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好坏除受客观外部因素影响外,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占到了主导地位。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教师,这类型教师对传统的常规性业务比较熟练,在操作中能得心应手,但对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重视,不善于在实践总结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多凭经验、直觉处理问题;理论型教师,这种教师多指毕业不久的年轻体育教师,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好,有时能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实际操作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科研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而且还能及时与实践相联系,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能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当前这三种类型教师中技术型占据了大多数,理论型和科研型次之。在二十一世纪中,我国的体育事业必将会随着我国的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而发展,体育教育将更趋向科学、系统、全面。终身教育将贯彻到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教育目标将做新的调整,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呼唤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来。为此,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一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首先应掌握教育的科学性,懂得教育规律,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根据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系统的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随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体育教师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更好的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教育服务。二实践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并养成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干了许多年,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在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这样研究问题,撰写论文才有实际意义。然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有相当多的人不善于总结,多数总结也只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不具有太大的价值。实际上教学、训练日记和总结,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训练工作不可缺少的,也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教学训练日记中记载着学生和运动员实际完成的作业内容(教学训练内容)、数量、质量、心得体会和发现的问题等,都对科研工作有参考价值。因此重视写训练日记和体育工作总结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养成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习惯是进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阅读和收集的资料多,能使自己对所选题目相关的知识广博,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增加思维的深度,对题目研究也能提供多方面的理论依据。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呢?俗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表明在日常的学习、训练、阅读、听报告、上网和看电视,甚至在消遣性的浏览报刊杂志中,时常会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要随手记下来,以便用时查找。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资料要靠一点一滴的搜集、积累。最常用的搜集方法有:上网、订购、交换、索取、参观访问,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会议等。而最重要的方法是阅读,要把搜集文献资料同看书学习、更新知识结合起来。此外,经常进行科研工作的经验证明,新的思想和想法来自工作实际外,也在日常工作的其他时间、地点一时得到启发,产生意念。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养成随身携带笔、纸的习惯,记下闪现的有独到之见的念头,这是积累直接资料的很好的方法 。三要了解和懂得学校体育科研选题的依据和途径。 学校体育科研实践证明,课题选择的好与坏,对科研成果的大小,成功与失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目前,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此还不够重视或者了解不深,因此在准备进行体育科研工作时不知如何下手。因此,要想提高体育科研能力就必须了解和懂得选题的依据和途径。 科研选题的依据可主要分为两方面,即"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必要性主要看选择课题的重要价值和前人研究的情况怎样,亦即"该不该研究,需不需研究";可行性体现在研究者的主观条件(设备仪器、经费、时间、人力、情报资料等)是否具备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另外还要依据所选题目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关键性的、是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且要占有一定资料。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题目的选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从理论学习中找;从实践过程中找;从文献资料中找;通过各级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去找;从上级公布的课题或会议征文中找;从教师间的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中找;从学科交叉的空白区域中找;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上网查找。总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不懈的学习和长期不断的资料积累,需要持之以恒、不畏艰辛的精神。许多事实说明,只要我们有所用心,肯钻研,方法对,是能够写出好论文的。
刘少华(右)指导学生。刘少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专职教师,体育教研室主任。从教14年,刘少华老师专心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潜心高职学生体育教研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 ,出版专著2部、申报专利6项,主持4个科研项目和8个课题,为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大胆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快乐体育刘少华每学期承担8个班级体育教学任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一直不忘体育教学改革,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成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高职体育课程、且极具特色教学方法。他调整体育课课堂结构,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每次课的后半程环节,安排学生自主选项运动,在教师指导下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运动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促进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通过专项化活动游戏引导的参与激情,提升学生的运动快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运动项目游戏中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深得学生欢迎,学生对刘老师教学满意率均在95%以上。