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中华书局时间:9月4日(周五)19:30地点:i中华书局小程序、微赞直播、微博直播主讲人:俞国林(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顾颉刚因被传言论“大禹是条虫”而暴得大名,从“层累说”又奠定一生学术地位。然而,自1954年进京,其后26年的岁月,在时代的风云之下,与中华书局一起跌宕起伏。而其身后的三十年以迄于今,又有着与中华书局怎样的“因缘际会”、“冥冥之中”?周五晚,中华书局总编辑助理、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在直播间开讲《顾颉刚与中华书局》。俄罗斯的帝国梦:在权力网络和知识网络中浮沉时间:9月4日(周五)19:30-21:30地点:天猫直播主讲人: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帝国”对于俄罗斯人而言是一个永恒的梦想。雄才大略的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大帝”,在他们的统治下,缔造了俄罗斯帝国辉煌的百年神话。俄国是如何在两位“大帝”的手中登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又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坛?在此过程中,帝国的权力网络和知识网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变革又如何拯救了俄罗斯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为您讲述。当年,我们拿什么打敌人?——轻兵器之旅时间:9月5日(周六)15:00地点:搜狐视频直播、百度、一直播等嘉宾:刘兰芳(《轻兵器》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魏开功(《轻兵器》杂志社副主编)、宋小芳(轻武器博物馆讲解员)、宋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为了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轻兵器》杂志社特别策划“那些年,我们用什么打敌人”直播活动,以此纪念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铭记无数先辈伟大的牺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怎样的百年变局时间:9月6日(周日)19:30-21:00地点:新华网客户端、央视频、抖音等主讲人: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新冠病毒这只黑天鹅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引爆一场全球大变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青年学者贾晋京、刘玉书、王鹏等合著的《百年变局》一书从政势之变、经济之变、数字之变三个领域展开,探讨未来的中国将向何处去。9月6日,我们特邀王文从政势之变、经济之变、数字之变三个篇章展开,阐述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政治、经济、科技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当前的中国应该怎么办,未来向何处去。未来与禁忌:作为方法的儿童时间:9月6日(周日)20:00-22:30地点:ZOOM会议(ID:92681611324)在开学之季关注作为方法的儿童,既是关注儿童如何在疫情及次生灾害中成为受难的对象或背景,也是关注儿童被赋予及被剥夺的社会蕴意。沿着这一思路,本次读书会从未来和禁忌两个角度切入儿童所激发的社会问题意识。对《资本论》进行哲学阅读的困难与门槛时间:9月8日(周二)18:00地点:腾讯会议主讲人: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9月8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将推出“哲学的星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前沿讲座系列·2020”,邀请15位知名教授,针对哲学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第一讲,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主讲“对《资本论》进行哲学阅读的困难与门槛”。附:线下活动预告北京|聊聊非虚构写作时间:9月6日(周日)14:30-17:00地点:朝阳区亮马桥路52号燕莎友谊商城四层奈目书店本期藏书阁读书会活动,我们来聊聊非虚构写作,希望每个参加活动的同学能分享一本近期读过的非虚构作品。北京|乡土文学与神性写作——大解小说集《他人史》首发式暨分享会时间:9月6日(周日)14:30-16:00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雍和宫壹中心北下沉庭院雍和书庭嘉宾:大解(作家)、李延青(作家)、林莽(诗人)、商震(诗人、作家)、刘立云(解放军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邰筐(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大解第一部中短篇集、《个人史》后又一力作,周日下午,大解与几位嘉宾一起,与读者分享他的新书、小说集《他人史》。上海|当代中国哲学再出发——《道体学引论》研讨会时间:9月4日(周五)9:00-18:30地点:徐汇区桂林路81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科实验楼1103室光启学术报告厅嘉宾: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等近年中国哲学研究日趋活跃,产生重大影响之论著不断涌现。复旦大学丁耘教授的《道体学引论》一经出版,遂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借此时机,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发起本次“当代中国哲学再出发——《道体学引论》研讨会”,诚邀丁耘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的重要学者齐聚于此,对《道体学引论》进行深入研讨,对其可能蕴含(或由之引发)的议题做进一步发掘,对当代哲学所面临之困境进行反思,对中国学者之思想探索进行总结和展望。上海|《上海师傅》读者见面会时间:9月4日(周五)15:00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413号徐汇艺术馆主讲人:周祺(设计师)“设计与生活”系列展是上海徐汇艺术馆的一个重要品牌系列展览,9月4日将迎来设计与生活系列展的第五展——“你身边的上海师傅”。开幕当天,徐汇艺术馆特别邀请到了本次展览的采集者周祺,为大家介绍她亲自设计并编辑的书籍《上海师傅》。上海|打开金匮石室之门 ——《古籍善本》漫谈时间:9月4日(周五)19:00-21:00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浦东图书馆·融书房嘉宾:陈先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沈从文(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周五,来陆家嘴读书会听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沈从文对话著名版本学家、《古籍善本》作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谈谈古籍善本中的真与美。上海|寂静成歌声:《吉檀迦利》双语诵读会时间:9月4日(周五)19:30-21:00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局主讲人:萧兴政(译者、诗人)经过15年的打磨,采用一诗一画、中英双语的全新版本《吉檀迦利》面世。周五晚,《吉檀迦利》译者、中英双语诗人萧兴政将来到思南书局,带领读者细读泰戈尔的诗,体悟诗中的深刻思想和丰沛情感。上海|“后浪时代”的巴金精神时间:9月6日(周日)14:00-16:30地点:浦东新区银城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层朵云书院·海上文薮2020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也是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第十年。9月6日下午,《巴金的世界》首发仪式暨“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开幕仪式将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我们将在现场探讨“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等话题,以此纪念巴金先生,发扬巴金的精神。广州|走进诺奖作家托卡尔丘克笔下的“半边宇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怪诞故事集》《衣柜》新书分享会时间:9月4日(周五)19:30-21:30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嘉宾:麦小麦(作家、评论家)、王威廉(作家、评论家)、李灿(图书编辑)此次托卡尔丘克新书分享会,著名作家麦小麦、王威廉出席活动,和大家就托卡尔丘克的两部最新作品《怪诞故事集》《衣柜》展开对谈,和读者分享来自波兰的神秘作家托卡尔丘克笔下的那个奇异的“半边宇宙”。广州|被禁锢在残缺身体里的灿烂灵魂——脑瘫天才作家克里斯蒂·布朗《我的左脚》新书分享会时间:9月6日(周日)15:00-17:00地点:越秀区建设大马路18号保利·时光里南塔M层扶光书店嘉宾:王威廉(作家、评论家)、林培源(作家、评论家)、李灿(译者、图书编辑)爱尔兰传奇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我的左脚》首次被翻译成汉语出版。本次活动,将邀请到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威廉,青年作家林培源,以及本书译者、图书编辑李灿,就自传《我的左脚》展开对谈,和读者分享克里斯蒂·布朗用左脚书写的人生奇迹。活动现场还将放映同名电影《我的左脚》片段。杭州|在餐桌上,与世界对话——《滋味人生》西西弗书店新书首发会时间:9月5日(周六)14:30地点:下城区延安路609号国大城市广场5F混天绫连廊西西弗书店嘉宾:陈立(《风味人间》总顾问)、宝爷(作家)两季《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背后重要美食顾问陈立,首度谈吃与人生。陈立是真正的“识食物者”,在《滋味人生》一书中,他以散淡从容的文字,为读者徐徐铺开一幅饮馔江山图。本周六下午,他将和上海作家、美食专栏作家宝爷做客西西弗书店,与大家一起聊“吃”。南京|江南世情小说的当代回响——张忌《南货店》新书分享会 时间:9月5日(周六)15:00-16:30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嘉宾:张忌(小说家)、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同彬(文学评论家、《钟山》副主编)《南货店》里的人情日常书写勾连着从《儒林外史》到《海上花列传》的江南世情小说序列,不动声色地潜入绵密的日常生活之流,出入于南方县镇背后的历史皱褶,关注了被当下文学写作极易忽视的中国“县城”领域。张忌用干净的语言,在浮俗和精致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重建了一个极具烟火气、有现实力量感的江南生活世界。周六下午,小说家张忌来到南京先锋书店,与何平、何同彬一起聊聊这本小说。成都|人生无处不宽窄——《宽窄之道》读书会时间:9月4日(周五)19:30-21:00地点:高新区府城大道中段88号九方购物中心文轩BOOKS一楼阶梯活动区嘉宾: 何开四(文艺评论家)、蒋蓝(作家)9月4日晚,由封面新闻主办的《宽窄之道》读书会,将在文轩BOOKS(九方店)一楼阶梯剧场举行。著名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蒋蓝,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何开四,将出席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宽窄之道。成都|宽窄巴蜀 自在天府——巴蜀文化分享会时间:9月5日(周六)14:00-16:00地点:高新区交子大道300号悠方购物中心6楼言几又书店嘉宾:袁庭栋(巴蜀文化研究专家、民俗学者)、沈洁(言几又品牌主理人)千百年来,蜀地的人文、交通、饮食等因素影响着成都形成了从容自得、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这一次言几又邀请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老师,发起一场特别的巴蜀文化赏析之旅。结合历史,从巴蜀文化特色的角度共同聊一聊,“蜀道难”到今日的“西部枢纽”,蜀地经历了哪些变革?