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838年,前身是皇家理工学院(the Royal Polytechnic Institution),1992年更名为威斯敏斯特大学,大学至今已有182年的历史。学校现有约25,000名学生,为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大学的传媒专业英国居前三位,语言学院的课程更是在英国无出其右,是英国外交部官员唯一定点培训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四个校园(Cavendish、Marylebone、Regent、Harrow),其中的三个(Cavendish、Marylebone、 Regent) 都位于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伦敦的中心地带,并且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很近。该校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就在伦敦最著名的一些街道(牛津街、Baker街和Tottenham Court 路),以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摄政公园、电信塔和Marble Arch和Centre Point Tower)的附近学习。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威斯敏斯特商学院、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构成,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博士等课程,涵盖商务与金融、法学、生物科学、综合保健和建筑、传媒、艺术设计、营销、服务管理、视觉文化、电子商务、旅游业与城市发展、语言、时装、新闻、公共关系和传播等专业领域。威斯敏斯特商学院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马里波恩校区(Marylebone),学院下设6个系:商业信息管理和运营(BIMO)、经济学和定量方法(EQM)、金触和商业法(FBL)、人力资源管理(HRM)、领导与发展(LD)、市场营销和商业战略(MBS)。威斯敏斯特商学院是伦敦商业教育的引领者之一,致力于为希望讲入商业领域和希望通过硕士学习进行深造、促进事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商业与管理类教育。威斯敏斯特商学院是伦敦商业教育的引领者之一,致力于为希望讲入商业领域和希望通过硕士学习进行深造、促进事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商业与管理类教育。威斯敏斯特商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工作实习招聘会,届时会邀请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众多公司参展,让学生得以与雇主面对面直接了解相关工作实习机会的具体信息。往届参与合作的企业,如IBM、KBM、bloomberg等。威斯敏斯特商学院,为让学生体验金融市场实际运营操作,特别为学生引进了彭博系统作为辅助。彭博系统拥有丰富的经济和资本市场数据库,以支持其可以对经济新闻、数据、金融市场动向,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监测。英国仅有极少数的大学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该系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将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如伦敦金融城,纽约的华尔街和东京花旗银行,这类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行业领先投资银行的金融数据和操作技术。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提供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学位的课程。本科生课程与建筑与环境建设行业联系紧密,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研究生课程则以强大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提供一系列深受业界好评的专业课程。作为英国仅有的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城市设计和发展的学院,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将专业领域的多样信息融入到城市的设计和发展理念之中,提供了一系列以“城市未来”为中心的学习科目,涵盖范围从建筑到交通,从建设到旅游业,从房地产到城市设计,从住宅建筑到土地规划。各个科目覆盖领域互相交叉,确保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威斯敏斯特大学是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的合作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在合作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院注重实地考察,为提高学生对于建筑设计行业的认识,对于行业规则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团队协作技能,学校在课程中为学生加入了实地考察和客座教授演讲的环节。旅游和会展管理课程,就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加入了实地考察的环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将会去到位于伦敦北部著名的埃米尔球场(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豪门阿森纳的主场)进行实地考察,实地了解大型多功能会场的主体结构。除此之外,学校还为学生们安排了马耳他的实地考察项目,让学生们通过实践直接了解旅游市场的多样化,以及旅游行业对当地的影响。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科技学院,为通过转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于2015年投资建成了全英高校最大规模苹果平板电脑移动教学项目。该项目耗资100万英镑,项目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式教学体验。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特设学生成就奖。每学年会从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筛选出80名左右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其颁奖。去年学院还特别举办了由院长参加的颁奖典礼,典礼上每位获奖学生都收到了由其相关院系主任直接颁发的获奖证书及1,000英镑奖学金。在该学院,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口译、笔译专业。威斯敏斯特大学享誉国内外的口笔译硕士专业(MATI)就设在本学院,该课程是英国开设历史最久的中英文互译课程,开设于1970年代。MATI课程拥有最先进的配套设施设备和最专业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里每一位讲师都拥有笔译和口译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丰富工作经验。该专业依托强大的学术背景,及地处伦敦市中心的地理优势,能够常年接收到大量的会议及展览工作需求,并且学校积极与各类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学生在学习期间积累各类工作及实习经验。与本专业合作的国际组织包括UN Geneva/Vienna(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维也纳办事处),EU(欧盟),IMO(国际海事组织),中国外交部,英国外交部等。MATI围绕中文和英语之间的笔译、会议口译,及公共服务口译而展开。学生将学习如何针对专业笔译和口译的专项科目展开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来锻炼笔译和口译技能,同时,学习语言学和笔译与口译理论,从事专业实践,并将从中得出的深刻见解进行广泛应用。学生将需要完成一个笔译或口译项目,或一份研究论文。学生还可以从一系列选修单元里进行选择,这些课程有很多功能,例如向学生介绍视听翻译、多文化交流、或社会语言学等,或让学生能够获得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的应用知识。学生还可以从一系列选修单元里进行选择,这些课程有很多功能,例如向学生介绍视听翻译、多文化交流、或社会语言学等,或让学生能够获得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的应用知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法学院,一直以来都积极邀请业界知名人士来校,开展针对学生的演讲活动及参与学校组织的公开辩论会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包括一些列针对人工智能的道德与法律的公开辩论活动,以及由Pink Floyd's Nick Mason(威斯敏斯特大学毕业生),ChrisAncliff(华纳音乐集团),及PaulPacifico(英国演艺人员协会)共同参与讨论的关于演艺人员与经纪公司合约演变的问题等。这些活动很有实践价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中的案例相结合。威斯敏斯特大学是享誉世界的环球十大新闻传媒学院之一 。在翻译和传媒界,威敏的地位相当于牛津剑桥了,很多同传大咖和传媒新闻界的人物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也是欧洲最早开设摄影课程的大学,有着欧洲最早的摄影工作室。威敏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无数在时尚集团中举足轻重的管理层和设计师。所以,这个大学的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艺术设计方向,传媒方向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另外,学院还于2005年成立中国传媒中心,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先生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共同揭牌成立。中心隶属于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艺术设计学院,该学院的新闻及大众传播学(JMC)在英国久负盛名,在业界一直占有领导地位。学院课程设置主要用于培养传媒业中的研究及实践类人才。中国传媒中心由两名教授及其领导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团队组成,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及创意产业、杂志、出版以及新闻研究等。