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一个出生在农村地区的小女孩调侃自己家是连寒门都算不上的贫寒之家,就是这样一个小女生,实现了人生的三次“逆袭”:从高中的倒数差生到高考考取211名校,从零基础跨学科的小白到以超过分数线30分被北大录取的优等生,从农村女孩到超级演说家,从毕业后孤勇创业到一年内就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这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她都做到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或是其他人都会羡慕并由衷地佩服她,那么我们就要了,同样是学习,也同样在拼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地成绩差异如此之大呢?如果有办法,应该怎样去改进和提升呢?首先,关于成绩差异,我们不从先天的个性上去说,不从不能改变的地方找原因,我们从从能够提升和改进上去找方法,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可行的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李玟瑾教授就指出,人是有个性的,智力是来源于遗传,技能知识是后天培养,有时候,孩子学习上某个部分就是不行,这也许不是孩子的努力问题,而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我们应该甄别孩子的个性,找到他的优势所在。孩子学习上的差异也是孩子个性的一个反映,有些孩子更擅长于文科思维,在语文、英语方面表现优异,而有些孩子则擅长于理科思维,在数学、物理上表现突出。在现行的成绩评价体系下,势必要综合发展,我们更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整,挖掘自我的个性,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尽量把学习效益发挥出来,把学习力提升起来,这才是学习致胜的关键。北大研究生刘媛媛是一名典型的后进生,初高中时,她的学习很差,全年级一共200人,她是第180名。某天,她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书名就是《一个叩开牛津大学的高二女生》,书中讲了一个成绩、条件跟她一样差的女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考上牛津的励志故事。当时的刘媛媛就想:“我也可以呀,她能考上牛津,我要考北大!”经过那本书的洗礼,她开始疯狂地学习。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背课文,课上狂写笔记,课下疯狂刷题,连公交上的时间也拿来记单词。然而,考试的时候,错过的题依然错,她依然还是稳坐第180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媛媛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效率上是否不高?在学习的方法上是否哪些没有做好?在学习的专注上是否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在学习的重点和时间的安排上是否有太多没有考虑?就是经过这一连串的思维,她开始着重观察和自我深思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一番自我总结,她慢慢琢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如何找到学习规律、如何规划学习时间等一连串系统经验逐渐形成,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挖掘出了自己的学习力,皇天不负苦心人,她在三个月后,考到了年级第一。高考,考进了211大学。研究生,从零基础跨学科的小白到以超过分数线30分被北大录取的优等生。讲这个故事无非是阐明两个启发,一是学习力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决定了学习的成败,而学习力是由什么来决定呢?学习力要提升、要开发,首先就要有学习动力,唯有学习动力充足,学习力才强。刘媛媛学习动力的源泉就在于她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处境,她在演讲中也说过,“我们家都不算寒门,连门都没有。”她用这一句话来调侃自己的家庭处境。正是因为高中时期看到的那本书给她一个震撼,深深启发和鼓舞了她,她心中就种下了一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种子,正是凭着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真正让她整个学习状态都产生了改变。第二个启发便是,学习要有效果还是得靠学习力,光是努力不行,只有意愿不行,还要有目标,光有目标也不行,还要有有策略,而很多人都是只有目标,没有策略,他会把自己的目标当成是策略,就直接去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刘媛媛刚开始学习动力澎湃,虽然学习状态很高昂,但是最后的成绩和效果却不是很好,这就是没有策略,不懂得方法的后果。因此,要提升学习力,关键还是要有一套方法,有自己的一些策略,如何去实现某个目标,不是直接去做就行的,还要事先制定全面的计划和方法策略,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从而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都在说学习力,那么学习力是什么呢?哈佛教授在《学习力》一书中就讲道,哈佛生啃书啃到凌晨4点的不多,任何一个课题都要读十到几十本书,如果只是靠勤奋真的不够!真正管用的还是学习力,也就是各方面的学习综合能力,比如在阅读方面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在搜集查找资料上有查找的能力,在思维关联上有关联的能力,在思维方法上要注重综合与演绎,要注重思维的内外、前后、纵横上去延展和深入。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会不会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都很负责,都很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在教学上很细致,有什么不懂的,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学里的老师也很负责、很敬业,比如清华大学的老师他们做研究是牛,有一次上微机课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 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老师听到后只是谈谈地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接下来就是同学们默默进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的时候了,一切都得自己解决,没有学习力怎么跟得上?在哈佛大家公认的学习定律就是“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勤奋排在第一位,先要勤奋,然后逐渐就可以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学校效率要得以提高,学习力要得以充分发挥,还要加上一句“少说废话”,因为话说多了,影响做事,影响的是学习专注力。为什么学习专注力这么重要?因为学习专注才能有学习力,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勤奋和持久的问题,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并不持久,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低质量勤奋”,老子有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去学,什么也学不了,因此专注一个点很重要。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也无不如此,学习力不仅是学生,也是一切人和事,哪样不需要学习、提高。在写作上如果不有专注的神思,写出来的文字就涣散不堪,顾此失彼,效率低下。但是如果深思熟虑,够深入,做的准备工作多,那么笔下就如源源活水,一泻千里。看看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余次。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虽“当此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而不改其志。这些都体现出了对事情的专注,学习也无外乎于此。刘媛媛,一个寒门女孩的逆袭,从年级倒数差生到高校211,再到学科零基础到北大考研高出30分优先录取,从从农村女孩到超级演说家,在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时候,她记得她上一次演讲居然是学校班委选举上,历时3个月的比赛,开始海选的时候还是坎坎坷坷,差一点被刷,然而正是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和最为强悍的学习力,她花了3天时间研究上百个演讲者的语气、肢体、表达,在20多本演讲技巧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通过自己之前大量学习形成的学习思维力,消化这些理论,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运用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学习力的强大,才最终让她力克劲敌,拔得头筹,获得《超级演说家》的冠军。强大的学习力,就是她的底气学习力牵涉的范围很广,学习力是对自我个性的探索和挖掘,除了学习的态度和动力,还要有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的专注力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能力,下一篇文章我还会重点讲解,如何提升学习力,强大学习能力,最终获得成绩提升,成为人生赢家,欢迎关注。
“你都35岁了,在上海开个小饭店一家人过得挺好,还折腾什么?”也许,我们在“周围人身边”处于不相上下的地位,而且还受着亲朋好友的羡慕,但是,也只是在同一圈层的“内卷”,如果自身没有成长、没有进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内卷”中被消耗殆尽。在一个后浪翻滚的时代,前浪该何去何从?是甘心认命?还是继续奔波受苦?不!也许前浪的砥砺前行,也是希望在大浪淘沙的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辈子我吃过的苦,一定不会再让后辈继续走老路!如果这辈子连学习的苦都吃不了,那你只能吃生活的苦!考研、考博也许不能逆天改命,但是改变三观,用最小的代价步入另一个圈层世界。如果想结交聪明的,就去看哲学书;想结交好学的去看外语书;想结交广博的去看百科;结交生活去看生活类的书;结交有思想的去看文学书;……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学历的深造是积分落户最有力的底气,仅凭学历,已经帮你筛选掉了一批人,所以,在一线城市中,以相对公平的标准,衡量着每位不断优秀和拼搏的人们!穷人的艰辛,富人的光鲜,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还有量化投资、时间成本、时间效益……绝对是熵的质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如果一个人步入中年,每天仍然要面对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很大程度上,你是无法去往更高层级去跃升。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不一定比我们优秀,不过是命运的际遇,让他们领跑人生。而对于穷人来说,改变的关键是什么?跳出原来的圈子,寻找新的机会。当你被捆绑在高速运转,只能出卖体力,无暇思考,无法提升的机器上时,你需要做的,既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默默承受,而是离开这个环境,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这是你此时最佳的选择,而你的优势是你的试错成本为零。富人要努力,穷人要折腾。所以:奔涌吧,后浪!翻滚吧,前浪!-- END --作者:小叶子叶萌萌正能量,本文系小叶子叶萌萌正能量原创,转载请标明来源:小叶子叶萌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往期精彩《认知觉醒》|心智的蜕变是一种成长的美好
