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机构:兴业证券以注册制为试点的科创板全面推出背景下,国内投行业务正面临考验,集中度提 升趋势似乎势不可挡。本文对国内投行业务集中度提升的具体动因进行拆分解析; 参照美国近年来投行领域竞争格局变化,对比国内,演绎投行业务未来发展可能 性;并从美国投行发展经验为非头部券商突围提供借鉴意义。 国内投行集中度提升动因解析 证券行业投资银行业务净收入 CR10 从 2016 年的 42.16%提升至 2018 年的 46.37%。将投行业务集中度拆分,近几年股权融资集中度的大幅提升是投行 收入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股权融资中 IPO 集中度提升显著,其集中度的 提升对未来股权再融资业务集中度提升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影响。除了在 原有核准制体制下的 IPO 集中度提升,在注册制背景下 IPO 提升的趋势更加 明显。 对比美国,看国内投行竞争路径 股权融资市场:从美国市场来看,市场竞争格局稳定且集中度较高,头部投 行具备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定价权大,非头部券商在该领域并未看到突围 机会。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竞争格局尚未稳定,头部券商展示一定的竞争力, 但定价权并不高。当前国内股权融资市场集中度有提升趋势,也有提升空间, 未来头部券商将展开角逐,而非头部券商在这一领域的业务空间将承受进一 步挤压。 债权融资市场:承销商需要丰富的客户基础、较强的分销能力,此外如有雄 厚的资本实力充当对手方,则更容易承接到更多项目,这是银行相对于券商 的优势所在,也是券商内部头部券商相对于非头部券商的优势所在。因此非 头部券商投行在债权融资领域较难出现持续超车的机遇。 并购市场: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并购重组市场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有望同股权及债权融资共同成为投行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并购重组中需要 的金融服务专业程度较高,项目间差异化较大,并不具备规模效应,因此专 注于部分领域的精品投行能够在该细分市场中与传统全能投行同台竞争。且 其完全轻资产化、重人力资产的经营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非头部券商。当前国 内并购市场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竞争格局尚不稳定,有望成为未来非头部 券商投行业务突围的重点。 国内外精品投行成功之路 Evercore:美国精品投行成功的典范。Evercore 的成功之处我们认为可以归于 以下三点:1)轻资本的独立运营模式;2)善于利用人力资本;3)以研究为 先导带动业务发展。 华兴资本:从国内市场来看,以精品投行定位自身发展的,华兴资本是一个 成功的案例。从业务结构上看,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华菁证券是华兴资本 的三大业务。我们认为华兴资本的成功之处在于:1)眼光独到深耕行业,踏 上中国十年新经济高速发展列车;2)管理层实力雄厚,薪酬体系高于行业。 非头部券商转型精品投行的可行性分析 国内券商牌照管制未来会有所放松,但并不会陷入无序竞争,券商牌照仍然 是稀缺资源。国内非头部券商拥有投行牌照,已获得精品投行业务先发的护 城河。除此以外国内非头部券商已具备人力资源基础,考核激励体制相对灵 活,在转型精品投行业务上,也具备人力和制度的优势。当前国内产业集群 效应越来越显著,为非头部券商投行深耕所在优势区域产业提供了可能。 风险提示:投行领域竞争持续加剧、注册制推进不达预期、并购重组市场低迷
来源:格隆汇机构:华金证券投资要点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契机已来。受同质化强、格局分散影响,多年来证券业竞争持续恶化。“股权新规”从控股股东层面明确了证券公司未来的两大方向,即实力较强者向综合类发展,实力偏弱者只能走专业化路线。我们认为业绩压力和明确监管导向下,我国中小证券公司真正差异化发展的契机已经到来。他山之石:海外中小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发展之路。1)拉扎德-华尔街精品投行的代表:坚信“精英式”运作;专注财务顾问和并购领域;坚持轻资产运营,厌恶高昂资本开支。2)爱德华·琼斯-北美最大零售证券经纪商:以社区为基础,打造标准门店;专注于个人客户;采取有限责任合伙制;坚持全面服务,不做折扣经纪商。3)ASPIRIANT-美国领先的独立财富管理公司:真正站在客户角度,向客户提供独立而客观的投资意见;采用后端收费方式,业绩稳定且连续。4)Cantor Fitzgerald:主要服务机构和高净值客户,至今仍屹立于华尔街顶级投行之列,很大程度受益于 2011 年开始深度切入房地产及相关金融业务。国内少数证券公司差异化发展初见成效:1)中信建投:凭借投行业务的异军突起,公司已跻身行业最前列,2018 年净利润市占率自 2007 年已累计上升2.78pts。2)东方财富证券:依托东方财富网的支持和互联网基因,完成增资和客户导流,在经纪、两融业务的拉动下,公司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净利润排名由2014 年的第 76 位升至 2018 年的第 22 位。3)中金公司:2016 年末并购中投证券并对其进行整合改制,2019 年更名为中金财富,定位中金公司零售经纪与财富管理统一平台。基于中金先进、强大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依托中金财富(原中投)丰富的客户资源,我们期待中金的财富管理给业界带来惊喜。具备差异化发展潜力的证券公司:1)国金证券:民营背景,坚持低杠杆稳健经营。2)华菁证券:精品投行之路目前只能算刚刚起步,未来能否成功需拭目以待。3)第一创业:在经纪份额仅 0.44%下,公司能够形成并发挥固收特色,转型资产管理,并借此吸引银行委外资金快速做大规模的路径值得借鉴。我国中小证券公司未来前景展望:借鉴海外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在某些细分市场更加专业,形成比较优势是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我们看好财富管理、资管管理或社区金融、养老金融、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期待我国中小券商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百花齐放,并最终实现部分公司的脱颖而出。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或股票市场景气低于预期;2)股市景气度过高致转型动力不足;3)专业能力不足或风控能力不足;5)企业文化不兼容;6)监管转向、客户诉讼、声誉受损、大额处罚等。说明:本文提及公司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
