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得到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条件的支持,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供给呈现缺口。当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游戏动漫、音乐音频等行业共同发展的特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65亿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5.43亿人、动漫用户规模达到2.76亿人。本报告分别从游戏、动漫、电影、线下迷你KTV、音乐、音频、短视频和知识付费八大细分领域具体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并提出存在的五大行业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传统文化通过科技呈现更高级的文明;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区块链文化版权保护发展等八大趋势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比重4.2%,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等产业共同发展。游戏:2019中国手机游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75.5亿元游戏:中国手机游戏出海概况分析师认为,游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最容易共通的文化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海外拓展能力;手机游戏出海不仅可以拓宽游戏厂商的盈利渠道,而且可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快捷路径,手机游戏可通过在游戏场景和人物等符号的设置中添加中国文化特色元素,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手机游戏出海竞争激烈,游戏厂商的研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挖掘传统文化,实施精品战略,将成为游戏厂商拓展海外市场主要的手段和目标。电影: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600亿元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600亿元,占全球票房总量的约19%。互联网的深度渗透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契机,中国电影公司需抓住“互联网+”这一风口,突破单一、单向的业务架构,构建立体的体系化协同平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运营。电影: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链条创新驱动方向音乐:2018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5.43亿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累计达5.43亿人。分析师认为,中国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渐趋饱和,市场格局稳定。在“大共享,小独家”的音乐版权格局下,音乐客户端平台差异化建设成趋势,大力扶持原创音乐,丰富歌曲库和发挥长尾音乐价值,建立各具特色的音乐生态。同时音乐客户端结合短视频发展潜力巨大,音乐客户端平台通过布局短视频,可丰富音乐生态,进一步挖掘用户市场。音乐:手机音乐平台产业链音频:2018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增速快音频: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商业模式探讨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达19.5%,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目前在线音频行业主流企业已经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主要围绕广告、付费内容以及硬件销售获得主要盈利,而转型语音互动社区的荔枝平台则主要以直播打赏、广告收入、主播培训、IP打造等盈利。短视频:2018中国短视频用户达5.01亿人短视频:中国短视频产业链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知识付费市场不断扩大,用户逐渐养成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随着2018年知识付费市场传播以及营销手段的不断演进,知识付费市场发展空间仍受人瞩目。(来源:艾媒咨询)支持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娱乐休闲活动的追求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政策、经济、社会、科技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比重4.2%,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等产业共同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探讨1、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5G发展将加速移动媒体、移动广告、家庭宽带和电视在内的内容消费,通过全新沉浸式和交互式新技术提升体验,释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新媒体的潜力。2、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目前大数据+文创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最普遍,但通过大数据进行文化创作仍然存有争议,还处于需要不断完善阶段。同时大数据的文化创作也在于各个产业进行跨界融合。 3、消费升级与消费分级如马斯洛理论提出的,在用户自身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就会有精神消费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全面消费升级的趋势未来依然强劲。另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消费分级的趋势也日渐明显。高端产品、严选类产品和拼购产品都占据一定市场。 以上数据、内容参考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18-2019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冲刺之年,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关键之年。上海文化产业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实际,继续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创50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推动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两中心两之都”建设目标,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和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源头”和“码头”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政策保障,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型业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18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1],总结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并对未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研判。[1]由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由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1月对外公布,为保证分析的客观、公正、可靠,本报告仅援引2018年及之前年份文化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总量规模保持平稳2018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93.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占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增加值41171亿元的比重为5.33%。按行业分析,2018年上海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243.2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为11.09%;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96.47亿元,占比为13.52%;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32亿元,占比为75.39%。按活动性质分析,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1594.5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为72.71%;文化相关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598.54亿元,占比为27.29%。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作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持续优化。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2007-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备注:2018年统计数据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测算(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内容创作生产发力。2018年,以出版服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创作表演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内容保存服务、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为主的内容创作生产类实现增加值579.7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43%;以新闻服务、报纸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的新闻信息服务类实现增加值184.3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41%;以出版物发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广播影视发行放映、艺术表演、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艺术品拍卖及代理等为主的文化传播渠道类实现增加值183.2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35%。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呈现内容化、移动化、智能化、深融合的特点,文化内容创作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市文化产业内容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优质文化内容不断涌现,出版、影视、新闻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在网络视听内容、网络文化等数字化内容生产方面的国内产业高地地位不断巩固。2、创意领域释放活力。在文化核心领域中,以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创意设计类实现增加值549.2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5.05%。近年来,以创意设计、时尚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领呈现出域创新、融合、开放的产业特征,而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新型传播渠道和文化内容平台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窗口。随着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加快融合,上海文化新兴领域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为上海文化产业提供了浓厚的创意氛围和全新的市场活力。3、文化娱乐休闲发展。以娱乐服务、景区游览服务和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实现增加值53.2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3%。随着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环境日趋改善,相关消费需求旺盛,“文旅融合”促使文化休闲消费更加活跃。在市场供给能力日益增强带动国内文化消费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上海市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积极发挥文化场馆、城市演艺、文化节庆等在文化娱乐休闲消费方面的促进作用,释放综合产业带动力,为文化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4、文化消费终端升级。