在整个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把考研深造当作自己的出路。这就导致考人数一直在增长,历年的考研人数一季增长率都在提升。2021年考研,受到疫情的影响,多个行业和及经济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形势必然下滑,更多的职场人员可能会加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预计2021年考研人数将会达到400万人次,录取比例更有可能达到是空前的高度。除了人数增加会增加考研党的压力,考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会给考研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就业困难的前提下,一些二战三战的毕业生也可能比往常更多,这些学长学姐有更深厚的基础和经验,竞争力也更强。除此之外,国家分数线也在连年提高,2020的多个热门考研专业的国家线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个上涨趋势还可能继续持续到2021年。面对多重压力,作为考研党到底该何去何从?首先,要树立一个心态,考研并不是求学生涯或者职业生涯的重点,也不是能让你一劳永逸的黄金屋,他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手段。考研成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给了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段缓冲期,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即使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的现状中,这些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除了考研成功的结果,考研的过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规律的作息,对时间的妥善管理。学习时培养出的专注力,对一个专业领域完成了比较基础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梳理,学会整理信息,这都能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即使面对这个方面的压力,考研党们也要意识到,选择考研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只要在这个过程中用心的付出,不管怎样的结果对我们俩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考研是一条赛车道,找好出发点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人加入考研大军,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沦为炮灰,做那些成功上岸的人们的陪跑者。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找好出发点,盲目自信冲击高目标,对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头脑的努力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所以要固定好自己的出发点,摒弃纠结的情绪,选定目标院校专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生,把一个个小目标拼凑成一个大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无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都要做好让自己能够维持最佳状态的准备,如果你的时间紧迫,或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弱,那就需要做好时间的规划。2020疫情的影响一时之间很难消退,很多人的考研节奏都会被打乱,利用好时间就会获得更多的优势。做计划的时候,有大计划和小计划,同时设置好每一个节点,表示着你完成了某个阶段的学习,不要只把计划当成是一个时间表,要把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督促自己用心。最后,除了保持强健的身体,还要保持坚韧的心态,多少人经受不住考验的压力而选择放弃。有人说考研一百万人,有九十多万人不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还有一部分因为忘记准备考试必需用品,有一部分没有勇气上考场。无论是在复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要被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决定,做好了选择就要坚定信念。希望每一位考研党都可以坚持到最后,不管报名的人有多少面对多少压力,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都不会被辜负。
文/九叔教育指南(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这些年考研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因此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参加考试的人员素质要求更高,也就需要备考人付出更多努力。2020年马上要进入尾声了,同时很多人也即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研究生考试!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比往年更多,不少学生为此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目的就是成功通过考试,顺利上岸。很多学生在备考期间都会在图书馆呆着,认真复习相关专业知识,国内不少图书馆都能看见考研人备战的身影,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内弥漫着浓厚的紧张的备考氛围。不过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考研人整天在图书馆学习,却大多数最后考试都失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点:考研选择的专业难度更大很多考研人报考专业的时候都会选择跨专业,这类人考研的难度要更大,因此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这些学生考研的时候出了研究学习报考专业的知识,还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同样的时间内要比其他人的任务更重,自然学起来会很吃力,成绩不会很高。第二点:部分考研人在图书馆并不是真的在“学习”其实在图书馆的学生并不一定都在真的“学习”!有些考研人虽然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待在图书馆看书学习,不过这类人往往心思不在学习上,只是看起来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自然考试的时候就会被刷下去。第三点:同一专业的竞争太激烈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竞争压力也就变大了,不少考试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报考同一专业的人数太多,竞争太激烈!在众多报名研究生考试的人里面,有不少成绩很优异的人,这些人除了基本知识掌握很扎实,而且还有更多其他技能,比如英语水平超过了四六级取得更高级别的证书,这些“实力派”自然能够成功上岸,所以不少学生即使学习很努力也比不过别人,只能沦为“陪跑者”。考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平时就多用功,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有时候专业学校的选择很重要,不要一直追求“名校光环”,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机率成功通过考试。今日互动话题: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考研成功的人有什么好的经验想要传授给下届考生呢?欢迎留言讨论。往期精彩江西新余市这所学院将扩建校区,耗资10亿,争取早日实现“升本”海南引进一所“国际顶尖”学院,计划办学规模达4000人,未来可期广西医学教育迎来“大发展”,新学校可容纳2万人,已通过备案好消息!唐山迎来“超一流”高校,花费20亿,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很久之前读过的一本书,这句印象最为深刻的话还挺契合我的职场经历。最早在某出版社做了7年杂志,赚的不多,日子却平稳,只可惜年复一年终究少了生趣。7年之痒的时候我选择离开去外面创刊一本新的杂志,之后随着平媒的没落,最终又转向了互联网。仔细想想,我职场的每一步也是跟着社会的巨轮不断地前进变化。如今,这种变化仍旧没有停止脚步,一家资本创投公司投了新的央视栏目,昨天和节目主持人以及资本公司联合创始人聊了2个小时,很荣幸自己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参与这个项目。作为资深媒体人,新的工作是全新的领域,有着巨大的挑战,也有破茧成蝶的新机遇。去年的北京,经过疫情最紧张的月份后,我选择了直接辞职。在家好好看了两个月的专业书,于疫情中参加了2020年的考研。记得辞职的时候,同事反复劝我三思,毕竟因为疫情的影响,有一份互联网大厂的高薪工作,还是蛮不错的。我始终认为,考研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搭建,更能够帮助你掌握未来的机会。另外如果能够成功上岸,跟着导师学习的话,每一位导师教给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方法论。考研的日程是2020开年就做好的规划,当时还和我家的小小罗做各种心理建设:“妈妈要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每天回到家都要读书。妈妈看书的时候,小小罗可以尽量自己看书吗?”。和孩子提前说明情况,详细说清楚哪些事情是对妈妈学习的支持,必要的话列一个注意事项的单子也是必要的。例如:1、晚上7点开始,需要小小罗自己看书,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妈妈2、不能随时出去玩,周末妈妈多数时间要看书,需要小小罗多和爸爸出去玩。我当时是每个月会在周末抽出一天时间,心无旁骛的和孩子疯玩一天。3、这一年妈妈陪小小罗游戏的时间会减少,请多体谅。我们家的孩子年龄比较大一些,妈妈的需求她都可以理解。整个2020年我们家是这样的情形,晚上回到家,我拿着英语开始啃(十来年没学习英语,零基础开始学),小小罗捧着自己的书,在我对面自己读。谢谢刚刚7岁的小人儿,在妈妈压力大到笑言要放弃的时候,很认真的和我说:“妈妈,你都坚持到这个时候了,总要去考一次”。即便不考学,学习这件事情也是终身不要丢掉的。家长持续不断地学习力和自驱力,会前一秒的影响到孩子,成为他们心平气和面对世界的定力。最简单点说,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学业优秀,做一个各方面都突出的“牛娃”,可自己却天天刷手机看综艺,作为成年人凭什么只要求孩子去奋斗呢?多看一本好书,将闻过的每一本书香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底蕴,那么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有更多元的思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将会有更高的深度。在昨天和资本创投人聊天的时候,我有点惊叹于对方的逻辑思维和对每一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有。“真知”的输出,一定先做好了知识体系的搭建。1、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给孩子准备的练习题一定是自己先做过的。而我通常是直接扔一套卷子给小小罗,在养娃的细节上,我显然没有这位朋友用心和细心。但每个家庭对教育孩子的观念会略有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寻找一种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教养模式,显然不现实,也必然是有问题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接受他们各方面的差异性,我们需要的做的是帮助孩子补足短板,发挥优势。养娃的路上,怎样带娃一起走,一起跑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举个例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能否分析过滤其中对娃有用的信息,同样是我们学习力的一种表现。对每一个新的问题,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找出关键点,找出内在逻辑,才能远离人云亦云,做到不盲从不焦虑。把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在几天内看完一本书。辅导班外等待孩子的时间、下班路上同样可以抓紧时间看一本书、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也别忘了读一本自己的书。说到底,孩子最终是看我们怎么做的,而不是听我们怎么说。想要孩子爱读书,家里首先要以一个阅读的氛围,想孩子爱学习,家长自己也别丢掉对学习的热爱。2、有了孩子之后,我越来越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纪伯伦说过:“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却非因你而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将离开我们然后独立。”经常看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努力读书,将来怎样怎样。。。。。。”。将对未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一件相当不公平的事情。未来需要整个家庭的努力,绝对不是孩子的独自救赎。让孩子拼命学习,自己却天天油腻,是真正有趣的亲子关系吗?多少家长抱怨,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和孩子越来越没法交流。是孩子长大不听话了,还是我们原地踏步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先说我和老罗都来自普通家庭,得不到双方家庭的助力,真正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努力。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买完房子连婚戒的钱都没有了。老罗有一位真富二代好友,帝都独栋别墅好几套,听着是不是让人很艳羡?可这位富二代今日的富足生活是他父母在很早的时候南下广州,一分钱一分钱吃苦受累拼出来的。人家通过上一辈,甚至几辈人努力换来的资源,凭什么一定要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呢?同样孩子也没有责任,去完成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想要坐享其成的捆绑,是不是另外一种道德绑架?最好的相处模式,是每个阶段我们的亲子关系都调整在恰当的位置。幼儿园时期,做好教育的基础;中小学阶段,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满足孩子的学习资源,打开孩子的学习眼界;在青年时期,成为孩子可以交心的朋友。而整个家庭的提升,需要的是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我们,要一步步创造机会,抓住机会,让自己比昨天更加耀眼;作为人父母的身份,认真教养孩子,学习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的好家长。3、爱学习的父母,怎样给孩子更好的陪伴读书学习不仅是自我成长的方式,育儿中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书籍的启发找到解决的方法。小婴儿辅食怎么喂养?生病了怎样护理?如何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有疑惑的时候,不妨多找一些有关养育的书籍来读。即便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仍旧可以从书中找到一些方法,促进我们对亲子教育的理解,让我们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孩子相处时的问题。