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尘归尘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8年9月21日,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长春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吉林省广告产业园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总监刘容欣博士发布了《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城市,长春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领哈长及长吉图区域发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己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在十九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指引下,在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部署下,在长春全面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下,对标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行与领先城市发展历程,长春市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成为长春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议题。《战略研究》报告以长春市域七区三县市五开发区为研究范围,以战略性和前沿性为导向,侧重“使命导向型战略”、兼顾“问题导向型战略”,站在行业及城市发展的前沿,依据国家、区域、省市多项上位规划,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创新、政策保障等重大议题,制定长春市文化产业近期(2018-2020)发展策略及中长期(2018-2025)发展战略,展望远期(2025-2035)发展蓝图。《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长春市将贯彻落实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围绕打造东北亚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生产与创作中心、文化消费与传播中心,聚焦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发展及政策体系四大领域,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同时,长春将立足全球视野,学习借鉴深圳、武汉等城市经验,以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为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以申建促发展,以国际化带动产业能级跨越。

上及有虞

李建臣:我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

在日前召开的“跨越与引领”中国电影投融资高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改革办副主任李建臣做了精彩发言,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下为李建臣发言全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改革办副主任李建臣发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几千年来,从灿若群星的诸子百家,到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到美轮美奂的唐诗宋词,中华文化可谓多彩多姿,光辉灿烂。但是,从产业角度去认识和推动文化发展,却是近年来的事情。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9年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做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 2017年3.5万亿,占4.29%。年均增速20%,可谓蓬勃发展。但是横向看,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起点低,规模还很有限,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还不高。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不协调,与我们文化大国、文化古国的身份也不相称。故此,我国文化产业亟待有一个大发展。面向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至少呈现这样十个趋势。1、 大众化——从文化产品创造主体角度看文化创造的源头本来就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普罗大众当仁不让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但是传统文明形态无法提供让普通个体登上历史舞台、让优秀文化产品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渠道。数字文明改变了这一切。今天,你发出一个信息,一秒钟可以巡游地球七圈半,而且全覆盖无死角。任何草根都有可能一夜走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意。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网络新词涌现出来。词语的背后是视角、是观念、是文化。目前,网络文学写手已经达到1300万人,其中签约作者60万人;网络文学作品1400万部,日更新1.5亿字,其中不乏像《芈月传》《甄嬛传》《琅琊榜》这样广受欢迎的作品。网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激情歌唱,全民K歌。像《老鼠爱大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2002年的第一场雪》《两只蝴蝶》等大量喜闻乐见的歌曲都是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如果你真是个音乐天才,马上会有经纪公司或专业机构找到你、买断你、包装你,哪怕你在天涯海角。来自全社会的文化创造者与我们的专业人士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文化的创造和创新。2、 技术化——从文化产品生产手段角度看文化产品是创意的产物。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电脑绘画几乎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手段;智能软件会让作曲家即时听到创作效果,随时修改;歌唱家跑调多远都不要紧,只要你出声,录音师就可以把你的音准拉回来;作家的创作手稿,恐怕早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电影尤其如此,不要说大片,就是普通的电影制作,离开技术手段也几乎是寸步难行。数字合成占比越来越大,对电影的本质、影像的美学意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010年3月9日,日本东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使用了3D全息投影技术。演唱者是一个虚拟歌星。声音则是在某歌唱家声音的基础上人工合成。演唱会骤然间掀起热潮,虚拟歌星圈粉无数。任何艺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而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瑕疵,而且还能创造出许多人力无法达到的境界。3、 智能化——从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角度看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数字文明进入了第二阶段。把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文化领域,促成了文化产品的颠覆性改变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脱胎换骨。比如VR可以让医学生在虚拟空间解剖尸体;AR可以在现实空间展示虚拟景象,把真实与虚幻融合到一起。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是实。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商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正在向人类的情商、向人类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发起冲击,成果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文化领域许多方面,如写报道、写评论、题诗作赋等。5G面世,将为物联网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赋智于物。智慧物体会时时向我们提供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对文化产品创造、运营、交易到消费全程提供版权保护。一句话,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性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4、 平台化——从文化产品传播形式角度看在传统工业文明形态下,文化产品传播特点是信息单向流动,渠道单一,方式单一,技术单一,批量生产,B2C。信息和知识不但可以售卖,而且是卖方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无限的网络空间为海量的信息同时立体化呈现提供了便捷手段。