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化旅游的背景与定义布朗森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化旅游的背景与定义

本章节为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概述,延伸至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政府、城投公司、产业投资人等主体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方式进行了简要探讨一、文化旅游产业的概述(一)文化旅游的背景与定义背景: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文旅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模式,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意义重大。定义:文化旅游不是纯粹的文化产品、创意产品,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活动,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体。文化旅游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的综合性经营产品,包括“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经营创造——旅游者消费”的完整链条。首先,文化旅游需要建立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其次,旅游经营者对城市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打造成为具有消费属性的旅游产品;最后,旅游者以旅游的形式参与消费、体验与享受文化。综上,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体,是结合两者的基础开发出来的,集游览、娱乐、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产品。(二)文化旅游产品分类资源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基础,本节根据文化资源的年代,将文化旅游产品分为古代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两大类。1、古代文化旅游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文明的沉淀,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在旅游活动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代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求知、求趣、求美的欲望,而且可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国民的目的。本节以古代文化载体为依据将古代文化旅游分为四类。(1)遗址遗迹以遗址保护为前提,采用情景再现的设计思路对遗址进行合理开发。沿着“梳理文化脉络——设计情景——叙述故事——形成文化主线”的线路,使游客充分融入到旅游区设计的情景和文化中,增加旅游的体验感。例:曾国潘故居、秦始皇陵、中山陵、总统府等。(2)古城古镇以原生自然式开发为主,将休闲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体验等现代消费类型的元素,融入到古村古镇的原始文化中,一方面可以使老街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使游客置身于历史文化的氛围中,感知慢生活方式。例:平遥古城、宏村、西塘、乌镇、周庄等。(3)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承载了历史记忆,通过适当的开发,形成独特的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例: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北京中华民族园、宋城等。(4)宗教文化随着人们对文化、精神层面的提升,宗教旅游逐渐走向大众化,旅游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由单一的朝拜、观赏等功能向集吃、喝、玩、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体发展,各种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例:普陀寺、灵隐寺、凤凰寺等。2、现代文化旅游本节基于现代文化的开发形式,将现代文化旅游分为四类。(1)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是一种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人崇尚的、有市场吸引力的游憩方式。构建出旅游、休闲、娱乐、游乐一体化的产品,使游客在娱乐之中感受文化气息。例:迪斯尼乐园、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唐芙蓉园等。(2)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源自城市综合体,是以文化资源为基本核心,综合商业、会议、展览等多元业态功能的集约型、复合型的街区群体。例:中国珠海“二龙戏珠”文化旅游综合体。(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技术集聚度,对于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田子坊、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4)文化旅游新区、新城文化旅游新区、新城在多方面满足消费者:一是旅游的核心体验,如以文化观光型景区、大型实景作为实体来吸引人流;二是旅游的核心服务,集聚吃、住、行、乐、购、游等功能;三是特色服务延伸,如特色会议、商务、度假等。例:重庆两江新区文化旅游创意新城、万达城、西安曲江文化旅游区等。(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1、发展驱动因素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上升刺激了居民对休闲娱乐生活的需求;高铁的全方位开通使得交通便利,促进短途旅游;国家政策面的利好推进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1)宏观经济利好文旅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高铁的飞速发展,使居民外出旅游更加方便。中国高铁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诸多便利,提高了居民出游率,也使人们的生活半径逐步扩大。(3)政策面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一种新业态的旅游形式,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了多项发展规划(表1-1),对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文旅的地位随之越来越高。表1-1 文旅产业政策汇总2、发展现状我国文旅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庞大。根据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大众型观光旅游需求将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休闲需求极速增长,形成对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规模化产生。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481.88美元,从旅游发展的规律看,我国正处在休闲度假旅游规模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篇幅限制,请见下次分享。关于卓远南京卓远是一家专注于城镇化,以提供城镇化发展综合解决方案为己任的专业咨询机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极参与城镇化、协助城镇化发展,致力于为城镇化发展中的各方主体,特别是政府、地方投融资企业和产业投资人提供高效、创新、务实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成功付诸实施。业务范围包括基础设施投融资咨询(含PPP)、政府投融资企业咨询、金融服务、政府决策智库,力争成为该领域服务卓越、具有远大目标的投融资、管理咨询及资产管理公司。本文为南京卓远原创,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动于无方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清明上河园项目研究