我们总说父母的成长,那么和孩子的陪伴时间是不是就更少了?回归职场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考虑工作和陪伴孩子之间怎样去平衡。陪伴孩子,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回到家之后,放下手机和工作,全身心的和孩子游戏,给予孩子不止身体的陪伴,更建立情感方面的长久“抱持”。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情感忽视?假装陪伴,实际却身心分离,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情,孩子分分钟就可以感知到你是否专心在陪伴他。经常会有这样的小孩,很喜欢和父母哭闹索取关注。因为孩子知道只有这个时候家长的全部注意力才会放到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和孩子共同去做一件事情,绘本、玩具、涂鸦,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互动都可以,最主要的是要够专注,有沟通和交流。能够听见孩子的声音,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心二用,顾此失彼。不要怕时间不够,我们在满足自我的发展的基础上,也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慢慢的让自我的内心更加强大,才能更好掌控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离开学校后,我们还有多少学习的能力?读书的时候总是对自己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出了社会,还有多少人活到老,学到老,就算我见过的人,爱玩多过爱学。那时候看电视的台词: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书读。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读书。前几天我考完了学车考试,原来发现学车并不困难,每一个科目都是一次过,并没有使用任何补考次数。而在这个时间段,我在阅读《学习力》,明白一个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我们普通人天生能力天赋差距并不大。的确,有的人可能真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天赋,甚至被称作学者综合症,那都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天赋能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也就是正态分布中段,每个人学习能力的差距并不大。而造成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进步,有的人却一成不变。《学习力》这本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通常都会留在自己精通娴熟的领域重复工作,而不愿意尝试新的领域从头开始。当我们理解这一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原来都是出于这种情况。我们会习惯想做自己有经验、精通、成熟的领域。而从来没有开阔新的技能。例如我们会用excel,但是有没有考虑过用SAS、SPSS等等。我们熟悉使用c++、Java,有没有考虑过使用Python。我们习惯用汉语,有没有尝试学英语、甚至法语、德语等等。就是因为我们很少能从头开始去学习这些,而认为自己没有相关方面天赋。我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天赋,这些天赋从出生的时候就给予无尽的可能。在大脑研究的时候,曾经有人断定:我们出生的时候大脑拥有的脑细胞就是人固定一生的所有脑细胞,在日后会有部分死亡,剩下部分会被固定不可塑造,所以认为人越老越难以学习。然而这个断论是错误的,我们的大脑所拥有的的脑细胞和普通细胞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不断分裂、新生、塑造,时时刻刻都有着像新生儿童的那样灵活的新脑细胞。重要的是能否拥有学习的关键要素:1、理想;2、中立的自我评价;3、永远的好奇心;4、愿意从头开始。在阅读米开朗基罗传记的时候,我心里都有一个默认的声音,认为米开朗基罗是艺术的全能天才,懂得雕塑、绘画、建筑等等,然而并不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只是一个优秀的雕塑家,一直拒绝尤里乌斯二世交给他的教堂建造和壁画制作,然而到了无法拒绝的时候,留下了闻名世界的《创世纪》。这过程他从头开始,计划了更加辉煌的建筑方案,而且自认为并没有壁画、绘画、建筑的经验技能,聘请助手,使用了新型石膏作画,制作更加牢固的脚架,从头多次阅读《圣经》,历经四年留下宝贵的人类文明遗产。而米开朗基罗更是从单一职业雕塑家,发展成全能型绘画家、建筑师等等。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很明白地说明了学习的四个关键要素。四个关键要素,并不是每一个都容易实现。一个人能否认识自己理想?并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付诸实际行动那种理想。我们常常会对自己说我要学好英语,然而却没有任何行动,那都不是理想。我想写一本书,十天过去了一个字都没有写下来,那还算理想吗?米开朗基罗接手了建筑教堂命令后,就推翻尤里乌斯的方案,重新设计一个更复杂、更宏伟、更辉煌的方案,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并不想留下遗憾,而建造一个闻名世界的教堂。在这样理想的推助下,米开朗基罗学习壁画、建筑有着惊人的速度。理想就是不断地对未来的自己做一个预想性肯定。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肯定现在的弱点,再者在这个弱点下,想象未来的成功,第三成功是需要正确,量化自己的进步,第四用寻找方法、例子证明想象自己达到了梦想。除了梦想,还需要中立的自我评价。米开朗基罗深知自己并不是绘画家,也不是优秀的建筑师,所以从他导师那里请来几个徒弟当助手,既为他的工作减轻负担,更是快速地从这些助手中学到了新的技能,成为闻名古今的全能型伟大艺术家。这些深刻的自我认识,使得他未来对于学习新技能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高度。如何做到自我中立评价:管理自我的对话、参照物、评价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突然来一句心里话,例如我对Photoshop的应用,心里会说我是精通Photoshop的应用,把这一句话记录下来,然后深入思考,认证这一句话的正确性,对还是错或者精通程度,最好有一个参照物用Photoshop快速创作,看一下所用时间。我们可以对着镜子的自己评价自我能力,优点、缺点等等,最重要是保持中立,不能夸大,也不能过于贬低。我们还可以参照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评价,重要来自于真实真心、为我们好、敢于说实话的人。好奇心在我们长大之后仿佛消失了一样。在壁画的制作过程中,旧方案配置的石膏并不能很好的防潮,米开朗基罗愿意接受一个助手的新型石膏配置,是的这行型石膏成了之后主要壁画材料。不单单石膏,米开朗基罗还接受各种挑战,学习使得他愉悦。而正是好奇心之下最大的帮助。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问题:为什么?如何才更好?怎么做?你有建议吗?如果是天才他们会怎么做?……我们小孩子对于陌生的一切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长大后很难再保持,所以不断的提问,或许是我们最重要的回到童年那种天真、好奇、寻找答案的状态。最后,你是否愿意从无到有?在整个创作过程,而不单单是技能方面,对于壁画的要求非常高,努力阅读数次《圣经》,力求每一幅画都能够体现最完美部分。这些都体现出米开朗基罗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弱势,从弱的地方开始学习。米开朗基罗能名留青史并不是偶然。我们本来就是从无到有,但是很难从有到无。很多人都很难从差开始,粤语就是从头做起。我知道抛弃一切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难。我们坐在这里就不想站起来。要站起来就要抛弃所有面子,深深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一句话就是厚面皮,不怕挫折。我相信人是“生性同等,知性不齐”,而后天学习能够补齐我们的知性,提高自我学习力就是最好的知性提高。
考研我们都知道导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但是有的同学会说专硕不用考虑导师啊。但是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与导师签确认协议,不管是专硕还是学硕都需要有导师带自己的,那么不管咋样导师肯定是都想带好带的同学,学习好、动手能力强、一点就通,但是总是事与愿违,今天我们来看的这位同学就是被录取后导师嫌弃他,我们来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吧。这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并不开心,导师嫌弃我,说我反应慢,动手和学习能力比本校的差远了,他不想要我了,让我换个导师,怎么办啊? 真后悔大专的时候玩掉了,没有好好学习,每次实验课都是混过去的,从来不自己做,然后抄别人的实验报告,考研究生就发际线上扬,读完研不知道会剩多少,劝现在天天混的同学们,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大专毕业设计还是买的,我大专3年什么都没学到,打了3年英雄联盟,太可惜了,我人生最好的三年。导师本来就不想要我,他想带本校的,我被学校分配给他的。那么针对这个情况大家都是咋帮忙分析的。一、只能更加努力了,起码要比你的研究生同学更努力。二、你直接跟他说你是班上的二十六分之一就行了,专科考研好厉害啊。三、我导师叫我做慢点,先把手头的东西发出去…四、所以现在大家歧视双非是有道理的,很多二三本,大学啥都没学就一心准备考研。五、导师说什么你就放弃,那就真的失败了,先试试学习,不试试怎么能知道呢?六、换就完了,说句实话,他嫌弃你,你自己难受,他也难受。研究生也就那样,想想找工作才是王道。过来人建议。七、换就换呗,老师不喜欢你就换,我反正研究生毕业了,哪些说自身找原因的坑苦了我,别人觉得你不好,这固定影响很难改变的。八、你这逆袭的有点大专科啥没学考上研 肚里没东西……怎么可能??要么学习能力强要么有过人之处,这被你自己说啥也没有,怎么就像个故事呢。没逻辑的那种。九、感觉你还是换个老师吧,像这种老师估计……十、自己努力学,不会多问问,跟老师表达下你想学的决心,让他能看到你的进步,自暴自弃没啥用。十一、我也不开心,选了个自己不喜欢的方向,被调剂了,老师研究的东西工作根本用不到。扎心。那么我们来说说考研如何找导师。一、正式开始联系导师是在考研结束后的一周,大概1月10号左右,首先去研究生官网调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各个方向下边依次有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一个个查看,然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以这个为标准,选出待联系导师名单,大概有10位左右,然后在excel表中,写清楚各位老师的个人信息(所属院系、职称),联系方式,研究方向等。 然后就是广撒网,差不多发了10多封邮件,当时也不虚,想着反正我也只是试试,回不回看天意,院士、院长、教授、副教授我都发了。 发邮件之前我首先写好了个人简介:第一段考研估分多少,报考哪个方向,专业课能考多少。第二段开始说本科成绩、获奖、竞赛科研神马的,想办法把自己包装的漂漂亮亮的,跟找工作一样一样的,第三段就是致谢和客套话,百度一搜一大把。 然后根据你发的老师,有针对性的修改,想方设法和他扯上关系,是不是老乡、校友,本科毕业设计是不是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关,好多人不重视这个,其实真的非常重要,老师也是人,也是会考虑各种人情关系的,不只是你冷冰冰的成绩。这么说吧,如果老师有2个候选人,考研成绩、本科表现都差不多的话,老师多半会优先考虑老乡或者校友。 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老师的回复。该回你的一般1-2天内都会回复,我当时收到2位教授的回复,4-5位副教授的回复,记得当时正好在外边实习,还时不时的给身边同学吹吹牛,嘚瑟下,然后就是慎重的回复。二、先说时间 个人建议,参加研究生统考的同学完全没必要在初试成绩出来前联系导师。因为就算提前联系了,分数没出来,一切都是徒劳无用的,过不过线都没准儿,老师都不知道能不能招到你,就更不会给你任何承诺了。而且更不要想着提前联系好牛导,占上一个名额的事情。推免工作要比研究生考试早好几个月,大部分老师是不会拒绝推免生的。在这一点,推免生已经很有优势了。所以,参加研究生统考的同学在初试成绩出来后再联系导师就可以。 其次:.如何联系 个人建议:邮件>短信>电话 初次和心仪老师联系的时候,邮件一般是首选的方式,因为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初次联系,我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还是很关键。此外,你在写邮件的时候可以整理思路,可以条理很清晰的把你要说的事情罗列个一二三,附上你的个人简历,把你本科的成果、获奖、经历等等都附上,老师看起来也比较直观。而打电话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种“问答”的形式,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问你什么你就得答什么,思路很容易变乱,体验不会太好。你要是十分优秀还好,不然一打电话两句话就露馅了。而且,你很难拿捏老师是否时间空闲,如果在老师忙碌的时候打了电话,多少会有点打扰。所以先发邮件,发了邮件过了几天没回,可以再发一次,还没回,就发短信问下。最后再选择打电话问问什么情况。当然打电话也有它的优势,就是比较直观,你能直观的通过老师的语气等把握他对你究竟什么态度,有没有兴趣。发邮件的话就可能自己要揣测良多。 关于联系什么level的老师,我觉得还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也不要不敢联系大牛导师,牛导固然很多人联系,但是招生名额也多,所以不要害怕,大胆的去联系就可以了。你想找好的导师,导师也想招好的学生。只要你优秀,没什么不可以。另外,研究生阶段做个自己喜欢的课题还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委曲求全。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是知了网伴随,欢迎关注我们每天的原创文章,更多的考研、四六级等内容请关注我,点关注不迷路,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如果真正能够按照我说的指导方法,去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体系,以后在任何一个你聚焦的领域里,你都有很高的概率成为牛人、专家。