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上述第一个问题是在收入的约束下寻求最优(最大)效用的问题,第二个是在产量的约束下寻求最优(最低)成本的问题,第三个是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寻求最优(最大)利润问题。它们的答案都代表使用微积分学中寻求最优值的办法所得到的结果。由此可见,微观经济学的上述三个组成部分的部分内容可以被认为是根据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用微积分学的寻求最优值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结果。它们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并不在于逻辑推理有任何不精确之处,而在于西方经济学者把根据许多难以实现的假设条件而推导出来的抽象结果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便通过这种应用来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换言之,这里的错误并不在于他们所使用的寻求最优值的微积分学的方法,而在于他们把由此而得到的结论不恰当地加以应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有各种局限性的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仍有可取之处的原因所在。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果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它所使用的微积分学的寻求最优值的方法却是经济研究的有用工具。在经济工作中,经常出现寻求最优值的问题。交通应当遵循最短的途径;投资应取得最大的效果;在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中,工厂企图把成本压缩到最小的程度:当原材料的消耗为一定量时,人们也试图从其中获得最大的产量;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凡此种种都是寻求最优值的问题的例证,而微积分学正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用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其内容向我们提供如何把寻求最优值的方法应用于经济问题的例证的限度内,微观经济学仍然包含着有用的东西第二,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面论,它与资本主义具有一定限度的共同之处。上面已经指出,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脱离任何特殊生产关系的抽象理论;正因为如此,这些理论既不完全适用于任何特殊的生产方式,也不完全脱离任何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范略内与资本主文具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在有关联的限度内,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它可以比较具体的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分散经营和决策的个体如何通过供求关系,是的他们的经济行为大体上取得协调一致。综上所述,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它不但存在很多局限,而且还是美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的部分具体内容也有值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之处。根据这一结论,我们便有理由来形成我们对西方微观经济学所持有的态度,即: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双重性质,我们在整个理论体系上,要否定它的美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与此同时,在具体的部分内容上,应该看到它值得借鉴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即:利用他的有用之处,而与此同时,又避免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做《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个人觉得还不错,很多枯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都讲得深入浅出。作者蒂莫西泰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可能大家都知道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的关系就像树木和森林一样,只有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才能弄明白经济学中一些烧脑的问题。如果大家没时间看这本书,不妨跟着我的这篇文,先对经济学大致了解一下下。谈到经济学,很多人直摸脑袋,仿佛那是一门神秘莫测的学问,学会了立马就能点石成金,发家致富,与人谈话时,若能拽几个经济学名词,好像也能显得高大上一样。但在这里,咱们不弄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对于本人来讲,读经济学的目的是想搞明白那些所谓的专家在扯什么淡,不要被骗了还给人数钱呢。从微观上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活动中每个人,如果你能弄明白下面三个问题,可能你就明白了经济学。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我们不能回答说“这是政府的事情”,因为在研究微观经济学时,我们只看单独的个人,不上升到大的方面,这里只看“树木”,不见“森林”。首先一个假设,即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假设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能获得什么利益,他不考虑旁人,也不管什么公共利益。其实大部分时候,在他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会被一只无形的手调控,无形之中就促进了集体利益。在上个月读的一本书《理想国》里,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人类要存活,就要有衣食住行,这些东西都要有人生产,而最好的方式是大家彼此分工,鞋匠只做鞋,织布工只织布,农民只种粮食,然后彼此交换物品,这要比每个人既做鞋又织布,还种粮食的方式效率高很多。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农民供给粮食的同时需求鞋子,鞋匠供给鞋子的时候需求粮食。