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通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铁路通信设备GSM-R占比9%(可下载)云飘飘

通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铁路通信设备GSM-R占比9%(可下载)

获取《通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轨交5G应用春风将至》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5G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184。根据我们调研结果,铁路通信设备一般占新建项目总投额3~4%,GSM-R占比9%,假设2020年的全国铁路投资为8000亿元,那么通信设备市场空间为240~320亿元,则GSM-R系统市场规模为21.6~28.8亿元。大连接:相比于过去 2G、3G、4G 网络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而 5G 在这一点有了本质的改变,其连接对象更多的是物。从技术指标上来看,5G 的连接密度能够达到 100 万连接/平方公里,以上海市为例,上海面积 6340 平方公里,如果全面实现 5G 覆盖,其可连接上网的人+物的数量将达到 63.3 亿,真正实现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铁路通信信号设备市场空间大,未来弹性是当前市场规模的 3-7 倍 倍:根据我们调研结果,铁路通信信号设备投资一般占新建项目总投资的 3%-4%,GSM-R(含设计施工)占铁路通信信号设备投资的 9%。假设 2020 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8000 亿元,那么 2020 年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市场空间则为 240-320 亿元,则 GSM-R 系统的市场空间为 21.6-28.8 亿元。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伏尔加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G走进现实,高清视频通信潜力巨大

机构:兴业证券投资要点 视频会议发展如火如荼。视频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作为重要 的视频应用之一,视频会议市场持续扩张。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全球 视频会议市场规模至 2021 年将达到 646 亿美元(包括终端、系统、配套 硬件)。其中,中国市场约占 10%-15%左右。 目前,国内视频会议的前三大厂商仍然是华为、宝利通和思科,然而受网 络信息安全监管加强、市场下沉、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等影响,国产替 代加速,预计国内视频会议厂商的增长将高于整体视频会议市场的增长。 5G+视频云,解决当前视频会议的核心痛点——清晰度与兼容性,驱动视 频通信行业再次蓬勃发展。 1、5G 的到来,将解决视频会议的第一个痛点——清晰度问题。清晰度是 视频会议的首要痛点。虽然目前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得到普及,但清晰度和 时延仍遭到最多的诟病。而高清、超高清视频需要更高的网络带宽,4G 无法满足。5G 的实际使用速率有望高于 100Mbps,并且具有更小的端到 端时延,将以更快的速度和连接满足超高清视频通信的网络要求,带来全 新的用户体验。 2、视频云加速渗透,将解决视频会议的第二个问题——兼容性问题。兼 容性是视频会议的又一大痛点。据 Gartner 预测,全球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的市场规模至 2022 年将达到 71 亿美元(仅包括终端、系统),其中云视 频会议是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来源。很多传统硬件视频会议系统都是自成 体系,对扩展的 SIP 协议兼容性差;视频云通过 H.323/SIP 协议,兼容多 品牌硬件终端,实现跨终端、全平台、全场景的互联互通。 视频云百花齐放,叠加进口替代,投资价值显著。按照商业模式,可将视 频会议提供商划分为三类:①硬件为主的厂商,主要提供硬件视频会议系 统,以设备销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代表是 Cisco、Polycom、华为、苏州 科达等传统硬件厂商,以及拟科创板上市的视联动力;②软硬并重的厂商, 主营业务兼顾视频云服务与硬件设备,旨在“云+端”协同发展,代表有亿 联网络、小鱼易连;③软件为主的厂商,专注于云平台建设,主要收取软 件服务费,可能适当增加硬件投入以提升用户体验,代表是 Zoom、全时、 二六三、好视通、会畅通讯。 重点推荐:二六三、亿联网络 1、 二六三(002467):视频云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2018 年二六三将 263 电话会议、网络会议和视频会议进行了统一融合,用户 只需一个 263 企业会议账号,即可召开任何所需类型的会议,实现统一用户 管理、产品权限管理、会议预约和使用管理等。针对大量已购硬件视频会议 系统(包括宝利通、思科、华为、中兴等品牌设备厂商)的企业客户,263 视频会议从协议层进行完美的兼容,客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设备,通过 263 的云服务,即可快速、低成本的解决扩容、外网和移动接入等迫切需求,很 好解决了传统视频会议 MCU 无法灵活扩容、使用复杂、对专线专网依赖性 大等问题。 作为第三方公司,263 在视频云市场的优势在于:① 263 一直专注于服务企 业级市场,在企业邮箱市场排名第五;②2015 年收购的子公司展示互动是企 业直播领域的龙头,服务于全球 1000 多家大中型企业及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用 户,如 IBM、华为、联想、京东、阿里巴巴、新东方、尚德、广汽本田、交 通银行、南方电网等。 维持二六三 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 1.63 亿、2.12 亿、2.77 亿的预测,对应 当前市值(2019 年 7 月 2 日) ,PE 为 54 倍、41 倍、32 倍,维持“审慎增持” 评级。 2、 亿联网络:SIP 话机业务保持领先,VCS 业务后劲十足 亿联网络在 IP 终端领域竞争力卓著,众 所周知。我们预计亿联网络在全球 IP 终端市场的份额有望由 2018 年的 26%进一步提升至 40%,仍能保持 3 年以 上 20%的增长,是亿联网络业绩的稳定器。 亿联自 2015 年倾力推出 VCS 业务,定位于处于爆发阶段的中小型会议室市 场,已实现连续三年 100%的复合增长。同时,亿联已经打造了“云+端”的 完善产品线,进一步降低VCS部署门槛,通过复用IP终端渠道、绑定Microsoft 等战略打响品牌,成长动力强劲。我们预计,2019 年亿联网络 VCS 收入占 比将达到 15%以上,成为增长的核心动力。预计 2019 年中国和全球 VCS 市 场规模将达 10 亿美元、 79 亿美元,是 均为响应 IP 终端市场规模的 5 倍以上。 据我们测算,亿联在全球 VCS 市场份额仅需达到 3.5%,即可“再造一个亿 联”,彻底打开成长天花板。 维持公司 2019-2020 年归母净利润为 10.1/12.7 亿元的预测,对应当前市值 (2019 年 7 月 2 日)PE 为 35 倍、28 倍,维持“审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5G 网络建设推进缓慢,网络带宽提升缓慢;贸易战局势恶化、人 民币汇率波动;互联网巨头切入视频云通信,导致行业竞争压力陡增。

许行

通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轨交5G应用春风将至,给予“超配”评级

机构:西部证券评级:超配核心结论5G三大应用推动行业革新。随着5G网络快速建设,行业应用迫在眉睫。在5G的行业应用中,铁路属于2B业务,有垂直一体化、自建自用以及快速推进的行业优势。铁路有GSM-R通信系统应用的传统,从长期来看,5G-R方案替代GSM-R方案是行业趋势。此外,5G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还包括高速通信、海量用户超密集组网、端到端通信、绿色通信及低时延可靠性。轨交通信设备市场空间广阔。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近几年维持在8000亿元的高位水平,高铁运营里程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7511亿元;铁路运营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铁3.5万公里。根据我们调研结果,铁路通信设备一般占新建项目总投额3~4%,GSM-R占比9%,假设2020年的全国铁路投资为8000亿元,那么通信设备市场空间为240~320亿元,则GSM-R系统市场规模为21.6~28.8亿元。另外,根据我们测算,未来5G-R市场规模是当前市场空间的3~7倍,弹性空间较大。行业评级及个股推荐。轨交行业景气度高,随着5G技术的不断落地应用,铁路通信设备行业发展有望迎来加速期,给予行业“超配”评级。重点推荐标的:佳讯飞鸿(300213.SZ)、世纪瑞尔(300150.SZ)、辉煌科技(002296.SZ)和思维列控(603508.SH)。风险提示:轨交行业投资增速不及预期、5G应用落地不及预期、新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等。

强之

通信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中国电信5G套餐客户达3005万(可下载)

获取《通信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外需修复叠加新基建拉动利好通信行业表现,紧抓5G“流量”及“应用”两大主线》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5G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178。通信行业 2020Q1 在公募基金重仓股持股占比为 2.35%,高于 2019Q4 时的1.56%,预计这一数字在 2020Q2 将环比小幅下降。行业走势居于中游,龙头标的估值优势 逐步 显现。截止到 2020 年 6 月 24 日,SW 通信指数全年涨幅 6.33%,略高于沪深 300 指数(+1.04%)及上证指数(-2.31%),远低于创业板指数(+32.50%),低于同属 TMT 板块的电子(+22.06%)、计算机(+19.74%)、传媒(+16.08%)等行业。2020 年 5 月,中国移动 5G 套餐客户数达到 5560 万,单月净增接近 1200 万;中国电信 5G 套餐客户数达到 3005 万,单月净增超过 800 万。运营商省公司 5G 基站建设热情高涨,截至 6 月底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累计建设 5G 基站 1.4 万个,实现了主城区域、区县重要城区的连续覆盖以及重点乡镇中心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 38 个区县重要区域的热点连片覆盖。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颜铭

东方证券-通信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我们于2019.06.18发布了《卫星系列报告一:技术成熟、政策支持、规划落地,卫星遥感商业化起航》行业深度报告。本篇报告,我们将从卫星通信行业的角度阐述卫星产业的发展。核心观点卫星通信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运营服务业占据产业链绝大多数产值。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通过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地面通信的有效补充,能够满足某些细分应用场景的刚性需求。卫星通信从军用走向民用,当前已成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卫星通信产业链自上而下清晰,可以划分为上游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发射服务,中游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下游行业应用。根据第三方机构SIA统计,2018年卫星产业规模高达2774亿,其中卫星运营服务业占比最大。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成熟,超高清节目上星持续驱动行业增长。卫星广播电视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将数字编码压缩的电视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的一种广播电视形式。用户向运营商租用卫星转发器,实现广播电视内容的转发。各大广播电台也成为卫星通信产业的重要下游应用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电视节目上星成为卫星通信行业增长的驱动因素。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图像清晰度逐渐从标清向高清、超高清(4K)、甚至8K发展。当前我国的上星节目分辨率主要仍为高清HD,即1280x720像素,随着我国上星节目逐步迈入4K和8K时代,单帧画面的数据转发量也将随即提升数倍,将极大提振市场空间。部分环节国产化率低,制约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发展。伴随政策不断催熟产业链,超高清节目上星有望加快,将给行业增长增添新动能。卫星移动通信打破垄断,国产化替代加速正在进行时。卫星移动通信商业化始于铱星系统。然而由于技术过于超前,用户体验较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后续还需承担高昂的运营维护费用,铱星系统在运营9个月后宣布破产。除铱星系统以外,全球范围内还有其他几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供选择,然而无论是卫星所有权还是卫星制造企业基本上均由海外公司垄断。2018年5月,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天通一号”放号,拉开正式商用化序幕。目前来看“天通一号”在资费方面较海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备一定优势,然而从此前的终端招标结果来看,终端成本尚无显著成本优势。伴随未来天通手机放量,终端产业链有望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卫星互联网打开产业应用春天,运营环节有望充分受益。卫星互联网使用低轨高通量卫星以实现高带宽低时延宽带覆盖,从而达到与地面移动通信类似的效果。卫星互联网能够实现目标客户下沉,应用范围无死角,较传统地面通信网络相比具备更大的商业价值。近年来卫星通信低轨小型化趋势与规模制造技术大幅降低行业进入壁垒。愈来愈多的互联网巨头和新兴创业公司在天基互联网星座部署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目前国内航天商业化程度逐步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民营企业参与度与之提高。然而我国独特的牌照经营制度使得行业商业化运营壁垒较高。我们认为在中国卫星初创企业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牌照,独立经营难度较大,与拥有经营许可的运营商合作或成为合理的商业模式。卫星运营商有望充分受益产业链加速成熟红利。鉴于卫星通信行业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逐步递减,我们认为早期跑马圈地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会更具有竞争力。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我们看好卫星通信产业链的在我国长期发展机遇,建议关注卡位赛道优势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中国卫通(601698,未评级),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商华力创通(300045,未评级)和海格通信(002465,未评级),港股卫星通信运营的稀缺标的亚太卫星(01045,未评级)。风险提示卫星产业发展不及预期,经营牌照发放政策出现变化(文章来源:东方证券)