中国传媒中心除了为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媒体”的硕士课程之外,还同时开展实践培训项目,并与中国相关机构积极合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视节目样式研发、媒体经营管理、媒体数字化战略和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政府公共关系等等。中国传媒中心,曾主要为以下单位开设过培训项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国防部、公安部、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媒体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深圳媒体集团、南方媒体集团、湖北广电集团、河南广电集团、四川广电集团、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北京市新闻办公室、上海市新闻办公室、广州市新闻办公室、武汉市新闻办公室、杭州市新闻办公室、浙江省新闻办公室、深圳市新闻办公室)。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四个校园,其中的三个都位于伦敦中心,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很近。该校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就在伦敦最着名的一些街道,以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摄政公园、电信塔和Marble Arch和Centre Point Tower)的附近学习。这些校园也给本校学生安排社会、文化、历史和知识界的许多活动,学生对一个首都所期待的所有便利,校园都可以给他们提供。位于哈罗镇(Harrow)的校区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第四个校园,这里比位于市区的其他校园提供较安静平和的生活节奏。它靠近伦敦北部各郊区,以拥有大片绿地而自豪。学校服务在公共设施方面,威斯敏特大学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建造了一系列设施。在威斯敏特大学的四个校区内都有独立的含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图书馆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且每个学生都会获得计算机账户以帮助学生使用学院内的计算机,计算机中包括了许多专业的学科数据库以帮助学生学习。而咖啡馆,酒吧等休闲场所提供了是同学放松的地方,其中威斯敏特大学在泰晤士河畔有大型露天体育场,以举行比赛和重大活动;而多姿多彩的社团服务也是威斯敏特大学的特色。而威斯敏特大学还为国际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帮助他们在英国本土更好的工作。
【采访/张瀚天】2017年,成龙电影《英伦对决》(The Foreigner)在英国与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英国华裔关玉明(成龙饰演)向杀害其女儿的北爱恐怖组织复仇的故事,引起了一部分中国观众对英国爱尔兰问题的关注。然而,这片讲述的北爱故事,会让有爱尔兰民族认同的观众满意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联系了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任教的托尼·卡蒂(Tony Carty)教授,请他从这部电影谈起,聊聊英爱关系的旧历史与新发展。托尼·卡蒂(Tony Carty)教授,1948年出生于爱尔兰,后主要求学于英国,1973年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任教北京理工大学之前,其曾在英国艾伯丁大学、香港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课程。卡蒂教授的父亲来自爱尔兰共和国,母亲来自北爱尔兰。他在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度过童年,并从一开始就拥有双重国籍。在爱尔兰完成中学学业后,卡蒂教授决定离开爱尔兰,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于是他先后就学于北爱尔兰的女王大学以及剑桥大学,兼具了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教育背景,并亲历了六十年代以来爱尔兰问题的发展。这一历史际遇使卡蒂教授一直着力于研究爱尔兰问题,并曾在1996年出版专著《爱尔兰是被征服的吗?》(Was Ireland Conquered?),系统阐述了作为国际法问题的爱尔兰问题,并以历史的洞见增进国际法的理论分析,展示了十二世纪以来英国与爱尔兰各方围绕英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充满了棘手的复杂性。此书出版时,爱尔兰共和军虽然与英国政府有了一些和平接触,但仍未解除武装,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在不断的冲突中依然前景未卜。时至今日,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爱尔兰的国际法地位进一步变得复杂,此时重新回顾英国与爱尔兰关系的历史,必定饶有趣味。大部分爱尔兰影院并没有播放《英伦对决》张瀚天:首先请您谈谈对《The Foreigner》这部电影的内容有什么看法?托尼·卡蒂:我想我可以引用《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Donald Clarke的影评文章Pierce Brosnan as Gerry Adams: the movie you need to see now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对电影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五分中的三分(和《至暗时刻》一样的分数)。这篇影评不仅包括了我的主要意见,还谈到了更多东西。在这部电影里,皮尔斯·布鲁斯南所饰演的前爱尔兰共和军士兵、现国会议员利亚姆·汉尼斯(Liam Hennessy),调查了一起爆炸案,而这个人物显然是模仿新芬党(Sinn Fein,主张爱尔兰独立和统一的政党,IRA的政治代表)主席格里·亚当斯(Gerry Adams)。皮尔斯·布鲁斯南——一个爱尔兰人——确实留着与亚当斯类似的胡须,带着老式的眼镜,看起来就像是在模仿亚当斯一样。我想强调的是,亚当斯从来没有担任过电影里所谓的“副爱尔兰大臣”或者“副首席大臣”——在同一部影片里的称谓也不统一——他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过爱尔兰共和军(IRA),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爱尔兰时报》的影评指出,在影片中,IRA的对应物是UDI,因为这部片子改编自史蒂芬·李瑟(Stephen Leather)1992年一部恐怖小说,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就源于哈罗兹爆炸案,并且其中明确提到了IRA。但是,整部《英伦对决》都没有出现过UDI的成员,甚至连UDI的全称是什么,也从未解释。在影片里,一个威斯敏斯特的官员甚至还说:“你为英国政府服务得很好”,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猜想,UDI的全称是奥尔斯特保卫运动(Ulster Defence Initiative)或者统一煽动者(Unity Directive Instigators),而这些名字听起来都像是站在斗争的另一边,是爱尔兰新教徒的组织,而不是天主教徒的组织(笑)。另外,格里·亚当斯不仅不像电影中那样是个前共和军战士,也不像影片中那么粗野。亚当斯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温和,而在电影里,布鲁斯南竟然会脱口说出:“你他妈的真是疯了!(You’re out of your fucking tree)”。电影还给布鲁斯南的角色加了一个绰号“博格赛屠夫(Bogside即北爱尔兰德里城郊区的地名)”,而在现实世界,没人会这么称呼亚当斯。因而总体上,这是一个发生在平行宇宙的故事,在那个时空,和平进程才刚刚开始,爱尔兰共和国还在形成之中。 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另一部有趣的电影值得推荐,那就是《旅途(The Journey)》。2006年,在911事件的影响下,一批极端分子意图开展新的破坏活动来推动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升级。在这样的威胁下,托尼·布莱尔敦促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展开对话。而对话的双方,分别是狂热的民主统一党领导人伊安·佩斯利(Ian Paisley)和新芬党政治家马丁·麦圭尼斯(Martin McGuiness),后者才真正是日后的副首席大臣。两人本来是长期政敌,两人所代表的政党也本没有合作的意向。在故事发生的那天,佩斯利本来要回家和妻子庆祝结婚纪念日,而当时机场已经关闭了,所以他决定前往爱丁堡乘坐私人飞机。麦圭尼斯决定与他同行,两人乘坐同一辆汽车前往机场,在车上展开对话。对话的内容是秘密的,但作为虚构而呈现在电影中。2016年电影The Journey海报张瀚天:那么,您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是什么呢?托尼·卡蒂:总体上,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香港人对爱尔兰问题的想象,而其主要内容源于英国对爱尔兰的种种前见,即把爱尔兰人描绘成非常暴戾、粗野而不诚实的人,必须受英国的控制和影响才能安分。这就是本片传递给我的信息。我并不喜欢动作片,也没有从连篇的打斗戏和枪战戏里得到多少愉悦,而且这种故事里根本没有悬念,你知道谁会获胜,而且成龙不会死。另一方面,影片对现实场景的描绘,不管是伦敦还是爱尔兰的乡间,都让我觉得很熟悉,引起我的某种乡愁。但这些场景并不真实,因为其中没有新教徒,而新教徒实际上是更为主导性的力量。而且,其实副首席大臣(Deputy First Minister)并不能独自决定任何事项,他们必须和首席大臣(First Minister)一起作出决定。现在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贴在爱尔兰局势上的一个标签,如果作为唯一的信息来源,这种标签会极其有害。而且,大部分爱尔兰的影院其实并没有播放这个影片,它们经过商业计算,认为放映这个片子是不会盈利的。复杂交织的身份认同影响着爱尔兰的独立进程张瀚天:如您在《爱尔兰是被征服的吗?》一书中所讨论的那样,北爱尔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爱尔兰问题的一个后遗症。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此书中的观点吗?托尼·卡蒂:这本书主要运用了法律与文化,尤其是法律与文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对于社会治理的规范性情感。在文学中有很多历史材料,算是带有一定虚构性质的历史文献,而以现实主义方法运用这些文献,是研究爱尔兰的唯一途径,因为爱尔兰没有国家档案,而只有诗歌和历史学家的作品来记述历史事件。本书的题目《爱尔兰是被征服的吗?》则指向了爱尔兰身份认同,这一认同一直饱受争议。爱尔兰根本上是十九世纪一场典型的民族主义复兴运动的产物,那时候的人们某种程度上把自己转化成了盖尔族的战士,暴力反抗英国的帝国主义。