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想象如下关系:厂商为家庭生产商品,家庭为厂商提供劳动力,同时家庭通过购买股票等形式为厂商提供资本,厂商定期给付家庭利息。在这样的活动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里面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那些能把这里面的道道捋清楚的人,我都不敢想象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是需求决定了供给,还是供给决定需求?有人会说,“肯定先有需求,没有需求是不会有人生产的”,但另外一部分人会说,“一个人财富的多少决定了他需求的大小,生产创造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需求,所以生产亦即供给,决定了需求”。再比如,如果政府给某件商品课重税,那厂家多付给政府的钱会通过商品涨价最终传导给消费者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它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弹性。比如饮品对于消费者来讲,弹性很大,可口可乐涨价,那我就去喝果汁,所以它的涨价只会带来销量的减少。但香烟对于消费者来讲,弹性就小,因为抽烟有瘾啊,涨价也得抽,这样的商品就可以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但上面两个例子,依然是简化后了的,在实际应用中,市场的反应是很复杂的。在微观经济学中,诸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上限”、“完全竞争”、“托拉斯垄断”等乱七八糟的概念,跟咱们毛关系没有,这里就不分析了。这里只分享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对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它就是复利效应。在讲复利前,需要先弄明白一个名词——折现。在中世纪时期,信奉天主教的教徒们认为放贷收息有罪的,甚至现在有些国家,依然禁止收利息,但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未来的钱不如现在的钱值钱。如果有人承诺一年后给你1000元,你不应该认为当下的你拥有了1000元的债权,考虑折现率的话,假设是5%,那一年后的1000元,现值是952元。复利与此相反,它讲的是现在的1000元,按年利息5%计算,一年后将会是1050元,十年后将会是1629元,25年后3386元,40年后7039元。咱们可以通过下表看一下,原始储蓄1000元,经过10年、25年、40年后的累积总金额。很多人看完这个表,可能会想到卖保险的。卖保险的经常这样“忽悠”客户,每年存一定数量的钱,三四十年后可以拿到很多钱,其实只是复利而已,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复利的力量是强大的,但这个表格的不足之处是仅考虑了收益,而没有考虑风险、流动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可以得到下面这个投资顺序:银行活期:风险最低,收益最低,流动性最好,随用随取;货币基金:即市面上的各种宝,风险也很低,收益还可以,目前大概在4个点上下,流动性也不差,一般T+1到账;定期存单:从各方面来讲,它都比不上货币基金(纯属个人观点);债券型基金:这个就开始有亏损的风险了,虽然它的收益可能会高一点,波动也很小,但在非常规情况下它是不保本的;指数基金:它跟股市挂钩,指数基金一般投资那些所谓的蓝筹股,它们业绩稳定,股价波动较小,收益比以上都高,但风险也更大;成长性基金:这个风险就相当大了,所谓高成长伴随着高风险,这类基金年化可以达到200%以上,但也可能达到-60%以上,适合冒险型的投资人;贵金属:要论风险的大小,这个算是最大的了,这种投资一般都加杠杆,要么蒙对了,就大赚一笔,要么蒙错了,就亏光光。实际操作中,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上述投资做组合,不然都放活期的话,那就太亏了,但以上各种投资,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首先你要有一笔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空想,所以,趁年轻,先存钱吧,月光族是没有本金投资的。还记得复利效应吗?驴打滚,利滚利,存钱要趁早。微观经济学到这里结束,下次分享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当中的《微观经济学》分册。作者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是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微观经济学对比于研究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宏观经济学,是以个人或者企业为对象的经济研究。正如本书的题目一样,这是一本介绍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课程。所谓“原理”,指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经济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作者曼昆在小布什总统时期担任过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在实践并且检验经济学原理方面,应该颇有建树。他在书中提出了十大经济学原理,每一条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十条原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的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有实体的食物、商品,还是无形的劳动,时间等。当遇到资源分配时,人们就会面临权衡取舍,每样资源都有机会成本,也即是相对应需要放弃的东西,选择这样,同时就要放弃那样。经济学研究中通常会建立理想化的数学模型,这时除了规定各种简化的假设外,还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只会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一个重要概念,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同时人们又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产生各种的结果。第二部分原理是说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能够带给所有人好处,不受影响的市场是调控经济的好方法,可见作者的态度是十分认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政策也会起到纠正或协调的作用。剩下的原理是与宏观经济学有关的,由于本书只集中介绍微观经济学,所以暂且省略。作为一本专业的教材而言,笔者认为本书是十分成功的。假如是国内的同类教材,一定是各种深奥难懂的公式、五花八门的图形甩在学生面前,配上不明觉厉的解说,不仅毫无趣味可言,真要看懂当中内容还要花不少的力气。