蝉联11年最幸福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邀您共同穿越历史长河,体会巴蜀的宽窄气质,天府文明的包容开放。成都|黑泽明的艺术世界与昭和社会时间:9月5日(周六)14:30-16:30地点:天府新区天府大道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寻麓书馆主讲人:布彦隆之(历史学者)黑泽明是影响现代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代宗师,他用极为精确且风格化的镜头语言、西方戏剧的叙事手法讲述着精神内核极度日本的故事。9月,寻麓书馆邀请到了东亚史&日本古代史学者布彦隆之在寻麓书馆展开有关黑泽明与其人文世界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黑泽明的人文世界直面了死亡和道德堕落的阴影,并在其电影中开辟了一条自我重生的道路。本讲座既是对黑泽明与日本社会的重新勾画,也将重新诠释日本社会与当下世界的文化关联。成都|因为孤独,所以成长——李尚龙《我们总是孤独成长》新书签售会时间:9月5日(周六)14:30-16:30地点:成华区成华大道杉板桥路669号招商花园城文轩BOOKS二楼讲演厅主讲人:李尚龙(畅销书作者)百万销量作者李尚龙,而立之年送给自己以及读者们的真正的成人礼。四个有着不同经历和不同性格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世间最惨烈的青春、体会过最深渊的孤独后,会对以后的人生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放逐自己?还是仍然带着渴望爱的热烈上路?9月5日,李尚龙将带着他的新作——《我们总是孤独成长》空降文轩BOOKS,与我们一同分享年轻一代爱与孤独的成长之路。成都|我理解一切,因为我是一切——《夜的女采摘员》故事分享&新书签售时间:9月5日(周六)14:30-16:00地点:高新区府城大道中段88号九方购物中心文轩BOOKS一楼阶梯活动区主讲人:文珍(作家)9月5日,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文珍带着她十数年小说创作生涯之后突破自我的全新之作《夜的女采摘员》做客文轩BOOKS,与我们一同分享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那些微小却更坚固的美。(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链条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对学术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版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中国学术期刊界的发展动态,从“报刊史话”到“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学术研究进展”再到“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一家之言”,“期刊”版在栏目设置上更加多元化,更具实用性;在内容上,服务学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关注近代优秀传统期刊“报刊史话”是“期刊”版的传统栏目,它尝试展现多个学科领域各种报刊创办的来龙去脉。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伟为读者呈现了1942年创办的《晋察冀画报》。创刊之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还为之题词。《晋察冀画报》以“画”为手段,其性质仍属强调新闻性的“报”,注意反映与边区关系密切的时事要闻。报道时政时,不仅新闻嗅觉敏锐,政治站位亦高。记录边区抗战影像,不止紧盯八路军,广大群众亦是拍摄焦点。《晋察冀画报》的新闻摄影主要取材于本土,但也不乏国际元素。赵伟谈道,时过境迁,当年鲜活的画报或许有些褪色,然而,照片定格时那一副副坚毅的面孔、一队队前进的身影、一片片蓬勃的土地,所有这些用光影镌刻的动人情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它至今提醒来者,牢记历史,勿忘自强。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王东峰详细介绍了创刊于1903年的《童子世界》,其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刊物,它以“外拒白种”(抵抗外侮,倡导民主革命)和“内覆满洲”(反抗清廷,抨击封建专制)为办刊宗旨,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要的舆论工具之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在开启民智、宣传革命思想以及中国近代青少年教育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东峰表示,《童子世界》虽只出刊33期,但作为我国最早的倡言革命、抨击专制的综合性少儿刊物,它对少年儿童产生过较大的政治影响。此后的《香港少年报》(1906)、《少年杂志》(1911)、《中华童子界》(1914)、《儿童世界》(1922)等少儿刊物,在办刊宗旨及刊物命名上,亦多受其影响。学术期刊助力“三大体系建设”除“报刊史话”之外, 2019年“期刊”版还策划了“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这一栏目,诚邀相关学者畅谈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旨,详述学术期刊该如何助力“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承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记载和传播作用的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罗时进认为,近些年,学术期刊的分级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受到极大关注,这促使办刊者反思期刊制度和学术良知,同时思考学术责任问题。办刊人应在设置话题、策划组稿、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更应具有超越工具性的价值理念。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对期刊来说是一个使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次改革与发展的机会。只要真心、用心将理念付诸实践,期刊界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产生引导之功。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新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是期刊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正逐渐从单一化走向交叉化,从注重学科规模扩张到强调学科内涵的转变。学术期刊自身的采编评、成果呈现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期刊、数据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等正以全新的样态冲击着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理念,作者的科研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纸质学术期刊正悄然以一种“刊愁”的阅读情怀和文化档案被延续而少量保存。新环境下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兆璟表示,作为具有重要国家与社会属性的学术期刊,应在理论建设、思想宣传、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充分认识学术期刊所内含的创新意蕴,形成富含中国风格、具有中国标志的期刊样态,要以中国智慧打造新时代的学术期刊。惟其如此,从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才会成为可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这既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前行的要旨所在。在新时代这个新航标的昭示与指引下,中国的学术期刊必将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版图上翻开中国新篇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跨时代的系统工程,学术期刊的学术‘晴雨表’‘风向标’这一角色定位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所有的使命与担当,都将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息息相关。”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晓校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强”和“大”是既定目标,学术期刊要积极参与。进入新时代,学术期刊的角色没有本质变化,只是所反映、所折射的是走向强大的、“相称”的学术体系。学术期刊在学术引领方面要有超前意识,为学术体系建设探索新的领域或空间提供支持条件,以所刊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昭示学术体系的强大。新时代强大的学术体系,既是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内在动力;相对应的,学术期刊的布局谋篇、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垂直服务于学术体系的构建,在形式和内容、微观(发表文章)和宏观(引领学术研究)等方面表现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力”。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术期刊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发挥期刊学术传播的功能与作用,这都是期刊人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一家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其在期刊界独树一帜的,吸引、拥有和团结作者与读者的内源性动力。”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认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成为读者便捷的信息来源,期刊也与时俱进以其为工具和媒介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积极构建刊网联动发展新生态。然而,目前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仅限于把稿件采集、专家审稿、编辑加工以及期刊内容平移到网站、App、微博、微信上,而且在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内容选择上也存在编辑活力不足、目标读者不清晰等问题。因此,期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分众化、个性化传播之时,核心竞争力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尧认为可以从厘清办刊理念、明确战略定位、创新学术内容、塑造品牌形象、实施融合战略、健全编审制度、培养编撰人才、提升办刊质量这八个方面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张英秀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对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当前正处于web2.0社交媒体时代向web3.0智能场景时代过渡的时期,尽管学术期刊所处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其要进行的媒体融合需要优化流程和再造平台,从而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的共融共通,但有一些根本性的内容是必须要坚持和发展的,这便是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原则和立场,即媒体融合之“道”。另外,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学术期刊要把握好我国媒体融合的一般规律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定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策略。