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市场资源及特色产品,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1月24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市图书馆、文化馆、少儿馆和电影公司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调研。图为调研市图书馆图为调研市文化馆图为调研市少儿馆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状况、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坚定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为下一步开发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推出更多惠及群众文化精品奠定了基础。
8月10日,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部分文化志愿者到西瑶乡桃源坪村调研瑶族文化。在西瑶乡桃源坪村,身着瑶族服饰的男女正在表演高台长鼓舞,浓厚的瑶族风情,深深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场,大家还把高台长鼓舞的动作进行分解,教授给文化志愿者和游客们,现场氛围其乐融融。为了收集瑶族文化资源,文化志愿者还来到当地瑶族群众家中,听瑶歌、瑶语,通过录音、摄像、采访等方式,记录瑶族特有的歌曲和语言。与此同时,大家还深入交流了布袋木狮文化、瑶族服饰制作工艺、西山米酒文化以及酿酒工艺。县文化馆音乐专干邓传燕说:“这次过来采风呢,我主要是对我们瑶族的音乐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因为我自己本来作为学音乐出身,对瑶族文化的调研,就让我认识到了当地瑶族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有趣的,我们要把它的这种音乐元素给它传承下去,在今后的音乐创作中能够发展,形成在舞台上的一个艺术精品。”据了解,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探索传承机制、模式和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瑶族旅游文化品牌,丰富瑶族文化生态内涵,以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临武全域旅游发展。下一步,文化志愿者们还将前往西瑶乡华荫村、镇南乡公共山村、楚江镇冲头村等地开展调研活动,摸清临武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发掘项目底子,收集、整理、建立和完善瑶族文化资源库。【来源:龙源临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北京盛方咨询一行在调兵山市文旅局、市文旅服务中心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调研了调兵山市及周边的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专家进行了多场深度座谈。对于铁岭调兵山市为期四天的考察产生了六个感悟。01优先调研博物馆先后调研了辽宁省博物馆、辽河博物馆、铁岭博物馆和银冈书院,并由专业人员陪同讲解。此次调研对辽宁整体的文化脉络以及有关调兵山当地文化有了系统、详尽的了解,对后期文化梳理奠定了良好基础。02串联考察文旅资源在调研博物馆的同时,也串联了沈阳老北市特色民俗街区和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为项目差异化提供了借鉴。03实地体验当地美食探索当地美食,体验文化、好客与美食相结合,寻找项目策划的美食业态。04与省市文化民俗专家广泛交流与多位辽宁省文化专家、铁岭和调兵山文化民俗专家进行了座谈,开展了广泛深入交流学习,从多位专家的角度重新认识关东民俗文化、辽宁文化和调兵山本地文化。05积极开展政府沟通会议与党政领导及相关领导(市场监督管理局、文旅广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局、文旅服务中心、招商引资中心、项目中心、自然资源中心等部门)进行反复交流,涉及城市开发边界、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以及用地现状、项目准入法规、发展前景等。06详细考察项目选址及周边就项目选址用地情况以及周边发展环境进行现场考察,实地了解现状企业、交通情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和周边人文环境。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8月10日讯(文/图 庹兴亮)8月9日上午,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来到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就全市文化旅游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聚焦重点持续用力,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副市长欧阳斌参加。近年来,全市文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铁腕治旅”取得阶段性成效、旅游监管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听取全市文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后,刘革安充分肯定了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对于如何更好开展下一步工作,刘革安强调,要通过创新旅游营销、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跨界融合、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培育旅游品牌企业等措施,着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入推进“铁腕治旅”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为广大游客营造文明、有序、安全、便捷、高效的旅游环境。要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监管体系,提升全市旅游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规范化水平。要统筹做好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工作,着力挖掘和弘扬张家界特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等,展示张家界独特魅力。同时要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从严带班、从严执纪,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党员干部队伍。会前,刘革安一行还来到天门山景区索道下站,看望慰问工作在旅游一线的导游,为大家送去清凉“礼包”,希望大家继续发挥优良传统,为广大游客提供热忱服务,展示导游良好形象,为张家界的旅游发展作出新贡献。
刘革安(左)在张家界市绣云绣庄生产基地听取企业负责人的介绍。红网张家界站6月14日讯(记者 范漫)6月14日,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刘革安带领市委办、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产办及永定区相关负责人深入市城区部分文化企业,就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发展进行调研。刘革安一行先后来到军声画院、张家界市土家乖幺妹公司、张家界市绣云绣庄生产基地以及销售中心、张家界荷堂画院等地,详细了解各个企业的发展现状、生产工艺、运行模式及营销方式等情况。刘革安说,文化产业发展也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把张家界特色的文化带向世界,丰富“张家界品牌”的内涵,扩大张家界的国际影响力。随后,刘革安还与各市直单位、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文化企业自身发展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刘革安对各个文化企业对张家界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创造以及脱贫攻坚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他强调,文化产业及企业首先要传承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要将张家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深度挖掘,以各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和传承;要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张家界潜力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特别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扩大影响力;要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有个性的产品和作品;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积极培养人才,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为文化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引导资金、税收、平台打造、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主动对文化产业及企业发展进行摸底调查,定期梳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阅读提示】根据上海市政协2020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年初以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牵头开展了“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课题调研,聚焦如何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如何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等难点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本市相关部门以及代表性企业;远程调研部分省市。