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双博士的超级学霸。感觉他们的才华会满满地溢出手机屏幕,一个博士学位都承载不了。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现任院长白重恩,他既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数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白重恩1963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教师家庭,198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数学学士。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称,大学毕业后,白重恩考入中科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当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访问中科院时,在老师的安排下,丘成桐和白重恩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来,尽管研究生还没念完,白重恩便在丘教授的推荐下出国留学。之后,白重恩分别于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博士,199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学院、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2004年加入清华经管学院。其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以及中国经济。还有医学、理学双博士,长江学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曾凡一,近年来荣获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奖项。登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谢谢了,我的家》节目的嘉宾曾凡一,也具备着“一心多用”的超凡技能。曾凡一带领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项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她开过个人演唱会,出过唱片;她可以一连泡在实验室许多天,也能够弹琴、跳舞、作曲。一面是严谨的科学思维,一面是自由的艺术灵魂,曾凡一立体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缤纷。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张千帆,作为北大法学院教授和我国著名宪法学家,曾回忆道当时“弃理从文”从物理学博士转向政府学博士的原因:“以前的工作与成功只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中国的现实离得太远了。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这些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尽管他从来没有否认过它们的重要性),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知识,至少对于像他这样身在国外的留学生是如此。因为中国从来鼓励自然科学研究,中国人也很聪明,不会缺乏这类人才;但社会科学却很不一样,国内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另外,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名也是唯一图灵奖获得者,物理、计算机双博士姚期智,自2011年起担任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如果你了解他的学术造诣,也会知道这一奖项也是实至名归。姚期智生于上海,迁居香港,又移民台湾,姚期智在台湾大学完成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就读物理学博士,师从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 Sheldon Glashow。随后,他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双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能非音乐双博士王力宏莫属。王力宏因为他帅气的外貌、低沉的嗓音以及音乐上的创作天赋,在娱乐圈圈粉无数,堪称是娱乐圈的常青树。但其实他不仅光有颜值他还有才华,王力宏是伯利克里音乐学院和威廉姆斯大学毕业的博士,妥妥的一枚专注音乐世界的学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个博士学位都够呛了,那么这些具有双博士学位的男神和女神,可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对于科研工作者和正在读博士的学子们,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实际(年龄、精力、金钱、发展)觉得没有问题的话,再读一个博士博士学位是有帮助的。特别对于硕博连读,具有很大的年龄优势。一般来说,读双博士的人才,一般是出于几种目的:其一,国内读了一个博士,再去国外同一个学科的另一个方向读第二个博士;其二,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读完一个换一个不同的专业读第二个;其三,可能想研究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有点交叉,其背景是由几个学科组成的,有了这个研究兴趣,换了学科读另一个博士。但是先要想明白的是,为什么要去读第二个博士,再权衡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考量:时间、家庭、经济、职业规划等。不建议读两个相同专业的博士,不如直接申请本专业的博士后。对于当前学位转硕士同时申请下一个博士学位来说,可以放弃当前学位申请下一个博士。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能申请到好学校的博士,那说明你的成果已经足够多了,那应该也够你当前博士毕业的了。在自己精力、时间、金钱等主观与客观条件允许下,读两个博士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不过建议的是:一个博士学位为工作而读;一个博士学位为兴趣而读。读博士其实主要就是学研究方法,假如你已经有一个博士学位在手,说明你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很完善了,那么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总之,要不要读两个博士学位主要还是看个人爱好与兴趣。如果是出于求职心态,可能双博士的性价比一般,除非十分有把握第二个博士学位能提前毕业,否则去读个博士后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做博士后而不是做双博士学位,可能与专才比通才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应社会需求有关。即使拥有多个博士学位,但是工作也只能大概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所读的其他学位是否就是一种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呢?即使以后从事交叉领域的工作,也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做博士后是对博士专业的拓宽和延伸,可以增加专业竞争力。