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博五年,SCI论文未发表再延期一年,我该怎么办?胡绳

读博五年,SCI论文未发表再延期一年,我该怎么办?

2019年10月2日,有个朋友给小西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我已读博五年,因毕业sci论文未发表,导致延迟毕业一年,家庭经济压力大,我该怎么办?“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相信不少博士生都听过这句无奈!小西记得当时博士毕业时,同期一起张贴答辩公告的还有个师兄,博士第8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博士原则上不超过8年、直博生一般6年)。之前,我硕士入学时,这个师兄是学院大型仪器的学生助理,跟着他学习过仪器使用、数据分析,彼此间不陌生。和他聊过"延期四年"这件事,真的是一个挺沉重的话题。他自己的压力非常大,有来自家庭爱人(已成家、有孩子)、父母的,更有来自导师、周边老师、同学的。比如说,和他一起入学的博士女生已留校("特聘副教授"引进),见面是喊"老师"还是"美女"呢?不得不说,如今读博的博士延期率真的挺高。之前,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数据显示,符合条件的博士生为165296人,实际毕业56451人,延期率是65.85%(差不多快到2/3,即3个博士生2个延期)。之前,我们读博时博士学制还是3年,后面因毕业要求水涨船高,高校已将博士学制改为4年。好处真的十分显著,即多拿一年的补贴(1500元/月),起码能解决基本的吃饭难题。而且,当时3年内能顺利毕业的博士生比例真不高。之前的文章中,小西有聊过博士生的待遇话题,高校体系的国家补贴是1500元/月(开始是1300元/月,在施一公提议下涨了200元/月)。同时,还有导师给予的助研津贴,大部分是500-1000元/月的区间,少量博导不发钱的也不是没有。不过,中科院各个所的博士生待遇会高不少,他们硕士生的助研津贴就能发到1200元/月,博士生基本有3000-5000元/月,出外业的话还有额外的补助。遇到好的课题组、导师,补贴可能还会高一些。因此,相对来说,高校的博士生生活压力真的会大很多。前文我有提到博士延期率较高,但是大部分博士生都是延期半年、一年,也就是4年半、5年毕业(每年6月、12月有2次答辩/授予博士学位)。按早前学位办发布的"全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数据",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学习年限为4.3年。"读博五年因sci论文未发表导致延期毕业1年",意味着博士六年才能毕业,延期的2年真的很难熬。毕竟,第5年、6年已不再有国家每月发放的1500元补贴,导师的助研津贴不会太高。为何博士生会因sci论文未发表导致延期毕业?不少朋友也许没有明白"未发表"三字的含义。很多高校对于博士毕业有明确要求,sci等学术论文的是发表,而非同意接受。接收到发表的时间差一般是3-6个月,部分长达1年(具体看期刊,我就有遇到审稿都能折腾1年的,被迫主动撤稿改投)。我就有不少师弟、师妹是因为等待论文发表,而被迫延期半年答辩的。在投稿之前要关注期刊审稿、见刊周期,尽量选时间短的。比如说,经常有遇到以下求助:"因时间原因,要在12月底见刊,想找一个周期短、命中率高的三区期刊,请帮忙推荐"。目前,博士生常见的延期原因是什么?个人觉得常见的原因是2方面:一是学术论文不达标;二是博士学位论文不合格。学术论文要求上,比如说高校是要求博士生具有3篇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发表后才可申请答辩,论文的具体分区要求得看学校层次和政策。之后,还有专业、导师的要求,且比学校要求会高不少,这才是导致不少博士生延期的主因。之前,上海某高校某博士生已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导师同意)后,因不符合学科"严格"要求被拒绝授予学位。博士直接将学院给告啦。当然,大部分博士延期是因为未达到导师的要求,如更高数量、质量的学术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样不低,尤其是走教育部盲审平台的高校,甚至还有组织预答辩。只有通过之后,才能走正式的答辩流程。毕竟,送审出去后,一旦2个"C"就得延期半年。记得我撰写学位论文时,就有憋在寝室内近一个月,每天写了删、删了写。总体上讲,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有问题,整体上"毕业要求高、缺乏导师指导"是整个博士生延期的"根子"。