“学术期刊要在支持学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展现新时代学术研究新思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姬亚楠认为,当今时代是学术大融合的时代,故步自封搞学术必然会阻碍学术的传播、交流与创新。学术期刊理应通过刊发高质量、有创新性的文章,成为传播“中国声音”,阐明“学术态度”的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学术形象。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要在净化学术风气上有所作为,塑造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貌。学术期刊肩负着承载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积淀先进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术期刊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守学术底线,规范学术道德,弘扬学术正能量。此外,学术期刊要在打造公开透明的审稿制度上有所作为,引领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尚。“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类理论学术期刊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助推学校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高度重视。”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斐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刘兴全、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赵静嵘三位学者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期刊建设,从而助推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发展。包括:整合现有期刊资源,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增加刊文量;创办一批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门期刊;加强网络平台的新媒体电子期刊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海外传播。翻过2019年的日历,迎来崭新的2020年。“期刊”版在新的一年会持续关注期刊界热点问题、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完善固有栏目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美娟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第二十七届哈瓦那国际书展现场,来自中国的图书吸引了大批读者。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第二十七届哈瓦那国际书展现场,来自中国的图书吸引了大批读者。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7000册西、英、汉语版的中国精品图书,阿来、李敬泽、刘震云等11名优秀的中国作家举办多场文学交流活动,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展、经典连环画作品展、中国当代电影展等接连开展……应古巴图书委员会邀请,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第二十七届哈瓦那国际书展,在古巴刮起一阵绚丽的“中国风”。全面合作,中华文化更加积极走进拉美 有《老子》吗?有中国功夫、中医方面的书吗?……在本次主宾国首次开辟的中国图书销售区,古巴民众排起了长队,不少是专门前来的,他们对中国文化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古巴医生巴布罗在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展台前兴致勃勃地看起了有关于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简明中国读本》书讯,他表示,“我们平时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如此种类丰富的中国图书。” 古巴图书研究院院长兼“阅读在古巴”项目负责人恩里克·佩雷斯·迪亚兹说,古巴一直认为“我们不要人民喊口号,我们要他们阅读”,实际上,古巴一直都在大力倡导阅读。 本次书展是中国首次在拉美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大型国际出版交流盛会上担任主宾国,来自我国60余家出版单位的近130位代表赴古参展。据了解,其中大部分出版机构是首次赴古。“目前,我们与古巴的出版交流比较缺乏。通过这次书展,我们希望把与古巴出版社的合作作为开拓南美图书市场、加强与拉美出版合作的重要起点。”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王忠义表示。 书展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古巴新千禧出版社签署了合作翻译出版《之江新语》备忘录,与哈瓦那大学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汉语学习图书编写出版、中国文化图书的翻译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框架协议。版权贸易方面,王忠义说,今后除了在汉语教材和汉语学习读物方面的合作出版,还将积极开拓文学、少儿、生活、艺术以及中国主题图书出版方面的合作,争取与更多的出版社开展合作。 记者了解到,主宾国活动期间,一批中古出版合作成果实现落地。在“中古出版合作签约仪式”上,《习近平讲故事》《之江新语》《中国梦与浙江实践》《不忘初心》《这就是马云》《中国文学》《奔跑的火光》等图书版权输出项目,以及“古巴中国主题图书编辑部”“中国—古巴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中译哈瓦那中国主题国际编辑部”等中古出版合作项目完成签约,一大批中国图书将走进古巴,系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和丰硕成果。相互了解,让走出去的内容更有吸引力 “在新闻出版领域,中古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版机构引入古巴图书近百种。古巴国父何塞·马蒂,古巴小说家、散文家卡彭铁尔,古巴诗人纪廉的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格瓦拉传》等古巴知名作品在中国也同样知名。近年来风靡欧美图书市场的《爱狗的男人》被中国出版机构引进,将于今年与中国读者见面。而中国的《孙子兵法》《西游记》等古典作品广受古巴读者喜爱,以刘震云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在古巴也深受认可和喜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专职副局长周慧琳介绍,“2011年,‘中古经典互译出版项目’启动,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双方已完成中文版《塞西莉亚》《恐怖的帝国》、西文版《手机》等在内的10种中古图书的翻译出版。” 有古巴热心读者专门捧着西文版《手机》来到书展作家交流会上,找到刘震云交流阅读心得,热切点赞,“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从中我感受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继续了解中国有了浓厚兴趣。”哈瓦那市民露西·安娜从小就是一个中国粉丝,她希望能在家门口看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这也是我许多朋友的期待。”实际上,让走出去的作品内容更对味、更有吸引力,无疑是提高合作效率、推进合作不断深入的一个关键点。 书展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很早就开始联系拉美当地的出版同行共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探讨过程中,我们发现小说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程度都比较高,可能成为拓展合作的‘先锋’。于是,集中向拉美出版社推荐了一系列当代中国知名作家的小说作品,最终和古巴南方出版社、墨西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就《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达成了版权输出合作,在书展上成功签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说。 “作品走出去后的‘落地’也很重要,对工作成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焰举例说,之前英文版《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数学》之所以能成功,和出版社聘请了优秀的编译团队密切相关。团队专家不仅翻译文本,确保教学语言的准确权威,还对中英两国的数学教育体系非常熟悉,对内容进行了必要改编和重新编排,这让英国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毫无障碍。这次本社古巴书展上签约的文学作品,我们也聘请了墨西哥著名的汉学家莉亚娜·亚索夫斯佳将其翻译为西班牙文。莉亚娜·亚索夫斯佳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也翻译过刘震云、刘庆邦等许多中国知名作家的作品。她通晓中国与拉美两地风土人情,这对我们文学作品在拉美的输出和推广是很有帮助的。王焰强调,这就是用国外读者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否则,难以对国外读者产生吸引力,走出去也就难以走进去。扬长避短,探索多元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一方面是中古出版社在合作上的空白,一方面是古巴人民期待了解中国,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合作机会。”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刘永淳说。不过,兴奋之余,不少出版社代表也意识到,古巴出版业既有着节奏缓慢、效率不高的特点,又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层次重叠、规定繁多的问题,而且两国相隔遥远,让合作开展起来颇费周折。 立足孔子学院,利用全球孔子学院的渠道和资源开展出版合作,是浙江出版集团近年来开拓国际图书市场的探索。目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通过内罗毕大学、咯麦隆大学等众多的孔子学院走进非洲,将农业、医疗、文学、生活、教育、政治等多门类图书推向10多个国家。 “这次古巴书展,我们与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编写适合古巴的本土化汉语教材和汉语辅助读物,计划推出西语版《跟人民日报学汉语》《HSK考试指南》《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原创》等图书。”王忠义说,“本次书展我们还向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赠送了500册图书,以后将不断向孔子学院补充精品图书。此外,我们还在研究帮助他们建立数字移动图书馆的可能性,从而利用浙江在数字出版和网络移动阅读方面的优势,通过和借力新技术的力量推动中国文化走进古巴。” 主宾国活动期间,一场中拉艺术沙龙在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举行,展出了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民间绘画40幅。中古双方艺术家和观众发现,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与拉美现代民间绘画在创作主题、表现手法、色彩偏好、构图特征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次书展上,贯穿了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展、经典连环画作品展、中国当代电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这显然能更大程度上加深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促进文明互鉴。 不少出版社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国与国进行文化交流,一定要努力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书为媒的文化交流并不特别直观和生动,而艺术交流刚好能弥补这些不足,能在短时间内加深互相了解。”
