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19年度优秀调研成果”,在全国各地报送430余篇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共评选出“二十佳调研报告”和“58篇优秀调研报告”。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申报、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承担完成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研究——以宁波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实践探索为例》的调研课题喜获“全国二十佳调研报告”,这也是省级以下文旅部门唯一获通报表彰的调研成果。此外,该调研报告还荣获“2019年度宁波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和“2019年度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宁波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始终把理论先行贯彻始终,先后完成了《全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课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标准与规范研究》《全域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的创新模式研究》等15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同时,注重课题成果转化,形成了系列走在前列的工作成果。今年,我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6个试点单位之一,9月,全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暨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推介了宁波做法。(宁波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历时半年,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现场拦访调研,以及结合网上文博文创销售大数据,完成了一组基于需求侧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其中线上调查覆盖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共计55个城市,采集有效样本6000个,旨在了解全国老百姓对文化文物文创产品的文化资源、产品功能、购买类型、购买价位的偏好。线下拦访覆盖北京市内16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公园文创店顾客,采集有效样本1600个,旨在了解实体店顾客对于文创商店及店内文创产品的评价,以及对于文创活动的参与意愿。此外,课题组还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国内外文博文创旗舰店的销售大数据进行观测,从而完成文博文创线上用户画像和消费偏好分析。现对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呈现的九大特征做以下分析。特征一:消费者偏爱美食、饰品、文具等轻型文创产品在所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类别里,最受欢迎的三类为创意美食(80.6),饰品配件(77.8)、家居摆件(77.2)。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与日用生活之用结合已经成为发力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一些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品类,如旅行用品(71.2)、玩偶玩具(73.5)等,老百姓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兴趣度不高。特征二:消费者更注重文创产品的“美、趣、品”,“价廉”未必拉动购买力在通常印象中,中国老百姓对商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百姓在选择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却是品质(86.3)、设计和趣味(84.2)、历史感(82.5)、美感和品位(82.1)。而对价格便宜(77.1)、生活实用(75.5)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这表明相比市场上的普通商品,老百姓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期许相对更高,在购买心理上更偏向于文化价值与创意价值,为了追求更美、更有趣、更有品质的生活,愿意付出更多的钱。特征三:300元为价格阈值,高创意附加值有望促进消费升级从文创产品单价指标来看,老百姓目前购买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有36.6%选择101-300元,31.8%选择51-100元,两者合计达到68.4%。未来,如果有更具创意和特色的文创产品,有34.2%选择301-500元,32.8%选择101-300元,两者合计达到67%。 由此可以判断,如果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极具设计特色,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更高的售价,主流消费价位将从51-300元提升至101-500元,特色文创产品对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起到显性作用。特征四:实体商店体验整体良好,商品展陈和服务是短板消费者逛完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店后,对文创店的整体感受是75.1分,对店内商品的整体感受是75.5分,这个分值的含义是“还可以”“还可以更好一些”。 在具体指标上,“商品展陈和导购服务让人舒服,购物体验好”的得分只有68.5分。文创说到底是体验经济,文化文物单位商店的体验感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商店选址和商店本身的文创气息,两项得分分别只有70.9和71.6,都需要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升级,在空间氛围营造与购买便利性上进行提升。特征五:线上线下渠道各美其美,充分挖掘城市空间可能性,拓展文创销售渠道问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购买渠道,老百姓最期待的是建立博物馆/公园文创一站式销售平台,选择比例高达81.3%。 除了博物馆、公园等实体文创商店外,老百姓很期待在西单、王府井等商业街区,或者798等艺术园区也能够购买带有北京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即使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排名垫底,也有超过六成消费者愿意消费(图2)。值得注意的是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旗舰店的选择比例并不像想象的高,比例为76.6%。由此可以判断,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售卖首先是依靠消费者在实体景点获得第一感受特征六: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双轮驱动”文创活动老百姓对文化文物单位举办的七大内容版块文创活动,非常感兴趣的有三类——春节庙会、元宵灯会之类的传统节日节气相关文化活动(81.6),夜游船、主题夜宴之类的晚间主题文化活动(80.7),夜宿博物馆、公园探秘之类的夜间主题文化活动(80.5)。百姓对夜间文创活动的需求意愿强烈,夜间文创活动可助力首都夜间消费升级。此外,百姓对于赏花、赏叶、赏月等户外赏景活动的兴趣也很高(79.6),接近“非常感兴趣”。特征七:科技与文创融合前景看好,高科技互动展演受追捧“科技+文创”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活动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道路。常见的六类虚拟文创中,老百姓更偏爱“清明上河图3.0”版为代表的科技互动展演(82.9)和4D/5D体验影厅(81.7),这两类均属现场体验类科技展演活动。 手机端的虚拟文创产品的整体偏好度也比较高,以博物馆掌上APP为代表的智慧博物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手游产品,两者选择比例分别为78.2%、77.0%。从年龄差异看,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是虚拟文创的活跃人群,他们对各类高科技文创产品的兴趣都非常高。特征八:文创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未来增长爆点就现实消费而言,文创活动的主要消费区间集中于101-300元(33.5%),301-500元(31.1%),两者合计为64.6%。同时,如果未来文创主题活动极富特色,老百姓也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301-5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36.3%,上升了5.2%,501-10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16.6%,上升了2.9%。特征九:线上场景式文创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女性、上班族、年轻化、个性化成为文创产品设计关键词“博物馆+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推进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以天猫博物馆文创数据为例,故宫稳居首位,国博和大英博物馆位列二、三位,构成第二阵营。而苏博、陕博、上博等兄弟省市博物馆也是各美其美,体现特色。北京地区的颐和园作为公园文创代表初步显现“线上”活力。从性别差异看,博物馆文创的女性消费者超过了3/4,这与女性容易产生冲动消费有关。从职业差异看,文创购买力最强的是上班族(公司职员、个体户、服务人员),其次是学生。从年龄差异看,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了53%,其中95后占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0%(图4)。显然年轻人更加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新鲜与个性化特质,同时更接纳线上购买文博文创品。从产品调性差异看,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文艺/雅致风和复古风,偏好比例都超过7成;其次是极简风、萌/可爱风,偏好比例均超过4成。从线上购买频次看,首次购买线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消费者达到70.2%,第二次购买的比例为13.9%,两者合并为83.9%,由此看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接触都还在尝试阶段。值得关注的是,5次以上购买的比例亦达到6.4%,这意味着在文博文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消费黏性的“粉丝群”。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博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中国老百姓对于日用消费品的品质提升需求与对生活美学的重视是文博文创产品走入寻常人家的核心驱动。面对文博文创发展的蓝海,以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思考,才能做到对象化供给与精准化传播。温馨提示:收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由四川省文联、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12月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由四川省文联牵头、耗时一年调查形成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在会上首发,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新文艺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在其中渐渐发展为新的力量,他们更独立、更节约资源,形成了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态势及活力。”报告指出,新文艺群体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他们正成为文艺繁荣复兴的有生力量。新文艺群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新文艺群体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艺类型,他们以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活力。”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新文艺群体是民营经济文化的一抹亮色,与传统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相比,他们更独立、更节约资源,将文艺工作推进一个新时代。报告显示,新文艺群体在“体制外”,以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艺术需求为艺术生产着力点,搜索灵活适用的发展机制、主动融入文化市场、直接服务社会、基层和百姓。他们创作的文化产品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形式新颖、效果明显。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文艺组织级群体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量,带动了社会就业的增加,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文化新阶层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在广义文化运行体制之内,是国家文化运行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和新生力量。”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范玉刚指出,新文艺群体通过媒介形式和活动平台的科技化,文艺类型、文艺成分的交叉性以及文化产业与事业的融合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新文艺群体在发展中面临着挑战“当下新文艺组织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发展的贡献很突出,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很突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公平的眼光、团结的眼光看待他们。”与会专家谈到,新文艺群体作为社会主体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新文艺群体自我发展的后劲略显乏力,造血功能不足。其中,新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一城独大的特点最为明显。新文艺群体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全面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对新文艺群体产品的政府采购较少,专业培训存在缺乏,身份歧视尚未完全消除。”多位专家认为,身为草根,新文艺群体很多人学养不足,文化治理领域面临多方面的盲区。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指出,在多元竞合、新旧博弈的发展状态之下,新文艺群体存在思想政治引领不够、职责履行不够清晰等多方面问题。要牢牢把握文艺发展方向,依托新技术推动跨界融合,将存在的盲区转化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新文艺群体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与会专家表示,文艺大花园中百花齐放,新文化群体虽多是草根,但他们有着顽强和鲜活的生命力,对健全文艺生态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大文化观、大文艺观的视野看待新文艺群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我国新文艺群体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专家指出,有效组织和引导新文艺群体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加强文联对新文艺组织群体管理服务方式的改革。”