2018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在文化相关领域中的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类实现增加值136.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22%。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市民对文化艺术等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高涨,虚拟现实、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数字化的新兴文化消费终端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新选择。上海市围绕优化文化消费的目标,大力支持文化消费新业态发展,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商业业态,积极推动展览、演出、节庆等文化项目与商圈、商街、商场联手,形成一批品牌化文商联动项目,不断扩大“上海艺术商圈”等合作模式,进一步激发“夜间经济”活力,在增添文化风景线的同时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了崭新空间。5、文化装备生产增长。2018年,上海市文化装备生产增加值为188.9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62%,较上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此外,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增加值为273.0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45%。近年来,上海在文化装备领域持续发力,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全市文化装备产业空间形态初步显现。同时,依托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全市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推动建立文化装备产业发展专项金融支持体系,为文化装备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发挥文化装备产业在提升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化装备生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图表:上海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占比(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情况(2018)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测算(三)文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近年来,上海加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文化贸易,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对外文化贸易示范基地和交易平台,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对外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继续保持贸易顺差。其中,文化贸易进口额4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文化贸易出口额5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1亿美元,同比增长8.5%。文化产品贸易持续增长,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文化用品、印刷专用设备等文化产品进出口均实现同比增长。文化服务贸易实现高速增长,视听和相关服务、广告服务、展会服务进出口增势明显。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核心层出版物以及广告、展会等文化服务出口金额稳步提升。进口增势保持良好,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进口额大幅提升,增幅达到63.5%。图表:上海文化核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情况(2018)数据来源: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优势核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影视产业持续扩容。面对影视市场政策不断革新的新形势,上海加快推动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加强资本助力,强化科技赋能,带动影视整体产业链持续创新发展。影视艺术创作精品涌现。2019年全年,上海共有169部电影完成立项备案,出品完成片102部,比2018年增长19%,其中33部“上海出品”进入院线上映,年度累计票房约52亿元,在2019年的国产片总票房中占比12.7%。共有九部上海出品的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飞驰人生》、《攀登者》均进入全年国产片票房排名前十位。上海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创作重点,坚持与人民共情共鸣共振,推动电影《攀登者》、电视剧《特赦1959》《国家孩子》《小欢喜》热映热播,中哈首部合拍影片《音乐家》在哈萨克斯斯坦成功举行首映典礼。2019年有23部上海出品影片在海内外各知名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另有三部作品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地久天长》《我不是药神》《挑山女人》《送我上青云》收获六项大奖,电影《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大江大河》和《黄土高天》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江大河》还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等五项大奖。影视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全市影院数量增至400家,银幕数增至2505块,影院数量与银幕数继续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2019年上海地区观影人次达到8649.19万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17.09%,影院票房为38.64亿元,蝉联年度全国城市票房冠军。全市以松江科技影都建设为重要支撑点,“1+3+X”影视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电影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双创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与华策影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长三角影视产业基金,昊浦影视基地、上海影视乐园二期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各区影视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松江区发布《关于促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对影视企业提出16条扶持措施,杨浦区发布“电竞+影视网络视听产业政策”,浦东新区成立中国影视后期产业百人论坛,普陀区筹划电影宫项目,逐步形成各区影视产业错位竞争发展的格局。2、演艺市场活力迸发。围绕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目标,积极发挥集成优势,精心打造“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演艺品牌矩阵。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市各文艺院团积极创作,推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纪录片《大上海》、歌曲《一路走来》等一批献礼作品,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一路走来》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充分利用西方艺术样式讲好中国故事,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先后开展两轮大型修改演出,原创歌剧《田汉》入选2019年文旅部“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创世神话题材歌剧《天地神农》成功首演,音乐舞蹈剧场《水腔》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在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上获得“最佳国际音乐剧”大奖。海派文化和时代精神与国外经典作品相融合,芭蕾舞剧《茶花女》先后连演6场,上海歌剧院经典歌剧《图兰朵》回归,上海民族乐团创作推出了《锦绣中华?最忆是江南》民族管弦音乐会,《梨园》大型民族管弦乐(协奏)套曲于12月在上音歌剧院首演。文化平台能级逐步提升,文化码头地位不断彰显,吸引全球优秀文化作品在上海首发、首演,名团名家名作在上海“停靠”,芭蕾舞团努里耶夫版《天鹅湖》、现代芭蕾短篇精选《舞夜巴黎》、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成功首演;“新三大男高音之一”胡安·迭戈·弗洛雷兹开启首次亚洲巡演;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贝隆夫人》《摇滚红与黑》《泰坦尼克号》汉诺赫列文话剧《孩子梦》等一批品质高体量大的剧目完成中国首演。《不眠之夜》《秘密影院》等驻场项目成为新文化现象级消费品牌。一批知名演出机构来沪举办文化活动,世博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与全球知名至于文化经营公司WWE开展战略合作、国内顶级爵士乐公司JZ MUSIC创办“爵士音乐节”、北京摩登天空公司创办“草莓音乐节”,知名音乐人李宗盛创办“简单生活节”等。演艺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据统计,2019年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等上海49家剧院的67个剧场共计完成演出活动8820场,较2018年增长12.6%;其中主/合办演出4080场,占比46.3%,观众达631.64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15.3%。剧场售出票房10.98亿元(含主办演出总票房、租场演出代售部分票房及梅赛德斯奔驰中心演出活动票房),租场收入2.42亿元,共计13.4亿元,同比上升38%。“演艺大世界”建设快速推进,已拥有专业剧场22家、演艺新空间26家,其中,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形成了国内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品牌和平台效应凸显,2019年演艺大世界全年演出达2.7万场,推出国内首演、亚洲首演、全球首演剧目79部,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陈薪伊和9次格莱美获奖艺术家Wynton Marsalis等名家相继入驻。着眼于都市话剧、乐队歌舞、地方戏曲等注重互动的中小型节目的“演艺新空间”蓬勃发展,2019年随着三批单位先后授牌,上海“演艺新空间”数量达到50家。其中,黄浦区35家,其余分布于长宁、闵行、徐汇、静安,既有博物馆、艺术中心、实体书店、文创园区,也有商场、办公楼、酒店、餐厅、茶馆等,作为专业剧场的补充,错层满足游客及本市市民文化需求。3、艺术品交易氛围浓厚。围绕建设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目标,上海着力解决艺术品交易领域交易成本偏高、流通环节手续繁杂、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为艺术品交易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体系,推动全市形成交易活跃、主体丰富、人才集聚、服务优质、产业链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艺博会发展势头喜人,2019年上海共举办各类专业型艺术博览会8场,较2018年增加2场。首届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成功举办,徐汇海关常驻办公机构在西岸设立,为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等提供涵盖报关、报检等环节的一站式通关服务;挂牌成立“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对纳入交易平台登记备案的艺术机构实行补贴和奖励,包括对纳入交易月的艺术机构实施交易服务“三免三补”;启动“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建成艺术品“一网通办”服务窗口,提供工商登记、展览审批、通关报检、银行开户、外汇结算、财税申报、奖励及补贴申报等多项服务,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首届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共计推出各类大型艺术博览会、拍卖、展销、展览活动112场,各大博览会参观人数超50万人次,境内外艺术品展示、展销、拍卖累计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第六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共有109家全球顶尖画廊参展,展出超过3000件艺术作品。在四天展期之内,博览会接待了近5万名参观者,吸引世界各地众多藏家、美术馆博物馆馆长、策展人以及艺术家等业内人士到访。