博士后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半年到两年一站都是有可能的。鉴于双博士和博士后本质上是不同的,要是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心以后要走科研这条路了,那就可以从博士后开始职业生涯。要是不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但是以后还是想做科研,也可以从博士后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所以,对于双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做不做博士后,不是取决于读几个博士,而是取决于终生想要从事的职业。最后不得不说,由于国内学位法不承认副导师和双重学籍,所以双博士一般只能毕业后再申请另一个。考虑到现在年龄具有巨大的的现实机会成本风险及时间成本,除非有把握在找工作时有较大的优势,不然,在国内读双博士需要慎重选择。无论如何,双博士也好,博士后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尊重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工作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而对于那些具有双博士的男神和女神,两个不同博士学位交织的生活,在别人眼中也许很难很累,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双博士如同DNA的双螺旋一样,是天然相合的互补,在生命中不可分割,并驾齐驱。
很多同学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某主角是某某学校的双学位学士、硕士乃至双学位博士,比如电影《奇异博士》里的主角就是物理学和医学的双学位博士,拥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能。大家想必也都觉得这样的人很酷,一说出去自己两个博士学位,能够直接显示出自己的才华,那么怎么才能拿到这样的双学位呢?电影中的主角拥有双学位博士在现代大学里,都是有着双学位或者是辅修专业两条路的,通过这两条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两个专业的知识,并拿到两个专业的毕业证。大一新生们这几天也都陆续到了学校,大家为了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可以说都是拼尽了全力,但总有一些学生因为发挥不好,在录取的时候无奈选择接受调剂,最终与自己喜欢的专业失之交臂,进入了现在这个不太喜欢的专业。当然,很多人都知道转专业这个事情,但是转专业的名额到底是有限的,不可能分到每个人的头上,那不如来了解一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这两条路都是受到学校和教育部认可的正统道路,最后学校发的毕业证也是有教育部印章的,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是否真实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选项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两个选择在学习的难度、最后的含金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双学位的学习难度比起辅修要大不少,双学位就是在大学里学习两个专业,你不但要完成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要学完全部的选修课和主修课,你还要学完自己第二专业的全部主修课和选修课,并且两个专业都要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上交给学校,而且学分都要达到学校颁发学位证的基本要求,说白了就是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合成一个学生。而辅修就要轻松很多,只需要完成辅修学院定制的学习课程就可以了,学习难度比起双学位要低一些。其次就是含金量上的一些区别,双学位顾名思义就是两个学位,没有主次之分,毕业后两个专业发的都是学位证,而辅修发的则是辅修证。这两个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一样,学位证自然是教育部颁发的正常学位证,认可度最广,而辅修证相对就要低一些,找工作的时候的说服力要差一点。每个学校的规定都有所不同,有的学校没有限制,有的学校则会限制能够考双学位或者辅修的专业,只开放部分专业供学生选择。同时对选择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查清楚学校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慎重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又不想转专业的同学们就一定要多加注意了!虽然学校不同,但是多数学校的双学位和辅修的申请都是从开学的时候开始的。一入学就可以申请,毕竟双学位的学习也是按照学期来的,报名晚了的话,就要错过一些课程,到时候补课可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是希望每一位选择了双学位的学生要明白,选择了双学位就是放弃了假期和休息时间。因为平常专业课的缘故,你几乎要利用所有的周末还有寒暑假的时间,修完自己的第二专业的专业课,在自己余下的休息时间完成专业课的作业,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报名的同学一定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最近是毕业季了,高中、大学、研究生、乃至于博士生也毕业了,在这个毕业情侣say goodbye的季节,处处弥漫的伤感。小编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语,但是对于博士们,我有一个重磅消息,也许能缓解你们的情绪,请下图......标题意思大概是这样:男朋友和丈夫可能会让女性研究人员处于招聘劣势!这是一篇在 Nature job 板块刊登的博文,小编表示看到的时候,我目瞪口呆!只能说很可怕了!此前,小编对女博士就业没有很大的认识,但是对于女性就业市场有过调查:同等条件下,当前女性就业的难度为:不结婚生子的 < 已经结婚生子的 < 已经结婚但是还没生子的 < 还没有结婚造成该结果的因素是因为:普遍而言,妈妈们往往会在孩子的养育上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结婚还没有 baby 的妈妈们则面临着未来一段时间将减少工作时间投入的风险;而未婚女性则相比已婚女性而言,更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这个倒是比较好理解,但为什么丈夫或男友为博士,会对女博士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难道女博士真的要 I love science forever 吗?(图片来自 sketching science)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女博士的生活本篇研究报道,看看脱单或者结婚是不是真的会让女博士们更难就业。01研究数据来源于对美国大学女博士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美国大学,当女性研究人员和她的另一半在同一研究领域时,该女性获得初级教职的难度相较于单身女性研究人员更高。即便这些女性研究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对理想和工作也有着苛刻的自我标准,招聘委员会仍然可能会将这些优秀女性拒之门外!小编瞬间松了一口气!