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作者 马秀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的座右铭。记者翻看他的履历,发现其人生轨迹正如这一座右铭所言,无论做管理还是科研,都力求做到一流。近日,鉴于其对推动北京市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王晓东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自2003年起,王晓东负责筹建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生所采取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旨在为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生命研究所,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多年来,王晓东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王晓东给出的答案是:人才、机制和文化。“北生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有科学训练和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对此,北生所主要的科学家要求全球公开透明招聘;对人才评定打破学术背景、论文等限制,着重强调能力;打破科研“铁饭碗”,采用全员聘用制,五年内不问成绩,充分给予科研自由;建立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及给予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文化氛围追求卓越,讲求批判性思维……经过十多年的特殊化发展,北生所内科研人员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来自17个国家的28位科研人员“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的7名中国科学家中,北生所独占4席。不仅管理工作,王晓东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样可圈可点。他从事细胞凋亡研究,自1996年独立领导实验室至今,其团队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包括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效益,2011年初,王晓东和具有十多年制药公司管理经验的美国企业家欧雷强发起创办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济神州”),研发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要做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药。”这是公司成立之初,王晓东和欧雷强达成的共识。“国外最新的药物专利发表后,我们很快就能进行解析,并跟自己正在开发的药物对比,如果发现我们研发的新药没有国外好,就坚决放弃,重新设计。”临床结果显示,他们研发的靶向型药物明显优于同类其他药物。德国老牌制药企业默克旗下生物制药公司默克雪兰诺出资5亿美元购买了两个药物的海外市场开发权,成为我国新药研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路追求卓越,王晓东一直希望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发现,“科学家以身作则,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科研”。(完)
记者刚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1月9号,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室设立的费萨尔国王科学奖(King Faisal Prize),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该奖旨在奖励王晓东在人类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物化学及其生理学方面的发现,奖励包括20万美金奖金和一枚200克24K金质奖章。费萨尔国王基金会成立于1976年,是为了纪念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而由其子女建立。从1979年开始颁发费萨尔国王奖,1984年增设科学奖,每年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轮流设奖。费萨尔国王奖历年获奖者中曾有21人次获诺贝尔奖。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华裔费萨尔国王奖得主。其他四位分别为:朱棣文(1993物理)、杨振宁(2001物理)、陶哲轩(2010数学)和卢煜明(2014医学)。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赵永新 编辑:黄品超流程编辑:郭丹
王晓东院士央视网消息:在北京西北郊坐落着一栋四层红色小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里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是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料”院士,他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学识眼光,引领着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在这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探寻人类生命的新知。北生所自2005年正式挂牌成立。和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不同,在北生所,从所长到所有工作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科研人员不用申请课题,每年就能得到200万到300万的固定经费,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行自由探索,不用跟着国际热点或“专家”制定的指南走。北生所做的是探索性基础研究,科学家需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研究。在这里,包括晓东在内,大家都是平等讨论交流,都是直来直去,不用拐弯抹角,只对事、不对人。谈到这一系列措施,王晓生戏称自己是“王大胆”。尽管“大胆”,可是在探路的过程中王晓东却非常务实。去一些科研机构参观,看着挂满一墙的专利,他觉得这实在是一种糊弄外行的浪费,因为专利的申请和维持都需要不菲的费用,不能转化的专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真正原始创新的科研无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灵上的自由。”王晓东从科研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早些年在美国工作时,王晓东取得过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2004年4月,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在担任北生所所长后的10多年里,王晓东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北生所的制度与风格,精心耕耘着这块试验田。如今,所里已建成11个专门技术辅助中心,可以为所有试验室提供专业服务。北生所只有20多名行政人员,却能够承担起全所几百人的所有杂事,大到采购设备,小到进口实验用小白鼠,甚至连租房子等事情都会为科学家办好。目前,北生所共有实验室25个,科研辅助中心12个,累计吸引50多位海外优秀高水平留学人员全职回国工作。科研人员独立发表文章257篇,在国外《科学》《自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有31篇,在国内外相同领域研究机构处于领先地位。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崭新的大门;发现植物第六类激素——脱落酸的受体,被同行认为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发现;动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均填补国际空白……“我现在对大家的科研探索很满意。这里聚集了一批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我希望实验室有良好的状态。现在是所里最好的时期之一。”王晓东说。(材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技日报 新华网)