第七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吸引110家来自18个国家57座城市的顶尖画廊携手国际知名及新晋艺术家呈现数千件涵盖油画、纸本、雕塑、装置、影像等类别的当代艺术设计佳作。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30多家艺术名校及知名机构参与,期间举办70余场工作坊和4场艺术教育论坛。画廊经营国际化品牌化程度提升,上海现有画廊数量约450家,数量稳步增长,多家国际知名画廊入驻上海,如马凌画廊(Galerie Malingue)、大田秀则画廊(OTA Fine Arts)、艾可画廊(Aike Gallery)等入驻西岸,贝浩登画廊(Perrotin)、阿拉里奥从北京迁入上海落户外滩,为上海艺术品一级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全市现有文物拍卖企业约70家,2019年成交额超过45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59%。艺术收藏氛围活跃,2月,致力于传播青年工美艺术家优秀作品的“与大师同行”中国工艺美术品原创首发平台在上海正式发布;11月,上海文物商店举办2019年艺术品展销会;12月,艺术典藏类的全国性专业委员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典藏委员会在上海成立。4、电竞产业亮点频现。围绕建设全球电竞之都的目标,上海深入推进电竞产业发展。目前,上海已经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电竞企业、俱乐部、战队和直播平台。电子竞技场馆数量约为35家,上海电竞公司、俱乐部、明星团队数量约占全国80%,全国每年500多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超过40%在上海举办,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电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促进上海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提出提升电竞内容创作和科技研发能力、搭建电竞赛事体系、加强电竞媒体建设等9大板块20条举措。电竞产业规范快速健全,率先实施电竞运动员注册制,落实《电竞场馆建设规范》《电竞场馆运营服务规范》《电竞网络直播标准》。多项世界顶级电竞赛事落户上海,继DOTA2国际邀请赛TI9落地举办后,又成功引进2020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10,举办全球电竞大会。全市积极打造本土自创电竞赛事IP,首届上海电竞周和全球首个以城市命名的第三方电竞赛事——首届电竞上海大师赛成功举办。电竞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完善,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开设电竞相关专业,完成首批招生。各区配套保障措施有力推进,静安、杨浦、浦东、徐汇、黄浦、普陀等先后出台电竞产业配套文件,静安区政府与上海报业集团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电竞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带动周边电竞产业规模化发展;杨浦区大力推动DOTA2亚洲邀请赛、DOTA2高校联赛等赛事举办,助力腾讯《王者荣耀》电竞主题特展落户杨树浦滨江;浦东新区持续推进“STEAM中国”项目落户张江,加快康桥、外高桥等重点电竞园区建设;徐汇区举办“2019西岸电竞冠军挑战赛”,签署“关于推进上海西岸电竞产业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上海西岸电竞产业的落地和发展;黄浦区加快推动“上海电竞·城市会客厅”等重点项目;普陀区着力打造“IMBA电竞体验中心”等电竞场馆,加快推进“主场ESP”项目建设进程,进一步激发电竞产业活力。(二)重点文化产业能级提升1、出版产业改革深化。上海出版产业聚焦打响出版“文化品牌”,深入推进出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主线,上海出版界策划、出版了一批精品主题出版物,如《战上海》《细节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70年邮票看中国》(以上两种入选中宣部2019年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革命者》《可爱的共和国人》、“中国系列”丛书、《中国交响乐70年》《光荣与梦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连环画专辑》《中国寻路者》《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1949:上海解放日志》《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五月的鲜花: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连环画专辑》等,其中《战上海》获得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特别奖。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上海有28家出版社的54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全国占比为7.1%;8家出版社的25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全国占比为28.74%;入选“十三五”国家出版规划第三次增补项目15个,总入选数达338个,全国占比9.89%。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成功举办,推出16万余种精品图书和12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在全市设立100个分会场,掀起全民阅读热潮。积极打造国际童书品牌,第七届上海国际童书展共吸引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418家展商及102位嘉宾,其中海外展商186家,海外嘉宾57位,展览总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展会三天的参观总人次达到40978,其中专业观众人次达16145;再次刷新展会记录;展会同期举办的各项专业活动及阅读推广活动达345场。绿色印刷继续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指南》正式发布,2019印刷包装产业论坛暨百强颁奖活动中,上海13家印刷企业入选全国百强,名列全国第二位,上海紫丹食品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环保纸餐盒智能制造研发项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柔性版水墨印刷废水膜处理中水回用及废渣再生利用资源化》入选2019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印刷绿色化重点项目。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入选首批中国印刷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发展期,2019年上海新开西西弗书店·上海华润时代广场定制店、上海体育学院绿瓦体育书店、中版书房上海交大店等近30家实体书店,整体呈现高颜值、高体验感、高附加值,融合式复合经营等特点,迅速成为申城“网红店”或地标式书店。2、动漫游戏稳中向好。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全市聚集产业要素资源,动漫游戏产业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伽马数据《上海游戏出版产业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网络游戏销售收入达712.6亿元,移动游戏销售收入达到393.2亿元,增长率为17.6%,高于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5.4%的增长率。在新三板挂牌游戏企业中,上海共有17家,占全国比重达到19%,仅次于北京。上海3家企业入选通过认证动漫企业,分别为上海咔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渔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峰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市积极发挥“源头”“码头”作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成功举办,吸引迪士尼、万代、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350余家海内外企业参展,现场交易额逾2.57亿元,意向交易额达21.3亿元;展会共迎来观众24.1万人次,公众板块近600场精彩活动轮番上演,数百个项目在专业板块发布,其中半数以上为全球或中国首发。首届“原创艺术精品游戏大赛”在全国率先举办,共征集参赛作品179款,其中参赛企业64家,高校11所,获奖作品在CHINAJOY序厅展示。动漫游戏与金融对接融合加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炫动汇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健康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动漫展示空间。3、网络文化潜力释放。围绕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网络视听内容创制高地的目标,依托产业积累、文化积淀、资源集聚、技术先进和人才密集等优势,上海网络文化精品内容不断涌现。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能级逐步提升,目前上海网络影视内容出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逐渐成为中国网络视听内容创制高地。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上海网络视听企业纷纷在垂直视听领域加紧发力,哔哩哔哩持续深耕内容生态产业链,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70亿美元大关,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18.59亿元,同比增长72%,成为国内二次元领域龙头企业;PP视频通过战略转型,精耕体育领域,企业估值达到100亿元,入围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主要品牌。领军企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在线视频市场增速,成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力量,喜马拉雅、蜻蜓FM、阿基米德三家沪上音频网站占据了全国音频行业超过80%的市场份额,喜马拉雅估值达到200亿元、蜻蜓估值达到60亿元,全国网络音频战略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传统影视剧公司加紧转型升级,克顿传媒、耀客传媒、柠萌影业、慈文传媒等影视公司纷纷投入网络自制剧市场,腾讯影业、企鹅影视、时悦、兴格等影视内容制作机构生产的网络剧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新兴网络视听内容制作机构积极打造原创品牌,喜剧脱口秀领域“独角兽”企业笑果文化连续打造了《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脱口秀节目,企业估值已超50亿元。绘梦动画专攻二维动画创作,企业估值超过10亿,打造出《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从前有座灵剑山》《中国惊奇先生》等动画精品。视听产业平台逐步搭建,2019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周成功举办,助力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苏宁体育集团、文广互动及五星体育宣布合资成立“宁动体育”,整合优质资源,探索体育版权运营模式创新;上海市网络视听行业协会与央视《决不掉队》栏目启动专项扶贫项目战略合作。各区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杨浦区出台影视网络视听产业发展“35条”政策,影视网络视听企业在该区可享受办公用房补贴、经营性扶持、上市奖励、人才补贴和营商服务等五大普惠政策;普陀区积极打造互联网影视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建设;浦东新区设立文化创意(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业、休闲娱乐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文化资本市场进入调整期1、文化市场整体监管趋于规范化。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出现,为保障市场良好有序运行,文化领域各类监管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整体监管趋于规范化。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全方位保障文化市场的健康合理发展。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对未成年人节目内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节目播出时间、节目传播规范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将未成年人节目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扩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覆盖范围,实行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保护力度。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行为,促进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健康发展。证监会发布《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对募集资金投向予以明确,指出募集资金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投向主营业务,原则上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下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加强行业监管等六方面举措。