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何说去同济大学读博更合适29岁的你,而不是去高职院校任教?布朗森

为何说去同济大学读博更合适29岁的你,而不是去高职院校任教?

今天,小西收到一份百家网友的信息:小西,您好!我今年29岁,男生,硕士毕业,去高职院校当老师和同济大学读博士我应该怎么选,比较纠结?由于小时候上学迟加之大学修了一年学,导致我现在年龄相对身边的人有点偏大,29岁今年才硕士毕业(全制),没有女朋友,去高职院校当老师(有编制)还是去同济大学读博士(联系好的),比较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希望您能够给点建议,万分感谢。小西简单的汇总下,其实是一个问题:29岁硕士毕业,去高职做教师或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小西的观点比较直接,同济大学读博更有利于你个人的发展。若是你说的某个省级示范中学或某个偏远区域的二本、三本院校,也许我还建议你考虑下家庭因素、学科类型、职业规划等因素,但是高职院校真的不太推荐。以小西接触的几个高职院校的老师来说,收入和福利还可以,但是不太稳定,和每年招生的生源紧密相关。同济大学近几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错,不过彼此间差异极大,真的"饱的饱死、饿的饿死"。不知道你说的编制是"校聘"还是事业单位编制,就小西知道的情况,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编非常严重,基本都在排队(还不算关系户的"插队"),基本都是"校聘"。不晓得你和该高职院校如何谈的,或者是高职院校所在地方较为偏僻空缺。高职院校做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科研压力,受限于平台和硕士学历,想做点课题也比较难。因此,基本上就没有课题方面的硬性要求,论文要求比较低,普通中文期刊即可,自己出点版面费。平时最大的工作就是教学,小西熟悉的几个老师一周约有18-20节,或者还是某个班级的班导师。有时候最大的压力是招生,会给每个老师分配指标,国家示范高职招生压力会小不少。高职院校真不是小西故意贬低高职院校,但里面不少老师都在通过考研、考博跳出来,如去年就有2个高职院校的老师脱产来我们这里读博。常听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能去本科尽量去本科,或者不错的中学也可以"。从之前部分高职院校合并、倒闭等过程来看,有正式编制的会有Z府进行安置,没有编制的"校聘"教职就比较倒霉。就小西看到的情况,已有不少发展较好的高职招聘教师要求是博士,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5月30日新发布的招聘公告中就明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类似的高职院校甚至高薪聘请部分60-65岁的退休高校副教授、教授,提升整体教职的博士和高级职称占比。若是今年,你以硕士学历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想读在职博士非常难,而攻读全日制博士就得面临高龄、论文发表超过5年、是否脱产等艰难选择,也就是说这个时间点进高职可能会有点"小尴尬"。博士研究生为何说去同济大学读博更合适29岁的你?作为博士"前辈"和大学老师,小西建议你去攻读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国内985高校博士指标缩减,部分导师每年仅0.5个招生指标,导致导师在选择学生上非常谨慎。结合你提供的信息来看,已和同济大学某位导师联系好,说明你硕士阶段科研成果十分不错,具有较高的科研潜力和能力。除非是你已对学术厌烦,不想一生做这件事,否则为何不选择继续在某个研究方向证明自己。你的疑惑可能还有点是29岁读博会不会太晚?之前小西一个篇文章就重点解答了29岁是否可以值得攻读博士学位,答案是肯定值得。博士学制是4年,2/3博士生延期毕业可能是你心理压力较大的因素,毕竟大部分院校引进人才时有个35周岁的限制,但是你肯定没关注到"针对部分优秀博士,可适当放开年龄至38周岁"。在同济大学跟着一个不错的导师做课题,相信你有4年顺利毕业的自信和能力,33岁的同济大学博士求职还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若是你的本科院校层次更高些,竞争力就更大。留学深造其实,读博阶段和导师沟通好,在博士一年级阶段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海外名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同济2018年的博士研究生公派留学推荐指标是160名,可在国外学校注册,同时获得中外双方学位。这样就更加具有竞争力。最后,单身没有成家,没有家庭和爱情的压力。家庭条件还行,不用等着你毕业工作养家的话,读博期间的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和导师补贴养足够自己支出,导师要是大方些,还能有不小的结余。为何不为自己的未来搏一搏呢?在小西看来,起码不用像进入高职一样,直接看到20年的自己,没有盼头的生活很难有滋味。而且,之前和你情况类似的不少博士已经见证了"选择读博"的正确性,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孜孜不倦

