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精细化工之甜味剂行业专题报告:人类戒不掉的甜味替代品赵鞅

精细化工之甜味剂行业专题报告:人类戒不掉的甜味替代品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一、甜味剂:低能量食品添加剂1.1 人工甜味剂发展历史甜味剂是能够赋予食物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的产生是甜味物质的分 子与舌头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 “解析”,就感知到了甜味。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分子能与甜味受体结合, 有一些分子结合后产生的信号远远比糖更为强烈,就可以作为“甜味剂”。甜味剂热量低、血糖反应小。甜味剂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的能量, 人们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能量摄入,同时由于它的血糖反应小, 因此可供糖尿病患者及糖功能调节受损者食用。甜味剂可以分为功能性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功能性甜味剂按其来源可 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为甜 菊糖苷,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为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 蔗糖、纽甜等。糖醇类甜味剂主要包括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因木糖醇有 抗龋齿的功效,市场上主要使用其制作无糖口香糖。糖醇类甜味剂的甜度 一般都不高于蔗糖。通常,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糖类物 质,因长期被人们食用,而不被视为食品添加剂或甜味剂。1879 年美国人 C.Fahlberg 和 I.Remsen 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 并于 1884 年陆续产业化并推向市场,因为糖精难溶于水,市场供应的产品主要是其钠盐。甜蜜素是 1937 年发现的,于 1949 年获得 FDA批准并 正式投放市场。1965 年,美国的 Schlatter 发现了阿斯巴甜, FDA 于 1981 年正式批准使用。1967 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英国 1983 年批准使用,美国 1988 年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由英国 Tale&Lyle 公 司和美国 Johnson 公司及其子公司在 1976 年联合开发而成。中国 1997 年批准使用,美国 FDA1998 年批准使用。1993 年纽甜问世,人工合成甜 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1.2 甜味剂市场规模中国是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及公开资料,全球甜味剂 市场产量约 16.24 万吨,其中中国甜味剂产量约 12.14 万吨。中国甜味剂 产量占全球甜味剂产量的 75%,是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全球甜味剂市场规模约 95.46 亿元,中国甜味剂市场规模约 66.61 亿元, 产值占全球 70%左右。1.3 食品饮料是主要应用领域,整体稳定运行甜味剂的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饮料、烘焙食品等。其中饮料占比 50%, 是甜味剂最大的应用领域。饮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小幅下滑,利润保持稳定增长。2017 年,中国饮料制 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7096 亿元,同比小幅下滑 7.8%,实现利润总额 2007 亿元,同比增长 5.2%。整体来看,近年来中国饮料制造业收入和利润保持 稳定运行。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回落,但平稳运行。2018 年,中国食品 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3975 亿元,较 2017 年下滑 20%,实现利润 1552 亿元,较 2017 年下滑 16%。2017-2018 年,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较 2011-2016 年有所回落,但是食品是刚需 产品,总体保持平稳需求。二、甜味剂替代蔗糖渐成趋势2.1 目前甜味配料产品以蔗糖为主,人工甜味剂替代空间大人的基本味感有苦、甜、酸、咸,甜味能给人带来愉悦,是人们最喜好的 基本味感,常用来改善产品的可口性和风味。《人类简史》作者在书中表示, 人类戒不掉对“甜”这种味觉享受的追求。目前甜味配料产品以蔗糖为主。甜味配料产品在食品及饮料行业扮演者重要 的角色,在改善食品感官品质,促进食品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 常见的甜味配料产品主要包括蔗糖、果葡糖浆、甜味剂和天然糖等。其中, 蔗糖的市场占比 78%,是目前甜味配料的主要产品。全球蔗糖产量稳中有升。2010 年至 2018 年,全球蔗糖产量保持平稳的增速,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92%。2018 年,全球蔗糖产量达到 15059 万吨,同比增 长 12.40%,近年来蔗糖均价在 5500 元/吨左右,以此来测算,蔗糖市场空间 达到 8282 亿。2.2 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政府推动代糖进度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年 来,随着高糖高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比率及龋齿比率不 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014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就糖摄 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 入总能量的 5%,约 25 克左右,美国权威专家在《Nature》杂志上公开提 出,糖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摄入多了 如同慢性自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 者约有 4.25 亿人,每 11 个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预测到 2045 年,全球 将会有 7 亿人患有糖尿病。降糖上升至国家管控层面,多数国家征税控糖。根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 区,均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并逐步制定和颁布针对高糖领 域食品的征税政策,由此可见,食品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 风向标,这将会加速推进甜味剂代糖产业的发展。2.3 代糖饮料成为一种消费趋势,企业纷纷推出代糖产品代糖食品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从食品饮料角度来分析,以占饮料 市场份额最大的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传统的碳酸饮料品类从 2013 年开 始经历了多年的营收下滑,其甜度可乐产量以每年将近 3%的速度下降,但 可口可乐的低糖无糖碳酸饮料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可口可乐 2018 年的二季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的低糖无糖碳酸饮料系列产品增速为 12%。低糖低能量已成饮料行业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 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在消费者的 低热量需求以及一些国家政府推出“糖税”的作用下,制造商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其中,可口可乐从 2018 年开始连续 推出了近十款减糖新品。2.4 蔗糖价格上涨加速甜味剂替代进程甜味剂产量与白糖期货价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罗列出 2006-2016 年 美国甜味剂产量与白糖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图,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两者 之间的相关性达到 0.6672。2006-2008 年,11 号糖期货合约由 14.75 美分/磅下跌至 9.75 美分/磅,随后 2008 年回升至 12.37 美分/磅,甜味剂产量 由 2006 年 247 亿磅一路下跌至 2008 年 231 亿磅,随后 2009 年回升至 251 亿磅。2011-2014 年,11 号糖期货价格一路下跌,甜味剂产量亦呈现 下滑趋势。2015 年,11 号糖期货价格触底回升,甜味剂产量亦跟随上升。 可以看出,甜味剂产量与 11 号糖期货价格存在正相关性。短期来看,白糖价格中枢上移,有望加速甜味剂替代。国内蔗糖产量主要 受甘蔗种植面积影响,由于甘蔗是 3 年期蔗根作物,因此,国内蔗糖一般 呈现出三年增产之后减产的周期特征,由此带来糖价的周期性波动。我们 认为,当前白糖价格处于相对底部区间,未来白糖价格大概率上行,甜味 剂价甜比优势更加显著。人工甜味剂价甜比低。通常情况下,甜味剂的性价比以价甜比来度量,即 实现单位甜度所需的价格。通常定义蔗糖的甜度为 1,通过比较发现,人 工甜味剂和蔗糖实现相同甜度时,人工甜味剂成本不到蔗糖的 10%,对于 食品饮料厂商而言,人工甜味剂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三、甜味剂内部更新换代,新型甜味剂有望替代传统甜味剂3.1 糖精:政策限制其应用糖精钠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1879 年由美国人发明,美国在 1910 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糖精钠。对于糖精钠来说,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其浓度 超过 0.03%时带有苦味,在酸性条件下,对糖精钠进行加热,其甜味会逐 渐消失,同时转变为有苦味的邻氨基磺酰苯甲酸。由于糖精钠的生产存在安全性和高污染以及在终端市场滥用的问题,中国 对糖精钠的生产和应用进行了控制。安全性:对于人体来说,如果长期从膳食中摄入高浓度的糖精钠,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促进其他已知致膀胱癌的促癌作用物质在低剂量时诱发肿瘤, 因此食用糖精钠在国际上被限制。高污染:糖精属于高污染行业,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糖精生产过程中消耗 强酸、强碱等化学原辅材料共 14 种,每吨成品消耗原料达到 13.2 吨,耗 水 24 吨,废弃物总排放量达到 26.2 吨(不含煤炭)。终端市场滥用: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18 年在全国范围内,含有各 类甜味剂的饮料约有 61.2%,其中,约有 55.1%的饮料含有糖精钠,另外, 约有 23.5%的饮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糖精钠,但是没有在标 签中明示。此外,在城镇、农村市场上,90.9%的饮料都含有糖精钠。目全国目前有 3 家定点企业生产糖精,根据全国糖精协作组统计,2018 年, 全国三家企业累计生产糖精 2.4 万吨,中国糖精占到世界产量的 72.7%左 右。糖精本身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甜味剂市场中 将逐渐失去竞争力。3.2 甜蜜素:整体需求稳定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环酸钠。甜蜜素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 Michael Sveda 在 1937 年发现的,于 1949 年获得 FDA批准并正式投放 市场。1960 年投入工业化生产。1986 年,中国卫生部批准甜蜜素作为食 品添加剂使用。1970 年代,有科学家质疑甜蜜素与膀胱癌的形成有关,这 一结果虽然并未得到验证,但是却改变了甜蜜素的发展轨迹,自此之后, 美国市场上不再允许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欧盟对甜蜜素的用量做了 限定,每天允许的摄入量为 7mg/kg。中国国家标准 GB2760-2014 中对于 甜蜜素在各类食品中的添加量进行了规范。目前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整体产量稳定。中国是全球甜蜜素最大的生产市 场和消费市场。近 10 年来,中国甜蜜素的产能基本维持 7.5-8 万吨/年,实 际产量在 5-6 万吨/年,产量全球占比 80%左右,出口占比约 50%。近年 来,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淘汰,只剩下不到十家企业在正常生产,主要分布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企业有金田企业(南京)有限公司和 方大添加剂(阳泉)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产能和产量占国内总量的 80% 以上。3.3 阿斯巴甜:未来将缓慢退出甜味剂市场阿斯巴甜,化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由 L-苯丙氨酸(或 L-甲基苯 丙氨酸酯)与 L-天冬氨酸以化学或酶催化反应制得。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阿斯巴甜开始工业化生产。根据公开资料,当前阿斯巴甜全球产量 2.55 万吨左右,中国阿斯巴甜年产 量约 1.92 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阿斯巴甜生产国。中国阿斯巴甜约有 70% 出口。除中国外,美国和日本也是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国。稳定性和安全性限制其使用。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 pH 值情形下会水解, 因此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此外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所以苯 丙酮尿症的患者不适合使用,2015 年百事可乐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弃用阿 斯巴甜,改用由三氯蔗糖及乙酰磺胺酸钾混合而成的代糖。预计未来,随 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阿斯巴甜将缓慢退出甜味剂市场。3.4 安赛蜜:行业经历洗牌后,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安赛蜜又名 AK 糖,化学名为乙酰磺酸钾,1967 年首次合成,1983 和 1988 年英国和美国分别批准其使用,国内也在 1992 年对其认可。安赛蜜 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口腔卫生/化妆品(可用于口红、唇膏、牙膏和漱 口液等)及药剂(用于糖浆制剂、糖衣片、苦药掩蔽剂等)等领域。安赛蜜的生产步骤主要为:氨基磺酸在三乙胺作催化剂下与双乙烯酮缩合 反应生产乙酰氨基磺酸,用三氧化硫脱水磺化,再用氢氧化钾中和制得安 赛蜜,经浓缩、脱色、结晶、烘干得成品包装。其中,双乙烯酮是生产安 赛蜜的重要原材料。