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周亚 著)观光者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周亚 著)

中文书名:《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作者:周亚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ISBN:9787548614388内容简介本书以1887年杜威创办图书馆经营学院为时间上限,1955年谢拉在西储大学设立文献工作与交流研究中心为下限,利用档案、报刊、会议录等史料,分五个时期系统考察了美国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作者简介周亚■北京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图书馆学史、图书情报学理论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上海社科课题各一项,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从历史中思考未来这本书是对我十年图书馆学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2006年8月,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来到美丽的珞珈山,开始了六年的“武大郎”生活。在大一刚入学时,对于图书馆学是什么,我完全茫然无所知。不过,我对于童年时无书可读的情景有着深刻的记忆,对于一个与书有关的专业,带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本科四年间,在图书馆学系各位老师的教导之下,我对图书馆学有了深入了解,对于文华图专的“智慧与服务”精神产生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犹记得,曹之老师在《中国古籍版本学》课上慷慨背诵《典论·论文》的情形,并带领同学们登上樱顶老图书馆,零距离欣赏古籍之美;肖希明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武汉图书馆,直观感受现代图书馆服务……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逐渐意识到,图书馆学虽是一个小学科但也有大学问,不算热门但不可缺少,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所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在读研的两年间,我在李明杰教授的指导下研习文献与出版文化。在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知识组织模式研究:兼论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的同源性》(2012)中,我尝试将文献史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考察了中国古代类书、政书、地方志、丛书、总集等文献的编纂方法与知识组织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内在联系。这篇硕士论文虽然只能算是习作,但通过该文的写作,使我对于学科学术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在该领域进一步学习。研究生二年级,在李明杰老师的推荐下,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的博士生,并有幸进入其门下学习。北京大学图书馆王子舟老师常讲,学术创新必先从学术史研究入手。2012年北大入学后,我便开始在图书馆史领域寻找博士论文的选题。起初,我拟以王重民先生作为论文方向,并曾向多位前辈学人请益,但终因自身学力不逮而放弃。博士二年级,由于有赴美交流的打算,我将选题方向转移到与美国相关的研究问题。中美两国的图书馆学有着密切关联。甚至可以说,不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则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而图书馆学教育史正是考察中美图书馆学交流史、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的较好切入点之一。毋庸讳言,当今的图书馆学教育正面临一些问题,其现实境况虽与杜威初创之时大不相同,但其中某些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只是如今换了副“假面”重新登场。中美图书馆学在历史上的关联性,构筑了彼此对话和“互观”的基础。因此,出于以上的认识,在与导师商讨后,并在吸收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将论文选题定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史研究,在时间范围上限定为从杜威初创图书馆学教育到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的传统图书馆学教育时代。我希望能够借助于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前尘往事的“追忆”,探究图书馆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寻求对于今日图书馆学教育现实问题的解答或者可能的解决路径,并为进一步梳理中美图书馆学二者的交错关系打下基础。 博士三年级,我被留学基金委遴选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伊大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档案的保藏地,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提供了绝佳条件。借助于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我寻访了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丹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的相关档案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一年间,博士论文的主要框架也基本成型,确立了以人为纲的写作方式,并重点围绕麦维尔·杜威、欧内斯特·理查森、查尔斯·威廉姆森、乔治·沃克斯、路易斯·威尔逊、杰西·谢拉等图书馆学家的教育思想展开讨论。当然,学术研究也需要物质保障,我访学期间的奖学金除了支付基本的食宿和保险费用外,大都花在了外出调研的差旅费,以及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等学术会议方面。记得在回国的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身上仅存几十美元,但当时毫无“凄惨”之感,反倒觉得有一股豪迈之气。作者于伊利诺伊大学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我既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学习者。随着对文献史料研读的不断深入,我脑海中的某些固有认知也在不断地被改变。例如,学界常以实用主义来指称杜威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而相关史料却显示出杜威在实用之外的学术性一面;欧内斯特·理查森所倡导的“图书学”思想,带有浓郁的古典图书馆学气息与人文色彩;查尔斯·汤普森与道格拉斯·维普尔斯对于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论争,显示出图书馆学转型时期新旧研究范式相互适应的过程;在《威廉姆森报告》中,查尔斯·威廉姆森对于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生存问题的分析,似乎预见了六十年之后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危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反映了试图将图书馆员打造为一门“学术职业”(learned profession)的努力,是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历程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文性、科学性、技术性三种力量不断“角力”和取得平衡,图书馆学在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不断摇摆,一再表明了学科发展历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016年5月26日,拙文《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3-1957)》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也算为我的十年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工作之后,我对论文作了比较大的修改。2018年,在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这篇博士论文由学林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更名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然而,图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我深知,书中仍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例如王子舟与李明杰两位老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本书较少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也缺少对中美两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同期横向比较,又如部分翻译不准确等问题。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修订版中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另外,我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历史考察(1939-1970)”,是对博士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拓展,也将对本书忽略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周亚2020年11月1日图文:周亚,网络素材美编:王阿凤