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将进一步加强演出活动、演出新业态管理,规范演出票务市场秩序。上海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重点整治网络低俗,规范网络文学,打击非法网络直播平台,着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重点开展媒体版权、院线电影网络版权、图片市场版权、片类互联网企业版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盗版侵权活动,完善网络版权主动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版权运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2、文化领域融资数量有所回落。2019年,随着国家对文化娱乐行业监管政策趋于规范化,盲目跨界并购现象被遏制,文化产业投融资逐步“去泡沫化”,资本市场进一步回归理性,融资规模出现下降。新元新经济智库发布的《上海文化产业投融资态势分析》显示,2017年至2019年6月,社会资本渠道为上海文化产业提供资金1009.28亿元。其中,众筹渠道、私募股权融资最为活跃,分别发生融资事件334起、310起,各占上海文化产业社会资本渠道融资事件数的45.20%、41.95%。2019年,上海文化产业社会资本渠道募资遇冷,上半年发生事件114起,同比下降24.50%;融资规模111.53亿元,同比下降25.42%。2019年上海文化领域主要投融资事件有:阿里巴巴通过全资子公司淘宝中国入股哔哩哔哩约2400万股,持有B站约8%股份;哔哩哔哩收购超电文化主要股份;李宁体育收购Snake电竞俱乐部;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获得阿里巴巴约1.71亿美元投资;东方网7亿元收购嵩恒网络14%股权;棋牌游戏公司姚记扑克6.68亿元收购上海成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6.55%股权;传递娱乐收购闻澜(上海)文化传媒60%股权;文化艺术IP授权与运营商“品源文华”完成1600万美元A+轮融资等。在政策监管趋严,资本进一步回归理性的背景下,2019年文化企业国内A股上市融资案例继续减少。12月12日,中国最大的游戏社区平台TapTap的母公司——心动公司(管理总部注册在上海紫竹高新区)于港交所挂牌上市,最高价为12.30港元,较每股11.10港元的发售价高10.81%。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心动公司运营54款游戏,而TapTap平台目前已有近7亿次游戏下载、5.75亿游戏关注以及超过1千万的游戏测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手游市场权威测评参考之一。3、文化产业金融生态建设不断完善。上海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联姻,文化金融合作渠道持续拓展,多元文化金融服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贷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中小微文创企业的信贷投放。目前,有597户小微文创企业贷款共18亿元纳入信贷风险补偿范围,发生不良贷款净损失后按一定比例给予银行补偿。产业金融生态建设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担保、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机构对文化产业继续加强支持,建设银行上海第五支行、浦发银行上海静安支行、招商银行宜山支行、上海银行广中路支行和淮海路支行等5家首批授牌的文化创意特色支行进一步扩大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人保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整合保险产品资源,打造文创保险品牌。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加速推进,“上海文创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效能快速提升,目前,平台已集聚了银行、保险、担保、小贷、创投、融资租赁等27家金融机构上线发布文创金融服务产品,平台关注量逾4700家,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果。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发挥功能助力产业发展,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四)国家战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1、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推动文化市场有序开放。上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为契机,推动文化市场有序开放,深化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提升发展能级。2019年自贸区文化产业保持增长,全年文化贸易额达400亿元,艺术品进出境额85亿元,进出境艺术品数量近4500件/套,版权快速登记量22000余件。自贸区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在文化、广电、影视、新闻出版、旅游等涉企经营许可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标志着文化领域企业经营许可事项全面迈入了“快车道”。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加快落户自贸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开展文创产品项目合作,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入选自贸区第二届制度创新十大经典样板企业。文化服务平台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和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于9月正式启动,为自贸区的文化服务业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提供重要载体和支撑。2、长三角文化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上海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产业合作为抓手,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展会总面积达5.4万平方米,规模较首届增长2倍多,共吸引约12.8万人次参与,共有870家参展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海外文化机构参展。同步举办1场主旨论坛、15场主题论坛、3场“区城联动”活动、66场发布活动、5场专题经贸配对会。现场交易金额4.5亿元,签约金额超50亿元,最大单笔签约金额为5360万元。参展文博会的上海文化企业协议成果颇丰,如柚柚传媒动画片《包呫呫》与泰国Xhabition工作室达成4000万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崇明文创投资有限公司与Inter Park达成200万美元合作协议,与中演协联手共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等。积极搭建长三角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文化共同体建设现状喜人,由上海戏剧学院、第一财经联合发布的《构建长三角文化发展共同体:现状、问题与路径》报告显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在文化及文化产业领域已达成一系列合作机制,包括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长三角文化装备产业协会联盟、长三角电子竞技产教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影视制作基地联盟等。上观新闻客户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安徽日报客户端联合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新全媒联合体”,共同讲好长三角一体化故事,目前已有沪苏浙皖15家媒体加入,并开展多次联合采访活动。3、“一带一路”文化出海加快推进。上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和贸易。文化合作项目持续推进,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与葡萄牙新闻协会签署《关于信息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上海报业集团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合办第五届斯捷宁国际新闻摄影大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开展中国文化产品营销年会、CCLF国际文化授权主题馆、中以文化贸易促进系列活动等大型活动。“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吸引41个国家、100多家画廊及机构参展,“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新增4个国家、7个电影节机构加入,并共同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电影周,建立电影推荐、政策推介、产业对接、人才培育等多项合作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上海歌剧院9月携歌剧《图兰朵》和舞剧《早春二月》赴迪拜演出,开启中东地区首秀,上海芭蕾舞团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上演“一带一路”主题原创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服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参与主办的“第四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在柬埔寨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暨一带一路倡议美术作品展”分别在土耳其、德国等国顺利举办。4、主场外交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借助进博会等主场外交平台渠道,积极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声音,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第二届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成功举办,展览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展,成为中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舞台。在文化和旅游板块,汇集来自全球7个国家的12家机构,展示面积909平米,涵盖动漫、设计、视觉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文化旅游IP、旅游休闲、酒店航空等方面,呈现新时代背景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9“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上海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崭新风貌和迷人魅力。在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出品的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越剧电影《西厢记》、昆剧电影《景阳钟》、沪剧电影《挑山女人》、越剧电影《白蛇传》集中展映,用现代电影技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剧电影《西厢记》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艺术贡献奖”。上海音乐厅探索制作的音乐舞蹈剧场《水腔》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在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上获得“最佳国际音乐剧”大奖。以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外语出版物持续拓展国际市场,世纪出版集团下的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承担的“中国出版物进入拉加代尔等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工程”目前已建立起进入全球800多个国际机场、火车站等的书店,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销售渠道。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联手拉加代尔公司在德国等9个国家的数百家知名品牌书店举行“阅读中国”外语版中国主题图书全球春节联展,重点推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外文版文化中国丛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参与主办了“第6回中日友好书画展”和“传承吴昌硕——纪念吴昌硕、儿岛虎次郎结好100周年暨吴昌硕诞辰175周年中日书法交流展”,及“海风·中国海派书画名家作品展(捷克)”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形式。(五)产业发展载体不断拓展1、产业基地释放辐射带动效应。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辐射带动效应不断释放。