郑晓幸指出,要促进新文化群体融入国家文化体制而不是游离于社会管理体制之外,在完善国家文化运行体制中培育和扶植社会力量。“注重提升新文艺群体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培育挖掘文化经济新增量,新动能。”专家建议,解决新文艺群体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要深化文化艺术供给侧改革,推动生产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光明融媒记者周洪双、通讯员景小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非遗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 “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等都是我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但缺乏充分产业转化;全国知名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中罕有中原文化元素,大IP项目中难见河南文化身影……11月8日上午,在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一份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引发与会政协委员热议。(图表一)根据《报告》,近年来,我省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使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趋势向好、产业聚集发展势头强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较快、文化品牌效益持续提升等良好发展态势。(见图表一)“我省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质量不高、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形成为支柱性产业。(见图表二、三)” 据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德富介绍,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文化品牌缺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人才问题突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等是主要制约因素。《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我省只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上榜。河南省内只有13家新三板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挂牌上市企业。“看眼前,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相对较少,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看长远,河南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对比部分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他们的后发优势愈加明显,而我们的筹码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要把握两个重要的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创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对90后,00后年轻人群体的需求把握,他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高,对所处群体、家庭、社区影响较大,既是文创产品的忠实体验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者、影响者。”马萧林说。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建议,要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组织我省文化项目参加国际性展会、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等途径,扩大文化产品河南创造的知名度,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动漫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董事长张国晓建议,加大对“黄河文化动漫开发转化工程”的支持力度,实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动漫创作专项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动漫科技手段讲好河南故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满库认为,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能力,取得省直部门及相关城市政府支持和认可,设立股份制的河南省文旅投资集团的时机已经具备。通过资产明晰的文旅项目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组建省级文旅投资运营平台,对于我省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节等节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业开业,《印象太极》《黄帝千古情》《只有河南》等一批文旅演艺落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培育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新型演艺娱乐、服务平台等为主的新型文化业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编辑:王丹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巨大冲击,极大抑制了线下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但与此同时,也转化和催生了一批新型消费和升级型消费,构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消费新形态。“新消费”的培育壮大和刺激释放对于市场的回补和重塑至关重要。危机孕育机遇,后疫情时期的文化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变革。积极梳理和把握文化消费在市场表现、市场业态、市场结构和消费渠道、消费场景、消费客群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将更好地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有序和高质量发展。一、疫情催生文化“新消费”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1]。文化消费是大众满足自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分众化、个性化的鲜明特征。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是文化消费繁荣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文化要素的流动,而信息获取中数字化手段的加持,则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生产、消费、传播和反馈的渠道 [2]。图片来源于网络疫情的发生阶段性地抑制、冻结了大众文化消费,但是大众的消费需求没有消弭,消费意愿仍有攀升,存量消费需求亟待释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3月4日召开的会议中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3]这一时期,基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转化和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构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消费新形态。“新消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限制带来变通。疫情导致大量文化活动受到限制,人员聚集型、线下服务型的文化消费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逆水行舟”式的自我驱动成为文化消费新形态形成的根本动力,文化和旅游领域各行业深度践行“互联网 +”成为最突出的表现。疫情之下,“云综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唱会”“云蹦迪”等新型互联网文化消费形态浪潮喷涌。迁移“云端”,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一些行业企业的复工复产之困局,同时,在线文化休闲娱乐也对大众在居家环境中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产生了较大的填补效果。二是应用推动加速。此前,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远程办公等产品,都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尽管相关产品和服务已经问世,但受众不广,特别是远程会议等在线办公产品仅在B端(商业端)有所建树,C端(消费者端)并不常接触。而在疫情特定环境下,在线教育、远程会议等在平时属于大众的备用选择成为了最佳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短时期内被广泛地使用极大加速其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假期后一周,远程办公和在线学习的需求上升明显,效率办公领域日均活跃用户增长近4000万, K12在线教育增长超过2000万[4]。图片来源于QuestMobile行业报告三是需求催生创新。创新既意味着从无到有,也表现为既有事物跨界、融合之后给大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全新体验。基于防疫需求应运而生的各种“非接触”业态和疫情期间平衡行业之间人力资源需求不均的“共享用工”模式,乃至综艺节目采取的“云录制”模式,都充分彰显了重大突发事件下社会治理和商业运行思维的创新性。再如,杭州市率先于2月11日上线“健康码”,基于绿码、红码、黄码的三色动态管理为当地复工复产带来极大方便。健康码这一模式一时间遍地开花,并逐步开启跨省互认和功能拓展。腾讯方面数据显示,腾讯防疫健康码上线25天内,累计亮码突破了10亿次,覆盖超过8亿人口。毋庸置疑,以此为起点,类似的创新在文化生活各领域内的应用将进一步惠及更多消费人群。二、消费回补的积极效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086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53423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53.9%。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愈加突出。2015-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寄予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2020年我国一季度经济损失重大,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人员流动受限、人员聚集性场所关停等因素直接导致相关产业陷入停摆。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 2019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 58.4亿元,全年占比高达9.09%,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 2019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旅游收入 5139亿元,占全年收入的 8.98%。相较之下, 2020年一季度的大众消费则严重受到抑制和冻结,相关行业业绩呈现断崖式下跌。经济发展是推进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面对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世界经济,如何更快、更有效、更大程度地回补国内损失,尽最大力度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全面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2019年,我国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 57.8%。在当前境外疫情接连告急,出口受限情况下,扩大内需、回补消费成为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和发展型、从物质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创造了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 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7.0%;国内旅游收入达 57251亿元,增长 11.7%。作为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消费贡献力度逐年增长。在这一特殊时期,解冻和释放被抑制的文化消费,抓好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回补作用意义重大。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培育“新消费”,释放新消费需求,有助于提振文化市场活力。文化“新消费”作为文化产业的业态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带来更丰富的增量需求的产生,为文化市场注入新消费力量,提升文化消费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 2020年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下,正是推动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因此,后疫情时期提振文化市场,培育和壮大“新消费”,对提升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第三,扩内需、促消费就是稳产业、稳就业、稳市场信心。如今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最大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已经达到 55%,2013—2018年,从业人员占比平均每年增加 1.7个百分点。在稳就业环境下,稳定三大产业各司其职、回归正轨尤其重要,这是保障民生的前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扩大内需,使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得到回补,释放消费活力、激发“新消费”潜力,稳定预期发展,有利于缓解市场不确定性,是树立和提升市场信心的关键环节。一定意义上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对市场的有效提振将发挥“稳定器”的积极作用。三、多因素推动“新消费”重塑市场疫情之下受限的消费环境中催动产生的新消费需求目前虽然具有阶段性、替代性的特点,但是整体来看,基于日益健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大众消费心理的变化以及积极的消费环境等因素的推动,新一轮消费变革将由此开启,“新消费”必将重塑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支撑人们的新消费需求得到响应,新的供给与新的需求得以在更完备的条件下双线并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随着互联网消费生态的日趋完善,数字文化产业的占比将迅速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内容在内的“新基建”将进一步成为拓展“新消费”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适应“新消费”的发展需求,对于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消费满足需求是人们进行消费行为的根本动力,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效度越高,大众相应的消费依赖心理也就越强。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文化消费体验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将逐渐形成和提高人们的消费依赖,由此带来“新消费”体量上的快速增长,引领相关供应链、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更新和有序发展。