北京生命健康产业转化链条再添一子。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启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晓东及其团队孵化出的百济神州、华辉安健两家明星企业首批入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院士“百济神州开发的新药,在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方面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华辉安健也正在加紧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王晓东介绍,以百济神州为例,公司目前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员,此次入驻基地后,团队将再扩展新增几百人的科研团队,其在京研发团队阵容已经媲美国际大药企的癌症研究团队。记者了解到,百济神州专注于分子靶向和免疫肿瘤疗法药物研发,是首个在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华辉安健则以北生所在乙型肝炎病毒领域内的原始科学创新为基础孵化培育的企业。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实验室据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公司将优先为北生所孵化转化基地提供空间载体,通过定向投资若干实验平台和专用平台的方式,全面支持北生所创新项目落地孵化、科研转化及中试研发,重点保障北生所科研转化项目优先在园区落地生产;在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建设中关村生物药中试平台,建设规模为1个2000L、1个1000L和2个200L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建成后的中试平台每年可满足园区60%的生物药中试需求。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介绍,基地启用后,北生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还将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领域突破、重点项目落地、前沿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奇茹 赵语涵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郭丹
前段时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室设立的费萨尔国王科学奖(King Faisal Prize)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华裔费萨尔国王奖得主。其他四位分别为:朱棣文(1993物理)、杨振宁(2001物理)、陶哲轩(2010数学)和卢煜明(2014医学)。然而有才的人总是欢乐多,看这魔性的舞蹈,听这清丽的歌声,还有……看视频05:50网友评论到:“论科研界跳舞的扛把子,我只服王晓东”而其实王晓东院士身上还有一些大家并不知道的标签:作为一名科学家,他41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20多万留美人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作为科研体制创新的开拓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他默默坚守16年,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打造成享有国际声望的科研机构。作为一名创业者,他参与创办百济神州,研发出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在这个纷扰喧嚣的大时代,他不为浮华所动,耐得住寂寞,坚持在力所能力的范围内做正确的事。不得不说,王晓东院士可真是“大神”一般的存在啊!来源:灼见综合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新闻周刊等
“创业者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北京是一片创新创业热土!”4月16日,第二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给来自全球的创业者鼓劲。不同于以往的学术类论坛,这次,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大咖王晓东是以一位创业者的身份在HICOOL大赛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我的创业起点并不令人骄傲。”他笑言,自己2004年在美国首次创建一家医药公司,但2009年公司就宣告倒闭。“这次失败给我累积了经验教训。”王晓东说。时光的横轴拨至2010年。王晓东回到北京,成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掌门人。不久,他创业的心再次萌动,创办了百济神州公司,聚焦抗癌药物研发制造。2019年,这家公司一鸣惊人,其研发的泽布替尼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并成为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创新药。谈及百济神州的发展现状,王晓东语气里透出骄傲。“目前,百济神州已经在美股、港股上市,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全球员工达5500名,未来两年员工预计突破1万人。”他坦言,公司创立10年,百济神州创造的成绩超出了所有人想象。百济神州因何获得成功?王晓东表示,最重要的是创立企业的初心和理想。“我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作出解答:“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因为大量创新药由海外公司研发,中国人用不起好的药物。而百济神州的诞生,就是要为中国人做最好的抗癌药。”百济神州的成长还离不开北京这一创新热土的滋养。王晓东感慨:“这些年,越来越感受到北京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他鼓励更多的创业人,能够来到这片热土,放飞创业梦想。
(原标题:祝贺!华裔科学家王晓东获2020费萨尔国王科学奖)记者刚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1月9号,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室设立的费萨尔国王科学奖(King Faisal Prize),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该奖旨在奖励王晓东在人类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物化学及其生理学方面的发现,奖励包括20万美金奖金和一枚200克24K金质奖章。费萨尔国王基金会成立于1976年,是为了纪念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而由其子女建立。从1979年开始颁发费萨尔国王奖,1984年增设科学奖,每年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轮流设奖。费萨尔国王奖历年获奖者中曾有21人次获诺贝尔奖。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华裔费萨尔国王奖得主。其他四位分别为:朱棣文(1993物理)、杨振宁(2001物理)、陶哲轩(2010数学)和卢煜明(2014医学)。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01:244月16日,第二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给来自全球的创业者鼓劲。王晓东表示,最重要的是创立企业的初心和理想。“我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作出解答:“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因为大量创新药由海外公司研发,中国人用不起好的药物。而百济神州的诞生,就是要为中国人做最好的抗癌药。”
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正式启用。 石壹 摄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于立霄)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以下简称转化基地)启用典礼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举行,百济神州、华辉安健等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为首批入驻该基地的企业。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园区新投用的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作为转化基地。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该基地的启动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系统化、市场化、多元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的积极尝试,将集中支持一批市场需求大、创新成果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在北京转化落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开创新项目,特别是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突破、重点项目落地、前沿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表示,此次入驻的百济神州与华辉安健两家公司均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做出了贡献。他说:“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相信未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科技以及自身的发展,园区将成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主阵地。”首批入驻的科技企业、华辉安健董事长李文辉表示,华辉安健将在新的平台上继续聚焦肝癌和肝炎病毒及相关领域,以原始创新为基础,重点开发具有全新靶点和机制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据介绍,继此次首批企业入驻该基地后,还将陆续有更多科研成果孵化转化项目入驻该基地。赵长山表示,转化基地的正式启用,是中关村发展集团“轻资产、强服务”的机制和创新服务理念的全面体现,是建设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一次全新探索。未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将全力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服务水平,完善创新生态,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关村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完)
