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权威期刊发布最新研究:美国真实感染人数或是公布人数的3-20倍鬼整人

权威期刊发布最新研究:美国真实感染人数或是公布人数的3-20倍

目前,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下午5时28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639万多例,死亡病例达19万例。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新冠感染人数被严重低估,美国的真实感染人数或是公布人数的3~20倍。美国新冠肺炎病例数被低估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9月9日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新冠感染人数被严重低估》的研究文章。该文章指出,截至4月18日,美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达到了640万例,但当时公布的确诊病例仅为72万多例。研究指出,出现这样的数据差异,大部分原因(占比86%)是检测不充分,另一部分(占比14%)是病毒检测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的研究文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检测能力有限,美国只面向有中度或重度症状的人群开展病毒检测,因此感染数量被严重低估。而相关研究表明,30%~70%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表现出的都是轻度症状,或者可能根本没有症状,而这些人仍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研究显示,美国的真实感染人数或是报告数的3~20倍。然而,近日美国政府不仅没有扩大病毒检测量,反而在疾控中心的官网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检测的新指南。根据新指南,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若没有症状,并非必须进行病毒检测。而此前该指南显示,新冠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该进行检测。专家:尽可能多地进行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这一指南遭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专家们的极力反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报道,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研究机构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等单位的11名主任,联合撰写了一篇博文,文章明确指出,“尽可能多地进行检测”对于抗击疫情大流行至关重要。△CNN报道截图专家表示:“如果你认为自己曾与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过接触,请进行病毒检测。这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专家还强调,尽可能多的检测和对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是防范传染病暴发的基本的公共卫生措施。CNN报道指出,这样的建议显然与近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指南相矛盾。联邦政府一位高级卫生官员表示,指南的修改显然是受到特朗普政府的施压。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专家们称:“不幸的是,对于在哪里检测以及哪些人群应该接受检测,美国民众仍很困惑。”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的方式遭痛批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托马斯·弗里登日前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是失败的。弗里登9日在接受CNN采访时称,就应对新冠疫情而言,美国是全球落后者,在应该戴口罩的时候没有戴,没有严肃对待疫情。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官网刊文质问:“新冠疫情已经夺去近20万美国人的生命,在美国走到正确的抗疫路上前,还将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时代》官网截图文章称,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最大的失败就是缺乏足够的病毒检测。病毒检测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政府官员们掌握得数据越多,才越有能力应对。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没有呼吁进行更多的检测,而是建议美国减少检测。他还曾多次将新病例的增加归咎于太多的检测。文章指出,如果国家拥有一个完备的检测机制,就能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又能减少很多感染病例。悲剧的是,联邦政府对病毒检测和确诊病例的联系追踪工作不到位,鼓励各州重新开放,一再质疑挑剔统计数据,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死亡。

黑骏马

权威期刊研究背后的公司疑造假,羟氯喹要逆势翻盘?

