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已经在同济大学作为博士毕业的蔡雪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拿到博士国家奖学金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不仅如此,他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更是对这九年学习生涯交上的最好的一份答卷。蔡雪松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博士国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课题主要参与人三篇一作IEEE Transactions多个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PIMRIC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评审技术委员会成员这九年,学霸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呢?“学霸也有学渣的往事”本科时,蔡雪松的“学习觉悟”并不高,但是凭借期末考前一星期的突击竟然也能拿到一个差强人意的成绩,并且还获得了同济大学的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这让他稍稍有些膨胀。大二时重新分配寝室,辅导员希望蔡雪松能给其他三个学习不好的室友当个榜样。但让蔡雪松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和室友们一起走进了“远古的守护”(一款经典多人实时对战游戏)的殿堂,开始了暗无天日的英雄之路。沉迷游戏的恶果可想而知,期末不出意料的挂科让蔡雪松心情十分低落,他决心反思,开始改变,大二下学期便节制游戏时间,认真对待学习。但即使是这样,到了大四保研的时候,蔡雪松的名次还是差了不少。看着身边都在为毕业奔波的同学,他既迷茫又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带着一腔孤勇,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2013年,蔡雪松作为硕士研究生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科学技术系录取,研究方向为无线信道建模。他坦言,考研的经历对他意义非浅,这其中他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有时候,学渣的翻身往往只需要这两个字。“突然的开窍其实在于厚积薄发”研究生入学之后,蔡雪松决定颠覆自己本科期间碌碌无为的状态,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搞科研的同时,他认为自己在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些匮乏,于是一边认真上课,一边自己“啃”相关的专业教科书,并联系科研中的具体问题加以思考。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锻炼。蔡雪松常常在夜里也难以停止对学习和科研中出现的疑惑的思考,整个寒假,他都在学习和消化项目所涉及代码的基本原理,剖析程序的每个细节并尝试自己去实现它们的功能。蔡雪松说:“研一下学期返校以后,我感觉就像开窍了一样,很多问题都能看得很透彻了。”坐蔡雪松旁边的同学也曾经跟他开玩笑说:“你过了个年怎么什么都会了?”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会了,也并非寒假的一朝一夕就能开窍。蔡雪松自己也明白,这样的“开窍”在于自己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而且更需要日后更加长久的坚持。此后,蔡雪松开始主导一些项目,比如研究高铁和地铁的信道。为了避开早高峰人群,蔡雪松和团队成员们天还没亮就要赶到地铁站开始进行测量,两个小时的测量结束之后才和上班的人群一起吃早饭。可贵的科研精神与这些得之不易的数据最终帮助蔡雪松在研究生一年级就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文章和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文章。优秀的科研成绩也使蔡雪松成功开始了硕博连读的生涯,期间他多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宣讲,并在2015年对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2016年,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博士生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优秀学生等荣誉。“你所付出的 终将不会把你遗忘”再一次临近毕业,蔡雪松觉得与本科和硕士时不同的是,自己已经有了很扎实的素养去进入一个大型科技企业,于是他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多家公司的面试邀约和offer。尽管同时拿到了令人艳羡的华为、中兴双offer,但是回忆起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蔡雪松自己明白。在中兴蓝剑终极面试之前,蔡雪松经历了四场和专家的“对峙”,每场持续一到两个小时。时间不短,问题的密度也很大,面对技术专家不断的质疑与拷问,不仅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更加需要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学术素养,才能够“滔滔不绝,舌战群儒”。值得一提的是,中兴的“蓝剑计划”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在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半年的访问学习和多次的学术会议参与经验使得蔡雪松轻松应对了英语水平的评估环节。“你看,所有那些你在寂寞、无聊、枯燥中的默默坚持、在深夜中敲击的代码和文章、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忧郁,它们都没有忘记你。”蔡雪松在自述中这样说道。漫长的九年学术生涯锻造了这样一个青年——他懂得坚持,也懂得付出是回报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但是,历尽艰辛,归来仍是少年,他还是满含着少年的那份执着与果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不会被辜负。最后,在和导师沟通并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之后,蔡雪松认为自己对科研的付出和热爱不应该停止,于是放弃了华为和中兴的高薪offer,选择去往国外,进入丹麦奥尔堡大学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科研带给我的满足感令我向往。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每个人或许都是平庸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是闪光的。”蔡雪松如是说。没错,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的选择必须对自己负责。从蔡雪松自己说的“学庸”,到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成熟坚定的人,他的经历正能够告诉我们,“你所付出的,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报答你。”作者:魔都码农那些事留言 点赞 关注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今天,小西收到一份百家网友的信息:小西,您好!我今年29岁,男生,硕士毕业,去高职院校当老师和同济大学读博士我应该怎么选,比较纠结?由于小时候上学迟加之大学修了一年学,导致我现在年龄相对身边的人有点偏大,29岁今年才硕士毕业(全制),没有女朋友,去高职院校当老师(有编制)还是去同济大学读博士(联系好的),比较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希望您能够给点建议,万分感谢。小西简单的汇总下,其实是一个问题:29岁硕士毕业,去高职做教师或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小西的观点比较直接,同济大学读博更有利于你个人的发展。若是你说的某个省级示范中学或某个偏远区域的二本、三本院校,也许我还建议你考虑下家庭因素、学科类型、职业规划等因素,但是高职院校真的不太推荐。以小西接触的几个高职院校的老师来说,收入和福利还可以,但是不太稳定,和每年招生的生源紧密相关。同济大学近几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错,不过彼此间差异极大,真的"饱的饱死、饿的饿死"。