博士延期,生活压力大,该怎么办?遇到这个问题,必须得找到影响毕业的根本原因。是少1篇论文呢,还是学位论文撰写的不太好?你的原因是"sci论文未发表",还是可以尝试着解决的。比如说,让自己的导师找找和该期刊编辑熟悉的人,帮忙做个沟通,尽量将你的论文早点见刊。实在不行,就只能被迫等待,期间除了完成好学位论文,还可以做些兼职(比如帮人润色修改论文等)。也可以去一些公司工作,不过得和导师做好沟通。其次,还可以和导师沟通,由他出面看看是否有机会安排你先答辩,等论文正式发表后再授予学位。这个事情的处理难度不小,得看导师的能力和实力。另外,和家人做好沟通,及时告知你延期的事情。不要怕,家人永远是你最好的助力,也会体谅你的苦。比如说,我读博时,媳妇已硕士毕业工作,对家庭和我就给了很大的帮助,很多问问往往发生在缺乏沟通。个人觉得,部分博士生因为个人能力过于突出(能做事)、项目未结题,而被导师留用导致延期毕业的才是比较悲剧的。尽管这样的事情真的非常少,不过遇到了就算是很扎心的。延期的时候,多和导师沟通,毕业的事情才会进展得更加顺利。你觉得博士生延期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金丝雀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8名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研究生,如期毕业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稳定支持和科学评价成探讨焦点》,大体意思如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青年科学家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看好中青年科学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希望各位老一辈科学家提出合理的方法来改善他们目前的发展难点,例如,从人才评价方式、科研经费的来源、项目申请和评审等多方面来进行讨论。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宫勇吉强调,评价队伍要多元化,不能每次都是叫那些“家财万贯”的教授来评审“身无分文”的年轻学者,他还提出“能否让年轻人、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到评审当中?”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来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否则,每次评审,那些“家财万贯”的教授都会不自觉地照顾自己的嫡系子孙,照顾一些所谓的关系户,给青年科学家的评审过程造成了诸多不公平。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志军表示,他所在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今年就开始按照“不唯论文”的思想,让8名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研究生,如期毕业了。因为动物实验通常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研究生只有3年的时间,根本不够做实验和写论文,因此,他所在的学院改变了以往只看有没有发表SCI论文的毕业评价规则,而是转向看有没有产品、有没有成果、有没有推动产业发展等评价指标,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走这条道路的。当然,还是有不少专家都普遍认为,中青年科学家目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应该还是要看“有没有高质量的SCI论文”,这就像高考,在没有其他更加公平合理的选拔机制时,高考仍然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就好比,你说你很优秀,他说他也很优秀,光靠嘴巴说来说去,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如果你有好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你再说你很优秀,那么大家也不得不相信,不得不给你投票通过了。所以说,高质量的论文,仍然是中青年科学家的硬通货,而且要越多越好。