同济大学2020年拟录取推免生情况,硕士1621人,直博生362人!

10月底,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了同济大学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接攻博)的名单。同济大学2020年接收推免生198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21人,直博生362人。在学习类型之中,专业学位626人,学术学位1357人。从学院分布来看,土木工程学院人数最多在接收的推免生学院中,人数最多的学院是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是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也是同济大学排名第一的专业,拥有非常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医学院有215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有188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126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有125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123人,经济管理学院有117人。各院系接收的人数如下:从专业来看,土木水利专业录取人数最多在录取的专业之中,土木水利录取了228人,也是接收推免人数唯一超过200人的专业。另一外的几个王牌专业,车辆工程和建筑学专业都接收了77人。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也是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接收了72人,生物学接收了68人,材料科学与工程接收了61人。具体如下:同济大学在公布的数据中也没有生源本科学院的数据,也就无法了解其生源状况。

不差米

26岁女博士任职的这个985高校学院,已有至少4位90后副教授、教授

近日,90后学者群体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前日,我们报道了1994年出生,26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女博士李晟曼毕业即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勘误:目前李晟曼为副教授,还不是博士生导师),小编发现,除李晟曼外,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少还有3名90后学者获聘副教授,还有人已获聘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分别是:李 东:199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梓维: 1990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喻楚英: 1990年生,副教授李晟曼,女,出生于1994年,工学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1990年出生,教授,博导一作发37分顶刊,李东:我不是学霸而是苦行僧2018年3月,28岁的李东在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李东的老家在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父母一直在家务农。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今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李东的导师张增星研究员归国加入同济大学,组建团队进行二维材料的研究。大二时的李东,作为团队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开始涉足凝聚态的基础和实验研究,由此对物理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攻读博士的第一个学年,李东便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时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李东,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张增星教授,2018年1月毕业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包括材料生长动力学、材料内部载流子动力学、纳米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制备、物性及应用研究。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时IF=37.49)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入职湖南大学后,李东加入了由省政协委员潘安练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方面的研究。对于外界给予的“学霸教授”称号,李东并不认同:“我在初中阶段就不是整天钻在学习里的那种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高中时,李东略微偏科,喜欢钻研数学题,文史类的内容也记不太牢;喜欢打篮球,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约着打游戏;在课堂上,他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最好不要点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师面前求表现。”“我的父母一直认为我考上大学就行,从小也没有人给我设立远大目标。在老师的眼里,我并非是一个特别有关注度的学生。正因如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东说,中学阶段的自己想法简单,对待学习认真,却从不在名次上较真,认为只要努力做好当下,就会取得相应的成绩。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让李东在2009年以镇安县第一中学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在同济大学物理系8年半的求学时光里,李东认为自己并非是聪明睿智的“学霸”,而是对待科研时喜欢钻牛角尖、甘于坐冷板凳的苦行僧。“一个样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几天,有时满心欢喜地拿着完成品去做测试,一不小心,静电就能送它回炉重塑。”李东笑着说,自己经常周末无休、日复一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实验失败了,就重新再做。而实验室仪器出现故障时,李东也会自己动手维修:“等待专业人员维修往往难解燃眉之急,自己学着维修,反而练就了实际操作能力。”“不同于其他高校,看中教师是否有在国外求学、研究的经历,湖南大学更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李东说,他对潘安练教授的科研团队和平台早已动心,潘教授对待科研和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他敬重,“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潜心在物理领域创造成果,回报社会。”1990年出生,副教授,博导平衡职业和生活,李梓维:“我是非典型科研人”李梓维1990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已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李梓维,2013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Prof. Zheyu Fang (方哲宇研究员)。