召开20余场专题座谈会,听取60余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同时,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调查850余位政协委员、372家代表性文旅企业以及400余位市民游客代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调研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但对标“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定位仍面临挑战。报告建议,在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方面,着力区域协同、全域规划;统筹整合、各方联动;科学评估、行业引领。在强化要素支撑,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方面,着力放管结合、服务至上;金融创新、减负增能;专业培养、定向激励。在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方面,着力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在强化开放交流,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方面,着力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数据交互,精准营销;开放交流、兼容并蓄。5月28日,市政协召开“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专题学习会。金松 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选择,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有效抓手。【上海文旅融合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文创50条”“旅游30条”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相关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上海以文旅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经过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聚焦空间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一是工商业空间不断转化。将一批旧厂房、产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转化为新空间,开发形成文旅精品线路。贯通“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注入公共文化内涵。扩展苏州河两岸的公共活动空间,挖掘和展示工业遗存。二是人文景观空间不断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三是休闲度假空间不断完善。努力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休闲度假好去处。四是绿色康养空间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并策划多条本土特色沪郊旅游线路。聚焦产业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一是基础性业态势头良好。2019年,文创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9%,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6%。二是交叉性业态亮点频出。《时空之旅》《战上海》《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剧目持续刷屏各类媒体,带动游客争相“打卡”。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建筑可阅读”、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一批创新型产品和项目,进一步彰显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创新性业态初露头角。积极发展电子竞技、数字动漫、网络视听、消费社交等网红新项目。其中,上海电竞产业依托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电竞俱乐部和直播平台,全国每年500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赛事40%以上落户上海。聚焦服务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底色一是服务载体更为多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完善和提升全市60个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众多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的咨询服务点。打造“艺术商圈”,实施“上海第一印象”项目,实现艺术进驻机场、地铁、高铁车站、邮轮码头等。二是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建设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务三大平台。依托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成立城市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利用上海旅游节推出首届长三角文化旅游集市等活动,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直销平台和宣传平台。三是服务应用更加便捷。促进新科技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内的部署和应用,催生文化旅游融合新场景。借助信息化手段,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聚焦交流融合,拓展文旅融合新平台一是更多的国际交流。整合演出、展览及文创等资源,打造上海文化周、海派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与布鲁塞尔文化中心携手建立国际推广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文旅联合推广的网络季,2019年全球在中国首演的剧目达到64部,彰显上海文化的品牌效应。二是更多的区域合作。牵头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一批文旅融合一体化项目,重点建设长三角服务品牌,形成统一文旅服务标准,互认市场信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联动机制。【上海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统筹协调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各类资源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文旅开发虽有成效,但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仅靠单一部门协调难度较大,不利形成资源的高效配置。评估决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有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但由于对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推进模式和实践路径缺少深入研究,专门针对文旅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准入门槛需进一步放宽。部分市场存在准入门槛高、办理程序多、交易成本高、政策不透明等问题,社会资本在参与赛事活动举办、民宿开办、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往往望而却步。法律、政策的效力需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的获取、保护和变现等问题成为市场创新的一大阻碍,需进一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政策的透明度、及时性不够,相关配套存在短板。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企业融资渠道比较有限。小微企业作为文旅行业的发展基础,却由于产品确权困难、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和交易变现机制缺少等问题往往被边缘化,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慢、成本高等问题。