此八疵者

本科没发表论文,没有获奖经历研和究成果,想考研清华不太现实?

本科没有发表论文,没有获奖经历研和究成果,想考研清华是否不太现实?有一句谚语是:“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拥有智慧来区分两者的区别”。在考研和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有区分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能区分清楚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就会陷入到“应该”思维之中。很多人就是在应该思维之中,荒废了大量的时间。我本科期间没有发论文,现在应该发论文;我没有实习经验,现在应该寻找实习单位;目标院校开设的课程,我们本科院校很多都没有开设,我要寻找下目标院校的课程。最后的结果是都接近考试了,自己还没有复习完。不少学生在决定跨考名校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名校会不会有歧视?我这么努力,万一在复试的时候因为本科学校太烂而被刷掉了,该怎么办呢?”并且自己越努力这种想法越强烈。其实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想要考上名校是有一定的难度,想要考上清华北大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改变的。复试时在同等的条件下,肯定会优先录取本科比较好的学生,即便是自己是面试官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对于一个普通院校学生来说,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得比别人更好,让条件变得不等同。普通院校的学生和名校的学生相比,确实有很多的劣势,这不仅是在学习能力上,而且在获奖以及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上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实是没办法改变的。毕竟部分普通院校的,老师就没有太多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学生呢。但是,这些差距可以尝试通过一些途径去弥补。每年有不少从三本院校成功逆袭到清华北大的学生,这些学生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初试的成绩比较高,另外是能够扬长避短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自己的平均绩点比较高;还有些是因为运气比较好,遇见的面试官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也是从普通院校逆袭到名校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口语比较好,而最终获得了机会。其实在复试的时候,老师之所以比较看重于自己的获奖经历或者是论文科研成果,是因为仅仅依靠成绩,是没办法判断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自己要招的不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合作伙伴,所以自己要想的是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有特长,并且要发挥出来。如果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或者是获奖经历,自己可以去相应的网站上查找一下,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然后去收集资料尝试自己去写一篇文章,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帮忙修改一下,这篇文章不需要发表,但是一定要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资料收集、问题分析以及写作等能力。其实,很多问题上就是这样,永远不要尝试用鸡蛋去碰石头,鸡蛋可以孕育生命,但是硬度不好,石头有石头的特点,石头硬度比较好,但是它既不能作为食物,也不会孕育生命。期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梦过界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

新闻链接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这并非个例。日前,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在南京林业大学新政出台之前,“教得好”只是口碑,那么,具体什么是“教得好”?标准是什么?由谁制定?如何评估?怎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2019年年初,由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牵头,为“潜心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专长型老师“量身”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首先是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讲课程教学风格”,其次是要“深受学生欢迎”,最后再结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研教改成果、教学奖项等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量。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大学也得到了体现。2018年,该校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高校教师无需发论文就可以评教授,你怎么看?光明观点:没论文也能评教授,迈出了高校职称改革第一步作者:白晶晶据媒体报道,近日,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他受益于今年南京林业大学推出的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多年来,在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之风盛行,“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等论调,加剧了高校教学“边缘化”的倾向。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的制度设计初衷,本意是激励教师探索科研前沿领域,但在畸形追求论文数量、轻视一线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下,反而滋生了部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的问题。在以往媒体的报道中,有在体育学院任教的游泳老师,每年还要完成两篇C刊论文教研任务;有的高教教师被学生吐槽,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一些受到学生欢迎,潜心教学的高校老师,苦于论文发表指挥棒,多年遭遇职称晋升难。针对以上沉疴顽疾,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改进人才评价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正是意在剑指高校教学边缘化的不良倾向,让教学重归高校工作的中心。像蒋华松老师这样,“案例、板书、喝水少”深受学生喜爱,教授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师,正是此次高校职称新政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诚如该校校长在采访中所言,改革的目的是“让教师回归本分,让潜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职称改革打破“四唯”怪圈,回归教学本心之外,也应当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公正合理的考评体系,针对教学专长型、科研为主型高校教师设计不同的职称晋升体系,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担任一线课堂教学任务的高校教师而言,一方面,考评机制要打破“论文至上”窠臼,引入教学督导、校外专家评审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对教师业务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给出更为公正不受干扰的测评结果。对科研为主的高校教师而言,在权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能够体现出其对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知识结构更新做出的努力。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是高校因材施“策”职称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不断融化高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坚冰”,给高校教师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让莘莘学子得到一流教育,让高校教师更有获得感,愿景更可期。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综合自《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5日 10版,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责任编辑:王子墨本期编辑:常莹 宗小宁