借个火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5G,从可用到好用

1、 5G 应用已瓜熟,待蒂落5G 使能全行业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正在催生 CT、金融、媒体等各行业的不断 创新,促进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技术包括软件定义设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区块链、网络安全等,而连接这一切的正是通讯网络。与 2G 萌生数据、3G 催生数 据、4G 发展数据不同,5G 赋能数据——超越光纤的传输速度( Mobile Beyond Giga), 超越工业总线的实时能力(Real- Time World)以及全空间的连接(A- Online Everywhere),它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使 能全行业数字化,成为基础的生产力,车联网是物联网在垂直行业的首要切入领域, 将在 5G 时代蓬勃发展。移动网络的目标是全连接世界,产生的数据通过连接在云端 构建,以降低终端成本和实现复杂的跨平台协作,云视频由于疫情催生,成为率先落 地场景。1.1、 5G 技术突破,物联网迎来黄金发展期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我国已基本形 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形成一定产业和应用基础。具体的说,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 (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环境传感器、图像感知 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中商产业研究 院数据,我国物联网规模从 2009 年的 1700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17732 亿元,年复 合增长率为 26.42%。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重大物联网发展政策,包括物联网专用码号 资源分配和使用证、全面推进 NB-loT 建设发展意见等,政策驱动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5G 关键能力大幅提升,为移动终端带来超越光纤的传输速度,实现万物互联。5G 时代的到来带动网络关键能力的大幅提升。其中 eMBB(增强移动宽带)将用户 体验速率提升至 0.1-1Gbps,移动性提升至 500+Km/h,峰值速度大幅提升。mMTC (海量大连接)极大提升了网络连接密度和流量密度。URLLC 实现超低延时。5G 时 代的来临将会使生活和生产发生质的飞越。在生活场景中,全息影像实现 3D 视频通 话、云 VR 提升游戏体验、高清视频、远程医疗等改变生活;在城市场景中,车辆网、 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打造智慧城市;在生产场景中个,实现工业自动控 制、机器人操作、无人机配送、智能化种植等技术应用,颠覆工业生产。5G 网络能力推动数据多元化、处理高速化、价值深层化,更有利于物联网发展。5G 网络协助数据收集过程更加便捷,数据更加多样。数据处理方面,其先在边缘数 据中心利用云端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处理,再送往 AI 大脑,更加高速。在 5G 结合 AI+大数据的推动下,对垂直行业提供的开发接口让生态伙伴针对不同行业开 发多元化的应用,使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多元。5G 与物联网的融合将真正解决物联网应用难题,将拉动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5G 与物联网融合的优势在于 5G 网络有多大,物联网覆盖就有多大。5G+物联网不 需要客户单独建网,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网的成本。5G 的出现和全面覆盖帮助物联网 解决应用难题,满足物联网高可靠、高速率、低功耗等需求,将实现基础层到应用层 的跨越,使得物联网能够在各个场景大规模的应用。5G 有望拉动物联网连接数快速 增长。中国移动预测,到 2022 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45 亿,而其中 5G 拉动连接 数将超过 55%。到了 2025 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 53 亿,而其中 5G 贡献比例将高 达 73%。因此 5G 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贡献将是无可替代的。1.2、 5G 时代车联网有望接力 4G 时代移动互联网辉煌从 PC 到手机,4G 时代移动互联网终端入口连接数量已逼近极限,汽车作为人 类“第二空间”,正在成为下一必争入口。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指按照一定 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人-车-路-云“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网络。即首先实现 汽车智能网联化,再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整体而言,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 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1.2.1、 车路协同弥补单车智能的局限性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的融合,有效推动车联网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已实现小批 量示范运营,如无人巴士、无人环卫车、无人出租车等,但仅局限于示范园区内,多 运行于特定路线、简单场景等,在行驶中同样会因信息不准确、环境/场景多样化及 复杂化、其他车辆意图不明确等,带来决策不准确等问题,且受限于传感器(激光雷 达、毫米波雷达等)成本、自动驾驶芯片算力/技术、安全等问题,尚不能大范围推 广应用。车路协同增强单车的感知能力、超视距感知和多源数据融合等解决单车智 能问题,二者融合能更有效推动车联网发展。1.2.2、 5G+V2X 加速车联网驶向快车道5G 网络的切片能力与边缘计算能力让车联网成为可能。5G 网络的两大能力让 智能驾驶成为可能。第一,5G 网络的切片能力能够基于同一资源提供安全、质量可 控的端到端逻辑专用网络,可灵活搭配物理资源和网元功能,未来车联网面临的场 景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网络切成一片一片的虚拟通道,根据业务需求和 数据优先级来分配网络,可以按需分配,也可以定制;第二,5G 网络的边缘计算能 力能够在移动网络边缘完成对车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大幅度降低了回 传链路负担,提高计算能力,满足智能驾驶的低时延要求,同时可根据智慧交通预设 场景,完成实时道路感知与环境感知所需要的计算能力。C-V2X 是基于 4G/5G 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车联网将以C-V2X 为核心。V2X 分为 DSRC 和 C-V2X 两种。DSRC 包含了车载装置(OBU) 和路侧装置(RSU),OBU 和 RSU 提供信息的双向传输,RSU 再将交通信息传送至 后端平台,该技术类似于在道路边装上 WIFI,车辆通过 WIFI 进行通信,专用于短 程通信,难以支持高速移动场景,高速移动场景下,时延抖动较大,如果距离过长, 可靠性等方面会产生问题。C-V2X 包含 LTE-V2X 和 5G-V2X。C-V2X 支持全部 4 类 V2X 应用,V2I/V/P 均可通过 C-V2X 的公众网络通信(Uu)及直连通信(PC5)两 种方式实现,具有通信距离长的优势。按照 C-V2X 为车辆提供交互信息、参与协同控制的程度,车联网将经历辅助信 息交互、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制三个阶段,预计我国 C-V2X 产业化应用在 2025 年趋于成熟。目前汽车搭载的 T-Box 主要用于车载影音娱乐、车辆信息监控与显示、 定位服务、C-V2X 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属于辅助信息交互阶 段。新一代 V2X 车载终端可以实现车-车、车-路、车-人、车-云之间全方位连接,提 供行驶安全,交通效率和信息服务三大类应用,属于协同感知层面。未来随着 V2X 技术的演进、应用场景的丰富、部署的完善,V2X 在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中将 发挥更多的协同作用,逐步实现协同决策与控制,预计我国 C-V2X 产业化应用在 2025 年趋于成熟。1.3、 云视频会议:疫情推动,风起云涌视频会议可以分为以专网视频为代表的硬件视频会议与以云视频为代表的软件 视频会议,以云视频为代表的软件视频便捷可靠,成为首选。专网视频需要搭建专 门系统,系统基于专线网络,需要多种外围设备以及专门维护,但其性能强大、稳定 可靠、保密性强,因此主要面向部分政府部门以及大型企业。而云视频则基于云计算 技术,使用通用网络,在中心点部署 MCU、多画面处理和流媒体服务器,移动端配 置摄像头、耳麦、会议终端软件,会议室配置高性能 PC、视频采集卡、摄像头、终 端软件,部署简单、扩容方便、安全可靠,且云视频类产品价格仅约为 VCS 产品价 格的 1/10,是企业用户的首要选择。欧美地区是目前全球视频会议最大的市场,共占全球市场的 65%左右,亚太地 区约占全球视频会议市场的 28%。中国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呈现快 速增长状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有望后来居上。海外软件视频会议市场起步较早, 发展较为稳定;国内市场相对发展较晚,但成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 年的 “非典”推动视频会议进入大众视线。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加速高清技术的应用, 视频会议行业又有了新的发展,2014 年高清市场规模超过标清市场,根据中国产业 信息网预测,2019 年我国高清视频市场规模约占 87.4%,预计 2022 年可达到 95.9%。 我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已从 2011 年 45.5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160.2 亿元。 Frost&Sullivan 预测 2018-2022 年中国视频通信市场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 20%左右的 速度持续增长,到 2022 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445 亿元。1.3.1、 SVC 编码更适合云视频行业编解码成为云视频工作的重要环节。云视频工作原理课分为三个阶段:摄像头、 麦克风等终端设备采集会议室中的视频和音频,并将视频和音频编码,最后传输至 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音视频转码,并将转码后的音视频由 CDN 分发至会议室终端, 云服务器负责数据的收发和传输,保证视频会议的同步性。终端设备解码收到的音 视频内容,并实现播放。视频编码技术是视频会议方案技术先进性的主要指标,SVC 更适合云视频应用。2010 年以来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视频会议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广 泛采用的视频编解码标准是 H.264 标准,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 在 H.263 后与 ISO 合 作制定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高效编解码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清的视频会议得以运 行在普通网络环境中,从而为用户节省网络带宽成本,提高视频会议的用户体验。目 前国内的视频会议方案可分为 AVC 标准与 SVC 标准,同属 H.264 视频编码标准。 SVC 在 AVC 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高效算法工具的编码标准,相比 AVC 更适应复杂网 络环境,成本更低,因此更适合云视频应用。下一代编解码标准如 H.265 甚至 H.266 或 AV1 比 H.264 有 50%-100%的效率提 升,促云视频会议更好发展。H.265 是 H.264 的改进型,算法的压缩率将得到极大的 提高,在同等画质下将具有存储体积仅为一半、带宽占用省一半、更低的传输码率的 特征。H.266 的制定是针对 4K 及以上的高清视频,目前 H.266 标准还在发起和制定 过程中。AOM 联盟(Alliance for Open Media)推出的 AV1 编码技术免费开源,提供 了更加开放的生态。通过整合 Google(VP10),Mozilla(Daala)和思科(Thor)的 开源编解码器开发工作,以及微软和英特尔等其他创始成员的压缩专业技术,将有 望成为未来主流标准之一。1.3.2、 云视频会议行业快速发展5G 的快速发展加之疫情的影响,视频会议需求井喷式增长,云视频时代正式来 临。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众多企业和学校纷纷采取远程办公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 我国远程办公和视频会议的需求量持续攀升,需求量相对较高,各大科技公司纷纷 推出免费的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服务。基础设施逐步成熟、政府推动力度加强、垂直 行业需求认知提升等共同推动我国云视频市场进入成长期。云视频行业的红利促使各大企业进入市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目前我国硬件 视频会议竞争格局较为稳定,软件视频会议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国内云视频会议 行业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厂商、新进入者(多分布于软件视频会议 厂商)和构建云办公生态的行业巨头,如阿里巴巴的钉钉办公软件、腾讯会议、字节 跳动、飞书等。行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各厂商依托自己原有的产品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云视 频领域。钉钉、腾讯等以构建云办公生态为发展目标,多以 SaaS 模式免费提供服务, 软件特性突出;从硬件切入云视频市场的厂商有华为、中兴、亿联网络、苏州科达等, 由于主要采用 AVC 编码,仅能实现 5%抗丢包,画面相对较差、延时高。专注于软 件的厂商如国外龙头厂商 ZOOM、会畅通讯等,以 SaaS 为主,收购完成后同时具备 硬件及解决方案能力,由于采用 SVC 编码技术的云视频会议可实现 30%抗丢包,画 面清晰度高且延时低。1.3.3、 横向赋能,纵向下沉2019 年中国云视频会议行业的政府级客户占比为 26.8%,企业级客户占比为73.2%。企业级用户中,占比最高的是科技和金融,分别为 22.7%和 18.8%。清晰度、 低延时与安全性为用户对云视频会议最基础的三大诉求。政府单位对云视频会议系 统的安全性最为重视,且价格敏感度最低。教育与医疗机构对云视频的实时性要求 最高,主要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软、硬件,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纵向来看,视频会议有望进一步下沉到基层机关政府、中小企业;横向来看, 视频会议将赋能更多行业发展,包括在线视频、远程医疗等。云视频会议解决远程 沟通问题,在企业内部,可以结合即时通讯、任务管理、文档协作、企业网盘等成为 企业协作服务办公的一部分,在外可以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媒介,如经销商培训、客户 沟通、专属客户、售前介绍等。在线教育行业近年来持续发展,在线授课需求持续提 升,对实时互动类型的授课形式有硬性需求。在医疗行业,云视频将为实现远程医 疗,改善我国依赖资源分布不平等等问题提供突破口,此外,此次“疫情”加快了我 国医疗行业升级改革的步伐,行业政策红利频现。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2018 年 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 130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7.63%。2、 5G 消息商用在即,挖掘 C 端“流量金矿”新入口5G 催生企业短信新需求,5G 消息带来短信市场新机遇。在 5G 网络制式下,万 物互联时代终将开启,VR/AR、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单一的 企业短信已无法满足用户通信需求,富媒体信息作为普通短信的升级版本,是集音 频、视频、图像等多种通信方式于一体的融合通信服务,在兼具传统短信功能的同 时,适应 5G 时代下市场需求的变迁,有望成为未来个人用户、企业用户间主要通信 方式,短信市场将迎来新发展机遇。