记者 | 田思奇医学期刊《柳叶刀》5月22日发表的文章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带货”的羟氯喹跌下神坛。研究结果称,新冠患者服用这种原本用于抗疟疾的药物后,更有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在医院病亡的概率增加。受此研究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随即宣布在其大型药物研发项目中暂停有关羟氯喹的试验。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柳叶刀》的研究本身禁不起推敲。问题出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数据分析公司Surgisphere上。这家Linkedin上只显示3名员工的芝加哥企业,是否真的准确掌握了全球上千家医院的医疗数据?数据违背常识《柳叶刀》的羟氯喹研究作者,是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一家附属医院的心脏病专家梅拉(ManDeep Mehra),合著者包括另外两位心脏病专家,以及数据公司Surgisphere创始人,拥有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和行医资格的德塞(Sapan S Desai)。这项研究的数据源自全球671家医院的9.6万名新冠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死亡比例9%;接受羟氯喹或羟氯喹加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死亡比例高达18%和23.8%。但当外界开始相信羟氯喹无效且有害时,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提出异议。从原始数据选取来看,有人质疑称,全球六大洲的患者平均体质指数(BMI)差别很小,但实际上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肥胖率有较大区分;而患者吸烟率差别又过大,占比三分之二的北美洲患者吸烟率是南美洲患者的三倍。此外,这些患者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他们接受的羟氯喹剂量和病情严重程度极为不同。北美洲患者接受的剂量显著高于美国设定的指导方针,研究也没有规避服用实验药物的患者可能比对照组患者病情更重的风险。曼谷玛希隆大学疟疾研究员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还发现,研究纳入了4402名非洲患者,但非洲许多医院并没有电子病历存放如此详细的患者数据。《卫报》调查发现,该研究囊括的5家澳大利亚医院死亡患者数高于官方通报的全国死亡病例数。之后《柳叶刀》发布更正声明称,一家被分配到澳大利亚组的医院实际应为亚洲组,这才导致死亡数过高。《柳叶刀》还表示,与Surgisphere没有关联的作者正对数据来源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预计很快就会发布结果。当数据失去可信度时,提供数据的公司便成为众矢之的。Surgisphere是什么公司?《柳叶刀》研究的患者数据库由总部在美国芝加哥的企业Surgisphere建立并维护,该公司由论文合著者德塞创建于2008年。界面新闻查询Surgisphere网站发现,该公司自称利用QuartzClinical平台分析医疗数据,来源包括医院的电子病历、供应链数据库和财务系统等。该平台复杂的机器学习技术为专业医疗人士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数据分析结果,并且结果已经应用于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然而公司网站并没有列出任何与其合作的医院,也没有列出任何医学专家为其担任顾问。在美国广泛使用的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上,截至北京时间6月4日中午,只有3名用户把自己标记为Surgisphere员工。除具备医疗背景的创始人德塞外,其余两人分管商务和营销业务。管理咨询公司Nous Group数据科学家彼得·埃利斯(Peter Ellis)撰文质疑:仅靠这几名员工就能向数百家医院提供软件收集敏感的患者数据,同时遵守46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关于数据保护的规定吗?投资基金Blocktown Capital医生詹姆斯·托达罗(James Todaro)提出的问题是,既然公司已经成立超过10年,为什么Surgisphere的数据库直到今年5月才出现在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中?德赛的发言人对《科学》杂志回应称,该公司有11名员工,维护巨大数据库的方式是“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尽可能地使这个过程自动化,这几乎是完成此类任务的唯一方式。”但作为一家强调机器学习的公司,Surgisphere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没有留下痕迹,也没有详细介绍公司数据库的技术水平。对于创始人德塞,《卫报》调查发现,他曾在美国接到三起医疗事故诉讼,其中两起发生在2019年11月。在其中一个案例中,患者指控他在伊利诺伊州的西北社区医院因粗心大意导致手术为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西北社区医院证实,德塞自2016年6月以来一直受雇于该医院,但已于2020年2月10日因个人原因自愿离职。2008年,德塞在Indiegogo网站发起一项众筹活动,宣传一种名为神经动力学流(NeuroDynamics Flow)的产品,称其是“体验下一代人类增强和可穿戴电子产品。让你学得更快,表现更好,更聪明地思考。”该装置筹集300多美元,距离1万美元的目标相去甚远。更多研究中招《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也和Surgisphere的数据库产生联系。该期刊周二发表一篇“表示担忧”的文章,称其5月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也使用了Surgisphere数据库中世界各地数百家医院的记录。当时该文章结论称,新冠患者持续使用常见降压药不会增加死亡风险。该期刊已要求作者提供更多资料证实数据的可靠性。同时提到5月1日发表的另外两项独立研究已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新冠患者服用降压药没有额外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杂志同属“医学四大刊”,和《美国医学期刊》(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并称为顶级综合性医学周刊。还有一项使用Surgisphere数据库的研究于今年4月发表在未经同行评议的预印本网站上,同样由德赛与人合著。该研究发现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降低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伊维菌素是拉美地区的常见药物。这项研究促使疫情严重的秘鲁将伊维菌素添加到国家新冠肺炎治疗指南中,多个拉美国家对其需求激增。但巴塞罗那全球卫生研究所的Carlos Chaccour指出了研究数据的不妥之处:接受呼吸机输氧治疗同时没有使用伊维菌素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1%。而针对纽约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例研究发现,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新冠患者死亡率高达88%。在Surgisphere网站上,该公司于5月29日对《柳叶刀》羟氯喹研究数据作出回应,称研究结果不完全适用于健康人或不住院的轻症患者,研究没有得到制药公司、政治团体或其他捐赠者的资助。公司数据来自46个国家的1200多个机构,且“严格的隐私标准是医院信任Surgisphere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Surgisphere尚未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伊维菌素相关的研究数据作出说明。羟氯喹的未来虽然增加死亡风险的研究数据存在隐患,但羟氯喹正受到更多质疑。周三(6月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羟氯喹在预防冠状病毒感染方面还不如安慰剂效果好。研究观察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821人,其中80%报告称密切接触过新冠患者。结果显示,服用羟氯喹的人中12%患上了新冠肺炎,而没有服用该药的人中,感染比例为14%。此前特朗普证实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而服用羟氯喹两周。他的私人医生肖恩康利出具体检报告称,服用一个疗程没有让特朗普产生副作用。6月3日当天,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决定似乎又将改写羟氯喹的命运。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在评估目前收集的羟氯喹试验病亡率数据后,“团结试验” 数据安全和监控委员会建议无需修改试验方案,试验项目执行小组将继续进行羟氯喹的治疗试验。然而曼谷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指出,当《柳叶刀》的研究在全球成为头条后,现在已经很难招募患者参加羟氯喹试验了:“全世界都认为这些药物有毒。”

