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Smart Library) 概念源于艾托拉的 《智慧图书馆: 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2010 年,严栋以一篇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文章正式拉开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帷幕。之后,智慧图书馆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图书馆领域的“明日之星”。 那么,智慧图书馆究竟有何“智慧”?国内的研究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该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又有哪些?各研究机构以及学者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哪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在何处?不少学者通过综述研究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但以定性分析和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增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状况。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2017年4月17日进入国内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期刊数据库”,点击【高级检索】,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选择【精确匹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8—2017年的454条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将与所选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删除,余下2010—2017年434篇相关文献。继而,将上述434篇相关文献进行Refworks 格式保存,并通过CiteSpace自带的转换工具将转换后的434条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以及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等。1.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CiteSpace软件是以Java环境为基础运行的一种定量化研究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情况的信息可视化工具,该软件的研发者是著名的美国Drexel大学的陈超美博士。通过CiteSpace综合分析文献信息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识别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趋势。2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描述2.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研究成果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加以展示,所以,本文统计了我国年度发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图1显示,2010年CNKI期刊论文库开始出现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图书馆学刊》于2010年刊发了由严栋创作的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国内第一篇慧图书馆研究文献。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研究智慧图书馆论文数量增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10-2012年和2013年至今。在2010至2012年间,文献的发表量一直很少,且文献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2013年之后,我国智慧图书馆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发文量高达136篇,且CNKI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智慧图书馆相关论文有望达到172篇。由此可见,国内智慧图书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2.2 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进一步展示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2.2.1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高产机构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机构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湖、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它们发文量依次为5、5、5、4、4。而且,发文量前五名研究机构中只有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过合作。由此表明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机构并未形成体系,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不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阻碍研究工作进展。2.2.2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作者的贡献,尤其是高产作者。自2010年开始,我国有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其中,发文量较多的研究人员主要有黄辉(5篇)、沈奎林(5篇)、邵波(5篇)、吴海茹(4篇)、邱圣晖(4篇)、曾子明(4篇),而其余作者的发文量均小于4篇。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正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很多相对稳定的科研合作群体,发文量较多的几位作者几乎未曾与其他作者进行合作,而其它发文量较少的作者更是缺乏彼此间的合作,整体而言作者都比较分散,作者的科研合作群体有待形成。2.2.3 “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从学者黄辉的研究方向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代表其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智慧图书馆、云计算、架构模式、标志物联网、beacon。学者沈奎林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图书馆建设、云计算、rfid、虚拟化、射频识别、图书盘点、图书馆、机器人。3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所谓研究热点,即指一定时间段内被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也即,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常而言,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运用 CiteSpace 分别绘制上述时间段内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服务研究。3.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层面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特点、智慧图书馆内涵以及价值等理论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等应用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性研究。(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等理论类文章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较多。严栋最早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进行阐述,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图书馆打造成集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模式于一身的新型图书馆,后续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进行扩充,并进一步研究其特点及价值。如董晓霞、龚向阳等(201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赖茂(2015)《智慧图书馆特点浅谈》;王世伟(2012)《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刘伟(2015)《浅析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孙利芳、乌恩、刘伊敏(2015)《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汪容(2014)《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王世伟(2017)《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张晓慧(2013)《智慧图书馆的精神与使命》。(2)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等应用类文章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尝试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设计方案等实践应用类话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如邱圣晖(2016)《试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吴海茹、刘玉美(2016)《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服务途径实现》;沈奎林、邵波(2015)《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黄辉(2014)《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化提升策略研究》;郝大伟(2017)《新时期智慧图书馆构建途经研究》;张际(2015)《智慧图书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姚川军(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马惠(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张新娜(2014)《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3)智慧图书馆研究背景、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类文章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进行研究,认为“智慧地球”、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理念催生了智慧图书馆,而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探索并展望未来发展。如黄辉(2014)《试论智慧图书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改进策略》;叶素萍、李东、张志广(2015)《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骁骁、韩海涛(2016)《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范兴丰(2017)《中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智慧化发展趋势探析》;王静芬(2017)《国内智慧图书馆主流研究及研究趋势》;李显志、邵波(2013)《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周瑞华、孙海英、宗明国(2014)《论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唐立芳(2014)《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武龙龙、杨小菊(2013)《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胡浩男(2016)《智慧图书馆发展及问题探究》。3.2技术研究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其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维度,也即相关技术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1)物联网,即所谓的基于互联网无限延伸拓展客户端至任意物品间所形成的信息互通网络。不少学者认为,物联网将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底层支撑技术大行其道,并对如何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研究,如黄辉(2014)《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架构研究》;丁悦梅、李长明(2016)《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工作》;许艳丹、张前进(2016)《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唐亦玲(20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严栋(2010)《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2)rfid(射频识别),即所谓的智能化技术。