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瞻明

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

有人说,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浩瀚宇宙中真正能被人类所触及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能做到为数不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触及人类认知的边界,为人类的认知领域不断探索,哪怕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想必来源于人类那最原始的好奇心。为什么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毛衣会起静电?为什么冬天河水会结冰?其实帮助人类理解一个尚未诠释清楚的物质或现象是件极其伟大的事情。简单地说,科研算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手段、角度抑或方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与遥远。我们长大了,反而会忘记自己小时候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点子。科研也可以很有趣//玩转科研 学无止境科研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东西,他往往代表了大量的文献阅读、整天的实验、以及没日没夜的写论文。其实科研也可以是很有趣,很生活化的东西。比如大部分学术论文都比较严肃,但世界上总有些科学家是快乐科研主义者。美国Rice大学的无聊的Tour教授发过一篇无聊的paper,他成功合成了一种长得像人一样的分子,身高2 nm,命名为nanokid。很多人可能在想,这难道就是科研么?这么“不正经”,经费多的花不掉了?的确,这些奇怪的科研,看起来就是没什么用。但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是在证明一件事:人类可以拓展物质存在的边界。人类已经造了分子小人、分子小车,未来可能还会有分子工厂、分子大楼,这种看似“不正经”的科研,在未来,有可能会改变世界。不要用过去“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看待科研,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其实充满了有趣的课题,他们既不晦涩,也会让你甘愿为了这个课题而去读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科研对学生的意义//升学求职 背景提升出国留学的大军日益壮大,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申请出国,所以现在的留学生大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困扰。雅思7.5+、GPA接近满分的学生为了申请挤破头,你又如何在其中凸显自己?所以比起标化成绩,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关注申请的学生是否有相关专业的科研经历。一段高含金量的科研经历能够让学校清楚地认识到你对这门专业的热情、你对于这门专业独到的见解、以及你所具备的学习这门专业的能力,这也是能够帮助你从众多同质化申请学生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不仅仅是出国申请,在工作中,科研背景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很多面试官反应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应聘者的简历上写了精通Stata/Python,但真的在做工作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除开应聘者“过度美化”简历,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科研经验的应聘者并没有所谓的实战经历,从而在工作上会相比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同事会显得更加生疏。更不要提那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的工作,比如数据分析师、研究员等等。科研经历更是申请工作的必备要素。如果在看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科研还是一知半解,又或者对科研跃跃欲试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马上要开始申请自己心仪的学校,想要向学校证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你想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我们将回答你任何关于科研、论文、研究计划、升学的问题~〖菁英背景提升:Bring research to everyone〗#科研#

干得好

斯坦福导师答疑:高中生为什么很有必要做科研?