徐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打造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建立与国际重要文化城市的交流合作机制,西岸集团深化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国际合作,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分馆于2019年顺利落成。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面向国际国内文化要素市场,深入拓展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第二届进博会期间,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主办的国际文化授权交易展(CCLF)专区,汇聚80多家企业、展示1000多项国内外热门授权IP。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承载区,“2019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暨上海音乐谷发展大会”顺利举行,上海音乐谷(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签订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此外,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产学研协同数字传媒创新基地正式落户杨浦区,通过市区合作共同建设,推动形成国家级的数字传媒产业基地,集中展示新闻出版业等数字传媒最新应用成果,联动区域资源建设国家级传媒基地,成为有热度、可活化的创新创业产业集聚区。2、文创园区楼宇加速转型升级。文创园区数量品质逐年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文创园区、楼宇、空间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两河、多圈”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文创园区功能建设和内涵提升不断深化,实现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201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楼宇和空间评估及认定工作顺利开展,正式认定137个园区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20个园区认定为示范园区),10个楼宇认定为示范楼宇,20个空间认定为示范空间。目前,137家市级文创园区的总建设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入驻文创企业2万余家,入驻企业总营收近5500亿元。一批园区运营主体积极打造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德必集团形成了德必易园、德必we、运动LOFT等不同特色的连锁园区类型;上海纺织集团围绕园区产业特色建立了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M50、以生活时尚为核心的尚街LOFT等园区品牌;锦和集团通过建设“越界”商标,形成园区标准化服务。部分园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例如以网络信息业、软件设计为主题的慧谷软件园、天地软件园、徐汇软件基地等;以创意设计为主题的8号桥、800秀和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等;以时尚产业为主题的尚街、时尚园、东纺谷、时尚谷等;以艺术业为主题的田子坊等。3、重大文化项目设施加快建设。2019年,上海市加快推进重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顺利开工。8月1日,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上海影视乐园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将努力打造“老上海拍摄地、高科技制作地、大文旅目的地”。8月31日,由市委书记李强同志担任筹建工作小组组长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选址紧邻中共一大会址,计划于2021年建成运营并对外开放。建成后的纪念馆将以中共一大会址、瞻仰宣誓大厅、新馆展示厅为主要展示空间,展陈设计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全面讲好建党故事,深入阐述建党精神。12月18日,上海大歌剧院在浦东新区世博文化公园正式开工,新建的上海大歌剧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座集演出交流、创制排演、艺术教育等于一体,兼顾歌剧艺术交流、历史展示、理论研究等功能,按全产业链要素设计建造的标志性、引领性的专业歌剧院。一批文化场馆项目施工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宛平剧场改扩建、上海少儿图书馆等一批续建项目按计划施工。上海程十发美术馆于年内竣工并试运行,上海马戏城主剧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淮剧团、上海艺海剧场、上海沪剧传习馆、上海歌剧院排练厅和京剧传习馆3号楼等修缮项目,马兰花排演厅、美琪大戏院舞台和上海星舞台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此外,全国首座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产学研协同数字传媒创新基地确定落户上海杨浦滨江区域,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4、“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依据《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路线图,用好用足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宝贵资源,全面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红色文化方面,上海出台《关于实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顺利开工建设,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周公馆纪念馆修缮改陈工作完成并重新开放,举办首届“初心论坛”,共同探讨中国红色文化主脉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打造红色情景党课品牌《忠诚与信仰》。在海派文化方面,演艺大世界、科技影都建设快速推进,成功举办DOTA2国际邀请赛和首个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杨浦区启动“大家话海派”系列讲座,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六个中心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为1237处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设置了二维码,截至目前,六个区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是2018年开放数量的10倍。在江南文化方面,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播创新研讨会、“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青年论坛、“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揭牌,《江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江南文化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等首批10个“江南文化”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长三角九城市文旅部门负责人共同签订“江南文化”研究合作协议。(六)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文旅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动力。近年来,上海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从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四方面发力,加快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文旅融合政策体系不断健全,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优质旅游发展。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推进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融合,更好实现统一、规范、有序的工作目标。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网络水平,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上海积极响应政策导向,着力推进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场馆和设施,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展“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活动,2019年上半年结合十二艺节非遗日,共推出春夏两季共80条精品线路。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夜间消费,2019年上海市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包含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等内容。“上海艺术商圈”持续扩容,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为静安大悦城、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嘉定西云楼等商场策划露天音乐节、即兴喜剧表演、夜间集市等活动,成为夜文化的主角,进一步激活夜间经济。8月,发布首批夜间文旅产品Shanghai Pass,100多家文化旅游企业上榜。此外,部分博物馆逐步探索夜间开放长效机制,首批有14家博物馆,每周五试点延长开放时间。着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黄浦江游览提质升级,加强水岸联动,推出“快线游”等新游线。在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的79个“休闲好去处”中,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化需求。2、技术变革为产业升级注入全新活力。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R/VR/M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与文化加速融合,技术变革不断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不断出台,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化科技平台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新元智库研究数据显示,前沿文化科技平台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上深杭”四座核心城市,90家文化科技平台型企业中,“北上深杭”共有76家,占比66.11%;其中,上海市文化科技平台型企业共14家,仅次于北京市。近年来,上海加大力度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释放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一批文化科技平台型企业快速涌现,包括移动端的高清实时通话云服务解决方案与实时音视频技术服务提供商声网(Agora)、致力于新一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的聚力传媒、人工智能驱动引擎开发企业魔珐科技、打造交互式3D/VR/AR内容的跨平台的SAAS协作开发平台的C2engine、全球领先的增强现实(AR)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亮风台、2019中国VR50强企业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网宿科技、企业级公有云服务商七牛云等。上海科技馆被授牌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单体类示范基地之一。3、保障体系为企业市场营造良好环境。2019年,上海继续深入推进落实《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全面构建产业政策保障体系,用好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市文创扶持资金覆盖面继续扩大,发布《2019年度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首次采用统一平台进行专项资金的统一发布、申报、评审和管理,市区两级在评审过程中首次采用了网上流程,分为在建扶持类、产业研究类、成果资助类予以扶持。2019年市级文创资金扶持在建类项目324个,市区两级扶持资金扶持41626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创产业超过31亿元,其中,扶持在建类民营企业项目数量占总数的89%,市区两级扶持金额37364万元,占总金额的89%。