刘老师还把这种选项运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延伸到课外。他将具备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特长的学生挑选出来组织起来,自己亲自担任学院篮球队和田径队教练,兼任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健身协会指导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运动项目训练。发现苗子,培育种子,以竞技体育成果带动师生体育运动高校体育工作既要考虑参与度和覆盖面,还要考虑出成绩,出人才。近年来,刘少华带领的运动员和运动队取得了多项体育赛事优异成绩。2011年11月,他所带学院田径队在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指导王佳同学取得高职专科男子组10000米第三名,梁经龙获得标枪第八名。在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他担任教练,指导腾达荣获高职男子组10000米第三名、王佳获第四名。2012年11月,在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他以教练员身份指导王凡福荣获高职男子组400米第三名、800米第四名;廖智高获职组男子跳远第四名;朱文忠获高职男子组跳高第五名的成绩等。2013年6月,在湖南省大学生田径赛上,他以主教练身份指导田万秋荣获高职男子组铅球、铁饼第一名,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2016年11月,在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他指导雷国军同学获得10000米第一名、5000米第二名。运动场上夺标摘冠,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也极大地调动起了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已在学校形成良好影响和气候,机电职院近几年的体育氛围和运动成绩整体提升十分迅速。潜心体育教研科研,让高职体育教学更科学更显水平作为体育教师,刘少华老师在体育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十分全面深入的思考,近几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4篇刊载在中文核心刊物上(CSSCI)。主持了四项省级教研课题,其中《高职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研究》在教学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公开出版教材1部、专著2本。2011年荣获湖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比武荣获“二等奖”,2011、2016年两度被评为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优秀教师”,2017年荣获湖南省公共课说课比赛一等。教书育人,不忘根本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刘少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受同行尊重,受学生爱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锻炼身体习惯,更多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重视学生品行。他先后多次担任学生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个人曾被评为2013年军训工作“优秀辅导员”。通讯员 黄生贵 长沙报道
科技助力是引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驱动竞技体育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体能、装备和情报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响应国家“科技助力奥运”号召,更好助力大连竞技体育的发展,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社体科研部根据我市运动员实际需求,以科技手段为助力,全面保障竞技体育训练发展,于3月9日向各训练单位分发了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运动防护物品,以便于运动员在训练当中遇到伤病时能够得到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治疗。体育科研所首批向训练单位提供了筋膜枪、肌贴、运动胶布、冷冻喷雾剂等相关运动防护用品,并受到各训练单位的认可。为确保训练队伍康复水平再上新的台阶社体科研部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学运动指导,努力提升康复理疗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各运动训练顺利推进。社体科研部将大力推进体医结合,积极与海港医院康复中心、各专业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学习,研究并制定康复训练指导方案,为我市在训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运动防护和治疗服务。为逐步完善建立运动员伤病和治疗档案体系,保障运动员伤病史和治疗史有案可查。在重点运动队外出比赛及大型重要赛事时,也将尝试安排体育科研人员跟队服务,及时处理队员赛事中的疾病和运动损伤。接下来,社体科研部还将积极整合我市体育科研资源,根据不同项目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损伤预防方法及手段,将相关内容编写成伤病预防与康复指导手册,分批次下发至竞训队伍,方便队伍参照执行,并积极寻求省内外专家支持,在运动营养、生理生化监控等方面为队伍提供更深入细致支持,强化体育科研工作对训练指导的时效性、实用性,更好地助力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来源: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来源:大连体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2020年体育教学部全体教职工在党政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把政治理论学习落实到实处,检验和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组织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巩固和深化党建成效,党建工作质量显著提升。二、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面前,体育人高度重视。结合《盐城工学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方案》的要求,早谋划、抓落实,加强疫情监控,做好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日报工作。加强运动场馆管理,强化落实保安全。三、积极谋划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锻炼和辅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课程教学从2月9日起,为了响应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要求,体育部积极准备疫情期间网络课程的学习工作,首先通过部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9期共9门课程的视频和理论知识,包括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方便学生居家进行锻炼和学习。通过中国大学慕课网和校内SPOC平台上线瑜伽、打好太极拳、网球、芭蕾形体、肥胖与体重控制课程等5门课程,制定《盐城工学院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课程选修实施办法》。为了保证课程顺利实施,体育教学部召开了教学工作专题视频会议,邀请了评估处和教务处领导参加视频会议并指导线上课程的教学。从2月24日起,线上课程正式开始教学,全校大一和大二学生已超过1万人在线选课并开始居家学习和锻炼。为了指导学生在家练习,部分老师还通过腾讯会议软件搭建平台进行直播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四、打造精品课程,疫情期间瑜伽课程的教学引起广泛关注疫情期间,由体育教学部老师负责的瑜伽在线课程因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了校内外学生参与学习,得到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扬子晚报网、盐城晚报、盐城新闻网、交汇点新闻等新闻媒体转载了我校近千名学生在家练瑜伽的新闻。五、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破,积极主动为青年学术骨干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2020年体育教学部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注重人才工作的引进和培养,引进海外博士研究生1名来校工作。