近几年,关于高中生是否要做科研的讨论越来越多,打开知乎也能看到不少相关话题。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高中生跟科研就是完全不搭边的二者,高中生就该以学业为主,而科研就应该交给那些有能力有学位的群体。可是他们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世界在飞速变化,早已不能用过去的观点来看待现在的事了。在当下,高中生去大学做科研项目已经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学校,更多的是以“XX计划”在各城市、各高校展开,不少中学也开设了类似的实验班。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不再框死在传统教育中,这对高中学生来说益处不少。第一,开阔眼界,形成对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的正确印象。其实我们的大众流行文化是对科研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的。学生一般都很崇拜一些著名科学家,可惜并没有见过实际的科研。要知道,真正的科研并不是拍拍脑袋突发奇想,也不是穿着洁白无瑕的白大褂摇晃五颜六色瓶子。阅读、开会、聊天、设计、苦力、电脑计算、总结、做ppt,这些都可能是科研的一部分,对科研的正确认识有赖于学生在实际中观察。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搞科研没有人手把手地教,背景知识也超出了高中的范围,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下功夫去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总结问题,而不再只是抱着教科书、习题册就万事大吉。现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强调合作,一般都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何况中学生去实验室必定是打下手为主,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合作的方法,更要学习怎样与非同龄人(特别是实验室的研究生)沟通交流。第三,预判自身对科研工作是否有兴趣,有助于树立人生观和较为明确的发展意向。进入一流大学后会有很多发展路径,比如走科研道路——积极上课,进实验室;走贴近社会道路——多参加实践实习;走学生工作道路——在学生会或团委中锻炼管理能力;除此以外,也可以选择遍览祖国名山大川,或者积极参与海外交流,或者结合志同道合的同学搞搞有益的兴趣爱好。提前见识见识科研工作可能也有助于中学生掂量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预判一下发展路径,少走弯路。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通过实践可能要比通过书本更可靠。那么高中生去申请参与科研项目前需要做什么?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倒是可以参考斯坦福大学的举措,该校的一位导师之前针对想尝试科研的高中生给出了一些建议,并给出了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高中的研究经历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对我来说也是如此),而且高中生可以成就非凡的事情。但对我来说,这是有机会成本的:我的博士生、博士后和我可以与斯坦福大学和其他地方的其他优秀博士生和优秀本科生一起工作。1.如果你已经决定尝试安排自己的实习,在你的邮件中解释你为什么要联系你正在发邮件的那个人。你需要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相当的熟悉,不仅仅是浏览一下他们的网站;对于你发出的每封邮件,这可能需要1-2个小时。这将使你专注于更少的线索,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尽管每个都成功的可能性仍然很低。此外,你要考虑与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以外的机构的人员进行接触,例如社区学院和国家实验室-他们与学生打交道的机会较少,因此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更多的机会。您最终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学习体验。2.说出你所能提供的内容你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对什么充满热情?你有什么特殊技能吗?如果你是一个很强的学生和/或正在上高级课程,请说出来,因为这表明你有能力集中注意力和处理复杂的想法(即使有人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却没有得到好成绩)。你从事多年并达到高水平的活动也显示出你的专注和奉献。关键是你的简短电子邮件“求职信”,但如果你有更多要说的,可以考虑附上一页纸的PDF简历。3.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一些事情,尽管有挑战或人们对你所做事情的假设,你可能会想在你的叙述中加入这些信息,至少有两个原因:a .克服挑战对你未来的前景有希望。b .许多科学家强烈希望将科学领域的机会扩大到不同的人群。4.您想从事多长时间和多强度的实习?一个或多个夏天?学年的时间?每周8个小时?每周40个小时?您要从事哪些活动(计算机模拟,建筑设备,从做任何对您的导师最有用的技术贡献开始,等等)?5.您的体验目标是什么?6.尽量留在当地(或者,如果您的财务和家庭后勤条件允许,则可以在夏天访问的某个地方)。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 Skype进行指导,但是如果您要进行实验性工作,而不是理论或计算机仿真,那么双方都比较困难。

食之鳅攸

科研的重要性及科研人员都在做什么?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苟得于道

研究生该用什么心态做科研?SCI不是一蹴而就,浮躁你就输了!

