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文化产业大数据:201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饶鲁

文化产业大数据:201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得到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条件的支持,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供给呈现缺口。当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游戏动漫、音乐音频等行业共同发展的特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65亿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5.43亿人、动漫用户规模达到2.76亿人。本报告分别从游戏、动漫、电影、线下迷你KTV、音乐、音频、短视频和知识付费八大细分领域具体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并提出存在的五大行业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传统文化通过科技呈现更高级的文明;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区块链文化版权保护发展等八大趋势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比重4.2%,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等产业共同发展。游戏:2019中国手机游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75.5亿元游戏:中国手机游戏出海概况分析师认为,游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最容易共通的文化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海外拓展能力;手机游戏出海不仅可以拓宽游戏厂商的盈利渠道,而且可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快捷路径,手机游戏可通过在游戏场景和人物等符号的设置中添加中国文化特色元素,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手机游戏出海竞争激烈,游戏厂商的研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挖掘传统文化,实施精品战略,将成为游戏厂商拓展海外市场主要的手段和目标。电影: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600亿元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600亿元,占全球票房总量的约19%。互联网的深度渗透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契机,中国电影公司需抓住“互联网+”这一风口,突破单一、单向的业务架构,构建立体的体系化协同平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运营。电影: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链条创新驱动方向音乐:2018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5.43亿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累计达5.43亿人。分析师认为,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渐趋饱和,市场格局稳定。在“大共享,小独家”的音乐版权格局下,音乐客户端平台差异化建设成趋势,大力扶持原创音乐,丰富歌曲库和发挥长尾音乐价值,建立各具特色的音乐生态。同时音乐客户端结合短视频发展潜力巨大,音乐客户端平台通过布局短视频,可丰富音乐生态,进一步挖掘用户市场。音乐:手机音乐平台产业链音频:2018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增速快音频: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商业模式探讨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达19.5%,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目前在线音频行业主流企业已经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主要围绕广告、付费内容以及硬件销售获得主要盈利,而转型语音互动社区的荔枝平台则主要以直播打赏、广告收入、主播培训、IP打造等盈利。短视频:2018中国短视频用户达5.01亿人短视频:中国短视频产业链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知识付费市场不断扩大,用户逐渐养成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随着2018年知识付费市场传播以及营销手段的不断演进,知识付费市场发展空间仍受人瞩目。(来源:艾媒咨询)支持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上指冠

2019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及趋势分析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娱乐休闲活动的追求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比重4.2%,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等产业共同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探讨1、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5G发展将加速移动媒体、移动广告、家庭宽带和电视在内的内容消费,通过全新沉浸式和交互式新技术提升体验,释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新媒体的潜力。2、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目前大数据+文创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最普遍,但通过大数据进行文化创作仍然存有争议,还处于需要不断完善阶段。同时大数据的文化创作也在于各个产业进行跨界融合。 3、消费升级与消费分级如马斯洛理论提出的,在用户自身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就会有精神消费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全面消费升级的趋势未来依然强劲。另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消费分级的趋势也日渐明显。高端产品、严选类产品和拼购产品都占据一定市场。 以上数据、内容参考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18-2019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老大回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落鹰峡

202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集群化趋势明显

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我国自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长。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2012-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测算,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18%。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市为例,自200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14年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从2004年6.4%提升到2018年近10%,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1月至5月,北京市文创产业收入为4502.3亿元,受疫情影响,与同期相比出现短暂下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客流量的逐步恢复,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强势梯队省份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各省份被自动分为“强势、普通、弱势”三个梯队。其中大部分省份位于普通或者弱势梯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仍不高,处于要素投入大、价值产出小的不均衡状态。在“强势”梯队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分的前五位,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紧跟北上广等地分列六到十位,河南、安徽、天津、河北等省市或将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股。中国人民大学图表3: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聚类分析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表现均衡,排名第二。东部地区最发达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2010-2019年十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0、2018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2010-2019年十年里,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原因在于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而四川则充分发挥了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六大集群各有特色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集群,并且各具特色,具体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十日而问

