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学考研热门高校推荐篇:同济大学阿诗玛

医学考研热门高校推荐篇:同济大学

一、院校介绍类别:综合创办时间:1907年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8家附属医院。专业学位硕士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医学院分布在四平路、沪北、沪西三个校区。有基础医学院、护理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十院临床医学院、同济临床医学院、东方临床医学院、肺科临床医学院、一妇婴临床医学院、附属杨浦医院、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附属皮肤病医院、附属天佑医院(筹)、附属浦东精神卫生中心(筹)、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附属康复医院(筹)、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筹)、附属脑科医院(筹)以及20余家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附属医院总床位数12000余张。医学院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专业),和一批上海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二、附属医院根据同济大学医学院官网,8家附属医院名单如下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附属医院(筹)根据同济大学医学院官网,6家附属医院(筹)名单如下: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筹) (上海天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筹)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筹)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三、学科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专业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结核病学(上海市肺科医院)、骨外科学(上海市同济医院)、妇产科学(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重症医学(上海市东方医院)、精神病学(上海市同济医院)、护理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重点学科:内科学(心血管疾病) 上海市高峰学科(IV类高峰):干细胞与转化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临床医学推荐专业: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专业。四、学术期刊《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期刊,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为主,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证书编号:G965-2013),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中国科技评价研究中心(RCCSE)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 年学术期刊分学科排行榜——医学综合)《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栏目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外科研究与新技术》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本刊原为1992年创刊的《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现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同意,2012年正式更名为《外科研究与新技术》,文种由英文变更为中英文合刊。杂志已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内容涉及外科学领域,包括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创伤、烧伤、整形外科、器官移植、介入治疗、重症监护等。五、奖学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8000元/年,学制三年。国家奖学金,硕士生奖励金额为2万元。学业奖学金,优秀硕士生奖学金5000元/年,研究生社会活动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0.6万元。六、复试差额复试,一般1:1.2纳入复试。复试内容包括外语口语与听力、专业外语、专业课和专业综合。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复试。综合排名由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入学考试总成绩,以此作为拟录取依据。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为40~60%,具体由院(系)制定,并提前公布。考试分析:由于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都很少,进而导致对外公布的有用信息不多,而且历年真题也很少,故复习时按照课本和习题按部就班逐步来复习即可,问题不大。复习时应该多做题,多总结,要重视综合分析题。进入初试后,分数越高录取可能性也就越大。但初试成绩高低不决定最终是否录取,即使初试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好好准备,复试占有很大的机会翻盘,针对这一点,每次都会提醒,不厌其烦!!!同济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七、报考建议同济大学的综合实力以及上海的地理位置,导致报名人数相对较多。由于招生人数较少,导致报录比较高。一般在6:1-10:1之间。本校科目命题较灵活,题量大,难度适中,一般不超纲,需要努力学习、总结,专业课划线较高,复试线不高,但近年有升高趋势。同济大学每年招生计划数变化不大,但是报名人数近年却有所增加。综上:报考同济大学难度中等,综合学科实力与招生人数建议谨慎报考,每年报考人数与其他985高校相比相对较少,但招生人数同样也很少,如果有意到上海读书,可以尝试报考上海交大。小编接触到的同学也很少考同济大学的,上海地区就上交或者复旦的倒是多,如果你平时成绩优异,学习刻苦,想有一个名校的名头是可以尝试同济大学的。本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贾谊

世界第一的整形美容外科杂志有了中文版

图说:ASJ原刊主编Foad Nahai(左)与ASJ中文版主编崔海燕(右)会面并商定ASJ中文版出版事宜 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左妍)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美国美容外科杂志,ASJ)SCI影响因子3.799,是国际顶尖整形美容外科杂志,在美容外科领域排名第一。现在,这本杂志有了中文版,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崔海燕担任主编。近日,ASJ中文版在美沃斯国际医学美容大会开幕式上开启首发仪式。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和生活状态改善,整形美容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整形美容已走过了草创、粗砺成长阶段,未来走向何方?同道们在各领域都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国际接轨,同世界交流,第一时间获取学界前沿热点、最新进展、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与方向,已成为业界的广泛需求。ASJ中文版应运而生。为了向中华整形美容学界传播学科动态和最新研究,加速新技术、新方法及安全性的普及,促进中国学者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ASJ中文版的发行是在ASJ主编Foad Nahai教授及很多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经与美国美容外科协会、ASJ编辑部、牛津大学牛津出版社反复沟通交流,崔海燕团队邀请国内外整形美容专家组建ASJ中文版编委会,才使ASJ中文版落地华语世界,以全文翻译、摘要翻译以及专家点评的形式分享给业内同道。崔海燕说,中文版杂志不仅让大多数整形外科医生了解美容外科的新技术和知识,同时世界及国际学界也可以通过ASJ中文版了解国内整形美容学界,中国专家有了更多机会走向世界舞台。当天,ASJ中文版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怀训整形艺术公益基金合作,举办“爱心捐赠免费赠书”活动,筹得善款近十万元,该善款将全部用于救治贫困畸形儿童。

