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清图:网络33岁这年,本科毕业11年后,我决定脱产读博。我觉得自己就像只蜗牛,资质一般、跑得也慢,吭哧吭哧地爬,让人看着着急。唯一的优点是,即便如此,却也自顾自地不肯放弃。本科毕业的时候考研没考上,就跑去上班了。前一年工作还比较轻松,后来换了个更核心的部门,见过了更优秀的人,自己跟自己说不行,然后又跑去读书了。硕士毕业到体制内单位工作,很稳定,待遇也还过得去,就这样过了六年,工作越来越顺,逐渐如鱼得水。可是在看起来的圆满中,却深刻地感到隐忧和失落,然后再次决定脱产读书。 在33岁的高龄,事业上升阶段,选择脱产读书。这样的决定看起来很艰难,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更不代表光明和成功。但我仍旧为自己骄傲,因为即使33岁了,我还敢选择,也还能选择。还可以打破安逸和稳定地生活,还能赶着自己再次出发。不记得哪个作家说过一句话,不要在安稳的环境中呆三年以上。但是,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勇气一次又一次重新出发。为什么?一是因为被自我设定的“边界”禁锢,根本想不到除了眼下,自己还能有其它可能性。二是在整个世界都很焦虑、很喧哗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节奏,没有办法忍受重新开始时暂时的落后。三是因为害怕结果不能如自己所愿。回首决定考博、成功录取到决定脱产读书的过程,我其实也有很多的犹豫、彷徨,而最后坚持走下来,只是因为我想明白了这三点:1.打破自我设定的“边界”,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真正“突破”其实考博这件事,在心里搁了好几年。硕士毕业,来到现在的单位从事行政工作。那时候还没结婚,买了个小房子,干净又温馨。工作虽然也忙,但五点就下班,五点半已经到家,坐在沙发上看窗外的夕阳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感觉很安稳、很满足。这可能是上班最为简单快乐的一段时光。后来就结婚、生孩子、换岗位,越来越忙,越来越多的加班,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内心真正的需求。于是很多次跟先生说,要不我考个博吧。这句话我可能讲了三四年。但始终停留在说说而已。为什么一直没有行动呢?浅层次上来说,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觉得考博这件事太难了;同时对改变现状缺乏勇气,明知前方风景并非自己所求,还是忍不住由着惯性往前走,。深层次来说,其实是恐惧。被自己思维里的“边界”框定,为了安全和可控,宁愿活在局限和狭小之中。最近知乎有个热点话题: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户Steve Shi回答说:讨论突破,其实首先要讨论边界。边界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当你告诉一个小孩子他的床下有怪物时,他的本能反应不是掀开床单去检查,而是在脑海里先构建出怪物的样子,然后吓得躲在被窝里不敢出来。而那些善于突破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自己对边界的判断很可能是不准确的,许多所谓的边界其实只是主观感知,并不是客观存在。深以为然。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他居住的海景镇只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亲朋好友都是职业演员,他的人生是精心安排的剧本,他生活的每分每秒一举一动都被成千上万个摄像头监视,24小时无广告的向上亿观众播放。导演组设计他的“父亲”在一次海暴中丧生,让他从此再也不敢靠近大海,从而被牢牢禁锢在“岛屿”之上。但当他下定决心,不顾生死,乘风破浪“逃离”之后,才发现遥远的“地平线”,既然只是一堵墙,墙外就是真实的世界。有时候,我们依赖已有的人生经验,或者在别人的耳提面命中,不知不觉在观念中砌起了一堵虚拟的墙。让我们不敢向前,不敢迈步,不敢改变,不敢突破。而当你真正走过去才发现,那堵墙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我来说,要感谢很多的机缘巧合,也要感谢先生的坚持和鼓励,让我在某一天鬼使神差地打开网站报了名,真正的迈出了考博的第一步。2.坚持自己的节奏,别为外界的喧哗停下自己的脚步考博之前和之后,有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是:这个年龄去读书,是不是真的太晚了?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一生而言,三十多岁早就过了黄金求学年龄,精力、体力、记忆力也不比应届的学生,要按期拿到学位都十分不易;就算按期拿到学位,也已经超过35岁,事业和发展都将受限。再与同龄人相比,很多人从一开始就选择学术道路,三十多岁已经有所成就,不到三十岁的教授博导也越来越多。半路转弯,对我来说已经落下太多。跟好朋友倾诉这种担忧,她说:哎,你不读就不会超过35岁吗?就会比现在有更多选择吗?想想也是,即使我不读书,35岁也会来,事业和发展也一样受限。那么,又担心什么呢?学术这条路上,确实有太多人起步更早、天赋更高、成就突出。可即便我只是一只小蜗牛,也不妨碍我在这条路上坚定而缓慢的前行,如偶有所得,也可自得其乐。日拱一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样想来,也就释怀了。有时候,我们不再追求改变,不是因为我们怕苦怕累,也不是因为没有勇气,而是因为从内心深处觉得,到了某个年龄,自己就已经丧失了拥有某些东西的权力。