好人卡

研究生不发表论文不能毕业?许多人傻傻分不清,看看真实情况吧

众所周知,2020考研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许多考研的大学生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参加2020年考研只是他们成为研究生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多的路需要走。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许是他们内心的一个心愿,毕竟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盼头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但是当这些参加考研的学生成研究生之后,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生不发表论文不能毕业?这或许是当代研究生的现状之一。到底研究生能不能写论文,该不该写论文?相信大多数人都持有正面的意见。研究生怎么能够不写论文呢?毕竟通过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吧。作为研究生却不能写论文,相信大家也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在我国,大部分研究生院甚至将论文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想要从研究生升级为博士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于论文的重视程度更高。如果没有几篇像样的论文,那可能很难说得过去,并且在成为博士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关于学位论文工作及答辩的要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按学科的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个研究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这也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且要求硕士生至少应该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并且达到发表的要求。因此大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想方设法也要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很多学生担心如果不发表论文,则有可能毕不了业或者拿不了硕士学历。很多人会认为学术论文很好写,你这就相当于在大学毕业之后提交一份毕业论文一样简单。但实际上学术论文可比大学毕业论文高深了许多。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将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许只有中国会这样做,应该来说,这更像是中国大学的一种特色。放眼国外,美国的一些大学不会将论文作为研究生是否毕业的硬性条件之一。同时研究生学习期间是否发表论文,也不会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评测结果。因此从这点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跟国外的大学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当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研究生必须要撰写学术论文才能毕业,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很多的大学当中,虽然法律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大多都是由学校或者研究生导师自己做出的要求。这就相当于在部分大学当中必须要学生考过英语四六级才允许毕业是一个道理。而许多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导师也会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之后才能够毕业,我想这大概是学校对她们的一个“关心”罢了。虽然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作为研究生也应该撰写合适的论文并发表,也许这会让你的研究生生涯变得更有意义,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给我留言,感谢您的阅读。

恐高症

一半博士要求延期毕业,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背后扎了谁的心?

每经记者 张虹蕾 张玉路 每经编辑 梁秋月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影视界“学霸”的电视明星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为此,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已纷纷就此事件成立调查组,主流媒体相继就此事展开报道。“易进难出”,这是博士圈对申请博士学位顺利毕业的评价。而这位读博期间演艺事业风风火火的“明星学霸”却能一路顺风成功获取学位引发大众质疑。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该起事件也也激起大众再次审视“学术造假”及教育公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激发网友热议的核心点主要在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而根据北电官网2013年发布《2013年北电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细则中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公开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在国内核心刊物)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未达到要求者,一般不批准答辩。北电官网2018年3月发布《北京电影学院学位授予细则》中博士学位申请条件要求“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翟天临发表文章:《广电时评》2018年第8期中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综艺报》2018年5月发表的论文《演员翟天临讲述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质疑点:1.《广电时评》、《综艺报》均非国家认可的学术期刊,更谈不上国家核心刊物。2.《广电时评》发表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在知网检测后,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率达39.4%,涉嫌抄袭。3.翟天临博士学历为“非定向(全日制)”博士学历,要求脱产全日制学习,然而在翟天临读博期间却频繁演戏、代言、参加活动。自2014年入学到2018年毕业,读博期间翟天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参加录制了17个综艺,并有24个代言。“演而优则商”,这是大多数明星在做的。在商业版图上,翟天临也不耐。根据天眼查显示的数据,与翟天临有关的共有6家公司,包括了五家影视文化相关以及一家与其他演员共同入股的管理咨询中心。翟天临读博期间,既演戏又是参加综艺,还不忘做起生意,难道读博真有这般容易?从报录比来看,2010年为2.8:1,2019年则为4:1,对比十年数据,研究生规模增大,但竞争也同样有所加大。对比来看,200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34.48万人,同比增长10.6%,2016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则为56.39万人,同比增长2.3%,增长幅度缩小。近10年来,我国博士毕业人数约为51.7万人,招生69.8万人,招生人数远大于毕业人数。而这里的缺口,或显示出博士生毕业的难度增大。更有网友在网上反映北大博士学位申请淘汰率达三分之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高企的博士延期毕业率,以及各项数字均表明研究生、博士竞争加剧,这也证明了要想成为一名真才实学的“学霸”不是易事。近年研究生和博士延期毕业原因:1规定学分没修够2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或通过考核3规定数额的论文发表未完成4其他个人原因随着主流媒体的跟进和两所高校的强势回应,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在学术界掀起波澜,尤其是学术造假乱象问题引发众人思考。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学术造假群体及个人原因:高校学者:评定职称、科研任务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学位晋升科研人员:科研任务、项目经费压力博士生:毕业压力、经费影响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地位、项目压力学术造假客观原因学者论文发表困境供需矛盾:以2009年统计为例,期刊数 9468种,可发表论文248万篇,当年大约1180万多人有发表论文需求。学者论文发表价格据统计,国内80%左右的学术期刊,都是要求作者付费发表。据媒体采访统计,学者、学生向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单次支付的费用从数百元到千元以上不等。发表论文难,写论文也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更是催生出了“论文代写”生意,庞大的利益链条令人惊愕。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武汉大学的一个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论文代写市场就达到了10亿以上的规模。2018年,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在300元/1000字符,按照一篇普通硕士毕业论文3万字起算,代写一篇论文的价格在8000~10000元不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也在200元/1000字符左右。早在2015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1.13%的大学生考虑过找人代写,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论文代写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相继出现15起论文抄袭事件,其中不乏清华等知名高校。例如:1:2018年1月8日,河北大学一助教2012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河北大学图书馆一工作人员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老师2011年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2:2018年1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届博士毕业生、现供职于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佑文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安徽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3:2018年4月4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届硕士生孙勇的毕业论文抄袭06届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论文。目前,东北大学已经撤销孙勇的硕士学位。4:2018年4月15日,中原工学院两位教授陶晓燕和朱九龙的论文涉嫌杂糅、抄袭他人论文,河南省教育厅回应表示会尽开公开处理意见。针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学术造假”案件,国家管理部门也已出手。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而对于此次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也引发了主流媒体的跟进及专家、学者的反思。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南方日报》金钱能收买权力,但买不到正义;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侠客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设须谨慎,最忌虚浮风。——《人民日报评论》明星‘上而不学’或者’学而无所得’,如果依然能获得文凭,这对经过勤奋求学才获得文凭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种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沈建华(相关数据及资料来源:翟天临本人采访及微博、北京电影学院官网、天眼查、教育部、国家统计年鉴、社科院法治蓝皮书、核心论文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豆瓣网)

