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圆心,金融是个圈。箭离了弦,是中靶还脱靶?10环还是5环?千钧一刻,分秒立现。高考,铃声一响,提笔,放笔,是高中还是落榜,是北上还是南下,走出考场,便是定局。这场号称最公平的人生大考,决定着千万人的命运,在盛夏7月,因疫情影响,推迟一个月终于切换成了进行时。人生海海,浪逐不息,前浪翻涌,后浪追赶,高考过后,便是江湖。金融圈的江湖,从不缺有名有姓的故事。状元学霸,精英气质,平民股神,投资天才……都是金融圈显著的人生巅峰,而巅峰之前,现今的金融大佬是怎样升级打怪?这或许要从相对公平的赛道起点——高考,说起。高考状元云集金融圈金融行业十分看重第一学历,成人礼般的高考决定的起跑线,注定了金融圈是高知云集。先来看图金融圈的状元们图表来源:金融人才圈妥妥的都是高考赛道里的第一名,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随便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也是高大上。高考状元都扎堆至金融及其相关专业,是大学校园的常态。据不完全调查,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经济学专业是高考状元专业选择排名第一位,有288个状元选择了经济学。前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的施一公曾感慨:清华70%到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将来想去金融公司。这就不足为奇,金融圈就是状元学霸的聚集地。具有“华尔街印钞机”之称的江平就是妥妥的学霸。图为江平 图片来源网络江平16岁就以扬州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他又继续攻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和斯坦福大学金融博士。股神巴菲特称他为“奇才”。江平曾在雷曼兄弟和塞克资本任交易员、基金经理,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被称为华尔街的 “华人印钞机”。当年,雷曼兄弟为了挽留江平,还开出了近1000万美金的留用奖励,但他最终还是进入了SAC。基金一哥王亚伟同样是状元学霸一枚。图为王亚伟 图片来源网络1989年他以安徽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并获得电子系与企业管理双学位。 基于对证券投资的兴趣和各种机缘巧合,1995年,王亚伟进入了华夏证券公司最负盛名的东四营业部担任研究部经理,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作为公募基金业内寥寥无几几的元老级基金经理之一,他买的股票一被发现,通常都会被市场热捧。2011年,《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1中国最佳基金经理50强榜单,王亚伟以最近5年748.90%的成绩毫无悬念名列第一。高考逆袭,迈进金融圈通常,拥有富裕的资本,宽广的社会人脉以及投资理财意识浓厚的家庭更能培养出金融人才。像“股神”巴菲特,六代以来,家族成员都在政治界与商业界展露头角。但英雄不问出处,金融圈里也不乏通过高考逆袭的普通人,用自身奋斗完成阶级跃升。身价估值五个亿的财经“网红”杨德龙,就是典型的例子。图为杨德龙 图片来源网络高考前,杨德龙还是一个朴实的小镇青年,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高考后,他以市状元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又考入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了南方基金,十年后成为前海开源执行总经理,成为了金融圈的名人。杨德龙曾说:“高考是一场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考试,也是一生中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了,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话杨德龙曾对自己说,也像是对纷至沓来的后浪们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还有投资大佬、高瓴资本张磊。图为张磊 图片来源网络出生于1972年的张磊,来自河南驻马店的一户普通家庭。他以驻马店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就读。后又赴美国耶鲁大学求学,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在耶鲁求学期间,为挣学费,张磊曾在史文森领导下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耳濡目染了史文森的投资理念和技巧,影响了他整个投资生涯。此后,张磊一路开挂,担任过纽约证券交易所首任中国首席代表。2005年创建高瓴资本,带领公司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成功投出了百度、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绕过高考,半道步入金融圈看多了高考状元,金融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成为金融大佬,作为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却不是通过高考与金融结缘。图为徐小平 图片来源网络从小就有音乐细胞的徐小平会拉二胡、小提琴、手风琴,高考顺理成章地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后又获得加拿大萨斯克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2006年的一次斯坦福之行,徐小平找到了与音乐八竿子打不着的喜欢的事——做天使投资。如今,徐小平活跃在线上线下,传播对年轻人创业的信心和期待,成为圈内最受创业者欢迎的天使投资人。被香港媒体冠以“平民窟走出的股神” 曹仁超,没有高学历,也在金融领域闯出江湖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图为曹仁超 图片来源网络只有中学学历的他,以5000港币起家,努力打拼、刻苦上进,到现在拥有接近两亿的身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做实业,只靠投资。虽已逝去,曹仁超在香港第一财经大报《信报》上开设的“投资者日记”专栏,早已经成为香港普通投资者的指南。高考是圆心,金融是个圈高考决定了不同人的学校背景,决定了不同人的校友圈,若高考是圆心,辐射的圈子便是校友圈。校友圈子在近十几年来形成的中国金融投资领域里开始逐渐凸显。现在中国投资界已经形成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五道口、中央财大、上海财大、西南财大、厦大、武大、北京工商大学等为轴心的中国10大核心投资界圈子。 图片来源:远道而来这些高校就是中国金融投资人才的黄埔军校。围绕着这些有深深学院烙印的圈子,中国金融投资领域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北大金融群,被称为“自由人的自由联”,是由从事金融业的北京大学毕业校友自发组织形成的非赢利性民间交流组织,于2008年7月1日创立。目前群员已发展至300余人,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数十个院系,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金融行业及政府、法律、审计等相关行业。金融圈的考试,远不止高考又是一年高考,高考决定了人生下限不无道理,但你的上限有无限可能。过了高考,金融业的考试还多着呢。什么CPA、FRM、CFA还在前方召唤。当然学金融,不仅是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知识体系,也不是一头扎进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等技能里。学金融的更重要的是掌握经济学的视角,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以高效率逻辑思维去解决。学资,学历与学习力同等重要。知识的更新迭代一直在加速,只有持续增强学习力,才能蓄力扬帆,乘风破浪。不仅要专注专业,纵横发展更受青睐。著名的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曾说过:凡是一个学金融的人,如果能够读哲学、读文学,肯定比纯粹学金融的学者更有出息。除了聪明的脑袋,金融圈更需要勇敢的王者。金融就是资本游戏,是好玩的游戏,是勇敢者的游戏。金融市场充满了新鲜感,每一天都是新的,交易员的博弈、分析师的判断、决策者的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都能让你分分钟感受到金融市场“每秒上下几百万”的刺激。
随着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本科生都会选择去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逃避两年就业,2019年的考研人数已经高达290多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据背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考研的“动机”。为什么要选择考研?有的人是学校强制要求,有的人是逃避就业,有的人是跟风,有的人则是父母安排,这类学校即使是考上了研究生,后期也是很难达到导师的标准,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质量是越来越焦虑了。那研究生讨导师欢心的几个特征,学习能力第二,最重要的第三点。第一点:人品一个人的人品永远是看这个人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生活还是学校,朋友看重这个,导师自然也是看重这点的,在平时生活中,热于助人、善良大方都是导师喜欢的那类人,还需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处事细心,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第二点:学历能力与自理能力并存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都是学习能力的一个范畴,研究生跟本科不同的是,研究生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问题,如果你缺乏这个学习能力,是肯定得不到导师的换新的,这也是很多本科院校学生与985本科院校学生最大的差别之一!而自理能力就是生活中的种种小事。第三点:敢于挑战和批判这一点是很重要,而且学生非常缺乏的,很多研究生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足,绝大多数学生都属于循规蹈矩的人,导师说是对的就是对的,导师说是错的就是错的,反正导师就没不对的,其实这是件让导师头疼的状态,他们希望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样才会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如果你想要做一名科研人才的高材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考研冬季,在面试的时候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水平,录取后也不会太骄傲,静下心来跟导师交流学习,导师肯定会看到你的!