毁绝钩绳

新闻背后|疫情中频频出现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梦龙2月2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在此之前几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评论文章“春节期间中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增加社会距离的措施,将“控疫假期”与居家隔离、基层排查等其他措施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传染率。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的名字也频频曝光。《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柳叶刀》是一般认为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由英国外科医生汤姆·魏克莱于1823年创立。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的名称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精髓中。《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该期刊在全世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历史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数不胜数。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1940年,弗洛里在该杂志发表了有关青霉素价值的论文,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柳叶刀》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近两百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对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尤其关注,优先发表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或对某种疾病的观点的研究原创性论文。此次疫情期间,《柳叶刀》发布的第一批文章中,就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该论文报告了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注重文章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主要刊用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的原创性论文。该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为的就是努力向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该杂志目前还将所有的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以供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而《柳叶刀》的影响因子大概为6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于1812年,比《柳叶刀》还要早十几年,创始人为美国波士顿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科林斯·瓦伦和麻省总医院创始人詹姆斯·杰克逊。“医学护理应该由科学来指引”。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办之初的理念。事实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走过的200多年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不但成为如今全球医疗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医学专业刊物,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200多年以来的见证者与促进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内容主要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等,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把最前沿的知识用及时的手段传播给临床学家为己任,为很多医学新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窗口,如后来的听诊器、X线、核磁共振成像等。从第一期上瓦伦发表的“对狭心症的描述”开始,该杂志报道了很多重要医学成就:1899年,发表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28年第一次发表了“大量吸烟与肺癌相关”的研究;1970年介绍了“肺动脉插管”;20世纪80年代初该杂志首先描述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无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是《柳叶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关注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上述两个杂志在内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已经刊发了百余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作者们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整形外科学》著作问世 省肿瘤医院专家担任第二分册主编

红网时刻4月14日讯(通讯员 彭璐)整形外科医生和肿瘤外科医师必备工具书问世,“世界级”整形外科教科书近日正式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王炜担任总主编、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士付小兵、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祁佐良、湖南省肿瘤医院教授周晓等专家倾注六年心血的扛鼎之作——《中国整形外科学》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东方高学术水准的整形外科教科书之一,该书的问世对中国整形美容外科事业在全世界理论体系的学术权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整形外科学》共四卷,100章,4000多页,830余万字,由国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360多位知名学者共同编撰完成。王炜主编的全书涵盖了目前国际上整形重建与医学美容领域涉及的在医疗、教学、研究上必要的全面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实践要点。除了对传统的先天畸形、后天创伤、各类疾病做了由表及里的全面论述,还结合头面、胸腹、四肢、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实践做了深入阐述,同时对现代脂肪移植、肉毒毒素注射、软组织充填、激光光电、线技术等美容技术进展给予充分的介绍,对循证医学、医学摄影等方方面面基础亦有详尽介绍,涵盖了经典、实用与进展的特点,中外名家新秀观点融合一体,贯穿于全书百章之中,无论对各年资从事修复重建、医学美容、肿瘤整形外科等相关学科的医生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良师益友,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整形重建外科和美容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中文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中国肿瘤整形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本次担任第二卷分册主编的周晓带领团队二十年如一日,“认准一条道”走下来,由此催生了一门新学科——肿瘤整形外科学。2001年他通过《中国肿瘤》杂志发表了《浅谈肿瘤整形外科形成的必要性》一文,在国内外率先系统地提出“肿瘤整形外科”的概念。2003年独立编写《肿瘤整形外科》理论书籍,其相关内容出版在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实用肿瘤诊疗学》。2003年7月成立我国第一个肿瘤整形外科研究室。2007年3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肿瘤整形外科,目前已为医院培养30余名肿瘤整形外科人才,指导和协助该院各科室每年开展上千余台与肿瘤整形外科相关手术。2013年5月,《肿瘤整形外科学》出版发行。2017年,受德国Springer出版社邀请担任第一主编,编写世界第一本英文版《Oncoplastic Surgery》专著,为中外肿瘤患者的术后修复和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和新的治疗模式,2019年成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主任委员。如今,肿瘤整形外科已成国内外一张响亮的名片,极大提升了我国肿瘤整形外科在世界学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湖南省肿瘤医院有19位专家参加了《中国整形外科学》肿瘤整形外科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医院还有教授李赞担任分册副主编,教授喻建军担任编委。肿瘤整形外科第一次写进了《中国整形外科学》的权威教科书,提升了广大外科医师对肿瘤整形外科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的认识。肿瘤外科和整形医师医师有彻底根治肿瘤的责任,更有让患者拥有健康而体面生活的义务。而肿瘤整形外科特别强调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和根治手术后缺损完美修复相结合,修复手段的保障使肿瘤根治性手术更加彻底,从而使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王炜这部巨著在中国整形外科领域有里程碑意义,更加突出了整形外科、美容外科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理论。《中国整形外科学》再度成为最经典的整形外科学教科书,将对我国整形美容外科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死可葬