行业经历洗牌,金禾实业脱颖而出。2005 年,德国 Nutrinova 安赛蜜专利 到期,国内企业纷纷投资建设安赛蜜产能,导致安赛蜜产能快速增加,市 场竞争加剧,安赛蜜产品价格从 2008 年的 7.41 万元/吨跌至到 2013 年 3.69 万元/吨,在这一过程中,大多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抗风险能力 较弱,出现亏损并退出行业竞争。2016 年,由于江苏天成和宁波王龙事故, 双乙烯酮供应收紧,价格由 8400 元/吨涨到 15000 元/吨,受到原材料双乙 烯酮涨价的影响,安赛蜜价格由 2015 年的 3.67 万元/吨均价涨至 2016 年 4.1 万元/吨均价。2017 年,江苏浩波因经营问题,开工率不到三成,产量 大幅下降,受到供给端收缩的影响,17 年安赛蜜价格持续上涨至 4.58 万 元/吨。随着双乙烯酮产能的收缩以及需求端的稳定,2019 年,安赛蜜价 格已经恢复至 6.3 万元/吨。目前,安赛蜜的主要生产厂家有金禾实业、德国 Nutrinova、北京维多和江 西北洋。金禾实业市占率在 60%以上,具有定价权;德国 Nutrinova 主要 供给欧洲市场,产品用于下游高端领域;北京维多和江西北洋规模较小, 市场影响力不大。因环保原因,双乙烯酮产能有所收缩。根据 CNCET 数据,2018 年国内双 乙烯酮有效产能约 23 万吨,开工率 60%左右。根据草根调研数据,目前 双乙烯酮的生产厂家仅有江苏天成、南通醋化、安徽金禾、宁波王龙,其 他厂家受到安全整治的影响,开工不畅。受限于双乙烯酮产能管控,预判安赛蜜产能不会无序扩张。安赛蜜具有较 高生产难度,攻克技术需要数年时间。此外,一个安赛蜜项目从头开始审 批和建设到投产,需要 1-2 年时间。食品添加剂申请国家认证并获得审批, 以及获得下游厂家审核,也需要 1-2 年的时间。即使行业内有新的进入者, 想规模量产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安赛蜜不但有较高的生产门槛,还有原材 料和渠道门槛。双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为安赛蜜的主要原材料,危险性、运 输成本和储存难度高。另外,国家控制双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产能,地方小 厂难以获得审批。预计未来,受上游原材料供应限制,安赛蜜产能不会大 规模无序扩张。3.5 三氯蔗糖:市场空间向好,未来在C端有望替代蔗糖三氯蔗糖又名三氯半乳蔗糖、蔗糖素。化学名为化学名为 4,1’,6’-三氯4,1’,6’-三脱氧半乳蔗糖。甜度约为蔗糖的 600-650 倍。三氯蔗糖 1976 年 首次被合成,1990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FA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确认其食用安全性为“公 认安全级(GRAS)”。 1991 年加拿大率先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美国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 1998 年 3 月 21 日批准三氯蔗糖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国 1997 年开始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三氯蔗糖的合成包含三个关键步骤:(1)蔗糖-6-乙酯的生产;(2)蔗糖-6乙酯的氯化;(3)三氯蔗糖-6-乙酯脱酰基制备三氯蔗糖。(1)蔗糖-6-乙酯合成方法分为化学法和酶法,真正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 是化学法,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使用的化学法有固体酸催化法、间接电氧化 合成法、原乙酸三甲酯催化法和二丁基氧化锡催化法。目前,国内不少企 业三氯蔗糖装置采用原乙酸三甲酯法合成蔗糖-6-乙酯,也有部分企业采用 二丁基氧化锡合成法。二丁基氧化锡合成法在产品收率及纯度、生产成本 等方面最具优势。(2)蔗糖-6-乙酯氯化制备三氯蔗糖-6-乙酯工艺在国内比较成熟,主要生 产企业均采用 Vilsmeier 试剂法,Vilsmeier 试剂法是相对成熟稳定的合成 三氯蔗糖-6-乙酯的方法。(3)三氯蔗糖-6-乙酸酯通常在 CH3ONa/CH3OH 体系中脱酰基生成三氯 蔗糖。三氯蔗糖市场发展趋势向好,需求高速增长。根据华东理工大学食品添加 剂和配料研究组数据,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量从 2009 年的 2500 吨增值至 2018 年的 10000-11000 吨,9 年间需求量增长 4 倍以上,目前全球三氯蔗 糖需求增速在 15-20%左右,市场发展趋势向好。2011 年中国出口三氯蔗 糖总量约 1000 吨,2017 年中国总出口量约 5300 吨,出口量增长 5 倍以 上。中国三氯蔗糖市场在 2008 年开始发展,到 2018 年市场需求量已接近 3000 吨,占全球总市场需求量的 30%左右,是近年来全球市场增速最快 的市场区域。中国是三氯蔗糖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 80%出口,约 20% 内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批准三氯蔗糖用于食品、保健品、医疗和 日化产品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将 三氯蔗糖确定为 A 级食品添加剂“公认安全级(GRAS)”。在国际上,三氯 蔗糖早已获得了众多跨国公司的认可,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达能、 亿滋、宝洁、联合利华、拜耳等。在国内,许多企业均采用三氯蔗糖作为 重要原料,进行产品研发或替代现有糖源。当代人的饮食习惯会摄入大量的精致碳水,糖类物质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肥 胖、糖尿病等疾病,而且白砂糖会增加龋齿、蛀牙的风险。未来行业的发 展方向是以三氯蔗糖作为主要甜味来源,开发的 0 糖、0 脂肪又低热量的 代糖产品。在理想的场景下,喝咖啡、早餐麦片、烹饪菜品中,都可以把 白糖换成代糖三氯蔗糖等代糖代替白砂糖、蔗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健康 甜味剂。目前,金禾实业推出的爱乐甜产品已经在淘宝、小红书等应用网 站上线,旨在打造一个减糖减热量的市场消费教育平台。全球三氯蔗糖产能集中在中国,未来集中度有望提升。截止 2018 年,全 球三氯蔗糖有效产能 13000-15000 吨,其中泰莱公司产能在 4500 吨左右, 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中国三氯蔗糖行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三氯蔗糖 生产制造企业总产能约 10000 吨左右,有效产能约 7000 吨左右。目前国 内存在多家年产能 300-500 吨的小型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环保要求严苛, 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相比于大型厂商生产成本 更高,未来在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处于低位时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3.6 纽甜:尚处于导入期纽甜,化学名为 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和法国里昂大学合作研制的又一二肽甜味剂, 1993 年取得化合物专利。美国 FDA在 2002 年审核允许将纽甜应用在所有 食品及饮料中。中国 2003 年批准纽甜为新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前,纽 甜已被 100 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在 1000 多种产品中,包括食品饮料、动物 饲料、医药保健品、凉果蜜饯、烘焙食品、日化用品、香烟过滤嘴、槟榔 等领域。钮甜与阿斯巴甜的结构式相似,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由于纽甜较阿斯巴 甜多了 3,3-二甲基丁基组,从而降低了纽甜的反应活性,其不会与食品中 的芳香化合物、还原糖类反应而影响食品的甜味与风味。目前,纽甜的合 成方法广泛采用 Pd/C 催化剂,用 3,3-二甲基丁醛对阿斯巴甜进行加氢 烷化合成纽甜,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率,且利于工业化应用。纽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纽甜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大致为,纽甜 被人体内的酶水解为脱脂化纽甜,脱脂化钮甜会迅速地从血浆中被移除, 随着粪便和尿液排除体外,有很少部分的脱脂化纽甜通过机体的进一步处 理,得到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也会随着尿液出体外。纽甜甜度高,添加量少,尚处于导入期。纽甜的甜度高,为蔗糖的 800010000 倍,在食品配料研发中,添加量较少,且不能很好的混合。目前纽 甜以复配的形式与其他甜味剂共同使用,尚处于导入期。3.7 甜菊糖苷:分为天然甜菊糖苷和葡萄糖基甜菊糖苷,市场迅速增长甜菊糖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苷。甜叶菊是 一种原产于巴拉圭的菊类草本野生植物,甜菊糖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的新 型天然甜味剂。2008 年,美国批准了甜菊糖用作甜味剂。2011 年欧盟委 员会批准甜菊糖苷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中国于 2015 年实施新版 GB 8270-2014 《食品添加剂甜菊糖苷》。从结构上来看,甜菊糖苷是一类至少由 9 种甜味成分组成的四环二萜类化 合物,包括甜菊苷、Reb A 、Reb B 、Reb C 、Reb E、Reb F、甜茶苷、 杜克苷、甜菊双糖苷等。它们具有相同的苷元——甜菊醇,仅 C19 和 C13 位上连接不同数量的葡萄糖基、鼠李糖基或木糖基,从而形成味质、理化 性能各异的甜菊糖苷。甜菊糖苷具有诸多优点。安全性:甜菊糖苷在南美洲多个原产地国家有数 百年的食用历史,并且通过了 JECF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 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安全性评价,在中国已经成熟应用了 30 多年。 溶解性:甜菊糖苷在水和酒精中溶解性良好,适合多种食品的应用。稳定 性:甜菊糖苷拥有较好的 pH 特性和热稳定性,甜菊糖苷在高温和不同 pH 条件下也非常稳定,在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中不会发生反应变化。天然甜菊糖苷由于其本身的结构苷元甜菊醇无甜味且具有苦涩味,吃起来 有后甜味等不良口感,严重阻碍了其在食品、饮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 现,利用酶法或发酵法在甜菊糖苷的结构中引入一些新的糖分子,可以改 善天然甜菊糖苷的不良口味,得到甜味特性改善的甜菊糖苷即酶转苷甜菊 糖,该项技术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日本得到应用。酶转苷甜菊糖在中 国作为食品添加剂香精使用,中国官方对其的称谓是葡萄糖基甜菊糖苷。目前,甜菊糖苷的需求量在 10000 吨,2016-2018 年需求复合增速达到 30%,由于甜菊糖苷具有良好的特性,有多家公司发布含甜菊糖甜味剂产 品,主要公司包括:卡乐比食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达能集团、Grupo Bimbo、卡夫亨氏、雀巢、百事可乐联合利华等。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全 球产能接近 10000 吨左右,其中知名的生产企业有朗菁健康科技、谱赛科 等。金禾实业 2019 年 6 月发布环评报告,拟建设 100 吨甜菊糖苷产能, 预计未来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甜菊糖苷发展趋势向好。3.8 安赛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综合性能优异,发展趋势向好截止 2015 年,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 20 多种,其中在饮料里允许使用 的甜味剂有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安赛蜜、甘草酸铵、三氯蔗糖、阿 力甜、索马甜等等。我们安全性、稳定性、溶解性、口感等角度来分析不 同甜味剂的优缺点。从安全性来看,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甜菊糖的安全性较好,阿斯巴 甜的安全性受到一定质疑。从稳定性来看,阿斯巴甜用在中性至碱性的产 品中甜味会降低,甚至失去甜味,高温长时间加热也会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而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这方面表现要好很多。从溶解性来看,阿斯巴甜的 需要加热或在高速搅拌的条件下才可以溶解。而从甜味剂的口感来看,安 赛蜜和阿斯巴甜好于甜菊糖。安赛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在饮料市场新品研发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全球新品饮料研发市场来看,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饮料产品中一直保持 稳定增长态势,阿斯巴甜的使用量有所下滑,甜菊糖苷作为天然甜味剂的 代表,在高端新产品的市场发展较好,而纽甜甜度较高,对于食品饮料厂 来讲,用量较难把控,因此尚处于导入时期。从中国饮料市场来看,三氯 蔗糖在饮料新品发展中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大量新产品研发均使用三 氯蔗糖作为糖的替代品,安赛蜜在新品研发趋势中小幅下滑,阿斯巴甜下 降最为明显,同样的,纽甜和甜菊糖苷产品用量较少,但甜菊糖苷增长势 头向好。四、投资建议人工甜味剂经历了六代的发展,目前全球整体规模约 100 亿左右,受益 于控糖政策的影响和蔗糖中枢价格上涨的预期,人工甜味剂将逐步替代 蔗糖,蔗糖整体市场空间约 8282 亿,甜味剂替代蔗糖市场空间巨大; 从甜味剂内部产品结构来看,安赛蜜、三氯蔗糖性能优异,有望替代传 统甜味剂,此外,甜菊糖苷作为天然甜味剂的代表,近年来市场需求快 速增长。综上所述,我们推荐甜味剂龙头企业金禾实业。主要逻辑如下:甜味剂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自配上游原材料,成本优势显著。公 司是甜味剂龙头企业,安塞蜜产能 12000 吨,全球市场占有率 60%以 上;三氯蔗糖产能 3000 吨,实际产量在 3500 吨以上,全球排名第二, 2020 年伴随着 5000 吨三氯蔗糖的投产,公司将成为三氯蔗糖龙头企业; 麦芽酚产能 4000 吨,其中甲基麦芽酚市场占有率 70%,乙基麦芽酚市 场占有率 50-60%;2020 年伴随着 5000 吨甲乙基麦芽酚产能的投产, 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自配安赛蜜原材料双乙烯 酮,三氯蔗糖原材料氯化亚砜,麦芽酚原材料糠醛,不断进行工艺优化, 公司成本优势显著。新项目投产在即,产业链延伸布局助力公司长期成长。公司设立子公司 金轩科技,投资建设 8 万吨氯化亚砜、2 万吨糠醛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 目,目前已建成 4 万吨氯化亚砜、1 万吨糠醛以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未来,公司拟投资建设 4500 吨佳乐麝香以及延伸 1 万吨糠醛下游产品 ——3000 吨 2-甲基呋喃、3000 吨 2-甲基四氢呋喃和 1000 吨呋喃铵盐 等项目。公司在通过扩大原材料自给进一步完善成本优势的同时,不断 丰富扩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延伸,助力公司长 期成长。(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掠骨者