彼何罪焉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太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有点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近期有研三的同学向我咨询考博的问题,但考博和考研不太一样,就算是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由于不同年份和不同导师的区别,考博难度也不一样,所以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位同学今年开学研三,她本身的导师就是一个大牛老师,出了不少项目和成果。按理说作为这位导师的学生,她要考博的话,导师肯定喜欢。不过,可惜的是,导师有时候压根不想见她,而且她导师也带博士,名额早已定了。这是由于她前面两年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和导师见面不多,所以她的导师对她印象并不好,可能觉得她应该没想过读博的问题,也觉得她就是为了混个研究生学历,基本上是散养的状态。她研三才想考博,显然是晚了很多,大部分的考生从研一就开始备考,而且早已确定了导师,比如她的导师被很多人哄抢着报名。她考博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导师不推荐或者不支持,而在于她没有论文!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如何考博?想进名校读博应满足什么条件?她读研的院校是个普通一本,但她想去名校读博,起初定的是北京大学,但又觉得太高,后来觉得只要是211或985大学,哪里都能去都可以。那么,她必须要有论文才能越级往上报考,不然只能参加统考,去同级的学校读博。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考博的几种方式,为了让大家好懂,小水简单说明如下:01、统考统考和考研很像,也分初试和复试,考生需要报名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通过后才能读博。这里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考前一定要提前联系你想要考的导师,最好与导师聊一聊,征求你想要考的博导同意才行,不然考了也白考。另外,名额满了或者内定了的话,也不能考,因为这样的导师基本上都是预定好的。在考博的时候英语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考生需要提前准备。最好是找到考博成功的学长或学姐,要到考博真题,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划定范围,然后看书做准备。也可以和导师深入了解,看看能不能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些考博内容,这样备考就事半功倍了!02、申请加考核“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是众多高校考博的主要方式,特别是211和985名校,考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发表论文,只有通过资格审查,才能报考,没有论文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考生可以越级考博。也就是从普通学校往上考,从普通本科院校逆袭去985名校读研也很正常。而没有论文的只能参加统考,也只是在平级的学校里选择。比如小水的一位好友,研究生是在社科院读的,但是她除了毕业论文之外,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所以只能参加统考的方式,最后去了西南大学读博。03、硕博连读在研二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硕士生来说,学校会选拔其攻读博士学位,不需要考试。这和以上两种考博方式都不一样,考生在此期间不需要发硕士论文,只需要博士论文合格之后就行了。04、本科直博对于本科阶段,一枚优秀的本科生是众多博导哄抢的人才,很多高校会在本科阶段选拔优秀的人直接读博士,这样的同学可遇而不可求,本科生直接读博,这种待遇一般人无法享有。如果考生在读研之后就计划考博或者读博的话,尽量从研一就要准备,和自己的导师说说自己的考博计划,看看能不能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帮助。考博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而且有实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在这里,跟对导师很重要。如果你的导师就是业内大神,愿意带你一把,那么,在你考博的路上将会是一帆风顺。如果你读研之后,你发现你的导师也带博士,但是你的导师过于严厉,要求比较苛刻,读研期间你都有点受不了,你在考博的时候会考虑你的导师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交不起学费,没钱读研怎么办?别怕!研究生也能办理助学贷款!弃考?更换考研学校?这三大问题没处理好,读研基本没可能!2021年研究生考研时间已定!考研党想一战成硕,请牢记这些时间点