《中国整形外科学》权威著作问世!湖南省肿瘤医院专家担任第二分册主编

整形外科医生和肿瘤外科医师必备工具书问世," 世界级 " 整形外科教科书近日正式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王炜担任总主编、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祁佐良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周晓教授等专家倾注六年心血的扛鼎之作——《中国整形外科学》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东方最高学术水准的整形外科教科书之一,该书的问世对中国整形美容外科事业在全世界理论体系的学术权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悉,《中国整形外科学》共四卷,100 章,4000 多页,830 余万字,由国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 360 多位知名学者共同编撰完成。王炜教授主编的全书涵盖了目前国际上整形重建与医学美容领域涉及的在医疗、教学、研究上必要的全面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实践要点。除了对传统的先天畸形、后天创伤、各类疾病做了由表及里的全面论述,还结合头面、胸腹、四肢、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实践做了深入阐述,同时对现代脂肪移植、肉毒毒素注射、软组织充填、激光光电、线技术等美容技术进展给予充分的介绍,对循证医学、医学摄影等方方面面基础亦有详尽介绍,涵盖了经典、实用与进展的特点,中外名家新秀观点融合一体,贯穿于全书百章之中,无论对各年资从事修复重建、医学美容、肿瘤整形外科等相关学科的医生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良师益友,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整形重建外科和美容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中文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中国肿瘤整形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本次担任第二卷分册主编的周晓教授带领团队二十年如一日 ," 认准一条道 " 走下来,由此催生了一门新学科——肿瘤整形外科学。2001 年他通过《中国肿瘤》杂志发表了《浅谈肿瘤整形外科形成的必要性》一文,在国内外率先系统地提出 " 肿瘤整形外科 " 的概念。2003 年独立编写《肿瘤整形外科》理论书籍,其相关内容出版在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实用肿瘤诊疗学》。2003 年 7 月成立我国第一个肿瘤整形外科研究室。2007 年 3 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肿瘤整形外科,目前已为该院培养 30 余名肿瘤整形外科人才,指导和协助该院各科室每年开展上千余台与肿瘤整形外科相关手术。2013 年 5 月,《肿瘤整形外科学》出版发行。2017 年,受德国 Springer 出版社邀请担任第一主编,编写世界第一本英文版《Oncoplastic Surgery》专著,为中外肿瘤患者的术后修复和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和新的治疗模式,2019 年成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主任委员。如今,肿瘤整形外科已成国内外一张响亮的名片 , 极大提升了我国肿瘤整形外科在世界学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湖南省肿瘤医院有 19 位专家参加了《中国整形外科学》肿瘤整形外科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该院还有李赞教授担任分册副主编,喻建军教授担任编委。肿瘤整形外科第一次写进了《中国整形外科学》的权威教科书,提升了广大外科医师对肿瘤整形外科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的认识。肿瘤外科和整形医师医师有彻底根治肿瘤的责任,更有让患者拥有健康而体面生活的义务。而肿瘤整形外科特别强调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和根治手术后缺损完美修复相结合,修复手段的保障使肿瘤根治性手术更加彻底,从而使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作为中国整形外科学界最高学术水准的教科书之一,王炜教授这部巨著在中国整形外科领域有里程碑意义,更加突出了整形外科、美容外科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理论。《中国整形外科学》再度成为最经典的整形外科学教科书,必将对我国整形美容外科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通讯员彭璐【来源:ZAKER潇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野马

工程院院士多篇论文涉嫌抄袭?本人和官方都回应了

近日,有网友举报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窃学术论文等学术不端问题。针对质疑,日前李兆申回应媒体,称事情通过组织在处理,“论文绝对没问题。”今天,中国工程院相关负责人也对外公开表示,已经关注到网络上反映李兆申有关论文涉嫌抄袭的情况,正按程序启动调查。网曝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篇论文涉嫌造假日前,一位网友在网上举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发表的多篇论文系抄袭他人硕士学位论文。这位网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处发帖称,李兆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10月第16卷第5期)发表的《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一文,疑似剽窃浙江大学医学院2003级硕士生罗灵和(导师高敏)在《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1日)发表的《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内镜治疗分析》,文字复制比达到47.7%。▲网曝李兆申涉嫌抄袭的论文 图片来源见水印▲网曝李兆申涉嫌抄袭的论文 图片来源见水印李兆申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2009年12月第12卷第12期)发表的《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治疗》,疑似剽窃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王洁(导师韩曙光)在《山西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17日)发表的《重症胰腺炎14例临床治疗分析》,文字复制比达到61.7%。该网友称,中国学术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发现,李院士的两篇文章被定性为“剽窃观点”“疑似剽窃文字表述”,总文字复制比分别达58.4%和62.9%。同时,该网友还发布了中国知网对上述两篇论文的检索及定性的截图。知网对上述两篇论文的检索及定性▼此外,网帖作者称,在吃惊之余,他对李院士发表的其它中文期刊部分论文也进行了检索比对,初步发现他涉嫌造假的论文多达数十篇。李兆申院士回应:“论文绝对没问题”7月1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李兆申院士,他表示事情通过组织在处理,“论文绝对没问题。”对于网曝内容,李兆申说:“这个整个是乱说,我没必要回应他,(评判论文是否有造假)这都是科研评估机构做的事情。一个枪手,一个网络记者怎么能知道这些事情?”他补充道,“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科研机构都应该有一个评估体系,评估出来是(否)有问题,就是你是否属于抄袭或者什么的。而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这样来弄,他怎么可能知道这些事情呢?”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已启动调查据科学网报道,7月2日,中国工程院相关负责人对外公开表示,已经关注到网络上反映李兆申有关论文涉嫌抄袭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已按程序启动调查工作,与海军军医大学取得联系并开展调查核实。中国工程院恪守学术诚信,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根据调查结果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李兆申,消化病学专家,河北省宁晋县人。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胰腺病学专委会主委。主要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病诊治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工作,研发两代胶囊内镜,提出内镜体检新理念,建立质控标准和培训体系;建立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微创治疗新模式,创建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多项诊疗新技术。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红星新闻、科学网、澎湃新闻、中国工程院官网