要说薪资水平高、就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简称 CS)绝对被留学圈广泛认可。在很多申请者心里,CS项目的好坏甚至能代表学校(尤其是理工院校)的教学实力。因此,有顶尖CS专业的高校要么本来知名度就超高,要么也能凭借CS而广受关注,例如 麻省理工、斯坦福、卡耐基梅隆大学。但事无绝对,今天要说的这所计算机强校,虽然大家对它比较熟悉,但很多时候却不是因为CS——可能是因为它的 商科、医科也太过顶尖抢走了“风头”。它就是USNEWS“最佳计算机科学项目”全美第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学校简介UCB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实力非常强大且专业设置很全面,拥有14所学院,开设了100多个研究生项目,同时还提供了很多联合学位以及跨学科课程、交换课程,使学生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力,同时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运用自己的本专业技能。在UCB的研究生院中, 哈斯商学院(#7)、教育研究生院(#23)、工程学院(#3)和法学院(#9)排名都位于全美TOP10以内,另外在很多细分领域的表现也很顶尖。(工程学院部分排名)就此,学校官网还列出了一个表格来(炫耀)展示自己的排名成绩:可以看到,UCB在 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英语、心理学和 社会学方面的实力位居 全美首位。在 化学、临床心理学、地球科学和 数学方面排名第二,另外还有六个学科排名前十。综合排名:USNEWS全美综合大学排名: #22QS世界大学排名: #28UCB是(除部分UCLA学生之外)公认的“加州第一校”,很大的原因就是排名上常于加州系分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据在校生表示,美国本土人士常常把加州伯克利简称为“CAL”,即“California”的前3个字母,这也变成了学生坚持自家才是加州系第一的有力证据。申请要求申请UCB研究生院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GRE等标准化考试成绩;2,获得认可机构的学士学位或认可的同等学历;3,最低3.0的GPA分数4,国际学生需要提交语言考试成绩,托福IBT最低90分,或者雅思最低7分。在这里需要注意,UCB官网明确表示学校“目前不接受中国大陆地区的TOEFL ITP Plus”,也不接受MyBest分数。5,至少需要三封推荐信;6,140美元报名费;另外,学校还表示申请者要有“足够的本科培训,可以在您选择的领域从事研究生工作”。也就是说针对自己申请的研究生专业,同学们最好提前学习相关课程。CS项目介绍UCB的计算机科学项目能跟麻省、斯坦福相抗衡,达到全美第一的水准,自然有其特别之处。UCB没有单独的计算机系,而是将计算机跟电气工程相结合,组成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该系提供两种计算机科学的学位:理学硕士(MS)和博士(PhD),学生也可以申请MS/PhD综合学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时有两个“CS”——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EECS和计算机科学CS,二者专业领域不同,需要在对应的部门申请。下图是EECS和CS的具体专业规划:另外,以下四个专业同属EE与CS:生物系统与计算生物学(BIO)Biosystems & Computational Biology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工程(ARC)Computer Architecture & Engineering网络物理系统和设计自动化(CPSDA)Cyber-Physical Systems and Design Automation能源Energy(ENE)CS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分为lower division和upper division两种,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分数/等级要求才能顺利毕业。一般lower division的课程总GPA需要达到3.0或者3.3以上,upper division则要达到2.0以上。科研实力UCB的科研实力从硬件设施和教师团队两方面可以体现。在UCB,工程学院拥有大约40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另外2019年学院获得了232,334,455美元的研究经费,日常不差钱。再看教师团队,UCB近2,000名教职人员,多位教授获得了 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普利策奖等世界级重大奖项。此外还有大约500位教授是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级别的人物。在这样的条件下,UCB科研实力达到世界前五的水准也就不足为奇了。就业优势CS本身就占据强大的就业优势,如果再遇上是从UCB毕业,那学生的职业发展基本不用愁。行业薪资水平高薪酬网站Payscale数据表明,计算机是硕士学位拥有者年薪最高的选择之一,平均年薪为71,400美元。而从事CS类职位平均年薪能提高到101,000美元。早期职业薪资: 84,300美元中期职业薪资: 125,000美元地理位置优越UCB俯瞰旧金山,“近水楼台先得月”,是硅谷众多企业的目标院校。再加上当地湾区的捷运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出行,有利于学生扩大求职范围。校友资源优质之前小编整理过校友资源最优质的美国高校,UCB的校友资源排到第二名,要知道斯坦福才第八、哥大才排第六。UCB有很多知名校友,既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同时又在学校任教,也就是说学生能轻易接触到名企管理层。从毕业生层面来看,校友资源强大而且联系紧密,校友之间往往会互相支持和引荐,同学们可以相对容易的获得内推机会。校友资源排名TOP10,详情可戳图片回顾:UCB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申请者提起学校第一反应是商科很牛,但其实从排名来看CS更胜一筹。重点是小编看了下官网,学费加一堆费用总计也就3万刀出头,投资回报率真的超高了!美国留学定位选校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国外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如下小程序)一键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上面小程序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在整个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把考研深造当作自己的出路。这就导致考人数一直在增长,历年的考研人数一季增长率都在提升。2021年考研,受到疫情的影响,多个行业和及经济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形势必然下滑,更多的职场人员可能会加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预计2021年考研人数将会达到400万人次,录取比例更有可能达到是空前的高度。除了人数增加会增加考研党的压力,考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会给考研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就业困难的前提下,一些二战三战的毕业生也可能比往常更多,这些学长学姐有更深厚的基础和经验,竞争力也更强。除此之外,国家分数线也在连年提高,2020的多个热门考研专业的国家线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个上涨趋势还可能继续持续到2021年。面对多重压力,作为考研党到底该何去何从?首先,要树立一个心态,考研并不是求学生涯或者职业生涯的重点,也不是能让你一劳永逸的黄金屋,他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手段。考研成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给了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段缓冲期,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即使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的现状中,这些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除了考研成功的结果,考研的过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规律的作息,对时间的妥善管理。学习时培养出的专注力,对一个专业领域完成了比较基础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梳理,学会整理信息,这都能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即使面对这个方面的压力,考研党们也要意识到,选择考研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只要在这个过程中用心的付出,不管怎样的结果对我们俩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考研是一条赛车道,找好出发点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人加入考研大军,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沦为炮灰,做那些成功上岸的人们的陪跑者。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找好出发点,盲目自信冲击高目标,对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头脑的努力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所以要固定好自己的出发点,摒弃纠结的情绪,选定目标院校专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生,把一个个小目标拼凑成一个大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无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都要做好让自己能够维持最佳状态的准备,如果你的时间紧迫,或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弱,那就需要做好时间的规划。2020疫情的影响一时之间很难消退,很多人的考研节奏都会被打乱,利用好时间就会获得更多的优势。做计划的时候,有大计划和小计划,同时设置好每一个节点,表示着你完成了某个阶段的学习,不要只把计划当成是一个时间表,要把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督促自己用心。最后,除了保持强健的身体,还要保持坚韧的心态,多少人经受不住考验的压力而选择放弃。有人说考研一百万人,有九十多万人不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还有一部分因为忘记准备考试必需用品,有一部分没有勇气上考场。无论是在复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要被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决定,做好了选择就要坚定信念。希望每一位考研党都可以坚持到最后,不管报名的人有多少面对多少压力,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都不会被辜负。
2017届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张予迪,刷新ACCA世界最快通过纪录,英语能力出众,持CATTI三级证书,本科毕业前曾获普华永道、安永Offer,跨专业考取复旦大学法律专业硕士,轻松通过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CPA六科!大家还记得那位上过《人民日报》引起千万人关注,创ACCA世界最快通过纪录的学霸男神张予迪吗?最近,听说这位男神直接晋升“考神”了。轻松过了司法考试后,他一次性考过CPA六科,又考了CFA一级,最近在挑战日语和保代。想考什么就能过什么,服!创ACCA最快纪录,读了研也不忘分享经验“对我来说,ACCA最快通过的意义非凡。从前很多想象中的难事,其实真的不过如此。我不仅能做好,甚至可以做到最好。”虽然距离创下ACCA世界最快纪录已近三年,但回想起那段经历,张予迪仍记忆犹新。谈起这位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当初决定考ACCA的原因,他说:“ACCA,一方面是增强找实习找工作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给自己带来自信。有一次看得见的成功,心态会改善很多。”张予迪考ACCA的总体思路就是网课配合讲义学习,练习册用来练题。考前听串讲,来回背讲义看错题。这些方法,通用所有科目。通过ACCA最快纪录通过ACCA之后,张予迪并不满足就此止步,仔细思量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下一个目标:复旦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凭着在南审考ACCA的那股冲劲,他再次如愿,顺利考进了复旦。这一晃,一年半就过去了。都说学法头秃,这是他备考的书谈及读书的这些年,张予迪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优秀的同学实在太多了,时常能看到泡在自习室、图书馆,或是实习晚归、熬夜加班的同学,似乎每一个人都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愿意为想要的目标拼搏努力。虽然张予迪正在攻读法律硕士的研究生,但他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微博分享ACCA、研究生、CFA、CPA、司法考试等各类考试的经验。2018年12月11日,一篇《我的ACCA攻略》发表在张予迪的社交平台上。这是他三年前备考ACCA的详细攻略,获得了13万+的关注。而他最新的CPA六科备考攻略,有37万+的人看过。“整个备考过程除了考前几天,其他时间都可以说是十分轻松愉快。”张予迪觉得司法考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司考偏重记忆,对于无法律基础的同学,总体耗时约800到1000小时。在我看来,相比ACCA、CPA,司考更容易通过。因为它将多门法律都并到一次考试中,知识点考察范围较大。”张予迪说。真的很轻松?只是他努力的有方法吧。“只要肯付出大量时间,克服拖延症与畏难情绪,通过司考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问及司考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张予迪表示可能是不太能够保持司考备考与陪女朋友之间的平衡。因为暑假备考,又要陪女朋友,所以张予迪就带着女朋友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学完一天的内容在周边玩一圈,一个礼拜之内把电影院所有电影看完,看完电影再去吃火锅。“总之,整个司考对于我来说是拼的,但也是心态放松,心情愉悦的。”通过司法考试之后,张予迪又踏上了坎坷又有趣的CPA备考之路。一次备考六科的他说:“如果时间不那么紧的,还是尽量不要一次考六门,对生理心理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刚开始备考时,张予迪一度自信心爆棚,觉得CPA不过如此,甚至提前在微博上写了CPA六科备考TIPS。但备考过半,张予迪却发现考试难度陡然上升。六科难度都相对较高,有需要背诵的,有需要记忆公式,有大量运算的,还有需要大量刷题来巩固知识点的。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在六科之间安排时间,以至于考虑是不是少考一门会好一些。就在纠结放弃的那几天里,他看到自己的微博上还是不断有同学在转发他关于CPA备考的tips。为了不丢这个人,张予迪最终还是咬咬牙,狠狠心,决定把6门一次考出来。家里楼上装修,小区随便找张乒乓桌就能学~张予迪选择只用网课基础班,轻松过关一和真题集来节省时间。同时根据每门不同的特点,很好地保持了做题、理解、记忆之间的平衡,最后用强大的自控力保证每天十几个小时以上的高效学习。一天至少学满13小时,每天从睁眼学到闭眼,经历了如此“魔鬼”般的学习模式后,他在自己写的CPA经验贴里调侃自己一次考六门是“吃饱了撑的”。“未来,我有她和它们。”谈到自家女朋友,张予迪嘴角一直上扬:“和她相识是机缘巧合,她高中时在我隔壁班,但一直互相不认识。后来在微博上聊上了,那时候她的微博名字正好都是我喜欢的食物,头像也很有意思。她本人更有趣,我俩经常默契接梗,一聊就到半夜。我们都特别喜欢猫,都是猫奴。”女朋友还超级会做饭,平时的一餐一饭,都很用心,好看又好吃。她经常给张予迪准备美食,一周都不重样。恋爱没多久,张予迪就幸福肥了。学霸的女朋友,当然也是超级厉害的学霸: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法国KEDGE高等商学院研究生,今年下半年准备工作,目前在备考CFA三级。谈及这一路一起走来,两人最多的就是互相鼓励,互相宽慰。张予迪说:“她暑假里每天都会陪我去图书馆,中午或者傍晚一块在图书馆附近散步,备考的过程就没那么疲惫和孤独了。她出国的时候,我们俩经常开着视频,我做我的题,她写她的论文,互不干扰,这种感觉真的很让人安心。”去图书馆看书,带上一块亲爱的做的蛋糕~除了女朋友,每次谈到“橙子”,张予迪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本科毕业那会从苏州接了橙子回家,本来不喜欢小动物的父母没几天就被橙子的颜值征服,成了猫奴。”张予迪待在家里看书时,橙子会跳上桌来陪他,即使是备考期灰暗苦闷的生活也变得明亮了起来。闲暇时,他也时常会在微博和网友们分享橙子的可爱。这只“豆包”,则是他送给她的“礼物”。谈到未来,张予迪表示:“有她,有它们,怎么会不美好?”“有没有想过为啥要考这么多证?”“因为我的目标是进投行,而投行的标配是CPA和司考。”真羡慕张予迪未来的投行老板,拥有一个学习力如此强大的员工,也太幸福了吧!@所有想和“考神”一对一交流的你们:小编明明已经暗示很多遍,没发现?记好啦,微博ID:起司猫吃橙子来源南京审计大学 文丨孙高阳图丨张予迪提供责任编辑丨柒柒