2020年暑期举办体育教学部学术沙龙,邀请校外专家参加沙龙并进行点评。为体育教学部的教师提供一个风采展示的平台,增进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活跃体育教学部的科研氛围,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营造创新、多元、自由的学术环境。六、注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和科研持续发展围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两门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部门教科研的持续发展,2020年共发表C刊2篇,SCI、EI论文2篇,专著1部,横向到账经费17.4万元,市厅级教科研立项和奖励数量不断提升。运动训练科学复杂性研究中心获得校级A类科研机构。七、圆满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持续上升2020年春学期4月底学生返校后,按照疫情防控的规定,统筹安排2020届毕业生年级的体质测试补考工作,5800多名毕业生如期在毕业离校前拿到健康等级证书。秋学期制定合理计划圆满完成全校20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我校今年的达标率为92.55%,达标率近三年持续增长。八、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校足球队获得“省长杯”足球联赛佳绩组织开展了全校学生冬季运动会。大力扶持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校园体育活动,2020年秋学期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10多个体育社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5000多人次参加了各类比赛,校园体育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校足球队在获得2019年江苏省“省长杯”大学生足球联赛第六名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获得2020年江苏省“省长杯”大学生足球联赛第三名的佳绩。2021年体育教学部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围绕全年重点目标任务谋发展,干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好党建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做好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各项比赛的准备工作。注重人才引培和师资培训,制定激励措施,促使教科研持续发展。
4月24日,天府第七中学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天府七中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群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于素梅,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杂志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李海燕博士,成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杨冰教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罗亚和等专家出席论证会。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教育处、教科院、天府七中教育集团、成都市陈刚名校长工作室、天府新区陈刚名校长工作室的校(园)长和科研骨干等参加了开题论证会。会议由天七副校长张珩主持。会上,李海燕博士通过云端连线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受课题组负责人陈刚委托,天府七中体育学研组组长唐金菊代表课题组,从问题提出、文献综述和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措施和活动、预期成果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的陈述。课题组成员代表进行了补充发言,阐述了课题研究框架,详细讲解了天七体育课程的三大板块:基础体育、技能体育、综合体育。“天府七中的课题开题报告是一份具有很高水准的开题报告,选题新颖,具有可行性,内容丰富,从问题到文献到目标到内容,有比较清晰的逻辑主线,具有创新意义与价值。” 专家组对天七开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于素梅博士通过线上会议模式提出,课题在建构时要把握关键,重点抓课程内容,横纵向分析课程类型,在围绕学生运动能力的掌握和培养上,体现生生有技能,一生一特长,达到四位一体目标: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李海燕博士肯定了天七“全景立人”的教育理念,提出本课题选题立足学校体育改革,切入点有实际价值,肯定了天七定义技能新边界的观点,从技能、课程、师资、课时、一体化课程群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现场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讨论,建议学校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在体育课程内容建设上重视田径、体操、游泳等基本体育技能,同时关注具有运动技术迁移意义的项目,对分层分类的体育运动考核进行目标性考核,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系统,家校联合系统创建体育锻炼平台。陈刚表示,体育课程是天府七中首要课程,也是每一个教育人本身的使命,学校要把学生当孩子,家长要把孩子当学生。陈校长提出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思考体育课程的开发方向,要坚信体育永远是社会的通用语言,身体健康也是大家一生最宝贵的“疫苗”。天七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作为天府七中的首要课程,此次国家级重点课题的顺利开题,标志着天府七中体育教科研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鼓舞着全体怀揣育人初心的天七逐梦人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砥砺前行!(李小野)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一个人各方面都能创新,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从而发挥其创造才能,体育教育也是这样。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创新型体育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奠定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的身体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未能体现“多功能”的特点,即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而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则认识不足;其次,不能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的关系,把竞技运动等同于体育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利于弘扬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第三,教学方法呆板僵化,在课堂中采用刻板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课成了变相的强迫锻炼课,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四,培养目标以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的理解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掌握知识、动作技能的数量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评价学生能力时,混淆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体育老师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能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关键是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体育教师。