一、上市券商营业收入2020年上半年39家上市券商实现营业收入2289.90亿元,同比增长41.78%;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731.02亿元,同比增长27.12%;实现扣非归母公司净利润711.41亿元,同比增长26.42%。2020年上半年行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为19.26%,净利润增长速度为24.73%,上市券商营业收入与归母公司净利润增长速度均高于行业同期增长速度。数据来源:Wind,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Wind,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上市券商营业结构2020年上半年,39家上市券商经纪业务净收入、投行业务净收入、资管业务净收入、自营业务净收益、信用业务净收入分别为475.00亿元、190.20亿元、175.54亿元、722.37亿元、251.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45%、22.11%、21.67%、19.13%、15.33%。增速最快的三项业务为经纪、投行、资管业务,增速均高于20%。数据来源:Wind,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证券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0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自营业务、信用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20.74%、8.31%、7.67%、31.55%、11.00%,其中自营业务业绩贡献最大,也是大部分上市券商业绩增长核心驱动。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扩大,较2020年初分别增长了2.61%和0.74%,经纪业务营收占比增幅最大,同时也是业绩贡献第二大板块,其余各项业务营收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数据来源:Wind,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头部券商集中度有所下降2020年上半年39家上市券商前5名营业收入之和占上市券商总收入比例为39.34%,营收集中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5%;从归母公司净利润看,近4年上市券商前5名归母公司净利润之和在2019年有所回落为44.94%,并在2020年上半年再次下降到43.80%,较2020年初下降1.14%。尽管两项集中度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占比仍处于39.34%高位,归母公司净利润占比为44.94%,马太效应显著。归母公司净利润集中度高于营业收入集中度,头部券商经营管理能力优势依旧,成本管理能力优于行业水平。数据来源:Wind,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四、证券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投行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证券行业除了经纪、自营、承销等传统业务外,还新增了许多业务,比如投行业务、资管业务、信用业务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行业务增长最为迅速,仅2020年上半年39家上市券商投行业务净收入为190.20亿元,同比增长22.11%。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升高,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2、经营的规范化证券行业的综合治理在规范业务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优化行业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性成效。经过综合治理,国债回购、自营和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有效规范,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机制已经建立,高风险证券公司的重组方案基本落实,证券公司的风险已得到有效释放。证券行业的监管机制、证券公司的治理机制以及经纪业务第三方存管等基础制度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并将为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行业竞争的国际化随着我国逐渐开放资本市场,国内证券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外资证券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数据积累加工能力、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将向国内证券品牌公司发起强有力的挑战。国内证券公司原有的传统业务将直接受到威胁;同时,国内证券公司在诸多产品创新领域也将面对外资证券公司的激烈竞争。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来源:投行老斯基彭萦程毅南|作者大象IPO 豆瓣 知乎|来源PE早餐团队(pezaocan)|整编在和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反复听到“一周”这个时间,于是我也开始好奇: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了解一个行业?你们都是如何做到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这有什么用?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的机遇,你能在你的客户面前让他刮目相看,你还能拿到一份好工作,了解你的上司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什么... 以下是三个行业的人分享的实操经验。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了解一个行业”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过,如果我们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问对几个关键问题着手。这些关键问题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这个行业的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1、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2、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3、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4、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5、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6、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而信息获取的渠道则包括:1、金融投资机构的行业报告;2、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3、行业交流网站或论坛的热门帖子;4、业内企业的培训课件;5、参加行业展会或者论坛;6、从业者的私下交流。IT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作为职业咨询师,在很短时间内熟悉一个行业,是经常要面对的工作内容。对于掌握了基本商业知识的咨询师而言,一个星期之内熟悉一个之前陌生的行业并非难事。当然一个星期不会让一个新鲜人成为行业专家,但是足以让一名咨询师在这个行业里顺利开展工作。这有限的五个工作日,必须高效地利用。可以分三步走:首先,确保自己不会乱开黄腔;其次,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对话;第三,争取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第一步:首先不要开黄腔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首先应该了解这个行业里的领导企业——很可能正是你马上需要去服务的企业。