给我15分钟,这篇回答会改变你对学习的全新认识。本文1W多字,纯手打,从构思到成文用时将近1个月。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但我希望你能认真看完,帮你提升数倍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是我汇集了学习领域经典书籍等数十本,站在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效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的肩膀上去学习,这就是高效学习力的秘密。“低水平的勤奋”从学生时代读书开始,我们上课认认真真,每本书上都记满了听课笔记,还用各种各样的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看起来五光十色赏心悦目,满满的笔记充满着自豪感。到离开母校毕业出来工作以后,我们给自己布置读书计划,制定年度读书计划-一年5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1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一定要在临睡前读完书,只要完成目标,就算是给今天读书计划一个交代。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看书的顺序永远都是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我们就心满意足的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为我们所用。与此同时,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只要看到美文,好课,大家都下意识的动作就是点击“收藏”,在各种学习平台和APP,琳琅满目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为了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我们囤积了大量的课程,想着某一天有时间我们或许可以用得上。摘抄了好几大本的名人警句,自认为一直保持着好好学习的态度,可是就应了那句“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依然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难道自己是真的比别人蠢吗?”亦或是“自己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反人性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长期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收藏屯课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为了防止我们不被饿肚子在洞里多储存多点食物,要知道出去打猎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被猎物吃掉,这么做是规避风险。放在深度思考占主体而非体力的今天,很明显这种基因在我们身上烙下的痕迹是不适宜的,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其次,我们书本上画线的重点,摘抄的笔记,反复阅读课本和集中练习,其实都是轻松地学习,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也分浅层次和深层次,轻松的学习是属于浅层次,它是非常机械,就好像死记硬背,可以说是“阅后即焚”。而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效果也更持久,它会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不轻易会遗忘。学习这个过程,恰恰是最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对于它来说,一点也不轻松,反而会很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一天做家务体力活动,而写文章,计算数学题脑力活动,几个小时就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头晕脑胀,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出去转悠几圈呼吸新鲜空气来好好放松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呢?我将会从道法术三个层次来依次阐述。道首先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在《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书中写到: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换句话来说,整体理论就是我们潜意识里默认,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的天赋。既然是天赋,那么便是天生的,是不可能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升的。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仅仅只有7岁,身材矮小的莫扎特演奏小提琴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让在座的每一位观众深深着迷和惊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莫扎特拥有“绝对音高”异常罕见的天赋。要知道,大约在每一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然而,“整体理论”这个假设完全是错误的!近现代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大量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在2014年,日本一个心理学家Ayako Sakakibara通过一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认知--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训练,将24个普通小孩全部训练成了具有绝对音高的人。与之相对的学习方法假设,就是渐进理论。渐进理论它相信的是: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一样也可以成为大师。24个普通小孩只要在专业的训练下,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学习效能。而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整体理论”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选择逃避甚至放弃;而“渐进理论”的孩子,则更有可能直视挑战,选择坚持与努力。所以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也不迟,无论你是已经出来工作很久也没什么特别出色技能或者你是一名学生党此时在班上倒数都没关系,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可以一直改进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智力会得到提升。法想要高效学习,具备的两种底层认知底层认知一:绿灯思维还是举我们智力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因素比较重要的例子吧。如果你之前不知道两种理论,那有人说智力是后天的因素更重要时,你第一直觉就反驳:“拉倒吧,你看《最强大脑》的选手,他们是上天被亲吻的孩子,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在这里补充一下,是不是只要具备“渐进理论”的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看到了吧,当与你当前的认知不符的时候,你会举出各种反例来告诉对方,你是错误的,而我才是正确的。其实,这就涉及到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或者尊严受到挑战时,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而绿灯思维则相反,它第一反应是:“它里面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原理和逻辑,也有它存在的意义,我愿闻其详。”那如何做到绿灯思维,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是好的,别人对我的质疑,其实是对“我的观点/行为”,并不是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很坦然面对,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别人提出的质疑和挑战其实都是针对“我的观点/行为”,我愿意为我的成长接受他们。底层认知二:以慢为快环顾这几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电子科技这块,更新迭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以前上百年来进化速度,自从进入信息时代,都以5年甚至一年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紧跟步伐,有时恨不得把自己武装的十八般武艺,才能不被落后挨打。是啊,在这个时代,太慢你是要被淘汰的。可问题是你怎样才能快起来呢?看更多的书?报更多的课程?扪心自问下,你知道你真正学进去有多少吗?量化的结果就是有没有给你工作和生活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如果没有,那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过是自我感动的勤奋。一味地追快,反而让自己的思考越来越肤浅。所以我们必须要慢下来。那是不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去看书呢?那倒不是,我们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什么是真问题?就是那些知识阻塞的地方,书中的基本概念,对你有启发的观点还有你一直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好比下水道,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在表面清洁,收效甚微。不要小看基本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就得地基要打牢,不然台风或者地震到来,随时崩塌地风险。做选择题,纠结着选哪一个,也就是你的概念没有牢牢掌握。做压轴题也都是由公式一步一步的推导做出来,公式我都认识,可为什么用这个公式不用那个公式,他是怎么想到用这个公式的?这里面内在的逻辑我真的搞明白了吗?比如公式是在什么前提下适用的?这个公式是什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公式为什么用在这道题是可以的?这个公式与其他公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当你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一个公式被你在多个角度去拆解,其实是就是在深度思考的情况下去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看,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用非常严谨的句子去表达组成了基本概念,里面涉及到的知识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能弄明白,那么题目千变万化,你也不会弄混淆。所以基本概念是一定要慢下来花时间好好琢磨。所以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去追求看起来很花俏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学的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术术是从技术层面的我们可以操作方法。一、超级人脉遇到问题,你第一反应是向谁请教呢?大部分人的条件反射都是拿起手机直接百度百度下。这应该是我们时下最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网上丰富的信息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人淹没在一片良莠不齐的信息里,如果不仔细甄别,还真的容易上当受骗。在这里说明的是网上搜索这种联机方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但是搜索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以后我会填上这个坑)除了在网上问,我们日常还可以从身边的人或者书籍去寻找答案。身边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工作里,肯定会有在某方面特别出色的小伙伴,我们肯定就会想着如何抱上这个大腿呢?如果对方在比较有空的时候,他或许有可能会指点你一二。但如果碰到他不愿意或者没空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里引出一个概念,比较优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本来在某件事上同事小A做的不如你,但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把这件事交给小A,其实对你对小A都是好事。这是,小A就拥有了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在工作中,你想想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多观察你厉害的小伙伴有没有对于他来说很消耗他时间但又是低产值的工作,你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这样你就获得比较优势。或许他为此对你心存感激,从而顺利的抱上大腿,有厉害的师傅带入门,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向身边的大神学习,其实里面隐含了一个内在的思维方式:注重积累超级人脉。