但很多体育教师往往缺乏创新素质,对学生的创造潜能有着不正确的认识,意识不到创造潜能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在体育课程内容上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方法,在自己的工作上求稳从众,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1、创新型体育教师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自由发展;要敢于用质疑的目光与发展的思路对待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应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着力思考,可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增减,不要迷恋于课程体系及其权威。 2、创新型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体育学科牵涉内容和技能很广泛,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科研”思维过程,向学生披露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过程;还应具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在教学中适时地调控课堂,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3、创新型体育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技能功底。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深湛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体育教师对体育的学科知识和各种体育技能要很全面,很专业;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营养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创新型体育教师形成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而在现实体育教育中,往往很多教师只是体育知识丰富,而缺乏上述知识,因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理解能力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三、建立良好的创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自己创新的行为、思想效果去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创新型师生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一般来说,教师总是爱学生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很多教师的爱不溢于言表,是以“严”表现的,传统的“师尊生从”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言语,饱满激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亲近学生,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会情绪高涨,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最终是看学生是否学好。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是主动学好,还是被动学好?这应该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它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的体育知识的地位,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根本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而现代体育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的任务只是根据学生、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学习。体育教师的作用只是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涅克认为:创新思维就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灵活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 1、把握课堂设疑,培养创新能力 营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风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在十五、六岁这个时期,往往在生理、心理上逐渐向成人靠近,同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敏感的自尊心、薄弱的自控力和善变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设疑,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恰当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短跑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最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深入一步发问:“决定跑速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再分组练习、对抗、比赛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又最后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怎样才能超越对方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很快想到冲刺技术。每次课都提出问题或设疑,会使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接着学生会从自己记忆的宝库中努力演绎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篮下单手、高手投篮等方式。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探索一种最佳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使之在问题中创新。 2、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就是把班级内的学生,根据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水平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教学,优化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渠道,同时教师根据小组的反馈信息,随时加以调控。通过小组活动,创设竞争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过程,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近景性、直接性的学习动机,具有好胜心,喜欢竞争的性格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出一定的竞争情景,这样,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学练情景,体会师生间心神领会的微笑和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思维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利用教学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所授的新旧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可以通过教学迁移来实现。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体育技术、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必要条件。迁移是已掌握的规律和技能在新情况下类似或概括的心理过程。学生在运动技能的迁移过程中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旧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方式、方法加以辨别和对比,找出新旧运动技能的同中之异,通过认知活动解决准确的心理定向,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通过运动技能的迁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智力技能都得到了训练,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逻辑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呼唤创新,一个创新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面对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常展”的要求,我国学校却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师资不足、场地设施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除了加大投入,科技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材施教不可能?