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组图」竹竿

2020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组图」

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营收达40196亿元近几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在6万家左右波动。其中,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企业数量为5.8万家,较2018年减少2311家。到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为5.9万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3635家。再从我国文化产业营收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营收平稳增长。2020年上半年,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4019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2%,但较2020年一季度的下滑幅度(-13.9%)有所收窄。可见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行业复工复产成效显著,加上疫情期间“文化+互联网”新业态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将加速复苏。注:国家统计局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将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调整为80986亿元。创意设计服务实现正增长我国文化产业所涉及的相关行业较多,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行业。2020年上半年,内容创作生产仍是我国文化产业中较大类别,实现营收9743亿元,比重达到24.2%。同时,从各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增速来看,2020年上半年各文化产业类别同比增速均较一季度有所收窄,我国文化产业经营情况正不断回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新闻信息服务一直保持10%以上的正增长,而2020年上半年创意设计服务营收增速转负为正,实现同比增速3.3%。文化服务业为产业核心部分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中文化服务产业和文化制造业仍占据较高比重,其中文化服务业实现营收18598亿元,占行业总营收46.3%,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门;文化制造业实现营收15383亿元,占比为38.3%。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该区域实现营业收入30460亿元,占行业总营收的比重达到75.8%。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蓝龙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动于无方

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

1.1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运营情况2020年2月14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结构不断优化。一、文化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增长23.0%、13.8%、11.3%,增速均超过10%;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文化投资运营由上年下降0.2%转为增长13.8%;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6.5%。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三、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2019年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9.2和8.0个百分点;占比为40.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四、中西部地区占比提高2019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8%,分别比东部地区快2.3和5.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7%和9.7%,分别比上年提高2.3和1.2个百分点。1.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200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100个,自此数量开始猛增,到2013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进入稳定发展期,2014-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保持在2500个左右,其中,2018年数量达到2599个,说明全国各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建设,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效应和竞争优势。图表39 2005-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数据来源:文化委1.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图表41 中国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从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区域板块。图表4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六大区域板块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杨贵妃

山东烟台:文化产业如何成区域发展新引擎

发展创意设计、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业态,深度开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扩容“文化+”、构建“全门类”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个核心区之一,烟台市加速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日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烟台市委宣传部就该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蓬莱市等6县(市、区)实地考察,围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业态培育等问题广泛研讨、交流经验。优惠政策助力产业发展走进烟台市载体规模最大、企业聚集度最高的文创产业综合体——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动漫影视、数字媒体、游戏研发等产业门类丰富,配套服务齐全。据烟台市芝罘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初沛晟介绍,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由芝罘区人民政府主导运营,先后投入6亿元进行载体和平台建设,搭建了摄影棚、录音棚等技术平台和文化创意网、创客云等线上服务平台,均以成本价提供给企业使用;同时,当地还设立创投基金与政府补贴,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资金支持。得益于政策优惠,该产业园如今已吸引380多家企业入驻,为320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去年,园区总产值逾9.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据了解,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举措,在财税、土地、金融、工商等方面加强引导,2019年拨付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00万元。此外,烟台市还通过评选十大县域特色文化产品和十强文化创意产业、十大文化企业,鼓励各县(市、区)及相关企业用活政策、资源,释放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在前不久公布的烟台首批十大县域特色文化产品名单中,莱州毛笔位列其中。“莱州毛笔有‘健、齐、圆、尖’的特色,制笔技艺已有近600年历史。但长期以来,莱州毛笔制作多以家庭为单位,集聚度不够,品牌后劲不足。”制笔艺人滕占锁介绍,为形成抱团优势,当地政府主持创建了莱州市状元笔展示基地,为制笔个人和企业提供工作室和展示平台。自2016年基地建立以来,莱州毛笔销量较之前提升了约10%。业态融合催生特色品牌借助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烟台市通过“文化+科技”“文化+制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业态,形成诸多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在烟台,中国古代礼乐重器编钟通过“文化+科技”成为闪亮的传统文化符号。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成功研制出数款符合国际标准化乐器性能的新编钟。“传统编钟演奏门槛高且需多人配合,而借助现代技术的新编钟可实现单人操作,在保留传统乐器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应用空间,市场前景可观。”该公司负责人李韦说。“八仙葫芦”是蓬莱市依托非遗“葫芦雕刻技艺”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产品。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八届山东文博会上,传承人宋玉良带着他的“八仙葫芦”及葫芦手链、葫芦茶叶盒等产品亮相烟台展区。宋玉良介绍,近几年,他借助“文化+非遗”“文化+旅游”,不断丰富葫芦文创产品种类,除入驻展会、景区、大型商场外,还在蓬莱市开设了两家“八仙葫芦”专卖店,产品广受欢迎,已同步销售至国际市场。作为全国有名的“金都”,招远市则以传统黄金加工生产工艺为依托,借力“文化+制造”打造了招远黄金博物馆、淘金小镇等特色景点,通过“魅力金都 黄金之旅”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直接带动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经济增长。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招远市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82亿元,同比增长8.6%。资源集聚激发人才活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资源集聚也激发了人才活力,为烟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变化。几年前,蓬莱市登州街道三里沟村还是个贫困村,近年来,以“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子。村支书郑晓东曾在商界打拼,他瞄准依托生态、民俗等融合发展的好机会,在三里沟村注册成立古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围绕村中古槐、古桥、古井做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时借助村中传统胶东特色民居,推进以民宿、餐饮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入驻,一批懂业务、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烟台龙口是国内管乐器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现有生产制造企业42家,年产值逾3亿元。泰山管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是烟台市评选出的首批十大文化企业之一,据公司党支部书记吕春厚介绍,围绕核心业务,公司成立了高技术研发人才队伍,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7%用于研发,对原材料、工艺、产品设计等进行创新。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申请相关实用新型专利14项,年产各类管乐器50余万件,销售收入达4.5亿元。“我们还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及管弦乐教育等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吸纳了一批复合型人才,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吕春厚说。“近年来,烟台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助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下一步,烟台市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龙头企业不突出、文化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通讯员 张兆友)