除了我们平时可以从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或者一栋办公楼的陌生人请教之外,或许有小伙伴会说,我身边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或者是我怎么知道办公楼的牛人,那该怎么办?在行“在行”是一个付费链接牛人的APP,在这里,你可以通过用金钱买牛人的经验和指导,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积累超级人脉的方式。如果想要进阶的话,在得到超级人脉的帮助下,努力让自己成为节点的那个人。二、书籍说到看书,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是从第一页从头开始看,一看这种操作就是新手,其实看书还真的有窍门的。我在这里推荐2种读书方法和1种工作笔记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下。读书方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 与 关键词法(1)查字典法+不读书法一本书可以当做新华字典来用?这是什么操作?首先,什么样的书籍是可以当做字典来看呢?是工具类和畅销的商业书。文学类的书籍是不涵盖在此。其次,为什么要这样看书呢?因为可以大大缩减我们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当我们把一本厚厚的书籍当成字典,在心理上可以减轻我们心理负担,不然我们会觉得一本厚厚的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种方法不要求读完,只需摘取我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章节即可。然后,怎么看书呢?那究竟该怎么看呢?我们看一本书,先从封面+封底+书腰+序言+目录。封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书名,书腰和封底有些会带有很多其他人的推荐,如果都是这个领域牛人推荐,那么这本书十之八九都可以放心入手的书。如果您拿捏不准,去豆瓣看书评或者微信读书APP去看,从人数和评分两个维度综合评判。序言很多人都不会去看,这也难怪,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看教材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也不需要看序言,所以我们很自然的会忽略。但其实序言部分也是了解这本书的前提,因为这部分是作者或者推荐人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高度浓缩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看看里面是否有你一直以来存在困惑的地方或者我们的误区有新的认知发现。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的思路,也可以当做思维导图。如果时间比较紧张,你只需看你感兴趣或者急需解决问题的章节阅读即可。主题阅读+碎片阅读+知识体系在我们用查字典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概5-10本的同类型的书籍,一个人的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寻找几本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办法。在挑书的时候,要挑与我们认知相匹配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选择书籍,在大家都说这本书很好,而你却看不出好在哪里,问题有可能出在这里。要是挑选得当的话,或许会为你打开新的一扇门从而深深地爱上了这门领域。所以如果是新手,那么我们可以从入门的书籍看起。把你找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做成小卡片,而这些小卡片也就是在一个问题(主题)得出来的精华,就是主题阅读。平时只要看到某一领域主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书籍还是在网络,你都可以在你的小卡片上再继续增加新内容。渐渐地,你就会对这个领域有了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你学习起来有了知识框架的帮助,再遇到新信息,反而多了一份从容,越学越快。就好像你手中有一份房屋构造图,知道现在看到的信息属于哪个区域,你往哪里放就好了。这就是查字典法的步骤。不读书法查字典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理解、记忆掌握的不牢固,我们就可以配套使用不读书法。不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旦我们看书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这又是什么操作?前所未闻啊!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虽然完整的看完一本书,看似完成了目标,按道理来说你应该很开心,但实际上你什么都没收获,反而充满了失落感。这就要回到一开始看书上面问题,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所以我们看书一定是要带着问题去看书,也就是功利性的看书。带着问题去看书也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有人会说,不会提问啊?有方法有步骤吗?步骤如下:在你拿到一本书/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段落;一旦读到自己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思考提问环节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很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不要小看这几个问题,其实深度的思考才是我们大脑记忆的方式,当启发点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原来知识真的有用,甚至很多年你都不会忘记。(2)关键词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在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是难免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关键词法就是解决如何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如果查字典法和不读书法是一本书里的微观角度去解决问题,那么关键词法就是从宏观角度去掌握作者在这本书的的思想,不失偏颇。那我们是不是逐字逐句读完呢?未必。有什么解决的套路吗?我们可以用2W1H模型。什么是2W1H呢?就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在这里我推荐彭小六的九宫格笔记辅助工具。读书笔记:九宫格笔记法第一步:问题区域:1.2.3就是用2W1H提问方式,然后围绕2W1H把书中和问题相关的关键词都找出来,第二步:在看书找关键词的过程中,可以用折页,圈出关键词,贴便利贴等方式标注你认为的重点。第三步:把你认为九个关键词填到下面九宫格里的主题1.2.3里,搞清楚它们是如何回答核心问题的内在逻辑。AHA!是你认为对你有启发的点,或者是你认为很经典的字词句可以作为你日后的写作素材。这样,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PS:在我们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内容标注出来:如果是特别重要的,画★;例如是核心概念,在这句话旁标注★,标注“HX”,(核心的拼音简称)如果是金句,在句子下面画横线或者波浪线都可以,并把这句摘抄到你的AHA!如果是案例,把这段圈起来,并且标注“AL”二字,可以用作写作素材。如果是好的方法,也是圈起来,标注“how”,因为方法是属于怎么做的层次。这段可以放在总结那一栏。总结:就是你看完这本书你的行动,行动要符合SMART原则。SMART原则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比如说:临近数学第二章的阶段考试。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二章,再把这张所有的知识点都用思维导图罗列出来。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如何衡量呢?那就是你的成绩可以衡量你这次的复习的策略是否有效。如果取得高分,说明此次你复习的方法行之有效的,看能不能把它作为流程作为下次复习的方法。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可实现性:你的目标是90分,是建立在你这学期考试对自我的水平的认知。为了达到这个分数,你需要在哪一方面下功夫可以踮起脚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订低分数自我放纵又或者是高分数的遥不可及。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相关性:每个知识串联起来。他们的相同以及不同点。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就快考试的前一周,把大目标拆分成每一天要复习的点,直至到考试那天。工作中的笔记:“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只要身在职场,肯定会遇到开会做会议纪要或者工作笔记。大部分人都是在开会时做笔记,散会就看下哪些重点事项跟自己有关的工作职责,仅此而已。而真正的高手不仅记录领导说了些什么,当场梳理出思维导图,有逻辑有结构,还能提炼出领导这次真正背后开会的原因的思维模型。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开会做笔记?①做笔记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别人的想法或观点,更多是的是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②别人说出来的的东西进行整理、提炼、反思、深度思考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从而让自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怎么做工作笔记呢?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可以想想,如果我是这次的演讲人或者是这次的负责人,我会如何讨论这个话题?我把自己大概的想法用2W1H的模型罗列下。2.记录对方讲的逻辑是什么?推理逻辑比具体结论更重要。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留心他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他讲述的逻辑,在对方讲的时候,就尝试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对方的思考过程。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对方讲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他的想法有什么局限吗?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在这次讨论中,我还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在花时间加工分析。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顺着启发点继续: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启发点。这份工作是要专门花时间的。5.这次讨论中能够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们要如何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启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中,还有变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动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整理笔记的时间里,我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源,思考对比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和逻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别人思维方式背后可能有哪些更底层的思维模型,我如何把这些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形成更准确的决策判断力,那么,花时间在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上,就是非常划算的事情。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1.以教为学以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一个知识点,检验方法就是对着其他人讲解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对方也懂了,说明你是真正弄懂了。为什么教别人也是高效学习方法呢?教别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的知识。读书期间,大家都有过教别人的经历。当你在给别人讲解一道题是怎么解答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人就会说:“这一步我不会,给我讲讲。”要是在这时候,你被问住了,说明其实你也还是存在知识盲区,你会回去继续查找资料,直至弄明白为止。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就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复述是通过重复来一个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长期记忆的特点是记忆时间很长,而且容量很大。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们调用相关的认知,比如你的逻辑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各种能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你之前给同学讨论过的题目,你一定会欣喜若狂,不止是因为你记住这道题怎么做,而且你还有可能都会记得跟同学在哪个位置,什么时候的场景讨论过这个问题。