第三章 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研究本章节为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研究,以开封市清明上河园项目为例,从发展历程、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产业情况、项目产出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清明上河园的成功经验。一、引言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具有投资金额大,周期时间长,运营维护费用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目前文旅产业越来越依赖于大资本的运作,小、散、弱的资金投入难以撬动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旅游开发,加之拿地成本愈来愈高等因素,项目投入较大,并且文旅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投资建设再到最后的运营,整个过程时间较长,运营维护成本、折旧及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不可小视的。基于这些文旅产业的特点,现对开封清明上河园项目进行多方位剖析,以便借鉴到文旅产业的投入之中。该景区是依照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1:1建造的大型宋文化主题公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河南有三大文化主题公园:洛阳的河洛文化村、郑州的黄河大观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都在1998年相继开业。然而洛阳的河洛文化村,当年开业,当年关闭,郑州的黄河大观,也仅仅支撑了五年,于2003年倒闭,最后被郑州的一家公司收购,变成了一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个房地产综合项目。开封清明上河园能够从1998年开园以来,在没有任何天然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至今仍在主题公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二、清明上河园项目概述(一)清明上河园发展历程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人民政府旅游局与海南置地集团公司合资建设的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开封市吸引外地资金组建的第一家股份制和商业化运作的旅游企业。清明上河园项目起始于1992年,由国家旅游局确定,并于当年经开封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筹建,被列为河南省“八五”期间十大旅游项目。“九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三大续建项目,该项目于1992年10月开工,1993年海南置地集团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到1994年年底,受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影响,清明上河园项目工程建设因缺乏资金而停工。1998年3月,开封市政府与海南置地集团公司达成了进一步合作开发建设清明上河园项目的协议。该园于当年10月28日建成开业,在开封市推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背景下,清明上河园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于2003年9月份动工,2005年9月建成并开业迎宾。二期工程的竣工,使清明上河园整体面积达到600亩,游客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年,为清明上河园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在一期、二期建设内容基础上,围绕着园区的转型升级,围绕着为人民群众打造美好生活、提供更好的优质的旅游产品的初心,开始全力着手策划、规划、投资建设清明上河园三期旅游项目,清明上河园三期,主要由两个大的项目组成:一个是在清明上河园北区打造一个高科技动漫互动体验园区;一个是在清明上河园南区打造一个宋式开放式的生活街区。北区的高科技体验区,主要是弥补清明上河园现在都是以室外的场景演出为主的不足,因为室外演出,容易受季节、天气的影响。根据规划,北区的高科技体验区,有四个室内场馆,以高科技的手段,来展示宋文化。目前正处于设计阶段,建设周期预计为两年时间,总投资预计五亿元人民币。(二)项目投融资模式因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为契机,于1998年开园成立开封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后期公司变更为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下面是对其投融资情况的简单介绍。表3-1 公司历史沿革及投融资方式(三)项目运营模式情况清明上河园景区是由一家民营企业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运营,不断开拓创新,挖掘宋文化,发展和扩大产业链,将玩乐与吃喝相结合,配套相应的住宿、小吃街及商业街等,形成完整的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链。清明上河园主要依托夜间演艺事业赢得旅游亮点,景区门票收费标准为120元/人,夜间《大宋·东京梦华》演出收费标准为239元/人至999元/人不等,是景区重要的盈利收入点。通过夜游产品的打造,让清明上河园实现了从传统的白天观光型景区,向综合的休闲度假型景区转型。(四)项目产业情况1、旅游业清明上河园1998年开园以来,总收入已超数亿元,拉动了开封的旅游经济,据查找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清明上河园的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00万人次,2010年,清明上河园经营收入突破1亿元,2014年,清明上河园游客接待量首破200万人次,收入突破2亿元,2015年,清明上河园的游客量达到256万人次,收入突破2.5亿元,净利润首次超过亿元,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2、服装加工业清明上河园也对开封市服装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开封市戏剧服装厂为例,这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服装厂,随着清明上河园的建园开业,大量演艺人员及商户统一着装的订单不但使其起死回生,而且满足不了需求,这又带动了几家民营同类服装加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3、演艺产业《大宋·东京梦华》和《大宋·汴河灯影》是国内比较著名的景区实景演出,基于宋文化背景,利用高科技手段,演员实景演绎宋朝诗词歌赋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园区内每天有近百场不同种类的剧目演出,如《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东京保卫战》、《哪吒闹海》及抖空竹等中国民间游艺活动。