再次,在价值创造目标的驱动下,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将产生更高的价值回报。创造价值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数字经济时代下自由、弹性的工作环境和协作模式更有利于创意生成和价值创造,符合企业、供应商、平台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价值主张。危机孕育机遇,破而后立是文化企业奋斗创新的有力注脚,后疫情时期,将成为文化企业转型变革的重大机遇期。随着“新消费”逐步迈向风口中心,注定带动一轮文化消费市场的革新趋势。图片来源于网络最后,尽管“新消费”在疫情之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冷却和回落,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新消费”承载环境的智能化社会的发展推进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这意味着“新消费”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有其必然性,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在度过冷静期之后,总体上仍将保持上升态势,新兴文化业态的蓬勃发展势必重构市场形态。同时,在积极的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将进一步加速动能转换、产业升级,促进新消费市场的形成。例如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就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多方面给予了指导支持。四、后疫情时期的文化消费市场趋势(一)市场表现:大众消费回暖开启市场新篇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 GDP达到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以后,就将步入“休闲时代”[5]。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 1万美元,基于人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已经成为普遍需求,并持续增长。在目前国内疫情率先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形势持续向好,而全球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消费市场将呈现从全球范围到国内市场的阶段性收缩。疫情之后,必将在一段时期内迎来大众消费的爆发式增长。这种消费的爆发式增长,目前也多被称为“报复性”消费。由艾威联合旅游顾问机构等发布的《疫情过后游客出游意愿调研报告》显示,大众疫后出游意愿明显,有六成受访者表示,若疫情在三月底、四月份得到有效控制则将考虑外出旅游,且暑期(7、8月份)热度最高,占比达32%[6];淘宝天猫平台在今年 “38女王节”期间的整体销售额远超去年,超2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淘宝直播带动的销量同比大涨264%[7]。而各地方政府刺激消费回暖的举措也在进一步提升大众消费热情,如浙江、江苏、河北等多省市相继宣布向居民发放图书、体育、旅游等各类消费券。其中,浙江省发放的消费券总额高达10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报复性”消费并不意味着非理性的大规模消费,而应理解为大众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在集中释放和反弹后所表现出的爆发式的消费迅速攀升。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将首先开启文化消费市场新篇章,给相关行业带来回补,成为市场恢复元气的重大机遇期。特别是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线下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将迎来一段时期的消费热潮,乃至存在用户需求倒逼市场扩容的可能,因此还需提高对市场骤热的应对能力。(二)市场业态:科技应用延伸文化业态边界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疫情期间,电商配送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给效力,大数据支持疫情防控和精准施策,无人机成为防疫广播、快递物资等的移动载体乃至为春耕提供助力,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员筛查、基于超高清视频的疫情报告等为抗“疫”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钉钉、腾讯会议、华为云 Welink等线上应用为人们复工、复产、复学提供巨大方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中国远程办公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覆盖用户超过3亿人[8];另外,目前已有超过30个省份的300个城市的教育局和学校通过钉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预计覆盖全国5000万学生[9]。休闲娱乐方面,基于互联网和新科技的新兴“云端”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也获得了迅速拓展。这都充分体现新兴科技应用对大众日常生活正在进行着的颠覆性变革。图片来源于网络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新兴技术加速成为文化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数据为关键生产因素、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生产和服务方式、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智能经济将颠覆现有的文化消费生态格局。2019年8月,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利用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可以预见,相关技术的发展革新、配套硬件设备的完善,以及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构建,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和服务模式将迈上新的台阶,数字文化业态必定想象无限,更低的流量资费和更快的传输速率将推动数字文化消费迎来真正的爆发。(三)市场结构:触底反弹加速市场洗牌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转型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整体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正由粗放型、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精细化、高精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提质增效的挑战和机遇。而新冠疫情的发生更是对文化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一次大考和挑战,一直以来被忽略的行业脆弱性的一面浮出水面。疫情下文化市场与文化企业的损失有目共睹,中小微企业遭遇的危机尤甚。后疫情时期,“绝处逢生”的需求将加速文化市场结构优化升级。首先是弥补短板,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经济冲击下的财务健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管理应对机制将逐步建构与完善。其次,在增强行业协作、革新分工模式、加速资源整合之上,劳动密集型、生产要素型企业会持续向数字效率型迁移,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将在“传统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能科技产业”演进方向的带动下而进一步转型升级。一批文化小微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垂直领域的超级平台将进一步形成。最后,塑造竞争力成为核心命题。促进文化企业业务拓展、产品创新、跨界营销、智慧服务等经营模式升级,适应更高的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则,坚守内容为王与品质至上,将推进文化市场结构迈入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四)消费渠道: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进入常态化自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来,“互联网+”的生命力愈加蓬勃,不断赋能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市场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年轻群体文化消费的主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6.08亿、4.55亿、4.94亿、7.59亿、4.33亿,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7.9小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文化消费受众群体之多,互联网文化业态已经广泛渗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疫情期间,相关的线上文化消费需求不减反增,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Dentsu Aegis Network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国在线媒体快速发展,超过50%的消费者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游戏上,在线视频的观看时间较2019年春节期间提升了42%,网络电视的观看量同比提升了20%[10]。这体现了互联网消费渠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较高的风险性防御力,而传统的线下文化产业陆续向线上迁移“自救”,进一步印证了运营线上渠道的价值所在。开拓线上,既是抵御风险的方式,也是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板块的积极选择。互联网不再只是单纯的消费渠道或企业经营的平台,更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本身的组成部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将进入常态化。例如,疫情危机倒逼实体书店转战线上,摸索O2O模式 (Online To Offline,把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 ),书萌 (全国中小书店联盟)创始人孙谦对此表示,“实体书店未来的战场,将不再只是线下”。升级“产品线”已经成为实体书店的必然选择,应当由只卖图书、文创和咖啡饮品等有形产品向课程、知识、服务等无形产品,以及提供社交等隐形服务拓展[11]。(五)消费场景:多元场景开拓消费新空间场景理论指出,一定区域中生活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蕴含着特定功能的同时也反映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以此影响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实践[12]。图片来源于网络疫情让人们在被动环境中主动适应了居家场景的消费体验。在空间视域下,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消费场景将得到开拓,并进一步以家庭为中心向社区和周边延伸。任天堂于2019年10月推出的兼具室内健身与娱乐功能的 Switch体感游戏《健身环大冒险》在疫情期间备受追捧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其销量陡增至一度缺货,目前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升涨至近乎原价的三倍。在时间视域下,包括直播、短视频在内的即时性、互动性的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实时互动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展。如,疫情期间不少健身房就开启了直播和短视频模式,提供家庭健身的解决方案,一些线下餐饮、零售行业也向线上转型开启直播卖货。QuestMobile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抖音、bilibili的直播业务增长突出,2月份的直播流量占比分别较1月份增长了4.2%和1.7%[13]。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空间的“位移”也将外化到消费场景的需求上。健康生活文化与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将带动体育健身、休闲农业、康养产业业态的场景建构,以及乡村、公园、体育场馆等原本具有相应功能场所的升级,以适应和满足人们相关的消费心理变化和消费需求增长。(六)消费客群:细分市场新蓝海破浪而起随着大众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分众化、垂直化、圈层化文化消费市场不可估量。特定客群的用户需求将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圈层社群的文化消费上。例如,bilibili于2019年底推出的“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会自上线后就好评如潮,在一众卫视跨年晚会当中强势突围,《人民日报》称赞其“很懂年轻人”。截至目前,晚会总播放量高达9336.9万、弹幕总数达300万。其优势就在于有效捕捉特定群体的文化记忆,精准把握了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再如,原本小众的电竞产业、“国潮”产业、盲盒产业等皆已成为千亿量级的市场。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年龄区间人群的文化消费上。包括 “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亲子族、银发族等在内的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伴随着下沉市场的开拓,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的增长态势将愈加凸显。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银发经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元,预计 2021年总体市场规模可达到5.7万亿元,其中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将达8820亿元,旅游消费预计超过7000亿元[14]。可以期待,一些细分领域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还将突破代际和圈层差异,获得大众消费群体的广泛共鸣。结语疫情过后,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将有明显恢复,随着大众消费逐步释放和新消费需求的增长,文化消费将迎来反弹,有力发挥对文化市场的回补和重塑效用。后疫情时期,实现供需匹配,引导市场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文化企业应当充分把握住反思探索的机遇期,破而后立,改善经营模式,特别要加强在业务、管理、营销上的数字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形式独特、内容上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还需要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精准施策、高效扶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大众文化消费水平,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高质量发展。(本文发布在《艺术评论》2020年第5期)参考来源:[1]曾俊文 .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 [J].上海统计, 2002(4).[2]范周,宋立夫 .新中国文化消费的发展及动因 [J].中国国情国力, 2019(10):21-26.[3]新华社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 .习近平主持会议 [EB/OL].(2020-03-04)[2020-03-05].