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众号NE电气报道,7月2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北美飞跃手册》编写人、年轻有为的学术新星桂涵东博士不幸离世。以下为报道全文:我们很不幸地向各位朋友通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北美飞跃手册》编写人、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电力电子领域知名的年轻学术新星,桂涵东博士,于2020年7月27日在上海因突发心脏停搏去世,年仅29岁。桂涵东博士生于1990年,江苏苏州人,2013年和2016年分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此后赴美深造,于2020年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英国剑桥大学,并计划赴英国参加工作。涵东不仅以自身极高的科研素养而为业内人士熟知,更因其对行业的无私奉献而为广大业内伙伴和后辈所称颂。在学术道路上,他成果斐然。在留学深造前,就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之后又参与了Electric Vehicles和Electric Aircraft有关的多个电力电子项目,并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中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IEEE的多个奖项。攻读学位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1篇期刊文章、25篇会议文章,以及参与编写了学术著作一部。2019年,他获得了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杰出研究助理奖。2020年,他获得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JESTPE)颁发的“Star Reviwer”荣誉。涵东热衷于挑战并不断学习积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各个方面他都会尽力去了解,力图在专业相关领域不留盲点,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校园生活中,他致力于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环境。在担任美国田纳西大学Lab Committee Chair期间,他在设备资源整理、调试经验归纳上做出了极大改善,让田纳西大学的电力电子实验室运行顺畅,井井有条,方便同事、同学们能更快上手,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他构建的管理体系至今仍旧是实验室向上发展的基石。这些年来,他编写并持续维护的《电力电子北美飞跃手册》,详实地介绍了北美的电力电子科教资源,具体到了各地高校、教授的情况,并组建了很多留学交流群答疑解惑,对无数赴美追逐学术理想的学子提供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就专业能力而言,涵东无疑是出色且成功的。但让他熠熠生辉的,还有他的个人魅力。与涵东朝夕相处的同学,对涵东的为人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不仅是探讨学术问题的好伙伴,更是会照顾他人的大哥哥。涵东永远不吝分享自己的经验,用自己对读博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去引导后辈积极面对科研生活。涵东长于思考人生,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曾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保持开放和平静,收集信息,勤于思考与筛选,面临分岔路口时,便自然知道要如何选择。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环境去放松和思考。跳出那个一直身处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看到更多东西。这些年,他的足迹从祖国,到北美、中美洲,再到欧洲大陆,不停地去倾听、去经历,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原因。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热心奉献的青年,一个众口皆碑的榜样,在刚刚为学生生涯画上完美句号的时候,在自己的事业即将起步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无比残忍的事实,对涵东的家人,对我们,对这个行业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令人扼腕。谈及自身成就时,他说,找到真正兴趣所在,找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去做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向他倾诉烦恼时,他说,人活着就有机会。这曾经鼓舞了我们的话,却也成为了心中永远的遗憾和痛。当他毕业离开时,他说,加入田纳西大学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其实对我们而言,与君相识,又何尝不是人生幸事?可以肯定,往后的岁月,每当我们失意,彷徨,否定自己的时候,便会想起他。这是他仍旧活在我们心中的证明。愿涵东在另一个世界能继续展翅翱翔,绽放自己的光芒。愿他的家人节哀顺变,感谢你们培育了如此出色的孩子。我们相信,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回忆是珍珠,情谊是钻石,斯人已逝,但与涵东共度的时光珍贵且恒久。我们将永远记得这个鲜活的面容,和我们共同的故事。涵东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陪伴生者,并带着他那一份执着和热情,勇敢面对人生。令人心痛的背后,我们该反思什么?每当有这样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时,有多少科研工作者会暗自叹口气,然后又进入下一轮的奋斗中?是的,我们在为逝者哀思,为学术界惋惜的同时,应该要发出疑问:为何这么多的优秀科研人员会“英年早逝”?实际上,在最近一段时间,各大科研类公众号接连发布令人悲痛的消息,谢铮、刘伟庆、阮建伟、邵强进等几位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纷纷离世。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30岁上下,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对于优秀科研人员的突然离世:有人会说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不堪重负;有人会说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没有休息;有人说是因为长期身处高危的环境之中,积劳成疾;还有人会说是现有医疗体系存在短板,保障不到位。