2017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超材料中心访问学习,师从超构材料领域的专家,Prof. Shuang Zhang (张霜教授)。2020年8月,90后副教授李梓维已经在湖南大学任职满两年,他喜欢这个南方城市,经常在朋友圈为湖南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点赞。2018年博士毕业时,他已经收到了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和副教授岗位的橄榄枝,而他最终选择湖南大学副教授的职位,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90后教授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他身上具有一个科研人的重要特质。能坐冷板凳,面对一个个科研难题坚决不放弃。在校期间,在前沿交叉学科方面累计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多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或杂志封面。而另一方面,李梓维展现出一个十足“非典型科研人”的形象。他对社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不影响科研的情况下,他在上学期间担任了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挂职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区担任主任助理,又担任两个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梓维身边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惊叹于他涉足领域的庞杂,“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对事物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为他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打call。”班长李明亮说。然而李梓维却有这种能力,将24小时拆分成完全不同内容的若干份,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地穿梭。李梓维通常早晨7点多来到实验室,这时候他的同窗们往往还没有起床。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凌晨一二点结束工作,上午十点多继续开始科研是常态。然而李梓维在上午十点已经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科研之外的时间。“早上做科研对我而言更合适,因为这时候脑袋非常清醒,能够想清楚很多问题。”十点多离开实验室,与科研无关的事扑面而来。在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时,李梓维在拉赞助的过程中尝到了一次又一次吃闭门羹的苦涩。越是干到后面,有时候反而更像是一个人的战役。“一个课题想不出来合适的物理模型,白天冥思苦想,到了深夜即便是睡梦中大脑依旧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我曾经多次在梦里思考物理问题,第二天早上起来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可以像慢速摄像机一样观察梦境,然后起来用梦中想到的解决办法记笔记,就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记完之后再继续睡。”李梓维笑着说。“现在高校做科研还是以文章为主,属于花瓶上雕花,没有什么太实际应用的东西。但我要做的是应用型的,让科研创造出社会价值,这是我自己的大发展导向。”尊重基础科研的同时,李梓维更喜欢思考的是如何将产学研更为有机地融合,“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如何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点上,李梓维强烈认同。和李梓维交谈你会发现,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属于乐天派,天然地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个新的方向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战斗力。相比于固守于实验室做科研,他更喜欢用双脚丈量一个产业的深度。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还是学生期间,已经是两家科技公司的CEO。“很多人会觉得开公司多么了不起,其实特别简单,只要交很少的钱注册就可以了。”自谦地描述下,他却认为自己在创业这件事上学到的最多。“创业事实上要比科研难得多”,这是李梓维的切身体会。对于很多人而言,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毅力;相较而言,创业更多地依赖情怀和团队合作。然而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创业的李梓维并不这么认为,“做科研,你只要沟通好几个人,说服自己的导师,说服自己的课题组成员,投稿以后你要说服期刊的审稿人,这些人都在同一个领域,而且做科研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创业不同,创业你要说服很多人,合作人,投资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因此创业会让一个人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会遇到谁。”五四奖章颁奖典礼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合影面对不同领域的挑战,李梓维先前积累的所有经验都派上了用武之地。他因此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我比较善于思考问题,经历事情一段时间后,都要去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成长,在下一阶段我要有意去提升或者避开哪些事情。”在新一线城市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的热潮中,李梓维选择离开北上广,去往湖南大学任教。“留在北上广,我要和自己的导师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科研上,因为北上广竞争压力特别大,高校老师的成果如果做得不优秀,以后肯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去一个新一线城市,一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外的事,而且我可以去平衡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舒适的成长环境。”喻楚英:1990年出生,副教授姚喻楚英此外,2017年10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获聘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材料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新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1903年开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介绍,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5人,全职在岗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37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9%,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