与传统短信相比:1)内容丰富,容量大:传统短信仅限于文字内容或短链接的 形式,内容较单一,且容量有限(约 1K);而富信除文字、图片外,还包括语音、视 频等多种信息方式,容量大(约 20 兆);2)操作便捷,可靠性、安全性较高:能够 在单一界面完成后续信息交互等商业行为,且与手机短信类似,具备实名登记功能, 确保身份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与微信等社交 App 相比:1)提供嵌入式服务:省略添加好友/关注的环节,且 微信主要面向 C 端客户,B 端业务尚未成熟,公众号和小程序无法提供嵌入式服务, 多项操作需要跳转至对应 App 或官网;2)信息安全性、到达率较高:5G 消息界面 在提供企业本地化部署,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提供深度交互,通过手机号绑定一 键登录,实现便捷的操作和身份认证,信息安全性和到达度大幅提升。富信产品性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客户注重短信送达的及时性、送达率和 安全性,与富媒体消息的优势相符,能够满足当前产品痛点及市场需求变迁,有利于 产品后续市场化推广,具有较大发展前景。服务内容增加,增加收入来源。从服务内容上看,以往企业短信主要为短信验证 码和行业应用短信两项服务,富信等产品推出后,还能够提供品牌支付、商城、用户 交互等增值服务,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大,在为企业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增加短信服 务公司的收入来源。3、 IDC 确定性强,5G 时代数据量增长需求端持续高热度3.1、 5G 时代政策扶持,流量增长提振行业景气度新基建关键环节,5G、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带动流量增长,市场规 模扩张明显。2020 年 3 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快 5G 网 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测,2019 年中国数据 中心机柜规模达 237 万架,在用 IDC 数据中心数量 2213 个;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显 示,中国数据流量将从 2018 年的 7.6ZB 增至 2025 年的 48.6ZB,存在明显增长空间。IDC 上游基础设施主要为建设数据中心的硬件供应商,下游终端客户主要以金 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为主。IDC 服务商处于大数据产业链中游,其上游为包括 IT 设备、电源设备、运营商等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下游最终用户包括所有需要利用 IDC 机房进行数据储存和运行的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我国 IDC 处于产 业 4.0 时代,产业细分及差异化是目前主要趋势。数据中心流量主要来自于云计算,5G 时代云计算产业规模增长确定性较强。云 计算是基于数据中心所提供的 SaaS 端服务,和 IDC 相互联系较紧密。第三方数据中心下游客户中云计算公司占比 37%为最高。2019 年云计算产业规模为 1290.7 亿元, 同增 34.1%,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670.1 亿元。头部互联网公司积极布局云计算,对 IDC 的高需求推动行业快速增长。2020 年 5 月,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宣布未来 3 年再投 2000 亿元用于数据中心项目;腾讯投 资 5000 亿元意图打造全国最大数据中心机房;2020 年 6 月,快手投资百亿在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自建首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以数据港、科华恒盛为代表的批发型数据中心同云计算行业龙头深度绑定。数据港是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旗下的数据中心行业龙头企业,和阿里云深度绑定的基础 上横纵双向拓展客群,未来十年业绩强确定。公司以长三角为核心全国拓展,重点布 局浙江、上海及河北,在绑定重点客户情况下外延拓展客群有望带来营收新增量;科华恒盛是国内 UPS 龙头,目前公司可运营机柜 2.5 万个,客户范围覆盖政府、金融、 互联网等各个领域,随着公司与腾讯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业绩高增长确定性 较高。3.2、 IDC 主要公司盈利方式以租赁为主,规模扩张抢占份额我国第三方 IDC 主要盈利模式为租赁及后期运维。第三方 IDC 主要租赁模式可 分为批发型及零售型,零售型 IDC 以光环新网为代表,同客户按年签约,适用于中 小企业及新兴企业,单机柜起租,毛利较高受众较广;批发型 IDC 以数据港为代表, 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及电信运营商等大需求客户,合同期基本覆盖机房生命周期, 租售单位以单机房模块为主,毛利相对较低规模效应较明显,营收确定性较高。IDC 玩家通过扩张规模抢占优势,目前 IDC 扩张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并购 进行规模扩张;二是通过扩建,在一线城市对新建 IDC 准入门槛提升以及环保要求 提高的大环境下,对原有 IDC 机房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建,提升使用效率;三是在能 耗限制情况下在郊区扩建,充分利用郊区土地资源优势。3.3、 一线城市土地资源具备稀缺性,第三方 IDC 龙头优势明显中国基础运营商占据行业发展资源优势,三大运营商占据国内 IDC 行业 62%以 上市场份额。电信运营商在 IDC 上的业务相对单一,以托管、机房资源和带宽资源 租赁服务为主。为保持在 IDC 高速发展市场中的优势,正不断改变传统 IDC 业务结 构,进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第三方 IDC 具备技术过关、服务灵活、建设效率高等特征,预计未来将逐渐加 大话语权。第三方 IDC 相应技术及 PUE 值可满足企业和政府的相关需求,第三方 IDC 企业目前质量较高。服务较灵活,可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我们认为 2020~2025 年期间我国市场仍处于电信运营商向第三方 IDC 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企业自建 IDC 短期内无法取代第三方 IDC。互联网及云计算等轻资产公司普遍选择合建 IDC。当 机柜数不低于 3000 时,规模效应明显。独立第三方 IDC 逐渐赢得优势。我国数据中心运营支出主要以电力为主。IT 和空调制冷设备用电量占单个大型 数据中心年用电量的 85%;IT 设备中服务器系统用电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 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冷却部分用能占辅助设施用能 60%以上。现阶段我国数据中心以中小型为主,对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力度走高。国内中小型数据中心(小于 3000 个标准机架)占行业总体情况近 50%,大型(超 3,000-10,000 个标准机架)与超大型数据中心(>10,000 个标准机架)各占 1/3 和 1/6。据 IDC 数 据显示,2016-2021 年我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量预计将从 338 个增长至 628 个。因主要客户集中于大型国企、金融公司、互联网企业及政府,故目前 IDC 机房 选址核心仍以大城市为主。2019 年,北京、上海等地区的 IDC 机房数量相比 2018 年 呈现出明显性增长。根据我国获得经营许可证的在用数据中心机房分布情况,占据 全国数据中心数量排名前 5 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66 个)、广东(41 个)、上海(29 个)、江苏(25 个)和浙江(22 个),其机柜上架率大多在 60%~70%,但受到经济发 展因素制约,部分西部省份上架率不足 30%。能耗限制带动 IDC 整体稀缺性增长,未来市内 IDC 租金上调可能性加大。根据 工信部数据,我国在用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的平均 PUE 分别为 1.63、1.54,规划 在建数据中心的平均设计 PUE 在 1.5 左右,少部分新建数据中心 PUE 可达 1.4 以下。 市内 IDC 机房受能耗政策影响以原有设备升级为主,新建机房体量较少,市内 IDC 机房相较之下具备地理优势,且未来租金上调具备基础,收入增长确定性较大。4、 5G 专网方兴未艾,低估值板块存在较大预期差4.1、 专网主要针对 2B 端,技术要求较高龙头企业优先受益专网面向 2B 端,准入壁垒较高。专网无线通信主要指遵循 IPv4 和 IPv6 规范, 采用专用 IP 网络地址空间的通信网络,专业性、专用性较高,主要用于特定行业或 企业如政府、军队、公安、消防、轨交等,广泛分布于应急通信、调度指挥等 2B 端 应用场景。因其技术要求较高,故准入壁垒较高,相关公司市场份额得到充足保障, 龙头企业将优先受益。4.2、 专网通信市场不断发展,5G 专网+铁路为最契合场景专网通信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交通运输业为专网通信重要下游需求领域。据中 国产业信息网,2009-2018 年我国专网通信行业不断扩大,2018 年专网通讯市场规模超 200 亿元,专网通讯产值超 500 亿元。从中国市场来看,公共安全市场是专业无 线通信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达 48%;交通运输为仅次于公共安全的第二大需求市 场,占比达 22%。我国铁路网重要性进一步加强,5G 专网将促进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发展。5G系统与 WiFi 等多种技术相融合的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将应用于高速铁路智能管控系统、 乘客用网、辅助式卫星导航系统,将有效提升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及舒适性,使高速铁 路运输更加智能化、列车网络连接更加方便稳定、定位更加精准。5、 光芯片国产替代成必然,光模块数通领域放量节奏加速5.1、 5G 提速带动光模块代际升级,我国主要企业向上游发展势头明显5G 网络建设引发光模块换代需求。5G 网络主要由无线网、承载网、核心网组 成。三大运营商 2020 年提高了 5G 建设的资本开支,5G 网络建设将从 2020 年开始 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无线网和承载网都将迎来技术的代际升级,光模块随之也迎 来换代需求。现阶段传输接入层正从 10G 升级到 25G/50G,传输汇聚层正从 40G/100G 升级 50G/100G,传输核心层也从 100G 升级到 200G,波分系统也正快速 下沉。光模块技术难点在于光芯片,具备较高技术壁垒。根据 OFWeek 资料显示,器件元件占光模块成本的 73%。器件元件主要是光发射次模块 TOSA 和 ROSA,分占 器件元件成本的 48%和 32%。光芯片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是器件元件的主要成本 所在。光模块产业链全球分工明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技术起步较早拥有技术优势, 专注于芯片和产品的研发。中国在产业链中游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全球光 模块制造基地,从 OEM、ODM 模式发展为多个全球市占率领先的光模块品牌。且 难以分享上游市场。随着 5G 时代到来,中国有望向上游发力。5.2、 光芯片:自主可控成必然,国内厂商迎行业新机遇光芯片国产替代重要性凸显。光芯片作为光器件上游,在其性能提升、成本控制 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低端到高端,光通信芯片成本占比不断上升。且由于芯片技 术迭代速度快、工艺流程复杂、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达的特点导致准入门槛较高, 国内光芯片厂商集中于中低端芯片生产制造,高端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2018 年国 产化率仅为 10%,工信部《中国光电子器件发展五年路线图(2018-2022)》提出, 2022 年低端光电子芯片国产化率将超 60%,高端光电子芯片国产化率突破 20%。2022 年全球、中国光器件市场规模预计将分别达 140 亿美元、65.1 亿美元。OVUM 预测,全球光器件市场规模将逐渐上升,2022 年将达 140 亿美元,CAGR7.84%; 中国产业信息数据预测,2019、2022 年中国光模块市场规模分别为 9 亿美元、93 亿 美元,按照光器件约占光模块成本 70%测算,2019、2022 年中国光器件市场规模分别为 6.3 亿美元,65.1 亿美元,增幅较大。政策与产业发展协同推动光芯片国产替代进程。随国际局势趋紧和网络安全问 题重视程度提升,通信核心器件国产替代成必然趋势。我国将加大对光电子芯片关 键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核心部 件国产化率,以维护产业链及市场政策运行。在此背景下,国内厂商受政策推动和产 业协同发展的作用下,将迎来利好,国内市场或将向国产龙头公司倾斜。光子集成电路技术通过将光电器件集成提高功耗同时降低成本,硅基光子技术 较 InP 材料成本低廉,成为下一代光通信技术趋势。光子集成电路技术(PIC,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类似于电子集成技术,指将各种不同的光学器件或光电器件如激 光器、电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等集成在一个单品上,使得系统尺寸减少,功耗、可 靠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现有 PIC 所采用的基底材料主要包括 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铌酸锂(LiNbO3)、Si/SiO2,目前已经商用的大规 模单片 PIC 采用的是磷化铟材料,但是价格昂贵。硅基光子集成技术在成本方面相 对于传统 InP 材料光子集成具有较大优势,是光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国内在硅光技术方面持续布局,抢占下一代关键技术。2019 年 9 月,阿里已发 布基于硅光技术的 400G DR4 光模块,与 Elenion 和海信宽带的深入合作及联合技术 攻关,预计 2020 年下半年将在阿里全球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并将硅光技术的应用又 向前推进了一步。博创科技推出了高性价比的 400GQSFP-DD 数据通信硅光模块解 决方案 DR4(500m)和 DR4+ (2km);亨通光电与英国洛克利硅光子公司合作开发 400G 硅光子芯片及光子收发器技术,并已发布采用此硅光技术的 400G QSFP-DD DR4 模 块。众多国内厂商也不断与相关企业合作,入局硅光技术。5.3、 光模块电信市场稳健,数通市场潜力较大且发展迅速光模块主要应用于电信市场与数据市场。光模块厂商在电信市场的主要客户为 通信设备制造商,终端用户为运营商。数通市场下游应用主要是大型互联网服务商 的数据中心。近年来数通市场逐步成为驱动全球光模块增长的主要细分领域。以谷 歌、亚马逊等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的资本开支不断提升,驱动云数据中心建设数量 和流量的不断增长,数通市场近年来在整体市场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显著。5G 网络商用将带动全球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拉动光模块市场 需求。5G 网络的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将极大提高数据通信量,并带动高清视频、 VR、云计算等下游产业发展,对数据中心内部数据传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数据 中心的扩容、新建、网络性能的优化将进一步开展。根据 Cisco 的预测,全球 IDC 市 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 2021 年全球将有 628 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相比 2016 年的 338 个,增长近 1.9 倍。Cisco 预测全球云计算流量将从 2016 年的 3850EB 增长到 2021 年 14078EB。5.4、 国内光模块厂商有望凭借制造及研发优势,引领全球光模块市场国内厂商研发投入逐步增加。国内外研发占比都有提升,主要厂商如中际旭创、 新易盛等公司将技术升级换代作为抵抗周期的重要方向,研发费用增速普遍高于营 收增速。近年来国内厂商投入呈现增长趋势,同国外差距逐渐缩小,5G 时代有望向 产业链上游延伸。国内光模块厂商有望凭借制造及研发优势,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尤其以中 际旭创为代表,在数通 100G 时代成为全球龙头公司。同时在短板方面,国内厂商也 在加紧对上游芯片国产化的布局,国内核心技术突破+大订单+业绩反转,国产光模 块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5G 建设的加快也带来了光模块行业激烈竞争,预计未来 将迎来一轮洗牌。国内厂商有望在 2020 年引领全球光模块发展。根据 LightCounting 发布的研究 报告,中国的光模块供应商将在 2020 年主导全球市场,市场占比将超过 50%。同时,这一年将首次出现 5 家中国厂商同时进入全球前十,分别是中际旭创、海信、光迅 科技、华工正源和新易盛。……(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开源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孔穿