了解一个领导企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它的财务报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并且通常会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长致投资者函。阅读一份财报,就可以了解很多基本的信息: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主要业务、主要客户、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员工规模、人才结构、战略方向、主要风险……即便你真正想了解的企业是非上市企业(比如华为),它也必定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兴)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阅读财报可以让你对这个行业里的主要玩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至于提一些太离谱的问题或者建议。如何阅读财务报表,一个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杜邦分析法。花一天时间读完一两家企业的财报之后,接着就得下点死工夫,读一本这个行业的综述性书籍。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第一是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惯例;第二是掌握一些行业里的“黑话”。第二步:进入行业对话做到了不开黄腔也还不足以跟行业里的CxO们展开对话,因为大家平时不会谈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要进入一个行业的对话,你得了解这个行业当下的趋势。有些人会推荐跟行业里的朋友去聊天。在中国市场上工作,我们会担心来自麦肯锡和经济学人的分析不够“中国特色”。我的经验是,一方面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本土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说欧美发达国家在三五年前发生过的应该就是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欧美发达国家一两年前发生过的应该会在一两年后在中国发生。比起“中国特色”,很多时候简单的市场规律和时间差更有效。与此同时,在这整个一周时间里,你要让自己浸泡到这个行业的上下文中。办法很简单:订阅一堆与这个行业、与你想要针对的目标企业直接相关的新闻RSS,把其他的RSS频道都暂时屏蔽,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这个行业、这家企业最近发生了什么。第三步:以我为主,提出观点看一个公司的行业分析,要做到数据详实,术语准确,而且把握住了行业脉搏。找出痛点,并且从战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归根到底这才是行业里的CxO们期望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拿出来的东西,也是之所以要去快速了解这个行业的根本目的:快速了解一个行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行业中得到运用。所以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经验和这个行业的情况相结合,提出一点别人没有提过的东西。所以,在做了前两步功课之后,至少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时间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1.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2. 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3. 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其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对客观的。提出观点这部分,就是专业人士站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命题作文,能不能讲出亮点,最重要的还是看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造诣。猎头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在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未如此定量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猎头工作中的很多Case,其实都做到了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在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之前,我先要作个说明:每个行业都包含了多个维度的内容,如行业历史、现状及未来、市场容量、消费规模、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方式和程度、行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行业人才的分布及动态等等,当我们需要短期内摸清某一行业时,都是基于当前工作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的。因此,下文主要是从一个猎头的角度来说明如何做到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猎头的工作流程一般如下:客户提出招聘需求 —— 猎头进行职位分析 —— 确定匹配人才来源(行业/企业) —— 设定人才搜寻计划(即如何接触到目标人选) —— 评估潜在人选 —— 推荐匹配人选面试 —— ... —— 合格人选入职通常,从猎头接到一个新的职位委托到推荐第一批匹配人选给客户所需时间为7-10天,这就要求做单的猎头顾问,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或两三个行业,挖掘客户需要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今天这个话题,我们只要讨论到猎头工作的“与目标人选沟通”这一环节就可以了,其实现的整体思路和操作可简述如下:1、圈定对应行业,或拓展至相关行业。a. 客户提供行业基本信息,如竞争对手;b. 咨询相关行业内朋友;c. 通过互联网、行业杂志、产业报告等,了解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2、确定行业内TOP5或TOP10企业名单,并关注名单排序的标准,及近几年排名变化。a. 咨询行业内朋友;b. 参考每年的 Fortune Top 500;可适当拓展了解近3-5年排名变化情况;c. 通过互联网、行业协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渠道查询企业排名(如销售额、增长率、零售终端数等),同时关注企业的战略整、市场布局、新产品发布、收并购信息等;d. 查阅PE/VC、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行业/企业分析、案例分析、产品分析、行业预测等报告。3、锁定所列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目标人选。a. 联系/咨询行业/企业内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人脉资源)b. 搜索猎头公司自身数据库人才资源;c. 第三方人才库资源(如 linkedin、微博等);d. Cold Call (陌生电话)★ 重点:a. 