争,以及“新旧三大支柱”之论与“新旧六要素”之辩。究竟何为文化、何谓旅游,二者各自有何构成,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莫衷一是。通常认为,文化包含了不同的层级。国内普遍采纳的是庞朴的三层次论,即文化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精神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构成,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另有一种分法是:第一层级为物质文化,涉及文化的物理要素和物质层面,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第二层级是行为文化,涉及文化的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第三层级是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涉及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操守等。对于文化的层级,国外较为盛行的是“文化洋葱说”和“文化冰山说”。前者认为文化像洋葱一样具有层次之分,由浅入深,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后者认为文化由两部分组成:显性部分为浮在冰山之上的可见部分,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隐性部分为藏在水下的不可见部分,是指人类塑造其内在精神意识的行为模式(如思维方式、思想风貌、心理状态、道德情操、审美、信仰、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水下隐藏的冰山比浮出水面的体积要大很多。对于旅游的构成,人们也有各种不同说法,从早期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三大支柱”到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饭店业和旅游商品业(或旅行社业、住宿业和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四大支柱”,从“吃、住、行、 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说到“商、养、学、 闲、情、奇”的所谓“新旅游六要素”说,对于旅游的产业构成和活动构成也说法不一、变动不居。03.分析二者关系时的复杂性综上所述,对于文化和旅游这两个内涵和外延极为复杂的概念而言,要做出精准、全面、不同主体一致认同、古今中外皆可通行、所有场合均能适用的界定几无可能,也似无必要。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围绕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讨论时,需小心区分,某时、某处、某一场合之下,讨论者所说的文化、旅游乃至二者的关系是就哪个层面而言、从哪个角度出发的。是哲学层面的(philosophical)还是统计意义上的(statistical),是理论性的 (theoretical)还是操作性的(operational),是结构性的(structural)还是功能性的 (functional),是语义性的(lexical)还是规定性的(stipulative),是狭义之说还是广义之说, 是讲产业还是谈事业,是在讨论具体的资源、产品、服务抑或业态还是在谈论抽象的理念……如不加区分地混沌而论,那么不同的谈论者便会沿着不同的角度彼此交叉、各自延伸,最终产生出 一张铺天盖地而纠缠不清的大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多层面分析01.本源层面:基于身份认同和幸福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何以融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方面:融合根源和融合目的。从融合根源而言,可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张朝枝(2018)提出的身份认同的视角解释性论点说服力较强。从融合目的而言,亦可有不同解释,其中“幸福”是一个重要视角。就融合根源而言,根据张朝枝(2018)的研究,旅游者个体或者民族与国家集体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起源,而文化变成旅游者的身份符号则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强化,但人们身份角色差异引起的价值理解差异也有可能引起旅游与文化的矛盾冲突,因此调整角色、培育文化自信、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非常必要。具体体现为如下三点。第一,从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源起来看,文化使旅游具备了身份标签的意义,文化也因此具备了旅游吸引物的属性,而其根源在于旅游者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和旅游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国家、集体的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再建在旅游活动中也有所体现。第二,就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发展而言,文化成为旅游者身份符号。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消费行为呈现符号化和讲究身份象征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旅游开发实际是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挖掘旅游能表征的符号价值,寻找文化的符号价值,开展旅游地的符号建设。第三,文化与旅游的冲突是文化遗产失调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也是身份认同差异所致。因此,需要文化与旅游相关者理解各自身份角色的认同与诉求,认同文化的创造性以及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就融合目的而言,不管是从个体幸福还是社会幸福的角度来看,旅游和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且其融合发展具有进一步提升幸福的作用。一方面,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生活于特定的价值与文化模式中,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是由文化定义的,只有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中,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属于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旅游对于促进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阿兰·德波顿(2012)认为,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亢雄(2010) 进一步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人为了追求幸福体验的一种活动。正如徐金海(2019)所指出,追寻人生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源,体验文化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变迁,实现社会幸福是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归途。02.机理层面:基于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亦可从两个视角加以理解。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不管是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或者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以及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都渗透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中,从而体现出“旅游的文化性”特征。就旅游对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参与文化生产过程,对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其影响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文化的旅游化”特征。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旅游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到不同层次文化的影响,旅游活动带有文化的特征。旅游活动涉及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旅游主体是旅游者,旅游客体是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包括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各类主体。三者兼具文化特征,受到文化的影响。首先,旅游主体具有文化的本质。一方面,旅游者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是受文化因素的驱使;另一方面,旅游者本身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不仅是独特文化的欣赏者,也是特定文化的传播者。其次,旅游客体富有文化含量。旅游客体作为吸引游客的承载体,因其富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含量,从而成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要能形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均须挖掘和利用特定的文化元素,方可形成核心的竞争力。