4、餐饮业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有美食城及夜市等配套餐饮服务,河南当地特色小吃,感受当地饮食文化。5、绣品产业景区通过引入经营汴绣、官瓷等旅游商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6、其他产业清明上河园有其专门的网络购物平台官网,销售景区周边,如台历、摆件、U盘、衣服等纪念品和礼品。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及消费。(五)项目产出1、夜游品牌——《大宋·东京梦华》和《大宋·汴河灯影》演艺事业2008年投资五千万元打造的《大宋·东京梦华》在园区夜晚上映演出,并于2014年投资两千万元,推出了大型梦幻夜游游船项目——《大宋·汴河灯影》,弥补夜间游玩的空档,每天演出观看人数达到数千人。2、菊花文化节--“夜游赏菊”在清明上河园内举办菊展,不仅有白天的菊花造型展览,还有夜晚灯光下的赏菊活动,丰富了园区内夜间的游玩项目。3、国家级风景区——龙亭湖风景区龙亭湖风景区在建园前是荒芜空地和低洼水塘,治安环境较差,建成后,通过对园内区域的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规划与治理,使所在区域成为中国最大仿宋建筑群所在地,同时也是清明上河园的核心景区,生态效益显著,治安环境良好。三、成功借鉴(一)依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开封清明上河园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景区,但是由于清明上河园准确定位宋文化,深入挖掘宋代的民间艺术,加上开封具有浓厚的宋文化背景,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在开封复原传世画作,从而融入开封历史古城的丰厚宋文化底蕴。(二)采用具有特色的建筑表现形式景区内的建筑统一表现为仿古建筑,从景区建筑设计、店铺设置、节目创编、沿街叫卖到商品交易、服装、道具都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真实生活。(三)消灭暗点,打造夜游品牌传统的景区基本都是以白天出游为主,夜晚的旅游项目是许多旅游景区的暗点,然而清明上河园景区打造了多个夜晚实景演艺节目,并且不断创新更新节目内容,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得景区夜间游玩项目成为景区的特色口碑,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四)充分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清明上河园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创编出一系列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剧目,并把目标定位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地,在产品开发上,园区充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宋文化的主题,重视游客的交流互动,使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宋文化的魅力,清明上河园的差异化竞争,使其能够一直在主题公园中占有一席之地。(五)重视品牌效应品牌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品牌效应更是一种看不见的经济财富,清明上河园景区在中央电视台多次进行宣传视频,并与当地多家媒体有合作报导宣传。清明上河园还借助网络媒介,有其官网向大众介绍景区,包括景区演出单、360全景、在线商城、门票等服务,以上行为都为景区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六)重视配套设施服务景区应以顾客为导向,提供配套优质服务,才能形成景区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清明上河园景区本着“三快一慢”(泊车快、购票快、入园快、游园慢)的服务原则,提出全方位服务游客、全面解决游客问题,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并且清明上河园景区在微信公众号中有专门的景区公众号,为游客们提供购票、指引等人性化服务。(七)重视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不能仅依靠单一门票经济,需更多的转向旅游服务、产品及特色体验等,形成更长更宽的产业链。开封清明上河园不仅仅依靠门票收入,增加了演出收入、宋朝服饰及古代特色生活体验服务等。关于卓远南京卓远是一家专注于城镇化,以提供城镇化发展综合解决方案为己任的专业咨询机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极参与城镇化、协助城镇化发展,致力于为城镇化发展中的各方主体,特别是政府、地方投融资企业和产业投资人提供高效、创新、务实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成功付诸实施。业务范围包括基础设施投融资咨询(含PPP)、政府投融资企业咨询、金融服务、政府决策智库,力争成为该领域服务卓越、具有远大目标的投融资、管理咨询及资产管理公司。本文为南京卓远原创,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孔子适楚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在行业报告方面,《报告》参见以国家发布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戳此查看)为划分标准,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围绕文化行业的14个行业进行分析,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等。在区域报告方面,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以及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个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策建议。此外,《报告》把握产业热点,围绕旅游、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创、博物馆文创、电子竞技等产业领域进行专题评述。案例部分则选取2018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综艺养成、现象级商业电影、在地艺术创作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及评述。