2019-02-15 07:40 | 钱江晚报深陷抄袭风波的翟天临,昨天终于道歉了。致歉信上,翟天临反省道,“是我的不当行为,让学校声誉被连累、让学术风气被影响、让公众的信任被辜负”。而此次“学术打假”事件,也让“中国知网”火了一把。视觉中国 供图始建于1999年的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但风光背后也是风波不断。2月11日,苏州大学小刘同学状告中国知网的案子的判决结果公布,此前,因为下载一篇7元的付费论文,却要先在中国知网充值50元钱的事,他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判决他胜诉。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对话这位学法律的大三男生,了解前因后果。胜诉后的小刘同学:我为什么告知网因多次协商退还剩余充值费用无果,苏州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刘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2月11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公布了此案判决结果:认定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在其经营的中国知网(www.cnki.net)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为什么告知网小刘同学称:“诉讼来源于暑假一次在家使用中国知网的经历,因为不在学校,所以不能用学校的内网。当时我需要购买几篇文献,打开充值界面,有8种充值方式,但最低充值金额就是50元,最高3000元,而知网官网上一页论文仅0.5元,一篇文章加起来才几元钱,为了一篇文章要充值数十倍的金额。”“而更大的问题是,当我购买文献后,询问客服,我不再使用了,剩余的四十几元钱能否退款?客服回答不能退款,后来发现,知网官网上答读者问中有一栏,‘已充值的金额不支持退款’,但这标语未在充值页面显示。”“设门槛、不退款,赚的就是中间不用的那一部分差价。研究了合同法39条、消法26条,我们几个同学将它认定为格式条款,侵犯了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所以决定在姑苏法院上诉。”对于胜诉怎么看小刘同学说,拿到胜诉的结果,大家在群里都很惊喜。我们慢慢了解其实社会上很多不合理的事,是需要有人站出来说的。大家都不维权,就习以为常了。“‘也就50块钱!’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是啊,不就一顿肯德基的钱,可侵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房子着火了,火能适可而止的,能让它停止的只有房子被烧干,人被榨干了价值。公益从来不是难事,难在人,我们每个人被侵权40块钱不是问题,所有人被侵权更多钱也不是问题,侵权从不会‘金盆洗手’,只会‘一往无前’。”小刘同学认真地表示。让小刘同学还十分感慨的是:“侵权不一定是疾风暴雨,也可能水滴石穿,当我们习惯了滴水声,在有一天‘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时候,只能用手接雨了。”视觉中国 供图知网到底是个什么网站为何风波不断在知网官网介绍中写到,中国知网最早源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在多个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为全社会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但伴随着“中国知网”一步步壮大的,还有不绝的质疑声与指责声。从百名硕、博士联合起诉知网侵权,到近年包括北大在内的多所高校一度宣布停用知网。知网,风波不断。价格风波据知网官网介绍,其旗下数据库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一类,目前就已收录自1915年至今出版的国内学术期刊共8千余种,其中更不乏大量独家期刊资源。因此,凭借丰富的学术资源,知网成为了不少师生的论文写作必备工具。与此同时,知网资源的收费标准也越来越为人诟病。针对个人用户,知网采取按篇收费与按页收费两种标准。钱江晚报记者随机点开了若干篇论文下载页面,按篇收费价格在7.5元-25元/篇,而按页收费则在1元/页左右。换言之,100元只能购买几篇动辄数十上百页的论文。对于高校或图书馆等团体客户,知网则采取按年包库的方法。以山东大学为例,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其2017年12月21日成交的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采购项目,最终成交金额为117.9万元。平摊下来,全校师生一天下载知网论文的费用,就是3200余元。而事实上,在2016年前,山东、云南、湖北等地多家高校,就曾因知网数据库续订价格过高,而停用知网。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就连北京大学,都曾于2016年发布通知,称“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随时可能中断服务”。“高价”的收费下载服务,同时造就了知网的“高利率”。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同方知网2017年全年营收达9.72亿元,毛利率61.23%;2018半年度营收则超过5亿元。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晓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内数据库类似万方等,“如单纯提供文献服务,保持在10%的合理利润即可。”版权争端除了收费问题,层出不穷的版权纠纷也让知网频频露相。就在去年12月20日,由于未经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授权,擅自在中国知网等平台提供汪曾祺作品《受戒》的付费下载服务,同方知网被判侵权。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知网的版权纠纷案件多达数十件。多数原告认定,自己的作品在不知情且未收到稿酬的情况下,被中国知网所收录,并提供有偿下载。其中,2008年79名硕博士联合起诉同方知网,称其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最终,21起案件获法院判决支持,获赔金额在2000元至3500元不等。2016年《财经》记者曾获得过一份知网《关于媒体报道不实之处的说明》。该《说明》中,知网对版权纠纷及稿费问题持否认态度。知网表示,已与入编期刊编辑部订立著作权许可协议,通过期刊编辑部在征稿启事中与作者约定,许可中国知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钱报记者在不少期刊的征稿启事中,也看到有以下条款,“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扩大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信息服务系统,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信息服务系统,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类似的,学位论文一般也由学生与所属学校签订授权协议,知网再和学校签约,一篇论文就“顺流而下”到了知网数据库中,以供公众下载。(原标题《翟天临事件背后的“知网”到底是啥》,原作者李玲玲,俞任飞。编辑吴盈秋)
《传媒观察》创办于1984年,初名《新闻通讯》,2003年更名为《传媒观察》,一直以“关注新闻前沿、追踪新闻发展、透视新闻热点”为办刊宗旨,2004年入选北大图书馆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并被教育部评为新闻传播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近年来,又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双十佳期刊、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获首届和第二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深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发展内涵,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新闻事业作出贡献,《传媒观察》于2018年5月全新改版,邀请了多位国内权威专家、知名学者组成高规格的编辑委员会,优化作者结构,提升论文质量,创建理论高地,提高刊物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一直以来,《传媒观察》刊发论文都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备受业、学两界赞誉。改版两年多以来,杂志更为关注业界富有启示意义的创新案例,更为注重学界富有创建性的理论成果,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新闻传播业、学两界搭建起一个畅通高端的互动平台,为打造国内一流学术名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的新媒体传播格局中,新闻战线和传播学界如何重新认识、把握信息传播规律,如何以媒体的深度融合引导正确舆论方向,成为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近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对《传媒观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传媒观察》编辑部将通过全新改版,优化作者结构,提升论文质量,创建理论高地,在更高的层面上,打造一本更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名刊,以媒体融合实践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以前沿理论创见助推业界转型发展。《传媒观察》此次改版,将进一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要传播学现象,进行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分析方式,加强特色栏目的建设,更为关注业界富有启示意义的创新案例,更为注重学界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本刊鲜明的学术品格和期刊风格,为学、业之间搭建起一个畅通的互动、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全新改版后的《传媒观察》,邀请了多位国内权威专家、知名学者组成高规格的编辑委员会,并对稿件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为确保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本刊今后选稿篇幅,以7000—15000字为宜。来稿请参照目前学术期刊的规范格式提供,引文注释则以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准。作者请勿一稿多投。【来源:新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年3月,民进上海市委围绕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协、中共市委统战部重点关注工作,及民进界别相关的重大课题进行精心选题,制定了2021年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课题指南,并进行了在线发布。课题指南发布后,共收到来自民进上海市委各区委(总支)、基层委员会、直属支部和各专委会、联谊会的课题申报书107件,涉及教育、文化、科技、经济、医疗、社会等多个领域。4月12日,民进上海市委召开2021年参政议政招投标课题评审会。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出席并讲话。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何少华、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蒋碧艳,民进上海市委原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参加评审会并担任评审组长。