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020考研,感悟有3个,最大的感悟就是“数学不好的同学,一定不要选择考数学的专业”。2020年数学很难,与数学最难的2018年只隔了一年,有点让很多同学措手不及。很多考研二战、三战的同学,可能又败在了数学上。2018年数学难到什么程度,我们看看这一年的平均分,150分的满分,数学一平均分只有65.13分,数学二更低,只有60.08分,数学三同样只有61.07分。这就好比满分100分,平均分只有40分,也就是说,连及格分都达不到。足以见得,2018年数学到底有多难,如果2020年比2018年还难的话,那平均分可能连60分都达不到。而国家数学单科线,比平均分更低,2018年数学二的国家线只有47分,这可是150分的满分,所以,数学到底有多难,不言而喻。即使是这么低的国家线,依然还是有不少同学被阻挡在国家线之外,所以,真心想跟2021年考研的同学说的就是,数学不好,一定不要选择考数学的专业,特别是数学一。那么,不考数学的专业主要有哪些呢?不考数学的专业比较多,比如有哲学家、法学类、教育学类、文科类、历史学类、管理类。哲学类:文化哲学、企业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法学类:法学、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教育学类: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应用心理学等。文科专业:文学类专业、新闻类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艺术学等,反正挺多的,都不考数学。历史学类: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等。医学类:医学类也有很多专业不考数学,比如,中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理学类:有部分理学专业也不考数学,比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等。管理类:管理类专业也不考数学,比如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当然,以上专业,有些专业是可以跨考的,也就是说虽然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考研时也可以考,比如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新闻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等专业。其它一些专业,虽然不考数学,但是却需要本科专业基础,比如医学类,所以不能跨考。以上,就是给大家讲的第一个感悟!第二个感悟就是:“决定考研之前要想清楚为啥考研”如果稀里糊涂盲目跟风考研的同学,基本上坚持不到最后,有些同学连报名都没有报,而有些同学即使报名了,也没有去考试,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因为,如果考研的决心不大,就不可能会吃得了复习的苦,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以后睡觉,食堂、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没有游戏没有娱乐的生活,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坚持不下去的。所以说,想考研请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由,这个理由可以是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也可以是为了科研献身,但是,不能是为了逃避就业。感悟三:“考研复习时,一定不要自欺欺人,对自己狠一点”考研复习时,不要以为花了时间整天待在图书馆,就以为自己特别努力了,就已经感动了自己。真的不是这样的,而真正的要学到东西,积累知识,因为,上了考场,真的是骗不了人的,你平时到底是在划水只为感动自己,还是在认真复习,立马就露馅了。为什么面对这么难的题目,依然会有人考满分,考高分,就是人家真的付出了努力,而很多连国家线都过不了的同学,扪心自问,到底是在划水还是在认真复习。希望,大家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突破自己,突破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认为题目难就不考,如果复习时太安逸,只能在考场上哭。所以说,考研复习时,要对自己狠一点,对自己越狠,在考场上你就会越安逸。做题的时候,尽量做一些难题,特别是考数学的同学,这个真的不是靠划水就能划过去的,有没有真本事,到了考场上立马就知道了!以上,就是针对2020考研的一些总结,希望对2021年考研的同学一些启发吧!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吧!
一、前言介绍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找准自身的定位,先去看下去年的录取情况,在择校的时候也要注意政策的变动,每年都有很多学校考试名额、推免资格,或者是专业课考试内容的变动,具体数据在考研文库可以查到。一定不能想当然,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二、初试备考详情英语 英语主要讲讲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阅读理解目前在7月份之前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记单词以及会分析长难句。考研阅读的文章中事实性、观点性的语言是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中心往往就是出题点,如果不知道选什么选择和中心思想相关,最为接近的,正确的概率是最大的。其他的板块没有太多技巧,按部就班的学就行了。政治建议把《精讲精练》当作教科书一样去学一遍,政治大部分人都会听课,但是你也可以不听,主要看你自己,如果你本身有文科的基础的话,不听,看一下各个老师的微博公众号其实就可以了,如果是基础比较差的话还是可以听一下的。听完课把1000题对应的题做了,错题用红笔标出来或者到《精》上标出来就行,千万别浪费时间抄错题。最后大题交给肖四就好了,想考高分的话,可能需要自己提前去背一些东西。专业课专业课我选择了报班,报班能让你在一定程度上较少自身精力消耗,做到更高效的备考。由于是自命题,我选择的是新祥旭一对一。先讲一下参考书:《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新人口论》王洪春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年版;《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版。大家可以结合具体的考试大纲以及真题去划重点。我的建议是前期一定把课本多看几遍,同时总结每一章的结构。以真题为复习框架,把考过的题做了统计,然后按照频次来整理复习笔记。三个月把笔记背得滚瓜烂熟,不断去回忆每一章下面有什么内容。专业课不要拖,后面时间会不够的。三、小结“不要放纵自己,一次都不要,会上瘾的”,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这是致命的,复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如果效率再变低,考研上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许你一次小小的妥协,就丢失了几分,正因为这几分之差,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