如今很多研究生都有很大的压力,对未来比较迷茫,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精彩的世界,但是我们不能浮躁,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们没有生存的威胁,所以我们要更加专注的学习,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没有这样的适合学习的环境了。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小易给您好好讲讲,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做什么。1.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学一些基本知识,多了解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不要有局限性,从研究课题的过去、现在出发,深入系统的进行一遍学习,相信你的学科的发展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这样会引导你对学科未来的设想,这是做科研必须做好的功课。2.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多去实验各种研究方法,把每个步骤都熟练掌握,为将来的独立研究做准备。3.要掌握写论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论文不仅仅是传达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锻炼学术人逻辑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想要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心态还是最重要的,不要否定自己,相信自己,人都是逼出来的,前期的努力可能不会马上转化为成果,但是经过积累之后,水到渠成,成果自然就有了,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过来人说的,没有考虑到当前研究生的情况、心态,那么小易讲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以前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听着导师在讲SCI,我还不知道是什么,经过一番询问,我才知道什么是web of science,虽然其中有中文的杂志,但是非常少,英文的杂志居多,于是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就要发英文的SCI,因为SCI和国际接轨,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首先学好专业知识,跟着导师去做学术报告,听了很多专家的讲授,对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什么是最前沿的科学,多和比我牛的人聊天,经常探讨我想知道的问题,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研究生第二年开始,开始翻看论文资料,也看看国外权威杂志的论文,看看别人研究什么,怎么写,经过研究,让我进步飞快,到了研三的时候,我也开始学着写论文,每个做学术的人都想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是水平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无论在哪个期刊投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个好的研究员,不仅科研工作做得漂亮,还要能写一手好文章,不仅要能写文章,还能做学术报告,侃侃而谈。科研让一个人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一个大咖。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女亡人哉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作为科研人员的生活其实不清贫,可以说很富足、富裕,至少是衣食无忧。做科研的至少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待遇企业里面的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更好!科研人员都是国家高等级技术专业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参与的工作都是国家顶尖、世界一流的科研攻关项目。国家非常重视、关心、照顾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有专门的科研经费!为激发活力,与时俱进改革!为了早日实现科技强国、军事强国、人才强国,党和国家从法律、规划、方针、大计、政策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在人、财、物上充分倾斜和保证。具有财政保障!法律法规保障!例如:建立先进的实验室,提供优良的科技科研设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给科研人员建设人才楼或者提供一次性住房货币补贴;根据相关政策落实安排调配配偶工作;为适龄子女入学提供帮助和条件。高级科研人员还有各种专项工作津贴和补贴。名利双收的行业!一般来说,科研人员是社会高收入人员群体,属于中产阶级,因为他们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高端技术专业人才,理应得到高薪酬的回报和高社会地位的认可。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认为做科研的人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时间紧,项目多,任务重!第一,科研人员的自我职业素养。科研工作人员都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顶尖技术人才,长期以来受党和国家的教育多年,综合素养非常好。为了科研工作结出硕果,一心一意投身于科技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对个人生活的要求和标准不高,极少进入社会高消费、娱乐场所或者高调现身活动,所以大部分科研人员本身就是过着类似“清贫”的生活。蒸汽机时代的火车!第二,科研工作取得成果的行业要求。科研工作是需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一个行业。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抉择要经得起诱惑,面对社会灯红酒绿的消费与工作的兢兢业业要耐得住寂寞,面对社会的大富大贵与个人家庭安居乐业要守得住清贫。普通绿皮火车!第三,科研项目取得突破的长期工作经验。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丰硕成果,为国家的工业、军事、国防、政治、经济、民生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无数专家、学者投入毕生精力“舍小家,为大家”得来的优秀成绩,也是无数科研团队、科研先驱长期工作经验总结的成绩。大熊猫的繁殖研究!世界极地的科研活动!科研需要不断重复简单乏味长期的计算和演算,只有忍受得住“清贫”生活的人通过长期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取得好成绩。工作中的科研人员!第四,科研单位的保密要求和社会对科研的错误解读。科技研究工作是一项保密工作,科研单位也是保密单位,有的科研工作和科研单位甚至属于军事级别秘密,涉及到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保守国家秘密法!所以,科研工作、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信息很少在社会上公开,与社会上一般组织、机构、经济实体没有什么联系,对社会上有关联的个体或者人员也会有意识的做一定的保密措施处理,也不会主动提起经济收入、工作信息,家庭状况。有一种“穷在闹市无人问”的感觉,由此显得“清贫”。防范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长期以来,科研工作人员和航空飞行员类似,一般都很少到社会上活动,很少与各种社会体发生关系,比如各种外出、旅行、休闲、娱乐、消费等等。为防止朋友圈泄密,很少参加社交活动!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老一辈的科研人员1老一辈的科研人员2

野孩子

教师为何要做教育科研

教师需要课题研究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要臣之教授在《教师做科研》一书中指出: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小学教师有做课题研究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要,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调整课堂结构,改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指导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迫切需要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研究形式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从特点上来说还是属于行动研究、技术研究,其特点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提升课堂、改善教育行为、成长学生、成功教师、发展学校。课题研究类型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类型。如今,学校课题研究呈现出“学校课题核心化”和“个人课题微型化”两种趋势。学校课题核心化是批学校立龙头课题,作为全校重点研究课题,其他课题围绕龙头课题细化,延展或拓展,比如总课题下设分课题或子课题、个人课题微型化,是指强调以教师个人研究主体开展课题研究,比如微型课题。教师教育科研的特点教师教育科研是变革性的教学实践,是改善教学品质的过程中,积累智慧、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教师做教育科研的目的,一是为了强化教师的专业角色及认同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为了改变职业生活方式,提高职业幸福指数。三是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提炼理论。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子过程。一般程序为:选题与立项、论证开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并获得资料、收集研究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得出结论进行验证与检验、形成成果并进行成果表述、写出研究报告。研究成果需要加以推广和应用。