评审会由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季国进主持。胡卫在讲话中指出,民进上海市委一直高度重视参政议政课题工作,每年发布的参政议政招投标课题指南是重点也是目标。今年对各基层组织的履职也有了新要求,累计收到课题标书数量创历年新高。本次发布的参政议政课题继续对照民进中央、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中共市委统战部工作重点,聚焦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科技经济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参与国际分工与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等重点问题,关注本年度民主监督、民生保障等社会热点问题,集智聚力、咨政建言、助推发展。胡卫强调,今年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主题年,课题申报书评审要坚持课题调研与参政议政相结合,调研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的质量取决于调研实证。我们要力争做到切口小、调研深、问题建议实、数据支撑强。课题调研既要鼓励协同创新,也要体现各投标组织与民进的界别特色。今年参政议政课题工作要按照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主题年工作目标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相统一,着力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市委会参与专题协商、调研协商、议政协商发言和提交2022年市两会的大会发言、集体提案提供支撑。评审专家分3个小组对课题申报书进行了集中评审。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相关同志,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杨蓉,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中美,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丁兴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决策参考》编辑部副主任熊竞,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宗义参加了评审。撰稿:吴自珍
在总裁读书会精品课上,张红梅为我们推荐了《必然》。总裁读书会,分享大智慧!每周一本书,跟大咖一起读。以书会友,遇见更好的自己。本周张红梅做客总裁读书会,与您一起读《必然》这部书。《必然》是凯文·凯利“观察·反思·展望”三部曲的最新力作。本书以生物学的角度去解析当今科技的发展,全面介绍了科技这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和行为规则,并用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十二个动词指明了正在变化的方向,为我们找到了混沌科技发展的必然之然。张红梅,阳光印网创始人、CEO,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师从法学家江平教授,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湖畔大学马云弟子。张红梅说,这本《必然》不光是总结了过去所发生的一些互联网和科技的变化,他也讲了未来30年的趋势,在2016年我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让我非常震惊,这里边有非常多的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有一些也印证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一些也为我指引了未来的方向。在书中第一部分「形成」中,这样写道:科技是我们不愉快的根源如果我们诚实的话,就必须承认,技术元素之所以不停升级和持续变化,有一方面就是为了让我们魂不守舍。就在不久前的某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没有手机的话,第二天就活不了了。但在10年以前,这种需求却会让我们目瞪口呆。现在,网速一慢,我们的脾气就见长,但在以前,在我们还很“纯真”的年代里,我们对网络一点想法也没有。今天,我们渴望无时无刻地和朋友保持联系,但在从前,我们只是每周,最多每天才和朋友联系一次。但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也在我们的思绪里挖出了难以填满的新的沟壑。有人感到愤怒,不满我们被所造之物如此摆布。他们把这种没有穷尽的升级和变化看作是一种堕落,认为这是对人类高贵尊严的践踏,也是我们不愉快的根源。我同意,科技确实是根源。科技的动向推动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总是转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满足感因此不断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但我还是庆幸。庆幸科技元素带来了永无止境的不愉快。我们与动物祖先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仅满足于生存,还要疯忙着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我们创造,推动我们成长。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我们正在拓宽我们的边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这过程会痛苦不堪,其中定然会有泪水和伤痛。能幸福地驾驶飞行汽车的未来不再吸引我们了。和上个世纪不同,今天已没人想要搬进遥远的未来里生活。很多人甚至对其心生恐惧。这让人很难对未来严肃起来。我们总是无法预测未来我们被束缚在短视的现在,被困在视野不超过下一代人的当前。有些人接受了奇点理论(奇点理论(Singularity)是一个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出的观点,认为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而接近于无限的进步。这一事件不可避免,而且转折点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而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信奉者们的展望,即从技术上讲,想象未来100年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对未来盲目。这种盲目或许只是现代社会难以逃避的苦恼。或许在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这个阶段,我们进入到了一种永恒而无止境的现在,不会有过去和将来。恒常的“形成”所带来的问题是,不断地变化会让我们无视其渐进式的变化。在不断的动作当中,我们不会再去注意动作。变化因此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最早拍摄出来的电影,都像是戏剧表演一样,而最早的虚拟现实(VR)又制作得好像电影一样。这种生拉硬套并不总是坏事。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20年前的互联网1994年,在网景(Netscape)(网景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是网景通信公司开发的网络浏览器,曾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领先浏览器市场,后来在与微软IE浏览器的竞争中失败。Firefox浏览器的前身是网景浏览器的开源版本Mozilla。)这个图形浏览器点亮网络之前,互联网只有文字,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它很难使用,没有图形画面,你要输入代码才能够使用它。谁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这么无聊的东西上?如果当时的人们知道互联网的存在,那么无论是企业邮件(和领带一样让人兴奋)还是为青少年开办的俱乐部,都会轻视互联网。尽管它确实存在,互联网还是被人们完全忽略掉了。任何大有作为的新发明都会有反对者,而且作为越大,反对声也越大。在互联网诞生的黎明阶段,我们不难找到聪明人对互联网说的糊涂话。1994年晚些时候,《时代周刊》如此解释为什么互联网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它并非为商业设计,也不能优雅地容忍新用户。”瞧瞧!1995年2月,《新闻周刊》(《新闻周刊》(Newsweek),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新闻杂志,一度是仅次于《时代周刊》的美国第二大新闻类杂志)在标题里怀疑得更直接:“互联网?呸!”(Internet ?Bah!)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天体物理学家、网络专家克里夫·斯托尔。他认为在线购物和网络社区有违常识,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在文章里说:“真相是,在线数据库不会取代报纸。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主任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美国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著名投资人,代表作有《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却预测说我们会直接从互联网上购买书籍和报纸。啊,说得多好。”当时,对充满“互动图书馆、虚拟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数字世界抱有怀疑是主流的看法,斯托尔用两个字给这种看法下了个结论:“胡扯。”1989年,在我和美国广播公司(ABC)高层参加的一场会议里,就弥漫着这种轻蔑的气氛。当时我向这群坐办公室的人们展示“互联网这个东西”。他们的情况是,ABC的高管意识到了有事情发生。当时的ABC是世界三大电视台之一,相比之下,那时的互联网就像蚊子一样渺小。但是(像我这样)生活在互联网里的人们一直在说,互联网会毁掉他们的生意。然而无论我告诉他们什么,都没办法说服他们互联网不是边缘事物、不仅仅是打字,而且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十几岁的小男孩才用的东西。网络上那些分享行为,那些免费的东西似乎太过不可能。ABC的一位高级副总裁,名叫史蒂芬·怀斯怀瑟(Stephen Weiswasser),把对互联网的贬低定了调。他对我说:“互联网会变成90年代的民用电台。”他后来又对媒体复述了一遍这个论调。怀斯怀瑟对于ABC忽视新媒介的观点的总结是:“被动的消费者是不会变成互联网上的‘喷子’的。”我被请出了门。但我在离开之前,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我说:“听着,我刚好知道abc.com这个地址还没被注册。快去你们的地下室,找到你们最懂技术的计算机极客,让他立刻把abc.com注册下来。别犹豫,这事值得去做。”他们茫然地向我表示了感谢。一周之后,我又检查了一遍,那个域名还是处在未注册状态。嘲笑电视领域里的这些梦游者不难,但在为沙发马铃薯(美国俚语,指长时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因为这类人体型大多肥胖,因此绰号“沙发马铃薯”)想象替代方案这件事上,他们不是唯一碰到麻烦的。《连线》杂志也是这样。我是《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而在最近重新审视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连线》杂志(这些杂志都是我编辑过的,我曾经对它们引以为豪)时,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些杂志兜售的未来,充满了高产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5000个永不关闭的电视频道和虚拟现实,以及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堆比特。实际上,《连线》杂志对未来的展望,和ABC这样的广播、出版、软件和电影行业所希望的一样。在这种未来里,网络基本上是以电视的方式运作。只需几次点击,你就能从5000个拥有相关内容的频道(而不是电视时代的5个频道)中选择浏览、学习和观看。从所有时段都在播放的体育比赛,到与海水水族相关的内容,你可以从这些频道中任选一个沉浸其中。唯一不确定的是,谁会给互联网填充内容?《连线》杂志的展望是,他们会是一群类似任天堂和雅虎这样的新媒体初创公司,而不是ABC这样臃肿的旧媒体。问题是,内容的生产代价昂贵,而5000个频道就会耗费5000倍的成本。