撒布

为什么发表的论文在知网查不到呢?是改版了还是检索时间未到?

为什么发表的论文在知网查不到呢?是改版了还是检索时间未到?有可能所发表的那本刊物是其他学术网站所收录或以改版或上网周期比较长。众所周知,学术科目众多,中国期刊种类多样,有的期刊是被知网全文收录,有的是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有的是被维普资讯全文收录,有的是被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还有一些超星期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网等全文收录。如果你所发表的期刊本来就是万方数据库收录的话,你在知网怎么检索也可能检索不到你的文章。那么会有人问:为啥以前这个期刊是知网收录,到我发表却检索不到自己的文章呢?可能就是由于出版周期,上网周期的原因,就是时间还没到,说简单点就是还在排队上传中,你所发表的那本刊物的刊期还在上传之前的几期,一般正常情况是出版后1-3个月文章在知网可检索。那么你也不必要担心,大不了多待一段时间罢了。也有可能你发表刊物进行过停刊或者改版或者上网进行过变更,只是你没有了解清楚而已。所以,在发表论文选择刊物前,首先你需要确定你自己需要发表的论文这本刊物是不是被知网收录,有没有进行过改版,这本刊物近期几个月的文章有没有被知网收录。出刊时间大概是啥时候,大概啥时候你可以收到刊物,你的学术论文又大概啥时候可以在知网检索?这些看起来都是小问题,实则大有学问在里头,这些消息了解清楚,摸清来龙去脉能为你省好多事情,这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吧。这样也自己评职称的时候,职称评审的风险也可以降到最低,也很难影响到你的职称评定。小编提醒各位老师:请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发表论文选择期刊也是如此。如果你有更多有换学术期刊方面的问题请在给我私信留言(⊙o⊙)哦。

太极拳

真的是学霸?喻恩泰C刊论文 博士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核心论文?

喻恩泰1月21日,“怀才不遇吕秀才”的相关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公众对于喻恩泰的学术成果大加称赞。但是对于喻恩泰”坐拥三个博士”的真实性,有网友提出质疑:“现在微博上炒作的吕秀才喻恩泰 ,其实也很水!号称自己三个博士,但是知网上只有一篇硕士论文,另一篇核心论文竟然是完全翻译的外国文献,其余的文章都是他博客上的小随感,根本算不上论文。再补充一点,那篇核心是他硕士期间发表的,也就是说,他博士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核心论文!他硕士论文的目录,只有两章。

