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调研报告:深圳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感强烈可言可意

调研报告:深圳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感强烈

深圳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指出,深圳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有待解决。在今天(20日)召开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上,深圳市政协发布了上述报告。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成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以及当地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报告称,201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较杭州的9.8%、北京的8.5%略低,高于上海的6.5%和广州的5.3%。不过,其总规模次于北京和上海,居第三位,高于杭州和广州。报告表示,深圳文化产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行业龙头企业不多。按企业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纳税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主要指标衡量, 全市4万家文化创意企业中,除了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强方特集团堪称文化创意产业标杆企业和全球知名企业外,规模和实力可以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竞争的骨干企业不多。这意味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为什么?除了这座年轻的城市缺乏丰厚的文化积淀外,还有诸多原因。深圳市政协委员封昌红认为,一个原因是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她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人脑为主加电脑辅助的轻资产型的行业,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较为谨慎。银行认为一旦出现坏账,轻资产型企业可执行补偿的资产少,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这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原因则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性短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较大,但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美术类工作者,懂文化和经营的人才少。上述报告称,虽然近年来,深圳市政府积极制定实施了各类人才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仍有强烈的人才短缺感。深圳市政协委员尹昌龙说,人才将是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品牌建设最大的瓶颈。“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这个行业见到的新面孔越来越少。”尹昌龙认为,深圳用地空间的匮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性、品牌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对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地产关联行业以及动漫游戏等集聚效应明显的行业园区建设造成了较大冲击。

