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10日讯(通讯员 陈昊 张贺明 记者 刘思佳)近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的《图书馆》成功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核心期刊。这也是《图书馆》连续9次入编北大中文核心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编写,是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旨在为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与订购、为读者导读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11月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正式启动研制工作,在以往8版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研制方法,在对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期刊、博士论文、会议)、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专家定性评审,最终评选出核心期刊。自1973年创刊以来,《图书馆》始终坚持人文关怀和技术驱动并重,关注学科前沿,于2020年度推出了突发公共事件研究、数字人文、文旅融合、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数据开放、图书馆标准研究等多个专题,紧跟时代脉搏,杂志影响力稳中有升。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图情档类)排名上升至第15位,重新进入A档。湖南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图书馆》将以此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为契机,继续提高刊物质量、提升刊物品牌,严把质量关、强化选题策划、注重宣传推广,力争引领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下,全民阅读俨然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移动阅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处于“无处不阅读”的环境当中。近日,为了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浙江图书馆联动全省公共图书馆(含少儿馆)开展的浙江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再次推出了以“阅读,悦自己”为主题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阅读,悦自己——跟着布可做研究”线上互动H5正式上线发布。此次“跟着布可做研究”主题的线上H5互动,以技术为载体,依托互联网思维,集卡通互动、在线寻宝、区域定位、学术指引与移动阅读等功能于一体,以推广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术期刊使用为基本目的,通过寻找锦囊及挖掘宝箱的方式引起用户传播。全省11个地市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H5互动上线后覆盖省内各地市,联动媒体进行宣发配合,全省人民助力阅读。截至活动结束,全省助力达383189人次,达到活动预期效果。活动加快了学术研究内容获取途径的普及,扩大了浙江图书馆及全省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曝光率和影响力,为数字阅读推广实现了自身传播价值。与此同时,活动以“阅读·悦自己”为主题,以设计为媒介,进行了亲和、有趣、可人、实用的吉祥物“布可”的衍生周边及四季海报设计,配以“布可”阅读的不同阅读场景,揭示阅读随时随地的陪伴,从而激发共鸣,于社交媒体上引发传播,带动品牌话题声量,真正实现了文化伴随阅读,阅读融合文创的互联网“阅读+文创”模式。据悉,“阅读·悦自己”系列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源自2017年,随着系列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已成为浙江省面向全民的重要数字阅读推广活动之一。后续,浙江图书馆还将联合浙江各地市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悦自己”系列活动,让优质数字资源和高效便捷的多样化服务惠及全省人民,力求以通过简单有趣的形式,让更多的参与者爱上阅读、爱上研究,进而助力打造书香浙江,推进文化浙江的建设,助推全民数字阅读浪潮。
《文献》杂志2020年第6期封面文献学基础专刊目录学研究专栏导言 吴格《四库全书》提要文本系统例说 许超杰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提要文本存在颇多差异,前人往往将其归结为不同时期对提要文本的修订。但这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则提要可能具有多种提要稿,即不同的源文本,而不同的源文本也产生了不同的提要文本系统。本文以《孝经大义》《孝经注疏》《周易旁注前图》《革除遗事》等为例,指出提要文本之间巨大的差异并非是流传、修订产生,而是由于提要稿依据底本不同所致。进而指出存在不同分纂官分别为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撰写的分纂稿、不同分纂官为同一种书的同一版本撰写的分纂稿、同一分纂官为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撰写的多种分纂稿等三种产生不同源文本的情况。提要文本系统的提出有利于推进《四库》提要研究的立体化与精细化,进一步深化《四库》提要研究。关键词:《四库全书》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统 底本作者简介:许超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学术史。张金吾抄录书籍考——基于《爱日精庐藏书志》与相关题跋的研究 李文洁内容摘要:本文依据《爱日精庐藏书志》对藏书来源的记录,概述张金吾从私人藏书家处抄录书籍的基本情况。着重以张金吾从黄丕烈处传录的书籍为考察对象,结合题跋资料及相关书籍的存世情况,逐一梳理其抄录情况以及抄录书籍的来源和去向,从而部分地还原了张金吾借抄黄丕烈书籍的情形。研究过程中发现,黄丕烈旧藏书籍在当时曾被多位藏书家传录,形成了具有同源关系的多部抄本,这为辨别清抄本及其来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通过二人传录书籍的实例,也可更好地了解当时藏书家以借抄来互通有无的现象。关键词:张金吾 《爱日精庐藏书志》 黄丕烈 书籍来源 借抄作者简介:李文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籍版本、藏书史。《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的文献价值 赵嘉内容摘要:《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为佚名所作稿本,记录了杨氏抵押在天津盐业银行的海源阁遗书共97 种,其价值尚未被揭示。通过对《书目》中著录古籍的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史料分析,可以推断出《书目》的作者应是民国时期版本学家傅增湘。《书目》是傅氏在盐业银行访书时的记录。这部目录的存在,不仅可以丰富对访书类型目录的认识,同时,其对海源阁藏书的细节著录也完善和更正了以往的相关研究,值得注意。关键词:《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 傅增湘 海源阁 访书目录 古籍版本图录作者简介:赵嘉,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本目录学、藏书史。写本与印本《孟子》单疏本蠡测——以南宋越刊八行本为中心 王耐刚内容摘要:十三经中惟《孟子》单疏既无传本又无刊刻之文献记载。后世文献或有著录《孟子》单疏本者,但多不可信。本文从文献考证出发,釐清后世文献所见《孟子》单疏本之源流,明其为注疏合刻之传本。又进一步以版本研究为切入点,从传世《孟子注疏》诸本的差异中寻找线索,考论《孟子》单疏本存在的可能性。关键词:《孟子》单疏本 八行本 十行本 版本校勘作者简介:王耐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四书学文献与明清学术史。国图藏残宋本《中兴两朝编年纲目》《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版本初探——以国图藏本为线索 雷震内容摘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是一部记载南宋高、孝两朝历史的纲目体史书。此书现存残宋本一部、影宋抄本三部。经比较发现国图藏抄本文本错误较多,《中华再造善本》以此本配补残宋本影印似有不妥。国图藏影宋抄本之底本,来源于一个与残宋本同源的本子,该本即刘时举编《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所引之本。