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已婚和非单身女性研究者都更难找工作,只是那些万人羡慕的「学术 couple」中的女性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02那么,为什么一直以来受到大家羡慕的学术情侣们,天天约会就能聊想法,恋爱就能出论文,合著论文做纪念品的学术情侣们,怎么会成为了女性研究者在求职中的「绊脚石」了呢?在美国,不少招聘会议就存在这个情况。女性候选人的婚姻状态或者单身与否是招聘委员会讨论和决定的首要考虑因素。招聘委员会在有男性或单身女性候选人时,便不会考虑那些男友或丈夫拥有高级学术职位的候选女性。尽管在在一些情况下,一些委员会成员会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评估候选人,但其他一些委员还是会受到固有成见的影响,直接否定一个教授的妻子或者女友。这就是学术 couple 的双体效应。双体效应:那些丈夫或男友也从事科研的女性研究者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她们被认为是想要抱大腿,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女性在学术研究上不如男性。在双体效应中,一般先出道的那个占优势,而且优势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以至于另一个完全被落下,所以学术女遇到「双体问题」的比例高于学术男。03说到双体效应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不得不提玛丽亚· 格佩特-梅耶了。玛丽亚 · 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仅有的两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之一。在玛丽亚博士毕业之后,她随丈夫,化学家乔瑟夫 · 梅耶(Joseph Mayer),移居美国。乔瑟夫先后在任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职,同时玛丽亚也在这两所学校继续研究物理。玛丽亚没有一分报酬,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她的求职申请屡屡被拒,只因她丈夫是这里的教授,她的优秀都没有让他人接受。玛丽亚说:「没有一所大学会考虑雇佣一名教授的妻子。」诺奖得主尚且要遭受这样的对待,更何况广大的女博士了。虽然 Lauren Rivera 承认,她的研究只涉及一所大学,她的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学术机构。尽管如此,这篇文章的证据依旧能够说明,某些机构的歧视性雇佣措施可能会阻碍女性进入顶尖的学术研究职位,即使她们是该领域的优秀代表,也很难免受其害。显然,这种现象对女性求职者是不利且不公的,所以招聘委员会成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以避免其过度关注女候选人与其配偶之间的关系问题。#划重点#女博士们,大胆地走出实验室去找男朋友吧男博士们,请放过你的学姐、学妹以及同级姑娘……真的,我说真的……如果你想了解跟多相关知识,那就快关注公众号呀比心心
台湾知名歌星王力宏1976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义乌,是华语乐坛流行乐歌手、音乐人、演员与导演。因为他家庭实力雄厚,父母及奶奶曾是名牌大学的学霸,因此他从小就很励志,五岁就开始学小提琴,七岁学钢琴,十三岁就自己创作出了第一首歌曲。并且他一边上学,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学音乐,在大学毕业时,同时拥有‘威廉姆斯大学’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双荣誉博士的学历。九五年开始发行了个人专辑【情敌贝多芬】,从而进入演艺圈。在演艺圈里,王力宏的帅气也是相当有名的,连周杰伦都说过,我要是个女人,绝对不会找周杰伦,我一定要找王力宏。2006年凭自己的专辑【盖世英雄】获十七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员奖’。2007年出演【色戒】,2008年被美国音乐网站评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亚洲人之一’,2018年凭借青春爱情片【无问东西】获得第十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除了演艺事业外,他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音乐学院上学期间,他每年都会资助来自中国的学生免费就读‘伯利克音乐学院’。他的声线优美、声音风格呈多样性,且驾驭能力很强,自成一派,自他出道以来,他的歌曲传唱度很高,曾经一度风靡海峡两岸。他的【大城小爱】、【唯一】、【爱的就是你】、【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等歌曲百听不厌,【在梅边】、【花田错】等歌曲因为融入了传统的中国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更是无人超越的优秀金曲。王力宏在取得两个大学学位的同时,还主修并精通六国语言。此外,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上映后获得七夕档票房冠军。他的专辑中大部分歌曲的词曲创作、制作、编曲、混音都是自己完成的,堪称是演唱界的领军人物。如今的王力宏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妻子也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祝愿王力宏在音乐创作上勇攀高峰,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人面对这样的优秀人物,极力贬低人家,说什么:人家家世好、有背景,其实这种人不知道的真相是:人家之所以这样优秀,是因为从小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如今时常有人说,聪明的人更努力,这才是人家会取得成功的真相。你喜欢王力宏吗?此文由樱子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听故事,涨知识!
洪亮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曾任南车集团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机车分公司总装车间技术员2008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张雪杉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讲师北京大学本、硕、博无缝连读实现化学转向梵语的巨大跳跃熟练掌握法语、德语、梵语、英语四种语言成为中国纯粹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梵语语法的唯一一人这个世界有一种缘,是你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在各自的轨迹上踽踽独行,却同样为心之所向,奋不顾身地坚持、努力,摆脱了约定俗成的人生脚本,终在这看似没有交集的星轨之间遇见了彼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洪亮和张雪杉两位老师的相遇,就是这样一种缘分。心向而往,千帆过后同君学生时代的他们,虽素不相识,却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洪亮老师的本科专业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在许多人看来,本科毕业的他有众多到优秀单位任职的机会,他已拥有大好的前程。但洪亮老师依旧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就业一年后毅然辞掉了安稳的工作,决定考研。非科班出身的他深知选择跨专业考取文学研究生是件极具风险和挑战的事情,从决定考研到成功上岸他沉淀了三年时光。