2018年,我们见证了技术变革在招聘行业中的持续渗透。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化,2019年将是企业人才生态进化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冲刺年。这场赛跑,既是对企业“节流”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企业“开源”能力的挑战。“节流”体现在企业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和晋升机制,快速提升内部人才资本的生产效率;“开源”则体现了企业如何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最大化地建立起与外部人才生态的互联网络。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在面临时代变革的时候如何固本培元,在把握就业市场脉搏的同时应该重点增强那些方面的竞争力,BOSS直聘《开源时代:2019年人才资本趋势报告》尝试给出答案。本报告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对当下就业市场的九个趋势进行了深度分析,试图为读者展示一张未来就业市场的导航图。笔者对报告重点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趋势一跨越人才价格鸿沟:阅读供需关系报告认为,随着新兴产业和岗位的不断涌现,如何提升人岗匹配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成为就业市场设计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期望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市场的状况有清晰的把握。换句话说,他们需要一个简单而具有说服力的市场指数。(1)BOSS直聘职业科学实验室提出了就业市场繁荣指数JMPI(Job Market Prosperity Index)。JMPI =(职位总数/人才总数)x log(均衡价格)。(当市场供需平衡时,其交点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职位总数与价格的乘积体现的是某个行业或地区中所有岗位的总薪资,也就是企业愿意付出的“人才成本蛋糕”,JMPI指数体现的是在这个行业或地区内每个求职者能够分享到的“蛋糕”大小。JMPI指数越高,这个就业市场就越繁荣,求职者获得的回报也更高。报告从BOSS直聘平台2018年的数据中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和房地产,计算了它们的JMPI指数(图1.4);发现:这六个领域的JMPI整体上都呈上涨趋势。人工智能依然是重要风口和未来方向。(2)为了进一步优化JMPI指数,他们引入盈余(Surplus)的概念。绘制出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和房地产六个领域的社会JMPI后,发现:市场盈余较高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与市场盈余较低的行业(教育和人工智能)的社会JMPI进一步拉大。(3)他们还使用价格弹性来量化供求双方对价格的敏感度。WES(供应价格弹性=人才供应数量变化百分比/薪资变化百分比)值体现的是:单位比例薪资波动引起多少比例的人才进入,或者离开就业市场;WED(需求价格弹性=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百分比/薪资变化百分比)值体现的是单位比例薪资波动引起多少比例的职位进入或者离开就业市场。他们分别计算了六个行业的WES值和WED值后,发现:第一、企业看待就业市场应该重点参考WES值,WES值较低直接反映了人才对薪资不敏感。对于能够把握住的人才,企业应该珍惜。在六个行业中,WES值最高的是人工智能和金融行业,WES值最低的是教育和互联网行业。对低WES值的理解可以回答企业经常遇到的一个招聘迷思:“为什么我提高工资了,但还是招不到适合的人?”第二、人才看待就业市场应该重点参考WED值,WED值普遍呈现高弹性特征,直接反映了职位对薪资敏感。在六个行业中,WED值最高的是人工智能和教育行业,WED值最低的是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对于高WED值的理解能够回答求职者经常遇到的求职困惑:“为什么我那么有能力,但找一份高薪工作那么难?”趋势储备未来型技能:迎接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已成为主导产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雇主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正发生深刻转变。技术的快速迭代重新定义了长久以来企业对人才的筛选规则,重塑着劳动力市场架构。报告发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型技能、大数据技能、管理培训一体化技能在市场上将愈发受到青睐。1.未来型技能未来型技能没有统一标准,报告根据其对产业的影响程度,将未来型技能定义为具有高技术含量,能够颠覆传统流程,影响和塑造未来的新兴技能。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这些技能包括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识别等。过去三年中,大部分未来型技能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0%,其中图像算法、语义识别等应用型技能年均需求增幅达3倍以上。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企业为未来型技能人才所付出的薪酬总量正以倍数级速率膨胀。2018年,所有要求掌握AI、算法、智能识别等相关技能的岗位,年度薪资总和规模至少达到15亿元,较2017年增长5.8倍。除了在薪酬上占据优势外,掌握未来型技能的人才在职场中更受欢迎。但所有具备“未来性”的技能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作为求职者,对于未来型技能,应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第一、未来型技能的超前特性。以人工智能为例,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奠定了人工智能的框架开始,这个领域经历了60多年的起起伏伏,大多数为人所熟悉的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在20世纪80-90年代便已经完成了奠基工作,比如:反向传播算法、SVM、LSTM和CNN等。无论求职者还是企业,在磨炼超前思维的同时不要盲目追逐风口,而应该不断夯实技术功底,并始终密切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第二、未来型技能的多学科特性。今天人工智能的繁荣建立在诸如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统计学以及优化理论的共同发展基础上,任何从单一视角来看待某种技能的思维模式,都很难获得成功。报告发现,已经很难找到某个专业的人才仅从事单一职位的现象。比如:从事机器学习的求职者来自于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在内的67种专业。2.大数据技能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驱动已上升到企业的重要战略层面。国内各垂直领域的领先者,均在通过对数据和流量的深度挖掘和变现实现在特定领域的优势局面。新兴创业公司也在纷纷效仿,将数据技术贯穿于业务之中,指导公司各层级决策。2018年,更多雇主希望产品、运营类人才能够充当半个数据分析师,既理解业务本质,又了解如何处理混合数据,依靠自身力量提取并消化数据,推动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为达成这一目标,产品、运营专员除了需要精通专属业务技能外,还要知晓SQL、HIVE等数据库语言。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企业更希望他们将精力放在点亮有价值却未能充分利用的“暗数据”和非结构化内容的挖掘上。(Facebook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 在讲座中反复提起:与依赖昂贵的人工标注的机器学习相比,能够从未经标注的大数据中挖掘出信息的非监督式学习将是人工智能的“暗物质”。)企业对专业数据分析师的技能有了更高要求,除了SAS或R外,更多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掌握Python、Java,C++等编程语言中的一项。2018年同等学历和工作经验下,掌握数据处理能力人才的薪酬比不具备数据能力的求职者高出10-30%,在长期薪酬回报率上,前者也要较后者高出两成。3.管理培训一体化技能随着企业普遍开启数字化转型,技术人才紧缺现状不断加剧。更多企业开始调整人才战略,通过强化培训体系,帮助员工重塑技能结构,以平衡企业的人才需求。在BOSS直聘“2018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调查”中,当被问及“公司是否有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时,只有11.2%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已经有和计划开展的企业分别占69.4%和19.4%。企业需要年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培训能力的领导者。在中小创业公司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500人以下规模的公司中,在项目负责人、技术经理等岗位上提及需要“指导团队成长、开展技术培训,带来知识分享”等关键字样的岗位数量较2017年增长60%以上。中层管理人员通过招聘补位,运营团队而实现晋升的时代正走向终结。由于环境转变,新型领导者不仅要了解如何管理队伍,还要承担培训团队,实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职责。营造创新、不断进取的学习氛围,将成为项目经理领导力评价的重要一环。4.简单重复性岗位需求衰退现象加剧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有2%的技能在人才市场上需求呈现负增长,10%的技能需求增速大幅下降。数字化技能的掌握程度,正快速拉开人才间的竞争力差距。同时,由于部分岗位市场需求的快速减少,求职者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这意味着缺乏未来型技能的求职者将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就业前景。报告发现,2018年,“基础客服”、“仓储、分拣”、“基础翻译“”三类岗位已在招聘市场中显示出相对明显的衰退迹象,未来两年这部分从业者的职业走向高度值得关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简单重复型技能被数字化技能取代,留给求职者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对于求职者来说,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掌握新兴技能,或在已有技能基础上扩展关联技能,是为迎接数字化浪潮冲击而能够做的最好储备。趋势三元技能的崛起:重新定义核心竞争力我们身处一个AI汹涌来袭的时代,尽管爆发点尚未降临,“被机器替代”已经成为人们新的普适性焦虑。应该发展那些机器难以获得的能力,组织结构应该如何演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虽然不新鲜,却必须讨论的趋势。1.职业能力矩阵新时代分工方式的变化和新技术的爆发促成了大量“新技能”的诞生。报告列出一个核心职业能力矩阵,如表3.1所示。整体来看,职场能力可以拆分成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与机能(Abilities)三大部分。2.从STEM到STREAMBOSS直聘“2018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调查”显示: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增长相关的技能至关重要,在管理者心中更加急需的两项技能是“品牌/公关/营销/内容相关”和“管理和组织发展相关”,占比分别达到62.1%和52.2%。“品牌/公关/营销/内容相关”与“管理和组织发展相关”技能的核心是“关系管理”,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是明确的复合技能。如果将品牌/公关/营销/内容、管理和组织发展、人际沟通与协调、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抗压与情绪管理这六项能力并列,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都对阅读、写作、表达、创意、审美等软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与STEM(科学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进行类比,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人文型技能”统称为艺术(Art),再单独强调读写(Reading and Writing),STEM已经演变成STREAM。STREAM型人才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他们将拥有更加丰富的职业选择和更强的岗位迁移能力,作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获得核心竞争力。3.组织的自我革命:基因重组与信息共享如今,新模式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商业竞争手段也前所未有地多样化,敏捷和创新变得更加重要,整个作战部队的机构生态系统,应该是步调协调一致和实时自我调整的结合。在组织内部打造大量具有强大自我调整能力的小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尽快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样需要组织发展的“元技能”,以下两个维度可供参考:(1)决策权力的去中心化BOSS直聘《新招聘白皮书》数据显示,57%的95后在求职过程中会选择直接和用人部门负责人沟通,他们的行为活跃度是90年之前出生求职者的2.5倍。作为组织的神经末梢,新人始终是对新鲜事物反应最快的一群人,决不容忽视。有活力的企业必须打造并拥有具有高超决策能力的中级管理层。企业需要在多个场景中提升基层员工的决策参与程度,并及时提供正向反馈,不断训练员工的决策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员工的决策能力,不代表一定让他们“替你做出决策”,而是强调开放决策过程,传达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并不断在实践中调试。(2)充分的信息共享充分的信息共享除了能够降低沟通成本,还能够帮助更多员工建立“全局思维”,进而提升工作和决策质量。在企业实行信息共享的实践中,报告给出了几个建议:1)在不同团队之间设立“Link leader”, 即接口人,充当信息传递渠道和项目统筹人;2)搭建内部信息共享平台,设置协同分享制度;3)建立基于“竞合(Co-opetition)”的晋升制度,尽量避免让小团队间因“生存竞争”关系而人为设立信息长城。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终极的“元技能”。趋势四掌握迁徙的艺术:寻找最大公约数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的活跃求职者中,已经有38%是95后。1.各行业人才需求洗牌:图4.1是2018年人才在部分岗位之间的流动示意图。2018年有跳槽经历的人才总量较2017年增加了32.3%。技术类岗位的迁徙密度明显更高。总体上看岗位技能互通性强,对于成功跨行和转岗更有帮助。此外,2018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薪资差异性,同样驱动着人才迁徙大潮。2.行业动荡,促使人才被动出走以金融行业为例,2018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对金融行业加大规范与管控,尤其是针对近几年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年来,P2P理财平台频繁爆雷,股市震荡下行,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全面出台。资本紧缩迫使人才流动,作为人才需求始终位列前三的金融行业,带来的人才迁徙效应更加突出。3.行业升级,导致人才优胜劣汰以教育行业为例,庞大的K12教育(学前至高中)需求,知识付费和继续教育的火爆,以及智能技术的不断渗透,在近几年推动教育培训行业高速发展,人才需求量持续走高。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教育培训已成为人才需求量第二大的行业。2018年二三季度,教育培训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位居前五名。在迎来发展黄金期的同时,国家开始对教育培训行业实施更为严格规范的监管,从资金、教师资格、办学面积、消防条件等多个方面对教培机构制定了标准,教育培训行业面临一次“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随着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技术人才开始涌入教育行业。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和未来型技能的人才的就业竞争力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4.薪资差异,影响人才跨行跳槽(1)同岗低薪,造成“人才挤出效应”当前,数字技术人才是各大企业争抢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才期待通过学习转为技术岗。技术类岗位也一直是人才流出比例最低的职业之一。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由技术岗转为非技术岗就业的人才比例为14.2%。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选择转向非技术岗位的技术人才,其平均薪资水平较未跳槽或同岗位类型跳槽技术人才的平均薪资低出21.8%,超过五分之一的薪酬差距,从侧面反映了这部分人才的资历尚浅或岗位发展前景受限。由薪资差异诱发的转岗情况在产品、金融类岗位中亦有明显的表现。(2)高薪诱惑,加速通用型人才转型升级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希望跳槽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岗位的人才总量较2017年翻了三倍。其中,具有通用性技能的技术类岗位占比人才依然最高,为66.6%,但同比2017年下降了6.2个百分点,人才背景愈发多元化。2019年,人才迁徙大潮将持续上演。趋势五人才拓荒潮:资本的再分配1.