许多文化产品逐步从物质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从销售某个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转变为提供庞大的系统的知识库、知识领域;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供求互动;从产品形态固化转变为灵活服务各取所需……而且所有用户的相关信息尽在掌握。美国科学家梅特卡夫对平台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的规律:V=n,揭示出了数字文明产品与传统工业文明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规律。5、 个性化——从文化产品消费方式角度看个性化需求是人的天性所致,有人独乐乐,有人与人乐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传统文明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满足不了这种个性化需求。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柔性生产、3D打印、网络传递、智能化服务将越来越走进这个社会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可以让消费者从容选择,各取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信息爆炸令人眼花缭乱,在信息海洋中如何选择倒成了问题。个性化需求还表现在,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可以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网络文学读者可以与作者共同商讨故事情节如何发展。如果传统文明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揭示了接受美学的某些规律,那么今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版本”却成为常态。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体验感、参与感,刷出了存在感,更直接地展示了消费者的个性和价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中国电影投融资高峰论坛现场6、 全IP化——从文化产品资源开发角度看IP化之形成,至少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彼此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或形成新的业态。比如六大传统媒体走向融合,三大台合并,复合出版、中央厨房的开发等等。因此通过对IP的深度开发,不仅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拉长产业链。二是基于对文化产品版权的保护和开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比较健全,所以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不但可以矗立几十年、上百年经久不衰,而且不断推陈出新。迪士尼、好莱坞、百老汇、时代华纳等等。我国在版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执法力度和社会效果都难尽如人意,使得我们文化产品创新乏力。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2008年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十八大强调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并再次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版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大,文化市场日益规范。7、 融合化——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角度看除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也逐步融合到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成为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许多大文件都对文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做了系统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首先,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数十年来一直占GDP的20%以上,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40%以上,是仅次于军工领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其次,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入文化要素是必要条件。有时文化不仅给物质产品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了灵魂。比如江西鹰潭的樟木箱。第三,文化产业会拉动经济增长。一个景点、一个主题公园可带动周围吃喝拉撒睡一大片消费。第四,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8、 O2O化——从文化产品运营管理角度看所谓O2O,即线上线下的结合。能在线上解决的都在线上解决,需要在线下解决的就在线下解决。线上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挑战时间极限、用户信息精准等强项,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线支付为网络信息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是网络信息的产物,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也都是网络信息的产物。所以现代社会的任何领域,特别是信息领域和文化领域,不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不仅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想象的。线下首先使交易得以实现,其功能毫无疑问不可替代。我们从阿里巴巴公司业务五大支柱板块的结构中,就能看出来020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公司也是如此,比如重庆的猪八戒网。此外,线下的体验性特点,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比如实体书店实现从售书向综合文化服务的转变。所以O2O模式之伟大,不止在于建立了一个新模式,更在于它从更深层次、更宽的角度表现出了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的尊重;在于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经济哲学。亚马逊公司的发展史便是最好的佐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9、 金融化——从文化产品发展驱动角度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血脉。文化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杠杆的撬动。传统观念文人耻于言利。这是对财富的误解和误读。语言和货币是人类的两大发明。它们是奠定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石。十几年前,总署党组提出要打造一批上百亿的出版传媒集团。我们当时听了简直就是神话。那时最大的集团也就几个亿的规模。然而,一旦借用金融的力量,马上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达到17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有7家。从2008年开始,总署贯彻中央指示,与工农中建等各大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充分利用金融的威力,撬动行业发展。同时,我们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项目推介会,搭建文化产业与各种社会资本联姻的桥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上说,过去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更深层次、更大维度的助力。10、 国际化——从文化产品面向市场角度看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把地球真正包裹成了小小寰球。每天早晨第一眼看手机,全世界的信息便送到了你面前。真正做到了立足床头放眼世界。2017年入境客人1.39亿人次,出境游1.43亿人次。所以在数字文明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时时刻刻都在身边进行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想堵都堵不住。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已经完全不可能。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某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必须、或者说不得不融入国际大舞台。实际上融入国际大舞台只是一种形式。本质上它是一种价值观的大PK,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大PK。“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