通过比对异文叶内容,本文认为三部抄本同出一系,与残宋本有紧密又有区别的血缘关系。在南宋后期,至少有三种《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存世,三种版本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刷印时漏刷版片造成的。这些结论对今后继续深入研究《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的版本、流传等问题有所助益。关键词:《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残宋本 张金吾 张蓉镜 陆心源作者简介:雷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代文献和政治制度史。《类说》天启刻本系统学术价值再探 关静内容摘要:学界一般认为《四库全书》本《类说》源自天启刻本,但令研究者困惑的是文渊阁本文字似又较天启刻本“整齐”。通过对不同藏本进行比对,可证实天启刻本有早印、后印的区别,二者之间存在条目差异。四库本底本为早印之天启刻本,而大陆学界普遍使用的国图藏本乃后印本。因此,本文所云天启刻本系统包括天启刻本、以之为底本的四库本以及由此衍生的影印本、校注本。近年来,学界对该系统《类说》的问题渐有察觉,但其学术价值尚未被正确认识。本文引入大量《类说》抄本比勘后指出:天启刻本系统存在引书数量减少,出处有误;分卷擅自拆分,卷次混乱;撰人著录删而未尽,信息错用;条目大量遗漏,顺序不同;文字脱衍讹误,随意妄改等问题与不足。最后重新评估该系统《类说》的学术价值。关键词:曾慥 《类说》 天启刻本 四库本作者简介:关静,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小说文献学。惠栋《春秋左传补注》版本考述 樊宁内容摘要:上海图书馆藏惠栋《春秋左传补注》稿本是该书目前可见的最早文本,颇具学术价值。据稿本可知此书初名《春秋左传考》或《春秋考》,与《九经古义》初稿《九经考》是同一系列著作,皆撰于雍正十二年(1734) 以前,而稿本的修订部分则完成于乾隆八年( 1743) 或稍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文藻首次付梓此书,字体清晰,内容完整,讹误较少,堪称精美。《四库全书》本以李氏刻本为底本,二者基本一致。《贷园丛书》本和《皇清经解》本皆有不同程度的墨钉与阙文,影响了版本价值。《墨海金壶丛书》本和《守山阁丛书》本则经增删改动,错讹之处较多,版本价值最劣。比勘《春秋左传补注》稿本与刻本,发现二书内容存在诸多差异,故李氏刊刻所据的底本很可能非此稿本,且多种迹象表明,李氏刻本似未经惠氏最终修订。如整理此书,应当选择李氏刻本为底本,以稿本、《四库全书》本等为参校本,还要参考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卢文弨批校本。关键词:惠栋 《春秋左传补注》 稿本 刻本作者简介:樊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版本目录学,清代经学史。《皇清职贡图》刻本考述 黄金东内容摘要:《皇清职贡图》版本情况复杂,不仅有彩绘本、写本、刻本三个版本类型,而且每种类型中又有不同的版本。刻本形式的《皇清职贡图》由于易于复制,有利于扩大传播受众和地域范围,成为彰显朝廷权威、颂扬帝王功业的最佳工具,不仅有乾隆殿本和嘉庆增补重刻本,而且出现了翻刻本。三种刻本完成时间及相互关系为: 乾隆殿本完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庆本是在乾隆殿本基础上增补的重刻本, 完成于嘉庆十年(1805);翻刻本以嘉庆十年重刻本为蓝本,并抽掉了嘉庆时期的内容冒充乾隆殿本,以达到炫耀或牟利之目的。目前已有考证成果及著录为乾隆武英殿刻本者其实多为嘉庆翻刻本。《皇清职贡图》的创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动机。关键词:《皇清职贡图》 武英殿刻本 重刻本 翻刻本 政治动机作者简介:黄金东,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北大图书馆藏姚锡光《筹陆军刍议》及其史料价值 彭贺超内容摘要: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筹陆军刍议》,一函一册,收录了《拟订陆军纲要一门说帖》《全国陆军章制总目》《全国陆军纲要第一》《拟订陆军官职阶级议案》等条陈。该书是光绪三十年(1904) 姚锡光奉练兵处会办大臣袁世凯之命撰写的中国陆军改革草案,既揭示了清末新军制度的来源途径及练兵处幕后人物的活动,也弥补了姚锡光仕途轨迹中缺失的某些环节,有助于深化清末练兵处及姚锡光的研究。关键词:《筹陆军刍议》 姚锡光 袁世凯 练兵处 新军作者简介:彭贺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政治史、军事史。柯劭忞批注本《春秋穀梁传注》柯劭忞《春秋穀梁传注》的成书、刊行与版本差异 张鸿鸣内容摘要:柯劭忞所撰《新元史》是元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但柯氏用力甚多的《春秋穀梁传注》却并未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甚至在数次影印与现有不太多的研究成果中,对其版本与刊行时间的判断多有错误。本文通过分析柯劭忞交游,对勘《春秋穀梁传注》的两个版本,认为《传注》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前后,初版很可能是在廉泉帮助下于文明书局排印出版。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 根据柯劭忞增删后的《春秋穀梁传注》定稿重新排印出版,并作为《柯凤荪先生遗著》的第一种发售。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柯劭忞批注本初版《春秋穀梁传注》,是柯氏较早的批校本,虽非最终定本,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校勘价值。关键词:柯劭忞 《春秋穀梁传注》 文明书局 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作者简介:张鸿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古籍版本学、经学文献和金石学。校勘理论“窜句脱文”及“错误一致原理”与通俗小说版本谱系考察——古典文献基本原理例说之一 赵益内容摘要:西方校勘学总结的Homoeoteleuton 和中国校勘学总结的“ 涉上下文而脱” (“ 因同字而脱字”)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表现为“ 窜句脱文”,是一种具备明确致误之由和较高复杂性的抄写错误,可以运用“错误一致原理”进行通俗小说版本谱系的考察。运用“错误一致原理” 考察版本谱系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具有鲜明的方法特点,可以发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考察《水浒》简本的“窜句脱文”并运用“错误一致原理”进行推理,即能得出关于《水浒》简本系统的一些重要结论。版本谱系考察中的“ 错误一致原理”是古典文献基本原理之一,文献研究者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关键词:窜句脱文 错误一致原理 版本谱系 通俗小说作者简介:赵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专栏导言吴 格本期刊载目录学研究论文三篇,时代分别关乎清乾隆、嘉道及民国三十年代,讨论涉及《四库提要》文本系统、《爱日精庐藏书志》撰者张金吾之抄书活动,及清季四大藏书之一海源阁藏书散出期间之记录,均属中国目录学、藏书史的热点课题。兹经作者爬梳史料,切换角度,深入研究,所获足以发人思考,益人心智,披读之下,感慨良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提要文本系统例说》一文,受已故刘浦江先生对《小字录》诸提要研究之影响,进而提倡对《四库全书提要》文本系统之关注。对于《四库提要》诸文本存在之差异,作者认为“前人往往将其归结于不同时期对提要文本的修订,但这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则提要可能具有多种提要稿,即不同的源文本,而不同的源文本也产生了不同的提要文本系统”。作者以《孝经大义》《孝经注疏》为例,“指出提要文本之间巨大的差异并非是流传、修订产生,而是由于提要稿依据底本不同所致。进而指出存在不同分纂官分别为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撰写的分纂稿、不同分纂官为同一种书的同一版本撰写的分纂稿、同一分纂官为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撰写的多种分纂稿等三种产生不同源文本的情况。”同书而提要有多稿,多稿或出一手、或出众手,揆诸事理,合于常识,结论应予支持。至于认为“提要文本系统的提出有利于推进《四库提要》研究的立体化与精细化,进一步深化《四库》提要研究”,则何谓“立体化”,如何“精准化”,尚待付诸实践。依个人经验,官修大典一经结束,未必会有意保留纂修过程中各文本。今去乾隆后二百馀年,《四库提要》之源文本及各阶段中间文本,必有缺失。如承认源文本及中间文本之缺失为实况,是否对构建不同的文本系统仍具信心?如认可现存《四库提要》诸抄本分属不同之源文本,是否即能达成研究“立体化”和“精准化”?