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紧紧地围绕着日常生活,各个讨论课题都能举出相应的例子,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思考。一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是传授读者学以致用的“活知识”,而不是强迫读者记忆一堆枯燥不明所以的“死知识”。遗憾的是,国内的专业教材鲜有能达到这样的水准。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学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谁离得开买卖消费?谁又离得开权衡取舍?即使我们不是经济学者,经济学的原理对我们制定日常决策也十分有帮助。例如“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告诉我们学会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做事情都会产生代价,“沉没成本”告诉我们付出的成本正如覆水难收,不必在意过多等等。读完全书之后读者应该都深有体会,作者曼昆对于自由贸易的大力肯定贯彻始终。他坚称贸易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即使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生产力比别人高,资源比别人多,站在理性人的角度,跟别人做贸易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机会成本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既然自由贸易对于双方都有好处,为什么世界各国不能放开胸怀搞贸易呢?假如说清朝时期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是不懂得经济学的相关原理,那么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又为什么打起来呢?从国家的层面上其实是有诸多的考虑,例如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保护国家安全等,正如美国以此作为理由打压华为在美销售通讯设备一样。就现在而言,贸易战中的美国最喜欢用关税当作攻击中国的手段。曼昆告诉我们,其实关税作为税收的一种,会产生无谓损失,损害到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买到的进口商品价格高了,需求当然也会降低,最后就会影响国家的总体利益。为了打击对手国家的出口而增加关税,对于自己来说是弊大于利,可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以上贸易战的真实写照,都是国家间对于自由贸易实行限制带来的恶果。此外,在曼昆眼中,假如自由贸易是在正常运作的市场下,政府用各种手段例如税收、最低工资等干预市场,那么即使政府初衷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经济状况,最终还是会导致供求失衡、无谓损失等不良后果。借助亚当斯密的话,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调控经济活动,不去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经济学是一门既抽象,但又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这门学问,必不可少的就是结合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读者对经济学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案例,可以参考以上专栏。
当代西方经济学被划分为宏观部分和微观部分两大领域。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对总体经济行为的分析离不开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以及在理论上要求宏观经济模型具有一致性,许多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均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Ifyouwanttostudyeconomics, understand.如果你想学习经济学,那么这两个概念可能是你必须要了解的。tsubdivisionsofthestudyofeconomicswhereinmicro- andconsumerdecisionmakingandmacro- referstothe "bigpicture" nesandwhysomecountries'economiesgrowfasterthanothers'.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大的两个分支,其中微观指的是对小经济单位的研究,比如政府调控对个人市场和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宏观则指的是经济学的“大局”版本,比如利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其他国家快。AccordingtocomedianP.J. O'Rourke, "cificallywrongabout, ongaboutgenerally. Ortobemoretechnical, microeconomicsisaboutmoneyyoudon'thave, f."喜剧演员欧鲁克说,“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学家的特殊错误,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关注经济学家的普遍错误。或者更具体地说,微观经济学是关于你没有的钱,宏观经济学是关于政府没有的钱。"sts, thedescriptionisaccurate. However, nomictheoryandstudy.虽然这个幽默的评论嘲笑了经济学家,但是这种描述是准确的。不管怎么说,更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领域的经济语篇,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的基础知识。Microeconomics: IndivialMarkets微观经济学:个体市场ThosewhohavestudiedLatinknowthattheprefix "micro-" means "small," soitshouldn'economicunits. e:学过拉丁语的人都知道前缀“micro -”意味着“small(小)”,所以微观经济学是对小型经济单位的研究也就不足为奇了。微观经济学领域关注的事情包括:consumerdecisionmakingantilitymaximization消费者决策与效用最大化firmproctionandprofitmaximization企业生产与利润最大化indivialmarketequilibrium个体市场均衡effectsofgovernmentregulationonindivialmarkets政府调控对个体市场的影响externalitiesandothermarketsideeffects外部性与其他市场副作用Putanotherway, ivialmarkets, suchasthemarketsfororanges, themarketforcabletelevision, lmarketsforproce, electronics, ortheentireworkforce. Microeconomicsisessentialforlocalgovernance, businessandpersonalfinancing, specificstockinvestmentresearch, icendeavors.