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4/content_5486931.htm. [4]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单日人均时长增至 7.3小时 [EB/OL].(2020-02-18) [2020-0309].https://jiahao..com/sid=1658869170211070645&wfr=spider&for=pc.[5]宋长海 .城市休闲街区经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6]旅业头条 .《疫情过后游客出游意愿调研报告》发布, 60%的受访人考虑今年外出旅游 [EB/OL].(2020-03-13)[20200314].https://mp.weixin.qq.com/s/BJ6LkTHWrHVESr34OfjCig.[7]中证网 .淘宝天猫宣布 “38女王节”超 2万个品牌销售额增长超 100%[EB/OL].(2020-03-09)[2020-03-11]. http://www.cs.com.cn/sylm/jsbd/202003/t20200309_6033625.html.[8]艾媒咨询 .2020新春远程办公调研超五成用户已适应 [EB/OL].(2020-02-14)[2020-03-14].https:// jiahao..com/sid=1658505984638184013&wfr=spider&for=pc.[9]陶力 .钉钉双线“战疫” 2亿上班族和 5000万学生“上云” [EB/OL].(2020-03-07)[2020-03-14].http:// dy.163.com/v2/article/detail/F73QPVFM05199NPP.html.[10]媒介三六零 .报告 |2020新冠疫情消费市场变化和媒体投资调整 [EB/OL].(2020-02-26)[2020-03-14]. https://mp.weixin.qq.com/s/zEeuXLt52pUEAJW4GbVKgQ.[11]新华日报 .疫情之下实体书店面临生存问题摸索 O2O模式发起自救 .[EB/OL].(2020-03-04)[2020-03-14].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003/04/c_1125658881.htm.[12]吴军,夏建中,特里 ·克拉克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J].中国名城, 2013(12):8-14.[13]QuestMobile.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直播行业“战疫”专题报告 [EB/OL].(2020-03-10)[2020-03-12]. 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85.[14]艾媒产业升级产业研究中心 .艾媒报告 |2019中国银发经济消费市场研究报告 [EB/OL].(2019-05-29) [2020-03-13].https://www.iimedia.cn/c400/64579.html.
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为代表的文化文物相关文创生态发展与文博文创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相连。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历时半年,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现场拦访调研,以及结合网上文博文创销售大数据,完成了一组基于需求侧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其中线上调查覆盖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共计55个城市,采集有效样本6000个,旨在了解全国老百姓对文化文物文创产品的文化资源、产品功能、购买类型、购买价位的偏好。线下拦访覆盖北京市内16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公园文创店顾客,采集有效样本1600个,旨在了解实体店顾客对于文创商店及店内文创产品的评价,以及对于文创活动的参与意愿。此外,课题组还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国内外文博文创旗舰店的销售大数据进行观测,从而完成文博文创线上用户画像和消费偏好分析。现对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呈现的九大特征做以下分析。特征一:消费者偏爱美食、饰品、文具等轻型文创产品在所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类别里,最受欢迎的三类为创意美食(80.6),饰品配件(77.8)、家居摆件(77.2)。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与日用生活之用结合已经成为发力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一些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品类,如旅行用品(71.2)、玩偶玩具(73.5)等,老百姓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兴趣度不高(图1)。图1特征二:消费者更注重文创产品的“美、趣、品”,“价廉”未必拉动购买力在通常印象中,中国老百姓对商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百姓在选择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却是品质(86.3)、设计和趣味(84.2)、历史感(82.5)、美感和品位(82.1)。而对价格便宜(77.1)、生活实用(75.5)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表明相比市场上的普通商品,老百姓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期许相对更高,在购买心理上更偏向于文化价值与创意价值,为了追求更美、更有趣、更有品质的生活,愿意付出更多的钱。特征三:300元为价格阈值,高创意附加值有望促进消费升级从文创产品单价指标来看,老百姓目前购买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有36.6%选择101-300元,31.8%选择51-100元,两者合计达到68.4%。未来,如果有更具创意和特色的文创产品,有34.2%选择301-500元,32.8%选择101-300元,两者合计达到67%。由此可以判断,如果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极具设计特色,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更高的售价,主流消费价位将从51-300元提升至101-500元,特色文创产品对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起到显性作用。特征四:实体商店体验整体良好,商品展陈和服务是短板消费者逛完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店后,对文创店的整体感受是75.1分,对店内商品的整体感受是75.5分,这个分值的含义是“还可以”“还可以更好一些”。在具体指标上,“商品展陈和导购服务让人舒服,购物体验好”的得分只有68.5分。文创说到底是体验经济,文化文物单位商店的体验感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商店选址和商店本身的文创气息,两项得分分别只有70.9和71.6,都需要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升级,在空间氛围营造与购买便利性上进行提升。特征五:线上线下渠道各美其美,充分挖掘城市空间可能性,拓展文创销售渠道问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购买渠道,老百姓最期待的是建立博物馆/公园文创一站式销售平台,选择比例高达81.3%。除了博物馆、公园等实体文创商店外,老百姓很期待在西单、王府井等商业街区,或者798等艺术园区也能够购买带有北京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即使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排名垫底,也有超过六成消费者愿意消费(图2)。图2值得注意的是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旗舰店的选择比例并不像想象的高,比例为76.6%。由此可以判断,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售卖首先是依靠消费者在实体景点获得第一感受特征六: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双轮驱动”文创活动老百姓对文化文物单位举办的七大内容版块文创活动,非常感兴趣的有三类——春节庙会、元宵灯会之类的传统节日节气相关文化活动(81.6),夜游船、主题夜宴之类的晚间主题文化活动(80.7),夜宿博物馆、公园探秘之类的夜间主题文化活动(80.5)。百姓对夜间文创活动的需求意愿强烈,夜间文创活动可助力首都夜间消费升级。此外,百姓对于赏花、赏叶、赏月等户外赏景活动的兴趣也很高(79.6),接近“非常感兴趣”。特征七:科技与文创融合前景看好,高科技互动展演受追捧“科技+文创”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活动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道路。常见的六类虚拟文创中,老百姓更偏爱“清明上河图3.0”版为代表的科技互动展演(82.9)和4D/5D体验影厅(81.7),这两类均属现场体验类科技展演活动。手机端的虚拟文创产品的整体偏好度也比较高,以博物馆掌上APP为代表的智慧博物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手游产品,两者选择比例分别为78.2%、77.0%。从年龄差异看,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是虚拟文创的活跃人群,他们对各类高科技文创产品的兴趣都非常高。特征八:文创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未来增长爆点就现实消费而言,文创活动的主要消费区间集中于101-300元(33.5%),301-500元(31.1%),两者合计为64.6%。同时,如果未来文创主题活动极富特色,老百姓也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301-5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36.3%,上升了5.2%,501-10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16.6%,上升了2.9%。特征九:线上场景式文创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女性、上班族、年轻化、个性化成为文创产品设计关键词“博物馆+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推进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以天猫博物馆文创数据为例,故宫稳居首位,国博和大英博物馆位列二、三位,构成第二阵营。而苏博、陕博、上博等兄弟省市博物馆也是各美其美,体现特色。北京地区的颐和园作为公园文创代表初步显现“线上”活力。从性别差异看,博物馆文创的女性消费者超过了3/4,这与女性容易产生冲动消费有关。从职业差异看,文创购买力最强的是上班族(公司职员、个体户、服务人员),其次是学生(图3)。图3从年龄差异看,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了53%,其中95后占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0%(图4)。显然年轻人更加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新鲜与个性化特质,同时更接纳线上购买文博文创品。图4从产品调性差异看,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文艺/雅致风和复古风,偏好比例都超过7成;其次是极简风、萌/可爱风,偏好比例均超过4成。从线上购买频次看,首次购买线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消费者达到70.2%,第二次购买的比例为13.9%,两者合并为83.9%,由此看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接触都还在尝试阶段。值得关注的是,5次以上购买的比例亦达到6.4%,这意味着在文博文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消费黏性的“粉丝群”。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博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中国老百姓对于日用消费品的品质提升需求与对生活美学的重视是文博文创产品走入寻常人家的核心驱动。面对文博文创发展的蓝海,以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思考,才能做到对象化供给与精准化传播。来源丨文博中国(文/杨越明)编辑丨甘小博
2018-06-05 07:3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来颖杰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须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提升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根本所在,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宣部大调研和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部署要求,3月中旬,我带领调研组赴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围绕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鸬鸟镇及所属全部6个行政村,走村入户近距离对话农村干部群众,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认真思考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举一反三地提出对策建议。一、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地处余杭区西北部的鸬鸟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万人。该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8%,是全区仅有的无工业功能区块镇,区政府对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经济产业主要为农业和旅游业,特色农产品以毛竹、蜜梨闻名,每年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41.98亿元,财政总收入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调研中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当地广大群众对我们党富民政策有着高度认同,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示由衷的赞叹,对目前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更是充满期待。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这次蹲点调研的主题和重点。座谈走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近年来,余杭区无论在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育,还是作用发挥、机制保障上,都出台了不少举措,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区委、区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乡镇、村(社区)的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得到了加强。就鸬鸟镇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配备好镇级宣传文化队伍基本力量。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文件精神,以镇级队伍建设为重点,配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目前,有专职宣传委员1名,确保专人专职;从实际出发配备宣传文化干事(兼综合文化站站长)1名,乡镇中层正职待遇;综合文化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2.实现村级宣传文化员配备全覆盖。落实杭州市和余杭区政策,各行政村均配备1名宣传文化员,主要负责宣传教育、组建基层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管理农村文化礼堂等工作。宣传文化员采取聘用制,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返聘,或从热心宣传文化活动和乐意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志愿者中挑选,也有部分为村干部兼任。