莫为

黄奇帆:全球新冠疫情推动中国公共卫生研究与教育的新发展

文/黄奇帆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截止到2020年4月2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过93万人,203个国家与地区有确诊病例。人类在最近80年,从来没有遇到过涉及范围如此之广的公共卫生事件,其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伤害迄今为止还无法简单估量,但毫无疑问这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疫情不仅仅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是对人类经济体系的破坏、对财富的极大消耗。可以看到,席卷全球的疫情是对各个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全面大考,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在病毒面前都是平等的。中国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先锋,并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韩国、日本借鉴了中国经验、各自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大体控制住了疫情;欧洲、美洲的公共卫生体系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也期待他们能迅速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里不评价这些国家疫情防控体系与应急管理能力的优劣,灾难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也许等疫情过后,我们才能准确评价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人类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机制是最优的。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还不足以应对重大疫情危机。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文章指出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总书记的指示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科研和教育必须要先行。因此,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既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也是难点。公共卫生不是单纯的医学领域,它与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也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也同样涉及社会治理、卫生经济学、应急管理、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所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需要从社会系统的视角切实补齐短板、建立公共卫生科研与教育的全新运行机制。一、认真看待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其中投资公共卫生科研与教育更是百年大计。一般而言,公共卫生在医学领域是指针对社区或者社会的医疗及健康保障措施,它有别于在医院进行的,针对个人的医疗行为。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公共卫生一般是指由政府来支出的健康服务措施。也就是说,公共卫生更多是政府引导、以预防为主所建立的健康保障体系,它与以治疗为主的各级医院体系既不相同、又互相融合、共同发展。两者的重要交叉就是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也应该逐渐加大。当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将会有巨大的提升,会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新的需要。但是,政府往往只看到了投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对财政的压力,所以导致这一领域建设的欠账比较厉害。以医院为例,1978年全国医院数量为9293个,2018年为33009个,增长了3.55倍。在这四十年GDP增长240倍背景下,卫生方面的投资就显得很不够了,2018年中国卫生领域政府财政支出16000亿,占GDP比重不到1.7%。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就需要各级政府必须算清楚账,也就是要充分意识到这项投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医疗设施、卫生设施、医卫人员上的投入,是下一步扩大消费、用消费带动GDP发展的重要方向。投资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上与投资在传统基础设施相比,前者对GDP的拉动效率将会比后者高一倍以上。比如,政府投资几个亿,建一栋写字楼与建质子治疗中心相比,其所带来的GDP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不同的。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角度,把投入和产出考虑全面,尤其要考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完善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后,可能带来的健康类金融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投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对GDP的全方位拉动效应。在众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中,建设公共卫生科研教育体系更是重中之重。这次的新冠疫情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中国在公共卫生科研、教育上面的短板,所以政府必须动员各种力量、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培养适合未来公共卫生体系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是中国的百年大计,其价值是长远的、巨大的。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已经有90多所公共卫生学院,但大多数是医学院校所设置的传统公共卫生学院,其基础设施、培养方式、培养规模都已经远远落后时代的需要,急需政府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公共卫生教育科研的投入,从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上根本改变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系统。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由政府主导,但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加快发展速度。到2018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大概1200万人,按照欧美发达国家每百人配备卫生人员数量来看,中国就算是达到2-3%,卫生人员数量也应该在3000万以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短时间内创造数以千万计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并建立新的行业平衡,仅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国家队来培养人才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造国家、企业、社会多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才有可能快速弥补这一短板。公共卫生一般以政府投入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体系建设。在卫生体系中,公立与私立机构所承担的卫生服务职能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这次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公立医疗体系在面对灾难时强大的执行力,医护人员无私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贬低私立卫生机构的作用,它们在平时还是能够弥补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的。只不过我国的民营医疗机构小而散、对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贡献还很有限。一般而言,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承担,相关资金也全部来自政府财政预算,而到了健康管理、培训教育、科研开发等领域,就未必完全由政府投入了。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教育领域,政府应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公共卫生的研究和教育过程之中。所以未来几年,政府在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制定政策充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和个人与高校联合建设公共卫生学院、实验室等。这是中国经济总量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当部分企业和人群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投入公共事业的需要,政府引导部分资金投向公共卫生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财富循环。4月2日上午,本人有幸见证了清华大学与万科集团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这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也会是一条加速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水平的新路径。三、中国公共卫生教育科研短板明显,理念急需更新、规模急需扩大、质量急需提升。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教育理念大多沿袭于上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预防医学的模式。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卫生早已超出医学范畴,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重新定义其内涵与外延。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曾经有一个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类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这一定义虽然笼统,但基本代表了公共卫生教育理念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公共卫生的就业体系也需要创新,这一点是要和政府部门的公共卫生体系重新设计紧密相连的。1882年德国创建的巴伐利亚卫生部公共卫生学院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卫生学院。1913年哈佛大学设立公共卫生学院、1915年耶鲁大学设立公共卫生学系、191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这些学院无一例外都具有超强的公共卫生基础研究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公共卫生教育的典范。在教学上,他们大多重视预防医学与社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融合,培养未来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者和专家,这些人将会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体系运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公共卫生教育在我国也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共有90多个公共卫生学院(系),大多开设5年制预防医学本科学位,约70家开设了硕士学位,约30家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全国每年大概培养公共卫生领域7000本科生,1500硕士生,400博士生。仅仅从培养规模来看,现在每年不到一万人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疫情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此外,从培养质量上来看,教育部双一流大学中,设置公共卫生学院的并不多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有的公共卫生学院大多是依托医学院建立起来的,这一理念急需改变。国家应该鼓励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公共卫生学院,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公共卫生研究的水平和教育的质量。清华大学这次在疫情中建立了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就是非常好的尝试,希望这样的学院能够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把人文、科学、艺术融合在一起,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公共卫生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应该建设一所国家重点的单体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比如叫做“中国公共卫生大学”。该所大学要教学与科研并重,在为国家培养高端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同时,集中力量建立公共卫生与防疫的研究体系、高端实验室体系,以汇集全球高端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人才,承担中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多学科融合的前沿研究工作。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研体系,要打开大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跟国际知名机构合资、合作建设整个学院或大学,也可以在一个公共卫生学院里面某个实验室跟国外公共卫生学院或研究机构合作。此外,对其它中国现有的公共卫生与防疫研究机构要进行梳理,加强公共卫生、防疫研究的体系性、针对性。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些研究机构,以利于吸引全球科研人才、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治、经济、医疗、管理等多个学科,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进行。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塑过程中是必须突破的关键。希望各级政府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思考公共卫生的财政模型和经济学模型,用科学的方式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让我国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强国、人才的强国,并能引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从而让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最大的获得感、让全人类在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灾害时损失最小。(来源: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责编: 黄鑫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类与不类