娜塔莎

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期间搞科研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现在,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了科研当中,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这种现况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科研基地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将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定义,如何找到自身的课题研究角色?科研的定义是什么?科研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组会和后勤打杂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和刷试管的工作就是“后勤打杂”。本科生在科研入门前期的独立前行其实,一些导师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也会表现的有点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须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本科生大多对科研道路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办法在本科阶段精准的判断出该学生是否未来准备做学术,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好把握。第二,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待加强。与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级的过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本科生未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体系。知识储备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些能力还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总结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门科研前期需要野蛮生长,同时导师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是需要被体谅的。工作与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什么?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得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以便给自己发掘下一个理想目标。现在知识领域高速发展,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本科生需要学习接触到更多知识,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能够把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上,不管将来是否做学术,都是目前需要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的价值目前已经在导师与学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其中的内容之多还有待去探索,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像解决科研问题一样去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使无休时

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作者 | 青暮“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在这个知乎问题下,阿里技术副总裁贾扬清从科研的意义出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青年推动科研,科研使人年轻。”他是这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回顾这次做评审的经历,他说道:身边有如此多优秀的年轻人,在还没有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成为领域的专家,并且在带领着同样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推动前沿的科研。30岁的博导,想想就感到压力。另外,他还提醒我们,除了计算机,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是值得关注的,科研是非常广阔的,要将视野放开。关于“科研使人年轻”,贾扬清提到了一位好奇心旺盛的教授,是他以前在伯克利上学时的老师。作为一名二战犹太人的幸存者,到今天一直都在科研一线耕耘,每次碰到的时候都会问“最近有啥新的科研新闻?”,特别开心,特别有好奇心。老太太今年87岁了,桃李满天下,祝她永远健康。因为科研,所以不老的教授Ruzena Bajcsy最后,针对“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这个问题本身,贾扬清表示,这个问题其实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在问,现在的科研年轻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实际上,现在的科研年轻人并不好过。1收入和时间:两样好处都不占不只是普通院校,连北大、清华等条件看似优渥的一些青年科学家也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2018年7月5日,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向11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科学家问了一个问题:“回国后,到底是什么东西限制了你们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险的研究里去?”他们的回答让王立铭感到吃惊,他们的痛点并不在缺少研究经费,而是“安家在一线城市导致的生活压力”。王立铭表示,过大的经济压力和科学研究会出现冲突,“如果你每天走进实验室,跟学生聊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个月房贷怎么还,或者小孩去哪里上小学,这个本质上是无法甩开负担去做前沿的、冒险的研究的。”高校和研究院经常能拿到几千万甚至十几亿的研究经费,但这其中并不包含人员经费。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就曾向《人民日报》诉说道:“为啥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设大科学装置,却没有配套的人员管理、薪资发放机制?” “过去10年,我所在高校的年轻科学家的薪酬几乎没有改变。”苏州大学研究机器人的李教授说道。李教授表示自己身上的经济压力并不大,但这是因为他还为企业工作,“对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单位工资可能只是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析全国各地共48099名科学家的数据后发现,自2013年上一轮调查以来,科研工作者的不满情绪有所增加。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经济负担是科研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科学家表示,与其他职业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香港《南华早报》2018年11月26日的报道显示,与其他职业相比,中国科学家工作时间更长,但收入更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科研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0985元,比2012年增长23%;同期民营企业员工薪酬增幅为50%。数据显示,中国科学家每周工作50个小时,比法定最高工作时长多10小时。