研究人员对RFID技术的相关原理进行介绍,并探索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管理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赵华、沈奎林(2016)《图书馆应用RFID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沈奎林、邵波、陈力军(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沈奎林、邵波等(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马洪波(2016)《高校RFID智慧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虎啸(2016)《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2015)《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苏建华(2015)《图书馆RFID建设的新思路——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钱理峰(2012)《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陈嘉懿(201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袁志秀(2014)《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3)大数据,开启了图书馆转型的新时代,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增长点。学者们指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智能化服务的实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并尝试探索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思路及存在的诸如大数据处理能力欠缺及区域数据智慧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如黄辉(2016)《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层建设》;邱圣晖(2016)《探析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潘红、卜磊(2016)《试论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曾洁(2016)《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探析》;阮舰(2016)《论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陈卫静(2015)《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分析》;陈巧玉(2015)《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门户》;李浩(2014)《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4)云计算,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式,凭借其按需配送共享资源及信息的特点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计算模式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了应用云计算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设计策略。如邱圣晖(2015)《云计算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罗桦、陈勇、张清(201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创新》;赖群、黄力、刘静春(2012)《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王晴(201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构建》。3.3服务研究智慧图书馆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为建设理念,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只是以理论设想为主,缺乏指导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文章。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涵盖服务模式以及图书馆馆员两方面。(1)智慧服务学者们阐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特征和本质,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面向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并探索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方式,总结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策略,完善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如张延贤、王梅(2013)《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杨雪(2016)《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勾丹、崔淑贞(2016)《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陈大军(2017)《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孙雨、陈凤娟(2015)《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陈远、许亮(2015)《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袁红军(2017)《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析》;王杉(2013)《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三种形态的分析与评价》;万乔(2015)《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2)个性化服务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的概念与特征,提出该服务模式的构建方法,分析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也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如刘敏(2016)《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研究》;黄辉(2015)《探索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潘杏仙、康琳、宛凤英(2016)《智慧图书馆个性用户分析及培育思路构想》;曾子明等(2016)《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马晓亭(2014)《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QOS保障研究》。(3)创新服务分析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平台、创新服务的不足,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开展创新服务的策略以及实现途径。如张晴、陆妍、陆素梅(2016)《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祁宁(2016)《数字阅读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温怀琴(2016)《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蒋玲(2013)《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胡海燕等(2014)《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4)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及管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支持,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员的探讨主要为智慧馆员的含义功能、智慧馆员的培养目标、策略,以及对图书馆员新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此外,学者也对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的含义、特征、模式及发展进行研究。如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2016)《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郑怿昕、包平(2017)《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姜永英(2016)《浅论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甯佐斌(2015)《智慧图书馆员素质培养浅析》;李安(2015)《浅谈智慧图书馆中智慧管理的实现以及智慧馆员的培养》;马明霞(2014)《智慧图书馆员的内涵与提升途径》;万乔(2015)《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馆员角色定位与培养方向》;陈星星(2015)《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及制度建设》;王婷婷(2013)《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王彩虹(2014)《依托智慧图书馆探索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策略》。4 结语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008-2017年4月期间学者们发表在国内知网的智慧图书馆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最终获取434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总体而言,国内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首先,通过刻画智慧图书馆论文分布时间、高产作者共现、高产机构共现以及作者与术语混合共现网络,描绘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尚在探索核心研究内容,研究机构、作者并未形成体系,彼此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三个层面的研究热点主题,即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服务研究。具体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智慧图书馆构建、设计、实践,智慧图书馆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智慧服务、创新服务、个性化服务、智慧馆员研究等。虽然,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尚短,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实践性研究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题并非清晰明确,彼此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也正是本研究将研究热点分为三个层面的原因。而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已经由理论研究逐渐向深层次渗透,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水平。上述前沿主题以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为主,其发展前景与研究空间不可限量。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逐渐由理论研究过渡到应用性研究。在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中将融入更多的智慧技术、互联系统、智慧服务,并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相互配合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同时,智慧技术也将从服务环节逐渐延伸至资源建设与加工等环节,渗透到图书馆的各机构、部门、岗位等。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中依据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不但是智慧服务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伴随智慧时代的到来,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数字图书馆升级到智慧图书馆,把握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欧美史诗级战争策略手游《战争与文明》新版本已经完美落幕,全球时代带来的科技福祉使许多玩家已经成为时代的先驱者,硝烟弥漫的全球大战也在持续进行着,在这种关键时刻,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变强的秘诀。而拥有整个文明绝大多数技术的图书馆,成为了必须重视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图书馆技术,早日成为全球强者。建筑升级 防守更加有力在工业时期,很多陛下已经将图书馆的技术钻研透彻,陷入了实力升级的瓶颈。全球时代的到来无疑为这一局面带来了新的生机。图书馆最惊喜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可以使防御建筑生产卫兵的技术,兵营等防御建筑再也不是毫无作用,被破坏后反而会生成战斗坦克、MK3重型坦克和投掷弹等强力兵种,拥有这一技术防御实力将大大增强,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火力威猛 兵营实力攀升有了图书馆科技加持,兵营中诸多士兵的实力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这些技术可以使战场上的士兵们变得更加灵巧,战斗时更加长命。除此之外,城堡中的拿破仑、埃及艳后等英雄也有机会变得更加强大。随着战场技术的进一步学习,他们的武器可以变成威力极大的转管炮。大家肯定还记得被转管炮支配的恐惧,看来英雄们将成为士兵中的领衔强者,快带领他们冲锋杀敌吧!奇迹变身 领土效益提升随着军事实力的提升,陛下们外出征服各个文明有了足够的底气。但是对于被攻打的人来说,没有坚固的防御很容易失守。不过不怕,图书馆对此也有新技术。众所周知,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奇迹建筑们,在领地中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效果来守卫您的领土。全球时代开启后,学习图书馆文化遗产中的技术,便可以升级奇迹建筑的攻防及经济效益。游戏简介《战争与文明》是一款大型SLG战斗策略手游。游戏在玩法上引入了文明系列的时代概念并继承了奇迹建筑等文明元素。再现《文明》系列情怀,在游戏中,玩家将化身造物者,感受文明系列的经典情怀,以上帝视角亲自参与并见证人类文明的进化旅程。17173百度品牌频道上线,一键添加!
