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在日本东北大学读博的一些感想物质

我在日本东北大学读博的一些感想

兔兔团子:年前应炸鸡学弟的邀约,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日本读博的一点心路历程。我本科是就读于某外软院,研究生和博士读的是日语教育学方向,研究日语阅读,所以也算是个跨考选手吧。学校在日本仙台,跟炸鸡老师同属一个研究室。当初我刚考上博士的时候,炸鸡老师才研一刚进研究室,青涩的娃儿。时间啊,太可怕了。本碎碎念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博士是干什么的——读博期间要做什么——读博期间的收获——读博期间的损失。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交流。(一)博士是干什么的开聊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博士是干什么的。很久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讲述什么是博士的文章。简单来说,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人类现有知识范围里一点一点的获取新的知识。高中毕业了我们就有了应付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对各行各业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我们考上了大学,有了专业专攻。读了几年之后就能对我们自己所在专业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获得了比“外行人”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时候我们觉得还是不够,不管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还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我们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知识,于是我们选择了考研。研究生阶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得到了更多更多的知识。但是各位,不要忘记了,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都是在人类现有知识范围里挣扎。我们读了大量的文献终于触及到了人类知识范围的边界。从大学到硕士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有些疑问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就能解决,然而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在人类现有知识范围之外的。所以博士是干什么的,就是解决现有知识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那么我们进入到博士的第一年,甚至在硕士期间,就要博览群书,了解我们所在行业里的所有研究成果自己归纳形成体系,这样才能迈出科研的第一步。(二)读博期间要做什么聊了博士是干什么的,我们再说说博士期间要做些什么。其实大多数博士没有太多的学分要求的,也就是说你不用再上课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看书,找课题,做实验,写论文。可是如果我们只做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我们各自的行业里,不可能只有自己研究室的那几只小兽,会有其他学校有其他研究人员不停的推动行业的进步。所以我们要到处跑学会,做发表,听讲座。紧紧跟住业界的前沿成果,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人得到意见。然后也是所有人都关心的,怎么才能毕业。这个说实话,每个研究室每个老师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研究室平均五年左右能够博士毕业吧(叹气)。说到最后还是要你的导师认定你是有科研能力的人。所以呢,想毕业没办法,拖住教授的大腿不放,不停的和教授面谈。谈你的想法,谈你的进展。(三)读博期间的收获上面笼统的说完了博士是干什么的,怎么开始读,怎么能结束。现在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博期间有什么收获和损失。先说说我是为什么读博的吧。其实说实话,说我自己对科研有多大的热忱,这就扯了。每次一想到写论文整个人都焦躁不安,碰一下就炸毛。那我为什么要读呢,很简单的两个理由。第一,对硕士期间的自己不满意。日本的硕士时间短,只有两年。第一年还要上很多专业课,要实习,要适应修士期间的生活节奏。第二年也是忙着找硕士论文题目,做调查做实验分析数据。期间还有海外实习等等杂事。感觉那两年像被别人按了快进一样,咻的一声就过去了。手里没有握住任何东西。拿着自己的学位证书仿佛是偷来的一样,一点实感都没有。这么就回国的话感觉自己“白跑一趟”什么都没留下。第二,想当老师。这是我从小想做的职业,职业上的毕生追求就是当个好老师。刚才也说了,加上非正式的研究生阶段(日本好多学校在正式进入修士课程之前要读研究生)待了3年感觉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都说老师心里有一盆水,倒给学生未必能留下一杯。可若我只有一杯水又能给学生什么。这个状态教课就是把学生往死里坑,算了算了还是继续学吧。于是我又参加了博士的入学考试进了博士课程学习。那么,我在博士期间收获了什么呢。首先,对行业的了解加深了。硕士期间忙忙碌碌,除了自己写论文用的那点东西其余基本没碰过。读博期间我终于有时间去了解自己课题之外的内容了。我所在的研究室,每个学期都会从其他学校邀请过来一位集中讲义的老师。这些老师通常是他/她专业里的第一梯队人物。传说中的大牛。硕士期间为了修学分也选了集中讲义,回头看看当时的上课完全就是被老师带着走。写完作业就拉倒了。完全没有归纳出来自己的体系。课上的多了,论文书籍读的多了,渐渐的在自己心里对各个课题各个方向形成了一个整体掌控。对自己专业整体的了解也自认为比以前好了不少。然后,讲课水平也好了不少。这点是我最近才有体会的。自己的时间多了,能出去带课的机会也就多了。渐渐能把自己在书本上读的理论一点点用到实际讲课当中了。疫情影响最近开始接触网上授课。在一些平台投了简历。目前为止,对方听过了我的试讲,无一例外都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个公司愿意打破自己的薪资体系单独给我提一个档。虽然知道自己还远远不够,也是一时间自信心爆棚,暗自得意了很久。最后,有了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想要什么越来越清晰明确了。当初是不爽自己苦熬三年手中却一粒沙子都没留下。迷迷糊糊的就入学了。现在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做事情也更有动力了。(四)读博期间的损失当然了,硬币都是有两面的。如果读博只有千好万好没有损失,也不会出现每年那么多人读的身心崩溃甚至走向绝路了。我个人最大的损失就是我的头发啊,本来数量就不多,现在质量还不好。写论文动不动就昼夜颠倒连轴转,每天对着镜子就只有一个疑问,我头发呢,我那么多的头发呢。劝各位想读博的同学,什么发簪啊钗环啊你就当收藏品吧,想放头上,那是需要头发的。其余需要考虑的事:首先是经济压力。读研读博好几年,你身边的小伙伴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事业,你还在学校里。读之前你千万得想好了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虽然有打工有带课学校也发点钱,但仅供温饱。指着那个当薪水生活那就是个梦。如果你有一个急需你赚钱补贴的家庭,劝你还是再等等。书什么时候都可以念。我们研究室有60岁退休过来读的。你也可以。再就是人生大事了。家里没个不催的。不是独身主义的话,嗯,读博之前抓紧。想着读博期间从身边找个人生伴侣,也就想想吧。谈恋爱首先你得“谈”啊,要时间的。当然成了家的话,也得问问另一半是否支持你读博哟。借炸鸡老师宝地,向我先生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你在我写论文炸毛的时候能给我安慰,感谢你不遗余力的支持我的所有决定。就唠叨这些啦。总而言之,读博收获不小,但也有利有弊,没有衡量标准,全看你自己掌握。各位想要读博的同学加油哦,给大家打call。炸鸡老师:谢谢学姐的分享。一直以来有很多同学问日语读博是怎么一种经历,年前趁着放假邀请学姐写了一篇经验贴,希望对各位初心小伙伴有帮助和启发。读博是一场身心的修行,当初我留恋学校,也为了逃避就业,就去了日本了读研。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又觉得博士名头很酷,跟老师也面谈了一下,差点就进学了。好在宪老师拉了我一把,让我想明白自己要干嘛,就回来先就业了。过了这几年,我也想明白了——要真正明白读博的意义和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坚持走下去。现在在职场上经历了许多,也发现了很多教学上的问题,也许某一天我将真正带着我自己的「問題意識」,重返学校,去解决这些还没被解决的问题。最后再次感谢学姐的来稿,也祝各位想要读博、正在读博的小伙伴们能够一切顺顺利利。本文由作者原创授权,禁止二改二传更多请关注:初心联盟日语 | 初心联盟订阅号 | 初心联盟服务号 | 初盟欢迎在评论区或私信与我们联系咨询哦~初心推广:「日语考研」2018-2020年初心收录经验帖Kindle电子书来了!N1金牌课程——带你高分上岸N1高分秘籍——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不利初心周边合集~