不知道你说的编制是"校聘"还是事业单位编制,就小西知道的情况,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编非常严重,基本都在排队(还不算关系户的"插队"),基本都是"校聘"。不晓得你和该高职院校如何谈的,或者是高职院校所在地方较为偏僻空缺。高职院校做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科研压力,受限于平台和硕士学历,想做点课题也比较难。因此,基本上就没有课题方面的硬性要求,论文要求比较低,普通中文期刊即可,自己出点版面费。平时最大的工作就是教学,小西熟悉的几个老师一周约有18-20节,或者还是某个班级的班导师。有时候最大的压力是招生,会给每个老师分配指标,国家示范高职招生压力会小不少。高职院校真不是小西故意贬低高职院校,但里面不少老师都在通过考研、考博跳出来,如去年就有2个高职院校的老师脱产来我们这里读博。常听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能去本科尽量去本科,或者不错的中学也可以"。从之前部分高职院校合并、倒闭等过程来看,有正式编制的会有Z府进行安置,没有编制的"校聘"教职就比较倒霉。就小西看到的情况,已有不少发展较好的高职招聘教师要求是博士,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5月30日新发布的招聘公告中就明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类似的高职院校甚至高薪聘请部分60-65岁的退休高校副教授、教授,提升整体教职的博士和高级职称占比。若是今年,你以硕士学历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想读在职博士非常难,而攻读全日制博士就得面临高龄、论文发表超过5年、是否脱产等艰难选择,也就是说这个时间点进高职可能会有点"小尴尬"。博士研究生为何说去同济大学读博更合适29岁的你?作为博士"前辈"和大学老师,小西建议你去攻读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国内985高校博士指标缩减,部分导师每年仅0.5个招生指标,导致导师在选择学生上非常谨慎。结合你提供的信息来看,已和同济大学某位导师联系好,说明你硕士阶段科研成果十分不错,具有较高的科研潜力和能力。除非是你已对学术厌烦,不想一生做这件事,否则为何不选择继续在某个研究方向证明自己。你的疑惑可能还有点是29岁读博会不会太晚?之前小西一个篇文章就重点解答了29岁是否可以值得攻读博士学位,答案是肯定值得。博士学制是4年,2/3博士生延期毕业可能是你心理压力较大的因素,毕竟大部分院校引进人才时有个35周岁的限制,但是你肯定没关注到"针对部分优秀博士,可适当放开年龄至38周岁"。在同济大学跟着一个不错的导师做课题,相信你有4年顺利毕业的自信和能力,33岁的同济大学博士求职还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若是你的本科院校层次更高些,竞争力就更大。留学深造其实,读博阶段和导师沟通好,在博士一年级阶段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海外名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同济2018年的博士研究生公派留学推荐指标是160名,可在国外学校注册,同时获得中外双方学位。这样就更加具有竞争力。最后,单身没有成家,没有家庭和爱情的压力。家庭条件还行,不用等着你毕业工作养家的话,读博期间的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和导师补贴养足够自己支出,导师要是大方些,还能有不小的结余。为何不为自己的未来搏一搏呢?在小西看来,起码不用像进入高职一样,直接看到20年的自己,没有盼头的生活很难有滋味。而且,之前和你情况类似的不少博士已经见证了"选择读博"的正确性,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近日,90后学者群体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前日,我们报道了1994年出生,26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女博士李晟曼毕业即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勘误:目前李晟曼为副教授,还不是博士生导师),小编发现,除李晟曼外,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少还有3名90后学者获聘副教授,还有人已获聘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分别是:李 东:199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梓维: 1990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喻楚英: 1990年生,副教授李晟曼,女,出生于1994年,工学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1990年出生,教授,博导一作发37分顶刊,李东:我不是学霸而是苦行僧2018年3月,28岁的李东在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李东的老家在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父母一直在家务农。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今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李东的导师张增星研究员归国加入同济大学,组建团队进行二维材料的研究。大二时的李东,作为团队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开始涉足凝聚态的基础和实验研究,由此对物理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攻读博士的第一个学年,李东便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时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李东,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张增星教授,2018年1月毕业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包括材料生长动力学、材料内部载流子动力学、纳米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制备、物性及应用研究。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时IF=37.49)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入职湖南大学后,李东加入了由省政协委员潘安练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方面的研究。对于外界给予的“学霸教授”称号,李东并不认同:“我在初中阶段就不是整天钻在学习里的那种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高中时,李东略微偏科,喜欢钻研数学题,文史类的内容也记不太牢;喜欢打篮球,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约着打游戏;在课堂上,他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最好不要点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师面前求表现。”“我的父母一直认为我考上大学就行,从小也没有人给我设立远大目标。在老师的眼里,我并非是一个特别有关注度的学生。正因如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东说,中学阶段的自己想法简单,对待学习认真,却从不在名次上较真,认为只要努力做好当下,就会取得相应的成绩。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让李东在2009年以镇安县第一中学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在同济大学物理系8年半的求学时光里,李东认为自己并非是聪明睿智的“学霸”,而是对待科研时喜欢钻牛角尖、甘于坐冷板凳的苦行僧。“一个样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几天,有时满心欢喜地拿着完成品去做测试,一不小心,静电就能送它回炉重塑。”李东笑着说,自己经常周末无休、日复一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实验失败了,就重新再做。而实验室仪器出现故障时,李东也会自己动手维修:“等待专业人员维修往往难解燃眉之急,自己学着维修,反而练就了实际操作能力。”