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体育教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历史课

体育教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

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些列文件的陆续发布,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办法或措施,以云南为例——“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为100分,且从三年一考变为一年一考”,此外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有了新的目标,于是体育教育不再是“小”学科,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加饱满。实际上,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人格塑造。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充分发挥各项目的特点,把德育根植其中,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球类运动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适应力,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观念和进取意识,适度提高难度从而激发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规范化的学校体育竞赛、评比等也将助力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 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优化将积极作用于学生思维、眼界、审美等的启发与开拓。相比于其他学科教育,在体育课的“观察与互动”“学习与应用”“动脑与动手”会有更加直观、快速的反馈,而学生作为“主角”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也会不断地增值与升华,因此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的体育教育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其中的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气质以及健康的审美观、音乐观上辅助有力。体育教育以其独有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体育教育在学生群众的“学用结合”上更直接、便捷,对于舒缓(宣泄)情绪、减压抗压上易学易用,见效迅速,同时在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能力上更有潜移默化、深入肌理的作用,在学习与进步中掌握方法、增强技巧、懂得控制、赢得信心,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由内而外的积极、阳光、乐观。  院士钟南山说“我深深感受到体育对我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重要意义,它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从体育教育走向体育精神是需求、是必然、更是未来,体育教育的日臻完善也必将助力健康中国充满生机和希望。作者:李亚(阳宗海党工委党群工作部)

亡命徒

体育教师可选择哪些期刊进行投稿

体育教师论文一般都要求发表在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在我国境内出版的具有ISSN刊号和CN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并且这些期刊都是有关体育教学发展的征收范围,为以下这几本就是不错的选择。《中国学校体育》(月刊)创刊于1981年,向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介绍国内外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经验,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园地,帮助其业务进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中国体育》(月刊)创刊于1958年,观察剖析中国体育界及其关联的种种社会现象。《体育科学》是双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史学等。《体育与科学》注重前沿性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交流。以新概念、新理论开发、以及体育科研究服务于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研究论文为主体,兼顾基础理论和科学科理论建设。以上整理源自职称加分网如提供信息不当,欢迎指正。此外还有《体育学研究》,《体育科研》,《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研究与教育》,《体育科技》等二十多种体育类期刊,以及一些教育综合类期刊也是体育教师发表论文可考虑选择的期刊。

符命

体教融合培养新型体育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赵嘉伟《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9日 08版)10月27日,在2020年第十四届武林大会57公斤级搏击比赛中,来自武林盟搏击俱乐部的石家豪获得冠军,年仅15岁的他力压群雄战胜了多位成年选手。家境贫寒,却从小热爱武术,湖南体育职业学院2017级毕业生陆辉创办的武林盟武道教育集团已经拥有五家分公司和十多个分校区,圆了很多青少年儿童一个功夫梦。如今,培养了熊倪、龚智超等7名奥运冠军,唐九红等近50位世界冠军以及200余名亚洲和全国冠军的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已经成为体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的“排头兵”。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面对体育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职业导向性等问题,以体教融合为契机,以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为抓手,破解体育职业教育转型困局。环环相扣 重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培养环节都至关重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作用,释放人才培养最大活力。”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宏讲到。为此,学院进行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成功立项了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体育高职院校“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项目为抓手开始了“五环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五环模式”依托“产、学、研、训、赛”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学生培养目标环、机制环、培养环、活动环与评价环五个具体层面。为了激发制度活力,学校建立政府管理、学校治理、校企合作、行业融入、社会参与的“政校企行社”五环相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牵头成立了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合作单位已经扩大到了70余家,与北京中体、特步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凭借着“开门办学”、广泛合作的办学理念,6年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300分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从五年前的87.2%提升到90.9%,企业满意度达90%以上,起薪点普遍高于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产教融合 校内课堂变企业课堂“目前,体育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从培养竞技人才向培养面向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在校园内搭建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管理、真实服务的教学训练项目和场馆,才能给体育人才成长提供土壤。”学院体育产业与管理系教师杨莹说。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灵活培养方式,开展了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有11个创业孵化项目在学校落地。在学校产教融合的措施推动下,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从1家到130余家拳馆,年营业额超亿元,湖南体育职业学院2008级毕业生王亮华用短短三年时间创办了自己的跆拳道品牌。文以化人 搭建职教成长“立交桥”“传统上把职业教育看成技能训练,不重视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管理能力欠缺。”谭焱良介绍。针对于此,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曾连续3年坚持为朱溪村、竹园村等上百位村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医疗保健服务。学校从2017年开始招收武警士官生以来,就把文化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求士官班学员每周一到周四晚上必须在图书馆阅读书籍一个半小时,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00本课外书籍的阅读,此外还举办读书交流、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士官生的文化素养,真正做到政治素养强、文化水平高、军事素质优。”士官生文化素养教学团队负责人说。目前,学院正在筹划实施退役士兵学历教育基本方案,未来将设置健身教练、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应急救援等三个专业方向,加强退役士兵学历教育,帮助退役士兵顺利就业,进一步打造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