没有哪个公司会富有到这种地步,也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庞大到这种地步,以成功运营这样的一个企业。本应为数字革命牵线搭桥的大型电信公司,为了应付网络投资而出现的不确定而陷于瘫痪。1994年6月,英国电信(British Telecom)的大卫·奎恩(DavidQuinn)在一场软件发行商大会上承认:“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才能从这里面赚到钱。”向网络填充内容所需的金钱数额巨大,让很多科技评论家陷入惊慌。他们深忧网络空间(cyberspace)会变成网络郊区(cyburbia)——所有东西的从属和运营,都成为私有。对商业化的恐惧在实际建造了网络之硬核(hardcore)的程序员群体中尤其强烈。这些硬核程序员是代码作者,是Unix(注:Unix操作系统(尤尼斯),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按照操作系统的分类,属于分时操作系统,最早由Ken Thompson等人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的拥护者,也是保持特殊网络运转的无私的IT志愿者。这些脾气暴躁的网络管理员认为他们的工作高贵优雅,是天赋人类的恩赐。他们把互联网视作开放的公共场所,不能被贪婪和商业化侵蚀。虽然现在很难相信,但在1991年之前,在互联网上开商业公司被视作不能接受的运用方式,是被严格禁止的。那时的互联网没有电商,也没有广告。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当时负责管理主干互联网,以下简称NSF)的眼里,投资设立互联网的目的是研究,而非商业。甚至在《连线》杂志的编辑部,这种反商业化的态度也弥漫开来。1994年,我们在为《连线》杂志的萌芽期网站“HotWired”举行早先的设计会议时,我们的程序员对我们酝酿的创新(最早期的点击横幅广告)非常失望,认为它破坏掉了这片新领域中前所未有的社交潜力。他们觉得网络很难建立在尿布广告的基础上,并且已经被人下令用榜单和广告破坏掉网络。但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并行文明中,禁止金钱流通是疯狂之举。网络空间里存在金钱是必然的。不仅是过去,我们没能想象出网络会变成什么样子,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不清网络变成了什么样子!今天的互联网我们把网络绽放出的奇迹当作理所当然。诞生20年后,网络已经广袤到难以测探。包括那些根据要求临时创建的页面在内,网页的总数量已经超过60万亿。平均到每个在世的人身上,就是接近一万个页面。而这些网页,全都是在过去不到8000天里创造出来的。这种从一点一毫积攒出来的奇迹,会让我们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麻木。今天,通过任何一个互联网的窗口,我们都能得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和视频、全面透彻的百科全书,还能查看天气预报,帮助那些需要我们的广告,观看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卫星照片,跟踪全球最前沿的资讯。此外还有:纳税申报表、电视指南、导航路线、实时股票信息、电话号码、能虚拟体验的房地产交易信息、世间万物的照片、体育比赛比分、购买几乎任何东西的电商、重要报纸的存档,等等。而获取他们所耗费的时间,几乎为零。这种视角如上帝般不可思议。仅需几下点击,你对世界上某一点的观察,就可以从地图转换成卫星照片,继而再转换成3D图像。想回顾过去?网上就有。你还可以聆听所有发微博、写博客的人每天的抱怨和说辞。我怀疑,天使观察人类的视角是否能够比这更好。我们为什么不对这种满足感到惊讶呢?古代的国王们可能会为了获得这些能力发动战争。而从前,只有小孩子还会梦想着这样一扇充满魔力的窗户会成真。我曾经回顾过专家们对未来的期待,而我能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人把这种物质全面丰富、按需取用而且完全免费的时代考虑进他们对未来20年的计划当中。在当时,任何蠢到把上述一切鼓吹成是不久后的未来的人,都会面临这样一套论据:全世界所有公司的投资加起来,所得到的钱也不够供养这样一个聚宝盆。网络今日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对过去30年有所了解的话,这种不可能就显得更加合理了。网络蓬勃发展出了eBay、Craigslist、阿里巴巴这样的全球跳蚤市场,每年经手的交易量,就有数十亿美元。而这些跳蚤市场运作的地方,恰恰就在你的卧室里。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工作是用户完成的:他们拍摄图片,分类信息,更新内容,宣传他们自己的产品,甚至管理他们的也是他们自己。虽然网站会联系当局逮捕恶意滋事的用户,但保证公平的主要方法,则是一个由用户产生评价的系统。30亿条反馈评论,就能创造出奇迹。内容来自用户我们都没能看到,这个在线的美丽新世界,是怎样被用户制造出来的。脸谱网、YouTube、Instagram和推特所提供的全部内容,无一来自它们的员工,而是来自它们的受众。亚马逊的崛起令人咋舌,原因不是它变成了“万货商店”(这点不难想象),而是因为亚马逊的顾客(其中就包括你和我)争先写下的评论。这些评论使得用户在网站商品的长尾中选购变得可行。那些热情的顾客会在公司的产品支持论坛页面上向其他顾客提供建议和帮助,向新用户提供高质量客服服务。通过普通用户组成的巨大杠杆,谷歌公司得以将每月900亿次搜索所带来的流量和连接模式转变为新经济中有组织的智能。同样,没有任何人在对未来20年的预见中,看到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YouTube和脸谱网上的视频无穷无尽,没有任何一种网络现象比这更能让人感到困惑。媒体专家们对受众的全部了解都加强了一种观念,即受众永远不会抬起屁股给自己找点乐子(他们了解的确实不少)。就像那个ABC大佬说的那样,用户就是一群沙发上的马铃薯。所有人都觉得写作和阅读已死;所有人都觉得,当你能安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创作音乐就太过麻烦了;所有人还觉得,业余者根本不会制作视频——用户产生的作品永远不会大规模实现;就算实现了,一个受众也吸引不来;就算吸引来了受众,也无关痛痒。那么,当你目睹在21世纪最初10年的开端里,5000万个博客几乎瞬间爆发出来、每秒钟都有两篇博客发布出来的场景之后,就会感慨这有多么震撼了。之后的几年,用户制作的视频又以每天65000条的速度上传到YouTube,2015年的每一分钟都会迸发出300个小时长度的视频(数据来自Youtube官方网站)。而在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警告、窍门和新闻标题又源源不断地爆发了出来。每个用户都在做着那些在ABC、AOL和《今日美国》(以及所有人)的希望中,只有ABC、AOL和《今日美国》才能做的事情。这些用户创造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制作它们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来自受众。当一个公司像亚马逊、谷歌、eBay、脸谱网以及大部分大型平台那样,通过公共API将其部分数据库开放给用户和其他初创公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新的层面上鼓励用户参与了。运用这些能力的人们将不再是公司的顾客,而会为公司分担开发、销售、研发和市场工作。未来30年的互联网畅想未来30年,网络会变得怎样激动人心时,我们不免首先想到网页2.0——就是更好的网页。但是2050年的网络不会是更好的网页,它会变成别的东西,和今天网络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网络和电视的差距一样。严格来说,今天的网络从技术角度上可以被定义成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一切。也就是说,今天的网络就是所有可以访问到的超链接文件。但在今天,数字世界的大部分都不能用搜索引擎搜索到。脸谱网、手机应用、网络世界,甚至是一段视频里发生的很多事情,今天的搜索引擎都无能为力。但在未来的30年中不会是这样。超链接的触手会不断延伸,把所有的比特连接起来。一个主机游戏(即通过游戏主机链接电视进行的电子游戏)里发生的事件会像新闻一样搜索即得。你还能寻找一段YouTube视频里发生的事情。而只要说出你想从手机里找到姐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网络就会帮你搜索出来。超链接还会延伸到实体当中,无论人造还是天然。把一块几乎免费的小芯片嵌入产品中,就能让你对你的房间,甚至整栋房子展开搜索。这种迹象已经出现。我可以用手机操作恒温器和音乐播放器。再过30多年,整个世界都会和我的设备交织在一起。毫无疑问,网络将会延伸到这颗星球的各个物理维度。它还会延伸进时间。今天的网络显然忽视了过去。我或许能让你看到埃及塔希尔广场(TahirSquare)的实时流媒体影像,但想看到一年前的广场几乎不可能。浏览特定网站的早期版本特别不容易。但在未来30年中,就会出现能让我们查看过去任一版本的“时间机器”。就像你的手机可以加入过去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的交通数据来改善导航一样,2050年的网络也会充满了来自过去的内容。而网络本身也会延伸到未来中去。从睡醒睁眼的那一刻起,网络就会尽力预测你的意图。在记录了你的日常生活后,网络会尝试先你一步:在你提问前就给出答案;在你开会前就给出文件;在你和朋友吃饭之前,就根据天气状况、地理位置、本周吃了哪些东西、上次和朋友见面吃的什么等等你会考虑的因素推荐出最完美的地点。你还能和网络对话。你不用在手机上翻找朋友们的一堆照片,而只要向网络提起一个朋友,它就会预测出你希望看到哪些照片,还会根据你的反应,为你展示更多或者从另一个朋友那里拿来一些东西。又或者,你马上就要奔赴下一个会场,这时网络就能选出两份你必须要看的电子邮件。网络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存在,而非20世纪80年代大名鼎鼎的赛博空间那种你会前往的地点。它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现。到2050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场景。这种强化后的场景会释放出许多新的可能性。然而数字世界已经膨胀出了许多选项和可能。在未来几年里,网络似乎已经没有全新事物的落脚之处了。创业最佳时机正是现在你能想象在1985年,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当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创业者,是件多么棒的事么?那时,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域名,还不用承担任何成本。当时的互联网还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无论你选择做什么,都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消费者的期望不多,行业的壁垒又极低。做一个搜索引擎!当开网店的第一人!播放业余爱好者拍的视频!当然,这些都是当时。现在看来,前几波的开拓者好像已经开疆拓土,把每一个可能的角落都开发得一干二净。他们留给今天这些后来者的,似乎只有困难和苦涩。30年后,互联网似乎会充斥着App、平台、设备和远远超过我们未来一百年的注意力所需求的内容。就算你能通过小小的创新榨出油水来,在那种极大丰富的环境里,又有谁会注意到呢?但是问题在于,仅就互联网而言,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呢!互联网仍然处在开端的开端。它只不过在变化而已。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前往30年以后,再从那时的视角来回顾现在,我们就会意识到,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被发明出来。未来的人们查看的会是全息投影,佩戴的会是虚拟现实隐形眼镜,呈现的会是可以下载的形象,操作的会是人工智能界面。他们回溯时会说,哦,你们那会还没真正地拥有互联网呢(没准互联网在未来已经有了别的名字了)。那些未来人说得没错。因为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本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网络事物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只不过那些奇迹般的发明都在等着一个狂人以他的卓识远见来点化我们去采摘那些累累果实——这情形,就像是1984年的那些.com域名一样。那些未来人说得没错。因为在2050年,会有另外一个白胡子老头问你:你能想象在2016年当一个发明家会有多棒吗?那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你随便找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加上人工智能,上传到云里面去。那时的设备里不像现在,传感器成千上百,很少有超过一两个的。那时的期望不多,壁垒很低。成为第一轻而易举。而到那时,未来的人们会感慨:“唉,我们要是意识到那时有多少可能性该多好!”所以真相就是:此时此刻,今天,2016年,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天会比今天更适合发明创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比当前、当下、此时此刻更有机遇,更加开放,有更低的壁垒、更高的利益风险比、更多的回报和更积极的环境。未来的人们回顾此刻时,会感慨道:“哦,要是活在那时该有多好!”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今天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你没迟到。