每两年一聘,由村里签订聘用协议,经费由市、区、镇三级财政共同承担。3.吸引城市能人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吸引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城市能人为农村文化发展出力。如经营户李映10多年前到鸬鸟镇山沟沟村创业,主要从事山村旅游产业。近年来,他看到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便与山沟沟村进行村企合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共建文化礼堂,既建设施又培训乡土文化人才。在李映的带动下,一批城市文化人纷纷来山村创业发展。如在国外从事过创意设计的杨诤老师,每年定期来村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发挥所长带动村民参与舞蹈彩排等,培养本土文艺队伍。4.组建宣讲团队开展接地气的宣讲。取当地特产蜜梨甜蜜之意组建“小甜心”宣讲团,共有成员50多名,其中核心成员14名,主要由教师、村务工作者、农家乐业主、乡村医生等组成。如雅城村宣讲员郑金金将自家“美丽庭院户”创建经验作为案例,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让村民跟着学;山沟沟村农家乐业主施爱琴以自身创业体会为例,号召业主抱团发展,提高服务水准。特别是结合当地冬天晚上农户围炉拉家常的风俗,创新推出“围鸬夜话”宣讲模式,鼓励宣讲员走村入户,在聊家常过程中宣讲党的政策。5.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队伍。鸬鸟镇全镇有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各村共有文艺队伍31支,文化志愿者300余人。如仙佰坑村依托该镇唯一的省级非遗项目鳌鱼灯,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太平山村将滚灯传统特色和现代健身元素巧妙结合,组建了滚灯操队。各村文化队伍发挥所长,在家门口自编自导自演,举办“新风汇鸬鸟”“我们的村晚”等文化活动,每年约200场次。6.以常态化培训辅导提升队伍能力。加强与区文化馆的对接,发挥镇文化站作用,派送一批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开展文艺辅导、创作指导等,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成长。邀请文艺工作者、文化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当地进行文艺创作采风,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思想层次和专业水平。组织村级宣传文化员定期参加培训,举办“我有我特长”“我有我主张”等系列才艺展演和活动方案策划大赛,通过以赛代训,提高基层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1.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艺骨干比较缺乏。各村1名宣传文化员,相对于2000人左右的村民数量,人员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宣传文化员还兼任村干部,兼管计生、统战、民政等工作,真正从事宣传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调研也发现,各村普遍缺乏文艺骨干,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更是一人难求,导致文化活动组织比较困难,群众参与度不高、参与面过窄,存在着女多男少和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的现象。以太平山村为例,全村人口2690人,虽然有龙灯、健身等9支文体队伍,但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不过百把人。2.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层次较低。有的文化管理员没有文艺特长,对文化专业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难有作为。有些地方农村的“乡土人才”正在老化,而新人培养严重滞后,文化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如山沟沟村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鳌鱼灯,目前仅剩一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来看,不少文化活动只是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跳跳排舞,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有些文化活动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如送电影下乡,放映的影片过老,群众观影热情不高,观看人员寥寥。3.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普遍缺少“几把刷子”。一些年纪较大的基层干部在传统活动方式上有经验,但对如何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不熟悉。而年轻干部普遍有学历但没实践经历,不熟悉群众工作,缺少方法手段。基层宣讲员的能力素质也有所欠缺,存在宣讲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有的宣讲员只能对着文件读、拿着稿子念,有的则把布置工作当成了宣讲内容,难以做到把宣讲党的政策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4.农村青年人口流出严重,文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为推动乡村发展和满足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提供整体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创新和创业人才。鸬鸟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城市文化人才来此集聚创业缺乏足够吸引力,而本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创业也引发了空心化现象。调研发现,该镇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时,懂创意策划、市场运作的人才很少,几乎还是一个空白;一些村庄环境、农家乐集聚点和农户庭院建设,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存在着布局凌乱、品位不高等情况。5.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经费保障还不够有力。鸬鸟镇各行政村集体收入普遍只有30~40万元/年,而维持村务运行起码要100万元/年以上。村级宣传文化员作为各村组织宣传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往往是兼职干,导致主业变成了“第二职业”甚至是附带业务,精力投入不足。据了解,由于财力不足,该镇宣传文化员的工作经费和宣传文化队伍培训经费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保障,镇、村两级缺乏资金配套。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鸬鸟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带有普遍性,必须深入分析、精准施策。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我们的对策建议是:1.强化定向培养,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哪里来”的问题。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革招聘机制,针对农村文化管理人才特点,改进招录办法,强化专业条件,严把进人关,真正做到把专业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人选聘到宣传文化员队伍中来。2.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县、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各级各方力量,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县级设总队,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对镇、村两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辅导,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以组织化方式到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镇级设分队,承接总队安排的活动任务,做好村级志愿者培训辅导,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村级设小队,组织各类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3.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新动能。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吸引外来企业落地创业,积极开展村企合作,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人才到乡村舞台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力量作用,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农村文化礼堂独立法人理事会,通过社会化运作,为文化礼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推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4.创造良好环境,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乡贤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特征,要培育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引导一批威望高,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热心农村发展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为“新乡贤”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建立“新乡贤”荣誉关爱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新乡贤”团体和个人给予褒奖。5.注重培训辅导,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能力和素质。建立分层分类培训辅导机制,对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信息员、宣传文化员和文化骨干进行分类、分主题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瞄准农村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制定专门化培养措施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定期邀请宣传系统各级专家和优秀师资进行授课指导,开展师徒结对。建立上挂下派锻炼机制,有重点地选派乡镇和村级年轻宣传文化员到上级机关上挂学习,在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强历练。【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4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明的源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对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雨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围绕“天下非遗看雨花”的目标,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让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与市场深度对接、焕发生机,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同时,作为社会资本投入的新兴文化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和困难问题。近期,市委办公厅就雨花非遗馆提档升级、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一、主要做法及成效雨花非遗馆坚持积极搭建非遗聚集平台,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创新融合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玩、观、购”为一体的立体运营模式,有效促进了我市乃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8年在深圳文博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中部农博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等领导均对雨花非遗馆项目给予充分肯定。一是实现了从分散到聚集的跨越。2015年,曾是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出于不让传统手艺失传的初心,果断放弃年收入上千万元的家具生意,投资近一亿元创办雨花非遗馆,致力打造非遗项目聚集地。雨花非遗馆挂牌成立后,郭存勇四处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走遍了全省14个市州,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深入探访。为了让这些深藏街头村落的手艺人走出家门、汇聚长沙,郭存勇采取免除租金水电费,协助申请政府补贴奖励,为家境窘迫的传承人承担路费、添置工具等措施,让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纷至沓来。邵东泥书传承人刘上四拥有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的绝活,祖辈靠给祠堂写字做匾为生,后来祠堂渐失,他只得改行卖漆。在郭存勇三次登门邀请后,刘上四来到雨花非遗馆继续从事老手艺,并逐渐打开市场,生意红火。“洪氏一刀剪”传人洪源是最早来到雨花非遗馆的传承人之一,其一刀可以剪出数个汉字,但一直以来这门绝技“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到雨花非遗馆近三年后,洪源的“一刀剪”已经广为人知,深受赞誉。截至目前,雨花非遗馆已聚集非遗项目359个(人类级名录10个、国家级名录20个、省级名录35个),非遗传承人200余名,成为全国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由此填补了长沙乃至湖南非遗场馆建设的空白,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分散到聚集发展的创举。二是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裂变。“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把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郭存勇坚持以此为办馆理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并逐步形成“非遗+”的立体活态传承模式,建立了“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全方位的产业生态链,实现了从单一展示向多种经营的裂变。实施“馆校共建”,以30多个非遗手工体验项目为载体,推动非遗传承走进课堂,并具备了向外输出管理模式的条件。目前,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实践体验10万余人,覆盖学校超过200所,北京等不少外地学校也慕名而来。2018年被评定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促进文旅消费,引导市民“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购非遗”,组织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主题非遗活动,举办非遗夜市,成立非遗书院,编排非遗舞台剧,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共接待各类消费群体超百万人次,逐步成为长沙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新地标。推动创新创业,发挥非遗传承人聚集优势,举办“文创集市”“匠人沙龙”等交流活动,激发传承人创新创业热情,搭建非遗文创孵化平台。