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始卒若环

2020年体育行业调查报告

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预计未来3至5年体育市场年增长率将放缓至3.3%,较去年8%的增长预测有所下降。《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中,普华永道综合来自全球及中国780位体育行业领导者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对业内重大变革机遇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包括:新冠疫情对体育行业多方位的影响,体育媒体转型模式,数字资产的发展潜力等热点话题。同时,在报告中我们同步推出体育行业调研的中国专栏,对比国际趋势,着重解读中国体育市场的特点和动态,包括:体育营销发展趋势,体育与娱乐产业融合发展特点,互联网健身发展特点,银发经济/她经济/青少年体育细分市场的特点等多项内容。本年度调查由体育业务咨询团队主导,在2020年6-8月间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开展。受访对象主要为世界范围内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士。最终,我们收到了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780份回复。受访对象均在各自公司担任首席/高级管理职位。本报告中的数据与分析主要基于受访者的反馈,此外,我们还获得了IRIS(Intelligent Research in Sponsorship)和HORIZM提供的数据支持,并使用了普华永道团队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研究成果。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年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洞察报告报告:封锁期间的视频游戏202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68页)中国泛娱乐出海机遇洞察2020年英国最有价值的75强品牌(103页)COVID-19流行期间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2020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电动汽车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印度媒体和娱乐报告(272页)报告:东南亚社交电子商务的崛起2021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播客广告转化基准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网络体验报告2020-2024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国摘要2020年第三季度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大中华区人工智能成熟度调研报告2020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2020年假日购物季消费者调查报告循环时尚:中国新纺织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120页)2021预测之亚太地区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163页)印度OTT报告2020智慧数码城市报告-全城 AI(136页)2020年第14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客户参与报告2020年Q2太空投资报告2020世界超级财富报告复苏和超越:疫情后旅游业的未来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2020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中文版)2020年移动金融报告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270页)2020年第二季度受众报告2020年9月中国乳品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网络视频报告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报告2020亚太社会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报告:营销决策者与营销公司的关系2020全球消费者洞察报告2020年香港商户调查2020年Q2视频广告指标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移动应用市场报告2020年人工智能报告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COVID-19如何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B2B买家行为调查报告TikTok的力量2020年化妆及美容报告2020年南亚经济聚焦报告(112页)2020中国服务设计报告零售业2020: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取胜2020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年9月网络新闻报告2020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332页)2020年亿万富豪洞察报告游戏行业:无法独享安全报告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敏捷与弹性:迎接新现实的另类投资报告影响世界:了解富国儿童幸福的构成报告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164页)资产管理报告:支持增长并确保关照首份数字欧元报告:2021年启动数字货币项目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人工智能在五大行业的成就与挑战报告:文化连通性转变2020年Q1-Q2中国TMT行业私募及创业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消费者指数报告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联网汽车新趋势报告联合国经济学家网络:塑造我们时代的趋势报告中国线下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报告2020年最有价值的75个印度品牌榜2020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2020移动游戏报告2020年保险科技报告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0年汽车营销报告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亚太地区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报告复苏之路:2020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65页)2020年品牌激情报告报告:重新思考COVID-19时代的零售策略之日本报告:为潜在客户转化建立关系2020上半年金融科技脉搏报告2020年年度忠诚度报告| NOTICE |