“不同于其他高校,看中教师是否有在国外求学、研究的经历,湖南大学更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李东说,他对潘安练教授的科研团队和平台早已动心,潘教授对待科研和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他敬重,“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潜心在物理领域创造成果,回报社会。”1990年出生,副教授,博导平衡职业和生活,李梓维:“我是非典型科研人”李梓维1990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已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李梓维,2013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Prof. Zheyu Fang (方哲宇研究员)。2017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超材料中心访问学习,师从超构材料领域的专家,Prof. Shuang Zhang (张霜教授)。2020年8月,90后副教授李梓维已经在湖南大学任职满两年,他喜欢这个南方城市,经常在朋友圈为湖南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点赞。2018年博士毕业时,他已经收到了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和副教授岗位的橄榄枝,而他最终选择湖南大学副教授的职位,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90后教授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他身上具有一个科研人的重要特质。能坐冷板凳,面对一个个科研难题坚决不放弃。在校期间,在前沿交叉学科方面累计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多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或杂志封面。而另一方面,李梓维展现出一个十足“非典型科研人”的形象。他对社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不影响科研的情况下,他在上学期间担任了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挂职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区担任主任助理,又担任两个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梓维身边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惊叹于他涉足领域的庞杂,“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对事物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为他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打call。”班长李明亮说。然而李梓维却有这种能力,将24小时拆分成完全不同内容的若干份,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地穿梭。李梓维通常早晨7点多来到实验室,这时候他的同窗们往往还没有起床。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凌晨一二点结束工作,上午十点多继续开始科研是常态。然而李梓维在上午十点已经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科研之外的时间。“早上做科研对我而言更合适,因为这时候脑袋非常清醒,能够想清楚很多问题。”十点多离开实验室,与科研无关的事扑面而来。在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时,李梓维在拉赞助的过程中尝到了一次又一次吃闭门羹的苦涩。越是干到后面,有时候反而更像是一个人的战役。“一个课题想不出来合适的物理模型,白天冥思苦想,到了深夜即便是睡梦中大脑依旧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我曾经多次在梦里思考物理问题,第二天早上起来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可以像慢速摄像机一样观察梦境,然后起来用梦中想到的解决办法记笔记,就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记完之后再继续睡。”李梓维笑着说。“现在高校做科研还是以文章为主,属于花瓶上雕花,没有什么太实际应用的东西。但我要做的是应用型的,让科研创造出社会价值,这是我自己的大发展导向。”尊重基础科研的同时,李梓维更喜欢思考的是如何将产学研更为有机地融合,“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如何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点上,李梓维强烈认同。和李梓维交谈你会发现,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属于乐天派,天然地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个新的方向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战斗力。相比于固守于实验室做科研,他更喜欢用双脚丈量一个产业的深度。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还是学生期间,已经是两家科技公司的CEO。“很多人会觉得开公司多么了不起,其实特别简单,只要交很少的钱注册就可以了。”自谦地描述下,他却认为自己在创业这件事上学到的最多。“创业事实上要比科研难得多”,这是李梓维的切身体会。对于很多人而言,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毅力;相较而言,创业更多地依赖情怀和团队合作。然而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创业的李梓维并不这么认为,“做科研,你只要沟通好几个人,说服自己的导师,说服自己的课题组成员,投稿以后你要说服期刊的审稿人,这些人都在同一个领域,而且做科研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创业不同,创业你要说服很多人,合作人,投资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因此创业会让一个人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会遇到谁。”五四奖章颁奖典礼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合影面对不同领域的挑战,李梓维先前积累的所有经验都派上了用武之地。他因此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我比较善于思考问题,经历事情一段时间后,都要去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成长,在下一阶段我要有意去提升或者避开哪些事情。”在新一线城市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的热潮中,李梓维选择离开北上广,去往湖南大学任教。“留在北上广,我要和自己的导师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科研上,因为北上广竞争压力特别大,高校老师的成果如果做得不优秀,以后肯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去一个新一线城市,一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外的事,而且我可以去平衡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舒适的成长环境。”喻楚英:1990年出生,副教授姚喻楚英此外,2017年10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获聘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材料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新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1903年开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介绍,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5人,全职在岗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37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9%,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非常不错的文化类节目,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喜欢看,在现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多学知识,喜欢这些传统文化类节目。