联系到的每一个人,都详细沟通,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人挖掘其所属企业、竞争对手的具体岗位/员工/业务/产品/服务等的数据和信息;b. 及时转化吸收所得信息,并用于此后所联系到的人,同时相互印证这些信息的准确度、可靠性。当做到第2点的时候,其实已经可以了解到一个行业的70-80% (笔者凭经验估计)甚至更多,而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第3 点的实现有些困难,其实情况并没有你想象得糟,因为你有很多的朋友,而你的朋友又有很多朋友,更别说“六度分割理论”带给你的无限人脉资源,只要你想挖掘,你现有的人脉资源带给你的信息就能使你在已有的70-80%的基础上增加10-20%,保守地说,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这个行业的半个专家了。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曾经做过一个Case,为一家国际Top 3的糖业集团寻找South China GM的人选。刚接触这个职位时,我对糖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蔗糖、白砂糖、红糖这些概念,及各种果汁、咖啡、饼干中添加的糖之类的,对其他一概不知,更别说去挖人并评估其是否胜任了。启动项目后,按照上述的方法。我们按照客户的要求,根据职位的任职资格,进行如下操作:1、圈定行业首先在网上搜索“制糖 企业”、“糖业 排名”之类的关键词,从搜索结果中了解到国内制糖企业几乎为本土民企和国企,并分为以蔗糖为主的南方和以甜菊糖为主的北方制糖企业。其次,从“制糖 行业 分析”、“糖业 研究报告”的搜索结果中,了解到糖业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优势省份、产品特色、产业上下游产品等,了解到糖业上游的种植(甘蔗、甜叶菊的种植)、中游的制造(榨糖厂、渣料处理等)、下游的分销(食品加工企业、饮料生产商、食品添加剂公司等、现货/期货市场等)。最后,拓展到产业上下游相关联的国际集团在华开展相应业务的公司,如国际食品集团、国际四大粮商、雀巢、百事、正大饲料等企业所属的行业。2、确定行业内企业名单a. 国内糖业公司:洋浦南华、广西农垦、贵糖、东亚糖业、南宁糖业、凤糖、英茂糖业等;b. 国际四大粮商ABCD、国内的中粮;c. 根据Fortune Top 500,根据企业产品分类,确定其中的食品制造或零售企业名单:Nestlé、Pepsi、Kraft、Coca-Cola、AB InBev、Tyson等;3、根据企业名单摸排对应岗位的目标人选,并最大限度获取企业/行业信息,丰富前两步的内容。因本文主要以摸清行业为目标,故第3步不再赘述。通过前1、2步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上第3步的信息细化及相互印证(亦可称之为人脉资源利用),我已经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摸清了一个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情况,并基于此,完成客户的委托。PS:关于“一周怎么摸清一个行业”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一位做投资的朋友也着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供参考↓↓↓↓@程毅南─────────────────让搞咨询的自己来说吧。也就是区区在下。由于我又是搞投资的,所以了解一个行业对我来说很重要。到底怎样才算了解一个行业,这个问题其实我想了1年多,现在大概上道了。所以准备说多点干货。一周内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这个我认可。但一周内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行业,但我不认为必须从事这个行业才能了解这个行业,后面细说为什么。一周内大致了解的内容,引在下面好了: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个行业的老大是谁?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消费者是谁?这个行业的产能如何?其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这个行业的法律监管如何?这些内容我大概花2-3天左右就差不多明白了。再花几天可以进一步凿实的是,行业的竞争关系,几大竞争者各自的优势,近几年来此消彼长的关系,与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的差异。在高效率的情况下,1周做到上述几点,大概完成了了解一个行业的5%。对,只有5%。而这5%只包含一些宏观层面的变化情况。一般一个咨询项目是3-4周,那么接下来2-3周,根据客户要求,可能会具体到某一个公司,研究一下这个公司这几年来都有什么动作,给它造成了什么影响,市场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现在的战略是什么,未来方向和预期是什么。如果有信息渠道可以走得再细点,可以把行业和公司的利润率拆解一下,看看公司成本变化受什么影响,未来收入增长方向对利润率的影响。等做下来,把一个公司宏观层面上的收入和利润搞清楚,可以做一个未来的估值。这大概就是一个买方基本面分析师的工作了。这样做下来,了解了一个行业多少呢?20%。你了解了行业中一个具体的公司的运营方式。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大概也会了解到竞争对手与它的差别,对行业宏观上,因为几家公司的差异而造成的市场细分、聚合、或此消彼长的动态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依然不会超过30%。接下来想了解更多怎么办?直接去从事这个行业吗?不去从事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对于咨询顾问和基本面分析师们,要做的就是长期跟踪,从动态中提炼细节。我举个大家都接触过的行业吧。快餐。如何做行业跟踪呢?1. 微观层面对于快餐行业,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单店(比如北京阜成门麦当劳店)和一个单品(麦辣鸡腿堡)看店看什么呢?看这个店的销售/人流/利润率是否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变化。比如,月初麦当劳推出了《卑鄙的我》小人玩具,阜成门店的客流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客单价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整体销售额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因为快餐也是个季度性比较强的生意,所以变化要从同比来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长了多少,客单价增长了多少,销售额增长多少。如果下个月肯德基紧接着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麦当劳的又如何变化?如果下下个月边上开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变化?店门口修路呢?人力成本涨价带来了运营商的哪些变化?员工减少了吗?服务质量下降了吗?当你追踪足够多的店、并且追踪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会发现一些经常影响餐厅运营的因素。对于快餐店来说,每个店都逃不掉的东西是,人流、促销、竞争、效率。关注并分析他们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最底层的销售单位,到底受什么影响,影响幅度有多大。而这,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企业和市场层面。单品同理。2. 