四界

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

导语:本年度调查由体育业务咨询团队主导,在2020年6-8月间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开展。受访对象为主要世界范围内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士。通过问卷,我们致力于解析行业现状,并针对重点问题树立分析标杆。探讨问题主要包括: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数字资产的发展潜力体育媒体的转型电子竞技的发展潜力一、领导者视角如何回到正轨?二、体育行业现状分析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见解1:新冠疫情干扰增长预期 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预计未来3至5年体育市场年增长率将放缓至3.3%,较去年8%的增长预测有所下降。30%的受访人士预计体育行业或将经历零增长或负增长。 中东和亚洲地区的体育市场预测最为乐观,这主要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及其商业成熟度的整体提升。随着更多投资和合作项目涌入非洲,其体育行业也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在欧洲、美洲和澳洲地区,人们对体育市场的信心惨遭疫情重创。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长期增长预期仍保持在每年3%以上,表明该行业拥有扎实的基本面。见解2:博彩类活动的增长潜力巨大 据推测,博彩类活动将成为体育行业未来3至5年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其年收入增长率为7.2%。此预测结果主要是基于自2018年联邦禁令解除以来美国博彩市场的迅速发展所作出的。 对于版权所有者来说,这些前景预测表明核心博彩产品(如博彩合作、游戏数据权许可)及周边产品(如博彩类活动直播)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过往经验判断,预计未来几年授权、衍生产品,媒体版权和赞助等方面的收入仍将略有增长(平均为3%),而票务与商务接待则可能保持不变。见解3:电子竞技加速崛起,势不可挡 得益于主流媒体前所未有的宣传和曝光,电子竞技毫无疑问成为了疫情期间最大的赢家。体育模拟运动暂时成为了传统体育运动的替代品,甚至被受访者评为爱好项目的第一名。 足球和篮球是最为传统也最受关注的体育项目,其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这一点从两项重启的主要赛事观众转播量就可以得到证实。 需要关注的是,赛车运动攀升至第9位,比去年上升了5个名次。这可能与一级方程式赛车(F1)和全国运动汽车竞赛(NASCAR)等旗舰赛事在疫情期间所试验的创新活动有关,他们通过举办创新性的粉丝体验活动获得了巨大关注。见解4:数字化创造更多机遇,地位日益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行业专家们一直把提升观众的数字体验视为首要任务,尽管迄今为止鲜有成功案例:很少有体育组织能够在持续获取新观众的同时留住大量已有粉丝。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严重削弱了体育的娱乐性,这也凸显了沉浸式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重要价值:可以弥补体育运动在视觉效果和社交体验上的不足。 深受受访者青睐的数字资产能释放无限增长想象空间(深度剖析I),这点从人们对于短视频和点播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便可窥见。体育行业的最佳增收机会依据反馈数量百分比统计见解5:多元化为版权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体育赛事的中断让内容买家代替版权所有者掌握了谈判话语权,这种典型的范式转变很可能会影响版权招标的过程。 鉴于媒体公司也受到了疫情的重创,未来其收入模式将更加多元化,能实现风险分担,从而导致总体交易价值降低。 我们认为最具颠覆性的部分可能在于媒体版权:我们预计目前的排他性条款将逐渐放宽,合作发行模式将逐渐兴起。见解6: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资源和投资收紧 在行业所面临的众多威胁中,新冠疫情无疑是当下体育业内人士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症结在于投资/创新的资金投入减少。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体育吸引观众的魅力未曾削减,因为人们对体育直播内容的兴趣预计不会下降。 面对当今严峻的挑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体育行业迫切需要思考,在资源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应优先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加速变革。见解7: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体育行业猝不及防 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空前健康危机让所有依赖于赛事和大型集会的行业都遭受重创,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体育行业历来都不擅长应对外部危机,因为该行业的重大不利因素通常都存在于行业内部(如腐败和兴奋剂)。然而,这场危机却撼动了体育行业近年来的安全感与优越感。 很多情况下,体育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计划都是缺位的,其在资金、现金流和成本管理等方面为问题也被彻底暴露出来。见解8:危机动摇了行业根基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暴露了体育行业的众多系统性缺陷,整个行业立即复苏的可能性很低。体育行业将长时间处于恢复与调整阶段。 除了重大赛事被直接取消或推迟之外,重启的赛事活动还面临着活动日收入急剧下降的问题,体育组织(尤其是小型组织)受到重创。对他们而言,让观众现场参与体育运动将变成一项长期挑战。 这场危机迫使相关各方重新设计体育日程,好处是可以尝试新的形式,但同时也可能打乱已经敲定的日程安排。见解9:健康危机加速转型 疫情从根本上加速了影响体育行业的所有潜在趋势,催生出大量新兴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经过大量试验后,体育组织成功完成了第一批虚拟观赛台的搭建,开展了多项混合比赛、虚拟球员选秀、数字新闻发布会和夏季巡回比赛。除媒体外,下一阶段的试验重点为体育馆和活动场所,相关技术已准备就绪,在为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我们认为,体育组织应该采取整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型,使可视化的粉丝体验创新(如沉浸式功能)与后端基础设施(例如,数据和云计算能力)的深层次结构变革相平衡 。见解10:风险当前,全新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势在必行 体育组织高度依赖少数几个高价值的收入来源。而这场危机重新定义了版权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赋予买方一定权力,从而对传统模式施加了切实的压力。 陷入特定危机的版权所有者往往有以下特征:收入来源不够多元化,商业伙伴不够多元化,没有受到实力雄厚的利益相关方的资助。 我们一致认为,体育行业不得不走向多元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通过多元合作让整个市场更加流通与务实。见解11:体育运动改革的时代到来了吗? 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在不断拉大大型运动与小型运动之间的特征差距。由于体育产品的吸引力根本上取决于竞争的平衡性,因此各联盟和联合会现在面临着考验团结机制的“关键时刻”。 至于治理机构是否会利用此次危机,通过建立新的、更严格的监管和财务管理标准来解决系统性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纵使体育改革压力倍增,但体育行业已解放自己,发挥更坚定的社会作用,走出了微观世界,而联盟和运动员则成为了反对种族主义和不平等的领导力量。见解12:深陷困境的体育行业向投资者发出呼救 以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体育金融模式已经受到健康危机的严峻考验,其已被迫动用(微薄的)准备金储备 。 因体育行业存在潜在的脆弱性,加上金融估值下降,激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趣,这些基金跃跃欲试,想要寻找投资机会(深度剖析IV)。 如果交易得以实现,我们将见证体育行业自上而下向北美模式趋同,在这种模式驱动下,体育运动将得到私营企业的助力,以获取投资回报为动力蓬勃发展。见解13:现状日益复杂,协同需求迫切 受访者普遍认为,经济低迷将促使体育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加深合作。此类型合作可能产生多元化收入,为战略计划提供更多资金,以及实现可以降低成本的协同效应。 商业领域的复杂性整体呈指数级增长也会波及到体育行业。因此行业需要优化合作模式、整合专业资源,实现风险共担、资产共享。 虽然许多合作模式早已深深融入体育生态系统(特别是多方共享版权),但我们也一致认为,当前的挑战将大幅增加合作机会并加快价值共创,从而实现收入增长和成本降低。小结:巨大的资金流入令体育行业无所适从,长期以来所依赖的虚假安全感自此被打破。整个行业深受影响,自上而下无一幸免,高度依赖现场赛事的资产因而深受重创。除了该行业与人群、赛事相关的固有结构风险,此次危机亦凸显了行业的系统性弱点,亟待改变。事实上,以往一些微弱的信号,如消费习惯和收入模型的转变以及外部投资者的加入,如今已然成为切实的趋势。能否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将挑战变成机遇,对体育组织至关重要。三、体育媒体为错综复杂的时代领航多样的内容形式、激烈的媒体竞争、丰富的技术支持以及多变的消费行为将继续分化体育媒体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的调研显示,在愈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平台在寻求整合。这预示着行业生态整合及内容获取渠道拓宽将成为体育媒体发展领域必然的趋势 。1、视频锦集:“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 众多媒体公司希望通过购买优质体育内容提高收视率,但能够负担直播权费用的公司却很少。 而视频锦集无需付费,随点随看,逐渐受到千禧一代的欢迎(深度剖析VI)。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被视频锦集这一形式所吸引,并肯定其商业价值。 版权所有者在品牌和合作伙伴(大多数直播内容都有付费门槛)的双重曝光压力下已不堪重负。因此,我们预期视频锦集将会加速发展,可能成为“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2、原创内容促进市场繁荣 流媒体巨头对市场的渗透正在改变用户的观看习惯,推动内容点播占领市场。 尽管体育直播行业深受新冠疫情重创,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其对激励人心故事的强大传播力(以短视频或长视频的形式)不会消失。媒体合作伙伴可以借助点播不断丰富内容储备,在提高使用率、降低客户流失率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版权所有者的IP曝光度。 由于供(体育运动的强大内容产出能力)需(OTT产品需求的增长)关系清晰,我们预期体育点播产业将加速发展,而优质IP版权所有者将从中获利。3、传统广播公司并未离场,亟需业务转型 传统广播公司正挣扎求生,避免被市场淘汰。不过我们认为,这些公司在服务体育消费者方面依然保持着优势。 它们在传播体育赛事、观众管理、内容整合方面经验丰富,有能力推广全渠道价值主张(有线、数字、OTT),因此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传统广播公司和传统电视模式的联系依然紧密,媒体公司如果勇于转型,放弃捆绑付费产品,在控制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转向灵活的产品,就能在时代的浪涛中立于不败之地。4、D2C向B2B2C转变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媒体合作伙伴的替代品,版权所有者的OTT产品在快速发展后风头渐弱。 不过,版权所有者从运营有方的D2C战略中获利:依托数据更好地了解粉丝群体,获得更多的收入,新增可重复利用或可试验新内容的用户触点,以及加强在版权销售谈判中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期望OTT解决方案能够为混合型B2B2C模式(即版权所有者为媒体合作伙伴提供直接可用的解决方案)的登场保驾护航。双方各展所长:版权所有者提供内容和赛事,媒体合作伙伴管理观众和流失率。5、媒体市场:从非流动和独家走向流动和协作 版权所有者主要通过周期性的大型独家版权交易获得收入,这种模式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缺乏流动性,且风险较大。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传统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我们认为,为了长期发展,版权所有者和广播公司需要减少对独家版权的依赖。 我们期望,版权招标能够向更多的潜在买家(包括小型媒体公司)开放,内容发行模式逐步趋向协作,提供更易获取的内容。6、脱颖而出:数据驱动,丰富粉丝体验 新冠疫情带走了现场观众和大型赛事,迫使版权所有者加大创新力度,重塑并提升数字媒体粉丝体验。 内容持有人加速布局数字化计划,催生了多种多样(兼顾质量与实用性) 的增值服务。 面对艰难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版权所有者应更加重视控制技术投资,放弃噱头,克服同行压力,精准定位粉丝期望。7、超级聚合商:“彻底整合”的时代 纵观体育和娱乐行业,所谓的“流媒体之争”实际上是平台和用户的灾难,广播公司付出了巨大的市场成本,消费者也付出了高昂的订阅费。 相比独家版权,内容持有人越来越认可整合的价值,他们纷纷开展代运营交易。联系更加紧密的数字空间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整合。 虽然版权市场已高度细分,我们可以预见,屈指可数的几家内容和科技公司将作为超级聚合商,引领媒体消费的“彻底整合”时代四、电子竞技释放无限潜力虽然电竞领域目前的商业成果参差不齐,但毫无疑问,该领域值得长期投入。电子竞技所创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吸引新的粉丝与合作伙伴,以及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然而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产出优质的内容以及制定有效的变现策略。1、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电子竞技 过去2到3年间,体育组织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外界对于电子竞技的态度从充满怀疑变为主动接受和了解。 虽然以往也有很多体育实体通过虚拟赛事来娱乐受众,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潜在趋势(深度剖析X)。体育与视频游戏在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火花,催生出了许多前景广阔的应用场景。 分歧已经弥合 :体育组织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电子竞技的机遇,制定长期计划,实现可持续增长。2、电竞领域的各方面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鉴于电竞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想要快速取得投资收益尚不现实, 这就要求体育组织对此具备充分的信心与耐心。 我们认为“游戏优先”的策略可以为电子竞技的发展夯实基础,也可为休闲与竞技类游戏的发展铺平道路。 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电子竞技作为现场赛事的虚拟变体,应视为各体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全新项目3、模拟运动电竞开始踏上成为主流收视产品之路 虽然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 的确,我们也认为,随着游戏业的发展、产品的改进、媒体报道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我们希望未来游戏模式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电子竞技,从而为非游戏玩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游戏在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将构成虚拟运动与传统运动之间的天然桥梁。因此,我们认为模拟运动电竞将是吸引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的重大机遇,并由此实现游戏直播收视的大众化。4、电子竞技可帮助吸粉和留粉 受访者一致认为,建设新的电子竞技垂直领域无疑将创造众多机遇,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商业伙伴,并最终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我们认为,潜在机遇的到来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考虑到有效变现策略的制定问题。 最重要的是,电子竞技展现了其在吸粉和留粉方面的价值。疫情之下体育赛事停摆,电子竞技通过其跨平台的内容产出与传播能力,填补了粉丝对于体育内容的消费需求。5、版权所有者在电竞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现 创造电竞游戏本身并不等同于建立起了其与体育赛事的关联性。强大的内容产出能力是电竞成功的基础,可以使运动员、团队和赛事各得其所。 我们认为,要恰当选择比赛形式并建立强大的电竞平台(被列为第三大挑战),版权所有者必须与现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游戏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创造。 显而易见,上述模式的实现要建立在财务可行性的基础上。由于目前尚不清楚体育行业的传统收入来源在电竞领域是否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育组织应尝试设计专门针对电子竞技的变现模型。小结:总的来说,突发的新冠疫情推动了数字娱乐的加速发展,也为模拟运动电竞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虽然调研显示这一潜在趋势可能会长期持续,但我们仍应时刻关注其最新动向。体育组织需要自行开发电竞策略,在其他类别游戏获取消费者之前先发制人。考虑到影响传统体育媒体市场的相关趋势,版权所有者须勇于尝试,主动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以建立营收生态系统。若模拟运动电竞不能快速体现其财务模式上的优越性,那么在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将难以生存。因此,体育行业必须鼓足勇气打破传统,解放在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创造力,这是电子竞技取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五、中国的体育发展1、疫情下中国体育行业“危中存机”(1)疫情导致国内外体育赛事供给格局改变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多项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先后宣布取消或延期,全球体育赛事基本停摆。(2)体育营销市场需求向国内转移由于疫情影响,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受到严重压制。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赛事相继重启,再加上未来三年诸多重大国际赛事如冬奥会、亚运会、亚洲杯、世俱杯都将来到中国举办,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开始呈现出往中国转移的趋势。(3)线上健身成趋势,电子竞技发展加快脚步体育健身行业潜力巨大,线上健身成为当下健身新常态,线上健身有效带动了周边产品消费需求,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得益于线上健身的流行而进一步得到普及,据IDC2020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好于市场预期。虽然疫情对电竞产业链各环节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整体上给产业带来的机遇远多于挑战,主流竞赛今年纷纷在线上开赛,电竞用户逆势增长。中国电竞产业及时抓住了机遇,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了疫情期间国内体育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1)体娱融合:激进的热血与本能的娱乐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建设体育产业的重要性推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足球五大联赛、NBA等国际商业赛事还是中超、CBA这样的国内职业赛事,其在国内的受众虽广但核心观赛人群比较固定,作为扩大体育人群的有效途径,体娱跨界融合成为破局之道。(2)银发经济:健身消费领域新血液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基数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其运动健身需求不容忽视:城事智库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全国35城“运动友好”排行榜》显示有63.4%的老年人群(61-70周岁)每周健身5次以上;中国社科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在《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阐述基于八个城市的调研数据统计,有 70.1%的中老年人参与过运动健身相关的集体活动。银发族稳定的消费能力与频率较高的运动健身需求使得该族群近年来成为运动消费领域的新势力。(3)青少年体育:下一片蓝海政策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势在必行,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发布重要信号:“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这意味着青少年体育开始在体育市场。为贯彻落实《意见》中关于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战略实施,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据预测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市场规模达近3000亿元,但随着中考体育地位的跃升,预计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数量级的扩张。青少年体育将为体育培训与消费行业带来发展新契机。总的来说,校园体育消费将成为一大刚需,青少年群体将是未来运动健身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并为体育培训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4)卡位高端时尚,运动休闲风盛行近年来运动休闲风潮愈刮愈烈,运动元素已然站在了时尚最前沿。国内各大运动服饰品牌相继开拓时尚服饰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另一方面,时尚界对运动元素的青睐有加使得运动休闲风格开始摆脱传统“underground”标签,当红明星和网红纷纷将leg -gings、tracksuit穿上街头,在社交网络的助力下,运动休闲的高端印象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持久不衰的流行趋势。(5)赛事版权价格回归理性此次疫情的发生使燥热的赛事版权市场暂时降温,赛事版权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跨国赛事版权的政治风险因素则让国内投资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其在体育版权上的投资风险,因此重新客观地评估赛事版权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下主流诉求,我们相信最终体育赛事版权市场价格将回归理性。六、重点关注问题中国区与全球数据对比1、未来3-5年十大最具收入增长潜力的体育项目数据对比2、新冠疫情影响中国防疫抗疫的严密举措深刻影响着体育行业专家人士对行业的信心程度。从数据上看,中国地区行业人士对此次抗疫的信心程度与满意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其他地区行业人士,具体表现在有26%的国际行业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能力“非常差”,而中国地区这一数字只有7%;有36%的中国本土业内人士认为行业针对此次疫情危机的准备处于平均水平,其乐观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行业人士(仅有28%的受访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准备达到了平均水平)3、重点行业问题虽然国内外行业专家对于电子竞技在全球范围内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无异议,但在当下对于不同地区电子竞技项目发展状态的看法却不尽相同:由于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一枝独秀,国内体育界人士对于现有电竞项目的发展状态普遍表示满意,有6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成果符合或者超过预期,认为低于预期的受访者只占7%。而在国际其他地区这一比例要高得多(33%),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只有不到50%的受访人士认可当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回报成果。4、未来3-5年体育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未来3-5年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方面,中外体育行业人士也表达了些许不同的观点: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际行业专家普遍将健康与安全视为行业在未来3-5年内的最大威胁,而本土行业内人士则更加担心资本流入的减少对行业的冲击。……(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普华永道)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恶虎村

重新聚焦,时机正好?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完整版|收藏

《2019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重磅来袭,这是继去年之后,普华永道中国发布的第二份体育行业报告。此前,普华永道全球在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19年发布了体育产业调查报告。这一次,在普华永道眼中,行业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跟圈哥一起来看看吧。报告来自普华永道中国(ID:PWCCHINA),ECO氪体授权发布2019年之于中国体育,是继往开来的一年。成功落地中国多地的第二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第一次落户深圳的WTA年终总决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发车的第1000场国际汽联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于广西圆满落幕的苏曼迪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2019之于中国体育,是全民参与的一年。依据中国田径协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共计1,581场,累计参与人次583万;根据国际篮联的统计,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对阵波兰与韩国的比赛分别吸引了6800万与6000万观众;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达34%……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迈开腿」,体育,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新名片。在展望2020之际,近日,普华永道在北京发布了《2019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回顾过往体育行业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年的报告在6-8月期间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与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从业人员,就行业热点与重点问题进行了调研与探讨。最终,获得了来自49个国家及地区的590份受访者反馈,这个数字较之去年上涨了约25%。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未来3-5年全球体育市场的预计增长率为6.4%。亚洲地区的受访者最为乐观,其预测的增长率为7.9%。报告指出,数字媒体版权预计将成为总体增长的关键动力,未来3-5年间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9.7%。在所有项目之间,电子竞技如期成为了最热门项目,连续两年在收入增加潜力方面排名第一,所有地区无一例外。紧随其后的是足球和篮球。在全球体育市场中,中国继续领跑增长。据这份报告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跑赢本国GDP增长。随着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传统体育行业压力倍增。体育行业领导者们已充分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尽管近94%的人认为体育组织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目前仅有46% 正在实施具体的创新战略。体育行业领导者认为,让客户和粉丝参与产品开发是实施创新和转型的首要举措,75.8%的受访者对此重要性表示认同。此外,报告还指出,在体育消费领域,「她经济」依然有待挖潜。女性的购买力和影响力在消费市场占比达到七至八成,因此,女性体育运动的女性观众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商业化方面,部分体育项目的女性赛事取得了更好成果,与此同时,女性体育以及体育行业女性从业者们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但体育领域,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以北京马拉松为例,2013年-2018年女性参与者占比从12%上涨到18%,但2018年5200名的人数,依然弱势。整个「她经济」的市场规模在 2019年预计将达到4.5万亿,并且在未来十年内仍旧潜力巨大,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风口。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在这份报告中,你还能看到:B端数字化转型的模式探索;女性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转变;娱乐总量停滞及更多选项分流、多种消费形态争夺消费者;有关这些问题,都将在报告中看到更详细的分析。所以,话不多说,上报告!