幻想家

出勤率90%!我的辅导机构顺利实现在线化教学心得分享

一、嘉宾分享今天给大家分享下机构从一开始知道这个疫情,然后怎么去采取一些行动然后到现在开始逐步的上课,然后学员的稳定再到春季的招生这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希望给大家有所帮助。1、决策迅速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时正值农历二十九,我从南方飞回北方,因为南方有些合作,发现南方的学校反应很快,因为疫情的扩展的比较严重,当时29的时候已经有学校开始进行停课了,并发出通知了,所以这个信号告诉我要采取行动了。当时很多北方机构都在观望,所以29的时候我就马上召开会议,然后到初一的凌晨定出了方案,29马上发通知,我们开始准备要停课,当时不知道是否能做线上,当时还有时间准备的,虽然当时从来没有做过线上,但是只要有时间学,而且技术相应比较成熟,所以我觉得还是能找到一些工具,甚至能找到解决自己上课的方案。所以当时做决策就是一定要迅速,不能等到百分之百想好了然后就去做,否则黄花菜都凉了,就是先做然后才能领先,晚做的话很容易造成机会的流失。第一点跟大家分享的是对于我们中小机构来讲做决策很重要,船小好调头,只要方向性正确的话在过程当中是可以随意调整的,这是我们中小机构的好处。2、不免费适当降价我们当时就想做线上课的话到底免不免费,有很多家机构都是免费的,一些老师个体教室或者小机构打情怀牌,然后一些大机构也是免费比方说学而思、因为我们是做一个单体的学校,那这个学校到底免不免费呢,后来想不能免,为什么?因为一旦免费,现金流的缺失就会导致疫情期间很难坚持,老师的工资、房租的成本、运营的压力到时候心态都会改变。虽然短期之内是能挺得住的也是能一起咬牙坚持的,但是如果说持续两个月线上教学,如果说公司非常小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扛得住的情况下是无法为社会提稳定服务的。所以当时就想到降价,打个五折,五折是能对的起家长的信任的,当时让老师上课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因为都没上过线上课,五折他压力还小,家长也觉得机构很真诚。同时我们算了下五折还够我们整个的运营成本,有很多利润基本没有,但是这么做应该能挺过去,之后我们打了个85%的续班率,就是15%应会退班,后来证明续班率基本退班的很少,有2%、3%吧。3、几点思考背后为什么没有退班呢,有几点思考:(1)本土化产品:作为中小机构来讲我们本土化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做大机构不做的事情,比如我们守着几个学校,我们对他们整个教学方式、家长需求、学员诉求都非常懂,所以我的产品来讲相对本土化,没有竞品,在选择过程中很难找到,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2)老学员--信任度:毕竟这些学员是跟我们学了好久的,这个大家不用太担心的,他学了有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他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所以在转线上的过程中他也会一直信任你,什么会比较难呢?你想通过线上马上招一批学生这很难,但是老生转化到线上这不是很难,你只要正常开课老生时间不变、课程不变都没有问题。(3)已经招生结束: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提前招生完了,而学费都已经收上来了,所以很少出现家长退费现象,除非你的课程质量大幅度下降,而且老师变换、学生变换、服务下降,对线下机构来讲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是营销型机构。对于教学起家的的机构来讲,他线下课讲得好,我敢说通过短时期的培训老师线上课也照样能上好,而且好老师线上线下都是好老师,只不过是上课的方式、互动的过程以及服务的流程,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所差别,但是对于老师的素质还有讲课的能力来讲,线上线下都是对老师要求蛮高的,尤其是线上对于老师的语言功底还有对课文的把握等等等,这里就不在叙述了。4、跟大机构拼价格死路一条跟大机构拼价格这是死路一条,为什么呢?因为大机构的成本不太一样,他们背后是有投资的它可以进行烧钱,包括学而思网校、东方优播,我们是没法跟他们比的,所以我们要做线上的话是不能免费的,不能拼价格战,成本结构不一样,我们后面是没有投资的,即便是股份制我们大部分的钱也都是股东出的,能坚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千万不能跟大机构拼价格战。5、我是谁?干什么的?中小机构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怎么起来的,我们要找到初衷,所以当时我们就在想,我们是谁?我们就是本地的一个中小机构;我们是干什么的?就是给本地提供解决方案的;那就好了。所以也没有做太多的公益课,也没有扛起大旗,就是觉得企业能活是第一要务,能把员工工资开出来然后还能挺三四个月,即使疫情持续半年我们这个线上课的课消还能活下去,不死就是胜利,这是我们当时提出的第一个口号。所以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成本压缩,前期进行几次动员会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就是进行了在群内动员会,让大家知道疫情紧迫性所以大家在危急面前是非常容易团结成一个队伍的,如果你平时的组织里不强的情况下,在危急中加强组织建设是非常好的方式,这个时候一个战役打过去之后他比团建还要有力量,这其实是一个最好的团建方式,通过战争来去动员,通过战争来去练兵叫“以战代练”,通过这种方式效果会非常好。所以我们当时通过第一次动员会,第二次线上动员会然后我们开始大量缩减成本,比如说我们的职能部门全部拿基本生活费,然后我们老师的工资减半,然后我们像跟房主的租金让她免除,还好,基本房主都免了一个月的租金,然后能省的则省,基本上课酬减一半了,因为我们收费打了五折嘛,所以其他成本减一半了,相应来讲还是能挺过去的,所以这是疫情刚发时我们做的几个事情。如果我们不参加全民的线上战役将会千古愁,我们机构旁边也有一些中小型机构,有的相对保守一点,他们在观望,他们觉得线上达不到效果,或者说因为组织力不强没办法产生动员或者说觉得挺一挺就能过去。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不能等,即使现在什么都不会我们可以学,不是会了才干而是干了才会,我们本着不会就学、学了就用、错了就改,然后就看谁快就用这种方式一点一点的,所以我很庆幸我们能赶上这样的全民线上直播战役。反过头来我们看到现在,参加这场战役的从最早一直坚持到现在应该都是获得了很多的,这个期间我们所获得对线上的理解要比平常的时候多得多,这一天能抵几个月,一个月能抵一年。1、消费者变异,谁来满足?因为正好赶上假期课,这里面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了,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消费者通过这么一个月,可不是平常的三个月,他是寒假这一个月的课消,课程量是平时的三个月到四个月,所以整个学生和家长的线上听课条件已经完全培养出来了,这时候他可能是被动接受,后来一定是选择主动拥抱。所以这群人以后的话我们怎么去满足他们,需求一旦形成必然会得到满足,关键是谁来满足他们,如果等疫情结束之后我们还回归到线下,那他们的线上需求谁满足,大机构满足的话那好嘞,如果提供的产品比我们好,那很有可能学员就走了。我们满足的话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呢?比较好的是OMO属于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个一会简单从教学角度来谈一下 。刚才说的是第一点消费者变异了,就像我们以前不用淘宝,现在都用淘宝,以前不用滴滴,现在都用滴滴,他养成我们消费者行为一样。参加完这次战役的机构呢一样也变异了也进化了,现在是全体线下机构变线上了,那么学员家长也变异了,那么这个时候以后该怎么办。2、学而思+新东方刚才提到大机构,其实大机构也在变异,我看了些消息说学而思的网校他本来是跟学而思培优独立的,但是现在他们也在融合,学而思网校融合学而思培优给当地进行本土化教学输出,这个对于我们中小机构来讲,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信号。新东方也是,新东方的分校和新东方优播他们也在进行合作。那我们本土机构到底怎么走呢?这也是我们最近经常思考的问题。1、第一阶段:刚开始的时候,2月初一直到现在,我们经历这几个阶段,第1个阶段2月初就是大年29一直到2月10号,从第一次从来没有直播过,然后到10号已经上了一星期课,这个时候应该属于恐惧阶段。恐惧主要来源于未知,当一个人对一个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是很恐惧的。当你确定了也就没有什么恐惧,我觉得其实拿行动来消除恐惧是最好的方式,你就积极去做,慢慢人是通过行动来去认知世界的。所以通过行动然后认知了,那就不恐惧了,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恐惧阶段,那么战略防守需要降低风险,降价摸索前进。2、第二阶段:是2月10号到2月22号,前几天结束了。这是通过第一期的课程,我们发现发现我们的上课的整个一个复课率居然比现下还要高,平时的话线下假期有可能就是10个人来9个就90%,有的可能80%。我们这一次整个一个线下的变线上的能达到90%,有的达百分95%。这样的现象有两点原因:(1)学员在家里属实是没地方可去了,他不得不在线上上。(2)我们的课程是延续的,他不是说这一点他学了一个新课,而是一个老课的延续,所以这些学生这个课的战略和老师的战略都是非常强的。而且大部分的课程不是按季开的,我们是按年开的,是一册,学完可能是一年到两年。所以这种课程体系的话,就让他整个储蓄率非常,这个时候我们是建立信心,然后同时小组迭代学习,及时分享经验,然后进入战略学习阶段。3、第三阶段:就是2月24号到3月15号,就从今天一直到3月15号,包括4月份、5月份、6月份,我们都要坚持的叫战略学习,要迭代学习,同时也要战略反攻。这时候就开始春季招生了,看能不能开发出把我们的整个一个课程产品,通过假期的授课给他,进行提升服务,课件重新做,然后同时做爆品课,把线上的一部分课程给它放出去,引流然后进行招生,这样的话看能不能做一个在线上的增长,现在属于尝试阶段。每个项目分成小组,现在开始做每个项目的爆品课,但是属于本土的爆品课,跟大机构不一样,看看能做出什么,现在我也不知道,赛马不相马,看看哪匹马能赛出来。现在我们属于第三阶段,战略学习和战略反攻。那么这一次全民线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的思考,应该是属于倒逼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线下机构怎么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一个融合。就是说OMO两个现象加在一起,其实以后的整个一个业态有可能出现三类课程:第一是线下课程;第二是线上课程;这两个是独立的,还有一个就是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比如说这个产品很有可能变成一周一次课,是在周六或周日,然后周中的时候再设一次课,有可能是一个小时,有可能是一个半小时,然后把它一起打包作为这个课程的一部分,至于怎么去切割,一会给大家讲,跟整个授课流程是有关系的。还有授课内容,还有授课逻辑,以及你讲哪一个科目从课品、课行、授课流程几个方面的谈线上线下相融合。那么所谓的线上线相融合,因为我本身是老师,假期的话带了很多班,每天将近从8:00开始上课,然后直播到晚上8:30,然后8:30之后9点开会开到10:00,感觉很好,虽然很累,但肚子大了一些,建议大家以后直播的时候要站着直播,不要做的直播,否则的话对于你消化不好,如果在长时间直播的话,我们都会配一个站着的桌子,感觉不错,这样你还能走一走。我的感受是线上的一些内容是可以比线下更有效率的,尤其是这种在教学产品端的练习的讲解,然后还有固定逻辑的讲解。1、把教学产品拆解拿我们机构举例,我们机构的课型产品有这几种,第一个是长期的这种能力型课程,相信中小机构也都有这种,比如英语性课程,比如我们叫新概念,这个课程是一类,还有一类是这种应试性课程,比如小升初、中考,还有初一、初二、初三阅读课、作文课、听力课,还有刷题课等等。哪些课型?这是给大家思考题,哪些课型它是能够搬到线上的,哪些课型是不能就是线上效果不好的,其实通过实践发现做题是挺容易搬到学上的。还有在讲解比较成型的语法点的时候,成体系,就是教学的三批教学法,是容易进行线上教学的。然后还有练习部分,有交互式练习,还有这种固定式练习,固定是练习选ABCD然后讲题,其实是 100人、200 、300 、400人,800人的大班你都可以去讲,这是没问题的,所以你看到跟谁学,他做的在线大班化,在线大班一定是讲刚需课程,要不讲中考,要不讲高考,要不讲哪一块的专题,一定是刚需课程,而且大班而且不需要互动,他只需要老师把这个东西讲明白,然后最有高效传递出去就好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是可以进行线上授课。不太适合线上授课的,有可能是互动型的,再一会再大家谈的互动,今天也有我们的伙伴们问到如何解决线上互动问题。1、课程频度这课它分轻度和中度,还有重度课。什么叫重度课?就是难点课,比如就是一个课当中,它的难点部分你怎么去处理,然后他需要及时性的反馈,以致及时性的纠正,然后通过学生们不停的输出,你来去给他进行引导、纠错,然后思维的对接,这样的课程叫重度性课程。它一定是线下能够完成的,线上的做的不好。所以一周一次可以线下作为重度课,周中可以做一个中度课,就说这个课你可以把重度的放在线下,而中度难度适中的放在线上,这是一周一次的整个课程产品。一周两次课程产品,比如说他周中一次,他来了还有周六周天一次,他也来线下了,那也可以安排一次就轻度课程。比如什么叫轻度,你可以带他们复习,可以在线上带他们背单词,在线上给他们讲练习册,线上把入门考或者出门测的习题给它归结起来,给他答一下。同时线上还可以进行考试,当然你得按摄像头或然后让家长来监堂,这个都可以,这就是两次的话,是周中一次可以安排轻度课。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以前三个平行班它是独立班,有三个老师不同带,如果他们进度一样情况下,是否可以安排周中安排一次叫做大班上课,五六十人放在一起,七八成放在一起,由一个相对比较不错的老师给他们一起开个线上课,这样的话也能解决一个老师利用率问题,还有好老师的一个增效的问题。2、初中课程比如初中我能想到的是初中一般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是不上课的,他们太忙了,作业有时候写到10点多11点多。那么的周五、周六的时候他们会来一次课,如果说初一有200人、300人等等,是否有一个初一的老师?我们可以把300人放在一起,在线上开一堂课,一周弄那么一次,可以作为专题,可以作为复习,可以作为模考,这个都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平时打散放在各个班级当中,这个也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其实线上线下结合,一个是工具的结合,第二是老师资源的运用,还有孩子需求的不同的满足等等,我觉得这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要去考虑一些点。下面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一下单课的拆解。比如说我们以前所有的环节全放在线下,比如基本考、授新课、课堂落实、查缺补漏、初门测、课后落实、结果初试、结果公示等等,现在就思考了。如果两个小时我们把它都做了,哪一个部分是能够搬到线上,哪一个部分在线下最有效,我认为最有效是授新课以及课堂落实。只能在课堂上互动性落实的,这个是最好的,所以授新课和课堂落实是可以的,至于查缺补漏了,出门测,出门测你可以测,测完之后讲在线上讲,课后落实,结果公示等等,而且完全可以在线上。所以你想两个小时的课,最精华的部分老师或者说这个人在线下能够完成最精华的部分,可能只有40分钟,或者只有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就可以搬到线上,然后线下那两个小时变成更有效的反复的操练,然后同时还可以往前赶进度,这样的话学生的效果会好一些,然后学生在线下它能他的感受度可能会更好一些,所以就是在单科的裁剪方面,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不能给大家完全展开讲。拿新概念二举例,我们看新概念二是比较老的教材了,它分如果售后流程的话,我上课是分8步,第1个复习上节课入门测,包括单词、短语、听力,然后讲上一次入门测内容,然后讲单词,然后听力回答之后,第4个是主体课文,这是一个重点,然后special difficuities难点,然后第7个课后练习12道题,然后第8个练习册作业,那么哪些是可以放在线上的?其实入门测试可以的,单词也是完全可以的。听力最好在线下,因为他有个互动,课文一定要放在线下。special difficulties难点部分可以做成微课,你都没有必要在线上开直播,直接做成录课和微课的形式作为翻转课堂的形式,就完全可以挂到线上,然后作为录播课,它就不是直播课了,因为什么?因为难点谁讲他都是那个难点,你怎么讲?比如说5个老师,你就看谁讲得好,OK,大家都认同,他讲的好,难点他讲就行了。他把这难点全录出来之后,所有老师大家一起用,而且用的还是效果最好的讲解方式最快的,学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这就OK了,所以不用每个老师都录,重点语法也可以做成这种标化的一个东西,其实在产品上,这次OMO或者是线上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产品上能做到一个标化,也是这次推动我们项目组的力量。这刚才提到了把一部分的课在线上完成,另一部分的课没法或者是效率不高,在线下完成的内容在现场完成,其实说的有点绕。就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线上线下给它切开,就是哪些课在线下上,是线上不了的,我们一定能在线下,哪些能在线上的我们就在线上,就一定要切开,他们俩不能是同质的课,讲的内容不能是一样的,或者甚至教学法,甚至PPT的制作,甚至互动的方式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目的什么可以提高学校率,下面我说出几个点,就是线上它不单包括直播课,它也包括录播课,录播课它既包括你直播课之后的本地录制,之后的上传,它还包括了我们做微课的一个录播。在整个一个调动老师资源上看,我们就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是我们录播录什么?刚才我说了,整个一个课程当中哪一块它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可以录下来。第二是谁来录?第三是直播课讲什么?就是线上直播课,哪些是线下?这个讲起来也行,但线上更好的还有谁来讲?这也是个问题。因为现上课的话,他是需要你看不到整个一个人的情况,你就对着屏幕讲,当然会有五六个整个一个视频,你看到他们那个状态,但是他的感受没有线下那么直观。新互动真的解决不了吗还有线下课讲什么?谁来讲?其实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做线下都知道,现在我们就思考录什么?谁来路直播讲什么?谁来讲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好了,线上线下的产品就出来了。就是线上互动真的解决不了吗?这是我们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得上直播课的感受,确确实实线上的互动,他在这一点上是没有线下好的,它的及时性,比如说刚才我问大家,这个中小机构打1我在看我这个群里边,我应该在第7群,它的传播速度很慢,我说这句话能有30秒之后,我这话还没有到,你们也没有打一这就差。这就是互动性它差。现在问题出现了,它到底是什么互动性差。其实通过直播我发现它是即时互动性差,就是它的时间间隔长,如果这个要解决了,其实或就是线上线下问题都不是很大的。下边那么再看什么叫互动?我觉得互动应该属于互相传递信息,然后传递完信息之后,你得给反馈,这得有互动,你信息传递完了,你得给他一个反馈之后,他听到反馈之后它在改变,然后他的改变再返回给你之后,你再让他去改变过程,交互的过程叫互动。那么从大的互动概念来看,其实网课也有好多可以互动的,比如说作业提交是可以互动的,其实它比线下提交和批改效率还要高,你早提交,然后老师提前助教也好,老师也好,把作业批改完马上发回去。这个感觉是线下做不到的,你线下的话交上来之后,老师马上就上课了,还有点名互动,这个也是互动笔记,笔记互动、批改、评比,还有抢答、互动,它有答题器,你也可以的,还有轮流看屏幕。轮流看屏幕,这也是一种互动,比如说现在一些直播平台,他上面可以挑出6个,然后你再一遍又是6个同学在一边又是6个同学,这个也是你看屏幕,然后跟他们喊话,之后他们给你回馈及时的提问,这也是互动。班主任上网课还有互动,他不是你自己在上课,旁边还有个助教,他还有一个班主任,他可以在群里帮你互动出个答案,然后提示个同学了,同时哪个同学溜号了之后,班主任一个电话过去一个微信过去,马上就能发现它,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所以上网课主讲老师去强互动,而像我们助教老师他是弱互动,但是他可以监督课堂还有个好处,运营老师现在全进到直播课堂里去了,他更加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更加的给家长做反馈,所以说更更容易做转介绍。所以通过网课是把我们全员都变成了啥?都变成了教师和助教。连运营人员的话,现在英语都比以前好多了,为啥?因为他每天听课,而且知识点学得很扎实,我觉得培养的话他们都能做半个老师了,所以你发现目前这是好的事情。考试真的不能在线上完成吗?也可以的。只要是考试有考试纪律,开着所有摄像头,然后轮流监考,家长参与监考就更好了,之后还可以从网上进行答题,网上提交,其实这个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估计在不远的未来高考很有可能一部分是从网上答了,因为现在托福它已经是机考了,所以一点一点的是一种信息化的普及。网上答题应该是趋势,网上批改作业,这个的话也有利于建立学员的整个一个批改作业的档案,及时的反馈,然后老师吊一个学员,他能把学员的以前的作业全掉出来,这也是信息化带来的一个便利。如果再结合测评,比如像以前我们用过一些做测评卷纸,然后出现学员的测评报告,还直接发过去,感觉更加专业,所以网上能够带来很多便捷的东西。这边家长会能线上吗?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有小项目,平时项目会能线上吗?也是可以的,晨会能线上吗?也能。聚会聚餐,能线上吗?也能。视频里干一杯,我们会您大学有一个拖鞋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他跟我坐一个房间,这哥们很有意思很聪明的,它是考研新传里边的细分领域的老大,然后当然他是在武汉,因为武汉有84所学校,是在武昌高校,有大量的相对成本不高,然后比较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然后他有200多整个一个线上队伍,他的专职人员才有20人,他成为细分的一个专家,有一天他给我视频,正好他自己隔离自己,然后说我们线上干一杯,我们就干了一杯,所以线上是都可以干杯,所以这些事情都能做的。刚才提到了是整个一个教学方面和产品方面的线上线下相融合,还有如果把具体业务进行拆解的话,它也会有一些能够线上线下相融合,因为我们线下机构线上基因太少了,这可能对于大家来讲都觉得太正常不过了。但是对于我们很土的线下机构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如以后的招生,我们可以进行线上招生,进行社群,当然我们一直都在做社群,但社群可以跟直播联系起来,然后还可以跟录课联系起来,还要把以前录的课作为材料也可以发放出去。第2个就是公开,公开课也可以搞线上化,现在孩子没法来,线下我们就从线上搞公开课。今天又我们的同行问到怎么做,怎么让更多人去了解线上课应该是有几个步骤:第1个应该是先做一个0元的引流拼团班,当然得找一些比较好的平台,它有这方面功能的就让大家去拼团,然后在做9块9的直播课,比如说拼团有500人听那9块9再进一步引流,可能有200人听或者100人听。之后再把这100人在做一个正价的线上课,等疫情结束了之后再引到线下,再保留一部分线上应该也就是整个一个线上招生了,我认为可以打的点,但0元也留的话,最好是做这种爆款课所以的爆款课你一定是一个知识点,他得讲透,然后短期见效,之后让他觉得非常有收获,这样的一种课品,有可能是英语、数学、语文的某一个点,有可能是解题步骤,也有可能是考一个考点等等都可以。这幅图是我们昨天正好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运营群,现在大家都在家里办公,没法在学校办公。这是运营群当中我们当天的销售冠军,然后我们就在群里进行表彰,发现群里人很多的情况下,然后发图表张感觉也不错,他不至于平时在线下我们对他一个鼓励。对线上的话也可以表彰,可以开他也可以开表彰会,我们在群里还发红包,这样的话感觉也像是工作的状态,所以线上的话,线上办公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现在的感受是蛮强烈的。最后我拿三张图片里边的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第一个这是教育精锐教育OMO的应该是主要负责人他讲的我觉得讲得有一定道理。现在线下机构确实比较难,由于因为我们的成本结构它是没变的,它的人员成本就是我们线下机构存在的前提,它的成本结构是这样,才能产生出这样的线下机构来。但一旦要变线上的话,它再加上免费,如果说现金流一点一点的还没有了,还少了,这个成本是很难支撑的。但是还有一些教小的教育机构或者中型中小型教育机构,如果能直接现金流还是为正的情况下,未来应该发展会不错的,所以这个人他说他认为一年内他都认为一年内至少60%的在线教育公司会倒闭,因为大部分在线公司都没有正的现金流。而线下教育的机构有师资、有核心力量、有服务、有利润。现在的疫情加速了线下教育的在线化,在线平台的技术较为成熟,最终教育的比拼还是教育产品和服务线下的领先优势,再加上快速学习能力很容易平移,成为线上的领先者。第二是OMO的线下模式。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运营,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验,还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营效率,降低获客成本。通过周中社课和下沉低线城市来获取新的增长点。后句话他说的比较狠的,他说他强调拥有教育的温度,对于未成年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也承认。因为做K12这一块,它有两个连接,第一个连接是课程连接,但是最关键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因为我们教的是孩子,做K12的。如果是跟孩子说不喜欢孩子或者不喜欢教育的话,他是一个挺苦和挺累的活了。每天起早贪黑,而且处理非常细琐的事情,他并不高大上,所以他需要对教育是有情怀,需要是热爱教育,喜欢孩子这群人去做的,否是坚持不住的。它的利润并不是特别高,但是所时间还颠倒,所以做教育它是有温度的,尤其是对成年人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讲,他是需要这种连接的。而OMO模式正是在线优质教育和学习习惯跟进,这两点说得很好,在线它能够把老师的名师或者说稀缺老师进行放大化,让更多的学员接触到优秀的这样的教学的,包括师资也好,还有包括产品也好,同时通过线下来进行学习、习惯跟进和感情连接,然后再加上本土教研,再加上感情服务等问题就同时解决了,但同时可以解决线上下两个痛点更好的因材施教。所以最后他说om O会成为未来10年教育行业终极的解决方案。这话说的是挺惨的,10年整个一个都是围绕着线上线下,一是提效,二是增加整个一个廉洁度。二、思维碰撞许连颂:地方中小线下机构转线上未来怎么和巨头去争夺已经适应了在线学习的学员家长,怎么夺回用户,应该朝哪个方向去构筑自己的差异化和竞争能力?李博:您这个问题问的很好,首先孩子们已经适应了这个向上学习,我们怎么跟他去差异化竞争?我想到几点:第一:我们还是要发挥线下优势 因为他们是线上巨头,他们不做线下,当然不一定,以后也有可能他们会转到线下,但起码现在没做。那我们继续发挥线下的优势是什么呢?“温度”就是两个字 温度,要有温度的服务,同时要有温度的授课。让孩子们体验到来到这了之后,老师跟我们像朋友一样 每一个人都知道我的名字,然后我父母是干什么的,我有什么爱好,他觉得来到这之后很亲切,这就是“温度”也是线上机构很难做到的。第二个就是:把线下每一次课的两小时发挥到极致。要做各种本土,第一个本土化叫“聚焦”。甚至可以聚焦到某个学校,这个课程我不是大众的,我就是来聚焦我这个学校旁边的这几个学校,这个课程比较有需求性 。第二个就是“互动”,线上做不了的互动全拿到线下来,可以让学员去表演,去展示,让他去感觉到同学们之间激励的氛围,让他感觉到紧张,害怕,同时又感觉到受表彰,感觉到自信,让他在这个团队当中去体验这个就是“互动”。线下我们还会关注到这个人的个体 建立学员档案,还有我刚才说的那个感情化成为学员的朋友。最后我们还是要思考哪些能线上做,哪些是线下,线上做不了的 我们就去猛打这一点。大机构他们的产品是线上产品,同时也是线上交付,本土机构他的产品是线上跟线下的omo的形式,同时交付也是线上线下共同交付,这就多了一个维度,要充分发挥线下的优势特征。还有我能想到的一点就是发挥名师的优势,任何一个中小机构,绝大部分能起家的就是因为有一些很不错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就是优势。本土化的名师做某一个方面做爆品对抗线上的大机构,毕竟怎么做本土化也不会有你们做的好。最后总结一下许总的问题,线下具备的优势要不打折扣的平移到线上,用网络去扩大影响力使其效能增加,这就是线下中小机构对抗线上大机构的一个方式。三、自由提问问题 01:我们现在已经线上上课了,怎么扩大我们线上课的知名度?李博解答:怎么做线上运营招生呢,首先可以做讲座,可以做引流课、爆品课,然后一点一点就会有知名度,主要是拿产品打,需要教研团队来主导,而不是营销团队,教研团队出爆品课,然后营销团队利用网络进行裂变,获得更多的流量 然后转化成线上甚至线下的发展。问题 02:这次疫情对我们中小机构来说做线上是不是一个机会?李博解答:绝对是个机会,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做线上 将来即使你做到线下了也要保留线上。具体保留到什么程度 omo,还是线上线下分离这个各个机构都不太一样。问题 03:请问老师在线教育模式是什么,老师是怎么准备跟互动的呢?李博解答:就告诉一件事,你就去干就好了,你现在就去干,你手头是不是有老师,还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老师,你就现在马上赶紧上课,上课上了一段时间你就总结就好了。就是这个经验是分享不出来的,我只能告诉你个经验就是干。最后补充一点,这个我也在思考,现在也没思考明白,就是是否单独去成立一个线上的部门来去做这个事,还是把这样的课程产品和营销放在原有的项目当中,让他进行融合。如果单独成立部门的情况下,一是资源是否能够到位二是很容易跟项目脱节。所有目前来讲现在这个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我们是把它放在项目当中,等一代项目做得不错,有规模了,倒是可以把他提到另外一个层面 独立运营。