栏目内容考研服务,我们是专业的!本专业是否应该继续考研?跨专业考研又该如何选择?热门专业是否真的值得一试?有哪些专业可以捡漏?……每周二,考验核电站的《考研专业深度解析》将会推出系列专业解析!第三期新闻传播学01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02学科方向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0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各类新闻的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2.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04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之一:传统媒体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首选。近年来,受到电子媒介强大的时效性压力,报纸媒体不得着力于调查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所以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访突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具有宏观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和调查性报道的能力。部分报纸为事业单位的身份,能够吸引名校研究生的加入。除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首选。目前广播电视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虽然各电视台招聘人数众多,但一般待遇较低,有较长的项目实习期,因此实践竞争压力比较大。适合真正对广播电视业有热情,并且在制播技术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结合以上,各专业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无不涉及多个方向,这就需要在读研期间,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学科,可选修一些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尽可能进入强势媒体实习,有质量的实习经历会使你在应聘时更加受到赏识,也会提升你的履历,使你认清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扬长补短。就业方向之二:新媒体策划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读研期间,要多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另外,像广告公司、新闻发言人、媒介研究公司、时尚杂志编辑等也是新媒体行业中较受毕业学生欢迎的行业。但这类公司可能对同学们在个人特长方面有更深的要求。总的来说,这几类公司,必须要求学生有前期实习的经历。就业方向之三:行业编辑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虽然人数众多,但随着互联网的更深入发展,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尤其是跨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其次是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随着电影、娱乐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如果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非常广泛。(摘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具体填报要遵循个人意愿!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刘瑾这是一本严肃的人类学研究书籍——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特质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吗?男性生来就是大胆、勇猛而好斗的吗?男性天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人真的不容易”?浙江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发明男性气概》正是解开谜团的颠覆性作品。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作者戴维·D. 吉尔摩是美国纽约大学人类学教授,长期进行关于性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他通过充分的人类学证据证明了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后天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是塑造男性气概的关键所在。在书中,戴维带领我们前往世界各地探寻男性气概的源头和肇因。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和文化对男性气概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个人受到认同,男人必须拥有一些气概特质,其中包括了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等等。
2019年11月28日晚,一场以“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逻辑”为主题的新书发布会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三本本土人类学作品《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与读者见面,丛书主编周星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和社会学博士杨娜进行了座谈。在新书发布会上,现为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所长的周星首先介绍自己结集出版“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这一著作系列的思路。他回忆起自己深受费孝通先生将人类学与民俗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影响。周星教授谈到自己研究的初衷,是他一直在体会中国日常生活里面包含的文化逻辑、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中国老百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找到幸福或者怎样建构幸福感,这些东西通常在我们所谓高大上的学问里经常被忽视,而这正是人类学和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即让普通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的话题。所以他会关注人的排泄行为、着装行为的变化及其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周星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正进入一个日常生活的变革时代,包括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厕所、垃圾七个层面,这七个层面都解决了,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真正进入现代社会。由此,周星谈到他今后可能还希望通过研究垃圾分类来探讨人与物的关系等研究计划。“立足本土社会,透过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习俗,探究对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入理解。”周星教授谈到,收入此系列的若干专题性研究,大都是在上述理念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乃至数十年的认真思考与探索逐步完成的。他希望,这些缘起于个人的学术趣味的专题研究,能推动国内公众的本土文化认知,进而引导公众达致更为深刻的文化自觉。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编辑/贺梦禹