爱死你

中国改革与发展课题组调研——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策略

范玉刚教授就锦江区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在发言中指出,锦江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成为城区发展的主线,文化产业强势发展。文化产业这些年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锦江区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结合锦江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他指出:第一,文化产业的全球战略格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球性凸显,主要表现在全球战略格局,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战略格局的重构越来越体现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重构。以文化产业为中心来展开,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我们提到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世界发达国家都纷纷占据文化产业的制高点,这意味着占据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产业链的制高点,更是价值的制高点,区域性的文化市场越来越快地进入全球经济。第二,我国对文化的理解。我国提出文化全国战略,相对应的文化政策越来越走入国家政策的中心。近些年,文化产业强势发展,从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文化的价值和文化的存在。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不单是指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发展的关键词。另外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的一个阶段。怎么理解文化,这就涉及到每个不同的国家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诉求的目标都不同,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第三,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现在有一个提法叫做城市的功能转型,很多城市打出了文化的旗号。从全球来看,现在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竞争怎么在众多的城市中突出来,怎么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这些才是城市的底蕴和特色,但城市在发展文化中要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文化的规律。同时,新常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有些产业比重要下降,有些产业比重要上升,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上升,因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高,同时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越好这个地方的社会肯定越来越和谐,社会矛盾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它有利于增加人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第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我国提出的文化建设包括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事业,一个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十六大才开始从理论上提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式,城区的繁荣发展也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不仅奠定了文化消费基础,所培育的文化消费人群更是提供了在满足基本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让大众对文化有了认知,有了文化上的自觉。文化产业就是满足大众的这些需求,所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协同促进的。第五,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转变:从政策扶持到制度构建。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处于拐点阶段,这10多年的发展都是依靠政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利于文化产业真正发展壮大,资金上的直接扶持对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多大意义,而是需要通过环境的改善,通过完善市场的制度来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要有所作为,例如人才的培养,所以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哪些要有所为,哪些要有所不为,这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体制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我们有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有设施、场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对于这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都可以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没有文化部更没有宣传部,但是它的文化运行得非常高效,因为它有大量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政府在文化发展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但核心要落在文化上。这些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意识到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不是一个完善的、公开的、透明的、统一的市场,文化市场存在弊端,需要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建构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具体思路表现为:首先,把文化产业放在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文化,文化产业是要跟国民经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相融合的概念,这才是文化的本意。例如现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越来越跟前端的制造业和下端的装备业相融合,以此来提升他们的附加值,文化产业就是要跳出原来的小圈子,进入国民经济的大圈子。其次,把文化产业放在文明的传承和积累中。文化产业在整个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力,成为现代文明的积累方式。文化产业就是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最核心的载体。最后,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中心。锦江区作为一个地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是多元文化格局,但要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形成主流价值认同才能形成主导型文化产品,这种主导型文化产品一定要跟我们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一定是辨识度的文化产品才能把发展长远,才能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供稿:北京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始有

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10月25日,2019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庄)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组委会指导,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支持,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领导共同出席并各自发表了对目前科技工作的前进方向给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本次论坛聚焦融媒体、智慧文博、数字娱乐、5G、AI、智能硬件、智慧营销、工业设计等文化科技融合新热点,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望文化科技融合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新思维和新角度。论坛共分为主题演讲和成果发布两大环节,主题演讲环节中,八位演讲嘉宾围绕热点分享了各领域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科技部高新司郑方能的五点看法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是科技型企业在兴起,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四是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五是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关、研发正在得到全面的部署。科技部高新司现代服务业与空天处处长郑方能在致辞中谈到,自2012年启动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以来,全社会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郑方能处长还在会上发言中表示,以网络、5G、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和重构着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模拟仿真与虚拟影像技术的在大型活动与影视创作播演中提供了高精度、大场景、跨时空的数字场景可视化的立体仿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已经实现了机器作曲写诗作画。现代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在形成巨大的动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去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融合新技术,第二个是融合好创意,第三个是融合相关产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表示,“目前的趋势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未来将着重凸显在融合新技术、融合好创意、融合相关产业三方面。首先是融合新技术。这中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向深度推进,由此带动着整个文化领域的创新。那么除了信息技术之外,我们的文化技术创作生产、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又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这都是需要我们给予关注的。二是要融合好的创意。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创意致胜的时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在国家实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过程中,创意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三是融合相关产业。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我们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这些实体经济的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由此给我们文化科技创新开辟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到一起,国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得到了体制上的保障和推动。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我们的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或者更准确的说,我们要走在前面发挥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思路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呼应。《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两条主线四个方向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发布并解读了《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文化科技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和演进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微观创新、文化发展、产业组织、创新链条、重点业态等多个视角来描述,但每种视角似乎都难以全面涵盖其动态变革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理论界、产业界至今缺乏共识定义的原因。因此,本报告并不对文化科技融合作限定性定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发展、宏观变化的范畴尝试描述: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根据这四个方向,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报告从范畴与意义、秩序与变革、痛点与趋势、发力与布局几个方面切入,首次成体系地介绍了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态势。宋洋洋指出,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是下一步我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重点方向。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鼓宫宫动