女亡人哉

光在资料馆刷片怎么够,难道你不想成为我们的一员吗?

2017-08-31 王玉超 文慧园路三号文 | 王玉超第一次被朋友带到小西天,是2013年的冬天。我知道,这相对于太多北京甚至全国的影迷来说,认识这里的时间都还太短。 那一天,看的是奉俊昊的《杀人回忆》,600人的大厅几乎满座,粉色的“学术观摩”电影票、影片结束后的全场鼓掌,在我看来都是那样的新奇。那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观影,似乎不只是娱乐,更是向生活的致敬。也是在那一天,我才知道,在北京西北三环内,还有这样一处属于电影的圣地。在这里观影,是种仪式,也是种享受。 2015年初秋,在进出小西天上百次之后,我再次来到了这里。只不过,这次不是路过大门绕到后方艺术影院的入口,而是进了大门,向主楼后的小红楼径直走去——也是朋友告诉我的,除了艺术影院对外开放,这里还对外招收电影专业研究生。这里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而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保研面试时,一位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先工作的答话:我的母校教会了我什么是梦想,而我相信,这里将会让我的梦想起航。即便是今天,再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里,我依然会回答同样的话,而事实上,我的梦想也确实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不同于其他的高等院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每届只招收20个学生,分为中国电影史研究、外国电影研究、电影理论与美学、电影产业、电影创作等多个方向。大家统一住在宿舍,而宿舍距离上课的小红楼以及艺术影院,步行最多5分钟就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在进入这里前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在一个名为“电影资料馆的孩纸”影迷群里,甚至有人为了来艺术影院观影,特地在小西天租了房子,开句玩笑话,几年的房租可比研究生三年的学费高多了。离影院近了,离电影也就更近了。这里的近,不止是因为地理位置,更是因为全方位的沉浸。每晚艺术影院的放映,每周二下午的电影教学观摩,课上老师的影片分析,周末旁边中影巨幕的大片,再加上吃不饱时,我们在自习教室开办的“啸啸电影院”——班上有位阅片量奇高的同学,每周会给出一份排片表,每晚8点准时在自习教室放映,坚持了大半年之久。总是会感慨,永远来不及看完想看的电影,而我们与电影相伴的时间总是度过的那样快。 一年的时间,阅片量自然是高了,更重要的是,看完电影后不再仅是感性的抒发观影感想了。细数了一下一年所上的课程,抛除政治英语(免修英语的同学还可以学日语),竟还有11门之多,除了必修课比如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艺术创作(包括摄影灯光录音)、纪录片电影研究、港台电视史外,还有各方向专业课比如电影产业、电影创作与理论基础、当代电影以及个人认为最具有中心特色且具有学科价值探讨的由陈墨老师和其他中心最优秀的影史研究专家合上的口述历史研究,而在此之后,还将迎来李迅老师的电影美学、胡克老师的类型电影等等。除此之外,每学期中心都会邀请到资深的、身在一线的电影人开设讲座,产业界的叶宁、郑志昊,创作界的俞白眉、陈舒、袁媛,学术界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教授如包卫红教授、朱影教授等。无论是额外开设的讲座,还是外请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亦或是中心自己的名师李迅老师、陈墨老师、单万里老师、李一鸣老师等等,所有的课程课时都非常足量,而老师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又极大,3小时连上下来,只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记下来,只可惜笔头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说话的速度。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导师和我们同住一幢宿舍楼,经常会在宿舍院内碰见老师,闲谈也好,学术交流也好,去到导师家吃饭、一聊聊一晚都是家常便饭。 与本科同学聚会时戏言,研究生一年学到的东西,感觉比本科四年还多。想想也是应该的,本科期间我们追求的是知识涉猎的广度,而研究生期间自然需要是知识研究的深度。中心的环境与其他院校相比,的确显得有些狭小,我们没有操场,也没有什么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幢二层小红楼。小红楼一层与二层中间,有个窗户,经常会在下课或是自习累了的时候钻过窗户,站到窗户外的小阳台上。在小阳台上,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宿舍以及艺术影院,可以看见后院爬满墙的爬山虎,可以瞧见小花园里盛开的花。安宁与静谧,不足以形容这里的美好,看似封闭的环境,实际永远生机勃勃。总有人诟病,说学术研究就是象牙塔。实则不然,学术研究是可以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指导实践创新的。而这里,拥有足够大的实践平台,而且,学术研究也更具有实践前瞻性。这里在成立中国艺术电影研究中心之前,首先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国家的档案部门,是一个电影收集、保存、整理以及利用的局级单位。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中心的研究生有很多可以深入一线了解观察的机会。每年都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史学年会、新力量论坛等大型学术研讨会议,去年新力量论坛在长春电影节期间举行,研究生部所有同学皆可自愿报名前往长春赴会旁听。参加论坛的一线导演非常多,贾樟柯、乌尔善、薛晓璐、管虎、程耳等等都被同学们“活捉”签名、合影,一位同班同学在微博晒他的“捕获”,那天半个电影界的人占满了他的相机。盛会一年一次,日常实践天天都有。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以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的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为打造健康与多元的中国电影市场与评价体系而努力,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位有想法、有抱负的电影人所庆许的事情。有幸成为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项目组的一员,亲眼见证了艺联从无到有的每一步成长,亲身感受到为了促成一项事业,身边的领导与师长所付出的艰辛,哪里敢再有理由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而身边也有许多同学、师兄师姐投身参与到其他众多实践中,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将来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石。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北影节,作为全北京每年一次的影迷狂欢节,中心的研究生比任何影迷都有更深入到这场盛会之中——倒不是说我们可以不买票,而是我们可以有机会参与到电影节展映工作,可以辅助排片、宣传、活动策划,当然还有展映时候的敲字幕工作。谁都在北影节时候看过电影,但不是谁都可以有机会在北影节时候敲字幕的。 在中心求学的这三年,我想我将收获的不仅是电影的专业知识积累、严谨的学术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交到一辈子的朋友甚至是爱人。这里的学生不多,但比起一个有几百号人谁都不认识谁的学院,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紧密。大家都喜爱电影,不管本科是否是电影专业,也不管是否是已经工作了多年辞职考研来到这里,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与期望。没有太多焦虑,也不存在太多竞争与功利,各自在电影的世界中徜徉,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当然,大家也不是除了看电影、学习研究啥也不做,不大的厨房里“叮叮咚咚”的锅碗瓢盆声,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烟火气息。可能是学艺术的原因,这里的每个人都更有个性,也都更有活力,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在这里,永远不要觉得你了解一个人,也永远不要小视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2年前,同门师兄王昕在毕业进入燕园继续深造后,写了一篇《求学小西天:一门之隔,两个世界》的文章,2年后的今天,在来到他口中所说的另一个世界一年后,尚没有办法像王昕师兄那样理性兼带学术性的描述出这里的美好,只能借以感性的文字叙述出这个世界的独特。曾和上一届同样来自燕园的师兄说笑,我们在小西天取经,然后再回去。现在想想,在这里取经不假,至于回与不回,权当缘分。期待与你相遇,在属于我们的太平盛世。视频推介 | 小黄人前脚刚走,闪电麦昆又回来了!这个暑假,大牌动画厂牌集体上线,你是惊喜还是失望?好奇心未泯的奇爱博士,决定拯救那些再也听不进童话的耳朵,为你奉上世界动画群雄盘点大餐。

内游

考研专业如何选择?北外高翻院的读研心得,西语专业的朋友看看吧

个人情况 本科专业西班牙语,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西英汉复语口译专业。读研期间获北外学业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励。 CATTI二笔、二口,DELE C1。曾为北外、北舞、冬奥会、商务部、北京市公安局、贵州茅台集团等提供英/西同声传译、交传、笔译服务,现公派西班牙读博。考研专业选择 本科毕业虽然是没过几年的事情,但彼时信息相对闭塞,西语圈子也比现在小,专业出路似乎并不算多,思维常常因此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考研一路走来试错和摸索不断,被北外录取时本想写一篇经验贴,却迟迟没能下笔。如今一并走过了读研这一程,回头看,在这里分享一些更完整的经历也好,希望能够为西语专业的朋友提供多一点的思路。(西校区正门)在我的规划里,一直很注重对英西双语的学习,认为精通英语可能是小语种专业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学外语避不开国际交流,而英语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门语言,对小语种工作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甚至基础。后来,我在大三出国交换时认识了南师大英西复语的同学,了解到复语复合型是小语种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看到北外高翻开设的英西汉复语同传专业,这才明确了研究生专业的选择。给大家介绍一下,北外高级翻译学院传统上以英语口笔译,英语同传专业为主。它还开设有复语同传专业,现归属于英语口译下的复语口译方向,有西英汉、俄英汉、法英汉、德英汉、日英汉、阿英汉和韩英汉,共招15 人(含推免生),具体到每个语种人数不固定,一般是0-3人。就培养方式来说,复语专业的同学前两年在高翻学院和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起学习英语口笔译和同声传译,同时也有一定的小语种口译课程,第三年去北外相应的小语种院系专攻小语种口笔译。复语专业适合英语水平高的西语专业生报考,初试和复试中英语的考题和英专生是完全一样的,水平要求也和对英语专业一样,当然还有对西语的考察。高翻考研有三个途径:夏令营,九月份推免和研究生统考。今年夏令营刚公布结果,复语专业17 取 6,可以看出,除了几大外院,报考生源基本来自985高校,但录取结果并不唯名校是取,而是按能力排名,还是很公平的:高翻不只教“翻译”据说耶鲁法学院不教法律——“Teach anything but law”,北外高翻也不只教翻译。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通百艺,专一长 / 样样通,一样精)。还没入学前便收到三项暑假作业:一份书单,林林总总地罗列了经济、法律、艺术、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会计的中外文专业书籍;一套哲学网课;一份古典乐歌单。除此之外,还规定开学后按指定日期及顺序进行测验。(同传学习一年后,第一次进行实战)犹记得研一上笔译课时,翻译作业涉及芭蕾舞专业内容,老师便邀请专业芭蕾舞者来讲台上表演原文中出现的动作,并请他们评判我们的中文译文是否符合专业用法。翻译铁观音介绍词时,每位同学都收到一包茶,上课时品尝,亲身感受原文中描写的味道和神韵。译到比特币时,邀请专业人士为大家开一场Bitcoin专业讲座,在 Q&A 环节,讲者惊讶于同学们思考之深入、提问之专业。研二的专业课中有一门叫百科知识,由法律、医学、经济、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其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搭建起认知框架。这时,在某一领域理解的深度并不是要旨,而是注重学习具有迁移性的知识,强调学习调查的方法、途径。不得不说,高翻学业压力十分沉重,笔译作业要改一稿二稿三稿,交传和同传每天要练习数把小时,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个人消遣的时间和兴趣。不过就这样每天和同学结伴练习,培养革命友谊,即使没时间外出聚餐逛街,也挺乐呵的。校园生活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北外除了博学的老师,每一位同学也都让我受教良多。毕业后最难忘的,就是在高压学习环境下和同学们结成的牢牢同窗情谊(听起来有点像铁窗情谊哈哈哈)。由于口译练习时我们常常两三人结伴练,笔译也是互相审稿,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接触,互相学习的机会很多。这里的朋友都懂得互帮互助,真诚相待。如果有几个高翻同学报名应聘同一家公司,前一个出来了还会给后面的人辅导,教他注意很多问题呢!诚然,这里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也很大:有的同学本科来自国内 TOP 2;有的读研前已经考出一笔一口,雅思8.5,听力无死角,第一节同传课上就能正确输出大半;有CGTN西语大赛冠军;还有的课余自学高分通过法考。我越学越前所未有地发觉自己的无知,也同优秀的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北外校园挺小的,学院就在图书馆旁边,食堂在图书馆对面,宿舍在学院后面不远,每天进行不变的四点一线生活。(高翻和北外图书馆)(很喜欢图书馆,外文藏书海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学生食堂一共四层,我和同学常去地一和三楼,总体来说花样不算多,价格略贵,但有几个窗口还是很棒的:(地一的烤鱼,很入味!)食堂三楼的牛肉锅仔专业书推荐《中式英语之鉴》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美)JoanPinkham著这本书从单词和句子结构两个维度总结了中国人书写英语、译入英语易犯的问题,是北外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用书之一,也教会了我如何为自己的英语写作及译文纠错和润色。作者 Pinkham 女士曾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从事多年译文审校工作,可以说是中式英语的专家。她在这方面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常识”,我读过很多遍,每一遍都能点通几个穴道。考雅思、托福的朋友看了也一定会有收获!以上就是我在北外高翻院的读研心得,希望能够为有兴趣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韩魏为铗