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伦理学其实他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有很多很多就业方向,他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观察每个人的不同的状态,对于律师来说是个非常非常有用的能力,而且它还可以进行文案的编辑,因为他的所研究的这个专业是现在人们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所以说如果学生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在这方面上是一个非常受欢迎,还可以从事策划,记者,等职业,我认为其实只要是能够跟人打交道的职业,他都非常适合。高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湖北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本专业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交叉学科、实用性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人类学专业面广,知识更新迅速,学生兼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属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就业途径宽,适应能力强。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胜任民族、宗教、计划生育、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毕业后可以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主要以博物馆、民俗研究机构、考古方面为主。有的学生还能进入相关的媒体机构担当记者、编辑的角色,进企业从事市场调查等。高校推荐: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古生物学古生物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古生物学理论知识,能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等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通过4年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教育,初步掌握生物学、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当代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科技开发和行政管理能力;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或教辅人员;古生物及其它自然类博物馆、国家及省市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的科研或管理人员;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化石管理人员;石油、煤炭及地质调查等部门的研究、实验人员等岗位。目前,我国古生物学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新老交替的人才断层问题特别严重,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很多地勘单位更是出现了“无人能做古生物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培养和保持一支与国家建设、国际前沿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古生物学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地质找矿服务,已成为重要问题。另外,从事古生物方面地质工作的职工,收入也普遍偏低,这也是这方面人才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高校推荐: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两年一招)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古典文献学传统的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注疏等内容,是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而在现代,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重要方面。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高校推荐: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旨在培养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与考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创新精神,文物与博物馆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能从事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博物馆和陈列展览馆、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收藏与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相关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进一步深造潜能的博物馆学专门人才。该专业可以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与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文物鉴定、评估和保护。高校推荐: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上周的「经典导学」,小田心带大家认识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且介绍了其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和他的主要观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伊尼斯的学生——麦克卢汉以及他的主要观点。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引入~案例引入那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名美男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不能自拔,郁郁寡欢,香消玉殒。死后化作一株水仙花依旧伫立在河边。那喀索斯既是水仙花的意思,也是自恋的代名词。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倒影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会形成种技术环境,让人在其中却不觉察。那喀索斯并非因为自恋而死,而是沉溺于倒影的环境中无法自拔。这是麦克卢汉为了使大众更好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时经常举的例子。技术环境的威力非常强大,轻则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重则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看做是人体的延伸,但其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环境,让人不由自主沉溺其中。手机成为人的延伸的同时形成了威力巨大的技术环境,人们只享受这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却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更不会自觉地去反思它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塑作用。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手机这种媒介也有了更深的思考?除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著名观点,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哪些观点?今天就跟小田心一起了解一下吧~温馨提示,今天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抽象,但希望大家不要退缩,坚持阅读完全文,对这些观点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进行学习时你不仅会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容易背诵记忆哦~▽ 全文导览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物卡片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曾任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总的来说,麦克卢汉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那时他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新娘》(1951);20世纪50年代是转化期,他接受了伊尼斯的学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20世纪60年代是成熟期,他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1964)、《媒介即讯息》(1967)和插画版《媒介是按摩、是逆风》(1967)等书。