比如,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追求梦想的自由或者重新开始的可能。不久前有一个视频特别火,一位外国小哥哥在视频中说:你身边的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也许有些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点。25岁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我觉得生命中,这种不慌不忙的从容实在重要。它让我们不管何时,都有播种的耐心和信心,都有对于当下生活的笃定与坚持。3.别太在意结果,人生其实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确定要去读书之后,我曾经犹豫是否要坚持工作。但是坚持工作,又如何能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纠结之中,发现自己纠结的并不在于短期利益。不过对读书这件事的结果抱有怀疑:这个选择真的对吗?未来会更好吗?正因为怀疑,才对当下的一切舍不得放手。但再仔细想想,一个决定又如何能给我们更好的保证。只有那个不断锤炼、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过程,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人生的许多不敢,多在于对结果太过执着。但其实,人生最后都通往一个同样的结局——生命消散,尘归尘、土归土。只有过程的美妙各不相同。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心态",指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不去管它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起源于美国一名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瓦伦达。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有时候,太专注于结果,反而导向了自己所害怕的结果。走到三十多岁后,终究会发现,人生没有哪一条路是容易的,也没有哪一条路不需要持续努力。你松下一口气,生活的波涛就有可能席卷而来。走到三十多岁后,也终究会发现,其实在专心致志、持续努力的过程之后,结果不过是总会到来的礼物。它不一定恰如你所愿,但似乎也总差不到哪去。与其汲汲于结果而踟躇犹豫,不如享受着过程而勇往直前。人生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免不了磕磕绊绊和兜兜转转。愿你一直目标清晰、风雨兼程;也愿你随时都有重新出发的勇气。那些“耳听”的道理,给不了你想要的人生。只有不断前行的路,能够通往远方的目标。
这两周是下半年博士学位答辩的集中时间段,今天下午塔主的一位大师兄进行了他博士阶段的最后一次答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已经读博第六个年头了,这是他最后一次答辩机会,如果这次通不过学位答辩,那么他将面临着被强制退学的处理。好消息是,在今天的答辩中,他表现较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通过了这次答辩。在自己40岁的时候,取得了博士学位。回想一下我这位师兄的读博历程,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和送审,他已经反复折腾了好几年,每次都是因为文章撰写质量不高或者发表论文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而被延期。他这个博士读得真不容易,反观那些一口气读到博士的师弟师妹们,他们在读博期间很快就发表了SCI论文,在最短的学制时间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顺利的通过了评审并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不禁让人想到,难道年龄越小越容易毕业吗?其实,目前博士毕业的群体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脱产的博士,也就是说从读大学开始,就本硕博一口气读过来,中间没有去找工作,这样的博士毕业时平均是二十八九岁,以高学历人群的身份进入社会从事科研类的工作。另一类是在职博士,这一类人大多数三十五岁以后并且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想通过提升学历来达到职务或职称晋升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辞去工作后脱产读博士,以此获得更好的平台。从以上的两大类可以看出,不同的博士对学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年龄阶层也不一样,但是从博士毕业时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读博年限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完全脱产的博士质量要比在职博士高很多,同时读博年限也短很多。这是因为完全脱产的博士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中,投入多自然产出高。