扩张与下沉潮随着消费升级和新中产的崛起,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已成为大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争夺的战略要地。2018年,更多企业为了触达人才主动出击。在BOSS直聘“2018企业人才需求趋势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开始在其他城市建立分公司或计划搬迁总部”时,回答“是”和“2019年有计划”的企业分别占到42.4%和15.9%。2.企业扩张意图渐强,大型企业向新一线城市挺进以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是大型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京东)开设分站(如新成立的研发中心或第二总部)的首选。一方面,新一线城市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未来可塑性等各项指标上均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并且地方政府普遍对科技型企业所有明确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这些新一线城市普遍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基本能够撑起企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旺盛需求。在招聘环节上,BOSS直聘研究院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巨头企业在新一线城市所面临的招聘压力相对更小。近六成岗位的求职者主动沟通意愿高于该公司同期在北上广深招聘的岗位。3.新兴创业公司深度下沉,二三线城市成新宠在大城市攻城略地的同时,“低龄”企业也在以自己的节奏向二三线城市进军。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公司的A、B轮融资阶段企业分别占到各自总数的28%和37%,较2016年提升10和13个百分点。尽管有诸多市场空间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企业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往往要面对精英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2016年以来,在人才回流潮的带动下,二三线城市多数岗位供需比有所提升,但中高层管理、研发等关键岗位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所加剧。为破除人才招募障碍,越来越多中型企业开始基于战略要求和业务模式,建立更加完备的内部培训体系,通过逐级储备,形成内部人才供应链。4.成本管控趋严,薪酬分化加剧由于一线城市企业运营成本逐年提升,辅以宏观经济压力,企业在人才拓荒时,还需尽可能地做好分公司的招聘成本控制。即使是财力雄厚的巨头,也在扩张过程中对高薪抢人保持着一定克制,在当地的薪酬优势弱于总部在一线城市的薪酬优势。而中小型企业本部与分公司间的薪酬水平分化更大。无论是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还是对薪酬的强化控制,均体现了企业深知在“人才开源”的同时要做好“成本节流”,才能适应商业环境的复杂变化。5.人才拓荒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拓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拓荒”本身,是人才资本在空间维度上的一次再分配,只有不断对这个过程进行优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到新城市开辟人才战场的初衷。趋六人才之战:智慧城市竞争的本质2017年下半年开始,新一线城市陆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大战以燎原之势延展开来。2018年第一季度,北上广深也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人才吸引政策。2018年,各地大力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期靠人才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备受各界关注。2018年的人才之战打响至今,新一线城市人才引进效果如何?应该关注哪些重点?1.需求与薪资稳定增长,夯实人才吸引基础人才争夺战第一枪首先在人才需求和薪资增量方面打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杭州、成都、武汉位居新一线城市人才需求量三甲。2018年,新一线城市平均招聘薪资为7193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杭州以11.0%的平均薪资同比增幅领跑新一线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崛起同时是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2.主动出击强势争夺一线城市人才2018年以来,15个新一线城市各自发力吸引一线城市人才前来发展。截至2018年12月,新一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平均人才流动率(一线城市流入人才数/流出至一线城市人才数)为1.19,2017年则为1.11,人才净流入增幅显著。2019年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依然会稳步上升。然而,新一线城市全部面临一个更加重要的长期课题:如何“守才”。3.不可忽视的薪资差距:如何留住高级人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由一线城市来到新一线城市发展的人才,仅有流入杭州的平均期望薪资持平甚至有小幅提升;流入到其他14座城市的一线城市人才,平均期望薪资有3%--20%不等的降幅,如图6.2所示。长期来看,如何让人才政策效果可持续,为流入人才提供真正的价值增值,成为新一线城市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这是一个城市综合治理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单纯提高部分人的工资,或是依靠专项补贴能够实现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发展第三产业,发掘人才核心价值,提供充足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营造人才归属感,方能真正做到“守才”。这也是防止人才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又集中回流的关键。4.高学历人才争夺地图:岗位与资源的平衡2018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成为新一线城市争夺的焦点,各城市都出台了近于“零门槛”的落户政策。特别是对青年高学历人口的争夺,已经是具有城市发展核心战略意义的动作。新一线城市在与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战争中,对目标人群的争夺同样开局有利。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15个新一线城市在高学历人群就业均衡指数的具体构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截至到2018年,东莞、青岛、宁波、成都、无锡、杭州和苏州七个城市的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均呈净流入。整体来看,这几座城市培养的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但这七座城市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差异。无锡、东莞、苏州、宁波、青岛这五个新一线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分别有 2 所、 3 所、 7 所、 8 所、 13 所本科层次院校(包括民办高校)。而这五座城市中人口最少的无锡,2017年常住人口数也超过655万,本地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存量不足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对于人才引入的依赖性较高。2018年,以拥有强大的贸易加工和制造业的无锡和东莞明确要求需拥有本科学历的职位仅占三成左右,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和人才储备方面还有一定距离。杭州与成都的本科层次院校均为27所,与哈尔滨、长春并列全国第九位,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下,杭州需要77所高校,方能满足当地企业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看似是巨大的人才缺口,实则是杭州的发展已经远超出本地范围,吸引着毕业于全国高校的学子。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杭州的平均招聘薪资和人才需求稳居全国前四;人才吸引力在三季度一举夺魁;技术人才需求占比仅次于北京、上海……(2)武汉、沈阳、重庆、天津、南京、长沙、西安七个城市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均表现为净流出。整体上看,这些城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规模不够,无法满足本地高等教育人才的就业需求,造成了人才的流出。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重镇,高校总数仅次于北京,拥有46所本科层次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百万。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多年来聚集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让武汉在人才选择上占据了天然优势。一线城市是吸引武汉高校毕业生的主要目的地。进入21世纪以来,流出武汉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中,超过半数去到一线城市发展,超过两成流入其他新一线城市。报告预测,人才之战刚刚拉开序幕,对于人才的争夺在2019年仍将持续,企业纷纷在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建立“根据地”,新的人才之战正在酝酿之中。趋势七绘制文化地形图:更深刻地理解“人才动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正进入尾声,意味着“千禧一代”已全部成年。过去五年里,社会公众和企业管理者无时不在体会着“90后”进入职场后对既有观念,以及组织管理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招聘和管理90后”成为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面对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池,企业招聘者和管理者的一个苦恼是,虽然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做出了正确判断,但这个人依然不合适或者流失了。意外的人才流失不见得是手里的信息出错,而可能是缺少对他人思维方式的了解和预判,进而造成对其意向和潜在行为的误判。大众文化正深刻地建构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展文化研究对于获得一份更加立体准确的人才地图显得愈发重要。报告从五大维度入手,绘制人才的文化地形图:今天,已经很难对成长在多元环境下的年轻员工灌输统一的价值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正不断提高,“人才官”绝不仅限于人力资源专职员工,而包含了全体管理者。报告建议,企业管理者在钻研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人才认知的边界,并将其与企业的发展路线图紧密结合。可以尝试从构建以下这三种身份出发:在判断工作能力之外,企业与人在观念和情感上的契合程度,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趋势八破除掷骰子式晋升:关注员工学习力企业在进行人员调整时,会面临一个困局:虽然被提拔的大多是组织中在当前岗位上能力较强的员工,却会出现员工被晋升至与其能力不匹配的岗位的现象,最终导致企业整体效率的下降。该现象被称为“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所描述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逆向选择。按彼得原理所述,最终会导致“每个岗位都被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所占据”。调查结果显示,彼得原理并没有得到当代企业管理者的完全认同。但是彼得原理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确实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设计更加有效的晋升制度,破除彼得原理,是企业提升效率的重要武器。如何避免彼得原理?可行的方法包括:改善任职资格评价体系,加强度员工的系统性职业路径培训。如何破解彼得原理?彼得原理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员工在职业转换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提升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营造针对员工的终身学习氛围。趋势九搜索与匹配:就业市场动态变化的微观基础从20世纪末互联网的兴起开始,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发展。从最初以信息汇总为主,到后来的提供搜索功能,再到现在的智能匹配和推荐,招聘服务的规模化和平台化正在赋予平台新的能力:通过保障每一个微观层面的高质量用户交互,使得宏观层面的就业市场效率更高。1.招聘平台的责任 :双向选择、直接沟通、保障安全2.市场设计者的责任:稳定性、有效性、抗操控性(1)稳定性:就业市场上人岗不匹配的现象越少,市场就越稳定。通过对BOSS直聘平台大数据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人岗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需求定义不清楚;二、市场参与者耐心不足或匹配机制设计不合理。(2)有效性:当无法在不损坏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提高任何人的利益时,这个市场就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在就业市场中,如果重新配对能使某些人的效益提高,而又不会伤害其他人,则称该市场有“帕累托改善”的空间。市场设计者正是遵循着“帕累托改善”而逐步的改进市场的设计规则。(3)抗操控性:在市场设计理论上,如果某种市场机制,使得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偏好符合他们利益的最大化,则我们称这个市场具有“抗操控性”。3.市场参与者的责任:信息真实、主动表达平台化的招聘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法制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未来的招聘市场也会变得更加公平和高效。据此,报告对招聘者和求职者提出如下倡议:一、鼓励市场参与者提供真实的信息。在依赖大量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中,真实的信息能够帮助产生更加有效的预测与推荐;同时,在市场设计机制的保障下,提供更完善和真实信息的参与者也会收到市场的奖励,他们从招聘平台获得的服务质量会更高。机器学习和市场机制对于数据的消耗和完善相辅相成,互相加强彼此的功能。二、鼓励市场参与者主动表达偏好。随着市场设计的优化和市场密度的增加,以及系统信号表达机制和匹配算法的优化,市场供求两方的需求都将越来越容易被满足,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在市场匹配机制的引导下,那些主动表达自己偏好和主动向对方发送求职/邀请申请的参与者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效益最优化。
