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在国内已经被神话,可以说地位是远远高于其他大学,比如高考中,考上清华北大,班主任都有不菲的奖励,但是考上其他大学基本上啥都没有,所以清华北大地位是远高于其他大学。清华大学牛,北京大学也牛,不过清华北大再牛,那是学校牛,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那就不一定了,比如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本科毕业后是出国?保研?还是考研?或者本科直接就业?一般人社会上会说:一流清北去海外,二流保送本校,三流保送外校,四流只能直接考。北大清华已经被神话,不过清北毕业生也没那么神奇。出国留学率人人是国内前几名,据统计,竟然没有对外经贸大学高,我都怀疑我看错了。而清北总体深造率竟然不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大。当然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大主要理学为主,不考研真的是找不到工作了。那么清华北大除了出国留学外,那么第二选择就是能够保送到本校或者隔壁了。比如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第一选择保送本校,第二选择保送电科院,第三选择呢?保送到北京的其他中科院院所,然后呢,只能去西交大,哈工大这类电气名校,不够清华大学保送到这些名校的一般都狠不乐于。但是也不得不去。假如你不去,你放弃保送名额,能保证考上本校电气么?估计这群人没有敢说自己百分百能考上的。虽然清华北大本科生牛,但是面对其他高校考研学生,可以说优势并没有那么大。网上还有截图,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保送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要知道北京大学计算机是顶级院校的顶级专业,而杭电连个211都不是呢。其实北大清华保送到其他学校并不是新闻,而是一种常态。202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推免生中有8名北京大学学生,而武汉大学法学院更是接收多名北大清华推免生。清华北大高高在上,这些当年的全省佼佼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现在却因为成绩不好,只能推免到比北大清华差的高校,内心的酸楚恐怕一般人难以体会。北京大学推免率54%,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能推免到本校或者隔壁清华大学的。只能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他985高校。比如北大清华当年很多状元选择的金融,其实到了最后,能保送本校的仍然只是一部分,大部分都得去外校,比如运气好的去了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清华北大虽然牛,也有30%左右的学生是没有推免资格的,那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去考研了,考哪里?清华北大的学生考外校多没面子啊,只能考本校了,结果呢,很多人只能落榜被调剂。比如调剂到西北师范大学,里面就不少北大清华的,我严重怀疑这些北大清华学生会去西北师大这个非211读研,不过来参加调剂免试内心肯定也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吧。清华北大能推免的c9院校运气就算不错的。比如2018推免到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中有8个北大,12个清华。目前我能力有限,只能找到这几个高校的公开推免排行,因为不少高校公布推免名单时候并没有公布这些学生的毕业院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很多清华北大学生被推免到了外校,推免内心的悲伤也许都不想让人知道吧。更惨的也有,堂堂北京大学学生调剂,竟然失败了。2020年中科院物理所,而被刷掉的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同学,他初试成绩372分,复试成绩53分,最终63.7分,排名倒数第二,最终没有被录取,而没有被录取的原因恰恰就是复试未通过。人家三峡大学都所内调剂通过, 北京大学毕业的竟然复试没通过,实在是太伤心了,北京大学啊,初试成绩倒数第三,复试成绩倒数第一,实在丢人啊老铁们,你们怎么看这个现象呢?
高考考到了一个普通的211大学,想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北大,可能和很多同学一样,大家考研的初衷可能都有一个名校梦。高考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考研就成了他们逆袭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压力也使得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清华、北大无疑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以此为目标,但可想而知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毕竟有勇气试水清华、北大的都是实力派,那么通过考研去清华、北大难在哪里?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观察号谈几点个人看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1、最好的途径---保研高考考到了一个普通的211大学,这个结果不算坏,毕竟国内985、211高校加起来不过百余所,很多高校既是211又是985,所以你能进入211高校就读,已经赢在了起点,但一定要注意虽然起步不错,但不意味着你能赢得未来。相比于其它普通高校来说,211高校保研的比例要更高一些,在统考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推免保研相当于进入了“绿色通道”,避免和几百万的考研大军同场竞技。一般获得保研资格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9、10月份的推免,我们以2018年北大的推免条件为例,看一看需要做哪些准备。首先学校有推免资格,而要想获得本科所在院校的推免资格,肯定成绩要非常优秀,并且三年要一直优秀,还需要3封专家推荐信,这里观察号建议一定要找到你报考专业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如果教授是北大毕业的、或者有项目合作等关系的更好,人脉很重要。最后就是证明自己综合能力的如外语水平证书,六级、雅思等等,还有竞赛获奖证书、奖学金证书等等,如果有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等等更是锦上添花。第二种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夏令营,一般在5,6月份。我们看一下北大经管学院的夏令营,会发现夏令营的条件甚至比推免更高。一是要求必须是相关专业,二是三年总评成绩班级前10%,三是两名专家推荐信,四是六级450分以上,此外,在其它证明材料里,发表论文、奖状证书都是加分项。总结起来就是要想获得保研资格避免统考,要求三年里要一直保持优秀,不仅是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想进入清北这样的顶尖高校。2、万人挤独木桥-统考如果在前三年没能获得推免资格,想进入清华、北大读研就剩下统考这一条路,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首先,统考人数越来越多,2019年考研人数已经达到了290万,激增50多万,2020破300万几乎是板上钉钉,而2019录取人数不过70余万人,仅比2018年增加了4万人左右,可以预想,2020年考研难度只高不低。其次,保研推免人数越来越多。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优秀本科生都出国去深造了,除去找工作就业的,剩下的也都保研了,在加上给外校的推免指标,留给统考的名额越来越少,也势必增加统考的难度。最后,想进入清华、北大,大家可以去查阅相关学院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分数线非常高,所以初试成绩非常重要,但初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复试阶段如果不能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恐怕也只能止步于此。因此,观察号再次强调,成绩和能力缺一不可,要想获得名校的青睐,自己必须要有金刚钻!如果这篇文章帮到了你,记得点击关注,点赞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看大学的实力看什么?外行看榜单、看校名。内行看教授如何评价、看考研生如何选择。这真的是行外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些人看来,大学比学院好,学院比专科学校好,实际上并不尽然,一些高校虽然一直称为学院,却有着第一的实力。各类榜单多是出于商业利益,娱乐节目而已,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大学实力如何,还得看业内认可程度。隔行如隔山。如果要了解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的情况,一般是向内部人士打听消息。对于高校也是如此,要了解大学实际水平,还得听听内部人士意见,所以教授的评价、学生的选择远比各种排行榜可靠得多。