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一反美国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将媒介和内容(讯息)加以区别、分开的传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某种变革,而媒介传递的是什么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麦克卢汉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重新部落化”来比喻人类社会从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变化是媒介本身而非其内容带来的,因此,媒介本身就会产生讯息,媒介就是讯息。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传播的媒介自身。他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与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非传播的内容。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比如,报纸和电视都是媒介,都是信息的载体。但是,电视媒体诞生后,传统报纸媒体受到了影响,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直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是媒介的变革带来的。相对于它所承载的信息,媒介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什么或有多少,关键是这种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说,媒介相对于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形式,而其本身含有更重要的信息。“媒介即讯息”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换句话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这是因为,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符号或其他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实质上又是另一种媒介。比如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形式产生的影响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对此可以这样解释:媒介是一种科技、一种形式,它本身就是信息;而内容则是科技的使用。依照这种说法,媒介这种形式比内容重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因此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力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外化。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眼、耳、口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乃至发明造纸术,印刷术后,人的感官第一次得到了延伸,可以通过信函、书籍、报刊来传播和接收信息;有了电话、广播、电视和通讯卫星等现代传媒以后,人的感官又一次得到延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千里眼”“顺风耳”。总而言之,媒介的功能就是延伸人类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概念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色,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地球村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首创了“地球村”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畛域,使世界逐渐变小,最终变成了一个村庄。麦克卢汉认为,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开始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把遥远的世界拉近,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麦克卢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地球村”设想,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内爆理论媒介“内爆”理论最早由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序言中提及,即内爆是与“身体的延伸”相对立的“意识的延伸”。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与环境的一种界限的崩溃。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后来鲍德里亚对其观点进一步解读,认为媒介出现之后,人们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现实都不是最真实的,而是由媒介构造出来的“超现实”,这也是由媒介导致真实意义的“内爆”而来。麦克卢汉内爆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内爆是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不会失控,相反还能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但鲍德里亚认为媒介在制造符号,而非向我们提供客观真实,在制造所谓“真实”的过程中还在吞噬意义、拼贴意义、制造意义。人类分不清客观真实和模拟真实,最后甚至会被媒介控制,失去人的独立性、自我性。在“内爆”的环境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时空概念的模糊化。麦克卢汉认为,在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技术发展的时代后,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尤其是网络普及以后,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清楚地了解和感知到空间的广阔性,同时我们又如此的不受距离的限制,只要你拥有一定的工具,不但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千里之外的信息,甚至是到达你所想去到的任何地点,可以说“地球村”便是内爆的结果。同时,内爆也导致模拟时代的到来,因为网络时代媒介的强大制造和流播功能使得整个社会被媒介的信息所笼罩,这表明真实已经成为过去,对真实的模拟开始统治人们的意识,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所依赖的基础。后现代社会,信息的大量膨胀,意义也不断膨胀,这便出现了“内爆”现象。比如马航事件中,巨大的信息量,多元的揣测,使得我们的认知就脱离了物质世界,仅仅和纯粹的信息世界相连接。随着媒介“内爆”的不断加剧,信息技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机制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媒介四定律麦克卢汉晚年曾提出“媒介四定律”理论,试图归纳出一个能包容他所有媒介理论的通用定律。可惜的是,他只完成了两篇论述“媒介四定律”的文章,就于1980年不幸去世。