告别了初中,暑假也即将结束~我们将迎来全新的高中生活!在这个崭新又陌生的环境里,我们的“中新之家”怎会让你孤独??!即将陪伴你开启全新高中生活,不仅有帅气可爱的新同学~必须还有各种 散发着不同个人魅力的老师们~这其中当属“老班”是你们的重点陪伴对象!他们,是书通二酉的良师,亦是成长路上的益友。下面,就让我们揭开神秘面纱!有请2020级班主任闪亮登场吧!(猜一猜哪位会是你的班主任呢~~!)01刘克新中学高级教师,曾在深圳中学高中部执教21年。深圳中学科学思维研究所副所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市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高考先进个人,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曾将襄阳四中,深圳中学十多名学生从普通班送入清华北大!高考人均分同类可比班一直是全市第一!教育教学理念超前,方法独特。教育格言:教育一个字:爱!教学一个字:学!我的教育理念:自主自学自强不息02刘红雨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高级教师。38年来,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做班主任工作16年之久。所教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不计其数,曾辅导学生获得高中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教育格言: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03高蕾中学高级教师,担任历史学科备课组长及教研组长,荣获市骨干教师、市骨干班主任、普通高中“质量十一五”优秀教学成果奖,曾指导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教育格言:学贵知疑,教贵设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打造求知的课堂。04左远征中教一级教师,从教高中数学教育十六年,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六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言幽默。教学中践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透考点”的思想,班级管理中践行“用爱心去呵护和激发每一位学生”,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教育格言:教育不是教训,要用爱心去赢得每个学生的信任。05陈晓娇拥有多年深圳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经验。“爱之深,教之严“,相信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扬长避短,帮助每个孩子完成人生的自我实现。教学成绩卓著,提升幅度显著,多次带领所教班级冲入年级第一。教育格言:在中新,希望我的每位学生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06齐无双毕业于外交部唯一直属院校——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硕士,专业英语八级,美国TESOL委员会认证高级英语教师。实力Max, 耐心Max,热情Max, 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拼才华!保证你的学习力一路UP UP UP!即刻点燃你内心的小宇宙!教育格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天下无双。07李小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多年高三毕业班带班经验,熟悉高中化学知识、高考题型。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教育方式的研究,有过硬的教学技巧,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教育格言:教育从沟通始,沟通从倾听起。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08李涛201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员,文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在省级示范性中学从教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近三年连续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教育格言:你不用成为乔布斯,也不用成为比尔·盖茨,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最好的自己!09方浩欢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化学教学工作经验,基础扎实,曾在广东特大型民办学校从教,授课风格受学生喜欢,课堂上善用导学案对学生导学导思导练,精讲精练,课下喜欢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困惑与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格言:建立自我,追求无我10高渊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陕西省重点高中从事语文教学。热爱阅读、诗词,积淀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并把它带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参加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育格言: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和赞赏。11张雯婷201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曾于东莞南城中学,佛山罗村高级中学实习供职,教学成绩优秀。在大学期间曾获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本人衷心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希望能竭尽所能,成为孩子们人生的引领者,陪伴者和助力者!教育格言:不抛弃,不放弃;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对学生。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中新等你!供稿:康乃馨摄影:荣宪章编辑:何丽丹审核:王馨锐
前几天上海交通大学在官网上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01高校招聘年年有,交大为何上热搜?我们先来看看招聘内容写了啥: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保卫处-治安管理岗-1名,要求具备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其实仔细一看,知名高校管理岗,要求硕士学历没毛病,只不过这个管理岗隶属于保卫处,略超出大众的一般性认知范畴。事情再在网上一传,内容就摇身一变成了“上海交大招保安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由此毫无意外地上了热搜:图片来源:微博截图图片来源:微博截图02治安管理岗要求高学历,上交大并不是个例其实,就像有的微博网友所说的那样,招聘治安管理岗要求高学历的高校并不在少数。早在2015年4月,四川大学发出的一则招聘公告上就明确要求:招聘保卫部(处)管理岗工作人员2名,要求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学历一栏写着:博士学位(公安、消防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图片来源:文化人才在线2016 年,浙江大学招聘安全保卫岗人员的要求更高:硕士及以上学历;英语六级以上(或托福 80 分以上,雅思 5.5 分以上);身体素质佳,吃苦耐劳……此外,某省直三甲医院《2019年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中,学历要求栏为硕士,专业要求法学、法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图片来源:文化人才在线由此可见,一般正规且福利待遇良好的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对求职者的学历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面对这类新闻,网友也纷纷表示,我的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再不好好读书,以后连当保安的资格都没有……03保安管理岗值得招聘高学历人才吗「招聘“保安”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引众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人认为:保安,即便是保安管理岗也用不到硕士这么高的学历。有些事只要有经验,难道不是谁做都一样吗?但我想说的是,一纸学位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它还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眼界格局,而这些隐性的东西才是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所在。同样一件事情,让本科生去做,结果可能只是“做对”,而让博士生去做,结果就是“做好”,他们各自带来的实际价值是全然不同的。图片来源:pixbay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段话:以前,我们天真地以为,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自己错了。大部分学习好的人不但不呆,其他方面表现的也很突出,他们把学习力运用到了各个方面。学历水平高的人,真的不只是读书厉害。除了个别天才之外,大多数学历水平高的人在智力上并不比学历低的人聪明,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譬如自律、认真、严谨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被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使得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格外出彩。图片来源:百度搜素对于这样的一个热点事件,不论各方人士作何解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中国进入人才高消耗社会,未来的招聘市场对于学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不看学历的工作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一句话,以后的社会,倘若没有高学历,想要“混”的好真的是很难了。
刘媛媛,一个出生在农村地区的小女孩调侃自己家是连寒门都算不上的贫寒之家,就是这样一个小女生,实现了人生的三次“逆袭”:从高中的倒数差生到高考考取211名校,从零基础跨学科的小白到以超过分数线30分被北大录取的优等生,从农村女孩到超级演说家,从毕业后孤勇创业到一年内就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这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她都做到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或是其他人都会羡慕并由衷地佩服她,那么我们就要了,同样是学习,也同样在拼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地成绩差异如此之大呢?如果有办法,应该怎样去改进和提升呢?首先,关于成绩差异,我们不从先天的个性上去说,不从不能改变的地方找原因,我们从从能够提升和改进上去找方法,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可行的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李玟瑾教授就指出,人是有个性的,智力是来源于遗传,技能知识是后天培养,有时候,孩子学习上某个部分就是不行,这也许不是孩子的努力问题,而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我们应该甄别孩子的个性,找到他的优势所在。孩子学习上的差异也是孩子个性的一个反映,有些孩子更擅长于文科思维,在语文、英语方面表现优异,而有些孩子则擅长于理科思维,在数学、物理上表现突出。在现行的成绩评价体系下,势必要综合发展,我们更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整,挖掘自我的个性,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尽量把学习效益发挥出来,把学习力提升起来,这才是学习致胜的关键。北大研究生刘媛媛是一名典型的后进生,初高中时,她的学习很差,全年级一共200人,她是第180名。某天,她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书名就是《一个叩开牛津大学的高二女生》,书中讲了一个成绩、条件跟她一样差的女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考上牛津的励志故事。当时的刘媛媛就想:“我也可以呀,她能考上牛津,我要考北大!”经过那本书的洗礼,她开始疯狂地学习。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背课文,课上狂写笔记,课下疯狂刷题,连公交上的时间也拿来记单词。然而,考试的时候,错过的题依然错,她依然还是稳坐第180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媛媛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效率上是否不高?在学习的方法上是否哪些没有做好?在学习的专注上是否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在学习的重点和时间的安排上是否有太多没有考虑?就是经过这一连串的思维,她开始着重观察和自我深思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一番自我总结,她慢慢琢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如何找到学习规律、如何规划学习时间等一连串系统经验逐渐形成,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挖掘出了自己的学习力,皇天不负苦心人,她在三个月后,考到了年级第一。高考,考进了211大学。研究生,从零基础跨学科的小白到以超过分数线30分被北大录取的优等生。讲这个故事无非是阐明两个启发,一是学习力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决定了学习的成败,而学习力是由什么来决定呢?学习力要提升、要开发,首先就要有学习动力,唯有学习动力充足,学习力才强。刘媛媛学习动力的源泉就在于她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处境,她在演讲中也说过,“我们家都不算寒门,连门都没有。”她用这一句话来调侃自己的家庭处境。正是因为高中时期看到的那本书给她一个震撼,深深启发和鼓舞了她,她心中就种下了一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种子,正是凭着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真正让她整个学习状态都产生了改变。第二个启发便是,学习要有效果还是得靠学习力,光是努力不行,只有意愿不行,还要有目标,光有目标也不行,还要有有策略,而很多人都是只有目标,没有策略,他会把自己的目标当成是策略,就直接去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刘媛媛刚开始学习动力澎湃,虽然学习状态很高昂,但是最后的成绩和效果却不是很好,这就是没有策略,不懂得方法的后果。因此,要提升学习力,关键还是要有一套方法,有自己的一些策略,如何去实现某个目标,不是直接去做就行的,还要事先制定全面的计划和方法策略,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从而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都在说学习力,那么学习力是什么呢?哈佛教授在《学习力》一书中就讲道,哈佛生啃书啃到凌晨4点的不多,任何一个课题都要读十到几十本书,如果只是靠勤奋真的不够!真正管用的还是学习力,也就是各方面的学习综合能力,比如在阅读方面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在搜集查找资料上有查找的能力,在思维关联上有关联的能力,在思维方法上要注重综合与演绎,要注重思维的内外、前后、纵横上去延展和深入。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会不会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都很负责,都很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在教学上很细致,有什么不懂的,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学里的老师也很负责、很敬业,比如清华大学的老师他们做研究是牛,有一次上微机课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 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老师听到后只是谈谈地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接下来就是同学们默默进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的时候了,一切都得自己解决,没有学习力怎么跟得上?在哈佛大家公认的学习定律就是“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勤奋排在第一位,先要勤奋,然后逐渐就可以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学校效率要得以提高,学习力要得以充分发挥,还要加上一句“少说废话”,因为话说多了,影响做事,影响的是学习专注力。为什么学习专注力这么重要?因为学习专注才能有学习力,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勤奋和持久的问题,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并不持久,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低质量勤奋”,老子有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去学,什么也学不了,因此专注一个点很重要。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也无不如此,学习力不仅是学生,也是一切人和事,哪样不需要学习、提高。在写作上如果不有专注的神思,写出来的文字就涣散不堪,顾此失彼,效率低下。但是如果深思熟虑,够深入,做的准备工作多,那么笔下就如源源活水,一泻千里。看看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余次。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虽“当此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而不改其志。这些都体现出了对事情的专注,学习也无外乎于此。刘媛媛,一个寒门女孩的逆袭,从年级倒数差生到高校211,再到学科零基础到北大考研高出30分优先录取,从从农村女孩到超级演说家,在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时候,她记得她上一次演讲居然是学校班委选举上,历时3个月的比赛,开始海选的时候还是坎坎坷坷,差一点被刷,然而正是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和最为强悍的学习力,她花了3天时间研究上百个演讲者的语气、肢体、表达,在20多本演讲技巧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通过自己之前大量学习形成的学习思维力,消化这些理论,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运用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学习力的强大,才最终让她力克劲敌,拔得头筹,获得《超级演说家》的冠军。强大的学习力,就是她的底气学习力牵涉的范围很广,学习力是对自我个性的探索和挖掘,除了学习的态度和动力,还要有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的专注力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能力,下一篇文章我还会重点讲解,如何提升学习力,强大学习能力,最终获得成绩提升,成为人生赢家,欢迎关注。