又到了考研季节。考生们如何选择学校、教师们推荐哪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圈内人士对高校认可的体现,这就是硬实力。推免生属于学业优秀的群体,学霸就在其中。他们如何选择学校,学院将他们推荐到何处,实际上就是对对方实力的认可。全国高校都向清华北大推荐免试研究生,但清华北大绝对不会向二本院校推荐研究生,这就是大学圈子之内实力认可的逻辑。一所大学的推免生来自哪些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多,在“双一流”大学中是来自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多,都是实力的体现。比如北京大学,已经公布2021年拟接收推免研究生情况,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五部拟接收各校推免研究生1980人,来自122所大学,非“双一流”大学(比如浙江师大、浙江工大、扬州大学等)21所,占比17%,说明“双一流”大学占比83%,体现了北大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有一所大学里的二级学院,似乎比北京大学还牛。其推免生来自85所大学,其中“双一流”大学占比94%,“双一流”大学推免生占比93%,都高出北京大学10个百分点以上。如何你不信,可以看一看下面的数据情况。本号统计了这所学院2018、2019、2020、2021级推免生的来源,结果发现:(1)推免生来自85所大学,其中“双一流”大学80所,占比94.1%。在85所大学中,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9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1所,两者合计80所,占比94.1%。这个比较确实太高了,反映出所有高校对其实力的认可。另外5所是什么情况?3所是“四院五校”成员(在法学方面实力比“双一流”大学还强),1所是老牌重点大学,1所是部属大学。(2)在14个A类学科大学中,有13所大学的推免生,占比92.9%。这是一所法学院,接收的推免生自然是法学方面的研究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参与评估的大学当中,有2个A+、5个A、7个A-,共计14个A。除了本校之外,另有12所A类大学有推免生,包括2个A+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3)在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39所大学有推免生,占比92.86%。这自然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干名校。未有免试生的3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其原因是都没有法学院。大连理工虽然有一个法学系,却只是创办于2000年,显然刚刚起步,只有民商法学和法学理论两个专业方向和民商法学硕士一个学位授予权。(4)从生源结构看,“双一流”大学的推免生占比93%。四年期间,该学院共接受85校的713名推免生,来自“双一流”大学的推免生633人,占比93%(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46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7人)。从学科实力看, “四院五校”是法学强校,实力远在某些“双一流”大学之上,“四院五校”加上“双一流”大学的生源,高达707人,占比99.16%,只有6人来自另个两所大学,占比仅为0.84%,足上推免生的质量有多高。归结一下:第一,在推免生中,来自四院五校和“双一流”高校的707人,占比99.16%,厉害吧!第二,在85所推荐高校中,四院五校和“双一流”高校83所,占比占比97.65%,厉害吧!第三,所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向其推荐免试生(3所未设法学院的除外),包括清华北大这种顶级水平高校,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这种法学顶级水平高校,占比占比92.86%,厉害吧!第四,推免生来自法学强校“四院五校”和“双一流”大学的高达707人,占比99.16%,厉害吧!第五,北京大学四年间有58名免试生被录取,占比8.13%,是校外免试生第一大户,厉害吧!这是哪个学院?这是武汉大学法学院。四年免试生数据详见下表。本号文章绝对不会空穴来风,都有具体的数据与事实依据。当然,文中计算的比例是否准确呢?如果你想核对的话,可以根本下表中的数据计算一下,万一本人数学是向体育老师学的呢!啊,对吧。武汉大学法学教育源于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文法理工农医),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曾兼任或专任院长。武汉大学于1979年恢复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学院,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经过百年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珞珈法律人励精图治,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2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是首批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武汉大学法学院现有34个研究机构,是国家高端智库(首批),主办有《法学评论》《武大国际法评论》、《中国国际法》、《中国环境法学刊》、《气候法》和《环境法评论》等学术刊物。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历次国内法学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学院之一,被誉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网友们,本文只是提供一个观察高校实力的视角,不知你对武汉大学法学院有何观察结论,欢迎留言讨论,以供大家欣赏参考。(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新视角:接收985高校推免生数量,体现大学在圈内的认可度!高校排行榜天生“四大缺陷”,不可能让人服气国内五个高校排行榜出自哪些机构?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高校排行榜:民间版争议激烈,“官方版”从无异议?六个特点:读懂人民网推出的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
北大考研成绩 北京大学的考研成绩“上了热搜”22日,北京大学在第一时间,也就是凌晨,公布了2020年的考研统考分数!一大早,各位北大的考生就把这个消息推上了热搜。北大考研成绩“上热搜”也就意味着高手过招即将开始!这不4位学霸的分数就出现“神仙打架”情况,旁人感慨:倒吸一口气! 旁人的反应北大自带“考研难度”为啥大家对北大的分数会表现出“吸气”呢?其一是不分21年的考生会沾沾喜气,其二是因为自己的分数和北大的要求差距太大,比如:我差一百多分就可以上北大研究生了!还有学渣很客气:不好意思,我差80分就是北大的人了!大部分学生觉得985已经很好了,根本没考虑过北大和清华这种考研神地! 第一位学霸的成绩第一位学霸,看似没有特色,实则专业第一这位学霸虽然只有380多分,但是其数学一高达120分,今年的数一能有如此成绩也算得上凤毛麟角了!而且还有接近80分的英语一保驾护航,专业课计算机的难度非同一般,但还是得了116分!难怪其得到了专业第一的分数! 考生的状态你以为北大的专业第一都必须要400分才有机会获得吗?错了!北大的分数反而没有中西部的985高校的考研人的分数高,因为其专业课分数压得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学霸能把部分985高校的专业课考到145分以上!但是在考研报名的时候,他们依然不敢贸然选择北京的985,更不敢说直接报考北大和清华这些考研专业课“收命”的学校了! 第二位学霸的成绩第二位学霸,看似400+,其实专业第5这就是大家经常所提到的400+大神,但是你是400+?人家前四名可能还是420+呢!该生的两门业务课达到了123分和143分,真的是绝顶的考研水平啊! 考研人所以绝对分数对于北大的考生而言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只能给外校的学生带去错觉:这人太牛了!400多分!其实这个学霸本人还有一种恐惧,如果这个专业只要3个人,你说400+的得主还有必要高兴吗?第三位学霸的分数 第三位学霸,英语一74分,成为“弱项”你我这种普通学生能把英语一考上70分,就感觉到运气的作用了。然而,北大的学霸考生要是把英语考成了70分,那你让他怎么见人?你让他怎么在众多神仙中立足?这位学霸的英语还好,已经有74分,不过与最后一位学霸相比,依然属于弱势分数! 考生们好在第三位学霸的两门专业课的水平已经达到化境,平均分达到130多!总分达到414分,最终以专业第二的初试分数收场。只要复试别缺考,应该稳了! 第四位学霸的分数第四位学霸,英语一81分,393分排第一最后这位学霸的英语成绩达到了传说中的“外国人穿越”的起始分数,也就是80分以上。但是,按照中国命题人的这种手法,就算是国外的考生来做阅读,那么他们也不见得能够得心应手!该考生的考研政治分数也属于超一流水准,74分对得起这个专业第一的称号!由于专业课的表观分数没有前面几位高,所以你总分没有达到400分以上,但是这也对他第一的位置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专业内的学生互不干涉!