201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重大政策接踵而至,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中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对此,《报告》提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特点,探讨201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面临问题、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18年度十大产业关键词。1.乡村振兴精准发力2018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也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化振兴是基础。从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到精准扶贫,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可以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传统手工艺、乡村土特产等行业发展,自下而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文旅融合战略深化2018年3月人大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彻底打破,开启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意见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性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努力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8年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3.资本市场热潮遇冷受2018年持续低迷的经济基本态势影响,市场反应谨慎冷淡,行业热钱退潮,资本逐步撤离,股市持续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倒逼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体表现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蒸发,变卖资产抵御寒冬,2018年年初文化传媒板块总市值高达10953亿元,截至11月仅剩6481亿元,缩水超过40%。4.行业整合积聚动力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行业公司向头部公司聚拢整合报团取暖,通过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间跨界融合,由行业内头部资源组成链条,使全产业链形态基本完备,从而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这些变动提高了并购资产的质量,避免了估值虚高,对后市预期有利,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进一步发展。5.原创内容繁荣生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技术商大举洄游,原创内容开发成为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文化产业通过打造新的内容产品和再造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自我造血”。2018年原创内容与技术平台混合为王,原创短视频、系列微视频商业发展模式更能促进原创内容开发,从而出现头部内容与原创内容协同共生。以网络电影为例,2018年原创剧本占比84%,文学、动漫、游戏、神话故事、真实事件等为网络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6.付费意愿日益增强随着市场发展,文化产品也多从免费阶段步入收费阶段。随着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愿意付费享受会员权益,可以抢先看剧、跳过广告、追剧、享受更好的画质等,超过70%的受访者已经开通会员,各平台会员用户含金量更高,付费意愿更强,带动了社会整体在内容产品领域中从“优质内容”向“兴趣内容”的习惯转变。7.沉浸体验平稳增长2018年沉浸式体验成为线下空间赋能的主要出路,搜索量提升达到数十倍,各行业对沉浸式体验的营销达到新高度。随着各类活动项目努力贴合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内涵,我们离万物皆可沉浸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关于沉浸式体验是否长期火爆的争论都已偃旗息鼓,无论它是新时代艺术的代言还是盛行一时的术语,事实证明我们已迎来体验价值新时代。8.城市营销塑造形象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已然开启,文旅融合让“城市营销”的概念逐渐兴起。城市营销的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多元化产业链为辅助。城市品牌塑造也早已不是简单地对在地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更包括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包容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旅游城市的营销更聚焦于城市硬软实力和环境的营销。9.智能文创持续助力在前沿文化产业领域中,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日益紧密。技术的发展变革正深刻改变着创意设计业的商业模式,颇具未来感的“智能文创”将引领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以互联网平台化和数据服务为主导的技术,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以用户画像、VR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影响的交易模式,会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电竞生态跨界融合2018年中国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趋势明显。主场化对于当地电竞行业,场馆配套商圈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电竞赛事移动端和客户端双端均衡化,赛事商业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IG战队获得冠军。自此,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粉丝经济化发展趋势显著,电竞对于电竞周边配套商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媒体和电信公司对电子竞技表现出强烈兴趣,电信、媒体、体育、娱乐开始在电子竞技领域中跨界融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鬼虐杀