目前,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经入驻了一批文创项目,创造直接经济价值500多万元;湖南省巾帼巧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已经入驻各类企业16家,带动5000多人实现就业。以规模较大的香道馆为例,已经逐步形成“实践体验—文化培训—加盟连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成熟产业链,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三是实现了从区域到世界的突破。雨花非遗馆聚集的女书、剪纸、陶艺、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深化。作为传统特色文化的聚集地,近年来,雨花非遗馆接待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事文化交流团队,成为省市乃至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有效发挥了外事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实现了从区域聚集到世界共享的突破。截至目前,雨花非遗馆共接待外事文化交流活动80多场,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参加了中韩交流联展、阿联酋“一带一路”湖南主题展等国际展会。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雨花非遗馆坚持探索创新,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之路。但作为一家由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硬件设施、聚集能力、管理水准等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制约,与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还有较大差距,亟待着力改进、全面提升。一是硬件设施有待扩容提质。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场馆硬件设施来看,需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展示、产品展销、文艺表演、手工体验和配套服务、综合管理等功能区域,对空间面积、建设标准都有较高要求。目前,雨花非遗馆建筑面积共2.4万平方米,在引进300多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入驻后,场馆可用空间已近饱和,难以再批量引进新的非遗项目,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拓展新的功能区域。由于总面积相对偏小、入驻项目相对较多,每个项目平均面积仅67平方米,也不利于单个非遗项目提升拓展。同时,由于目前场馆是由家具城转型而来,缺乏系统规划设计,整体场馆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的功能需求。二是聚集能力有待强化提升。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开放心态和优越环境,引进更多的来自全国、全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9项人类级非遗项目、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我省共有4项人类级非遗项目、1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4项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雨花非遗馆已聚集各类非遗项目359项(其中人类级10项、国家级20项、省级35项),入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仅为全国总数量的1.5%,省级非遗项目仅为全省总数量的10.8%,世界人类级的非遗项目更是屈指可数,而且还有一大批未被发掘的非遗项目未纳入统计。聚集项目相对较少,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同时也受空间不足、资金缺乏等客观条件制约。据了解,雨花非遗馆每年仅支付的场地租金就将近800万元,管理团队的工资开支也要数百万元,而目前引进的项目大多为免费提供场地,收入支出差额较大。入驻项目的数量缺口,既为雨花非遗馆提供了打造世界非遗高地的空间和潜力,也对其强化提升项目聚集能力形成了倒逼压力。三是营运水准有待全面提高。经过多年发展,雨花非遗馆已经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蜕变,但受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其管理能力、经营水平与打造世界非遗高地所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能力上,雨花区于2016年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以雨花非遗馆为核心,建设雨花非遗民俗艺术特色街区。在实施过程中,项目指挥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雨花非遗馆建设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打造世界非遗高地对雨花非遗馆来说,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如果没有项目指挥部的继续支持,就其当前管理能力而言,将面临更大压力。在运营水平上,雨花非遗馆在重视项目入驻、发展的同时,缺乏对整体项目的顶层设计、宣传推介和理论研究,没有形成高效运作的经营体系。比如,雨花非遗馆近年来分别承担了国家、省两级非遗相关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制任务,但由于人才缺乏,一直未有成果。同时,在推动“非遗+”上,虽然已经有了积极探索,但在实现非遗与教育、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还有更大空间和潜力。三、下一步工作建议雨花非遗馆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影响力,但相对来说,无论是在聚集程度,还是市场运营等方面,都与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引导,提升专业运营能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推动世界各地非遗资源共享,是保护传承非遗的应有之义,也是规划建设非遗场馆的使命所在。雨花非遗馆作为我市倾注各方力量重点支持建设的非遗场馆设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当地、走向全国、融入世界,进一步提升理念、提高定位,将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作为目标追求,吸引更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不断扩大在全球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级的非遗传承保护中心,逐步形成“世界非遗看长沙,长沙非遗看雨花”的品牌效应。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政策引导,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全面统筹管理,着力为实现打造世界非遗高地提供有效支撑。二是突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前期,雨花非遗馆的规划建设得到了雨花区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专门设立的项目指挥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目前,雨花区已经与华润集团签订协议,将由华润集团投资对红星片区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后段,雨花区计划将雨花非遗馆整体搬迁至实施城市更新后的红星片区,与新建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集聚发展,形成公共文化的聚集区。鉴于搬迁计划实施涉及省市区街道各级各部门,以及周边景区、市场、企业等众多主体,仅靠雨花非遗馆自身协调推进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建议在雨花区继续给予支持的基础上,突出加大市委、市政府在规划调整等方面对雨花非遗馆搬迁项目的指导支持。同时,按照规划设计,目前在新区域中仅安排1万平方米面积建设雨花非遗馆,而将现有非遗项目按原有面积整体搬迁就需2万平方米。因此,建议市、区两级根据雨花非遗馆实际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片区功能配套,适当调整增加雨花非遗馆新场馆建设面积,并支持雨花非遗馆以展览馆为核心,配套建设兼具展示、演出、研学以及餐饮、休闲等功能的非遗特色街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以及具有浙江义乌等地的世界影响力的非遗产业集聚群。三是聚焦瓶颈问题,加大政策支持。雨花非遗馆作为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更多、面临的压力更大,亟待各项非遗扶持政策精准落地,给予更多实际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适当调整市本级财政文化专项支出结构,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各方设立“非遗基金”。特别是近年来雨花非遗馆承担了大量的政务接待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公益活动,每年运营成本上千万元,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其纳入公共场馆扶持对象,并在场地租金、活动经费、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补贴。突出项目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将雨花非遗馆列入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纳入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在工作经费、师资力量、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队伍建设,与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定向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新政”引导作用,加大对非遗项目设计、营销以及理论研究等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申请举办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别的文交会、文博会等会展活动,充分发挥雨花非遗馆的场馆设施作用,有效扩大雨花非遗馆的知名度、影响力。利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加强对雨花非遗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与高校院所、社科研究机构等联合开展非遗课题研究,鼓励设立“非遗”研究院等机构,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通过广泛宣传、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四是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管理能力。当前,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予以扶持引导。雨花非遗馆打造世界非遗高地迎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激烈竞争。据了解,天津已成立全国首个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北京已成立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发展,其他地区只要将传承人吸引过去,就可简单复制再造。因此,必须进一步支持、引导雨花非遗馆全面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以此应对行业、区域竞争,不断巩固先发优势,积极抢抓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有利机遇。
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重要举措。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镇(街道)和部门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工作定位、方法路径等理解不深、认识模糊,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题扣得不紧、融得不深。下一步,我们要把握好“盆景”与“风景”的关系,把握好引导与志愿的关系,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主抓与共抓的关系,全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重要举措。为有效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近日区委宣传部深入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重点围绕组织体系建设、平台阵地整合、志愿队伍组建、服务项目设计、实践活动开展、加强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总体概况自2019年5月5日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后,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层层传达学习,制定实施方案,动员部署落实,从建平台、建队伍、搞活动着手,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组建了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种贴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组织架构基本建立。区级及各镇(街道)村居机构已经挂牌,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区级建立以区委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为副主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镇级建立以党(工)委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班子成员为副所长、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村级建立以党组织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其余村两委为成员的组织架构。二是整合资源建设阵地。区级以文化中心为依托,围绕五大平台打造集舆论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未成人成长指导、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孵化、文明实践协调服务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村居注重整合现有资源选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利用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等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非遗传承室等功能室,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和载体。三是组建队伍开展活动。区级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镇级成立以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支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并设立众多的志愿服务小队,村级相应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队长的文明志愿服务队。全区共有志愿服务组织350多个,招募志愿者人数近13000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理论宣讲到田头”。组织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将自身的科学技术手把手地教给群众,提升广大群众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模范好人身边评”。