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成功了,英国人离开了,此时爱尔兰人反而有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之后的五十年就再没有什么重大进展了(笑)。张瀚天:您在书中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各方的情感和立场。这样复杂的立场源于整个爱尔兰多样的身份认同,而这些身份认同又源于历史上爱尔兰被逐步殖民和征服的过程。那么您能否简要重述一下这一历史进程?托尼·卡蒂:总体上看,十一世纪以来,在爱尔兰,多种不同的认同产生了一波又一波不同种类的爱尔兰人。我的妹妹住在都柏林,在她的住所旁边,有一座由诺曼战士建造的城堡,它建成于1170年代,而英国在一百多年前刚刚被诺曼人征服。这些都柏林的诺曼人来自法国北部,主要说法语,而他们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1970年代家族绝嗣为止。也就是说,这些人在都柏林居住了八百年。在1171年,亨利二世向爱尔兰人宣称自己是爱尔兰的国王。是否有爱尔兰人接受了这一说法,记载并不清楚,但他们并没有抵抗亨利二世,而是等着他自己离开。从十一世纪到十六世纪,情况没有大的变化,一些英格兰领主来到爱尔兰,占据了一些土地,并且逐渐融入了爱尔兰社会。而在新教改革之后,情况才有了显著不同。伴随着英格兰殖民主义的兴起,伊丽莎白女王决定殖民爱尔兰,而她开启这一进程,是基于“爱尔兰是不列颠一部分”这一信念,因而抗拒殖民的人就是叛国者。在这一过程中,爱尔兰相当一部分土地被英格兰冒险者所夺取,原主人或被杀,或成为奴仆。随后,由于英国新教与爱尔兰天主教之间的冲突,对立变得越发明显,直到十七世纪初征服最终完成为止。就在伊丽莎白去世后不久,英格兰取得了对爱尔兰的完全控制。于是,在那时的爱尔兰南部,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一种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其中的一部分是诺曼贵族的后代,而这些人是十一到十六世纪之间从英格兰来到爱尔兰的,另一部分是原住民盖尔人,他们很久之前被击败并被剥夺了土地。另一种身份,是英格兰冒险者,他们大部分都是匪徒,伊丽莎白也乐见他们离开英格兰,这些人掌握了都柏林。到了17世纪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也是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执政时期,他开始了新的殖民活动,而他所派遣的殖民者主要是苏格兰人。这些人几乎都是杀人犯,因为詹姆士一世交给这些殖民者的任务就是清除当地人口,而不问手段为何。被殖民的是北爱尔兰的九个郡,所谓的奥尔斯特苏格兰人代替了原来的居民,接手了这些地区。所以,2006年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进行的和平谈判很有象征意义,因为整个北爱尔兰问题就起源于苏格兰。另一方面,到十七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还不是同一个国家,而是同一国王治下的两个国家,因而在那时的爱尔兰就有几种不同的种族身份,在南部是以都柏林为中心的盎格鲁-爱尔兰人统治阶级,而在北部是奥尔斯特苏格兰人,另外就是被压迫的作为少数派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十九世纪末之前,情况都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虽然在十七世纪有反对詹姆士二世的战争,但在爱尔兰人的角度,这是一场宗教战争,而非民族间的战争。在十九世纪末的爱尔兰南部,有一次知识界的大繁荣,尤其是在历史、戏剧和诗歌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分子发明了爱尔兰民族,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盎格鲁-爱尔兰统治阶级的后代——叶芝、萧伯纳、王尔德——而乔伊斯作为最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对爱尔兰民族主义并不感兴趣。这些知识分子开启了爱尔兰的独立运动,而这场最终确实导致了爱尔兰独立的运动,却是由盎格鲁-爱尔兰人主导的,其中许多人在不列颠政府中身居要职,而且祖上来自英格兰。后来的情况也一直是这样。而北爱尔兰则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而强烈的身份认同。奥尔斯特的新教徒视自己为苏格兰长老会信徒,并且不愿成为爱尔兰的一部分。他们确实有着不同的种族起源和不同的文化,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因而就应该回到自己来自的地方。从十七世纪初至今,他们在北爱尔兰已经生活了三四百年的时间。在整个北爱尔兰,随处可见各种纪念碑、教堂和墓园标注着1607年、1608年或者相近的年份。总而言之,这些人确实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并且他们认为这种身份是一种不列颠的身份。我在书中主张,这些有着不同身份的人不应被迫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因而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应该把占北爱尔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乡村地区划归爱尔兰,因为这些地区的主要人口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张瀚天:这种复杂而交织的身份认同显然影响了爱尔兰的独立进程?托尼·卡蒂:是的。在盎格鲁-爱尔兰知识分子主导的叛乱中,主要的参与者是爱尔兰天主教徒。他们在1918年赢得了对英国人的战斗,而且我认为这些人不应该被冠以恐怖主义反动分子的污名,因为他们确实尝试过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新芬党参与了1918年十二月联合王国的选举,并赢得了除了圣三一学院的两个席位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全部席位,而在北爱尔兰,他们赢得了二十个席位中的六个。从1908和1910年选举中的一无所获,到1918年成为爱尔兰议会中的唯一政党,他们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芬党决定在都柏林集会,而其中的很多人都还因为1916年的军事叛乱而面临指控。英国人于是决定搜查新芬党的各个集会地点,并逮捕与会者。这使得运动转入地下,并转变成了一种解放运动,而且绝对是一种恐怖主义的解放运动。这种现代恐怖主义不同于俄国革命党人的办法,俄国人的想法是,先去搞点爆炸,情况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虽然他们大概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变化(笑)。而以迈克尔·柯林斯(Micheal Collins)为代表的爱尔兰理论则认为,应该只攻击那些支持现有建制的人,因而他们袭击公务员,并杀死那些维持秩序的警察。这在现代的定义下,当然是恐怖主义。迈克尔·柯林斯资料图英国人的反应是以牙还牙。他们直接处决有嫌疑的爱尔兰人,比如那些被发现携带武器的人。从1919年年初到1921年年中,爱尔兰笼罩在血腥的对抗之中,有超过十万英军在击败德国人之后,从一战的战场转向镇压爱尔兰人的行动。而在巴黎和会上,爱尔兰人派1918年当选的爱尔兰议员去寻求对爱尔兰共和国的承认。但他们没有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或者美国总统威尔逊接触,也当然不会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接触,这些领导人也没有回应他们的主张。到了1921年,英国人恶作剧似的决定给爱尔兰制定一部宪法,而他们明知这部宪法中许多关键内容是爱尔兰所不会同意的。他们规定,爱尔兰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仍是爱尔兰的国家元首,虽然爱尔兰人可以建立自己的自治政府,处理内部事务,但他们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并且要同意英国在爱尔兰建立通商口岸。面对这一问题,爱尔兰人分成了两派。叛军的首领柯林斯其实是个非常实用主义的人,他认为可以承认这个宪法,既然过几年我们还可以推翻它,何必要为这事儿争执不下。他的想法是,签了这个协议,英国人就会撤军,到时候他就可以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独立运动中的另一些人,由德瓦雷尔(de Valere)领导的道德上的纯粹主义者们认为,不能签订一个自己不准备履行的协议,因而不能批准这个宪法。他们不能接受英王做自己的元首,也不能接受英国人的通商口岸。于是,爱尔兰举行了一个专门的投票,支持签署协议的一方有一定的优势,但绝不是决定性的优势。于是,内战爆发了,这虽然并不是美国或中国那样的大内战,但一样是破坏性的内斗。我认为英国人要对此负责,他们明知这一协议会导致爱尔兰的分裂,并且在分裂发生以后,支持了同意签署协议的一方,为他们提供武器,并帮助他们最终赢得了内战。而在十五到二十五年以后,这一协议还是被打破了。在这期间,大约在1930年代,英国人对爱尔兰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设想一种平等而非压迫性的关系。但,一切都太迟了。爱尔兰已经受到了太多创伤,共和军领袖柯林斯在1922年被同一阵营的人所刺杀。北爱尔兰问题此时也开始浮出水面,因为南爱尔兰日益变成一个天主教的爱尔兰,之前十分活跃,甚至起主导作用的盎格鲁-爱尔兰因素逐渐消失了,这些人回到了英格兰或者苏格兰。于是爱尔兰南北部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日益紧张。叶芝于是离开了爱尔兰,并撰文批评爱尔兰文化与历史特质所受的破坏。总之,1916年到1922年间的爱尔兰历史是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但之后发生的事情却令人伤感。张瀚天:之后就是问题进一步潜伏和发酵的时期?托尼·卡蒂:是的。英国给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们设立了议会,虽然不如都柏林的议会权力那么大,但也实现了实质的自治。但这些新教徒却没能与占北爱尔兰人口三分之一的天主教徒达成和解。对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在我的大学时代,我们这些天主教徒深知自己只是这个新教国家的微不足道的少数派,我们应该安分守己。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公民权,他们不能获得与新教徒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权利,也没有充分的住房和失业保障。因而,马丁·路德·金的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极大兴趣。他们在北爱尔兰的乡间游行,却总是被警察驱散,其实这种游行并没有什么危害,因为乡间的路上只有游行者和监视他们的警察(笑)。警察的镇压引起在贝尔法斯特和德里新的骚动,一直持续到1968年冬天。到1969年夏天,新教徒控制的北爱议会和警察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采用的办法是把天主教徒赶出贝尔法斯特和德里。警察突袭了天主教徒聚居的街道,把他们赶出家门,并把房屋付之一炬。这导致了剧烈的内部敌对——那时我正在伦敦读书——虽然这并非正式记载而是民间记忆,但我的记忆应该是准确的。那时在伦敦执政的仍是自由派的政府,但已寿数将尽,到1970年五月,它就下台了。1969年这一政府的内政大臣是詹姆斯·卡拉翰(James Callaghan),他很可能对爱尔兰抱有同情。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会领袖向卡拉翰陈说了警察在北爱尔兰天主教聚居区的暴行。