脑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在记忆信息的时候,不仅记住了事情的本身,还会把和事件相关的环境,乃至自己的情绪一并记录下来。所以当有人请教我们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去教别人哦。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复盘什么是复盘?所谓复盘,就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它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找出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对于复盘来说,回顾、反思、探究、提升,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复盘?l 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l 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l 为了总结规律和固化流程怎么做复盘?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可以采用PDCA。所谓“PDCA”,又称戴明环,它可以适用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是非常不错的流程。通过制定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Plan(计划)在做事之前,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计划,计划内包含你要做的事情,什么时间完成,要打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支持;Do(执行)根据计划,开始执行;Check(检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与最初计划对比,发现问题,比如原计划拖延了,或者某个计划没实施;Action(调整)针对没能达成的目标,探究其原因,迅速采取措施,然后,上一次未被处理的Action,又会成为下一次活动的Plan,构成一个环,所以这个环就叫做戴明环。Plan 如何为这次目标做好规划1.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确认目标)2.我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3.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做那些事?(任务分解)Do 如何顺利的推动这件事1.这件事有哪些关键节点?2.我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Check 总结项目的结果3.1哪些地方超出预期,或之前没有想到?3.2出现了哪些延期,或动作没能达成效果?Act 对总结的结果进行处理4.1针对上述不足的问题,如何补足?4.2 是否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点?如何优化?3.刻意练习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所谓的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史蒂夫奥尔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学生:10次或者20次。导师:你谈对了多少次?学生: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这不就是很多人一直找不到原因的地方,很努力去练习,不管三七二十一,语文老师说背诵资料,拿起就背,;一拿到应用题,想也没想,就试图解答。有目的的练习四个特点:1)有目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举个例子:目标是这个月输出多篇文章,希望有人愿意有耐心全部看完我这篇文章并能真的帮到他们,并留言告诉我,但还不是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在这里,我们必须得把上面的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能够帮助到他们,首先我得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那么必须得写得好。一篇文章写得好,我要做哪些工作呢?其中的一个小目标是上下文衔接方式。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必须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上下文衔接方式,我到底要怎样做呢?平时碎片时间去找出排名较前的作者,那我要去哪里找厉害的作者呢?去百度下。然后大概是10人左右,然后把10个人每人最高分数的一篇文章组合10篇文章。重点研究他们是怎么衔接上下文。然后把他们上下文衔接方式用红线标注出来。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套路出来。所以目标一定要拆解,要具体,可实施,按照SMART原则。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专注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关键的所在。练习的时候必须是专注的,有2大原则。A. 规定某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正事,全力以赴的去解决目前你要完成的任务。如果你突然想起其他事情,比如刷淘宝,微信来信息,你都不要转换任务。此时要做的就是在旁边便利贴上写下来,这样会给我们大脑提示:我已经记下来了,我不会忘记这件事。我不用再去想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转换任务呢?因为我们从上一个任务进入到下一个任务,是需要花费15分钟之后才算是真正进入做这件事的状态,非常耗浪费时间。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持劳逸结合呢?我用的方法就是番茄钟工作法,根据我一天需要花费的番茄钟数设置,通常是5-6个左右,每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候出去走动,喝水聊天放松。B. 琐事全部集中到一个整块时间去处理。打扫桌面、水壶装满水、刷淘宝、拖地、折衣服,出去遛狗等等。找到你效率不高的时间段安排这些所有的琐事集中处理。在这里分享专注的2种具体方法。A. 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要点:互动非常重要。听课场景:我们上课听讲,比如线上训练营,默念老师的关键词;选择性的记关键词/重点笔记,听完课整理笔记的时候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是什么?它在解决什么问题?我要怎么用呢?职场场景:工作的时候,主动参与项目,设身处地的想:要是你是经理或者部门负责人,你会怎么做?你同事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你的想法和他的做法呈现出来的结果相比照,找出差异。并做好复盘。B. 一定要带着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高效学习都是带着问题,因为调用大脑的认知资源也就是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面。就好比你看一本书,有的时候,你全部翻完,也不记得说了些什么,而你看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你某项问题的时候,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换着场景,举一反三,你对这项技能才有可能熟练于心。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在天真练习的例子,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你有多少次正确的弹奏了曲子?”“唔,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现在离现实你的目标有多远。4)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天真的训练那位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轻松地学习是无效的这跟我们多么像啊。学习的时候,笔记本上都记满了老师在黑板上的笔记,还用各种颜色荧光笔画满了重点。然后拿到书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的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滩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令人不快的了。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研究人员还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安排八年级的学生做两部分实验,看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一部分是不重要的的小测验的知识点(测完会有同时安排反馈,),另一部分是安排学生复习3遍的知识点。结果出人意料,在考察小测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复习的知识点,却是”C+”。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项非常重要发现成果: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所花费的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你在考试的时候,比如语文选择题,锄禾日当午,A.汗滴禾下土B.欲穷千里目这个时候,选A,这是识别模式,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就可以选出来,是轻松地学习,记忆过几天就会遗忘,但如果不是选择题,换成填空题,那么我们开始主动在你的长时记忆库里去检索知识,难度就有点上升,选择题可能你并不会,但你感觉有个印象,有个关键字,就侥幸选对了,选择题做对,不能代表你就会了。而填空题即使你知道下一句,但不会写,所以每种题型的难度都是不一样的。填空题难度是选择题的难度“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区域,为什么填空题作为入口点呢?因为在这里面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考完试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里,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识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所以如果你感觉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把知识堵塞打通了,记忆才会为长久,牢固,以后想忘都忘不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花大力气亲自去实践去弄明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当你彻底弄明白了原理然后把考试最后一道大题都能解出来,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懂得。而且,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种记忆有可能会跟随者你一辈子,或许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是一件小事,你都会有一阵暖流涌上心头。遇到瓶颈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并实践,发现进步神速,你会更有动力去坚持做这件事。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发现好像失效了,你按照这个方法,始终在原地不动好长一段时间,就好比你没学好的学习方法是70分,后来学习了之后变成80分,但后面你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的时候,你开始气馁,开始怀疑,开始寻求更好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因为,当你稳定下来的时候,你拿着这个你自认为的“葵花宝典”能行走天下,妄图打遍天下无敌手时,其实你已经在舒适区了,因为你满足现状,你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真正不变的是变。遇到瓶颈区,意味着我们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1)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比如你学习写作,你发现你已经知道写书评的一些套路的时候,但问题是质量不高啊,内容干瘪无趣,要么是照搬全书,要么是自己写的词不达意。我现在也是一名新手刚进这个行业,那我该怎么办呢?既然我内容干瘪无趣,是不是可以从新浪微博那个方向,因为新浪微博偏娱乐性,我个人爱好是高效学习干货类的领域,每个人看我的知识层面都不一样,写的太干,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我就试图用通俗易懂,再用些比较经典著作里的唯美的励志的金句或者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这样每个过来能看到我文章的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顾及到,因为语言诙谐,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心神,但是又能改变大家认知的事情,我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我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想着学习自己去写唯美的字词,比如古风诗词。难道中华五千年的古诗词还不够优美吗?级别不够,别硬杠。