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曾经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有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调查结果表明,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此外,青年科学家年龄越大,每周工作时间越长。比如,70后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65.79%,而90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44.44%。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该群体普遍锻炼时间少,健康状况欠佳。工作时间长的一大原因是中国科研工作者背负沉重负担,源于高度依赖发表学术论文的评价系统激发的工作量。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分析中,近半数受访科研工作者同意“科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而90%以上的受访科研工作者承认,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晋升职称”。在国内,社会生活成本急剧增加,但科学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资历、留学经历、头衔都是决定待遇的重要因素。面向优秀人才的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头衔,可以起到正面鞭策作用,但是倾斜过度则会带来收入待遇的不平等。留学回国的科学家能得到丰厚的报酬,但是本土科学家却困扰于过度劳累以及薪酬过低。某高校向杰出青年科学家提供不少于45万元的年薪,但未纳入人才计划的研究人员年薪仅为20万元。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的一般考虑都是“要么多挣钱,要么图轻松”,而从上述情况看来,青年科学家两样都不占。学术圈内经常有很多开玩笑似的吐槽,“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们的劳动力太廉价了!”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材生可以在企业找到高薪的工作,但对于热爱科研的人而言,倾向于实际应用和市场导向的企业环境可能不会让他们满意,“如果高校收入尚可,我还是想回去做科研。”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多少科研青年的心声。2年龄:延毕只是第一道坎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收入尚且放在一边,毕业才是真正的心头痛。我国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在33.17岁左右,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68%,且女性博士延毕率略高于男性博士。一般来说,如果顺利毕业的话,博士的平均年龄应该是29岁左右,看来顺利毕业的博士生并不在多数。而延毕的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未达到毕业要求。绝大多数高校都对博士生科研成果有明确要求,比如:以一作身份在重要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两篇SCI论文、两篇北大核心、3篇南大核心等等。尽管已有大学出台新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水平的唯一标准,但真正践行的仍是极少数高校。延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拿到博士学位时,年龄偏大,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博士为了进心仪的高校,还要从事博士后工作。不过近年来,我国博士后申请对年龄有了新的限制,要求35周岁以下,甚至是32周岁以下。 即使是选择直接应聘高校教职的博士,也面临着年龄限制。目前本科二本以上高校讲师普遍只招35岁以下的博士、博后,甚至有些学校引进副教授,都要求不超过35岁。拿到教职之后,申请项目经费时,年龄又成了一个问题。以青年科学基金为例,科研资助项目申请难度逐年增加,但年龄限制却始终没有放松,男性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女性年龄不得超过40周岁。2019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总体获批率约为17.90%,其中数理科学部平均获批率最高,达到29.89%;而医学科学部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的竞争最为激烈,5年平均获批率仅有16.75%。加入年龄限制原意是为了让青年科学家避免和学术大牛同台竞争,没想到反而增大了他们的压力。加上项目经历被看作是评职称的重要参考,青年科学家身上的压力就更大了。3竞争:数量、数量、数量除了收入少、工作时间长,其实青年科学家最大的压力来源是竞争。在中国青年报社调研的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中,有46.15%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在于科研项目和基金的竞争,其次是职称评审、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成果的研发。在科研之外,他们有66.7%的时间花在申报经费上。最后,仅有22.14%的人认为科研经费是充足的。每年的7月都是青年科学家最焦虑的月份,因为这时距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的公布,只有大约一个月了。这种焦虑不难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难度是真的高。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出的官方数据,2018年,基金委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21万余项,全年共计资助项目4.4万余项,资助率约为20.77%。也就是说,在2018年的自科基金评审中,共有大约16.6万个“本子”落选。根据统计数据,在2009年-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量从9.7万项增长到了24万项,并且其资助量总体上也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申请量。所以,落选的项目数量和比例是逐年增长的。在自科基金评审结果公布前夕,很多科学家都会到学术论坛上“祈福”、“散金币”,还有很多人彻夜难眠,并不禁自嘲“一把年纪的我,感觉自己很好笑。”他们对自科基金如此执迷,皆因“拥有一个国家级项目”对职称评定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部分高校讲师职称是无编制的,合同期一到,非升即走,所以很多教师拼了命也要评上副高级职称,这样其事业才算安稳下来。而拥有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已成为很多高校评选副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现实的残酷在于,每年都会有80%的项目得不到资助,但职称评定指标并不会因此妥协。人才项目虽然多,但竞争过程遵循马太效应,一个项目错过了,就很可能再也追不上去,眼睁睁看着他人平步青云。由于现在学校排名、学科评估以及人才评价都非常看重数量,包括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经费数量、人才头衔数量等等,并且必须在指定年限内,这使得现在的青年科学家面临短跑式的竞争。短跑式的竞争带来的,是科研心态的短视,这对于原创性基础研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以及长期积累科研规划都是非常不利的。更糟糕的是,真正有能力的科学家还可能因为短期内出不了成果而遭到逆淘汰。目前来看,青年科学家身上的竞争压力丝毫不会有缓和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SCI论文数量和NS等顶级期刊发文数量稳步上升。截至2017年,中国SCI论文连续9年世界第二,高校占比80%以上。中国发表 SCI 论文 36.1 万篇,占世界总量的 18.6%,比上年提升1.5 个百分点。我国已连续第九年排世界第 2 位。美国排名第一位,论文数量为52.4 万篇,占世界份额的 27.0%。