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科研人员目前的一个生存现状是面临着多重压力。”当一大批中青年提前进入了科研领军的战壕,对于责任心强、追求完美的中青年科研领军人物来说,当然不会希望看到自己领衔的团队遭遇失败。在他们前面,有着事业、家庭、责任的三重压力。想要有机会晋升,就得做出大量的努力,得不停的有科研产出。因此,很多处于奋斗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往往会自觉的在实验室加班,他们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饭只是他们延续生命的需要,完全谈不上生活的乐趣。长久一来,忧虑和劳累就成了生活的必备情绪,而这些,都是影响中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归根结底,如果大环境一时没有办法改变的话,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别太劳累了!尽管科研工作累过之后,只要出成果就会让人有一种人间很值得的感觉。但前提是,我们要可持续发展到能看到曙光的时候,打开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猝死、心脏病甚至心理问题都频频出现。这绝对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总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充当看客,总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你疲劳的身体不会欺骗你,它需要休息,也需要放松。“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智慧。希望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能照顾好自己!来源:NE电气(黄洋 (UTK))、募格学术
沉痛悼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北美飞跃手册》编写人、年轻有为的学术新星桂涵东博士不幸离世。我们很不幸地向各位朋友通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北美飞跃手册》编写人、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电力电子领域知名的年轻学术新星,桂涵东博士,于2020年7月27日在上海因突发心脏停搏去世,年仅29岁。桂涵东博士生于1990年,江苏苏州人,2013年和2016年分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此后赴美深造,于2020年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英国剑桥大学,并计划赴英国参加工作。涵东不仅以自身极高的科研素养而为业内人士熟知,更因其对行业的无私奉献而为广大业内伙伴和后辈所称颂。在学术道路上,他成果斐然。在留学深造前,就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之后又参与了Electric Vehicles和Electric Aircraft有关的多个电力电子项目,并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中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IEEE的多个奖项。攻读学位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1篇期刊文章、25篇会议文章,以及参与编写了学术著作一部。2019年,他获得了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杰出研究助理奖。2020年,他获得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JESTPE)颁发的“Star Reviwer”荣誉。涵东热衷于挑战并不断学习积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各个方面他都会尽力去了解,力图在专业相关领域不留盲点,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校园生活中,他致力于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环境。在担任美国田纳西大学Lab Committee Chair期间,他在设备资源整理、调试经验归纳上做出了极大改善,让田纳西大学的电力电子实验室运行顺畅,井井有条,方便同事、同学们能更快上手,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他构建的管理体系至今仍旧是实验室向上发展的基石。这些年来,他编写并持续维护的《电力电子北美飞跃手册》,详实地介绍了北美的电力电子科教资源,具体到了各地高校、教授的情况,并组建了很多留学交流群答疑解惑,对无数赴美追逐学术理想的学子提供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就专业能力而言,涵东无疑是出色且成功的。但让他熠熠生辉的,还有他的个人魅力。与涵东朝夕相处的同学,对涵东的为人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不仅是探讨学术问题的好伙伴,更是会照顾他人的大哥哥。涵东永远不吝分享自己的经验,用自己对读博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去引导后辈积极面对科研生活。涵东长于思考人生,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曾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保持开放和平静,收集信息,勤于思考与筛选,面临分岔路口时,便自然知道要如何选择。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环境去放松和思考。跳出那个一直身处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看到更多东西。这些年,他的足迹从祖国,到北美、中美洲,再到欧洲大陆,不停地去倾听、去经历,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原因。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热心奉献的青年,一个众口皆碑的榜样,在刚刚为学生生涯画上完美句号的时候,在自己的事业即将起步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无比残忍的事实,对涵东的家人,对我们,对这个行业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令人扼腕。谈及自身成就时,他说,找到真正兴趣所在,找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去做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向他倾诉烦恼时,他说,人活着就有机会。