换句话说,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别市场的行为,例如橘子市场、有线电视市场或技术工人市场,而不是生产、电子产品或整个劳动力的整体市场。微观经济学对于地方治理、商业和个人理财、特定股票投资研究以及个人市场对风险资本的预期都至关重要。Macroeconomics: TheBigPicture宏观经济学:大局Macroeconomics, ontheotherhand, canbethoughtofasthe "bigpicture" versionofeconomics. Ratherthananalyzingindivialmarkets, mptioninaneconomy. Sometopicsthatmacroeconomistsstudyinclude: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大局”版本。宏观经济学不是分析单个市场,而是关注一个经济体的总生产和总消费。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些内容包括:outputandprices所得税、营业税等一般税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causesofeconomicupswingsanddownturns经济上升和衰退的原因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健康的影响effectsofandprocessfordetermininginterestrates决定利率的影响和过程omies一些经济体增长速度超过其他经济体的原因Tostudyeconomicsatthislevel, ributionstoaggregateoutput. sticproct (GDP), s.要在这个层面上研究经济学,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将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结合起来,以反映它们对总产出的相对贡献。这通常是利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来实现的,商品和服务由其市场价格加权。omics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householdsandfirms, ectionbyincorporatingwhatareknownas "microfoundations."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因为总体生产和消费水平是个体家庭和企业做出选择的结果,而一些宏观经济模型通过纳入所谓的“微观基础”明确地建立了这种联系。ewspapersareofthemacroeconomicvariety, butit'oveandwhattheFedisdoingwithinterestrates, it'etsforgoodsandservices.电视和报纸上涵盖的大部分经济主题都是关于宏观经济的多样性,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经济学不仅仅是试着弄清楚经济何时会改善以及美联储在利率方面做了什么,它还涉及观察当地经济和特定市场的商品和服务。ther, nomatterwhichstudyonepursues, themicroandmacroeconomiclevels.尽管许多经济学家专注于研究其中一个领域,但不论从事哪个研究,都必须利用另一个领域,以便理解某些趋势和条件对微观和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
准大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自己所属的专业,有一部分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相关,而有些是经过调剂的,所以对调剂过的专业也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很多文科生,在知道自己的专业是金融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的时候,就开始慌了,而这些专业也对理科生开通,更是加重了很多文科生的压力,怎么可能和高智商的理科生比思维呢。因为都知道要学高数,高数的很多知识点与专业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入门课,挂科的学生也非常的多。所以很多学生都担心学不好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部分,它重点研究的是家庭、企业等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看到这一串文字,就联想到了高中的政治。所以微观经济学业不完全是计算,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说,挑战也差不多。文科生和理科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也不要过度担心,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低分的可能系数就越大,甚至会不及格,那就是一直说的“挂科”。那么,对于初学者应该怎么去对待呢?怎么才能够很好地学习这门课程?与高中学习政治的思路差不多,关键的一步还是看目录。目录看起来就觉得很枯燥,很多同学坚持不了,每次拿起书都是直接看书,而目录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看目录却非常的重要。微观经济学一共有八章,内容量还是很大,看目录可以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大概内容,先在脑海中描绘一个大概的思维导图,评估一下自己对本书的把握,也知道个经济主体主要讲什么,这就可以很快的获取知识,这比盲目的去看书,找不到逻辑要强很多,直接去看书很容易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因为密密麻麻的文字,你就已经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还有就是提前预习。预习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提及,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也同样适用。前面已经说了,微观经济学内容多,难度也比较大,有很多新的名词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特别是有些题目还会牵扯到高数,更是加大了难度。大学老师的课程多,所以速度都比较快,如果不提前预习,你根本就不知道老师讲的哪里,老师展示的都是PPT,自己背的课件,不注意的话,知识点就过了。