日本美术考研讲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怎么考?

上期讲座,来自武藏野美术大学的伊雯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疫情期间在家应该如何准备美术留学,获得了一致好评,错过的同学可以私戳东学君获取录播噢~不少同学纷纷在讲座后向东学君咨询具体专业的考学信息,其中最多的就是设计类专业。因此,本期讲座东学君邀请了同样来自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TAKU老师为大家详细聊一聊日本设计类专业该怎么考。(想了解其他专业的同学欢迎私信告诉东学君喔)日本美术考研 设计类专业时间3月20日(周五)19:00开始主讲人武藏野美术大学TAKU老师讲座内容1.日本专业背景知识扫盲日本设计概况日本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发展与现状日本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优秀作品展示2.日本设计类考研备考解析实物作品设计 研究计划书作品集设计小论文和面试想去日本学习美术的同学赶快报名吧~(免费参加)

皇极

李华瑞:悼徐斌

本文原题《悼徐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著名宋史专家李华瑞教授为悼念其同学、浙江工商大学徐斌教授而作。人一生会有许多朋友、许多好朋友。从孩提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工作,会有许多同学、师友、同仁、同事。交往或共事,也许几天、数月、数年,甚或几十年。有相忘于江湖的、有知己千杯的,有学术同道的、有心心相印的。在我迄今的朋友中,徐斌是我相交四十年的好朋友,前面的几类朋友都难以归类我们的交往。每一类都好像是,又都不能概括。一认识徐斌是从1978年10月底进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始的。因为是恢复高考的首届全国统一招生,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是在1978年10月16日,10月30日才报到,天已渐冷。怎样与徐斌第一次见面的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了,但是第一次见到徐斌的样子还依稀记得,徐斌穿一件四兜灰色中山装,高领米色线毛衣,下着黑色粗呢裤,脚蹬黑色厚底皮鞋。之所以印象深,主要是他的特有气质,亦即用今天的话来说特“阳光”,说话时肢体动作比较丰富。徐斌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淡定、淡然、睿智的人。也许是因为我的年龄在班里偏小的缘故,三年级以前除了打乒乓球我与徐斌有较多交往外,没有过深入交谈。徐斌上学期间是属于常不住校的兰州市同学,但是只要留宿学校,就一定要找我和王毅打几盘乒乓球比赛。我们仨加上王永曾一直是班和系乒乓球队的主要成员。高中阶段,我曾在张掖市业余体校“专业”集训过半年。论基本功,起初徐斌和王毅都不如我,但是徐斌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投入很大热情,善于钻研,大致从二年级开始,我与徐斌打比赛基本上就处于下风。特别是徐斌的自信心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使得徐斌在对外比赛中发挥总是比我好许多。我打比赛能发挥到七八成就算是很好了,但是徐斌上场比赛往往能超常发挥,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这大致是真正的运动员素质,也与他有一个坦然对待任何事物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只要将自己能力和潜能尽可能做的最好,不留遗憾为满足,至于胜负成败那是外在的或其他的因素所致。因而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徐斌的乒乓球球水平一直在提高,三年级时他已很接近音乐系的王同和化学系的籍志军的水平,王同和籍志军在1973年省内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过冠亚军的成绩,都有在省少年队专业训练的经历。四年级第二学期,学校组建参加在兰州大学举办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乒乓球队,徐斌是上场主力,我和王毅是替补队员。那时我和徐斌刚考完研究生,大运会是五月下旬举行,我们有一个多月的集训时间,每天下午都去集训队训练,也经常外出与铁道学院、中医学院等院校比赛。5月22号,大学生运动会在兰大新建体育馆开幕,首场校队2:5输给铁道学院,其中有徐斌得的一分。晚上徐斌带我到他未婚妻夏小梅在甘肃新华分社的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夏小梅,其实之前徐斌已跟我多次讲过夏小梅与他的共同旨趣。印象最深的是,徐斌给我介绍说小梅写过一篇文章《西游记的无字真经》。1982年5月参加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与李华瑞、王毅(右)合影。(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我们的乒乓球友谊一直持续到不再有打球机会的2010年之前。李汀调入中国电视剧作中心工作以后,对乒乓球产生极大热情,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5点下班以后都要鏖战两小时,而且剧作中心的乒乓球运动场地极佳。记得2004年我调入首师大工作以后,徐斌每次来京都要带上自己的球拍,抽空到剧作中心与李汀打两盘。李汀手下工作人员有前北京市乒乓球队员,与之一起练习,因而水平提高很大。徐斌来京也总叫上我,不过我与李汀打球已居下风,好像徐斌跟李汀互有胜负。年过半百的几个老同学在京城一道切磋乒乓球球艺,那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啊,令人遐思万千。后来李汀到杭州出差也带上球拍,只要有机会就要跟徐斌玩几盘。在1980年二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期间,我在研读有关人口问题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恰好李汀正在写一部以他弟弟李刚为原型的中篇小说,也留在学校。李汀告诉我,徐斌正在家里修改已经完稿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再探讨》,那是1979年10月中旬系里组织看《清宫秘史》之后,二年级第二学期刘熊祥老师又讲述戊戌变法,徐斌与李汀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很感兴趣,以为过去的主流意见并不能令人信服,便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准备写一篇与主流意见不同的文章,而且他们的构想得到市委宣传部武文军的支持,并答应写好后可以在《兰州学刊》上发表。李汀当得知我在研读人口问题并想写相关论文时,他对我说:今年十月市委宣传部和兰州大学经济系联合举办首届西北五省人口理论学术研讨会,如果你能写出文章,我可以帮助推荐给市委宣传部武文军,如果武文军能够认可,你就可以参加会议。于是我就开始搜集资料撰写《控制农业人口是当务之急》,到开学后的九月初基本完稿,我拿给李汀看,李汀觉得可以,经李汀举荐并得到武文军的认可,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大致与此同时徐斌和李汀撰写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再探讨》也得到《兰州学刊》的用稿通知。大学三年级时,文章在《兰州学刊》1981年第1期发表,发表后我深感钦佩,主动向徐斌讨教。当时徐斌给我讲述他和李汀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撰写,那种自信和真理在握感觉的语境和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感染着我。我后来写了得意的论文也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但从来达不到徐斌的那种自信。四年级第二学期我和徐斌的交往,除了乒乓球外,又因考研究生的缘故,在学习上有了频繁交往。当时刘熊祥先生知道我们要考研究生,也曾鼓励我们学习近代史。说实话,刘先生的学问造诣很深,从民国三十年代以来就写过很有影响的近代史著作,但是后来他用《矛盾论》书写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确实跟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史学的新认识颇不相同,而且刘先生要求学生要严格按三个高潮来研读近代史的作法,也使我和徐斌都感到难以认同。于是我们俩商议,他考王俊杰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我考陈守忠先生的宋史。从新学期开始,只要没有课,系里没有活动,我们一般都在系团总支办公室一起复习。4月4-5号又一同参加研究生考试。5月12号,王毅告诉我们的考研成绩。知道成绩后,徐斌和我的来往就更密切了。我记得他还专门邀请我去他在兰化的住家,把我介绍给他的父亲和嫂嫂。那时好像徐斌的母亲因中风卧床,我没见到。他父亲、嫂子还留我吃了一顿午餐。徐斌是个孝子,说起父母和哥哥来总是一脸的敬意和幸福。他很认真地讲正在帮助父亲写回忆录,并且很有信心说,要从父亲平凡的一生写出能够反映父亲所经历的不平凡的时代。这很可能是受当年已传入国内口述史学的影响。6月15日,我们领取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徐斌考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来能到浙江工作,那时我们省属院校本科毕业很难出省找工作,只有研究生是全国招生全国分配,而徐斌的未婚妻夏小梅在我们考研究生复习阶段,就将要随父亲到杭州浙江日报工作,因而研究生录取后,徐斌就积极准备完成婚姻大事,6月23日徐斌离开兰州赴杭州完婚前,让我为他办理请假事宜。请假报告写在一张西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稿纸上。请假报告系领导我于分配之前,接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现在不再参加应届分配,八月二十日来校报到即可。自接通知书至今已有十天,这期间,我参加了分配的思想动员工作,办完了有关照毕业像,收毕业照片等事务。基本上做了自己在分配中应做的工作。我今年29岁,对象夏小梅26岁,现在浙江日报社工作。双方都已超过了规定的晚婚年限。我准备利用这次暑假去杭州结婚(已向学校递交了申请报告)。因为女方远在杭州,我希望能在分配工作结束前早走一步。特向组织上请假,望能得到批准。 此致敬礼 徐斌82年.6.23当天我就逐一找张培德老师、赵吉惠老师以及学校办公室的领导签字:情况属实,请按有关规定办理。张培德82.6.23同意假期离校,按规定返校。离校前办完一切应办手续。赵吉惠23/6同意,按时返校。并委托人办理毕业手续。段州清24/6于是徐斌在毕业分配方案公布前就回到杭州。其后近一个月的毕业分配活动中都没有再出现他的身影。二1982年8月底,徐斌返校读研究生。我与徐斌还有生物系的研究生史建国同住一室。我们住在音乐系旁边的那栋五层楼的二楼最靠西的那间房子。研究生第一学年有各种公共课程和专业课,徐斌大致在学校坚守了两个学期。第二学年开始,课程不多,加之王俊杰先生很欣赏徐斌善于独立思考,也相信他的自学能力,为了照顾徐斌两地分居,同意每一学期只到校一两个月,因而徐斌在杭州的时间也比较多。徐斌在学校期间,也不常住宿舍,因为夏小梅虽然调往杭州,但是他的弟弟还在新华社住,小梅家的一些家具也没完全搬走,因而徐斌也就不时住在新华社。有时我也到新华社去找徐斌。记得1983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我与已在《光明日报》驻甘肃记者站当了记者的李汀就不约而同的在新华社徐斌住家碰面了,我们仨人自己动手做饭,边吃边聊,很是惬意,一直到晚上快九点我才返回学校。徐斌不在学校时的一般事务性工作,都由我帮助代理。有些公共课徐斌不愿上,也由我替他搪塞,比如政治课,他在毕业三十年征文《自由呼吸的日子》有描写。三年级我们又搬到学校南一、南二楼后面新建的研究生公寓,我们住在三楼,史建国搬出去跟生物系的研究生同住,我们的寝室住进新考取金宝祥先生的研究生杨秀清。我在寝室门上贴了一张告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时徐斌居家过日子,在生活情趣上有了不小变化,跟还是单身的我们有些不同。记得一次徐斌从杭州回学校,听说跳迪斯科舞很风行,还专门让我在宿舍内给他示范,他跟着扭了几下胯后,笑着说跟不上时兴了。当然只要他在学校有空,我们还是要切磋乒乓球球艺。更多时间是在我们住的楼前不远处的篮球场上打比赛。本科时以我们班队为主的系篮球队在学校四年无对手,徐斌是系队第一替补,我是班队的替补队员,所以除了切磋乒乓球外,我们经常要在傍晚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那时晚饭时我总喜欢饮点酒,徐斌也经常陪我喝两杯。但两人一共不超过三两。1982年初冬研究生同宿舍合影,右起分别是徐斌、史建国、李华瑞。1984年3月开学不久,我与中文系研究苏轼的研究生鲍锐外出考察,从兰州出发,到四川成都、峨嵋、乐山,然后从重庆经三峡到宜昌至武汉、南昌,4月中旬抵达杭州,当时徐斌跟王希恩因比我们外出考察的时间早,故我们到杭州时,徐斌仍在学校。那时正巧赶上夏小梅临盆之际,徐斌还是事先跟小梅打招呼帮助我们安排住宿,因小梅行动不便,后来是劳驾徐斌的岳母把我们安排在《浙江日报》的招待所。那天是4月18日,徐斌的岳母还告诉我,小梅已于17日生了一个儿子,真是大喜临门,徐斌这样的喜事被我撞见,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今年4月最后一次见徐斌,恰是他儿子刚过34岁生日没几天。让人想起来不免黯然伤神。上研究生期间因共处一室,谈话范围很广。徐斌讲得多,我讲得很少。很有意思的是,从中学开始直到现今,我的朋友一般都年长我几岁或十数岁,在与朋友交往中,我经常扮演听客的角色。徐斌对专业、对时局,常有睿智的观察。那时徐斌谈话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徐斌很不喜欢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教条方法书写历史,对系里老师的治史方法及成就也多有臧否。他很尊敬金宝祥和王俊杰先生,对他们独立深邃的治史精神和严谨实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王俊杰先生的学术自由思想,大加赞赏。那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刚出版不久,徐斌很是欣赏,对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将来他从事历史专业研究,一定要写黄仁宇那样的著作。否则,宁愿不写。徐斌做过实习记者,阅读广博,善于思考,所以不论是对专业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大家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从不轻率发表意见,一般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发表出来。文字表达很到位。我们除了专业学习、时事政治等话题外,平时也都很喜欢读《傅雷家书》,喜欢郭小川的诗集。也常讨论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那时我很喜欢诗朗诵,84年研二第二学期新开学的一天,徐斌告诉我近期甘肃作家何来写了一首非常好的长诗《先驱者最后的信息》,很适合朗诵,要发表在《飞天》月刊上,让我注意。不久我就把这事给忘了,到84年研三开学后的一天,徐斌回到宿舍随手从手提包里取出84年第4期《飞天》月刊,问我读过《先驱者最后的信息》吗?我说还没有,他便打开刊物,情不自禁的朗诵起来:“我不曾怠倦我知道你已经消失凭着直感你用智慧构筑的金字塔你俯视尘寰的乞力马扎罗山你蜿蜒在历史之巅的长城你海雾般升腾的贝多芬你戏谑于大西洋上空的雷电……”这首诗确实写得有气势有思想,我完全被徐斌的激情所感染,便把这首诗抄录下来。没想到近日翻找日记竟找到了抄录原件,真是很感慨。去年我主编出版了《辽宋西夏金史青蓝集》,在“写在前面的话”中我写道:“新近收到黄正林先生的大著《农村经济史研究——以近代黄河上游区域为中心》,翻到最后致谢部分,映入眼帘有这样一段文字:李华瑞教授是我的大学班主任,也是把我带进学术殿堂的领路人。一九八四年秋季,我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一九八八年改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系里安排了两位研究生给我们班当辅导员(不同于现在大学管理学生的辅导员),一位是李华瑞老师,一位是徐斌老师。李老师负责我们的学术活动,徐老师负责思想政治(徐老师硕士毕业后,再未见面,但对他的业绩,我也时有耳闻)。李老师毕业留校,又担任我的班主任一年。李、徐两位老师给我们班当辅导员,有两件事情可圈可点:一件是在大学一年级时,李、徐两位老师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我写的文章虽未引起老师注意,但这次讨论会对我走上学术道路影响至深;一件是在当时的《兰州青年报》上,李、徐两位老师为我们班开辟了一个栏目:‘在新的起跑线上’。我虽没有在上面发文章,但激发了我写作与“投稿”的激情。李老师颇有口才,谈学术,谈时政,谈人生,谈理想,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班有几位同学走上了学术道路,与李老师、徐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对黄正林的这段话我引用后加了一个按语:“徐斌是我的大学、研究生同学、挚友,黄正林提到《兰州青年报》设栏目是徐斌倡议并安排相关事宜,当时我负责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徐斌负责引导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研究生三年级一开学,作为研究生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学校要求研究生做辅导员,徐斌和我给新入学的84级班做辅导员。当时徐斌的思想可以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非常崇尚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分不开。既然要给新生当辅导员,与其辅导专业学习,不如给新生注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能帮助他们成长。于是徐斌主动与《兰州青年报》联系,开一个有关新时代新潮流的专栏,得到《兰州青年报》的大力支持。徐斌与我分工,他重点做引领新思潮的工作,我的工作则主要是启发学生将新观念贯穿于专业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撰写带有时代感悟的文章。写好后,再由徐斌和我帮助他们修改。在徐斌的倡导下,大约四位学生的文章经过修改在《兰州青年报》上发表。这在84级班里乃至系里都产生了很大效应。有一件事我终身感谢徐斌。当时按照《兰州青年报》的约定,学生写了专业学习的文章,可以署学生的名字,如果是关于引领思潮的文章,往往是徐斌写的,写好后让我看一遍,我写的文章也请徐斌审阅。徐斌发表文章,会跟着署上我的名字,但是我有一次写了稿件以后,因为徐斌回杭州不在学校,于是我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后来发表出来,我又觉得有点不妥,但是徐斌从没有在意这件事,徐斌的这种坦荡胸怀很令我感动。现今我一般较少与他人合作,多是独立研究和写作,但是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会把合作者的名字署在我的名字前面,即使是我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不能不是徐斌对我的影响。徐斌读研究生期间对魏晋玄学很感兴趣,但是写毕业论文却是王先生给他出的题目,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制度,与皇权相生相伴,御史、台谏如何监督专制权力,其度很不好把握,因而对其制度的定性,写起来也就不容易写好。可是徐斌把魏晋监察制度写活了,很得王俊杰先生的赞赏,因而在答辩时,王先生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烈先生主持。黄烈先生是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首任会长,著名学者黄文弼先生的哲嗣,当时在学界有很大名气。