旦而田猎

广州妇儿中心小儿外科和研究所合作成果首登世界顶级医学杂志

南都讯 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 周密 李雯 新生儿黄疸比较常见,胆道闭锁是导致黄疸的最严重的疾病。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8日凌晨,广州妇儿医疗中心小儿外科和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在线刊登:胆道闭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这是中国小儿外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刊登。胆道闭锁在新生儿期发病,其免疫反应异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内胆管阻塞,导致黄疸、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因持续黄疸、陶土色大便、肝肿大,俗称“小黄人”。小黄人宝宝。据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约1/8,000(与儿童期 各种肿瘤发病率之和相当),每年2,000- 3,000例。发病年龄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生后1-3 个月)。BA确诊后需要行肝门肠吻合术(葛西手术)疏通胆汁流;多数未行葛西术手术的患儿在一年内就会发展成终末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虽然通过葛西手术能部分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仍有近一半的患儿术后1-2年内仍需进行肝移植手术以挽救生命,部分自肝生存患儿长期受累于反复胆管炎症、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性出血、肝性骨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胆道闭锁也成为儿童肝脏移植的首要病因。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长期以来是小儿外科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随着葛西手术和肝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其成功率的提高,明显改善了胆道闭锁患儿的总体预后;但BA诊治缺少特异性药物治疗措施仍存在明显不足,改善胆道闭锁的总体疗效仍然任重道远。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张玉霞教授、温哲教授、夏慧敏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妇儿医疗中心王俊副研究员、徐艳慧博士、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陈章华博士生、广州妇儿医疗中心外科的梁鉴坤博士、林泽峰博士以及临床数据中心梁会营主任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肝脏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胆道闭锁的致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为题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 Cell(细胞)在线发表。该研究不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导致BA患儿肝脏快速衰竭的免疫致病机制,同时还首次发现新生儿肝脏存在完整的B细胞再生功能,从而提出B细胞修饰疗法可以改善BA患儿的肝脏病理变化,该新发现对如何促进BA婴儿术前或术后肝免疫稳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该项研究让大家对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该研究仍待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验证,但为葛西手术的术前或术后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免疫干预策略及诊疗思路,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图:广州妇儿医疗中心提供【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荷花

我院手指再造中心黄威教授论文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成功发表

兢兢业业、热忱专注、敢于开拓、执着求索,黄威教授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序言十月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济南显微外科医院又迎来高光的时刻。黄威教授撰写的《3D打印技术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心的应用》论文在2020年10月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荣誉刊登。据了解,该期刊创刊于1978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批准正式发行的我国唯一的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的学术性期刊,全面反映了我国显微外科水平和发展方向。此次黄威教授论文的顺利发表,代表着其研发的3D全形手指再造术在临床应用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在行业内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显微镜下显技术,毫厘之间现真情记我院手指再造中心黄威教授显微外科医生做手术,既是一个技术活,又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感情活。如果仅仅投入技术,手术台永远是冰冷的、无情的、冷酷的;如果注入感情,手术台就会有故事、有细节、有温度。黄威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黄威现任济南显微外科医院院长,3D全形手指再造首席专家、国内首家手指再造中心创始人、国际显微外科杂志(IMJ)编委。从事手指再造及显微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3D全形手指再造、断指(肢、趾)再植、手功能缺失重建、周围神经损伤、关节损伤及肢体严重创伤修复、手部整形美容、复杂手外伤救治等相关疾病的手术与治疗。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手指缺损患者告别了残疾,创造了断指再造领域无失败案例,手术水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显微镜下手指再造显技术黄威教授一直非常关注学科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并勇于去学习和实践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伴随这种好学求新精神,黄威教授在手指再造技术方面不断改良创新。先后参与了山东省第一例异位寄生再植术、领衔开展全国第二批手指全形再造术、改进原有全形手指再造手术、独创使用3D打印技术与全形手指再造相结合应用。“因为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做我们这一行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抗压能力,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一颗永远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不断沉淀、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黄威教授这样说。而正是这种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的精神,2019年6月,黄威教授在国际显微组织(IMC)发布一例配合3D打印技术设计的保留足趾的长指全形再造案例,引发100多个国家与会专家的强烈轰动,荣获2019年国际显微外科手指再造“最佳案例奖”。“在现代国际医学领域,中国的显微外科成为了并不多见能赢得世界赞誉和普遍认可的医学门类,我们有责任将这种认可延续下去。”黄威一直有这个使命感。精准手术,医者仁心人文关怀毫厘之间显真情2019年,“为三指缺损(食指、中指、无名指)的17岁男生再造食指的案例”轰动一时。黄威教授采用其研发的3D全形手指再造术,对患者缺损的手指进行修复再造,手术过程中要处理近百个细节问题。历时14个小时,手术后患者的食指已经接近正常形态,感觉和运动功能良好,该项手术一举摘得2020年国际显微外科组织“最佳案例”。【3D全形手指再造术】这可以算得上外科领域最令人惊异的技艺,能够成功地再造出因事故被机器切断或在交通事故中离断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黄威教授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大量高难度的手术,需要细致、耐心和体力,要求手术医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的手术技巧,更重要的是顽强的意志和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黄威教授在给患者做再植、再造手术时经常汗如雨下,通常是经历复杂的关节重建、血管吻合、神经吻合、肌腱吻合之后,手术就已经进行到了第七八个小时了,此时已近乎达到人体力的极限,但必须还得靠一种意志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坚持到最后。而只有当手术结束,才发现双腿发软已经站不起来。可即使这样,看到手术室外一直焦急等候的家属,他还是习惯地走上去轻轻地说一句:“完事了,休息去吧,大家都不容易,让我们共渡难关。”忙碌,是大家对黄威教授的最初印象,接待病人、安排手术、科研教学,他几乎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作为一名医生,他时时刻刻准备着救死扶伤,只为手指缺失的患者多做一点贡献。截至目前,黄威教授已运用3D全形手指再造术,为上千名患者复原手指,弥补缺憾。他说,手指再造是非常精细的手术,它是用一种显微的观点,在一个放大的环境下,去对各种不同程度的手部缺损进行治疗。因此无论在哪一台手术上,黄威教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患者手指上精雕细琢。少有惊天动地的生死救援,更多的是在显微镜下无声的缝合。对于同行,他是一位有风度的专家;对于患者,他是一位有温度的医者。黄威教授在手外科领域勇攀高峰、技术精湛、敢为人先,他是一位有深度的学者,也是一名坚守在显微镜下的手指再造医生。壹点号手指再造黄威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故生