《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会议在京举行

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王启慧 通讯员王小磊)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会议在北京举行,新一届编委会由医疗卫生领域160余位专家组成。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会长兼杂志名誉总编辑何振喜、副会长兼杂志总编辑王明晓,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明奎、党委书记类延旭以及第三届编委会代表、嘉宾等百余人参加此次会议。据悉,《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2014年12月创刊,今年9月,编辑部正式落户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医院办刊得到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和清华大学的支持,多位两院院士及国际知名专家踊跃撰稿,对当下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对相关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清华一附院院长张明奎在会上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代表新一届编委致辞时表示,杂志要着力把医疗研究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理论、新模式、新启迪展现出来。“今后将借助新媒体较强的互动性功能和资源可共享等优势,分享杂志成果。”他提出,将不断提高稿件理论的解释力、学术的影响力与思想的传播力。据何振喜介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7年,共340家会员单位,133个专业委员会,2万余名专家会员。他表示,新一届编委会的组成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辐射范围广,编委会的160余名专家教授,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学科;二是代表性强,编委会成员均是在本学科领域内的领军人才和代表人物;三是编委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秦银河提出,新一届编委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与国际一流院校、知名医院、著名专家、特色团队整合资源,要力争把杂志办成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科研协作桥梁、国际人才培养载体、国际医院发展航标,办成现代医学创新的窗口。王明晓对杂志约稿和审稿的基本要求、近期工作等方面进行介绍。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领导及嘉宾为杂志名誉总编辑、总编辑、副总编辑和新一届编委会代表颁发聘书。会议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

乃不自得

《自然》杂志:美政府打压逼走华人科学家 自损创新事业

美国校园资料图(Getty)海外网9月8日电 英国《自然》杂志7日报道,在美中国留学生及华人科研群体正遭受美国政府打压,美国科学界忧心,华人科学家的出走将是美国创新领域的巨大损失,美国正在损害自己的科学事业。英国《自然》杂志7日发布了一篇题为《美国政治打压引发华人人才流失担忧》的文章,该杂志采访大量美国科学家及研究负责人后发现,许多美国科学家担心,美国政府对校园里外国科研人员的打压,正把他们从美国赶走,而他们的离去将是美国创新领域的巨大损失。报道称,研究界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美中之间政治紧张关系的影响。美国政界人士指责中国政府“利用学生和研究人员非法获取美国知识产权”,而中国政府已多次严正否认这一指控。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机构对中国公民出台了越来越严格的签证限制,并严控与中国共享研究成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6月声称,已调查了189名“可能违反科研拨款或机构规定的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人员大多是亚洲人。此外,还有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被扣押,理由是“涉嫌签证欺诈”。“逮捕行动是美国政府打击中国学者的又一个例子,行动致力于营造可怕氛围,让研究人员考虑离开美国”,休斯敦移民律师杰西卡·陈(Jessica Chen)表示,当人们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无端调查或被指控时,他们就无法专心工作。“这对研究员而言是一个真正压抑的环境。”几位接受《自然》杂志采访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知道一些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因为感到紧张或不安而离开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爱丽丝表示,就她所知,过去的两年中该校已经有四位华人研究人员离开了美国,一些人离开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或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攻击。她认为,“美国正在损害自己的科学事业”。“因为担忧自己会被美国政府调查,越来越多在美华人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法律建议”,纽约皇后学院负责人弗兰克·吴表示,他经常接到华人委托寻找律师的电话,“他们担心自己的生活会无缘无故地摧毁。”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指出,如果没有外裔或移民科学家,美国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中只能成为二线国家。文章称,一些科学家和美国议员担心,美国政府打压行动的依据是“种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即仅因人们的种族或民族背景而针对他们。这种忧虑引发了美国国会众议院的调查。今年2月,两名议员杰米·拉斯金(Jamie Raskin)和朱迪·朱(Judy Chu)致信联邦调查局(FBI)和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要求他们提供暗示“种族定性”做法的信息,例如鼓励大学审查华裔美国人或与中国有联系的研究人员。这封信还提到一项2018年的研究,该研究发现,自2009年以来,美国司法部指控从事“经济间谍”活动的人中,有52%有中国血统,但事实上,与非亚裔被告相比,这些人被证实无罪或被撤销指控的可能性要高两倍以上。(海外网 杨佳)【来源:海外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槲寄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夏季的炎热不会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