顺便说来,通行本《四库提要》以外,南北图书馆近年所发现之若干《四库提要》抄本,介绍者之定名与阐释,是否皆准确可信,足以支撑文本系统之建立?进而言之,呼吁建立《四库提要》之文本系统,是否较之对《四库提要》内容之研读更为紧要?《爱日精庐藏书志》《张金吾抄录书籍考—基于<爱日精庐藏书志>与相关题跋的研究》一文,统计《爱日精庐藏书志》入录诸书之来源,指出张金吾所著录之善本中,至少有五分之一弱,为得自“缮抄秘阁”“假录相知”之传抄本,说明直至清代中期,传抄仍为藏书家增益图书的必须手段。作者利用馆藏,深入考察张氏自黄丕烈处传录之图书多部,结合两位之藏书题跋等数据,梳理各抄本之来源及去向,以张氏大量向黄氏及他人借抄图书之事实,展示当日藏书家之间互动情景。作者又指出,士礼居所藏珍本先后经藏书家传录,造成存世诸抄本之同源关系。今日读者对于抄稿本、抄本之认识,一般依赖图书馆目录之指引,而图书馆古籍馆员对于稿本、抄本之鉴定著录,向来为工作难点。充分利用联合目录及藏书题跋,厘清抄本之来源及复本,给抄本以恰如其分之版本判断,仍是一项远未完成的使命。图书馆近年所从事古籍普查已获阶段性成果,初步厘清古籍存量后,接续之任务,自应对古籍尤其是善本之底本来源、流传途径等,有更深入的研究与介绍,为存世典籍建立各自身份之准确档案。《南京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的文献价值》一文,利用新近影印面世之《天津盐业银行存库海源阁书目》,发现所著录当时抵押于天津盐业银行之宋本三十三种、元本二十三种、校本二十一种、抄本十九种,明本一种(合共九十七种),乃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源阁藏书流出时之珍贵记录。海源阁藏书之散出及日后入藏北图,是近代藏书史中重要事件。作者通过查证《书目》中著录之古籍,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推断其出于民国间版本学家傅增湘之手。《书目》系傅氏访书盐业银行时匆匆所记,虽体量不大,且非严格意义之书目,属于藏书家之“访书记录”,及其流传后世,却可为追踪海源阁藏书流散过程补充若干细节,正所谓竹头木屑,各有其用。此本见于《南京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非遇识者,极易为人忽视。南图收藏此本数十年不失,今将其选入《丛刊》,公诸于众,真称文献之幸。图书馆人守护之功,又因文献学者之重视,据此戋戋小册,逐条爬梳,追根寻源,还原出海源阁藏书散出时周叔弢、傅增湘等前辈学人先后至盐业银行访书等细节,遂令此本久晦之后,仍不失其用。观此图书馆人与文献学人之良性互动,不禁令人额手称庆,赞叹不已。本期为“文献学基础”专刊,文章选题分别属于目录、版本、校勘这三个文献学最基础的分支。文献学为从事古代文化研究之基础学科,久已成为通识,而目录学又为基础之基础,日益引人重视。本栏目所收论文三篇,皆能从目录出发,以小识大,不厌其烦,借目录以探讨图书流变,揭示学术脉络,从而践行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传统。文献不亡,学术常新,目录学研究贯穿古今,风清气正,后来居上,正未有竟期。
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Smart Library) 概念源于艾托拉的 《智慧图书馆: 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2010 年,严栋以一篇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文章正式拉开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帷幕。之后,智慧图书馆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图书馆领域的“明日之星”。 那么,智慧图书馆究竟有何“智慧”?国内的研究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该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又有哪些?各研究机构以及学者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哪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在何处?不少学者通过综述研究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但以定性分析和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增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状况。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2017年4月17日进入国内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期刊数据库”,点击【高级检索】,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选择【精确匹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8—2017年的454条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将与所选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删除,余下2010—2017年434篇相关文献。继而,将上述434篇相关文献进行Refworks 格式保存,并通过CiteSpace自带的转换工具将转换后的434条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以及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等。1.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CiteSpace软件是以Java环境为基础运行的一种定量化研究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情况的信息可视化工具,该软件的研发者是著名的美国Drexel大学的陈超美博士。通过CiteSpace综合分析文献信息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识别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趋势。2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描述2.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研究成果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加以展示,所以,本文统计了我国年度发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图1显示,2010年CNKI期刊论文库开始出现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图书馆学刊》于2010年刊发了由严栋创作的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国内第一篇慧图书馆研究文献。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研究智慧图书馆论文数量增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10-2012年和2013年至今。在2010至2012年间,文献的发表量一直很少,且文献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2013年之后,我国智慧图书馆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发文量高达136篇,且CNKI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智慧图书馆相关论文有望达到172篇。由此可见,国内智慧图书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2.2 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进一步展示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2.2.1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高产机构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机构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湖、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它们发文量依次为5、5、5、4、4。而且,发文量前五名研究机构中只有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过合作。由此表明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机构并未形成体系,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不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阻碍研究工作进展。