上及有虞

永州文化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永州文化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一、调查前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方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丰富的文旅资源,打好“旅游升温战役”、“文化强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把永州的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把永州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人文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上半年,我院成立调研组,由罗明桥院长带队先后对我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冷水滩区、双牌县、金洞管理区、零陵区六个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永州市文旅产业资源及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以下是调研的基本情况:二、永州文旅资源基本情况永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山川秀丽,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之源,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世界女书文化之源、理学文化之源、东亚人类之源等,属湖南文物大市。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16件,普查可移动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保单位26处,省保单位79处,市保单位212处,县保单位319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29件,三级文物1138件。形成了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传统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文物遗产网络。全市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6项、市级75项,项目门类齐全。旅游方面,全市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7类56种类型313处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与丰厚的历史人文有机同构、相映生辉。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幸福城市20强等殊荣。现有9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8%,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100%。 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全市11个县区和金洞管理区全部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有革命遗址159处,建成了10个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足迹遍布10个县区。全市现有39家国家A级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家、国家3A级景区3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创建省级旅游强县2个、特色旅游名镇3个、特色旅游名村13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82个,其中五星级乡村区(点)27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69个。有28家星级饭店、23家旅行社,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三、文旅产业的发展状况1、文旅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永州大力实施“开放强市”战略,明确了“建设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永州”的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以 “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为抓手,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整合优势文旅资源,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文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效益显著增强,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县区选准主打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旅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一)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旅游+”、“515 战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从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工作考核、政策扶持、项目培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入手,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营造了有利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略的总体规划,将推动永州文旅大发展大繁荣。永州是一处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名山胜水、钟灵毓秀之宝地,具备我国最佳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旅游目的地禀赋。其与主要客源地的地貌和文化差异性足够显著,距离人口稠密地区较近,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州的发展诉求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性耦合度高,加上土地开发和人力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已经形成一定总量的休闲度假设施,以及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将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和风险,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二)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永州全市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发展到6000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4家,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9.8亿元,GDP占比突破4%,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奔腾文创、异蛇科技、九恒条码、恒津包装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和带动产业链条发展的源动力。奔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以潇湘文化古玩城为龙头的古玩、奇石特色经营年交易额可达2亿元。建成电影院21家,产值1.3亿元。各县区选准主打文化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化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88.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5%和19.16%,增幅排全省第9位。2019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5.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1%、11.27%。其中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15.79%。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总量排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4位。2018年底,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8696户,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84家,增速达到89.3%,增幅居全省前列。可以说,永州发展文旅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特色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打造一批文化节会品牌。举办了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第九届阳明山“和”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旅游经贸交流活动,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湖南卫视《我们来了》一行走进永州,走进女书。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电视旅游创优评析颁奖大会、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全国书法、摄影大赛、全国户外健身大会、中欧篮球对抗赛、全国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等国家级、省级大型群众文体活动近300场次,参与群众200余万人次。目前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正在专题策划研究“集中打响文化名城品牌”工作,谢景林副市长已经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专家座谈会。2、当前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快速成长。近几年,永州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永州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7 类 56 种类型 313处景观,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有 2700 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7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6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项、省级 9 项,还有 9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85 个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相对同类城市,永州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已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是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导致主题不够鲜明,体验不够丰富。永州多数景点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时各个景点各自为营、孤立作战、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有文化看点的却没有生态看点,有生态看点的却没文化看点,导致景点规模、游客人数普遍偏低。以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该景区是全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号命名的千古名山,其主峰海拔为1882.4 米,被誉为“天设湖南第一峰”。 同时,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素有“绿色明珠”“生态王国”“蝴蝶王国”之美称。景区多姿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多样无比的动植物资源交相映,成就了一个如诗如画的雄、奇、幽的旅游佳境,但是舜文化元素在整个景区却没有得到彰显,游客根本无法感受舜文化的魅力。又如,坐落在永州零陵城东文庙,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成殿上的龙盘凤舞浮雕石柱及殿前的一对石象、一对石狮,以及大成殿后的龟石碑,都历史悠久,堪称艺术珍品。但由于缺乏主题的指引,致使这些静态的展示未能与游客动态的参与需求结合在一起,难以产生与游客“直接对话”的体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游客与景区游览内容之间的交流,甚至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这必然对游客理解景区、感受文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二)资金投入不丰,来源渠道不多,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涉及一二三产、农文旅商城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永州文化旅游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很少介入,招商引资亦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长远发展。如 2018 年,列入全市“旅游升温战役”的 39 个重点项目,有 21 个项目是当地政府或政府平台投资建设。2019 年共实施“旅游升温”战役重点建设项目 50 个,总投资 332.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85.5亿元,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政府投入。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的形势下,融资更加困难。例如,由于投资严重依赖政府,缺乏投资文旅之类的企业,道县文生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境内不少好的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无法发挥应有效应。又如,由于招商引资政策力度不够、文化旅游招商引资转化率偏低、文化旅游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零陵的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不少已经签约的招商项目和规划好的文旅建设项目,如麻将小镇、舜帝古城、海南恒基之中华水城与五星级酒店建设、航空旅游基地项目、全县“智慧旅游”建设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推进困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财政就更为紧张。如,江华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相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设施和景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相对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力度不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文旅产业的形势需要。我市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但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不够,在为文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性、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条块分割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造成文旅资源闲置和浪费。这需要政府牵头整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博览园、文化旅游基地等文化区块,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和规划。(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市场开发不够,文旅消费市场氛围还没有形成。永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人杰地灵。而且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还有许多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艺术。但永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不明显,创新力度不够用,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自然人文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刺激市场,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极大的浪费。永州文旅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育不足,投融资问题突出。市场配置文旅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文旅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文旅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高。文旅消费与经济的发展不匹配,文旅主流消费意识未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四)文化主导产业竞争力较弱,拉动力不强。一是缺乏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并且大多是以日用消费为主,科技含量低。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服务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会展业等比较薄弱。二是文化创意水平低。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对“微笑曲线”两端开发链接不够,链条缺失,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形成拉动力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永州女书、书法、红色等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但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培育、打造的力度不够,仍只停留在景点开发、收取门票的浅层次方面。调研中发现,旅游商品中较多的还是一些普通的木制挂件和摆件,手工艺品也只是停留在绣的鞋垫、缝制的布老虎,生活用的编筐、摆件和一些常见的儿童玩具,文化创意和地方特色不足,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旅游商品的竞争力较弱。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1、强化组织领导,纵深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继续高度重视,务必切实负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责任,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其次,整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履行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指导、协调职能。围绕全市文化自身特色优势,重点做活红色、绿色、古色文章,努力把永州打造为湖湘历史文化展示与传承基地、江南第一大始祖祭圣地和全国多样性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展示永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魅力。2、强化保障措施,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就产业整体而言,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也才有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当然也不例外,市县两级政府要筹资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对基础设施、开放保护、宣传促销等引导性投入;扩大银行信贷投放,深入实施市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畅通文化旅游产业绿色贷款通道;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积极向上级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笼子。(二)深入推进旅游景区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旅游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胆借鉴详细凤凰县旅游景区改制的做法,对已经有条件成为旅游景区的文物、风景名胜等单位或其它旅游资源,实行事业职能和市场经营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经营开发实体或对外转让经营权,实行开放性经营,真正把资源负担变为资源效益,实现旅游发展由事业向产业转变。3、要培育强势品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影响。文化生产者是发展还是被淘汰,将最终取决于它在文化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以舜文化、女书文化、佛学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瑶族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永州文化特色旅游。重点培育打造好九嶷舜文化、道州理学文化、阳明山佛学文化、零陵柳子文化、江永女书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龙头文化旅游品牌,加大项目包装开发推销力度,推出一批彰显永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两个全国一流乃至世界知名永州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开拓客源市场。4、科学规划,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一是壮大市场主体。文化企业和生态旅游企业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彼此认同,务实推进项目投资和市场经营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推动文化生态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覆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企业,引导企业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创新融合业态。同时要充分利用永州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增加弹性供给,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新产品,积极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与落地自驾旅游、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体育与康养旅游等融合新业态。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以“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态、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新型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结构调整,强加强旅游产业的文化、生态要素配置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我市的核心文化产业,决定着我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因此,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战略方针,这是地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优化提高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在现有基础上,对各部门和各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提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罗明桥课题组成员:李生[责编:陈舒仪][来源:三湘都市报]