于是卡拉翰向北爱尔兰派出了英军,英军驱逐了天主教聚居区的警察,并在这些地区的边界设置隔离带,局势才安定下来。卡拉翰资料图(图/BBC)但那时的人们并没有能力进一步展开行动,因为没有IRA,甚至连临时性的IRA也没有。1970年6月之后,保守党政府上台,派系主义占据了主导。保守党认为北爱尔兰的保守派统一主义者和自己属于同一阵营,两方都认为应该派军队进入天主教徒的聚居区维持秩序,并由警察搜查住宅,确保其中没有枪支武器。保守党政府指令北爱政府逮捕一切有恐怖主义嫌疑的人,并可以不经审判而拘押——一种紧急状态。从而在自由派政府下台一年之后,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与英国军队的关系从友好变成了敌对,在1969年,天主教徒还因为英军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财产而对其感恩不已,一年之后,一支临时组建的IRA就和英军与警察陷入了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内战,而非民族间的战争,因为南部的爱尔兰人对这场战争根本毫不在意。虽然爱尔兰人对北爱局势确实抱有同情,但大部分人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只有一两个爱尔兰政治家主张采取行动,但最后他们都被爱尔兰政府以贩卖军火的罪名逮捕了。同时,IRA的行动也更加地肆无忌惮,因为他们发现,英国人并不在乎IRA在恐怖袭击中杀死了多少爱尔兰人,于是他们决定跨过海峡,到英格兰去制造爆炸。这确实是有效的,尤其是对自由派政府有效,而保守派政府总是主张不惜代价地遏制恐怖主义。保守党政府对待新芬党的态度,就像特朗普对待朝鲜的态度一样:如果你不放下武器,我就不会和你对话。而新芬党和朝鲜一样,都坚持先对话,再讨论停火问题,这就导致问题陷入僵局。而在1997年上台以后,托尼·布莱尔开始寻求解决困局的办法,其结果就是1998年的《贝尔法斯特协议》。这一协议借助了非常特殊的历史机缘,当时在伦敦主政的是布莱尔,在都柏林是伯蒂·阿亨(Bertie Ahern),两人间的友谊非比寻常,如果当时还是保守党执政,那么这个协议根本是不可能的。二人解决北爱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北爱的天主教社群隔离起来,让他们在这一社群内互助自治,而既不迁移到英格兰,也不去都柏林。阿亨和布莱尔(图/wikidot)而更近的一个谈判过程就反映在《旅途》这部电影中,影片的主角就好比两个傀儡,佩斯利和麦圭尼斯两个人被硬塞进同一辆汽车,两个人的对话也完全被实际的谈判双方所监听,布莱尔和阿亨两个人注视着车里谈话的进程。谈话的结果是不错的,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这一协议实际上从2007开始生效,一直到2017年的一月。导致协议破裂的,并不是派系斗争,而是因为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执政的北爱政府推行的一项能源政策导致了无数欺诈和腐败,并使政府损失了大量经费,而这一措施是由身为新教徒的首席大臣福斯特提出的,于是麦圭尼斯认为,首席大臣应该因此辞职,让位给党内其他有能力的人。但福斯特拒绝让位。同时,新芬党提出,要把盖尔语作为与英语并行的北爱官方语言。这主要是为了展示新芬党的决心,但其实已经没有人讲盖尔语了,因而这个主张纯粹是象征性的。对此,新教政党其实原则上并不反对,但他们对法案的一些枝节问题持有异议。虽然存有争议,但两党的冲突都是相当和平的,主要的斗争都是法律框架内和立法层面的,这都主要归功于布莱尔和阿亨所达成的政治方案。如果新芬党不放下武器,北爱的这些新教政党是不可能和他们组成联合政府的。总体上看,北爱确实有自己独特而充满矛盾的身份,北爱的新教和天主教人群都相当虔信宗教,在政治上十分活跃,而且都是民族主义者。而在英格兰,不论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归根结底都是一群无神论者。但作为一种0传统的爱尔兰,那种爱尔兰人为之斗争了数百年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整个爱尔兰,不论南北,都已是后现代社会,而“爱尔兰”作为一种浪漫的回忆,并不是爱尔兰人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了。爱尔兰共和国的总理是一位同性恋者,而且人们以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支持同性恋合法化的法案,所以这并不是一个严守天主教传统信条的国家。爱尔兰岛上的“两国一制”张瀚天:在脱欧过程中,英国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似乎使得北爱尔兰人能够享受双重的便利:他们既能作为爱尔兰共同市场的一部分而享受欧盟统一市场的便利,又能作为英国的一部分享受联合王国内统一市场的便利。您对这一点有什么评价?托尼·卡蒂:这涉及脱欧协议的第49条和第50条。第49条规定,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南部之间应当保持法规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二者之间不应存在贸易壁垒,而第50条规定,北爱尔兰与英国其他地区之间也应保持这种法规的一致性,亦即二者之间的商业活动不应受到限制,除非北爱议会决定设置限制。于是,在法律上可以确定的是,北爱尔兰与英国其他地方之间的经贸和社会联系不受脱欧的影响,而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之间的经贸和社会联系也不受脱欧的影响。但是从文本上,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法律安排是否意味着有一条从世界各地通过爱尔兰南部、爱尔兰北部再到达英国的渠道,或者反之从英国到世界各地的渠道。我并不确定这一方案会如何运作。我能确定的是,爱尔兰南北的居民都会反对在自己身上施加的新限制。张瀚天:那么在脱欧之后,北爱的人民会更加英国化呢?还是更爱尔兰化?托尼·卡蒂: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避免用种种符号去挑衅某些人群。北爱议会中的民主统一党,作为一个新教政党,实际是英国国内在宗教上最为保守的政党,甚至比爱尔兰南部的政党都更为保守,他们反对同性婚姻,也反对堕胎。如果不被挑衅,他们将会维持与爱尔兰共和国的经贸与社会关系,但他们也并不会在符号性的问题上作积极的表态。北爱的新教徒和爱尔兰共和国的天主教徒在传统的保守主义价值上的共同性,要强于他们和英格兰人或苏格兰人的共同性。但这并不会导致他们举行公投,脱离英国。通过脱欧协议,爱尔兰人得到了他们最重视的东西:爱尔兰仍是一个经济社会统一体。简言之,在爱尔兰实行的是“两国一制”。但从我一生的经历出发,我没有在北爱尔兰的人们身上看到加入爱尔兰的强烈意愿。在政治和情感上,北爱尔兰的人认为自己是英国的一部分,但我想告诉他们,虽然爱尔兰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地方,但至少英国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英国不是一个新教帝国,而是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后现代社会,而其本身并不算成功。它由一群腐败的寡头统治着,这些人都是挥霍者和赌徒。而在爱尔兰,整个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转变,就我所见,中国在爱尔兰发挥着相当重要作用。爱尔兰一直是欧盟的出口平台,其劳动者的教育水平相当高,而且以英文为工作语言。来自美国、德国、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的许多大公司已经在爱尔兰营业了数十年,这些公司在爱尔兰享受着公司税收的特别减免。当下,爱尔兰共和国是最受北爱年轻人欢迎的就业和教育目的地,因此,原来越多的人必然会迁移到南爱尔兰。而在我小时候,北爱尔兰的新教徒极少会去爱尔兰共和国工作。另一方面,身份认同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爱尔兰天主教徒和爱尔兰新教徒的身份不再是相互抵触的了,它们都变得过时了。我并不能确定情况会如何发展,但整个爱尔兰必然会是一个经济社会统一体,而且北爱尔兰能实现它想要实现的任何改革。虽然现在北爱并没有经济上的主权,英国的委员会管理着爱尔兰的金融和货币事务,但伦敦并不想控制北爱,如果北爱要求获得这些权力,伦敦不太可能反对,因而最终北爱可能得到经济主权。总之,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经济社会统一体的爱尔兰,会得到维持甚至加强。 (特约记者:张瀚天 访谈整理)
威斯敏斯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为享誉世界的环球十大新闻传媒学院之一。前身是皇家理工学院(the Royal Polytechnic Institution),根据历年英国三大国内高校专业排名,威敏的传媒与媒体专业一直位居英国Top3,且在QS专项排名中高居英国第一,欧洲第二,全球前二十。那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优秀专业有哪些?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介绍威斯敏斯特由七个学院构成,分别是法学院;社会科学、人文及语言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传媒、艺术和设计学院;商学院;建筑和建筑环境学院。其传媒学院的本科课程包括电视、广播、新闻、公共关系和广告等,研究生课程则包括新闻、公共关系、社交媒体、传播学等。学院在媒体传播和艺术设计领域和还拥有实力雄厚的博士研究项目。所有课程都是由业内专家和顶级媒体学者教授的、被媒体行业广泛认可的课程。*潘同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媒体业务成功案例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哪些专业:商科/经济类会计学、电子商务、经济学、创业学、财政学、通用商务、国际贸易、管理、市场学、房地产、零售、旅游与接待工程类专业航天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纳米工程、其他类工程、机器人学新闻与传媒广告、传媒、演讲与辩论、新闻学、公共关系、出版、广播电视、技师、视觉艺术与设计三维设计、动画、服装与纺织、建筑、艺术(Art)艺术指导、桌游与纸牌、陶瓷制造、手工制造、设计、数码艺术、绘画、时装设计、美术、游戏与互动媒体设计、图形设计、插图、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绘画、摄影、雕塑*冷同学伦敦大学学院民族与纪录片电影成功案例音乐铜管乐、指挥、通用音乐理论、键盘乐、打击乐、弦乐、声乐与歌剧、木管乐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动物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环境学、材料科学、数学、气象学、物理学医疗卫生另类医疗、生物伦理学、脊骨神经医学、牙医学、眼保健学、健康学、健康管理、护理、营养学、药学、医学院预科、自我修养、兽医政治及法律犯罪学、法学、政治科学、公共政策威斯敏斯特大学专业排名Accounting and Finance,会计与金融排名第88名Anatomy and Physiology,解剖与生理学排名第38名Architecture,建筑学排名第31名Art and Design,艺术与设计排名第35名Biological Sciences,生物科学排名第90名Building,建筑排名第21名Business Studies,商科排名第111名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通信和媒体研究排名第29名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排名第102名Drama, Dance and Cinematics,戏剧,舞蹈和电影制片学排名第75名East and South Asian Studies,东亚和南亚研究排名第10名Electrical and Elctronic Engineering,电子与电气工程排名第67名威斯敏斯特大学优势专业新闻传媒传媒、艺术和设计学院 Faculty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 (Harrow)学院的本科课程包括电视、广播、新闻、公共关系和广告等,研究生课程则包括新闻、公共关系、社交媒体、传播学等。