学术头条:康复者血浆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结果发布,打字多了会“读不好书”

哈佛团队Science发文:美高校或将在家隔离上网课到2022年本周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认为美国可能需要长久地坚持隔离措施直到2022年,期间人们将必须呆在家中用餐、上课。这一说法直接与白宫官方鼓吹的研究相矛盾,白宫此前支持的研究预测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今年夏天停止。SARS-CoV-2转录组与RNA修饰图谱2020年4月9日,来自首尔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RNA研究中心Narry Kim和Hyeshik Chang团队在Cell杂志上以“pre-proof”形式在线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文章报道了SARS-CoV-2病毒的转录组及RNA修饰,为研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方向。一剂康复者血浆可迅速清除新冠病毒!上海瑞金医院等发表10例重症患者疗效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被视为有潜力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抢救疗法之一,中国卫健委和美国FDA都已允许在危重症患者中采用这一疗法,但其潜在临床益处和风险仍有待验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新发表了中国团队对10例重症患者接受血浆疗法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症状改善和病毒清除速度都有所加快,并且支持了血浆疗法的安全性,其中1例危重患者第2天就出现多项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巧妙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从而更能说明血浆疗法的效果。新冠病毒能在外科口罩上停留7天?港大团队评估病毒稳定性《柳叶刀-微生物》最新发表一篇来自香港大学团队的实验结果,为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消毒剂的作用增添了证据。这项研究同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支持。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在4℃时非常稳定,在14天里浓度仅降低了0.7 log TCID50。但病毒对热敏感,将温度提高到70℃后,5分钟就能将病毒灭活。《细胞》发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产物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今日,《细胞》杂志上线一篇最新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新冠病毒的RNA。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RNA生物学专家、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金娜蕊(KIM V. Narry)教授。研究人员发现,由于RNA分子会发生融合、缺失、移码等事件,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产物实际上要更多,存在数十个未知的亚基因组RNA。研究人员还在病毒RNA上发现了多种过去未知的化学修饰。NEJM: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结果发布《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了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公司开发的在研抗病毒疗法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同情用药(compassionate use)情况下治疗重症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53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严重和危重COVID-19患者中,瑞德西韦给68%的患者带来症状缓解。尤其是在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中,瑞德西韦的治疗将死亡率控制在18%。Nature Medicine: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数日就已具有高传染性4 月 15 日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COVID-19 患者可能在症状发作之前就已经具有高传染性。研究团队估计传染性在症状出现之前的 2.3 天开始产生,并在疾病最初征兆出现之前的 0.7 天达到顶峰;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传播链中 44% 的二代病例就已经被感染。科学家通过模型估算新冠病毒传播时间点中国香港大学世卫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控制合作中心刘浩然及同事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94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排出时间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现初始症状的两三天前便开始排出或分泌新冠病毒。相关论文4月15日发表于《自然—医学》。JAMA综述:治疗新冠病毒,近10款老药新用和3种辅助疗法的最新证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团队的综述,总结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潜在治疗靶点,以及氯喹、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主要在研药物和临床现有支持性治疗的最新证据。综述认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疗法是瑞德西韦,但仍有待随机试验的检验。辅助治疗中,抗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药物,以及康复者血浆疗法的作用值得关注,但不推荐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柯昌文等团队首次揭示中国广东省SARS-CoV-2基因流行病学2020年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及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平铺扩增子方法,从广东受感染的个体中产生了53个基因组。深圳三院发布新冠患者肝功能特征分析,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患者肝损伤风险升高近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陈军、蔡庆贤团队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琳等合作,在肝病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8.964)杂志发表题为: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ests in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新冠病人肝功能特征分析,发现那些使用了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患者有更高的肝脏损伤风险,该研究为全球不断蔓延的新冠疫情提供中国经验和临床数据支持。林承棋/罗卓娟课题组揭示转录起始复合物的相分离4月1日,来自东南大学“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林承棋和罗卓娟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rapi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阐明了有关基因转录延伸复合体形成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成果。种康/杨运桂合作团队发现水稻高温适应性调控新机制2020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种康院士团队和北京基因组所研究杨运桂研究员团队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了题为OsNSUN2-Mediated 5-Methylcytidine mRNA Modification Enhances Rice Adaptation to High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甲基转移酶OsNSUN2介导mRNA的m5C修饰,调控水稻的高温适应性。黄金艳/陈军合作利用生物和统计协变量提高数据分析统计效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黄金艳研究员与梅奥医学中心陈军研究员合作,使用模拟和真实的EWAS数据集,使用数据集对应的协变量,评估了五种FDR控制方法的性能,该成果于4月7日发表于Genome Biology,题为:Leveraging bi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covariates improves the detection power in epigenome-wide association testing。中国学者提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策略 促各国控温增加净收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一期发表中国学者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称,如果世界各国无法完成其当前的国家自主减排目标(NDC),那么到2100年,相比于实现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摄氏度,下同)或1.5度的目标,全球总损失可能约150万亿至792万亿美元。论文还提出能够获取更大收益的全球合作减排策略,有望带来约127万亿至61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假蜜腺如何“迷惑”传粉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宏智研究组发现毛茛科黑种草属植物是研究假蜜腺形成和演化的理想体系。近日,该团队以大马士革黑种草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了花瓣上假蜜腺的形态学本质、光学属性、发育过程、分子机制和生态学功能。该研究成果于4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项目等的资助。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构高度复杂手性粒子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他们基于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复杂结构的手性粒子,并揭示了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科学家绘制高精度中国国家尺度湿地遥感图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团队与合作者共同研发了集成面向对象方法与多层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应用1436景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国国家尺度湿地分布信息提取,分类精度高达95%。这将为我国的湿地生态保护与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为湿地生态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杂志。