加快实施“文化+”战略 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乔雪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站稳脚根的基础。“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完整、独特、至高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陕西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雎励军在中国(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陕西的科技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成为国内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新高地。一直以来,陕西省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创建了大量的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双创服务平台,利用财政资金支持了众多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西安国家级文化与科技示范基地等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不断涌现。对此,雎励军指出,下一步,陕西省将紧紧依托富集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以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的顶层规划设计,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品牌,以前沿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为重点方向,不断拓展文化科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引领陕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西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少宁在论坛上介绍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2018年,西安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数达到48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总量的66.1%。在“2018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排行榜”中排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5位。蒋少宁表示,西安市提出了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和积极建设丝路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副组长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市级财政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亿元的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挖掘、培育辖区文化产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帮助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随后,西安高新区纪工委书记王宽让发布了《西安高新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试行)》,提出高新区每年列支3亿元专项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筹备建立总额为30亿元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从政策的内容可以看出,高新区已经明确将文化产业纳入西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套组合拳,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定高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方向是突出高新特色,定位“文化+科技”;发挥自贸区优势,构筑丝路人文交流中心,建立文化人才库;打造“时尚高新”新名片;积极协助企业达成上市条件,并将奖励对象涵盖到个人,支持优秀作品创作;实现科技引领、资本活跃、时尚聚集的高新文化产业新格局。

女帝

广东粤剧传统文化产业战略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洽谈会

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项目部一部一行人员驱车前往中山市香山粤剧研究院同粤剧大师邓志驹及黄忠孝先生等讨论粤剧项目落实方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指示,粤港澳三地通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的粤剧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申遗”成功消息一夜传遍大江南北,闻者无不欢欣鼓舞。然而,粤剧界并没被“一片光明”的天真幻想所笼罩,相反“泼冷水”的警醒之声频繁响彻耳畔。省内粤剧名家直言不讳地称,“申遗”成功的确有利于提升知名度、形象宣传和争取更多资助,但并不能根本性地扭转目前粤剧面临的困境。“人才青黄不接,技艺濒临失传,代表剧目陈旧,观众缺乏兴致。这些‘要害"招招致命,光凭‘申遗"成功就能解决吗?切不可盲目乐观!”“改革是粤剧唯一出路。”作为粤剧界“革新派”的“中坚分子”,广州粤剧院院长倪惠英说:“粤剧的传统是因势而动,求‘新"、求‘变"。社会生活和观众审美早已不复往昔,粤剧需要的不是文物式静止不动的封存,它不能和时代脱节,也不能远离观众而存在。邓志驹先生作为越剧界最具代表性人物,对于越剧人才界断现状感到恐慌,从业四十余年深感责任深重,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运作模式,如何让年轻人了解粤剧并喜欢上粤剧?将是未来工作改革的重心。邓志驹先生与我司项目人员一致意见:推动粤剧文化产业发展及传承需要有市场化运作思路和方向。期间我们参观了邓志驹先生个人声像收藏馆、唐涤生展览馆、业界名人展厅等,将来以产业形式落地发展落实思路,将建设粤剧百年名人堂、粤剧历史文化馆、演出馆、户外演出、粤剧培训学校,教师公寓、八和会馆等产业。举办大型赛事,联动粤港澳、东南亚华侨、欧美华侨爱好者。