魏源

普华永道《2020年体育行业调查报告》:未来3-5年6大增收机会

体育大生意第2351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近日,《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综合全球及中国780位体育行业领导者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呈现了产业发展宏观动向。总体而言,全球疫情使体育行业走向多元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通过多元合作让整个市场更加流通与务实。随着国内外疫情发展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向中国转移。报告预测,倚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即将举办的大型赛事及商业成熟度的整体提升,未来3-5年亚洲体育市场年增7.3%。报告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几年,美国等地体育博彩类活动带来的收入将年增7.2%。授权、衍生产品,媒体版权和赞助等方面的收入也将略有增长(平均为3%)。票务与商务接待则可能保持不变。在全球范围内,89.3%的行业人士认为,提升数字媒体粉丝体验是体育行业的最佳增收机会。同时受疫情影响,78%的从业者认为体育组织将增加资金并加大投入推进数字转型。具体到中国体育市场,在针对疫情后行业复苏情况的调研中,中国本土行业内人士相较全球行业专家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情绪。近70%的本土业内人士认为,防疫措施一旦解除,体育赛事的现场上座率将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中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大关,体育市场还显现出以下变化趋势: 互联网加持下线上健身成为新趋势,并进一步带动可穿戴设备的消费热潮; 体娱跨界成为当下娱乐时尚新的流行元素; 各年龄层人群均表现出在体育健身方面的诉求增加,而其中银发经济开始在体育消费领域展现影响力; 国务院、教育部与体育总局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青少年体育成为国民话题等。 随着国内外疫情发展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国内外体育赛事供给格局改变,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向中国转移。未来三年诸多重大国际赛事如冬奥会、亚运会、亚洲杯、世俱杯、S11、大运会都将来到中国举办,预计全球体育营销资源将有望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倾斜。同时,以互联网健身为代表的新兴体育产业迎来重大发展利好。线上健身成为新常态,体育运动和健身行业借助互联网撬动亿万级别资本力量。线上健身有效带动周边产品消费需求,并带火健身相关游戏市场,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疫情下电子竞技凭借线上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和关注,展现出抗疫韧性。中国电竞产业则及时抓住了历史机遇,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电子竞技取代了冰雪项目,成为中国体育行业专业人士一致认可的未来3-5年最具增长潜力的项目。此外,移动互联网与足球和篮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度融合拓展了营收边界:头部互联网平台不断创新用户交互体验,提升用户观赛满意度,为传统项目注入新的活力。疫情的爆发则促进了更多流量的线上转化,提升了传统项目的关注度与用户粘性。中国防疫抗疫的严密举措与“互联网+体育”的商业模式创新使得中国体育界人士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信心倍增。随着电竞大赛相继落户,全球电竞的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动作、奇幻和射击类电竞遥遥领先于FIFA主导的模拟运动,但从中长期来看,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除电子竞技外,手机游戏也将成为未来游戏和电子竞技策略的关键部分,手机游戏开发商与体育组织之间的深入合作或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在5G、VR等新技术的催化下,体育赛事电竞化也将成为未来主流趋势。由于职业联赛核心观赛人群相对固定,体娱跨界融合成为扩大体育人群的有效途径。各大赛事、品牌与转播方在积极探索流量明星与赛事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借由明星的示范效应与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打通体育赛事影响力与明星正能量传播力。体育综艺也为体育行业吸引了大波流量和关注度。以运动健身为代表的乐享型消费正逐渐取代生存性消费成为银发经济中的增长亮点。银发族稳定的消费能力与频率较高的运动健身需求使得该族群近年来成为运动消费领域的新势力。游泳、舞蹈、羽毛球、高尔夫、健身等运动受到银发族欢迎。随着老年人口对提升身体素质诉求的不断提高,银发族运动健身消费市场在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少年体育为体育培训与消费行业带来发展新契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地位提升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在政策红利和庞大流量的双重加持下,预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瞄准青少年竞技体育板块,助力其发展。校园体育消费将成为一大刚需,青少年群体将是未来运动健身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并为体育培训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市场规模达近3000亿元,随着中考体育地位的跃升,预计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数量级扩张。游泳为大中城市中青少年最热衷体育项目,篮球其次。运动休闲风卡位高端时尚,运动元素已然站在了时尚最前沿。国内各大运动服饰品牌相继开拓时尚服饰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在社交网络的助力下,运动休闲的高端印象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持久不衰的流行趋势。疫情发生使赛事版权市场暂时降温,赛事版权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跨国赛事版权的政治风险因素则让国内投资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其在体育版权上的投资风险,因此重新客观地评估赛事版权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下主流诉求。今年的调研结果也显示了数字媒体时代提升用户体验和交互的重要性。疫情下沉浸式技术与互动技术可以弥补体育运动在视觉效果和社交体验上的不足,人们对于短视频和点播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未来3-5年体育行业的最佳增收机会,中外体育行业专业人士判断基本一致,数字化成为当下全球领域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包括提升数字媒体用户体验、电子竞技商业化、创建数字资产、改进粉丝现场体验、赞助商版权包装创新、媒体版权包装和发行创新等。在行业未来3-5年面临的主要威胁方面,59%本土行业内人士担心资本流入的减少对行业的冲击。资本对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体育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媒体平台的创新运营与交互能力,传统广播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等。综上所述,疫情从根本上加速了影响体育行业的所有潜在趋势,催生出大量新兴产品和解决方案。疫情期间涌现的大量机遇有可能推动体育行业孕育已久却仍未成型的变革的发生: 例如混合型运动、多元化的收入来源、颠覆式的治理改革或是更为有效的协作模式。数字化转型、收入多源化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投资将是未来体育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获取《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完整版PDF,请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普华永道