而在职博士往往因为原单位工作的事务大大影响了读博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在职博士都是不能按期毕业的,甚至有的因达不到毕业要求被强制退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十岁以后的人,精力和注意力都会不断的下降,这个时候读博的话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博士期间的科研任务,同时三十岁以后的人大多都要面对生活和家庭的问题,自然会分走很大一部分精力,读博过程要辛苦很多。同时,如果一个人三十岁以后再脱产读博士的话,等毕业差不多到三十五岁了,这样的年龄对于刚开始起步科研工作来说是非常吃亏的,比如申报国家青年基金等,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因此,读博和年龄的关系主要决定于你读博的目的和实际现状,如果自己已经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不着急拿学位的话,可以选择攻读;如果是三十岁以后脱产读的话,塔主建议还是要慎重,毕竟读博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没有保障的话就非常的不划算。以上就是塔主对读博的一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最近有学员咨询:想读博,问一下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到底有什么区别?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有很多区别,听我慢慢说……博士生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教学工作主要包括2种,一种是全日制博士,一种是在职博士,也就是非全日制博士。全日制博士全日制一般指学习时间上的一种分类,顾名思义是按照国家法定工作、学习时间进行全天候学习的一种方式。那么全日制博士,就是指符合国家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高校录取并全脱产在校学习的博士。全日制博士通常分为定向、非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四种。入学时都需要考英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等几门课目。非全日制博士非全日制博士也就是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即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非全日制博士是在全日制博士的基础上开展的,开展在职博士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现有的博士全日制学科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组织开展在职博士的教学工作。非全日制博士的教学工作通常是以高级研修班的形式开展的,在职人员可以在满足在职博士的招生条件的基础上,以统招的方式或者是免试入学的方式参加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的重难点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在职博士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的具体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招生方式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教育是专门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的教育方式,一般招生院校采取的是自主招生的方式,没有统一的考试。全日制博士是要参加统考的。2、招生对象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考生都是社会在职人员,而且想要报考必须要获得硕士学位满五年,这也是硬性要求,同时年龄不能过大,而且考生需要边学习边工作。全日制博士的考生从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他们是不需要边学习边工作。3、上课方式不同很多非全日制博士招生院校都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考生不用全天在校学习,学习时间灵活成为这种教育方式的一大特色。全日制博士则需要全天在校学习。4、获得证书不同非全日制博士分为同等学力博士和双证博士。报考同等学力博士的考生是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毕业后考生只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但是报考双证博士的社会在职人员是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报考难度比较大,但是毕业后是可以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全日制博士参加统一入学考试被学校录取之后,通过脱产学习毕业时会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5、报考条件不同全日制博士不仅招收统招硕士生,还招收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非全日制双证研究生,相较而言,非全日制博士更倾向于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人才。