荷兰国家博物馆是荷兰国家博物馆,致力于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和历史。但隐藏在里面的是荷兰研究图书馆。当我们想到“研究图书馆”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无聊,严酷的建筑和暗淡的灰色墙壁的想法,只要眼睛可以看到。但是国立博物馆的研究图书馆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这是一个只能梦想的地方,更不用说有机会在这里学习。它看起来像是美女与野兽的Belle图书馆的一个稍微更哥特的版本; 童话故事真的实现了。国立博物馆研究图书馆是“建筑色情”的定义。它是荷兰艺术史系列的皇冠上的明珠。自1885年以来,收集了书籍和ep and,包括拍卖和展览,期刊和年度报告,摄影,肖像,印度微缩模型,中国画和青铜器以及日本版画和雕塑的目录。图书馆于1885年由Pierre Cuypers以文艺复兴时期和哥特式建筑风格与博物馆的其他部分一起建造。今天仍然可以在锻铁栏杆和旋转楼梯中看到装饰性装饰图片来源:Flickr [Ton Nolles] [1]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使用图书馆,他们研究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比较模糊的部分或者他们收到的其他艺术史文物。这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建筑,可以进行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图书馆有一个嗡嗡声,就像任何办公室,但设置在哥特式,宫廷般的环境中。图片来源:Flickr [Hans Splinter] [1]随着收藏的增长,并非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个图书馆中保存,但是国家博物馆的任务是让越来越多的在线公开信息。因此,即使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魔力来参观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建筑的这一华丽杰作,我们都有机会获得其中的丰富文本。 如果您想访问图书馆并拿出一本书,您只需要照片ID即可注册图书证。但请注意,有些书籍不能离开图书馆。您可以在线查看您感兴趣的图书是否可以借阅。外部访客(游客)不得借书或期刊,但这并不意味着您在城里时仍然无法浏览收藏品和阅读书籍。根据要求,可以扫描一些物品,因此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随身携带一本书。他们不遗余力地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这种信息,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更多有关艺术和历史的信息!该系列约有400,000册。在线网络目录包含约300,000本专着,3,400种期刊和40,000种艺术品销售目录。并且仍然有大约50,000个艺术品销售目录,在1989年之前发布,尚未进入系统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刚刚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因此为游客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阅览室。鼓励创意冒险者进入阅览室阅读图书馆的物品,因为他们无法借阅。阅览室还提供全面的历史参考书籍。工作人员随时可以回答您对馆藏或图书馆本身的任何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所以如果你对艺术史有任何兴趣,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婷婷)继首都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后,今天,记者从北京市文旅局获悉,海淀区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大兴区图书馆等多家区级图书馆正在研究延长服务时间事宜。首都图书馆针对市民读者的夜间阅读需求,参考市民夜间交通出行情况,从8月3日起延长了首都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开放时间的服务区域面积达9000平方米,阅览坐席860个。此外,针对读者早晨集中入馆人流量大、读者等候时间长的问题,自8月4日起,首都图书馆在A、B座增设两个读者入馆快速通道。为确保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并保障服务质量,首图增配图书馆员,提供咨询台、检索区、阅览区、咖啡厅的各项服务,同时延长数字书刊借阅机、电子读报机等数字资源设备的服务时间,读者可以通过馆内WiFi免费下载电子书刊、浏览当日报纸。同时,首图还为读者开放21种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功能,读者也可以通过下载“首都图书馆”移动APP,关注“首图数字图书馆”微信服务号等多种方式,阅览海量移动资源。首图也将密切追踪延长开放时间后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及时调整开放区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读者的特殊需求,可以预约方式予以解决。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文旅局介绍,海淀区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大兴区图书馆等多家区级图书馆正在研究延长服务时间。首图开放时间调整如下:首都图书馆A座少儿阅览区开放时间调整为周一至周日9:00——19:30 ,延长2小时30分;B座二层阅览区开放时间调整为周一至周日9:00—21:00,延长1小时30分。
今年是复旦大学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10月17日上午,复旦大学图书馆举办百年馆庆暨“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100年前,何葆仁、瞿宣颖等戊午级学生自发成立戊午阅书社,复旦大学图书馆从此发轫。91年前,上海医学院的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正式成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复旦图书馆筚路蓝缕、几经曲折,从仙舟图书馆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图书馆,再到相伯图书馆,从徐家汇到江湾镇,从江西庐山到重庆北碚,虽然馆名不断变化、馆址不断迁移,但“恢廓学风、作育国士”的建馆初衷始终没有变。《戊午阅书社》载于 复旦年刊,1919年第6期1924年《复旦图书馆计划》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复旦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2000年复旦和上医合并后,新的复旦图书馆融合发展,成果卓著,逐步形成了如今遍布四个校区,包含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古籍部的五馆一部格局,构建起涵盖古今中外多类型、文社理医工多学科、纸本数字多载体的复合藏书体系,成为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多功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致辞中说,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图书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学术研究的资源库、校园文化的风景线,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理念,坚持学术保障、知识服务的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改革创新的导向,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建设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和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馆长韦依兰(Elaine Westbrooks)也分别在致辞中向复旦大学图书馆表达了祝贺。