无声无息

掘金新一线:成都体育产业调查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句话被公认为是成都名字的由来。这座2500多年未曾更改过名字的城市,近些年频频以“新一线”榜首的形象被外界提及。今年7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团队撰写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入列的世界城市从2000年6个增长到2016年的33个,实现近5倍的增长,总量上仅次于美国。值得关注的是,成都直接从2012年的准世界城市等级,跃升进入世界城市第二梯队行列。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成都在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9.39亿元。体育产业方面,从2012年到2017年,成都市体育产业连续6年保持高增长率,从2012年的160.3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58.08亿元,上升了397.92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3%。作为众多品牌进入西南地区的桥头堡,成都的城市消费能力也不容小觑。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成都是全国6个城市购物中心成熟市场之一,购物中心的需求指数在全国17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4,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杭州。在这样的背景下,懒熊体育今年上半年两次前往成都,通过对当地专家、体育公司和创业者等多方的采访,探究成都体育产业的发展机会。想要掘金成都,以下关键词值得注意:成都曾经被称为“金牌球市”,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的8个城市之一。到2020年,成都要将30%的学校发展成为足球传统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注册运动员达到50000人,力争足球传统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40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区达到三个。除了足球方面的传统优势,成都体育产业在“46号文”发布后发展迅速。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确定成都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成都是四川省唯一入选城市。2016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提出:“到2025年,加快构建全市‘双核九区一圈’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格局。组建1至2家集团化、连锁化的大型体育服务企业,培育3至5家上市体育企业。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赛事名城和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2017年,《成都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十三五”末,初步将成都建成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体育赛事众多、体育文化品牌凸显、体育人才汇聚、体育市场活跃、体育法治健全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体育城市。《成都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也相继出台。在具体项目上,成都市建委在2017年5月提出了天府绿道规划,将建设“一轴二山三环七道”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1万公里以上,全域形成近两万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一轴二山三环七道”具体为:以锦江为轴,以龙门山和龙泉山为支架,以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为三环,通过市内7条主要河道向外辐射,全面构建天府绿道体系。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副教授、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强参与并规划设计了其中的一条绿道——锦城绿道。在他看来,绿道属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为今后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场地保障,能更好地培养大众全民健身意识。“体育产业是重资产投资。“他对懒熊体育表示,”体育和旅游最大的区别是,一定是本地消费人群,体育公共配套是为本地人服务的。”今年2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其中:·2018年至2020年,成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将达到67个,力争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50%,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文化特色的赛事达40%,重点打造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2021年至2025年,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29个,基本建成国际赛事名城;·2026年至2035年,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38个,争取举办青奥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或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名城。天府奥体城规划图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成都共举办了17项大型体育赛事,包括FIBA 3X3 、国际马拉松、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中国马术节、ATP国际网球挑战赛等。2017年,成都体育服务业收入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总体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实现收入354.01亿元,占比63.43%;实现增加值146.80亿元,占比77.33%。为了打造“国际赛事名城”,成都还要以天府奥体城建设为载体,加快国际一流赛事场馆的建设。杨强介绍,天府奥体城初步规划选址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包含三岔湖和龙泉山城市是森林公园部分区域,总规划面积约85平方公里,其中水上运动区占地40平方公里,山地项目占地33平方公里,大型体育场馆核心区占地12平方公里,总投资达260.8亿元。该项目已在今年3月集中开工。先行者说:赛事运营2015年开始的成都双遗马拉松,是时隔30年后成都又一次官方拥有的马拉松赛事。这项赛事的路线设在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之间,将体育项目与当地的文化、旅游相结合。首届双遗马拉松仅4400人现场报名,第二年报名人数就达到了3万人,此后始终保持在3万人的规模。今年,双遗马拉松升级为中国田协铜牌赛事。该赛事的运营方双遗体育最初隶属于三板上市公司行知探索,在2017年9月被万达体育全资入股。万达体育也由此在成都引入了摇滚马拉松、自行车和铁三项目比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万达体育中标成为2018年成都国际马拉松的独家运营和推广合作伙伴。这是一项从去年开始举办的赛事。今年的成都国际马拉松在10月27日上午7时30分鸣枪起跑,赛事规模为2.8万人。现阶段国内马拉松难盈利的大环境下,成都双遗马拉松在运营的第三年就已经实现盈利,主要收入来自报名和赞助。也是在此基础上,双遗体育逐渐增加了运营的赛事,除了摇滚马拉松,还在今年5月首次举办了汶川马拉松。双遗体育总经理刘洋曾向懒熊体育表示,为了更好地市场化运营赛事,未来最好状态是赞助、报名、周边收入各占三分之一。如果说双遗体育是在成都本地不断把赛事“做深”,那么自由搏击赛事峨眉传奇则是要把赛事“做广”。这项依托于四川武术文化的赛事开始于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四川卫视作为第一档体育周播节目开播,并在三年后走出四川,先后在重庆、贵州、云南、泰国举办。目前在国内,除了峨眉传奇,定期比赛和在电视台播出的商业赛还有昆仑决、武林风和勇士的荣耀等。峨眉传奇运营总监刘绘夫在今年1月的“中国武术搏击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2018年已经确定的包括英国伦敦、匈牙利在内的海外赛事共8场,并将大力投入武术校园的培育工作,和日本RISE搏击赛事合作组织最强中学生搏击对抗赛。峨眉传奇的媒体宣传负责人陈明浩对懒熊体育坦承,目前该赛事运营还属于微亏状态,但已受到资本关注。3月份峨眉传奇伦敦站比赛的门票全部卖出,接下来还要通过两站海外赛事进行海外运营的尝试。“如果1万张票能卖六七百万元,与当地合作方分成,除去成本后能有二三百万的利润就是成功,到时候再想办法复制。”他说。据成都市体育局的统计,目前成都市完全归属于体育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以体育业务作为主营的法人单位1236家,较2016年末增加217家,增长21.3%;其中完全归属于体育行业的法人单位528家,较2016年末增加47家,增长9.8%;以体育及相关业务作为主营的法人单位708家,较2016年末增加170家,增长31.6%。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互联网相关的体育创业项目依然值得关注。成都有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基础。在当地的众多高校中,有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排头兵”——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所于1956年建校、至今已有62年历史的大学,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成都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地位。尽管目前成都尚未出现独角兽互联网公司,但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都在此成立了分公司或重要产品研发中心。在资本层面,当地政府的支持颇多:2015年12月,四川省设立首期20亿规模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6年6月,成都设立全市首个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规模400亿元;2017年7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产业新政50条”,其中包括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和规模10亿元的金融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子基金等。值得一体的还有成都电子游戏产业。基于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成都的游戏产业尤其手游较为发达,比如《王者荣耀》的开发团队就在成都。位于春熙路地带的成都量子光电竞中心可容纳1000人同时观赛2017年《王者荣耀》成为国内手游的爆款。而在当年上半年,腾讯就与成都市政府签署了协议,将重点在成都布局游戏电竞产业,围绕《王者荣耀》打造电竞之都。2017年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在上海举办,今年的KPL主场选在了成都。数据显示,2018KPL春季赛日均观赛用户达到了3400万。2018KPL秋季赛已经于9月12日拉开帷幕。在门票售卖的基础上,KPL在新赛季还增加了两个名为“赛季合作伙伴”的赞助商,分别是玛氏箭牌集团的m豆以及上汽大众旗下的凌渡;以及新增了四支新战队,除了通过预选赛晋级的TS和WE外,RW和TOPM通过席位招标的方式进入了KPL。先行者说:互联网+体育互联网+体育是体育产业行业疯狂增长时出现最多公司的一个领域,随着泡沫破灭后,存活下来的公司已并不多。“2015年以前我并不认为咕咚是家体育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咕咚创始人申波向懒熊体育说。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互联网公司,从可穿戴设备入手,先后经历了“硬件+传统社区”、“智能手环+咕咚App”两个阶段。在2016年5月完成C轮融资后,申波把业务模式调整并总结为“大数据+内容+赛事+增值服务”。在赛事方面,咕咚从2015年开始就开展了线上马拉松赛事,2017年咕咚线上跑步赛事共进行了300多场,赛事奖牌及衍生品成为赛事的营收来源。咕咚发布的智能跑鞋另一方面,2017年咕咚推出了多款智能运动产品,包括跑鞋、健步鞋、运动BRA以及蓝牙耳机等品类。咕咚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其职能运动产品整体销量已超过20万件,截至2017年咕咚App用户达1.1亿。在今年2月完成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申波表示公司的业务模式没有改变,收入主要来自广告、电商和赛事服务,只是三者营收比重会有所调整,并希望依托于公司自营商品(主要为智能装备)在2018年实现5亿元的营收。在申波看来,从互联网角度来说,北京毫无疑问是首选,无论从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都有优势,但从创业环境来看,成都这座最适宜居住且安稳的城市,更适合静下心来做研发,而北京更适合来拓展市场。从大的市场环境来看,申波认为,成都做服务、产品的公司较多,但是在营销方面似乎是短板,这也是未来提供给创业者们的一个机会。成都自古因商而立,两千多年的商业历史文化,孕育了休闲之都、消费中心的底蕴。今年6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中国新零售之城研讨会上发布的《新零售城市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贡献中国GDP四成以上的36个新零售之城排行榜中,成都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六位,在西部城市中领跑。根据《2017年成都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2017年,成都市民直接用于体育培训、场地租赁等方面的体育消费已超过11亿元;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对成都餐饮、休闲、住宿等相关生活性服务业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市民参与运动健身活动、休闲健身活动、体育赛事活动以及体育节庆活动中,产生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超过80亿元,达88.8亿元。春熙路步行街说到成都,对于消费者来说,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熙路。春熙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面积大约20公顷,现有大约商业网点700家。同成都其他商圈相比,春熙路最大的特色在于汇集了众多品牌的各类专卖店,以及拥有中华老字号商场等。1992年9月,春熙路夜市首次开张;2001年4月,成都市政府常务会通过春夏西路改造规划;2002年2月,整治规划好的春熙路步行街重新开街。目前成都的另一个商业地标是位于春熙路不远处的成都远洋太古里。这个于2014年10月正式开业的购物中心总面积逾10万平方米,汇集了一系列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潮流服饰品牌、米其林星级餐厅等。根据最新发布的《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成都将把春熙路商圈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商圈,实施老街区改造提升计划,升级现有商业业态,加快推动太古里二期建设,形成现代时尚文化聚集地和中高端消费目的地。该计划还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建设3个高端新商圈,以金融城为中心统筹地铁TOD(公共交通导向性发展)商圈开发集成打造高端消费商圈,以双流空港为核心打造国际化消费商圈,以锦江两岸为载体打造锦江夜消费商圈,通过做强产业推动商圈可持续发展,以高端项目带动商圈业态升级。先行者说:从体育消费到全民健身作为成都甚至西南地区最早的本土运动品牌,劲浪体育从1987年成都后子门一家不足10平米的蓉体商店,发展到如今覆盖川渝的综合性体育服务运营商。该公司总部位于成都,并在绵阳、德阳、宜宾、南充、遂宁、西昌、兰州、西宁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劲浪体育位于春熙路步行街的金开国际大厦劲浪体育副总经理周奕桥向懒熊体育介绍,公司在成都本地的运动城有9个,今年与万达进行合作,将在西南地区入驻16个运动城,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成都锦华万达6500平米的劲浪体育运动城。“之前提到成都,大家会说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今后我觉得,成都应该成为来了就想运动的城市。”劲浪体育董事长赵瑜对懒熊体育表示。为此,劲浪提出了以体育零售为基础,逐步向体育赛事、体育竞技、传媒、体育旅游产品等方面延申的发展战略。值得一提的是,劲浪体育作为联合赞助商参与落地的赛事FIBA 3x3,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在实物消费之外,围绕运动人群展开的服务也有很多,其中包括体育+教育、大健康领域。体育培训一直被看作是体育产业现金流较好的领域,成都也有着不同规模大小的、本土和外来的体育培训公司。娃娃营足球俱乐部是成都本土的体育培训公司,主要针对3-7岁孩子进行足球培训。创始人蒲文此前从事IT行业,在2015年1月创办娃娃营,2016年12月获得君联资本数千万A轮融资。目前,娃娃营已开了12家以足球特色为主的幼儿园。去年11月,娃娃营与国际米兰、苏宁体育签署三方协议,在西南地区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梯队建设等,成立了娃娃营国米青训学院。与此同时,娃娃营又成立了两家高端幼儿园,蒲文告诉懒熊体育,其幼儿园周边的生源现在要排3年才能进来。除成都外,娃娃营目前覆盖的城市还有重庆、郑州、泸州、达州等,合作学校超过200家,累计在训成员超过一万名。此外,最近几年进入成都的外来体育培训品牌品牌有动因体育(原宏远体育)、巨石达阵和万国击剑。其中,动因体育在2015年进入成都市场,是当地较早的培训机构。巨石达阵联合创始人李克告诉懒熊体育,巨石达阵是2017年底在成都开业的,通过与当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将体育+教育相结合,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生源。今年1月,万国击剑馆在成都高新中心正式亮相,总面积4488平方米,共有三个训练区,包含青少年击剑比赛和实战专用区,青少年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训练综合区和成人击剑馆。在大健康领域,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的宋朋,在2015年创立了成都谷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Dr·Sport)。这是一家运动后端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业务主要分为运动康复和少儿体适能两类。宋朋告诉懒熊体育,由于当时大众对运动康复意识并不高,自己凭借成都体育学院的资源,最初的运动康复业务主要服务于运动队和跑团。“成都的生活节奏慢一些,人们更喜欢享受,前期还是在逐渐培养用户。”宋朋继续说着,能够接受运动康复这个概念的人群,基本集中在30-50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高学历且有运动习惯的人。但C端用户相对分散,不便于规模性扩张,于是Dr·sport又先后与医院、工作室合作,并逐渐确定了以B端为核心做推广,例如为企业做定制服务,与大型设备商合作等等。Dr·sport儿童体智能运动体验区与此同时,Dr·sport也在推动儿童体适能业务,现有的儿童运动体验中心已有会员150人,均为3-6岁的小朋友。宋朋透露,公司利用去年的营收利润已经在锦华万达开了第二家儿童体适能店,面积约300平米。2017年,Dr·sport在没有资本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近500万元的营收,其中针对运动队+赛事服务的营收占20%。宋朋给自己在2018年定下了1000万营收的目标。他坦言,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儿童是未来公司盈利的主要方向,Dr·sport计划到今年底要开设四家儿童体适能店。到成都开一家精品健身房怎么样?9月26日懒熊将第一次去到大西南守望先锋联赛再度迎来新战队,成都和温哥华将出战第二赛季