黄先生对徐斌的论文也给以较高的评价。称赞徐斌文笔好,思路开阔,观察问题敏锐。三1985年7月,我们研究生毕业,我留校工作,徐斌则回到杭州,在浙江社会科学院新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所工作。分别后,我们的交往主要是书信。徐斌一直很关心我的工作,1987年我考入河北大学跟随漆侠先生读博士,他就来信祝贺和鼓励。徐斌虽然不喜欢大学时代老师们教授的那套历史学模式和方法,亦即跟风式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研究,但是对于能深入传统史学,就像他的导师王俊杰先生一样,奉行学术自由,把实证做好,做这样的专业历史学工作者,也是很好的选项。他还期许我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我们的老师辈。这些话虽过去三十年了,今天犹历历在目。1992年,徐斌担任浙江社科院《学习与思考》主编,他很快就来信告知了我,并真诚地约我从历史角度写一些观察当今社会议题的文章,很惭愧我从没有给他主编的刊物写过文章。不过徐斌还是给我定期邮寄刊物。有好的议题或精彩的论文也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希望我分享他的快乐。1996年我担任中国宋史研究会秘书长,负责编辑会刊《宋史研究通讯》,我也及时给徐斌寄上。1997年他到北京出差,还专程绕道来保定看我,在我家住了三天,那时我刚好担任河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能安排徐斌在保定游览。我陪他去白洋淀,他特别提及小时候读的红色小说、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雁翎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红旗谱》等所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保定,所以到保定一游,重温小说的故事情节一直是他儿时的一个梦。到白洋淀,他能说出雁翎队在白洋淀生活场景的片段。到当年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影片那条狭长的东西街游览,他很兴奋,由于保定的城建改造当年在全国是相对滞后的,不到10米宽的东西街还基本上保留着1963年拍摄时的原貌,徐斌竟能指出王晓棠饰演的金环银环对暗号的那家商铺地址。令我惊异。其实徐斌提起红色小说、电影,也勾起了我的许多记忆,我是红色小说、电影的忠实读者和观众,那些经典情节和场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俩谈得兴致特别高。到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时,我们在钻地道的间隙,还能互相道出《地道战》几位主角的那些有趣的对白。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定期间,我发现徐斌酒量不错,他说他在杭州与朋友聚会经常能喝半斤以上,有时可以喝一斤,这让我很惊讶,想起读研期间每次只喝一两多的徐斌,与眼前能喝一斤酒的徐斌,真是判若两人。既然徐斌能喝,三天内我俩喝了两斤多酒,很是惬意。当徐斌离开保定之际,我告诉他明年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将由宁夏大学在银川举办,徐斌主动要求参加宋史年会,想看看和体验一下与他渐行渐远的历史专业断代研究的情况,于是我给他发了邀请函。1998年8月20-23日,徐斌参加了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徐斌看了参会论文,对我直言不讳地说,虽然他不懂宋史,但从有些选题来看,与以前上学时对历史学的认识相比有很大不同,确实感到史学研究的进步,但是有不少论文与从前在上学读到的论文有似曾相识之感。徐斌的这个观察基本符合当时宋史研究的状况,我对徐斌说你看得挺准,要不以后多参加我们的会议,徐斌未置可否,以后我又给他发过邀请,徐斌都没有再参加。会议期间,主办方安排参观西夏王陵、新建黄河大桥和西部影视城。徐斌兴致很高,我们游玩得很痛快,在银川、西部影视城留下了几多珍贵的镜头。1998年8月参加宋史年会与李华瑞合影。2002年西北师大迎来建校100周年,记得当年我们入校第二年的1979年12月17日参加过校庆四十周年。2002年怎么又庆祝100周年,查校史才明白,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因此进入世纪之交,经请示教育部并征得北京师范大学的同意,西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庆都从1902年计起。校庆前,李汀以厅局级干部身份作为校方的嘉宾获得邀请,徐斌从进入新世纪以后,以《学习与思考》(后改为《观察与思考》)为平台,策划“百年西北开发”的系列文章,引起甘肃省委宣传部和母校宣传部门的重视,故而也得到校方邀请。我和王希恩、春班魏明孔是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嘉宾受到邀请,我们共同参加母校百年校庆(好像李汀临时有事未能出席)。2002年也是我们班毕业20年,徐斌是那次毕业二十年聚会的发起人之一,聚会日期定在校庆前的头两天。确定聚会后徐斌特别致信给我,相约一同回兰州参加班里的毕业二十年聚会和校庆活动。校庆结束后,徐斌写了《校园荡漾“大师风”——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随笔》发表在当年11期的《观察与思考》上。2000年年底徐斌的《魏晋玄学新论》出版之际,杭州商学院准备引进徐斌,并有意请他主持学校学报工作,徐斌曾征求我的意见。我对徐斌说,若从做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高校当然要比社科院之类的所谓科研机构要强许多,因此极力赞成他到杭州商学院工作。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各地经济发展,高校经费有很大提高,各类学术会议也日渐多起来。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因此我去杭州的机会一下多起来。2002年11月和2003年8月两次赴杭州参加“唐宋之际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举办)” “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暨国际宋学研讨会”。两次都与徐斌晤面,正好赶上他调入杭州商学院,出任学报杂志社社长和主编工作。徐斌请吃饭,叫上他们编辑部的同事和在杭州的甘肃好友一起喝酒,但是这两次见面,徐斌不再能豪饮,说是小梅反对,也因身体不适,又回到上学时代只喝一两酒的水平。2003年这次见面,徐斌还提到一件趣事,说是他们学报收到一篇讨论宋代书画的稿件,准备采用,他看到作者引用文献中有我的《宋代画市场初探》,便问作者是否认识我,作者说不认识,但知道是宋史大家。听后,我说作者估计知道你和我是同学才这样说。我们不由得哈哈大笑,一笑了之。2004年,杭州商学院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并成立了人文学院,学校请徐斌出任首任院长。因我在2000-2004年期间曾做过河北大学的首任人文学院院长,故徐斌电话让我介绍担任人文学院院长的感想。其实我是一个一门心思做学术的人,学校请我做院长,给我配备了很强的班子,平时我根本不去过问学院的事,放权给副院长做工作,所以我根本给徐斌提供不了什么管理经验。到2007年底,徐斌干满一届院长后,他不想再继续做下去,就几次电话热情地劝我到他们学校接任他的职务,他以为我很符合他们学校征聘院长的规定,并向学校正式推荐了我。甚至都考虑了我来杭的种种计划。可我是深陷体制内的人,与徐斌的想法不尽相同。说白一点,我比较现实或者世俗,浙江工商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点,这一条我就难以接受。徐斌说,他们学校正是希望我过去,可以帮助他们学校建立博士点,但是在新组建历史专业没几年的浙江工商大学建历史学博士点又谈何容易呢。另外还有一点我没有跟徐斌说,学术平台和氛围对于体制内学者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凤凰要把高枝占”,徐斌因为淡定又散淡,崇尚“为己之学”,所以并不在意学术平台的大小适合与否,而我以为凭着徐斌的勤奋努力和聪明睿智,若到浙江大学或者到北京来,他的学术声誉一定可以跻身于国内一流学者之列(当然这种跻身为徐斌所不屑)。所以我不能离开学术中心的北京,又不好直言,就这样拖了下去。后来徐斌又接着干了一届,便坚决地谢绝了学校的挽留,在2011年元月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讲。在杭州我们每次见面,只要时间允许,徐斌都会带我去他在浙江工商大学的编辑部办公室、人文学院的工作室坐一坐,把正在写的书稿、整理摊开的资料让我浏览过目,或者将下一个写作计划的构思给我一一道来。他在九十年代后期曾在杭州富阳县银湖区紫云山庄买过一套三层的简易别墅,他带我去过两次,有一次还在空荡荡的房间自己动手做便饭招待我。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徐斌待朋友的真诚和亲切,暖暖的情谊沁人心扉。2004年我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以后,徐斌每次来京出差我们都要相聚。2006年徐斌为《旷古书圣 王羲之传》一书最后定稿来北京核对资料,由于徐斌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小梅是他不可或缺的随行“电脑秘书”也一块来了。我在他们下榻的宾馆餐厅请他们吃饭,这次吃饭感到徐斌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我带了一瓶家乡好酒剑南春准备与他尽欢,可是见了徐斌,他却主动拿出一瓶葡萄酒,并说他料到我会带白酒,但是他今年心脏不好,已住过一次医院,所以不能喝白酒了,于是我们就只喝了红酒。2007年,徐斌又来北京,这次他说要去中国电视剧作中心跟李汀打乒乓球,我听了很惊讶,我说上学时没见过李汀打球,现在能有多高水平,还要和咱俩较量?徐斌说现在不一样了,李汀有高手教练,今非昔比,说我不一定能赢李汀。后来果然如徐斌所说,李汀已和徐斌互有胜负,而我已略居下风。打完球第二天李汀提议在北京的同学聚一下,正好那段时间王毅也在在北京,这次聚会还见到范文黎、张文渊、张栋。只有王希恩外出没有见到。有一次,徐斌来北京,主动要我陪他游览北海公园、北河沿、东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每到一处他都要极力回想他和哥哥被保姆带着游览的地方,当时去哪些地点我都记不清了,幸好最近看到徐斌回忆录遗稿,知道他很小的时候“周末全家人包括婆婆(保姆),都会在公园度过。北海、故宫、中山公园、天坛、颐和园,都无数次游过”“所以当我成年后又到颐和园看见那游廊上造型各异的玻璃窗,去北海走进白塔下面的太湖石山洞,抑或迈入写有‘仿膳’二字的餐厅时,都会唤起尘封已久的记忆,像见到老朋友似的,感到无比亲切,充满温情”。这段文字徐斌亲口给我讲过呀。特别是我和他走到北海白塔下面的太湖石山洞,我们坐在长条靠背椅上,他指着进入餐饮庭室的方向叙说童年的故事。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当然我非常理解徐斌的当时的心镜,虽然我生长在甘肃山丹的矿区,但是孩提时代留下的记忆同样是永不能磨灭的,我跟他一样对矿区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四2012年是我们班毕业三十周年,四五月份就有王美英、孙晓钢、张栋等人筹划搞聚会,起先热热闹闹,可到了六月又好像有点偃旗息鼓。九月初徐斌给我打电话,说他近期要去兰州参加一个活动,问我是否有时间也去兰州,顺便把同学聚会的事往前推进,正好我接到母校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为校庆110周年举办的专家系列讲座讲演,于是我们约定9月中旬到兰州。9月15日我和徐斌到兰州,16日下午回母校共同拜访了我们的业师王俊杰和陈守忠先生。陈守忠先生还给我们特意赠送自己书写的行书条幅。傍晚我们赶到市里参加马俊等同学在南关什子一家酒店举行的聚会,参加者有将近二十个同学。后来想起这次聚会,其实就是一次三十年毕业聚会的预演,差不多每个同学都简略讲了三十年来的经历,徐斌带了几套浙江三大名人传记,分送给卢世雄、马俊、陈少沛等人。最重要的是大家确定十月下旬举行毕业三十年聚会,并且大致确定了搞聚会的筹备工作。可惜到10月下旬举行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时,徐斌却因故缺席。聚会头一天下午饮酒正欢时,徐斌给我打来电话询问聚会场景,和我邻桌的几位同学一听是徐斌的电话,都纷纷接过电话,问候徐斌,最后张栋向同学们转述徐斌的祝福。2012年9月与李华瑞拜访陈守忠先生。2013年4月中旬的一天徐斌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抽时间去深圳,一来他有一位在兰炼厂当工人时的好朋友在深圳事业有成,已多次邀请他携夫人到深圳一游。二来在深圳的几位同学得知徐斌要来深圳,也建议搞一次小型的同学聚会,顺便邀请我参加,由王永曾和蔡雁辉负责接待。于是我们协商定在4月28日去深圳。这次深圳行,我在日记中有这样简略的记事:28日下午2点半(晚点一个小时)乘国航班机抵达深圳宝安机场,老王和他女婿来接机,先住到梅林酒店(311),而后到他家。嫂夫人苗红在家。老王亲自下厨做了五个菜,有两个菜还颇有粤式风格。我们一边吃一边品尝他自酿的白酒,虽说酒度只有三四十度,但好像舀了四次,那纸杯少说也有二两,大致喝了六七两,因而后面有了些许酒意,说的话题都是怀旧的,想起了许多上学时的故事和这些年各自的情况。十点半回到房间。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刚洗完澡,大约七点接到徐斌的电话,说他已到深圳车站,不见老王,正说着,听见老王的声音“我就在你后边”。原来徐斌按惯常的想法以为老王已生华发,只管寻找有白发的长者,和老王擦肩而过。我在宾馆楼下匆匆吃了早茶,赶往满天福酒店,路上遇到赶来聚会的刘小琴。到酒店时老王、徐斌、夏小梅已在坐,这里是吃早茶,过了好一会,赵晋梅带着老班刘亚莉来了。刘亚莉上学时是系团总支副书记,三年级我接替她的职务。她的篮球打得很不错,好像是系女篮队长。中午饭后,我和刘亚莉坐赵晋梅的车,老王、徐斌、小梅坐另一部车赶往蔡雁辉家。大约两点到了,见到蔡雁辉的母亲,1982年毕业后有一次去小蔡在38中的住家见过阿姨。房间很宽大,据说室内设计都出自蔡雁辉之手。小憩片刻,便前往这次深圳行的游地大澳湾培训中心,一路的追忆,话题很多。中心在海边,我和老王住一间,在5号楼313,临窗可以看到大海,天气不错,并不如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雨。晚上用餐喝了一瓶泸州老窖。十点多回到徐斌夫妇住的套间,海阔天空的神侃,兴之所至,小赵、小蔡和刘小琴都跳起了过去搞笑的舞蹈。还唱了几首红歌。中心话题从去年同学聚会的有趣故事渐次回到我们这代人逃不过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到十二点才各自回到房间休息。一夜无语。30号一大早起来洗了一个澡,不到八点和老王去吃早茶,来的又有点早,人家还没把菜肴摆上来。八点半以后徐斌夫妇和小蔡她们姗姗来迟。吃过早茶去海边游赏。小赵、小蔡、刘小琴、刘亚莉在海边放着悠扬的老歌,她们踏着节拍已翩翩起舞,小梅在一旁忙着拍照。我和徐斌下海游泳,水有点凉,但很清净,徐斌游得速度明显比我快,但是耐力已远不如我。游得很惬意。游了大约50分钟,洗漱毕又匆匆坐车回龙岗教育局,半路下起了瓢泼大雨,二十米开外看不到物体。在龙岗教育局小蔡超标的办公室里小憩片刻,欣赏小蔡临场挥墨书写行书,看了她珍藏的照片,用了简易午餐,直奔深圳市区。我重新住在梅林酒店411,住下后就急忙赶往欢乐海岸老房子酒店,这是一家川菜馆,味道还不错。赵晋梅老公马建宁请客。席间蔡雁辉老公陈医生找不到酒店位置,小蔡有点着急,我又说了几句小蔡有点强势的话,惹得小蔡很不高兴。不过总的来说气氛还不错,又喝了一瓶老王珍藏的好酒“酒鬼”酒。十点回到房间。徐斌、小梅还没吃完晚餐,就被兰炼厂的好朋友接走,可能还要在深圳呆几天。5月1号早八点多一点,老王送我到机场。啊,匆匆的三天就这样过去了。老王很辛苦,谢谢您老王让我度过三天愉快的时光,谢谢小蔡、小赵和小琴姐姐,往事悠悠,回首无尽,又期待下一次的重逢。2013年7月12日,徐斌和小梅来京,我请李汀、王希恩、张文渊、张栋小聚,喝了三两酒后,张栋成为实际的主角,谈兴甚高,大讲他在河北和北京新华系统如何打开局面,我们都成了张栋的听众,这次聚会相谈甚欢,送徐斌回酒店住处时,徐斌说很难得张栋还能保持大学时代的状态。但是这次见面不久,徐斌就被检查出得了淋巴癌,这个消息是徐斌打电话亲口告诉我的,当时他说发现还算及时,大夫说积极配合治疗,康复的希望比较大,在电话里听不出他对病情的恐惧,也没有悲观情绪。不过,我相信凭着徐斌的身体底子和乐观睿智明达的性格,定会康复。此后,每年除夕或初一,我和徐斌互通问候时,他都会主动跟我提及医疗的进展以及他的身体状况,每次他的心态都相当平和、放松,给人一种有希望的感觉。2014年10月中旬王永曾回天津省亲期间,来北京回访我,19日我请在京的同学李汀、老班魏明孔、张文渊小聚,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谈及徐斌得病的消息以及我们的担心。2015年11月8日我到杭州参加“第三届中国南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工作的79级同学刘进宝请客,徐斌和张邦炜先生参加。张邦炜是金宝祥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研究生。那天杭州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七点多徐斌赶来。徐斌因化疗带着旅游帽子。徐斌精神状态很不错,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化疗,他说每周还能参加不剧烈的体育锻炼。九点多小梅开车接他回家。2015年12月10号徐斌和小梅到北京出差,晚六点,李汀在什刹海同和居请客,王希恩、张文渊、张栋、魏明孔和我在座。徐斌康复得很不错,徐斌说今年九月去兰州已发现同学们搞聚会的热情已不高。张栋、李汀、徐斌、明孔谈兰州文化界的过去和现状及轶事,我知道的很有限,增长了不少见识。2016年4月10日,我受邀参加杭州师大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B)建设会,会议一结束,五点多我就按与徐斌的约定,打的去杭州文澜书院与徐斌会面。文澜书院在杭州著名景点孤山楼外楼旁边,地理位置极佳。快六点时赶到,徐斌夫妇和刘进宝夫妇及王同已在书院饮茶。王同,我们是在1973年甘肃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认识的,他打甲组,我在乙组。后来到1976年,他随甘肃杂技团到山丹煤矿慰问演出,我们还在矿区游艺室玩了两盘乒乓球。1978年他也考入甘肃师大音乐系,从那时起断断续续一直有一些交往,后来他到杭州工作,又见过几次面。王同与徐斌也是因乒乓球爱好结识,后来徐斌才知道当年采访过他父亲,兰大中文系著名教授王秉钧。王同到杭州后与徐斌过从甚密。文澜书院主楼藻思阁位孤山之巅,始建于1936年,曾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移藏书楼。一楼大厅为书院讲习活动主场所。庭院南端大门两侧分别为闲读馆与文澜厨房,可供读书休闲和进餐。我们先在庭院品茶聊天,徐斌兴致很好。徐斌带我参观书院的图书室、讲堂,然后建议上山顶俯瞰西湖,徐斌不能劳累,便在书院会客室等我们,王同、刘进宝夫妇陪我登楼而出轩台,傍晚时分凭栏四顾,湖山美景尽收眼底。下得楼来,徐斌特别叮嘱书院厨房做了一桌丰盛的以各类鱼为主的晚饭。晚饭喝了两瓶文澜书院厨房收藏的顶级葡萄红酒,直到九点多我才返回酒店。顺便说一说徐斌与文澜书院。杭州文澜书院大致成立于2012年,是以讲解和诠释中国国学经典、促进中西交流为主要职能的非学历教育和文化机构。按照文化机构模式进行管理,书院以“成己成物”为办院宗旨,“延名师,拓精舍,聘海内外成学之士担任学术委员或书院顾问”。设院长一名。2013年,文澜书院理事长任平先生读过徐斌写的浙江名人传记,很钦佩徐斌,便聘徐斌任院长。徐斌推荐我任书院导师,还让我列出讲课题目,当时我正在研究王安石与孟子,徐斌看了我的讲课计划,觉得很符合书院讲课宗旨。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徐斌是院长,还以为他也是导师之一,故书院跟我联系送礼品,我以为又是企业式的套路,就没有积极响应。我猜想这或许会给徐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直到这次夜游书院我才清楚徐斌跟书院的关系,当时我就向徐斌道歉,并表示追悔莫及。徐斌哈哈一笑,说没事,不知不为过,以后可以再来。徐斌还向我提出,以后南宋史方面的会议若与书院宗旨相关,也欢迎到书院来举行分会。2017年9月,浙江大学丝路中心计划组织“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会议的组织者刘进宝邀请我参加,起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研究不多,一直在犹豫是否参加,但是到2018年年初,刘进宝发邮件说徐斌很想参与他组织的论坛,并希望由书院承担一场分会讨论,而且徐斌也打电话给我说了他的意思,于是我便决定参加这次论坛,而且希望在徐斌主持的分会上我做会议点评。