千晶

体育总局、教育部最新通知!

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国务院同意,现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三)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四)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五)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六)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七)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体育高等院校、有体育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大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力度。建设体育职业学院,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中小学校青训教练员。(八)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探索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置独立的足球、篮球、排球学院。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九)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职业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由各单项协会主办、教育部学生体协配合。(十)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十一)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组别设置、组织实施、赛制安排等具体事宜由组委会研究确定。(十二)加快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教育部学生体协积极配合,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引领,并根据项目特点和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十三)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十四)对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单项学生赛事、全国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运动员的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 三、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十五)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教育部门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撑。体育部门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十六)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组织力量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十七)教育、体育部门每两年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十八)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规范项目布局、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考核评价等。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覆盖面,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力度。(十九)教育部门要完善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二十)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 四、深化体校改革(二十一)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二十二)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二十三)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二十四)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 五、规范社会体育组织(二十五)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避免因联合认定俱乐部而可能出现变相行政审批的现象。(二十六)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六、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二十七)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二十八)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二十九)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 七、强化政策保障(三十)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三十一)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三十二)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场地设施。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活动。(三十三)严格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培训、参赛和流动,加强运动员代理人从业管理,坚决执行培训补偿政策,切实保障“谁培养谁受益”。(三十四)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转播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组织实施(三十五)成立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决定。(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通过统筹资源、加强考核等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三十七)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对体教融合中涉及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要定期评估,对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责。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姜学峰审核:张雷

奔梦路

第四届全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文化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进高校系列行活动成功举办

12月19日,第四届全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文化论坛暨《体育文化导刊》进高校系列行活动在东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导刊》编辑部联合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协办,主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旨在为广大在读研究生创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体育学科研究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论坛首次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来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吉伟东,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兰恒斌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健教授,吉林体育学院副校长邵桂华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近40所院校的100余名体育学科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论坛期间举办了《体育文化导刊》编辑部与参会研究生及东北师范大学师生的见面交流会。编辑部主任张晓琳对刊物发展情况、办刊定位、特色和优势作了介绍,对关心、关注、支持“《体育文化导刊》进高校系列行活动”的广大读者作者表示感谢。与会编辑就论文选题、写作规范、刊物需稿方向、投稿注意事项等事宜作了介绍,就线下、线上参会人员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来源:沈阳市体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青春期