今年的考研可以说是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年,其主要原因是,其考研的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90万人,相比于去年,增加了50多万人。很多人都把今年称为“史上考研最难的一年”。其实今年考研的大热也并不意外,因为考研的热度总体上来说是上升趋势的,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加入考研大军。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来源于就业的压力,由于本科生数量的增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小,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这样一条继续深造的道路。不过考研也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随着考研人数的提高,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考一些名校,其报录比更是夸张,那么我国考研最难的大学是哪些呢?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不是清华北大,而是大名鼎鼎的“两财一贸”。为什么“两财一贸”这3所大学的考研难度会大于清华北大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三点。一、首先是如今经管类、金融类等财经专业的火热。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财经类专业都是异常火热的,而他们报考这类专业的目的也十分简单,就是看重了这类财经专业日后的工作既体面,薪酬又不少。而考研之后,财经类专业的人才才算是真正的步入高薪阶级。而“两财一贸”的财经类毕业生在企业中非常受欢迎,拿到高薪的概率也最高。二、再者是清华北大录取研究生的习惯与一般大学不同,他们更加偏向于招收保送研究生。根据前几年清华北大所录取的研究生来看,本校各专业的保研人数基本都占了一般以上,个别专业甚至达到了80%,加上录取外校的保送生,所以留给考研这条路的考生就非常少了。三、正因为清华北大的录取习惯,以至于很多大学生不敢报考清华北大。要知道清华和北大是我国最顶级的两所学府,自然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在如今企业普遍都看重第一学历的前提之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清华北大自然是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没什么报考清华北大的希望太过于渺茫,所以很多大学生都只是把他们当做梦想中的大学,并没有想着要报考清华北大。这三点原因也让“两财一贸”成为我国考研中最难的三所大学,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产业经济学专业,2018年的报录比达到了将近50:1,也就是所要将近50个人才能录取一个,可见难度之大。相信在2019年“两财一贸”的报录比将会更加夸张。这股“金融热”不仅是在考研当中,在高考填报志愿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分数也远超大部分的985大学,甚至已经不输华东五校了。作者不知道这样的“金融热”还能持续多久?但想和广大学子们说一句,金融固然好,但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谨慎报考。最后大家对“两财一贸”的火热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 / benoit royer(知乎)【友情提醒:超长鸡汤文,不适者慎入】鉴于本文太长,故将原文『后记』提至篇首,俾便感兴趣者把握主体。【后记】因为一年多没有认真写过文字,刚好这个题目和近一年来的经历有些关联,故借此机会简单梳理一下过去的一段经历和心路,也算是练笔。白居易曾经讲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大一开始,答主写文字一直以此为目标,努力将文学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结合,旨在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有些论述超出了题目本身,是希望围绕基本主题发散思维,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一些现象的简单想法,也算是为了锻炼系统的思维能力。正如有分析说,一个人的文字表达水平反映甚至限定了思维水平。答主年纪轻轻,一直身处象牙塔之中,还未曾履足社会,积累不够,见识浅薄,所思所写,难脱稚气,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然而有句话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司马迁也讲过,『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其意大抵如此。下面有评论问,简单一个问题哪有必要附会这么多?答主这几天将这些文字不断补充完善,其原因除了刚刚所说,更为重要的是专门写给一个人。同时也是为了封存于此,将来对比今日之境遇,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正文】作为外地985高校保研到清华的小硕,也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以答主现在所在的清华为例,不能简单地说本科上清华和研究生上清华哪个更令人佩服,关键要明白所佩服的是什么。【第一部分】从几十万人中经过高考或者通过保送等方式,本科就上清华,确实是令人十分佩服的,称之为天之骄子在我看来也当之无愧。我上学期做我导师本科生课程的助教,就我接触的情况来看,清华本科生综合素质在国内确属上乘,不管是外语水平、个人阅历,都属人中翘楚,智商就不用说了。他们令人佩服,一方面有赖于本身的因素,比如本身智商确实非常高,别人要看好多遍的东西他们可能看一两遍就通了;另一方面,还要看个人背后的东西,这些在决定一个人能否上清华方面同样影响重大。清华学生大多数都来自于中产或以上家庭,来自二代家庭的就不说了。清华一个老师做过调查,2010级本科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比例只有17%,而同期全国农村考生占比达62%。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应该更低吧。不同高校农村生源占比具体数值可能会有差异,但国内绝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学校农村学生近年来占比都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说法盛行的一个事实支撑,也是近年来清华等校需要保证一定比例农村生源学生的原因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清华本科新生中,来自县级以及县级以下高中的接近25%(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3300余名新生今报到最小仅14岁农村新生比例提高),北大今年本科新生农村学生的比重也达到19.4%(数据来源:网易教育:五百寒门学子圆梦北大 农村籍学生比例实现连续增长)。这算是很大的进步了,也是我对清华很有好感的一个原因。当然,关于农村学生越来越难上名校,这涉及到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也引起很多讨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段引用数据以及部分讨论内容,可参见:网易新闻: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有关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数据,可参见:2015年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名单)就我通过相关资料以及日常接触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他们很多人家境良好,和我以前本科院校身边同学相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反映的不仅是城乡,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他们能够上清华,其实一定程度上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里的经济条件、所在的城市等等都是他们将来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出生于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加上自己平时也很努力,那么他们将来上清华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我带的本科班有一些是外语保送生,他们从小就在外国语学校读书,刚进大学,别人还在忙着考四级的时候,他们的外语水平已经是雅思8分或者8.5了。