民知其母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集报王

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 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研究

[摘要] 加快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组织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 快;但当前也存在着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供需缺口较大、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据此提出发展的战略,即: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制定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期促进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目前,《“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等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对促进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出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既是政府与学术界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民生产业的重要支撑产业,自“ 健康中国” 理念提出以来,健身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到全新时期,其经济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快。随着国家政策引领健身休闲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 一)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需求加快全民健康发展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康的广泛开展,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纲要》将“ 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把“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单独成章,并明确提出优化市场生态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2019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健康中国行动( 2019 - 2030)》 两个重要性纲领文件,主要“ 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专项行动”列入主要行动内容。随着体育健身和医疗融合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效应红利的释放,“ 健康中国” 战略将为后疫情时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开辟更加广阔的资源空间。可以预见,疫情后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将以寻求健康休闲文化产业与享受健康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新体育产业形式,逐渐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的核心产业,因此,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重要驱动力。( 二) 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需求全民健身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 2011 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 实施结束,再到2016年6月23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颁发实施,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健全体育健身组织、丰富健身活动项目、开展健身指导、支持健身赛事、讲好健身故事和弘扬健身文化”是国家体育总局近期提出的构建新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大群众身边的七方面的健身活动工程新举措。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特别是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办发〔2019〕4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推动下,一是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扩大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新经济(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模,推动相关产业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环境,打造新的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水平,特别是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中发挥出的作用日趋明显,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全民健身新发展的高质量需求,更加需要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以全民健身引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三)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健康中国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系统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定位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纲要》提出了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的行动要求。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是实现国民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催化剂。目前,国民体质健康下降不仅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也将阻碍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程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具有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和拉动健身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在全国疫情后应从“危”与“机”的转化中抢占机遇,抓住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引导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自我恢复与创新发展,构建完善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机制,进一步培育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实现《纲要》提出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促进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体育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决策部署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发展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多项政策和实施措施,给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2012年美国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460亿美元,吸纳就业610万,为各级政府贡献税收796 亿美元,是仅次于医疗、金融的第3大产业。根据《2018-2019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及新兴业态融合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分布中,体育用品产业的占比已经降至42%,而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占比达到 15%,远高于我国目前的 6%。目前我国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规模为 9000 亿元左右,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30000 亿元的目标差距明显。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供需缺口大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消费型产业,具有明显的需求供给特征,当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有效供给呈现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区域健身休闲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不同职业群体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冰雪场馆的建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效应的影响下,发展较快,但根据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冰雪运动还面临“群众参与度不够、场地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短缺” 3大短板。以北京市为例,随着近年来北京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增加,尤其是面临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北京市面临的场馆( 雪场、冰场) 困难更为突出。究其原因是有关政策的限制,冰雪场馆发展难;冰雪场地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冰雪场地运营成本呈上升趋势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 健身休闲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健身休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目前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冰雪、赛车、马术、户外和极限等运动项目开发不足,加上组织形式落后等方面原因,阻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区居民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要求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丰富区域健身休闲产品的供给,补齐区域健身休闲产品供需缺口较大的短板,开发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创新品牌产品,满足不同城乡社区居民健身休闲活动开展的集群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差异化需求。因此,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后,加快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三)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当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严重。(1)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国是一个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需求大国,由于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正在跟进,但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特别缓慢,公共服务与政府有效供给能力非常有限,解决目前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失衡问题是当务之急。(2) 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目前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服务经营单位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健身休闲活动场所、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尤其在乡村较为落后地区的健身休闲供给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3)项目开发不平衡。健身休闲项目是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提供较多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有氧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等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异质度不高,缺乏经营民俗民间传统特色的区域健身休闲项目。尤其是适合城乡大众参与的区域健身休闲项目缺乏创新性、引导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和不同行业特点的区域健身休闲运动项目的需求,在打造特色区域健身休闲项目的品牌化、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民族化和本土化运营上没有真正下功夫。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一) 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构建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是指凡能直接或间接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的生态资源都应纳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的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重创了整个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在后疫情时代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加快补齐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突出的短缺,深度挖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服务功能效应红利的释放,构建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优质环境。作为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圈体系重要内容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是最基本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产品,也是最普通的民生福祉。