5G通信网络专题报告:新一轮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迎来高潮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移动通信网络概述1.1 移动通信网络行业界定 异地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称为通信。通信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实现信息传输所需的一切设备和传输媒介构成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大体包括终端和通信网络两部分,终端负责原始信息和可传输信号之间的转换,通信网络负责可传输信号的接入、交换和传输。移动通信网络是通信网络的分支,是实现移动用户与固定点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之间通信的通讯介质。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发展了四代,目前正处于 5G 产业化的初期,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终端到基站,这段是无线通信,也叫空中接口,负责将终端信息接入通信网络,按照功能划分称为无线接入网,另一段是基站到因特网,是有线通信,负责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按照功能可以继续划分成承载网和核心网。1.2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CT 与 IT 的融合,万物互联包罗万象 每一代移动通信网络都是由标志性能力和核心关键技术一起定义的,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网络(1G)发展到如今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核心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带来了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进而催生出越来越丰富的移动应用场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G 宣告了移动通信的诞生;2G 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不断成熟,将移动通信带入了数字时代,便携的移动电话开始普及;3G 提升了数据业务的支撑能力,互联网世界和通信世界开始走向融合,之后智能手机和 Andriod 操作系统横空出世,彻底引爆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4G 乘势而起,进一步提升传输速率,开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时代;5G 突破了以往移动通信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互联,构建出统一连接世界的架构,通过跨行业整合,催生裂变出更多全新的行业应用。5G 首次实现了全球统一标准,我国 5G 标准必要专利数全球第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在历经“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后,实现了“5G 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作为数字经济新引擎,5G 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协同将释放巨大的加成效应,助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5G 向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充分释放数字化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作用,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从 1G 到 5G,移动通信网络在通信技术一代又一代的更新迭代中不断推进,技术背后还有一些重要组织机构发挥着关键推动作用。早在 1G 时代,各国自发制定通信标准,独立构造通信生态,导致通信设备和服务难以通用,阻碍了跨行业、跨国别的通信交互,为了打破通信孤岛,联合国建立了下属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进行国际通信标准的制定和发布。ITU 负责提出愿景并收集 3GPP 等行业标准化组织撰写的技术规范,形成最终的通信标准建议。3GPP 的成员包括网络运营商、终端企业、芯片企业、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各个成员针对愿景中定义的通信场景和相应的关键性能指标,向 3GPP 提交自己的技术方案。3GPP 组织成员进行技术讨论,在每个关键技术点(调制、编码、多址、组网、多天线等)分别选择出最优秀的技术方案,并根据这些方案制定出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从 3G 时代开始,ITU会用约 10 年的时间开发新一代的通信协议标准,行业中的企业在向 3GPP 等标准化组织提供技术方案初稿时就会同步开发新一代通信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待到标准全面实施时早已完成新通信标准下的初代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移动通信网络就是在标准化组织的推动下,伴随着通信技术一代又一代的更新迭代,不断进行着自我进化。1.3 移动通信网络驱动要素:技术、市场、政策三驾马车制定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首要的目标是解决上一代通信标准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新出现的场景需求,然后由此抽象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所以市场需求决定了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针对场景需求和关键能力制定出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是关于一系列技术点的解决方案的集合,必须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基础。由于通信业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因此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必然涉及到政府管制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运营商的重组、市场准入制度和频谱牌照管理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诸如资费、网间互联互通等管制行为直接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政府管制从生产关系方面决定了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格局。1.3.1 技术驱动:多种技术融合推动性能飞跃面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需要具备更高的性能,同时为了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网络建设、部署和运营维护方面,提升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能力。为此,5G 通过融合多种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极大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网络部署和运营的效率。移动通信网络性能方面,5G 支持 0.1~1Gbps 的用户体验速率,每平方公里一百万的连接数密度,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每平方公里数十 Tbps 的流量密度,每小时 500km 以上的移动性和数十 Gbps 的峰值速率。网络部署和运营方面,相比 4G,5G 频谱效率提升 5~15 倍,能效和成本效率提升百倍以上。ITU 通过整合上述无线和网络方面的各项关键技术,形成 5G 移动通信标准,规范技术的发展方向,推动达成产业共识,指导 5G 后续产业发展。5G 移动通信标准主要分为 R15 和 R16 两个阶段,包括无线接入网及核心网,其中 R15 的 5G 标准又分为早期版本、主要版本和晚期版本。目前基于 R15 的 5G 标准已经冻结,最新版本已具备商用条件,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eMBB)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应用需求。R15 标准既兼顾了 4G 平滑演进,也考虑了 5G 未来新需求;既增强了原有 4G 功能,也新增了 5G 能力,稳健务实地推进了移动通信网络的迭代更新。R16 主要满足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应用需求,以及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应用增强,预计 2020 年 6 月完成冻结,届时将形成完整的 5G 标准。1.3.1 市场驱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两大驱动力 市场需求方面,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提供了 5G 的应用场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物联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将会缔造出规模空前的新兴产业,为移动通信网络带来蓬勃生机和无穷动力。移动互联网经过 2G 阶段的孕育萌发、3G 阶段的快速成长以及 4G 阶段的全面发展,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的业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面向未来,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将进一步升级,针对 VR/AR、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新的业务模式,需要更高的体验速率支持用户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移动数据流量也将出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5G 的一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根据《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的目标规划,到 2022 年,超高清视频产业总规模将超过 4 万亿元,超高清视频用户将达到 2 亿人。2018 年全球 VR/AR 市场规模超过 700 亿元,同比增长126%,预计 2020 将超过 2000 亿元,VR 占据主体地位,AR 增速显著。物联网是实现世间万物互联互通的网络,需要通信网络作为信息的承载体。物联网突破了人与人的连接,将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极大拓展了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范围,使移动通信网络渗透至更为广阔的行业和领域。物联网业务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应用中,提供极大的系统容量,为海量的低功耗物联网终端提供服务,这类应用场景称为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另一类是在移动医疗、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应用中,在保证超低时延的同时提供超高的传输可靠性,这类应用场景称为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据 GSMA 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 91 亿,2020 年预计 126 亿,2025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连接数将达到 252 亿。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 2020 年国内物联网行业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据 GSMA 测算,十三五规划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并且到 2022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 2 万亿元,达到 21300 亿元。1.3.3 政策驱动:5G 是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5G 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社会溢出效应,将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球 5G 的竞争已经超越了技术产业竞争范畴,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各国纷纷加快 5G 战略和政策布局,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布 5G 频谱计划、资助 5G 产业、支持 5G 技术试验、建设 5G 平台、构建 5G 安全、提升关键领域产业竞争力等方式为本国企业赢得 5G 竞争助力。2. 5G 发展现状和演进趋势 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三部分。无线接入网负责将终端接入通信网络,对应于终端和基站部分;核心网主要起运营支撑作用,负责处理终端用户的移动管理、会话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位于基站和因特网之间;承载网主要负责数据传输,介于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是为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网络。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分工协作,共同构成了移动通信的管道。2.1 5G 移动通信网络新变化 2.1.1 无线接入网:BBU 拆分,两级架构变三级 无线接入网侧,基站作为提供无线覆盖,连接无线终端和核心网的关键设备,是 5G 网络的核心设备,相比于主要由 BBU 基带处理单元、RRU 射频拉远单元、馈线和天线构成的 4G 基站,5G 基站 BBU 功能被重构为 CU 和 DU 两个功能实体, RRU 与天线合并为 AAU 实体。BBU 拆分为 CU 和 DU,使得无线接入网网元从 4G 时代的 BBU+RRU 两级结构演进到 CU+DU+AAU三级结构,相应的无线接入网架构也从包含前传(BBU 和 RRU 之间的网络)和回传(BBU 和核心网之间的网络)的两级架构变为 5G 时代包含前传(DU 和 RRU/AAU 之间的网络)、中传(CU 和 DU 之间的网络)和回传(CU 和核心网之间的网络)的 3 级架构,DU 以星型方式连接多个 AAU,CU 以星型方式连接多个DU。新的无线接入网架构意味着 5G 基站将具备多种部署形态,总体看主要有 DRAN(分布式部署)和 CRAN(集中式部署)两种场景,其中 CRAN 又细分为 CRAN 小集中和 CRAN 大集中两种部署模式。DRAN 是传统模式,CU 与 DU 合一,AAU 共站址部署,结构与 4G 类似,可利旧现有的机房及配套设备,光纤资源需求低,是 5G 无线接入网在建设初期快速部署时主要采用的部署模式。CRAN 两种模式下,CU 和 DU 均部署在不同站点,AAU 按需拉远,需要额外敷设光缆,CU 云化部署,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CRAN 小集中模式下,DU 按需部署在不同机房,CRAN 大集中模式下,DU 池化部署在同一机房,在 5G 规模建设阶段,CRAN 模式可以大幅减少基站机房数量,节省机房建设/租赁成本,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便于提高跨基站协同效率,将成为 5G 无线接入的主要部署模式。2.1.2 承载网: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网元重新部署 5G 标准提出了 5G 网络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新架构,与 4G 网络有较大的区别,无线接入网的功能重新划分及部署方式对承载网的架构将产生较大影响,而 5G 的三大应用场景对网络性能的极端差异化需求,推动了核心网切片及分布式部署,也对承载网的架构和性能有较大影响。5G 承载组网架构包括城域与省内/省际干线两个层面,其中城域内组网按逻辑包括接入、汇聚和核心三层架构。接入层通常为环形组网,汇聚和核心层根据光纤资源情况,可以分为环形组网与双上联组网两种类型。5G 基站引入了 CU/DU 分离,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和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CU/DU可以部署在承载网的不同位置,其中 DU 部署位置和 4G 的 BBU 类似,一般部署在承载网的接入层机房,CU 可以部署在承载网接入层机房、汇聚层机房或者核心层机房,随着部署层次越高,回传接口的带宽越大,CU 容量越大,可连接的 DU 越多,系统可获得的资源池化增益越大,但同时传输距离越远,CU 与 DU 间的传输时延越大,对于 uRLLC 等时延敏感的业务场景,需要将 CU 尽量下沉并靠近 DU 部署。2.1.3 核心网变化: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用户面部署下沉 核心网侧,根据 5G 标准,5G 核心网采用服务化架构(SBA)设计,虚拟化方式实现,控制面和用户面彻底分离。控制面采用逻辑集中的方式实现统一的策略控制,保证灵活的移动流量调度和连接管理,用户面将专注于业务数据的路由转发,具有简单、稳定和高性能等特性,便于灵活部署以支持未来高带宽、低时延业务场景需求。对于 5G 核心网部署方式,控制面网元主要集中部署在承载网的省级核心或区域核心,用户面将采用根据业务特点切片部署的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的功能、性能等进行网络切片,并分别进行部署,不同切片部署在网络的不同层级。eMBB 业务单向时延小于 10ms,同时也是 5G 网络流量最大的部分,基于时延和流量优化的目的,eMBB 业务的用户面会从 4G 承载网的省级核心下沉到城域网,随着CDN 网络的下沉,甚至会下沉到城域网的汇聚层,mMTC 业务对时延不敏感,mMTC 业务的用户面将在较高层面集中部署,如承载网的省级核心,在 5G 初期主要是 eMBB 和 mMTC 业务,uRLLC 相关标准尚未完成,uRLLC 业务的用户面部署策略有待研究。