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文创产业(含文旅融合)研究力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机构实力和数量、学术活跃程度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有待提升。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文化装备、老房修缮、电子竞技等文旅领域人才稀缺。产业集群效应较为薄弱。文化旅游产业尚未产生规模集群效应。演艺市场总体比较单一,“演艺+”的衍生功能不强,缺乏围绕产业链的演艺景区、街区、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创空间等文化旅游地标性综合体。行业协会功能存在缺位。全市性的权威行业协会尚未组建,未起到有效的引导协调作用。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上海文旅产品的文化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多以橱窗展示、背词讲解为主,展示手法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旗袍、弄堂、沪剧、沪语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缺乏标杆旅游载体;水乡古镇长期存在同质化问题,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文化吸引力逐渐下降。文旅品牌的特色不够鲜明。文旅品牌的整体形象模糊,文化创新力和驱动力能级不足,缺少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产品开发的战略滞后市场。产品开发多以模仿、加工、改进为主,产品形态、创意内容等跟不上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都市观光游多为一两个小时游程的“快餐型”产品,缺少契合体验经济时代的 “慢漫型”文旅项目。细分市场方面,传统的开发模式难以及时捕捉市场消费新趋势,市场供需较不平衡。宣传推广的模式有待创新。政府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而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以官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宣传效果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文旅服务的体验仍需优化。上海的硬件基础设施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但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还不够。【加快推进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必须坚持“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国际化”的战略导向,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生态、新动能、新品牌、新形象,推进文旅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区域协同,全域规划,摆好文旅融合“大棋盘”。一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打通上海“一江一河”与长三角“江河湖海”水系,整合开发建设水岸互动的江南水体文化旅游带,形成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发展整体布局。二是规划构建城乡互动、水陆互联、政企互通、主客互补的上海文旅融合大格局。三是扩大发展战略纵深,将现有的市中心旅游扩容至上海全域旅游,在加强市中心旅游核心区提质增效的同时,整合开发各区特色资源,形成全域旅游布局。统筹整合,各方联动,下好文旅融合“一盘棋”。建立覆盖更全面、推进更有效的文旅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市区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和配置功能。强化市级文旅部门的目的地品牌“首席创意官”角色定位以及政策规划、设计和引导职能。下放部分审批、执行职能至区级单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科学评估,行业引领,下好文旅融合“先手棋”。完善评估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和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引导成立“智库型、服务型、协同型”的文旅融合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产业咨询服务提升,并联合相关主体组建“上海文旅融合产业联盟”,发挥其自我管理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企业,使上海成为全球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心、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创新策源中心。强化要素支撑,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放管结合,服务至上,优化文旅企业营商环境。加强文旅知识产权保护,以《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法律依据,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文旅项目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形成更加高效的联合审批机制。放宽电竞、民宿、民间赛事、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准入门槛,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放宽外资开展入境游项目的准入门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旅产品。金融创新,减负增能,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对文旅企业在减税、返利上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融资平台,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构建多元投资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降低融资难度。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进驻文旅行业,放宽文化和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创设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基金,鼓励、推动中小微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扩大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升级打造文旅融合产权交易平台。专业培养,定向激励,激发人才队伍成长活力。制定专门的培养规划,采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文化领域人才培养。整合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教育研究力量,创新学科建设,鼓励有基础的高校创设文旅融合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改善文旅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主、单位激励与社会奖励为辅的文旅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打造世界级文化IP 。一是彰显红色文化基因,抓住“建党100周年”契机,加快建设“红色一平方公里”风貌区,深化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持续推出精品剧目。二是提升海派文化辨识度,扩大“演艺大世界”和“静安戏剧谷”的发展规模,加强外滩、石库门、旗袍、沪剧等文创IP的开发运营。三是丰富江南文化内涵,加强水乡古镇和生态岛的生态治理,凸显生活美学韵味和互联网科技含量。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树立文旅融合品牌旗帜。一是打造本土特色旅游,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发力打响“一江一河”、历史街区、“工业秀带”等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文旅+”项目,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转化形成资源和文化合力,打造工业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文旅融合新业态。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建立公共服务良好口碑。实施“智慧上海”好客工程,整合“文化云”“游上海”“一卡通”等各类服务平台功能,健全国际化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一站式多语种的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服务能级。注重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体验,继续深化“建筑可阅读”和“街区可漫步”,并结合5G、VR、AI等科技运用,积极引入、打造精品驻场演出和参与型体育赛事。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市民公共文明意识,用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吸引游客、打动游客。