如果真正能够按照我说的指导方法,去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体系,以后在任何一个你聚焦的领域里,你都有很高的概率成为牛人、专家。给我15分钟,这篇回答会改变你对学习的全新认识。本文1W多字,纯手打,从构思到成文用时将近1个月。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但我希望你能认真看完,帮你提升数倍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是我汇集了学习领域经典书籍等数十本,站在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效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的肩膀上去学习,这就是高效学习力的秘密。“低水平的勤奋”从学生时代读书开始,我们上课认认真真,每本书上都记满了听课笔记,还用各种各样的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看起来五光十色赏心悦目,满满的笔记充满着自豪感。到离开母校毕业出来工作以后,我们给自己布置读书计划,制定年度读书计划-一年5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1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一定要在临睡前读完书,只要完成目标,就算是给今天读书计划一个交代。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看书的顺序永远都是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我们就心满意足的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为我们所用。与此同时,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只要看到美文,好课,大家都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点击“收藏”,在各种学习平台和APP,琳琅满目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为了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我们囤积了大量的课程,想着某一天有时间我们或许可以用得上。摘抄了好几大本的名人警句,自认为一直保持着好好学习的态度,可是就应了那句“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依然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难道自己是真的比别人蠢吗?”亦或是“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反人性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长期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收藏屯课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为了防止我们不被饿肚子在洞里多储存多点食物,要知道出去打猎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被猎物吃掉,这么做是规避风险。放在深度思考占主体而非体力的今天,很明显这种基因在我们身上烙下的痕迹是不适宜的,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其次,我们书本上画线的重点,摘抄的笔记,反复阅读课本和集中练习,其实都是轻松地学习,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也分浅层次和深层次,轻松的学习是属于浅层次,它是非常机械,就好像死记硬背,可以说是“阅后即焚”。而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效果也更持久,它会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不轻易会遗忘。学习这个过程,恰恰是最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对于它来说,一点也不轻松,反而会很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一天做家务体力活动,而写文章,计算数学题脑力活动,几个小时就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头晕脑胀,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出去转悠几圈呼吸新鲜空气来好好放松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呢?我将会从道法术三个层次来依次阐述。道首先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在《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书中写到: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换句话来说,整体理论就是我们潜意识里默认,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的天赋。既然是天赋,那么便是天生的,是不可能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升的。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仅仅只有7岁,身材矮小的莫扎特演奏小提琴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让在座的每一位观众深深着迷和惊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莫扎特拥有“绝对音高”异常罕见的天赋。要知道,大约在每一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然而,“整体理论”这个假设完全是错误的!近现代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大量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在2014年,日本一个心理学家Ayako Sakakibara通过一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认知--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训练,将24个普通小孩全部训练成了具有绝对音高的人。与之相对的学习方法假设,就是渐进理论。渐进理论它相信的是: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一样也可以成为大师。24个普通小孩只要在专业的训练下,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学习效能。而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整体理论”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选择逃避甚至放弃;而“渐进理论”的孩子,则更有可能直视挑战,选择坚持与努力。所以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也不迟,无论你是已经出来工作很久也没什么特别出色技能或者你是一名学生党此时在班上倒数都没关系,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可以一直改进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智力会得到提升。法想要高效学习,具备的两种底层认知底层认知一:绿灯思维还是举我们智力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因素比较重要的例子吧。如果你之前不知道两种理论,那有人说智力是后天的因素更重要时,你第一直觉就反驳:“拉倒吧,你看《最强大脑》的选手,他们是上天被亲吻的孩子,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在这里补充一下,是不是只要具备“渐进理论”的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看到了吧,当与你当前的认知不符的时候,你会举出各种反例来告诉对方,你是错误的,而我才是正确的。其实,这就涉及到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或者尊严受到挑战时,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而绿灯思维则相反,它第一反应是:“它里面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原理和逻辑,也有它存在的意义,我愿闻其详。”那如何做到绿灯思维,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是好的,别人对我的质疑,其实是对“我的观点/行为”,并不是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很坦然面对,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别人提出的质疑和挑战其实都是针对“我的观点/行为”,我愿意为我的成长接受他们。底层认知二:以慢为快环顾这几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电子科技这块,更新迭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以前上百年来进化速度,自从进入信息时代,都以5年甚至一年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紧跟步伐,有时恨不得把自己武装的十八般武艺,才能不被落后挨打。是啊,在这个时代,太慢你是要被淘汰的。可问题是你怎样才能快起来呢?看更多的书?报更多的课程?扪心自问下,你知道你真正学进去有多少吗?量化的结果就是有没有给你工作和生活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如果没有,那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过是自我感动的勤奋。一味地追快,反而让自己的思考越来越肤浅。所以我们必须要慢下来。那是不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去看书呢?那倒不是,我们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什么是真问题?就是那些知识阻塞的地方,书中的基本概念,对你有启发的观点还有你一直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好比下水道,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在表面清洁,收效甚微。不要小看基本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就得地基要打牢,不然台风或者地震到来,随时崩塌地风险。做选择题,纠结着选哪一个,也就是你的概念没有牢牢掌握。做压轴题也都是由公式一步一步的推导做出来,公式我都认识,可为什么用这个公式不用那个公式,他是怎么想到用这个公式的?这里面内在的逻辑我真的搞明白了吗?比如公式是在什么前提下适用的?这个公式是什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公式为什么用在这道题是可以的?这个公式与其他公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当你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一个公式被你在多个角度去拆解,其实是就是在深度思考的情况下去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看,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用非常严谨的句子去表达组成了基本概念,里面涉及到的知识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能弄明白,那么题目千变万化,你也不会弄混淆。所以基本概念是一定要慢下来花时间好好琢磨。所以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去追求看起来很花俏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学的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术术是从技术层面的我们可以操作方法。一、超级人脉遇到问题,你第一反应是向谁请教呢?大部分人的条件反射都是拿起手机直接百度百度下。这应该是我们时下最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网上丰富的信息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人淹没在一片良莠不齐的信息里,如果不仔细甄别,还真的容易上当受骗。在这里说明的是网上搜索这种联机方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但是搜索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以后我会填上这个坑)除了在网上问,我们日常还可以从身边的人或者书籍去寻找答案。身边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工作里,肯定会有在某方面特别出色的小伙伴,我们肯定就会想着如何抱上这个大腿呢?如果对方在比较有空的时候,他或许有可能会指点你一二。但如果碰到他不愿意或者没空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里引出一个概念,比较优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本来在某件事上同事小A做的不如你,但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把这件事交给小A,其实对你对小A都是好事。这是,小A就拥有了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在工作中,你想想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多观察你厉害的小伙伴有没有对于他来说很消耗他时间但又是低产值的工作,你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这样你就获得比较优势。或许他为此对你心存感激,从而顺利的抱上大腿,有厉害的师傅带入门,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向身边的大神学习,其实里面隐含了一个内在的思维方式:注重积累超级人脉。除了我们平时可以从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或者一栋办公楼的陌生人请教之外,或许有小伙伴会说,我身边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或者是我怎么知道办公楼的牛人,那该怎么办?在行“在行”是一个付费链接牛人的APP,在这里,你可以通过用金钱买牛人的经验和指导,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积累超级人脉的方式。如果想要进阶的话,在得到超级人脉的帮助下,努力让自己成为节点的那个人。二、书籍说到看书,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是从第一页从头开始看,一看这种操作就是新手,其实看书还真的有窍门的。我在这里推荐2种读书方法和1种工作笔记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下。读书方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 与 关键词法(1)查字典法+不读书法一本书可以当做新华字典来用?这是什么操作?首先,什么样的书籍是可以当做字典来看呢?是工具类和畅销的商业书。文学类的书籍是不涵盖在此。其次,为什么要这样看书呢?因为可以大大缩减我们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当我们把一本厚厚的书籍当成字典,在心理上可以减轻我们心理负担,不然我们会觉得一本厚厚的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种方法不要求读完,只需摘取我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章节即可。然后,怎么看书呢?那究竟该怎么看呢?我们看一本书,先从封面+封底+书腰+序言+目录。封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书名,书腰和封底有些会带有很多其他人的推荐,如果都是这个领域牛人推荐,那么这本书十之八九都可以放心入手的书。如果您拿捏不准,去豆瓣看书评或者微信读书APP去看,从人数和评分两个维度综合评判。序言很多人都不会去看,这也难怪,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看教材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也不需要看序言,所以我们很自然的会忽略。但其实序言部分也是了解这本书的前提,因为这部分是作者或者推荐人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高度浓缩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看看里面是否有你一直以来存在困惑的地方或者我们的误区有新的认知发现。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的思路,也可以当做思维导图。如果时间比较紧张,你只需看你感兴趣或者急需解决问题的章节阅读即可。主题阅读+碎片阅读+知识体系在我们用查字典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概5-10本的同类型的书籍,一个人的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寻找几本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办法。