万字代糖行业研究报告:什么才是真0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三万食品研习社(ID:sanwanshipin)作者丨三万资本 柔嘉,钛媒体经授权发布。近年来,全民刮起“无糖”风,从外资食品饮料巨头到本土传统企业和新锐品牌,纷纷推出多种新型代糖甚至是零糖产品。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严格的糖税,我国也频繁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提倡减糖生活,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但关于0糖、0蔗糖、低糖和代糖的概念经常被滥用,元气森林也在4月10日晚就0糖和0蔗糖的产品标识宣传致歉。国家提倡的减糖,减的是什么“糖”?宣称0糖0卡0脂肪的产品是不是真0糖?被热炒的赤藓糖醇到底是什么?本文将从制糖业、甜味剂和2C糖类消费品三个方面剖析糖行业,希望帮大家搞明白上述概念,也能对投资创业有所启发。本文主要内容:一、什么是“糖”?二、制糖业发展现状三、甜味剂行业发展现状四、2C糖类消费品创业和投资机会一、什么是“糖”?1. 糖的分类从化学上来讲,糖类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食物中的淀粉、植物体内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于糖类。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其中以双糖最为重要)和多糖。单糖: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低聚糖:每摩尔糖水解后可产生2-10摩尔单糖。其中以双糖(二糖)最为重要,常见的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每摩尔多糖可水解成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我们平时所说的糖,通常指食糖,即狭义概念上的糖,泛指具有甜味的可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晶体,即单糖和双糖,其中最主要是双糖中的蔗糖,蔗糖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体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丰富,平时食用的白糖、红糖都是蔗糖。而广义上的糖类除了包括这些含有甜味的物质,也包括无嗅无味的淀粉、纤维素等这类多糖物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糖指狭义概念上的糖,即食糖,主要以蔗糖为主。2. 当我们谈减糖,减的究竟是什么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别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在各自的减糖建议中对糖的定义。在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更新的《成人与儿童糖摄入指南》中,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 5%以下。根据世卫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简报》中的解释,这里的“减糖”建议只针对游离糖,不包括完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被称为内源性糖,这些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起来更为缓慢,进入血流所需的时间比游离糖更长。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在我国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提倡成人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由此可见,我国提倡的减糖中的“糖”指人工添加糖,最主要的是蔗糖。虽然世卫组织和我国政策中对减糖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共性的结论:我们平时说的糖或者说食糖,是指人工精制糖,其中最主要就是蔗糖,包括白糖、红糖等。各项政策中提倡的减糖,也主要是指减少蔗糖等人工精制糖的摄入量。对于生产人工精制糖的制糖业来说,其主要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生产蔗糖,我国是产糖大国,同时也是食糖消费大国。蔗糖(以其中的白砂糖为主)作为重要的甜味食品原料,广泛存在于各类包装产品中。除了饼干面包、饮料等这些有明显甜味的产品,膨化食品、辣条等咸味、辣味零食中也含有白砂糖。3. 代糖是指什么?近年来,随着高糖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龋齿比率不断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多摄入糖对体内的危害。但数百万年对环境的适应,塑造了人类的基因结构,人们对甜味的偏好刻在其演化的基因里。虽然知道吃糖不健康,但吃糖可以减压,带来放松愉悦的感受,因此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戒除甜食。一方面是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人们又难以戒除糖对味蕾上的诱惑。因此,既可以满足人们少摄入糖,又可以给予人们味觉上满足的代糖产品需求应运而生。代糖,更准确地应该称为甜味剂,指能够赋予食品以甜味、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的物质。甜味剂在满足消费者对甜味觉需求的同时,又没有糖的高能量,也不会迅速升高血糖,所以成为了糖的替代品,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饮料中。虽然关于甜味剂的安全性时有争议,但是随着生产工艺和研发技术的进步,口感好和安全性更高的新型甜味剂逐渐应用,早期安全性能低的甜味剂会不断退出。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做了具体规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在后文我们会具体解析各类甜味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4. 2C消费品糖是什么?面向C端消费者糖类消费品可分为两大品类:一类是休闲零食类的可以直接吃的糖果,比如云耕物作的红糖姜茶,Buff的功能糖;另一类是作为调味品糖,可以在饮料和食品中直接加入的固态糖或者糖浆,或者家庭烹饪、烘焙等用的糖,这个在欧美和日本等有家庭烘焙传统的国家使用比较普遍。二、制糖业发展现状1. 行业发展概览甘蔗和甜菜是人工精制糖的主要原材料甘蔗属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需要年平均温度较高且雨水量充沛,甘蔗糖主要产地为巴西、印度、中国南部、泰国、美国南部、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甜菜耐寒性较强,可以在不适宜甘蔗生长的偏寒冷地区种植,全球主要甜菜糖产地为欧盟、俄罗斯、美国北部、加拿大、中国北部、日本等。全球仅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阿根廷等8个国家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甘蔗的产糖率在15%-20%,甜菜的产糖率在10%-17%,甜菜糖中因含有甜菜碱和棉子糖,口感不及甘蔗糖。从产量来看,1970s以前,甘蔗糖和甜菜糖比例基本持平,甘蔗糖占总供给量约为55%;随着巴西、印度等国家大兴甘蔗业,使甘蔗糖产量在80年代有较大幅度增长,与甜菜糖产量的差距逐步拉开;21世纪后,随着欧盟的食糖市场改革,各国产量随着补贴和生产配额的削减而减少,甜菜糖产量进一步减少。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糖产量19450万吨,其中蔗糖产量15102万吨,占比 78%;甜菜糖产量4347万吨,占比22% 。总体上看,全球甘蔗产量近年来有一定的增长,总体较为平稳。我国甘蔗产量远大于甜菜,受“糖周期”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一些波动。印度、巴西、欧盟、泰国、中国是全球5大产糖地区,产量合计占比达60%2018/19 榨季全球前5大产糖国/地区分别为印度、巴西、欧盟、泰国和中国,合计产量占全球食糖总产量比例约为 60%。2019年,随着巴西制糖业减产,印度成为第一大产糖国,同时印度也是全球白糖消耗最多的国家。巴西仍然是国际糖价决定性国家,出口量占比最大;泰国是国际原糖第二大出口国,白糖生产是重要产业。2018/19 榨季,世界食糖出口量为5486万吨,占该榨季世界总产量比例超30%。全球主要产糖国往往也是出口大国,2018/19 榨季巴西、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欧盟合计糖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达71.5%;其中巴西占35.7%。我国糖业产能不足以支撑国内消费;广西是我国食糖主要产区,占比达59%我国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美国农业部预测我国 18/19 榨季食糖消费1580万吨,同比增长0.6%。2014年以后,我国食糖消费量结束整体上升趋势,在1500万吨水平上下波动,整体趋稳。中国糖业产能不足以支撑国内消费,国内食糖消费约三分一直依靠进口,是食糖第二大进口国。由于生长适宜温度的区别,甜菜主要适于种植在东北、西北、华北等较低温度地区,主产地为新疆、内蒙古等地。甘蔗则适宜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生长。我国生产以甘蔗糖为主,2018/2019 榨季我国甘蔗糖占比达到 87%。广西是我国食糖主要产区,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59%。受原材料生长特性的限制,糖产量出现周期性波动由于甘蔗、甜菜的生长特征导致食糖的生产出现明显的周期性。甘蔗在上年收获之后,留在土地中的甘蔗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芽出土,再长成蔗株,称宿根蔗,宿根年限一般为2-3年。宿根蔗一般占种蔗面积的70%左右,宿根蔗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次年甘蔗的总产量,宿根具有2-3年增产,之后2-3年减产的规律,一般以6年为完整周期。白糖价格也会随之出现三年的下跌、两年多的上涨,即出现糖周期。2. 市场参与者根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有4000万糖农,制糖企业(集团)46家。糖厂216家,2018年销售收入677亿元,制糖企业亏损19亿元。我国制糖业的市场参与者主要以上市公司为主,呈现出区域性明显、集中化趋势提升、国有化程度高等特点。制糖业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主要表现为市盈率偏离较大,市净率偏低的特点。三、甜味剂行业发展现状1. 行业发展驱动力1.1 政策上为国民健康减糖上升至国家层面,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倡导减糖生活在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30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深圳卫健委发布了《深圳市酒精饮料碳酸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制作标准和设置规范(试行)的公告》,正式公布相关标识,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按照《健康条例》规定,2021年1月1日起,对含糖饮料销售场所的标识进行了明确规范,如果商家不设置相关标识,则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和设置相应处罚规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条例都格外强调了,对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建设健康校园。从小给中小学生传递和培养无糖少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其成年后的消费习惯。从长远来看,饮食少糖化是大势所趋。从全球来看,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建议将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此后经过十年的研究更多的证据显示,降低游离糖对人体健康有益,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降低到总能量摄入的5%以下。201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摄入过多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采取强制性征税的方式来减少人们对糖的摄入,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严格的糖业税。1.2 需求侧从需求端来看,对内在健康和外在美的追求,消费者减糖诉求不断提升糖的过量摄入不仅会增加患心脏病和癌症风险、容易肥胖、易骨质疏松、引发龋齿,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和皱纹的产生。因此,无论是对内在身体健康还是外在美的追求,减糖正在成为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共同需求。近年来,随着高糖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龋齿比率不断上升。根据IDF数据,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20-79岁)已达4.63亿,预计到2045年,全球将有7亿人患有糖尿病。IDF预计至2045年时,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印度和美国将分别达到1.47亿、1.34亿和3600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6至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10%,肥胖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糖尿病、肥胖等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相关机构对减糖生活理念的推广,消费者的控糖意识不断提升,在产品消费上逐渐偏好选择低糖/无糖产品,减糖渐成趋势。1.3 供给侧随着生产和研发工艺的成熟,甜味剂性能不断迭代;成本上来看,甜味剂成本远低于蔗糖甜味剂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开发和应用历史,随着技术和研发的进步,甜味剂不断优化,其易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高,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成熟,为其应用提供了基础。此外,消费者对于健康和口感的双重需求,减糖意识的觉醒,也在倒逼着各种代糖新产品的优化。从成本上来看,人工甜味剂和蔗糖实现相同甜度时,人工甜味剂成本不到蔗糖的 10%,对于厂商而言,使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可以显著降低其生产成本。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数据显示,以常见的饮料为例,一瓶 1L 的中含糖量饮料含糖量通常为 50-100g,在相同甜度下,将蔗糖替换为安赛蜜或三氯蔗糖成本端可分别降低甜味剂成本 91.5%、92.3%,成本优势显著。2. 甜味剂分类及特点甜味剂指能够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类,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甜味剂种类较多,按来源不同可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功能性糖醇;按照甜度倍数可分为高倍甜味剂和低倍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其甜度通常是蔗糖的几十到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属于高倍甜味剂;功能性糖醇甜度通常低于或略等于蔗糖,属于低倍甜味剂。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算是天然甜味剂,但因长期被人食用,通常不被视为食品添加剂。本文讨论的甜味剂不包括这类糖类物质。从应用领域来看,甜味剂广泛应用在饮料、餐桌调味品、个人护理产品、烘焙食品、药品、保健类食品、糖果巧克力、医药类用品、化工类制品等多个领域。其中,饮料领域是甜味剂主要应用领域。从应用方向上来看,分为针对B端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C端消费者可以直接食用的糖产品。B端生产商:作为食品饮料添加剂,添加在所生产的产品中。糖是大多数食品饮料的主要配料之一。随着无糖趋势的发展,下游消费者的减糖需求会倒逼上游食品饮料生产商加速甜味剂对蔗糖的取代。C端消费者:直接吃糖果类,休闲零食和功能性糖果;在饮料和食品中直接加入的固态糖或者糖浆,以及烹饪、烘焙等用的调味糖。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分析下各类甜味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2.1 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指通过人工化学改造或合成的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甜度高,没有热量,大部分人工甜味剂几乎不被人体转化,不具备营养价值。人工甜味剂出现时间早,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从最初的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到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的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六次产品迭代。 糖精钠糖精钠是历史最悠久的合成甜味剂,于1879年推出,1910年正式生产使用,甜度约为蔗糖的350倍,但安全性存在质疑,许多国家被禁用。我国已对糖精钠的生产、应用进行控制,实行定点生产、限产限销、总量控制。 甜蜜素甜蜜素于1937年推出,甜度约为蔗糖的50倍,存在致癌风险,世界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我国对其使用有明确限制,可应用在水果罐头、果冻、冷饮、复合调味料、面包、糕点、方便米面、果酱、蜜饯、熟制豆类、果糕、凉果、坚果这些食品类目中,并对其用量有严格的限制。除上述食品外,其他食品一律不得添加甜蜜素。 阿斯巴甜阿斯巴甜于1965年开发,1970年代正式生产,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 倍,总体上比较安全,但不适合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目前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使用。阿斯巴甜的在高温或高pH值情形下会不稳定,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故在饮品中阿斯巴甜的应用性比较多。 安赛蜜安赛蜜于1967年开发,1978年正式量产,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性价比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口感好,目前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2005年,德国Nutrinova安赛蜜专利到期,国内企业纷纷投资建设安赛蜜产能,导致安赛蜜产能快速增加。 三氯蔗糖三氯蔗糖,俗称蔗糖素,于1976 年推出,并于1988年投入市场,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是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主要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医疗和日化产品中。根据华东理工大学数据,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量从2009年的2500吨增值至2018年的1-1.1万吨,增长4倍以上,目前全球三氯蔗糖需求增速在15-20%左右,市场发展趋势向好。中国三氯蔗糖市场在2008年开始发展,到2018年市场需求量已接近3000吨,占全球总市场需求量的30%左右,是近年来全球市场增速最快的市场区域。中国是三氯蔗糖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80%出口,约20%内销。 纽甜纽甜于1993年研发,我国2003年正式批准通过,欧盟2010年通过。