非全日制博士的报考条件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专业人士;本科毕业但具有3年以上高管经验的精英人士;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3、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条件优秀者可以适当放宽。全日制博士的报考条件1、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须是国家统招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满足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其他人员(注:单证的专业学位考生报考须在报名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报考医学专业学位者,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报考博士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五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6、学习期间收入来源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工资是单位补助,就全勤来说,由于钱是单位出,导师可以轻松地给他们开全勤。而他们本来在原单位都基本拿不到全勤奖的。所以很多报考在职博士的人在原单位地位不低,大多都是来镀金的,为了更好评职称等。全日制博士收入来自于国家,非全日制博士补贴来自单位。7、科研视野不同在科研视野上,全日制博士接触地科研会相对较少。而非全日制博士的视野就开阔地多。一般来说,非全日博士的科研项目因满足原单位的需求,跟导师更贴近“合作”模式,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强,研究针对性更强,研究更有效率。他们见识广,本来就在本行业经营多年,很多地方比导师更熟悉,主观上更积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开展博士的教学工作要以提高博士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要不断的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教学体系,提升博士生教学的水平,为更多的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所以,从全日制博士到非全日制博士,在整个博士的发展的历程当中,不变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核心,改变的是教学方式。
现在,读博士的人越来越多,博士群体由以前的小众人群慢慢进入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已经工作了的人也都想着回学校读个博士,但大多数人都犹犹豫豫,下不定决心,有的干脆想读个在职博士吧,既有工作又能拿到学位,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嘛。可是,在职博士真的这么好读吗?有必要读在职博士吗?听听专家怎么说。在职博士的就读现状一般想要读在职博士,无非就是为了提高学历,为以后上职称或晋升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与脱产博士的目的就不一样了。所以在读期间的状态和表现也就不同。在职博士因为平常就有工作,所以不可能天天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因此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数据写论文,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改论文和发表论文。所以,达不到毕业的要求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有的师门的学生基本不认识在职博士,一方面他们不怎么出现在实验室,另一方面在职博士延期较多,一起入学的人早就毕业了,他们还在打转。据统计,在职博士的延期率高达95%,因为毕业要求达不到,发表不了sci,硬性条件达不到基本就没办法毕业。博士最长期限是7年,有的博士甚至等到了七年之痒,被逼无奈才开始写论文。要说导师不着急吗,当然着急了,有的导师甚至让其他学生帮忙一起写sci,就为了让延期的在职博士尽快毕业。在职博士与脱产博士的区别在职博士虽然读的是博士学位,但和真正脱产在读的学生差距很大。主要有几点区别:心态区别:在职博士一般都是工作3年以上,甚至10年以上才开始读的,这个时候的心态和一直做为学生的脱产博士完全不同。在职博士就是为了拿到学位,但同时自己工作的事情有很多,所以读博士是自己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并没有这么在意,总觉得时间还很长,不觉得着急。而脱产博士一门心思全都铺在上面,做实验,发论文就是正经事,所以心态放得很正。能力区别:虽然在职博士工作经历多,人脉广,业务能力强,但对于搞科研却并不一定比脱产博士在行。脱产博士由于从硕士开始就一直做实验,写论文,积累足够的经验,且天天在做这种事,就算不这么擅长,但也可以熟能生巧了。像一些在学校当教学岗老师当了十几年,再让他做实验写论文,他会比一直在写论文的学生更厉害吗?举个例子今年小编课题组有位读了7年的在职博士被学校要求毕业,在给导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时候,却引起了导师的强烈不满。