弗朗西斯·柯林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Collins)博士6月2日表示,天气转暖不会阻止致命的新冠病毒传播。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柯林斯引用传染病传播和气候建模专家的话说:“如果假定社区中的大部分人已免疫,气候变暖将成为控制新冠疫情的重要季节性因素。”他继续说道,“但是显然,我们将不得不等几个月才能获得足够数据。但是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对新冠大流行是否会在夏季受到控制表示怀疑。”柯林斯说,一些实验表明,增加的热量和湿度可能“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这可能与其他冠状病毒类似,例如普通感冒,在温暖的天气中传播速度会变慢。但他强调,新冠病毒是不同的。他指出,普林斯顿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计算机模拟,显示了新冠病毒将如何在今年夏天传播。该研究小组发现,人类目前缺乏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这可能是导致病毒持续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而非天气因素。他说,较早的研究表明,高温可能会减缓流行病的传播,不过即使人们认为新冠病毒与其他季节性病毒一样对气候敏感,炎热的天气可能也不足以减缓其在人群中的快速传播。“目前尚不清楚天气的季节性变化将如何影响这种新型病毒的传播,而目前绝大多数人类的免疫系统还尚未感染这种病毒。”他说。但是,研究人员建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染并发展出免疫力,新冠疫情可能会逐渐变成类似于其他冠状病毒引发的季节性暴发模式。柯林斯说,他希望在此之前人们可以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他还建议,其中一种气候模型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人们在今年夏天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并戴口罩,这些行为可能有助于减缓病毒的传播。(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颜渊