学院在媒体传播和艺术设计领域和还拥有实力雄厚的博士研究项目。所有课程都是由业内专家和顶级媒体学者教授的、被媒体行业广泛认可的课程。一些杰出毕业生留校从事教学工作,学院还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座。除了一流的学术实力外,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拥有世界知名的中国媒体研究中心——中国传媒中心。建筑和建筑环境学院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Marylebone)作为英国仅有的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城市设计和发展的学院,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将专业领域的多样信息融入到城市的设计和发展理念之中,提供了一系列以“城市未来”为中心的学习科目,涵盖范围从建筑到交通,从建设到旅游业,从房地产到城市设计,从住宅建筑到土地规划。各个科目覆盖领域互相交叉,确保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威斯敏斯特大学是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的合作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在合作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英国留学选校定位想知道自己的GPA成绩能申请到英国多少排名的院校?可以尝试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如下小程序)做下留学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雅思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英国哪些大学,这样子就能对你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威斯敏斯特大学简介创立于1838年赞助人Queen Elizabeth II最喜爱的大学之一为海外学生传授教育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中国外交部,新华社,英国外交部定点培训机构连续两届被授予女王奖全校19000人,来自169个国家和全球40个国家的大学合作和全球超过7500家企业合作威斯敏斯特中国传媒中心传媒与媒体研究中心---中国传媒中心有15年的历史(成立于2005年6月17日)欧洲唯一一所致力于中国媒体研究的学术机构2006、2007年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委托,中心在英国培训了40位中国新闻发言人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湖南广电集团、上海传媒集团等开设过培训项目开设专业新闻学:是一门以创造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独特的现代传媒课程。数字媒体与传播:学习媒体业务和机构的运作方式,并将花费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上。公共关系和广告:将分析公关和广告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与媒体的关系。学生还将对媒体行业,对其产品和受众形成批判性的理解。
【欧洲时报记者余梁意、陈斯睿、田皓雪子,实习记者刘洋、汪宣琪报道】9月19日,位于英国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包机接369名中国留学生回英,“英国大学包机接中国留学生返校”也冲上热搜。该校是自英国疫情蔓延以来首次提出面向中国留学生包机的大学,在该模式获得留学生与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各界关注后,英国23所大学与海南航空达成合作,决定联合包机。 对包机求学的热议中,有支持、有不解,更有因疫情踌躇却仍渴望求学者们的期盼。本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只身飞抵英国的大小留学生,并面向广大中国留学生分发疫情下复学调查问卷,希望能在2020这一特殊之年为这个群体提供帮助。 乘坐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包机的中国留学生手持该航班机票拍照留念。(图片来源:本版图片均据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乐勇 摄)近日,中国赴英留学生数量猛增一度受到英国各界关注,《泰晤士报》报道称2020年秋季将有1.2万中国留学生抵英开学,比2019年增长了23个百分比,该数据与来自北爱尔兰的人数(14810)相当。 高校如何应对也成为多数留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议题。本报记者向英国多所高校深入问询,在众多回复中值得一提的是,为尽最大可能协助国际学生,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国际公关经理卢克·沃尔顿(Luke Walton)表示,如有教职人员或学生有感染症状,校方特别提供了新冠检测途径,并将就人员校内流动设立一套追踪系统,图书馆也将运行“点击与收集”系统(‘click and collect’ system)。他指出,华威大学十分重视中国留学生,因此会协助中国学生预订从中国出发的航班,并且提供免费机场接送服务。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国际营销和传播负责人玛德琳·斯图尔特(Madeleine Stewart)也提到,尽管疫情当前,中国学生对谢菲尔德大学的申请热情依旧高涨,因此学校会在保持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双程授课,但她希望学生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前往谢菲尔德学习,在保障学习质量的同时可以尽情体验英国生活与本地文化。 开学季前赴英留学人数不升反降令人意外,这一数字背后又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疫情当前,是走是留也成为许多学生乃至整个家庭的重大抉择。 乘包机抵英学校 “措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来自江苏的Olivia是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项目的学生,这是她第一次来英国。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是乘坐该校包机抵达英国的。“我们学校作为英国第一个启动专机接送服务的大学,还上了微博热搜,我的朋友都很羡慕我,”Olivia的言语中透露着自豪与喜悦。 Olivia称这次专机旅程“很难忘”。她们乘坐卡塔尔航空公司承运的包机9月18日从北京起飞,机上乘客都是该校的中国学生。“400名学生不到,大家都戴着口罩,井然有序地坐着。”下了飞机之后,热情的大学接机人员和学联志愿者们在贝尔法斯特的机场等候,“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人的行李都按照宿舍区分发了不同颜色的绳子和号码牌,专车直抵学生宿舍,大使馆还贴心地给我们准备了消毒用品和小零食,前几天的隔离餐都是免费的。总之整个过程很顺利,我从来没有操过心。” 英国一直是Olivia留学首选地,父母也大力支持她的选择。“我的父母都很理解我,他们在医疗系统里工作,也知道疫情的影响。求学路上确实遇到过小困难,但是女王大学和我父母总会在我感到迷茫时抚平我的情绪。”Olivia说。 谈到疫情发展,她十分乐观地表示,尽管北爱尔兰的疫情有所反复,但因为人口密度低,看到人们能够保持社交距离,自己也做足了充分的抗疫准备,所以并不太担心。教学方面,“我们学校会保证一定次数的线下教学,学生需要出示防疫码还要戴上口罩。这些周到的考虑让我们对未来的留学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大二学生小月(化名)在9月22日晚刚刚返回校园。她乘坐的是学校安排团购的航班,由中国上海经新加坡转机飞往伦敦。落地之后,学校也安排了巴士接机服务,将30位中国留学生送往东安格利亚大学的校园,小月表示整个行程让她感到“顺利和安心”。 小月说,学校在8月初给学生发邮件表示会与一家旅行中介合作提供返校航班服务,价格是1269英镑(人民币约11421元)。小月和父母商量后,觉得价格比较合理,于是就向学校订购了返程机票。在上海浦东机场登记之前,学校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们发放带有东安格利亚大学标志的标签以区分本校学生和其他乘机人员,同时还讲解了行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在新加坡转机的时候,也有特定的机组人员带领学生们去到飞往伦敦的登机口,不需要学生自己办理转机手续,省去了很多麻烦。 目前小月按照英国政府的规定处于自我隔离中。她说,住在学校宿舍的学生会被分配到固定隔离点,在外租房的同学自我隔离就只能靠自觉,学校无法管控。但校方为返校学生提供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 小月表示自己的专业偏向学术和主观讨论,需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上网课时这样的机会就少了很多,所以学生们对于学校能够尽力安排线下课程很满意,大家觉得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可以,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强的监管来保证学生安全。 当谈到父母对于自己赴英继续学习的看法时,小月表示最初父母还是希望她能在中国休息一年后再看情况,因为父母对于英国的疫情以及监管甚是担忧。不过通过英国当地同学朋友的“疫情实时更新”,以及了解到诺里奇(东安格利亚大学所在城市)疫情较轻,父母还是支持她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此外,小月还提到,落地后她发现当地人对疫情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她之前通过朋友圈以及新闻等了解到的英国疫情仍十分严重,但实地观察发现本地人戴口罩的数量少之又少,出乎她的预料。不过,她也无奈地表示“我们不能强求他人做什么,只能自己多加防护”。 乘坐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包机的学生在首都国际机场等候值机。延迟开学 不放弃留英机会来自武汉的逸清(化名)对年初的封城还心有余悸,当3月份拿到英国两所大学的offer时,欧洲的疫情正严峻起来,她的内心很斗争。她和家人担心9月份不能正常开学,在每天关注英国新闻的同时,托在英国的朋友打听,到底该不该选择英国的学校,是选择在苏格兰还是首都伦敦。 逸清最终选了伦敦国王学院的媒体专业攻读硕士,但随后又接到通知,将开学延迟到2021年2月,会以网课的形式先进行。逸清说,“当初一起申请学校的朋友,很多都放弃了,也有放弃美国而选择英国的同学。” “我以为这样去英国的留学生会很少,没想到在申请学校宿舍的时候,居然因为资源紧张没抢到。”