北清路上,二十年前还一片荒芜,二十年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作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一部分,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毗邻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经过二十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一支为中关村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的重要力量。10月19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论坛2020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20周年成果展在京开幕。静思湖畔的湖林隐客,孵化器里的展翅雏鹰,生物科技的高端智慧,春色满园的生命之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由一枚“生命细胞”裂变为一张巨大的创新网络,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20周年 徐鑫/摄生命科学的试验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坐落在衔接北京海淀与昌平的“金十字”产业走廊上,距离中关村核心区和北京智力资源最集中的高校群不过十几公里。这里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不二之选。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提出“走有中国特色技术跨越的道路”,发出科技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宣言书”。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000年11月25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分为三期,规划核心区占地7.1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22万平方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论坛2020开幕 自诞生起,生命园就被赋予试验、探索的特征,不仅努力营造与使命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更不断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业链条,服务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探索,在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尝试,为同类型园区发展提供借鉴。2000年9月,年轻的程京带领着博奥生物走进生命园,成为首家入驻园区的企业。他们要抓住“中国生命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博奥生物,我国第一个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成立,程京本人也因为对产业作出的贡献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我们研发的新药、创新性医疗器械不断问世,产品也在从低端迈向高端,我们用创新改变了国家的形象,并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脊梁。”程京院士说。创新滋养的智慧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20年,是机制、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聚合反应的20年,这里所积淀与承载的各类创新实践,创造了首都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的特有底蕴和活力、模式与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对环境宜人、生态优美的生命园则是“一见钟情”,决心在这里潜心开展人类肝脏蛋白质方面的研究。2004年,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随后该中心被确立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执行总部。2003年,王晓东与邓兴旺选择回国就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联合所长。除了专注于科研工作,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学家还承担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的使命。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策略,国际知名医药企业诺和诺德在2004年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新大厦,建设了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2017年,诺诚健华入驻生命园。作为该公司创始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不遗余力地参与并推动园区内的重要创新活动。诺诚健华的发展也不负众望,于2020年3月成功上市,在分子靶向药物研发道路上行稳致远。2018年3月,北京脑中心在生命园成立,饶毅与罗敏敏成为该中心的联合主任。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汇聚于此,饶毅和他的同事们要将这里打造成“脑研究最好的地方”。凭借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战略先导和重点培育,这里先后聚集了王晓东、施一公、程京、邵峰等19位两院院士和饶毅、罗敏敏、李文辉等近200位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截至2019年,园区拥有8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高端人才185人,在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5.37%,留学归国人才633人,各类高端人才逐年增加。20年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吸引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博奥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万泰生物及贝瑞基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于此,并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从研发、中试、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体系完整产业链。经过20年发展,园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并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守卫健康的特色园2007年,世界第一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在这里诞生;园区企业康辰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尖吻蝮蛇血凝酶,打破了20年多组分止血药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今年年初上市的A股明星企业万泰生物,研发了全球第一个戊型肝炎疫苗、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2019年11月,百济神州在这里宣布,泽布替尼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获准在美国上市的抗癌新药;后起之秀诺诚健华在5年内已有四款新药获批临床。近年来,园区内一批批国内外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实现产业化,守卫着百姓健康,为首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表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大健康领域投资建设的特色园区。经过20年发展,园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不断聚集,孵化转化和产业服务配套逐步完善。作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一部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承担起“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要使命,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聂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