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1日讯7月20日上午,威海市文登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凌飞带领文登区科技局局长等相关人员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交流工作。张凌飞一行参观了威海市产业创新展示中心,详细了解了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及“1+4+N”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双方就针对文登区产业发展需求,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合力打造特色平台,助力相关产业提升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就推动西洋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凌飞表示,文登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空间广阔、需求迫切,特别是西洋参产业形成了比较完整链条,希望市产研院在项目引进、平台建设、金融支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帮助破解制约产业转型技术瓶颈,引进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为文登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生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表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围绕文登区相关产业布局和技术需求,充分发挥“1+4+N”创新体系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和高端项目在文登区落地转化,支持文登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创新生态。文登融媒体中心 张建军
今年是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近日好消息频频出现,航海数字天象馆正式交付使用、11项科技成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揭牌。6月10日,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数字天象馆正式交付使用。学校基建处、余家头校区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网络信息中心、航运学院、设计研究院,湖北金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东泰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交付验收。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数字天象馆位于余家头校区(南区)航海大楼侧面,于2017年教育部立项批复,2018年12月26日开工,2019年12月26日完工。总建设经费约1400万元,由航运学院自筹,学校以1:1比例配套支持的方式解决。总占地面积3600.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68.11平方米,楼高3层(局部4层),球顶高度23.24米。6月12日上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洪山礼堂召开,表彰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部署科技创新工作。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共有11项科技成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6月15日,武汉理工大学、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签约暨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荣成市委书记张海波参加活动,并为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揭牌。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19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胡剑)6月15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与山东省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签约暨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荣成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出席活动,并为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揭牌。威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侯世超,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宋修骞参加活动。会议由包希安主持。张海波对张清杰校长一行访问威海及荣成表示欢迎,认为双方开展合作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希望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尽快投入使用,将学校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共谋发展。张清杰首先向荣成市在疫情防控艰难时期对学校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谢,并认为学校学科优势与荣成市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希望通过交流对接,加快落实各项合作,深化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建设,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威海及荣成市海洋装备等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包希安表示,荣成市将以共建威海研究院为契机,促进学校创新人才优势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通过产学研务实合作,为荣成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会上,荣成市及其石岛管理区负责人分别与交通学院负责人签订合作协议。张清杰校长与张海波书记共同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揭牌。
100多台设备已经到位进行安装调试、12个仿生研究中心已组建团队并进入项目准备进驻阶段……6月1日,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南海新区的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内一派忙碌景象。去年3月,威海市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位于南海新区的威海科创城共建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一年来,这个全国首个仿生领域科研院所已初具规模,除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及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坐镇”外,还吸引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等160多位研究生在这里争分夺秒忙科研。周雪莉在进行4D打印实验提起仿生研究领域,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其实仿生已被应用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雷达、迷彩服、高铁车头等等。简而言之,仿生技术就是通过借鉴生物自身的优异功能来解决人类实际中遇到的工程应用问题。眼下,中国工程仿生技术已走在世界前沿。正如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郑龙博士所形容的那样——仿生技术在“上天、入地、下海”等领域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上天”即运用仿生技术助力“玉兔号”在月壤上灵活移动,“入地”即运用仿生耦合技术提高“地壳一号”万米钻头性能寿命,“下海”则是指研究院围绕海洋装备开发的防污、防雾、耐腐等功能材料。作为南海新区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去年以来,76岁的任露泉院士每个季度都会来院里工作。为弥补今年疫情造成的影响,任院士于4月底就进驻研究院开展有关工作。虽然研究院还未正式投入运行,但已重点围绕仿生机械、仿生材料、仿生智能与仿生健康四大领域开展仿生项目建设。目前,研究院已组建由任露泉院士领衔,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志武任院长的研发团队,成立仿生新型材料、仿生增材制造、海洋装备仿生技术等研究中心。位于1号楼的仿生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实验室里,周雪莉博士正进行4D打印的相关实验。该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仿生异质材料3D打印机,可以实现物体的不同类别材料组合打印。“这儿不仅搭建了全国最专业的仿生科研基地,还有这么美的研发环境。南海新区还给我们配套了一座人才公寓,路程只需要8分钟。”周雪莉说,在这里工作不仅有补助政策,还能享受到南海新区最暖心的服务。“有了好平台,不怕人才留不下来,等研究院正式运行后,我们将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引进仿生专业人才。”在研究院副院长吕子珍看来,研究院之所以能如此迅速顺利地推进,全靠南海新区管委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吕子珍笑着说:“今天提出困难,基本明天就有人来解决困难,真的是只跑一次!”今年,南海新区落实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工作,按照“打造一处人力资源产业园、协调一家职业院校、培育一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完善一处人才公寓配套、出台一个文件支撑”的“五个一”举措,不断优化人才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这里的四栋灰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被科研工作者昵称为“四合院”,如今研究院近20个项目正在研究中,32位科研人员在南海新区购房安家,把心安在研究院,把根扎在威海。就在这个月,四川大学的科研团队也将来到研究院洽谈项目合作。各研究中心本着“立足南海、服务威海、辐射山东”的原则,围绕我市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及山东省十大现代优势产业开展仿生项目对接,实现仿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仿生产业链条,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威海打造仿生精致城市名片。(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杜晓莹 通讯员 王晓根)