虽然距来英还有四个月,但逸清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单间公寓,计划买1月初的机票,从广州直飞伦敦。谈到防疫措施和来英后可能面临的困难,逸清觉得经历了武汉封城的风雨,自己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虽然疫情形势还不稳定,但我还是希望能来英国看看,家人确实会担心,但也会支持我的决定。”逸清认为,英国重开的两年毕业实习签证(PSW)机会难得,希望能获得在英国求学和实践的机会。 在香港结束本科学业的金同学和Rachel他们的赴英求学路也多有受阻。金同学说,由于CAS(英国大学电子录取通知书)有所延误,加之英国政府出台了学生签证新政策,他决定还是把手续办好再到英国。他和Rachel都说,老师也建议他们2021年1月再来,毕竟第一学期时间不长,很可能刚到英国就放假了,彼时异乡漂泊也难免孤单。但Rachel说,她所在的爱丁堡大学咨询心理系表示,如果2021年1月仍未能到学校参加面对面授课,则有可能取消学位,因此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年底来英也成必然选择。 另一个让Rachel倍感担心的情况是对疫情并不担心的外国同学,Rachel说,在新生群里看到已经到校的同学说,第一节课看到大家都没戴口罩,所以也“准备在宿舍上网课了”。尽管第一次在线课程中国同学经历了轮番掉线的尴尬,但老师说他们可以换不同平台直到大家都能稳定在线为止。 谈起对新学期的期待,金同学和Rachel不约而同地表示,最希望的就是能与老师同学们“奔现”。金同学说:“毕竟在海外留学除了知识与经历,最重要的就是结识的人了,隔着屏幕就完全还是陌生人的感觉”。Rachel也说,正常面授课程才能获取更多资源,比如教科书等阅读材料因为是纸质书,只有在学校图书馆才能看到,多少影响学习。 此外,Rachel还提到,也有部分同学收到了可以打疫苗的消息,但她和金同学都认为除非疫苗已经上市并开放给公众,只是小部分、分批次地实验性注射还是会担心安全。 留守英国 “疫情给我充足时间准备求职”2020年是小琰待在英国的第五个年头了。她2020年刚刚结束研究生课程,目前正在准备申请谢菲尔德大学的博士。除了本身想继续深造外,疫情也是促成她申请博士的因素之一。小琰说,疫情不单单使飞回中国的成本增加,也使中国求职市场更为激烈。就她的专业而言,现在并不是一个好的求职时机,且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也较之前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之下,小琰选择继续待在英国申请本校博士,一是可以免去路途上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二是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背景。 当谈到父母对于她继续深造的看法时,小琰表示父母虽然担忧英国的疫情,但鉴于自己已经非常熟悉英国的生活环境,并且每天都会和父母视频聊聊自己的生活,父母仍然选择支持她的学业。此外,她还提到当地人对于疫情的态度较为淡漠,因而自己要做好充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外出,好在自己住的单人公寓离超市非常近,并不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去购买生活必需用品,这样减少了很多麻烦。 对于小琰来讲,疫情确实曾经带给她一段很难捱的日子,心理上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现在她已经调整好了心态,积极地面对疫情,对于未来也有明确的规划和安排。 小高面临同样情境。他5月向威斯敏斯特大学提交了硕士申请,目前已被录取。因为疫情,他的第一个硕士专业缺少了很多实地实践的机会,原计划在泰特美术馆做的展览全部泡汤,前期工作也都白费。疫情下,博物馆展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窘迫情境,很多小众美术馆因为资金问题无法继续运营,那些勉强能够维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无法提供工作岗位。小高慎重考虑后选择申请二硕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为自己之后申请博士进入高校工作打下基础。 小高表示疫情是影响他做出这样选择的最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之前提到过的就业问题,另一个是因为五六月份回国机票价格贵数量少。他表示,在当时抢不到机票的情况下,他马上就放弃了回国的想法,开始着手准备第二个硕士学位的申请。父母因为同样身在国外,所以对于小高的选择表示支持,每天也都会提醒小高注意防护。 对于疫情,小高说道,他接触到的英国年轻人在最开始时会对中国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但现在这种对于中国的歧视已经消解了。不过,虽然他所认识的英国年轻人也较为重视病毒,但他们在防护措施上仍然很松懈,甚至不能够理解为何政府要出台一些强制性限制外出的政策。小高认为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很难沟通,自己做好防护还是最重要的。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包机现场,一名家长手持“我把孩子交给 Queen's”的牌子。重返英国读二硕 望疫情尽快消散由于10月3日有考试,一一把机票改签,提前半个月出发来英国。一一是一名即将来英国读第二硕士(简称二硕)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学校在9月初就已经开学了,逗留在中国的她虽然能够在家里上网课,但网络速度之慢,让她开学两周以来都没有正经地上过一次课。迫于此,原本订在10月初飞来英国的一一不得不改签机票,提前出发。她说,现在改签起来还算挺顺利的,她感觉现在机票好像没有她购买时那样供需紧张。一一在英国读的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在香港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了自己新的兴趣领域,打算在这方面进行深度研学,便申请了二硕。她说,二硕还选在英国的原因,是怀念英国的环境和人文,觉得在这里生活比较舒适,加之英国的留学生PSW新政,也让她有了更为充足的理由重回英国土地。“因为英国在这个领域比中国发展的好很多,平台和机会更广泛,”她补充道。 和往年不同,一一此次的行李箱中多出了400多个口罩及消毒用品,以备不时之需。她说,虽然英国现在疫情较为严重,但只要自己待在家里,做好防护措施,不随便出门到处闲逛就好。她的父母虽然为她担心,却只是提醒她保护好自己,并没有阻拦她前往英国的决定。 谈到学校方面,她说几天前学校在发来的邮件中表示会保证网课质量,加强学生线上学习体验。此外,学校还会在学生领取学生卡的同时免费发放可重复利用型棉质口罩和消毒免洗手液。 即将要启程来英,最让一一担心的是,若疫情久久不能散去,在家时间久了个人状态会变得不好,另外也不能充分领略伦敦西区的戏剧文化和音乐会等艺术活动,会让她倍感惋惜。 小留学生家长:特殊時期有更好的锻炼机会北京陈女士的女儿9月初只身飞抵英国,来这里读11年级,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她告诉记者,在学校确认9月正常开学后,就着手订购机票。她坦言,来英机票确实很难买到合适的,但学校方面很理解,也很宽容,从各个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陈女士说,为了让孩子体验多元化教育,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决定送孩子来英国读书。今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但她的决定并没有被影响。她认为,疫情只是暂时的,对比起孩子的一生,这只能算是一个插曲。同时,特殊环境也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锻炼机会。 陈女士透露,她给孩子来英国前做的准备和正常开学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只是多准备了些口罩和维生素C。陈女士一直很都很认同英国的教育。她预测,受各个方面影响,很多打算留学美国的孩子转而选择英国,今年来英的学生应该会更多。 谈到孩子从中国一路而来的旅程,她介绍说,登机前按照英国规定填写了入境调查表,由于机票有限,只能买到凌晨四点从上海直飞希斯罗的航班,孩子们都戴着口罩乘机。除此以外,她不觉和平日有特别大的区别。陈女士和学校提前沟通过安排司机接机,女儿落地后,司机顺利接洽并将其送至学校,开始在校隔离,陈女士感到非常满意。 陈女士说,虽然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但她的女儿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自己注意防护,不出去闲逛就可以。她提到,孩子自己确实一点不担心。但作为家长,反倒担心多一些。最主要的是担心欧洲疫情反弹,寄宿的孩子需要离校找寻住宿,或是学校期中(Half Term)假期时需要离校出行,再返回学校会有风险。但她也说,学校有很多新规定来应对,甚至购买了检测设备。她感慨道,总之担心也没有用,重要的是孩子自己注意防护和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9月4日回到英国的阿梓今年13年级,这已经是她到英国的第四年了。她说学校从3月开始上网课,一直到6月放假,之后再开学就不提供网课了。因为今年面临升学压力,考虑到在中国自律性没有在学校时强以及学习环境的问题,要考英国大学入学考试(A-level)的她决定还是回到英国上课。 和陈女士一样,她也担心英国再度封城“是不是会被赶出宿舍”,以及2021年A-level会不会像今年这样也被取消。尽管许多人怀疑英国大规模复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疫情二次暴发,但学校目前仍在重压下保持开放,阿梓所在的学校规定,在公众区域要戴口罩,上课时不用,上完课后学生要用杀菌喷雾清理桌面并保持社交距离。 和陈女士一样,阿梓的父母也有一颗强壮而“佛系”的心。她说,既然出来留学了,“父母一般不怎么管,如果疫情实在太严重了会考虑让我回国。”她希望英国政府能明确通知疫情政策,封城的时候学校能解决国际生住宿需求。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是一所大型公立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838年,位于伦敦地区伦敦市市区,并非罗素集团或1994集团大学之一。考试成绩: IELTS 总分要求6.0选择该校的理由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前身是建立于的皇家理工学院,1864年正式更名于威斯敏特大学凭借其在前沿学科和传统课程上的开拓以及在伦敦地理位置的优越,威斯敏特大学在英国享有很高声誉。且威斯敏特大学是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目前有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约3000名留学生在此就读。学校课程威斯敏特大学凭借其在传统课程和前沿学科课程量方面的推广和教育而在英国独树一帜。传统课程中包含:商务与金融,生物科学,建筑学,法学等。而新兴的课程包括有:传播,视觉文化,旅游业与城市发展,时装,艺术设计,营销,服务管理等。学院选择威斯敏特大学现有建筑和环境建造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社会科学与人类及语言学院,威斯敏特商学院,威斯敏特交流课程以及合作办学的课程。多方面的学院选择和高质量的教学质量令威斯敏特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中的佼佼者。