陈建龙认为,从以馆藏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型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高校图书馆的骄傲和榜样。韦依兰则表示,复旦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形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转型,取得了令全世界图书馆瞩目的成绩。现任馆长陈思和在报告中分析,进入新世纪,复旦大学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不断增加,为充分利用图书馆功能和拓展图书馆概念提供了有力保障;国际交流的发展,海外人才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品质;由单向性服务向多元性、复合性、主动性的服务形态转变,满足了不同面向的需求;资源建设内涵不断拓宽,如印章、版画等非纸书形态资源的加入,使得图书馆馆藏更具特色;图书与情报双轨并行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引领方向。“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为复旦大学图书馆完成转型提供了准备,也是我们今后的着力点。”陈思和说道。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与陈思和不谋而合,他认为,转型对于现代大学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有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缓慢而有的则比较迅速,关键就在于是守着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和概念,还是追求超越,不断扩大图书馆的内涵和能力。”在吴建中看来,现在大学图书馆已经不单是图书馆了,它还可以具有情报咨询甚至是智库的功能,可以是数据中心,也可以是出版者,“超图书馆”的概念正在被全球接受。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Tancheva博士也表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在于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她同时也提醒,研究型图书馆迎来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其中之一是在创新和传统之间寻求平衡”,她提倡循序渐进地改变,而不是“革命”。会上,还举行了陈毅元帅文献资料捐赠仪式,陈昊苏和丛军代表陈毅元帅家属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了陈毅元帅有关的文献资料,陈昊苏在仪式上致辞,对复旦大学图书馆百年馆庆表达了祝福。陈毅元帅文献资料捐赠仪式据悉,10月17日至18日,复旦大学图书馆还将举办“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学术研讨会”、“研究型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研讨会”、第七届国际索引联盟峰会等系列学术活动。
如果你研究的是,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是,比如你去哪个牌子物品,更适合你,那你不用去图书馆,在比如你要解决一些简单的工作问题,你可以不用去图书馆,因为你去了也有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和解决方法,但你如果要研究的是学术方面的,那你一定要去图书馆,因为学术方面需要系统的性,信息量,以及大量的文本支持,单纯靠互联网,收集的碎片信息不能满足。对于一般的第一研究,你也可以先从互联网上去查,但对于学术研究的你应该先去图书馆,当图书馆的资料不能满足你支撑大量的学术研究,地系统和信息时,你可以进一步去,互联网获得信息,在这有个先后顺序,因为,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和文本支撑,和从图书馆获取的信息与文本支持,两者有三点只差。第一从互联网道现在,才过去了一二十年我,我们大多数的信息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可见信息,更新,更快了,但这不是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压倒性的优势,为什么?那么多图书馆任然活到今天,没有被全面互联取代,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第二从图书馆可以活得更可靠的信息,图书馆收藏的都是正式出版,正式出版的有一定相对的可靠性,它们的文字严禁性“向好”的仪式感营造欲望之下,也在出版社编辑的专业监督下,一定比在网上,那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写点,什么高出一大截,互联网上的言论,即时是学术,也是时效的时效性的,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推销敲,以及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第三如果你是做学术研究的互联网上的信息,支持,其实相对哎言,很少,在国外的网站上,互联网上的信息,只有专家才能看懂学术文本,而你要找地,信息,文本,都在图书馆里,所以你要做学术研究的话,互联网给你信息十分有限。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在英国论文应用标题,90%以上都是来自正是出版的书籍,也就是说,周刊,和互联网引用不超过10%,从这个要求能看出,在图书馆获得的信息,比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更可靠,你可以想想,一人一本书,一本学术的书籍都没看过,而仅仅是在互联网上,搜素一些信息,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样的论文会被视为毫无价值的。通过以上三点比较,我们可以认清学术,在互联网中获得信息,更快,跟新,但是可靠性差,信息价值不高。而从图书馆获得信息,可信度高,这也是做学术和做一般研究,比较大的差别了。
一、智慧图书馆特点智能化设施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用 户需求变化的一次巨大变革,是集图书馆建筑、设备设施、信 息资源、智能技术以及用户体验、馆员智慧于一体的全新用户 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智能选择、辅助分析、同 行讨论、成果分享、科学决策和个人信息管理等,其最大的特 征就是智能化。新时代信息、智能技术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 展的强大驱动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升了信息资源的 融合共享,智慧图书馆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构建并不断 完善智能图书馆的技术结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检索、采访、 图书推荐、信息咨询、智能定位系统等业务管理环节,可以自 动验证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图书续借、预约、到期提醒,新 书通报,投稿指南、讲座预定,参考咨询等智能化服务,而读 者只需要用手机等阅读终端,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查阅文献资源 的借阅状态、存放位置等信息。RFID 技术与互联网、通信技术 结合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构建图书馆智能管 理系统,建设无人值守的智能型图书馆,能够极大方便读者, 同时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此外,引进智能书架、图书自动分 拣系统,移动盘点设备等智能设施,可大大提高图书馆智能化 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智慧图书馆是服务质量更 高的图书馆,这种高质量的服务品质,体现在智能化程度更高 的个性化服务以及读者参与互动式、自主式的服务与管理。