最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回答,讲那种玩得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可能是农村出来的,因为农村孩子能够上清华的唯一途径就是考试成绩高,其他方面由于从小条件受限很难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这样。(相关讨论,可参见:清华北大的学神为什么能够在娱乐、学工兼顾下还能“考前随便翻翻书”式地在绩点和学术上碾压众人? - 学习,『顾雷』的答案。)简而言之,本科上清华的决定因素=个人禀赋+家庭环境+区位因素。一个人能考上清华,首先要有良好的禀赋,若非天资聪颖,至少也要有异乎常人的刻苦努力。加上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家庭环境就很好,然后在重点中学读书,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可能就去清华了。当然,我所讨论的不包括那些寒门学子通过极其刻苦努力最后上清华的部分。对他们来讲,基本是完全靠自己吧。【第二部分】 再来讲讲研究生上清华。较之本科上清华相当程度上还要看先天因素,研究生上清华就纯粹多了,基本上靠的就是后天努力,加上一颗不断向上的心。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先说点自己的经历。答主无能,高中的时候曾被老师寄予厚望,认为可以考进北大,高三上学期似乎前景明朗。但到了下学期,在距高考两个多月的时候,多年的鼻炎发作,晚上无法用鼻子呼吸。因为只能用嘴呼吸,早上起来嘴巴完全干涸,以致无法发出声音,上课的时候则头脑昏昏沉沉。加上祸不单行,此时又有了颈椎病,脖子僵硬酸胀,根本无法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无奈之下,在面临高考压力下去医院住院开刀,做了鼻中隔偏正以及切除鼻肥胛手术。在住院的一个多星期里,答主母亲回来照顾答主。有一次晚上鼻子大出血,把母亲吓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加上高考一些因素影响,最后发挥一般,只去了普通985高校。答主出生自农村,家境一般,就是那种下馆子吃饭要看菜单上价格的。从这种环境走出来的比较进取的孩子,未来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从小物质匮乏,将来有可能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存在填补幼年缺憾的补偿心理,这也是有舆论讲很多贪官都来自穷二代的原因。(相关舆论的讨论例子,可参见:南风窗:从郭伯雄看“穷二代”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人民日报政文:“穷二代”更易贪腐是个伪命题;抓住穷二代特征嘲讽是另一种血统论;秦百川:鼓吹“官员出身论”,意欲何为?)另外一种就是能够看淡物质因素,在早年的艰难中磨砺出坚毅的品格,最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一番事迹,所谓『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答主从小也读过几本圣贤书,原来看过一本书,讲曾国藩三十岁开始修身,事情真伪我不得而知,但答主亦以文正公为榜样。自二十岁时答主开始有意识地修身治性,砥砺自己,就是让自己不断正心术,也希望将来能够发出一点光和热。如果不能给父母增光,至少也不能有辱门楣。答主很喜欢《诗经》里一首诗《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其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几句,每每念来,情难自已。答主从上大学后,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一直心感惭愧。父母将自己养大多么不容易,而且在他们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我的要求。答主最怕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自己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早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鸟之情,苍天可鉴!从小学三年级起父母外出谋生,答主开始成为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所以成龙成蛇,只能在于自己的把握。也许是骨子里就不甘于平凡吧,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很自律。虽然小时候很调皮,也有过两年痴迷电子游戏的经历,但在身边伙伴一个接一个成绩开始下滑或者一些人中途辍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在12年的时间里成绩基本都保持了第一名(高一除外,最高不过第二名)。只是时运不济,到了高三下学期,由于突然发作的鼻炎加颈椎等原因,最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原来曾幻想一塔湖图,最后的高考结果是一塌糊涂。其实这种结果我躺在医院的时候就预料到了。录取通知书拿回家后,放在桌子上,熟人经过连看都不看一眼。有些人背后说,平时都说他念书多么多么好,现在看他考得也就这个样子嘛。『人情似纸张张薄。』当时的心境是很压抑的。到了僻处西北的本科院校后,看到满眼荒凉,一开始意志消沉。我有个室友来自浙江,他妈陪他过来报到,他在学校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受不了,就回家复读了,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我一个学妹,她是天津的,她妈送她过来,看到学校环境后,劝她回去复读一年,好在她还比较淡定。我妈送我到学校,后来和我讲,她看到学校环境,回来的路上一个人在火车上抹眼泪。本科时候读过『十年砍柴』回忆在本科学校求学生涯的一篇文章,感慨万千。个人的沉浮与家国时代的变迁相互交织,而个人在时代的浪潮里、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此渺小,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其意志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面前如此卑微,以致于无能为力,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开学一段时间后逛书店看到一本书,上面有句话大概讲,『如果你认为你曾经很优秀,可是你在现在的环境下都做不到最好,那凭什么说你优秀呢?』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答主开始树立目标,要好好学习。目标就是研究生保送北大,圆高中梦想。无数个傍晚吃完晚饭在昆仑堂前的台阶上坐着吹晚风,眺望校门远方绵延荒山的画面,永远定格在这辈子的记忆中。本科开学伊始,适逢学校举行实验班录取考试,答主通过笔试面试,有幸进入文科实验班。表面上算是全校最好的文科实验班,当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实话。在实验班因为有明确目标,学习比较努力,大学三年总成绩保持了班级第一名。由于实验班的独特优势,本科阶段申请去台大交换了一学期,还去美国游学了一阵。加上父母在城市做点小生意,每年暑假都会去上海及江浙等地逛逛。综合下来,答主比起一般的农村学生,在眼界与个人经历方面,算比较丰富。这在本科时和身边同学相比,就是一种优势。最后答主保研的时候申请了北大清华人大三所学校,因为一心想去北大,所以暑假做了一些复习,都是按北大要求来的。结果没进北大复试名单,为此答主还抑郁了几天。最后被清华和人大录取,选了清华。『世事如棋局局新。』答主本科三年一心想去北大,结果最后去了清华。但到了清华,才发现清华也许更适合自己。谈到保研,中间有心酸的回忆。当时答主刚谈了不久的恋爱,而那一学期修了10门专业课,又在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打算大四去英国交换一年,还要准备考托福,自己又远离班上同学,一个人在另外一个校区上课。心力交瘁,忽视了对方,不小心就被劈了。这对当时的我来讲,晴天霹雳。当然,这不能怪人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别人一开始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真心真意在一起的。当时正逢考试季,自己要考8门课,结果因此变故状态太差,有5门全部弃考。和老师说了,参加完复旦夏令营后回来补考,好在老师也十分体谅,同意了我的不情之请。虽然心情奇差无比,但最后总成绩还是保持了第一名。中秋那天去北京参加复试的时候,也是心情最差的时候,几乎无心考试。保研后答主做了一年的努力想要挽回妹子,最后无疾而终。为此,也反省了很久。答主去年研究生入学典礼上,阎学通老师讲过,『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读博,那么你已经不适合读博了。』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现在舆论经常讨论要不要读博这个问题。其中有点就是穷人的孩子不要读博,读博就像古希腊的辩论一样,都是家境优渥的人,闲暇时所进行的活动。具体我就不展开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看过一些人写的文章,讲述自己作为文科博士艰难的求学生活。