学校服务在公共设施方面,威斯敏特大学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建造了一系列设施。在威斯敏特大学的四个校区内都有独立的含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图书馆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且每个学生都会获得计算机账户以帮助学生使用学院内的计算机。计算机中包括了许多专业的学科数据库以帮助学生学习;而咖啡馆,酒吧等休闲场所提供了是同学放松的地方,其中威斯敏特大学在泰晤士河畔有大型露天体育场,以举行比赛和重大活动;而多姿多彩的社团服务也是威斯敏特大学的特色。而威斯敏特大学还为国际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帮助他们在英国本土更好的工作。地理位置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四个校园,其中的三个(Cavendish、Marylebone和 Regent) 都位于伦敦中心,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很近。该校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就在伦敦最着名的一些街道(牛津街、Baker街和Tottenham Court 路),以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摄政公园、电信塔和Marble Arch和Centre Point Tower)的附近学习。这些校园也给本校学生安排社会、文化、历史和知识界的许多活动,学生对一个首都所期待的所有便利,校园都可以给他们提供。位于哈罗镇(Harrow)的校区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第四个校园,这里比位于市区的其他校园提供较安静平和的生活节奏。它靠近伦敦北部各郊区,以拥有大片绿地而自豪。
当代伟大的基督教布道者威斯敏斯特神学院荣誉道学博士唐崇荣牧师唐崇荣博士,1940年出生,祖籍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著名基督教华人布道家和神学家,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副主席,中国当代伟大的布道者,威斯敏斯特神学院荣誉道学博士。唐崇荣博士的父亲当时担任东南亚一家大型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家道比较丰裕。可是在唐崇荣博士幼年的时候,他的可敬的父亲不幸离世,由此而导致了家道中落,家庭生活日渐拮据。唐崇荣博士的母亲于是决定带领全家人迁至印度尼西亚定居、生活。 唐崇荣博士既是一位伟大的基督教布道家、传道者,以及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副主席,同时,唐崇荣博士也还是一位思想深邃、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的神学思想家、神学哲学家。唐崇荣牧师几十年来举行了无数次讲座布道活动,他在神学讲座和哲学讲座中,常常给人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唐崇荣博士的另外三个兄弟也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布道者。他们分别是唐崇平牧师、唐崇明牧师、唐崇怀牧师。他们兄弟四人被称为唐家四昆。唐崇荣博士的祖籍是在中国福建厦门,目前是印度尼西亚国民,现在住在雅加达。唐崇荣博士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传道人的事奉。唐崇荣博士近五十年的传播福音的辛勤工作中,全世界至少有两千万人听过他演讲神学。唐崇荣博士布道的特色就是透过归正神学的圣经原则带领人归向基督。 几十年来,唐崇荣博士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欧洲各国、南美洲等各地举行巡回布道活动。唐崇荣博士每到一处,往往就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在这些布道聚会活动中,唐崇荣牧师不仅带给人一种神学知识的满足,更是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挑战。唐崇荣牧师喜欢在布道演讲会上热切地呼唤那些迷失了生命真实意义的现代人回归到生命的本源——上帝。对于广大的虔诚的基督徒们,唐崇荣博士也积极鼓励他们献身事主,为基督教的布道传播福音的事业而奉献自己。受到唐崇荣博士影响而重新获得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数以百万,乃至上千万人。为表彰唐崇荣博士对基督教传播福音的杰出贡献,二零零八年五月,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授予了唐崇荣牧师荣誉道学博士学位。九月十二日,威斯敏斯特神学院为唐崇荣牧师举行了隆重的归正神学教授席位的颁授仪式。六十多年来,唐崇荣牧师主持了无数次大型基督教布道聚会活动,参加人数达到百万之巨,很多大型的布道活动都在万人以上。因为听唐崇荣博士布道传福音而决心全身心地信奉基督教信奉主的人数之多,就算是在西方的教会中也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唐崇荣牧师被称为继宋尚节博士之后当代最伟大的华人布道家,这也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
导读:威斯敏斯特大学位于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伦敦的中心地带。和纽约及东京等都市一样,伦敦是世界经济的枢纽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相关信息,如下:1威斯敏斯特大学概括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前身是于1838年创建的皇家理工学院,是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新兴技术和现代职业实践训练课程开发领域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5月,该校获得了国际贸易女王企业奖,并连续4年被《金融时报》列为英国顶尖的现代大学。已有165年的招收国际学生的历史,目前约有3000名来自15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这里学习。威斯敏斯特大学共有学生约26,080人,其中75%为本科生,学校有来自150个国家的近5000名的国际学生,成为英国前十五名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学校之一。2威斯敏斯特大学教学设施威斯敏斯特大学有四个校园,其中的三个(Cavendish、Marylebone和 Regent) 都位于伦敦中心,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很近。该校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就在伦敦最著名的一些街道(牛津街、Baker街和Tottenham Court 路),以及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摄政公园、电信塔和Marble Arch和Centre Point Tower)的附近学习。位于哈罗镇(Harrow)的校区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第四个校园,这里比位于市区的其他校园提供较安静平和的生活节奏。它靠近伦敦北部各郊区,以拥有大片绿地而自豪。该校园离哈罗镇中心也很近,镇中心有一个购物中心、电影院、酒吧、餐馆和各种其他商店和服务场所。学校的摄政校园包括一群建筑,围绕着大学历史中心摄政街309号。这些建筑里包括威尔士街建筑和小蒂奇菲尔德街建筑,这里是社会人文学院的图书馆,包括法学院。之前的摄政街影院就坐落于摄政街309号之中,现在改为学生的阶梯教室。它们有一个计划就是重修它作为公共电影院,同时也兼具阶梯教室的功能。学校的凯文迪士校园是一座现代的玻璃钢筋建筑,坐落于凯文迪士大街,紧邻英国电信大楼。这里涵盖了科学、工程和计算机院。凯文迪士校园毗邻华伦街(Warren Street)、大波特兰街(Great Portland Street)和古奇街(Goodge Street)地铁站。哈洛校园是传媒学、艺术和设计学的大本营。大学的马里波恩校园坐落于马里波恩路与杜莎夫人蜡像馆和贝克街地铁站相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建,这里是建筑学院、环境建筑学院、威斯敏斯特商业学校和政策研究院的家园。2008年,这里开放了P3的展览区域,14000平米,坐落于之前的工程学院的混凝土大厅。3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技巧介绍英国大学课堂氛围诙谐轻松,老师不喜欢一股脑地狂灌知识点,而喜欢与学生互动。如果你课前预习了,在课堂上还是没全懂,千万不要害羞,大胆说出你的问题,老师会为你做详细地解答,而且可能还会给老师留下“爱学习”的印象。另外在上课时,要多做笔记,充实内容。内容重点在讲义上都有,不用抄,课堂上做的笔记应该以补充为主。预习时记录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你应该会发现这些问题相应的回答。真正牛掰的笔记甚至可以是一本参考书,期末考试写论文什么的直接靠它就行了。
本文首发于《华闻周刊》最新一期“欧洲好学校”专刊,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拉至文末。英国私立教育体系拥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它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王室、贵族特权的体现,但仍然是反映一个人家庭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的符号。英国私立学校虽然学科选择自由,但也有许多悠久的道德规范需要遵循,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顶级私立学校的学术成绩亦是表现超群,高中毕业生入读牛剑以及其他国家名校的升学率高,使得许多华人家长对英国私立教育心向往之。英国私立学校2000多所,如何分辨良莠,是想上英国私校的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家长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想要考入知名私校,该如何备考?这些都将在本篇文章中着重探讨。“非必需”是精英教育的精髓所在与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才刚刚兴起的私立教育(也就是民办学校)相比,英国私立教育更为成熟。从事低龄学生教育并担任英国私校联盟(BPSU)秘书长的马凯表示:“英国私立教育体系资源配置高,学校可以自由选择最好的老师;小班制的授课,也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关注。其次,英国私立学校整体上来说,比公立学校成绩更好,进入顶尖大学的人数更多。”马凯列举数据:“虽然私立学校的学生只占英国学生整体人数的7%,但其中有近一半去牛津剑桥的学生均来自私校。”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一直体现在英国私立教育体系。他补充道:“深厚的文化积淀,优质的学术水平,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且注重‘学术’、‘体能’、‘品格’以及‘领袖精神’的全才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另一位受访的学生家长姜丰,有一对12岁的龙凤胎。