这位师兄是一位高校教学岗老师,按理说汇报论文应该比学生更擅长,可是将近200页的论文他做的ppt只有十几页,光讲研究目的就十分钟,要知道博士答辩只有20分钟的时间。且汇报的时候毫无重点,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完全没有套路可言。论文写的本事也有问题,最后盲审没有通过,只拿到了毕业证,没有学位证。所以,在职博士和脱产博士的心态和能力均不同。在职博士毕业容易吗?在职博士要想毕业真心不容易。不同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不一样,而同一学校在职博士和脱产博士的毕业要求却一样。所以,在职博士也需要发表sci,完成大论文且盲审通过才可以有答辩资格。很多在职博士首先就卡在sci上面了。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时间和精力写小论文,所以在职博士发论文比较困难,但不排除也有比较厉害的人自己写论文发论文。这一点大多数人选择找导师帮忙,一般快到年限的在职博士,导师都会帮一把,让师门其它比较厉害的人帮忙一起完成。有了小论文,大论文还需要自己努力。但大论文也是最关键,如果写得不够好,外审不通过,那么没有商量的余地,直接延期或不授予学位。上面提到的师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要想拿到博士学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必要读在职博士吗,小编认为,不如直接读个脱产的,三四年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发几篇论文,拿到博士学位,为以后的工作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2019年7月12日,有个朋友在小西的文章评论留言:30岁北京专科在编行政人员,985学校博士录取,该专业博士数量少,要辞职读博吗?小西感觉这个疑惑也许是不少人都有的,就来发文聊聊啊!小西有点疑惑的是,是少说了"专科毕业2年后同等学历考研"吗?也许是小西之前了解得少,大部分高校博士录取都有要求是已取得硕士学位,除非是优质推免生的"直博"。"专科考博士"的流程小西不太熟悉,但是"专科读到博士毕业"的人不少。小西课题组之前就有毕业2名这样的博士,回老家不错的一本大学任教。-985清华大学-提问信息中"该专业博士数量少",给小西的感觉是"物以稀为贵"或"冷门到爆"。之前,小西有个长沙朋友,硕士毕业后考上长沙市的公务员,在申请-考试制全面推行之前,又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博士生。最终她选择脱产读博,录取她的专业和题主的性质有点类似,属于"博士数量少"。但是,在她2018年毕业后,曾有去长沙几所高校求职,结果不是很理想。"博士数量少"有可能意味着需求也少。最终,她选择了1所大学先走"师资博士后"渠道,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博士后出站时留校任教。-博士毕业生-小西说上面的个例,是想告诉你:尽管是985大学的博士,也不是读博之后什么都有。关键还是个人的成果是否丰富、导师圈内知名度是否大、引进人才高校是否有该方向需求、一点点运气等。同时,博士入职虽然有不低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但是能否顶得上"北京在编行政人员"4-5年的收入只有你自己才能均衡。30岁其实不是大问题,类似这个年纪读博的人不少,同样有女孩子。高校人才引进35岁的限制,原因有不少,如35岁有望获得青年基金资助,利于个人科研起步。但是,双非院校,尤其是非省会城市的,在人才引进上针对有优质科研成果的博士,会适当放宽年龄。-高校新入职教师宣誓-因此,问题其实最终会变成"30岁北京在编行政人员"985大学博士毕业后,你会选择去一所普通城市的双非大学任教,或者是继续考北京的事业单位编制?仅仅是一句提问,你给予的信息过少,工作和读博的孰重孰轻,只有你自己才明白。最后,小西想说读博有机会提供另外一条科研路,或者是一些机遇,而不是代表一定比工作好、收获更大。入学之前,不要过于功利的将读博等同"成功的捷径",其实博士真的就是一段求学历程,加油!
博士毕业已经三年,单位最近出台了鼓励大家读博的各种政策,所以身边很多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性同事都问我读博生涯怎么样?要不要读博?好不好毕业?现在我把自己读博的经历写下来,供即将读博的同志特别是已婚已育的在职女性同志们参考。一、入学硕士研究生刚毕业,那个时候硕士导师给我的忠告是:如果想读博士,一定要趁早读!所以听从了导师意见,工作后第二年我就报考了春季的全国博士统考,并顺利通过笔试。然而在收到复试(面试)通知的前一周,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和爱人商量的结果是去复试,但是先不和导师说怀孕的事情,因为担心自己怀孕复试时候被淘汰,后来顺利通过复试。九月,博士入学,那个时候肚中的孩子已经六个多月了,报到时导师看着我的大肚子也没说什么,只说第一年要把该修的课程学分修好,另外还要多读英文文献,每周向他汇报所学。二、学习、工作因为在职读博,单位每学期只有二十一天的外出学习机会,单位工作量是一点不少的,好在读博的学校和我在同一个城市,而且离的不是太远,我可以趁下班后的时间去实验室。读博的六年,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六年。因为在职读博,把刚刚断奶的孩子送回了老家,失去了与孩子相处的宝贵的两年,即便穷尽一生也无法弥补对孩子的那份愧疚。现在我家孩子已经九岁,但是那两年孩子的成长,在我的记忆里是基本空白的。