文化产业研究要加强理论建设

文化产业是近十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这与中国日渐崛起的文化产业实践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仍步履维艰,呼之不出。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建设不足。理论建设是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长期以对策研究为主,再加上惯性地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场外征用,使得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严重束缚了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可能,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研究缺乏理论建设因为文化产业研究并非由之前某一个传统学科生发而来,而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现象进行的问题导向研究。因此,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长期以对策研究为主,即关注文化产业某个个案、具体某个文化企业或对某地某市的文化业态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指导下一步实践,对于文化产业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对策研究不能构成文化产业研究的全部。尤其当文化产业走向学科建制化时,对策研究显然不足以支撑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研究重视理论建设。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体系庞大、门类健全、业态完善,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如何从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伟大实践中归纳出相关理论、探索文化产业“中国化”的演变规律,既是摆在每一个文化产业研究者面前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重要基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基于中国知网主题为“文化产业”的3980篇中文学术论文的研究后发现,当中有3649篇为对策性建议、案例剖析、政策解读或调研报告等应用性研究,占总量的91.68%;关于文化产业学科基础研究的论文仅有51篇,占总量的1.28%,其余为访谈录、译文等其他文章。国内文化产业学界对理论探索缺乏重视可见一斑。除忽视理论探索之外,国内文化产业学界在论述相关问题时,以依赖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为主。这类理论对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阐释效能相当微弱,像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在西方早已过时,更遑论在当今中国有何种阐释效能,显然这已经属于理论的场外征用并形成强制阐释,容易导致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经济等不同概念纠缠不清、互相混淆。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强制阐释下,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源这一基本问题也有多种说法。如济南大学教授张廷兴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史应当包括“古代文化产业”,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向民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起源于夏商周时期,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明研究员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出现在21世纪左右。之所以对一个基本问题产生明显的观点分歧,就是因为他们并未认识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特殊性,而是以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概念及其理论强制阐释中国问题,从而导致概念偷换、定义模糊等研究局限,以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学术共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西方文化产业理论阐释效能的有限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在论述文化产业的本质时,就认为昔日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与如今学界所研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远。广州大学教授陶东风也认为,在引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时候,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它在理解与分析中国问题时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否则,机械地将西方批判理论套用到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必将遮蔽或模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造成认识的盲点与评价的误区。来源: 社科院网站

大蜗牛

2020年我国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分析 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达「组图」

行业平稳快速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8年增长7%,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分行业类别看,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6800亿元,比2018年增长23.0%;文化投资运营221亿元,增长13.8%;创意设计服务12276亿元,增长11.3%。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收入占比达到21.5%,为最大细分行业市场。分产业类型看,2019年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6739亿元,比2018年增长3.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726亿元,增长4.4%;文化服务业35159亿元,增长12.4%。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收入占比分别为42%和41%。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2019年,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50471亿元,比2018年增长9.8%,占比58%;文化相关领域36153亿元,增长3.2%,占比42%。东部地区产业最为发达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3702亿元,比2018年增长6.1%,占全国比重高达73.5%;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620亿元、8393亿元和909亿元,分别增长8.4%、11.8%和1.5%,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7%、9.7%和1.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表示,2020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将朝着一下趋势发展: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差异日趋平衡、文化服务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小镇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夺魂索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8年9月21日,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长春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吉林省广告产业园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总监刘容欣博士发布了《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城市,长春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领哈长及长吉图区域发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己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在十九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指引下,在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部署下,在长春全面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下,对标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行与领先城市发展历程,长春市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成为长春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议题。《战略研究》报告以长春市域七区三县市五开发区为研究范围,以战略性和前沿性为导向,侧重“使命导向型战略”、兼顾“问题导向型战略”,站在行业及城市发展的前沿,依据国家、区域、省市多项上位规划,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创新、政策保障等重大议题,制定长春市文化产业近期(2018-2020)发展策略及中长期(2018-2025)发展战略,展望远期(2025-2035)发展蓝图。《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长春市将贯彻落实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围绕打造东北亚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生产与创作中心、文化消费与传播中心,聚焦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发展及政策体系四大领域,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同时,长春将立足全球视野,学习借鉴深圳、武汉等城市经验,以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为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以申建促发展,以国际化带动产业能级跨越。

大眼睛

重塑文化体系打造产业高地 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

根据绍兴日报的报道:昨天,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仪式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举行。今后,文化产业促进会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将充分借助学院和专业智库优势,为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文化发展作为推进绍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战略部署,以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提升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了新时期、呈现了新面貌、迎来了新机遇。绍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成立于2013年,是我市文化产业界专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市文促会成立以来,认真组织文化产业调研和对外交流,开展调研、推介、招商活动,为会员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和各类培训服务,组织动员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创业创新、提升发展,为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据悉,由市委宣传部和元培学院共同成立的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专业和智力优势,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重要窗口”中展现绍兴文化风景。