复制人

同济大学博士扫大街,竟然是为了……

谁也没想到,同济大学博士竟然在扫街!图片中的这位男子叫田俊涛,来自河南周口的一户贫困农村家庭!2017年7月,29岁的田俊涛考上了同济大学博士生!由于家境贫寒,田俊涛的的父母也在嘉兴做环卫工人,这一做就说六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这六年当中省吃俭用省下每一分钱供他读书!看到父母的辛勤劳累,田俊涛的心里很不好过,希望能帮父母做点什么!于是每年暑假里田俊涛都会帮父母扫街!环卫工人的辛苦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的城市,街道之所以这么干净,就是有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他们就是我们城市的园丁——环卫工人环卫工人的工作特别辛苦!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们一直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环卫工人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田俊涛就与父母简单吃点馒头加青菜。就骑着三轮车去帮父母扫大街!田俊涛说要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儿子帮爸爸妈妈做事,天经地义经,和学历有关系,上学期间,田俊涛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容易,期间只要一有时间就出去打零工,通过赚取一点生活费,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攒下3万块钱给父母!为田俊涛的勤劳努力和懂事感恩点赞!同时也呼吁大家,向田俊涛学习,多体谅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真的不容易……求关注,求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一路有你,我会加倍努力

荒唐之言

同济大学:疫情期间,首批2名博士生完成线上学位论文答辩!

2020年2月29日下午14:00—18:00,同济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首批2名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通过在线视频形式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同济大学根据党中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有关精神,以及学校防疫工作的总体安排,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等工作,制订并于2020年2月公布了《同济大学关于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订2020年上半年答辩和学位授予审核工作落实方案。各学院积极响应。海洋学院在制订了详尽工作预案的基础上,组织顺利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首批2名博士生视频答辩。2名博士生为地球物理学学科的杨靖康和张博,导师是海洋学院耿建华教授。杨靖康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孔隙弹性流体饱和介质AVAF正反演方法研究》;张博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基于逆散射理论的高效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视频答辩利用某视频平台进行。 与普通现场答辩不同的是, 答辩会的所有成员都地处不同。 答辩委员会成员共5人: 主席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曹宏教授担任,委员由浙江大学陈生昌教授、同济大学董良国教授、程玖兵教授和刘玉柱教授组成,王本锋研究员担任秘书。视频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首先答辩人汇报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然后答辩委员会专家进行提问,答辩人针对专家所提问题进行回答,2名答辩人汇报及答辩等过程共4个多小时。两名博士生完成汇报及回答提问环节后临时离开会议室,答辩委员会专家随后开展了热烈的线上讨论,在秘书的协助下,通过微信“群投票”小程序完成了无记名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经过表决,一致认为两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和答辩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视频答辩的公开、真实、完整、可记录,让视频答辩经得住检验,整个答辩过程及无记名投票表决都做了录制、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后续的学位申请材料提交也将采取线上方式提交。在严格执行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标准的前提下,海洋学院师生共克时艰,高质量地完成了学校首批博士学位论文视频答辩。同时为了做好视频答辩,校学位办老师前期经过反复调研、研究,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化答辩流程,为全校研究生视频答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学校首批视频答辩,海洋学院两名博士生的答辩公告在学院教工和研究生的微信群中公示后,引发学院导师和研究生广泛关注。除答辩专家、答辩人、导师外,旁听教师和研究生近20人,校学位办老师全程观摩和旁听了本次答辩。来源:同济大学部分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麻丘