洪亮老师笑称,自己从2005年起就成了一名“考研专业户”,从第一年的344分到第二年的376分,每一年的辛苦付出似乎都在与国家线的差距里被付之一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在第三年以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入学读研。回首漫漫三年考研路,洪老师坦言,是自信支撑自己走过这段颇为艰辛的旅程:“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是配得上读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我相信这个决定是对的。”明己之不足,三年间,他用了几乎与世隔绝的方式,拼命读书。也正是这三年的积淀,为他后来升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及深入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彼时,张雪杉老师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学士学位,出于兴趣,大二时选修了东方文化与哲学这门课,而正是这样一次选择,让她在大四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跨专业考研,自此她的人生发展轨迹发生了变化。她放下了从前种种光环与建树,专攻印度语言文学(梵语)专业。不同于普通学者学习梵语只是为了研究佛教或者古代印度文学,张老师主动选择了难度极大的梵语语法作为研究方向,果断地选择留在北大读完了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心向往之,行将必至。现在回想起来,两位老师仍然对当时执着地努力感到骄傲,而那段历程最好的馈赠,莫过于在途中遇见了彼此。平分秋色,常伴云衢千里明博士毕业之后,洪亮老师仰慕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佳名,不辞千里之远来到济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尚就职于济南某公司的张雪杉老师,不同于一见倾心的炽热,灵魂的契合必是源于长久的相处。当谈及两人是怎么决定在一起时,洪亮老师略显羞涩:“她说我是她相亲对象里唯一一个没有劝她换工作的人,因为当时我觉得对方只要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做什么工作是没有必要考虑的。”正是这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筑牢了他们感情的基石。后来,张老师通过招聘,来到山师文学院做外国文学讲师。从此,两人便在山师携手同行,也为学生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最好的爱情,是你我平分秋色,而最好的默契,是讲授同样受学生们喜欢的课程。两位老师对于对方的学术地位都是满怀崇敬的,洪老师甚至表示,如果有一天家庭和事业不能兼顾,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照顾家庭,让张老师留在学术领域继续研究梵语。“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但洪亮和张雪杉在紧要关头,拒绝陷入这种麻木的境地,并在相伴而行的路途上不断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在人生的道路留下无怨无悔的足迹。“洪老师是以一颗赤诚之心在学术里行走的,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张老师风趣幽默,还会在上课时给我们唱梵语歌。”——洪老师和张老师的“迷弟迷妹”严于治学,一心为文摈杂念洪亮和张雪杉两位老师对待学术常以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著称。有一次张老师负责审阅学生作业,内容是摘抄外国文学作品,但很多同学只是用文字识别软件把找到的PDF转换成WORD格式,连起码的校对都没做,结果张老师一一找出了他们作业中因识别错误产生的错字、空格、奇怪符号等等。同学们感慨:“不愧和洪亮老师是一家的。”两位老师听闻此事笑言:“在要求严格这个风格上,我们很愿意被别人视为同类。”洪亮老师也表示自己任教的选修课上曾出现过五十多位同学同时不及格的“盛况”,并严正声明自己对本科学术论文的要求非常严格,“写本科论文的话最好祈祷不要被分给我指导。”洪老师如是说道。秉持“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的理念,两位老师一起追寻着学术上的精进而对物质层面都不曾刻意追求。在文学上,他们本科专业和文学完全没有关联,在专业课之余如此博览群书,顶着巨大学业压力的同时也会迎接到周围同学不解的目光。面对这样孤军奋战的境地,两位老师依然坚守本心,跋涉过重重困难而最终成功攀向目标,这来之不易的结果也成就了他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风格。严谨与严格,来自他们对文学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始终如一的爱与追求,他们同时也希望,那些即将面临考研的学子们能用属于自己的奋斗方式找到愿意用一生去追寻的美好,能在心弦紧绷之际寻得一片真心向往的青空,能从此一心一意、认真严肃,即使前路孤绝艰苦如凛冬寒夜,亦不放弃、不止步。纵棹文海,携手同行守星河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在这庞杂荒芜滚滚红尘中不知有多少个世界,这些世界无论以哪种方式相交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与命运的巧合,他们的相遇、相知、相伴,用洪亮老师的话说:“这都是有安排的。”如果说相逢是机缘,那么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就是两个人携手共书的温馨画卷。如果有同学两位老师的课都曾听过,也许会发现张雪杉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洪亮老师的风格有些相似。张老师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力求提升自己,既有此目标,自然不必舍近求远,去洪老师的课上旁听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她一点点吸取经验、总结方法,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讲解,于是有了风格上的相似。同时在课下,两位老师也会相互讨论彼此的备课,文学上的思想碰撞自然更不会少,思绪的火花时不时辉耀在二人侃侃而谈之间。不似治学上的严肃,他们的日常是像一杯入口回甘的清茶,平淡自然如这句诗,“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流水,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看似直白寡淡,实则潜藏着纯粹而又默契的深沉和真挚。也曾饱受怀疑身浸书海不忘本心,也曾朝乾夕惕默默沉淀一鸣惊人。风雨无惧、他们不舍的是真正的梦想;历历春秋、他们不忘的是深深的敬畏。将最好的时间献给自己最爱的事业,是他们的追求,也是无数山师考研人的共同追求。流年似水,我们所有人都会随之离去,可是这承载着我们爱与梦想的地方,会永远留下属于每一个人的痕迹。当年路上的沟壑与荆棘已是过往,现在的行进正是意气昂扬,未来的道路虽不可能永远坦荡,但他们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星辰闪耀的地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前路漫漫,未来可期,你们,是否已备好行囊,准备前行!来源: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通讯社 / 采访:李伊宁 刘子龙 侯祺瑞 文字:杨惠喻 赵一涵 刘羽婷 编辑:崔瑞 责编:邬娜 刘冠宇 杨丽欣 朱世晨 审编:高伟 史家静 终审:刘阳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自古以来所有父母的心愿。