我觉得物质上的匮乏还可以忍受,关键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失落、彷徨、纠结与苦楚,折磨着一颗颗敏感脆弱、在深夜难眠的心。确实,如果经济条件一般,在决定是否读博之前要慎重思考。毕竟,除了四年左右巨大的时间成本,还有机会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落差与不适应,都是需要考虑的。答主本科从大三开始学习国际政治,一直牢记『博古通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这句话,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王沪宁那样的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曾经年轻气盛少不更事,也曾想过要有为于社会,至少要在学术上颇有一番造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做不到立功,至少希望能立言于世。为此,答主学习国际关系的时候,曾制定计划,按照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个大的板块构建知识体系,外加IPE、地缘政治学等其他科目;在此基础上,每周看英文文献,把握前沿,掌握搜索与阅读文献、做笔记、写论文的科学方法,力图夯实基础,深刻把握国际关系这门学科。而答主自幼喜欢文史哲,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地理学、伦理学以及美学等,都有浓厚兴趣。曾经幻想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努力构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框架,举数十年之功,庶几小有所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矣!去年开始读研后,在清华感觉到和身边人的差距,一直深陷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之中。是继续追求自己所爱,还是先要满足物质需求?后来考虑到父母谋生不易,而生活也很现实,因此决定放弃学术追求,首先要实现财务自由,务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因此,也就放弃读博的想法,以后有机遇的话再考虑吧。答主很多同学都曾问我读不读博,得知我不读博,都很诧异,也感到可惜。对于这种选择,用几句诗来说,『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窥一管而见全豹,对于那些立志读研的同学,他们所要付出的成本,在轻易评价他们行为的同时应该需要考虑。【第三部分】 再来说说答主的同学。对于文科生保清华,第一名很重要。开学时老师讲,有16个学校的专业第一名进入复试,最后录取了三个(老师开学典礼上如此说,具体数据我并没有掌握,因此可能存在偏差)。答主刚好忝列其中。就我所知,文科外校保研进清华的,很多专业都要求是专业第一名,至少是前5%(文理专业及文科不同专业间存在区别)。而我考进来的很多同学,包括我室友,都是考了两年或者三年才考上的。很多最后还专业调剂了。他们考研蛮辛苦的,我没有体验过,但我自我感觉,要是让我考清华研究生,我是考不上的。毕竟大学前三年一直比较努力,到了最后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了。所以对于这些研究生考进清华的,我是蛮佩服的。不可否认,研究生从外校考进清华的,和清华本校的学生(清本)比,在综合素质方面应该存在一些差距。但具体到专业素养方面,外校学生由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有机会进入清华,所以他们一些人的专业素养可能比清本学生接着在本校读研究生的要好。但清本学生由于本身综合素质较好,在一些方面发展潜力也许更大。当然,不同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在清华,清本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隔阂还是挺明显的。这也是很多学校都存在的情况。『清本』这个牌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区分『他者』与自己人的标志,意味着自己人往往更加优越。我们这一级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外校学生一块玩,清本学生自己玩。诸如研会、研团等一些部门,基本都是外校学生参加,而清本学生可能参加其他一些部门,他们和本科生走的更近。当然我讲的只是一般情况。当然,我并不否认自己和很多人的差距,也一直向他们学习,事实如此。我感觉,在清华,硕士是最不受重视的,清华看重的是本科和博士。本科属于博雅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博士属于学术性质,而现在清华硕士的定位存在职业化倾向,在一个学术型大学里,自然是最不受重视了,能理解。我一些外校来的同学,他们刚来清华后觉得,好歹现在自己也在清华读研,也算是清华学生了。而我一开始就很清楚,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当他们经历过上述事件后,总算明白,外校来的和清本学生之间,是有道看不见的线的,即便平时大家在一起言笑晏晏,但一道无形的『铁幕』横亘在他们之间,难以逾越。我那个在我前面絮叨过几次的同学,一开始就自我感觉我现在是清华的了,经过上述事件后,感慨不少。毕竟,若干年后,在校友会或者系友会上,很多人是不把那些本科不在清华就读的人当做校友的。答主有点小傲娇,从来不会去争取这种所谓的荣耀。所以在外面,除非别人问到我具体在哪个学校,我一般是不会说的。说出去的话,『啊,你清华的?好厉害啊』,我的回应只有打哈哈。当然,每个人的观感不一样,也许答主夸大了这种隔阂,所以答主在此处的描述并不具有代表性,而只是个人主观论断。生活中清本学生还是很友善的,我也非常欣赏他们的才气,以他们为榜样。只是个人性格使然,对这些比较敏感吧。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更佩服清本学生,还是更佩服外校来的研究生,这个选项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意识。当我们在讲外校来的研究生时,在这个标签的背后,他们自己也在默默忍受很多。即便他们辛辛苦苦考进清华,在心理上依然承受着不当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答主并非愤青,也无意于讨论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只是想指出,就题主这一问题本身而言,考虑到考研学生的遭遇,应该多给予他们一些理解和宽容。讲了这么多,要我选的话,我会更佩服那些考研进来的。也许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不上清本学生,但这种差距在我看来更多是先天决定的。如果他们同样出生在相同条件的家庭,他们完全有可能同样本科上清华,甚至做得更好。这些考进来的学生,他们用自己后天的努力,努力缩小与一些人先天形成的差距。这种希望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生命力,才是我敬佩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本科时的状况并不满意。这不是他们否认自己的本科院校,我相信每个人对高考后接收了自己、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地方都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只是觉得只要再努力一点,自己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而通过正当手段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权利,也不应该受到指摘。想想吧,一个人本科毕业后,蜗居在五道口狭小的一个房间,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在考研失利后不抛弃不放弃,忍受与亲友隔绝的孤独,度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饱受前途不确定的煎熬,然而依然意志坚决,只为圆自己的一个清华梦或者北大梦。这就是我身边一些研究生考上清华的同学的写照。相对他们,我是幸运的。而这些人进入清华或者北大后却受到奚落,因为他们不是清华本科,但他们有什么过错吗?他们只是非常纯粹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处境,获取一个更高的平台,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加充实,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可能。你可以说他们来清华不过是为了镀金,拿一张学位证书而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因为要做学术才应该读研。他们没有通过祖上的荫庇,也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手段,仅仅单纯地通过无数个夙兴夜寐来努力改变命运。我觉得,从任何意义上来讲,这一点都是令人佩服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的优渥很难获得,而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现在很多人讲社会阶层开始固化,下层往上升的渠道不断被压缩。