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甜度倍数高,甜味纯正,无苦味及其它后味。由于甜度高,难以把控,目前应用上不太成熟。 阿力甜阿力甜于1979年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具有蔗糖的甜味和风味,甜味迅速、持久,无任何苦味,但因分子结构中含有硫原子而稍带硫味,其甜度是蔗糖的2000-2900倍,阿力甜尚未被FDA认可,全世界只有中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6个国家批准使用,应用范围较窄。2.2 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名称中通常有该植物的名字,天然甜味剂成分安全,目前应用时间不长,主要分为索马甜、甘草酸铵、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其中甜菊糖苷及罗汉果甜苷是天然甜味剂的两大主力。 索马甜索马甜的甜度为蔗糖的1600-2000倍,甜度倍数高。1979年被日本首先采用,1984年FDA通过批准用于口香糖,我国2014年批准使用,但仅用于冰淇淋、加工坚果、饮料及餐桌甜味料,应用品类受限,目前国内生产量较小。索马甜与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具有风味增强特性。 甘草酸铵甘草酸铵的甜度为蔗糖的200-250倍,甜味存留时间长,后味微苦,化学性质稳定。甘草甜素目前多为从甘草根提取,美国FDA认为甘草酸是GRAS(公认安全) 化合物,但长期大剂量吃含甘草酸的食物或饮品可造成严重高血压、低钾血症、四肢麻痹。我国甘草甜素的主要生产厂家多为制药企业,产品也大多用于制药领域,用于止咳化痰、治疗肝病等。 甜菊糖苷甜菊糖苷的甜度为蔗糖的200-300倍,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苷。甜菊糖苷甜在亚洲、北美、南美洲和欧盟各国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调味料的生产中,中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近年来甜菊糖产品大量上市,市场空间广阔。 罗汉果甜苷罗汉果甜苷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回味甘甜,萃取于广西特产经济植物罗汉果。2012年初通过美国FDA认证。罗汉果甜苷热稳定性强,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医药等领域,我国目前对罗汉果甜苷的用途及用量没有强制性要求。从产地来看,受种植环境限制,罗汉果目前基本只在中国生长和培育,我国目前禁止将罗汉果的种子带出国外。广西的山岭地区是中国最适合罗汉果生长的地方,广西也由此成为中国罗汉果最大的生产地区。随着罗汉果甜苷产业的发展,罗汉果种植扩展到湖南和江西等地。根据嘉肯咨询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罗汉果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罗汉果产量14.4亿个,罗汉果苷有效产能约为1100吨。过去十年,产能年均增速为15%,领先企业的年产能在150-300吨之间。代表性企业有桂林吉福思罗汉果公司,桂林莱茵生物、湖南华诚生物和湖南绿蔓生物公司等。但由于罗汉果苷受上游原料种植面积和气候的限制,种植区域局限,导致其产能难以短期内规模化扩张。2.3 功能性糖醇功能性糖醇指单糖经催化氢化及硼氢化钠还原为相应的多元醇,安全性稳定性高,口感好,但甜度小于或与蔗糖相当,甜价比低,单位成本高。功能性糖醇其本身源于植物产品,安全性较人工甜味剂高,目前很多儿童类无糖糖果多采用功能性糖醇作为甜味剂。功能性糖醇分为甘露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乳糖醇。 甘露糖醇甘露糖醇为甘露糖的醛基还原为醇基而形成的糖醇,具有清凉甜味,甜度约为蔗糖的57%-72%。甘露糖醇化学性质不活泼,其风味及口感可遮掩维生素、矿物质及药草气味,同时具有降压利尿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及工业领域。 山梨糖醇蔷薇科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产物,具有清凉甜味,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山梨糖醇化学性质稳定,广泛用于医药、日用品、食品当中,是国内产量最大的糖醇。根据Imarc数据显示,全球山梨糖醇消费结构中,医药行业地山梨糖醇的需求占比最高,达35%左右;其次是牙膏,其需求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大量使用山梨糖醇会造成腹泻,经长期实验无其他危害发生。未来由于山梨糖醇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的独特作用及其较高的性价比,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麦芽糖醇麦芽糖醇由麦芽糖氢化而获得,是较早应用于低热量甜味剂的糖醇,甜度接近蔗糖。麦芽糖醇化学结构稳定,近几年麦芽糖醇在国际市场销量旺盛。根据立木信息咨询数据显示,我国麦芽糖醇产量,2015年产能仅有8万吨,2017年达到15万吨,2019年已达到19万吨。 木糖醇木糖醇主要用于生产口香糖、冰淇淋、烘焙产品等食品,以代替蔗糖或其他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1.2倍,以固体形式食用时,会在口中产生清凉感。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目前比较多的是从玉米芯、半纤维素等植物原料中提取。木糖醇的上游产品是玉米,我国玉米完全可以自供,且库销比长期处于高位,玉米价格未产生较大波动,木糖醇的生产成本也没有较大变化。根据Imarc的预测,2018-2023年,全球木糖醇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8%,2023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 异麦芽酮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醇、益寿糖,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功能性糖醇,其甜度是蔗糖的50-60%,化学结构稳定,具有低吸湿性、高耐受性、低热量、甜味纯正等特点。安全性高,不会被唾液、胃液、胰液消化,只会在小肠中缓慢消化,FDA给予其GRAS(公认安全)地位,我国卫生部的标准为日摄入量不超过100克。 乳糖醇乳糖醇可由乳糖经触媒氢化制备,1920年代第一次由从乳清中取得的乳糖制成,并于80年代开始应用在食品中。甜味爽口,无后味,甜度为蔗糖的一半。良好的稳定性让它在烘焙界受到较多欢迎,无添加砂糖的糖果、饼干、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物都可以添加。此外,乳糖醇作为一种益生元,能被益生菌利用,进而维护大肠健康。但甜价比低,单位成本昂贵,目前应用还不普遍。 赤藓糖醇赤藓糖醇是一种四碳糖醇,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如真菌类蘑菇、地衣,瓜果类甜瓜、葡萄、梨。其甜度是蔗糖的60%-70%,入口具有清凉味,口味纯正,没有后苦感,可与高倍甜味剂复配使用,抑制高倍甜味剂的不良风味。赤藓糖醇化学结构稳定对酸、热十分稳定,可广泛用于食品行业中。近两年引爆无糖市场的元气森林,甜味剂就是用的赤藓糖醇。受元气森林的影响,赤藓糖醇概念的上市公司保龄宝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多次出现涨停,2021年4月9日收盘市盈率(静)高达124.5。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日本日研化学建有年产量为1000吨生产线,此后数十年时间,随着下游应用缓慢扩展,日本日研化学公司赤藓糖醇产能逐步上升。国内赤藓糖醇产业起步较晚,保龄保是国内最早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赤藓糖醇的企业,后续三元生物、诸城东晓先后进入该行业。2019年,三元生物、保龄宝、诸城东晓分别占全球市场产量份额的33%、18%、6%。赤藓糖醇产品根据目数大小可分为不同规格,复配糖产品根据所需高倍甜味剂可分为不同种类。赤藓糖醇的甜度为蔗糖的60-70%,低于蔗糖,作为低倍甜味剂可以与其他高倍甜味剂进行复配制作不同甜度的复配糖。在复配产品中,赤藓糖醇通常承担填充剂的角色,根据三元生物招股书数据显示,以使用300倍甜度的罗汉果甜苷与赤藓糖醇复配制作1kg一倍蔗糖甜度的复配糖为例,1kg复配糖中罗汉果苷重量占比仅为0.19%左右,99.81%为赤藓糖醇。随着国内无糖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赤藓糖醇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根据LP Information.Inc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赤藓糖醇市场规模约为2.3亿美元。根据沙利文数据显示,2015-2019年国内赤藓糖醇消费量CAGR为53%;从产量上来看,2015-2019年全球产量CAGR为14.5%,而我国为29.9%,我国赤藓糖醇产品增速远超全球增速。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国。从细分品类产量增速上来看,赤藓糖醇2015-2019年CAGR为29.9%,其增速明显快要阿斯巴甜、安赛蜜及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在这三类人工甜味剂中,三氯蔗糖的增速显著,2015-2019CAGR为18.9%,其次是安赛蜜为9.8%,而阿巴斯甜则为-14.1%。3. 甜味剂创业和投资机遇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甜味剂市场规模约95.46亿元,中国甜味剂市场规模约66.61亿元。目前甜味剂存量市场小,但随着终端消费者对饮食无糖化需求的不断上升,会倒逼上游食品饮料厂商加快甜味剂对蔗糖的替代,甜味剂的市场需求空间有待不断释放。以休闲食品为例,根据Frost&Sullivan测算,2018年国内休闲食品销售额达10297亿元,其中烘焙糕点、糖果巧克力、饼干等甜味味零食占比达43%。根据生意参谋数线上无糖零食销售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糕点/点心、饼干、蜜饯等零食的无糖需求庞大,预计未来甜味剂在休闲零食中对蔗糖的替代需求将不断上升。因此,我们认为随着产品无糖化趋势的发展,甜味剂未来在我国市场潜在空间大。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下游的生产厂商在选择甜味剂时会综合考虑成本、口感、安全性、 稳定性等因素。前文我们详细分析了各类甜味剂及其特点,最后总结下哪类甜味剂最具创业和投资机遇。从两个角度来拆解这个问题:一是这类甜味剂本身的特性是否具有广泛应用的发展潜力;二是这一赛道行业集中度和竞争格局如何,是否有绝对优势的全球龙头企业。 人工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由于应用时间早,价格便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人工甜味剂,产量占比分别为28%、44%,但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口感上存在明显劣势。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我国对其的生产和使用也有严格限制。此外,随着消费者对安全性和口感的日益关注,这两类甜味剂将慢慢退出市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存在争议。沙利文数据显示,阿巴斯甜产量在2015-2019年CAGR为-14%,出现显著下降趋势。未来,随着性能更优的甜味剂的应用,阿斯巴甜的应用空间会不断收窄。三氯蔗糖和安赛蜜是目前应用增速较快的两种人工甜味剂。由于兼具安全性、稳定性和成本优势,目前三氯蔗糖和安赛蜜在饮料中应用广泛。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安塞蜜、三氯蔗糖已有全球龙头企业,金禾实业在安塞蜜和三氯蔗糖的生产上处于全球龙头地位,其安塞蜜产能 12000 吨,全球市场占有率 60%以上均位居全球首位,三氯蔗糖以 4000 吨/年的产能位居全球第二位。因此这两类甜味剂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大。纽甜的甜度倍数是蔗糖的6000-1000倍,甜度高。作为高倍甜味剂需要经过溶液稀释才能使用,对精度要求高,难以把控,使用上不方便。因此其在应用层面不成熟,尚未大规模使用,处于导入期。我国纽甜的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新兴甜味剂值得关注。 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在成本、口感、稳定性等方面性能良好。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甜菊糖苷已有头部企业:朗菁健康科技年产能4000吨,占全球的40%;谱赛科、圣仁制药等产能均在千吨以上。此外,金禾实业也进入了该赛道。罗汉果甜苷2019年全国产能约为1050吨,其中华诚生物、吉福斯、莱茵生物、绿蔓生物四家企业的产能达850吨。赛道整体产量小,华诚生物市场占有率最高,存在市场机遇,建议保持关注。 功能性糖醇功能性糖醇作为低倍甜味剂,其甜度通常低于蔗糖,因此单位甜度的成本较高,通常搭配高倍甜味剂一起使用。除了成本较高之前,其在安全性、口感和稳定性等方面皆表现良好。从市场现状来看,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国内均已有龙头企业,看好麦芽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暂无绝对优势企业的赛道初创机会。总体上来说,随着人们对口感和健康的追求日益提高,天然甜味剂和功能性醇类甜味剂将迎来发展机遇,关注暂未出现龙头企业的新兴甜味剂细分品类。四、2C糖类消费品创业和投资机会面向C端消费者可直接食用的糖类消费品可分为两大品类:一类是作为休闲零食的糖果,另一类是作为调味剂的糖。因此我们从休闲零食和调味剂两个角度来分析糖类消费品的创业和投资机会。1. 作为休闲零食的糖类消费品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糖果品类当前发展现状。糖果行业门槛较低,技术难度小,标准化程度高且对物流没有特殊要求,所以糖果作为休闲零食中最基础的消费品类,率先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及招商引资,上世纪九十年代众多国外品牌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如旺旺、玛氏、雀巢等,目前我国糖果行业主要被外资主导。我国糖果市场CR5为30.4%,日本、美国糖果市场的CR5分别为41.5%、46.1%,与日美市场集中度差距小。此外,与烘焙、咸味零食相比,我国糖果市场集中度远高于这两个子行业。当前我国糖果行业市场格局稳定,外资在糖果行业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从市场规模及增速来看,糖巧占休闲食品细分品类收入的12%,是次于烘焙糕点(24%)的第二大细分品类,存量市场规模大,但近年来增速缓慢。根据 Frost&Sullivan 测算,2013-2018年糖巧CAGR仅为1.1%,远低于休闲食品整体行业CAGR的11.8%。我们认为,糖果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外资品牌优势显著,传统糖果的主要消费场景还是以婚庆和传统节日为主,在工作、休闲等场景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不断收窄。糖果的生产门槛低,传统糖果的无糖类产品更适合大企业作为产品线的延伸生产,不适合初创企业切入这一品类。但糖果本身市场空间可观,作为重要的甜食之一,人们本身的需求存在,找准细分人群的特定需求,健康无糖的新型糖果品类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在针对消费者的糖果类消费中,我们认为有两类细分人群的需求值得关注:一类是针对儿童的健康糖果零食;另一类是针对都市白领的功能性糖果。根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功能零食、儿童零食增速明细,远高于零食品类整体增速。 儿童无糖类零食在过去并没有专门的儿童零食这一概念,随着千禧一代成为父母,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细分化。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作为国内第一个关于“儿童零食”的团体标准,“儿童零食”这一概念被正式定义——即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能量、平衡营养或增加水分,能够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适合于3-12岁儿童食用的食品。80/90后父母健康意识觉醒,且对价格敏感度低,注重品牌专业度以及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提出要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并要求规定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未来针对儿童的无糖健康零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消费者在选择儿童零食时对于安全性需求高,因此对品牌较为看重。目前传统零食品牌及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互联网零食品牌相继推出了健康儿童零食品牌,这些企业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针对儿童健康零食的领先品牌,初创品牌找到适合自己的品类和卖点,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都市白领的功能性糖果脱发/掉发、视力减弱、肥胖/体重增长等问题是困扰90后的三大健康问题;九成以上90后已有养生意识,说明年轻一代养生需求和健康意识崛起。功能性糖果对身体某些功能有改善效果,其将糖果和不好吃或者不方便吃的保健品结合起来,满足了年轻一代对保健养生和方便便捷的需求。目前国内糖果市场上功能性糖果的主要种类包括:维生素糖果、无糖口香糖、薄荷糖、润喉糖等,这些功能性糖果的生产商很多都是糖果的知名品牌企业或者是保健品牌,如雅客V9、汤臣倍健以及金嗓子喉宝等。但在年轻一代中这些企业存在品牌老化的问题,不够“酷炫”,且这些企业暂时没有推出爆款功能性糖果,初创企业仍存在很大发展机遇。初创公司以功能性糖切入市场,在目标人群上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针对年轻消费者,另一种是针对女性用户的滋补需求。针对年轻消费者提神醒脑、美容养颜等需求的保健性食品。如功能性食品BUFFX,瞄准18-30岁的年轻用户推出舒压助眠、润眼护眼、日常免疫等功能性软糖。针对女性需求的以滋补、无化学过滤等为卖点的功能性红糖、黑糖产品。如针对女性痛经的红糖品牌云耕物作,采用“无化学添加物理过滤+精准分段熬制”红糖生产技术,纯甘蔗熬制,不含白砂糖,甜而不腻,可以嚼着吃,方便便捷。2. 作为调味品的糖类糖的另一种C端消费品模式是作为餐桌糖调味品。从我国调味品细分来看,无论是按照出厂口径统计,还是按照零售端口径统计,糖的其占比均在前7名之外。按照出厂口径排在第7位的调味品是料酒,其占比为3.1%;按照零售端销售金额,排在第7位的是是味精,其占比为3%。据此可推测,糖在我国调味品细分品类中占比极低。从渠道占比来看,餐饮渠道调味品消费量占比不断提升。2018年餐饮渠道调味品消费量较家庭渠道量多出近30%,居民在外用餐的调味品摄入量是家庭烹饪的1.6倍。餐饮渠道调味品消费量占比由2004年的51%提升至2018年的56%;餐饮渠道消费量较家庭消费的增量由2004年的3.79%提升至2018年的26%。说明餐饮渠道在调味品的销售重要性不断提升,而糖本身的占比极低,未来在家庭渠道的消费量占比或将进一步收窄。糖作为调味剂不如酱油、醋等应用范围广,市场份额较小。因此,糖类调味品在消费者零售市场发展空间小。但随着消费者对无糖减糖的需求提升,会传导到餐饮场景,倒逼餐饮店代糖类甜味剂应用增长,针对小B端餐饮场景的代糖甜味剂存在一定发展空间。近年来,手工烘焙等甜点店及咖啡、茶饮等现制饮品的发展迅速,行业规模均在千亿级。根据奈雪的茶发布的《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在购买新式茶饮的顾客中近七成的消费者选择降低糖度;配料排名第一的为0卡糖,说明了消费者减糖意识和需求。这些现制餐饮店铺对无糖调味品的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糖调味剂企业可把小B端餐饮连锁作为主要拓展渠道,在茶饮店、咖啡店、线下烘焙等领域,有更多挖潜潜力和更大的下沉空间。最后总结下,三万资本主要看好以下三个甜味剂及糖类的创业方向:1. 针对B端食品饮料企业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甜味剂。糖作为食品饮料生产商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消费端无糖化趋势会倒逼上游食品饮料厂商加快甜味剂对蔗糖的替代,甜味剂的市场需求空间有待不断释放。关注新兴、小众、市场分散的甜味剂市场,如纽甜、麦芽糖醇、乳糖醇等品类。2. 针对都市白领的功能性糖果。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养生需求和意识崛起,作为职场主力有经济基础。目前暂未出现针对年轻一代的有绝对市场优势的保健类糖果品牌。3. 针对小B端连锁餐饮的代糖类调味品。手工烘焙等甜点及咖啡、茶饮等现制饮品的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均在千亿级,消费者对现制食品的无糖减糖需求显著。