日前,武汉理工大学、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签约暨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荣成市举行,这标志着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正式入驻荣成。00:35山东教育卫视《教育新闻》出品微博:@山东教育新闻
6月15日,武汉理工大学、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签约暨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市委书记张海波参加活动,并为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揭牌。市委常委、秘书长侯世超参加活动。张海波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威海情况。他说,武汉理工大学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储备,双方开展合作对推动区域发展影响重大,希望加强沟通协作,促进威海研究院尽快建成使用,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外办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等领域早日达成合作意向,共谋发展。张清杰感谢威海市委、市政府和荣成市委、市政府对项目给予的支持。他说,双方合作基础好、前景广阔,希望以这次签约为契机,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加深合作,开启校地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征程。活动中,荣成市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签订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项目合作协议。石岛管理区与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签订学生就业合作项目协议。(通讯员 施伟/文 杨志礼/图)新闻延伸: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作为威海、荣成两级重要的招才引智项目,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按照“立足荣成、服务威海及周边”的原则,以助力荣成工业转型及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国家及世界一流学科优势,打造多个研发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配套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以及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等。
5月19日,在南海新区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对新购置的研发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我们现在已经到位了100多台国内外仪器设备,不久后将安装调试完成,正式开展仿生项目研究。”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郑龙博士介绍说。去年3月,威海市政府与吉林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暨南海新区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协议签字仪式举行,吉林大学与南海新区在威海科创城共建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仿生产业研发基地。去年11月,研究院申报的院士工作站获得山东省科技厅备案,成为南海新区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穿行于研究院实验室,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体三维粒子图像测速仪等设备依次排列,一个形似大蜘蛛的仿生六足机器人赫然而立。这个机器人由研究院刘昕晖教授团队自主设计完成,是目前世界上电液比例控制的最大六足机器人,该机器人借鉴了蜘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步态,可适应复杂环境抢险救灾、侦察运输等军事需求,目前正在改进完善,变成一款沙滩娱乐机器人,把科技融入娱乐当中,提升当地旅游娱乐品味。郑龙介绍说,在亿万年变化当中,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早已进化出防雾、抗菌、减阻等“特异功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程设计学习库”。而仿生技术就是模仿并探究动物和植物自身的优异功能,在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类找到实际应用上的解决方案。“飞机、潜艇、宇航服、雷达、电子蛙眼等都运用了仿生技术,如今仿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智能、军事、农业、医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郑龙说。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依托吉林大学的综合优势及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人才资源,致力于在南海新区打造和培育以仿生技术为鲜明特色的产业经济,重点围绕仿生机械与材料、仿生智能制造、仿生智能农机与仿生大健康工程等四大领域开展仿生项目建设,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研究院已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成立仿生智能农业装备、仿生健康工程、仿生增材制造、海洋装备仿生技术等13个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围绕威海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开展仿生项目对接,实现仿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仿生产业链条,助推威海市及南海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王小根)
近日,威海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依托于威海市妇幼保健院的威海市出生缺陷防控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论证。经过对依托单位概况、实验室建设背景、现有工作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规划六个方面的现场考察与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及平台搭建等方面均成效显着,一致同意通过立项。威海市出生缺陷防控实验室于2009年依托于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十余年间,在学科带头人蓝信强主任的带领下,该实验室以预防出生缺陷为重心,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宗旨,以“严谨、求实、创新、责任”为原则,医院先后投入2000万元,搭建了产前筛查与诊断平台、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管理平台,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学科体系,涉及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等多个学科,是威海市唯一经省卫建委批准,具有开展产前诊断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资质的实验室,于2019年获批成立威海市出生缺陷与防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实验室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实验室占地1085平方米,承担了全市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耳聋基因筛查等工作,筛查诊治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近三年来共发表国家级论文43篇,其中7篇为SCI论文,影响因子总数为18.13,其余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授权专利4项。为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该实验室先后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检查、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叶酸代谢能力基因检测、氯吡格雷抵抗基因检测、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基因检测、华法林剂量调整基因检测等多个检测项目。今后也将继续开展单基因病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等项目,为威海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蓝信强医学遗传科主任、主任技师威海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威海市卫健系统首席专家从事遗传病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单基因病诊断等工作32年,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医学遗传与优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威海市医学遗传与优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专业组成员、山东省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系威海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表SCI文章2篇、中华级杂志40余篇,研究课题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奖一等奖1项;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300多例,其中近50例确定为世界首报。