在挑书的时候,要挑与我们认知相匹配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选择书籍,在大家都说这本书很好,而你却看不出好在哪里,问题有可能出在这里。要是挑选得当的话,或许会为你打开新的一扇门从而深深地爱上了这门领域。所以如果是新手,那么我们可以从入门的书籍看起。把你找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做成小卡片,而这些小卡片也就是在一个问题(主题)得出来的精华,就是主题阅读。平时只要看到某一领域主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书籍还是在网络,你都可以在你的小卡片上再继续增加新内容。渐渐地,你就会对这个领域有了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你学习起来有了知识框架的帮助,再遇到新信息,反而多了一份从容,越学越快。就好像你手中有一份房屋构造图,知道现在看到的信息属于哪个区域,你往哪里放就好了。这就是查字典法的步骤。不读书法查字典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理解、记忆掌握的不牢固,我们就可以配套使用不读书法。不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旦我们看书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这又是什么操作?前所未闻啊!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虽然完整的看完一本书,看似完成了目标,按道理来说你应该很开心,但实际上你什么都没收获,反而充满了失落感。这就要回到一开始看书上面问题,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所以我们看书一定是要带着问题去看书,也就是功利性的看书。带着问题去看书也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有人会说,不会提问啊?有方法有步骤吗?步骤如下:在你拿到一本书/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段落;一旦读到自己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思考提问环节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很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不要小看这几个问题,其实深度的思考才是我们大脑记忆的方式,当启发点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原来知识真的有用,甚至很多年你都不会忘记。(2)关键词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在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是难免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关键词法就是解决如何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如果查字典法和不读书法是一本书里的微观角度去解决问题,那么关键词法就是从宏观角度去掌握作者在这本书的的思想,不失偏颇。那我们是不是逐字逐句读完呢?未必。有什么解决的套路吗?我们可以用2W1H模型。什么是2W1H呢?就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在这里我推荐彭小六的九宫格笔记辅助工具。读书笔记:九宫格笔记法第一步:问题区域:1.2.3就是用2W1H提问方式,然后围绕2W1H把书中和问题相关的关键词都找出来,第二步:在看书找关键词的过程中,可以用折页,圈出关键词,贴便利贴等方式标注你认为的重点。第三步:把你认为九个关键词填到下面九宫格里的主题1.2.3里,搞清楚它们是如何回答核心问题的内在逻辑。AHA!是你认为对你有启发的点,或者是你认为很经典的字词句可以作为你日后的写作素材。这样,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PS:在我们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内容标注出来:如果是特别重要的,画★;例如是核心概念,在这句话旁标注★,标注“HX”,(核心的拼音简称)如果是金句,在句子下面画横线或者波浪线都可以,并把这句摘抄到你的AHA!如果是案例,把这段圈起来,并且标注“AL”二字,可以用作写作素材。如果是好的方法,也是圈起来,标注“how”,因为方法是属于怎么做的层次。这段可以放在总结那一栏。总结:就是你看完这本书你的行动,行动要符合SMART原则。SMART原则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比如说:临近数学第二章的阶段考试。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二章,再把这张所有的知识点都用思维导图罗列出来。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如何衡量呢?那就是你的成绩可以衡量你这次的复习的策略是否有效。如果取得高分,说明此次你复习的方法行之有效的,看能不能把它作为流程作为下次复习的方法。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可实现性:你的目标是90分,是建立在你这学期考试对自我的水平的认知。为了达到这个分数,你需要在哪一方面下功夫可以踮起脚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订低分数自我放纵又或者是高分数的遥不可及。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相关性:每个知识串联起来。他们的相同以及不同点。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就快考试的前一周,把大目标拆分成每一天要复习的点,直至到考试那天。工作中的笔记:“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只要身在职场,肯定会遇到开会做会议纪要或者工作笔记。大部分人都是在开会时做笔记,散会就看下哪些重点事项跟自己有关的工作职责,仅此而已。而真正的高手不仅记录领导说了些什么,当场梳理出思维导图,有逻辑有结构,还能提炼出领导这次真正背后开会的原因的思维模型。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开会做笔记?①做笔记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别人的想法或观点,更多是的是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②别人说出来的的东西进行整理、提炼、反思、深度思考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从而让自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怎么做工作笔记呢?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可以想想,如果我是这次的演讲人或者是这次的负责人,我会如何讨论这个话题?我把自己大概的想法用2W1H的模型罗列下。2.记录对方讲的逻辑是什么?推理逻辑比具体结论更重要。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留心他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他讲述的逻辑,在对方讲的时候,就尝试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对方的思考过程。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对方讲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他的想法有什么局限吗?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在这次讨论中,我还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在花时间加工分析。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顺着启发点继续: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启发点。这份工作是要专门花时间的。5.这次讨论中能够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们要如何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启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中,还有变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动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整理笔记的时间里,我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源,思考对比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和逻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别人思维方式背后可能有哪些更底层的思维模型,我如何把这些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形成更准确的决策判断力,那么,花时间在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上,就是非常划算的事情。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1.以教为学以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一个知识点,检验方法就是对着其他人讲解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对方也懂了,说明你是真正弄懂了。为什么教别人也是高效学习方法呢?教别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的知识。读书期间,大家都有过教别人的经历。当你在给别人讲解一道题是怎么解答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人就会说:“这一步我不会,给我讲讲。”要是在这时候,你被问住了,说明其实你也还是存在知识盲区,你会回去继续查找资料,直至弄明白为止。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就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复述是通过重复来一个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长期记忆的特点是记忆时间很长,而且容量很大。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们调用相关的认知,比如你的逻辑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各种能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你之前给同学讨论过的题目,你一定会欣喜若狂,不止是因为你记住这道题怎么做,而且你还有可能都会记得跟同学在哪个位置,什么时候的场景讨论过这个问题。脑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不仅记住了事情的本身,还会把和事件相关的环境,乃至自己的情绪一并记录下来。所以当有人请教我们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去教别人哦。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复盘什么是复盘?所谓复盘,就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它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找出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对于复盘来说,回顾、反思、探究、提升,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复盘?l 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l 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l 为了总结规律和固化流程怎么做复盘?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可以采用PDCA。所谓“PDCA”,又称戴明环,它可以适用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是非常不错的流程。通过制定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Plan(计划)在做事之前,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计划,计划内包含你要做的事情,什么时间完成,要打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支持;Do(执行)根据计划,开始执行;Check(检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与最初计划对比,发现问题,比如原计划拖延了,或者某个计划没实施;Action(调整)针对没能达成的目标,探究其原因,迅速采取措施,然后,上一次未被处理的Action,又会成为下一次活动的Plan,构成一个环,所以这个环就叫做戴明环。Plan 如何为这次目标做好规划1.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确认目标)2.我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3.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做那些事?(任务分解)Do 如何顺利的推动这件事1.这件事有哪些关键节点?2.我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Check 总结项目的结果3.1哪些地方超出预期,或之前没有想到?3.2出现了哪些延期,或动作没能达成效果?Act 对总结的结果进行处理4.1针对上述不足的问题,如何补足?4.2 是否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点?如何优化?3.刻意练习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所谓的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史蒂夫奥尔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学生:10次或者20次。导师:你谈对了多少次?学生: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这不就是很多人一直找不到原因的地方,很努力去练习,不管三七二十一,语文老师说背诵资料,拿起就背,;一拿到应用题,想也没想,就试图解答。有目的的练习四个特点:1)有目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举个例子:目标是这个月输出多篇文章,希望有人愿意有耐心全部看完我这篇文章并能真的帮到他们,并留言告诉我,但还不是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在这里,我们必须得把上面的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能够帮助到他们,首先我得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那么必须得写得好。一篇文章写得好,我要做哪些工作呢?其中的一个小目标是上下文衔接方式。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必须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上下文衔接方式,我到底要怎样做呢?平时碎片时间去找出排名较前的作者,那我要去哪里找厉害的作者呢?去百度下。然后大概是10人左右,然后把10个人每人最高分数的一篇文章组合10篇文章。重点研究他们是怎么衔接上下文。然后把他们上下文衔接方式用红线标注出来。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套路出来。所以目标一定要拆解,要具体,可实施,按照SMART原则。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专注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关键的所在。练习的时候必须是专注的,有2大原则。A. 规定某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正事,全力以赴的去解决目前你要完成的任务。如果你突然想起其他事情,比如刷淘宝,微信来信息,你都不要转换任务。此时要做的就是在旁边便利贴上写下来,这样会给我们大脑提示:我已经记下来了,我不会忘记这件事。我不用再去想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转换任务呢?因为我们从上一个任务进入到下一个任务,是需要花费15分钟之后才算是真正进入做这件事的状态,非常耗浪费时间。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持劳逸结合呢?我用的方法就是番茄钟工作法,根据我一天需要花费的番茄钟数设置,通常是5-6个左右,每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候出去走动,喝水聊天放松。B. 琐事全部集中到一个整块时间去处理。打扫桌面、水壶装满水、刷淘宝、拖地、折衣服,出去遛狗等等。找到你效率不高的时间段安排这些所有的琐事集中处理。在这里分享专注的2种具体方法。A. 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要点:互动非常重要。听课场景:我们上课听讲,比如线上训练营,默念老师的关键词;选择性的记关键词/重点笔记,听完课整理笔记的时候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是什么?它在解决什么问题?我要怎么用呢?职场场景:工作的时候,主动参与项目,设身处地的想:要是你是经理或者部门负责人,你会怎么做?你同事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你的想法和他的做法呈现出来的结果相比照,找出差异。