2.1.4 组网方式:NSA 向 SA 过渡 从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关系角度看,考虑到 4G 向 5G 的平滑过渡,5G 架构分为独立组网方式(SA)和非独立组网方式(NSA),这两大类又有多种具体的无线网与核心网的组合选择。对于国内运营商的组网选择,主要有两种:采用 option2 的 SA,此时 5G 无线接入网(NR)与 5G 核心网(5GC)直接连接;采用option3 的 NSA,此时 5G 无线接入网(NR)与 4G 核心网(EPC)连接,不需要 5G 核心网,终端与 5G 无线接入网(NR)和 4G 无线接入网(eNB)采用双连接机制。在 NSA 的 option3 架构中,先演进 5G 无线接入网,保持 4G 的核心网,现网的物理和虚拟化网元均可软件升级支持 NSA,利旧现网机构、接口、网管、计费、运维体系,NSA 方式是 5G 核心网尚未成熟阶段的过渡方案,立足于尽快部署 5G 网络。SA 的 Option2通过部署5G无线网接入5G核心网,是5G系统最终的目标架构,能够最大程度实现5G 的新特性和新功能,但是无法利旧现网资源,初期部署成本较高。2.2 5G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2.2.1 5G 前传方案:建网成本与后期运维的平衡 5G 前传方案主要包括光纤直驱方案、无源 WDM 方案、半有源 WDM 方案和有源 WDM/OTN 方案。光纤直驱方案采用光纤直接连接 AAU 和 DU,无需传输设备;无源 WDM 方案采用无源合分波器搭配彩光直驱,在 AAU 和 DU 上安装彩光模块,在 DU 前端和 AAU 节点分别配置光合分波器和光分插复用器,实现利用一对甚至一根光纤提供 AAU 到 DU 之间的连接; 半有源 WDM 方案在 AAU 侧使用彩光模块,经过无源波分复用器后在一根光纤中传输,DU 侧采用有源 WDM 设备将前传的彩光信号进行转发,并对 AAU的彩光模块进行运维;OTN 方案在 AAU 和 DU 上安装的是白光模块, AAU 站点和 DU 前端各设置一个有源 OTN 设备,接入 OTN 设备客户侧,映射和复用成高速 OTN 信号并转换成彩光接口,经过波分复用后在一根或是一对光纤中传输;WDM-PON 方案在 AAU 和 DU 两端分别设置 ONU 和 OLT,主干光缆占用 1 芯,AAU 安装白光模块后接入 ONU,OLT 可提供多个不同波长的光源,实现控制、交换和管理功能,OWDN(光波长分配网络)部署在 OLT 与 ONU 之间,实现波长分配。2.2.2 5G 中回传方案:基于 4G 承载网技术框架的升级5G 的承载网是在 4G 承载网现有技术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的方式,采用新技术实现能力的全面强化。4G 承载主要有两种方式:PTN 以及 IPRAN,我国运营商基于各自 4G 承载网基础提出了多种 5G 承载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切片分组网(SPN)、面向移动承载优化的 OTN(M-OTN)、 IP RAN增强+光层三种技术方案。SPN 是中国移动在承载 3G/4G 回传的分组传送网络(PTN)技术基础上,面向 5G 和政企专线等业务承载需求,融合创新提出的新一代切片分组网络技术。SPN 具备前传、中传和回传的端到端组网能力,通过 FlexE 接口和切片以太网(SlicingEthernet,SE)通道支持端到端网络硬切片,并下沉 L3 功能至汇聚层甚至综合业务接入节点来满足动态灵活连接需求,接入层考虑灰光方案,使用 50GE PAM4 满足带宽需求,在核心和汇聚层根据带宽需求引入 100Gb/s、200Gb/s 和 400Gb/s 彩光方案。综合考虑 5G 承载和云专线等业务需求,中国电信融合创新提出了面向移动承载优化的 OTN(M-OTN)技术方案。M-OTN 技术是对 OTN 技术面向 5G 传输需求的优化,主要改进在于通过增加 OTN 控制器引入 SDN 的网络架构,将 OTN 的静态路由分配机制优化为集中的动态分配技术。另外采用 ODU-flex+FlexO 的方式在网络侧实现传输通道的聚合,OTN 基于 ODUk 的网络架构具有天然的切片和透明传输特性,通过引入对 L3 层以太网协议的支持和简化 L2,L1 层协议复杂度和通道开销,满足 5G 对业务切片、带宽、时延的需求。基于 IP RAN&光层的 5G 承载组网架构包括城域核心、汇聚和接入的分层结构。核心汇聚层由核心节点和汇聚节点组成,采用 IP RAN 系统承载,核心汇聚节点之间采用口字型对接结构。接入层由综合业务接入节点和末端接入节点组成,综合业务接入节点主要进行基站和宽带业务的综合接入,末端接入节点主要接入独立的基站等,接入节点之间的组网结构主要为环形或链形,接入节点以双节点方式连接至一对汇聚节点,接入层可选用 IP RAN 或 PeOTN 系统来承载。前传以光纤直驱方式为主(含单纤双向),当光缆纤芯容量不足时,可采用城域接入型 WDM 系统方案(G.metro)。2.2.3 5G 组网演进安排:NSA 向 SA 演进 2019 年是 5G 预商用阶段,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均选择以 NSA 模式部署网络,逐渐向 SA 模式过渡。2020 年 5G 大规模建设阶段,国内运营商将全面启动 SA 网络升级。运营商在 5G 部署早期多数是从投资 5G 基站开始的,未来运营商不管何时选择从 NSA 升级 SA,运营商对于 5G 基站硬件的投资是不变的。2.3 5G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现状:基站建设加速,承载网建设即将启动 2019 年 6 月 6 日,工信部正式发放 5G 商用牌照,拉开了中国 5G 建设的序幕。工信部 2019 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9 年底,我国 5G 基站数超过 13 万个。中国联通于 2020 年 2 月 21 日表示,前三季度与电信合作力争完成 25 万站基站建设,中国移动则于 2020 年 2 月 29 日表示,全年“建设 30 万个 5G 基站”的目标不会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2020 年 3 月 4 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目前三大运营商全年计划建设 55 万 5G 基站,预计 5G 网络全年建设进度有可能超市场预期。2019 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商陆续启动 5G 承载网设备集采,中国联通集采 100G WDM/OTN 设备,中国电信集采 100G DWDM/OTN 设备,中国移动也于 2019 年 12 月 26 日发布 2020 年至 2021 年 SPN 设备新建部分集中采购公告,共涉及 28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估采购规模为 145663 端,拉开承载网规模改造升级的序幕。 3. 移动通信网络产业链分析 移动通信网络产业的主体对象是由系统设备和支撑软件共同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构成了硬件基础,从功能上划分为接入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支撑软件构成了管控大脑。围绕移动通信网络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网络优化到网络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电信运营商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从网络设备制造商购买系统设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网络建设初期和建设后,需要网络规划和优化公司的配合,网络优化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系统集成服务商建设网络运营支撑系统进行运营,电信运营商运营网络的过程中,会与内容服务提供商合作提供增值服务,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作为核心主导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全生命周期。3.1 通信运营:网络建设的火车头 通信运营商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营电信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电信服务,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接入服务。通信运营商的上游是通信系统设备商和通信技术服务商,下游是终端消费者、政企用户和互联网厂商。电信运营商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联合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等众多上下游厂商,搭建通信网络和应用平台,满足客户信息化应用需求。电信运营商是通信网络建设的火车头,其大规模的连续投资支撑了通信网络的迭代更新。4G 时代,运营商传统业务(语音短信)持续下滑,数据业务(移动互联网流量、视频流量)快速增长,成为电信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运营商进入流量经营时代。但是自 2017 年以来,随着不限量套餐推出以及流量漫游费取消,份额考核压力下的低价过度竞争使运营商行业增长陷入停滞。5G 时代,物联网将带来连接规模增量,大量垂直领域的行业应用将助力运营商打开 2B 的广阔蓝海市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高等级、定制化需求市场有望开启,有助于重构运营商商业模式,实现运营商的再成长。在经历了几年 4G 建设投入高峰后,自 2016 年开始,运营商的资本开支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滑,随着 2019 年 5G 周期的开启,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将触底回升,并有望稳步回升,迎来比 4G 峰值更高跨度更长的上行周期。根据是否自建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电信运营商分为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虚拟运营商从电信基础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联通等)手中购买移动通信服务、租用号码、时间、网络等资源,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营销和管理体系销售给最终用户。3.2 通信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实施者 移动通信技术从 1G 发展到当前的 5G,升级换代越来越快,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多样化的电信业务形式和不断升高的用户需求,对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运营商已无法顾全整个通信服务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通过外包电信业务,把前期的网络规划、建设以及后期的网络维护、优化交给设备供应商或第三方通信技术服务公司,自己则专注于市场营销、客户开发、品牌维护及内容管理等更贴近客户的核心业务,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服务外包模式,运营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优质通信技术服务提供商,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不断发展壮大。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与运营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技术更新的节奏和网络环境要求直接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技术更新越快,网络环境越复杂,电信运营商对通信技术服务的需求就越大。近年来,我国电信行业发展迅猛,也带来了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5G 时代的到来将为通信技术服务业打开后续市场发展空间。通信技术服务围绕移动通信网络的生命周期展开,包括网络规划、网络建设、网络维护和网络优化四个环节。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同环节间紧密协调和配合。早期电信运营商是将各环节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包给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技术迭代升级的加快,以及网络架构复杂度的提高,电信运营商协调和管理难度加大,而拥有全业务能力的通信技术服务商将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在国内市场格局中,通信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要包含三类:一类是以电信运营商下属技术服务企业为代表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传统服务商,这些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上处于领先地位;一类是电信设备商,这些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在提供设备的同时附带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一类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第三方专业通信技术服务商,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服务区域较为局限、业务种类较为单一,但是本地服务的响应速度快,少数起步早、技术领先的企业,通过多年积累已经具备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体化服务的能力。3.2.1 网络规划设计 通信规划设计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独立的第三方通信网络建设技术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其在通信网络工程建设中位列前端,是通信产业中高毛利率(80%)业务之一。2019 年 11 月 12 日,中国移动发布 2020 年至 2021 年通信工程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集中采购招标公告,共包括中国移动 31 个省级公司以及物联网、政企等 15 个专业单位,其中 31 个省级公司集采均包括 5G 无线网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本次集采预估基本规模 400 亿元,预估扩展规模超 600 亿元,拉开了 5G 通信网络规划设计的大幕。一般通信规划设计业务的收入主要包括勘察费和设计费。电信运营商下属技术服务商市场份额仍占绝对优势,民营技术服务商所占份额呈现增长,尤其部分大型民营技术服务商竞争力在逐渐增强。3.2.2 网络工程建设网络工程建设包括核心网工程、无线接入网工程、承载网工程以及通信铁塔配套设施工程。核心网工程主要包括:核心网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测试和开通。无线接入网工程主要包括:基站主设备的选址、安装、测试和开通;基站配套设备的安装和测试;室内分布系统、WLAN 及直放站的选址、设计、安装、调试等。承载网工程主要包括:城域网及省内干线网的建设;配套设备及电源设备的安装、调试。通信铁塔配套设施工程主要包括:铁塔基站的开关电源、蓄电池、配电箱、电力电缆、接地排、走线架、空调、天线支架等配套设施的安装、搬迁、拆除调试等工作。5G 在经历了 2019 年的预商用后,2020 年将启动大规模建设, 2020 年三大运营商将总计建设约 55 万座 5G 基站,运营商网络规模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这将为通信网络工程建设服务带来新的市场需求。3.2.3 网络运维/优化 网络维护业务,是在网络规划和网络工程建设之后的运营维护阶段,为了保证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由第三方专业通信技术服务商和电信设备商提供的维护服务。第三方专业通信技术服务商主要提供传输设备、无线设备、机房配套设备、铁塔设备等的基础维护工作,包括故障设备替换、设备巡检等。设备商主要提供主设备,比如交换设备、基站设备、传输设备等的监控、疑难杂症的处理和应急保障等。网络优化业务,是在网络规划和网络工程建设之后的运营维护阶段,由第三方通信技术服务商提供的,通过采集通信网络的综合运行数据,并结合网络设备、运营商业务种类及优化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后,采用硬件和软件相关技术对即将投入运行或运行中的通信网络进行相应调整及优化的服务业务。网络优化业务分为工程优化和日常优化。工程优化服务是网络工程建设完成初期以及扩容后的初期,针对新增设备,通过优化手段保证新入网设备达到初期设计的性能指标的服务;日常优化服务是网络运营维护阶段,针对存量设备,结合网络和用户需求的新变化,对网络进行的调整和优化服务。网络优化行业可以分为软硬件产品与优化服务两种业务类型,其中优化服务包括测试评估、网络指标优化和业务与用户感知优化,软硬件产品包括测评系统和覆盖设备。5G 使用更高频段,电磁波传输过程中衰减增大,尤其是在室内衰减更大,相比 4G 覆盖同样的面积,需要的覆盖设备数增多,为了保证用户体验,运营商将加大网优投入。3.2.4 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 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主要是针对运营商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系统研发和集成服务,主要服务针对运营商网络支撑系统和运营商的政企客户的业务系统,同时为通信网络技术服务提供以 IT 技术为支撑手段的信息化产品。运营商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凸显出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而网络质量决定着运营商的服务质量,运营商在扩大网络规模的同时,也会加大网络支撑系统方面的投入,特别是网优分析系统和信令检测系统。随着传统通信网络与新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与融合,网络维护和网络优化工作将进一步规范深化,基于信令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应用业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网优和信令领域的技术、信息化产品及相关服务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3.3 通信系统设备:网络建设的基础构件 3.3.1 接入设备:无线接入网的基础构件 由于基站技术含量较高,我国只有少数通信设备企业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实力,如华为、中兴、烽火、大唐、普天等,其中华为和中兴竞争力最为强劲。