7月Nature杂志亮点研究

【1】Nature重大突破:开发只需一年两次给药的HIV药物doi:10.1038/s41586-020-2443-1科学家报告说,一种可能每年只服用几次的艾滋病药物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这种名为lenacapavir的试验性药物,只需注射一次,就能降低一小群患者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水平。它能够在超过六个月的时间里保持血液中的有效药物水平。这一切都增加了有一天只需一年两次给药就能得到艾滋病治疗的可能性。研究报告的合着者Martin Rhee博士说,目前治疗HIV的口服药物组合疗法通常效果很好,这种疗法通常被称为"鸡尾酒疗法"。"但患者经常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服用药片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Rhee说,他是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co .)临床研究的负责人,该公司正在开发lenacapavir。因此,人们希望长效的艾滋病药物能够"使人们不再每天服用药物"。【2】Nature:科学家发现维持细胞外蛋白质健康的新方法doi:10.1038/s41586-020-2461-z随着机体年龄增长,尤其是在诸如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中,蛋白质会易于发生错误折叠,并且会在细胞内外进展成为有害的堆积物,其中分泌性蛋白在调节机体功能和抵御感染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图宾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阻断分泌性蛋白在细胞外部形成堆积物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体液中保持蛋白质的形状或能有效帮助抵御机体衰老和感染。机体会利用蛋白质来作为细胞内的基本元件,但比如在酶类形式中,蛋白质则负责多种机体代谢过程,为此,构成蛋白质的长链氨基酸就必须折叠成为正确的三维形状;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重点研究细胞内部蛋白质的质量控制机制,其能帮助有效避免错误蛋白质的聚集,但诸如错误折叠的堆积物则常常发生在细胞外部,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堆积物是如何被调节的,因为在诸如小鼠等实验动物中很难调查这一过程。【3】Nature:肠道菌群所产生的神经递质或能调节宿主机体的感知行为doi:10.1038/s41586-020-2395-5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A neurotransmitter proced by gut bacteria mo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布兰迪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所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节宿主感官行为的分子机制。动物会与包括微生物在内的复杂生物群落以共生、致病和互惠的关系共存,一些细菌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递质,此前这些神经递质被认为能够调节其宿主的神经系统活性和行为,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清楚这种微生物-大脑信号及其生理相关性背后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研究,在其肠道中共生的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能够产生神经调节物质酪胺,其能绕过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要求并能操控宿主的感觉决定,细菌所产生的酪胺可能会被宿主酪胺β-羟化酶转化为章胺(octopamine),而章胺能够靶向作用ASH痛觉神经元上的OCTR-1章胺受体,从而调节宿主机体的厌恶嗅觉反应;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酪胺生物合成所需要的基因,这些基因对于调节宿主机体的行为非常必要,深入研究后,他们发现,被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所定植的秀丽隐杆线虫会优先在食物选择试验中选择这些细菌,这种选择偏差就需要细菌所产生的酪胺和宿主机体中的章胺信号通路。【4】Nature重磅:科学家们在男性不育研究领域获新成果doi:10.1038/s41586-020-2557-5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揭示了保护生长胚胎发育中的精子细胞免于损伤的特殊过程,或能帮助阐明遗传信息是如何不间断地代代相传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名为SPOCD1的特殊蛋白,其在保护早期精子前体细胞(生精细胞,germ cells)免于损伤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发育过程中,生精细胞会经历一种重编程过程使其容易受到一些“流氓”基因的攻击,这些基因称之为跳跃基因,能够损伤生精细胞的DNA并导致男性不育;研究者Dónal O'Carroll教授表示,重编程过程对于纠正胚胎中生精细胞的发育非常必要,但却会使其暂时容易受到跳跃基因的影响,躲避此类损伤或许就能帮助生精细胞转化成为自我更新细胞库,从而就会在整个成年期帮助机体产生健康的精子。【5】Nature重大突破:生成完整的人类X染色体序列doi:10.1038/nature03440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第一个人类染色体的端到端DNA序列。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确地生成人类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现在是可能的,这将使研究人员能够生成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这一成就开启了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医学博士Eric Green说道。"产生真正完整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序列的能力是一项技术壮举,它将帮助我们获得对基因组功能的全面理解,并为在医疗保健中使用基因组信息提供信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进,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是迄今为止最准确和完整的脊椎动物基因组序列。然而,其中仍然还有数百个未知的空白或缺失的DNA序列。这些缺口通常包含重复的DNA片段,非常难以测序。然而,这些重复片段包括可能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素。因为人类基因组非常长,由大约60亿个碱基组成,DNA测序机无法一次读取所有碱基。取而代之的是,研究人员将基因组切成更小的片段,然后分析每一个片段,每次产生几百个碱基的序列。这些较短的DNA序列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起。图片来源: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97-0。【6】Nature重大进展:揭示核仁RNA聚合酶II促进核糖体合成doi:10.1038/s41586-020-2497-0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RNA聚合酶(Pol)II的酶促进核糖体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的产生,其中核糖体是根据遗传密码制造细胞内所有蛋白的分子机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ucleolar RNA polymerase II drives ribosome biogenesis”。这一发现揭示了这种酶在人细胞内产生核糖体的位点---核仁---中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功能,在此之前人们也从未在核仁中见过这种酶。Pol II是三种RNA聚合酶之一,这三种RNA聚合酶共同能够让细胞将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再转移到蛋白。研究者Karim Mekhail说,“我们的研究重新定义了三种主要RNA聚合酶的分工:将Pol II确定为控制蛋白合成的核仁结构的一种主要因素。这也为其他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工具,以便更精确地探究整个基因组中某些核酸结构的功能。”【7】Nature:微生物通过肠-脑回路调节交感神经元doi:10.1038/s41586-020-2474-7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监控着肠道组织及其微生物和饮食内容,调节着肠道的生理功能,如营养吸收和节律,以及与大脑相连的进食行为。因此,有可能存在检测肠道微生物的回路,并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区域,而中枢神经系统反过来又调节肠道的生理机制。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文表示,他们通过结合转录组、循环追踪方法和功能操作,描述了微生物群对肠道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组调节肠道外感交感神经元:微生物群的缺失导致神经元转录因子cFos表达增加,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定植在无菌小鼠体内后交抑制肠道交感神经节中cFos的表达。【8】Nature重大突破:史上最卖力的机器人化学家doi:10.1038/s41586-020-2442-2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智能移动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24-7小时工作,自己进行实验。这是这类机器人中的第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自己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化学实验,并且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它有和人相似的尺寸,在标准的实验室工作,可以和人类研究人员一样使用仪器。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这个400公斤重的机器人有着无限的耐心,可以在10维空间思考,每天工作21.5小时,只在充电时需要停下来。据Nature杂志报道,这项新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超出我们能力范围和复杂性的问题。例如,自主机器人可以通过搜索广阔的、未开发的化学空间来寻找清洁能源生产材料或新药配方。【9】Nature:发现可有效中和并保护人体的抗SARS-CoV-2抗体doi:10.1038/s41586-020-2548-6COVID-19大流行是对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医疗应对措施有限的地区。此外,我们目前对体液免疫的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近日来自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从针对刺突(S)糖蛋白的大量人类单克隆抗体(mAbs)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有效中和活性并完全阻断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SRBD)与人ACE2受体(hACE2)相互作用的单克隆抗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题为"Potently neutralizing and protective human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研究人员表示,竞争结合、结构和功能研究允许将单克隆抗体聚类分析,以识别SRBD上不同的表位以及S蛋白三聚体不同的构象状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中和单抗COV2-2196和COV2-2130可以有效识别非重叠位点,同时与S蛋白结合,协同中和真实的SARS-CoV-2病毒。【10】Nature:简单的DNA扭曲决定了胎盘的命运doi:10.1038/s41586-020-2500-97月15日,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哺乳动物胎盘的发育依赖于一种不同寻常的扭曲,这种扭曲将DNA的经典双螺旋结构分离为单链形式。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种分子调控因子,它作用在这条单链上,可以加速或停止胎盘的发育,这一发现不仅对妊娠疾病有意义,而且对理解肿瘤细胞是如何增殖也有意义。"胎盘组织生长非常快,刺激血管形成,并侵入邻近组织,和肿瘤一样,"研究者Andrew Xiao说道,他是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的遗传学副教授和研究员。然而,与肿瘤不同的是,胎盘通过一种精确、协调和良好控制的方式生长。在胎儿发育的最初阶段,两个相关联的过程同时开始。当受精卵开始发育新生命的特化细胞时,另一组细胞开始在胎盘中产生血管来滋养成长中的胎儿。在很多方面,怀孕就像一个长期的炎症状态,因为胎盘不断地侵入子宫组织。组成生长中的胎盘的细胞DNA有一个不寻常的特性--双螺旋结构开始扭曲。由此产生的扭转导致基因组的某些部分断裂成单链。虽然胎盘和胚胎之间的主要DNA序列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DNA的不同结构有助于决定细胞的命运。