依依惜别

汇聚九地图书馆人共话“书事” 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蓉城召开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两年一届的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落子蓉城,引来川、吉、苏、冀、桂、渝、黔、滇、藏九地的图书馆人相聚,共话图书馆公共服务。10月29日,由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暨西南片区(川渝黔滇藏)图书馆学会公共服务研讨会在四川省图书馆召开。川、吉、苏、冀、桂、渝、黔、滇、藏九省区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图书馆工作人员,获奖论文代表,征文优秀组织单位获得者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研讨会。据了解, “川、吉、苏、桂、冀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是五省(区)以学术为纽带,联合开展的图书馆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旨在推动我国东、西、南、北、中跨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研究会自1988年首次举办后,按照每二年组织一次,五省(区)联合主办,各省(区)图书馆学会接力承办的模式,如今已经举办十七届。在上午举行的研讨会开幕式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总规划师、公共服务处处长王成平,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何光伦分别致辞并向获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本届研讨会专家评选出获奖论文230篇,其中一等奖34篇,二等奖101篇。各单位组织得力,涌现优秀组织单位28个。当前,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建成惠及全省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是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王成平指出,今年正值“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站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满足新要求,全省图书馆需要新发展,更需要新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样的盛会,可吸取其他省市优秀做法,同时在交流合作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何光伦馆认为,研讨会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的一次学术盛宴,对于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图书馆人将继续齐心聚力,开创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阅读生活的新需求。研讨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以《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为题,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以《各级联动书香战“疫”,担当作为不负使命——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战“疫”纪实分享》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对于当下各省市流行的“你看书,我买单”的活动,陈力也进行了“降温”。在他看来,文献采购,不能仅仅将其看成一个简单的商品购买,“我们文献采购,应该考虑图书资源的整体性。书籍采购的资源,除了考虑满足现有读者,还应考虑其为我们后代子孙服务的效用。”他指出,如果图书馆馆文献资源建设,只是照顾、满足一些零散的读者需求,或许会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造成损坏。据了解,研讨会还进行了会议专题交流发言。下届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学术研讨会将由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承办。