班车末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

1中国调味品现状1.1 中国调味品产品结构发展现状我国国标《调味品分类》GB/T20903-2007中指出,调味品是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一类产品。从国标GB/T20903-2007中可以看出、调味品是中国饮食中负责调和滋味与气味的产品,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灵魂。中国调味品的研制和食用历时悠久,最早被用于食用的调味品是食盐,其起源于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时主要从盐的颜色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从颜色可以将食用盐分为:绛雪盐、桃花盐、青盐、紫盐和白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盐的分类从简单的颜色和出处分类法,演变成了如今的以加工工艺和功能进行分类。例如,从加工工艺上对食用盐分类,可以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盐分为精制盐、日晒盐和粉碎洗涤盐三类。随着科学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调味品不但品质精进,其品类也越来越丰富。国标GB/T20903-2007将调味品主要分为17个品类,分别是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精、芝麻油、酱类、豆豉、腐乳、鱼露、蚝油、虾油、橄榄油、调味料酒、香辛料和香辛料调味品、复合调味料、火锅调料。目前中国调味品市场上调味品品类齐全、覆盖面广,其中又以中国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海天生产的调味品品类最齐全。从2019年调味品龙头企业海天调味品产品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海天共有酱油、酱料、醋品、蚝油、调味汁等12款调味品。为迎合消费者对同一款调味品(如酱油)的不同需求,海天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为理念,研究开发出了包括凉拌酱油、铁强化金标生抽、辣金标生抽、365高鲜头道酱油、淡盐酱油、特级金标酱油、有机酱油、小小盐限盐酱油、草菇老抽和蒸鱼豉油等在内的53种酱油。町芒研究院发现,酱油产品仍然是调味品中的第一大类,其消费占比高达46%,其次是食醋,占比为14%,其他调味品(蚝油、料酒、酱料和鸡粉等)占比仅为19%。1.2 中国调味品发展现状2002至2012十年间,由于行业基数低,中国调味品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规模由2002年不到500亿,2012年超2000亿,复合增速高达20%;随着味精、盐的增速下滑,近几年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复合增速下降为10. 0%,但每年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规模超过3000亿元,高达3322.1亿元,增速为3.1%,2012-2018 年期间随着调味品行业的洗牌和产能的集聚,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营业收入整体上还是不断升高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调味品类(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时的调味品品类包括食用盐、酱油、虾油(鱼卤)、醋、味精、鸡精、糖精、料酒、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番茄酱、花椒、八角、茴香、胡椒、咖喱粉、五香粉、炸鸡粉等)商品类零售价格虽然增速不同,但整体价格是不断提高的。其中又以中国调味品行业洗牌和产能集聚起始年2012年的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增长最大,以2011年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00, 2012年调味品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为105.7;2016-2018三年间,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虽然与2009-2015年相比较低,但整体价格仍然呈增长趋势。2018年调味品行业11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454.02 亿元;主营酱醋调味品业务的 5 家上市公司(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共实现营业收入 246.87亿元。其中以海天味业的营业收入最高,高达170.37亿元,同比增长16.80%,净利润43.65亿元,同比增长23.60%;以涪陵榨菜企业的营业收入的增速最快,高达26.07%;而近几年,味精行业景气度降低,致使以味精为主要营业收入的莲花健康的营业收入显著降低,降速高达13.14%,但由于调味品商品售价提升和成本下降,莲花健康的营业收入仍到达了12.15亿。1.3 调味品选购现状在电商快速发展及逐渐成熟的当今社会,中国消费者是如何选购调味品的呢?据町芒研究院统计,目前仅有29.8%的消费者会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调味品。近几年,随着我国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调味品商品品类也越来越丰富,仅以酱油龙头企业海天味业为例,2019年海天的调味品商品品类就高达143种,其中以酱油的商品品类最多,包括畅销系列、经典系列、老字号系列、特级系列、有机系列和特色系列,共6个系列,高达53种,每款酱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凉拌菜时使用的凉拌酱油;加了营养强化剂的功能酱油,铁强化金标生抽;上色效果极佳的草菇老抽酱油;满足低盐饮食需求的低盐酱油,淡盐酱油和小小盐限盐酱油;满足健康饮食的有机酱油等。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购调味品时,52.1%的消费者仅区分生抽和老抽,不会考虑酱油的含盐量和酱油功能;18.4%的消费者在选购调味品时更是简单粗暴,仅考虑是不是酱油,其他一概不考虑;剩余的29.5%的消费者则会根据饮食习惯及做饭需求选择特定的酱油类调味品。2调味品评测为了解决调味品种类繁多,消费者选择困难的社会现状,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营养的优质低风险产品,町芒研究院对多款市售调味品进行了严格的评测,每一类评测产品至少筛选对比上百种同类型产品进行全方位解读,检测样品送往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河南聚谷检测研究有限公司),由河南聚谷检测研究有限公司为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最后结合检测报告,町芒研究院营养学专家、感官评测专家、町芒研究院线上线下体验官将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三个维度对一款调味品进行综合评测,得出该款产品的最终指数,即町芒优选指数(DCI),DCI指数越高,代表产品综合品质越好(不符合町芒研究院执行标准的产品,将不能参与町芒研究院优选活动)。截止到2020年1月,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包括休闲零食类、婴幼儿辅食类、儿童零食类、儿童调味品类、节日特色食品及调味料等88余款、涉及120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3300余个,其中评测调味品6款,评测品牌占町芒研究院评测量的12.1%。其中町芒研究院评测的调味品,包括蚝油、酱油、鸡精、料酒、意大利面酱和火锅底料,其中测评的酱油、鸡精和料酒分别占测评调味品的23.76%、14.85%和13.86%。3调味品DCI指数分析据町芒研究院针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调味品DCI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达到町芒研究院卓越品质等级的调味品仅占调味品评测量的2%;达到町芒研究院优秀品质等级的调味品占调味品评测量的43.6%;超一半(约54.5%)的调味品品质处于町芒研究院品质等级的最低阶级。一、中国调味品市场特征1.1 中国调味品市场容量大。2001-2018年这17年间,调味品行业的销售额从2001年的277.23亿元迅速增加至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预计2020年调味品行业收入会接近4000亿元。1.2 调味品产品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全国化。为迎合不同饮食习性的消费者,黄豆酱调味品已从传统的黄豆酱逐渐细分为黄豆酱、辣黄豆酱、麻辣鲜黄豆酱和蒜蓉黄豆酱四个不同味感的黄豆酱产品;同时为了迎合当今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健康消费理念,近几年均接连推出了不同健康消费需求的调味品。1.3 外企深耕中国调味品市场。从1994年国外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调味品市场至今,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二、中国调味品发展机遇及驱动力2.1 餐饮业调味品采购是我国调味品销售渠道中比较重要的销售渠道,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消费的调味品占整个调味品市场销售额的约68.7%。2.2 随着国家对健康饮食专项行动的推进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的提升,调味品企业为迎合消费需求和适应发展浪潮,也都纷纷推出了相应的高端化调味品。大部分主销产品升级换代,以配合价格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调味品行业的增值。3.1 调味品属高盐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钠含量超过600毫克/100克的固体食品属于高钠食品,钠含量超过300毫克/15毫升的液体食品属于高钠食品。按此规定,町芒研究院评测的调味品中的99.01%的产品都属于高钠食品,并不符合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也无法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3.2 添加剂添加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提高食品品质,添加的一些天然或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种类多样,包括营养强化剂、食品防腐抗氧剂、调味剂、酶制剂、酸味剂、甜味剂、食用着色剂、食用香料等,而调味品行业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中一大重要细分子市场,占比达30%,常用添加剂是酸味剂和调味剂。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所有调味品中添加剂添加情况的统计分析,町芒研究院发现,零添加的产品占9.8%,这跟国家提倡健康饮食及调味品产品高端化息息相关;添加剂种类超7种以上的占比仅13.7%。3.3 白砂糖添加情况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所有调味品中白砂糖添加情况的统计分析,町芒研究院发现,评测的12款蚝油、15款鸡精和17款意大利面酱都100%添加了白砂糖;仅酱油、料酒和火锅底料中有没添加白砂糖的产品,其中酱油中仅有12.5%的产品没有添加白砂糖;35%的火锅底料中没有添加白砂糖。4结论分析4.1 调味品行业特征4.1.1 市场容量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调味品行业的日趋成熟,调味品品类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功能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每10元食品消费中就有1元的调味品消费。调味品行业更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销售额由2001年的277.23亿元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2017年调味品销售额达3322亿元,但仅占所有食品行业销售额的13.9%,随着调味品行业整合的深化及高端市场的开发,调味品行业销售额有望进一步提速,町芒研究院预计调味品行业销售额在2020年将有望达到3700亿元。4.1.2细分化、高端化、全国化随着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日趋成熟,调味品品类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如海天味业未迎合不同饮食习性的消费者,将黄豆酱调味品从传统的黄豆酱逐渐细分出黄豆酱、辣黄豆酱、麻辣鲜黄豆酱和蒜蓉黄豆酱四个不同味感的黄豆酱产品;同时各大调味品企业为了迎合当今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健康消费理念,近几年均接连推出了不同健康消费需求的调味品,如千禾的零添加料酒,海天的有机酱油、淡盐头道酱油、零添加头道酱油和铁强化草菇老抽,还有李锦记的薄盐生抽。在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的社会背景下,调味品企业迅速崛起,调味品品牌攻坚战日趋激烈。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调味品行业中,酱油规模最大,其次是食醋行业,2018年,食醋消费占2018年调味品消费的20%,2019年食醋的年产值已超200亿元;同时,食醋也是中国调味品中除食盐以外最为传统的调味品,因此町芒研究院以食醋为例,研究分析调味品品牌全国化的特征。在中国食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当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红曲米醋与四川保宁醋)。中国调味品企业江苏恒顺、 山西水塔老陈醋、山西东湖老陈醋、天津天立独流老醋、 四川保宁醋和北京王致和食醋已经成为国内食醋行业中的 “明星企业”,其中,江苏恒顺和山西水塔老陈醋以其独特酿造工艺发展成为了中国食醋行业中的龙头企业,2019年,其食醋的年产量分别占食醋行业食醋产量的5.1%和4.89%,并成为了消费者心中食醋消费的首选品牌。町芒研究院统计分析发现,消费者在购买食醋调味品时,仅购买恒顺食醋的消费者占27.4%,仅购买水塔食醋的消费者占20.9%,而仅有27.1%的消费者或选择除恒顺食醋和水塔食醋以外的其他品牌,还有24.6%的消费者则对恒顺和水塔都钟情,二者购买谁都可以。可见当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强,许多 “明星调味品企业”,如海天、千禾、莲花、恒顺和王致和都以分别成为了酱油、料酒、味精、食醋和腐乳的代表。4.1.3 外企深耕中国调味品市场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使中国调味品市场成为了世界调味品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外企纷纷开始征战中国调味品市场,甚至有跨国公司在上海财富论坛上提出了“欲独霸世界, 先逐鹿中国” 的口号。从1994年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调味品市场至今,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1994年,法国达能集团与上海海鸥酿造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淘大食品有限公司,法国达能控股60%,正式进军中国酱油行业,扩充后的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酱油的年产能达10万吨以上,成为当时国内最大酱油生产企业;雀巢先后通过两次次资本整合:1998年收购太太乐80%股份和2001年收购四川豪吉60%股份,成功抢占中国鸡精调味品行业80%的市场份额, 2009年与上海太太乐的再次联手更是使上海太太乐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鸡精生产基地;亨氏于2010年以1.65 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中国的酱油企业和腐乳生产企业福达食品公司,使其在中国的销售额每年增加3亿美元,在中国酱油市场的占有率增加至2.9%,一跃成为中国酱油行业的第三大酱油生产商。4.2 中国调味品发展机遇及驱动力中国调味品行业能在短短十几年间,销售额由2001年的277.23亿元迅猛增加到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离不开迅猛发展的餐饮业、市场高端化等因素的驱动。4.2.1 餐饮驱动餐饮业调味品采购是我国调味品销售渠道中比较重要的销售渠道,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消费的调味品占整个调味品市场销售额的约68.7%,可见调味品市场的发展跟餐饮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30年保持持续增长,餐饮行业销售额由2000年的375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42716亿元,增长了11倍;2006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345.5 亿元;2010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突破2万亿,达到20698亿元;2015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突破3万亿,达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特别是个税提升到5000元以后,更是提升了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当代青年价值观、消费观及会做饭人员比例的下降,也促进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而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调味品行业的增长,同时餐饮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是调味品行业的快速增长的基石。4.2.2 市场高端化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同样减盐目标。随着国家对健康饮食专项行动的推进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的提升,调味品企业为迎合消费需求和适应发展浪潮,也都纷纷推出了相应的高端化调味品。高端产品具有较高的资本盈利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目前国内多数调味品企业的高档产品所占产销的比例不足20%,随着饮食习惯的升级,中高端的调味品产品将会不断的增加(如海天推出的铁强化金标生抽、淡盐酱油、有机酱油、小小盐限盐酱油和千禾推出的零添加料酒等),行业的微利状况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如恒顺早在2008 年就已停止生产零售单价为2元的产品,同时开始对高端产品和礼盒装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定位,对大部分主销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以配合价格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调味品行业的增值。4.3 国内中小型调味品企业如何生存4.3.1 紧跟国家政策,严抓质量关与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高盐、高糖、高油”。为推进合理膳食计划,保障居民饮食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7月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该专项行动要求: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关标准,严格管控食品营养标签标示;鼓励和引导食品产业的营养转型。为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做好健康饮食,国内一些调味品“明星企业”也开始掀起了“减盐”风潮,各种低盐、减盐的酱油、酱料、鸡精、复合汤料、酱腌菜等相继推出,其中,李锦记推出的薄盐生抽盐分降低25%;而国内的外资企业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革新新产品,积极推行减盐计划了。在国内外大型调味品企业紧跟国家政策,纷纷开始推出 “减盐计划”的浪潮下,国内中小型企业更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做好健康调味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但目前各大调味品企业并没有开启合理膳食专项计划中的“减糖计划”,因此中小型调味品企业除了加入调味品行业的“减盐活动”以外,也可以从降低白砂糖添加量和严格管控“食品营养标签标识”,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糖的添加,在产品营养标签上标注糖含量及盐含量,切实落实国家减盐、减糖计划,这不但可以为企业争取到国家扶持,更能帮助企业攻占健康饮食消费市场。4.3.2 增大科研投入,合理布局目前,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除国内“明星调味品企业”以外的中小型调味品企业如何谋发展,抢占市场份额。调味品是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食品子行业,调味品行业区别于其他食品子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受饮食习性影响深远。就如同中国“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饮食习俗一样,中国消费者对调味品的消费也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町芒研究院认为,中小型企业若想求的快速发展,抢占市场份额,应当找准市场定位,根据公司厂址及技术确定销售主战场;同时应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出符合主销售市场饮食习惯的调味品和符合当今健康消费理念的高端调味品,抢占高端市场份额,稳固区域性传统调味品市场份额。当品牌在主销售区知名度提升到行业前五后,在逐步扩展传统调味品销售区域,逐步分区域抢占传统调味品市场份额。