2.2.2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作者的贡献,尤其是高产作者。自2010年开始,我国有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其中,发文量较多的研究人员主要有黄辉(5篇)、沈奎林(5篇)、邵波(5篇)、吴海茹(4篇)、邱圣晖(4篇)、曾子明(4篇),而其余作者的发文量均小于4篇。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正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很多相对稳定的科研合作群体,发文量较多的几位作者几乎未曾与其他作者进行合作,而其它发文量较少的作者更是缺乏彼此间的合作,整体而言作者都比较分散,作者的科研合作群体有待形成。2.2.3 “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从学者黄辉的研究方向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代表其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智慧图书馆、云计算、架构模式、标志物联网、beacon。学者沈奎林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图书馆建设、云计算、rfid、虚拟化、射频识别、图书盘点、图书馆、机器人。3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所谓研究热点,即指一定时间段内被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也即,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常而言,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运用 CiteSpace 分别绘制上述时间段内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服务研究。3.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层面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特点、智慧图书馆内涵以及价值等理论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等应用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性研究。(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等理论类文章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较多。严栋最早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进行阐述,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图书馆打造成集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模式于一身的新型图书馆,后续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进行扩充,并进一步研究其特点及价值。如董晓霞、龚向阳等(201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赖茂(2015)《智慧图书馆特点浅谈》;王世伟(2012)《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刘伟(2015)《浅析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孙利芳、乌恩、刘伊敏(2015)《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汪容(2014)《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王世伟(2017)《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张晓慧(2013)《智慧图书馆的精神与使命》。(2)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等应用类文章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尝试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设计方案等实践应用类话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如邱圣晖(2016)《试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吴海茹、刘玉美(2016)《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服务途径实现》;沈奎林、邵波(2015)《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黄辉(2014)《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化提升策略研究》;郝大伟(2017)《新时期智慧图书馆构建途经研究》;张际(2015)《智慧图书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姚川军(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马惠(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张新娜(2014)《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3)智慧图书馆研究背景、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类文章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进行研究,认为“智慧地球”、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理念催生了智慧图书馆,而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探索并展望未来发展。如黄辉(2014)《试论智慧图书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改进策略》;叶素萍、李东、张志广(2015)《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骁骁、韩海涛(2016)《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范兴丰(2017)《中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智慧化发展趋势探析》;王静芬(2017)《国内智慧图书馆主流研究及研究趋势》;李显志、邵波(2013)《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周瑞华、孙海英、宗明国(2014)《论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唐立芳(2014)《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武龙龙、杨小菊(2013)《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胡浩男(2016)《智慧图书馆发展及问题探究》。3.2技术研究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其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维度,也即相关技术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1)物联网,即所谓的基于互联网无限延伸拓展客户端至任意物品间所形成的信息互通网络。不少学者认为,物联网将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底层支撑技术大行其道,并对如何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研究,如黄辉(2014)《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架构研究》;丁悦梅、李长明(2016)《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工作》;许艳丹、张前进(2016)《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唐亦玲(20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严栋(2010)《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2)rfid(射频识别),即所谓的智能化技术。