直到1988年,由他和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共同署名的《媒介定律:新科学》一书才将这一理论重新推向世人。我们可以把“媒介四定律”简单总结为:(1)媒介功能的提升;(2)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3)旧媒介功能的再现;(4)媒介形态的逆转。媒介的“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过程不仅仅指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单向的过程,而是媒介和媒介之间复杂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形态演化过程。如:电视的出现使电影、广播、报纸、录像机等媒介过时,电视又可以逆转为许多类型的媒介,如电脑、网络电视、家庭影院等。而因电视显得过时的广播、报纸、录像机、电话等媒介也能逆转成为电脑。“媒介四定律”很好地阐释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的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媒介四定律”“在‘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冷热媒介的相互作用规律。媒介四定律发展了冷热媒介理论,使人们理解媒介的视角从同一类型的媒介放大到了媒介全体。”一定程度上, “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可以看做是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初级形态。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A.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C.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D.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媒介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E.提供了内容分析以外的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催人思考。不足A.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B.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C.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但人不完全受感觉支配;D.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也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意义,一些基本概念未做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新媒体语境下麦克卢汉理论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的许多突破性的观点得到印证,他对电子时代的种种“预言”也一一成为现实。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新的媒介形式也不断产生,这个新的媒介环境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又有了许多新的诠释。麦克卢汉说,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媒介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介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等等,带动的是整个社会机体的变化。互联网技术使“人的延伸”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如今的人们,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事情:网上购物、聊天、交易、网络会议等等。不仅如此,新技术催生出种种新的媒介形式,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突破了时间、空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方便快捷,能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它还能够让人们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在第一时间先于任何传统媒体发布最新的消息。麦克卢汉的理论告诉我们,旧媒介只有在新媒介出现之后,它的特征才会凸显出来。而且,“一种新的媒介决不会附着于一种旧的媒介,它也决不会让旧媒介安安稳稳。它决不会停止压迫陈旧的媒介,直到它为这些陈旧的媒介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位置。”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都给旧的媒介形式带大巨大的冲击,当电视诞生的时候,就有人预言报纸会消亡,网络出现之后对报纸的冲击更大。在新媒介的“压迫”下,报纸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也经历了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如今的新媒介已经不止把一种媒介当作自己的“内容”,而是包含了多种媒介形式。互联网诞生之后,逐步将文本、图像、声音都当作自己的内容,如今又把网络电话、在线音频播放、视频播放纳入麾下。网络时代,这种传播技术的不断融合催生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媒介杂交。麦克卢汉说:“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新技术、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式,它们的出现给我们研究媒介形态及趋势带来了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考点链接冷媒介 热媒介四川大学,2012,名词解释简述麦克卢汉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川大学,2012,简答试论关于“媒介即信息”的当代价值讨论四川大学,2012,简答结合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使用的传播现实解释“媒介即讯息”。西南政法大学,2014,简答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成都理工大学,2017,简答简述“媒介即信息”四川大学,2018,简答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贡献四川大学,2021,简答从人类传播发展阶段谈谈“媒介即讯息”的理解成都理工大学,2021,简答媒介即讯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1,名词解释马歇尔·麦克卢汉广西大学,2017,名词解释清华大学,2012,名词解释地球村南京师范大学,2020,名词解释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上海交通大学,2017,简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要点有哪些?请以微信为例说明该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中山大学,2018,简答互联网时代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湖南大学,2015,论述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济大学,2021,名词解释结合实例谈谈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解上海大学,2021,简答以一种媒介为例,分析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上海理工大学,2021,简答……以上仅为部分真题,仅供参考田心说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一定会对麦克卢汉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大家现阶段也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于类似的比较难理解的理论坚持耐心读完即可,如此可以为之后的高效复习打下基础~你还想听小田心对什么「经典理论」进行归纳讲解?