我们希望孩子好好长大,但是孩子的成长更多是源于父母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孩子的未来,跟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都想不到一对下岗工人夫妇可以培养出一对博士生兄弟,哥哥叫李国平,弟弟叫李国安。其中哥哥李国平被保送北大物理学院,五年直博。而弟弟李国安则是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双胞胎家庭很多,但是可以同时培养出两个高学历的孩子确实少见。同样我们也好奇这对父母是怎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其实这两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并不优渥,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母亲也只是脚架厂的普通工人。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家庭造就了这两个孩子。孩子的成就离不开李爸爸的爱好,高中学历的李爸爸有着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爱读书。孩子小时候就常常把书籍当作礼物送给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依旧接受着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这对父母却深知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对李国安和李国平父母采访中,他们教育孩子的秘诀在于这3点父母的有效陪伴必不可少有研究指出:越是学龄前的儿童对父母的陪伴的需求就会越高,父母的陪伴使他们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对孩子的智力也有莫大的帮助,也会更加聪明。6岁之前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父母作为孩子接触社会前最大依赖,拥有足够陪伴的孩子就会表现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自信的孩子在任何事情都会更加坚定,也不会盲目的去做任何事情,在他们的认知里,对事物的判断力大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所以父母的陪伴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至关重要。这对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拥有着很多来自于父母的陪伴。李爸爸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孩子小时候就常常陪伴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等。而李妈妈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也会抽出空闲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接送孩子上学,晚上陪着孩子学习,等孩子忙完了再去忙自己的事情。虽然是普通的家庭,但是父母都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给了足够的关爱。创造读书氛围很重要爱读书是个很好的习惯,李爸爸很清楚这一点,李爸爸也受益于这个习惯。所以在双胞胎的成长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李爸爸常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允许被任何事情打扰,在父亲这种熏陶下两个兄弟适应了这种学习氛围,在长大后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在学习上给她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氛围从未在意过,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试想一下,假如你在学习的时候,有人在你周围大吵大闹,你会不会安心得学习,毋庸置疑你肯定是不会的。同理推到孩子身上,自制力并没有那么强的孩子,更加会受到影响。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爸爸妈妈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读完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想法和感受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教会孩子建立目标每个人小时候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将来想干什么”那时候的回答都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科学家、宇航员、演员、作家、老师、医生等等。到最后很少有人实现自己年幼时的梦想。导致我们不能实现梦想的原因有很多,现实生活因素还有个人因素,没有目标计划的前进,每一步没有规划,没有头绪这才会是失败的真正原因。李爸爸年轻的时候是个很有志向的人,有一个考军校的理想,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不得已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这段经历坚定了教育孩子的信念,教导双胞胎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再不断地向大目标前进,这样孩子一直都会有坚定的目标陪伴着成长的道路,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李爸爸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是无形中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才有了如今的博士儿子。也让家长们看到了从小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有多么重要。根据蒙特梭利发现的儿童敏感期得知: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是3-6岁。孩子对故事以及图片最为敏感,因此,用绘本来教育是最适合的。我家孩子在3岁多就看了很多的绘本,每套都是精挑细选,其中他非常喜欢的一套叫做《我要做个好孩子》。全书共有12册,适合3-6岁的孩子,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整套书读下来,我发现孩子很自然地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根本不用我反复唠叨,省了不少心。这套绘本内容涵盖了孩子必备的12个习惯、行为养成主题,包括:要认真学习、注意身体健康、学会道歉、学会感恩、自我保护培养、要听父母的话、要热爱家庭、学会知错就改等。而且12册仅售59.8元,平均下来一本书的价格还不到5块钱,给孩子买玩具都不止这些。既能教育孩子又能促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从航站楼的A点到B点,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讲,执行起来却比马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加困难。“没有隔离的车道,预判周围来往行人行进的线路以及可能的动作……这些都是机器人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全思博介绍。今年,80后博士全思博与李振在疫情期间做出了一个“出格”的举措,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带领团队一起创业。