如果这种最坏的情况真的在发生,那么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呢?为了不让我们自己、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沦为底层,需要我们努力啊。即便自己安于现状,也不应该轻易指责别人的努力。【第四部分】那么,对于这种来自于普通家庭甚至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或者即便身居清华园依然受到各种歧视内心感到屈闷压抑的寒门学子,再推而广之,对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受到形形色色不公平待遇但自己又难以改变而倍感屈辱的千千万万人,该怎么做呢?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曾经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答主看来,真的猛士,更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处境,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反身而诚』,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所谓『随缘惜缘不攀缘』,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如此等等,大概都是这个意思。李鸿章曾经讲过,『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意思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各种遭遇在所难免,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要做好自己,不留遗憾,默默等待改变现状的机会,同时更应当淡定从容。从答主现在的角度看,就是要能够做到贫寒时不虚荣;囊中羞涩时不打肿脸充胖子,起自底层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时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掩盖过去的寒酸,『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与富贵人物打交道相形见绌甚至心感自卑时不能矫揉做作强装台面。用答主分享的诗来讲,就是任何时候都应当『跟村夫交谈不变谦恭之色,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主虽然称不上大丈夫,然而亦一直渴望涵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德川家康也说过,『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之时,当回顾贫困之日,可无事长久。』如果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后果往往不会太好,如陈胜认为贫贱之交有损自己颜面,因此失散人心最后身首不保;又有多少饮食男女一开始相结合,但因为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欺骗对方最后还是劳燕分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翻翻二十四史,翻翻名人传记,自古迄今多少豪杰出身草莽,但敢于面对自身,如刘邦从不以自己大老粗为耻,而项羽出身贵族,为名衔所累过于矜持,最后二雄相争刘邦胜出。其他因素固然发挥重要作用,但答主认为出身和性格在影响楚汉结局上也很重要。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知易行难。答主曾经读过一句话,大概是讲,『只有当你敢于面对完全真实的自己时,你才能够获得自由。』我曾经一直思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我大概明白了。坦白地讲,答主年幼之时内心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处境,甚至很小时第一次去上海这种大城市和一些人打交道时心生自卑。即便现在,在面对比自己各方面都要优越而又令自己心仪的姑娘时,会有顾虑而逡巡不前,以致于在情感上过于理性从来不会冲动。可是后来我明白,这种负担一直在束缚着自己,让自己无法去追求一些想要的东西。从长远看,它令我不能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场合为了维护虚无的面子过于矜持。而如果我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想开放开,那么从灵魂到肉体,我都轻松多了。想开后,面对很多事情就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虽然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能够让心境平和不少。因为没有自不如人包袱的束缚,就能够更专注地投入。比如,认识到自己从外校来清华读研,知道自己在一些方面比不过别人,也明白清本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隔阂,理解这一切,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你若愿意和我打交道我当然乐意,你若自感优越,很抱歉,不敢高攀,好走不送。埋头做好手头事情,努力提升自己。再比如,遇到一个比自己各方面都优越的姑娘,在对方不了解自己背景的情况下,两人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最好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她讲清楚自己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如果对方愿意接受当然更好,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坦然面对,长痛不如短痛,当然也要祝人家幸福。任何时候,不要怨天,不要尤人,即便难过也要坚强。换位思考一下,为人父母,辛辛苦苦将姑娘养大,当然希望她过得更好,而不是让她跟一个条件一般的男生受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唯有敢于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方能避免许多无谓的纠结和痛苦,把更多地精力用于努力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生在世,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某种形式或者某种意义上的苦难,当时让我们感觉昏天暗地世界末日般的经历,现在回首,只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早已经云淡风轻,即便还有影响,也不过只是偶尔在内心泛起一些涟漪。所以,从一种超越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下所遭受的任何不幸与苦难,都有走出来的一天。有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走出来,但是却并不愿意。因为这种对过去困难的回忆与再塑造,是我们保持与过去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感知自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一种形式。答主学历史的时候,不喜欢读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的凶险环境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历史上我们曾经历多次分裂与统一,相对于国家的分分合合来说,无数个个体的悲欢离合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早已经化为尘埃,无处踪迹。特别是1840年代以来屈辱的历史,已经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与精神中。在当时那样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的黑暗年代,我们的先人们依然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希望再造崭新的华夏国家,无负于我们先民创建民族基业的汗水和血泪。我们现在回首往昔,如果用这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会明白,国家当下所遭受的诸多不易,只要我们戮力同心,就能共克时艰。用李大钊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在『艰难的国运』中依然要有、更要有『矫健的国民精神』,唯此之故,我们民族、我们文化的火种才得以生生不息,绵远流长。如果在考虑个人命运的同时融入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那么个人在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将会得以稀释。