可以通过「写留言」的方式告诉我们哦~下周五,我们继续轻松搞定新传经典理论~ 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2]大众传播学通论,李苓[3]传播学概论,胡正荣[4]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读《理解媒介》,束凌燕耿磊[6]“内爆理论”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清博大数据[7]基于电影和电视视角的“媒介四定律”理论探析,马炜/祝好/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在当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热潮中,认知科学在其中扮演着日益活跃的角色。近20年来兴起的认知人类学文化研究取向,为我们更科学、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启发线索。 认知人类学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认知人类学的兴起得益于认知革命的兴盛。当许多人类学者和精神分析学家热衷于探讨文化与人格问题时,有些认知心理学者批评这种研究,“以脱离情境来处理动机和气质,缺乏对场景和环境的理解”。过于关注人格、个性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实际上难以进行观察学习和实践模仿。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或静止的,而是不断随着个体人格对其解释而改变。因此,通过人格与文化分析理论来说明跨文化现象是很难行得通的,需要对文化问题开展深入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领域内认知革命的发生,人类学领域内认知人类学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起来,其核心主张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认知革命融入了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认知心理学迄今爆发过两次认知革命。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目标是发现并客观地描述人类与周围世界交流时所产生的意义,进而提出与意义生成过程相关的假设。其关注人类在描述和理解整个世界时所进行的符号行为,目的在于加速推动心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姊妹学科的携手发展”。然而这场革命之后却经历了技术化的发展走向,研究重心从“意义”转向了“信息”,从“意义的构成”转向对“信息的处理”。这场革命在不经意间偏离了其最初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则试图“还原人类认知的原貌”,集中倾向于解释同“意义构成”相关的认知。“意义的形成过程把人与文化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应围绕着意义来进行组织。这从本质上要求文化探讨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历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这既是对认知主义的推动,也是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延续。新的认知革命关注人们如何获取世界的知识,如何组织这些知识,如何适应于人类必须生存其中的环境,如何运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识改变世界。文化认知的研究维度会使我们对人类文化实质问题的理解更臻完善。第二,认知实验研究探讨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重视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文化认知是当前西方认知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认知人类学倡导用多元化的方法去从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进行田野考察,或者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以及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布鲁纳等人开展的硬币实验、图形知觉和思维推理研究,使得心理学实验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有力地推进了认知发展的文化差异研究,改变了“文化”概念与基于实验室研究人类思维没有直接联系的历史。这些重视对人的高级认知过程探讨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后来的认知革命奠定了基础。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津巴多等人指出,文化的观点可以被用在几乎每一个认知实验研究的题目上,如感知、情绪、思维、人格等问题,都可以“文化与某某”的方式纳入研究的视野。国际文化研究学者尼斯贝特出版的《人类的推理》一书,被誉为是从新的实验视角理解高级认知对文化影响作用问题的力作,有可能改写人类学与心理学深度交融历史的新篇章。第三,认知叙事研究深度阐释文化心理现象。伴随着当今认知科学研究实证化、解释化的发展浪潮影响,认知人类学不仅在实验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在认知叙事研究的解释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受人类学家格尔兹“文化深描理论”的影响,认知人类学十分重视叙事研究方法在文化解释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文化认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叙事思维方式、过程等主要关键问题。强调文化提供给我们这一解释工具使得事物变得普通平常而且易于理解。人类的经验知觉以及记忆他们的过程是以叙事图式的运行方式来进行的。叙事图式已成为“民族心理学对世界的认识”的一部分,同时文化又汇成了“更大规模叙事的基础”。因此,需要把叙事研究作为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中心,把焦点汇聚在叙事和文化的联系上。认知人类学还积极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将文化研究推广到医疗、法律和学前教育等实践活动中。近十年来,认知学者布鲁纳及其研究团队以人类学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启蒙学前教育计划”以及在非洲等地开展的人类学研究,这对于理解文化在学习与认知中的功能,特别是探讨文化实践的“接地气”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知人类学文化研究的积极价值认知人类学对于更科学化、更符合人类实际的研究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文化研究面临着两大发展任务:一是如何更科学地研究文化问题;二是如何更符合人类的真实面貌和行为。人类的文化现象是独特的,一方面,人是具有欲望、意图、目标和价值观的社会人,人们为生存而奋斗。从这个角度看,需要关注个人层面的心理行为问题。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以从客观的方法总结规律,获得有利的文化认知发展经验。当前在西方崛起的认知人类学重视从文化认知的科学角度,重点探讨文化的价值、意义、认知和思维叙事方式等重要问题,克服了传统人类学、精神分析过于偏重人格与文化领域的静态研究,从实验方法、解释深度等界面为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为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认知人类学的兴起促进了人类学与心理学的深度交融。