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历时半年,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现场拦访调研,以及结合网上文博文创销售大数据,完成了一组基于需求侧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其中线上调查覆盖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共计55个城市,采集有效样本6000个,旨在了解全国老百姓对文化文物文创产品的文化资源、产品功能、购买类型、购买价位的偏好。线下拦访覆盖北京市内16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公园文创店顾客,采集有效样本1600个,旨在了解实体店顾客对于文创商店及店内文创产品的评价,以及对于文创活动的参与意愿。此外,课题组还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国内外文博文创旗舰店的销售大数据进行观测,从而完成文博文创线上用户画像和消费偏好分析。现对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呈现的九大特征做以下分析。特征一:消费者偏爱美食、饰品、文具等轻型文创产品在所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类别里,最受欢迎的三类为创意美食(80.6),饰品配件(77.8)、家居摆件(77.2)。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与日用生活之用结合已经成为发力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一些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品类,如旅行用品(71.2)、玩偶玩具(73.5)等,老百姓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兴趣度不高。特征二:消费者更注重文创产品的“美、趣、品”,“价廉”未必拉动购买力在通常印象中,中国老百姓对商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百姓在选择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却是品质(86.3)、设计和趣味(84.2)、历史感(82.5)、美感和品位(82.1)。而对价格便宜(77.1)、生活实用(75.5)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这表明相比市场上的普通商品,老百姓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期许相对更高,在购买心理上更偏向于文化价值与创意价值,为了追求更美、更有趣、更有品质的生活,愿意付出更多的钱。特征三:300元为价格阈值,高创意附加值有望促进消费升级从文创产品单价指标来看,老百姓目前购买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有36.6%选择101-300元,31.8%选择51-100元,两者合计达到68.4%。未来,如果有更具创意和特色的文创产品,有34.2%选择301-500元,32.8%选择101-300元,两者合计达到67%。 由此可以判断,如果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极具设计特色,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更高的售价,主流消费价位将从51-300元提升至101-500元,特色文创产品对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起到显性作用。特征四:实体商店体验整体良好,商品展陈和服务是短板消费者逛完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店后,对文创店的整体感受是75.1分,对店内商品的整体感受是75.5分,这个分值的含义是“还可以”“还可以更好一些”。 在具体指标上,“商品展陈和导购服务让人舒服,购物体验好”的得分只有68.5分。文创说到底是体验经济,文化文物单位商店的体验感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商店选址和商店本身的文创气息,两项得分分别只有70.9和71.6,都需要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升级,在空间氛围营造与购买便利性上进行提升。特征五:线上线下渠道各美其美,充分挖掘城市空间可能性,拓展文创销售渠道问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购买渠道,老百姓最期待的是建立博物馆/公园文创一站式销售平台,选择比例高达81.3%。 除了博物馆、公园等实体文创商店外,老百姓很期待在西单、王府井等商业街区,或者798等艺术园区也能够购买带有北京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即使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排名垫底,也有超过六成消费者愿意消费(图2)。值得注意的是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旗舰店的选择比例并不像想象的高,比例为76.6%。由此可以判断,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售卖首先是依靠消费者在实体景点获得第一感受特征六: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双轮驱动”文创活动老百姓对文化文物单位举办的七大内容版块文创活动,非常感兴趣的有三类——春节庙会、元宵灯会之类的传统节日节气相关文化活动(81.6),夜游船、主题夜宴之类的晚间主题文化活动(80.7),夜宿博物馆、公园探秘之类的夜间主题文化活动(80.5)。百姓对夜间文创活动的需求意愿强烈,夜间文创活动可助力首都夜间消费升级。此外,百姓对于赏花、赏叶、赏月等户外赏景活动的兴趣也很高(79.6),接近“非常感兴趣”。特征七:科技与文创融合前景看好,高科技互动展演受追捧“科技+文创”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活动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道路。常见的六类虚拟文创中,老百姓更偏爱“清明上河图3.0”版为代表的科技互动展演(82.9)和4D/5D体验影厅(81.7),这两类均属现场体验类科技展演活动。 手机端的虚拟文创产品的整体偏好度也比较高,以博物馆掌上APP为代表的智慧博物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手游产品,两者选择比例分别为78.2%、77.0%。从年龄差异看,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是虚拟文创的活跃人群,他们对各类高科技文创产品的兴趣都非常高。特征八:文创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未来增长爆点就现实消费而言,文创活动的主要消费区间集中于101-300元(33.5%),301-500元(31.1%),两者合计为64.6%。同时,如果未来文创主题活动极富特色,老百姓也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301-5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36.3%,上升了5.2%,501-1000元档的消费意愿比例为16.6%,上升了2.9%。特征九:线上场景式文创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女性、上班族、年轻化、个性化成为文创产品设计关键词“博物馆+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推进博物馆文创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以天猫博物馆文创数据为例,故宫稳居首位,国博和大英博物馆位列二、三位,构成第二阵营。而苏博、陕博、上博等兄弟省市博物馆也是各美其美,体现特色。北京地区的颐和园作为公园文创代表初步显现“线上”活力。从性别差异看,博物馆文创的女性消费者超过了3/4,这与女性容易产生冲动消费有关。从职业差异看,文创购买力最强的是上班族(公司职员、个体户、服务人员),其次是学生。从年龄差异看,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了53%,其中95后占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0%(图4)。显然年轻人更加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新鲜与个性化特质,同时更接纳线上购买文博文创品。从产品调性差异看,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文艺/雅致风和复古风,偏好比例都超过7成;其次是极简风、萌/可爱风,偏好比例均超过4成。从线上购买频次看,首次购买线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消费者达到70.2%,第二次购买的比例为13.9%,两者合并为83.9%,由此看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创的接触都还在尝试阶段。值得关注的是,5次以上购买的比例亦达到6.4%,这意味着在文博文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消费黏性的“粉丝群”。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博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中国老百姓对于日用消费品的品质提升需求与对生活美学的重视是文博文创产品走入寻常人家的核心驱动。面对文博文创发展的蓝海,以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思考,才能做到对象化供给与精准化传播。温馨提示:收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不知其所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草虫