最后,旅游媒介具有文化特征。旅游媒介作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贯穿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因素;旅游消费与一般消费相比,体现更强的文化消费特征,旅游者更青睐于选择能够为其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旅游媒介。这就是“旅游的文化性”。就旅游对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参与文化生产过程,旅游活动具有文化生产的功能。从横向来看,文化生产是文化被创造、制作、市场化、分配、传授、吸纳、评价、消费的全过程,其功能逐渐从教育、保存向旅游、商业等方面拓展。文化生产是由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媒介生产所构成的统一体。旅游活动通过承载和展示文化内容、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形式和种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通过设施、活动、作品等媒介,有机承载和表达多种文化内容和符号,并最终推动文化空间的生产。总之,旅游通过参与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媒介的生产,完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生产。旅游参与文化生产过程,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最终实现从文化利用到文化生产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转变。旅游产品开发早期,主要是利用文化要素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随后,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文化生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内生作用,开始从内容、符号、媒介、空间等方面进行自觉的文化生产,在新消费热点的培育中形成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业态,形成从自发利用到自觉保护、从利用到生产再到保护传承的路径(黄剑锋等,2017)。从纵向来看,早期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少数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他们掌握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旅游活动对于文化的生产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成为普通人的权利,旅游活动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影响程度更深,而且影响范围更广。大量游客的审美标准和出游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一种传统文化的去留,决定一种新文化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旅游化”构成了二者之间最核心的关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旅游的文化性”并强化“文化的旅游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融合。一方面要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旅游,重视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挖掘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媒介的文化表达;另一方面要从旅游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旅游市场的利用以及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导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旅游文化。03.管理层面: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适度融合从管理角度看,原文化部负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具体事务上,与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既有分工也有交叉。原国家旅游局所主管的旅游业,也经历了从早期外事接待的事业型定位逐步到产业定位乃至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2018年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其核心职能为“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并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做好资源普查与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市场监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原文化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相对清晰的界线划分、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那么随着旅游业的加入,如何协调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实现三者适度融合、协调发展,就是摆在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04.发展层面:围绕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在现实发展中,产业融合和公共服体系建设是两个重点。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享受型消费升级,文化和旅游的实际供给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整合公共政策、完善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是发展的重点。产业层面的融合涉及资源、市场、产品/业态、技术、空间等多个方面。从资源角度看,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交叉性。文化资源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则包含了文化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8个主类中,就有4个主类(E遗址、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中的传统手工艺品、H人文活动)均涉及文化资源。从市场角度看,基于共同的内在需求和目标群体,文化和旅游将从互为市场,走向整合市场。从产品/业态角度看,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电影旅游、依托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各类旅游产品不一而足。从技术角度看,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技术革新使文化内容和符号得以通过新兴媒介在旅游消费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呈现和传播。从空间角度看,博物馆、展览馆到文创基地、文化产业园多有旅游的功能,而景区景点、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设施无不是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伴随技术、产品、市场的融合,旅游产业空间与文化产业空间也最终得以融合。就产业层面的融合而言,目前实践层面的进展依然如火如荼,但是从产业分类视角对其融合机制和融合效果所做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和旅游在产业层面的融合就像一个“黑箱”,需要理论研究的全面、准确的透视,也需要依靠产业分类体系本身。与产业融合相比,目前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关注较少。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不但各具其名,而且自成体系(宋瑞,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轨道。近年来,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一个立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之中。与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不甚明确,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其概念、分类和构成的理解差异较大。这与旅游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商业服务边界的模糊有很大关系。过去数年,旅游管理部门以“厕所革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无障碍旅游”等为抓手,在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化、标准化、 社会化、信息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但总体而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内涵外延、发展依据、体系框架等方面并不十分明确,也未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缺少稳定资金来源。