“希望在两到三年内,公司能够有正向的收益。”李振说,公司的长远目标则是突破更多核心技术,让机器人可以为更多场景带来真正的价值。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李振和全思博带领着研发团队刚刚迁到这里,办公室内的各种机器人略显凌乱地摆放在一侧。而团队的技术人员则忙碌着对机器人进行着调试。今年2月份,李振作为创始人成立了广州哨马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而后他又邀请了同门师兄全思博一同加入创业。两位博士“强强联合”在前不久结束的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博士博士后创新赛决赛上,李振和全思博带着自己的机器人项目亮相,并获得了优胜奖。今年32岁的李振两年前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在一家企业的事业部负责研发工作。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年初疫情波及,李振及所在部门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不甘心自己和团队的成果付之东流,最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曾经事业部的研发班底为基础,拉起了一个12人的团队,开始了创业征程。没过多久,李振在研发上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在学校做博后研究工作的同门师兄全思博,在一来二去的技术讨论中,两人一拍即合,李振成功说服师兄出站后加入自己的队伍。谈到自己的经历和创业选择,全思博介绍,大学毕业后的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并赴美深造。“原本是理科专业,但后来发现比起抽象的理科理论研究,我更喜欢也更适合从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科行业。”全思博毅然退学并转向了彼时刚刚兴起的机器视觉领域。工作几年后,面对这个国内新兴而又充满机遇的行业,他第一次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继而申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技术创业与创新硕士专业进行相关知识储备。然而全思博毕业后,创业时机却并未成熟,机缘巧合下他与后来的博士生导师有项目上的合作,在工作中时常会有技术性的问题请教,便又辞职再次回到了学校。“视觉+机器人”大有可为全思博和李振在学校时都是围绕“视觉”+“机器人”开展研究,彼此又有着“互补”的技术特点。那“视觉”+“机器人”最终能够做些什么?李振曾经工作过的公司里的安防监控系统给了他们启示。尽管创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利用此前积累的资源以及与合伙人共同的开拓,团队已经完成了多个项目的机器人研发工作。李振告诉记者,以复杂场景下人员和物品的清点统计需求为例,机器人通过人脸和物品识别技术,就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实时判别人员和物品状态,完成曾经繁复的人工统计工作,而结果也可以直接传送到云端的记录系统,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机器人三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次清点工作。”“机器人还可以流动测温。”李振介绍:“在疫情期间,根据要求,机器人还加入了红外感知功能,在进行清点的同时,还能够实时对体温进行测量,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此外,如能自主开关机柜门的智慧运营巡检机器人,运维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及时发现故障,结合5G和AR等技术后,还可以利用机器人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物理操作。而在未来如何能够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方案,完成机器人在复杂动态大场景下的语义识别、定位导航和智能避障,是公司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今在机场局部区域试用的一个机器人,完成两点之间自主移动,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一目标打下的基础。”全思博介绍,当机器人在商场、交通枢纽等环境复杂的超大动态场景下能够理解环境,与人类有机和谐相处,智能地完成导航和避障后,再面对办公室和家庭等环境时,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了。“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用高成本方案部分实现类似目标,可是由于成本和复杂度,在类似场景下很难实用化落地应用。” 全思博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原型的虚拟仿真测试,未来有希望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从技术出发再回到技术“从技术到项目,再到产品和服务,最后再回归到技术上,形成一个闭环。”全思博向记者介绍了创业理念,他们并不想只做技术的提供方,而是想进入到市场中接受市场考验。而通过积累的共性技术,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形成各有侧重的产品和服务,乃至孵化出相应的子公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技术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再反过来推动技术的提升。谈起创业感受,全思博说:“做一个纯粹的研发人员与领导一个创业公司还是有很大不同,在高校或者是公司研发部门时,市场、资金等通常都是不用过多考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而作为一个创业者,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每一个决策都决定着公司的未来存亡,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尽管现在大家都在贴钱创业,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公司能够自我造血,得到市场认可,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实现最初的目标。”而旁边的李振则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创业感觉,“更有干劲了。”创新创业也要“沉下去”像李振和全思博这样的创业青年,能够有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技术研究,也有能够让企业活下去的“落地项目”,这得到了前去考察的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肖飞的认可。他告诉记者,其实不乏有一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想法总有些“飘忽”,始终落不到实处,这种创业公司大多也多以失败告终。“有情怀,有梦想,是创业公司能够成长的基础,而能落地,看实际,则是创业公司能够存活下去的条件。”肖飞说,李振和全思博在实现机器人梦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要“吃饭”的问题,想法挺切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机会成功的。