区域层面打个比方,很多麦当劳开在中心商业区附近,那么这个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商业地产,会不会稀释中心商业区的人流?又对麦当劳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个城市迅速兴起了一些新的快餐品牌,是否会对麦当劳造成影响?城市暴恐事件?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 vs 非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商圈店 vs 社区店 vs 交通枢纽店?今年夏天北京雨水特别多?雾霾多?当年以一个区域或某一个类型的销售区域为单位时,你会发现更多的动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你看单店的时候,是无法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必须走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这里面又涌现出很多影响基本面的细节。区域的变化,不通过长期、跨品牌、跨行业的比较,是看不出来的。3. 市场层面这里更多的是品牌自己的全国战略,以及竞争对手的全国战略。比如,肯德基素来以产品多样、本土化做得好著称,而麦当劳略逊一点。如果你只做一次项目,得到的只是一个时间点上,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对比。而如果你长期做项目,看到的就是,肯德基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在如何变化,麦当劳的应对措施,哪款产品起效了,哪款产品失败了,为什么?是产品没有讨好消费者,还是风头被盖过了,还是营销策略不对?企业的新战略是否起到效果?还有一些市场上的突发事件,比如食品安全事件,比如反日情绪。他们对一个品牌的影响有多强?有多持久?企业以何种方式度过危机?是否有度过危机?还有一块很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于是,你观察一个行业比较久了,每个月都去市场中考察各种细节各种影响,从微观、到区域、到市场(宏观),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全面审视一番,你就会发现,长期追踪给你带来的价值。比如,2013年肯德基遭受多重打击,速成鸡、禽流感、冰块门,等等等等。这些事件,其实都是短期因素,但2013年集团每个月公布的同店销售数据来看,恢复很慢,下半年没毛事,还有比较给力的促销活动,可就是涨不回去。再回看麦当劳,负面事件虽然没有肯德基多,但依然也是疲软。吉野家也是如此。可味千拉面却涨了,而且是从反日情绪和骨汤门的双重负面回弹。所以,到底是事件的短暂影响,还是因为事件打击了品牌形象,还是因为快餐行业的整体萎靡,还是因为运营思路问题,还是因为中式餐饮崛起分流,还是因为商业地产分流,还是因为……最终,驱动一个行业变化的细节因素,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对行业的了解渐渐地上升到了50-60%,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很多同业资深管理者。为什么你能超过他们?他们不像你一个行业外的人,当局者迷,他们的判断很多时候带着感情、带着偏见。而且,他们的身份也导致他们接触不到那么多竞争对手,对市场大环境的理解没有你全面、公正。但你作为一个外行人,依然不能说100%了解一个行业。因为,你没有具体运营过哪怕一个店,你的信息源大部分是道听途说,都是“不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传言,你看到的东西,永远没有100%的confidence level,你永远在怀疑、推测、估计中度过,你最终,只能了解行业大方向、大趋势、以及风吹草动的变化原理,你始终不会管店,不会管区,不会做产品研发,不会做营销。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但是你却终于有你独特的价值了。而这,也得经年累月啊!
尽职调查是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要做的必修课,研究项目有没有投资价值、有没有坑。职场剧《平凡的荣耀》里就有投行新人做尽职调查的剧情,他们通过调查一碗鲜这家餐饮公司的营业额,从而对公司做出一个合理的估值。这段尽职调查的戏看起来非常过瘾,让人想到今年年初,全球做空一哥浑水公司(Muddy Waters)连续抛出两份沽空报告,指责瑞幸数据造假的事件。美股市场是允许做空公司股票的,企业被质疑和做空在海外市场上司空见惯,专门做空的投资公司也是资本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浑水的创始人卡森·布洛克认为:做空“是在混沌中创造赚钱的机会。”浑水在对瑞幸的尽职调查中使用的手法是实地调研,在对餐饮行业做尽职调查的过程中,这是最常用、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手段,就像在电视剧里,实习生们分头对投资标的——一碗鲜的各个门店进行实地调研。白敬亭饰演的孙弈秋先是在餐厅里数人数、看小票,后来又冒着大雨在门口偷偷地暗中观察。除了对门店的调查,乔欣饰演的兰芊翊还去调查上游供货商,看一碗鲜实际的进货情况。收入造假,是大多数企业的造假高发区。赵又廷和同事在统计了实习生们的数据之后,得出一碗鲜营业收入造假的结论,实际的收入只有对方宣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就这样,赵又廷饰演的金宸资本投资经理吴恪之才有了足够证据,指出一碗鲜营业收入造假,估值太高站不住脚,为自己赢来了杀价的空间。现实里浑水公司对瑞幸的调查更加复杂,浑水一共用时11200小时、动用92名全职员工、1418名兼职员工,对980多个门店日进行监控,记录门店客流量,最后得出瑞幸造假的结论。浑水的调查方式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模式:首先是监控瑞幸门店客流:在瑞幸在38个城市的981个门店设置监控,每家店设了8个监控探头,通过视频记录每个店面的客流量,平均每天11.5小时。每个门店的订单总数=顾客现场购买数量+外卖小哥取走的数量浑水调查人员将两个数据相加,最后得出结论是,单店日均平均订单数是230,而瑞幸之前则声称,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每家门店每日销量达到444件。在此基础上,调查人员还通过亲自连续下订单来估计店铺的订单数量和雇用第三方平台数据Quest Mobile调查瑞幸APP用户数量的方式来做交叉验证,保证数据的可靠。其次,浑水收集客户发票,他们一共收集并拍摄了10119名顾客的25843张收据,从而计算咖啡的平均价格。浑水发现,瑞幸在财报里声称的销售价格比实际成交价格要高了1.23元,也就是说瑞幸通过做多单客价的方式,虚增收入。浑水进一步得出结论,瑞幸在2019年第三季度将门店收入虚增了3.97亿。最后,更绝的是,浑水还潜伏进了瑞幸的内部群,发现店长把取餐码从123456789的自然数列变成随机数列,跳着数出单子,造成咖啡销售量很大的假象。最后浑水发布报告指责瑞幸财报全面造假,夸大销售额超过60%。瑞幸股价先是暴跌,最后只能从美股退市,并且相关领导也受到司法处理。除了实地调研,金融行业里做尽职调查的手段简直是五花八门,简直堪称黑科技。数据公司Thasos通过监测特斯拉员工的手机信号,发现在2018年6月到10月的时间里,员工的夜间轮班时间增加了30%。因此他们得出结论,特斯拉Model 3的产量提高,并进一步推断特斯拉的股价将上涨。当2018年10月25日特斯拉公布第三季度财报,Model 3的产量果然大增,股价随之大涨9.14%,提前得到消息的投资基金当然早就提前买了特斯拉股票,大赚了一笔。除了监控手机信号,有的投资机构甚至连卫星都用上了。比如做矿产投资的机构,经常通过卫星监控主要矿区的产量。在做黄金期货投资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是看黄金何时运到美国以及运输黄金数量有多少。普通投资者对这样的信息是很难拿到的,而有钱的投资机构就可以在这上面大展身手了,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有投资基金直接花钱雇用卫星全天候地拍摄黄金运输线一路的照片,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从图片里分析黄金入库的大概规模。投资基金依靠卫星图片,提前判断出黄金库存已经过多,提前选择卖出期货,避免了后面的下跌,同时也提前做空,在下跌的时候大赚一笔。