研究人员对RFID技术的相关原理进行介绍,并探索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管理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赵华、沈奎林(2016)《图书馆应用RFID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沈奎林、邵波、陈力军(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沈奎林、邵波等(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马洪波(2016)《高校RFID智慧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虎啸(2016)《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2015)《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苏建华(2015)《图书馆RFID建设的新思路——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钱理峰(2012)《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陈嘉懿(201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袁志秀(2014)《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3)大数据,开启了图书馆转型的新时代,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增长点。学者们指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智能化服务的实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并尝试探索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思路及存在的诸如大数据处理能力欠缺及区域数据智慧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如黄辉(2016)《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层建设》;邱圣晖(2016)《探析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潘红、卜磊(2016)《试论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曾洁(2016)《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探析》;阮舰(2016)《论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陈卫静(2015)《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分析》;陈巧玉(2015)《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门户》;李浩(2014)《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4)云计算,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式,凭借其按需配送共享资源及信息的特点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计算模式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了应用云计算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设计策略。如邱圣晖(2015)《云计算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罗桦、陈勇、张清(201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创新》;赖群、黄力、刘静春(2012)《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王晴(201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构建》。3.3服务研究智慧图书馆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为建设理念,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只是以理论设想为主,缺乏指导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文章。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涵盖服务模式以及图书馆馆员两方面。(1)智慧服务学者们阐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特征和本质,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面向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并探索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方式,总结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策略,完善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如张延贤、王梅(2013)《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杨雪(2016)《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勾丹、崔淑贞(2016)《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陈大军(2017)《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孙雨、陈凤娟(2015)《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陈远、许亮(2015)《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袁红军(2017)《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析》;王杉(2013)《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三种形态的分析与评价》;万乔(2015)《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2)个性化服务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的概念与特征,提出该服务模式的构建方法,分析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也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如刘敏(2016)《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研究》;黄辉(2015)《探索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潘杏仙、康琳、宛凤英(2016)《智慧图书馆个性用户分析及培育思路构想》;曾子明等(2016)《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马晓亭(2014)《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QOS保障研究》。(3)创新服务分析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平台、创新服务的不足,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开展创新服务的策略以及实现途径。如张晴、陆妍、陆素梅(2016)《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祁宁(2016)《数字阅读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温怀琴(2016)《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蒋玲(2013)《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胡海燕等(2014)《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4)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及管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支持,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员的探讨主要为智慧馆员的含义功能、智慧馆员的培养目标、策略,以及对图书馆员新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此外,学者也对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的含义、特征、模式及发展进行研究。