个性化课程、系统性测评……科技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到朱熹阐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理念,始终强调教育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每个学习者的潜力,扬长避短,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最高级境界在体育教育中同样重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一大难题,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则有可能为其提供解决的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装备能够更加便捷的记录学生运动数据,进而形成数字化“学生健康档案”。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体育与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从体育教学、运动指数、社团活动等方面,利用移动端小程序、物联网、多媒体屏幕、智能穿戴设备等,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整体统筹体育课程教学,准确记录学生的体育课出勤和课外锻炼情况,实时掌握学生体育教学数据和运动数据,形成“运动+健康”的学生运动综合评价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智能化系统不断采集、积累学生的多种运动和生理指标,教师利用系统的数据科学处理及可视化分析功能,定期生成体育课堂评价报告,向学生和家长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完善学生体育课上及课后的锻炼情况,进一步指导体育教学。通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不仅能从多维度向学生、家长提供直观的反馈,也对学校、教师在体教融合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其次,体育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评测体系,体育科技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教学群体到个人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各种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手段,都旨在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差异,传授健康及运动知识、教授基本身体运动技能;帮助家长更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学习运动技能。通过科技手段,建立更科学的体育课堂运动负荷、体能素质测评等数据模型,追踪学生全天的运动水平和特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科技的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学会自主学习、锻炼、监控、评价和反馈,实现体育课堂的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如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反复的系统迭代优化,将逐渐形成最优的适应于不同学生类型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国外在这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自2007年至今,美国得克萨斯州每年对三年级至十二年级之间的所有学生基于可穿戴设备开展身体健康基本状况测试和体能测试评估,根据年级、性别的不同,收集、统计约300万名学生的测试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汇总,最终将每年的分析报告和具体数据公布在得克萨斯州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在测试内容方面,健康状况包括身高、体重、体成分等基本指标,体能测试评估项目涵盖了有氧耐力、上肢力量及肌肉耐力、核心力量及耐力、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这些数据被用于评价学生的健康与体能水平并给予相应的锻炼建议。整个系统根据数据的结果不断调整,直到现在每年都仍在进行不断地优化。我国当前学生体质评测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评测内容不够全面、科学,仅以中长距离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很难系统地评价学生身体基本指标和体能素质情况。学生体质测评不仅要从体适能角度考察身体发育与生理机能,也要对力量、协调、灵敏等运动能力进行考量。可以参考国际上的测评内容设计与实施方案结合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及健康水平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学生测评体系,利用智能化手段与大数据系统,通过充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召集专家组对测试内容进行评估和修正,最终形成有利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科学化监管各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促进体教融合、体育教育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的测评体系。这将使学校不仅能够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并可以利用测试数据科学指导教学,生成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有利于体育教师快速明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现分层分级教学、高效管理学生。室内3D滑雪模拟器 资料图片云上马拉松 新华社发青少年体验激光器手枪射击 资料图片投入不均衡没法儿破?慕课库、线上名师……科技解决体育教育场景下的公平性症结我国体育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例如,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缓慢,学生体育课程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城乡、区域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体育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都在影响着体育教育场景下的公平性。上述问题基于经济情况差异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硬件投入上,更体现在软性资源的配置上,而科技手段的不断丰富将为教育公平性症结带来一种解法。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教育群体的限制,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亦是如此。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录制网络慕课(MOOC)体育教学课程,建立体育教学慕课库。学生不再单一依赖本校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找到海量优质课程,通过直播或者点播方式,学生能够便捷的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均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名师名家的在线辅导。全国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课程库中选择合适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享受到更优质的体育课程,这种科技手段的实施有助于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学资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可以暂时性的缓解部分地区体育师资紧缺的现状。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还可以赋能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实现知识更新,让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教师间有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尽早解决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缓慢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动员学校名师、冠军力量开展“防控疫情 科学运动公益课”系列居家健身直播节目,内容涉及健身、饮食、不同项目居家训练方法等训练内容,在数十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全国总计400余万人的在线观看。