国内低调但颇具实力的同济大学毕业生出路是哪?值得你关注

应该说,同在上海滩,同济大学在复旦和交大之下,这所大学是以土木工程见长的高校,其中和德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这所学校的德语也是不错的,南北大众每年都会组织骨干员工去这所大学脱产学德语。可见这所大学的德语真心是不错的,说实话,这所大学就是因为在上海,它的高招录取分数在很多省同样高的离谱,也就是说考上同样不简单,但这所学校有异常的低调,没有时间在网上与各学校分个你长我短的,那这所大学的就业咋样呢?我们以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为参考,帮大家分析一下。同济大学2017 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共计8135 人,截止2017 年11月30 日,2017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3%。其中,博士毕业生648 人,生就业率达到97.69%;硕士毕业生3492 人,就业率99.66%;本科毕业生3995 人,就业率98.70%。同济大学的本科生源地以华东地区为主,达到1717人,占到本科生总量的48.36%,再比较多的地区就是西南啦!超过500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硕士则更加明显,华东地区有1853人,占比53%;再比较多的就是华中地区,有642人考入同济大学。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统计8135名毕业生,他们的去向都是哪里呢?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实际上对于毕业生的选择一般就是升学或就业啦!升学就是看去哪继续深造,就业就是看找到啥样的金饭碗啦!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整体去向统计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毕业后的出路一般就是升学或就业,本科毕业生以升学为主,签约就业也不错。而硕士研究生则以就业为主,少量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博士毕业生和硕士基本类似,都是就业,只不过就业的单位性质差异比较大。我们先看一下同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情况,国内升学有1346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3.69%,有1453 人被国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录取,占升学去向毕业生总数的92.78%。留在本校读研的有1070人,占国内升学毕业生数的79.5%,看来大家还是很认可同济大学的。同济大学2017届录取到一流大学人数同济大学还有1090人登记出境,其中本科生有922人,出境学习的有1050人,另有40人为出境工作。出境人数最高的3个目的地国家是美国、德国和英国。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出国地点统计2017 届毕业生中,有530 人被世界排名前100 的高校(参照2017 QS 世界大学排名)录取。其中,有397 人被世界排名前50 的高校录取。其中包括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该校2017 届毕业去向为派遣、合同就业、定向委培的毕业生共计4872 名,占2017 届毕业生总数的59.89%。他们去向的单位性质主要是: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去向为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而博士毕业生则是去高校为主。同济大学2017 届毕业生赴2017 财富世界500 强单位就业的人数总计994 人,占2017 届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0.40%。录用毕业生人数超过20 人以上的用人单位(集团)共录用2017 届毕业生1258 人,占2017 届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5.82%。具体单位名单如下:可以看到,就业度比较集中的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或机构,这样看来,同济大学的学生都是高质量的就业,那他们毕业以后的薪酬大概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分享一下: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各学科平均薪酬通过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增长,薪酬总体也在增长,本科生薪酬较低,博士生薪酬不错。分学科中,本科生薪酬最高的是工学,硕士生中薪酬最高的是艺术学,博士生中薪酬最高的是理学。那我们也要看一下,同济大学这么多专业中,哪些专业就业率不高?给大家一个参考本科生:产品设计(90%)、动画(91.67%)、电子科学与技术(93.18%)、音乐表演(93.33%)、交通运输(94.29%)。有56个专业的就业率高达100%。硕士生:国际政治(87.5%)、软件工程(87.5%)。硕士生中,仅有11个学科的就业率不是100%。太恐怖了。博士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0%)、海洋科学(66.6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6.67%)、城市发展与管理(7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83.33%)、道路与铁道工程(83.33%)、凝聚态物理(85.71%)、建筑学(88.89%)、城市规划与设计(80%)。仅有14个专业的就业率未达到100%。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博士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相对较多,可能与博士生毕业时面临的选择比较多,或者学科比较冷有关系,但同济大学的就业率总体还是比较靓丽的。关于同济大学的就业,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讨论。

人谓之樗

同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个90后!网友:学霸的人生“开了挂”