这些成果与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截至2017年,中国高校专任教师总人数为165万人,科研机构人员3.2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近90万。从业人数的激增使学术界“供过于求”,早已不是90年代初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形势。以自科基金中的青年项目为例,2001年,青年项目的申请数量仅有3441项,而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8.6万。近三年平均增速9.41%,资助率也已经连续4年持续下跌。论文与项目是职称评定中的两大指标。项目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但却越来越“不值钱”。2019年,华东地区某211高校正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已经与2014年尚在实行的华东某985高校正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基本持平,甚至还要更高。而在未来,博士研究生的规模毫无疑问将继续扩大。这也意味着,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自SCI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后,逐渐被推上了“神位”,科研领域某些人员过度追求SCI相关指标,导致“SCI至上”或“唯SCI论”现象的产生。我国科研领域没有与时俱进地优化和合理限制SCI这个客观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在最近揭晓的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中,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获得了“生命科学奖”。王振义教授表示,他为现在的科研年轻人感到担忧,“我们的标准是看论文,不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年轻的人才为了论文而工作,发表了高级别的论文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是做不出工作来的。”然而如果没有人才头衔,收入会很低,发论文、做项目有奖励,不少年轻的科学家认为,这也是无奈之举。还有人甚至专心做校外兼职项目,把高校职位当作副业。而且,青年科学家所处的年龄阶段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包括工作压力、职称压力和家庭压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们都算是新手,要全部兼顾真的很困难。他们还表示,非常羡慕老科学家的状态,可以专注、心无杂念地做研究。但是,明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才是做研究的黄金时间,难道真的要等到年华老去,才能享受单纯的科研吗?Nature曾经发起一项对青年科学家的调查,根据3400份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青年科学家对学术界的工作仍有强烈的偏好。然而,也有超过60%的受访者称,他们很可能会去企业找工作。其实,科研本质上也是淘汰率非常高的职业,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青年科学家被迫开始思考自己选择做科研的源动力。4出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说明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青年教师的低水平薪酬和科研评价压力问题。此外,近年来,政府和企业也频频联手,推出“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奖项,给予一批青年科学家大力支持。当然,相较于对少数人才的奖励,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能否被普及化,人才待遇能否得到改善,才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今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局限性:1)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而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2)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3)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如果SCI论文数量不再成为科研人员的“KPI”,青年科学家又该怎么展现自己的学术实力?近日,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旨在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会上一个热议的问题就是: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之后,评价标准如何定向?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指出,破“四唯”的关键在于政府机构减少对学术评价的干预,因为外行人的评价难免限于单纯看数据,评价科学家应该让小同行去做,也就是让真正懂行的人去评价。无论如何,在新一代科研年轻人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关于科研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贾扬清指出,中国社会过去是实用主义占优,小时候比分数,长大了比工资。但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些多元化的评判方式。在与年轻几岁的后辈们相处的过程中,贾扬清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正呈现出这样的多样性,比以前的人更不在意社会评判,而更在意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理想。他还提到,做科研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实用主义者很难走这条路,“在这条路上,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追求,对于知识的追求的满足感。参加青橙奖的评选,我感受到的是,每一位我遇到的年轻专家身上都闪耀着自信的光,闪耀着知识的光。”青橙奖的获奖者将会获得达摩院的资源支持,贾扬清也亲自表态:“我羡慕他们,也祝福他们。作为同龄人,我希望我能够在工程的道路上做得更多,在科研的同行需要AI和大数据平台,需要大规模计算能力的时候,能帮他们一臂之力。”参考资料:https://www.hu.com/question/420083383http://www.shifenzi.com/news/multiple/4503.html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fgEBhttps://www.cingta.com/detail/2286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05/31/c_1121059693.htmhttps://www.hu.com/question/2141333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726788https://zhuanlan.hu.com/p/8818097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7180https://zhuanlan.hu.com/p/14853255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5310.shtm[赠书福利]在AI科技评论9月11日推文“《柏拉图与技术呆子》:探讨人类与技术的创造性伙伴关系”留言区留言,谈一谈你对本书的相关看法、期待等。AI 科技评论将会在留言区选出5名读者,每人送出《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一本。活动规则:1. 在留言区留言,留言点赞最高且留言质量较高的前 5 位读者将获得赠书。获得赠书的读者请联系 AI 科技评论客服(aitechreview)。2. 留言内容和留言质量会有筛选,例如“选我上去”等内容将不会被筛选,亦不会中奖。3. 本活动时间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动推送内仅允许中奖一次。EMNLP 9月16日出录用结果了!