二、我国高校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 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也随之有 了很大改变,因此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很多挑战,在智慧城市不 断发展进行中图书馆也在不停探索自身形态的转型和升级。2003 年芬兰奥卢大学的 Aittola 最早给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不受 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之后我国国内的研究 多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研究、功能特点研究、构建研 究及服务模式研究等。继 2009 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之后, 全国范围内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自 2010 年 起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实践呈快速增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文章基于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 特点及发展现状,探讨未来高校智慧图书馆体系构建策略及发展趋势。上海社科院的王世伟教授指出:“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互联互通、以 人为本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积极 投身于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研究,如购买数字资源、引进智能设备、 规划智能馆舍等,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移动图书馆业务, 采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根据读者偏好推送个性化内容,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尝试为他们提供各种新的服务方式。 智能化设备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逐渐普及与应用 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化信息服务 的载体与基础。三、未来趋势1、合理增置智能化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智 能管理的技术基础,未来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会更加以用户体验 为中心,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RFID 等智能技术的基础 上,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智慧服务。图书馆除配 备传统工作设备外,还可增加如智能机器人、媒体触摸标志、 座位预约等新型设备设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级的体验, 提升用户的兴趣与效率。还可借助智能化设备,建立大数据分 析中心,实现对用户数据、馆藏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实时分析。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图书馆智慧化的构建过程中,首先 打造资源的智慧化,随着馆藏印刷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数据 库资源的迅速增加,将海量的信息资源作为独立的个体植入智 能芯片,承载着资源的属性及本质特征的芯片可以通过图书馆 的网络环境实时反馈给用户资源的状态信息,这也就是图书馆 资源的智慧化过程,通过馆间合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扩大每 个馆的资源储备,真正实现全方位满足读者。其次,推广智慧 服务,智慧服务不再是传统的仅仅为用户提供移动端的推送内 容,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以用户 的智慧生成为中心,更加主动地提供精准的、智慧的信息服务, 最终满足用户的复杂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帮助用户提高驾驭知 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技能,最终实现智慧创造。最后, 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图书馆特点、学科专业特点创新技术开发 及应用,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实现自动化管理系统向自助服务 转变。
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化图书馆是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大数据时代,群众阅览、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电子书已成为新常态,公共图书馆要发挥对于社会公众阅读的推动、引领作用,就应走在时代前列,顺应人们阅读方式的新变化,努力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构建。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水平普遍不高,也面临着一些普遍存在的困难。对此,充分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阅读消费需求的现实要求。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一)资金保障不足,制约建设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突出的就是“数字化”,它要设备先行,就需要购入大量的现代化硬件设备,要购买相应的数据库,大量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目前,很多图书馆尤其是偏远区县的图书馆资金紧张,用于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更是不足,硬件配备不到位,制约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二)管理体制陈旧,阻碍建设进程。而今,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没有脱离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工作还存有很多漏洞,有的图书馆甚至连最基本的书目项目都不全,遑论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数据。有些图书馆设施、资源都有,但管理理念及工作方式没有跟上,阅读资源很大程度上“待字闺中”,其信息化传播共享落伍,未做到最大化地与广大读者“亲密接触”。有的图书馆在建立数据的时候,比较混乱,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相混淆,检索查找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地图书馆缺乏统一的协调管控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馆藏重复现象严重。这些基础工作犹如地基,如果不能做好,定然影响我国整体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三)专业人才匮乏,缺少技术支撑。