利用洗衣液、拖把等家庭化道具详细讲解和示范在没有专业健身设备的条件下也能科学锻炼。科技的助力使得更加符合当下居家锻炼需求的简便科学健身方法手段迅速广泛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的体育院校和体育各领域相关专家可以通过在线直播或者短视频平台等,将科学锻炼的内容带到线下的各个角落,也使得体育课的家庭作业有了权威的课外辅导。这都将极大缩小体育知识普及的城乡区域不平衡,有利于解决学生体育课程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和体育教育投入不足等症结。体育课内容太单调?不用子弹的激光枪、高分子材料冰场……科技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体育教学形式、校园竞赛等都将有机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来极大的便捷,更有了个性化的多样选择,同时学校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更容易学会和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了解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相关规则。新科技、新技术将改变操场、教室的使用方式,降低运动项目的危险性,使得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夏季项目和传统项目,甚至可以实现云竞技、异地参赛等,使得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新型感知技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不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走向成熟,与体育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使得体育教学能够突破地域、环境、场馆、器材等限制,为学生切身体验各种体育项目、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创造有利条件。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奋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自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各地掀起冰雪运动的热潮,但冰雪项目在大多数省份受限于气候或场馆条件都很难以开展。为了响应“三亿人上冰雪”政策并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科技手段应运而生,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促进体育教育的公平发展。在科技部冬奥重大专项的推动下我国各高科技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不断开展相关研究,发明了“路冰雪”三用冰雪器材、冰刀轮架两用冰刀鞋、3D室内滑雪模拟训练器等,其中还包括采用高分子聚合新型材料建造的冰上运动场地,常温液体状态下通过现场浇筑成为滑冰、冰壶和冰球等项目的运动场地。更重要的是建设的场地可随时转换其他场地使用,既减少了建设成本又能满足学生不同项目的运动需求,真正做到一馆多用。类似科技产品的涌现使得冰雪运动不再成为少部分地区的特有运动项目,真正为普及冬季项目“北冰南展”、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手段,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参与到过去受限于气候条件的冰雪运动项目中来。以往受限于安全性或者器材昂贵等原因,许多运动项目是学生在校园里很难接触到的,在科技的助力下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如由于枪械管制在我国服兵役前的校园体育中很难开展射击项目,随着不使用子弹的激光枪的研发生产,国际现代五项联盟在全世界宣传校园激光跑活动得以迅速推广普及,通过采用激光枪,让学生能够安全进行射击与跑步结合的运动项目,且没有子弹消耗而大大降低了锻炼成本。马术训练对于预防青少年脊柱侧弯具有独特的作用,但马术运动受制于马匹购买且养护成本高、运动过程风险大等特点仅在少数私立国际学校开展,而陆上马术模拟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六轴自由度运动平台模拟器不仅可以让学生安全感受到马术运动的魅力,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体姿体态的锻炼。学校定期开展多种项目的校园体育竞赛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而传统校园竞赛中往往受比赛场地和参赛选手地域的影响,既不能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中,又不容易跨地域共同完赛。而智能跑步机、功率自行车和划船测功仪等可以通过互联网支持云端比赛实现异地对抗,通过实时画面和数据投影于屏幕与同在云端对手进行线上比赛。现在已经出现了“异地同跑”等新型的比赛形式,不仅实现了多地同场比赛,还可以同时结合心率表、GPS定位等可穿戴设备监控选手参赛过程中的运动表现。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智能数字教练就可以通过身体机能指标和比赛成绩给予学生运动技战术改进建议,大数据还可以为校园竞赛运动员选材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在科技的助力下,体育教学形式能够更加丰富,不受场地、器材的制约,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高度契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作,高质量地掌握动作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达到强身健体的根本目的。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创新体育活动形式,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这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来源:光明网
“政协委员的身份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以后我要多将政协履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2020年12月30日,益阳市政协委员、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胡科说。任职多年来,胡科致力于学科研究,积极发挥个人科研优势,着眼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领域重点课题,组建团队开展研究。他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育政策调整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影响及政策应对研究》、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体育强国建设之组织发展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协同发展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8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4篇。胡科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体制转型·结构问题·供给变革——关于体育治理改革的思考》《实践取向与推进模式: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的战略思考》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内刊《体育工作情况》,为国家体育总局政策制定、决策服务。自2016年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胡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履职,围绕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发展等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微建议,先后撰写《利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契机大力加强爱国教育》《抗击病毒,彰显法治精神》《家校社联合加强复学期学校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等提案,为体育、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配齐体育老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当前,益阳市依旧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短缺、体育课没有开齐开足、部分学校体育课被挤占等现象,胡科打算就这方面撰写提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意见》落实力度,根据益阳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依托免费师范生项目,有步骤地配齐体育老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室内3D滑雪模拟器 资料图片云上马拉松 新华社发青少年体验激光器手枪射击 资料图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面对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常展”的要求,我国学校却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师资不足、场地设施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除了加大投入,科技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材施教不可能?