对个人而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留下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只是,作为凡人,我们即便明白很多道理,却又很难做到超越。但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它能让我们在遭受不幸时更加坚强,明白当下的一切都将会过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努力减少在这过程中的纠结,由此我们的心智也将日益成熟。有句话讲,『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柴静也说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大概就是其意义所在吧。答主讲这些,是考虑到有些人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会心生怨恨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在此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化解戾气的一些想法。【第五部分】『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这三种感情同样支配着我,其中对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悲悯,更来自于本能。答主来自普通家庭,自然站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令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我一般不会讲我是清华的学生,只是讲,在清华读书。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实是答主从小到大一直践行的箴言。理学讲『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这些问题其实看明白、想通就好。争一些无谓的头衔、做一些无谓的争论,在答主看来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很多人往往喜欢争论。大凡人情,总是喜欢看结果,而个中的艰难却鲜有人在意。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这个道理。轻易地评价别人是很容易的,不过是费费口舌而已。就像我们评论马云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是走运嘛。从答主的观察来看,一般喜欢轻易评价他人并盖棺定论的人,往往没有兴趣和耐心去了解别人,自身缺乏足够修养却又自我感觉良好,有点自命不凡却又眼高手低缺乏行动力,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他们的眼界与能力已经被限定在狭小的区域,内心容易充斥焦躁与怨忿,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不会很大。其实他们是脆弱的。因此,应该同情他们。这种缺乏了解却轻易judge别人的做法,容易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也失去了学习他人提升自己的机会,容易让人的心胸变得狭隘,眼界不断被拉低。看到某种事物,睁开因心灵蒙上灰尘而睡眼朦胧的双眼,嘟囔了一句『有啥了不起的』,然后翻个身又接着睡了。『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背景,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生活中一些不为人知且无处诉说的磨难。而且人们处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在一些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匪夷所思;一些人每天习以为常甚至感觉不到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可能发挥最大的想象力都无法想象。孔子讲君子有『三畏』,对一些事情保持基本的敬重、一定的谦卑,不要轻易评价别人,是完善自己人格的重要方式。《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中第一句话就讲,『life is difficult』,人生是艰难的旅行,每个人都不容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多一丝宽容,多一份理解,于人于己都更好。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所坚守更加困难。我明白自己做不到,所以才佩服自己的同学。其实,与其佩服别人仰望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尽可能活出精彩。毕竟别人的精彩,顶多是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偶尔成为自己打鸡血的原料。而自己一天一天的努力,『丰碑无语行胜于言』的执着,敢于扼住命运喉咙追求更好的自己的志气,才关系到自己的命运,乃至于自己后代的命运。李陵见苏武的时候讲,『人生如朝露,苏君何久自苦如此?』是啊,人生如白驹过隙,白云苍狗,转瞬不过百年,又何久自苦为?大一入学的情境还历历在目,现在已经研二开学了。今天还在这儿写这个答案,很快这种经历又有可能成为两年后的回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日月逝矣,时不我与。感时伤世,还不如活在当下,努力把握好每一天,做好自己。『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一直很喜欢这首词,也寄托了答主偶尔寥落中的心境。我大一的时候,读过两首现代诗,一见倾心,一直用来激励自己,稍加改动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此分享愿与各位共勉。生命的含义你不会有那美丽的相逢,除非你之前能忍受等待的煎熬;你不会有那明朗的清晨,除非之前你的睡梦能忍受黑夜的迷雾;你也不会获得任何东西,除非你敢于下赌注赌注,赌注,生命的赌注,就是你的脚步。但是,你要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因为,只有让你迷路的地方,才是你真正的出路。有多少次此刻的离别,就有多少次彼时的相逢;有多少次此刻的酒醉,就有多少次彼时的痛醒。所以,你应当理解一个人的沉默。沉默,就是一个人最多的话语。你也应当谅解一个人的忧伤,之所以忧伤,一定是他不肯舍弃某些快乐。生命,确实有两层含义。如果众人六神无主而你镇定自若而不人云亦云,如果被人猜忌而你自信如常而不枉加辩论,如果你有梦想而不迷失自我,如果你有神思而不走火入魔,如果你于成功之中不喜形于色而于灾难中勇嚼苦果,如果你看到追求的美好破灭为瓦砾也不言弃,如果你辛勤劳作已功成名就,为了新目标敢于一搏,且不惧功名化乌有,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变谦恭之色,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如果他人的爱情左右不了你,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自立,如果昏惑的骚扰不动意志,你依旧心平气和再作答,那么,你的修养将如天地一般博大,你的魅力将如大海一般深邃,你的未来将如日月一般闪耀,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文 / benoit royer(知乎
北大研究生在社交软件上叙说出个人心声,其感慨到被某一些北大内部土著轻蔑无视,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本科是二本院校,后期考研进入北大,可是即使第一学历是本科,但仅仅只是普通院校的二本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可就因为如此,在北大遭受到非人的白眼与所谓的一些“潜规则”。即使是研究生所处在同一个场合,读研的三年里期间里,还是会有一些奇怪的景象。就好比非本院校本科生的学子似乎是一个怪异的化学因子。无论在哪个时空与地点总是不能和北大的研究生一同高谈阔论,而且还沦落到被判定成为外来的。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在社交软件里外来研究生就已经被认定为外来物种,与他们本院校生不相匹配,所以在他们眼中唯盖有北大勋章的本科学子才是他们可以交流的。从这位北大研究生的吐槽来看,在北大确实有存在等级之分,但都只是小部分思想过激并不代表北大全体师生。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中都广泛存在。但我们也不能一刀切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过对于如此吐槽有网友有着深刻的见解:学生与导师如此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优越的道德缺失。但实际情况上高等学府都是如此的,不单单只有北大,国内许多院校都有这样一个通病的存在。毕竟高等学校的本科含金量相比二本院校来说是优质的。