一切都在顺利中进行。4月初刘进宝来电话说徐斌的病情突然复发,来势比初得病时还要凶猛,同时告诉我徐斌希望论坛邀请王三北参加,徐斌也来电话告诉我说希望能与三北一道见面,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一种不祥之兆。2018年4月19-21日,我在日记中记事:(19日)8点乘高铁前往杭州,参加“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21日下午会议移至孤山文澜书院,原本与徐斌协办,可是徐斌由淋巴癌转移至白血病。住院化疗。1点半乘陆敏珍的自驾车出发,两点半才到孤山,刘进宝夫人张晓英帮助联系到夏小梅的侄女夏明秀,会议三点开始,杜文玉发言,讲长安在丝路的起点。我是评议人。评议完,夏明秀约了一个专车,带我和王三北赶往树兰医院。堵车很厉害,快五点才赶到医院,见到徐斌、夏小梅。徐斌躺在病床上,神情还不错,说了一句“华瑞来了”“三北来了”,在询问声中的一刹那我仿佛又看到徐斌往日熠熠明亮的眼神。我给他送了我新近出的三本书。徐斌说真是有点遗憾,原本可以在书院相见,却没想到你们到医院来看我。我把夏小梅请出病房跟她单独说话,问她经济上是否需要帮助,在路上听夏明秀说,徐斌儿子肾病挺严重,所以夏小梅负担很重,我想力所能及地帮帮她,可她说她此前曾挣下一笔钱,足够应付。小梅说徐斌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化疗只是一个延续生命的不得已的法子。我就问4月17日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徐斌一张照片,看上去不像病重的样子,精神状态很好嘛,魏明孔知道我没有微信,还特意转成彩信发给我。小梅说其实那时病情已很严重了,之所以发那张照片,那是不得已,否则会引起更多朋友的关注,徐斌本来就不希望因他的病惊动太多的人。而且她也没有把病情实况告诉徐斌。她说如果徐斌能挺过10天,并有所好转,说不上还有一线希望,如果挺不过去……听到此心情一下沉重了起来。徐斌得知我和三北要来看他,有点激动,但是堵车耽误太多时间,徐斌的体力已在等待中消耗过多,当我们见面时,徐斌已没有力气。徐斌跟我和三北没说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咳嗽不停,小梅只好让徐斌躺下,也是在徐斌闭眼休息时的一刹那间,我感觉到徐斌的一种眷恋而又无奈的神情出现在略有浮肿的脸上。我们只好告辞,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徐斌了。夏明秀送我和三北返回酒店。回到酒店后,我还在回味与小梅的对话。我说淋巴癌一般是身体免疫力下降的结果,徐斌身体看上去不是一直很不错吗?又喜欢体育运动,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小梅说,其实那是表面现象,徐斌的身体从2000年以后就变得比较虚弱。他若打一场激烈的篮球或者是乒乓球赛,回到家就要休息两三天,体力恢复得很慢。近十多年来心脏也不太好,只是他不太在意,比较随性,有病医病,病好了就又忘乎所以。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徐斌身体的真实状况。4月27日早晨7点刚过,就接到小梅侄女夏明秀的短信:“华瑞叔叔:我的叔叔徐斌按照他的一贯理念‘快乐生活、飘然而去’,于2018年4月26日23点13分安静轻松的脱去羁绊,怀着童心回家了!”于是我赶紧回复:“明秀好,虽然已有预感,但是听到徐斌兄遽归道山的消息,还是非常非常的震动,万分悲痛。请你节哀珍重,并请向你的姑姑夏小梅女史转达我的深切悼念,也请她节哀珍重!我想送徐斌兄最后一程,希望能告知悼念活动的安排。”夏明秀回复“按叔叔心愿,从简!”“今天办好”,我又问“工商大学没有安排吗?”回复“不要他们安排”,我只好说“那好吧遵从徐斌的遗愿,徐斌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下午6点过8分,夏明秀又来短信“华瑞叔叔:今天下午我们已送走叔叔,顺利圆满!”徐斌就这样走了。2011年徐斌访问日本大阪五徐斌辞世,正如27日李汀回复我的短信所言:“徐斌走得太早了,令人悲哀,无限遗憾,百感交集!”我觉得我应当写点文字抒发悼念缅怀之情,当时正在赴开封的高铁上,我打开手提电脑匆匆写了两千多字的草稿,准备回到北京再写。可是五月是高校答辩和研究生办理毕业最繁忙的时节,加上还应搜集一些写作的材料,一拖就过去了近两个月。对徐斌的纪念不仅仅是追忆过去在一起交往的片段,更重要的是追寻徐斌一生所挚爱、所从事的文化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心路轨迹。于是我上中国知网收集徐斌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5年,我大致收集到110余篇论文,这些文章并不是徐斌发表的全部作品,中国知网所收文章大致只占个人的70-80%,所以徐斌发表文章应在130-140篇,当然这还不包括没有发表的文字。从收集到的文章篇目及内容看,大致有几个特点:第一,徐斌兴趣广博,涉猎宽泛。我大致归了一下类,有关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文章最多,达35篇;其次是论述杭州、浙江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论文26篇;其三是徐斌的本行,历史研究约18篇;杂谈类的小稿也有18篇;针砭时弊5篇;还有回望西北5篇。由于不是在一个或两个领域写作,他平素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建构在一两个系统基础上,而是要在多个领域建构系统基础知识,这就大大增加了读书的数量和难度,特别是博览不很熟悉而新涉猎的领域的典籍或材料,这对于搞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是相当不易的,换言之,徐斌一定是一位比大多数学者要勤奋许多的人。第二,虽然徐斌兴趣广博,涉猎宽泛,但是他最钟爱的依然是他的老本行,历史与文化思想,除了发表不少于20篇论文外,徐斌出版了六部著作:《魏晋玄学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论衡之人:王充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旷古书圣 王羲之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天地良知——马寅初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马寅初年谱长编》(与马大成合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杭州口述史:原工商业者卷》(多人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徐斌治史的特点是善于解读材料,以他的代表作来说,魏晋玄学在学界已有相当多的积累,像著名历史学家汤用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过专门的讨论,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魏晋玄学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带有阶段性、代表性的学术问题,徐斌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人格魅力、人文关怀、放达性格的角度重新诠释魏晋玄学,特别是他“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应当说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探索。新论出版后他寄赠我一部,并附有一封信函。华瑞:你好,寄来的“通讯”收到。看到你在宋史领域纵横捭阖,闲庭信步,既高兴也羡慕。专业有成是最令人欣慰的人生。会员成果表,我不敢填,这些年远离历史领域,于宋史更近乎门外汉了。以后有什么活动要我捧场,倒是乐意效劳的。我写的书去年出来了,学界反映不错,我也自以为写出了一些新东西。知道你正在关注理学问题,相信看后会产生思想上的激发与碰撞。若阅之有感,不妨写个书评,借你的大名抬高我的身份。去兰州采访后,为甘肃百年作了个选题,分两期发出,一并寄上。 顺致春祺 徐斌 2001年2月12日接到徐斌的信,我踌躇了一段时间,终于没有动笔写。因为我在史学研究上走的基本是学院派的路子,对于徐斌的大著实际上是不敢轻易置笔的。用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治经学有两种方法,一是我注六经,另一种是六经注我,我大致属于前者,而徐斌属于后者。后者的意思是所有的思想和材料为我所用,借以阐发我的思想,我的思想为主导。因而对于受句句有来历训练的我来讲,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徐斌的思想,这是其一。其二,我当时在宋史研究上因先得老师漆侠和老师的老师邓广铭的近水楼台,学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做宋史的,一下贸然评论魏晋玄学,大有串行之嫌。我评价得高,人家会认为我是吹捧同学,我要是评得不到位,人家又会说我沽名钓誉。其三,要写好的书评比写好的论文还要难,写论文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直抒胸襟,突出论点即可,而好的书评不仅要读懂作者写作的价值所在,还要对学界已有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断,方能给“新论”定位。我想既然徐斌看得起老同学让我写,我就不能随意粗制,所以考虑再三,与其写还不如不写。但是今天既然旧事重提,我还得表个态,就我的理解和读后的感觉,徐斌的这部著作确实写得很有水准,令我尊敬有加。只是他既不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的局中人,也不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群内的自家人,他的著作可能没有被学界充分认识。徐斌写的越人三贤传记,可以肯定地说思想性、可读性是其显著特色。徐斌在写三个传记时,其笔法有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某些影响。当然徐斌更追求人物的立体感,以及对今天文化思想建设的昭示。特别是写马寅初,因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传主,徐斌投的精力更大,我也不止一次听到他对马寅初的敬意和理解,只要有机会就给我滔滔不绝地讲述马寅初的真知灼见和豁达自然的行事方式,甚至视马寅初为忘隔代而交的那种知己。前揭徐斌治史有“六经注我”的特点,但是他在“我注六经”方面一点不逊于以实证见长的学者,他与马大成合编的《马寅初年谱长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年谱长编对民国与新中国时期报刊中的马寅初活动信息作了最为详尽的全面搜寻,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年谱长编对海量信息进行了甄别、辨析、考订,就人名、地点、时间、事件一一核对,务求准确。对过去马寅初研究中一些资料解释不清、不确处,均予以补正。也由此可以看到徐斌具有很了不起的治史科班硬功夫。徐斌在《马寅初年谱长编》后记特为感言:“我的导师王俊杰先生寿近期颐,当我告知着手编著马老年谱后,他深晓我的学问路子好另辟蹊径,特为嘱咐:编年谱和你过去写《传记》不同,全部要实打实,字字有来历,不可以作者意图择材选料,掺以不实偏文。我谨记在心,如履薄冰。”至于与多人合作的《杭州口述史:原工商业者卷》,这也是徐斌擅长敏锐观察学界前沿动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口述史学起源甚早,但是把它作为一种专门的史学现象进行研究和作新的实践,主要是上世纪二战以后在西方史学界流行起来,这种史学形式近十多年也开始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实际上,徐斌很早就注意搜集身边亲属和值得关注的人的活动材料,譬如帮助父亲和岳父写不同层面的回忆录,为策划百年西北开发选题搜集了大量口述史料等等,“杭州口述史”的完成为学界观察杭州工商业发展,在档案资料、文物资料、报刊资料、书信资料之外又开辟了另一个在场亲临者亲历杭州工商业发展的窗口。从史料学的角度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第三,我个人比较喜欢读徐斌《百年西北开发甘肃篇》上下,《校园荡漾大师风: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随笔》,文章写的大气。也许是因为我在甘肃生活了29年,西北师大是我念兹在兹的母校,读徐斌的文章,一种亲切感、沧桑感油然而生。这两篇文章我还以为最能体现徐斌的文风和特质。她将徐斌作为记者的那种对现实的感悟、敏锐细致的观察与深浸历史学熏染的睿智思考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一起,读起来荡气回肠。更重要的是徐斌祖籍东北、生于华北,成长于西北,号称三北人,把人生定位为边缘人,但对生养他的故土一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从来不是边缘人。这两篇文章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定位。我还喜欢读那些轻松活波、文字流畅的游记、随笔,如《骑着马儿望祁连:山丹军马场采风手记》《自由呼吸的日子》《校外求师记》《靖远分校十记》《新西游记》等。这些游记、随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徐斌总有一种向上,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从事的事业永远充满敬意的情怀。第四,严格地讲,徐斌仍然是体制内的人。首先他对于党的政策和改革开放有很深入的思考,譬如《政治体制改革与政体理论的更新——关于国体政体、民主集中关系的再认识》(1987年)、《温州社会二元结构调查研究》(1988年)、《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次对话》(1994年,张仁寿、徐斌对话)、《不凡的目光:并提三位伟人》(1997年)、《建国初期新闻走向的困扰与转型——兼论党的优良新闻传统》(2009年),其次对于时局的针砭和对社会文化的批评,如《在时代和传统的冲突中创新——关于温州精神文明的调查和思考》(1986年)、《当代中国的文化立场——“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笔谈》(2009年),也多是从治病救人的角度出发,希望时局能走上健康正确的道路,他的针砭和批评具有古代“诤臣”谏诤的性质。其三,徐斌对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新动向给以积极的评价和大声疾呼,如《市场经济:中国改革的唯一坦途——试论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1993年)、《民营经济的壮大与社会融洽度的调适》(1994年)。毋庸置疑,徐斌的思想倾向颇受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影响,但是他生于斯长于斯,不能脱离生存环境奢谈自由、民主、宪政,加之他多年主持官办学术期刊——尽管他努力让期刊更多地接地气、引导新思想,因而他虽能认识到社会种种弊端,也能透视他的根源所在,他声讨、他批判,但是因为不能从体制和制度根本上去加以批判或否定,就如他最初写作《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对现实有很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讲演时又不得不隐去“不合时宜”的文字,因而批判和针砭不免力不从心而显得苍白,这是所有体制内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困局。徐斌在这方面耗去太多精力,无疑大大影响了他的学术建树。这是我读徐斌作品后感到的一种缺憾。我与徐斌的不同点是,我虽然在形式上深陷体制,但是我的学术研究极少关注体制内的话题,而徐斌欲挣脱体制的羁绊,但他的学术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深陷体制内的议题。这也是徐斌的矛盾所在。虽然2011年徐斌从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上退下来,在告别讲演中也宣布“退出体制”,可是留给他自己支配的时间已不多。网上有篇纪念文章说《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一语成谶,徐斌真的离开羁绊的体制,飘然去了天国。第五,徐斌最有影响的作品大致莫过于他在浙江工商大学卸任人文学院院长的告别讲演《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这篇讲演被传到网上后,引起学界、媒体的很大关注,甚至影响到教育部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关注。记得2014年一天,我收到师叔、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的一封邮件,老先生在信中郑重向我推荐徐斌的这篇文章,并说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对时下教育体制批评得很到位。2011年1月6日,徐斌的讲演稿《学期末全院大会告别演讲》写就后,除了夏小梅是第一个读者外,徐斌在2011年1月18日从信箱同时发给包括我在内的15位朋友,我大致是读这篇讲演稿的第一批读者。这篇文章之所以影响大,并不在于它有多高多深的学术价值,而是在于敢于揭示、捅破皇帝新衣一类的虚假表象。我长期在高校工作,高校中层研究生处副处长、学院院长、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我都做过,徐斌指出的高校管理体制所有的弊政,我都感同身受,所以引起我的强烈共鸣,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当年徐斌之所以推荐我接任他的职务,他以为我们有许多共同相似之处,都是读书人,都有学术和做人底线,在不能突破体制藩篱的前提条件下,我可以忍受他不愿做的事,这样把浙江工商大学文史学科交给一个他信赖的同学,他比较放心。换言之,激烈言词之外,实际上体现着他对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老师和学生的大义和厚爱。希望他们能在一个充满思想、理想、自由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而不是相反。对于徐斌的讲演稿的赞誉已经很多,我就不再锦上添花了。我只想说三点,一是从网上搜集类似于批评教育体制的文章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没有像徐斌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经历来解剖,所以徐斌能引起大多数人的赞誉,就在于他的真诚和坦诚,以及批判的深刻见识。二是所有批评者都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发表指斥言论,但是回到现实中却享受着文章痛斥的所有“好处”。徐斌最可贵的就是他不随波逐流,不说一套做一套:“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直到今天,像徐斌这样表里如一的人仍然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其实我以为要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乃至改变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从体制上做文章。在各种力量都无法突破现实的情况下,至少应先从改变风气做起,如果我们的教授、学者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醒悟的现在做起,徐斌讲演的初衷才算真正得到回响,否则,依然要像徐斌一样继续批判和针砭。三是众人多从这篇讲演稿中对教育体制的大胆批评来衡量其价值,——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作为与建国以来相侔的一代学人对自己胸怀的袒露,其实这篇讲演稿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成长的心路历程:从信仰到迷茫,从迷茫到救赎,从救赎到大彻大悟,他要与昨天的自我告别。可是天妒英才,不假以时间,就让他告别人世,只让他的灵魂获得自由。徐斌千古!安息吧,徐斌!