盗马贼

行业观察|糖行情突袭A股 甜味剂市场两极分化明显

财联社(济南,记者 方彦博)讯,赤藓糖醇生产企业保龄宝(002286.SZ)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板,让代糖概念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代糖板块的火爆却难掩各股之间明显的两级分化。有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者对低糖、低卡的追捧,代糖类产品的终端需求不断增长,但这一趋势集中体现在了天然甜味剂赤藓糖醇的身上,产品抢手的同时价格也不断走高,而安赛蜜、三氯蔗糖及木糖醇等其他功能性糖醇却需求平平,产品价格也相对滞涨。截至12日,除保龄宝连续两天涨停外,另两家赤藓糖醇相关企业丰原药业(000153.SZ)和华康股份(605077.SH)也在近2个交易日的涨幅分别达8.2%和7.8%,同属代糖概念,金禾实业(002597.SZ)却在3个交易日内下跌10%。寡头垄断合成甜味剂市场 主要产品盈利收窄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目前,中国的人均摄入约50g,减糖形势迫在眉睫,而甜味又是人们最喜好的基本味感,代糖的消费潜力巨大。代糖可以根据来源,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又可以根据甜度,分为高倍甜味剂和低倍甜味剂。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主流的甜味剂已从此前的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等,逐步发展至目前的三氯蔗糖和安赛蜜。2019年,在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市场中,三氯蔗糖以24%的占比位列第一。三氯蔗糖和安赛蜜都属于化学合成高倍甜味剂,具有口味纯正、安全性相对较高以及热量低等优点,且由于属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的甜度是白砂糖的600倍,超过阿斯巴甜的甜价比也是三氯蔗糖坐上人工甜味剂市场头名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合成甜味剂市场已被寡头垄断,A股上市公司金禾实业是全球三氯蔗糖和安赛蜜的最主要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安赛蜜产能1.2万吨/年,全球市占率超过65%,新建的5000吨/年的三氯蔗糖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建设,并开始试生产,全面投产后,三氯蔗糖产能将达8000吨/年,全球市占率也将超过60%,成为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绝对龙头。“虽然金禾实业凭借其龙头地位掌握了一定的产品定价权,但由于需求端的平淡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产品盈利出现下滑。”前述分析人士介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氯蔗糖市场均价稳定在20万元/吨左右,而原材料氯化亚砜价格从年初的1700元/吨上涨至目前3600元/吨左右,原材料DMF价格从年初的0.8万元/吨上涨至目前超过1.1万元/吨。安赛蜜方面,今年一季度的市场均价约5.9万元/吨,较去年四季度价格小幅下滑。而安赛蜜原材料硫磺一季度市场均价较去年四季度上涨约100元/吨。导致三氯蔗糖和安赛蜜的盈利空间双双收窄。天然甜味剂行情不一 赤藓糖醇爆发增长与合成甜味剂不同,天然甜味剂市场中各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一,差别较大。其中,以0热量、0糖、高耐受度、抗龋齿为标签的赤藓糖醇大受追捧。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雪娇向记者介绍,目前赤藓糖醇的火爆让价格再度走高,目前最高报价3.8万元/吨,较上周最高价格每吨又上涨了2000元。保龄宝在12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受市场对代糖产品需求旺盛影响,公司赤藓糖醇产品出现供需两旺,公司按照市场及供需情况,对赤藓糖醇产品进行适当提价。”由此可见赤藓糖醇市场的火爆局面。除保龄宝外,拟上市公司三元生物拥有赤藓糖醇产能6万吨及在建产能5万吨。丰原药业和华康股份均有在建的赤藓糖醇产线,设计年产能均为3万吨。此外,山东省日前公布的2021年度重大储备类项目中,日照朴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年产10万吨赤藓糖醇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木糖醇方面,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雪娇向记者介绍,由于我国木糖醇7成以上用于出口,受到去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海外需求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木糖醇价格也持续走低。目前,市场木糖醇价格已跌至2万元/吨左右,个别大客户的拿货价甚至可以到1.8万元/吨。同时,由于短期内需求的恢复迹象不明显,预计今年全年木糖醇市场都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A股市场中,华康生物是全球主要的木糖醇生产企业,2018年公司木糖醇产量约占同期国内木糖醇产量的48%,占同期全球木糖醇产量的18.9%。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0亿元,同比下降12.66%。但受到成本下降和出口退税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13.72%。另一种天然甜味剂甜菊糖也由于市场需求平淡而价格滞涨。国内甜菊糖的主要生产厂家晨光生物(300138.SZ)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甜菊糖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近半年以来价格维持在160元/KG-190元/KG,较往年的价格高点下滑了近100元/KG。赵雪娇表示,目前天然甜味剂市场需求增长集中体现在赤藓糖醇身上,但随着各大企业新建产能的投产,赤藓糖醇的供给压力将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赤藓糖醇的价格较高,如果赤藓糖醇价格短期内再度上涨的话,或会对木糖醇和甜菊糖等其他甜味剂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种甜味剂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其实市场上的饮品多用2-3种甜味剂组合配方的方式,来模拟蔗糖的味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赤藓糖醇的甜度较低,而甜菊糖有后苦味,很多终端产品选择了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的配比使用。未来是否会有更具性价比、更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复配配方或新一代产品问世,目前尚不得而知,行业未来空间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零用钱

十张图了解2020年中国代糖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控糖行动循序渐进

甜味剂是能够赋予食物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的产生是甜味物质的分子与舌头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解析”,就感知到了甜味。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分子能与甜味受体结合,有一些分子结合后产生的信号远远比糖更为强烈,就可以作为“甜味剂”。通常,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糖类物质,因长期被人们食用,而不被视为食品添加剂或甜味剂。所以,甜味剂主要是代替蔗糖、葡萄糖等,所以又称为“代糖”。代糖“甜美”、“低热量”、“价低”1879年美国人C.Fahlberg 和I.Remsen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并于1884年陆续产业化并推向市场,因为糖精难溶于水,市场供应的产品主要是其钠盐。甜蜜素是1937 年发现的,于1949年获得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1965 年,美国的Schlatter发现了阿斯巴甜,FDA于1981年正式批准使用。1967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英国1983年批准使用,美国1988年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由英国Tale&Lyle 公司和美国Johnson 公司及其子公司在1976年联合开发而成。中国1997年批准使用,美国FDA1998 年批准使用。1993年纽甜问世,甜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分为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合成类以甜蜜素、阿巴斯甜、安赛蜜等为主;天然类以甜菊糖苷为主;糖醇类以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为主。100g蔗糖含有389kcal的热量,一般的甜味剂相较蔗糖来说,在保证甜度的同时,人体摄入的热量较少,甚者无热量。通常情况下,甜味剂的性价比以价甜比来度量,即实现单位甜度所需的价格。通常定义蔗糖的甜度为1,通过比较发现,人工甜味剂和蔗糖实现相同甜度时,人工甜味剂成本不到蔗糖的10%,对于食品饮料厂商而言,人工甜味剂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甜味剂主要应用于饮料甜味剂的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饮料、烘焙食品等。其中饮料占比50%,是甜味剂最大的应用领域。甜味剂广泛应用于汽水及乳制品饮料,在饮料中添加的甜味剂主要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以及三氯蔗糖。由于甜味剂被人体摄入后不参与代谢过程,不产生热量,因此多作为无糖汽水中的代糖物质产生增甜的效果。以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为例,零度可乐、健怡可乐以及零卡雪碧等产品内的增甜物质均仅为人工甜味剂,且通常以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多种甜味剂混合的形式呈现。不同甜味剂的混合可以使得增甜的效果大幅提升,同时规避单一甜味剂用量增加后在口味上产生的不良效果。竞争存在较强的区域限制美国代糖市场的主要品牌有善品糖(Splenda)、Sweet'N Low、怡口(Equal)、Truvia、Stevia In The Raw和Nutrasweet等。2019年这些品牌的消费人数占比分别为31%、15%、14%、11%、12%和5%,近年来市场份额之和超过均85%。在欧洲地区,代糖市场的品牌则主要为Canderel,Sweetex、Hermesetas和Splenda。从欧美市场的代糖企业分布来看,同糖类市场一样,存在很强的区域性。控糖行动”循序渐进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就糖摄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约25克左右,美国权威专家在《Nature》杂志上公开提出,糖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4.25亿人,每11个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预测到2045年,全球将会有7亿人患有糖尿病。降糖上升至国家管控层面,多数国家征税控糖。根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并逐步制定和颁布针对高糖领域食品的征税政策,由此可见,食品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这将会加速推进甜味剂代糖产业的发展。2019年7月15日,中国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行动中强调了糖尿病在我国的多发性,并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同时提倡消费者甜味剂代替蔗糖生产的食品和饮料。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制糖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渔童

2026年全球甜味剂市场将达279亿美元

根据Valuates Reports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224.9亿美元增长到27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随着零卡路里甜味剂在许多食品中,尤其是在饮料中的使用日益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的增长。01天然甜味剂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对过量摄入糖的不良影响(例如体重增加,糖尿病,血压和心脏问题)的担忧日益增强,迫使消费者不得不选择低热量的代糖。此外,随着技术和研发的进步,制造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高品质的天然甜味剂,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天然甜味剂的接受程度,进而推动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的增长。天然甜味剂在不影响产品口感和风味的情况下减少卡路里摄入量的能力,有望在预测期内为天然甜味剂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鼓励食品饮料生产商降低产品中糖含量,也促进了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的增长。当然,与合成甜味剂相比,天然甜味剂仍存在一定的口感和使用局限性,在某些产品的应用中的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的增长。在未来几年,预计北美市场将占据全球最大的天然甜味剂市场份额,北美的天然甜味剂市场的优势归因于体育运动的增加,和消费者对该地区卡路里摄入量普遍偏高的意识提高。此外,在特殊场合和节日(例如生日,圣诞节和万圣节),糖果和巧克力的消费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的增长。而亚太地区则会迎来最高的市场增长率,亚太地区的这种快速增长归因于消费者偏好的变化。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保持体重并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来保持身体健康,使该地区的天然甜味剂市场有望获得丰厚的增长机会。02天然甜味剂:甜菊糖2018年全球甜菊糖市场为6.371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1.694亿美元,从2019年到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0%。甜菊糖是一种天然零卡路里,不会引起龋齿和血糖上升的甜味剂。它具有多种潜在健康益处,尤其是在维持正常的血糖和血压,以及控制体重方面。此外,它还具有很多便于应用的特性, 如增强风味,有抗氧化性可以防止食物发酵和变色,可降低饮料的黏性以及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还可作为天然稳定剂。因此,它被用作许多食品和饮料中的糖替代,已成为最流行的甜味剂之一。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不断增加以及肥胖人口的激增,推动了对含甜菊糖产品的需求,这些产品会更加适合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食用。此外,网购,超市和便利店等分销渠道的扩展使甜菊糖餐桌糖容易被消费者购买到,进而带动了甜菊糖市场的增长。目前,甜菊糖在食品饮料、制药、动物饲料、化妆品和个人护理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从形式上看,粉末形式在甜菊糖市场中所占份额最高,除了便于应用外,这种形式是高度可溶的并且具有更长的保存期限,因此比其他形式的甜菊糖更受欢迎。从地区来看,亚太地区占据了最高的市场份额。在日本等亚洲国家,甜菊糖多年来一直被用作食品和饮料以及膳食补充剂领域的关键成分。我国是甜叶菊提取物的主要出口国家,多年来甜叶菊一直是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最多的品种。根据海关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国甜菊叶提取物出口额仍达到1.3亿美元,未受到疫情过多的影响。03天然甜味剂:多元醇到2027年,全球多元醇甜味剂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消费者对低热量食品的偏好,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脏病)的日益关注,有望刺激该行业的发展。多元醇是从生物废料中发酵或加氢产生的糖类衍生物,又被称为糖醇,在食品、制药、化妆品以及其他化工领域被广泛应用。糖醇虽不是糖,但具有糖的甜味,并且不会腐蚀牙齿,对人体血糖值上升无影响,对酸、热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被作为甜味剂应用于无糖、低糖食品中。粉末状的多元醇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2019年占全球多元醇总销售额的75.0%以上。糖粉形式的多元醇可用于制造各类食品,如糖果、零食和烘焙食品,由于易于处理、运输和储存以及较长的保质期,因此在预测期内将会稳定增长。液体或糖浆形式的多元醇甜味剂具有高水溶性,这对于制药和营养保健品配方非常有用。消费者对对天然糖替代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将推动对液态糖醇的需求,尤其是在饮料中的应用。其中,山梨糖醇的甜味剂预计将是多元醇最大的类型细分市场,基于山梨糖醇的甜味剂市场在2019年占全球多元醇甜味剂的41%以上,预计山梨糖醇在预测期内将以5.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图源:Halo TopHalo Top低热量冰淇淋是风靡美国市场的一种低糖低卡冰淇淋,使用赤藓糖醇和甜菊糖作为甜味剂。04天然甜味剂:罗汉果罗汉果市场预计将在预测期内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罗汉果市场为3.9634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5.321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3%。凭借大量的健康益处,市场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获得更大的牵引力。用于零售用途的包装形式的创新可能会促使将来在家庭中大量使用该产品。罗汉果除了在血压血糖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优势,对咳嗽在内的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它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剂含量,拥有较长的保质期。在市场方面,罗汉果市场分为天然和有机市场。根据区域,罗汉果市场可分为五个主要区域:拉丁美洲,北美,亚太地区,欧洲以及中东和非洲。预计北美地区将对罗汉果市场做出最大的贡献。而欧洲市场将是未来几年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之一,因为该地区的消费者对天然零卡路里甜味剂有着很大的需求。而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和非洲等市场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地区,这些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存在业务拓展的需求,尤其是罗汉果的原产地中国。图源:foodbusinessnewsChobani Complete无乳糖高蛋白酸奶每份含3g可溶性膳食纤维,20g蛋白质,不含添加糖,使用罗汉果和甜菊糖作为甜味剂。

贝索罗

糖行情突袭A股 甜味剂市场两极分化明显

来源:财联社财联社(济南,记者 方彦博)讯,赤藓糖醇生产企业保龄宝(002286.SZ)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板,让代糖概念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代糖板块的火爆却难掩各股之间明显的两级分化。有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者对低糖、低卡的追捧,代糖类产品的终端需求不断增长,但这一趋势集中体现在了天然甜味剂赤藓糖醇的身上,产品抢手的同时价格也不断走高,而安赛蜜、三氯蔗糖及木糖醇等其他功能性糖醇却需求平平,产品价格也相对滞涨。截至12日,除保龄宝连续两天涨停外,另两家赤藓糖醇相关企业丰原药业(000153.SZ)和华康股份(605077.SH)也在近2个交易日的涨幅分别达8.2%和7.8%,同属代糖概念,金禾实业(002597.SZ)却在3个交易日内下跌10%。寡头垄断合成甜味剂市场 主要产品盈利收窄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目前,中国的人均摄入约50g,减糖形势迫在眉睫,而甜味又是人们最喜好的基本味感,代糖的消费潜力巨大。代糖可以根据来源,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又可以根据甜度,分为高倍甜味剂和低倍甜味剂。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主流的甜味剂已从此前的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等,逐步发展至目前的三氯蔗糖和安赛蜜。2019年,在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市场中,三氯蔗糖以24%的占比位列第一。三氯蔗糖和安赛蜜都属于化学合成高倍甜味剂,具有口味纯正、安全性相对较高以及热量低等优点,且由于属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的甜度是白砂糖的600倍,超过阿斯巴甜的甜价比也是三氯蔗糖坐上人工甜味剂市场头名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合成甜味剂市场已被寡头垄断,A股上市公司金禾实业是全球三氯蔗糖和安赛蜜的最主要生产企业。公司拥有安赛蜜产能1.2万吨/年,全球市占率超过65%,新建的5000吨/年的三氯蔗糖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建设,并开始试生产,全面投产后,三氯蔗糖产能将达8000吨/年,全球市占率也将超过60%,成为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绝对龙头。“虽然金禾实业凭借其龙头地位掌握了一定的产品定价权,但由于需求端的平淡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产品盈利出现下滑。”前述分析人士介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氯蔗糖市场均价稳定在20万元/吨左右,而原材料氯化亚砜价格从年初的1700元/吨上涨至目前3600元/吨左右,原材料DMF价格从年初的0.8万元/吨上涨至目前超过1.1万元/吨。安赛蜜方面,今年一季度的市场均价约5.9万元/吨,较去年四季度价格小幅下滑。而安赛蜜原材料硫磺一季度市场均价较去年四季度上涨约100元/吨。导致三氯蔗糖和安赛蜜的盈利空间双双收窄。天然甜味剂行情不一 赤藓糖醇爆发增长与合成甜味剂不同,天然甜味剂市场中各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一,差别较大。其中,以0热量、0糖、高耐受度、抗龋齿为标签的赤藓糖醇大受追捧。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雪娇向记者介绍,目前赤藓糖醇的火爆让价格再度走高,目前最高报价3.8万元/吨,较上周最高价格每吨又上涨了2000元。保龄宝在12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受市场对代糖产品需求旺盛影响,公司赤藓糖醇产品出现供需两旺,公司按照市场及供需情况,对赤藓糖醇产品进行适当提价。”由此可见赤藓糖醇市场的火爆局面。除保龄宝外,拟上市公司三元生物拥有赤藓糖醇产能6万吨及在建产能5万吨。丰原药业和华康股份均有在建的赤藓糖醇产线,设计年产能均为3万吨。此外,山东省日前公布的2021年度重大储备类项目中,日照朴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年产10万吨赤藓糖醇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木糖醇方面,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雪娇向记者介绍,由于我国木糖醇7成以上用于出口,受到去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海外需求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木糖醇价格也持续走低。目前,市场木糖醇价格已跌至2万元/吨左右,个别大客户的拿货价甚至可以到1.8万元/吨。同时,由于短期内需求的恢复迹象不明显,预计今年全年木糖醇市场都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A股市场中,华康生物是全球主要的木糖醇生产企业,2018年公司木糖醇产量约占同期国内木糖醇产量的48%,占同期全球木糖醇产量的18.9%。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0亿元,同比下降12.66%。但受到成本下降和出口退税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13.72%。另一种天然甜味剂甜菊糖也由于市场需求平淡而价格滞涨。国内甜菊糖的主要生产厂家晨光生物(300138.SZ)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甜菊糖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近半年以来价格维持在160元/KG-190元/KG,较往年的价格高点下滑了近100元/KG。赵雪娇表示,目前天然甜味剂市场需求增长集中体现在赤藓糖醇身上,但随着各大企业新建产能的投产,赤藓糖醇的供给压力将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赤藓糖醇的价格较高,如果赤藓糖醇价格短期内再度上涨的话,或会对木糖醇和甜菊糖等其他甜味剂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种甜味剂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其实市场上的饮品多用2-3种甜味剂组合配方的方式,来模拟蔗糖的味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赤藓糖醇的甜度较低,而甜菊糖有后苦味,很多终端产品选择了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的配比使用。未来是否会有更具性价比、更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复配配方或新一代产品问世,目前尚不得而知,行业未来空间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大傻瓜