之前描述大学老师上课的速度就是你拍照都拍不赢,虽然没这么夸张,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不知道讲的什么,长期下来就学不进去了。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整理笔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它除了知识点讲解外,还有很多事对它进行的解释说明,就是平时说的举例子。所以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没有准备笔记,你就不知道如何去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效率不高,所以在平时就要慢慢的跟进笔记。笔记最好是每堂课都要整理一次,老师上课的内容多,堆积在一起的话,也没有动力整理下去。整理笔记也要学会精简,不要一直用传统的方法记笔记,要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容易记忆,能够一目了然,看到精美的笔记,自己也会忍不住多看两眼,所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笔记框架。更多更好的方法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看到都会一起来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既体现在经济理论上,也体现在经济政策上。先看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说来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然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例如,大米市场供求均衡所决定的价格也许是1美元/公斤,成交量是5万吨;或者某上衣20美元/件,成交量是1万件等等。然而,宏观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例如,某国家在某年的价格指数即价格水平是1.05或者说105%,意指该年的价格水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的作用下比基期(也许是上ー年,也许是以前的某一年份)上升了5%,同时该国在该年的总产出也许是3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但是其原因却是不同的,这是以后要讲到的。再看经济政策上,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上的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失灵”。例如,政府用反垄断政策矫正企业因垄断行为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失调,政府出场提供公共物品来解决市场经济主体不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问题,。所有这些微观经济政策都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补充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上的失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虽然也得通过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但这个目标主要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例如,经济出现萧条和失业,表明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要用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若经济过热,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表明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经济学和金融学有什么区别呢?这里我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两个专业的区别经济学呢?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他是偏向于学术方向呢?如果孩子学过经济学之后,毕业之后,想考研读博,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了,而金融学与经济学相对,它是偏重于实操方向的,就是它就业的时候优势会比较大一些。下面呢,我我将分三个部分,一个是专业的介绍,一个是经济学有优势的院校的推荐,最后呢,是经济学就业的一个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专业的介绍。在经济学的领域呢,是有很多的杰出的人物的,像前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他是博客希尔哈萨韦公司的CEO,老爷子是由很多很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还有是被称为金融巨鳄的乔治索罗斯,他其实是主导了几次非常著名的金融活动,比如在1992年是自己单枪匹马的聚集了英镑,在1997年,是引发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两个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是1930年出生的!岁数都是比较大了,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在金融行业在经济学的领域里边有所建树的话,今天的专业您就要好好地去听一下了,那到底什么是经济学呢?经济学可以说是与数学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数学的话,就没有经济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经济学实际上是以统计学的工具去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关于经济方面的数据,然后去建立数学模型,再去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可以说,经济学的基础,就是数学,特别是统计学。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上到国家的这样的决策,在我们大学本科里边它叫做宏观经济,小到我们个人和公司的决策,在大学本科的这个方向里,它叫微观经济学,都是属于我们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只要与我们的资源,金钱相关的这样的研究领域呢,都是经济学相相关的研究的范畴。那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经济学的强校有哪些,除了我们熟能详的清北,复交再加上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还有南开大学这样的综合类院校。