为体育和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为体育和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王楚捷《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作为体教融合领域的一份重磅文件,《意见》针对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针对性的措施。针对《意见》产生的背景、核心思路等相关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文件的出台为体育和教育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有很多新提法、很多干货。王立伟说:“这份文件是新时代体育、教育领域一份具有新的特点的重大改革文件,是一份专门针对体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按照文件,要建立新的工作格局,由国务院领导召集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不只是体育、教育两家,有多个部门参与,专门研究解决体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和重大事项;要下决心解决一些过去在体育、教育部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难点、堵点问题,例如赛事体系一体化设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教师和教练开展课外体育指导取薪、社会体育组织进校难等。”王立伟表示,文件制定过程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大局意识,破除部门思维和立场,以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做设计、推改革、促融合;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从广大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逐条对应,提出解决措施;三是坚持统一体系,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破除固有藩篱壁垒,以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实现体教工作的全面融合。“切实破解体教融合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是这份文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王立伟表示。在《意见》中,赛事体系的改革成为重点之一。《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统一注册资格。整合学校比赛和U系列比赛,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王立伟对此表示:“赛事体系是龙头,赛事体系融合的关键是破除壁垒,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按需参加,不再出现参加一个体系的比赛就不被允许参加另一个体系的比赛这种情况。以后,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统一注册,两部门将现有赛事进行整合,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两家共同完善评价奖励机制。”《意见》中对于体育项目进入中考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纳入中考计分项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成为学生和家长群体关注的重点。对此,王立伟表示:“体育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是文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通过体育进中考、进高考,让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成为对孩子全面发展综合评价的一部分,而且对升学和成长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让家长和社会转变思想观念,真正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个观念的转变也会带动体育、教育工作进一步的改革发展。”王立伟介绍,考察方式上,云南等不少地方形成了一些经验,在吸取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体育总局、教育部将共同研究全国的政策。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在反兴奋剂立法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检查制度和反兴奋剂教育也向下延伸到了青少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机制,例如2019年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检测和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都令人满意;在考风考纪和考试管理方面,教育系统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很完善的政策制度。体教融合政策对于现有的体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见》提出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且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下一步,要推动形成学校、传统特色校、体校、高校运动队相互衔接、双向融通的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机制,传统特色校、体校与高校运动队更多的合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共同组成人才成长发展的顺畅通道。”王立伟说。《意见》提出要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覆盖面,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王立伟对此解读道:“多年来,体育、教育两家在创建、管理、师资、赛事等方面共同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对推动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起到很大作用。教育部门推动‘一校一品’创建体育特色校,着重围绕重点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传统特色校的融合改革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体育传统特色校能够担负起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王立伟表示:“这方面基本没有制度上的壁垒,体教融合文件印发后,要进一步抓紧抓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从而引领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要短板是训练体系、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下一步,体教两家将合力解决这一问题,围绕培养各类体育人才,推动形成学校、传统特色校、体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相互衔接、双向融通的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机制。”(完)

从之

教育部明确了!这次跟体育有关……

10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文件明确提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目前全国有一家,云南省已经做到了从今年开始体育中考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100分。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这样的文件界定可以说第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分值和影响力,同时开展研究在高考录取中体育素养如何评价、如何计分,这应该说是对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作为学生升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革命性的提法或者观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编发:吴质

戒律

深化体教融合 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文提出这些意见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国务院同意,现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三)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四)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五)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六)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七)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体育高等院校、有体育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大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力度。建设体育职业学院,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中小学校青训教练员。(八)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探索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置独立的足球、篮球、排球学院。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九)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职业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由各单项协会主办、教育部学生体协配合。(十)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十一)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组别设置、组织实施、赛制安排等具体事宜由组委会研究确定。(十二)加快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教育部学生体协积极配合,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引领,并根据项目特点和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十三)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十四)对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单项学生赛事、全国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运动员的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三、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十五)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教育部门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撑。体育部门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十六)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组织力量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十七)教育、体育部门每两年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十八)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规范项目布局、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考核评价等。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覆盖面,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力度。(十九)教育部门要完善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二十)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四、深化体校改革(二十一)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二十二)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二十三)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二十四)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五、规范社会体育组织(二十五)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避免因联合认定俱乐部而可能出现变相行政审批的现象。(二十六)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六、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二十七)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二十八)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二十九)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七、强化政策保障(三十)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三十一)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三十二)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场地设施。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活动。(三十三)严格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培训、参赛和流动,加强运动员代理人从业管理,坚决执行培训补偿政策,切实保障“谁培养谁受益”。(三十四)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转播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八、加强组织实施(三十五)成立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决定。(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通过统筹资源、加强考核等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三十七)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对体教融合中涉及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要定期评估,对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责。青岛体育君带你进入青岛体育粉丝群,找同好、寻球友一起进入青岛体育大家庭!往期精彩回顾1.2023年亚洲杯筹备办来青考察青岛 青春足球场建设工作2.合力推进“青岛市足球发展计划”!市体育局签订足球合作备忘录3.“青岛工商银行杯”2020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将在青举行4.全省唯一!青岛这条线路上榜“2020年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5.帆耀黄河口,心连山东港口东营港——2020“山东港口杯”仙境海岸半岛城市帆船拉力赛比赛船队到达东营港6.当“仁”不让!青岛仁洲羽超战胜瑞昌 夺得2020羽超联赛总冠军!喜欢点赞点在看