佛陀

文化企业迎政策利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附政策)

中商情报网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规定明确,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并且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融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各方面发展较好。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可比口径计算,考虑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调整、统计执法增强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5927亿元,增长26.7%;创意设计服务7565亿元,增长18.7%。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325亿元,占全国77.6%;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8305亿元、5274亿元和686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1%、8.3%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8%,东部地区增长9.2%,中部地区增长8.6%;东北地区增速下降0.6%,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0.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附政策全文: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特制定以下规定:一、关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正确导向和经营方向,坚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依法定程序,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进入董事会、经理层、内设监事会,党委(党组)书记同时任董事长(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党员总经理一般担任党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书记一般进入董事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研究讨论涉及内容导向管理的重大事项及公司运营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并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的前置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司律师的作用,促进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三)从事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公司,设立总编辑或艺术总监等专门岗位,设董事会的,须设立编辑委员会或艺术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有关内容导向管理的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进一步聚焦主业,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将投资决策权向三级以上企业集中,减少法人户数。二、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五)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业进一步理顺关系,推动主管主办制度与出资人制度相衔接。(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依法落实原有债权债务。国有文化企业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注册资本增减、重组整合、破产解散、改制上市、国有产权转让、无偿划拨、组建集团、发行债券、法定代表人变更等重大变动事项,报同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审批,并按有关程序和规定办理。(七)国有文化企业依照相关规定定期报告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和社会效益情况。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与社会效益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八)建立健全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九)推进国有文化资本授权经营,形成国有文化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活力、抗风险能力,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对于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核销;切实维护银行合法债权安全,严肃处理各类借转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转制后财务制度应执行《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制度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十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转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参股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四、关于收入分配(十二)转制后执行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由国有文化企业自主编制,按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执行。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应同时选取反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指标。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使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和企业主管主办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国有文化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十三)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机制,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负责人收入分配应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挂钩。五、关于社会保障(十四)转制后自企业登记注册的次月起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十五)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也可按照所在统筹地区相关规定纳入离休人员医药费单独统筹,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中,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十六)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设在地方的出版单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单位在地方的派出(分支)机构的人员,转制后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六、关于人员安置(十七)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的原事业编制内人员,本人申请并经转制单位批准,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十八)转制时,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后根据经营方向确需分流人员的,应按照规定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条件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十九)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七、关于财政税收(二十)财税部门应认真落实适用于转制企业的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二十一)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尚未解决的,转制时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二十二)为确保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同级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二十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二十四)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五年内免征房产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可继续免征五年房产税。(二十五)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二十六)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二十七)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八、关于法人登记(二十八)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应当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原单位名称中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可继续注册使用。(二十九)转制后须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并依法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九、关于党的建设(三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做好党组织设置工作,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设置形式、经费保障等内容和要求,确保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确定。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三十一)转制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党建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应设置专门的党建工作机构和专职抓党建工作的副书记。积极吸收各方面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入党,着力扩大在采编、创作等岗位的党员比例。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由中央宣传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并发布名单;地方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按照登记管理权限,由地方各级宣传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和发布名单,并按程序抄送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除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所列政策外,上述政策凡未注明具体期限的,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定:一、关于财政税收(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二)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城市电影放映服务,可以按现行政策规定,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三)对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农村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免征增值税。(四)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五)加大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六)加大财政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将文化科技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七)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加大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投资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消费设施发展。(八)认真落实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等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二、关于投资和融资(九)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十)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十一)鼓励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创新基金投资模式,更好地发挥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十二)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十三)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融资,鼓励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项目未来收益权提供质押担保以及第三方公司提供增信措施等形式,提高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十四)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并购融资、订单融资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十五)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分类监管,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十六)发生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国有资产或产权结构重大变动的文化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的资产损失经确认后应当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十七)文化企业改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为授权经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文化企业改制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十八)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产业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十九)将文化类建设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保障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企业利用历史建筑、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土地,或生产装备、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四、关于工商管理(二十)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具体按国家法律规定执行。上述政策适用于所有文化企业,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三年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以忠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