同工同酬

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

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Smart Library) 概念源于艾托拉的 《智慧图书馆: 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2010 年,严栋以一篇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文章正式拉开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帷幕。之后,智慧图书馆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图书馆领域的“明日之星”。 那么,智慧图书馆究竟有何“智慧”?国内的研究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该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又有哪些?各研究机构以及学者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哪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在何处?不少学者通过综述研究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但以定性分析和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增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状况。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2017年4月17日进入国内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期刊数据库”,点击【高级检索】,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选择【精确匹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8—2017年的454条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将与所选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删除,余下2010—2017年434篇相关文献。继而,将上述434篇相关文献进行Refworks 格式保存,并通过CiteSpace自带的转换工具将转换后的434条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以及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等。1.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CiteSpace软件是以Java环境为基础运行的一种定量化研究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情况的信息可视化工具,该软件的研发者是著名的美国Drexel大学的陈超美博士。通过CiteSpace综合分析文献信息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识别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趋势。2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描述2.1 时间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研究成果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加以展示,所以,本文统计了我国年度发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图1显示,2010年CNKI期刊论文库开始出现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图书馆学刊》于2010年刊发了由严栋创作的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国内第一篇慧图书馆研究文献。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研究智慧图书馆论文数量增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10-2012年和2013年至今。在2010至2012年间,文献的发表量一直很少,且文献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2013年之后,我国智慧图书馆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发文量高达136篇,且CNKI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智慧图书馆相关论文有望达到172篇。由此可见,国内智慧图书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2.2 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进一步展示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2.2.1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高产机构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机构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湖、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它们发文量依次为5、5、5、4、4。而且,发文量前五名研究机构中只有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过合作。由此表明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机构并未形成体系,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不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阻碍研究工作进展。2.2.2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研究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作者的贡献,尤其是高产作者。自2010年开始,我国有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其中,发文量较多的研究人员主要有黄辉(5篇)、沈奎林(5篇)、邵波(5篇)、吴海茹(4篇)、邱圣晖(4篇)、曾子明(4篇),而其余作者的发文量均小于4篇。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正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很多相对稳定的科研合作群体,发文量较多的几位作者几乎未曾与其他作者进行合作,而其它发文量较少的作者更是缺乏彼此间的合作,整体而言作者都比较分散,作者的科研合作群体有待形成。2.2.3 “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从学者黄辉的研究方向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代表其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智慧图书馆、云计算、架构模式、标志物联网、beacon。学者沈奎林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图书馆建设、云计算、rfid、虚拟化、射频识别、图书盘点、图书馆、机器人。3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所谓研究热点,即指一定时间段内被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也即,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常而言,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运用 CiteSpace 分别绘制上述时间段内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服务研究。3.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层面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特点、智慧图书馆内涵以及价值等理论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等应用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性研究。(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等理论类文章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较多。严栋最早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进行阐述,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图书馆打造成集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模式于一身的新型图书馆,后续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进行扩充,并进一步研究其特点及价值。如董晓霞、龚向阳等(201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赖茂(2015)《智慧图书馆特点浅谈》;王世伟(2012)《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刘伟(2015)《浅析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孙利芳、乌恩、刘伊敏(2015)《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汪容(2014)《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王世伟(2017)《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张晓慧(2013)《智慧图书馆的精神与使命》。(2)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等应用类文章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尝试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设计方案等实践应用类话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如邱圣晖(2016)《试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吴海茹、刘玉美(2016)《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服务途径实现》;沈奎林、邵波(2015)《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黄辉(2014)《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化提升策略研究》;郝大伟(2017)《新时期智慧图书馆构建途经研究》;张际(2015)《智慧图书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姚川军(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马惠(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张新娜(2014)《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3)智慧图书馆研究背景、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类文章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进行研究,认为“智慧地球”、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理念催生了智慧图书馆,而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探索并展望未来发展。如黄辉(2014)《试论智慧图书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改进策略》;叶素萍、李东、张志广(2015)《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骁骁、韩海涛(2016)《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范兴丰(2017)《中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智慧化发展趋势探析》;王静芬(2017)《国内智慧图书馆主流研究及研究趋势》;李显志、邵波(2013)《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周瑞华、孙海英、宗明国(2014)《论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唐立芳(2014)《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武龙龙、杨小菊(2013)《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胡浩男(2016)《智慧图书馆发展及问题探究》。3.2技术研究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其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维度,也即相关技术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1)物联网,即所谓的基于互联网无限延伸拓展客户端至任意物品间所形成的信息互通网络。