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满足本地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为游客体验异地文化提供重要载体;部分旅游公共设施同时具备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更好地满足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就需要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构成、发展导向、规划标准、建设方式、配套政策等作出系统安排(宋瑞,2019)。05.载体层面:依托于市场主体和各类项目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依托于相应市场主体和各种工程项目的实现。企业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新成立的国企或私营旅游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都冠以“文旅集团”的名称;2017年,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超过10家。总体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大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创新力的企业,尤其是既懂文化市场,又擅长旅游经营的大型企业;大量的小微企业也面临各种生存压力,需要更多支持,才能焕发其创新活力。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集团、文化企业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支持旅游集团、出版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活跃度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在工程项目方面,近年来,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国家各级政府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的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工程等,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五批26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三批共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他各种文化产业园共计300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等;原文化部体系下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原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以及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等。为不断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的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这些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是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06.支撑层面:依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尤其体制机制、法规政策、产业统计、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对原有基础进行客观、全面评估,而后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详见下文:提供六方面支撑)。07.效果层面:国家软实力与国民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衡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果,可有诸多维度。其中最重要的维度有两个:国家软实力和国民幸福感。一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可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中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竞争优势位居全球首位,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全球第15位,而文化资源排名前五位, 其他国家,如西班牙、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其综合旅游竞争力均排名全球前十位(陈怡宁、李刚,2019)。作为世界旅游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国尚非世界旅游强国,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亦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的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庞大的旅游市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注入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二是从民众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普遍、更紧密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转变,对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精神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体现在对相关产品和服务数量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其品质的要求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必然以生产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精神产品和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多途径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多阶段地加以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在认识上和政策上要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01.处理好四对关系其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在现实发展中,二者的确存在很大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文化和旅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特点。为此,应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来加以推进。对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既要克服惯性思维,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也要防止简单思维,避免相互替代、违背规律。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需要和发展阶段,逐步明确哪些领域适宜融合,哪些领域应各自发展,从而“和”“合”并举,既强调行政机构和组织管理的统一性,也尊重行业发展和各自规律的差异性(宋瑞,2018)。其二,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在现实发展中,文化的事业属性更强而产业化程度略低,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而事业性特征较弱。对旅游而言,要转变单一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强调旅游业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外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对文化而言,要重点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化、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更好地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而言,需要明确: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具有纯公益属性,应划归事业范畴;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具有纯市场属性,应划归产业范畴。在动态融合过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错配、错位和错为(宋瑞,2019)。其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市场支撑。