开展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丈夫、好儿女、好妯娌、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利用“好人广场”、“好人长廊”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事迹,教育引导身边人,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扶贫助困上门帮”。组织各类志愿服务队开展行走阡陌、情系扶贫等活动,关心关爱贫困学子、留守儿童、孤残老人,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四是部分项目富有特色。区文旅局以文化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为载体,开展“小车大舞台唱响新时代”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送非遗展示的“四送”志愿服务活动,共送演出15场、送图书20次、送电影700场、送非遗展示18次,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一个品牌。东双沟镇聚力打造“公益坊”服务阵地,紧扣群众需求,以太平村为试点,在太平公益理发店的基础上,整合爱心小超市、健康室、聊天室、捐赠箱、洗衣房等,形成东双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区文明办、教体局协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场舞队齐心协力打造洪泽广场舞“一三三三工程”。开展“庆七十华诞·共舞祖国好”广场舞公益培训进乡村”活动,共培训15场,所有镇(街道)全覆盖,培训人次达3000人以上,特别是广场舞志愿者进老子山镇新淮村公益培训活动,规格高,效果好,我区被省广场舞运动协会评为“公益之星先进区”。存在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镇(街道)和部门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工作定位、方法路径等理解不深、认识模糊,没有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题扣得不紧、融得不深。一是面上工作进展不一。尽管各镇(街道)均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实施方案》,但在工作推动、阵地建设、活动组织、项目确定上参差不齐。如东双沟镇党委主要领导思想重视、亲自过问,组织人员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设计,结合当前实际开展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的镇(街道)还停留在发文阶段,思路不清晰,认识不到位,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举措。二是工作力量配备不足。目前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基本是由文化站工作人员负责,多数人员身兼数职,专职人员配备难度较大,难以常态化展开工作。村居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从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兼职的村居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缺乏现代化办公技能,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仅局限于老套路,难以满足一些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群众认可度不高。三是平台阵地整合不强。当前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镇(街道)和村居都有一定的阵地资源,各项服务项目也初步进行了整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等问题。部分镇(街道)和村居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不全、面积偏小,创新利用闲置及分散的资源还不够,影响了使用效率和功能发挥。四是对接群众需求不准。从调研情况看,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在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上,虽然有一些好的想法和思路,但工作举措还局限于印册子、贴标语、开宣讲会、出宣传栏,没有组织开展群众需求的大调查、大摸底,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员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精准对接这些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途径不多,缺少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项目,群众的获得感不强。五是线上线下融合不够。部分镇(街道)能够增强运用网络平台和资源的意识,整合运用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两微一端”、云平台等载体,开展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但能够在网上传得开、推得广的活动和项目不多,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不高,活动方式仅限于向群众推送一些学习内容,没有形成线上线下的信息互动,达到网络传播效应。工作建议自2018年8月份以来,中央和省委分别明确部分县(市、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我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分别为国家试点县和省试点县之一。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前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但客观地讲,我区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照上级要求和建设标准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进一步学深悟透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吸收借鉴试点县的经验做法,瞄准“打造洪泽特色品牌,努力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定位,做到政治站位有高度、思想认识有深度、全面推进有广度、落实责任有力度、服务群众有温度,全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工作。重点在把握以下六个关系上下功夫、做文章。一要把握好“盆景”与“风景”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能仅仅通过个别乡镇如“盆景”般点缀一下,而是要以区、镇、村三级为单元,形成全面布局、全面开花的“风景”,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取得经验来展开一体化、全覆盖的工作。选择积极性较高、工作进展较快的镇(街道)进行特色亮点打造,形成示范效应,实现点面相结合的递进式发展。东双沟、三河镇、老子山镇、高良涧街道新时代实践所打造成全市一流实践所,其它镇(街道)实践所全面达标;每个镇(街道)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全区打造五个以上在市级层面有影响、叫得响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要把握好引导与志愿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务,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成为一名志愿者,并以志愿者身份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关爱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全体干部职工动员起来,一个不漏地加入志愿服务组织,用真心真意真情服务群众。同时引导和扶持各类民间社团组织、乡贤、爱心人士及广大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多渠道招募志愿者,组建多形式志愿服务队伍,主动走进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愿参与、用得上、真点赞。区直各部门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每个部门至少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各镇(街道)至少成立理论宣讲、教体服务、文化服务、健康促进、科技科普等五支志愿服务队。各村居志愿服务队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改变目前志愿者仅为村居干部的单一格局。对自生自发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有关公益组织,加以规范、引导、管理,将其发展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认真落实《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场地设施、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措施,支持发展符合文明实践工作内容的志愿服务组织,畅通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渠道。积极探索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基金、建立孵化基地,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启动运作。三要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阵地建设是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应有之义。根据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另搞一套阵地,而要是盘活存量,统筹用好现有各类阵地。但我们不能片面认为基层的所有基本公共服务阵地都不用再建了,中央反对的是借机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加强乡镇和建制村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区部分镇(街道)的阵地建设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逐步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阵地,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过程中,强化系统思维,从源头抓起,推动有关部门把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江苏省文明村镇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统筹考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校少年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志愿服务站点等,同步考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卫生室、便民超市、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站等场所,完善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乡贤文化园、志愿服务站、红白理事会等阵地。四要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志愿服务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接地气,有温度,受欢迎,群众才有获得感。满足群众一般性、共性的需求相对比较容易,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很复杂;满足当前需求相对比较容易,满足发展中的需求很难,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建立菜单式服务,形成实践中心(所、站)制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做好群众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到村、进户、见人,面对面、零距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准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菜单”做准做实。各级志愿组织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好志愿服务项目,切实让受服务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温暖和全社会的爱心善意。五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传统的教育和服务手段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别群众的需求,探索新技术新手段的有效运用,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到“人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注重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PC端、移动互联网、智慧云平台、有线电视、应急广播等,推进各种涉农服务项目和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区集中建设一个总的指挥调度平台,与蟹都洪泽APP等云平台有机整合,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工作,开展政策宣传,理论宣讲、技能传授,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学习与实践、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六要把握好主抓与共抓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文件规定,这项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委宣传部作为牵头部门,主要是发挥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督查推进作用,区委已建立21个区直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根据文件规定的任务分工,主动作为,认真履职,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镇(街道)和部门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一个方面、实行一体化推进。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作为部门职能工作的一部分,切实动起来、沉下去,让各个部门的工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主题下聚合发力。区镇两级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强化文明实践活动经费保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区级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办公室,正科级建制,核定编制17人,承担全区新时代实践工作指导协调服务,各镇(街道)实践所必须配备2-3人,专职从事文明实践工作。各村居实践站至少配备1名年纪轻、大专以上学历、熟悉电脑操作的文明实践专职工作人员。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和部门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考核。作者:洪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花 群(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展现新面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明的源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对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雨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围绕“天下非遗看雨花”的目标,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让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与市场深度对接、焕发生机,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同时,作为社会资本投入的新兴文化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和困难问题。