肖飞表示,创业的年轻人要能够多“沉下去”一点,切实地去解决让企业活下去的问题,如果连这个生存条件都没有办法满足,很难说再去追求梦想了。来源: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原文以 What not to do in graate school 为标题发布在《自然》期刊原文作者:Buddini Karawdeniya读博路上,过来人的6条血泪教训。我的博士项目是在在南金斯敦罗德岛大学Dwyer实验室研究分析传感器,在这期间我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些成为了宝贵的经验。若你是在读或即将入学的研究生,这里有6条博士避坑建议。1. 切莫与他人比较我遇到许多科研人员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备感压力和失望。但事实上,每个研究领域,每个博士项目,每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领域可能数十年才会有值得发表的突破性发现;而有的领域发表论文则会相对容易。读博第三年,我开始担心,自己似乎要花费比其他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研究项目并发表论文。我的确花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才完成博士项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一项重点项目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另外几个项目也产出了十来篇论文和两项专利。不要事事与周围人比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错误中成长,提高学习工作效率。2. 切莫盲目相信你的数据博士期间我学会了质疑自己的数据。面对数据的时候想想哪个环节可能出错——尤其是哪里看着奇怪或者异常的时候。我曾经设计过一款用激光检测微量化学物质的传感器。有一天,实验信号看起来非常棒:激光功率一直上调至最高而不是我平时惯用的设置,而且激光功率越高,信号强度越大。虽然这个结果看起来非常好,但最终结果却证明设备显著高估了传感性能,因此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随时注意样品污染、标注错误或仪器校准错误等问题。不要盲目相信数据,即便它们是你亲自做实验获得的。3. 切莫独自苦恼读博并非易事。失败更是家常便饭。遇到问题不要独自苦恼,向经验更丰富的人,比如高资历同事、博士后或者导师寻求帮助和建议。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一次,我更换了一种自然多糖的供应商,结果却和预期的不一样。经过几天反复实验,我非常困惑:明明是同一种多糖,为什么信号不同呢?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咨询导师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种我未曾想到的技术,帮助我发现了信号不一致背后的多糖成分的差异。4. 切莫沉迷工作我们都对最新的实验数据充满期待,因此常常会连续熬夜或周末加班就为获得完整结果。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同事尝试了各种工具方法,却仍无法确定我们的纳米传感器是否正常运作。绝望中,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进行了休息调整。休息有助于整理思路:短暂休息之后,我们重新恢复了精力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容易造成思维局限和精力耗竭。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休息调整,然后重新开始。5. 切莫随意乱丢研究记录像大多数研究生一样,我用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进程和结果。这种方法适合短期工作,但并不适合庞大的博士项目(特别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研究内容时)。保存好清楚的实验记录,利用Excel表格和Word文档定期更新实验日志。建一个详细的附录,加上链接,链接到相应的文件夹——待发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图片。当我博士毕业时,我一共写完了19本实验室笔记本,如果没有Excel表格、附录和索引,我肯定会迷失在茫茫数据中。从项目一开始就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免得到头来大海捞针。6. 切莫执着于一次失败放弃一个自己长期为之努力的实验或理论很痛苦,但知道何时该改变方向对于博士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项目并未成功,当时我已经辛辛苦苦做了18个月,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失望。但后来和我的导师进行沟通后,我转而开始另一个项目。学会如何“缩短失败周期”,才能将时间投入到有望带来巨大成功的项目上。学会快速调整的我最终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也获得了多个研究奖项和奖学金。Naturedoi: 10.1038/d41586-019-02255-7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不好的家庭里,那么给他/她带来的伤害,是一生都难以弥合的。在科技发达的美国,远离城市的某一间废料场旁,就生活着这样一个家庭。塔拉.韦斯特弗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她是一个在大山中生活了17年的女孩,塔拉的童年充满了黑暗和伤痛。爱,在她的家里是不存在的。而虐待、忽视、羞辱、伤害则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塔拉的父亲是一位摩门门徒,摩门教的原教旨主义让父亲不相信政府的教育、医疗等所有的公共服务,只相信自然和上帝的赐予,相信生存的一切问题都要靠个人解决。于是,他带领妻子和五个孩子,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父系氏族部落”,过着一种近乎原始人一般的生活。在21世纪的美国还有这样的角落、还有这样的家庭。不知道在全球化研究者的视野里,这样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一个家庭7个孩子,为什么2个是博士,4个活在大山?五个孩子先后被训令不能上学,生病或者发生意外不能求助医院,要随时为世界末日的到来做准备。在这样的训令下,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身上都发生了太多让人不忍直视,甚至有些令人发指的故事:严重车祸、重度烧伤、被废品切割机伤害、家庭暴力虐待等等。神奇的是,居然所有人都挺过了自己的灾难。多年后,七个孩子被分成了两半:两个孩子获得博士学位,另外四个和父母,没有高中文凭,留在大山里。第一位离开家的是三哥泰勒,泰勒从小沉默寡言,喜欢听音乐,是家中异类。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大山,选择了读书。也是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孩子,更是塔拉的明灯。第二个离开家的就是塔拉,这位垃圾堆生活的女孩17岁之前没有进过学校,却成为了剑桥博士,她是“教育奇迹”。塔拉是那个“原罪”家庭里最小的孩子,独自挺过了炼狱生活,并且在哥哥的鼓励下走出了大山,借助外面世界的风煽动自己的翅膀,越飞越高。其中留在大山里的四个孩子,是塔拉的大哥、暴力狂二哥肖恩以及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四人依然和父母生活在黑暗的废料场里。没有任何文凭,没有教育知识。七个人被“教育两个大字划分得死死地,泰勒和塔拉一致认为教育令他们重生。