2020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市场规模及零售额增长研究分析

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食品加工制造中应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色、香等品质,为防腐及加工需要加入的人工合成的天然物质。目前国内食品添加剂种类有23类,品质2千多种,包括甜味剂、增稠剂、酸度调节剂、漂白剂、膨松剂、防腐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香料等。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及生产与处理、包装及运输或存储过程中,由于技术性目的而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任何物质。适当的添加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随着食品工业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同时食品添加剂种类不断添加,产量不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上升。食品工业带动了食品添加剂市场的发展,预计全球食品添加剂市场销售年均增长将约3%左右。添加剂市场容量其中,香精香料、食品乳化剂、氧化剂三个细分行业市场增速较高,值得关注。根据地区看,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根据地区看,其中,浙江、广东与山东、江苏与河南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企业数量占全国生产企业的50%从近几年市场规模看,据灵动核心产业研究中心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规模2015年为1102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据中国工业协会获悉,2018年主要食品添加剂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160亿元,2015-2018年食品添加剂市场规模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灵动核心相关行业研究报告:2020-2025年中国食品添加剂市场现状研究及前景发展投资分析报告

老炮儿

专访金禾实业董事长杨乐:50%白砂糖消费将被转化 代糖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财联社(南京,记者 查道坤 贾晓宁)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开始重视饮食健康,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人们已经开始擦觉,并且在寻求改变,其中减糖尤其被重视。在7月15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19-2030》发展规划,鼓励全社会“减油、减盐、减糖”,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由此,把减糖再次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也因此,给代糖食品行业开辟了无限大的产业想象力。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全球精细化工龙头金禾实业(002597.SZ)推出了代糖新产品——“爱乐甜”,由此成为目前代糖产品行业关注的热点公司,也是近来舆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是甜味剂原材料供应商,为何从B端向C端开发新产品,爱乐甜如何定位,如何让市场更多的认可爱乐甜,未来市场有多大空间?带着这些问题,财联社记者专访了金禾实业董事长杨乐。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无论是国家政策的要求,还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未来代糖将成为一个趋势。按照国家健康规划要求,未来10年代糖产品将替代国内半数白砂糖的使用,市场蓝海巨大。减糖迫在眉睫根据《健康中国2019-2030》发展规划提出合理膳食行动,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均摄入量远高于上述标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7月17日在国家卫健委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说,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g,食用油摄入量为42.1g,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通过上述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推进减糖方面,已刻不容缓,这也给代糖产品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市场。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全球三氯蔗糖、安赛蜜和麦芽糖等甜味剂最大的生产企业金禾实业新推出了代糖产品爱乐甜。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爱乐甜是一种符合型代糖产品,是一种新型人工甜味剂及天然营养甜味剂结合的复配方案,主要原料为赤藓糖醇、甜菊糖和蔗糖素等。对于研发出新产品的原因,杨乐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代糖在国外市场使用非常普遍。美国餐厅咖啡厅,随处都可见小袋包装的代糖产品。包装颜色不同,对应的不同的甜味剂,包括木糖醇、甜菊糖、阿巴斯甜等。美国现在甜味剂的这个消费者教育还有认知,已经很很普遍了,美国代糖C端市场也比较发达。但在中国目前C端代糖市场几乎是一个空白,金禾实业就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市场机遇,才创立了爱乐甜这个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肥胖症,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攀高,都与糖的摄入量过高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糖尿病患者超过亿人,而如果使用代糖产品,不含糖和脂肪,热量也为0,那么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的吃糖。此外,消费者因为摄入糖量过高而引起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降低糖的摄入量,摄入更健康的糖产品是目前消费者的重要选择。杨乐告诉财联社记者,“如何能让中国的十三亿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消费场景,都能有自由选择无糖产品的便利与权利,都能获得最健康甜?我觉的首先需要爱乐甜这样的代糖产品,让他们对代糖产品更加了解。”此外,杨乐还对财联社记者介绍说,为了能让对代糖产品缺乏认知的消费者能够接受爱乐甜,产品从1.0版到2.0版,前后经过了1000多次配方调整。2.0版的爱乐甜实现了与蔗糖的甜度1:1的比例,让用户不需要改变添加糖的习惯获得相同的甜度,“现在爱乐甜的消费者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大学女生是消费中最多的一个人群。”代糖产品处于起步阶段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目前和爱乐甜一样,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代糖产品,但是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并无真正的领头企业。对此,杨乐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行业内同类产品并没有秘密,“从生产角度讲,就是用单一代糖产品按比例进行配置。所以企业只需要研究配方,然后购买原料请其它企业进行代工并贴牌,就可以成为自己旗下的代糖品牌。”在杨乐看来,整个代糖零售行业,目前基本是个空白,国外的一些代糖零售产品,只能在电商平台找到,未能直接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其它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有几家,但都规模不大,从实力上讲跟金禾实业的差距比较大。据年报显示,金禾实业2018年营业收入41.3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9.11亿元,扣非净利润8.47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报,金禾实业预计盈利3.9亿至4.2亿元。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上市公司深厚的资金支持,爱乐甜希望成为行业的探索者。不过,随着未来市场的逐步扩大,不可避免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代糖市场,去争夺市场占有率。对此,杨乐对财联社记者介绍说,爱乐甜最终在C端市场的定位,是高端的调味产品,既然在C端,就不可能只有一家做,“多家企业进行行业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而对未来行业潜在对手,我们有信心,因为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都是小企业,他们的整体实力一般,产品很难得到保证,而我们现在具备这方面的实力。未来有更强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但是我们在这个赛道上已经跑了一段距离了,所以我们对未来的竞争对手还是有信心。”在杨乐看来,未来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调味品企业。首先,糖类企业不可能自毁长城,进行代糖产品研发销售;而代糖类生产企业,更多地是面向B端企业客户,受困于生产压力和客户群,进入C端的可能性很小,“从目前情况预计,未来很有可能有一些颇具实力的调味品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进入代糖这一领域。他们具有资金优势与消费渠道优势,未来代糖的市场逐步扩大,调味品企业很有可能要冲进来分一杯羹。”未来市场蓝海巨大按照国家层面的规划,代糖行业未来无疑是面临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也给代糖产品带来了机会。那么代糖的潜在市场到底有多大?对此,杨乐给财联社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到2030年之前,国内人均每天摄入白砂糖不超过25克,而目前每天人均摄入量为50到60克。如果到时候政策趋严,人们又不愿意改变糖的摄入规律,那么就要把白砂糖的消费量转向代糖消费。“每人每天从50克降到25克,那么白砂糖的市场就将有一半被代糖所取代,以国内目前的消费计算,到时候代糖的消费量相当于现在每年1000万吨白砂糖,这个市场蓝海很大。”杨乐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爱乐甜抢滩代糖市场,未来只要能占据白砂糖替代品10%的市场份额,那就是很不错了的成绩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层面要加大减糖的力度,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白砂糖的使用,如何让消费者从白砂糖转移到代糖产品,是摆在包括金禾实业在内的代糖产品生产企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对此,杨乐对财联社记者介绍说,作为C端产品的爱乐甜,未来的消费场景除了直接加在茶或咖啡里,可能更多时候要用来烧菜,比如红烧鱼,红烧肉;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按比例使用代糖是个问题。所以,2.0版的爱乐甜与白砂糖甜度1:1配比,就是考虑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问题。为了改变消费者认知,金禾实业的销售们也想了很多方法,尤其是线下推广。未来,爱乐甜将出现在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餐桌,和糖类产品放在一起作为消费选择,精致的包装,起到品牌宣传作用。 其次,将会加强与瑞幸、奈雪、麦隆、Seesaw等国内一线精品咖啡、茶饮渠道合作。“我们现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喜欢尝试新事物,消费偏好较高的年轻人,随着我们对消费者教育层级的提升,加上过去已经使用过我们产品的年轻人的成熟,未来代糖产品会深入人心。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作为C端品牌,爱乐甜就成功了,代糖行业也就意味着成功了。”杨乐对财联社记者说。