5G 基站按照设备物理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宏基站设备和微小基站设备两大类。宏基站主要用于室外广覆盖场景,设备容量大,发射功率高;微小基站设备主要用于室内场景,室外覆盖盲区或热点等区域,设备容量较小,发射功率较低。微小基站按照功率和覆盖面积依次递减的顺序,又可分为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三类。微小基站设备一般分为一体化基站(gNB)和分布式微站两类。一体化基站(gNB)主要用于室内或室外场景,完成单点覆盖。分布式微站由基带部分(一体化 gNB-BBU 设备)、汇聚单元(一体化 gNB-HUB设备)和射频单元组成,一般用于室内场景,功率较低,覆盖范围较小。宏基站设备主要包括基站主设备和动力配套设备。动力配套设备为基站提供电力和降温保障,是一个宏基站正常运行的前提,主要包括电源设备、机柜、电池、空调、监控、雷电防护设备等。基站主设备是实现基站接入功能的核心设备,基站主设备按功能可划分为基带单元、射频单元、天馈单元等几个主要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外部或内部接口相连。5G 新标准下,宏基站射频单元和天馈单元集成为 AAU 设备,基带单元拆分为 CU 和 DU 两个功能实体,在 CU/DU 分离架构下,基带单元的设备实现对应为 CU 设备和DU 设备,CU 设备可基于通用设备(如 X86 服务器)或专有设备实现,在 CU/DU 合设架构下,基带单元的设备实现对应为集成 CU 和 DU 功能的 BBU 设备,设备形态与 4G 基站设备基本相同。以 CU/DU 分离架构为例,5G 基站主设备架构图如图 17 所示,CU 设备与 DU 设备之间通过中传接口相连,AAU 设备与 DU设备之间通过前传接口相连,CU 与核心网之间通过回传接口相连。由于 5G 选用更高频率,信号传输距离和穿透效果弱于 4G,同时主要的数据流量来自于室内热点区域,所以 5G 时代需要更多的微小基站配合,才能满足覆盖需求。目前国内 5G 建设还是以宏基站建设为主,随着后期进入深度覆盖,微小基站的需求会显著提高。3.3.2 传输设备:承载网的基础构件 传输设备和传输媒介共同构成了连接业务节点的承载网络,实现了信息从一个业务节点到另一点或多点的传递。针对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媒介光纤光缆和光传输设备构成了为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设施。5G 的承载网是在 4G 承载网现有技术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的方式,采用新技术实现能力的全面强化。(1)光纤光缆基础设施我国运营商经过多年的网络建设和优化,已经建成了较为稳定的城域光缆网。城域光缆网架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其中接入层由主干光缆、配线光缆和引入光缆构成。主干光缆主要采用环形结构;配线光缆包括树形、星型、环形三种结构;引入光缆以星型和树型结构为主,光缆网接入层结构如图 19 所示。5G 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中/回传均由传输系统直接承载,从网络结构上,相关传输系统结构将与 4G 时期基本一致,仅需对各层级光缆的网络结构及纤芯容量进行评估和优化补充完善即可。相比于 4G,5G 基站更为密集,5G 无线侧前传光纤需求成为主要增量。DRAN 部署模式下,AAU 和 DU 共站址部署,通过尾纤站内互联,不需要额外敷设光缆。CRAN 部署模式下,AAU 和 DU 部署在不同站址,通过拉远的方式互联,需要额外敷设光缆。国内光纤光缆行业目前已形成包括光棒制造、光纤拉丝和光缆制造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但是由于光纤光缆下游过于集中,三大运营商光纤光缆需求占国内总需求 80%,同时由于光纤拉丝及光缆制造壁垒相对较低,国内光纤光缆企业总数已达 150 家以上,这就导致光纤光缆行业周期性强,需求随着运营商网络建设情况波动,没有定价权,处于弱势地位。(2)光模块光模块是 5G 移动通信网络物理层的基础组件,用在交换机或者路由器设备端口上,连接光缆用于实现电-光和光-电信号的转换,广泛应用于无线及传输设备,其成本在系统设备中的占比不断增高,部分设备中甚至超过 50~70%,是 5G 低成本、广覆盖的关键要素。光模块依据封装方式、速率、传输距离、调制格式、是否支持波分复用(WDM)应用、光接口工作模式、工作温度范围等有多种分类方式。由于 5G 前传、中回传在速率容量、传输距离、工作环境、光纤资源和同步特性等方面对光模块的需求不同,同时 5G 光模块在传输距离、调制方式、工作温度和封装等方面存在不同方案,因此光模块需结合应用场景、成本等因素适需选择。由于 5G 基站密度高于 4G,5G 光模块总需求量预计超过 4G,尤其前传光模块方面预计将产生数千万量级的需求。1)前传光模块需求5G 前传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光纤直驱、无源 WDM、半有源 WDM 和有源 WDM/OTN 等。由于 AAU侧光模块涉及室外应用,需要工业级(-40~85℃)光模块。光纤直连场景一般采用 25Gb/s 灰光模块,支持双纤双向和单纤双向两种类型,其中双纤双向灰光模块的典型传输距离包括 300m 和 10km,300m 光模块通常用于基站的塔上塔下互连,10km 光模块主要用于传输距离更远或链路损耗更大的 AAU 与接入机房(站点)之间的光纤直连场景,单纤双向灰光模块的典型传输距离包括 10km、15km 和 20km,通过集成波分复用功能,AAU 与 DU 双方向的数据信号采用不同的波长在一根光纤中传送,可以节省一半的光纤资源。无源 WDM 场景主要包括点到点无源 WDM 和 WDM-PON 等,采用一对或一根光纤实现多个 AAU 到DU 间的连接,典型需要 10Gbit/s 或 25Gbit/s 固定波长彩光模块或者波长可调谐光模块,其中可调谐光模块某些场景下会因其组网和维护的便利性替代固定波长彩光模块,但可调谐光模块对产品的集成度和功耗要求高,国内厂家正加速研发,预计 2020 年实现产业化。有源 WDM/OTN 场景在 AAU/DU 至 WDM/OTN 设备间一般需要 10Gbit/s 或 25Gbit/s 短距灰光模块,在 WDM/OTN 设备间需要 N×10/25/50/100Gbit/s 等速率的双纤双向或单纤双向彩光模块。半有源 WDM 场景,在 DU 侧使用有源 WDM/OTN/SPN 设备,在 AAU 侧使用无源波分复用器,AAU侧采用 10Gbit/s 或 25Gbit/s 彩光模块或者波长可调谐彩光模块,DU 侧采用 10Gbit/s 或 25Gbit/s 短距灰光模块。2)中回传光模块需求中回传方面,光模块应用于散热条件好的机房环境,可采用商业级光模块。5G 中回传覆盖城域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层,所需光模块与现有承载网及数据中心使用的光模块技术差异不大,可以通过提升模块速率或 WDM 的方式提升承载容量。接入层主要采用 25Gbit/s、50Gbit/s 和 100Gbit/s 等速率的灰光或彩光模块,其中 25Gbit/s 双纤双向光模块产业链已经成熟。汇聚层主要采用 25Gbit/s 彩光模块和 100Gbit/s 等速率的灰光模块。核心层及以上将多采用 100Gbit/s、200Gbit/s、400Gbit/s 等速率的彩光模块。目前,国内厂商在光模块层面能够提供大部分产品,但 25GBaud 及以上速率的核心光电芯片尚处于在研、样品或空白阶段,亟待突破,更高速率、更长传输距离、更宽温度范围及更低成本仍是光模块领域的长期需求。(3)光传输设备4G 时代,承载网的实现存在两大技术阵营,分别是 PTN 和 IPRAN,其中中国移动选择了 PTN,中国电信选择了 IPRAN,中国联通搁置了二者选型争议,在承载网的核心层采用 IPRAN,接入层设备对 IPPAN、PTN 不做限制。面对 5G 新需求,中国移动提出 SPN 技术作为 5G 承载网的解决方案,需要采用新的芯片和模块构建新的 SPN 传输设备,SPN 与 PTN 在协议上有较大不同,在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需要全新的 SPN 系列芯片,2019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移动发布了 2020 年至 2021 年 SPN 设备新建部分集中采购,涉及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数达 14.6 万端,开启了传输设备大规模集采序幕。区别于中国移动的创新策略,中国电信更多基于成熟技术和设备,尽量采用成熟的产业链,主推 M-OTN技术作为 5G 承载网解决方案,基于传统 OTN 增强分组承载技术,重点针对 5G 前传、中传和回传的低时延等需求进行技术方案简化和演进发展。OTN 设备分为 4 种类型,分别是接入设备(M1)、汇聚设备(M2)、核心设备(M3、M4)。根据接入 M2 的不同方式,M1 可进一步分为透传型 M1 和分组型 M1 两种形态。201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电信发布了 2019 至 2020 年 STN 设备集采招标,用于满足中国电信 2020 年全年、全国各省的 5G 承载建设需求,分为 STN-ER(核心)、STN-B(汇聚)、STN-A(接入)三个标包,为 5G的规模部署做准备。中国联通采取了与中国电信类似的策略,采用产业链中更加成熟的技术,循序渐进,提出了 IPRAN2.0设备规范,支持部分现网设备在接口、容量和协议方面的升级,初期核心汇聚层利旧现有网络,后期结合流量增长按需升级替换为大容量 IPRAN2.0 设备(支持 SR/EVPN/FLEX-E 等新特性),接入层由于端口速率升级以新建 IPRAN2.0 网络为主,需替换 IPRAN2.0 设备。SPN 技术和 M-OTN 技术的底层物理通信都是基于 OTN 技术和 WDM 技术,仅在网络分片方面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在相同带宽下,两种技术方案的传输设备的投资规模相差不大。3.3.3 交换设备:核心网的基础构件 交换设备是数据通信枢纽,是 IP 报文转发的核心,按应用领域可划分为电信网中的路由器和以太网中的交换机,长期以来以交换机和路由器为主的数据通信设备市场格局稳定,以软硬件一体化的品牌机为主,准入门槛高,客户黏性强,缺乏开放性。伴随着 5G 核心网 SBA 架构的确立,具备柔性的 SDN 网络成为运营商迫切的需求,设备软硬件解耦和标准化将成为数通网络改革的方向,交换设备的白牌化将拉低交换设备的门槛,有利于引入新进者,同时基于整网资源的动态调配和整合将极大提升全网效能,降低运维成本,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对设备供应的规范化,提升在设备产业链中的技术主导能力和议价能力。交换设备白牌化分化出了交换芯片、白盒硬件和网络 OS 软件三类厂商,提升了 SDN 控制器和操作系统方案的整体要求,是新进厂商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其中网络 OS 厂商在开放体系中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将逐步把握产业定价权,纯粹硬件厂商的地位将逐步削弱。4.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节点和细分受益时序4.1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节点:5G 进入主建设期 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分为:规划期、主建设期和应用期。随着 2019 年 6 月 6 日 5G 牌照正式发放,新一轮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周期开启,预计运营商 5G 集中投资将达 5-7 年,2019 至 2020 年为规划期,2020 至2022 年为主建设期,通过梳理比较 4G 发展历程,5G 商业应用大规模爆发预计主要出现在 5G 正式商用 1-2年之后。2019 年 6 月 10 日,中国移动发布 2019 年 5G 一期无线网工程设计及可行性研究服务集中采购,预估工程费 192.578 亿元,中国移动集采招标拉开了 5G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规划期的帷幕。2019 年 11 月 12 日,中国移动发布 2020 年至 2021 年通信工程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集中采购招标公告,其中 31 个省级公司集采均包括 5G 无线网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预估基本规模超 374.88 亿元(不含税),预估扩展规模超 562.32 亿元(不含税),将推动规划期进入高潮。根据 2019 年 5G 基站的建设情况和运营商 2020 年的 5G 建设目标,预计 2020 年三大运营商将建设约55 万座 5G 基站,同时 2019 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商陆续启动了 5G 承载网设备集采,标志着 2020 年 5G 移动通信网络的主建设期的到来。4.2 各细分领域受益时序:接入设备先受益,传输交换设备将启动 规划期,通信网络规划设计行业将迎来高潮。主建设期,基站开始大规模建设,接入设备首先受益,接着传输网络升级扩容,传输和交换设备受益,基站接入设备是投资重点,增长最大,传输和交换设备相对基站接入设备较少,涵盖接入、传输和交换设备的通信系统设备领域的投资将超过总投资的 2/3,网络工程建设将贯穿于整个主建设期,网络工程建设后期将进入运维阶段,网络运维/优化板块和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板块受益。5.疫情催化,5G 建设短暂迟滞后加码提速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5G 基站暂时无法施工,对 5G 设备的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安装调试、业务测试造成延期,短期影响了网络建设的节奏,但通信运营商通常在上半年制定和宣布本年度资本开支计划,进行设备招投标,网络建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只要疫情在上半年得到有效控制,对于 5G 年度的总体建设进度将影响有限,随着疫情不断得到控制,全国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已陆续复工,可以加速补上产品供给的不足,疫情过后,5G 建设将全面启动,进入发展快车道。此次疫情最重省份湖北集中了多家光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受疫情影响湖北地区开工时间暂定为 3 月11 日,相比最初春节假期安排将延后 6 周,同时考虑到疫情期间对于人员流动的管控需要根据疫情变化逐步解除,短期内招工和员工到岗状况会受到影响,不排除部分产品供给受到影响,但是对整体通信行业格局影响有限。光纤光缆板块,武汉集中了光纤五巨头中的两家,长飞光纤和烽火通信,根据 CRU 估计,两家企业在湖北省的光纤预制棒产能占到全国产能的 35%,在光缆方面,加上湖北荆州的凯乐科技的产能,湖北省光缆产能占到全国的 20.9%。长飞光纤在山东、江苏等省份建有生产基地且原材料储备充足,生产与库存方面的影响会因为分散在全国的产能而抵消掉一部分,短期的延迟影响可以在复工后加速补上。作为同时也是国内领先的光传输设备厂商的烽火通信,也在其他省份和国外拥有多处产业基地,通过协调统筹全国各备件库,降低了武汉物流所受影响,一线备品备件数量充足,做好了随时恢复生产的准备。光模块板块,华工科技是华为光模块的核心供应商,前传 25G 光模块占有较大份额,光迅科技作为传统光模块龙头企业,光通信领域布局全面,主要客户是中兴通讯、华为、烽火通信等国内通信系统设备商。华工科技和光迅科技的主要产品普遍有 2-3 个月的库存,可以有效保证短期订单交付,同时经过多年发展,企业的低端产品普遍采用外包模式,高端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程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员工到岗状况的影响,总体上对产能影响有限。通信技术服务板块,中贝通信主要从事网络工程建设和系统集成,具有季节性特征,在 Q1 主要是参与运营商的招投标,相关业务的收入确认主要在 Q4,短期对营收、利润影响有限。接入设备板块,武汉凡谷是华为的基站射频滤波器的主要供应商,由于为春节期间和节后的生产交付做了及时的物料储备,复工后对生产影响有限,同时由于春节期间的少部分员工加班,短期内的急单交付也能得到有效保证。疫情在短期内会对 5G 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中长期不改 5G 规模建设的大趋势,同时由于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将推动生产生活向智能化和线上化发展,带来线上消费、线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新的工作生活业态的快速发展,刻画出更多 5G 应用场景,反向推动 5G 的发展。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多次表态,要求加快 5G 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工信部也多次在会议中强调加快推进 5G 发展。5G 网络作为新基建中重要的一环,是当前“稳投资”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5G 与工业、医疗、教育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将催生出大量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扩大网络消费,促进信息消费。疫情影响下,政策端频频加码,5G 网络建设有望超预期,5G 应用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运营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中国联通于 2 月 21 日表示,前三季度与电信合作力争完成 25 万站基站建设,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建设目标,中国移动 2 月 29 日表示,全年“建设 30 万个 5G 基站”的目标不会变,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 5G 网络。进入 3 月以来,运营商 5G 招标工作逐步启动,随着全国疫情持续缓和,各地陆续复工复产,5G 建设加速。6. 投资建议6.1 行业评级 基于 5G 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我们认为未来 5 年通信行业投资和消费将保持高速增长,移动通信网络作为 5G 产业发展的基础,将进入主建设期,通信系统设备需求明确,预计行业收入水平、盈利水平均将有大幅上涨,我们给予行业“看好”评级。6.2 投资策略 2020 年 5G 规模建设启动,5G 进入主建设期,通信系统设备行业进入高景气期,作为通信系统设备中增长最大的部分,基站接入设备将首先受益,承载网建设进入新建和扩容阶段,传输设备也将迎来投资高峰,建议积极关注 2020 年上半年接入设备和传输设备的集采招标情况。由于 5G 频段高覆盖弱,随着主建设期后期进入深度覆盖,微小基站的需求会显著提高。5G 网络架构的变化对更高速率、更长传输距离、更宽温度范围及更低成本的光模块提出迫切需求,增长点主要集中在25/50/100Gb/s 高速光模块。重点关注公司:中兴通讯(基站设备)、烽火通信(基站设备+光传输设备)、华工科技(光模块) 、中际旭创(光模块)、新易盛(光模块)、星网锐捷(交换设备)。……(报告来源:山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艾瑞2020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报告 融云再次领跑IM市场