2019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上海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关于加强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我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等一批文化领域政策文件,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各区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例如普陀区发布《普陀区加快发展电竞产业实施意见(试行)》,黄浦区发布《黄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松江区发布《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虹口区发布《虹口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奉贤区出台《打造文化绿洲 书写文化传奇 加快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意见》,嘉定区发布《关于加快嘉定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嘉定文创30条),金山区发布《金山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金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静安区出台《静安区促进电竞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闵行区出台《闵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浦东新区发布《浦东新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日常管理及验收管理办法》,杨浦区修订完善《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青浦区修订《青浦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细则》等。4、人才储备为文化繁荣提供重要支撑。上海坚持将人才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根基,不断完善人才的吸引和保障,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激励力度,为产业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全市建立分层次、常态化的海内外人才引进体系,通过精准引智助力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优秀文创人才,综合运用居住证积分、居转户和直接落户等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的整体效用,为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海外人才不断集聚, 2019年1至11月,上海市广播影视、艺术设计、新闻传媒、旅游文化等文创企业引进留学人员1500余人,其中文创行业民营企业引进留学人员500余人直接落户上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提升,2019年浦江计划继续将“文化创意”列入年度紧缺急需人才资助领域,共有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城市规划、美学艺术、服装设计、新闻传播、文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37人/团队、文创创业人才5人入选,资助总额700万元。工艺美术专业高端优秀人才培养和网络文学创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上海市文学创作系列网络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办法(试行)》发布,全市共有20位网络作家通过评审取得了网络文学创作中级职称。文创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上海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印发,文化创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能提升计划顺利实施,中国技能大赛——“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文教结合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上海市文教结合2019年工作要点》制定印发。高端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24个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遴选确定。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全市高校共设立10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引导高校学生到文创企业实习实践,培养学生文创意识,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开展,24个高校负责的27个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顺利实施。2019上海市学生艺术设计大赛、首届大学生创意节、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成功举办,共吸引60多所海内外高校热情参与,征集到4000余件/套大学生优秀文化创意作品,长三角高校文创联盟正式成立,推进高校文创教育成果与文化创意产业“无缝”对接。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展望2020年,受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谷,线下文化活动全面停滞。上海要聚焦特殊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落实和提供抗疫期间文化产业服务保障,加大对疫情期间文化企业关心支持力度,出台保障措施和办法,积极通过优化审批、资金扶持、金融支持、租金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负担,提振文化产业发展信心。同时,要继续推动落实《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重点,继续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一是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部署与发展大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以长三角文博会为契机,继续深化文旅、影视、演艺、出版、印刷、动漫、电竞、文金等重点领域跨区域合作机制;以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开放力度,加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二是加快推进“两中心、两之都”建设,做大做强影视、演艺、艺术品、电子竞技等重点产业,谋实重点项目和配套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有亮点、有抓手。三是深化文化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围绕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开发,加快文化金融合作,提升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提升文化贸易水平,搭建一批跨界融合产业服务平台,以平台为抓手促进融合发展。四是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提升文创园区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提升能级。五是有序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辐射周边商旅产业发展。六是强化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发挥“源头”和“码头”优势,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深化推动文教结合。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 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在行业报告方面,《报告》参见以国家发布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戳此查看)为划分标准,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围绕文化行业的14个行业进行分析,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等。在区域报告方面,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以及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个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策建议。此外,《报告》把握产业热点,围绕旅游、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创、博物馆文创、电子竞技等产业领域进行专题评述。案例部分则选取2018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综艺养成、现象级商业电影、在地艺术创作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及评述。201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重大政策接踵而至,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中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对此,《报告》提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特点,探讨201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面临问题、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18年度十大产业关键词。1.乡村振兴精准发力2018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也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化振兴是基础。从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到精准扶贫,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可以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传统手工艺、乡村土特产等行业发展,自下而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文旅融合战略深化2018年3月人大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彻底打破,开启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意见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性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努力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8年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3.资本市场热潮遇冷受2018年持续低迷的经济基本态势影响,市场反应谨慎冷淡,行业热钱退潮,资本逐步撤离,股市持续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倒逼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体表现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蒸发,变卖资产抵御寒冬,2018年年初文化传媒板块总市值高达10953亿元,截至11月仅剩6481亿元,缩水超过40%。4.行业整合积聚动力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行业公司向头部公司聚拢整合报团取暖,通过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间跨界融合,由行业内头部资源组成链条,使全产业链形态基本完备,从而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这些变动提高了并购资产的质量,避免了估值虚高,对后市预期有利,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进一步发展。5.原创内容繁荣生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技术商大举洄游,原创内容开发成为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文化产业通过打造新的内容产品和再造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自我造血”。2018年原创内容与技术平台混合为王,原创短视频、系列微视频商业发展模式更能促进原创内容开发,从而出现头部内容与原创内容协同共生。以网络电影为例,2018年原创剧本占比84%,文学、动漫、游戏、神话故事、真实事件等为网络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6.付费意愿日益增强随着市场发展,文化产品也多从免费阶段步入收费阶段。随着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愿意付费享受会员权益,可以抢先看剧、跳过广告、追剧、享受更好的画质等,超过70%的受访者已经开通会员,各平台会员用户含金量更高,付费意愿更强,带动了社会整体在内容产品领域中从“优质内容”向“兴趣内容”的习惯转变。7.沉浸体验平稳增长2018年沉浸式体验成为线下空间赋能的主要出路,搜索量提升达到数十倍,各行业对沉浸式体验的营销达到新高度。随着各类活动项目努力贴合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内涵,我们离万物皆可沉浸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关于沉浸式体验是否长期火爆的争论都已偃旗息鼓,无论它是新时代艺术的代言还是盛行一时的术语,事实证明我们已迎来体验价值新时代。8.城市营销塑造形象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已然开启,文旅融合让“城市营销”的概念逐渐兴起。