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很多选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譬如当年还只有16岁的武亦姝,以一名高一学生的身份夺得了第二季的冠军,当然现在已经考入了清华大学;雷海为,以一名外卖小哥的身份夺得了第三季的冠军,让人感叹知识跟职业无关。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第四季的冠军,她叫陈更。这位全程参与了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作为北大工科博士,最终在第四季的时候,勇夺诗词大会这类文科竞赛的冠军,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陈更也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这档项目而迅速走红,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第一、工科女博士印象很多人以为,精通古诗词的人应该都像王立群,蒙曼、康震、郦波、杨雨老师那样,都是学人文社科出身,然而,陈更却恰恰相反,她身上的标签是工科女博士。她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后来以优异成绩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智能机器人专业博士。古诗词貌似跟机器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却在陈更上得到了完美结合。当年学习工科,原因很实在,普通家庭出身,希望未来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学习古诗词,完全是自己内心喜爱,是打心里喜欢。所以,陈更从本科开始,就扎进了古诗词的海洋,试着做“诗一样的女生”。第二、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形象陈更,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喜欢穿淡雅的旗袍,扎着麻花辫,全身上下透着一股典雅的气质。而这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子,内心却非常坚韧。她是中国诗词大会上为数不多从第一季到第第四季全程参与的选手,而且前三季都遭遇了不同的失败,最后坚持到第四季,终于成功。陈更表示,如果中国诗词大会后续还有,她将一直参加。这是内心的一种坚韧和坚持,这也或许是古诗词给予了她最大的力量。陈更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后,名气大振,越来越大的人关注到了这位北京大学工科女博士。不过细心的网友也关心到陈更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她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已经很多年,陈更是2013年进入到北京大学开始直博,如今已经2020年了,一直也没听到她博士毕业的消息,难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时候,主持人董卿就关心过她这个问题,当时董卿试探着问她:“你现在还在北京大学念博士吗?”当陈更确认后,董卿又了一句:这个学业什么时候能结束?”可见大家还是比较关心陈更的博士毕业问题,陈更显然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说:“我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拿到学位毕业。”可见陈更其实自己内心也有点小着急的,毕竟读了6、7年了还没毕业,换谁都会着急。虽然陈更没说自己没有毕业的原因,很多网友猜测:一是北京大学博士要求确实很高;二是最近几年陈更经常参加各种文化类节目,占据了她很多学习时间,多少对博士研究会有一定影响。关于陈更是否毕业,我们目前没有确切消息,大家也只是猜测。但我们相信,以陈更的实力应该能够毕业,不至于被北京大学清退。陈更,武亦姝是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非常好的两个榜样。她们的共同点很多,高中都是学习理科,上大学后,陈更本科在同济大学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博士是智能机器人方向;武亦姝高中学的也是理科,进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理科实验班,未来很有可能学习理工科类专业。两人都是文理兼修的典型代表,她们用自己的榜样告诉大家,学习古诗词这些文科类知识并不会影响到学习理科,相反通过不断的研读古诗词类传统文化,反而提升了自己的整体素养,培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修养,陶冶了自己的情侣,整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校,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轻文现象,甚至还有人极端地认为“文科无用”,一味地抛弃文科,将所有心思全部用在了学习数理化上,这种现象是很让人担忧的。很多专家提出,过早地让一个孩子进入文科或理科专业化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很容易限制孩子未来的成长空间,容易出现发展瓶颈。现在很多大学都开始了通识教育,也就是说让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甚至艺术体育等,让所有的学生应该全面发展。所心,不管孩子未来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多读书,读中外经典书籍。多让孩子们阅读古诗词类等传统文化书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真正做到象陈更、武亦姝她们那样文理兼修。如果你也想你的孩子像陈更、武亦姝一样优秀,文理兼修,如果你也喜欢古诗词,强烈推荐购买中国诗词大会全套(第1到第3季)。这套书里既有像武亦姝这样优秀选手精彩表现,还有蒙曼老师等嘉宾的精彩点评,这对学习古诗词非常有帮助、相信读完之后,一定是收获多多,让孩子从此爱上古诗词。这套书也是董卿、蒙曼、王立群、郦波、康震等老师强烈推荐的一套经典书籍。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下面链接购买一套,全套5本书,平均每本书只要二十几元,非常划算。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孩子,放在书架上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不会过时,值得拥有。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读完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还不过瘾,想让孩子多读读唐诗宋词,也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中国诗词大会全套内容,另加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诗两本正版书籍。这两本唐诗宋词采用大字版,而且还有名家的录音,只要扫码就能听书,可看可听,非常方便。中国诗词大会全套(一、二、三季)再加一本唐诗和一本宋词,购买链接如下,年底团购价格非常超值。你们觉得陈更能否从北京大学顺利毕业?欢迎发表你们的看法
记录显示,二人谈到陆经纬的考博报名费、两篇论文未发表、陆琰君拖欠陆经纬工资等问题时发生争执,陆琰君提到“你这是污蔑老师”“你还想不想毕业了”。全文2034字,阅读约5分钟“我去跳楼了,学院章某某教授会找你谈的。”2018年12月13日中午12时58分,在电脑上敲下最后这句话,同济大学医学院2016级肿瘤学专业硕士生陆经纬从医学院辅楼5楼跳了下去。电脑另一端,是陆经纬的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陆琰君。事件发生时,她人在芬兰。1月7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由于陆琰君长期不在国内,校方已派工作人员前往芬兰进一步调查。01:37▲同济大学研究生疑因导师威胁坠亡 其父:孩子被要求住实验室1年多。新京报动新闻出品━━━━━坐在窗台上跳了下去记者获得的一份落款为“同济大学应急处置工作组”(下称“工作组”)的《关于医学院陆经纬事件的情况说明》显示,12月13日13时许,学校获悉有人从医学院辅楼坠楼,保卫处、校医院、120急救车及学校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确认坠楼学生为医学院2016级肿瘤学硕士生陆经纬。陆经纬的父亲陆详说,约一小时后,他和陆经纬的母亲孙梅(化名)接到同济大学老师电话,得知孩子在学校出事了,他们紧急赶到学校后才被告知,陆经纬跳楼了。“他们不让我们去看现场,说警方封锁了。”