假物

一份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报告 引发政协委员热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非遗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 “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等都是我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但缺乏充分产业转化;全国知名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中罕有中原文化元素,大IP项目中难见河南文化身影……11月8日上午,在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一份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引发与会政协委员热议。(图表一)根据《报告》,近年来,我省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使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趋势向好、产业聚集发展势头强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较快、文化品牌效益持续提升等良好发展态势。(见图表一)“我省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质量不高、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形成为支柱性产业。(见图表二、三)” 据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德富介绍,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文化品牌缺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人才问题突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等是主要制约因素。《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我省只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上榜。河南省内只有13家新三板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挂牌上市企业。“看眼前,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相对较少,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看长远,河南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对比部分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他们的后发优势愈加明显,而我们的筹码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要把握两个重要的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创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对90后,00后年轻人群体的需求把握,他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高,对所处群体、家庭、社区影响较大,既是文创产品的忠实体验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者、影响者。”马萧林说。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建议,要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组织我省文化项目参加国际性展会、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等途径,扩大文化产品河南创造的知名度,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动漫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董事长张国晓建议,加大对“黄河文化动漫开发转化工程”的支持力度,实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动漫创作专项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动漫科技手段讲好河南故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满库认为,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能力,取得省直部门及相关城市政府支持和认可,设立股份制的河南省文旅投资集团的时机已经具备。通过资产明晰的文旅项目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组建省级文旅投资运营平台,对于我省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节等节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业开业,《印象太极》《黄帝千古情》《只有河南》等一批文旅演艺落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培育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新型演艺娱乐、服务平台等为主的新型文化业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编辑:王丹丹

韩梅

王荣在广州调研文化产业情况

4月29日,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率调研组,就“新冠疫情对文化相关产业造成的冲击影响”专题到广州市调研,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王荣一行先后来到保利国贸投资有限公司和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情况。王荣充分肯定我省文化企业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的积极贡献,鼓励企业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紧盯文化消费新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随后,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围绕疫情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企业面临的困难、后疫情时代发展趋势等,与企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王荣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省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渡过难关。文化企业要积极顺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加快恢复生产秩序,探索多样化经营方式,努力对冲疫情对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牢牢把握“互联网 ”发展趋势,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用科技创新赋能内容创意,开发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需求的产品,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立足我省文化产业实际,围绕会展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课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协助党委政府补短板、破难题,助推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研组要认真梳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以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助力党委政府掌握实情、精准施策,推动相关政策更好落地落实。省政协领导薛晓峰、吴伟鹏,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和部分省政协委员参加调研。 (记者/胡良光 通讯员/吴嘉楠 唐盛)