如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2016)《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郑怿昕、包平(2017)《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姜永英(2016)《浅论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甯佐斌(2015)《智慧图书馆员素质培养浅析》;李安(2015)《浅谈智慧图书馆中智慧管理的实现以及智慧馆员的培养》;马明霞(2014)《智慧图书馆员的内涵与提升途径》;万乔(2015)《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馆员角色定位与培养方向》;陈星星(2015)《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及制度建设》;王婷婷(2013)《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王彩虹(2014)《依托智慧图书馆探索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策略》。4 结语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008-2017年4月期间学者们发表在国内知网的智慧图书馆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最终获取434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总体而言,国内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首先,通过刻画智慧图书馆论文分布时间、高产作者共现、高产机构共现以及作者与术语混合共现网络,描绘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尚在探索核心研究内容,研究机构、作者并未形成体系,彼此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三个层面的研究热点主题,即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服务研究。具体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智慧图书馆构建、设计、实践,智慧图书馆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智慧服务、创新服务、个性化服务、智慧馆员研究等。虽然,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尚短,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实践性研究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题并非清晰明确,彼此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也正是本研究将研究热点分为三个层面的原因。而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已经由理论研究逐渐向深层次渗透,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水平。上述前沿主题以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为主,其发展前景与研究空间不可限量。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逐渐由理论研究过渡到应用性研究。在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中将融入更多的智慧技术、互联系统、智慧服务,并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相互配合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同时,智慧技术也将从服务环节逐渐延伸至资源建设与加工等环节,渗透到图书馆的各机构、部门、岗位等。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中依据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不但是智慧服务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伴随智慧时代的到来,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数字图书馆升级到智慧图书馆,把握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 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Eugene Garfield( 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 1945 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 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 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 Key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 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SCI、SSCI交叉关系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1] )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 1963 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 SCI论文 ”。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 年,ISI推出了SCI 的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15.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4%和4.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章内容、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并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不管是读硕读博,还是评职称,只要一脚踏进了学术圈,那真的满眼都是北核、SCI、CSSCI……毕竟,人在学术界飘,免不了发论文!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今天后学君就跟大家聊聊国际顶尖期刊SCI和国内的七大核心期刊!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权威检索工具,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作为检索工具,SCI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的引文索引,让SCI超越了它本身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的功能,成为了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了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了个人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影响因子ISI每年还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多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成为了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国内七大核心期刊目前,国内一共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如果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即为双核心期刊。来源于搜狗微信搜索南大核心南大核心,又称“C刊”,是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简称,“C刊”专指CSSCI期刊。