打字多了会“读不好书”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谭力海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团队4月3日发表于《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拼音输入会影响儿童阅读相关的神经发育。研究人员对9至11岁的儿童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探究拼音输入对他们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使用拼音输入较少的儿童,使用频繁的受试者在阅读任务中左额中回、左额下回和右梭状回区域的皮层激活模式较弱。另外,频繁打字的儿童左额中部区域灰质容量相对更小,而该区域对汉字阅读至关重要。“旁观”放疗的肿瘤细胞也会被杀灭,华科同济医学院新研究首次揭秘原理,恶性肿瘤有救了?2020年3月26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杨坤禹/金红林教授课题组原创性研究成果:“Irradiated 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mediate tumor eradication via cell killing and immune reprogramming”。该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放疗旁观者效应之谜。该研究首次发现,经辐照的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微颗粒(irradiated tumor cell–released microparticles,RT-MPs),是介导RIBE的主要成分,可通过导致铁死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重大进展,浙江大学杨波/何俏军/马胜林发现烟酸可逆转索拉非尼诱导的手足皮肤反应,造福肿瘤患者2020年4月15日,浙江大学杨波,何俏军及马胜林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s-HBEGF/SIRT1 circuit-dictated crosstalk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keratinocytes mediates sorafenib-inced hand–foot skin reaction that can be reversed by nicotinami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是索拉非尼诱导的HFSR的主要细胞靶标,其中可溶性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s-HBEGF)介导了血管内皮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串扰。巴斯德所肖晖发现cGAMP跨细胞激活STING抗病毒感染新机制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课题组在 Cell 子刊 Immunity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fer of cGAMP into Bystander Cells via LRRC8 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 (VRACs) Augments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阴离子通道LRRC8/VRAC是一个跨细胞膜转运cGAMP的转运蛋白,能将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cGAMP转运到非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信号和干扰素应答。这一发现展示出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独特机制,也为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湘雅医院陈翔/印明柱团队揭示新型抑制剂有效治疗黑色素瘤的核心机制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中南大学皮肤健康与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陈翔/印明柱临床转化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题为:Potent BRD4 inhibitor suppresses cancer cell-macrophage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主研发的新型BET抑制剂NHWD-870通过阻断肿瘤-巨噬细胞互作机制,为临床阻断表观遗传新靶点BRD4有效治疗黑素瘤为代表的实体瘤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该抑制剂较同类化合物临床活性提升了5-50倍,且可有效逆转肿瘤的耐药性,有望将晚期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一倍。天津医科大学尹海芳团队通过简单高效外泌体功能化方法,获得免疫原性更强的DC疫苗4月14日,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尹海芳教授课题组题为:Alarmin-painted exosomes elicit persistentantitumor immunity in large establishedtumors in mice 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一种简单高效外泌体功能化方法,获得了免疫原性更强的DC疫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胰腺癌和乳腺癌中介导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抑瘤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将为临床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手段和思路。梁冠翔等发现肠道病毒组在新生儿体内分段寄生的模式2020年4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梁冠翔作为第一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Frederic Bushman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文章“The stepwise assembly of the neonatal virome is molated by breastfeeding” 。该项目对几百个新生儿个体进行研究,采用大量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同时对近千生物信息学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肠道病毒组在新生儿体内分段寄生的模式,并发现母乳喂养对于潜在有害病毒在肠道寄生的抑制作用。刘洪/叶幼琼/韩冷合作揭示癌症免疫治疗的性别相关分子差异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刘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幼琼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韩冷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ex-associated molecular differenc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仔细分析了前人的荟萃分析,得出不同的数据集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作者进而挖掘了多个免疫治疗临床数据集,揭示了性别相关免疫因素对皮肤黑素瘤、肺癌等癌症抗PD-1 / PD-L1 应答率的影响,强调了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提供组学数据对了解性别对免疫治疗影响的重要性,为解决关于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分子差异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了最全面的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皮肤黑素瘤等肿瘤患者的个体化诊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袁晶课题组揭示疟原虫配子发生起始信号的调控机制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袁晶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An in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 GEP1 regulates xanthurenic acid inced gametogenesis of malaria parasi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疟原虫在按蚊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步-配子发生中受按蚊XA激活的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的激活机制。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团队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调控星状胶质细胞产生和其功能的机制。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员应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综述文章近日,储成才研究员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了题为“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ical nitrogen signalling network in plants”的综述文章,对以NRT1.1-NLP为核心的硝酸盐信号通路、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以及系统性氮信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对植物中不同层级的氮信号调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未来植物氮信号网络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致病新机制近日,PNAS在线发表了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陈剑平研究团队题为Distinct modes of manipulation of rice auxin response factor OsARF17 by different plant RNA viruses for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植物RNA病毒靶向同一个寄主抗病毒因子,干扰其功能从而促进病毒侵染的新机制。花中色素之类胡萝卜素的形成Lauren E. Stanley等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A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egulates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and Chromoplast Development in Monkeyflower (Mimulu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模式生物猴面花(沟酸浆属)中发现了一种对类胡萝卜素生成和有色体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蛋白。斯坦福研究:这个长寿基因,可能让高危人群“躲过”阿尔茨海默病携带一个拷贝APOE4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是其他人群的3倍多;如果携带两个拷贝,风险则飙升近10倍。