并做好复盘。B. 一定要带着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高效学习都是带着问题,因为调用大脑的认知资源也就是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面。就好比你看一本书,有的时候,你全部翻完,也不记得说了些什么,而你看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你某项问题的时候,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换着场景,举一反三,你对这项技能才有可能熟练于心。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在天真练习的例子,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你有多少次正确的弹奏了曲子?”“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现在离现实你的目标有多远。4)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天真的训练那位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轻松地学习是无效的这跟我们多么像啊。学习的时候,笔记本上都记满了老师在黑板上的笔记,还用各种颜色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然后拿到书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的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滩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令人不快的了。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研究人员还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安排八年级的学生做两部分实验,看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一部分是不重要的的小测验的知识点(测完会有同时安排反馈,),另一部分是安排学生复习3遍的知识点。结果出人意料,在考察小测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复习的知识点,却是”C+”。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项非常重要发现成果: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所花费的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你在考试的时候,比如语文选择题,锄禾日当午,A.汗滴禾下土B.欲穷千里目这个时候,选A,这是识别模式,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就可以选出来,是轻松地学习,记忆过几天就会遗忘,但如果不是选择题,换成填空题,那么我们开始主动在你的长时记忆库里去检索知识,难度就有点上升,选择题可能你并不会,但你感觉有个印象,有个关键字,就侥幸选对了,选择题做对,不能代表你就会了。而填空题即使你知道下一句,但不会写,所以每种题型的难度都是不一样的。填空题难度是选择题的难度“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为什么填空题作为入口点呢?因为在这里面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考完试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里,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识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所以如果你感觉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把知识堵塞打通了,记忆才会为长久,牢固,以后想忘都忘不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花大力气亲自去实践去弄明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当你彻底弄明白了原理然后把考试最后一道大题都能解出来,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懂得。而且,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种记忆有可能会跟随者你一辈子,或许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是一件小事,你都会有一阵暖流涌上心头。遇到瓶颈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并实践,发现进步神速,你会更有动力去坚持做这件事。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发现好像失效了,你按照这个方法,始终在原地不动好长一段时间,就好比你没学好的学习方法是70分,后来学习了之后变成80分,但后面你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的时候,你开始气馁,开始怀疑,开始寻求更好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因为,当你稳定下来的时候,你拿着这个你自认为的“葵花宝典”能行走天下,妄图打遍天下无敌手时,其实你已经在舒适区了,因为你满足现状,你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真正不变的是变。遇到瓶颈区,意味着我们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1)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比如你学习写作,你发现你已经知道写书评的一些套路的时候,但问题是质量不高啊,内容干瘪无趣,要么是照搬全书,要么是自己写的词不达意。我现在也是一名新手刚进这个行业,那我该怎么办呢?既然我内容干瘪无趣,是不是可以从新浪微博那个方向,因为新浪微博偏娱乐性,我个人爱好是高效学习干货类的领域,每个人看我的知识层面都不一样,写的太干,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我就试图用通俗易懂,再用些比较经典著作里的唯美的励志的金句或者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这样每个过来能看到我文章的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顾及到,因为语言诙谐,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心神,但是又能改变大家认知的事情,我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我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想着学习自己去写唯美的字词,比如古风诗词。难道中华五千年的古诗词还不够优美吗?级别不够,别硬杠。所以不管什么障碍,跨过它最好的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但事实证明,有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障碍。比如你总认为写作是作家才做的事。在我们的刻板印象,写作=作家。自己根本就不是写作的料。一开始你就给自己预设了我不会写,那么你后面学习技巧和方法时,当你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时,你就立即放弃,殊不知,不管你学习什么,都是会遇到困难,关键看你动机够不够。如果这是你喜欢的事情,拿我来说,我爱读书,尤其是有关怎么高效学习的书籍,输入完我就想输出一些文章,因为输出才会有更好地输入,但发现一段时间发现我写的文章阅读量上不去。在某些时刻,我感觉不可能在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我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提高水平。但是我也不是特别看重,因为读书写作在我眼里就是很私人的事情,而且这是我热爱的事情。归根结底,我认为写作是一件输出倒逼输入的事情,而输入也就是读书是一件终生学习的事,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肚子里没有墨水是不可能能够持续成功,连巴菲特已经是最有钱的人,他都每天都保持着阅读习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阅读。所以,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但是有目的的练习还远远不够,人们通常忽略了训练与练习中的其他一些同等重要的方面。学术界对一种特定的练习与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本质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重要能力。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刻意练习的特点(1)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技能。(2)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3)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者教练将制定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些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得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4)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之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的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5) 刻意练习包括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6) 刻意练习即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善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工作中做的怎么样。他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并使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7)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哪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书中提到进行刻意练习的行业或者领域是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体操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或领域。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那就最大可能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怎么办?在实践中,在有目的的练习基础上还得进一步升级。1.确定你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根据你自己的工作,你认为本职工作杰出的表现有哪些特点,然后去寻找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口碑很好,评分最高的人。推荐大家一个App:在行。2.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并坚持管用好方法:接下来针对性的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如果你发现某种方法有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立即停下来。你越是能调整自己的练习法方法,模仿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的最杰出人物,而你的练习也可能是越有效的。3.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导师:高效的指导者懂的成功的训练体制一定还包含些什么,而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它,以满足单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我感觉我写作能力不好,我完全摸不到头脑,像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效率极其低下。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去请教高手,所以我就想到参加线上写作训练营,如果我们写的文章有专业人士的在线答疑解惑,还有助教老师一对一点评,再加上优秀学员同学的分享,那么我直接实践老师和优秀学员说的高频小套路,多看优秀学员的的作业,探索他们的心理表征,建立起正向的反馈机制,相互启迪,彼此增益,。在生活在运用刻意练习原则首先,找位好导师。为什么要找位好导师呢?因为自己练习时,你必须依靠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自己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对。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你须得得精准你的问题所在。其实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的多,而且效果差得多。其次,在学习过程的早期尤其艰难,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表征依然是初步的、不准确的。如果你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会观察你,再根据你的现有的情况提供方案并向你提供反馈,准确率大大提升。在好导师的指导下,你能感觉到进步飞速,犹如坐火箭般。成家老师也提到过的超一流的超就是链接牛人。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我们有可能犯两种错误。长时间伏案:我们现在都知道长时间做一件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面对一件事毫无头绪,要是出去走一走,跑一跑,再回来解决问题,你发现突然灵感涌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有序、太单调其实会降低大脑的创造力,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高效学习。那就会有人说:那既然如此,那我就缩短时间好了,那我也用番茄钟工作法,用4个25分钟作为我一个周期是我的工作时间。但我们发现即使贯彻了番茄钟,可依然没什么太大改变,水平依然还是维持在低水平的勤奋罢了。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目标思维。什么是目标思维?目标思维就是,有工作量也要有结果,不能百忙一天啥都没有。要以结果为目标,不要用工作量来感动你自己。就好比其实我们并不是怕苦,怕的是苦的没价值,没结果。所以只有当你看到了结果,你才会更加有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究竟关键地方在哪里,因为关键地方会影响着全局的走势。我们可以做完之后一定需要复盘。在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专注与投入。不专注,练习是没效果的。但是有人会说我专注力也不好,是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书中提到用更短的练习,更好的注意力方法。即使开展过多年练习的专家,也都难以做到像小提琴那些领域它们所要求的专注程度,也的确难为我们这些普通人了,但是我们可以把练习课程的时间压缩的短些,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是一种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的专注于练习,那就休息下,别再死磕。尤其是熬夜通宵到天亮,只会让你陷入白天没精神好好听课,晚上不会做的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确保每天都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精力练习。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看不懂对吧,那就对了,那我来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在《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长在一次救火行动中,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来。在第六感驱使下,他命令消防队员迅速撤离火场。结果,队员们刚出门,房屋就倒塌了。他自己都不敢置信,自己的第六感居然如此应验。答案就是:大量经验产生的心理表征。在消防队队长进入火场之时,他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对以往类似火场情况有了预判。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下,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所以有些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你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极有可能闪着无辜的大眼睛说道:”我也不知道,感觉通顺,就选这个”,专业的术语叫“语感”,大白话就是“第六感”。真相是她们在大量练习产生了英语语感产生了心理表征起了作用。所以很多牛娃在很小的时候就每天浸泡在大量的经典儿歌,耳濡目染内化于心。本文大约1万7千多字,结合了大量前人伟大的智慧,我从道法术里面还夹杂着工具,全面概述了高效学习的方法。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