鬼情人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五点思考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含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十九届四中以来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个时代课题,它关系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也关系到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也关系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无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这对于我国为实现民族复兴、争取世界话语权而言是令人欣喜的好局面。但尽管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正盛,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政策完善在现代文化产业治理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在促进文化生产力解放方面,国家文化建设路径与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优化方面,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必须进行冷静地思考。一、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的政策目前,现代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多体现为实现经济效益。目前,各地区还存在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考虑自身实际,各部门为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不考虑自身特征,各行业缺乏对现代文化产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导致文化发展却未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导致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失衡。另外,培育现代文化产业,需要国家整体规划、系统实施。但现行的相关政策,局部出现了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各部委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有的政策长效性不足,甚至见子打子、朝令夕改,对现代文化产业造成干扰和破坏。并且,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各地区政策往往出现雷同特征,创新的缺失导致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的缺乏。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规律、生产传播等环节认识的理论准备不足,依然片面考虑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作用。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本体论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初期,有部分人提出文化产业化发展,使文化在意识形态功能之外重新恢复经济功能,这会导致我国意识形态之根的松动,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自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正是因为旧体制的约束和缺陷使得我国文化生产力不足,导致没有丰富和足量的优秀文化产品,进而大量富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趁虚而入,冲击了我国青年人的思想和价值判断。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解决我国文化体制中政企不分、忽视市场、职能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在处于文化体制改革过程的现代文化产业治理,如何处理法条刚性与治理柔性的平衡,文化立法如何与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性,这既是立法技术上绕不开的问题,也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本体论的重要表征。在此情势下,如何依据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立法,建立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企架构和法律杠杆,建立政府,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意识形态部门与文化市场之间明晰的边界,构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治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产业治理体系,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三、探索文化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美国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特点表明,文化现代化既是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的标识,同时还是国家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环境条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完成文化的现代化,就不能称为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虽然现代化进程已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但仍然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改良国家文化建设路径、文化治理路径和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来处理中西文明关系和把握海内外文化消费市场,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的时代课题,同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维护文化安全,稳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战略问题。20世纪末以来,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从西方到亚太地区诸国纷纷提出“创意国家”发展战略,“创意国家”的提出,不只是“创意经济”的简单概括,还是全球进入创意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后,为应对时代特点而提出的现代文化产业建设新理念。此外,该战略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策略,许多国家也因该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国家文化现代化。因此,应该重视“创意中国”的概念,着手对文化治理的国家路径和产业模式的研究。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文化治理模式;二方面要推动建设以创意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城市和创意国家;三方面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度发展文化产业。四、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实践近年来,我国现代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困境。第一,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知割裂,导致忽视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命力和潜在价值空间,甚至把保护和开发严重对立。第二,“互联网+”产业融合问题。在由科技创新引发的文化行业整体性变化中,如何利用“文化+互联网+”的新型平台,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生态农业、智能制造、互联网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乡村”和“文化+设计”等支持系统,需要研究文化行业的体制壁垒、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等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深入到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背后的文化生产关系的研究。第三,对现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不够明晰,对现代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动力的研究不足,整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空间。具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实施粗放型、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产业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市场的各类主体发展不均衡,许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仍然难以做大做强,更高形态的文化消费模式尚未建立,文化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不够充分,资源依赖现象较为普遍,产业发展避难就易,陈陈相因。我国文化产业急需问诊把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该重视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不但要研究文化产业现状,发现问题;还要理清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然,还要寻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五、重视现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时代,劳动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明日黄花。将文化资源通过技术和内容的附加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这是知识密集型现代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同时是国家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在这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创意阶层起到关键作用。创意阶层一般而言在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内容创意密集型、文化组织密集型的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以内容创意、技术创新和创意策划工作为导向,以“知识分子形态出现,重任之一就是努力破除限制人类思想和沟通的刻板印象和化约式的类别”。另外,对于创意阶层的评估标准应体现到创意的实现上。在西方语境中,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开始慢慢地将“创造力”一词用于艺术家,用于人的“创造”,来指认艺术家创作,他们被认为是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可以创作出有“创造力”的作品。根据相关资料,21世纪初期,美国已有创意人才近四千万人,这样一种新兴的阶层,在在不断地告诉增长,换而言之,美国出现了世界级的创意人才聚集的情况,由于创意阶层的集聚,美国各门类创意产业的人力需求得到缓解,创意氛围更加具有活力,城市的文化产业水平和文创内容生产都在增加和拓展,创意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也在提高和丰富,也因这样变化,美国政府出台了更多有利人才吸引政策,进而又集聚更多创意人才,实现城市创意建设的良性循环。不得不说,创意阶层的培养和集聚是美国创意产业居于世界顶端,创意城市建设居于世界顶端的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当然,也是其结果,二者共生,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如何培养和集聚创意阶层,培养和集聚具备什么能力的创意阶层,这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当今时代,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博弈越来越显现为文化精品之争,其背后是一个国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国家文化整体实力的竞争。全球文化竞争的严峻形势倒逼我国必须构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治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本体论建构,必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以文化治理构筑文化繁荣发展格局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是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责编:吴敏