感叹:做科研真心不容易,有时候,即使努力了,也未必有好结果!

一晚上,正打算到办公室里看文献,却被伟哥拉到学校附近的串吧去喝酒吃串。他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即使是周末,我们都不一定能把他约上去聚餐。今天倒好,还是工作日,反而把我拉去撸串了。虽感到一点异常,我还是想活跃下气氛,问道:“今天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事?”他自个儿干了杯啤酒,才慢慢说道:“做科研不容易啊!即使你很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已经看破这道理的我附和着:“科研就是这样。即使研究方向定了,研究思路有了,实验方案也设计好了,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却往往不是想要的,有时还糟糕得一塌糊涂。”朋友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口酒,便开始诉说:"你知道吗,小强最近又发了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了。”“是嘛,哪天一起搓他一顿。”他继续说道:“我俩本科时就在同一个大学,那时候大都是他羡慕我每年拿国奖,如今反而是我崇拜他了。”“不用崇拜,你这么努力,你也会有的。”我小心安慰着。“我读研前一直坚信,天道酬勤。从小学念书起,我只要努力拼搏,只要在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能拿到满意的成绩。然而,读研以后,却发现科研成果与个人努力程度完全是不成正比的。我每天早早地到了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几乎都赶在实验楼大门将要锁上前才离开。每次吃饭,只用10分钟就结束;每天大家都在午休的时候,我不是在办公室看文献,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周末也被我当成工作日,即使你们聚餐,我有时也会选择做实验。然而,即使如此争分夺秒,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实验上,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我知道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一想着自己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一无所获,而身边同学却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牛文,自己心里难免彷徨与迷茫,开始怀疑起自己是否真的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没有能力胜任科研的工作。”“兄弟,你足够聪明,更足够努力。只是科研不是买卖,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相应的收获。这就是科研!”我们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用力碰了碰,一饮而尽。二其实,不少研究生都有这种痛苦的感受。身边的博士同学,大都来自农村或小城镇,自小就被教育只有努力学习、吃得苦中苦,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会有出息。所以,无论是在念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少人坚信天道酬勤,一路上也的确依靠着努力的法宝,成为同班同学的佼佼者。于是,我们便把努力拼搏作为人生信仰,在读研前依旧认为只要一如既往的刻苦,就一定也会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继续成为优秀者。也许,我们读研前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乌龟赛跑的故事。我们以为只要像乌龟那样努力向前爬行,争分夺秒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就可以比中途偷懒的兔子先到达终点,赢得人生中的每个比赛。实际情况是,世上有不少兔子,它们和乌龟一样努力,有着一颗不到终点决不罢休的心。当努力的乌龟遇到拼命的兔子时,还想着单纯地拼努力,又岂能赶上兔子的速度?年少时候的努力可以让人获得好成绩,因为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努力的学生比懒惰的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一般人彼此之间的智力又区别不大,谁只要学习时间越长,记住的知识点越多,谁就能大概率地在考试里略胜一筹。然而,在博士阶段,你会发现身边每个人都很努力,都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当中。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不少导师们都会在晚上到办公室去处理事务,更何况他们的学生?读研这些年,我基本没见过哪个学生能做到在一个星期里每天只是朝九晚五做实验的。大部分人只要没事,都会到办公室、实验室里待着,一直学习到晚上,平均每天花在科研的时间都有10小时以上。这个时候,你还要和同学们拼努力,可能就只能在休息、锻炼的时间中再多挤出两三个小时而已,这能有多大帮助呢,还可能导致精神不足。三小强其实是我室友,他的努力和伟哥不分上下。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你的努力可以得到实际的可看得见的回报,而与你一样努力的一些人,却为什么一篇文章都还没有?小强淡淡地笑了:“你说的回报是指文章吧。要得到这个东西,除了要努力,其实还需要些运气。”“运气?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是真的。我目前发的文章相对多一点,并不是因为我聪明,也不是因为你们不努力,感觉真的只是因为我运气好一些:选择的专业和方向都是现在的研究热点;对口的期刊不但数量多,还大都是高影响因子的;研究内容所要做的实验周期短,容易出数据;导师在海外知名高校做了多年博后,才回国不久,正直年轻有为的阶段,精力充沛、责任心强、科研兴趣依旧不减当年;不但每周召集组会让全组学生及时跟进研究领域的前沿资讯,还经常和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指点我们研究思路与方向;所有这些的因素搀和在一起,才让我们组里每个学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施一公在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时指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他明确地道出了半个真理,却隐藏了真理的另一半:在科研里,努力只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千万不要以为努力了,就能在科研里获得应有的成绩。有些时候,即使拼搏了好几年,也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连博士毕业都成为问题。科研的道路注定需要努力,但是这里的天道不一定酬勤,因此要懂得及时摆正心态,坦然面对科研道路上努力过后的每个成败。作者:热血冰心 来源:中外学术情报,募格学术