因此,作为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是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元素,其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绿色生态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缺乏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模型显然并不完整。如何根据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环境中,主要是通过临近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环境资源的整合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信号传递给产业投资者,往往具有更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对进一步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北京筹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为京津冀鲁豫及周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构建带来新的契机。根据京津冀鲁豫及周边地区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发展环境,如何充分挖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资源优势,实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目的地的整合战略,建立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目的地,对推动良好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的构建具有明显的拉动力。以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良好环境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品牌健康休闲文化产业资源为支撑,以不同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产品为吸引,综合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世界遗产地资源的实力,参与到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建设中,形成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集聚区打造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精品项目,提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环境建设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生态布局(见图1)。图1 良好区域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构建的基本框架疫情对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影响了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生态圈建设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健全保障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实施措施,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绿色、低碳和系统循环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区环境的体制机制,构建以绿色、低碳和系统循环需求驱动为引领的良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发展环境的新模式,加快后疫情时期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共赢的创新模式。( 二) 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供给的发展不仅包括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创新产品的增加,还包括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设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水平等在内的整个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有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有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供给形象的识别系统。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大众传媒公共空间统一规范化的视觉设计,系统有效地把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理念、服务意识、服务使命感等传播给社会公众,让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健康发展,提高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和延伸功能。(1)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理念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建在资源、市场、产品结构等层面上的理念创新,实现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服务战略的统一化,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好深度贫困地区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品牌和民族风情牌。(2)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行为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通过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的行为,重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资源安全,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行机制,以便形成统一的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市民形象建设工程的红利释放效应。(3)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视觉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供给理念确立的基础上,重树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信心和恢复市场活力,通过科学运用视觉传达顶层设计的方案,创新性设计出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满意度的识别符号和评价指标,以刻画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供给的特性,使社会各界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创新理念。尤其在整个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应以创新理念识别系统为核心战略能力,以科学健身和健康行为识别系统为支撑,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视觉识别系统为载体展现出的新成果,建立一个符合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健身健康环境,必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框架(见图2)。图2 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框架( 三) 制定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塑造并传播良好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形象,是提升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的推动与应用创新的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策略的制定,首先必须把政策引导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首要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根本宗旨,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主攻方向,把文化自信作为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主动融合功能和作用红利全面释放的效应,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产品促销引向纵深发展,形成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打造“ 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名片,实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互惠共赢,进一步促进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四) 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是与旅游业、金融业、制造业、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紧密相连的一个系统建设工程,其涉及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消费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内容较多。其中,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是涉及多个主体、关联众多环节、影响许多方面的一项综合治理工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大众娱乐与消费习惯转变的双重影响,随着国家旅游企业恢复经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将迎来新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在满足公众精神需求和引导民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在抗击疫情和防控疫情时期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巨大。随着后疫情时代推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旺季到来,激发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活力和扩大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规模,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实的可能,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监管,提升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服务质量,是体育产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后疫情时代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健康的有效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环境与法治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工作实则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暖心之举,是实现大众放心进行健身休闲消费的重要保障。监管部门应依法维护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秩序,在加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黑名单制度的同时,通过评选一些优质健身企业、协会,营造放心的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市场消费环境,做到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监管的精细化,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奉献给消费者,以高质量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健康的需求。( 五) 加快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聚集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诸多应用型专业人才聚集的发展过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发展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得以实现。《国办发〔2016〕77 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在国家战略决策下,虽然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在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类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懂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培训等应用型专业人才较少,已经影响了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后疫情时代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应用型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加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推动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探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创新“校企研”联合培养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高等院校要设立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院(系),重点培养健身休闲文化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经营策划、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等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快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资金多方参与投入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构建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政策、资金、师资和管理保障体系,将专业教练员投身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之中,保障我国区域健身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邱建国 孙晋海)(作者:邱建国 孙晋海)