202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集群化趋势明显「组图」

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我国自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长。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2012-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测算,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18%。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市为例,自200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14年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从2004年6.4%提升到2018年近10%,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1月至5月,北京市文创产业收入为4502.3亿元,受疫情影响,与同期相比出现短暂下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客流量的逐步恢复,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 强势梯队省份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各省份被自动分为“强势、普通、弱势”三个梯队。其中大部分省份位于普通或者弱势梯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仍不高,处于要素投入大、价值产出小的不均衡状态。在“强势”梯队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分的前五位,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紧跟北上广等地分列六到十位,河南、安徽、天津、河北等省市或将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股。中国人民大学 图表3: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表现均衡,排名第二。东部地区最发达 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2010-2019年十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0、2018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2010-2019年十年里,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原因在于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而四川则充分发挥了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六大集群各有特色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集群,并且各具特色,具体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玛奇丝

山东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目前,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也都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下面分别就动漫、影视传媒、休闲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1.动漫行业总体来看,山东发展动漫产业的优势包括:一是山东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为山东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二是山东具有良好的动漫人才基础,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是艺术生源大省,而艺术类专业人才是动漫产业人才的主力军,各类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动漫教育日益成熟;三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为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经济支持。2018年数据显示,山东省数字内容服务增速高、前景好,其中动漫游戏营业收入增长45.8%。近年来,山东动漫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态势和速度,培育了许多动漫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内容涉及动漫制作、网游、图书、报纸、刊物和动漫教育培训等,丰富多样。但山东的动漫产业与先进省份地区相比,仍然有差距,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动漫产业发展的劣势包括:一是山东动漫产业起步晚,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山东动漫产业的各项数据指标排名都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和山东省的经济文化地位不相符,与先进地区相比各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二是山东动漫文化氛围不太活跃。比起“广东制造”的如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光头强等大众熟知的动漫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山东的整体动漫文化氛围比较保守。三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维权护权意识不强。举例来说,动画企业生产动画片的各类制作成本非常高,企业大多依靠衍生品收回成本,而衍生品市场往往盗版抄袭情况比较严重。山东的动漫企业的法律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侵权现象较多,给动漫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2.影视行业2018年数据显示,山东省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发行、影视节目制作表现突出,增势十分迅猛,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发行营业收入增长395.8%,影视节目制作营业收入增长50.0%。2017年,山东省城市电影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达2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7%。2017年全省总计观影人次达7189万,电影放映场次达387万,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3.8%和20.2%。山东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生产电视剧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影视剧创作成果丰硕,推出了《大法官》《大染坊》《闯关东》《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电视作品和《沂蒙六姐妹》《斗牛》《小小飞虎队》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沂蒙六姐妹》和《孔繁森》等电影力作,荣获了“金鸡”“百花”“华表”等许许多多大奖,也获得过十多项国际奖项。山东生产制作的影片所获奖项的规格和数量在全国电影制片行业中名列前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山东影视行业的元老,就是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它是中国最早的电视剧生产单位之一。近年来,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生产的《闯关东》《南下》等优秀电视剧在全国影响很大,打出了“鲁剧”的品牌效应。山东电影电视剧生产及市场营销方面尽管有很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电影类型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山东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几乎都局限于弘扬“主旋律”的题材,与市场消费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脱节严重。二是电影票房业绩不甚乐观,收入偏低。这种市场效应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形成鲜明差距,与全国同类水平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山东影视产业特别是影视生产企业,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跟上潮流,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坚持生产多元化、经营商业化的路子,致力于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文化旅游行业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全省发展了研学旅行、工业文化旅游、温泉养生、滑雪项目、游艇帆船等各类新兴旅游项目。全省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精心打造的“好客山东”的品牌享誉全国。但是也要看到,旅游供给与市场上多种服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2018年数据显示,山东共接待游客8.6亿人次,全年旅游消费总额破1万亿元,旅游投资达2400亿元。临沂中华奇石城等10家单位被新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颇具规模地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数量超过3500个,注册的乡村旅游经营业户8.4万户,就业安置52万人。