城市营销的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多元化产业链为辅助。城市品牌塑造也早已不是简单地对在地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更包括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包容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旅游城市的营销更聚焦于城市硬软实力和环境的营销。9.智能文创持续助力在前沿文化产业领域中,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日益紧密。技术的发展变革正深刻改变着创意设计业的商业模式,颇具未来感的“智能文创”将引领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以互联网平台化和数据服务为主导的技术,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以用户画像、VR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影响的交易模式,会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电竞生态跨界融合2018年中国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趋势明显。主场化对于当地电竞行业,场馆配套商圈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电竞赛事移动端和客户端双端均衡化,赛事商业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IG战队获得冠军。自此,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粉丝经济化发展趋势显著,电竞对于电竞周边配套商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媒体和电信公司对电子竞技表现出强烈兴趣,电信、媒体、体育、娱乐开始在电子竞技领域中跨界融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1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运营情况2020年2月14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结构不断优化。一、文化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增长23.0%、13.8%、11.3%,增速均超过10%;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文化投资运营由上年下降0.2%转为增长13.8%;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6.5%。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三、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2019年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9.2和8.0个百分点;占比为40.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四、中西部地区占比提高2019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8%,分别比东部地区快2.3和5.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7%和9.7%,分别比上年提高2.3和1.2个百分点。1.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200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100个,自此数量开始猛增,到2013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进入稳定发展期,2014-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保持在2500个左右,其中,2018年数量达到2599个,说明全国各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建设,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效应和竞争优势。图表39 2005-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数据来源:文化委1.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图表41 中国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从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区域板块。图表4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六大区域板块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原标题:《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发布 2019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初见实效,大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被持续释放出来。《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长效机制建立保驾护航。2020年,新年伊始,如何讲好文旅融合故事,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仍是业界最关注的问题。1月4日至5日,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期间,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案例报告5部分,并提炼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和“中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2019——持续融合与深耕带来新收获《报告》梳理的“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包括文旅融合、数字文产、5G+文化、AI科技赋能、区块链技术、文博文创、夜间经济、城市品牌、文物保护、创意产业园区;总结的“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包括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面向更广更深、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在“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数字技术的身影相当瞩目。“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年。在数字技术和各级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重点赋能各行各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等呈现出全新发展格局。中国文化产业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根据《报告》对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特征的总结,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认为,接下来可以从推进文化立法、以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活力,加强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激发顶层活力进行中长期规划,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以文化创造激发城市活力,拓展新消费领域、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知识产权提升文化资源的再开发能力,提高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6个方面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创业活力。2020——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此次发布的《报告》预测了“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即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差异日趋平衡、文化服务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和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下一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之时,文化产业也被赋予更重要的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2020年,是文化产业立法的关键之年,我们期盼文化产业促进法能够顺利立法,在规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向勇说。“结合2019世界投资报告等相关数据,中国文创发展正迎来巨大的历史变革。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把握住随时代变革而来的历史机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表示,当今世界,北美与中国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备受瞩目,从内到外焕发着强大的增长活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引擎”集群的加持,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至于怎样把握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花建认为,大国文创的未来发展应注意7个方面:开发新业态、提供新体验、推动新集聚、建立新平台、更新价值链、培育细分领域新主体、建立国际领域新连接。整体来看,《报告》预测的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要素,如文化自信、文化底蕴、国潮国剧以及多层次需求等。应如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守底线,坚守文化自信,铸牢培根铸魂的文化本位;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业态的新发展,例如在旅游演艺方面推动主题公园和实景演出发展,博物馆一改古老陈旧的面孔进行行业融合,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业态创新等;三是坚持技术、内容、人才多重驱动,通过法制化、信息化推动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李凤亮说。(记者 张婧)
2019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初见实效,大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被持续释放出来。《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长效机制建立保驾护航。2020年,新年伊始,如何讲好文旅融合故事,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仍是业界最关注的问题。1月4日至5日,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期间,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案例报告5部分,并提炼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和“中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2019——持续融合与深耕带来新收获《报告》梳理的“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包括文旅融合、数字文产、5G+文化、AI科技赋能、区块链技术、文博文创、夜间经济、城市品牌、文物保护、创意产业园区;总结的“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包括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面向更广更深、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在“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数字技术的身影相当瞩目。“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年。在数字技术和各级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重点赋能各行各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等呈现出全新发展格局。中国文化产业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根据《报告》对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特征的总结,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认为,接下来可以从推进文化立法、以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活力,加强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激发顶层活力进行中长期规划,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以文化创造激发城市活力,拓展新消费领域、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知识产权提升文化资源的再开发能力,提高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6个方面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创业活力。