华尔街

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二)|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还得看它!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题: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还得看它!——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观察新华社记者“这是我从创业到今天,所做的分量最重的一次决定。”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说。2018年8月14日,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右二)和安踏集团总裁郑捷(左二)在香港发布安踏集团2018年中期业绩。他口中的“决定”,是指以安踏体育为首的投资者财团,自愿性建议公开现金要约收购亚玛芬体育公司(Amer Sports)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股份,价值约为46亿欧元(约合36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旗下有包括始祖鸟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其多元化品牌组合与安踏集团的多品牌战略不谋而合。“可以让安踏从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的运动用品公司,成为一家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安踏集团总裁郑捷在晋江接受新华社体育产业调研组采访时如此说。第二个“黄金时代”?安踏的惊天收购可看作是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全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3509.2亿元和3264.6亿元,在体育产业总量中分别占比61.4%和41.8%。制造业依然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本世纪前十年,体育用品制造业曾经历过一段“黄金时代”。然而,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带来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造成库存积压,大量店面倒闭,市场一片哀鸿。此后,随着各种利好政策出台和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2014年体育用品业开始回暖。2015年,安踏在行业内率先进入“百亿俱乐部”;李宁则在连续三年亏损后终于盈利。有人说,现在到了第二个“黄金时代”。2018年8月13日,李宁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李宁在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不过也要看到,“晋江模式”下发展壮大的一批鞋服企业,有的熬过了“寒冬”,拨云见日,有的却风光不再,苟延残喘,有些甚至无缘瞥见又一轮黄金发展期的曙光。“参与体育运动、对运动有兴趣的人群在不断壮大,这为体育装备需求的增长带来了活力。无论鞋服、还是健身器材,前景都相当诱人。”郑捷眼中的未来一片光明。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冰雪市场成为商家紧盯的大蛋糕。郑捷预测,国内冰雪装备器材市场将由目前的300亿增长到2022年的1500亿元。安踏制定了五年冰雪战略计划,北京冬奥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希望借此推动冰雪文化与中国运动产品市场的完美嫁接。2017年9月28日,安踏签约成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不过,轰轰烈烈的市场表象难掩行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健康度较差的事实。这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决定力。虽然我国人均GDP已迈过8000美元这个国际上公认的体育消费爆发的“奇点”,但体育产业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爆发”。361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朱敏捷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有时GDP的数字反映到民间消费力还要打个不小的折扣。”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中运动文化的缺失也影响到产业发展。“这几年的风口是运动休闲,但凡业绩漂亮的都是做有点运动元素的休闲鞋服,看起来运动的那种。什么流行卖什么,跟运动属性没太大关系。”朱敏捷指出,甚至有很多评选仍然在计算所谓“旅游鞋”销量。361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朱敏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丁文娴摄他直言:“如果不能真正培植大众体育文化,我们这个行业就没办法有一个正确的存在理由。”不过他也承认:“急不来,运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匮乏同样是制约因素。如郑捷所说:“专业人才是核心挑战。国内真正懂体育、知道怎样把体育较好转化成产业的人才相当稀少。很多地方我们看到有资本,但是并没有专业的经营人才把资本从投入转化成产出、转化成生产力。”品牌塑造之路:开枝散叶香气来“让主流消费者在消费我们商品的时候没有形象负担。”朱敏捷说。“我们看到了国产手机的崛起,是拿得出手的,不会因为气质太土被嘲笑。而我们这个行业在这方面还要努力。”在他看来,最近几年大部分企业完成了零售转型,现在即将经历品牌转型。“大部分中国本土鞋服企业目前所能吸引的已经不是中国主流消费人群了。”朱敏捷认为,与主流消费者建立关联,改变品牌气质,这是未来几年鞋服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从根到枝到叶,然后才有香气、味道和质地。要建立品牌价值观,找到具有更强相关性和感染力的品牌形象。”收购兼并是一种可行之策,安踏收购FILA就是个典型案例。2009年,安踏从百丽国际手中收购FILA在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经营权。连年亏损的FILA,在当时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接手后,FILA定位年轻人群体,重组销售渠道,从经销商门店改为直营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2018年,TFBOYS组合的王源出任品牌代言人,推出的限量联名鞋款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安踏及其旗下品牌与时尚感一同提升的,还有利润。FILA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逐渐成为公司收益中重要的增长引擎,成为高端产品线的标志性品牌。2017年,安踏市值突破1000亿港币,位居全球行业第三位。这个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领头羊”正在推进“多品牌全渠道”战略,旗下还拥有斯潘迪(SPRANDI)、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等品牌。“多品牌战略为安踏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资源和经验。让安踏品牌借助国际设计、研发、供应链和专业团队,实现品牌快速升级,从‘消费者买得起’到‘想要买’的品牌转变。”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安踏集团的多品牌矩阵,在以体育装备为聚焦的核心竞争力上不断加强,在品牌力、商品力和零售力上不断积蓄优势。”郑捷坦言:“自己从零开始创造国际品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功率也不高。通过收购兼并,可以让集团比较快速地达到我们的愿景——在未来十年,把安踏打造成世界级的体育用品集团。”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业务的开拓紧密相连。安踏在2018年开启全球化战略,多年来积极投身赛事赞助,自2009年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已经在五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提供服装装备,并将继续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2017年12月26日,361°集团总裁丁伍号(左)与亚运会推广大使、歌手魏晨共同展示雅加达亚运会火炬手制服。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另一家从晋江走出的企业361度赞助了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里约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效果立竿见影。“里约奥运会之后,我们在巴西建立了零售体系。雅加达亚运会之后,公司跟当地最大的零售集团太阳百货启动合作。”朱敏捷介绍说。曾经尝试品牌国际化但效果并不理想的李宁,也正在尝试新的道路。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惊艳亮相纽约时装周2018秋冬秀场,1000多双秀场同款鞋上线1分钟售光。谈到进军国际市场,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耐克、阿迪达斯两大行业巨头。2017年,安踏实现营收166.9亿元人民币,而耐克(2017财年)和阿迪达斯的数据分别是343.5亿美元(约合2307亿元人民币)和212亿欧元(约合1667亿元人民币),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曾有体育用品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已占据世界体育用品业的大半壁江山,但其中很多并非自主品牌,而是代工。目前,群众体育高速发展,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呈井喷增长之势。而且与前一个“黄金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需求愈发多样、专业,这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挑战和灵感。进行产业升级,深耕科技研发,抢占价值链高端,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这是体育用品业、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命题。很多企业已经在行动。在安踏的大本营晋江,有一座建于2005年的科学实验室,这里产出了超过600项专利。据郑捷介绍,安踏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成本的6%,2018年上半年达到6.2%。安踏在美国、日本、韩国建有研发设计实验室,国内外参与研发设计的人员总数已超过200人。2018年4月19日,中外客商云集第20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做好一双鞋、一件衣服,背后需要很多很强大的研发投入。我们会继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不同时期推出符合和引领市场需要的产品,符合大众在不同运动场景上对产品的诉求。”郑捷说。2018年,安踏还在天津、武汉、福州三地开设了新一代智慧门店,增加了云货架、压杆互动屏、安踏优mall和仪器测鞋四个新功能,从逛、看、试、结四个维度带给消费者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体验,同时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服务也有助于安踏改善用户线下体验,提升管理效率。361度则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一大发力点。从2014年起推出国际线商品,主攻专业领域,汇集全球顶尖行业专家进行研发设计,定价比肩业界大牌。“有的在美国售价150美金,国内卖将近900块。900块买一双361度的鞋,对你来说挑战大吧?”朱敏捷笑着问。还真有人买账,国际线产品屡获赞誉。最新的消息是,361度作为唯一的中国体育品牌参加了北美专业跑步博览会TRE,其产品STRATA 3被列为美国《跑者世界》评选的TRE2019最佳新跑鞋之一。截至2018年6月,361度在美国拥有986个销售网点。目光跳出东南沿海,从山东农村走出的泰山体育的故事可能更具传奇色彩。它从缝制垫子的手工小作坊起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器材供应商和全球顶级赛事服务商。据泰山体育提供的数据,其“获国内外专利一千多项,直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及超过国际标准且通过国际单项体育协会认证的产品有128项”。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跆拳道、柔道和摔跤三个项目均以泰山体育的产品标准作为器材标准。里约奥运会摔跤场馆内,场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摔跤垫上拍照。本届奥运会的摔跤垫来自中国山东泰山体育集团。新华社记者刘彬摄把国际标准和核心技术攥在手里,这才是体育制造业升级破题的关键所在。江苏淮安金湖县,曾经的“渔网之乡”现在添了一张体育用品产业基地的新名片。他们独辟蹊径,从渔网做到蹦床网,再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蹦床产业链,出口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且形成集群优势。汇集了宝翔、裕源等41家体育用品企业的金湖经济开发(银涂)新区在2017年成为省级体育用品产业园。金湖蹦床产业链为中国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江苏淮安金湖的蹦床企业。新华社记者丁文娴摄“中国体育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郑捷说。在这个尚需探索的空间里,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需要“有钱有闲”的消费群体形成,热爱运动的社会文化蔚然成风,需要企业重塑品牌形象,紧抓科技研发。执笔记者:丁文娴、沈楠参与记者:许基仁、李丽、朱翃、王恒志、刘旸、林德韧、岳东兴编辑:肖世尧签发:高鹏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用也

2019体育行业调查报告,电子竞技连续在收入增加潜力方面排名第一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最新的《2019体育行业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电子竞技连续两年在收入增加潜力方面排名第一,所有地区无一例外。目前,电子竞技和足球正在领导体育潮流。而体育行业领导者们,似乎也并不希望围绕电子竟技的兴奋情绪很快褪去。十大最具收入增长潜力的体育项目中,电子竞技-动作、奇幻、射击类位居项目第一