专业人才需要培养,全面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尤其是网络检索,作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员必须熟练掌握。可是,目前很多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依然是以前传统图书馆馆员的过渡。有的图书馆员年龄偏大,对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掌握不多;有些仅能操作基本的管理程序;有些管理员操作技能不过关,对于信息的资源收集、管理开发还不能有效整合处理。图书管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还要具备外语知识,对外籍书目的录入和检索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在各级图书馆中,像这种既具备外语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具备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一)重视前期决策,不断对标完善。各单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领导既是决策者,又是工作推进者。如果领导把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当做重要的事务去抓,并设立专门的督促承办小组,定期进行调研,参与制定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方针路线,按照阶段性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法和措施,必定可以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速度。因此,上级部门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识要具有前瞻性,在建设时要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专业化方案,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按照网络资源和信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构建。同时,积极挂钩国家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评估标准细则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硬性指标,从而对标提升、对标完善;各图书馆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要切实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培训,使数字化建设少走弯路。(二)制定具体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各单位能投入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非常紧张,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采购、图书信息建设、资源库采集和购置等,资金匮乏就是最严重的问题。各地应该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积极筹措,争取国家和财政的拨款,科学合理地进行预算和投资。同时,现在很多省市图书馆已然开始法人治理模式运作,这就可以极大程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图书馆评估定级的范围中必定有图书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人员的配备情况要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统计情况等。当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冒进,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资金的投入也应是可持续的。各级财政在预算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分期方式,制定出具体的资金来源途径和资金投入目标,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顺利进行。(三)推进资源整合,强化跨界共享。网络是功能强大的信息资源库,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建设虚拟数据库。虚拟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筛选、整合网络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本身就是可以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工程,相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具体要求,各级图书馆联合共建,就可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减少重复性建设。(四)提高应用水平,提升服务意识。一切的发展都是人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化图书馆不仅要求图书馆员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中,馆员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管理者。每位管理员不仅要具备搜集、筛选、分析、整合等综合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等操作技能,使互联网上的可靠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虚拟馆藏,为需求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对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极其重要,要求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组织他们到建设比较好的优秀数字化图书馆中参观实训,理论实际相结合,精益求精,提高技能。综上所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目的是实现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并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服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决策层应高度重视,使其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以促进图书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越性得以凸显,使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真正满足人民群众读书阅览的新期待。我们要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使数字化图书馆为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和数字资源建设)