臣以神遇

蚌埠:“文化+”战略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安徽省公布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考核结果,蚌埠市综合排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及落实”单项排名居全省第一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6.79亿元,首破百亿大关,占GDP比重5.6%,居全省第三位;互联网及数字创意类企业增幅达27.95%,居全省第三位。创新“文化+”战略 引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由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投资138.6亿元规划建设的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小镇,规划面积3.5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78平方公里。目前,该项目已投资78.2亿元,未来三年将新增投资60.4亿元,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产值100亿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年接待游客50万人,形成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特色、社区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省级特色小镇。这是蚌埠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新区充分发挥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示范引导作用,加快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骨干性文化企业,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基地。早在2017年,蚌埠市就致力于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旅、发改、财政、经信、招商、统计等部门各司其职,产业规划、项目筹划、招商谋划到资金计划、工作策划都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推进,逐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科技优势,融入文化元素。作为蚌埠市三大优势产业,硅基新材料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坚持与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产业进行融合,伴随着安徽省大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凯盛科技、蚌埠德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60多家科技企业的崛起,蚌埠市逐步形成了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始于此,却不止于此。在推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同时,蚌埠市还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带动社会投资。强化项目带动,谋划扩充文化旅游项目,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促进文化和旅游在农业、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入融合,推出一系列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行品牌。2019年,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考核中,蚌埠市“文旅融合发展”单项排名全省第一。重大项目带动 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安徽禾泉农旅小镇规划面积284.08公顷,总投资10.395亿元。目前,小镇一期即禾泉农庄已完成投资3.69亿元,已建成皖酒文化基地一期、花博园、禾泉酒店、生态餐厅、养殖基地、手工创意坊、非遗传承中心、逛吃街等重点项目,集聚科研机构2家,创意创业28家,经营户270余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被评为省级特色小镇。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群,在蚌埠市,类似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有很多。牵住项目这个牛鼻子,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形成省、市、县区三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构建起齐推进、广覆盖的项目建设格局。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首推力量,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瞄准文化科技融合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和文化旅游产业,精心梳理策划、包装一批吸引力强、可行性高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今年,蚌埠市编制文化招商“一案一表两库”,即年度招商活动方案、外出招商计划表、重点招商项目库、重点目标企业库。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谋划招商项目22个,计划引进资金226亿元,梳理重点目标企业65个。为减少疫情影响,蚌埠市积极探索运用新渠道新形式新手段,让项目招引从“线下”到“线上”,“面对面”为“屏对屏”,随时掌握在谈项目动态,紧盯重点目标企业,开展网上项目推介,坚定企业来蚌投资文化产业的信心。今年以来,通过线上交流、线下拜访等方式开展招商30余次,签约项目2个,总投资7.3亿元。在抓好项目招商、落地、建设等环节的同时,该市还注重做好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工作,今年确定38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716.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7.89亿元。政策解困纾难 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影响和冲击,为纾解产业发展困境,蚌埠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对疫情的系列政策措施,对全市35个重点文化项目及165家规上文化企业复产复工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对于受疫情影响暂未复工的项目,加大帮扶力度,现场解决制约复工复产的困难问题。今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文化和旅游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复工指南》《蚌埠市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切实用好用足政策,帮助企业共渡难关,鼓励文化企业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以“真金白银”为企业解困纾难,助力复工复产。高新区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及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项目成功获批文化强省专项资金255万元;拟定2020年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奖补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给予奖补,奖补金额187万元;对2019年度省市专项资金奖补项目进行跟踪督查、结项考评,金额338万元。蚌埠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蚌埠市将重点做好“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针对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存在的空白进行补链延链强链。同时,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性产业。 (吴媛媛 张岑岑 和鹏飞)