来源:金融界网站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年纪检监察理论课题组日前在一份内部简报中对投行业务的“潜规则”问题提出了总结、分析和措施建议。中证协将投行业务的潜规则总结为以下六类: 一是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二是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三是以非公允价格为利益关系人配售债券或约定回购债券以及债券私募返费;四是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五是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的方式输送利益; 六是以与监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熟悉,或者以承诺价格、利率、获得批复及获得批复时间可提前等为手段招揽项目、商定服务费。(21)
随着监管层及行业对廉洁问题的重视,投行业务的潜规则生态将被进一步遏制。对此,监管层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的监管。券商投行业务的廉洁问题正在被监管层所进一步关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年纪检监察理论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日前在一份内部简报中对投行业务的“潜规则”问题提出了总结、分析和措施建议。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投行业务潜规则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主要可分为利用一、二级市场价差获利、与相关方之间利益输送、承揽阶段的恶性竞争以及干扰发行审核和监管等四点。而在具体行为上,则被监管归纳为“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等六大类型。对此课题组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的监管,推动行业强化自律,提升证券公司廉洁自律管理质量。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监管层及行业对廉洁问题的重视,投行业务的潜规则生态将被进一步遏制。六类“潜规则”解构课题组调研发现,投行从业人员的廉洁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其中三种类型均表现为以非公允价格进行的利益输送,即包括IPO业务“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下称PE腐败)”、并购重组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下称重组类潜规则)”以及债券销售交易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为利益关系人配售债券或约定回购债券以及债券私募返费(下称债券类潜规则)”三类。课题组指出,PE腐败的典型的方式包括在承揽承做阶段实施“突击入股”与“保荐加直投”,而此类潜规则会妨碍中介机构展开客观、独立的尽职调查,使资质差的拟上市企业“蒙混过关”;与之相似的是,重组潜规则也容易带来尽职调查的“放水”,进而损害市场公平和投资者利益。相比之下,债券类潜规则则会发生在配售、约定回购、私募债券返费等多重环节中。其中配售债券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低价获配后以高价在二级市场卖出,套取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基差;约定回购表现为第三方代持收益分成和承销机构签署“抽屉回购协议”承担债券波动风险。私募债券返费则主要表现为私募机构“借用”券商牌照为一些资质不足的企业发行债券,并收取企业返费,并导致投行业务的“通道化”。同时,“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的方式输送利益”以及“以与监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熟悉,或者以承诺价格、利率、获得批复及获得批复时间可提前等为手段招揽项目、商定服务费”也成为投行业务潜规则的表现形式。“项目人员利用并购重组内幕交易、聘请三方财务顾问机构等违规行为在近年来出现得比较多。”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坦言。课题组亦举例指出,不少券商会采取录用监管人员亲属朋友等方式开展业务。“通过录用利益关系人的亲属朋友等,以职位、薪酬或期权等方式许诺远期利益,与利益关系人保持密切关系。此类行为不仅影响了项目招标的公允性,也可能诱导个别监管人员进行审核或监管‘放水’,由于其雇佣关系合法合规,利益关系背景对项目获取或获批的影响难以有效评估,因而此类潜规则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课题组指出,“项目承揽中投行及其人员主动或被动做出不恰当承诺,暗示与监管人员熟悉,多为夸大自身与监管部门的沟通能力,少数涉及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问题。”不过调研组同时强调,在监管层不断出台新措施及强化监管下,上述违规活动已有所遏制。强化券商风控在途潜规则及违规行为的层出不穷,显然与部分券商风控措施存在的薄弱有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证协在调研中发现,92家受调研机构中,专职纪检工作人员超过2人的机构仅31家,而其中有29家券商并未设立专职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券商也存在纪检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型券商暴露纪检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内控跟不上投行业务的扩张速度,这也暴露了行业内一些过度追求业务、利润而忽视廉洁建设的问题。”一位接近中证协的投行人士指出。调研同时发现,券商对员工廉洁从业情况的检查考核机制有待健全,其中仅有8家机构实现对各项目的廉洁从业检查,而39家机构尚未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纳入内部考核机制。同时,多数券商还存在未能针对承揽、承做、承销不同环节制定差异化的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措施。“承揽、承做、承销等环节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概率和性质是不一样的,有些领域需要重点防范,但如果一律采用统一的管理措施则容易出现疏漏。”前述投行人士指出。激励机制的过度失衡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合规意识的淡薄,也是滋生廉洁问题的内因。“以‘项目至上’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一些投行人员对潜规则的存在习以为常,担心过于廉洁自律反而吃亏,奉行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上述简报援引部分调研对象观点指出,一部分投行人员存在“为拓展业务、抢占先机,只要不出大事,有一点潜规则也无伤大雅,合规部门的意见应该服务或让位于业务发展”等错误认识。对此,课题组也提出建议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一方面要推动券商承担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其链接自律管理的质量。