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南大核心,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地区、高校机构进行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北大核心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期刊”,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来源于搜狗微信搜索北大核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参考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其目录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几年调整一次,目前最新版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区别南大核心目前是各高校认可度最高的核心目录,入选难度高于北大核心,但它仅是人文社科领域期刊的一种评价指标,对理工农医类期刊并无评价效力。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北大核心的评价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期刊,同时也包括理、工、农、医等领域的期刊。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来源于搜狗微信搜索CSCD被誉为“中国的SCI ”,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理化、生物学、医药卫生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统计源期刊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目录每年调整一次,由国家科技部委托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简称中信所)发布。来源于搜狗微信搜索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的数据来源,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每年公布1次,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期刊影响力SCI收录的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有些很好的国内中文期刊也被SCI收录,所以有些国内的核心期刊也有可能是SCI。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一般来说,SCI的影响力比国内核心期刊的影响力要高一些,当然两者的发表难度都非常大,所以不少作者也会选择难度低一点的国际普刊。国际普刊虽说是普刊,但优势也不少:1、国际普刊对作者的单位、身份没有限制;2、国际普刊面向全球公开发行,可以扩大文章的国际影响力;3、文章发表后,可被Scopus, Google Scholar, DOAJ, CNKI, WorldCat, ISI等数据库收录;4、国际普刊的加分比部分国内的省级、国家级期刊加分都要高,和北核、南核相差不多;5、国际期刊加分高,版面费却比较低,性价比较高;顶尖刊物发表太难,国际普刊就成为了很多作者的选择,毕竟性价比摆在这里,这么看下来,学术圈热衷发国际普刊不是没有道理,而且很多专业领域或者单位对于国际普刊也是认可的。总而言之,SCI和七大期刊很好,国际普刊也不错,怎么选,看自身条件和需求。
7月1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研制的“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正式上线。融媒体时代,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传播、小屏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改革的主攻方向,CSSCI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将媒体融合技术深度应用于学术集刊出版、传播,是对传统数据库功能的拓展和提升,是以媒体融合手段搭建的学术传播崭新平台,是实现学术资源通融、学术内容兼融、学术传播互融、开放存取共融的探索性尝试,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适应融媒时代改革发展的创新成果。“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首批入藏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近百种最新出版的学术集刊,专设集刊主办机构展示板块,增强“互动留言”功能,加强编辑与作者的交流沟通;设置“出版物简介”介绍学术集刊基本情况、征稿启事、格式规范等;研发“顺序阅读”功能、“目录导览及选择阅读”功能,方便读者自主选择阅读;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了语音合成、文字识别等人工智能手段,研发“背景乐陪伴阅读”功能、精选文章 “AI朗读”功能,方便广大读者使用。“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采用知性棕色调,大气庄重,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重点设计了手机端页面,解决了移动端功能和适配,PC端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网页版进行访问。“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的上线在学界、出版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徐以骅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看来,“南大评价中心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用心构思、制作优良,内容精选,使用便捷,页面左侧还有隐藏式弹出菜单,费时不多便可对相关集刊有相当直观和全面的了解,而背景音乐和顺畅的AI朗读功能更是其中的亮点。该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将国内社科集刊的推广工作提升了一个台阶,方便了这些集刊的广大读者,为我国社科集刊出版界贡献了一个实用友好的学术公共产品。随着收录集刊的增加、内容的扩展以及方式的改进,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对我国社科期刊出版工作将会有更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陈恒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认为“学术集刊是学术发表和交流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的建立,使过去相对分散的学术集刊资源汇聚到了一个数字平台中,极大便利了相关学术资源的查阅与利用,是一件嘉惠学林的美事。”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副主任秦瑜明教授表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立以来,聚焦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积探索融合媒体服务社会发展的传播模式及未来形态范式。实验室与CSSCI深度合作研发“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旨在拓展学术传播新形态和新思路,也希望能以此为起点,对新的媒介环境中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传播进行更具现实价值的探索。近年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积极加强与国内媒体融合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力求通过媒体融合技术以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及时的传播时效和更灵活的互动交流方式传播高质量学术内容,贴近学界,服务学界,彰显作为学术发展“记录者”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负责人认为,“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是顺应学术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探索性尝试,是CSSCI奋进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术研究的创新举措。相信只要有关各方协力同行,一定能构建成一个包括作者、编者、读者和出版机构在内的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共同体。