出版主业越做越强,主题出版和重大出版工程建设效果显著,获得出版类国家级全国性荣誉268项、省部级荣誉288项。在“精品出版、精准出版、精细出版”理念的引领下,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物喷涌而出。事业部、项目部、工作室制改革实施一年多,出版板块涌现出“三制”机构42个,其中部分已发展成响当当的出版品牌。……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中文传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大出版工程凸显引领作用江西出版集团始终强调“出版主业是集团的压舱石、品牌支撑,精品力作是集团公司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加强对出版工作的总体部署,江西出版集团2019年统筹推进重大出版工程建设,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江西出版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江西出版集团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就今后一段时期的主题出版和重大出版工程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落实集团工作部署,为充分发挥重大出版工程的双效引领作用,中文传媒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重大出版工程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大力资助和奖励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的实施细则》等。在一系列利好措施的推动下,中文传媒2019年获得出版类国家级和全国性荣誉268项,获得省部级荣誉及入选省级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88项。其中,《瓷行天下》等3种图书入选“中国好书”年度好书、月度好书;《跃上云端――中国大飞机起飞之路纪实》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建座瓷窑送给你》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出版工程”;《婺源徽剧研究丛书》入选2019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第一辑》等5个项目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全国苏区反“围剿”文献史料集成》等15种出版物获得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资助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5%;14种出版物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同时,中文传媒在图书零售市场和电商渠道占有率继续稳中有升。根据开卷数据分析,截至2019年11月底,中文传媒在全国出版集团整体排名比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位,位居第5。“三精”出版打造赣版好书2019年,中文传媒继续贯彻“三精”出版这一理念,全面优化整合出版资源,努力开拓主题出版新局面,推出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物,构筑起赣版图书的厚重底蕴。一是做好主题出版,弘扬时代精神。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文传媒围绕这两个主题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江西人民出版社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弘扬主旋律,讴歌正能量,出版了《让历史告诉我们――毛泽 东在江西的七年岁月(1927―1934)》《信仰至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传承》《1949:中国共产党怎样赢取民心》《井冈山的答卷》等一大批优秀主题出版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陆续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取得了丰硕的出版成果。二是挖掘丰富资源,推出红色经典。江西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土地。中文传媒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出版了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江西美术出版社《共和国画卷上的红色经典》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丛书选辑了1949年至今全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年画、宣传画等近千幅作品,从艺术语言的专业视角,来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堪称新中国美术绘就的共和国画史。江西教育出版社在省委权威部门的指导下,贴近时代、潜心挖掘,策划了以《回望峥嵘读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等为代表的一批反映江西发展、江西风貌、江西精神的主题图书,紧紧依托红色资源,弘扬江西文化,凝心聚力讲好江西故事。三是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图书,通过独特的漫画元素和创新的故事语言,悬念叠出的情节和匠心独运的编创,让小读者畅游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该社还出版了“写给中国孩子的100个故事”系列与“科学追梦人”系列,通过这类作品,向青少年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时代楷模。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跃上云端――中国大飞机起飞之路纪实》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工程,该出版物再现了中国大飞机跃上云端的经典瞬间,讲述了中国大飞机研制的艰难历程,以及历经曲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三制”改革释放巨大能量2018年,中文传媒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出版单位事业部、项目部、工作室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制”机制体制创新改革。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与积累,“三制”改革收获了了丰硕的果实。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文传媒旗下各出版单位已建立事业部制、项目制、工作室制等“三制”机构42个,相关业务已从原有单纯的编辑业务向融合出版、营销、发行、物流及教育装备等业务板块延伸。一批各具特色的“三制”机构迅速崛起,部分已发展成响当当的出版品牌。说起融合出版的品牌项目,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大中华寻宝记”项目莫属。这是该社在“三制改革”中最先成立的项目组,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原本出彩但并不冒尖的“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带来了质的变化。出版社支持项目组围绕IP运营的需要在全社范围内选拔人才,坚持走融合出版的道路,通过动画片、小程序、音频、视频、知识付费等多样化的形式,与图书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该出版物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正式奖,2019中国文化IP“金竹奖”最佳原创作品等多个奖项。说起“出版+公益”的跨界项目,指的自然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与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合力打造的“名著小书包”项目。这个“教育扶贫”主题的项目,已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入选江西新力公益创投示范项目。该项目已发放“名著小书包”12637个,图书15.16万册;衍生的子品牌“科普小书包”发放1500个,图书1.8万册。还有江西教育出版社通过机构调整成立的主题出版中心,开发了一系列反映江西发展江西风貌江西精神的主题书,成功推出《回望峥嵘读初心》《听党指挥》等双效俱佳的出版物。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教育技术服务事业部,努力构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运营平台,从“三制”成立之前的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利润75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年销售收入5200万元、利润250万元。从这些案例不难发现,“三制”改革创新了企业经营机制,各社对“三制”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在优化绩效奖惩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得传统固定编辑部管理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向科学的组织生产方式转换。“三制”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突出的经济效益,部分“三制”机构已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数字出版工作开创新局面2019年,中文传媒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业务深度推进。“大中华寻宝记”融合出版项目入选2019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夜晚的朋友们》入选“2019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中文传媒还积极推动数字出版流程改造,基于CNONIX标准的出版产业链信息交换系统已初步完成并开始试运行。一是有声读物内容建设渐成规模。 目前,中文传媒旗下各出版社均已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与懒人听书等平台开通官方频道,上线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有声书,并拥有了较高的度与量。江西人民出版社与喜马拉雅江西城市运营商进行战略合作,研究、开发了“智慧有声党建”项目,这是一种融合了党建+主题(红色)出版、以“视”“听”互动互补的阅读方式。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不一样的卡梅拉》官方音频独家授权喜马拉雅平台播出,仅一周的时间,收听量就突破了105万。二是“出版融合工作室”成果初显。 2019年6月,中文传媒与武汉数传集团合作建立“出版融合工作室”,为出版社打造数字资源库,开展定向投送服务,打造除纸质图书销售之外的增量新业务。目前7家出版社已经报名参与“现代纸书”策划的图书共111种,有2家出版社的出版融合产品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挂牌,标的数量共110项,挂牌总金额为94万元。三是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有重大进展。 江西教育出版社“我乐”创客教育服务平台组织出版教材12种及配套教具,开发了线上视频课程,承担了江西省教育厅及部分市县的师资培训任务及师资外包业务,中标南昌、抚州等地多个创客教室、VR教室,订单收入突破1千万元。