在划分事业和产业的基础上,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产业层面,重点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有形之手”健全市场规则,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在事业层面,要重点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群体文化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广泛利用社会力量,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政府是推动、指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而市场是实现、完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其四,游客和居民的关系。不管是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还是商业文化活动,均既可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也会对外来游客形成吸引。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在共享资源、共用设施、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可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空间、氛围和文化,既尊重和满足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也让更多游客享受当地独特文化和资源;既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不断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02.提供六方面支撑其一,体制机制。2018年3月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在全面落实“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仍需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磨合与调整,从而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和服务融合。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文物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国有旅游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各类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思路和内容,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其二,法规政策。《旅游法》《文化基本保障法》《电影产业法》等的颁布与修订,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的推进,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融合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都变得非常必要。与此同时,亦需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政策要求、项目审批、行业标准等进行梳理,对不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加以修订;引导地方制定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加强区域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及时总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经验和成果,制定相关标准或评估体系。其三,产业统计。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等共同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先后于2012和2018年进行了修订。《旅游及相关产业分类》也于2018年进行了修订。对比两大体系,在具体分类项目、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交叉。基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要,应对二者进行细致比较,研究将其加以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体系和投入产出表,对文化和旅游的总体规模、经济贡献、二者融合的产出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统一的文化和旅游业统计体系、产业核算体系和政府考核体系(宋瑞、冯珺,2019)。其四,人才教育。不管是从行政管理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并不紧密。近年来,随着民营演艺、文化娱乐、艺术品市场等的发展以及以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主题酒店、博物馆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走热,产业层面的人才流动变得较为普遍。未来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就需要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和人才。在政策研究制定、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与利用等方面,需要一大批行政管理复合型干部;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一大批从事文化和旅游跨行业融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毕绪龙,2019)。为此,除了大规模的交叉培训外,更需要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其五,资金支持。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对于引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要整合原有文化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各项专项资金,完善公共资金的使用,并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发挥各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旅游产业基金的撬动和带动作用,引导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积极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文化旅游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PPP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克服旅游领域的过度商业化和文化领域的低效率化。其六,理论研究。要特别关注如下五方面的研究。一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进一步深入分析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引致幸福的具体机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出发,对文化和旅游领域中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分工、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中哪些是公益型的事业属性,哪些是市场型的产业属性;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应划归事业范畴,而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应划归产业范畴。三是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统计与产业发展研究。四是从资源配置、公共管理和空间规划角度,统一配置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包含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未来布局进行系统研究。五是从全球化和国际比较的维度出发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特别是重点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将如何影响全球化进程;就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旅游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宋瑞,2019)。