所以出现“非土著”这样一个怪诞的词语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如同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级当中几乎都是落户于城镇,只有单一几个来自农村,因此有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与我们对话的方式总是有些阴阳怪气的。甚至还有的网友举例说出了自己人生经历:他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在当时的高中朋友从南开考入北大直博,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在抱怨说导师对外校研究生和本研究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性,而外校的二本和重本更是明显得突出。因为他是化学类的研究专业,最后迫不得已从北大退学,考取香港的研究生,现在正在准备国外读博。因此吐槽者说的这些并不是说北大的黑料,而是现实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假如今天我作为招聘方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我也会有所区别的对待,所以我们也无可奈何。但是不必过多的在意,毕竟社会工作中虽然说学历是块敲门砖,但技术和能力的综合素质才是企业当中最需要的,文凭是第一,但最后评定你的会是个人能力和水平。如此热火朝天的谈论想必网友感受颇深,不过这样的现象出现不仅仅只在在学校,其他方面也都存在着。分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来看:宏观上显示出人的本性,微观而言其实就是人的心态,我们都希望自己过着一个令人艳羡的生活所以这样的想法出现并没有什么过错之意,换言之假设吐槽者是北大本科生来说相应的也会有一些“歧视”的想法出现,所以换位思考之下,其实我们也会这样做的。当然并不是说高等教育学府出身的一定混得风生水起甚至比普通院校的优秀说法。而“文凭第一论”一直都是家长和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初入社会是需要专业技能水平和情商的相互衬托下才可以游刃有余地玩转职场与生活。纵使是拿着含金量高等和技能证书的清华北大有时候还不如普通院校学生,所以学校只是一个层面的,并不是起到决定和关键的因素。
对于准备2020年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目标学校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很多同学都纠结到底选本校还是选外校?小编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鉴。选本校,考起来容易这一条适合于想要拿个研究生文凭的同学。考本校一般联系好导师,只要过国家线基本就没问题了。小编当年有很多同学都是选择考本校本专业,基本全部都录取了。考研现场选本校,科研连续性强这一条适合于本科就开始从事科研,且本科学校科研平台较高的同学。小编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当年保研,考虑到我大三就在课题组学习,我导给我们的科研环境很好,平台很高,没必要再去其他地方重新打拼,所以就跟随着本科导师继续读研了。选本校,读个专硕现在读专硕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读的时间短,另一方面,有些专业专硕就可以了。而很多人选择本校读专硕,其实也是考虑到比较容易这一点。硕士毕业选本校,本本身来就是很厉害的学校大多数人之所以就在本校读研,正是因为本校的科研本来就比较强,比如双一流大学,或者211,985高校。本校的条件承载得了你的梦想,那就就在本校吧。毕竟本校的环境和人脉都是很熟悉的,同时,考本校也容易点,不必冒很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考外校,外校名气大一般考外校的同学都是慕名而去,要不就是外校的名声好,比如从普通一本,考入清华北大。一般保研的同学会选择外校名声好的大学。小编当年那一届可以保研的同学,基本全是去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名气自然是大了,但由于我们本科学校相对较差,保研所选择的专业和导师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只能选刚工作一两年的硕导,或者刚成立十几年的学院等。但其实,只要能在名校,自然条件也差不了。清华大学毕业生当然,还有的学校保研只允许保本校,如果要去外校读研,就要放弃保研资格,自己考试。这样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不过建议大家综合评估风险,想好自己到底是要文凭还是科研成果还是将来找个好工作。免得考研失利,浪费一年时间。考外校,为了好专业或好导师有的同学读研想换一个专业或者找一个院士或二级教授当导师,也会选择外校。但这样考试的难度就会变大,同时竞争也会激烈。即便如此,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拼一次,考外校。再来看一下选本校和选外校的同学研究生过得怎么样了?小编自己是保研选择本校,本校是211大学。当时研一就开始写论文,研究生两年发表论文3篇,本科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在研究生期间获得授权,共3项。因此,科研成果比较多,同时,科研能力也有较大提升,当然也拿到了不少奖学金。小编的一位浙大同学,当时也是保研本校,现硕士毕业发表了3篇SCI,是非常厉害的了。和小编一届考本校的同学也都发表了论文,顺利毕业,且研究生三年过得都比较轻松。研究生国奖证书那些选外校的朋友们,基本都是比本校更好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因此工作也会更忙更累一点。小编的几位去清北的同学现在还在做实验的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他们的成果也不少,基本都人手一篇2区以上的SCI。不过大部分去外校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了直博或者转博。看来,在科研氛围更好的地方,也是博士更多的地方。所以,如何考研如何选择本校还是外校,要看你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看到别人都报外校就跟着考外面,但也不要为了图简单轻松就报本校。考研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后再做决定。当时小编选本校外校纠结了很久,也去北大和中科院找过老师,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本校导师,并且三年来从没想过后悔!因此,一定要都去尝试一下,再做决定,不要让自己后悔!
北京大学是公认的国内第一高等学府,其科研实力、学术水平、研究生培养水准均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因而北京大学也成为每年研究生考试的最热门高校。近几年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持续升高,除了是因为报考人数太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推免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那么到底哪些大学的学生容易成为北京大学的推免研究生呢?到底哪些大学容易获得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推免资格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下2020年北京大学推免研究生的生源统计。2020年北京大学(本部)共拟录取推免研究生2757人(含硕士研究生1660人和直博研究生1097人),较往年数量有所下降。这2757名推免研究生来自于国内149所高校(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京大学本部),我们统计了各校推免到北大的研究生数量,并据此排名,得到统计数据如下: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大学本部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共计958人推免到本校继续深造,占到全部推免生的34.75%;和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北京大学本校推免研究生占推免总人数的比例并不算高,这应该与北京大学大量优秀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有关。除去北京大学本部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武汉大学以91人的推免研究生数量稳居外校之首,其实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武汉大学基本每年都能稳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名牌大学的推免研究生生源高校之首。除了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推免到北京大学读研的学生也超过50人,都是北京大学推免研究生的来源“大户”。
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