“我乐”在线教育平台会同省电教馆策划实施“智慧作业”项目,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使用。实现走出去国家级项目全覆盖2019年,中文传媒在走出去方面收获满满。这一年,中文传媒实现走出去国家级重点项目全覆盖。 在“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家丝路书香“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等方向都有入选项目,共有22个项目入选。同时,中文传媒全年实现版权输出338种,涉及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有22个语种、27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数量约占输出总数的46%。这一年,中文传媒在走出去方面摘得更多荣誉。 中文传媒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进步奖。北京智明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华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和江西教育出版社4家单位入选“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认识CNINA:景德镇讲给世界听的故事·瓷器中国》(阿拉伯文)、《汉字汉语汉文化》(韩文)、《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英文)、《瓷行天下》(希伯来文)、《别让太阳掉下来》(阿拉伯文)5个项目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这一年,中文传媒出版发行至海外的精品出版物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中国芯传奇》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别让太阳掉下来》受到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权威图书期刊的推荐,《夏天》英文版受到美国书展组委会官方强力推荐,《一个男孩走在路上》入选dPICTUS2019年世界“100本优秀图书奖”。这一年,中文传媒的身影出现在众多国际书展上。 在伦敦书展、巴黎图书沙龙、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书展、纽约书展等国际书展上,《瓷上世界》英文版首发,《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多语种文本签约,中文传媒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和匈牙利科苏特出版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中文传媒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来源: 中文传媒第一发布
天津北方网讯: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天津市文广局与天津市残联主办,天津图书馆承办的第八届“牵手残疾人 走进图书馆”大型公益活动及第二届“天津市视障人士百科知识竞赛”决赛在天津图书馆海河教育园馆区举行。活动现场,有关领导向参加活动的残疾人读者发放了图书、有声读物和多媒体播放器;天津市社科联编辑部原部长、研究员张其博作为《海津讲坛》特别讲座嘉宾,为残疾读者讲述“阅读激励向上向强的精神”。浓郁的书香氛围,精彩的讲座内容,充分发挥了天津图书馆阅读引领作用,让残疾读者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沐浴书香、立志拼搏。此次决赛有六支区代表队,共18名选手参赛。决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环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参赛选手们不愧是各区选拔赛的优胜者,不但知识面广,参赛经验也十分丰富,在必答题环节上表现从容,鲜少失误。每队15道必答题过后,场上竟有4支代表队同获满分。接下来的20道抢答题不仅考验了选手们的反应能力和手速,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检验。抢答题环节节奏紧凑、精彩纷呈,抢到题的队伍喜笑颜开,没抢到题的队伍扼腕叹息,他们的表现也使得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河北区代表队的三名选手以620分的高分夺得第一名。此外,天津图书馆以世界读书日为节点,举办了八个主题读书活动: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让阅读插上声音的翅膀诗文朗诵会”,将传统的阅读与诵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现场读者既能欣赏到经典篇章又感受诵读艺术的魅力;多场《海津讲坛》公益文化讲座下基层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将优质的讲座资源送到部队、社区、学校以及基层读者身边,让更多读者能够近距离与专家学者交流分享,通过文化讲座这种最凝练的有效方式,让全民阅读接地气、有实效;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展”,天津图书馆配合国家图书馆展出获奖图书9种,推荐图书51种;天津图书馆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组成下基层小分队,深入到通借通还成员馆及警备区分馆、南开地税分馆开展上门服务,为读者办理新证及免押金证转换业务,让读者就近感受图书馆优质、便捷的服务;“市民读书论坛”“立心读书会”“市民科普课堂”等天图悦读会系列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中。以上八个板块的读书活动将会贯穿全年,持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会 议快 报NEWS2020年11月6日2020年11月6日,以“人工智能赋能知识服务,开启智能数字农业未来”为主题的第395期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2020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圆满闭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编辑部主办,并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的大力支持。论坛云集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数据库商等京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人工智能方面专家及科研工作者,采用线上线下研讨互动、线下主会场、多平台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共计40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学术发展前沿、共话图情事业蓝图。分论坛1:人工智能助推知识服务方法改革分论坛主席、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晰巍做了以“‘智能+’战略下知识服务创新及能力建设”为主题的报告,分析了AI、VR/AR、知识图谱在图情学科知识服务领域的研究问题,展望知识服务的发展大势,指明图情从业者在“四个面向”要求下需要建设的情报分析能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化柏林做了以“人工智能在知识抽取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报告,旨在解决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源头问题——知识单元(学术定义、属性描述、创新句、情报方法、数值单元)的识别。分论坛2: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分论坛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事业部主任柴秀娟做了以“机器视觉与农业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实践”为主题的报告,对猪脸自动检测、牛脸智能识别、苹果品质分级、茭白自动分级,以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进行阐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遥感部主任杨贵军做了以“田间作物表型遥感技术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报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挖掘作物表型遥感大数据,实现茶品品质在线检测、玉米倒伏风险分析、小麦赤霉病遥感识别、茶叶病虫害识别等作物智能化管理。分论坛3: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分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瑞平做了以“视觉属性学习——通向可解释物体识别之路”为主题的报告,基于“万物关联,属性为桥”的思路,采用知识迁移的大规模属性自动标注方法,训练物体属性识别模型,助力大规模图像高精度检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吴文斌团队的宋茜博士做了以“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为主题的报告,辨析智慧农业内涵外延,指明智慧农业现存问题,前瞻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走向。分论坛4:人工智能重构知识服务的基础设施武汉大学教授史良胜做了以“农田人工智能系统——珈禾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为主题的特约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应用到农田系统时,存在系统复杂性、数据采集困难及因果关系难辨等问题,探索利用“廉价”数据构造混合智能模型的研究方法,并展望了农田AI系统的未来走势。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章成志做了以“基于学术文献全文内容的细粒度知识抽取与评估研究”为主题的报告,章老师面向学术文献全文细粒度知识单元抽取的目标,以“算法”实体抽取为例阐述了详细的抽取方案,对比了各类计算机算法近年来的演变和应用趋势。分论坛5:人工智能与包容数字乡村建设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樊振佳在大洋彼岸在线做了以“数字资本:智能数字时代农村居民信息贫困的救赎工具”为主题的报告,樊老师剖析了数字智能时代“农村信息贫困”现象的特征,提出包括信息主体属性、数字技术使用和信息活动内容三大维度的测度方案,分析数字资本对于避免成为“卢德分子”的价值,展望面向信息贫困现象未来的研究议题。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周文杰做了以“AI时代的乡村信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还是走向弥合?”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辨析了信息贫困发生的逻辑,分析当前信息贫困治理现有政策措施中“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评估”等薄弱点,指明AI时代亟待信息贫困研究者澄清的问题。至此,第395期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2020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此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知识服务,开启智能数字农业未来”主题,设置了“人工智能重构知识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助推知识服务的方法变革”“人工智能与包容数字乡村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5个分论坛,组织了20个报告,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众多前沿热点,与此同时从产学研视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开花,提出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并为城乡居民带来福祉。END整理 | 联络部 富子元排版 | 宣传部 张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