近期,市委办公厅就雨花非遗馆提档升级、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主要做法及成效雨花非遗馆坚持积极搭建非遗聚集平台,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创新融合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玩、观、购”为一体的立体运营模式,有效促进了我市乃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8年在深圳文博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中部农博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等领导均对雨花非遗馆项目给予充分肯定。1一是实现了从分散到聚集的跨越。2015年,曾是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出于不让传统手艺失传的初心,果断放弃年收入上千万元的家具生意,投资近一亿元创办雨花非遗馆,致力打造非遗项目聚集地。雨花非遗馆挂牌成立后,郭存勇四处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走遍了全省14个市州,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深入探访。为了让这些深藏街头村落的手艺人走出家门、汇聚长沙,郭存勇采取免除租金水电费,协助申请政府补贴奖励,为家境窘迫的传承人承担路费、添置工具等措施,让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纷至沓来。邵东泥书传承人刘上四拥有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的绝活,祖辈靠给祠堂写字做匾为生,后来祠堂渐失,他只得改行卖漆。在郭存勇三次登门邀请后,刘上四来到雨花非遗馆继续从事老手艺,并逐渐打开市场,生意红火。“洪氏一刀剪”传人洪源是最早来到雨花非遗馆的传承人之一,其一刀可以剪出数个汉字,但一直以来这门绝技“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到雨花非遗馆近三年后,洪源的“一刀剪”已经广为人知,深受赞誉。截至目前,雨花非遗馆已聚集非遗项目359个(人类级名录10个、国家级名录20个、省级名录35个),非遗传承人200余名,成为全国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由此填补了长沙乃至湖南非遗场馆建设的空白,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分散到聚集发展的创举。2二是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裂变。“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把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郭存勇坚持以此为办馆理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并逐步形成“非遗+”的立体活态传承模式,建立了“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全方位的产业生态链,实现了从单一展示向多种经营的裂变。实施“馆校共建”,以30多个非遗手工体验项目为载体,推动非遗传承走进课堂,并具备了向外输出管理模式的条件。目前,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实践体验10万余人,覆盖学校超过200所,北京等不少外地学校也慕名而来。2018年被评定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促进文旅消费,引导市民“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购非遗”,组织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主题非遗活动,举办非遗夜市,成立非遗书院,编排非遗舞台剧,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共接待各类消费群体超百万人次,逐步成为长沙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新地标。推动创新创业,发挥非遗传承人聚集优势,举办“文创集市”“匠人沙龙”等交流活动,激发传承人创新创业热情,搭建非遗文创孵化平台。目前,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经入驻了一批文创项目,创造直接经济价值500多万元;湖南省巾帼巧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已经入驻各类企业16家,带动5000多人实现就业。以规模较大的香道馆为例,已经逐步形成“实践体验—文化培训—加盟连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成熟产业链,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3三是实现了从区域到世界的突破。雨花非遗馆聚集的女书、剪纸、陶艺、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深化。作为传统特色文化的聚集地,近年来,雨花非遗馆接待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事文化交流团队,成为省市乃至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有效发挥了外事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实现了从区域聚集到世界共享的突破。截至目前,雨花非遗馆共接待外事文化交流活动80多场,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参加了中韩交流联展、阿联酋“一带一路”湖南主题展等国际展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雨花非遗馆坚持探索创新,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之路。但作为一家由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在硬件设施、聚集能力、管理水准等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制约,与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还有较大差距,亟待着力改进、全面提升。1一是硬件设施有待扩容提质。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场馆硬件设施来看,需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展示、产品展销、文艺表演、手工体验和配套服务、综合管理等功能区域,对空间面积、建设标准都有较高要求。目前,雨花非遗馆建筑面积共2.4万平方米,在引进300多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入驻后,场馆可用空间已近饱和,难以再批量引进新的非遗项目,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拓展新的功能区域。由于总面积相对偏小、入驻项目相对较多,每个项目平均面积仅67平方米,也不利于单个非遗项目提升拓展。同时,由于目前场馆是由家具城转型而来,缺乏系统规划设计,整体场馆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的功能需求。2二是聚集能力有待强化提升。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必须树立全球视野,以开放心态和优越环境,引进更多的来自全国、全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9项人类级非遗项目、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我省共有4项人类级非遗项目、1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4项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雨花非遗馆已聚集各类非遗项目359项(其中人类级10项、国家级20项、省级35项),入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仅为全国总数量的1.5%,省级非遗项目仅为全省总数量的10.8%,世界人类级的非遗项目更是屈指可数,而且还有一大批未被发掘的非遗项目未纳入统计。聚集项目相对较少,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同时也受空间不足、资金缺乏等客观条件制约。据了解,雨花非遗馆每年仅支付的场地租金就将近800万元,管理团队的工资开支也要数百万元,而目前引进的项目大多为免费提供场地,收入支出差额较大。入驻项目的数量缺口,既为雨花非遗馆提供了打造世界非遗高地的空间和潜力,也对其强化提升项目聚集能力形成了倒逼压力。3三是营运水准有待全面提高。经过多年发展,雨花非遗馆已经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蜕变,但受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其管理能力、经营水平与打造世界非遗高地所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能力上,雨花区于2016年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以雨花非遗馆为核心,建设雨花非遗民俗艺术特色街区。在实施过程中,项目指挥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雨花非遗馆建设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打造世界非遗高地对雨花非遗馆来说,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如果没有项目指挥部的继续支持,就其当前管理能力而言,将面临更大压力。在运营水平上,雨花非遗馆在重视项目入驻、发展的同时,缺乏对整体项目的顶层设计、宣传推介和理论研究,没有形成高效运作的经营体系。比如,雨花非遗馆近年来分别承担了国家、省两级非遗相关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制任务,但由于人才缺乏,一直未有成果。同时,在推动“非遗+”上,虽然已经有了积极探索,但在实现非遗与教育、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还有更大空间和潜力。下一步工作建议雨花非遗馆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影响力,但相对来说,无论是在聚集程度,还是市场运营等方面,都与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引导,提升专业运营能力。1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推动世界各地非遗资源共享,是保护传承非遗的应有之义,也是规划建设非遗场馆的使命所在。雨花非遗馆作为我市倾注各方力量重点支持建设的非遗场馆设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当地、走向全国、融入世界,进一步提升理念、提高定位,将打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作为目标追求,吸引更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不断扩大在全球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级的非遗传承保护中心,逐步形成“世界非遗看长沙,长沙非遗看雨花”的品牌效应。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政策引导,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全面统筹管理,着力为实现打造世界非遗高地提供有效支撑。2二是突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前期,雨花非遗馆的规划建设得到了雨花区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专门设立的项目指挥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目前,雨花区已经与华润集团签订协议,将由华润集团投资对红星片区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后段,雨花区计划将雨花非遗馆整体搬迁至实施城市更新后的红星片区,与新建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集聚发展,形成公共文化的聚集区。鉴于搬迁计划实施涉及省市区街道各级各部门,以及周边景区、市场、企业等众多主体,仅靠雨花非遗馆自身协调推进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建议在雨花区继续给予支持的基础上,突出加大市委、市政府在规划调整等方面对雨花非遗馆搬迁项目的指导支持。同时,按照规划设计,目前在新区域中仅安排1万平方米面积建设雨花非遗馆,而将现有非遗项目按原有面积整体搬迁就需2万平方米。因此,建议市、区两级根据雨花非遗馆实际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片区功能配套,适当调整增加雨花非遗馆新场馆建设面积,并支持雨花非遗馆以展览馆为核心,配套建设兼具展示、演出、研学以及餐饮、休闲等功能的非遗特色街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以及具有浙江义乌等地的世界影响力的非遗产业集聚群。3三是聚焦瓶颈问题,加大政策支持。雨花非遗馆作为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更多、面临的压力更大,亟待各项非遗扶持政策精准落地,给予更多实际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适当调整市本级财政文化专项支出结构,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各方设立“非遗基金”。特别是近年来雨花非遗馆承担了大量的政务接待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公益活动,每年运营成本上千万元,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其纳入公共场馆扶持对象,并在场地租金、活动经费、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补贴。突出项目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将雨花非遗馆列入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纳入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在工作经费、师资力量、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队伍建设,与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定向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新政”引导作用,加大对非遗项目设计、营销以及理论研究等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申请举办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别的文交会、文博会等会展活动,充分发挥雨花非遗馆的场馆设施作用,有效扩大雨花非遗馆的知名度、影响力。利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加强对雨花非遗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与高校院所、社科研究机构等联合开展非遗课题研究,鼓励设立“非遗”研究院等机构,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通过广泛宣传、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4四是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管理能力。当前,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予以扶持引导。雨花非遗馆打造世界非遗高地迎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激烈竞争。据了解,天津已成立全国首个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北京已成立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发展,其他地区只要将传承人吸引过去,就可简单复制再造。因此,必须进一步支持、引导雨花非遗馆全面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以此应对行业、区域竞争,不断巩固先发优势,积极抢抓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有利机遇。执笔人 | 吕发祥 张海平 陈松林 彭志来源 | 长沙晚报校对 | 颜开 | 编辑 | 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