陆详说,下午四点多,得知儿子已经去世时,他的血压急剧攀升、心跳加速,被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抢救。当天下午,陆经纬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事发次日,陆经纬的舅舅孙斌(化名)在沪东高校派出所看到了陆经纬跳楼过程的监控视频。“我就看见他从实验室的电脑房走出来,拐过一个直角,开了窗户,爬上去,坐上窗台跳了下去。” 1月6日,孙斌告诉新京报记者,“看不出他有丝毫犹豫。”孙斌还在派出所见到了陆经纬与陆琰君的微信聊天记录。记录显示,二人谈到陆经纬的考博报名费、两篇论文未发表、陆琰君拖欠陆经纬工资等问题时发生争执,陆琰君提到“你这是污蔑老师”“你还想不想毕业了”。“最后一条消息发出是(2018年12月13日)12时58分,在这前面是他老师在说话。我儿子说我们说的这些电脑上都有记录的吧,老师回答说是的,他说我就去跳楼了。”陆经纬的母亲孙梅说。据家属了解,陆经纬当天中午还在实验室订了外卖。他们因此推测,陆经纬之前本没想跳楼。▲2019年1月7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医学院辅楼5层的陆琰君实验室。2018年12月13日,陆经纬从这间实验室的窗台上坠楼。新京报记者 向凯 摄━━━━━曾在实验室住了近一年1994年出生的陆经纬从小在浦东新区周浦镇长大,事发时已是身高超过190厘米、体重200多斤的大小伙子。他自小生活的老房子里,现在还住着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走进房间,他的本科毕业学士服遗像摆在桌上,从孩童到少年的照片一张张铺开。▲2019年1月6日,上海浦东周浦镇陆家,陆经纬遗像。据陆经纬家人介绍,2015年5月,还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读大三的陆经纬,给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陆琰君发了邮件,提出想参观后者的实验室,并在那里做毕业设计。家属提供的邮件显示,陆经纬曾表示,“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您那边直接升博。”陆琰君回复,“在我实验室,我会带着你,每一步都指导你,尤其是开始,会告诉你实验做什么,文献看什么,还会帮你分析每一次实验的结果,以及后面要做什么。你进入了状态之后,我们两个人是平等关系,一起分析结果,一起讨论下面应该怎么做……”邮件还提到,“我不想要(太)多学生,一年一个,一共2-3个,但是每个学生我都会倾注全部精力和他一起努力!”在陆经纬的家人看来,自从2015年7月开始在陆琰君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陆经纬就变得异常忙碌,“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很晚,回家来也很匆忙,吃完饭就走,到房间也是在翻译资料、看文献,很少跟我们交流。”陆详说,陆琰君长期在芬兰,通过微信、QQ等与陆经纬联系。孙梅说,2015年,陆经纬甚至在实验室住了将近一年。在家属提供的一份陆经纬、陆琰君聊天截图中,陆琰君写道:“你是否可以周一来晚上睡在实验室,周二回去,周三休息一天,周四来,晚上睡在实验室,周五回去……有床,被子可以买好一点的……我很心疼你每天花4小时在路上,当然这个事情最终由你决定,我会尊重你的决定的。”“有时连国庆、春节假期都要去实验室。”孙梅说。陆详称,陆经纬先是睡在实验室的沙发上,后来在陆琰君的建议下,在淘宝上买了一张行军床,就这样住了一年多,只是偶尔回家(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拿一些换洗的衣服。新京报记者在同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官网发现,同济大学曾于2016年12月14日修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定。规定显示,学校实验室应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组成学校实验室安全专家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全校各类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导。对于实验室是否可以居住,同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实验室不能住人。“我们定期检查的,实验室不可能住人的,怎么可能有人住在那儿?”对此,新京报记者通过邮件向陆琰君求证,截至发稿仍未获得任何回应。记者获得的陆经纬与其本科同学的聊天截图显示,2017年春节前的一周,他仍在实验室做实验。陆经纬称,“可能还要四五天”。陆详告诉记者,陆经纬平时都在做实验,耽误了正常上课。陆经纬与同实验室同学的聊天记录显示,陆经纬多次提及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如果课堂点名,希望同学通知他。1月7日下午,校方工作组对陆经纬家属表示,目前掌握的证据和资料有限,希望能找到更多事实证据,与家属共同做好善后工作。据了解,工作组目前已与家属会面数次商讨善后工作,并派人前往芬兰陆琰君处调查。新京报记者 向凯 见习记者 陈丽媛 编辑 滑璇 郭圆宇 校对 杨许丽值班编辑 吾彦祖 花木南 调查组进驻权健之后 | 两千人联欢会叫停,产品在多电商平台下架记者卧底揭医院洗涤厂乱象:带血床单、手术服混洗,用工业洗涤剂清洗医用布草给你半年工资,让你离开北上广深,你愿意吗?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
2020年2月29日下午14:00—18:00,同济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首批2名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通过在线视频形式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同济大学根据党中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有关精神,以及学校防疫工作的总体安排,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等工作,制订并于2020年2月公布了《同济大学关于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订2020年上半年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工作落实方案。各学院积极响应。海洋学院在制订了详尽工作预案的基础上,组织顺利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首批2名博士生视频答辩。2名博士生为地球物理学学科的杨靖康和张博,导师是海洋学院耿建华教授。杨靖康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孔隙弹性流体饱和介质AVAF正反演方法研究》;张博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基于逆散射理论的高效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视频答辩利用某视频平台进行。 与普通现场答辩不同的是, 答辩会的所有成员都地处不同。 答辩委员会成员共5人: 主席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曹宏教授担任,委员由浙江大学陈生昌教授、同济大学董良国教授、程玖兵教授和刘玉柱教授组成,王本锋研究员担任秘书。视频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首先答辩人汇报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然后答辩委员会专家进行提问,答辩人针对专家所提问题进行回答,2名答辩人汇报及答辩等过程共4个多小时。两名博士生完成汇报及回答提问环节后临时离开会议室,答辩委员会专家随后开展了热烈的线上讨论,在秘书的协助下,通过微信“群投票”小程序完成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经过表决,一致认为两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和答辩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视频答辩的公开、真实、完整、可记录,让视频答辩经得住检验,整个答辩过程及无记名投票表决都做了录制、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后续的学位申请材料提交也将采取线上方式提交。在严格执行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标准的前提下,海洋学院师生共克时艰,高质量地完成了学校首批博士学位论文视频答辩。同时为了做好视频答辩,校学位办老师前期经过反复调研、研究,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化答辩流程,为全校研究生视频答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学校首批视频答辩,海洋学院两名博士生的答辩公告在学院教工和研究生的微信群中公示后,引发学院导师和研究生广泛关注。