这曾经鼓舞了我们的话,却也成为了心中永远的遗憾和痛。当他毕业离开时,他说,加入田纳西大学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其实对我们而言,与君相识,又何尝不是人生幸事?可以肯定,往后的岁月,每当我们失意,彷徨,否定自己的时候,便会想起他。这是他仍旧活在我们心中的证明。愿涵东在另一个世界能继续展翅翱翔,绽放自己的光芒。愿他的家人节哀顺变,感谢你们培育了如此出色的孩子。为表达追思,我们建立了纪念涵东的网站,悼念他的同时,也同时希望给涵东的家人和朋友提供一个平台,有机会看看涵东在外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以及朋友们眼中的他。那些来不及对他说的话,那些想要一起追忆的往事,也请在此留言,愿他可以看到。涵东博士纪念网:https://handonggui.github.io/我们相信,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回忆是珍珠,情谊是钻石,斯人已逝,但与涵东共度的时光珍贵且恒久。我们将永远记得这个鲜活的面容,和我们共同的故事。涵东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陪伴生者,并带着他那一份执着和热情,勇敢面对人生。愿涵东兄在天堂安好愿逝者家人节哀顺变来源 | NE电气
大数据文摘出品编译:大萌、牛婉杨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的这几个月,N95口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硬通货。关于要不要戴口罩,全球的态度从最初的“坚决不戴”,也变成了“不得不戴”。N95口罩保护了无数民众和医护人员。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发明者之一是一位美国的华裔科学家,田纳西大学的退休教授Peter Tsai(蔡秉燚)。在Peter Tsai发明N95口罩的时候,他还遇到了一位“黄金搭档”刘朝宇。二人志趣相同,一拍即合,一起攻克了“在常温常压下电离空气”这一难题。N95口罩之父:Peter Tsai、刘朝宇Peter Tsai来自田纳西州大学,是无纺布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华裔科学家Peter Tsai当时正在田纳西大学纺织系任教。当时,他从同事Roth教授那里得知,他的博士生刘朝宇在等离子体方面颇有研究,于是盛情邀请刘朝宇合作。二人在田纳西大学实验室合影(左:Peter Tsai;右:刘朝宇)二人有着相同的科研志趣,合作十分顺利,共同解决了“在常温常压下电离空气”这一难题。刘朝宇称,“我们都知道‘静电吸附’的现象,但怎么把它用到纺织物上面,提升吸附效率,这对我们两人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和尝试!”当时,实验里的实验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刘朝宇便亲自动手搭建了部分实验仪器,一心一意为科研。1993-1994年,他们在“稳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Steady-state,Glow Discharge Plasma)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共同申请了数个美国专利。正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刘朝宇的专利证书Tsai一直都在研究外科口罩和N95呼吸机内的过滤织物,并致力于完善它们,目前已花了30多年时间开发新的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技术。在过滤织物这方面,Tsai主要专攻两大领域:静电充电和熔喷工艺。其中,静电充电是指将永久电荷嵌入纤维中以形成驻极体,从而通过静电吸引提高过滤效率;熔喷工艺是一种无纺布制造工艺,通过在高速空气下分散聚合树脂来将超细纤维制造成无纺布。他的研究不仅提升并扩大了无纺布的过滤效率和应用领域,还彻底地革新了静电充电和熔喷工艺两大领域。Tsai与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的合作超过了25年。在1995年,他获得了5项美国专利,其中一项是无纺布电晕充电技术——N95口罩的核心技术。Tsai的创新方法是利用电场将中性空气电离,产生离子和电子,再通过电场和电磁感应给无纺布充电。在不增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使用这项创新方法,充电的无纺布过滤空气中粒子的效率是未充电无纺布的十倍。刘朝宇和Peter Tsai二人为N95口罩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口罩,Tsai的技术在过去30年中还应用到了其它的领域,例如HVAC过滤器和医用口罩。仅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就将他的最新技术非专有授权给了四家公司。从左至右:Tsai和他的同事,James Murphy, Shuan Stahl以及Jack Wyrick在TANDEC大楼前(摄于2007年)。就在去年,Tsai发明了一个通过摩擦给织物进行静电充电的新方法。新技术使用极纯净的水浸透无纺布,然后用高压真空将其抽出。这一过程称为水力摩擦生电,通过产生摩擦将电荷高效地传递到织物上,而无需重复进行。通过该种方法处理得到的无纺布过滤效率比未处理的高20倍。N95口罩也不是万能的N95型口罩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中的一种。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而是一种标准。N95型口罩就是对物理直径0.075m±0.020m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的口罩。N95口罩使用与外科口罩类似的过滤材料,但比普通口罩有更多的层,与脸部更加紧密贴合,以阻挡大部分微粒。Peter Tsai在解释他的无纺布过滤技术是如何工作的Peter Tsai发明了大多数医用口罩和N95呼吸器内部的过滤材料,并致力于完善它们。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开发新的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技术。Tsai表示,医用口罩由三层组成:外层面纱、一层无纺布过滤布和一层内层面纱。两个面纱保护过滤织物免受磨损。这种耐用的滤布是由数百万微纤维层层叠加而成的。这些微纤维已被永久静电充电。“充电后,这种材料一层相当于十层,”Tsai表示,“没有充电的话,就需要使用十倍的材料,这样透气性会降低十倍。”不过,Tsai也说道,并不是所有口罩都是用来过滤致病病原体的。“N”代表口罩是用来捕捉非油性微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情况。为了表彰Peter在商业化过程中的积极贡献,他被授予了2006年B. Otto和Kathleen Wheeley的技术转让卓越奖(B. Otto and Kathleen Wheele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Transfer)。