(付文)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 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 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 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 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近期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 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 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 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 增刊根据新闻出版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章内容、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并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问:期刊有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答:目前,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针对学术水平评上,新闻总署从未给期刊划分过等级 ,但是从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为了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所以 有了大家口中 的省级和国家级 。问: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省二级期刊”等字样,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关吗?答:这个不能完全以此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因为一些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管理部门每年对本地的期刊进行综合评比,但是 各个地方评比的标准不一样,有的是从期刊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有的是从期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问:“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答:所谓的“核心期刊”就是由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不是新闻总署去评定 “北大核心”: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问: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有无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答:首先衡量学术期刊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并不能单一的从出版管理部门这一角度去衡量。问: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是否可以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是比较高的?答: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评奖活动的奖项的期刊,是全国期刊中的优秀期刊,其总体质量应当说是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好的。但是,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将均是每两年评比一次,其中对学术类期刊的评选也是从总体质量来考虑的,并没有对获奖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专门的评估。期刊获得的这些荣誉都是阶段性的,并不是期刊的终身荣誉。如果在下一个评奖年度未获得奖项的,就不再是获奖期刊了。所以,如果将期刊的是否曾经获奖与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持钩,也是不科学的。“
大洋网讯 记者13日从番禺区文广旅体局获悉,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工程进展顺利,新馆定位国家大型一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计划2021年建成试运行,建成后将成为番禺区的地标性建筑。2021年底,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将全面对外开放,馆内将建设番禺人文馆。番禺区图书馆方面发布公告称,为了全面、系统收藏番禺地方文献、非遗传承人的相关书籍、音像资料及作品,丰富番禺人文馆的特色馆藏,对番禺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加以保护和利用,以便更好为番禺区建设提供服务。经研究,番禺区图书馆诚意向社会各界及相关单位征集地方文献资料。一、征集内容(一)在番禺(含区、市、县、郡等,下同)工作、生活或祖籍在本地区的人士的著作(著、编、译、合作均可)或撰写后未出版的手稿、日记等;历代本地名人的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书画作品等;(二)非番禺籍人士所写有关番禺地区人、物、事的著作;(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团体等出版的各类公开或内部资料(如书籍、期刊、报纸、方志、统计图表、票据、画册、乐谱、简报、信息、通讯、资料汇编、论文集、产品目录、宣传资料等);(四)有关番禺的地图、缩微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番禺本地区各界人士的宗谱、族谱,以及家庙、宗祠等氏族源流记述文献、拓片等;(六)有关番禺的地方志、乡村志、地名录、史料以及文物资料等;(七)番禺非遗书籍(非遗传承人的个人专著、作品集等、非遗研究性专业书籍、非遗项目介绍类书籍)及作品(砖雕、灰雕、广绣、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等);(八)番禺非遗作品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九)非遗传承人或者非遗项目相关的音像、音频资料,老手艺人的旧照片、旧画报等;以上资料的形式载体可包括书刊、报纸、画册、图片、乐谱、碑帖、手稿、医案、教案、照片、影印件(复印件)、音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形式。二、征集方式(一)番禺区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所有地方文献资料均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览及研究参考,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因此,本次征集采用无偿捐赠方式为主,特殊情况可向区图书馆提供目录,由区图书馆研究后酌情购买;(二)采取上门收取或快递至我馆,快递费由番禺区图书馆到付支付;(三)各单位及个人无偿捐赠的书籍及资料,经鉴定符合馆藏标准的,进行入馆登记,纳入馆藏管理;(四)收到捐赠后,番禺区图书馆可为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予以褒奖。三、征集日期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四、有关要求(一)对征集的书籍及资料,认真做好分类登记、分编入库、防潮收藏等工作;(二)凡有相关书籍及资料线索(类型、所在地址),可以通过电话或将信息发至本公告联系人;(三)有意捐赠者可通过电话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并将书籍及资料进行拍摄,连同书籍或资料所有者的联系方式发至本公告联系人。资料征集是一项功在当代、惠泽后人的事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我馆对番禺地方文献资料的整合工作。我馆在此向各界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联系电话:(020)84811954(星期一至星期五08:30-12:00、14:30-17:30)联系人:李丽萍、岑楚晖捐赠快递地址:番禺区市桥街清河西路56号番禺区图书馆采编部捐赠数字资源接收邮箱:panyulib@163.com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桂来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肖桂来【来源:大洋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