让孩子就读私立学校,姜丰从未犹豫过。一方面,这源于华人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给孩子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另一方面,也是看中英国私立教育的软实力。目前,女儿就读私立高中(Senior School),儿在读预备学校(Pre School),两人平日所学科目极广,许多内容,在姜丰眼里,是“并非必需的”。她举例说,女儿要学马术、击剑、高尔夫、网球、芭蕾舞、小提琴、钢琴,还在学法语、西班牙语……儿子呢,要学板球、橄榄球等运动类项目。然而,姜丰笑说:“非必需就是一种奢侈(Luxury)吧,这或许是英国精英教育的精髓所在。”私校选择的注意事项在英国上私立学校,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是英国最为知名的九大公学,需要至少提前2年申请。除了参加入学考试,面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不过,在学校检验学生之前,学生也可以先了解学校,看看哪所学校最适合自己,亦或者自己最喜欢。马凯根据多年从业经验,为家长和学生选择私校提供了基本指南:“选择私校主要看以下几点是:第一,参看学校报告。ISI(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的监察报告)主要从学术成绩、教学质量、学生的行为和安全、领导和管理质量、住宿条件等各方面对英国私校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最终给出学校是否达标的结论。第二,看学校的学术成绩结果。这部分主要看学校在GCSE和A-levels两个阶段高分成绩比例,同时可以看到历届毕业学生的大学走势。第三,家长要看课程设置、师资比例和配套设施。全面的课程设置可以给孩子更多选择,优异的师资比例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和培养,完备的设施能保证寄宿生更好的生活环境。”除了看私校知名度,学术排行榜等多种因素,马凯还建议看学校特色。他说道:“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诉求就是G5(英国5大精英学院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那像卡迪夫学院(Cardiff Sixth Form College)这一类就很适合,它的教学环境比较应试,对升学率要求高;如果孩子从小跳芭蕾,希望未来能从事芭蕾或舞蹈相关工作,可以选择擅长芭蕾舞的学校,如阿伯兹·布朗利学校(Abbots Bromley School)就拥有顶尖的舞蹈资源,授课老师来自世界著名的舞蹈教室Alkins School of Dance。”同时,英国私校的国际生源比例同样需要注意。有的私校为了经济利益,招收过多国际学生,导致中国学生扎堆出现。马凯提醒:“如果想要孩子快速提升英文能力,中国家长在择校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从务实角度出发,学生家长姜丰也有自己的经验之谈。她强调,选择私立小学的标准之一是“离家近”。因为学校活动很多,她说,“一个礼拜,有4天都要去学校参加相关活动”,即使上了初中,一个月去一次学校也是必要的。姜丰认为,只要是孩子的活动,她总是“在场”,因为陪伴比读什么学校更为重要。如果离家太远,对家长也将是一个负担。姜丰的另一个理念是,“如果要拼命去够才能达到的地方,说明并不适合。”虽然许多人认为能入读顶级私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姜丰觉得,也要看孩子喜不喜欢:“在准备阶段,可以带孩子多走访几家私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了解孩子自身的喜好,更为重要。”姜丰认为,英国私校的学业并不轻松,如果在不适合的学校读书,很容易让孩子精神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她说,“我女儿就读的是成绩很好的女校,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功,也都感觉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有学生在课堂失控崩溃,或者定期去心理科看诊,因压力过大转学的学生也有。”单一性别学校还是混校?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部分英国私立学校至今仍然保留了单一性别教育的传统,将学生分为男校、女校。巴克斯伍德学校(Buckswood School)国际招生官于浩介绍道:“在19世纪的英国,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去学校念书,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公学都是男校。女性因为无法进入主流学校,只能在家读书,或去专为女性开设的纺织、缝纫等培养‘贤妻良母’的补习班。因而,这种单一性别学校的出现最早是历史原因。”19世纪时,教育理念开始发生变化:教育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是精英享有的特权。因此,越来越多的男女混校建立了起来。在世界范围内,混校教育都被认为是主流的。主张混合性别学校的七橡树中学招生办主任爱拉贝拉·斯图尔特(Arabella Stuart)表示,“混合性别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象征,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单一性别的学校时至今日还保留着。”传统男校温彻斯特学院校长蒂姆·瀚斯博士(Tim Hands)则认为:“每个人个性不同,有的学生可以在单一性别教育中发挥最大优势,有的学生则更适合混合性别学校。”因而,单一性别还是混合性别学校在教学质量上谁更具优势,各界人士各持一词。教育从业者马凯认为,从学术成绩上来看,单一性别学校优于混合性别学校,“排名前50位的学校中单性别学校的比例更大。”马凯解释道:“单性别学校的优点在于消除学习时男女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使得女学生有更多担任领导的机会,而且也能根据男女学习方法的不同、兴趣的不同,因材施教,能更大化发挥其性别优势。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业,而不是异性。”家长姜丰也现身说法,她的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于男校和女校。她表示,女生相对智力发育早,即使是在混合性别学校,女生的成绩通常也优于男生。“女儿和儿子在选择兴趣学科这一块,侧重点明显不同。我觉得单一性别学校有它的道理。而且即便处在单一性别学校,也不代表不接触异性。尤其是到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很多男校女校都有定期的联谊活动。”所以对于男女分校是否会影响学生心理或生理,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两性相处关系,姜丰觉得,也不必顾虑太多。英国私校,依然是富人的游戏?顶级公学过去是贵族学校,世家子弟出生后即要注册。现在,世袭制度下的贵族所剩无几,“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这些顶尖公学原则上是面向社会各阶层招生,但严苛的条件,使得进入私立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多少要符合“财”“才”二字。现在,英国顶尖私校的学生并不完全来自本土,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家庭。于浩表示:“巴克斯伍德学校每年招收40%的国际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来自中东,有的来自俄罗斯,也有中国学生,但并不限于这些国家,国际学生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英国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每年4万多镑的学费令人望而却步。而对世界富翁来说,学费完全不是问题。姜丰提到,能够进入私校的家庭家境大体不错,但也有非常富裕的。她女儿有时会说起班里的同学,有的坐私人飞机来上学,有的会展示自己最新款的古琦(Gucci)文具盒,也有的同学会指着几十亩的土地说,那都是他们家的。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女儿会当成趣闻说给姜丰听。威斯敏斯特大学摄影系首席讲师安迪·戈尔丁(Andy Golding)表示,他并不完全赞同英国私立教育所带来的“阶层固化”。他表示:“富翁的孩子从小念私立学校,如果升入牛剑,最终从事的也大多是高薪行业,未来的孩子同样会放入私立学校。英国私立学校系统造就了一个充斥着特权的死循环。我们很难想象在私立教育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下,社会流动性会有显著改善。我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像芬兰、瑞典等国家学习,让每个学校都一样的好,大家只需要就近上学,让每个孩子获得的都是平等的教育。”正因为学费昂贵,英国私校也设立了一系列奖助学金体制,如学术类、体育类和音乐类奖学金。奖学金选拔的条件不局限于发放给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也可以是在戏剧、舞蹈、艺术、服装设计和科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助学金体系则需要根据家庭条件来申请,审核机制由各个私校自行决定。马凯表示,“身为英国九大公学之一的哈罗公学,奖学金十分慷慨,申请成功的话,最低可以减免5%的学费,最高可以拿到全奖。当然相应的,其竞争也异常激烈。”05知名私校备考指南要让孩子考入满意的学校,每个家长或许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总结来说,至少要做到这12个字:足够优秀,备好资金,尽早申请。(详情也可以参看《华闻周刊》:孩子被英国七所顶尖私校录取!华人家长分享英国私校备考经)马凯表示,英国顶尖私立学校的申请者众多:“据统计,英国每400名男孩中,只有一名能进入公学读书。许多顶尖公学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13岁通过13+考试进入学校,每年只有不到20个学生是通过16+考试进入。因此在孩子本身足够优秀的前提下,基本在小学3年级就要开始着手准备,依照学校要考的科目加强辅导。如果学生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一定要在申请学校之前多拿到一些证书和等级证明,作为申请的辅助材料。”家长姜丰也分享了自己孩子入学考试的面试体验:“许多学校的老师并不是完全看证书,也要看感觉。我女儿的钢琴级数比我儿子高,但在面试时,老师就认为我儿子的乐感更有潜力。这可能也与现场发挥有一定关系。”同时,姜丰补充说,英国私校的面试多种多样,不一定是与你聊天20分钟,就发入学通知书,有的学校会直接邀请你去校园里体验一天,正常上课、做活动,通过观察孩子的性格、聪慧度、表达方式、待人接物等,来了解这个孩子适不适合这所学校。获得私校录取通知书之后,才有机会申请奖学金。以哈罗公学为例,想要申请奖学金的九年级学生需要在八年级的二月份,到学校进行为期四天的评估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英语、数学、分析推理、哲学以及应用理论,还要在科学、历史、地理、法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这几门学科中至少选三门进行考试,如何选择就要看个人擅长的方向和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