不少学者认为,物联网将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底层支撑技术大行其道,并对如何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研究,如黄辉(2014)《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架构研究》;丁悦梅、李长明(2016)《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工作》;许艳丹、张前进(2016)《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唐亦玲(20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严栋(2010)《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2)rfid(射频识别),即所谓的智能化技术。研究人员对RFID技术的相关原理进行介绍,并探索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管理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赵华、沈奎林(2016)《图书馆应用RFID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沈奎林、邵波、陈力军(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沈奎林、邵波等(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马洪波(2016)《高校RFID智慧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虎啸(2016)《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2015)《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苏建华(2015)《图书馆RFID建设的新思路——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钱理峰(2012)《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陈嘉懿(201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袁志秀(2014)《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3)大数据,开启了图书馆转型的新时代,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增长点。学者们指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智能化服务的实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并尝试探索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思路及存在的诸如大数据处理能力欠缺及区域数据智慧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如黄辉(2016)《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层建设》;邱圣晖(2016)《探析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潘红、卜磊(2016)《试论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曾洁(2016)《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探析》;阮舰(2016)《论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陈卫静(2015)《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分析》;陈巧玉(2015)《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门户》;李浩(2014)《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4)云计算,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式,凭借其按需配送共享资源及信息的特点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计算模式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了应用云计算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设计策略。如邱圣晖(2015)《云计算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罗桦、陈勇、张清(201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创新》;赖群、黄力、刘静春(2012)《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王晴(201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构建》。3.3服务研究智慧图书馆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为建设理念,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只是以理论设想为主,缺乏指导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文章。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涵盖服务模式以及图书馆馆员两方面。(1)智慧服务学者们阐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特征和本质,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面向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并探索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方式,总结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策略,完善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如张延贤、王梅(2013)《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杨雪(2016)《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勾丹、崔淑贞(2016)《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陈大军(2017)《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孙雨、陈凤娟(2015)《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陈远、许亮(2015)《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袁红军(2017)《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析》;王杉(2013)《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三种形态的分析与评价》;万乔(2015)《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2)个性化服务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的概念与特征,提出该服务模式的构建方法,分析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也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如刘敏(2016)《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研究》;黄辉(2015)《探索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潘杏仙、康琳、宛凤英(2016)《智慧图书馆个性用户分析及培育思路构想》;曾子明等(2016)《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马晓亭(2014)《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QOS保障研究》。(3)创新服务分析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平台、创新服务的不足,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开展创新服务的策略以及实现途径。如张晴、陆妍、陆素梅(2016)《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祁宁(2016)《数字阅读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温怀琴(2016)《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蒋玲(2013)《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胡海燕等(2014)《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4)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及管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支持,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员的探讨主要为智慧馆员的含义功能、智慧馆员的培养目标、策略,以及对图书馆员新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此外,学者也对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的含义、特征、模式及发展进行研究。如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2016)《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郑怿昕、包平(2017)《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姜永英(2016)《浅论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甯佐斌(2015)《智慧图书馆员素质培养浅析》;李安(2015)《浅谈智慧图书馆中智慧管理的实现以及智慧馆员的培养》;马明霞(2014)《智慧图书馆员的内涵与提升途径》;万乔(2015)《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馆员角色定位与培养方向》;陈星星(2015)《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及制度建设》;王婷婷(2013)《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王彩虹(2014)《依托智慧图书馆探索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策略》。4 结语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008-2017年4月期间学者们发表在国内知网的智慧图书馆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最终获取434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总体而言,国内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首先,通过刻画智慧图书馆论文分布时间、高产作者共现、高产机构共现以及作者与术语混合共现网络,描绘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尚在探索核心研究内容,研究机构、作者并未形成体系,彼此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三个层面的研究热点主题,即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服务研究。具体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智慧图书馆构建、设计、实践,智慧图书馆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智慧服务、创新服务、个性化服务、智慧馆员研究等。虽然,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尚短,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实践性研究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题并非清晰明确,彼此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也正是本研究将研究热点分为三个层面的原因。而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已经由理论研究逐渐向深层次渗透,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水平。上述前沿主题以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为主,其发展前景与研究空间不可限量。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逐渐由理论研究过渡到应用性研究。在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中将融入更多的智慧技术、互联系统、智慧服务,并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相互配合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同时,智慧技术也将从服务环节逐渐延伸至资源建设与加工等环节,渗透到图书馆的各机构、部门、岗位等。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中依据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不但是智慧服务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伴随智慧时代的到来,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数字图书馆升级到智慧图书馆,把握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缉毒战