所以不管什么障碍,跨过它最好的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但事实证明,有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障碍。比如你总认为写作是作家才做的事。在我们的刻板印象,写作=作家。自己根本就不是写作的料。一开始你就给自己预设了我不会写,那么你后面学习技巧和方法时,当你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时,你就立即放弃,殊不知,不管你学习什么,都是会遇到困难,关键看你动机够不够。如果这是你喜欢的事情,拿我来说,我爱读书,尤其是有关怎么高效学习的书籍,输入完我就想输出一些文章,因为输出才会有更好地输入,但发现一段时间发现我写的文章阅读量上不去。在某些时刻,我感觉不可能在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我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提高水平。但是我也不是特别看重,因为读书写作在我眼里就是很私人的事情,而且这是我热爱的事情。归根结底,我认为写作是一件输出倒逼输入的事情,而输入也就是读书是一件终生学习的事,这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肚子里没有墨水是不可能能够持续成功,连巴菲特已经是最有钱的人,他都每天都保持着阅读习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阅读。所以,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但是有目的的练习还远远不够,人们通常忽略了训练与练习中的其他一些同等重要的方面。学术界对一种特定的练习与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本质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重要能力。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刻意练习的特点(1)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技能。(2)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3)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者教练将制定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些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得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4)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之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的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5) 刻意练习包括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6) 刻意练习即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善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工作中做的怎么样。他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并使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7)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哪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书中提到进行刻意练习的行业或者领域是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体操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或领域。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那就最大可能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怎么办?在实践中,在有目的的练习基础上还得进一步升级。1.确定你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根据你自己的工作,你认为本职工作杰出的表现有哪些特点,然后去寻找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口碑很好,评分最高的人。推荐大家一个App:在行。2.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并坚持管用好方法:接下来针对性的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如果你发现某种方法有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立即停下来。你越是能调整自己的练习法方法,模仿你所在行业或领域中的最杰出人物,而你的练习也可能是越有效的。3.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导师:高效的指导者懂的成功的训练体制一定还包含些什么,而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它,以满足单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我感觉我写作能力不好,我完全摸不到头脑,像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效率极其低下。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去请教高手,所以我就想到参加线上写作训练营,如果我们写的文章有专业人士的在线答疑解惑,还有助教老师一对一点评,再加上优秀学员同学的分享,那么我直接实践老师和优秀学员说的高频小套路,多看优秀学员的的作业,探索他们的心理表征,建立起正向的反馈机制,相互启迪,彼此增益,。在生活在运用刻意练习原则首先,找位好导师。为什么要找位好导师呢?因为自己练习时,你必须依靠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自己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对。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你须得得精准你的问题所在。其实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练习,不但艰难的多,而且效果差得多。其次,在学习过程的早期尤其艰难,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表征依然是初步的、不准确的。如果你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会观察你,再根据你的现有的情况提供方案并向你提供反馈,准确率大大提升。在好导师的指导下,你能感觉到进步飞速,犹如坐火箭般。成家老师也提到过的超一流的超就是链接牛人。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我们有可能犯两种错误。长时间伏案:我们现在都知道长时间做一件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面对一件事毫无头绪,要是出去走一走,跑一跑,再回来解决问题,你发现突然灵感涌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有序、太单调其实会降低大脑的创造力,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高效学习。那就会有人说:那既然如此,那我就缩短时间好了,那我也用番茄钟工作法,用4个25分钟作为我一个周期是我的工作时间。但我们发现即使贯彻了番茄钟,可依然没什么太大改变,水平依然还是维持在低水平的勤奋罢了。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目标思维。什么是目标思维?目标思维就是,有工作量也要有结果,不能百忙一天啥都没有。要以结果为目标,不要用工作量来感动你自己。就好比其实我们并不是怕苦,怕的是苦的没价值,没结果。所以只有当你看到了结果,你才会更加有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究竟关键地方在哪里,因为关键地方会影响着全局的走势。我们可以做完之后一定需要复盘。在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专注与投入。不专注,练习是没效果的。但是有人会说我专注力也不好,是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书中提到用更短的练习,更好的注意力方法。即使开展过多年练习的专家,也都难以做到像小提琴那些领域它们所要求的专注程度,也的确难为我们这些普通人了,但是我们可以把练习课程的时间压缩的短些,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是一种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的专注于练习,那就休息下,别再死磕。尤其是熬夜通宵到天亮,只会让你陷入白天没精神好好听课,晚上不会做的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确保每天都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精力练习。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看不懂对吧,那就对了,那我来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在《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长在一次救火行动中,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来。在第六感驱使下,他命令消防队员迅速撤离火场。结果,队员们刚出门,房屋就倒塌了。他自己都不敢置信,自己的第六感居然如此应验。答案就是:大量经验产生的心理表征。在消防队队长进入火场之时,他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对以往类似火场情况有了预判。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下,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所以有些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你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极有可能闪着无辜的大眼睛说道:”我也不知道,感觉通顺,就选这个”,专业的术语叫“语感”,大白话就是“第六感”。真相是她们在大量练习产生了英语语感产生了心理表征起了作用。所以很多牛娃在很小的时候就每天浸泡在大量的经典儿歌,耳濡目染内化于心。本文大约1万7千多字,结合了大量前人伟大的智慧,我从道法术里面还夹杂着工具,全面概述了高效学习的方法。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帮到您。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自从电影《天下无贼》中这句经典的台词出现开始,人才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的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然而,人人都知道人才最重要,却少有人能讲清楚——人才与人才之间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从实际来看,之所以认定为人才,体现与常人不同的,至少有两大关键能力,也是人才之间能区分的核心竞争力,即:学习力和执行力。学习力体现人才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执行力体现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并产生价值的能力。我将分上、下两篇,就此两种能力分别辨析,以供参照,辨识,挖潜,提升。首先,我们先看学习力。01 什么是学习力学习力,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认知新事物、跟上新形势或新趋势等的能力,体现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于未知的事物、或已然发生的变化、预测未来的趋势等的敏感度。可以从速度、数量和质量衡量学习的效能,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衡量学习达到的层级水平。既包含个人的学习力,即人才自身的学习力,还包含组织的学习力,即由各类人才组成的团队的学习力,或各团队(或部门)组成的企业学习力。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个人学习力。组织学习力将另文专题阐述。个人学习力,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构建,分别是专业学习力、行业学习力和管理学习力。所谓专业学习力,其实跟你所学的专业或正在任职的岗位相关。但很多人现在从事的岗位工作与在校学习的专业可能大相径庭。所以有人说,大学一毕业,至少有一半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当然,并非所有的专业学习都是如此。但有一点,大学毕业后走向新的岗位,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从头开始学习真正的岗位专业知识,而这些岗位专业知识,都是实战的知识,在大学里基本上没学过,或没有真正的学通过。因此,岗位专业学习力,体现一个人在大学就读期间,打下的学习力的基本功能力。其次,就是行业学习力。为什么要将行业学习力纳入个人学习力?原因在于,一个人的岗位专业知识,离不开岗位专业所在大环境,这个大环境首先是行业环境,包含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你的岗位专业知识存在必需的土壤和阳光。同时,深耕于行业的认知提升,对于个人的岗位专业知识的提升也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就是管理学习力。如果你是带团队的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就是管理学习力的专业水平体现。如果你不是带团队的管理者,个人在管理学习力的体现就是自我管理学习力,比如:时间管理、情商管理、习惯管理、精力管理等。自我管理学习力,对于人才而言的重要性,想必无需多言,因为,对自我管理不好的人,也很难管理好自我的成长。