本心

町芒研究院|《2020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

1乳制品1.1 乳制品概念乳制品:指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它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乳制品包括液体乳类、乳粉类、炼乳类、干酪类以及其它乳制品类[1]。1.2 乳制品发展现状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产量方面,2019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为2719.4万吨,同比增长5.6%。在销售收入方面,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乳制品销售规模达4196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乳制品市场消费构成来看,饮用奶在2019年以61.8%的占比排名第一,第二大品类是酸奶,占比达到35.6%。同2015年相比,2019年酸奶品类的市场占比不断扩大,并且扩大的趋势将会持续,预计到2024年酸奶品类的市场占比将会达到42.2%。(数据来源:食品行业研究中心)当前乳制品行业呈现少数全国性大企业与众多地方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按照企业知名度、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伊利股份、蒙牛股份以及光明乳业为代表的全国性乳制品企业和以新乳业、三元股份为代表的区域性乳制品企业,第三类为地方性乳制品企业。这三个类别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市场风格。2019年伊利和蒙牛在乳制品行业市场份额中共计占比44.8%,分别占比24.5%和20.3%。整体来看,乳制品市场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双寡头竞争格局。(数据来源:Euromonitor)1.3 乳制品消费者画像根据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乳制品购买者中49.6%为男性,50.4%为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49周岁,占比达90%,其中20-29周岁年龄段的购买者占比最多,为40.1%,平均年龄为31.9岁。已婚人士占比65%,已婚已育的占比54.3%,这类人群是乳制品的主要购买人群。(数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在消费水平方面,消费者购买力的强弱与个人收入有关。个人收入越高,消费者的乳制品购买力越强,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比最多,为42.1%,2999元以下的占比为5.9%。消费人群的平均薪资约为9102元。(数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1.4 乳制品选购依据2020年10月,町芒研究院针对消费者“乳制品选购动机”以及“购买偏好”,进行了专项在线问卷调查。(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町芒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32%的消费者选购乳制品是因为乳制品的营养丰富,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钙,并将其作为日常必备的食品;29%的消费者因为乳制品细腻、醇香、酸甜的口感而欲罢不能,频频选购;16%的消费者受价格影响较大,看到产品打折促销就疯狂选购;13%的消费者因为电商、超市等渠道提供了便利的送货服务而多频次购买乳制品;10%的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包装,认为“颜值即正义”,愿意为此买单。(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在购买偏好上,54%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35%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外国品牌付出更高的价格,仅11%的消费者不注重品牌。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影响较大。2乳制品测评乳制品品牌及品类的丰富多样化,无疑加大了消费者在购买时的难度。为了解决消费者的选择困难,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健康、营养”的乳制品,町芒研究院评测团队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三个维度综合评测产品,得出该款产品的最终指数,即町芒优选指数(DCI),DCI数值越高代表产品综合品质越好(不符合町芒执行标准,不参与町芒研究院优选)。(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截止到2020年10月,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包括乳制品类、方便食品类、休闲零食类、儿童辅食类、儿童零食类、女性食品类、节日特色食品类、调味料类及现制奶茶饮品类等160余款,涉及300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10000余个。其中,所评测的乳制品7类,涉及品牌80多个,样品量达300多款。在品牌方面,既有伊利、蒙牛、君乐宝、三元、光明等一些国内知名品牌,还包括一些网红品牌(认养一头牛、百菲酪、乐纯)、进口品牌(德亚、小贝勒、乐荷、艾恩摩尔)、小众品牌。在品类上,涵盖纯牛奶、水牛奶、酸奶、无糖酸奶、儿童乳、奶酪、奶片等。3乳制品DCI指数分析(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注:5分以上是指5分≤DCI<6分,其它同理。据町芒研究院对乳制品的DCI统计分析后发现,评测样品的分值跨度较大,可分为5个等级。DCI能够达到9分以上的产品仅占评测样品的3%;8分以上、7分以上的产品占比较大,分别为42%、38%;6分以上的产品占比16%;5分以上的产品占比最少,为1%。下面我们从标准评测、品质评测、感官评测三个维度分析影响DCI整体分值的原因。3.1 标准评测町芒研究院从食品添加剂种类及限量添加剂等多个维度对乳制品进行了深度解析。添加剂根据食品中的用量主要分两种,一类是按需添加,一类是限量添加,町芒研究院主要对限量添加剂种类进行评判,其数量越多,标准评测星级越低。(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经町芒研究院统计,5星的产品占比较高,为47%;星级在4星-5星之间的产品占比32%;在3星-4星之间的产品占比19%;在2星-3星之间的产品占比2%,可以看出乳制品的标准星级整体较高。(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町芒研究院将限量添加剂的种类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统计后发现,无限量添加剂的产品占比最高,为51%;有1-5种限量添加剂的产品占比为43%;有6-10种限量添加剂的产品占比仅有5%。(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町芒研究院将限量添加剂的种类划分为3个等级(0种、1-5种、6-10种),统计各类乳制品在3个等级范围内产品数量的占比情况。限量添加剂种类在6-10种范围内的产品仅有奶片和儿童乳,而儿童乳限量添加剂种类在此范围的产品占比较高,为31%。儿童乳中的限量添加剂种类主要有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纽甜)、防腐剂(乳酸链球菌、山梨酸钾)、着色剂(胭脂虫红)、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海藻酸丙二醇酯)、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锌、维生素D)等。如果长期食用不仅容易影响儿童的饮食习惯,减少正常饮食的摄入量,还会增加儿童的肠胃负担,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町芒研究院认为在儿童乳中加入营养强化剂的方法,虽然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因为甜味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添加,儿童乳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带来的正面影响。3.2 品质评测町芒研究院从营养成分表、关键营养成分标示值与检测值的差值、蔗糖检测值、乳酸菌检测值、产品包装设计等多维度对乳制品的品质情况进行解读。(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经町芒研究院统计,乳制品的品质星级大部分在4星-5星和3星-4星之间,占比分别为50.4%、46.1%,而达到5星的产品仅占比2.6%,还有0.9%的产品在2星-3星之间。经分析后发现,影响乳制品品质星级的指标为蛋白质含量、钙含量等。3.2.1 奶片的蛋白质、钙含量高(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对各类乳制品的蛋白质、钙含量标示值进行统计并计算均值后发现,奶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各类乳制品蛋白质含量的标示均值排序为:奶片>奶酪>无糖酸奶>水牛奶>纯牛奶>酸奶>儿童乳。(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奶片的钙含量最高,各类乳制品钙含量的标示均值排序为:奶片>奶酪>水牛奶>纯牛奶>无糖酸奶>酸奶>儿童乳。(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除了水牛奶外,其它各类乳制品均有未标示钙含量的情况,其中酸奶、奶片、无糖酸奶未标示钙含量的产品占比较高,分别占比29.3%、26.8%、22%。町芒研究院认为,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蛋白质或钙,而在产品外包装上标示钙含量,既能展示企业产品品质的硬实力,也能方便消费者进行对比选购,进而提高产品的复购率。3.2.2 牛奶符合国标要求(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町芒研究院将采购的纯牛奶、水牛奶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脂肪含量检测值≥标示值的产品占比46%,蛋白质含量检测值≥标示值的产品占比50%,钙含量检测值≥标示值的产品占比31%。根据《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第6.4条的规定:(1)在产品保质期内,食品的蛋白质,多不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仅限乳糖),总的、可溶性或不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单体,维生素(不包括维生素D、维生素A),矿物质(不包括钠),强化的其它营养成分允许的误差范围是≥80%标示值;(2)食品中的能量以及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钠,糖(除外乳糖)允许的误差范围是≤120%标示值。经过对比后发现本次评测的纯牛奶、水牛奶营养标签均符合《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3.2.3 水牛奶营养成分高(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町芒研究院通过将水牛奶与纯牛奶的蛋白质、脂肪、钙含量的标示均值及检测均值进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1)水牛奶的脂肪、蛋白质、钙含量的检测均值都高于纯牛奶。(2)水牛奶的脂肪、蛋白质、钙含量检测均值都高于标示均值;纯牛奶的脂肪、蛋白质、钙含量检测均值都低于标示均值。这些数据都直接或者间接表明了与纯牛奶相比,水牛奶的蛋白质、钙含量更高。另有数据显示,水牛奶的矿物质含量和维生素含量也都优于黑白花牛奶(常见的乳用牛品种)和人乳,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分别是黑白花牛奶的约80倍和40倍,因此,想要补充蛋白质、钙,在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水牛奶更好。由于水牛奶品质优良且产量稀少,所以水牛奶及其奶制品的价格也远远高于普通牛奶。町芒研究院评测的水牛奶价格在4.8-7.9元/200ml,纯牛奶价格在1.7-3.8元/200ml,水牛奶价格高于纯牛奶价格数倍。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奶中贵族”百菲酪,作为网红产品被众多达人在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倾力推荐,然而结合町芒研究院的水牛奶评测结果,百菲酪的综合品质表现并不理想,其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钙)的检测结果与同类产品对比排名靠后,然而售价却比较高,实属高价不高质。町芒研究院认为,网红效应确实是帮助产品快速接触消费者的一种手段,但随着消费者从单纯口味满足向营养健康需求的转变,大众对产品综合品质的要求会变得更高,产品本身品质过硬才能真正由网红转“长红”。3.2.4 儿童乳多为含乳饮料(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通过对16款儿童乳的产品类型进行统计整理后发现,只有31%的产品是调制乳,其余69%的产品属于含乳饮料。《GB/T 10789-2015 饮料通则》中明确规定了含乳饮料属于蛋白饮料。蛋白饮料是指以乳或乳制品,或其它动物来源的可食用蛋白,或含有一定量蛋白质的植物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过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饮料。市面上的乳酸菌饮料、××钙奶、优×乳等实质上都是含乳饮料。许多家长误认为含乳饮料=牛乳,经常给孩子购买含乳饮料饮用,认为可以补充营养,实则不然。含乳饮料的配料除了牛乳外,一般还含有水(配料表的第一位)、甜味剂、酸味剂、果味剂、防腐剂、香精、色素等多种添加剂。町芒研究院提醒宝爸宝妈们,在选购儿童喝的乳制品时,尽量少买含乳饮料。与调制乳、普通牛奶相比,其营养价值低。一般情况下选择普通牛奶就可以,其富含儿童成长所需的钙质和优质蛋白质。调制乳是指在加入了一些其它原料或者营养强化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牛奶,用以强化某种营养或者改善口感。添加了营养强化剂的调制乳本身可能要比普通牛奶营养价值高一点,但是售价通常也更高,性价比不一定高。另外,不建议用各种口味的调制乳代替普通牛奶,如果一定要买,町芒研究院建议家长一定要注意看配料表,避免选择牛奶含量低而糖分含量高的产品。3.3 感官评测町芒研究院为了从专业角度及消费者角度两方面对乳制品感官情况进行全方位解读,聘请了数十位专业感官评测师、二十位优秀感官评测师及上百位线下体验官,对町芒研究院选购的纯牛奶、水牛奶、儿童乳、酸奶、无糖酸奶、奶酪、奶片进行感官评测。(数据来源:町芒研究院)从感官星级结果看,只有奶酪有达到5星的产品,占比5%;水牛奶、无糖酸奶、奶酪中4星-5星之间的产品占比最高,分别是100%、93%、72%;奶片、酸奶、纯牛奶、儿童乳中3星-4星之间的产品占比最高,分别是84%、65%、58%、50%;酸奶、儿童乳中2星-3星之间的产品占比最高,分别是30%、25%;只有酸奶有1星-2星之间的产品,占比5%。产品的感官星级越高,则说明产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表现越好。同是牛奶,纯牛奶的感官星级在3星-5星之间,而水牛奶的感官星级在4星-5星之间,表明水牛奶在感官方面的整体表现要优于纯牛奶。据评测员们反映相较于纯牛奶,水牛奶奶香味浓郁,乳汁浓稠,口感顺滑,微甜味明显,这是因为水牛奶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比纯牛奶高,是纯牛奶的数倍,难怪水牛奶能够成为人们消费的“新宠”,在社交平台掀起一阵购奶潮流。 町芒研究院还发现,部分品牌打着水牛奶的旗帜宣传卖奶,实则配料中纯牛奶的含量要高于水牛奶,其售卖价格在水牛奶中也处于中上水平,这种把消费者当韭菜收割的行为,不应该成为生产和消费市场上的主流。在儿童乳的感官评测中,那些感官星级较低的产品都存在香精味重,甜度过高的共性问题,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经统计,评测产品中81%的儿童乳都添加了白砂糖,且其在配料表中的排名比较靠前,可见糖的添加量确实不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0-4岁的孩子是不建议摄入添加糖,糖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从营养健康的角度看,町芒研究院并不推荐儿童乳内添加糖且不推荐给4岁以下的儿童饮用这类儿童乳。酸奶的感官星级范围跨度大(1星≤星级<5星),町芒研究院经统计后发现,在2019年评测的20款低温酸奶的平均感官星级为2.8星,2020年评测的15款无糖酸奶的平均感官星级为4.2星。感官星级的增加反映了乳制品企业对酸奶配方、规模化加工工艺等方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成熟,使得酸奶的产品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无糖酸奶的诞生和普及反映了消费者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了酸奶品类的细分化及无糖酸奶的发展。4结论分析4.1 不同类型产品成分差异大在品质评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产品营养成分差异大,原因为何?町芒研究院从牛奶、儿童乳、酸奶、奶酪、奶片等相关的执行标准中为大家解答疑惑。奶片是以生牛(羊)乳或/和乳粉、乳清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片状乳制品,乳固体含量不低于60%,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4%。干酪可分为原干酪和再制干酪。干酪又名奶酪,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每公斤奶酪制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浓缩而成。再制干酪是以干酪(比例大于15%)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因此,相对于其余5个种类的乳制品,奶片和奶酪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含量更高。(信息整理:町芒研究院)多数的酸奶产品以《GB 19302-2010发酵乳》作为执行标准,可分为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从原料成分看,发酵乳的原料是生牛(羊)乳或乳粉,而风味发酵乳的原料不止有生牛(羊)乳或乳粉,但其含量不低于80%,所以,发酵乳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比风味发酵乳高。(信息整理:町芒研究院)多数的纯牛奶、水牛奶产品以《GB 25190-2010灭菌乳》、《GB 19645-2010巴氏杀菌乳》作为执行标准,二者在灭菌工艺上存在差异。巴氏杀菌工艺一般是75℃-85℃,持续加热15-20秒,较多保留了牛奶原本的风味和活性物质,但只是杀菌,不是灭菌,因此需要冷链冷藏销售,以免有些芽孢恢复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物质,保质期只有3-7天。超高温灭菌牛奶工艺一般是137℃-145℃,加热4-15秒,细菌全部被杀死,可以常温保存,保质期可达6个月。(信息整理:町芒研究院)注:理化指标显示的是以生牛乳为原料的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儿童乳中部分产品以《GB 25191-2010调制乳》作为执行标准,部分产品以《GB/T 21732-2008含乳饮料》作为执行标准,从原料成分看,调制乳的主要原料是生牛(羊)乳或复原乳,其含量不低于80%,而含乳饮料只是成分里含有乳或乳制品,配料排名第一的是水。(信息整理:町芒研究院)一般情况下儿童乳中按照《GB/T 21732-2008含乳饮料》标准执行的产品,其蛋白质含量比其它6类乳制品要低。4.2 乳制品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目前,我国乳制品消费量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我国液态奶消费量仅占全球消费量的8%,是美国的56%,欧盟的44%,远低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偏低,乳制品消费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及财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重视膳食结构的调整,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成加速上行的态势,对乳制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未来我国乳制品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行业基业常青、品牌长虹,町芒研究院从市场、产品包装、用户、奶源品质四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4.2.1 挖掘蓝海市场提及纯牛奶、酸奶,毫无疑问,大家脑中闪现的品牌就是伊利、蒙牛。2018年,伊利营业收入789.76亿元,同比增长16.92%;净利润64.40亿元,同比增长7.31%,伊利的主营业务是液体乳、奶粉、冷饮。町芒研究院认为,如果已经入局或想要入局乳制品行业的企业,想要在全国性大企业的三大业务板块内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转身寻找细分领域的蓝海市场,可能会大有作为,比如奶酪界的国产品牌妙可蓝多,主打高品质酸奶的乐纯,都在寡头企业的主营领域之外拥有了一席之地。以奶酪为例,目前海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本土品牌奶酪起步较晚。2019年中国奶酪零售市场CR5为47.1%。市占率前五为百吉福、乐芝牛、安佳、卡夫、妙可蓝多,市占率分别为22.7%、7.7%、6.4%、5.5%、4.8%。其中排名前四位均为海外品牌,国产品牌仅有妙可蓝多入围前五。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乳品结构,发展奶酪制品,该政策为奶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外,在2019年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也指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块奶酪兴盛一个产业。让消费者从“喝奶”向“吃奶”转变。町芒研究院认为,随着奶酪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奶酪有望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赛道。4.2.2 包装让产品说话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颜值即正义”、“有颜任性”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包装已经不单单是产品说明书,还是一个流动的广告平台,可以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是流量和销量的入口和保障,也承载了文化内涵的品牌缩影,能够和消费者建立起联系的社交符号。社交媒体上迅速崛起的网红品牌,正是明确了这一要义,在包装上花费心思,收获了一众粉丝。以乐纯为例,用插画的风格展示口味,并通过文案包装,跟消费者沟通产品的故事,文艺范儿十足,简约、小清新的风格,非常符合当下流行的审美趋势,透明杯装,给人健康、自然的印象,成功吸引了目标人群——年轻的白领女性。町芒研究院认为,新兴品牌如果想要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驻足,除了要有过硬的产品硬实力外,也不能忽视“颜值”的影响力。其次,通过包装可以传递产品和品牌价值内涵,好的产品包装胜过万语千言,要重视产品的包装,不要轻易错过每一个展示自己产品和品牌的机会。4.2.3 关注用户,获取信任2008年,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曾出现过严重的信任危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从国外购买奶粉,喝上一杯“放心奶”,成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经历重创的中国乳制品企业“洗心革面”,建立自控奶源,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渐从信任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追求“健康、安全、天然”的产品,企业如何能够让消费者看到、体会到所购买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对国产品牌的信心,町芒研究院认为,“产品溯源”及“认养模式”是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通过手机扫码消费者可以看到乳品从产地环境、生产流程、批发到零售等环节的详细记录,信息透明,“产品溯源”能让消费者获得“看得见”的安全。“认养模式”一般指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食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生产方式。只需在手机上安装APP终端,就可以对自己认养的“产品”进行24小时监控。认养一头牛就是通过“认养模式”成为了行业黑马。通过对牧场奶源、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等多个环节与消费者进行连接与互动,有效解决了消费者对牛奶品质安全的顾虑并构建新的牛奶消费场景和销售模式,不仅能真正恢复并提升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信任度,或许也会带来乳品行业新的增长点。4.2.4 奶源品质是基础首先产品的好坏主要看是否有可靠的奶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好的奶源才能生产高品质的牛奶。虽然全球奶牛养殖前十强中,仅中国企业就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其中现代牧业更是以近23万头存栏,13万头成母牛的规模领先全球,但是与中国乳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国、世界乳制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相比,中国在奶源质量、产品价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町芒研究院认为要解决问题、迎头赶上,我们不能只靠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发展价值,要促进奶业技术进步,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町芒研究院通过对市售乳制品、町芒优选指数、町芒评测大数据中心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持续观察乳制品行业近年来整体发展状况,及消费者对乳制品消费选择的影响和变化,对乳制品行业当下所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进行分析解读,最终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在帮助消费者形成正确消费观,学会理性选择的同时,为食品企业进行品牌赋能,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客观、专业、综合的方向建议,最终形成整个乳制品行业的良性循环。5参考来源[1]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Z].2009-06-26.[2] 任秋鸿, 庄超, 彭华. 我国乳制品分类浅析[J]. 中国乳业,2019, 000(00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