除答辩专家、答辩人、导师外,旁听教师和研究生近20人,校学位办老师全程观摩和旁听了本次答辩。来源:同济大学部分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近日,“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90后”青年学者走到台前已不是个例,而李琳相对特殊的一点在于,其学习研究经历均在国内高校,并无海外留学经历。出生于1991年的李琳是在2019年7月起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她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此前于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李琳同在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万龙在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资料显示,万龙,男,1991年生,江西南昌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焊接与先进控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围绕智能重载机器人和有色金属搅拌摩擦焊方向,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SCI他引400余次,3篇论文为《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热点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编推荐亮点文章;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5项。他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龙江科技英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计划,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恰佩克杰出青年创业者奖等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评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和国家开发银行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响应党中央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号召,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机,发起成立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将技术积累进行产业化。和李琳一样,万龙也无海外留学经历。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获得了焊接技术与工程学士学位、金融学学士学位、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2019年6月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万龙今年9月初,《半月谈》曾报道了万龙的相关事迹。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希望把自己的创新经验、创业心得分享给更多学生,同时继续做科研,推动产学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稍早前,南京农业大学的“90后”女教授李姗也曾引发关注。她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18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方向包括不同植物激素互作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机制、植物激素调控水稻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营养元素(如氮、磷等)影响水稻生长素途径及体内稳态的机理等。李姗另外,在2018年3月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201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李东其余一些已为人熟知的“90后”高校教授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顾实和浙江大学杨树等人,他们均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延伸阅读90后博导不再新鲜:新生代勇立潮头90后,都当上博导了!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9月16日更新的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据官方简历介绍,李琳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90后青年学者走向学术前台的现象,已经不少见。即便是博导级别的,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了多位。但每一次都还是能够引发社会特别关注。毕竟,最大的90后,也要到明年才到而立之年。中国自古就有“出名要趁早”之说,互联网社会也普遍推崇年轻文化,但20多岁就能够在最讲究积淀和资历的学术领域脱颖而出,首先还是李琳们非凡努力的结果。诸如“别人家28岁”的钦羡眼光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付出和坚守。年轻人的冒头是必然的,但是,从来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年轻人更是如此。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各行各业开始涌出独当一面的年轻人,也证明一种时代的接力正在发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曾几何时,90后乃至80后,都被贴上了“不靠谱”甚至“垮掉一代”的标签,但今天,他们已经以实力证明,80后、90后同样不输于任何一代,他们也正在扛起国家和时代所寄予他们的责任和希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接纳,这个“新生代”逐步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心,也由此应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之后的00后、10后……时下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变革的时代,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一些基础学科领域,不管是商业还是学术,不管是机制改革还是潮流变迁,都为年轻人的“发光发热”提供了广阔天地,变革的推进也需要一代出色青年人担当大任。这是越来越多优秀青年人冒头的社会背景。具体到学术领域,国家人才培养体制的优化,也在进一步解除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机制束缚。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要求,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这些改革的实施,为突破人才培养和评价上的保守、偏见,提供了制度基础;反过来,90后博导现象也表明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的改革正在产生实效。青年强则国家强。年轻人能够冒头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社会。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杰出青年的勇立潮头中,在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不断接力中成为现实。90后当博导,属于他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来源:澎湃新闻