强化开放交流,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打造文旅城市鲜明形象。用国际语言讲好上海故事,借鉴纽约大苹果、日本樱花、伦敦万花筒等经验,用足用好上海市标白玉兰这个具象化的城市符号资源,做实传播上海城市精神、展示品牌形象的载体。数据交互,精准营销,提升文旅品牌推广线索率。加强与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构建全球交互的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源地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及推广计划,开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全球性营销活动。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信息渠道资源,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传播效能,鼓励支持“云住”“云吃”“云游”等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开放交流,兼容并蓄,扩大文化旅游国际朋友圈。拓展对外交流综合平台,把握进博会、花博会等国际项目契机,通过立体化的营销宣传扩大上海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推广对外交流国际品牌,增强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马拉松、F1大奖赛等节展、赛事在高端旅游项目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城市文化会客厅”功能,丰富文化场馆、历史街区、水乡古镇、节庆会展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全球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友城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跨区域的旅游新线路、新产品。
5月6日至7日,市政协副主席石昆率部分政协委员就“加强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恒兴珠宝公司贝雕博物馆、中职校贝雕艺术馆和海丝路工艺美术博览园。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市委宣传部、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等单位的工作汇报,与会委员和参会单位就如何做好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工作进行了交流。会议指出,要重视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传承人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青少年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此外,政协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出意见建议,引导政协委员投身民间文化艺术事业,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4月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方平调研文化和旅游工作。副市长贺飞参加。董方平一行先后前往市人民广场,柳山湖镇宝塔山村“八一”小学、易家堤村“花居”民宿,黄盖湖镇原玻璃钢厂等地,实地查看项目发展情况,了解经营状况、项目规划等。座谈会上,董方平分别听取了市文化和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民宿及拓展基地工作计划、体育场地设施提升、精品旅游线路等工作以及三国赤壁古战场负责人对景区提升改造方案汇报。董方平要求,要明确文旅工作目标,开阔思路谋发展,大力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文旅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建成全市统一的旅游发展平台,通过平台整合全市资源,确立准入门槛,订立行业协会章程,确定服务标准和质量,改变景点散乱小的格局,同时通过混合制改革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共同推动赤壁文旅工作发展,共享赤壁文旅成果。要建立起赤壁文旅产品体系,选择含金量最高的赤壁“名片”,确定发展“主角”,围绕“主角”构建产业体系,建立供应链网络,通过“主角”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赤壁文旅高质量发展。董方平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项目化精准化推进工作,做到积小成为大成,做实发展计划。项目谋划要有智慧。要充分考虑市场、产品受众等因素,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来谋划项目。项目谋划要有格局。要站位全局谋发展,借势大景大美,打好“长江牌”,做足“山水”文章,发挥产品价值,挖掘“文化”潜力,放大赤壁文旅优势。董方平要求,要发挥公有制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整合政府资源,集中优势兵力,高效打造高品质的产品;要建立灵活的投资融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发展壮大,实现“各炒一盘茶,共办一桌席”,形成规模效应。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统一的调度机制,集中力量攻坚,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来源: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11月2日,海珠区委书记蔡澍到许鸿飞工作室开展“深调研”暨区内文化资源调研,实地参观许鸿飞工作室石磨坊,并与许鸿飞老师座谈。蔡澍同志表示,海珠区紧扣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目标,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一圈”就是指“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定位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商圈体验地。强调:一要用好广州美院、许鸿飞工作室等资源,培育一批叫得响名号、有影响力的本土艺术家,助力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二要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系工作,积极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创作氛围、发展条件和展示空间,加强文化产业链与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三要深入挖掘老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海珠焕发新活力。区委副书记马红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芳,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邱培藩,副区长王玉琴参加。(区委办,凤阳街)【来源:海珠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Caleb(左一)是长沙理工大学一名留学生,来自非洲加纳,今年暑假他参加学校的“传承非遗之美 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团队,来到常德市石门县调研。Caleb(右三)跟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身穿民族服装合影。红网时刻8月26日讯(记者 汪衡 通讯员 喻玲)“参与非遗文化的调研,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Caleb是长沙理工大学一名留学生,来自非洲加纳。今年暑假,他参加学校的“传承非遗之美 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团队,在调研的过程中,他被土家族的文化给深深地吸引了。Caleb是个“中国迷”,7月份听说学校要组织进行非遗文化调查,他立即报名参加,近日,他随调研团深入常德市石门县开展非遗文化调查,探寻文化遗存。“土家族跳丧舞”又叫跳撒叶儿嗬,是石门县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纪念死者、悼念亡灵的民间传统舞蹈,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多侧面地展示了土家民族的风情习俗,它的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Caleb调查的过程中也向调研团队介绍了家乡的丧葬仪式:加纳葬礼一般时长一周,前半段时间家属穿白衣哭丧,后半段时间家属穿黑衣哭丧,家属需通宵为死者守夜,哀悼现场气氛压抑沉闷。而撒叶儿嗬文化的“跳丧是让死者在入土前再一次享受人间的娱乐,死了的人不能光听哭声,还要看点舞蹈高兴一下”,在情绪的表达上大相径庭。长沙理工大学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近年来着力开展全省非遗状况调查,为保护和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提供专业支持。今年组织了6支非遗调研团队,共有近70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了文化调研,民俗体验,让来自不同国界、不同地域的青年学子进行文化交流,深入地了解文化现象体现的精神内涵,提高非遗文化传播、传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