例如其提出可考虑探索“风险准备金”机制,或将廉洁从业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探索实践”风险准备金“机制,从投行人员薪酬中计提准备金,形成对投行人员经办项目中廉洁从业的‘硬约束’”课题组指出,“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中,强化制度对其执业行为的监督制约”(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券商投行业务的廉洁问题正在被监管层所进一步关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年纪检监察理论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日前在一份内部简报中对投行业务的“潜规则”问题提出了总结、分析和措施建议。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投行业务潜规则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主要可分为利用一、二级市场价差获利、与相关方之间利益输送、承揽阶段的恶性竞争以及干扰发行审核和监管等四点。而在具体行为上,则被监管归纳为“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等六大类型。对此课题组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的监管,推动行业强化自律,提升证券公司廉洁自律管理质量。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监管层及行业对廉洁问题的重视,投行业务的潜规则生态将被进一步遏制。六类“潜规则”解构课题组调研发现,投行从业人员的廉洁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其中三种类型均表现为以非公允价格进行的利益输送,即包括IPO业务“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下称PE腐败)”、并购重组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下称重组类潜规则)”以及债券销售交易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为利益关系人配售债券或约定回购债券以及债券私募返费(下称债券类潜规则)”三类。课题组指出,PE腐败的典型的方式包括在承揽承做阶段实施“突击入股”与“保荐加直投”,而此类潜规则会妨碍中介机构展开客观、独立的尽职调查,使资质差的拟上市企业“蒙混过关”;与之相似的是,重组潜规则也容易带来尽职调查的“放水”,进而损害市场公平和投资者利益。相比之下,债券类潜规则则会发生在配售、约定回购、私募债券返费等多重环节中。其中配售债券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低价获配后以高价在二级市场卖出,套取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基差;约定回购表现为第三方代持收益分成和承销机构签署“抽屉回购协议”承担债券波动风险。私募债券返费则主要表现为私募机构“借用”券商牌照为一些资质不足的企业发行债券,并收取企业返费,并导致投行业务的“通道化”。同时,“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的方式输送利益”以及“以与监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熟悉,或者以承诺价格、利率、获得批复及获得批复时间可提前等为手段招揽项目、商定服务费”也成为投行业务潜规则的表现形式。“项目人员利用并购重组内幕交易、聘请三方财务顾问机构等违规行为在近年来出现得比较多。”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坦言。课题组亦举例指出,不少券商会采取录用监管人员亲属朋友等方式开展业务。“通过录用利益关系人的亲属朋友等,以职位、薪酬或期权等方式许诺远期利益,与利益关系人保持密切关系。此类行为不仅影响了项目招标的公允性,也可能诱导个别监管人员进行审核或监管‘放水’,由于其雇佣关系合法合规,利益关系背景对项目获取或获批的影响难以有效评估,因而此类潜规则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课题组指出,“项目承揽中投行及其人员主动或被动做出不恰当承诺,暗示与监管人员熟悉,多为夸大自身与监管部门的沟通能力,少数涉及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问题。”不过调研组同时强调,在监管层不断出台新措施及强化监管下,上述违规活动已有所遏制。强化券商风控在途潜规则及违规行为的层出不穷,显然与部分券商风控措施存在的薄弱有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证协在调研中发现,92家受调研机构中,专职纪检工作人员超过2人的机构仅31家,而其中有29家券商并未设立专职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券商也存在纪检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型券商暴露纪检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内控跟不上投行业务的扩张速度,这也暴露了行业内一些过度追求业务、利润而忽视廉洁建设的问题。”一位接近中证协的投行人士指出。调研同时发现,券商对员工廉洁从业情况的检查考核机制有待健全,其中仅有8家机构实现对各项目的廉洁从业检查,而39家机构尚未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纳入内部考核机制。同时,多数券商还存在未能针对承揽、承做、承销不同环节制定差异化的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措施。“承揽、承做、承销等环节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概率和性质是不一样的,有些领域需要重点防范,但如果一律采用统一的管理措施则容易出现疏漏。”前述投行人士指出。激励机制的过度失衡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合规意识的淡薄,也是滋生廉洁问题的内因。“以‘项目至上’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一些投行人员对潜规则的存在习以为常,担心过于廉洁自律反而吃亏,奉行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上述简报援引部分调研对象观点指出,一部分投行人员存在“为拓展业务、抢占先机,只要不出大事,有一点潜规则也无伤大雅,合规部门的意见应该服务或让位于业务发展”等错误认识。对此,课题组也提出建议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一方面要推动券商承担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其链接自律管理的质量。例如其提出可考虑探索“风险准备金”机制,或将廉洁从业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探索实践“风险准备金”机制,从投行人员薪酬中计提准备金,形成对投行人员经办项目中廉洁从业的‘硬约束’”课题组指出,“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中,强化制度对其执业行为的监督制约”