明希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在行业报告方面,《报告》参见以国家发布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戳此查看)为划分标准,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围绕文化行业的14个行业进行分析,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等。在区域报告方面,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以及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个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策建议。此外,《报告》把握产业热点,围绕旅游、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创、博物馆文创、电子竞技等产业领域进行专题评述。案例部分则选取2018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综艺养成、现象级商业电影、在地艺术创作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及评述。201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重大政策接踵而至,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中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对此,《报告》提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特点,探讨201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面临问题、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18年度十大产业关键词。1.乡村振兴精准发力2018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也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化振兴是基础。从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到精准扶贫,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可以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传统手工艺、乡村土特产等行业发展,自下而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文旅融合战略深化2018年3月人大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彻底打破,开启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意见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性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努力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8年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3.资本市场热潮遇冷受2018年持续低迷的经济基本态势影响,市场反应谨慎冷淡,行业热钱退潮,资本逐步撤离,股市持续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倒逼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体表现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蒸发,变卖资产抵御寒冬,2018年年初文化传媒板块总市值高达10953亿元,截至11月仅剩6481亿元,缩水超过40%。4.行业整合积聚动力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行业公司向头部公司聚拢整合报团取暖,通过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间跨界融合,由行业内头部资源组成链条,使全产业链形态基本完备,从而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这些变动提高了并购资产的质量,避免了估值虚高,对后市预期有利,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进一步发展。5.原创内容繁荣生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技术商大举洄游,原创内容开发成为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文化产业通过打造新的内容产品和再造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自我造血”。2018年原创内容与技术平台混合为王,原创短视频、系列微视频商业发展模式更能促进原创内容开发,从而出现头部内容与原创内容协同共生。以网络电影为例,2018年原创剧本占比84%,文学、动漫、游戏、神话故事、真实事件等为网络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6.付费意愿日益增强随着市场发展,文化产品也多从免费阶段步入收费阶段。随着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愿意付费享受会员权益,可以抢先看剧、跳过广告、追剧、享受更好的画质等,超过70%的受访者已经开通会员,各平台会员用户含金量更高,付费意愿更强,带动了社会整体在内容产品领域中从“优质内容”向“兴趣内容”的习惯转变。7.沉浸体验平稳增长2018年沉浸式体验成为线下空间赋能的主要出路,搜索量提升达到数十倍,各行业对沉浸式体验的营销达到新高度。随着各类活动项目努力贴合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内涵,我们离万物皆可沉浸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关于沉浸式体验是否长期火爆的争论都已偃旗息鼓,无论它是新时代艺术的代言还是盛行一时的术语,事实证明我们已迎来体验价值新时代。8.城市营销塑造形象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已然开启,文旅融合让“城市营销”的概念逐渐兴起。城市营销的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多元化产业链为辅助。城市品牌塑造也早已不是简单地对在地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更包括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包容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旅游城市的营销更聚焦于城市硬软实力和环境的营销。9.智能文创持续助力在前沿文化产业领域中,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日益紧密。技术的发展变革正深刻改变着创意设计业的商业模式,颇具未来感的“智能文创”将引领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以互联网平台化和数据服务为主导的技术,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以用户画像、VR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影响的交易模式,会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电竞生态跨界融合2018年中国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趋势明显。主场化对于当地电竞行业,场馆配套商圈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电竞赛事移动端和客户端双端均衡化,赛事商业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IG战队获得冠军。自此,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粉丝经济化发展趋势显著,电竞对于电竞周边配套商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媒体和电信公司对电子竞技表现出强烈兴趣,电信、媒体、体育、娱乐开始在电子竞技领域中跨界融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渐悟