将之大壑

文化产业研究要加强理论建设

文化产业是近十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这与中国日渐崛起的文化产业实践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仍步履维艰,呼之不出。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建设不足。理论建设是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长期以对策研究为主,再加上惯性地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场外征用,使得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严重束缚了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可能,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研究缺乏理论建设因为文化产业研究并非由之前某一个传统学科生发而来,而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现象进行的问题导向研究。因此,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长期以对策研究为主,即关注文化产业某个个案、具体某个文化企业或对某地某市的文化业态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指导下一步实践,对于文化产业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对策研究不能构成文化产业研究的全部。尤其当文化产业走向学科建制化时,对策研究显然不足以支撑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研究重视理论建设。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体系庞大、门类健全、业态完善,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如何从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伟大实践中归纳出相关理论、探索文化产业“中国化”的演变规律,既是摆在每一个文化产业研究者面前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化产业学科建制化的重要基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基于中国知网主题为“文化产业”的3980篇中文学术论文的研究后发现,当中有3649篇为对策性建议、案例剖析、政策解读或调研报告等应用性研究,占总量的91.68%;关于文化产业学科基础研究的论文仅有51篇,占总量的1.28%,其余为访谈录、译文等其他文章。国内文化产业学界对理论探索缺乏重视可见一斑。除忽视理论探索之外,国内文化产业学界在论述相关问题时,以依赖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为主。这类理论对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阐释效能相当微弱,像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在西方早已过时,更遑论在当今中国有何种阐释效能,显然这已经属于理论的场外征用并形成强制阐释,容易导致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经济等不同概念纠缠不清、互相混淆。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强制阐释下,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源这一基本问题也有多种说法。如济南大学教授张廷兴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史应当包括“古代文化产业”,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向民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起源于夏商周时期,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明研究员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出现在21世纪左右。之所以对一个基本问题产生明显的观点分歧,就是因为他们并未认识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特殊性,而是以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概念及其理论强制阐释中国问题,从而导致概念偷换、定义模糊等研究局限,以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学术共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西方文化产业理论阐释效能的有限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在论述文化产业的本质时,就认为昔日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与如今学界所研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远。广州大学教授陶东风也认为,在引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时候,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它在理解与分析中国问题时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否则,机械地将西方批判理论套用到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必将遮蔽或模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造成认识的盲点与评价的误区。来源: 社科院网站

上下囚杀

数字文化时代来袭!《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该课题下的另一成果《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也同期发布。201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历时一年研究,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对行业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对国际趋势进行比较观察,最终形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课题研究给予了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说,此次发布的《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继《文化蓝皮书》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项成果,“这两份报告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展示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成果,在数字创意和数字文化领域中是一次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文化事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介绍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他指出,传统的产值和增加值核算办法已不能再充分地反映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统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经研究后认为,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以反映不断增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第二,界定免费服务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和海量数据权力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能够反映生产活动实质。课题组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结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杨晓东说,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谈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带来的一切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这种成果,二者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同时需要通过创意,尤其是内容的丰富化、内容的创意来找到平衡点。“比如故宫的数字创意,它就把传统文化和科技进步正好融合起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腾讯游戏副总裁、腾讯电竞业务负责人侯淼分享了电竞是如何从一个市场推广发展成一个新业态的过程。从逐渐形成独立的从业人员、行业生态、独立的商业价值到成为一种新型社交平台。最近上海市又出台了电竞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注册与认证标准,标志着电竞成为一种新的数字文化表现形式。“我们在这个摸索过程中感到,文化本身是没有严苛边界的,因为每个时代可能都会结合那个时代新的技术趋势和新诞生的元素去进行创作,才能产生这么多各个时代内涵丰富的文化。”侯淼说。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主任、报告执行负责人黄斌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数字文化产业的增量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增量是在海外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向外辐射;第二,成为其他产业数字化成长的助手。目前已经有不少通过用户数据帮助相关领域企业作出更好产品的探索,接下来万物互联以后,生产环节的数据可以反馈给前端的创意设计领域,从而帮助企业设计和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将是文化产业未来最大的增量市场之一:从消费性服务业迈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文化副刊部编辑)

人狼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 5G或引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央广网科技8月4日消息 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该课题下的另一成果《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也同期发布。201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历时一年深入研究,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对行业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对国际趋势进行比较观察,最终形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课题研究给予了指导。开创性研究成果的背后: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卢中原致辞说,数字文化产业想要发展,最重要的是顺应三大规律。“第一,要遵循文化创作的个性化、非标准化、不拘常规、不可复制、不可预测的规律。第二,遵从数字产业特有的技术规律和产品生命周期,使高风险产品能够取得成功和回报;第三,遵从市场规律,衔接供求。希望我们的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携手为市场提供有效供给,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说:“把握数字文化产业趋势,推动新文创大力发展。从实际发展进程来看,互联网科技给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远超出学者的预言和人们当初的想象。这两个报告是政府、学界、产业界协同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互联网科技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怎样的令人惊奇的变化,它将推动新文创的快速发展,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因此,他认为政府、学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磊致辞表示:“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融合发展。希望报告的发布,为各行各业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也为广大数字文化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说,此次发布的《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继《文化蓝皮书》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是“跨部门、跨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这两份报告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展示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成果,可以说它在我国数字创意和数字文化领域中是一次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文化事件。”“5G 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说,“如何让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腾讯给出的答案是新文创。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推动产品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打造更多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数字时代,科技与文化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双轮,它们齐头并进,在一个方向盘的指引下,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向与会者介绍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他说,因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产值和增加值核算办法不能再充分地反映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统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经研究后认为,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以反映不断增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第二,界定免费服务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和海量数据权力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能够反映生产活动实质。课题组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结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杨晓东说,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杨晓东说,“只要应对得当,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火车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前沿趋势。他首先分析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颠覆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融合形成以网络为依托,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高度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战略,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技术影响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充分占有信息基础上的做出科学预测,管理和“驯服”未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然后,他按照教科文组织编制的《2009联合国文化统计框架》中的行业分类体系,与在场观众分享了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旅游、体育、以及教育等7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案例,并于最后对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综合趋势进行了归纳。 张晓明表示,研究显示,新兴技术正形成数字创意新的基础架构。一方面,新技术将从消费向生产渗透,带来全要素效率升级,提升消费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结合,催生了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此外,国际创意产业还呈现出数字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步向智能化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带动“集成式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数字创意产业最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趋势。