而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的最新发现,如果同时携带另一种klotho基因变异,相当一部分APOE4携带者则不会患病。换言之,klotho基因变异可能起到了保护作用,是抵消APOE4影响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这一发现为患者风险识别、药物和疗法研发都提供了新洞见。出生后的皮肤生长机制及细胞动力学2020年4月6日,来自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Cédric Blanpain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Defin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kin Epidermis Postnatal Growth的研究论文,他们以小鼠尾巴和脚掌的皮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出生到成年这个过程中的现象及机制做了全新的解读。此前,Cédric Blanpain教授曾因证实癌症干细胞的存在而入选了2012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他利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追踪了小鼠的乳头瘤(一种皮肤癌的前兆)的增殖情况,指出大部分的肿瘤生长来自于类似保持皮肤健康的干细胞。斯坦福发明靠“菊花”识别用户的智能马桶,可对排泄物进行自动分析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一期上,有篇研究论文向读者介绍了一款新颖的智能马桶,吸引了很多人好奇的目光。发明这款马桶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支科研团队。与那些会自动清洗、烘干、除臭的普通智能马桶不同,这种新的智能马桶更关注你的健康,可以在你使用它时,连续不断对你的尿液和粪便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帮助你及早发现疾病迹象。哈佛研究:睡眠保持这个时长,帮助你远离糖尿病据一项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糖尿病护理》的研究显示,在成年早期至中期,保持恒定的7至8小时睡眠模式,可能会降低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睡眠时间持续5小时的人群,风险升高了43%;睡眠时间持续6小时的人群,风险升高了17%;睡眠时间持续8小时的人群,风险降低了4%;睡眠时间增加的人群,风险升高了33%;睡眠时间减少的人群,风险升高了32%。全新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Micro-C,让基因表达调控更清晰近日,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名为Micro-C。Micro-C可以达到单个核小体长度(~200bp)左右的分辨率,因此可以观察到许多更为精细的染色质结构。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一开尔文以上英国《自然》杂志15日发表的两项独立研究,成功演示了能在以现有运行温度的15倍温度下运作的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1开尔文以上被认为是该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将现有原型扩展至更大更强的量子计算机来说,研究结果将能带来极大影响。硅发光了!答案就在新型硅锗合金里最近,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发光的硅锗合金,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这种全新的材料可以为硅基光源开辟一条新的出路。而目前,团队正在用它创造一款能够集成到现有芯片中的硅基激光器。中微子或能揭示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一个国际合作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提出中微子的行为与反中微子不同,这或能解释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这项研究的实验在日本高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的T2K(东海到神冈)项目完成。这项实验结果的置信度为 3σ,仍未达到证实一项发现所需的 5σ 标准。但发表这项初步研究仍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未来的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提供了参考。《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众多因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带来一道曙光。由CIRC Therapeutics公司视网膜创新中心眼科专家Sai Chavala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技术,把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成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光的神经细胞。将这种改造后的细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失明小鼠得以重见光明!事关高校开学,两部委发布重要通知!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为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复学秩序,科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学生聚集性疫情发生,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状况、学生构成结构等不同特点,在前期已有防控方案基础上,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学生返校前、返校过程中、返校后需要落实的全方位防控技术措施提出要求,以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学校责任和学生个人责任,将聚集性风险降到最低。中国农科院1亿元启动自主科研计划4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投入1亿元启动科技创新工程2020年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将此称为“农科院的自主科研计划,是全院科研任务管理的核心之一。不论国家投入多少,我们先干起来,成熟一项启动一项”。“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网站上线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建的“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网站已初步建成上线。为推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根据西安交大与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协议,受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委托,西安交大承建该网站。网站建成后,将全面展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下高校间合作进展,服务中国—中东欧高校合作交流,助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我国“天地一体化量子实验室”战疫情“建设加速”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形如“E=hv”、总投资约70亿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团队已全面复工并“加速度建设”。他们正想方设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工期的延误,目标于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中国农科院启动一批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15日宣布启动一批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这些任务将聚焦三个方面: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高效固氮生物学、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部署,持续开展原创性探索与前瞻性研究;在畜禽良种培育、农业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部署,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农产品营养与安全、优质乳工程、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部署,创制一批重大技术产品。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4月15日上午,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院士专场活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在长沙市岳麓科创港举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90余位现场来宾和近40位网络参会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110多人观看了直播。直接对梯度下手,阿里达摩院提出新型优化方法,一行代码即可替换现有优化器优化技术何其多也!比如批归一化、权重标准化……但现有的优化方法大多基于激活或权重执行,最近阿里达摩院的研究者另辟蹊径,直接对梯度下手,提出全新的梯度中心化方法。只需一行代码即可嵌入现有的 DNN 优化器中,还可以直接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科学家揭示林火干扰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轨迹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褚海燕课题组以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历史样地(火后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为研究平台,探究不同土层中真菌群落随火后恢复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层,随火后恢复时间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剧烈变化;在土壤矿质层,腐生真菌群落随火后恢复时间的变化呈滞后效应。火后恢复时间和土壤碳氮比分别是驱动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血液检查预测癌症近日,美国肿瘤公司科学家Michael Seiden团队探索了几种基于DNA测序的癌症检测方法,有望在症状出现前就能检测出癌症类型。这项血液测试利用了4000人的血液样本开发,能检测出50多种癌症类型。其中,可以精准识别包括胰腺癌在内的12种重大疾病,而胰腺癌通常只有在晚期才能被诊断。傅廷栋: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处表示,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国家农业图书馆收集1995年至2018年世界十字花科作物育种领域发表的论文情况统计,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十字花科育种领域外文论文发表量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名列发文机构第一位。“以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在国际上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力。”