当我读村上春树的《图书馆奇谈》时,正坐在图书馆里。这本书很薄,配的是德国画家卡特·曼施特的插画,从文字到图片,我花了不到半小时就读完了。当我手拿着这本书,看着阅览室深处的那扇门,不禁想到:这里是不是也有一个藏在地下深处的阅览室,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个等待着充满知识的脑浆的老人呢?《图书馆奇谈》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少年去图书馆借书,却被关在了一间不被世人所知的地下阅览室里。他遇到了可怕的老人、善良的羊男、精灵般的女孩,最终克服困难,逃出了图书馆。整个故事非常的荒诞和狂野,虚虚实实相结合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绪。村上想讲的真如文字表面这么简单吗?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通过分析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意向,来浅析这本书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正寓意。一:当村上春树遇上荣格许多读者都知道,村上春树属于荣格派的作者,他的书里或多或少都带着荣格心理学的影子。日本荣格心理学研究者河合俊雄就曾专门写了《当村上春树遇上荣格》一书,来解读村上的《1Q84》。可见,了解荣格一派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村上的书。在荣格的心理学中,他把心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十分看重梦的解析。在了解这两点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男孩这场不知是不是“做梦”的图书馆之旅,实际上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同时也是一场摆脱束缚的成长之旅。荣格二.羊男、少女、男孩,完整人格中的不同具象每个人都是复杂而矛盾的,一个人身上会同时出现善与恶、勇敢与怯弱、悲观和希望,正是人们内在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格。1. 男孩:如白纸一般,是心灵的具象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有些读者认为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我认为男孩在踏入图书馆开始,代表着的就是他的心灵,是内在中最重要但也最纯净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男孩的行为来分析。初读的时候,我以为男孩性格懦弱,因为他从敲响107房间的门开始,就有无数次逃跑的机会:他可以不等人回应就离开;他可以拒绝跟随老人走进迷宫走廊;他也可以拒绝进入阅览室读书。但他并没有,他一直唯唯诺诺,老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但再读的时候我意识到,男孩并不是懦弱,而是代表着我们出生之初如白纸一般的心灵。这个时候心灵还没有滋生出自我意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一切。男孩读着枯燥无聊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税金小史》,心灵则来者不拒地吸收着不同的知识,而一同被吸收的,还有外界所施加的禁锢和束缚。所以,在踏入图书馆之初,男孩并不懂得拒绝。他会因为害怕被责备,或者害怕羊男被惩罚,而听从老人莫名其妙的命令。而在他逐渐接纳了代表着善良与胆怯的羊男,以及代表着勇气与希望的女孩时,他才建立了积极的世界观,获得了对抗“恶”的勇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2. 羊男:代表着人性中的善良和胆怯羊男并不是一只羊,他披着绵阳的外皮,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他有着和绵羊一样柔顺善良的性格,也和绵羊一样胆小怕事。正是因为有这个角色的存在,我们才能清晰意识到,这个和男孩有众多相似品格的角色,才真正代表着人性中的善良和胆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男孩被锁链锁了起来,但有趣的是,钥匙并不在老人那里,而一直都在羊男的荷包里。这就意味着,只要羊男愿意,他可以随时把男孩放出来。但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因为他害怕被老人惩罚。他害怕被丢入放有毛毛虫的大缸里,也害怕被一根普通的柳条鞭打。是的,羊男所害怕的惩罚,实际上对他造成不了实质性的大伤害,更不会伤害到他的性命。如果换做一般人,大可以利用羊男的善良拿到钥匙逃跑,这样对双方都不会造成损失。但男孩却没有这么做。对于羊男害怕的内容,读者嗤之以鼻,但男孩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提出质疑,而是与他产生了共情,不仅认同羊男的害怕,还害怕自己的行为会连累羊男。但当他最终决定带着羊男逃跑时,他开始质疑了:“只是一根普通的柳条,需要如此害怕吗?”男孩心境的改变意味着心灵开始接纳其他品格,当人格逐渐完整,男孩才拥有了质疑他人的智慧。最后,男孩逃出了图书馆,而羊男则消失了。羊男去哪了呢?我想,它已经被融合到男孩的心灵中去了吧!村上春树3. 女孩即是灰椋鸟,代表着勇敢和希望,是灵魂的具象荣格派认为,鸟代表着希望和灵魂,这一点也在村上的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出来。男孩有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灰椋鸟,在他被关在阅览室的时候,他心心念念惦记的除了母亲,就是这只鸟了。他知道母亲不会去喂这只鸟,还总觉得它吵吵闹闹的,他担心着如果自己不在,灰椋鸟就会被饿死。当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明白了在阅览室里偷偷出现,又偷偷消失的美丽女孩就是灰椋鸟时,你就会发现,这只深受男孩惦记的鸟儿,是他潜意识里放不下的勇气和希望。关于灰椋鸟有两个细节,其一是在一开始,羊男是看不见灰椋鸟的,对此灰椋鸟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世界,羊男有羊男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而你有你的”。但在男孩决定逃跑之后,羊男在走廊和灰椋鸟擦肩而过,这时羊男、灰椋鸟、男孩三个人的世界重叠了,也就是说心灵在此刻接纳了怯弱和勇气。我们再说直白一点,当男孩缺乏勇气的时候,羊男看不见希望;但当男孩鼓起勇气时,希望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非常有趣呢?第二个细节是在灰椋鸟牺牲自己,换取男孩逃跑的机会时所喊的一句话:“我一定会去找你的。”虽然灰椋鸟牺牲了,但男孩已经获得了勇气,她和羊男一样,在男孩逃出图书馆的那一刻起,就和他永远都不会分开了。三、母亲、老人,生命中的恐惧和束缚《图书馆奇谈》虽然文字不多,但每一句话、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充满了意义。除了上面我所提到的几个意向以外,还有老人、母亲两个重要角色,其中老人笔墨较多,母亲出现的非常少,他们是不是也有特殊的意义呢?1. 母亲代表着束缚母亲对男孩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塑造了男孩的个性框架,也导致了他的性格缺陷。“必须守时,必须准时回家,在敲门之后必须等待应门。”这些都是母亲对男孩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些教育,才导致了男孩被困在图书馆。换一个说法也就是,正是由于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太大、束缚太深,才导致男孩不能一开始就逃走,才诱发了这一段自我探索、自我完整的旅程。这么解释,也许你觉得有些抽象了,那么我们再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着手。荣格认为,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人格面具、阿玛尼(阴性基质)、阿尼姆斯(阳性基质)、阴影。其中,阿玛尼代表着男性身上具备女性的基本特质,当男性的阿玛尼聚集时,他们就会体现出容易激动、忧郁等状态。从这本书来看,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实际上导致了他的个性中,阿玛尼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也导致了他的优柔寡断,听之任之。即是说,母亲的过度关心和过度限制,影响了男孩的正常成长。我们同样从两个细节来看这一点。其一是“鞋子”,母亲送了男孩一双鞋子,当男孩穿上时,鞋子踩在地上发出的脚步声让他感到陌生,仿佛不是自己的脚步一样。这意味着男孩被禁锢在母亲给他塑造的框架之中。而男孩逃走时特意脱下了鞋子,羊男一遍一遍告诉他“虽然不穿鞋子很难受,但是忘记鞋子吧!”没了鞋的男孩,脚感受到了疼痛,但也同时第一次体会到了真实。