鼓钟

禹唐体育商学院|体育赛事IP经营调查报告

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近50家国内外知名赛事公司、体育联盟和俱乐部真诚地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并对未来作出展望。纵观体育产业这座金字塔,吸引大众目光和社会聚焦的通常是处于塔尖的顶级运动员、现象级的竞技表现以及冠军加冕的荣耀瞬间。但是,为这一切光鲜的场景提供温床的则是奠定金字塔塔基的体育赛事IP。作为体育产业的内核,体育赛事IP是带动体育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原动力。它为广大观众和体育爱好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观赛和参与体验;为社会媒体带来了极具传播价值的顶级流量;为赞助商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商业效益。可以说,体育产业所有的上层建筑,从职业联盟复杂的工资帽结构,职业俱乐部对球场等体育资产的运营,到媒体对赛事的报道、观众多样化的观赛体验,都离不开作为地基而存在的赛事IP。跳出体育圈,体育IP不仅仅是驱动现代体育行业发展的发动机,更是对社会各行各业施加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的人群打破文化隔阂和社会矛盾,共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类文明愿景的精神纽带;而诸如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等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老牌体育俱乐部,其IP本身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而成为了当地城市文化,甚至是国家文化的象征,拥有全球影响力的豪门俱乐部则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朝圣者;同城顶级体育IP的长期对垒,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传承数百年而历久弥新的德比文化;而现代社会更加丰富而多层次的赛事IP体系,则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与人们的精神需求、消费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育本身就有着聚拢人类文明、弘扬精神力量、缓解社会矛盾和传播正能量等作用,以体育精神为内核的赛事IP因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演进的核心力量之一。但是,体育IP内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需要体育产业的从业者和社会各行业的人士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找到开发IP资源的不同入口,有针对性的对赛事进行挖掘,将其蕴含的不同层面的价值真正的释放到相关的社会环节之中,体育营销便随之而生。这是体育产业近年来颇具热度的词汇。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体育赛事自身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不断提升,媒体的报道力度显著加大,体育赛事已经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观众们的共通话题之一。随着新世纪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赛事有了更加丰富而立体的推广渠道,观众也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进行体验,人们足不出户几乎就可以接触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赛事,而为了满足现阶段消费者更加多层次的需求,体育营销也随之更上一层台阶。赞助商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品牌曝光,而是开始借助赛事尝试深度搭建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多样的营销活动,借助丰富的新媒体工具,立体化的打造营销体系,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发散。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直接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繁荣,据统计,2007年,全球体育赞助支出共计379亿美元,而十年之后,这一数字就几乎翻了一翻,达到了658亿美元,其中体系更为成熟的北美市场占据了近40%的份额,随着体育产业的崛起而随之成长的体育营销无疑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于体育赛事体系更为成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我国真正成体系的职业赛事尚且年轻。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体育产业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尤其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可量化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总规模将达到两万亿元,建设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推出10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在明确的政策指导下,国内体育产业的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激活,自主赛事IP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市场中的赛事公司来说,这是依托政策红利,借助企业的力量打造赛事品牌,提升影响力的黄金机遇。但是,数字媒体对传统传播平台的冲击、全球经济的下行趋势和新冠疫情的到来正在加速体育产业格局和体育营销体系的调整和重塑。过去,诸如英超联赛、德甲联赛国际顶级的赛事IP凭借全球范围内分销版权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多数赛事被迫取消或延期,空场进行的复赛严重影响了球迷的观赛体验,传统的广播公司的收视情况严重下滑。在数字化流媒体尚未形成气候,无法成规模进入版权分销体系的状况下,赛事版权的价值正在经历整体规模的缩水。而英超联赛与我国转播商PP体育的版权纠纷则是转播公司和赛事联盟在困境中挣扎的缩影。可见,新冠疫情的到来正在加速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传统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疫情新常态带来的冲击,赛事依靠IP坐享其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变局之中,体育营销的价值被凸显出来。赛事运营者为了保持既有的盈利状态,需要在版权之外寻求更多释放IP价值的可能性,体育营销自然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兴起,体育营销迎来了突破传统模式的新机遇。依托全新的转播渠道,人们可以将赛事IP的影响力遍及娱乐、商业等多个领域,创造更多的跨界营销机会;在更广的范围内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帮助受众形成对赛事的认同感;并依托大数据助力赞助商精准定位产品消费人群,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活动。因此,对于赞助商来说,如何正确掌握赛事公司的体育营销模式和习惯,与赛事进行主动而适度的配合,借助体育赛事达到品牌推广的预期效果,则显得至关重要。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国际局势的变幻莫测和世界经济的下行压力,为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赛事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赛事延期或取消、门票收入大幅缩水、赞助商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摇摆,这就使得多数赛事公司被迫跳出舒适圈,在疫情的新常态中摸索前进。随着2020年行将结束,满载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等国际顶级赛事IP的2021年即将到来,赛事公司和赞助商如何看待这一特殊的体育大年,又为之做了怎样的准备,这一定是全行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禹唐体育依托多年来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体育产业现状,重点对体育赛事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近50家国内外知名赛事公司、体育联盟和俱乐部真诚地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并对未来作出展望。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报告,能够更好的帮助赛事方和赞助商搭建起对未来的信心,破除以往对体育营销的种种误区,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合作模式,未雨绸缪,在赛事到来时做出正确的营销选择。1.我国赛事构成现状图表由禹唐体育制作,以下同国际赛事和国内区域性赛事IP的快速发展。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超过40%的赛事公司/俱乐部将国际赛事作为其日常的主营赛事,这也是数十年来中国体育和国际赛事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在国际体育产业中的地位愈加显著,早已入局的NBA、英超联赛等国际顶级商业联盟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粉丝群体,版权价值水涨船高;而NFL、UFC等相对小众的赛事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为赛事推广开拓一片全新的疆土。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尤文图斯俱乐部、西班牙国家队等拥有众多巨星的国际顶级俱乐部和国家队同样有所建树。可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体育粉丝群体日益扩大,中国市场早已成为了国际顶级体育资产眼中的“香饽饽”。随着东京奥运和北京冬奥的临近,体育产业中的国际力量势必会继续借东风,以版权合作、新媒体运营等多样化的模式继续深耕。但是,顶级的国际赛事IP由于价值极高,自然需要其国内的合作商承担较高的运营成本。在全球经济较为动荡的局势下,将高投入转化为高收益并非易事。因此,众多的中小型赛事公司选择退而求其次。问卷显示,32%左右的赛事公司将目光放在国内的区域性职业赛事或大众参与度较高的业余赛事。随着我国大众逐渐提高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全民健身”的大力提倡,马拉松、乒羽赛事、棋牌等参与门槛较低、大众普及度较高的赛事已经在我国国内如火如荼的展开,随着未来国家对这类大众赛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赛事体系不断完善,业余体育和区域赛事将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对于寻求以有限的财政预算寻求区域性曝光量的赞助商来说,与这类赛事合作不失为一种明智且高性价比的尝试。国家级赛事IP价值依然有待释放。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参与调查的赛事公司中,仅有不到14%的公司主营业务与国家级赛事有关,这与我国庞大的、涉及领域广泛的国家级别赛事体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我国过去的赛事体系来看,绝大多数由国家队或省队参与的国家级赛事都会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其掌管下的各个协会负责运营,市场化程度并不高,社会企业参与赛事运营的程度有限。2019年,发改委与民政部、中组部、中央编办等10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在原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已经启动脱钩的89个中字头运动项目协会名单中,已经完成脱钩的21个,其中类似中国风筝协会、中国健美协会、中汽摩联等非奥项目协会,剩余68个运动项目协会还处于拟脱钩状态中,既有非奥项目协会,也有大量奥运项目协会,这其中不仅包括社会化程度高的中国篮球协会、中国排球协会、中国乒乓球协会、中国网球协会等,同样还有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中国冰壶协会、中国体操协会、中国摔跤协会等。随着国家级赛事资源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体育总局和各单项协会将会更加重视赛事的市场推广,通过与各专业赛事公司或运营团队进行合作,深入挖掘商业和社会价值,从而为赛事的长期社会化发展寻求良性的盈利模式。2.体育赛事自身的特点在本次针对赛事方的问卷调查中,超过五成的赛事公司会固定周期在一年内举办一次或多次赛事,而超过90%的赛事公司将主营赛事作为常年的项目进行运营。可见,绝大多数赛事运营者都倾向于搭建长期的赛事结构,这也和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紧密相关。由于单次赛事历时较短,宣传周期有限,参赛者和观众往往仅处于“看热闹”的阶段,而对赛事的深度理解则需要时间的积淀。因此,多数赛事运营者希望将赛事作为长期的项目,通过周期性的举办和定量的宣传,培育出相对稳定的粉丝群体,真正帮助赛事搭建起有效的运行模式。而在选择赛事时,赞助商同样需要认识到体育赛事这一特点,在进行赞助选择时,与赛事的长期合作往往会帮助企业随着赛事的成熟逐渐积累观众的眼缘和知名度。同时,与体育赛事长期的赞助合作,能够帮助企业真正利用到体育相比其他领域所独有的特质——对速度和力量的崇尚、对公平的追求、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借助体育的力量,企业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赛事的精神内核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并展示给广大消费者,从而真正塑造出立体的企业形象。3.我国赛事领域的多样化趋势在我国传统体育受众特点的影响下,目前多数赛事公司和俱乐部所涉及的具体体育分支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羽毛球等普及度较广,大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且市场化经验较为成熟的大众体育项目上。但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与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过去的几大球类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体育赛事正向着多元化的体系发展。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快速普及,跑步类赛事存在的比例已经高于羽毛球等传统项目。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崛起而随之兴起的电子竞技也逐渐进入体育主流赛事范畴之中。放眼未来,我国体育赛事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除去依旧火爆的足球、篮球、乒羽等传统运动项目外,赛事公司对电子竞技、水上运动、健身搏击、极限运动等过去关注度较为有限的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外,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向冬季运动倾斜,不少赛事公司察觉到了这一趋势,开始关注冰雪运动。可以说,我国的赛事公司和组织团队在赛事选择的思路上正在随着大众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多样化而改变,我国的赛事体系正在由几大球类占据绝对主导的状态向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系统而转变。面对赛事体系和消费者爱好的调整和升级,赞助商应当开始及时更新目前所信奉的体育观念,批判性的理解“主流优先”的策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接更加多样的赛事种类,以更加开放的眼界选择赛事,定位目标消费群体。4.赛事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赛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数赛事盈利能力有限。在评估赛事投入与产出情况时,近半数的赛事公司的主打赛事营收处于亏损状态,37%的赛事公司仅仅能够实现较小规模的盈利。可见,对于大多数赛事公司来说,赛事的营收状况并不乐观,作为主打项目,并没有能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而这样的现状与多数赛事公司的商业开发状况不无关系。商业开发现状并不乐观。在赛事运营的过程中,近70%的赛事公司对赛事商业开发的现状和实际创造的商业价值感到不满。在办赛成本较高,上座率、社会关注度和媒体报道力度有限的情况下,较低的商业开发水平无疑为赛事公司的盈利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国外顶级赛事粉丝群体不断扩展,版权价值水涨船高,商业模式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我国赛事公司自然对体育赛事有着极高的商业预期。缺乏体育商业团队的专业支持。与高预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仅有8%的受访公司拥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协助进行招商和市场推广,超过90%的公司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赞助商建立联系。由于需要将最好的赛事体验和传播效果展现给参与者、观众和媒体方,多数赛事公司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赛事本身的组织和运营上,对于商业开发以及为赞助商提供的定制服务则容易顾此失彼。相比之下,专业的体育营销和推广机构则拥有更为广泛的资源网络、专业的服务内容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完全弥补了赛事公司商业运营相对不足的情况。面对难以达到预期的商业开发现状,我国赛事公司需要正视市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真正为赛事的盈利打造出成熟的模式。大环境依然有待改善。部分赛事运营较为艰难的现状也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由于我国目前的专业体育场馆数量依然有限,且多数集中于大城市,以综合性运动场为主,以中超联赛为代表的大部分赛事难以为其具体的赛事特征匹配专业的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赛事质量也由此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与英美等职业体育发展历史悠久,粉丝文化根植于城市建设中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群众体育文化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多数赛事和俱乐部依然被大多数市民视作独立的文化个体而存在,其影响力也仅局限在了解赛事本身的群体之中,很难作为普遍的城市文化被更广泛的群体接受。