因为在职读博,白天要在单位上班,下午下班后都是直奔实验室,学习或者实验到晚上九点半才从实验室回家,连续三年没有休息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周六、周日,在导师让汇报工作的前几天,加班到凌晨一点是常事。因为在职读博,连续好几年的暑假、寒假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除了单位例行的假期培训外,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因为在职读博,2014年的新年,整整一个年,都在拒稿、投稿、改稿中度过。精神上的压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大,虽然表面上的我看上去很乐观,但“博士”这两个字如同一座大山,在毕业之前一直悬在头顶。三、毕业经历了忙碌、纠结、徘徊、愧疚的六年,拿到博士毕业证的时候,心里很激动,博士生活再难熬,总算是过去了,因为我毕业了。六年的博士生活,有时候不忍再去回想,曾经一度压力大到想要放弃:无法协调工作、学习时,实验结果不理想时,大年初一收到拒稿通知时,想要答辩但导师不同意答辩时……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六年 ,可以用“身心疲惫”四个字概括,或许对于全日制的脱产博士来说,并不是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一个既要工作、又有孩子、还得管理好家庭的女性来说,真的太难。还记得上半年毕业答辩事宜提上日程时,因为导师的一句话,哭了半个中午……还记得写论文的每个夜晚……还记得论文送审后等待评审结果时的忐忑……还记得答辩后等待答辩委员会评议的纠结……不过,一切都过去了不管这六年多么难熬,结果是好的,我毕业了。四、感悟博士能毕业,要感谢我的爱人、父母、导师。爱人在我沮丧、郁闷之时,给我开导、宽慰。现在看到博士抑郁的新闻,我经常笑着给他说:幸亏那几年你经常开导我,所以我没有抑郁。他会说是因为我天性比较乐观,他的作用很小。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和谐的夫妻关系,何来乐观?父母能把孩子接到老家悉心照料,让我能在白天工作,晚上直接到实验室实验,没有后顾之忧。导师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负责的学者,感谢他六年中对我的严格要求,对我的孜孜教诲,也感谢他能设身处地理解我的不易。毕业后多次去探望他老人家,他给我讲当时他眼中的我:虽然白天实验室里看不到我,但是经常能看到我晚上在那里做实验到很晚,而且六年中也没有丝毫怨言,学术水平上可能离他的要求差点(导师对博士毕业要求高于学校毕业要求),但是对于我一个在职女性来说已经尽力了。学术能力很重要,做学术中体现的踏实肯干的道德品行更重要,所以六年后,在我达到学校博士毕业要求后,他很爽快的让我毕业了。五、建议1、要不要读博?如果内心中有一定要读博士的规划,那一定要趁早读,越早越好!博士早毕业在工作规划、职称评审上都有优势。如果是在徘徊,特别是已婚已育的女性,建议还是不要读。从生完孩子那一刻起,我时刻都在假设:如果不是复试的时候才发现怀孕,如果我已经生了孩子,我还会考虑考博、读博吗?答案是:不会!大部分女性在婚后,尤其生育后,会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离不开父母亲。孩子两岁半时候,看到她小小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的开始模仿大人,觉得好像她在形成各种价值观。从老家回来就和爱人商量:不等博士毕业再接孩子了,无论多辛苦,一定要把孩子接回来,让她跟着我们。所以孩子三岁,我们把她接回了身边,白天送托班,放学后爱人或者我陪她,周末尽量一起带她出去玩。现在我一方面庆幸没有继续执迷不悟的为了博士把孩子放老家;一方面就是对孩子缺失两年陪伴的愧疚,这个只好从以后的日子中弥补。博士毕业后,我没有再在工作中花太多的精力,重心放到了孩子身上。对于女性来说,孩子身心健康、活泼阳光,家庭和谐温馨,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幸福感呢?2、博士好不好毕业?已经考上博士的,好不好毕业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好毕业!学校有博士毕业的各项学分要求,导师也有博士毕业的学分要求,导师毕业要求更高。不要觉得导师要求订的更高是难为学生的,不是,导师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力、学生品行。不要仰仗的自己聪明,指望天天吊儿郎当混日子可以毕业,导师在考察学生学术水平的同时,也在考察学生道德素养。很多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在学术上、在为人处世中都能成为佼佼者。2019年拟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约6000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我相信以后博士毕业难度会更大。六、结语女性,尤其是已婚已育的女性,如果您能协调好工作、家庭的各项繁琐事务,如果您认为您可以在读博的时候兼顾孩子的身心教育,如果您对自己以后的目标定位是女强人、女科学家,如果您以后的重心是工作、是科研,那么您可以选择读博,毕竟有很多女性榜样在那里;但是,如果您对自己的定位是家庭和工作要兼顾,或者定位是家庭为主,爱人对您的希望是只需要顾好家、教育好孩子,那么建议您一定要深思熟虑,还是不要入“博士”这个门槛为好。