电梯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入选第二十七届北京图书博览会“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

2020年9月26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精品出版物展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入选“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的“防疫抗疫”主题精品期刊。本届BIBF为“云书展”以云端形式举办,下载“BIBF云书展”APP,即可线上观展。我刊力推了“防疫抗疫”主题论文:1. 基于公共网络数据的湖北毗邻六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蒋英,张红)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病预测模型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刘雅姝)3. 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预测分析(武汉大学健康学院 王旭艳,宇传华)4. SARS-CoV-2核酸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刘念,姚群峰)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肾脏损伤机制进展(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系 吕灵璐,张玲)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及反思(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淑琼,李明炎)7. 气候环境条件对新冠肺炎传播影响分析(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 联合,刘可群,元艺)8.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琦,官旭华)9. COVID-19疫情期间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行为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 肖汉)10.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样品混合进行核酸检测效果及分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余波,霍细香)11. 扬州市札如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调查(江苏省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董玉颖,张军)12. 后抗疫时期健康管理建设的新路径(武汉大学健康学院 谭晓东)13. 生物安全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现状调查(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艳伟,曾其莉)14. 含氯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湖北省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茂义)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 宋斐翡,王鑫)1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年龄段人群营养与健康行为变化(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干部保健科 胡婷婷)17. 湖北省潜江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潜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合,易佳,刘军)18. 襄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症状监测系统数据分析(湖北省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汪雪洋)【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安琪儿