“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共商国际图书馆发展路径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 方婧)9月9日, “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原文化部部长、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王蒙,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秘书长杰拉德·莱特纳先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等出席会议。雒树刚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图书馆自1909年建立以来,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与时代同进步,与民族共命运。经过一代又一代员工的艰苦努力和拼搏奋斗,国家图书馆在保存国家和民族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国家图书馆以及各地公共图书馆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历史机遇、不负时代重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希望世界各国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到中国来考察交流,共同推动全世界图书馆事业再创新的辉煌。饶权在致辞中回顾了国家图书馆11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了国家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他表示,期待国内外图书馆同仁在本次研讨会中深入交流,积极分享先进经验,共同谋划新时代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的宏图伟业。在主旨报告环节,饶权、杰拉德·莱特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分别做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历史经验和转型发展》《从守护者到领路人:全球图书馆界的新角色》《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的报告。饶权从回望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发展道路,中国图书馆事业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开启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杰拉德·莱特纳、程焕文分别介绍了全球图书馆界的新角色的转换,以及中国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等。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是国家图书馆履行国际交流职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又一有益尝试,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增强国际图书馆间交流与合作有重要意义。今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有助于明确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目标与使命,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国际图书馆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具而九窍

山东省图书馆召开学术成果展示会,去年成绩还真不小

1月7日上午,山东省图书馆召开学术成果展示会暨新闻媒体座谈会。《山东会展业发展的文化探究》《<隋书·经籍志>校读》以及全50册煌煌千万言的《民国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期刊汇编》等,生动展示了刚刚过去的2019年山东省图书馆在学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山东省图书馆展出的学术成果,是省图书馆实施学术提升计划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内容涵盖图书馆理论研究、服务创新、阅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有一套《馆员文库》系列丛书,是省图策划推出的首批馆员著作,包括8种图书,约200余万字。省图相关负责人介绍:“《馆员文库》是对省图书馆近年来学术成果精品的汇集,作者队伍中有6位博士,内容涉及文化产业、图书馆事业、文献学等领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省图书馆的学术水平。”例如,《山东会展业发展的文化探究》一书,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了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在促进山东省会展业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隋书·经籍志>校读》充分发挥目录学的考证功夫,借鉴前人成果,校读历代目录,参以细心苦思,把该领域研究推向新阶段。《山东书局研究》调研历史上山东书局出版的各种书籍,探讨山东书局对山东文化发展的作用及对全国文化的影响,全面揭示清末山东印刷业的盛况。《明清女性阅读群体研究》在进行文献调研和文本分析基础上,采取话语分析法和虚实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个案或群体来展示明清时期女性读书、著述活跃的整体风貌。《齐鲁阅读文化探析——以宋元为中心》以山东古代阅读文化的演变为主线,突出展现各时期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藏书、刻书、著书等文化因素对阅读文化的影响。《衍芬草堂友朋书札及藏书研究》以浙江著名文化家族海宁蒋氏衍芬草堂为研究对象,考证以蒋氏为中心的清中期刻书、交游、护书史实。《清代历城人物与著述研究》将历史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清代历城代表性家族人物、嘉道间活跃的诗人及著述等,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和展现。《山东报刊发展史略》系统介绍了山东报刊发展简况,对山东报刊的发展做了全面梳理,勾勒出山东报刊产生发展的清晰脉络。山东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显世介绍,自2018年起,省图书馆制定并实施服务效能提升和学术提升“两个计划”。“两个计划”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学术提升计划立足顶层设计,以提升山东省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力、学术影响力,并以理论研究推动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学术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项目、学术研究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长远规划,整体上逐步提高省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学术提升计划极大提高了全馆的学术热情,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由各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4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氛围焕然一新。(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王符

有一种努力叫在图书馆学习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只能报考广东理工学院,但却没有因此泄气,我开始为自己规划大学的生活,立志要好好学习考研提升自己。开始我也担心学校的学习氛围会不好,这样不利于自己在大环境里学习,但当我走进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我错了,我们学校学习的人很多,每次寻找空位置都很艰难,这也更激励我学习了。很多人都说只要能静下心来学习,在哪不是学,但是我觉得在图书馆学习的感觉还是跟在宿舍、在教室的感觉不一样的。进入我们的图书馆,就能看到二楼有一个很大的自习区,左边是书库,书架与书架间围出来了一个小小的浏览区。在这里,大家都很认真地学习,不自觉地自己也会放慢脚步寻找自己学习的位子;在这里学习,放下手机便不会受外界影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这里学习还可连学校网络,看网课查询资料都很方便。当然因为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在新装修过后,座椅改成了沙发式的,舒适度也提高了很多。所以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学习能既舒适又安静,能比较好地提高学习投入度,更好地学习。假如你发现在宿舍无法投入学习的时候就来图书馆试试吧!

盗道道

省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探索图书馆建设的新方向

(省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式)新湖南客户端11月28日讯(实习生 肖鑫 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李波)11月27-28日,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在长沙图书馆召开。会议总结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40周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先进单位。本次大会由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图书馆主办,长沙市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学会承办。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邹序明介绍,40年来,学会不断探索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承办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主办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设立中青年人才库和青年人才基金,共计举办12次学术成果评奖;聚焦事业发展,承办“中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召开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会议,举办中部发展论坛,共商发展大计;致力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湖南,20家会员单位被评为全民阅读推广基地,涟源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最美图书馆,长沙县荣获全国书香城市;承接文化部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等,为全省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应有贡献。(参会代表观看盘点机器人检查书架)借助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手段建设智慧型图书馆是图书馆建设的新方向。今天上午,长沙图书馆内,由长沙图书馆和长沙艾诺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自动盘点机器人在2分钟内完成了1个书架的图书扫描。检查并记录图书排列错误之外,它还能查找图书标签的错误。这些机器人和长沙图书馆服务器实时连接,帮助图书馆进行书籍整理。它能在指定时间自动启动,有读者经过时还会避让。此次大会特别邀请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子舟表示,仅仅掌握技术还不够,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必须要能解答读者的问题,为读者创造非凡的体验。