夺彼与此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参考书目关注微信致硕考研公众号:致硕考研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参考书目: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电视艺术学》高鑫 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文化学》陈默 北京师范大学《电视艺术哲学》苗棣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胡智锋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类型学》徐舫州、徐帆 浙江大学817综合考试【艺术学】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9044电视作品分析①杂志《中国电视》、《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现代传播》 (2009/1-2009/12)(2010/1-6)9046影视剧作品分析①《故事》(美)罗伯特﹒麦基中国电影②《电视剧创作手册》姚扣根云南人民③《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刘书亮北京广播学院④《美的历程》李泽厚三联书店⑤《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复旦大学出版社9047影视作品分析①《摄影构图艺术》李兴国北京师范大学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刘书亮中国广播电视③《电视剧鉴赏》刘晔原高等教育出版社④《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美】赫伯特.泽特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9048录音节目分析及后期制作①《音频工程基础》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②《录音技术》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③《录音工程师手册》周小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④《立体声拾音技术》李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⑤《电影电视声音》王珏、彭碧萍(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勐垅沙

笑出腹肌:成为北大新传状元后,他写了份史上最搞笑的经验帖……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陆小凤:胡师姐新传考研班优秀毕业生,三跨考生,2019考研成为北大新媒体初试复试双第一!两门专业课获得120分的高分!前言拖了蛮久终于要开始撸这篇经验贴了,从复试结束就开始当咸鱼, 终于咸到我自己都受不了......下面我就把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一些经验和感悟跟各位分享一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考研是个漫长的需要筹划的艰辛旅途,能给各位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也是我莫大的荣幸。自我披露鄙人本科行政管理,三跨考生,96年生人,性别男(必须强调一下,拜某机构虚假宣传所赐,搞得好多人以为我是小姐姐!)一战复旦传播学学硕惜败(惨败),二战北大新媒体侥幸上岸。第一年考研的时候做了很多蠢事,因为单纯可爱,没经过社会的拷打,基本上应该踩的雷区都踩到了。一战失败在于专业课上,因为我就看了五本书,复旦新闻学院官网上挂的2012年的书单,没看论文,没研究真题,也没看热点,就这么傻啦吧唧去考试了,所以拿到卷子的那一瞬间我开心的哭了,都是知识盲区诶!所以开始二战时我就针对一战的坑,做了深刻的批评(复旦丫的怎么不删掉这些过期的信息???)和自我批评(我脑子洪水泛滥……),结合别人的经验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所幸结果证明我的努力还是有效的。下面我就从我的经验出发讲下公共课和专业课是如何准备的。公共课准备我是从七月份毕业后开始准备考试的,英语我的分不高,比我预想的要低,很生气!在英语准备上我觉得需要核心把握的就是单词和作文。单词书没什么讲究,任何一本都行,我用的是何凯文的核心词汇,为什么选择这本呢,因为这是我在讲座上混来的免费资料……除了核心考研词汇,我还把真题中常考的和不会的生词都记下来进行背诵,建议左边生词,右边释义,整整齐齐码下来,背的时候遮住一边进行记忆,自觉效率还行。写作我看了王江涛、老蒋和张剑三个人的,我要指点江山啦~觉得王江涛是写的最好的,但花里胡哨,如果基础不好去模仿很容易东施效颦,老蒋的又太简单了,都照这么写分肯定不会高到哪去,可以学一些基础的句式表达而已,而张剑的长难句太多……所以我就结合这三本书做了一套自己的模板,个人觉得很有效,依托这个模板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适宜的拓展,写作基本可以搞定啦。这套模板之后会在胡师姐微店上新,有需要的童鞋可以关注下~而阅读我是刷完了英一英二历年真题,刷了两三遍,会将文中一些不是很懂的长难句分析下,并对错题做了总结,其实把握住文章的逻辑进行理解就不是很难啦。我初试的时候英语作文写了一个半小时,因为脑子瓦特了打了完完整整的草稿又腾上去,所以阅读做起来时间也挺紧,但掌握住了方法也只错了两个,这种阅读方法和技巧我也做了一个文档,有需要的可以跟我联系索取哦~英语复习最关键的就是好好把握真题啦,我一战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去读经济学人上面的文章,其实性价比很低,不如花时间多研究研究真题。阅读我觉得没必要再买专门的习题来做,我当时完形填空做的比较差,所以买了一本完型来练习,其他的专攻真题就好。政治的学习我是从九月中旬才开始。用的资料是肖秀荣的全套和风中劲草,选择题需要刷1000题,我刷了三遍,是用一个小本本写答案以重复利用——在刷第一遍的时候我会用红笔在错题上画个圈圈,当然你也可以画漂亮的五角星嘻嘻。第二遍刷的时候我是用蓝笔做的标记,然后看一下我的常错题和薄弱的知识点在哪,会将其写在页眉上,针对重难点进行记忆。第三遍就是只刷错题了,这样刷下来你的选择题应该问题不大~主观题五个字可以总结,那就是肖秀荣牛批!跟着肖四肖八走就好啦,真题也要认真看看,琢磨下答题的逻辑和层次,要从题目和材料中找线索。马原可以练练,其他大题也可以练,但没必要。马原部分比较死,需要你记住的那些理论和原理就那么多,我也做了份文档,需要的找我。针对一些考察的重难点建议大家花时间背诵一下,可以自行根据时间线索做一下梳理,比如土地政策的变化,毛泽东思想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的重要主张都是考察比较频繁的,需好好把握。专业课准备专业课无疑是重中之重,可以分为五个部分:①基础知识;②专题;③论文;④公众号热点;⑤答题。基础知识这一块就是掌握住基本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要时常巩固,注意细节。我当时阅读的教材有:郭庆光,《传播学教材》许静,《传播学概论》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刘海龙,《范式与流派》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罗杰斯,《传播学史》陆扬,《文化研究导论》塞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袁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李琨,《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段永朝,《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等。专题则是一个将所有的知识和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梳理的过程,论文需要关注学院老师的论文、学界大佬的热点论文还有六大核心期刊的一些优质论文。我准备初试的时候读了1000多篇论文了,都纳入到了我整理的专题之中。公众号不宜贪多,不然在后期很容易信息过载,我大概关注了20个左右,建议对于一些好的文章建议即时做笔记,一般收藏的回头看的几率不是很高哈哈哈。而在答题上练习论述题就行了~需要自己在规定的时限内作答,建议早点开始,我开始的太晚了,所以才练了12道题左右,这是不够的,我觉得至少得练30道题。一个好的答题需要言之有物,理论、观点和案例最好都有,并按逻辑进行组织,要有一些好的习惯。比如在论述完观点后做一个总结,写个综上所述,如果能引用一些大佬的名言写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很炫酷了。提醒各位在初试考场上注意时间安排,我在考第一门综合能力时,前面十五分钟没有作答,就在草稿上画框架去了。最后答的时间好紧张,三道50分的题,我最后一道才用了25分钟左右写完的,感觉写的很烂......而且我写字速度不行,很慢,B5的答题纸我一共写了7.5页,但我题目有完成度,虽然来不及展开论述但是核心的点我都写上了,所以得分还行。在第二门专业课上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死猪不怕开水烫嘻嘻~时间安排出了问题,最后一共写了八页多,我简答答得比后面30多分的论述要多,很蠢。。。最后一道大题35分而我时间只剩15分钟,一大堆材料我就瞟了一眼就开始写了,写了一页多一点,但还是那句话,我有完成度,就是大小标题都踩点了,所以最后分也不低。之所以简答写那么多是因为我知识掌握的太扎实了,所有的细节我都想写上去(傲娇脸),但这是不对的,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分清主次。我的专题和教材都做了笔记,书的笔记我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一些拓展,补充一些细节。而专题笔记我则结合了数千篇论文和公众号热点还有教材一起做的,是按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可以直接拿来答论述题,里面还有很多案例和素材,一直到12月我才完成,呕心沥血!!!我的初试复试都是靠专题来准备的。我做的电子版笔记,一共加起来也有快百万字了,是我半年的心血,在后面我复习的时候就是抱着笔记来学了,效率很高,基本不怎么翻书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研究方法,这是历年新媒体考察的重点,在复试的时候也会被问到!我这一块用的教材是袁方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李琨的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袁方的书很厚,我把里面的要点都做了笔记,还结合李琨的书以及论文做了一本研究方法精华考点背诵版,里面还增添了一些大数据时代研究方法的变化相关内容,无论是新媒体还是MJC基本靠这个可以搞定初试和复试了。我的专题笔记、教材笔记以及研究方法的笔记都已经在胡师姐微店预售啦!(在此必须要夸一下胡师姐团队非常非常专业的专业课辅导)我的笔记完全可以帮大家省去大量宝贵的时间,还会给你提供答难啃的论述题的视角和逻辑框架,并且有很多素材和技巧可以用于答题,有需要的可以咨询我一下~考研不难,别被它吓到,但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太容易就得到的东西往往意味着没什么价值,这是常识。所以都要踏踏实实去做啦,我在考试当天过马路去考场的路上也在疯狂背书看笔记,大家都很辛苦,不要自己感动自己,更别被自己无意义的机械劳动打造出来的努力所欺骗,要思路清晰,多思考,多总结。加油各位小可爱们,你们就是明日之星!关注我们的专栏,可以查看更多北大上岸学霸的经验帖哦!比心有任何问题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