意见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接地气”

“做科研,要把成果产品化,变得有价值,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近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如是说。2005年,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孙大陟留学美国读博。2012年,结束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功能纳米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这位北方汉子跨越太平洋,情牵深圳。孙大陟笑言,对深圳是一见钟情:“深圳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充满活力,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南科大是一座新学校,充满想象空间。”孙大陟领衔的团队是深圳科技抗疫的典型。2月26日,孙大陟团队自主研发的防雾新材料——适用于护目镜的60万片防雾酒精湿巾和2万瓶防雾酒精喷剂,被装上货车从南科大“启程”,火速驰援湖北。目前,孙大陟团队已捐赠、销售10余万件相关产品。据悉,使用这种防雾消毒湿巾简单擦拭,即可保证护目镜镜片长时间不起雾,对人体无毒无害,并起到有效消杀病菌作用。防雾湿巾使用方法非常简便,抽取湿巾擦拭镜片表面即可,每片防雾湿巾可至少擦拭一副护目镜,效果至少持续一天。孙大陟透露,研发产品只用3天时间,是团队成员披星戴月科研攻关的成果。看起来小小的一片湿巾,研发却并非易事。“医护人员所用的护目镜和人体、医疗器械有关,防雾效果一定要好,需要有消毒功能,而且必须满足无毒无害无刺激这三种需求。”他说。谈及这次科技抗疫的历程,孙大陟用“非常激动、非常自豪”来形容自己的心情。4月23日,孙大陟光荣入党。孙大陟介绍,团队目前开发了十几种不同款的防雾产品,应用场景广阔,可用于汽车玻璃、房屋玻璃、普通护目镜、运动护目镜、VR眼镜的防雾问题。这次疫情对孙大陟的触动颇大。他说,科研一定要立足于解决问题,同时希望增进院校与企业合作,为更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他还建议,深圳多引进在产业上起引领作用的科技型人才。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