夏风

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 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研究

[摘要] 加快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组织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 快;但当前也存在着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供需缺口较大、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据此提出发展的战略,即: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制定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期促进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目前,《“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等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对促进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出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既是政府与学术界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民生产业的重要支撑产业,自“ 健康中国” 理念提出以来,健身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到全新时期,其经济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快。随着国家政策引领健身休闲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 一)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需求加快全民健康发展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康的广泛开展,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纲要》将“ 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把“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单独成章,并明确提出优化市场生态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2019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健康中国行动( 2019 - 2030)》 两个重要性纲领文件,主要“ 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专项行动”列入主要行动内容。随着体育健身和医疗融合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效应红利的释放,“ 健康中国” 战略将为后疫情时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开辟更加广阔的资源空间。可以预见,疫情后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将以寻求健康休闲文化产业与享受健康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新体育产业形式,逐渐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的核心产业,因此,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重要驱动力。( 二) 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需求全民健身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 2011 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 实施结束,再到2016年6月23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颁发实施,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健全体育健身组织、丰富健身活动项目、开展健身指导、支持健身赛事、讲好健身故事和弘扬健身文化”是国家体育总局近期提出的构建新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大群众身边的七方面的健身活动工程新举措。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特别是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办发〔2019〕4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推动下,一是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扩大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新经济(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模,推动相关产业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环境,打造新的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水平,特别是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中发挥出的作用日趋明显,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全民健身新发展的高质量需求,更加需要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以全民健身引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三)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健康中国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系统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定位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纲要》提出了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的行动要求。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是实现国民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催化剂。目前,国民体质健康下降不仅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也将阻碍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程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具有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和拉动健身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在全国疫情后应从“危”与“机”的转化中抢占机遇,抓住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引导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自我恢复与创新发展,构建完善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机制,进一步培育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实现《纲要》提出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促进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体育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决策部署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发展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多项政策和实施措施,给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2012年美国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460亿美元,吸纳就业610万,为各级政府贡献税收796 亿美元,是仅次于医疗、金融的第3大产业。根据《2018-2019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及新兴业态融合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分布中,体育用品产业的占比已经降至42%,而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占比达到 15%,远高于我国目前的 6%。目前我国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规模为 9000 亿元左右,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30000 亿元的目标差距明显。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供需缺口大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消费型产业,具有明显的需求供给特征,当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有效供给呈现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区域健身休闲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不同职业群体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冰雪场馆的建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效应的影响下,发展较快,但根据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冰雪运动还面临“群众参与度不够、场地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短缺” 3大短板。以北京市为例,随着近年来北京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增加,尤其是面临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北京市面临的场馆( 雪场、冰场) 困难更为突出。究其原因是有关政策的限制,冰雪场馆发展难;冰雪场地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冰雪场地运营成本呈上升趋势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 健身休闲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健身休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目前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冰雪、赛车、马术、户外和极限等运动项目开发不足,加上组织形式落后等方面原因,阻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区居民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要求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丰富区域健身休闲产品的供给,补齐区域健身休闲产品供需缺口较大的短板,开发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创新品牌产品,满足不同城乡社区居民健身休闲活动开展的集群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差异化需求。因此,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后,加快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三)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当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严重。(1)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国是一个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需求大国,由于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正在跟进,但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特别缓慢,公共服务与政府有效供给能力非常有限,解决目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失衡问题是当务之急。(2) 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目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服务经营单位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健身休闲活动场所、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尤其在乡村较为落后地区的健身休闲供给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3)项目开发不平衡。健身休闲项目是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提供较多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有氧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等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异质度不高,缺乏经营民俗民间传统特色的区域健身休闲项目。尤其是适合城乡大众参与的区域健身休闲项目缺乏创新性、引导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和不同行业特点的区域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的需求,在打造特色区域健身休闲项目的品牌化、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民族化和本土化运营上没有真正下功夫。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一) 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构建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是指凡能直接或间接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的生态资源都应纳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的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重创了整个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在后疫情时代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加快补齐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突出的短缺,深度挖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服务功能效应红利的释放,构建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优质环境。作为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圈体系重要内容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是最基本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产品,也是最普通的民生福祉。因此,作为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是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元素,其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绿色生态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缺乏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模型显然并不完整。