催眠者

美国索菲亚大学校长来访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学子搭建本硕直通桥

(通讯员吕思辰 杜志豪 摄影陈政燃 董成)“这是来自索菲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的问候!请查收!”10月18日,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三教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台上一位老外幽默地对台下的学生说到。10月18日,美国索菲亚大学校长巴里瑞恩博士前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参观并与学子们展开学术交流,助力武工院学子本硕直通,带领武工院学子走向世界。三教报告厅内,学校党委书记程新文表达了对巴里瑞恩博士的热烈欢迎,向巴里瑞恩博士颁发了国际导师聘书。杨副校长宣读了《关于表彰OSP182微留学学期团“优秀奖学金”及“优秀个人”的决定》,巴里瑞恩博士为获奖的学生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随后,巴里瑞恩博士为全场听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谈学习:激励学子游历世界“到各个国家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习,是大学最有意义的经历,能改变你的一生。”讲座现场,巴里瑞恩博士列举自己在墨西哥和英国的学习经历,告诉同学们“学习经历是旅行世界的好机会。”他认为海外求学最重要的是学子们能够从中收获与传统教育中完全不同的东西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眼界和各种文化的冲击也可以让学子们更好的适应其他文化并重新审视自己,也可以对不同国家、城市和地方的文化有更深的领悟。巴里瑞恩博士现任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sity)校长,先后在韦斯特蒙特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获得国际商业专业学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等。巴里瑞恩博士认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正在组织的“微留学”“本硕直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满足同学们到海外求学的需求,他也正致力于倡议美国学生去其他国家学习生活,以获取这些重要经历。巴里瑞恩博士希望同学们积极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不要被未来抛弃”。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带给大家最好的礼物是成为一生的学习者,他建议同学们毕业后继续深造,做国际化的学习者,并介绍了美国院校鉴定的质量准则,不同院校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他认为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跟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相处”,期待同学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成为更有魅力的人。随后,巴里瑞恩博士从索菲亚的专业特色、索菲亚的历史、索菲亚计划及学生的机会介绍等四个方面为在座的师生生动详细地介绍了索菲亚大学。巴里瑞恩博士表示:“很荣幸能够与北方国际大学联盟的大学合作,希望学子们能够珍惜宝贵的求学机会,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学子一同交流中外文化。”参观展馆:鼓励学子拓展创意主题演讲结束后,巴里瑞恩博士受邀前往学校珠宝展厅参观。面对展柜内琳琅满目的各类珠宝与首饰,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时与随行师生热情交谈,对学生设计作品赞赏有加。在参观过程中,他在一套由纯手工打造的黄金首饰前驻足,我校珠宝学院刘胜男老师为他讲解,告诉他这套首饰中的祥云、龙与凤等中国传统元素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寓意,他表示对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作品十分感兴趣。刘胜男告诉记者,“如今学校珠宝展厅在以往的基础添加了许多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种类和内涵上也比以往更加丰富,更具有中国味道。”巴里瑞恩博士在参观完珠宝展后与珠宝学院2019届毕业生进行了合影留念。在合影前,他表达了自己参展后的激动心情。他说道:“恭喜同学们即将顺利毕业,刚才参观了学生的毕业作品,非常棒,希望大家有机会到世界各国去看看,不断拓宽自己的创意思维,增强自己的灵感。”参加开课典礼:建议学子扩大交际圈临近中午,在我校图书馆门口湖畔咖啡厅内一场特别的开课典礼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巴里瑞恩博士在此与我校参与海外升硕的新生们进行近距离交流。在交流中,本硕直通学员代表郑丰和和李孟飞分别向在座的学子和巴里瑞恩博士分享了自己对海外求学的看法和感想。李孟飞认为本硕直通是一个足够大的舞台,给了学子们无穷大的想象空间。选择这条路也许会遇到专业问题,语言问题等等困难,但自己绝不会因为这些困难就放弃梦想。郑丰和则以开唐盛世为例激励其他学子:“链接创造未来”,并表明了自己海外求学求知的决心和信心,只有去与更广阔的世界互联,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早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巴里瑞恩博士与在座的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海外求学经历并对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海外求学也是另一种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最初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和异域文化可能会很困难,他建议学子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这些很容易与他人找到共同话题的地方开始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巴里瑞恩博士还以工程学院新学员杨廷铎身上的球服为例和师生们开起了玩笑,他说这样的球服在国外的体育餐厅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因为这样更容易打破与陌生人的之间的壁垒。“你们花费勇气做出去海外求学的重大决定,只要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不会后悔。” 巴里瑞恩博士激励在座的学子并告诉他们,未来的美好是无法想象的,要学会克服自己对未知的恐惧,不要害怕犯错,未来的道路一定是充满阳光的。新生们就海外求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见解以及自己的一些学业规划,巴里瑞恩博士也一一做出详细解答,他表示海外求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也在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以及扩大学生们的交际圈,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17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张雪榈参加了本次开课典礼,与巴里瑞恩博士近距离交流后感触颇深。通过今天的活动,她从巴里瑞恩博士的话语中更加深刻地明白拓宽视野的重要性,为遵从自己内心追逐梦想增添了一份动力。“世界很大,我们都应该走出去看看。”交流活动结束后,巴里瑞恩博士与同学们在食堂共进了午餐。据了解,为进一步践行“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战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学习与交流平台,大力拓展海外教育项目,自2018年3月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增设了本硕直通班,该班学生除了正常参与专业课学习之外,业余时间还安排了外教口语课、工作坊课程等有针对性的提升课程,从大二开始还要增设雅思课,在学校的帮助下全力备考雅思,以便大四时顺利考取意向海外高校研究生。在海外高校合作方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已与墨尔本大学、皇家大学、肯特大学等学校达成合作,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海外资源与考研选择。