告之海曰

新技术新理念推动精准手术成为外科医生的日常临床实践

文献速递:福建协和规模性单孔胸腔镜肺癌切除,滨医附院Ⅳ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基于影像学和三维重建的精准术前评估使得外科手术精准化、高效率,外科医生如虎添翼。分享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最新临床学术论文,各专家团队规模性运用IQQA全定量三维重建技术于单孔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等各类精准外科手术,让癌症患者重获新生。IQQA平台在精准外科的普及运用为临床医师术前准确诊断、手术方案个体化规划和术中精准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一、在胸腔镜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单孔全胸腔镜在手术方面的优势逐步体现,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陈椿教授团队在既有的“单孔”+“精准切除”的基础上,将“IQQA智能三维全量化重建技术”和“联合降维法”相结合,逐步总结并提出“精准评估、精准规划、精准操作”的三精准肺段切除理念,将肺段切除术的微创化、精准化程度推上了更高层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肺癌患者的比重逐年增加。陈椿教授团队对比209例应用单孔全胸腔镜行肺叶或者肺段手术的NSCLC老年患者(老年组),以及同期行相同手术23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资料,探讨单孔全胸腔镜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这也是该团队在近年常规开展胸腔镜及机器人肺段手术的基础上,将IQQA智能三维全量化重建技术与微创胸腔镜技术深度结合的临床应用成果。单孔全胸腔镜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作者:张树亮,郑斌,郭飞龙,吴钟华,郑炜,陈椿《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2020年8月第7卷第3期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完成的209例应用单孔全胸腔镜行肺叶或者肺段手术的NSCLC老年患者(老年组),以及同期行相同手术23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资料,并进行对比。手术方式可见表1,两组观察指标见表2。肺段手术采用“降维法”处理段间平面,“肺膨胀-萎陷法”与“IQQA-3D影像系统”进行肺段间交界面的确定,术前利用IQQA-3D图像分析系统将2D图像处理为3D三维结构,通过导航系统与单孔胸腔镜的相结合来引导手术。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改为三孔或中转开胸的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肺部感染、肺漏气、房颤、肺栓塞等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手术在对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之间围术期的疗效相当,能给老年患者带来较大的手术收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信息技术高度发展,3D导航技术的出现使单孔胸腔镜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大大增加。将单孔胸腔镜与3D导航技术相结合可以为老年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收益。本中心采用IQQA-3D图像分析系统对CT二维图像进行转化分析,根据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走向路径仔细、准确地划分出肺部结构、节段平面,并将其转化为3D立体图像准确地描述肺内结构。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准确地将病变定位到亚节段层面,并在病变周围显示精细的解剖结构,进一步缩小了手术切除范围,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肺功能。其次,IQQA-3D图像分析系统具有模拟手术功能,可以虚拟离断目标肺 静脉、肺动脉,为外科医生设计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客观的图形决策依据。此外,IQQA-3D图像分析系统可以为制订手术计划提供非常重要的定量信息,例如病变的体积、每个肺段的边界等。将这一技术与单孔胸腔镜相互结合,能够提高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特别是对部分肺功能差而不能忍受肺叶切除术,但可以承受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有了手术的可能性。这样能尽可能地保留肺组织,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从而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手术收益。”“单孔胸腔镜下通常采用‘联合降维法’来确定肺段间交界面,在手术之前,利用IQQA-3D图像分析系统将2D图像处理为3D三维结构,通过导航系统与单孔胸腔镜的相结合来引导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则使用超声刀沿着段间平面将段间 3D解剖结构分离成一个平面,超声刀以高频振动的能量可以使精确切割和有效止血同步进行,不产生焦痂,保证了术野以及深部操作的精确性,如此使得3D结构还原为2D平面结构,然后通过直线切割缝合装置进行精准处理。这不仅可以确保精确切除目标肺段,还可以使创面清洁干净,余肺舒展、膨胀良好,最大程度地减少肺功能的丧失。”二、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HCCA)因肿瘤累及左右肝内二级胆管,之前一度被认为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近期的Meta分析显示,手术切除Ⅳ型胆管癌可改善患者存活率,是治疗该病的有效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将肝切除术作为Bismuth Ⅳ型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首选方法,并在术前运用IQQA精准手术规划平台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肝切除术作为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首选方法的探索作者:王学文,李晗,吴燕彬,牛洪凯,孔令群,成雨《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年9月第36卷第9期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11例Bismuth Ⅳ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切除术,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利用IQQA精准手术规划平台及吲哚菁绿清除实验评估术前肝脏功能(图1)及切除方案,如果肿瘤超过保留侧胆管分离极限点则放弃手术。所有患者均行肝切除术,即包括肿瘤连同左半肝、尾状叶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容物(除外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一并切除,十二指肠上缘切除胆总管,其中3例患者接受了部分血管切除和重建,2例患者在没有重建的情况下进行了肝动脉切除术。探查11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平均为24.3(16.0 ~ 36.0)mm。手术时间平均为251(200~350)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为286(150 ~550)ml(表1)。11例患者的术后资料及生存曲线图见(表2,图3)。术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肝脏外科医师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准确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IQQA精准手术规划平台能够快速测得较为精确的肝脏体积。本研究运用IQQA平台精确、直观地评估出了残余肝脏的体积,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了小肝综合征,保守治疗后好转,避免了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结论:“总之,肝切除术可以作为Bismuth Ⅳ型HCCA治疗的首选方式。详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完善的术后处理,不仅能够实现Bismuth Ⅳ型HCCA 的根治性切除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延长总体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