在文化问题研究上,长期以来人类学与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冯特时代,民族心理学便成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人类的思维、信念、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在二战以前,不少人类学家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由来已久,认为人类学是对人类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知识领域的综合,其中研究人类的心理、道德和智力特点是最为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出现了从心理人类学演进到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轨迹。近年来,认知人类学通过对社会文化语境下意义建构的研究,在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认知人类学为理解文化的全球化与命运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文化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是当前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知人类学者普遍强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人类文化存在着普遍性、共同性问题,不可能存在文化孤岛现象。他们赞同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有种族的大脑无不相同,因而心理法则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在全球化时代,多元化、跨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固守某种文化模式,过多地关注某一种文化也是片面的。人类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国家、民族地域文化虽然众多,却又能融合为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文化共同体,文化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人类文化具有全球性、共同性的内核,同时能够在差异中达成融合,在矛盾、冲突中实现逐步的适应。认知人类学者提出,需要研究“文化境脉与共同体图景”问题。最应当关注的是“民族心理学”,为人类“共同意识”做准备。文化作为意义系统,构成了一个文化社群所需要的某种共识,这既体现了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形成了文化内部的理解程序。从文化、认知叙事和“共同意识”之间联系来看,认知人类学对我们积极认识理解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霍嘉西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这里有必要专门说明人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anthopology这个英文词,中文译为“人类学",在个别哲学译著中也有被译为“人学”的。而现在我们是把人学的英文词选择为"hominology",认为这样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人学和人类学的区别。据查, "anthropology"和"honinology",这两个英文词,前缀"anthrop"和"homines" ("homo"的复数)作为词根都源于拉丁文,意思都是指“人";两个词的后缀"ology"源于希腊语,意思也都是指“学" (学问、学说)。因此仅从这两个词的词源和本意来说,都可以译为“人学”。据查,最先使用anthropolo-gy这个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主要用于说明人的精神本质。1501年玛格努斯·汉特在莱比锡出版了题为《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体的成分、部位和要素》的解剖学著作,大概这是首先用anthropology一词来说明人的体质构造。这就是说, "anthropology"一词在欧洲文献中很早就有双重涵义,即人类精神的科学和人类体质的科学。延续到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专业的分化和新的学科的不断兴起, "anthropology"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专用名词,即指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它的特点是根据人类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来研究人。19世纪中叶后,人类学分化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人的体质形态、身体结构的变化,人种的形成、变化等等。又逐渐分为古人类学、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分子人类学等专科。文化人类学则主要从文化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包括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规律,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等。在当代,又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衍生出众多的应用人类学。人类学的研究多采用考古发掘、收集田野资料和人体解剖、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等经验实证方法。事实上,人类学已经演化为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近几十年来,西方也有人从事“哲学人类学”的研究。据我们了解,哲学人类学者们主张从本质上,即从一般性上去掌握完整的人,弄清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这同我们现在讲的人学的研究目标有些类似。但是他们大都只是从人类生命现象出发,从人和动物在精神、意识上的某种区别来谈人是什么。如,“哲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合勒强调人是所谓“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一。卡西尔则夸大人所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和功能,主张用人是“符号的动物”来取代人是“理性的动物”。他们都忽视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人们的物质社会关系在人的全部活动和生活中的基础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认识人所创造的包括各种符号在内的精神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社会关系,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因此,他们都没有达到对“完整的人”的把握。在人类学领域,这种研究似乎也没有引起更多的响应。而我们现在提出要建立的人学,明确要求从哲学上反思人自己,着重于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本质和活动规律,与人类学还是不同的。当然我们要重视吸取人类学码究的科学成果,例如,人学要对人类起源作出科学说明,首先就必须以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根据;而要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也需要参考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众多学科所提供的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作为根据。但是,人学不局限于研究人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也不是各种应用人类学的简单汇总,而是要求把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种有关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关于人的各方面特征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加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即通过哲学的反思达到从整体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把握。