夢中劍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爱梨

他考上剑桥大学研究生:科研路上,要学会向外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人物简介施展,外国语学院2015级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研究兴趣为语言评估与混合学习。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英语演讲例据基准研究”(结项优秀),建成“中国大学生多模态英语演讲例据语料库”(含1717条例据样本)。撰写的学术书评已在国际语言学顶尖SSCI一区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在线发表,并在第五届亚洲语言测试协会年会上以发言人身份宣读论文。作为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助理,施展目前协助研制“合作阅读演讲话题榜”,参与撰写英文学术论文3篇、中文学术专著1部。施展将于2019年秋季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课程(Mphil in Ecation)。作为一名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在外语学习研究的万千世界中获得如此成绩,并非易事。对于学术研究,施展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论证分析的过程。只有做到步步精细,才能成就一个好的研究。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精细的前提外国语学院自2017年3月起建设学术第二课堂“人工智能与外语研究”,旨在为本科生提供早期科研训练与实践的机会。回忆起两年前刚进入外国语学院“学术第二课堂”的自己,施展笑称当时就像是身处异域,一脸茫然。“我们每周都需要阅读一篇和导师课题相关的实证研究英文文献。作为一个连研究基本步骤都不太明晰的‘学术小白’,能够勉强理解其中的大意已经是很大的挑战,更不要提对其研究发现提出新的思考。”研究英语口语论证中的例据使用是施展接触的第一个研究议题。由于一开始对这个领域了解甚少,每当导师在组会上让施展发表观点时,他总是没有太多话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能够从容发言的基础。为了能够让自己言之有物,有物可言,我只能从前人的书籍和实证研究入手,了解过往的研究发现。”于施展而言,一个精细的学术研究者自然离不开深厚的学术积淀。而对于刚入门的学术新手来说,阅读既是提升知识储备,又是助力聚焦研究重心的不二法宝。为了解如何基于大型语料库对口语例据进行研究,施展往往在图书馆一坐就是整个晚上。“当时不仅仅要阅读和例据使用发展特点相关的实证研究,还要参考一些关于介绍二语口语语料库的书籍。阅读的过程中,我还要对和自己课题相关的重点段落进行总结和概括,以防过目就忘。有一次我甚至连闭馆时间都忘记了,差点被关在熄灯的阅览室里。”这段阅读体验丰富了施展对语料库研究的认识,并使他逐渐对自己未来的研究选题有了初步的想法。在每次第二课堂的组会发言上,施展不再感到窘迫,并能够和导师及其他成员有条理地分享关于例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除此之外,基于他的阅读,施展还与导师金檀副教授一起撰写了一篇关于第二外语口语语料库研究的学术书评。2018年4月,这篇书评已在SSCI语言学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上在线发表。▲学术书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精细的基础在施展看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一环,需要研究者时刻保证把科研做得精细。在大三期间,施展协助其导师金檀副教授建设“中国大学生多模态英语演讲例据语料库”。基于数百篇英语演讲转写文本,他和其他“学术第二课堂”成员一起对每篇文本中涉及的例据进行了标注。经过多轮的交叉检验后,最终提取了1717条有效的例据文本,搭建了包含视频、音频和文本的多模态口语例据语料库。与此同时,施展申报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英语演讲例据基准研究”成功立项。基于该语料库及智能特征分析工具,他带领着其他团队成员提取了近2000条例据的语言特征,包括29个词汇丰富性指标和14个句法复杂度指标的数据。▲例据词汇和句法复杂性指标一览“在研究实践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校对例据文本到提取语言特征的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后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失效。正因如此,研究者更应该要时刻保持细致和耐心。”在课余时间,施展还担任了中山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参与教改课题研究,主要基于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观察进行个案研究。相较于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更关注被研究个体的鲜明特性,这就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收集多方的数据来源,来验证研究发现的可靠程度。 ▲“2018年度外国语学院学生年度人物”施展和导师金檀副教授合影“目前我已经参与为期三个学期的课程教学研究,进行了三轮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数据处理非常繁琐,因为我们需要先将录音内容进行转写,然后再进行编码。在处理长达数十个小时访谈数据的过程中,不论是文件的命名和归档,还是编码的体系,每一步都需要精准。只有这样才能便利后续的数据分析。”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实践,现在的施展在进行新的研究的时候,少了一丝惶恐,多了几分从容。在整理各类访谈数据、课堂录音、观察笔记的时候,他也更加得心应手。酒香也怕巷子深:分享是精细的进阶在学术界,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研究,更要学会向外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价值的研究也需要曝光。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论文不断在线发表。”施展对学术成果的分享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位学者仅仅是闭门造车,不问世事,那么即使这位学者的研究发现再出众,也无人知晓。因此,学会分享是成为一名精细学者的必经之路。”写论文是学术分享的最重要方式。施展回顾起自己写的第一个个案研究,谈到“撰写实证论文是一个有条理地陈述自身研究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你只有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数据分析,逐渐梳理清楚自己的研究脉络,最终才能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证分析过程,从而给同行带来新的学术认知和启发。”参与学术会议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分享。2018年下旬,在外国语学院“学术第二课堂”导师冯芃芃副教授、陈静副教授和金檀副教授的支持下,施展第一次以发言人的身份参加了第五届亚洲语言测试协会年会。在平行报告的会场上,施展分享了如何基于个案研究,建立演讲例据使用的诊断性反馈,从而为英语演讲学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会议期间,施展还去观摩了许多在语言测试界享有盛誉学者们的分享。在他看来,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和研究环环相扣、简明易懂地呈现出来,是精细治学的体现。“从前的我作为听众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亲历了发言稿的准备和PPT的制作,我能体会到‘看上去毫不费力’,的确需要很大的努力。从字体的格式大小,到整体的逻辑安排,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考虑和反复的修改,才能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研究。” ▲施展在第五届亚洲语言测试协会年会平行报告上发言回首本科期间的生活,施展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剪影。当被问到在未来赴剑桥大学继续求学的过程中,最大愿望是什么的时候,他笑称,希望能够一直做个认真细致的学术男孩,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来源: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采写:仲力行、杨鑫雨 图片来源:施展 编辑:皇甫思逸 责任编辑:周玉婷初审:何方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历物之意