现在又是考研季了,今年的考研不用说了,离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天了。但是距离明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挺久的,大二学子们现在就可以开始仔细考虑考虑了。考研选择报考院系的时候,除了考虑学校的名气实力,衡量自己的能力,考虑学校的导师、录取几率等以外,还是需要考虑一下院系给的补贴怎么样?毕竟研究生和普通本科生不一样,选择去考取研究生,还有去读研究生都是要花钱的,而且研究生一般都是脱产的。可能你同届的同学都找到工作了,一年工资好几万,而自己还要不断地花钱,其实心里压力还是挺大的。而且研究生的学费,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家境一般的话,家里还真的有点吃力。大学不同的院系和专业,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对研究生来说,如果读的专业特殊。一年最高的之处能够达到60万,这已经快赶得上出国留学的花费了。即便是专业比较好,学校也比较好,一般的每年的学费也在2、3万左右,毕竟学校和研究所培养一个研究生花费的资源还是很庞大的。但是这笔钱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还是有挺大的压力的。不过还好的是,研究生属于国家高端人才,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国家为了让研究生们能更好的学习,安心读书。给研究生们制定了很好的补助政策,研究生每个月都能从国家领到一笔补助金,而且自己的导师、学院都会另发补助,学校还会有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金额可是足够让人眼馋。补贴大致就是由上边的这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国家的部分是确定的,全国都差不太多。大概是每年六千块,平均到每个月就是500元的助学金,这个是多数研究生都有的基本保障。还有就是院系和导师给的补贴,这个得看学校,不过一般“有良心”的学校都会有,一般在500-1000元左右,金额不是很一致,只是要看你选不选的到好学校和好老师。还有就是奖学金,这个是个大头,毕竟是一次性发下来的,可以拿来做很多事情。奖学金这个也是看学校,有的好学校比较好,研究生的教学金都是全覆盖的,虽然还是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拿奖,只不过成绩多的多拿,成绩差的少拿而已。而有的学校稍微差一点,就不能保证全覆盖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拿到的。举个例子吧,以江苏省某大学为例,首先就是每个月五百元的助学金,这是地方给的。而国家每年的助学就是6000,也是每个月500块。而教研室每年还要拿出一笔钱,这笔钱不低于两千块。而奖学金就是全覆盖了,一等奖八千,往后递减。这个奖学金保研的就是一等奖,其它的看成绩,研一的时候必须有,而研二的时候,成绩排名后20%的没有。这真的是很宽松很宽松的条件了。当然,江苏省是发达地区,可能政策稍微好一点,但是读个研究生的补贴真的不少了。这是江苏的,其实其他省份也完全不差多少,即便是中西部不太发达的省份也不差。相反的,因为对人才更加渴求,为了能留住人才。中西部的省份的政策还要更好一点,很多学校和地方优惠政策多得很,如果读到博士,还有更多的政策。这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个表现了,即便是没有工作,自己还在脱产读书。凭借着自己优异的学习,也可以给自己赚来补贴,虽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完全可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了,而且研究生也是可以自己出去打工的,做一些比较好的兼职。而且毕业之后,研究生的收入和地位都会有一个提升。怎么样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
我有个朋友最近一直在纠结是否要脱产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内心有考研的愿望,但同时想到自己的年纪,研究生毕业都快35了,心中又不免打气了退堂鼓。到底他这个年纪还应该去脱产读研吗?理论上来说,读研与年纪无关,不管多大年龄,只有有读研的愿望,都可以去实现。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分析。要综合考虑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读研的动机以及读研意愿的强烈程度等因素。接下来具体谈一谈我的观点,希望对有类似困惑的朋友们有帮助。01、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先说说工作状态。如果你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同时单位也是鼓励你脱产读书的,比如说读研的这几年编制等可以保留,这样我觉得你可以勇敢选择脱产读几年书。而如果你必须要辞职读研的话,我还是建议你慎重考虑,尤其是当你在体制内有稳定的工作时,毕竟辞职读研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再谈谈生活状态。如果你现在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你可以大胆去脱产读书;而如果你现在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孩子,那么你在做决定时考虑的可能就更多了,因为毕竟需要你养家糊口,承担对家庭的责任。02、选择读研的动机你在做出选择时需要考虑读研的动机,这个问题要考虑清楚。