郭璞

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通知,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于9月21日正式印发。该项通知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原则,共有八个大意见。涉及各个层面,当中最值得关注的还要属体教融合的规划。一、“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此项规定将不止代表体育成绩会成为中考成绩的波分,且在未来提供的分值还会逐步提升,以增加体育在考试成绩中的占比。换句话来说体育考试将纳入高考考试项目。或许此时的家长就该着手考虑抓紧孩子的体育锻炼了。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相信看到大部分的学生看到此条消息已经在拍手鼓掌了,但小朋友们可千万要把笑容留在后面,毕竟政策的重点可都在后面——“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所以同学们军训时刻千万要注意了,军训时节一定要做好防晒,不然阴阳脸可就在等着你了。当然军训虽说艰苦,但给人的锻炼也不小,想当年我们参加军训的时候那也是累死累活,但也却是学到了些东西。三、“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对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单项学生赛事、全国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运动员的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四、“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请体育生记住这项条约,他将为你们的以后指明道路。如何评选等级,赛事奖励,特长升学,皆能在此处找到想要的答案。下面家中有体育特长生的家长注意了。五、“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规范项目布局、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考核评价等。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覆盖面,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力度。”六、“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现如今国家开始积极鼓励高校报名高水平的运动队伍,让各个预备役的职业运动员找到更好的出路,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大赛。此项文件贯通了校园体育的上升渠道,让学生与职业运动之间的桥梁彻底打通。七、“教育部门要完善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一直以来体育生总被冠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以上这项文件旨在缓解社会上对体育生的误解,并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八、“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该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相信从事体育年轻工作者们已经面容呆滞了吧……后悔没有晚生个10年享受如今的福利。总之,深化体教融合的工作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愿意将体育进行到底的特长生,愿意借此改善身体状况的学生,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超快感

国家两部门发文:深化体教融合 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毛道光 实习生 陈诗雨 青岛报道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体育总局官网发布了“体育总局 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据了解,该《意见》于2020年8月31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容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意见》全文入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国务院同意,现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三)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四)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五)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六)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七)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体育高等院校、有体育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大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力度。建设体育职业学院,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中小学校青训教练员。(八)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探索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置独立的足球、篮球、排球学院。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九)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职业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由各单项协会主办、教育部学生体协配合。(十)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十一)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组别设置、组织实施、赛制安排等具体事宜由组委会研究确定。(十二)加快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教育部学生体协积极配合,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引领,并根据项目特点和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十三)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十四)对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单项学生赛事、全国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运动员的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三、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十五)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教育部门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撑。体育部门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十六)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组织力量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十七)教育、体育部门每两年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十八)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规范项目布局、招生规模、入学考试、考核评价等。鼓励高校积极申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覆盖面,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力度。(十九)教育部门要完善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二十)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由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四、深化体校改革(二十一)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二十二)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二十三)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二十四)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五、规范社会体育组织(二十五)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避免因联合认定俱乐部而可能出现变相行政审批的现象。(二十六)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六、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二十七)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二十八)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二十九)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七、强化政策保障(三十)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三十一)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三十二)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场地设施。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活动。(三十三)严格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培训、参赛和流动,加强运动员代理人从业管理,坚决执行培训补偿政策,切实保障“谁培养谁受益”。(三十四)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转播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八、加强组织实施(三十五)成立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决定。(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通过统筹资源、加强考核等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三十七)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对体教融合中涉及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要定期评估,对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