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A级旅游景区有1173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旅行社有2216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星级以上饭店有663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的有61个村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文化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摊子较大但没有势头强劲的企业,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二是旅游项目的开发不够充分,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相对不足;三是民航、高铁、高速等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四是山东各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级差较大;五是旅游淡季和旺季差别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所以,山东还需要继续发挥自然基础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创意效能,进一步提高边际效益和附加值。总之,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总体状态良好,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盗光者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带来四大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稳固了持续发展的“底盘”;通过跨界整合提高农业、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稳就业、提消费、促融合,增加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6万亿2017年,十九大文化报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民对文化的消费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例持续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18071亿元,占GDP比例为3.48%。到了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3%。截止至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至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2012-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据相关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37万亿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了6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增长至6.65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07%。2019-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难点分析——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文化企业集团之间的角逐较量,尽管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文化产业生产主体,但是从其规模和发展程度来看,存在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从发展质量来看,文化企业缺乏创新,制作水平普遍偏低,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弱,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由于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限制内容较多,内容较为淡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无法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2、缺乏资金及高端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普遍缺乏,导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发展初期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竞争力较低,难以满足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当前文化企业内部缺乏技术水平较高且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创意性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到位,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健全的体制体系是规范、保障与促进文化产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作为转型国家,文化产业是从宣传文化事业中独立出来,本身带有文化事业的诸多特征和印迹;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事业型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管理体制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有文化机构与民营文化组织的体制性鸿沟、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管理边界等一系列问题也形成理论与制度共识,使得大批文化企业活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以生存。由于当前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文化资源行业部门分割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推动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配置资源机制。4、西方文化的入侵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我国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业也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全面满足大众需求的阶段,许多领域仍然处于未充分开发甚至未开发的状态,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然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将其文化产品不断输入中国,在获得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国进行文化争夺、抢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利好政策支持发展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比,此次修订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三是重点调整了分类的类别结构。随着新分类标准的实施,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实现新时代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文化部、旅游局机构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上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文化领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后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内在需求。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是政府对近年文化旅游市场重视的体现,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3、数字文化产业多元化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动,涌现出诸多适合新一代群体需求的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凭借其迅捷化、便利化、个性化、差异化、视听奇观化等消费特点,日益融入新一代年轻大众群体的日常生活,秉承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的重要力量,在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给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愈加普及,文化产业基于数字化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业态以及多元化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加速驶入快车道。4、“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遇其一,互联网加速文化产业形态外延拓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之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使得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得到极大丰富,一个与传统文化产业链表现形态不同的全新的文化产业链逐步开始形成。其二,互联网激发文化产业消费意愿。互联网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各类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激发了人们的互联网文化消费意愿,由此产生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供给进而刺激市场繁荣,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驱动。其三,互联网打破文化领域产业壁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理念带入其他行业;互联网推动其他产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发展;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细分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四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平台本身之间的融合发展。