券商投行业务的廉洁问题正在被监管层所进一步关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年纪检监察理论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日前在一份内部简报中对投行业务的“潜规则”问题提出了总结、分析和措施建议。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投行业务潜规则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主要可分为利用一、二级市场价差获利、与相关方之间利益输送、承揽阶段的恶性竞争以及干扰发行审核和监管等四点。而在具体行为上,则被监管归纳为“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等六大类型。对此课题组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的监管,推动行业强化自律,提升证券公司廉洁自律管理质量。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监管层及行业对廉洁问题的重视,投行业务的潜规则生态将被进一步遏制。六类“潜规则”解构课题组调研发现,投行从业人员的廉洁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类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其中三种类型均表现为以非公允价格进行的利益输送,即包括IPO业务“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上市公司股权(下称PE腐败)”、并购重组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或者不正当方式为自身或者利益关系人获取拟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标的资产股权(下称重组类潜规则)”以及债券销售交易业务中“以非公允价格为利益关系人配售债券或约定回购债券以及债券私募返费(下称债券类潜规则)”三类。课题组指出,PE腐败的典型的方式包括在承揽承做阶段实施“突击入股”与“保荐加直投”,而此类潜规则会妨碍中介机构展开客观、独立的尽职调查,使资质差的拟上市企业“蒙混过关”;与之相似的是,重组潜规则也容易带来尽职调查的“放水”,进而损害市场公平和投资者利益。相比之下,债券类潜规则则会发生在配售、约定回购、私募债券返费等多重环节中。其中配售债券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低价获配后以高价在二级市场卖出,套取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基差;约定回购表现为第三方代持收益分成和承销机构签署“抽屉回购协议”承担债券波动风险。私募债券返费则主要表现为私募机构“借用”券商牌照为一些资质不足的企业发行债券,并收取企业返费,并导致投行业务的“通道化”。同时,“泄露证券发行询价和定价信息,操纵证券发行价格”、“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的方式输送利益”以及“以与监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熟悉,或者以承诺价格、利率、获得批复及获得批复时间可提前等为手段招揽项目、商定服务费”也成为投行业务潜规则的表现形式。“项目人员利用并购重组内幕交易、聘请三方财务顾问机构等违规行为在近年来出现得比较多。”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坦言。课题组亦举例指出,不少券商会采取录用监管人员亲属朋友等方式开展业务。“通过录用利益关系人的亲属朋友等,以职位、薪酬或期权等方式许诺远期利益,与利益关系人保持密切关系。此类行为不仅影响了项目招标的公允性,也可能诱导个别监管人员进行审核或监管‘放水’,由于其雇佣关系合法合规,利益关系背景对项目获取或获批的影响难以有效评估,因而此类潜规则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课题组指出,“项目承揽中投行及其人员主动或被动做出不恰当承诺,暗示与监管人员熟悉,多为夸大自身与监管部门的沟通能力,少数涉及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问题。”不过调研组同时强调,在监管层不断出台新措施及强化监管下,上述违规活动已有所遏制。强化券商风控在途潜规则及违规行为的层出不穷,显然与部分券商风控措施存在的薄弱有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证协在调研中发现,92家受调研机构中,专职纪检工作人员超过2人的机构仅31家,而其中有29家券商并未设立专职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券商也存在纪检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型券商暴露纪检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内控跟不上投行业务的扩张速度,这也暴露了行业内一些过度追求业务、利润而忽视廉洁建设的问题。”一位接近中证协的投行人士指出。调研同时发现,券商对员工廉洁从业情况的检查考核机制有待健全,其中仅有8家机构实现对各项目的廉洁从业检查,而39家机构尚未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纳入内部考核机制。同时,多数券商还存在未能针对承揽、承做、承销不同环节制定差异化的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措施。“承揽、承做、承销等环节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概率和性质是不一样的,有些领域需要重点防范,但如果一律采用统一的管理措施则容易出现疏漏。”前述投行人士指出。激励机制的过度失衡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合规意识的淡薄,也是滋生廉洁问题的内因。“以‘项目至上’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一些投行人员对潜规则的存在习以为常,担心过于廉洁自律反而吃亏,奉行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上述简报援引部分调研对象观点指出,一部分投行人员存在“为拓展业务、抢占先机,只要不出大事,有一点潜规则也无伤大雅,合规部门的意见应该服务或让位于业务发展”等错误认识。对此,课题组也提出建议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证券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一方面要推动券商承担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其链接自律管理的质量。例如其提出可考虑探索“风险准备金”机制,或将廉洁从业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探索实践”风险准备金“机制,从投行人员薪酬中计提准备金,形成对投行人员经办项目中廉洁从业的‘硬约束’”课题组指出,“将投行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和人事选拔中,强化制度对其执业行为的监督制约”(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答案:可能还是因为那些人不太了解投行的工作的内容。原因:第一,进入投行工作可能并不是很容易,而且投行许多的投资标的的金额可能比较大。第二,进入投行工作的人,许多可能是金融行业比较顶尖的专业人才,另外可能也有比较高的收入,事业发展的空间可能也比较大。第三,首先,进入投行工作可能需要满足很高的要求,其次,即使能够进入投行工作,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人就能够独立操作一个投资的案子,另外就算自己有能力独立操作一个投资的案子,许多投行的工作强度和面临的压力可能也很高。总之,虽然进入投行工作的人许多可能是比较专业的人士,但是许多人可能也只是有一个比较高的收入,自己不一定就是一个类似老板的身份,当然有的人可能能成为合伙人,那可能就另当别论。大家可以留言或讨论,我会尽量回复大家,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会给大家带来更多财经的独特的解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