一提到经济学,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财经类院校,比如说两财,一贸啊,这里边呢,我是特别喜欢上海财经大学它的办学理念是非常契合于培养经济学的人才。它是请了很多这样的海外留学归来教授来传授,学习经济学的这样的知识。我们知道经济学实际上进入我们国家的时间比较晚。一些国外院校的经济学的专业的讲解会比较有优势,比如我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他之前是合并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本科生学院,所以说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它的经济金融是非常原汁原味了,然后再比如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有东北财经大学,他都是以前,财政部直属的院校,然后我们的西南财经大学呢,是中国人民银行以前兴建的院校。这些财经类院校都是以后报考经济学,非常非常好的院校,大家可以记一下。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关于经济学的就业。实际上经济学类的专业的就业呢,是比较类似的,以后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在我们的金融行业里边,包括我们的银行,包括我们的证券公司,投资理财的公司。进入这种行业里面就业的人呢!我们可以统称为是金融行业里边白领的工作人员,如果是孩子以后真的进入了金融行业里面就业的话,里边有一个,我们进入金融领域里边含金量非常高的一个证书,叫做CFA,这个证书呢,被称为是华尔街的入场券,在国内,有这个证书的从业人员平均的薪资可能是要高于50万人民币以上,所以如果以后孩子进入了金融行业工作的话,这个证书,我们可以早点告诉孩子,让他们早点去关注这个,非常有含金量证书。
来源:金融界网站此前,《管理世界》的文章《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曾引发激烈的讨论,事实上广大经济学研究者早已对经济学中研究的数学方法使用尤其是越俎代庖成为研究的核心和亮点的现象有了诸多不满,对数学滥用类似的问题讨论,也不是时到今日才开始的反思。现代经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一套又一套数学模型提出、被质疑、修改和继续被质疑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整体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说清,数学究竟是成就了今日的经济学,还是摧毁了今日的经济学。经济学的数学化进程大致开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人们开始借鉴物理学中数学模型的使用方法,将其用来分析现实中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微积分的引入及其边际研究方法轰轰烈烈地展开。此后大量数学领域的知识被逐渐引入了经济学科之中,包括线性代数、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理论等等,尽管并没有人说经济学问题一定要使用数学方法来进行表达,但是20世纪40年代之后数学模型还是成为了这一学科里公认的表达规范。一方面对于经济学者来说,数学基础成为了必备的研究技能,比如萨金特时至今日依然每个学期都要去旁听数学课,另一方面许多数学学科今日的兴起,比如统计学,实际上也与经济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然而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天作之合,因为数学表达本身的逻辑性和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经济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严谨化的表达得出一般化或者公理化的结论,也有助于不同地域、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并为经济学理论可靠性的实证检验,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的数学化是这个学科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标志之一,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本领域对数学化的质疑其实从未断绝(当然,只是一直被压制)。很多学者认为,理论经济学公理并不反映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只是一种数学的机械主义游戏,而这也是经济学领域外人士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最大的质疑所在。比如经济学传统里往往使用经济人理性、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来获得许多漂亮的结论,在很多人看来,这与现实谬之千里,结论自然很不可靠。但弗里德曼等人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理论假设的不真实不一定影响经济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如果这个理论依然可以对现实进行分析和预测,那么它的假设真实与否就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不过后来人们给弗里德曼的这个观点扣上了一顶工具主义的大帽子,因为这很容易被解读为投机取巧,学者们也会本能地规避那些无法使用简洁的理论进行描述而事实上又恨重要的问题,最终把经济学分析引入研究者自己头脑风暴的死胡同,变成所谓的“黑板经济学”(也就是只在黑板上成立的经济学)。因此很多人调侃经济学者无法预测08年金融危机时,整个经济界几乎是一片哑然,而克鲁格曼之所以能拿到诺奖,也是因为他的模型可以用来解释97金融风暴。人们对经济学的解释性始终充满期待,但也始终对这样的解释性充满疑虑,这恐怕是经济学发展永远的矛盾所在。经济学者在使用经济模型时,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允许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多大程度上的不真实,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学中数学滥用的发端。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之所以可以和数学合璧(从经济学发展史角度来说,经济学数学化的奠基人就是萨缪尔森本人),是因为经济学本身的特征就是数量化的。因为经济变量本身存在着严肃的逻辑关系,找寻其中的因果性并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是经济学研究最核心的目标所在。但是同样地,在经济中有很多因素是呈现非数量特征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对信息集的偏离”,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无法解释,很多研究者也偷懒将其作为一个常数处理。