17岁的她平生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22岁获文学学士学位,23岁获哲学硕士学位,28岁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32岁出版个人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33岁成为《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翻开塔拉的自传,第一页就是“献给泰勒”,《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既是她的自传,又是送给哥哥的礼物,更是令所有人幡然醒悟的药剂。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的“自我”,从萌芽、蒙昧,到成型、清晰,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小路,觉醒过程也充满了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再认识,对家庭这种伦理关系的审视,以及对生命和信仰的新认知。如果人间真的有地狱,或许它就是塔拉在书中描述。肖恩被烧成火人,父亲也让他回家自己处理,自己因被肖恩伤害而尖叫,母亲依旧在厨房忙碌的那些时刻。读塔拉的书,经常会让人不寒而栗,也会忍不住想要,人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伤痛?人承受恐惧和伤害的极限在哪里?人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坚韧?父母的冷漠给人的深渊到底有多深?人自欺欺人的能力有多强?到底有没有上帝?如果有,他在哪儿?靠什么体现对忠于他的弱者的爱?到底什么才是人真正的原罪?该怎么认识来自父母和家庭的爱和伤害?有多少人会以爱之名对最亲近的人实施最暴力的伤害?尽管如此,塔拉在书中几乎没有展现恨意,这也是这本书最让人感动,也最让人震撼之处。她靠着直觉和天分,靠着自我教育,靠着哥哥泰勒给予的来自音乐和阅读的点滴温暖和光芒,靠着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汇聚起来的强悍力量,抵制住了恨和抱怨的诱惑,慢慢朝着相信、善意、松弛和爱的方向努力。我认为书中最有力量的是塔拉的老师对她说道: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从地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一即便是就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 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获益最大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是否该臣服于命运。家庭、信仰对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却又是多么的可怕。极端宗教以及原始自然信仰,曲解和片面地理解他们对人类的伤害是多么的大。像塔拉说的,从睁开眼睛,我以为这个世界本是黑色。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懂得教育是多么的强大,教育可以救赎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重生。生活向来不公,但是我们都有选择改变的权利。推荐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片面地去气愤,要去理解所有字面背后的含义,你可以找到另一个自己。仅仅39元,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愿每个人都能勇敢地飞往自己信仰的那座大山。点击下方链接
高情商与高智商的对决结果总让人意想不到,近日有“科研小天才”的硕士导师陆某与“高情商”的女博士李某的新闻可谓是让观众安心的当一位吃瓜群众,而且这爆料更猛,让人大跌眼镜,让人看后直说“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更有网友说:“爱我不要送我包包,送我五篇SCI论文”!陆导师可谓是“高智商”的代表,32岁,已经是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并且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而且还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者,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可算上青年才俊,一表人才,前途无量,不出意外的话,他是国家重点计划培养人才,令人羡慕!陆硕导事业与家庭双收,家中有娇妻,生活很幸福,可在陆硕导遇上女博士李某了,可谓是“一见钟情”、“英雄难过美人关”,被女博士李某“高情商”、“素颜下的美丽”所迷倒,完全拜倒了李女博士的石榴裙下,短暂的相处,已经让陆硕导师再次点燃爱情的热情,从此与全世界为敌又如何,便抛妻离子,只为追素颜清淡的李博士!爱情,是让人失去理智的,也是让人很容易发狂,陆硕导为了追李博士,真的是倾尽所有,你要钱我给钱,你要车我送车,你要房,我送房,什么?想在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好,论文还不是我陆某人最强强项,信手拈来,送你5篇SCI论文,并且其中一篇还登上 nature communication ,能等上这论刊可真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啊,很多国内硕士生甚至教授也没能力写出一篇能让这家杂志看上的,可以说有一篇论文登上这家期刊,评个副教授不成问题,可陆硕导便随手就来送李博士,可谓“爱的够深啊”,从这也说明了陆硕导确是很有才华!可幸福来得太突然,也会去的太决然,陆硕导在朋友圈竟发现李博士除了自己是她的男朋友外,还有3个人也是她的男朋友,其中两个分别是副院长学生、院长学生,都是博士生,并且还有一个路人,我想这位路人的身份肯定不简单吧,自己竟然是“小四”,这个结果是陆硕导万万想不到的,这故事情节可比电影还烧脑,陆硕导一气之下吃30片安定药殉情,但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而李博士一女谈四友的新闻在媒体上爆料出来,瞬间上了热搜,让网友热议啊!不过,在这里李博士足以展现出自己的“高情商”了,能同时玩转2个博士+1个硕导+1个路人,可谓“博士界的妲己”啊! 这位李博士在211大学延边大学读的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的硕士,在复旦大学读的博士,可谓是“学霸级别”吧,前途无量啊,可一经陆硕导爆料,李博士是不是学霸咱们另说,但她真的能“审时度势”,情商高啊,能利用陆硕导发5篇SCI论文在国际上成名,利用博士男友办理出国手续、利用博士研究生男友写毕业论文,不由让人怀疑她是如何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的,从复旦大学博士生毕业的!现在复旦大学已经介入,会核实论文的真假,也会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对任何师德失范、学术不规范的行为,将一查到底,相信不久会给大家一个说法!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点:(1)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高,像陆硕导本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在科研方面又具有才华,可情商真的太低了,被一女博士玩玩的团团转,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李博士别有用心么?(2)陆硕导确实有才华,竟然为了得到李博士的爱,拱手相让5篇SCI论文,真是大度,但这是对学术的不尊重!对复旦大学医学院女博士劈腿四男,陆硕导送5篇SCI论文,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