如果你是对未来有了明确的目标,读研是你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又或者是当前工作遇到了瓶颈,只有通过读研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建议你就大胆去读研吧。但如果你并不十分明确读研的动机,或者说是想通过读研的这几年来逃避现在的工作状态,那我建议你还是慎重考虑。03、读研意愿的强烈程度如果你脱产读书的意愿非常强烈,那我觉得还是要遵从内心的想法,但如果你的意愿不是特别强烈,我觉得还是慎重考虑下,毕竟三年的机会成本也是比较大的,况且现在提升学历也可以通过读非全日制硕士一样可以实现。结束语30多岁是否应该读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人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出选择。我觉得在做决定时要综合考虑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读研的动机以及读研意愿强烈程度等因素。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朋友们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欢迎留言分享。我是高校教师,爱谈点教育。如果您也喜欢,请关注我。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话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应当践行和遵守的。哪怕是说到西方的契约精神,订立起合同来也要严格地遵从。不过近段时间,一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己显得颇为无奈、甚至于给自己营造成了弱势者的大学老师,却是引起了网友们的群起而攻之。具体的事件说来的话,估计大家都已经有所耳闻,是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的一位地理系老师,从19年9月份开始提出离职,不过却是遭到了学校的拒绝。拒绝的理由有二,08年入职忻州师范学院之后,这位地理系老师201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校也是考虑到了人才的培养以及这位地理老师的个人发展,于是做出了在地理老师博士求学期间脱产深造。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这位地理老师的学习能力算不得差的,读了三年博士顺利地毕业,这自然是和其在忻州师范学院就业数年的经历、担任讲师的身份有关;而且,有了文凭、发了论文,职称上也是上去了。18年毕业后,在当年的12月份,这位地理老师也被顺利地晋升为副教授。而在评为副教授之前,这位地理系老师和忻州师范学院签署了相关的协议,根据协议的内容,明确地标明了这位地理系老师应当在忻州师范学院的服务年限,以及违约的相关的相关规定。不过在2019年9月,此前的协议刚刚签署一年多,这位地理系老师提出了辞职。辞职的原因想来也容易理解,对于2000年刚刚由两所院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忻州师范学院,看起来也是入不了这位地理老师的法眼。人往高处走这无可厚非,不过和出资培养自己的单位走上了法庭劳动仲裁,而且还按照此前一位和自己情况类似的老师离职时赔偿了学校18万的标准,觉得学校要求赔偿的金额42万过多,显示出了一副弱者的样子来。完全看得出来,闹到劳动仲裁的程序,地理老师也是希望事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就算不是会闹的孩子有奶吃,但是至少要达到前同事离职时的那个标准。可是,既然协议已经明明白白的写清楚,而且忻州师范学院的相关部门也是根据协议的条款以及该学院的规定,提出的合理理赔数额,这件事情就不存在弱势角色一说了。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看了相关新闻的读者中,竟然有为数不少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这难道不是应尽的义务吗?二、任何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更何况眼下的工作环境无法满足个人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前规划理性跳槽,这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上面的观点,如果说是一丁点道理都没有,也不完全对,不过我们不妨将眼界再拓展一下,往前面看一下:改开初期我们确认了向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及教育进行学习、交流的策略,这中间国家公费从全国各地的高校中挑选出青壮年的学者或者学生,送往国外进行深造和学习。请注意,那些送到国外去的学生或者学者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最终没有返回祖国,而是留在了外国的公司为别人谋利益,更有甚者,是直接放弃了祖国的国籍,留在了国外。虽然说上述的情况也是那个时代很普遍的情况,甚至于很多现在引回到国内的某些知名学者,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可是,国家的发展究竟是靠这些人,还是靠当初一穷二白,毅然选择回国的钱学森等老一辈留学生楷模而发展起来的?还是与钱老同一时期,公费出国后留在美国给他国造导弹的所谓某学者?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