张耳

山东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比较晚,落后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但是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山东是文化大省,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大汶口文化和黑陶文化证明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积淀;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也是世界文化宝贵精神遗产;墨、庄、孙、管、荀等历史大家提出的思想理念,源远流长;“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称谓,更是对山东历史积淀的最好诠释;从地域特色上划分,齐文化、泉文化、海文化、泰山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独具一格;转眼看今朝,现代科技文化成绩显著,比如海尔、海信、浪潮、青啤等大型企业所创造的产业奇迹夺人眼球。山东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达到10座,有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75个特色村当选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3个,有8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历史文物方面,目前山东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处,拥有4处世界遗产(泰山、曲阜“三孔”、大运河、齐长城),文化名山也是数量较多,比如崂山、尼山。山东带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风格多姿多彩,各地现在都非常注重依托自身特色,量身打造各具特色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城市创新发展。山东省十佳城市文化品牌中,既有“天下泉城”、“孔孟之乡”、“中华泰山”这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城市名片,也有“帆船之都”、“水上运动之都”、“中国牡丹之都”这些独具特色与活力的城市形象。开发城市文化品牌,并最终让品牌发挥出经济效益,这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山东经济基础雄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正好具备这一特质。在产业结构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制作、印刷发行、文化演艺、动漫、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广告、书画古玩与工艺品等10大文化产业在山东都已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山东适时组建了国有文化集团,这些具有先天强大优势的集团企业,如山东出版集团、大众报业集团等,在带动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其产品在全国影响力很大。“好客山东”已经成为独具口碑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些产业经济基础都为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夯实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山东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分看重。山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山东省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八大战略”的内容,推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和《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十三五”伊始,就及时制定了《山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山东省“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方案》等可行性较强、倾向性较强的政府举措。2018年,专门出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5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政府专门举办文博会,打造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早在2006年,第一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就已经举办了,主题是“文化创意财富”,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通过展览展示、项目推介、文化论坛和文化活动四项内容,使文博会呈现出“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特色。这次文博会构建了大型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平台,拉开了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2019年9月19日至23日,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泉城济南西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主题是“壮丽七十年盛世文博汇”,围绕庆祝建国70周年,传达文化创意精神,创新了办展办会方式,重点展示了山东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就。从财政专项投入上来看,2008年起,山东每年都统筹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提供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价格、经营、社会保障等方面。2018年较为密集的高规格举办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要文化盛事。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内容列入发展目标,提出要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数字园区,“加快数字山东建设”,“建设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服务业特色小镇、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提升高端品牌价值,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这一系列政府方面的举措和规划都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山东省一直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把加快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大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迅速,大项目投资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产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以2017年数据为分析依据。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了950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6%。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7年全省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比如表4所示,都比较高,其他行业如创意、设计、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也都发展较快。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琅琊榜》《闯关东》等经典剧目打响鲁剧品牌,尼山圣境、东方影都等一大批项目落地推进。山东市场主体持续壮大。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465.9亿元,大型文化企业达到109家。总之,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