加之有限的现场体验效果,观众的上座率无法实现质的提高,球票收入自然也无法真正作为现实盈利模式中更重要的一环。总体来说,赛事的收入来源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粉丝群体的观赛热情、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和媒体的关注度等情况需要体育文化进一步的积淀、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经济大环境进一步稳中向好才能够更为彻底的解决。相比之下,赛事公司在赛事招商这一市场推广的层面有着更多可操作的空间。随着国家对于赛事市场化的进一步放开,赛事公司需要更加重视自身赛事IP的商业价值,而寻求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共赢,不失为一种良策。5.危机中的希望——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现状和未来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体育来说尤其如此。在新冠疫情的威胁笼罩下,人们的正常生活被限制以口罩和严格的社交距离,这也让互动性极强的体育赛事被迫延期或停摆,对于以办赛为主营业务的赛事公司来说,疫情无疑对其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虽然随着疫情的好转,部分赛事开始允许有限数量的观众入场观赛,但是大打折扣的赛程、今非昔比的观赛氛围以及潜在的健康隐患都对赛事的运营状况和赞助商的品牌传播效果打上了问号。此次针对赛事公司的调查显示,所有的赛事公司和俱乐部都在疫情的影响下对其主营业务进行了被迫的调整,其中,23.1%的赛事公司选择直接取消了当季的赛事,而超过40%的赛事决定无限期延期。不难看出疫情对于体育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赛事停摆的背后是以亿元为单位的商业损失。但是,我们同样欣喜地注意到多数赛事公司在暂时的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决心。随着疫情在国内的好转,超过30%的赛事公司已经有条件的恢复了其主营赛事,而75%的赛事公司并没有直接放弃当季赛事的运行。新冠病毒虽然在短时间内为体育产业带上了枷锁,但是大多数赛事并不打算束手就擒,新的形势下对赛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样可以催生出新的运营形态和商业推广模式。因此,渴望通过体育赛事打造自身品牌的赞助商无需过分悲观,体育赛事依然在凭借其自身的韧性和积极的自我调整延续生命力。危机背后是新的机遇,随着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大型国际顶级赛事因新冠疫情而被迫延后,2021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年。即将到来的一年里,体育从业者们不仅会迎来常规的顶级赛事,更会经历史无前例的各大洲际赛事“撞车”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改革的深入,大量国家级赛事和国家队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将被进一步释放。对于赛事公司和赞助商来说,机会和选择不可谓不多。在被问及未来的前景时,超过半数的赛事公司和俱乐部对未来体育产业前景保持乐观,并肯定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注意到后疫情时期新常态下赛事面临的挑战;34.6%的赛事公司持谨慎态度,而仅有不到5%的受访者持悲观的预期。不难看出,面对即将到来的体育大年和北京冬奥周期,绝大多数的赛事公司都已经嗅到了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升级的契机,并希望借势实现自身进一步的腾飞。其中,50%的赛事公司希望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的风向尝试引进新的赛事内容,以求在体育赛事集中的时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从而为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近30%的公司持开放态度,会根据进一步的动向做出决策。总体来说,在众多国际赛事纷至沓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2020年的疫情为体育从业者披上的阴霾只是短暂的一瞬,大量的机会面前,赛事方和赞助企业方都应该抬起头向前看,在相对空闲的当前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从而在赛事到来时作出最合理的选择。6.赛事的赞助情况现状赞助商集中于部分传统行业,新兴领域的尝试勇气稍显不足。在本次调查中,超过70%的赛事公司在主打赛事中的赞助商数量在10个以内,赞助商具体从属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与体育赛事内容关联性较大的领域,更能够受到赛事的关注。超过60%的赛事公司与体育用品装备和饮用水企业达成过赞助合作;而与赛事过程关联较大的功能性饮料、汽车、食品等行业的企业同样颇受青睐。与体育赛事合作时,这些行业的企业能够更加精准的找到其产品的消费群体,从而在体育运动特定的场合中进行营销,最终使其品牌宣传的效果事半功倍。此外,强调信用、科技的金融行业也能够与体育赛事寻找到共鸣,通过体育精神像消费者传达出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但是,除去以上几类与体育互动频繁的领域外,家装、家电、服装等同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相关企业对体育赛事的参与度仍然不高,近年来快速兴起的物流和电商行业仍然在体育产业的入口徘徊。体育赛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聚集起大量的、跨越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对于赞助商来说,这是在潜在消费对象群体面前进行产品展示和品牌推广的理想场合。而对于过去涉及体育领域较浅的行业来说,率先通过体育赛事形成影响力的企业往往能够在为人熟知的同时提高同类别竞争者的体育营销准入门槛,为品牌赢得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体育是伴随人类发展过程中从未被遗忘且不断被优化的产物,与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关联。因此,对于赛事公司来说,进一步细化赞助品类,优化赞助商结构,能够有效帮助赛事的传播和商业开发;而对于赞助商来说,以更坚定的信心进入体育产业,深入挖掘体育和品牌内在文化的关联,可以在提升营销质量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了确保赛事在承办周期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预期的商业开发效果,赛事公司会在赛事开始前一段时间之前开启赞助合作的谈判。根据我们的调查,42.3%的赛事公司会提前3-6个月同相关企业进行赞助合作的谈判,而75%以上的赛事公司会选择提前3个月以上进行招商,以便获得充足的时间对赞助商进行筛选和评估,将最理想的营销活动带入到赛事中来,力求保证赛事执行效果的同时,将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进行开发。对于赞助商来说,企业应当熟知多数赛事公司的招商习惯,提前分析潜在的赛事并做好相关方案,在合适的时间与赛事进行对接。7.赛事为赞助商提供的权益回报在与赞助商合作的过程中,赛事公司会根据自身的赛事特点和赞助商的级别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在赛事诸多的权益中,极具关注度和影响力的IP吸引赞助商的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查中,73.1%的赛事公司会为其赞助商提供赛事IP的使用权益,通过IP的使用,赞助商不仅可以在赛事现场进行产品呈现,更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充分利用赛事带来的价值,提升赞助的实际质量。此外,超过半数的赛事会为赞助商提供社交媒体和直播中的支持,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赞助商带来效益;而53.8%的赛事公司则会为赞助商安排与赛事相关人员、组织者、运动员等群体的接触,充分利用参赛体育明星带来的轰动效应,这也是赛事提高自身价值的有效工具。而根据赞助金额和赞助级别的不同,赛事公司会为赞助商提供品类排他、票务优惠、数据库分享、现场情况追踪、赛后报告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服务,充分满足赞助商多样化的需求。在为赞助商提供具体权益的同时,赛事也会有多样化的渠道对赞助商的名称、产品等具体内容进行展示。其中,超过80%的赛事公司会为高级别的赞助商提供冠名权,最大程度的将赞助商名称进行曝光;而根据具体赞助级别的差异,赛事广告牌、专用用品摆放、新闻稿报道、官方纪念品等方式同样是赛事公司较为频繁使用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的新闻推广、海报宣传等途径已经不是赛事公司最为倚重的传播工具,深度挖掘赛事特点,利用赛事不同的角度为赞助商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大趋势。未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投屏、VR等新技术会被赛事更频繁的使用,而赞助商也能够伴随科技和理念的进步得到权益回报内容的进一步优化。8.如何选择赞助商赞助商为赛事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会将自身的品牌和产品融入到赛事中进行宣传,因此,赛事的总体质量和赞助商的社会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选择赞助商时,赛事公司会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估。本次调查中,我们总结了赛事公司的各项评估条件,供赛事公司依据重要性进行打分。其中,赞助商对赛事的赞助金额得到了赛事公司最高的平均评分(9.05/10),根据赞助商提供的赞助金额和具体内容,赛事公司能够将其进行分级并提供相应的等价服务,这是赛事市场化所遵循的重要依据,也是赛事稳定运营的重要保障。此外,赞助商要求的权益或利益分配(7.84)和品类排他性(7.94)同样成为赛事公司选择赞助商的重要标准,从赛事自身能够提供的权益条件出发,匹配有着相似需求的赞助商,并充分考虑赞助品类的排他性,赛事公司能够在满足自身计划的同时,充分考虑赞助商的需求,保障赞助商的权益。在评分的各项标准外,赛事公司将赞助商是否有长期合作的意向列入了其考虑范围中。不难看出,体育赛事中相对长期的赞助合作带来的利益是双向的,对于企业方来说,长期的合作能够帮助其利用体育的特质塑造企业文化和影响力;而对于赛事方来说,长期的合作代表着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对赛事前景的信心,赛事本身得以在稳定的框架下和赞助商一起成长,而互信的合作关系也为定制的赞助权益创造了条件。体育产业正在迷雾中重新起航,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无疑会帮助赛事和赞助商一起为更加光明的未来助力。9.需要赞助商思考的问题本次调查的宗旨在于探索赛事方当前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优化其与赞助商企业方的合作效果提出建议。体育营销发展至今,赞助商的赞助行为和合作模式随着赛事的发展演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科技创新以及时代的审美变化而不断优化。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愈加丰富,消费选择日趋多样化,这对体育赛事的服务标准、内容设计、执行质量和包装推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质量的体育赛事同样对赞助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设计赞助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如何与赛事方进行高效的合作,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赛事的实际呈现效果。当前,我国的体育营销跟随时代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具体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有待总结。此次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超过60%的赛事公司认为其赞助商在具体的赞助过程中缺乏深耕,营销活动浮于赛事表面,商业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接近40%的赛事公司认为赞助商赞助形式单一,集中在某一营销权益上进行争夺;而生硬的赞助形式同样不在少数,影响了现场的观赛效果。目前,简单持有“为了赞助而赞助”的赞助商并不在少数。单纯的将产品和品牌LOGO进行呈现,会帮助赞助商完成基本量的目标,但是其真正的商业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掘。缺乏与赛事内容相关联的新意和针对目标人群的定制策略,会让赞助活动浅尝辄止,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营销活动将品牌和其喜爱的赛事形成关联印象,因而在未来的消费场景中很难对相关产品形成独有的好感,企业的体育营销因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10.针对赛事公司的反馈,赞助商应该怎样做?保持对未来体育赛事发展和营销质量的坚定信心。通过这次对赛事方的调查,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虽然疫情为体育产业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困难只是暂时的。面对即将到来的体育大年和北京冬奥会,绝大多数赛事公司和俱乐部表达出乐观的态度。体育赛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赛事现场,而是借助媒体和互联网的推广传播到现代文明的每个角落。疫情带来的困局不仅不会阻碍体育赛事的发展,反而会加速赛事运营者对营销思路和手段的调整和升级。随着体育大年的到来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体育赛事会在阵痛期过后迎来一次腾飞。因此,对于尚在体育产业入口前徘徊的企业来说,眼前的迷雾是暂时的,企业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体育赛事IP能够带给品牌的推广价值和文化力量,在体育赛事大潮即将形成之际,以坚定的信心和体育产业从业者站在一起,通过理智的分析和通力的合作,在提升赛事整体观感质量的同时,将营销的效果最优化,借助体育赛事实现品牌内在文化和外在表现的有效传播。正确认识赛事体系,作出正确的赞助营销选择。社会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爱好和追求在不断的改变和升级。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多数赛事公司已经不再将眼光单一的放在几大主流运动中,而是顺应潮流,为了打造更加立体化的赛事体系而努力。因此,进入体育产业的企业方也应及时认识到这一变化,主流赛事不再是体育营销唯一的选择,相对拥挤的赞助格局正在蚕食企业的营销空间。企业应当改变过去被动参与体育营销的状态,真正的从自身出发,考量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定位,有针对性的选择赛事。小众并不意味着无利可言,准确分析未来趋势,敢于占领新领域的先行者往往会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主动出击,以新的观念迎接多样化的赛事体系。主动求变,丰富营销手段,提升营销质量。时代在变化,体育赛事整体观感的优化、竞技水平的提升和制作质量的进步为赞助商的营销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赛事的演变和消费者的审美,赞助商需要在变局中主动出击,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将营销策略多样化,与赛事方建立高效且互信的沟通模式,从赛事本身出发,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为赛事和目标消费群体提供创新且有针对性的场景营销活动,从而帮助消费者搭建品牌、赛事和日常生活三者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赞助商需要进一步重视体育营销的价值,更新营销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和赛事内核的契合点,真正利用体育的特质,为了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推广而设计营销活动,将品牌和赛事IP本具有的内在商业价值真正发掘出来,实现企业和赛事的双赢。写在最后这份报告背后离不开各赛事公司、体育联盟和体育俱乐部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感谢单位排名不分前后)1、西甲联盟 2、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3、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4、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5、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6、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 7、斯巴达勇士赛 8、UFC 9、斯坦科维奇杯 10、NBA洛杉矶快船队 11、女排国家联赛 12、女排亚洲杯 13、中国足球甲级联赛 14、辽宁省篮球运动协会 15、佳兆业文体科技 16、香港排球总会 17、甜区体育 18、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 19、赛科林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苏州智击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21、激战(广州)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22、广州垂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23、攸着体育 24、启德南美足球学院 25、宝胜国际 26、中建青岛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7、苏州奥林匹克体育管理有限公司 28、云南凯博鹰龙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9、高碑店市足球协会 30、厦门我爱户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1、天津市法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 32、广州云动体育有限公司 33、中视体育 34、大连708090文化体育公司 35、青海省体育产业集团等因篇幅有限,有些单位不能一一罗列,请谅解!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关于禹唐体育商学院:禹唐体育商学院是禹唐体育于2016年开始打造的体育营销经验分享和项目交流平台。禹唐体育拥有10年以上中国体育市场数据沉淀,已经发布报告超过1000份,包括体育市场整体分析报告:2018中国体育赞助报告、2017中国体育赞助市场报告等;体育赞助分析报告:中国水行业电视媒体投放报告、中国白酒行业电视媒体投放报告等;分类赛事粉丝报告:排球赛事转播分析报告、羽毛球赛事电视转播报告等;单项赛事分析报告:2019篮球世界杯媒体转播报告、2019世乒赛媒体转播报告等;个性化定制报告:2019上半年赛事媒体分析报告、劲霸男装全年电视媒体投放效果评估报告等。