日前,艾瑞咨询发布了《2020 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报告聚焦互联网通信云 PaaS 层面,即以 API/SDK 形式交付的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和实时音视频服务(Real Time Communication,RTC)两种类型。其中,融云作为全球互联网通信云领先厂商再次入选报告,在 IM PaaS 第一梯队巩固优势,持续领跑 IM 市场;在实时音视频领域,因推出“IM 即时通讯 + RTC 实时音视频 + Push推送”的整体通信解决方案,以一体化的技术服务优势构成竞争壁垒,在音视频领域占优。同时,融云在国内的互联网、政企、智能硬件市场及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使其成为服务全球的中国通信云厂商,未来的发展极具想象空间。融云持续领跑IM市场,实时音视频领域占优报告明确界定:IM 主要指基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即时聊天消息传输,强调消息的可靠性和送达率,RTC 多应用于互动直播、视频会议等场景,满足实时的通信需求,强调低延时和接通率。IM PaaS 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融云是业界唯一承诺消息不丢、不重、不乱序且 100% 到达的通信云厂商。报告指出,融云持续领跑 IM 市场,覆盖的 APP 日活设备数加总(非去重)超过 5000 万台,居国内第三方厂商的首位。相比IM PaaS 市场趋于成熟,实时音视频仍处在爆发阶段,竞争格局尚不明朗。但由于即时通讯与实时音视频存在协同效应,两者技术协同且需求重合度高,融云作为可提供 IM+RTC 双重能力的通信云厂商,在音视频领域占据优势。融云打造的“IM+RTC”双重能力,其核心价值是以“一套 SDK 满足所有通信场景”,针对不同场景的复杂个性化功能需求,融云力求通过不断进化的架构,让开发者简单便捷地集成互联网通信能力。这种由同一云厂商提供的双重通信能力,可以有效缩短开发上线周期,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提高使用满意度。融云全面布局国内互联网、政企和智能硬件三大市场以 IM+RTC 技术复用达成的叠加规模效应,融云可同时满足 To C 应用开发者、To B 的ISV/SI 及智能硬件厂商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融云通过不断积累的行业经验,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支撑各类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复杂通信需求。目前,融云提供的通信云服务,已经全面覆盖国内互联网、政企和智能硬件三大市场。在互联网应用市场,融云只用了六年时间,便完成了 SDK 触达用户量从 0 到 50 亿的突破。目前,融云已服务超过 25万名开发者、30万款APP,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 7000万,可以满足社交、直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泛娱乐游戏等近百种应用场景。并且,融云不断完善 SDK/API 的接口数量,提供更贴近开发者的服务。此外,与部分 PaaS 厂商向上延伸至 SaaS 服务不同,融云采用 aPaaS 通信中台的形式,提炼客户的共性需求并打包提供通信模块和功能模块,如集成在线教育场景中的白板互动、屏幕共享、多端接入等功能。通信中台将融云的产品从中间件的形态变为标准化解决方案,类似乐高拼接积木的使用逻辑,让客户能够轻松实现降低开发难度和提高开发效率。在政企市场,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政府及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应用迎来史无前例的增长,在中国,政企市场成为互联网应用市场后第二个爆发的市场。而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政企客户存在更多的安全需求及定制化需求,互联网通信云厂商不仅需注重场景化能力的构建,还需要与ISV/SI深度合作,提供行业通信解决方案。融云从2017年起进入政企应用市场,深知安全稳定的通信能力是客户的痛点需求。因此,融云可完全私有部署,支持部署在指定服务器、支持专网内部部署,满足数据保密需求,IM 服务则采用私有通信协议,支持链路加密,支持引入第三方加密。不仅如此,融云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全面支持国产化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产品的通信云厂商。除此之外,融云推出了金融、公检法以及企业协同办公等多个行业解决方案,联合ISV/SI快速服务政企客户。目前,服务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四川航空、华泰证券、陆金所、联想、科大讯飞、中联重科、金鹏电子、致远互联、中科软、龙湖地产、江淮汽车、北京燃气等。在这个市场中,融云作为第三方 PaaS 服务相比自研具有明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在企业精细化运作的时代,更多政企客户通过融云快速获得了复杂场景的通信能力。在智能硬件市场,融云也早有布局。基于融云通信能力的智能设备,出货量已达数千万。在这个市场中,融云主要与芯片厂商及方案商达成合作,面对智能硬件设备通信中的低功耗、低延迟需求,融云提供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服务更新。目前融云正在与三基同创、亮亮视野、德立云、勇艺达、沃特沃德、大晶光电、北斗航信、前海翼联、东芯泰合、惠亚骏、成都尚领等多家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融云逐步推进海外发展,彰显全球服务优势报告在分析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全球化策略时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为通信云厂商的全球化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厂商仍需要应对企业和开发者语言、习惯等差异,应视自身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和服务能力选择自建海外团队或是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总体来说,融云海外市场布局分三步走。第一步,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服务,通过自研构建的全球通信网络(SD-CAN),为中国开发者提供稳定可靠的全球通信链路;第二步,向“一带一路”的国家和政府,输出通信整体服务解决方案,以PaaS能力和应用层产品为国家级项目提供支撑,并将这一模式快速复制到全球更多地区;第三步,在2-3年内,在海外设置分支机构,推出英文版的开发文档和官方网站,直接满足海外开发者的需要,逐步进入美国、欧洲等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地区,真正完成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互联网通信云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服务,自诞生之日起便带有全球通信的属性,融云以清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全球通信网络的底层架构优势,以及“IM+RTC”双重技术能力,在未来千亿级的通信云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便当