个性化课程、系统性测评……科技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到朱熹阐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理念,始终强调教育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每个学习者的潜力,扬长避短,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最高级境界在体育教育中同样重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一大难题,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则有可能为其提供解决的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装备能够更加便捷的记录学生运动数据,进而形成数字化“学生健康档案”。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体育与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从体育教学、运动指数、社团活动等方面,利用移动端小程序、物联网、多媒体屏幕、智能穿戴设备等,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整体统筹体育课程教学,准确记录学生的体育课出勤和课外锻炼情况,实时掌握学生体育教学数据和运动数据,形成“运动+健康”的学生运动综合评价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智能化系统不断采集、积累学生的多种运动和生理指标,教师利用系统的数据科学处理及可视化分析功能,定期生成体育课堂评价报告,向学生和家长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完善学生体育课上及课后的锻炼情况,进一步指导体育教学。通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不仅能从多维度向学生、家长提供直观的反馈,也对学校、教师在体教融合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其次,体育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评测体系,体育科技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教学群体到个人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各种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手段,都旨在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差异,传授健康及运动知识、教授基本身体运动技能;帮助家长更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学习运动技能。通过科技手段,建立更科学的体育课堂运动负荷、体能素质测评等数据模型,追踪学生全天的运动水平和特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科技的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学会自主学习、锻炼、监控、评价和反馈,实现体育课堂的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如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反复的系统迭代优化,将逐渐形成最优的适应于不同学生类型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国外在这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自2007年至今,美国得克萨斯州每年对三年级至十二年级之间的所有学生基于可穿戴设备开展身体健康基本状况测试和体能测试评估,根据年级、性别的不同,收集、统计约300万名学生的测试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汇总,最终将每年的分析报告和具体数据公布在得克萨斯州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在测试内容方面,健康状况包括身高、体重、体成分等基本指标,体能测试评估项目涵盖了有氧耐力、上肢力量及肌肉耐力、核心力量及耐力、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这些数据被用于评价学生的健康与体能水平并给予相应的锻炼建议。整个系统根据数据的结果不断调整,直到现在每年都仍在进行不断地优化。我国当前学生体质评测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评测内容不够全面、科学,仅以中长距离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很难系统地评价学生身体基本指标和体能素质情况。学生体质测评不仅要从体适能角度考察身体发育与生理机能,也要对力量、协调、灵敏等运动能力进行考量。可以参考国际上的测评内容设计与实施方案结合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及健康水平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学生测评体系,利用智能化手段与大数据系统,通过充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召集专家组对测试内容进行评估和修正,最终形成有利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科学化监管各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促进体教融合、体育教育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的测评体系。这将使学校不仅能够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并可以利用测试数据科学指导教学,生成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有利于体育教师快速明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现分层分级教学、高效管理学生。投入不均衡没法儿破?慕课库、线上名师……科技解决体育教育场景下的公平性症结我国体育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例如,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缓慢,学生体育课程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城乡、区域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体育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都在影响着体育教育场景下的公平性。上述问题基于经济情况差异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硬件投入上,更体现在软性资源的配置上,而科技手段的不断丰富将为教育公平性症结带来一种解法。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教育群体的限制,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亦是如此。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录制网络慕课(MOOC)体育教学课程,建立体育教学慕课库。学生不再单一依赖本校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找到海量优质课程,通过直播或者点播方式,学生能够便捷的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均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名师名家的在线辅导。全国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课程库中选择合适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享受到更优质的体育课程,这种科技手段的实施有助于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学资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可以暂时性的缓解部分地区体育师资紧缺的现状。