请问天下

辅导员突击检查学生宿舍,看到门口贴的奇葩标语,称赞:都是人才

相信每个刚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们,都有过在宿舍被人上门推销过的体验,无论是社团、学生会、驾校等各种层出不穷的人上门来推销,同学们都不堪其扰,纷纷想出了办法,来拒绝这一类推销的活动,在寝室门口贴上标语,看到这些标语别说是想要进入宿舍打广告的同学不敢进去,就连突击检查学生宿舍的同学,看到门口贴的标语,也不敢进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辅导员突击检查学生宿舍,看到门口贴的奇葩标语,称赞:都是人才。1 把自己不想要做的东西一一列举,不考研,不学车,不听讲座,不买产品等等,最后一个推门就打,还用加粗笔画,让人看了都怕了,谁还敢敲门。2 看到这个标语,首先看到就是学姐没钱,看到这个标语,就会想着都是些穷鬼,还是换一家套路吧!3 我们没有钱,吃不起外卖,没有上进心,不得专升本,身上没得钱,拒绝推销员,有关金钱交易的都拒绝,让我们寝室尽情长草吧!4 同学你这是在搞事情哦,辅导员看了怕是要给全寝室做思想教育工作了!5 全寝室都是“游戏大咖”啊!中了“王者农药”的毒了,自己打,还想着赚钱,这波操作也是够牛的。6 这个寝室应该是美术班的吧!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告诉推销的人我们寝室有多“暴力”!7 没钱,没精力,没时间,我们都很累,我们都是好学生,看到这个你还忍心打扰吗?8 内有恶犬,还特别饿!别敲门,开门后果自负!看到这个标语连忙退避三舍,吓出来了一身冷汗,谁还敢推销啊!9 为了拒绝推销,同学们还专门做了一个警告标识,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别动我们的们,否则40米大长刀即将到达战场。10 敲门推销,期末全挂科!就问谁不怕的,看到这标语,老师都称赞人才啊!抓住了同学之间的弱点来拒绝推销,方法很不错。看了以上大学寝室的奇葩标语,大家有何感想呢?欢迎留言讨论。

亚瑟王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国这样“植树”

全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就跟这棵大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棵树的一个枝干,每一棵树是整个一棵树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一个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如果此刻,李政道先生能来到这里,他会看到自己40年前在中国播下的种子长成树林的样子。2010年后,李政道的身体已不适于长途旅行,但他想象了一下这场筹备一年之久、有300余人参加的聚会场景,托长孙李善时带来一句感想:“十年树木今成林”,又亲笔写下题词:“薪火相传”和“科学属于全人类”。▲李政道为本次周年庆活动题词:薪火相传。聚会时间定在11月25日和26日——李政道93岁生日后两天,聚会主角是上百位从世界各地赶赴西安相聚的CUSPEA学子。他们被视为李政道的弟子,尽管一些人至今也没见过李政道本人,但每个人都对他怀有特殊情感,因为他们都是被他的一个创议改变命运的915人中的一员。CUSPEA,即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由李政道在1979年发起运作,目的是为刚结束长期封闭、面临人才断档危机的中国尽快培养科技人才,给当时缺少正规途径出国深造的优秀青年提供机会。如今,出国留学已十分平常,但在CUSPEA推行之初,留学,特别是去欧美地区一流高校留学是件困难重重的事。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CUSPEA项目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欧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举。从1979年试点,到1988年结束最后一次选拔、完成历史使命,十年间,李政道创设的特殊选拔方式CUSPEA项目,让915名中国学生在国内尚无托福和GRE考试的情况下拿到北美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出国深造。他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大潮的先锋队。事实上,由李政道建议,中国在1985年建立的博士后制度,1986年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教举措,也都与他们有关。今天,他们中已产生12位中国和欧美等地的科学院院士,100余人次获各类国际科技大奖,300多人次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位,还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或企业家。相比于科学家,其中更被网络时代年轻公众熟悉的名字,或许是创办搜狐网的张朝阳,创建一号店的于刚和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李政道曾多次说,CUSPEA项目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和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样重要”,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更有意义。在写给本次40周年庆的书面致辞里,他希望每位CUSPEA学者都能继承项目创立伊始的精神,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祝福之余,也请他们思考,自己还能为未来做出哪些贡献?扶 苗“第一次见李政道先生,是他回国讲学的时候。”1979年,王垂林33岁,在中科大读研究生。他是1967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先被分配去农场劳动,又到县里教了6年书,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他考研回到学校。这年4月,李政道应邀回国讲学,全国约千名师生赴京听课。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上午讲粒子物理与场论,下午讲统计力学,台下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讲课之余,李政道提出午餐要跟学生们一起吃。“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围着圆桌吃大席。”王垂林说,每天中午,不同学生轮流与李政道共餐,席间,李政道会问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后来,李政道回忆:“目睹当时祖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状况,我忧虑万分。我深感,为加快祖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在国内举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深切感到,必须尽快为祖国的一批年轻人创造系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能到美国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去系统学习,这才是培养人才的长远之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国外大学对中国学生的情况既不了解也无从衡量,李政道就自己设计了一套“用改革开放方式为祖国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的计划”,并在1979年做了两次小规模试验。从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李政道一一说服6所美国大学物理系和招生办同意改变录取规则,在还不能考托福和GRE的中国,以美国大学研究院的物理试题选拔优秀学生,并为入选者承担教育和生活费用。18名中国学生由此赴美留学,王垂林也在其中。这批学生成绩优异,常包揽各校物理博士生资格考试头几名,给美国方面留下很好的印象。1980年,CUSPEA项目正式启动,李政道亲自设计整套招考流程和各种申请表格,频繁于中美两地进行联络与沟通。在国内,他取得国家领导人和科教界人士的支持;在国外,他以个人名义向53所美国知名大学物理系发出200多封项目介绍信,为中国学生们一所一所地打通留学通道。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曾感叹,CUSPEA项目在国内可以调动人力,联合几十所大学一起进行,但在美国,李政道只能靠他自己,为此做具体事务的只有他和夫人秦惠?,以及自愿协助他们的助理艾琳·特拉姆。十年间,CUSPEA每年资助百名左右中国学生,每个学生需要李政道给美国大学撰写、邮寄10余封各类信函,秦惠?和艾琳常帮他装信封、贴邮票。他们发信太多,塞满所在街区邮筒,不得不专门买了个小车,推着信件走过10个街区,分散寄出。除了繁琐到难以想象的事务,他还要经受国内外的种种压力。一些华裔学者写信回国,极力反对CUSPEA,不认同“在中国领土上考试,题目却全由美国人出”的做法,李政道不得不专程飞往北京解释。李政道曾说:“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1/3的精力。”那是属于世界最杰出科学家中一员的十年的1/3,是一个常年痴迷科研,“累则小睡,醒则干”,经常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的勤奋天才的十年的1/3。最终,97所美国和加拿大高校、95所中国高校参与了CUSPEA项目。在参与者们看来,选拔始终严格公正,未受任何不恰当行政干预,没有一个走后门的学生。培 土朱晓东是1980年CUSPEA项目大范围展开后第一批到美国读书的学生。他记得刚到美国那年,李政道常用周末时间乘飞机往返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各地几十所录取CUSPEA学生的学校做学术报告,其实是专门来看望他们,做他们的后盾。于刚是第二届CUSPEA学生,留学后,他兴趣转移,在读博士期间从康奈尔大学物理系转学去沃顿商学院念决策科学,“李先生帮了我很大的忙,让我能在4天内完成转学”。1986年,新华社记者顾迈男到中科大研究生院采访,多次听人们提起李政道的那些跨洋电话,哪个CUSPEA学生在美国与教授关系处得不好,希望国内帮忙做思想工作;哪个学生得了病,需要赶快通知家长……他对CUSPEA学生的事始终事必躬亲,说“这些中国送来的孩子,我有责任负责到底”。为让CUSPEA学生学成归国后能更好地适应国情、发挥作用,也为让国内科研人员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李政道建议实施并帮助设计了推动人才流动的中国博士后制度,以及支持基础科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案。1986年,因深感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他又提议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与世界实验室合作建立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促进中外科学界的交流。王垂林1988年结束留学回国后,先做博士后,又到中心工作,他早期的工作是管计算机。当时国内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设备稀缺,在李政道沟通下,世界实验室出资订购了新型大型计算机设备,装在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内,免费向全国科研人员开放。1990年起,中心在李政道提议下开启了海外青年学者归国访问计划,请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中国学者回国讲学几周,介绍国外最新科研进展和各自的工作,很多旅外学者因此与国内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最终回国发展。讲学由李政道亲自主持,他为此每年回国两次。北京大学讲席教授、CUSPEA学者谢心澄记得,当时中心的小楼条件较为简陋,“李先生觉得卫生间干净程度还不达标,就带着太太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扫”。从回国讲学起,谢心澄增加了与国内学界的合作。2005年后,他每年一半时间待在国内,到2010年,他全职到北京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北大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任创始主任,后又多年担任北大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现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主管国际合作。他感到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国家为吸引人才下的力度很大,优秀人才回国比例也不断提高。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李政道曾说,很多优秀华人科学家未来会成为科技界领袖,他们是祖国的财产,国内要积极创造条件,坚持开放和交流,团结国内外学者,这样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来。他将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比作种花,不能操之过急,但阳光、自由发展是必需的。成 林李政道是面镜子,与其相照者,可“正衣冠”,受其光亮者,也会反射光亮。他自己的人生之光也来自师长,尤其是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抗战中,李政道的大学学业被迫中断,他投奔西南联大,吴大猷帮他申请了转学插班,又在发现李政道的才能后,于1946年破格举荐他赴美深造。“我永远记得和感谢吴老师,自1946年后我就一直考虑,如何仿效吴老师,替祖国年轻一代制造同类的机遇。”李政道说,这是他积极推动CUSPEA项目的重要动力。“回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想的是如何回报李先生。”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杨昆是CUSPEA项目的最后一届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李先生对我们恩重如山,我只能尽己所能,回报几滴水。”活跃于社会各界的CUSPEA学者们正以不同方式思考和实践着他们的“回报”。今年3月,杨昆与耶鲁大学教授史蒂文·葛文(Steven M。 Girvin)合著教材《现代凝聚态物理学》(Moder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哈佛大学等十余所院校选作研究生教科书。此前,该领域经典课本出版于40年前。杨昆说:“这是我回报李先生的一滴水,没有李先生就不会有这本书。”今年11月,刚以首位物理生物学院士身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20年前在美国工作时收到李政道的一封信,邀请他去北大参与筹建和主持“理论生物物理研究室”(现为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希望你和其他CUSPEA学生能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我又激动又高兴。”汤超说,此后,他每年回国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干脆带着妻子孩子全职回国。2002年,北大举行了一次CUSPEA学者研讨会,汤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李政道说:“您委托我们成立的研究中心,我们已经成立了。”CUSPEA学者董洁林说:“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物,当年的CUSPEA当然不可能重现,但李先生做这件事的精神应该被继承。”董洁林正带领团队拍摄李政道的纪录片,采访多位物理学诺奖得主后,她感到整个学术界都非常主张增进合作,以推动科学进步,解决人类共同的挑战。“当下尤其需要李先生这样的民间外交家,让科学界做点外交上的沟通和尝试是很有价值的。”如今,最年轻的CUSPEA学者也已48岁。“大部分年纪在50岁到60岁左右,正是李先生当年花大把精力做CUSPEA的年纪。”CUSPEA学者朱晓东说。朱晓东曾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美国摩托罗拉实验室主任科学家等职,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已回国创业多年,正在移动物联网领域做些“很好玩”的东西。“我们CUSPEA几百个同学各有所成,这个群体是个宝贝。过去大家聚得不多,以后应该多碰撞,一起为国家、也为自己干点事。”显然,为期两天的CUSPEA40周年庆活动并不只是一场以叙旧为目的的同学会。与会者们除了回顾CUSPEA项目,表达感谢,还就物理学前沿、交叉科学前沿、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等主题进行了近80场学术研讨。“相聚就是为了未来一起做事。”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CUSPEA40周年庆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王中林说。今年6月,他斩获了本年度的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首获这一世界性大奖的华人科学家。在11月26日活动闭幕讲话里,王中林说,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纪念会,主题就是薪火相传,把李政道先生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他影响了我们一辈子,我们能不能影响未来很多人的一辈子?这是我们要力行的历史责任。我们这批人是不一样的,希望未来CUSPEA学者能在科学、社会等各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真正使CUSPEA精神永存”。一些新的种子或许已经种下。这次活动上,李政道的一幅画被人们多次提起,画中是一棵大榕树,上方写着两行字:“千枝万根皆相连,遍野成林仅一树。”▲李政道手绘的大榕树。图片由CUSPEA学者协会提供1993年,李政道在夏威夷工作时,去附近公园参观“世界上最大的树”,却只看到一片一平方公里的树林。公园工作人员说,这片树林就是他要找的那棵树,它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长出新树,但根脉始终相连。人们感到这幅画很像李政道与CUSPEA学者的写照,而李政道本人还曾这样阐释这幅画作:“全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就跟这棵大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棵树的一个枝干,每一棵树是整个一棵树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一个人。”

程颢

为什么张雪峰的考研讲座都在靠后的二本院校?网友的回答很透彻!

为什么张雪峰的考研讲座都在靠后的二本院校?网友的回答很透彻!对考研领域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张雪峰老师,这名靠考研成为网红的指导教师十分有特色,夸张的演技,风趣的谈吐,马上让他在网络上走红。其实更让我们被感染的是,张雪峰老师对考研的热情!但是为什么张雪峰老师频频去二本大专类院校讲座,而不去一些重点院校讲课呢?网友一:二本院校没有保研名额,而重点高校都有保研,所以很多重点高校的学生都被保研或者留本校,相对来说考研的就少一点。其次二本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相比重点高校的学生,肯定是有点差距的。而恰恰这一部分差距成为报考研班的关键因素。这也就说明为什么考研机构一般都喜欢在一本特别是二本高校做宣传,因为二本学校的学生,明白现在的就业形势,想要好的就业,可能就需要好的学校背景,以至于很多二本学校学生选择考研。网友二: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补课的时候,往往补课最多的都是排名在第15到第35之间的这一批人,而学习最好的一批和最差的一批基本上不补课。因为学习好的靠自己也能考上好大学,而学习差的已经放弃了。只有中间的一部分心有不甘所以去补课。考研也是如此,重点大学的学生就业不困难。而且,还具有保研的资格,对他们来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是比较容易的。网友三:忽悠不分前后 考研成就人生绝大多数211,特别是985院校自身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选择好的就业、保研或者出国,参加培训班的实在太少。一流大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品格,其次才是学识。简而言之,好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定位,目标及规划的。一般的讲座忽悠不住。只有排名靠后的学校,学生渴望改变自己的心就越强烈。网友四:指点,二本大学出来太普通,学得好的想找一条更好的路,不好的直接放弃,而排在中间的就会努力的去补课,但是这部分学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上,所以很迷茫,这时候张老师就起到一个指点作用,让能考上的加油考,中间的让他们有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差一点的认真学习。网友五:二本大学有迫切的考研欲望,他们毕业之后找的工作很一般,另外也找不到什么门路,所以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加上他们不断被洗脑,考研机构宣称,考上重点大学就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而身在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明白怎么回事,所以不存在学历崇拜,自然在重点大学的讲座火热不起来。只能去二本学校办讲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