男孩明白,如果折回去穿上鞋子,鞋子所发出的响声会惊动老人,只有脱下鞋子才能逃跑。当我们明白鞋子是母亲给男孩的束缚时就会理解,这一段情节旨在表明:只有摆脱束缚,才能获得新生。第二个细节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男孩回到家后,母亲发现了他丢了鞋子,也知道他好几个晚上没回家,但她却没有表示任何关心。不仅如此,在不久之后母亲没有任何预兆地去世了。村上不会安排无意义的情节,不论是母亲的漠不关心还是去世,都代表着男孩经历了图书馆冒险之后,完整了人格中的善良、胆怯)、勇气,战胜了恐惧(老人和大黑狗),彻底摆脱了束缚,实现了人格自由。在这里,我还要稍稍提到灰椋鸟。也许你还记得在上文中,我所提到的关于灰椋鸟和母亲的片段,现在倒回去再看看,你是否从那段情节中读出了不同的意义呢?2. 老人:代表着“恶”与障碍。老人带着男孩穿过曲折的迷宫走廊,来到宛如地狱入口的,被称作阅览室的监牢。这一段的情节让我联想到了《潘神的迷宫》。电影《潘神的迷宫中》,女孩跟随着精灵深入了一个黑暗的迷宫,在迷宫里,外表为山羊形象的潘神引诱着女孩一次一次完成危险的任务。在第三个任务时,女孩心中保有善念,她拒绝杀掉弟弟,最终在自己的幻想中死去。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读有很多,其中迷宫、羊形态的潘神、诱惑与幻想,这些关键字都和《图书馆奇谈》有所重合。女孩进入潘神的迷宫,被迫完成三个任务,可以被理解为是她探索内心世界的幻境;同样我们可以认为,男孩所走过的迷宫走廊,通向的也是自己心灵的宇宙,而老人则是他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恶”与障碍。如果说母亲代表的是男孩在现实中必须“打败”的大BOSS,那么老人则代表着他在探索心灵的道路上需要克服的恐惧。结语:在荣格的人格发展论中,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无意识地想要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脱离出来。这个阶段的青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必须克服童年时期意识的狭窄,不断成长和强大自身,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表现一致,来适应人生的发展。显然,书中的男孩就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他的生活周遭都是“母亲的教导”,这使得他无法健康成长。为了实现自我成长,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图书馆之旅,克服了童年时期被大黑狗咬伤的恐惧,接纳了内在的脆弱和胆小,也拥抱了勇气和希望。最终,男孩冲破了束缚,实现了人格的完整。这本书,说到底讲述的是每个人在青年期所必经的成长和突破。《图书馆奇谈》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对于读者来说,荒诞又神秘。看完这本书,我走出了图书馆,觉得那日阳光甚好。我是安晓,想把阅读和写作放进人生。很高兴你读到这里,我们下本书再见。
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它是以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为主体的学科。通俗来讲,开设图书馆学的目的就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的本质是致力于信息、知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以及进一步从知识中挖掘新的知识。蔡元培、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曾经都为图书馆的建设做出贡献。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物质文明毁灭了,只要图书馆还存在,那么人们就可以利用它保存的书籍和知识去重建新的文明。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它的使命,需要经过专业教育的图书馆员,这也是国际范围内普遍设置图书馆学学科的原因。任何学科都由专业本身的名称做出归统,图书馆学不同于中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线的基础学科划分,主要由检索、收集、整理、储藏、归类、分析等多个方面组成,是一个根植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学科,是一门关于知识的学科。图书馆学是一个富有人文精神,极富人文关怀的学科。它不仅保存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场所,还通过服务社会发挥作用。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自带免费、平等、自由、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感动全网的东莞图书馆农民工读者吴桂春先生的故事,见证了图书馆与全民终身学习产生的合力,这种合力可以在为民众提供温暖和力量的同时,也不断为社会赋能,进而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图书馆是人民的大学,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能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诉求。一座图书馆的运转,背后需要有理论、技术、方法的支撑。图书馆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场所,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是一个数据高度密集的场所,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图书馆就是油田。要让信息、知识、数据可读、可见、可用,不仅要让人学到知识,还需要训练机器看懂知识,让机器帮助我们呈现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时刻进步与发展的时代将无限度的扩大各门学科的内容,图书馆学也是如此,在数字化即将成为现实的当今社会,图书馆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图书馆学的课程围绕着对纸质、电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描述、组织、检索、利用以及评价来设计,通过学习图书馆业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既有文史基础,又懂信息技术,并且具备用户思维、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性人才。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内核,图书馆学的内核是能够让学生更善于在这个海量信息构成的无序、混沌、碎片化、不确定的环境之中,找到个体的秩序感,整体的结构性以及发展的方向感。带着这样一种特质,图书馆学能够提供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知识、数据、用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相对来说非常广泛,因此如果选择图书馆学专业,除了可以继续深造以外,毕业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与之紧密联系的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工程,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进入有关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就职,从事信息管理和开发等工作。(作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张久珍)来源:央广网精彩推荐:增强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世界读书日:中外图书馆的演变钱锺书:深度利用图书馆的典范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