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还可以赋能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实现知识更新,让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教师间有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尽早解决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缓慢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动员学校名师、冠军力量开展“防控疫情 科学运动公益课”系列居家健身直播节目,内容涉及健身、饮食、不同项目居家训练方法等训练内容,在数十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全国总计400余万人的在线观看。利用洗衣液、拖把等家庭化道具详细讲解和示范在没有专业健身设备的条件下也能科学锻炼。科技的助力使得更加符合当下居家锻炼需求的简便科学健身方法手段迅速广泛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的体育院校和体育各领域相关专家可以通过在线直播或者短视频平台等,将科学锻炼的内容带到线下的各个角落,也使得体育课的家庭作业有了权威的课外辅导。这都将极大缩小体育知识普及的城乡区域不平衡,有利于解决学生体育课程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和体育教育投入不足等症结。体育课内容太单调?不用子弹的激光枪、高分子材料冰场……科技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体育教学形式、校园竞赛等都将有机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来极大的便捷,更有了个性化的多样选择,同时学校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更容易学会和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了解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相关规则。新科技、新技术将改变操场、教室的使用方式,降低运动项目的危险性,使得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夏季项目和传统项目,甚至可以实现云竞技、异地参赛等,使得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新型感知技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不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走向成熟,与体育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使得体育教学能够突破地域、环境、场馆、器材等限制,为学生切身体验各种体育项目、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创造有利条件。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奋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自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各地掀起冰雪运动的热潮,但冰雪项目在大多数省份受限于气候或场馆条件都很难以开展。为了响应“三亿人上冰雪”政策并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科技手段应运而生,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促进体育教育的公平发展。在科技部冬奥重大专项的推动下我国各高科技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不断开展相关研究,发明了“路冰雪”三用冰雪器材、冰刀轮架两用冰刀鞋、3D室内滑雪模拟训练器等,其中还包括采用高分子聚合新型材料建造的冰上运动场地,常温液体状态下通过现场浇筑成为滑冰、冰壶和冰球等项目的运动场地。更重要的是建设的场地可随时转换其他场地使用,既减少了建设成本又能满足学生不同项目的运动需求,真正做到一馆多用。类似科技产品的涌现使得冰雪运动不再成为少部分地区的特有运动项目,真正为普及冬季项目“北冰南展”、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手段,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参与到过去受限于气候条件的冰雪运动项目中来。以往受限于安全性或者器材昂贵等原因,许多运动项目是学生在校园里很难接触到的,在科技的助力下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如由于枪械管制在我国服兵役前的校园体育中很难开展射击项目,随着不使用子弹的激光枪的研发生产,国际现代五项联盟在全世界宣传校园激光跑活动得以迅速推广普及,通过采用激光枪,让学生能够安全进行射击与跑步结合的运动项目,且没有子弹消耗而大大降低了锻炼成本。马术训练对于预防青少年脊柱侧弯具有独特的作用,但马术运动受制于马匹购买且养护成本高、运动过程风险大等特点仅在少数私立国际学校开展,而陆上马术模拟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六轴自由度运动平台模拟器不仅可以让学生安全感受到马术运动的魅力,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体姿体态的锻炼。学校定期开展多种项目的校园体育竞赛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而传统校园竞赛中往往受比赛场地和参赛选手地域的影响,既不能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中,又不容易跨地域共同完赛。而智能跑步机、功率自行车和划船测功仪等可以通过互联网支持云端比赛实现异地对抗,通过实时画面和数据投影于屏幕与同在云端对手进行线上比赛。现在已经出现了“异地同跑”等新型的比赛形式,不仅实现了多地同场比赛,还可以同时结合心率表、GPS定位等可穿戴设备监控选手参赛过程中的运动表现。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智能数字教练就可以通过身体机能指标和比赛成绩给予学生运动技战术改进建议,大数据还可以为校园竞赛运动员选材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在科技的助力下,体育教学形式能够更加丰富,不受场地、器材的制约,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高度契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作,高质量地掌握动作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达到强身健体的根本目的。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创新体育活动形式,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这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包大鹏,系北京体育大学副研究员;刘昊扬,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贯彻落实“科研强师兴校”战略,展示学校高品质课堂建设成果,努力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发挥省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乐山市实验中学于11月19、20日举办了第四届“高品质课堂建设”课堂教学展评暨彝汉学校发展共同体、四川省汪伟名校长工作室学术研讨会。学校体育组宋楠老师为本次研讨会展示了一堂《引体向上》体育教学示范课。乐山市教科所教研员,乐山市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老师,峨边民族中学、美姑洪溪中学的老师,学校体育组教师及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9名实习生参加了观摩。上肢力量训练一直是初中学生的一道关,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引体向上的及格率是最低的。宋楠老师在大学虽然学的是游泳专业,但喜欢健美运动,他把在锻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融入教学中,通过云梯接力记时赛、借助弹力带完成引体向上、在徒手帮助下引体向上、弹力带斜拉划船、低单杠顶峰悬垂等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在有外力帮助下,安全地由难到易地完成引体向上练习。之所以是由难到易,是因为引体向上训练的是上肢绝对力量,对臂力要求高,如果由易到难,后面根本没有力气去完成高难度动作。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一步步去实践,在活跃的气氛中不断挑战自我,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较好地完成了训练任务。这节课教师示范性强,学生学有所获,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很值得借鉴的高效的引体向上教学示范课。(乐山市实验中学王乐冰)【来源:市实验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