这就使得经济学中的分析很容易流于机械化的表面,学者们甚至会有动机用数学上的相关性取代严谨的因果性,来进行讨论,这无疑摧毁了经济学分析的根基。而后来行为经济/金融学的兴起,也同经济学传统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关。更为糟糕的是,我们尽管长时间地对经济学中的数学滥用进行质疑,但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数学滥用。最近这次争议的发端就是罗默的那篇《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经济学诺奖界的村上春树对数学滥用进行批判的例子,是他老师卢卡斯的两篇文章。在他看来,数学滥用现象主要包括脱离理论基础的非正式用语与符号、不符合现实与直觉的假定以及错误的数理模型推演几种形式。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界定,数学使用和滥用之间的分界线。人们之所以要在经济学领域中引入数学,无非是因为数学能让我们的表达更简洁、精确,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显得更加优美。但是经济学界一直有声音认为,我们可以用文字说清楚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用数学进行分析。可是,我们究竟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只用文字来说,而什么样的问题就必须引入数学工具呢?并没有一个可行或者可借鉴的分析标准存在,我们也很难知道究竟是数学表达还是文字表达,更符合经济学的本意,因为从符号学角度来说两者都只不过是信息的承载者和阐述的工具而已。文初提到的《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这篇文章,认为数学滥用的主要形式包括论模型假设不符合现实或根据结论修改假设、数学模型过度运用、实证研究与经济理论相脱节、实证过程不规范四个方面。但问题在于四点中的第四点说明研究者用错了数学,而前三点正是我们在前文中所讨论的究竟我们能容忍经济学假设与现实存在多大差异和我们有什么标准来判断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应用是否适度上。所以这样的讨论其实是将100多年以来经济学者对数学方法的一次炒冷饭式的总结,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数学究竟应该多大程度地进入经济学,就像我们也不知道经济学应该多大程度地入侵其他社会学科一样。我们提出了问题,但始终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倒是蛮符合大多数经济学研究的特点的。所以大家轰轰烈烈地批判一下就好了,在可见的未来,你们想搞经济学研究,发经济学论文,还是要搞各种奇奇怪怪的模型去忽悠审稿人的。附:《一个经济学学生的疑惑:经济学是不是已经沦为以经济题材为背景的数学应用学?》我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是一名大三的经济学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至今仍未得到解决。那就是——经济学到底怎么了?回看到目前为止大学前两年4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学分最高的课程分别是:数学分析1(6分)、数学分析2(6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分)、计量经济学(3分),清一色的数学,除此之外的数学课程还包括:数学分析3、线性代数,由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课程则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国际经济学。那抛开数学,真正能让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经济学知识的课程呢?只有一门:政治经济学。除了学校的课程安排,据我所知,无论是学校招收研究生还是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公司招聘的时候,即使毫无经济学学习的背景,数学系学生的抢手程度甚至远大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经济学到底怎么了?我承认我数学不好,不喜欢数学,所以在被数学虐了千百遍之后我的脑子里产生了既可笑又可怕的想法:诺贝尔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唯独没有设立数学家,而数学家并不甘心,从而攻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说句可能有些偏激的话,如今我在学习的并不是我高考报名时所想象的那样,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根本就是以经济学为背景题材的数学应用题所集成的学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我对高等数学比较头疼,可是我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而不管在教科书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把经济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推导的过程在我看来毫无逻辑。如若果真如此,那即使数学演绎的过程再繁琐,所用到的模型再复杂又有何用处呢?数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滥用已经太过了,如果说数学的应用让经济学研究前进了50年,那也许数学的滥用一定会让经济学研究停滞100年。我觉得也许错的并不是我,而是经济学。之前提到过,在教科书中的叙述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中,数学的演算确实越来越复杂,但内含的逻辑却毫无章法可循,对此我想各举一个例子:教科书:经济学领域中的模型不论复杂还是简单都绕不过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这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之上,西方经济学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我还记得学习高中物理时,因为数学能力有限,所以题目中经常会给出类似“假设摩擦力为零,假设斜面光滑”之类的假设,尽管实际上并不存在假设说的所谓光滑斜面,但这样一来却可以让我们在数学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锻炼我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而等我们学习了相关的高等数学之后,我们便可以拿掉这样的假设,通过同样的思想,进行完整的运算。但经济学呢?似乎经济学家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是作为假设的存在,反而将其奉为真理,在这基础之上乐此不疲地开发模型、得出结论、发现与实际不符······这是在开完笑吗?