如何根据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环境中,主要是通过临近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环境资源的整合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信号传递给产业投资者,往往具有更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对进一步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北京筹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为京津冀鲁豫及周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构建带来新的契机。根据京津冀鲁豫及周边地区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发展环境,如何充分挖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资源优势,实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目的地的整合战略,建立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目的地,对推动良好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的构建具有明显的拉动力。以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良好环境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品牌健康休闲文化产业资源为支撑,以不同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产品为吸引,综合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世界遗产地资源的实力,参与到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建设中,形成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集聚区打造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项目,提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建设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生态布局(见图1)。图1 良好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构建的基本框架疫情对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影响了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生态圈建设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健全保障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实施措施,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绿色、低碳和系统循环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区环境的体制机制,构建以绿色、低碳和系统循环需求驱动为引领的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新模式,加快后疫情时期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共赢的创新模式。( 二) 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供给的发展不仅包括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创新产品的增加,还包括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设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水平等在内的整个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有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有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供给形象的识别系统。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大众传媒公共空间统一规范化的视觉设计,系统有效地把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理念、服务意识、服务使命感等传播给社会公众,让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健康发展,提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和延伸功能。(1)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理念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建在资源、市场、产品结构等层面上的理念创新,实现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服务战略的统一化,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好深度贫困地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品牌和民族风情牌。(2)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行为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通过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行为,重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资源安全,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行机制,以便形成统一的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市民形象建设工程的红利释放效应。(3)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视觉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供给理念确立的基础上,重树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信心和恢复市场活力,通过科学运用视觉传达顶层设计的方案,创新性设计出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满意度的识别符号和评价指标,以刻画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供给的特性,使社会各界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创新理念。尤其在整个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应以创新理念识别系统为核心战略能力,以科学健身和健康行为识别系统为支撑,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视觉识别系统为载体展现出的新成果,建立一个符合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健身健康环境,必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框架(见图2)。图2 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框架( 三) 制定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塑造并传播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形象,是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的推动与应用创新的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的制定,首先必须把政策引导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首要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根本宗旨,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主攻方向,把文化自信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主动融合功能和作用红利全面释放的效应,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引向纵深发展,形成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打造“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名片,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互惠共赢,进一步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四) 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与旅游业、金融业、制造业、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紧密相连的一个系统建设工程,其涉及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消费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内容较多。其中,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是涉及多个主体、关联众多环节、影响许多方面的一项综合治理工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大众娱乐与消费习惯转变的双重影响,随着国家旅游企业恢复经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将迎来新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在满足公众精神需求和引导民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在抗击疫情和防控疫情时期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巨大。随着后疫情时代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旺季到来,激发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活力和扩大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规模,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实的可能,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提升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质量,是体育产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健康的有效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环境与法治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工作实则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暖心之举,是实现大众放心进行健身休闲消费的重要保障。监管部门应依法维护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秩序,在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黑名单制度的同时,通过评选一些优质健身企业、协会,营造放心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消费环境,做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的精细化,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奉献给消费者,以高质量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健康的需求。( 五) 加快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聚集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诸多应用型专业人才聚集的发展过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得以实现。《国办发〔2016〕77 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在国家战略决策下,虽然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类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懂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培训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较少,已经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后疫情时代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推动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探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创新“校企研”联合培养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高等院校要设立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院(系),重点培养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经营策划、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等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快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资金多方参与投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政策、资金、师资和管理保障体系,将专业教练员投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之中,保障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邱建国 孙晋海)(作者:邱建国 孙晋海)

使民心一

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昌校宇12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峰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围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优化产品供给。始终把提供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二是培育新型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是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数字文化内容向旅游领域延伸,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四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丰富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知识服务等数字消费,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新兴消费,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五是构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和应用,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用好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优化营商环境,对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留足发展空间。(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