看门狗

没成果不毕业,不想随便发表文章毕业,“倔”博士终一鸣惊人

相比大多数博士为了毕业着急发论文,兰州大学的马天琼却不这么想。2006年,马天琼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她的本科学习生涯。四年的大学学习后,她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入选共青团中央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一年,并成为化学化工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直到2018年,她才顺利取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2年青春时光转瞬即逝,她也终于修得正果,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球知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以兰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她为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Science》杂志,这样大家才清楚在这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有多难。《Science》杂志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据数据统计,2014年其影响因子就高达31.477。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高校博士毕业只需要发布影响因子3以上的文章即可,而《Science》的影响因子却是30+,这也是为什么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如果有《Science》发表经验会大大加分甚至有政策倾斜。因为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就连一般教授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普通博士生。这一切荣誉背后,是马天琼的“倔”。2011年,马天琼完成支教后,保送至王为教授课题组。而王为教授课题组是国际上较早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开展研究的小组之一。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分离、催化、光电、储能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领域中有一个极大的挑战,那就是:怎样获得大尺寸和高质量的单晶?也就是怎样采用精准的共价组装策略大幅度提升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在原子尺度的层面获得其精确的结构信息?2011年,马天琼通过自己的钻研,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为LZU-111。由于当时大家对COF材料结构了解甚少,几乎都依赖于对拓扑的模型的认识、想象和猜测。尤其是对三维COF,如果不能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和筛选的手段得到相对合理的猜测结构,大多数研究者到最后都是选择放弃。为了研究LZU-111的结构,马天琼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可是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阻碍,对于她也是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并没有任何进展,每天仍早早来到实验室,拿着参考资料,面对着电脑钻研,思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关,她终于第一次模拟出材料的粗略结构,并获得导师的高度认可。这给了马天琼极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她持续研究下去的决心。她想要知道材料的精确结构,但是这一切哪有那么简单?眼看着研究再次遭遇瓶颈。2013年,王为教授在去美国开会时遇到一位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殷小天博士,并将其介绍给马天琼。同年趁殷博士回国访学期间,马天琼向殷博士请教了很多晶体学问题。殷博士的指点,给了马天琼很多启发,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各种晶体材料单晶的生长方法,并尝试各种条件,希望能生长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知精确结构。她已经记不清自己筛选过多少合成条件,做过多少材料,失败过多少次,有时做梦都能梦到金光闪闪的大晶体在向她招手。又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她第一次从扫描电镜中看到晶体从纳米尺寸长大了一个数量级的时候,她高兴极了。但由于当时从未有人顺利使COF晶体长大,连她自己也怀疑眼前所见的一切。老师、同学都持严重的怀疑态度,认为单晶没有那么容易长大,眼前的这一切不一定是真的。甚至有老师、朋友劝她放弃这么艰难的课题,做一些容易的工作,尽快发表文章,准备毕业。她的家人也开始着急,认为别人都在发表文章顺利毕业,而她却仍在日复一日地宅在实验室,刻苦钻研,对她的行为表示不解。正因为她的执念,她的“倔”,她坚信自己的晶体一定能够生长成为大单晶,她不愿放弃。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建立了控制生长大尺寸单晶COFs的方法,并首次合成出多种三维亚胺型COFs的大尺寸单晶。得益于单晶的获得与解析,使得研究者首次观察到COFs孔道中水分子客体的有序排列、COFs框架中有机链的构象旋转、以及亚胺键的连接方向等核心信息。此外,通过单晶结构解析还确认了最初带给她幸运与艰难的LZU-111材料的结构,该单晶具有罕见的lon-b-c3手性拓扑结构。如果不是得到单晶,可能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材料有如此美妙的结构。马天琼最后她将自己这么多年的苦心研究成果整理发表,最终于2018年5月被《Science》杂志接收,7月6日正式发表。这时,她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参加博士答辩,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回顾整个12年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马天琼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并没有随波逐流,随随便便发表一篇论文毕业了之,她有自己梦想与追求,她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付出会有收获,她的这股“倔”劲儿最后也没让她失望。她是当代青年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