今夫此人

一份关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报告 引发政协委员热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非遗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 “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等都是我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但缺乏充分产业转化;全国知名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中罕有中原文化元素,大IP项目中难见河南文化身影……11月8日上午,在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一份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引发与会政协委员热议。(图表一)根据《报告》,近年来,我省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使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趋势向好、产业聚集发展势头强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较快、文化品牌效益持续提升等良好发展态势。(见图表一)“我省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质量不高、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形成为支柱性产业。(见图表二)” 据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德富介绍,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文化品牌缺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人才问题突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等是主要制约因素。《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我省只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上榜。河南省内只有13家新三板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挂牌上市企业。“看眼前,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相对较少,文化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看长远,河南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对比部分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他们的后发优势愈加明显,而我们的筹码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要把握两个重要的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创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对90后,00后年轻人群体的需求把握,他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高,对所处群体、家庭、社区影响较大,既是文创产品的忠实体验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者、影响者。”马萧林说。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建议,要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组织我省文化项目参加国际性展会、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等途径,扩大文化产品河南创造的知名度,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动漫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董事长张国晓建议,加大对“黄河文化动漫开发转化工程”的支持力度,实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动漫创作专项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动漫科技手段讲好河南故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满库认为,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能力,取得省直部门及相关城市政府支持和认可,设立股份制的河南省文旅投资集团的时机已经具备。通过资产明晰的文旅项目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组建省级文旅投资运营平台,对于我省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节等节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业开业,《印象太极》《黄帝千古情》《只有河南》等一批文旅演艺落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培育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新型演艺娱乐、服务平台等为主的新型文化业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国内首份权威数字文化产业报告发布: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

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杨森)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会上,国内第一份权威数字文化产业报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该课题下的另一成果《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也同期发布。201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历时一年深入研究,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对行业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对国际趋势进行比较观察,最终形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课题研究给予了悉心指导。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向与会者介绍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他说,因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产值和增加值核算办法不能够再充分反映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统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经研究后认为,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以反映不断增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第二,界定免费服务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和海量数据权力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能够反映生产活动实质。课题组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结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杨晓东说,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杨晓东表示,只要应对得当,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火车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前沿趋势。他首先分析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颠覆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融合形成以网络为依托、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高度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兴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技术影响下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科学预测,管理和“驯服”未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进而,他按照教科文组织编制的《2009联合国文化统计框架》中的行业分类体系,与在场观众分享了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旅游、体育、以及教育等7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案例,并于最后对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综合趋势进行了归纳。张晓明表示,研究显示,新兴技术正形成数字创意新的基础架构。一方面,新技术将从消费向生产渗透,带来全要素效率升级,提升消费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结合,催生了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此外,国际创意产业还呈现出数字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步向智能化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带动“集成式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数字创意产业最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趋势。

天下无之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出版发行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组织编撰的《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出版发行,内容涵盖总报告、评估报告、专题报告以及区域报告与典型调查等四大部分。《报告》显示,2019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区五板块”产业布局正在形成,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快,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四。与此同时,在文化产品供给、新业态释放新动能、文化企业竞争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短板与不足。《报告》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省需继续优化战略布局、促进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跨界深度融合、培育产业品牌、健全投融资体系、促进消费和提升对外开放、传播水平,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据悉,年度《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省级重点新型智库“文化强省建设研究中心”的成果之一,自2019年开始,每年编撰一本,旨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年度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预判下一年度发展态势、重点难点,为推动江西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江西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记者万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