2020年我国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分析 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达「组图」

行业平稳快速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8年增长7%,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分行业类别看,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6800亿元,比2018年增长23.0%;文化投资运营221亿元,增长13.8%;创意设计服务12276亿元,增长11.3%。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收入占比达到21.5%,为最大细分行业市场。分产业类型看,2019年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6739亿元,比2018年增长3.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726亿元,增长4.4%;文化服务业35159亿元,增长12.4%。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收入占比分别为42%和41%。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2019年,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50471亿元,比2018年增长9.8%,占比58%;文化相关领域36153亿元,增长3.2%,占比42%。东部地区产业最为发达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3702亿元,比2018年增长6.1%,占全国比重高达73.5%;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620亿元、8393亿元和909亿元,分别增长8.4%、11.8%和1.5%,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7%、9.7%和1.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表示,2020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将朝着一下趋势发展: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差异日趋平衡、文化服务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小镇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我孔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8年9月21日,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长春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吉林省广告产业园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总监刘容欣博士发布了《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城市,长春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领哈长及长吉图区域发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己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在十九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指引下,在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部署下,在长春全面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下,对标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行与领先城市发展历程,长春市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成为长春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议题。《战略研究》报告以长春市域七区三县市五开发区为研究范围,以战略性和前沿性为导向,侧重“使命导向型战略”、兼顾“问题导向型战略”,站在行业及城市发展的前沿,依据国家、区域、省市多项上位规划,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创新、政策保障等重大议题,制定长春市文化产业近期(2018-2020)发展策略及中长期(2018-2025)发展战略,展望远期(2025-2035)发展蓝图。《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长春市将贯彻落实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围绕打造东北亚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生产与创作中心、文化消费与传播中心,聚焦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发展及政策体系四大领域,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同时,长春将立足全球视野,学习借鉴深圳、武汉等城市经验,以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为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以申建促发展,以国际化带动产业能级跨越。

程颐

2019年Q1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分析:营收三大特征分析融合多维度促进经济发展

2019年Q1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三大特征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据有关部门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调查,2019年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3%。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8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3588亿元,增长5.8%;文化服务业7812亿元,增长13.2%。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指出,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主要呈现三大特征:1、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截止至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进入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比2018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2014-2019年Q1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文化服务业的占比提高。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增速为13.2%,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8.0和7.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占比达39.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2)文化核心领域的比重提高。核心领域营业收入增长12.0%,远高于相关领域3.5%的增速;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3)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西部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5.2%,远高于中部地区的10.7%、东部地区的7.3%;西部地区占全国份额为9.0%,高于上年同期的8.4%。2019年Q1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区域占比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文化新业态发展迅速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5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20.9%)、文化投资运营(13.3%)、创意设计服务(12.5%)、文化传播渠道(11.5%)和内容创作生产(10.1%),均涵盖了大多文化新业态。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行业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园区管理、互联网广告服务、电子出版物、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基于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均在20%—40%之间,表明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在各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山东,首届中国(淄博)国际喜文化产业节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地市及韩国、日本相关产业的近千人参与,共同分享民俗、民风、传统礼仪、喜庆文化相互融合的经验;在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和川报集团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产业IP共建、投资等领域与封面传媒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在特色旅游地区开展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品;在广东,第十五届文博会在深圳紧锣密鼓地筹办,香港、澳门和广东9地市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果将集中亮相……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杨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百姓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明显增长,成为文化产业及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基础。“长期以来,文化给人的感觉相对比较虚。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企业的壮大,让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实物化、服务化,更加真切实在。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与旅游、金融、消费等其他维度的融合,这对于我们调整优化经济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杨松说,目前,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供应还略显不足。未来,要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让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