图书馆学:一门关于知识的学科

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它是以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为主体的学科。通俗来讲,开设图书馆学的目的就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的本质是致力于信息、知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以及进一步从知识中挖掘新的知识。蔡元培、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曾经都为图书馆的建设做出贡献。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物质文明毁灭了,只要图书馆还存在,那么人们就可以利用它保存的书籍和知识去重建新的文明。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它的使命,需要经过专业教育的图书馆员,这也是国际范围内普遍设置图书馆学学科的原因。任何学科都由专业本身的名称做出归统,图书馆学不同于中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线的基础学科划分,主要由检索、收集、整理、储藏、归类、分析等多个方面组成,是一个根植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学科,是一门关于知识的学科。图书馆学是一个富有人文精神,极富人文关怀的学科。它不仅保存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场所,还通过服务社会发挥作用。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自带免费、平等、自由、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感动全网的东莞图书馆农民工读者吴桂春先生的故事,见证了图书馆与全民终身学习产生的合力,这种合力可以在为民众提供温暖和力量的同时,也不断为社会赋能,进而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图书馆是人民的大学,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能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诉求。一座图书馆的运转,背后需要有理论、技术、方法的支撑。图书馆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场所,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是一个数据高度密集的场所,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图书馆就是油田。要让信息、知识、数据可读、可见、可用,不仅要让人学到知识,还需要训练机器看懂知识,让机器帮助我们呈现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时刻进步与发展的时代将无限度的扩大各门学科的内容,图书馆学也是如此,在数字化即将成为现实的当今社会,图书馆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图书馆学的课程围绕着对纸质、电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描述、组织、检索、利用以及评价来设计,通过学习图书馆业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既有文史基础,又懂信息技术,并且具备用户思维、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性人才。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内核,图书馆学的内核是能够让学生更善于在这个海量信息构成的无序、混沌、碎片化、不确定的环境之中,找到个体的秩序感,整体的结构性以及发展的方向感。带着这样一种特质,图书馆学能够提供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知识、数据、用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相对来说非常广泛,因此如果选择图书馆学专业,除了可以继续深造以外,毕业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与之紧密联系的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工程,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进入有关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就职,从事信息管理和开发等工作。(作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张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