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为此注解。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讲过:“伟大的管理,源于自我管理。”可见,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仁人志士对于人才的自我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视。此外,自己是个人才,也必须懂得关于人才的四方面的人员管理能力,即:选育用留。也属于管理学习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范围。02 学习力如何评估了解了学习力的基本定义和基本范围,接下来,大家关心的就是如何评估人才的学习力。前面我们从学习力的拆解中可以看出,评估人才的学习力也将从这三个维度展开,结合一些可以评测、可以观察的点做出评估。>>> 人才的类型在这里,我们首先还需对人才的类型做个补充。即:什么是“T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π型人才”?所谓“T型人才”,就是专精某一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即“T”中的一竖,然后就是拓展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先专后博,顺序不可颠倒。所谓“复合型人才”,强调复合,即:融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技多不压身”。此概念的诞生和推广,我记得在自己92年大学毕业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推崇了,并以此为目标要求自己朝着这个目标迈进。95年下海深圳时,还给自己当初的复合发展设定了6个自我成长目标:1、计算机能力;2、外文;3、财务;4、外交能力;5、中文水平;6、实践经验、能力及心理素质。这是95年我身处的时代。放在现在,有些方面你可能唏嘘,这就是时代在进步和发展的体现。所谓“π型人才”,这是2020年开始流行的概念和提法,是在“T型人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竖线,形象化为” π“。意思是专精至少两个领域的”T型人才“,比如:你即懂销售,又懂管理,或懂市场,这其实就已经是”π型“的雏形了,其实现在已然很多人都具备这个基本” π“。更高层级的“π“的形态是你不仅在某个专业领域专精,还能跨领域专精,比如:你原来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同时,你还手握钢琴十级证书,也就是近两年常常提到的跨界能力。现在这种能力越来越被很多大厂所青睐。乔布斯就是凭借跨界学来的书法技艺,运用到了苹果产品的设计中而获得颠覆式的创新运用。其实,无论是“T型人才“,还是“π型人才”,其根本就是复合型人才,只不过“T型”或“π型“为复合型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人才的类型,对于我们评估专业学习力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 评估的维度评估一个人的学习力,或者对比不同人的学习力,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区分出来,分别是:学习的速度、同等情况下(外部要求与支持、时间限制等)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的速度,简单地看,我们发现,有些人看一眼就记住了,听一遍就理解了大多数,做一遍就全会了,这些就是明显的学习速度很快的一类。有些人会说,这种人明摆着就是最强大脑一类嘛,普通人如何比呢?其实,具备看一眼、听一遍或做一次就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强大脑才独有。而普通人也能展现出来。这里涉及到“学习类型“的概念。有些人属于视觉型、有些人是听觉型,或触觉型学习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特征差异很大,同时擅长三种类型的人很少。所以,关键是你要能发现你擅长哪种学习类型,将你的长板发挥极致。评估一个人的学习速度,那就看这个人面对新的知识、技能时,需要多长时间,重复多少次。或者从学习的结果来评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于学习的新内容能再现出来的百分比,也可以从要点提炼或升华的准确度、高度评判其学习的速度。回放或再现的百分比越高,且时间越短,说明学习的速度越快。或者,关键要点抓取的的准确度越高,覆盖面越广,且时间还短,说明学习的速度越快。同理,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是对新学习内容更加精准的、可靠的评价。数量对应了学习内容再现的百分比,质量对应了学习内容的准确度和高度。概括起来,就是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要求,或指定的条件下,一个人学习新内容后的内容再现程度越快,呈现内容的百分比越高,准确度越好,还有创新或增加的新的认知高度越多,该人的学习力则越强。更高层次的学习力评测,则需要评价这个人对于新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深度对应了新学习内容的逻辑深挖,垂直纵深的层级,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地更深刻,则体现为深度;广度对应于新学习内容的逻辑关联,横跨覆盖的线面,新旧知识关联得越多,旧知识拓展延伸的领域越广,则体现为广度。深度与广度对于一个人,由学习力拓展升级到创新力,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也是区分出更加高级类或创新类人才的关键。评估的方法将依据速度、数量和质量,以及深度和广度这几个指标,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的方法各异,标准自定,不必拘泥一种,大可百花齐放,这里不做具体陈述。03 如何提升学习力了解了如何评估一个人的学习力,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学习力,也就明了了。仍然可以从如何提升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上思考,如何提升学习的深度和高度上升华。针对初入职场的你,如何通过提升学习力,加速你的职场竞争力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可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从职场小白到大牛,历经2道3为4阶段修炼,加速胜出至少5年》。如何系统化地提升学习力,将涉及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运用,此外,对学习效用或学习规律的研究也将起到作用,容我缜密思考、系统地整理后一并另文详述。敬请继续关注Tony的自媒体【光说还做】,带给你的更多管理文章。下篇我们继续了解关于人才的另一项核心竞争力——执行力,请继续阅读《21世纪什么最重要,不是人才,而是人才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下)》。-END-“用做,助你探得管理的真知!”我是梁继光(Tony),你身边的管理行知顾问。更多管理新知,敬请关注营销与管理自媒体 [ 光说还做 ]。
同等条件下,公司会选择有经验学历低的,还是学历高无经验的?这是一个:不同企业的HR给出的答案会有天壤之别的问题!因为,HR要根据企业的综合情况以及用人部门情况,来确定人员招聘时考虑的侧重点。身为职场人,在看待、思考各种问题时,尽量不要试图针对某个“大”问题找标准答案、最优答案!职场精英要逐渐的学习“以不同前提、背景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例如,本问题中的“招聘”只是一个“大”问题而已!而这个大问题,是有各种可能的前提的哦!一、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人才招聘时的侧重点会有巨大差异1、要理解很多中小微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例如,某些创业企业、小型企业,他们在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经营收益方面不是足够强大时,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来之能战”的人员!企业的生存能力本身就弱,哪里有时间、能力去培养人才?他们最需要的是进入企业的人尽快的能够创业出业绩!很多经营管理的教科书,对于生存期的小微企业而言是不适用的!谁也别拿大理论来讲道理!先得让自己尽量的减少成本支出,让企业的每个人都能尽快甚至马上产生价值,企业才能活着!才有发展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弄一堆高学历无工作经验的人来培养?不仅培养期需要付出真金白银,还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这是很多企业承受不了的!只要您有过创业经历,或者身边有创业做老板的好朋友,你会知道、理解并同意这种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的!2、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选择性变化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规模、企业稳定性等等达到某种阶段时,企业的资金储备或者营收能否较为稳定且有保障时,企业可能开始考虑“培养人才”的战略意义,并且在这个方面开始发力。此时,企业可能开始在“有工作经验学历一般”、“高学历无工作经验”这两种情况中,有意识的各招聘不同比例员工。而不再受困于创业、生存期的窘境。当然了,企业HR部门也会根据用人部门的实际需求做出动态的人员选择标准调整。因为各个用人部门在人才需求上,会有储备人才、急需人才的差异。3、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除非极其重要的岗位,会以高校毕业生招聘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行业内或者某个较大的地区成为领头羊、霸主,或者排名靠前的企业时,往往会开始以高校招聘毕业生为主的人才引进路线。因为,他们可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去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除非极其个别的、重要的部门、岗位、专家、高级职业经理人等等,一般不会招聘外部有工作经历之人。这是很正常的一种人才选预留模式。二、请理性的承认一个现实:学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一个人的某些素质、素养!站在概率、比例的角度,高学历、优秀的大学、知名院校毕业生,本身就代表着某些素养、素质。这是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间毕业院校作为参考因素的原因。说的直白一些:企业要招聘的是打工者!不要拿某某人学历不高却变成大老板的案例来反驳很多企业以学历为参考项的行为!企业不是来招聘将来的创业者的!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员工。多数 企业的多数岗位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需要的是认真、踏实的工作 态度与精神!当你认清了这一点,就基本上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将毕业院校作为参考项目了。有实力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985、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至少经过了高考了检验,证明了他们在上学时期拥有的专注力、忍耐力、学习力等等。我们不否认确实这些学生有高分低能的现象!但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承认优秀大学毕业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要优于社会上其他院校的。无论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等等各个方面,优秀的大学是其他院校说无法超越的。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但企业更会站在概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会减少试错的成本。当你能够平心静气的看待这些时,才能更理性的对待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只知道抱怨、迷茫、感觉不公平。小编曾经说过:其实竞争早就开始了!不是从毕业时开始的,而是从上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凭什么割裂的只看待毕业后找工作这个时间段呢?难道那些高中时就开始拼命努力的大学生,不应该多一些回报吗?哦!毕业了,开始让企业忽略高中阶段、大学阶段说产生的差异,只讲虚无缥缈的能力?这不是无理取闹嘛!三、“工作经验 ”这个概念,有些虚哦!只是说有没有工作经验,这会让人不好评价。干过,能代表什么?如果换成一个词可能还好一些:能力。可能力这个东西,也是虚的、看不见的。你让HR们怎么去评价你能力的高低?靠和求职者做一两次面试沟通?因此,应该更近一步:过去取得的成绩、业绩!作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一定谨记:有工作经验,履历表上写着原来在哪里干过,用处不是太大!招聘企业的HR们需要的是了解你工作的业绩、成绩作为参考!没有业绩、成绩能够说出来、让别人看得到、查得到,经验就是一个虚词!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一些求职者忽视的地方:在他们填写简历时,忽略了对自己真实业绩、成绩的描述!只是简单的罗列了自己工作的单位、职称、工作内容而已。而在自己工作成绩方面往往着墨不多甚至没有!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种简历书写方式哦!总结:1、作为求职者,不要去寻找企业用人、招聘的固定标准为好,因为根本没有固定标准可言!2、企业会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生存阶段、用人部门属性、岗位用人紧急程度、人才储备与现实上岗人才比例等等的不同,来确定人才招聘的不同标准。3、无论自己的学历高低,都不要对于高学历人群有任何的不理性看法!概率、比例的思想,是必须要有的!4、请将“工作经验”这种“虚词”进行提升!重点思考反应经验、能力的实际业绩、成绩或者直接让用人单位看见、体验到的本事上!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