把脉献策,开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加速复苏之际,9月12日,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办,浙江省人民医院承办的2020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高峰会议,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汇聚了相关政府机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两院院士,知名医院管理者,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还有国内关注关心医改工作的嘉宾大咖,大家齐聚一堂,为深化医改、开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把脉献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会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说,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最直接的考验对象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健康体系不但成功经受住了考验,还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此应该对医改充满信心。当前浙江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和新定位,针对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管理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红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考,也让全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要围绕“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打通医防之间的物理通道和机制通道,推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在人员通方面,鼓励疾控人员到医疗机构进修临床知识和技能,鼓励医疗机构人员到疾控机构接受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骨干人才,鼓励公卫与临床开展交流合作,推进人员双向柔性流动。在信息通方面,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协同,实现传染病实时直报和症状信息直接推送,实现电子病历相关数据自动抓取。在资源通方面,支持疾控机构与公立医院联合开展检测检验工作,节约运行成本,通过联合共建培训基地、课题和项目合作、共享健康大数据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王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王斌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疾控体系在新冠肺炎14天潜伏期的确定、重点人群的确定、隔离人群的判断等方面,发挥了“侦察兵”的作用;在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检测试剂和疫苗研发等方面,是冲在一线的“研究员”;还是积极参与科普宣传的“宣传员”。下一步,要在国家总体安全的宏观视角下、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大局中、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下谋划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下一阶段的疾控工作要“守底线、促健康、强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控,守住公共卫生安全底线,利用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国债资金,力争在今年内把常见重大传染病监测平台建立起来;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大局,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进一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相适应,找到更精准的功能定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表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绩非常亮眼,在全球可圈可点。这得益于我国政治体制优势,也得益于多年来公立医院积累下来的厚实家底。在下一个阶段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关键在“质”,不在“量”,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只是指挥棒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医院不必过于纠结排名,应该通过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公立医院要高质量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非常关键。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四个维度中,满意度是其中之一。但考核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相差很大,患者满意度高,医务人员满意度则有待提升。尤其是疫情常态化以后,全国所有公立医院运营成本普遍增加、收入下降、运行困难。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尤其关注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内部要将更多结余用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而不是盖房子、扩地盘。因此,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专项督查中,将重点督查医疗机构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从今年1月27号开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召开新闻发布会,每天下午3点准时向全世界直播,共先后召开120多场,300多位嘉宾走上发布台,回答了媒体提出的1300多个问题。发布会为民之所需架起了桥梁,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期间,还有30场联线直播、47场战疫直播。做新闻发布时,主要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群众想听和政府想说的关系。二是稳定民心与合理预期的关系。三是科学专业和通俗易懂的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好五个环节:设主题;收问题,把媒体想问、大数据平台分析的关键词、境内外舆情的热点等作为题库;选好发布人,注重社会反响和感受;备口径,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认真准备每一场新闻发布会;做好媒体沟通。另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普知识很重要。为此,新闻发布会每天都会安排专家介绍科普知识,连续讲了一个多月。还要做好典型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总的来说,做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要有真诚态度,要及时发布,要有为民情怀。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表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是制度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体制机制保障,才能使医防融合不是运动式,不是一阵风,而是可持续的。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国民健康服务体制国家,社会保险体制国家还是商业保险体制国家,其医疗体系都将分级诊疗作为一项根本的卫生制度加以建设,以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居民就医连续性,最终实现控制费用和提高成本效果的目的。分级诊疗从国际实践来看,既要有法律保障也要有服务体系作为支撑或基础,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费用控制措施。希望在未来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以县域为载体,实现服务的无缝连接和有效协同,实现医防融合、上下联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表示,2015年,国家开始在江苏、安徽、福建、青海4个省份先行开展综合医改试点,后来又加入了第二批7个省份。对综合医改试点,下一步要着力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引导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二是深化综合医改一定要强化体系,由一个领导分管医疗、医保、医药,或者一个领导分管医疗和医保,以解决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碎片化问题,减少政策打架现象,避免制定文件过程中的内耗。三是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四是要保持改革定力,坚定改革方向,不能因为部门、人员调整,影响改革总体的方向和进程。同时,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以正向激励为主的综合医改试点省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调动地方医改工作的积极性。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邓海华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邓海华表示,疫情期间,健康报社和《中国卫生》杂志社打响了一场抗疫防控新闻宣传战,贡献了大量新闻和科普报道,通过直播联线、短视频、纪录片等融合报道形式,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果断决策部署,与时俱进、科学高效的防治策略迭代,以及慷慨无私、共克时坚的大国担当力量,弘扬了白衣战士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忘我精神,奏响了一曲抗疫凯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媒体融合报道效果,创新宣传传播渠道,拓展医改报道领域,让更多的卫生健康工作者了解医改,关心医改,参与医改,让更多的百姓熟悉医改、理解医改、支持医改;进一步发挥行业新型主流媒体优势,打造医改政策权威解读平台和医改经验交流共享渠道,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贡献力量。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展示全国医改监测分析平台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还展示了全国医改监测分析平台。该平台可以直观分析、展示医改进展与成效,是辅助医改决策、完善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会上还对《中国卫生》杂志、健康报社2019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举措获奖省(市)代表,以及“十大新闻人物”进行了推介和展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疾病预防控制局、医政医管局、宣传司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与会,浙江、北京、上海、福建、湖北、四川等省份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就深化医改进行了经验分享。会议共1个主论坛+17个分论坛,涉及医院高质量发展、分级诊疗、医疗区块链、绩效考核、整合医疗、慢病管理、学科建设、DRG、后疫情时代的医院应急管理、智慧医院等热点、焦点话题。来源:《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

曾由

钟南山院士回顾连花清瘟治疗新冠研究论文国际期刊发表历程

8月21日,在上海举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大会期间,钟南山院士接受了上观新闻专访。钟南山院士:关于连花清瘟胶囊,我们做了284例的患者研究,在全国23家定点医院展开。这284位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单独的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与连花清瘟胶囊的组合。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在降低重症病例转化率和提升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我们向《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投稿,这个杂志在这个领域影响因子是比较高的。当时编辑部找了三位审稿人评审。评审回来以后,我看有两个比较正面,有一位提出些问题。杂志主编不太放心,叫我们再介绍一位审稿人进行评审)。我们介绍了一位德国的学者,结果评议回来是比较正面。我们想这两轮的评审应该可以了,结果对方编辑部还是不放心,他自己又找了一位审稿人,看完后还要我们寄一些原始资料过去。我心里就想,为什么他这么怀疑?研究从各方面确实都是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来进行的,但对方似乎始终不满意,所以拖了相当长的时间,前前后后大概有三四周,最后这篇论文还是登了。这实际上是第一次按国际上权威的法则去发表中医药的效果,后来看研究论文发布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有10多个国家在对连花清瘟进行安全实验。在前几天,我看到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个分支机构发了文章,认为经过分析中医药是有一定的效果。钟南山在大会的院士论坛环节发言。这个论文发表的整个过程让我觉得,哪怕是有怀疑的西医,只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结果还是会被认可的。当然,编辑也提到,唯一的缺点是研究没有双盲方案设计。但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抢救病人,如果还进行双盲实验是存在伦理问题的,他们也表示理解。总之,中医药在防治新冠上是有效用的。我们中医既要让国内的广大西医服气,也要让国际上主流的医学界认可,就必须先要用他们认可的语言方法以及理解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