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如, Archie J. Bahm等)已开始使用"hominology"这个词,用以表达“研究整个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whole man ",即哲学或一般理论意义上的人的研究或人的理论。我们认为用"hominology"这个英文词,更能表达我们现在所开展的人学研究的涵义,也可避免用"anthropology"而发生学科知识分类上不必要的误解。这里想说明的不仅是中文和英文的翻译用什么词的问题,而主要是人学同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区别。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明珂是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号称从新石器时代到社会主义新中国。那么,他是有怎样的经历,他的学术思想与历史人类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虽然王明珂教授是台湾学者,他祖籍也是大陆。父亲当年进入黄埔军校,在孙立人将军手下当兵。败逃台湾以后,孙立人被软禁,手下人没有了依靠,再加上外来人被本地人排挤,他们社会地位很低。大约是这种经历,让王明珂先生特别关注边缘人,注重为历史上的失语者发声。而王先生更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进入哈佛深造,当时欧美学术界正在流行历史人类学,这些跨学科的研究给了他以开阔的眼界,让他用丰富的理论和田野考察做出一流学者的研究。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历史学与人类学逐渐合流,国际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当然他们学术源流与立足的学科也不完全一样,加上国内的学者,大致有四类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第一,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范式,主要是以年鉴学派为代表,比较重要人物拉杜里、勒高夫。正如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说“历史学研究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人类学研究人类无意识的行为”,传统史学和传统人类学的确如此。当年鉴学派代表的历史学者们眼光投向象征、仪式、心态的时候,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就大大扩展开来了。像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就勾勒了14世纪法国小村庄蒙塔尤的社会全貌,尤其重点关注了这里居民的心态、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第二,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范式,代表人物有萨林斯。人类学侧重于田野调查,也就是注重于实地的观察,而非文献的考察。而历史人类学无疑是把历史文献引入了人类学的研究之中,人类学家利用已有的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文献的“田野调查”。像萨林斯的《历史之岛》等书就关注了18世纪库克船长之死与夏威夷土著风俗、神话的关系。第三,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主要立足于民族学、民俗学进行研究,他们侧重于本民族的乡村文化研究。第四,中国大陆主要以华南学派为代表,温春来、刘志伟、赵世瑜等人是其中代表,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是中国历史人类学的重镇。我们国家历史人类学主要集中于研究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方面,同样的,仪式等无意识的东西也会纳入研究范畴,比较有特色的是我国学者相比较其他流派,更加祖先记忆与族谱的研究。比如,赵世瑜教授曾经研究过“大槐树移民”祖先记忆,并完成了《说不尽的大槐树》一书,这书考察了大槐树移民作为一种祖先记忆的广泛性,同时揭露了这种记忆往往是掺着水分的,存在很多问题。王明珂教授的学术范式,则是对以上四种兼容并包。他曾经留学哈佛,在那接受了系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一个是美国人类学家杜磊教授。值得一说的是,考古学在中国和历史学走的比较近;而在美国,考古学属于人类学。我们可以从王明珂教授的研究中看见他们的影响。比如《华夏边缘》一书大量援引考古发现佐证自己的看法,这在国内历史人类学学者里面是不多见的。王明珂教授是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比如他对于宜侯夨簋的考察。首先我们看一看泰伯奔吴的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个史记里的故事,讲的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躲避王位跑到了后来吴国所在地江苏地区的故事,这个故事真实性历来争议比较大。而1954年出土的宜侯夨簋被文字学家唐兰认为是泰伯奔吴的见证。这铭文的记载被认为是虞侯改封的故事,虞侯夨就是仲雍的曾孙。这些墓葬有北方墓葬特点,陪葬物又具有本地的特色。然而,这真的能证明泰伯奔吴的历史吗?江苏的湖熟文化遗存的形成年代有争议,大约是殷商到东周或者殷商中期到西周时期。这里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一些文物被视为与中原的二里头和二里岗有联系。江苏地区在泰伯奔吴故事里是蛮荒的,然而考古发现则否定了这一点。大量的玉器陪葬说明当地已经有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并且应该有了与中原的接触,太伯奔吴的故事实际上被文物证明了其虚构性。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夨国遗址和文物在陇县和宝鸡附近发现,器物多数属于西周早期,学者认为所谓泰伯奔吴的奔吴,事实上就是夨国,也就是虞国。这样来看,似乎泰伯奔吴的故事合理了很多,周人确实在这一带比较活跃,而周人活跃的陕西一带距离江苏路程很远,远不如中原与江苏那么近。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还缺乏更加可靠的证据。此外,王明珂教授还拿出大量人类学案例,证明考古面貌未必与族群相一致。尽管这一件宜侯夨簋在苏南发现,但也可能存在迁移、仿制的可能,而且出土宜侯夨簋的江南土墩墓,也是土著风格而非中原风格。另外,边缘民族对华夏中国也有大量攀附案例。如果仅仅是看史料,拿着史料与考古发现去生搬硬套,研究结果会变得很不靠谱。而王明珂教授的研究做到了跨学科,既利用考古发现,又关注历史文献,更加吸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再比如说,王明珂教授的族群理论对于羌族的考察。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的模式下,考察了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的羌族,他发现从外在客观标准无法确定一个羌族,一条沟有一条沟的语言,有些羌族人很熟练地使用汉语,有些则很熟练的使用藏语。体质上也是靠近藏族地域的长相接近藏族人,靠近汉族人的接近汉族人,服饰和宗教信仰也是受到地域影响,会吸收汉族和藏语的特点。在西方族群理论之下,造成一个族群的不是语言、文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而是这个族群的社会边界。我们确实不会搞错中国人和英国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随着地域和环境渐变的,我们很难从长相上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土家族与汉族人、越南人与泰国人等等。所以,《华夏边缘》关注的就是在不同文化的交界处会有这样的边缘人群,他们在客观标准之下是无法清晰界定的。参考文献:刘永华:《时间与主义》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作者小盒子,文史爱好者,主攻思想史、文化史。最爱西方历史学家贝克尔的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