12月6日—10日,上海·台州周活动在上海举办。6号下午,首场活动——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洽谈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被网友誉为“同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金亚斌也出席了本次洽谈会,一起来看看这位学霸的成长之路吧!学霸“养成”记金亚斌出生于1990年5月,浙江台州人。大学以前,金亚斌的成长轨迹一直在台州,从椒江黄礁乡中心校到椒江二中,再到台州一中,金亚斌的学霸之路属于“直线上升型”。 高中——获高校保送资格进入高中后,金亚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并成为了学校科研团队的一员。2007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金亚斌和他的另外两个小伙伴一举拿下一等奖,从而获得了全国所有高校的保送资格。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大学——跳级直博直博是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简称,只能从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招生专业一般应为国家重点学科。金亚斌在大学期间专注科学研究,多次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相关活动,并在大四下学期前往法国ENSTA_Bretagne 本科交流应用力学实验室学习交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加上自己对工程力学的喜爱,金亚斌选择了直博,继续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力学。博士——法国留学金亚斌博士期间,由同济大学和法国里尔大学联合培养。在中法两位联合导师的培养下共发表了7篇SCI论文,获Phononics2015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第三名和同济大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2014年10月,金亚斌前往法国里尔大学开展博士微纳米技术、声学、电信研究工作。2017年博士毕业后,金亚斌继续留在法国,成为法国波尔多大学力学与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在法国学习交流的这4年里,很好的力学专业平台和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使得他学术成长很快。现在——同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9月回国后,金亚斌来到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高等研究院,目前是同济大学‘青年百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团圆式的“神仙”爱情相识——师兄师妹初相遇金亚斌的女朋友是他的小师妹,比他小两届,是一位来自法学院的甜妹子。2014年,他们相识了。相恋——双双出国求学的异地恋同年,金亚斌去法国读博的时候,她去了英国伦敦大学就读法学硕士。那时,他们相爱了。师兄和师妹的恋情中间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但载着爱情的隧道和欧洲之星火车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步入婚姻殿堂——恋人变成了亲人2018年8月8日,两个人领了结婚证,金亚斌还在朋友圈晒幸福:“终于把我的女神印在红彤彤的本子上。”9月22日,两人在她的出生地新疆举行了婚礼。明年的2月2日,是他们的恋爱五周年纪念日,他们还将在金亚斌的家乡椒江举办一场婚礼。金亚斌的人生之路在网友看来,简直就是“开了挂”。怎么样,是不是很羡慕呢?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吧!

波弗特

“00后”都读博士了!2020同济大学研究生新生大数据揭秘!

数据:张宇昭、许奕美工:许奕、史寅颖、张宇昭校对:张宇昭、王静怡、王怡芸、王一帆、罗安研出品:党委宣传部学生新媒体中心特别鸣谢:研究生院【来源:同济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之至也

同济“国奖”博士的逆袭之路—“你所付出的 终不会把你遗忘”