如果说我定一个前提假设说“人类全部死光了”之后得出结论“经济就不存在了”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这样的结论有用吗?我想说的是假设是一种简化问题的过程,通过假设我们可以首先在一定假设限制下得出一个较为简单的结论,之后通过一定手段将假设还原,回归到实际的结果中来。想想我之前提到的物理学,不就是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光滑斜面的假设,再通过摩擦系数,真真切切的将假设还原到现实之中,得到真正的结果。那经济学呢?有谁将在假设条件下开发的模型成功地还原到现实中来了?没有,因为没有这两条如此强的假设,他们的模型根本站不住脚。经济学的发展难道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而是任由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任性地开发模型争夺诺贝尔奖?希望不是这样吧。之前所说的总结起来就是“经济学假设的未还原”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只是一个基于利益、名声等因素考虑过后,作为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生存的人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很多人都知道这样得出的结论不靠谱,但问题是现在的学术界就认这个东西,而且理性人假设也是前人所做的奠基,即使以后被推翻也无关己事。真正设计到逻辑问题的是“理性人假设”,关于这个假设本身的荒谬我想以后再谈,现在就算我承认这个假设,我想从逻辑层面展现一下有关理论的逻辑是多么混乱。理性人假设说的是人类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或者说是矛盾的。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法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举个例子,对小孩子来说,玩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小时候玩的太疯了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意味着长大之后在求职结婚甚至在吃饭问题上都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小孩要好好读书,做到将来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一旦好好读书,小时候的利益又有了损失。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倒想知道,怎么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很明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致命逻辑缺陷就在于对于时间,它没有区分。再比如对于一家只生产一种商品的企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价格升高销量就会下降,但是对企业来说,一件商品的利润与销量的乘积一定会有一个最大值,而企业做的最优决策就是确定乘积最大时的利润。这样是不是做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见得吧,利润与销量乘积的最大值是在现有的情况下定义的,但如果说我的企业在短时间内给出明显低于市场的定价,将竞争对手都挤死,之后作为一个垄断生产商,那时的利润到底和原先相比究竟是高是低很难说清楚吧。这样一说应该很明显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本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根本没有对时间做出一个有效的区分,更甚者,利益的实现所涉及到的是未来的时间,而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比如也许小孩子玩疯了长大一无所成但也许偏偏就因为玩启发了他的创造力呢?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实证或者推导,从逻辑上来说理性人假设本身就是个悖论,根本不能作为一个前提假设不是吗?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经济的实际应用方面,是有关学校食堂优化的问题,我想明天再来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识不多,基础也不扎实,我的很多想法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能在数学的统治下找到和我不谋而合或是想背而行的想法,尽管我也找到很多经济学家提出类似想法的论文和书刊,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我觉得很难说得上系统更提不上是一种理论。所以我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我只希望能不带立场地找寻经济学的真理,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也许这篇文章发在行为经济学板块能得到更多认同,但我明白发在这里能听到更多理性的反对的声音,这样能让我更多地思考,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真实的想法一起分享。附:(一些我觉得有些想法的书,也希望大家能推荐好书)保罗·罗默《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托马斯·索维尔《被掩盖的经济真相》方宇军《经济学的新思维 : 兼及西方经济学的评判》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赵凡禹《经济学会撒谎》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德曼《失灵 : 为什么看起来可靠的模型最终都会失效》萨维奇《平均值缺陷》布拉斯兰、迪诺《数字唬人 : 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琼斯《谁说图表不会说谎》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撒谎》
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创新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加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教师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过于理论化、数学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考评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出发,对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三、结论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