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2日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坚实保障。去年4月,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揭牌,一年来,研究院充分依托青岛大学科研、人才和优秀校友资源,立足威海重点产业和企业需求,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为威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走进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四楼,生态环境研发团队正在进行“西洋参土壤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的实验检测,该项目主要解决土壤中农药残留问题,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于以往研究单一农药降解菌,我们从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广谱农药降解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广谱降解能力,可同时对多种农药进行降解,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菌株经过发酵可以研发制备成微生物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研发团队科研助理姜文杰介绍说。在另一个实验室,绿色催化与能源材料研发团队正在进行“太阳能光催化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项目的实验。该项目通过光催化水溶胶合成,采用胶溶法制备新型纳米溶胶,对室内甲醛及苯系有机物的去除率能够达到85%以上。“目前,水溶胶中试实验已经做到百公斤级别。水溶胶对室内空气净化效果显著,可清除室内甲醛、甲苯、氨等污染物,有效防止居室、办公室、医院、养老院等场所的病毒和细菌繁殖,防止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绿色催化与能源材料研发团队科研助理宋春凤介绍说。为科技赋能,为创新助力,研究院不断完善硬件、软件,配备了气质联用仪、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TOC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150余台(套)设备,注册威海青威创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威海青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2家公司,与威海公交公司等企业开展多项产业化项目合作。另外,环翠区还为研究院高层次人才提供免费公寓。目前,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已加盟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威海“1+4+N”创新平台体系的首个“N”型研发机构,入驻新材料、人工智能、生态环境3个研发中心,包括高分子材料、绿色催化与能源材料、生态环境、人工智能4个研发团队,常驻人员30人左右。医工融合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将于2020年底前入驻,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研发中心预计2021年入驻。近日,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工业互联网负责人,中国移动威海分公司5G和工业互联网中心负责人来到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精准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为双方项目合作“搭桥铺路”。快递业智能分拣、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智能公交客流大数据采集……一个个产业化项目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依托优质创新创业资源,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围绕新材料、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领域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把研发转化为技术,把产品转化为产业,搭建高水平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威海科技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目前威海市有博士后工作站17家,分站8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89人,博士后及其导师团队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效益达43.14亿元。博士后人才团队优势凸显,已成为推动威海市产学研用结合发展的“最强大脑”。“研发主宰未来,创新决定成败”,这句在迪沙药业集团随处可见的话,是迪沙药业集团发展25年来始终坚持的信念。作为创新型企业,迪沙药业集团将吸引培养人才摆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2013年8月,迪沙药业集团获批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迪沙药业集团为工作站的每名博士后人员都配备了研发团队,博士后人员可独立开展项目。工作站实行的以“项目小组负责制”为主导的科研管理模式,又运用项目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了有效激励。设站以来,迪沙药业集团博士后研发团队累计完成课题60多个。“博士后青年人才最关心的不是待遇,而是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平台和创新土壤。”迪沙药业集团项目管理部经理张宗燕说。为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和省市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除已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外,迪沙科研中心还筑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在研项目达100多项。借脑引智,迪沙药业集团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正加快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广生博士参与研发的高效酶法制备壳寡糖项目申请专利2项,最终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苗华明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洛索洛芬钠原料与制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该原料药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团队研究成果已为迪沙药业集团增加经济效益近亿元。在威海市,除迪沙药业集团外,天润曲轴、泰祥集团、威高集团等多家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均正在有效运行,为推动人才强市、人才强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突出抓好博士后工作站创新水平,推动博士后培养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威海市在去年又对博士后资金资助办法进行了升级,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给予最高一次性经费资助10万元;对每招收 1 名博士后并开展项目研究的,给予最高15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对获得国家、省级项目资助或考核优秀的,再给予一定奖励;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享受全职在威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待遇,出站后留威工作的给予20万元安家补贴。优质的平台资源,优沃的政策支持,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后青年人才来威发展。2017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王珊珊就来到了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扎根海带育苗养殖的最基层,开展了“海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博士后课题研究,在海带良种保存、繁育、栽培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真正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在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像迪沙药业集团一样,韩威生物、宏安集团等不少设站单位把博士后工作站(基地)建设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相结合,使其成为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平台,做到企业内各类平台载体资源共享共建。既增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又带动博士后合作导师通过工作站进行成果转化实验,使得导师及科研院所的专家间接成为一批真正为企业所用的顶级“外脑”。据了解,威海市已出台了《威海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体系,规范博士后工作管理服务,保障博士后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为使博士后人员能够安心进行创新研究工作,威海市借助高校电子图书馆资源为博士后人员免费开通了“高层次专家数字图书馆”,进一步优化了博士后科研软环境。各级人社部门、设站单位还及时将博士后人员纳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并协调解决博士后人员的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