中国5G行业研究报告:5G手机哪家强?

通讯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我们尚在享受4G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红利,5G已经来到我们身边。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被认为是彻底改变人与万物交互方式的技术浪潮,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5G。中国科技网联合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推出《中国5G行业研究报告》,针对中国5G行业数据、应用领域及5G用户关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时间为2019年6月1日-7月31日。今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无疑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5G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行业标准,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在5G之前,已经产生了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即:1G、2G、3G、4G,而5G具备的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的四大特点,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5G的出现,使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应用,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移动通信1G到5G的发展历程据专门从事通信设备市场的研究公司Dell'Oro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三星电子、华为和爱立信三分5G设备市场,市场份额占比之和超过90%。其中,韩国三星电子37%的市场份额占比最大,而华为占比为28%,位列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爱立信,占27%;诺基亚仅占8%。据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4月份,中国的厂商申请到的5G专利,占全球5G专利总数的34%,稳坐世界第一宝座。其中华为凭借1554组5G专利位居全球第一;中兴1208组专利,位列第五;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545组专利,位列第九;而OPPO也凭借207组专利占据榜单第11位。微博是5G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据微热点(wrd.cn)统计6月-7月两月间,全网关于5G话题的相关信息共计超751.9万条。其中,来自微博平台的信息高达337万条,占总声量的45%;其次是客户端信息,占比为24%;网站、微信、论坛等平台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见,微博是5G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5G牌照发放”获得最高热度和声量从信息走势图可见,在统计时间内,5G相关信息受关注度较为持续。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牌照,引发媒体与网民的高度关注,当日信息量高达35.0万条。从微热点(wrd.cn)数据分析出的敏感与非敏感信息占比来看,敏感信息仅占6.71%,非敏感信息占比93.29%,侧面说明5G相关信息以非敏感信息为主。而在敏感信息中,“5G基站辐射大”、“5G信号不连续”、“5G手机价格贵、耗电快、易发热、费流量”、“5G手机除了速率有所提升之外,其他实质性的功能并没有太多创新和突破”等观点是网友比较关注的敏感话题。据微热点(wrd.cn)分析的关键词云可见,“5G”是传播核心词汇;“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备受关注;“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在关键词云中也有体现。此外,从“抽奖”、“微博抽奖平台”、“宠粉”、“抽送”等词汇可以看出,在5G牌照发放后,运营商以及手机厂商发布的微博抽奖活动得到了网友的积极互动。北京、广东和上海作为5G网络首批试点省市,所在地网友对5G相关信息关注度也非常高。5G牌照发放后,从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的热度指数能够看出,中国移动的热度指数为30.25,受关注度较高;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分别二、三、四位。随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通过对5G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网络传播热度指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到,5G智能手机的热度最高,为47.04;其次是人工智能(AI)领域,热度为39.16;物联网领域位列第三位,热度为31.75。大数据、无人驾驶、AR/VR等领域紧随其后。随着5G商用牌照落地,国内外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5G手机。7月23日,中兴率先开启5G手机天机Axon10Pro预售,售价为4999元;7月26日,华为首款5G手机Mate 20X正式发布,8月16日正式开售,定价6199元。从目前已推出5G手机的品牌(除苹果、诺基亚外)来看,华为5G手机最受消费者期待,网络传播热度指数高达39.07,远高于其他手机品牌。尽管今年还没有苹果5G手机的消息,但据外媒消息,苹果公司2020年推出的三款iPhone新机将全部支持5G,其热度指数27.18,表明消费者对苹果5G手机还是较为期待的。华为、中兴推出的两款5G手机已正式上线开售,vivo、oppo、一加推出的5G手机也获得了3C认证。从消费者购买5G手机的关注点来看,“硬件配置”和“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毕竟高端的硬件配置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价格”的接受度却因人而异,华为、中兴5G手机分别定价6199元、4999元,有网友表示“比预期的万元机便宜很多,可接受”,也有网友表示“没钱,买不起,降价再买吧”。6月6月即5G商用牌照发放当日,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发布的一条5G测评视频,成为了5G相关微博中互动总量最高的微博,该微博被转发19.8万次,评论超4.5万条,点赞73.6万次。据微热点(wrd.cn)分析,该微博转发层级达到了29层,覆盖人次超过4.3亿,机基地创始人、数码视频自媒体@老七 成为关键传播用户,共带动了9652次转发。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5G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1万亿元,占中国大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2%;到2030年,将产生800万个就业机会,实现2.9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长远来看,5G发展不仅关乎行业,更是关乎国家和社会。一方面,5G作为下一个万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也是网络强国的基础,带给通信行业全新的改变。来源: 中国科技网编辑: 王晓宇审核: 侯 萌

守望者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今年十大趋势报告

在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发布了信息通信业(ICT)2020年十大趋势报告。十大趋势具体包括:5G时代起航,开辟数字化转型新空间;信息网络重构,夯实数字经济关键基石;计算能力升级,实现万物智能无处不在;感知迈向认知,AI进入后深度学习时代;承载可信数据,区块链构筑数字社会信任基础;加快走深拓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承载数字化转型;技术需求驱动,安全理念与实践双向变革;走出发展阴霾,ICT产业开启新增长周期;深化开放合作,共塑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体系;蓄势待发,量子信息技术探索中寻求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会上指出,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带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就行业下一步发展,闻库建议:构筑新型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力;深化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深化5G融合应用;加强数字化治理,优化发展大环境。会上,中国信通院还重磅推出《车联网白皮书》《量子信息技术白皮书》等业内重要白皮书,洞悉ICT行业发展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