翠菊

「体育产业」重磅《报告》出炉——疫情对广东足球产业的影响有多大?

广东省足球运动中心于2019年专门立项对广东省足球产业进行全景式研究,项目得到了广东省体彩公益金资助。《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项目分三期完成,首期已于2020年5月发布,是国内首次采用国际前沿的数据模型测算法来研究中国足球产业的报告,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份省级足球产业报告。本次发布的《报告》为项目第二期研究成果,共8万余字、137张图表。《报告》分为四大章节,追踪记录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的发展趋势。本期报告重点观察特殊时期的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变化和各细分市场的分化。首次对广东省足球人口总量及消费市场规模进行测算,从人口指数分析和挖掘广东省足球产业的市场潜力。疫情引六大产业板块表现分化《2019年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围绕足球核心产业链,建立了一套国际前沿标准的数据模型,构建了由足球培训、足球赛事、足球媒体、足球衍生品、足球用品、足球场地6大板块组成的产业链结构。通过对各板块进行深度的行业走访和细致的桌面研究,综合行业信息梳理出16个具有成熟商业模式的细分市场作为产业规模研究范围。首次测算出2019年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总量为188.81亿元。本期《报告》优化数据模型,对广东省足球产业进行全范围覆盖,以产值数据为切入点分析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在疫情影响下的变化。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产值总规模最终测算结果为166.57亿元,比2019年减少22.24亿元,下降11.8%。本报告在2019年底曾预测,正常发展趋势下2020年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将扩大至248.99亿元,稳健估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缩水82.42亿元。整体评估2020年足球产业6大市场板块,足球赛事市场同比下降幅度最大,为69.3%。足球赛事市场规模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2020年职业赛事改为赛会制,赛事场次减少且严格限制观众入场观赛,大大降低了职业赛事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职业俱乐部注资方、赞助商的财务业绩波动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在职业足球上的支出;足球场地市场规模同比增幅25.5%,是唯一有增长的板块。这主要得益于新增场地数量的大幅上升带来的足球建造市场规模扩大,全省存量足球场地数量的继续上升,带动场地维护收入以及场地租赁收入上涨。足球衍生品以56.9%的占比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板块,同比下降7.2%,其中足球游戏和足球保险两个细分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逆势上扬,整体板块下降主要受足球彩票市场的拖累。《报告》测算结果显示,疫情打断了广东省足球产业高速增长态势,部分板块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在个人消费引领下快速复苏,整体表现仍好于预期,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体现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部分以个人直接消费为主的足球产品及服务快速反弹,充分释放前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市场韧性较强、收入快速恢复,比如足球彩票收入、社会足球场地租赁收入、足球用品制造及贸易收入等。与之相对应的,主要依赖企业投入来获取收入的足球产品及服务受到的冲击更大,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这些细分市场藉此进行深度调整,逐步回归理性水平,迎来变革契机。广东足球人口规模达1698万人《报告》首次对广东省足球人口总量及消费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展街头随机拦访式抽样调查,调研广东省足球人口的特征、分布、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潜力等有关信息,总结归纳广东足球人口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前景。《报告》从产业角度定义足球人口,特指2019年有参与过/观看过足球赛事,或有购买过足球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年龄在14岁以上的广东省常住居民。鉴于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行为受校园足球开展情况、家长意愿度等外界影响较大,此类人群的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延续性难以评估,消费支出与家长消费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本报告调研对象为全省14岁以上常住人口。《报告》测算得出,2019年广东省足球人口总量为1698.2万人,足球人口比例(即足球人口在14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占比)为17.6%。从足球人口比例来看,梅州以28.3%居全省21个地级市首位,共有9座城市的足球人口比例超过全省平均值。从足球人口总量来看,广州以240.9万人位居全省21个地级市首位,广深地区足球人口总量占全省27.7%,珠三角地区足球人口总量占全省54.0%。广东省足球人口画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足球人口男女比例呈六四开,平均年龄为26.4岁,校园足球人口占比较高。足球人口主要通过观看足球赛事体验足球,直接参与足球运动的足球人口比例不高(12.9%)。在参与型足球人口(参与过足球赛事、非正式组织的友谊赛或自由约球的足球人口)中,踢球频率在每月2-3次及以上的占比近六成。《报告》的消费型足球人口是指,在过去一年消费了足球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足球人口。《报告》测算得出,广东省足球人口中消费型群体占比60.2%,人口总量为1022.1万人。2019年广东省足球消费规模为246.1亿元。其中,2019年广东省足球彩票年销售金额(即足球人口的足球彩票消费规模)为97.9亿元,广东省足球产品及服务消费规模(除足球彩票外)为148.2亿元。2019年珠三角地区足球消费规模为164.2亿元,在广东省占比66.7%,其中广深两市足球消费规模为87.7亿元。《报告》测算,广东省足球人口2019年足球相关产品及服务人均年消费金额为1450.2元。其中,从人均消费金额来看,观赛出国游的金额最高,达12187.5元;具体到各地区来看,广深两市足球人口2019年足球相关产品及服务人均年消费金额为1473.9元,略高于全省均值。从2019年足球相关产品及服务人均消费选择占比来看,无论从全省来看,还是珠三角地区或广深地区来看,足球用品都是最普遍的消费品类,在全省占比最高达到77.6%。而在足球衍生品消费中,纪念款球衣、球鞋类足球衍生品、周边最受消费型足球人口欢迎,其次是杯子、手机壳、U盘等实用性物品。衍生品、周边作为传播足球文化的优质载体,未来或可发展相关产业,拓宽足球文化传播渠道。同时,研究发现,足球人口在直播观赛方面的消费较少,未来或可着力于探索更合理的赛事直播营运模式,挖掘线上消费模式的巨大潜力,培养足球人口的付费习惯,提升足球消费市场规模。根据《报告》,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对消费型足球人口在足球产品及服务上的消费造成了小幅度的影响。约五成足球人口表示与疫情发生前相比,消费基本持平,其次有三成足球人口表示消费小幅下降。但从长远来看,足球用品消费仍呈旺盛态势,其余足球产品及服务消费规模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消费潜力有待释放。广东省足球培训市场逐步恢复《报告》从足球产业的角度,通过充分的行业调研,探讨广东青训的发展,并对全省社会青训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目前国内的足球青训服务,主要通过业余体校培训、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培训、普通校园培训、社会青训机构培训呈现。《报告》以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培训和社会青训机构培训为主要研究对象,测算得出,2020年广东省足球培训市场规模为4.79亿元,同比下降56.8%。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培训方面,《报告》对2020年广东省中超及中甲俱乐部的青训体系进行梳理。在成本方面,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是主要组成部分,青训收入则主要来自于球员成材后进入职业俱乐部带来的培训补贴,成材率以及球员需求是关键。社会青训机构培训方面,《报告》搜集整理了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名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省有正式工商登记注册信息,初具一定规模社会青训机构数量490家(不包含各地业余体校、足球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事业单位或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报告》对其中111家机构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研。根据问卷结果,2019年实现盈利的青训机构超五成,达53.1%,亏损的占比33.3%,盈亏持平的占比6.3%。受访机构中只有约四分之一的机构实现10万元以上盈利。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足球青训则基本完全停顿,以培训为主的收入来源中断。根据《报告》对受访青训机构2020年全年收入及支出情况的预估,广东省社会足球青训机构2020年的收支情况呈明显不对等状态,总支出大于总收入,超三成机构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在收入直线下滑的压力下,为应对疫情给培训机构带来的冲击,社会青训机构积极采取应对举措渡过难关,控制成本成为最直接也最快捷的应对办法。分析广东省足球青训机构的支出组成结构可发现,人力成本是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主要支出,有六(59.5%)社会青训机构的人力成本占总支出一半及以上。职工人数最多的青训机构拥有近50人的团队,包括教练数量超过30人,人员成本压力尤为明显。结合青训机构在控制成本方面的占比来看,受访的青训机构主要采用压缩机构人力支出的方式控制成本。其中,采取措施减少总体员工数量的机构最多,有58家,占比52.3%;有55家机构调整了薪酬制度,占总比的49.6%。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喆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杜娟图片来源:广东省足球协会 朝向研究

绿茶妹

江苏体育产业总体复苏步伐加快

前三季度,近六成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实现增长;七成企业出口总额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实现增长,出口总额达43.5亿元……近日,江苏省体育局在2020江苏体育产业大会上发布了《江苏体育产业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网络抽样调研了399家体育企业。《报告》数据反映出:体育产业总体复苏步伐加快,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报告》显示,体育用品制造业逆势增长,市场恢复超过预期。该领域企业平均停业约1.5个月,广大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应对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畅通和稳定,特别是受国外客户大量订货的利好影响,出口订单持续攀升,市场呈现逆势增长。 《报告》显示,体育竞赛表演业从“停摆”到有序恢复,赛事数量和规模逐步上升。江苏今年原计划举办122场赛事,已取消79场,延期8场,5场待定。参加调研的39家赛事运营企业平均停业3个月以上,约九成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正在有序恢复,已出现全省5场马拉松赛事同日开跑现象。 《报告》显示,体育场馆业健身服务强劲反弹和大型活动恢复缓慢形成“反差”,体育场馆年度收支平衡难度较大。116家体育场馆平均停业近3个月,约8.5成场馆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随着疫情下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自5月份以来,场馆健身服务呈现反弹,前三季度共接待健身人群1876万人次,开展培训121万人次,暑期、十一黄金周人气回升明显,但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型活动恢复缓慢。 《报告》显示,健身培训业80%企业营业收入恢复五成以上,线上健身培训成为体育产业新业态。健身培训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125家健身与培训企业平均停业3.5个月,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健身培训市场快速复苏,前三季度共接待健身(培训)42.8万人次,健身企业会员总数29万人,80%企业营业收入恢复到上年同期的五成以上。各大场馆、健身培训企业积极开展线上健身、线上培训等业务,受到群众欢迎。 《报告》还显示,体育彩票业因政策调整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销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全国第一。江苏体育彩票业3月恢复正常销售后,至6月就实现同比正增长。目前月度同比增长均保持在8%以上,截至9月30日,年度总销量达到142.42亿元,继续保持全国体彩业界第一。体彩网点净增长222个,在售网点总数达到14737个,帮助约3万人就业。(转自10月29日《中国体育报》02版)【来源:中国体育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