去年已经在同济大学作为博士毕业的蔡雪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拿到博士国家奖学金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不仅如此,他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更是对这九年学习生涯交上的最好的一份答卷。蔡雪松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博士国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课题主要参与人三篇一作IEEE Transactions多个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PIMRIC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评审技术委员会成员这九年,学霸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呢?“学霸也有学渣的往事”本科时,蔡雪松的“学习觉悟”并不高,但是凭借期末考前一星期的突击竟然也能拿到一个差强人意的成绩,并且还获得了同济大学的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这让他稍稍有些膨胀。大二时重新分配寝室,辅导员希望蔡雪松能给其他三个学习不好的室友当个榜样。但让蔡雪松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和室友们一起走进了“远古的守护”(一款经典多人实时对战游戏)的殿堂,开始了暗无天日的英雄之路。沉迷游戏的恶果可想而知,期末不出意料的挂科让蔡雪松心情十分低落,他决心反思,开始改变,大二下学期便节制游戏时间,认真对待学习。但即使是这样,到了大四保研的时候,蔡雪松的名次还是差了不少。看着身边都在为毕业奔波的同学,他既迷茫又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带着一腔孤勇,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2013年,蔡雪松作为硕士研究生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科学技术系录取,研究方向为无线信道建模。他坦言,考研的经历对他意义非浅,这其中他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有时候,学渣的翻身往往只需要这两个字。“突然的开窍其实在于厚积薄发”研究生入学之后,蔡雪松决定颠覆自己本科期间碌碌无为的状态,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搞科研的同时,他认为自己在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些匮乏,于是一边认真上课,一边自己“啃”相关的专业教科书,并联系科研中的具体问题加以思考。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锻炼。蔡雪松常常在夜里也难以停止对学习和科研中出现的疑惑的思考,整个寒假,他都在学习和消化项目所涉及代码的基本原理,剖析程序的每个细节并尝试自己去实现它们的功能。蔡雪松说:“研一下学期返校以后,我感觉就像开窍了一样,很多问题都能看得很透彻了。”坐蔡雪松旁边的同学也曾经跟他开玩笑说:“你过了个年怎么什么都会了?”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会了,也并非寒假的一朝一夕就能开窍。蔡雪松自己也明白,这样的“开窍”在于自己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而且更需要日后更加长久的坚持。此后,蔡雪松开始主导一些项目,比如研究高铁和地铁的信道。为了避开早高峰人群,蔡雪松和团队成员们天还没亮就要赶到地铁站开始进行测量,两个小时的测量结束之后才和上班的人群一起吃早饭。可贵的科研精神与这些得之不易的数据最终帮助蔡雪松在研究生一年级就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文章和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文章。优秀的科研成绩也使蔡雪松成功开始了硕博连读的生涯,期间他多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宣讲,并在2015年对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2016年,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博士生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优秀学生等荣誉。“你所付出的 终将不会把你遗忘”再一次临近毕业,蔡雪松觉得与本科和硕士时不同的是,自己已经有了很扎实的素养去进入一个大型科技企业,于是他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多家公司的面试邀约和offer。尽管同时拿到了令人艳羡的华为、中兴双offer,但是回忆起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蔡雪松自己明白。在中兴蓝剑终极面试之前,蔡雪松经历了四场和专家的“对峙”,每场持续一到两个小时。时间不短,问题的密度也很大,面对技术专家不断的质疑与拷问,不仅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更加需要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学术素养,才能够“滔滔不绝,舌战群儒”。值得一提的是,中兴的“蓝剑计划”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在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半年的访问学习和多次的学术会议参与经验使得蔡雪松轻松应对了英语水平的评估环节。“你看,所有那些你在寂寞、无聊、枯燥中的默默坚持、在深夜中敲击的代码和文章、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忧郁,它们都没有忘记你。”蔡雪松在自述中这样说道。漫长的九年学术生涯锻造了这样一个青年——他懂得坚持,也懂得付出是回报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但是,历尽艰辛,归来仍是少年,他还是满含着少年的那份执着与果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不会被辜负。最后,在和导师沟通并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之后,蔡雪松认为自己对科研的付出和热爱不应该停止,于是放弃了华为和中兴的高薪offer,选择去往国外,进入丹麦奥尔堡大学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科研带给我的满足感令我向往。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每个人或许都是平庸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是闪光的。”蔡雪松如是说。没错,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的选择必须对自己负责。从蔡雪松自己说的“学庸”,到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成熟坚定的人,他的经历正能够告诉我们,“你所付出的,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报答你。”作者:魔都码农那些事留言 点赞 关注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本无

26岁女博士获聘副教授 所在学院不止一名90后副教授

原标题: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不止一名90后副教授最近,26岁工学女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的消息再度引发舆论对90后学者群体的关注。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少有3名90后学者获聘副教授,还有人获聘教授。此次引发热议的李晟曼出生于1994年,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李晟曼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在李晟曼任职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0年出生的李东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张增星教授,2018年1月毕业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包括材料生长动力学、材料内部载流子动力学、纳米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制备、物性及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另一名90后副教授是1990年出生于吉林延边的李梓维,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纳米光子学、新型光电子器件。公开信息显示,李梓维,男,理学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李梓维2013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超材料中心、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此外,2017年10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获聘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材料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新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1903年开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介绍,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5人,全职在岗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37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9%,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