出类拔萃,成绩优异。学业成绩多次排名专业第一、年级第一,成功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顺利考上博士研究生。他刻苦勤学,在硕士期间共发表6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为CSCCI核心期刊。他积极向上,曾先后主持两项科研项目,在多项比赛中获得荣誉,他就是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吴宗伟。考博之路,尝尽酸甜苦辣吴宗伟现已考取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顺利被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成绩,而是三年默默努力下的厚积薄发。“我的考博之路可谓是尝尽了酸甜苦辣。”回忆起自己考博期间的经历,吴宗伟这样说道。备考的大多数时间吴宗伟都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内度过,夏季图书馆内闷热中夹杂着紧张感的气息令他记忆犹新。在备考期间,他既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又要承受论文一次次被拒稿所带来的失落情绪;既要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又难免会因实力超群的竞争对手而感到些许不安……他的考博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涅槃之路。可每当回忆起奋斗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吴宗伟说:“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考博是一场孤独的战役,但有了学校和师长的帮助,寂寞的路途上也不乏温暖与光明。“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恩师蒯正明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吴宗伟的导师蒯正明教授不厌其烦地指导他撰写学术论文。考博期间,学院的老师主动了解吴宗伟的备考情况、几位教授亲自为他写推荐信,这让吴宗伟倍受感动。为了让学生静心备考,学院在暑假期间专门开设自习室,还拨出一笔经费供考生打印考博复习资料。在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学校、师长的帮助下,吴宗伟以昂扬的斗志勇往直前,最终攀登高峰,成功考取了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考博之路实属艰难,虽说尝尽了苦辣酸甜,好在也赏遍了色彩斑斓。潜心研学,懂得甘于寂寞在硕士期间,吴宗伟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为CSSCI核心期刊。在这丰硕的成果背后,是长时间默默地探索与努力。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撰写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一篇学术论文从题目的拟定,到初稿的撰写,再到反复的修改,整个流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对此,吴宗伟说:“这无疑需要我们要有远离世俗喧嚣的心境,甘于坐冷板凳。”保持内心的平和是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关键的要求,就像蒯正明教授在指导吴宗伟时嘱咐的那样:“做科研一定要沉下心来,严谨、认真地对待你写的每一句话。”唯有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让人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和完善。在吴宗伟开始尝试撰写学术论文时,由于初入门,对文献检索以及写作的技巧没有太多了解,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但他总会记起导师对自己的叮嘱,使自己始终保持高度认真与严谨。后来,吴宗伟渐渐学会了一些写作技巧,他开始尝试申报科研项目。攻读硕士期间,吴宗伟先后主持两项科研项目,在团队内主要负责撰写学术论文以及组织协调工作。这一系列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之后的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帮助。不断探索带来了持续进步,尽管在昏暗的台灯下一遍又一遍修改论文已成为常态,偶尔会感到些许失落和疲惫,可吴宗伟从不觉得寂寞和枯燥,他总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甘于寂寞,潜心研学使吴宗伟能够得到优秀的学术成果,他的学术论文终于被录用、刊印在一本本学术期刊上,这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他钻研学术过程中专属的幸福。勇往直前,只为青春无悔卡莱尔说过,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这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吴宗伟就是这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着青春希望的人。他说:“我觉得,向上攀爬的路远比站在顶峰更让人激情澎湃,人生就是在经历未知中追寻精彩。”吴宗伟对生活总是饱含激情,极具进取心,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期间,吴宗伟曾荣获温州大学微党课大赛一等奖、温州大学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竞赛类荣誉。“我觉得作为学生,一定要肯学、勤学、善于总结经验。”当谈及自己在校期间所获的各类奖项,吴宗伟这样说道。荣誉于他而言是一种认可,但绝不是最终目标,唯有切实提升自身能力才是硬道理。因此,他从不为荣誉而赛——在这些比赛与活动中能够学习到什么,能够总结出什么经验,能让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才是他参与其中的目的与初衷。在求学的道路上,吴宗伟一直有明晰的方向:他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而做好思政课教师需要发展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吴宗伟始终坚持努力,不止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各类比赛和实践活动中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这都是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上好思政课不仅关系到信仰的传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个人梦想相遇国家梦想,我以为,人生胸襟,莫过于此。”吴宗伟如是说。志在山顶的人不会在乎山腰的风景。对吴宗伟来说,考博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还将继续提升自身实力,努力得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并将始终保持着青春激情,追寻美好未来。就像他写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那样:“希望大家都能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都能大声说出:‘青春无悔!’”来源: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整理:叶琳洁、杨佳伲责任编辑:魏亦萱 陆昀昀 审稿:唐子涵 伍益佳 终审:付志义
上周末,全国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341万大学生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争夺极其有限的研究生名额。与此同时,却有许多大学生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就读研究生,基本都是通过保研推免的方式。不过,还有一些人更厉害,可以直接跳过研究生读博士,也就是传说中的“直博”,只能从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济大学就有这样一位美女学霸,本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直接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她就是陈更。她的事情广为人知,还是和今年走红的武亦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理双修的美女学霸陈更与武亦姝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从小学习刻苦,出身书香门第,喜爱唐诗宋词等等。两人结缘也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那一年武亦姝夺冠,陈更遗憾败北。陈更的高考成绩是学校第一名,虽然沉迷于与诗词歌赋,但相对一般的家庭情况让她认清楚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真正立足。