2020——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此次发布的《报告》预测了“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即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差异日趋平衡、文化服务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和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下一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之时,文化产业也被赋予更重要的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2020年,是文化产业立法的关键之年,我们期盼文化产业促进法能够顺利立法,在规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向勇说。“结合2019世界投资报告等相关数据,中国文创发展正迎来巨大的历史变革。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把握住随时代变革而来的历史机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表示,当今世界,北美与中国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备受瞩目,从内到外焕发着强大的增长活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引擎”集群的加持,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至于怎样把握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花建认为,大国文创的未来发展应注意7个方面:开发新业态、提供新体验、推动新集聚、建立新平台、更新价值链、培育细分领域新主体、建立国际领域新连接。整体来看,《报告》预测的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要素,如文化自信、文化底蕴、国潮国剧以及多层次需求等。应如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守底线,坚守文化自信,铸牢培根铸魂的文化本位;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业态的新发展,例如在旅游演艺方面推动主题公园和实景演出发展,博物馆一改古老陈旧的面孔进行行业融合,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业态创新等;三是坚持技术、内容、人才多重驱动,通过法制化、信息化推动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李凤亮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6日讯 (记者 魏金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情况备受业内关注。9月5日,在第九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上,清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田静现场发布了《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就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全国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情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性介绍。《2020 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报告指出,从整个中国文化和相关产业的体量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增加值预计突破5万亿,整个市场体量会逐步扩大,未来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多次发布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及相关领域融合共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出炉将持续推进整体文化法制建设,尤其是为契合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等细分领域多样化发展。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报告指出,2017-2019年北京地区的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几乎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17-2019年期间,全国与北京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分别披露投资案例3961起,1649起,投资金额2786亿元、1443亿元。2019年受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持续影响,“募资难”困境深化,投资机构出手谨慎,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活跃期后,文化领域投资热度有所减弱。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北京地区集聚了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2018年今日头条、华人文化、快手、新丽传媒等超大融资事件,直接上拉高了北京地区文化产业投资金额。投资热集中北上深浙 报告指出,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17-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集中在北上深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合计占全国总案例数的比重达到68.7%。从披露的投资金额来看,文化领域投资的地域集中性更加明显,北上广江浙地区的文化产业披露投资金额合计2452亿元,占全国的88%。细分领域教育类更密集 根据报告,从细分领域上来看,教育培训领域披露的投资案例数最多,其次是传媒、影视、体育、游戏等,分别占比14.7%、9.4%、8.0%、7.9%。从披露投资金额来看,传媒领域披露投资金额最大,超过了900亿,占全国规模的32.8%;其次是教育培训、旅游,占比分别是18.1%、11.9%。从投资轮次来看,天使轮、Pre-A轮、A轮的投资案例数更多,占总数的70%,其中A轮最为火热,披露投资案例1428起,占全国总投资23.6%;其次是B轮、D轮、C轮,总占比分别是17.9%、12%、10.1%。由于投资机构现在比较偏好于头部项目,因此其中不乏大额投资事件的产生。大数据勾画百家价值型企业“脸谱”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已连续8年发布北京市最具投资价值文化企业榜单,累计评选出320家最具文化投资价值企业。报告指出,从分布的地区情况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更多企业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和东城区,占整体的71.7%;从细分领域来看,海淀区更多集中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教育领域,朝阳区集中在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且成熟度高,东城区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市中心区域文化产业建设更加集中;从所属细分领域来看,多集中在传媒广告、数字创意相关领域,占比高达70%。在对320家企业成立时间进行相关统计后可以发现,在2013年-2016年期间成立的企业有189家,其中2015年成立的企业数量最多。企业整体融资向头部集中 那么,这些榜单发布后上榜企业整体融资情况如何?报告指出,从融资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已有130多家企业成功融资或挂牌上市,覆盖视频、内容IP、文化跨界、消费、教育、体育等领域。同时,上榜企业在2015-2018年融资活跃,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均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与国家文化产业整体投融资的趋势相吻合。2019年以来,受募资收紧、市场监管趋严、新冠疫情等影响,整个融资规模明显下滑。从历年情况来看,文化领域投资有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关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今后或将呈现出以下五方面发展趋势:第一,疫情之后整个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加速文化产业网络化升级;第二,“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包括“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智慧城市”等,以“文化+”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已经显现;第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新基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5G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包括超高清视频、影视还有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智能化的文化创作等细分领域产业前景广阔。第四,从区域来看,未来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向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中西部发展潜力较大。其中,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中。同时,未来文化产业将逐步丰富,整个文化消费也将逐步活跃。伴随着整个股权投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中西部文化产业基于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文化IP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相关知识产权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行业监管制度逐步规范,都对整个文化产业环境的优化产生利好;文化IP的定制开发、IP运营管理早期化和专业化等特点也在逐步体现出来,新技术进一步将催生IP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我国自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长。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2012-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测算,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18%。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市为例,自200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14年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从2004年6.4%提升到2018年近10%,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1月至5月,北京市文创产业收入为4502.3亿元,受疫情影响,与同期相比出现短暂下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客流量的逐步恢复,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强势梯队省份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各省份被自动分为“强势、普通、弱势”三个梯队。其中大部分省份位于普通或者弱势梯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仍不高,处于要素投入大、价值产出小的不均衡状态。在“强势”梯队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分的前五位,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紧跟北上广等地分列六到十位,河南、安徽、天津、河北等省市或将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股。中国人民大学图表3: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聚类分析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表现均衡,排名第二。东部地区最发达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2010-2019年十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0、2018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2010-2019年十年里,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原因在于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而四川则充分发挥了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六大集群各有特色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集群,并且各具特色,具体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