最终,她选择了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不过,在同济大学里,她仍然趁着一切能利用机会发展自己的爱好,活跃在各种文学类相关的活动之中。6年内8次登上综艺节目作为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霸,又多才多艺,陈更被直接免推进入到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虽说仍然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研究方向也非常专一,即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但能够进入国内最好的文学殿堂,也算是遂了自己的愿望。不过,自从2013年开始,陈更在6年内先后8次登上不同的综艺节目,获得了“诗词才女”的称号,也开始逐渐被人知晓,2017年还出版了自己的诗词赏析书,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炙手可热的“小明星”。但是,读博士6年却迟迟没能发表自己的博士论文,也成为了不少人对其质疑的焦点。一般来说,直博的学习时长大概是4到5年,即便是特殊专业,8年以内也要完成博士论文。但至今已经过了6年,除了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成就,陈更似乎没有达到自己研究专业博士应有的水准,不免让人担忧她的未来的读博之路。毕竟,同样是以诗词走红的武亦姝,如今在清华大学却异常低调,正在扎扎实实地走好自己大学的每一步。前不久,有一个网红留学生乔丽娅在湖北大学就读博士,正是因为上综艺节目走红,而后常常混迹于各类综艺节目,导致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最终被湖北大学清退,当时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后不久,武汉大学又清退了一大批留学生,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合格。何为直博?不少人对于直博的了解并不多,这种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限于非常小的范围之内。首先攻读的专业必须是国家重点学科,经过校内外推免,最终被大学录取。学习期间,并非不需要攻读硕士,仍然是需要先上硕士课程做硕士论文,如果硕士论文水平较高,则可以继续做博士学位论文,通过评审和答辩之后,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如果达不到则可以申请硕士学位。但是,有些大学在直博期间是不会颁发硕士学位的,仅颁发博士学位。对于陈更直博期间成为综艺宠儿,你怎么看?可以在评论中交流。
应该说,同在上海滩,同济大学在复旦和交大之下,这所大学是以土木工程见长的高校,其中和德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这所学校的德语也是不错的,南北大众每年都会组织骨干员工去这所大学脱产学德语。可见这所大学的德语真心是不错的,说实话,这所大学就是因为在上海,它的高招录取分数在很多省同样高的离谱,也就是说考上同样不简单,但这所学校有异常的低调,没有时间在网上与各学校分个你长我短的,那这所大学的就业咋样呢?我们以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为参考,帮大家分析一下。同济大学2017 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共计8135 人,截止2017 年11月30 日,2017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3%。其中,博士毕业生648 人,生就业率达到97.69%;硕士毕业生3492 人,就业率99.66%;本科毕业生3995 人,就业率98.70%。同济大学的本科生源地以华东地区为主,达到1717人,占到本科生总量的48.36%,再比较多的地区就是西南啦!超过500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硕士则更加明显,华东地区有1853人,占比53%;再比较多的就是华中地区,有642人考入同济大学。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统计8135名毕业生,他们的去向都是哪里呢?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实际上对于毕业生的选择一般就是升学或就业啦!升学就是看去哪继续深造,就业就是看找到啥样的金饭碗啦!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整体去向统计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毕业后的出路一般就是升学或就业,本科毕业生以升学为主,签约就业也不错。而硕士研究生则以就业为主,少量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博士毕业生和硕士基本类似,都是就业,只不过就业的单位性质差异比较大。我们先看一下同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情况,国内升学有1346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3.69%,有1453 人被国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录取,占升学去向毕业生总数的92.78%。留在本校读研的有1070人,占国内升学毕业生数的79.5%,看来大家还是很认可同济大学的。同济大学2017届录取到一流大学人数同济大学还有1090人登记出境,其中本科生有922人,出境学习的有1050人,另有40人为出境工作。出境人数最高的3个目的地国家是美国、德国和英国。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出国地点统计2017 届毕业生中,有530 人被世界排名前100 的高校(参照2017 QS 世界大学排名)录取。其中,有397 人被世界排名前50 的高校录取。其中包括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该校2017 届毕业去向为派遣、合同就业、定向委培的毕业生共计4872 名,占2017 届毕业生总数的59.89%。他们去向的单位性质主要是: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去向为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而博士毕业生则是去高校为主。同济大学2017 届毕业生赴2017 财富世界500 强单位就业的人数总计994 人,占2017 届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0.40%。录用毕业生人数超过20 人以上的用人单位(集团)共录用2017 届毕业生1258 人,占2017 届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5.82%。具体单位名单如下:可以看到,就业度比较集中的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或机构,这样看来,同济大学的学生都是高质量的就业,那他们毕业以后的薪酬大概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分享一下: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各学科平均薪酬通过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增长,薪酬总体也在增长,本科生薪酬较低,博士生薪酬不错。分学科中,本科生薪酬最高的是工学,硕士生中薪酬最高的是艺术学,博士生中薪酬最高的是理学。那我们也要看一下,同济大学这么多专业中,哪些专业就业率不高?给大家一个参考本科生:产品设计(90%)、动画(91.67%)、电子科学与技术(93.18%)、音乐表演(93.33%)、交通运输(94.29%)。有56个专业的就业率高达100%。硕士生:国际政治(87.5%)、软件工程(87.5%)。硕士生中,仅有11个学科的就业率不是100%。太恐怖了。博士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0%)、海洋科学(66.6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6.67%)、城市发展与管理(7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83.33%)、道路与铁道工程(83.33%)、凝聚态物理(85.71%)、建筑学(88.89%)、城市规划与设计(80%)。仅有14个专业的就业率未达到100%。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博士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相对较多,可能与博士生毕业时面临的选择比较多,或者学科比较冷有关系,但同济大学的就业率总体还是比较靓丽的。关于同济大学的就业,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