Wheeley 奖是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的最高荣誉奖项,专门授予给将大学基础研究成功应用在商业领域的田纳西大学研究人员。Tsai在2006年获得Wheeley奖田纳西大学研究基金会的副主席Maha Krishnamurthy表示,“Peter证明了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建立和保持有价值的工业合作来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并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感谢他对研究的奉献以及在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所付出的热情和精力。”同时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Peter因此丧失了很多机会,因为他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实验室。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对于全球人民来说肯定没有白费:据估计全球有超过十亿人使用过Peter的技术来保护或改善他们的健康。而在这次疫情汇中,Peter的口罩拯救了无数人免受病毒侵害。相关报道:https://utrf.tennessee.e/ut-researchers-nonwoven-fabrics-protect-the-health-of-more-than-a-billion-peop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https://www.knoxnews.com/story/news/2020/03/11/coronavirus-masks-n-95-respirators-faq/4978243002/https://news.uestc.e.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76023
提起美国的富人,大家首先会想到比尔盖茨、巴菲特、马斯克等知名企业家。少有人留意到在美国富豪榜中也有不少美籍华人的存在,比如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始人孙大卫、雅虎创始人之一的杨致远,以及Garmin公司董事长高民环。高民环这位博士在国内相对陌生,根据福布斯2021实时富豪榜显示,其身价达到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8亿元)。现为美国Garmin公司董事长兼CEO,创业初期产品就以一体式设计整合的导航设备大受好评,逐步将相关通讯与导航技术应用至航空、航海及车用导航、户外及健身市场,在全球已卖出超过2亿台设备。上世纪40年代末,高民环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南投县,在台大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去了美国继续深造,成功拿到了田纳西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留在美国工作。随后,高民环进入美国导航公司,从最基本的分析、太空微波、导电技术等一点点吸收相关知识。那个年代,GPS是新兴技术品类,大家都不清楚如何将技术商业化。然而,高民环却嗅到了这个技术的发展前景,数次劝说公司老板将精力投入到GPS技术,但老板不认同。见此状,高民环决定自己干,卖掉美国的房子,跟伙伴以及招揽的十名工程师一起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立之初,企业面临着巨大困难,当时GPS技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高民环只能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为了追逐卫星信号,研发团队经常半夜贴着微波接收器,每天收集一点数据,再经过解码,慢慢积累。公司创建两年后,推出第一个多用途卫星导航产品就声名大噪,接到不少订单。主要原因是解决了GPS体积大的问题,把上百种零件,缩小成一人用手就可操作的产品。九十年代,团队又开发出整合通讯、自动降落仪和GPS功能的全新产品。这款产品比竞争对手更便宜,维修和安装也大幅简化,这让企业一举成为飞机导航市场领跑者。在高民环的带领下, 公司除了在航空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还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开始涉足汽车导航市场以及户外手持导航设备,在专业领域成就颇丰。通过不断升级、缩小体积,将产品线延伸到登山、游泳、跑步等多个运动类目。产品足迹遍布全球多地,在全球PND(便携式导航系统)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逆袭成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产业的霸主,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前些年,Garmin的产品进入内地市场,为汽车提供导航、中控大屏等零部件。覆盖尖端航空电子、航海、消费型车用产品。其中,手持式与户外健身用的导航仪市场份额超过七成,便携式航空用的导航仪在民用飞机市场占有率更高达八成。根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表的总出货量接近4200万块。苹果稳居榜单第一,低调的Garmin以9.4%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力压三星、华为一众科技大牌,成为行业最大的黑马。据悉,凭借对全球市场的洞察力,30多年来,Garmin(佳明)在全球已经出货超过2亿台GPS设备。
楼下的“超导量子干涉仪”已经工作完毕,正等着关闭,楼上的“X射线衍射仪”却根本离不开人。手忙脚乱间,年久失修的“烘干箱”不知怎么就罢工了,你只好撸起袖子,拿上螺丝刀,硬着头皮去拧。东奔西跑的一天结束后,老板赶着下班时间过来通知,因为工作表现不错,从明天开始下班时间将推迟1个小时,“加油好好干”,他一边皮笑肉不笑地鼓励着灰头土脸的你,一边施舍似地结了今天的工资。尽管工资和工作量挂钩,但忙了一天,到手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枚硬币。在老板眼里,你是不需要加油的永动机下班路上,饥肠辘辘来到超市,发现除了全素沙拉竟然买不起其他食物。望着自己脏兮兮、臭烘烘的白大褂和价格刺眼的洗衣粉,你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回到家数了数手里的积蓄,勉强够了3位数,结果一次房东收租或交通意外就又回到了解放前。你还要考虑是否去医院看一下受伤的腿,没办法,如果不去医院把伤治好的话,连实验室糊口的工作都要丢。日子一天天过去,除了日渐变脏的白大褂,时间似乎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变化:银行卡里的存款依然经不起任何一次意外,冰箱里依然没有肉,买洗衣粉依然要精打细算,未来依然没有希望。锅都揭不开了这就是独立游戏《另一只科研狗》的大概内容。玩了一会儿后,疲惫感如池塘里的水草般缠住了溺水的我——读大学时被实验室支配的恐惧再次涌上心头,那是一种忙碌终日,两头不见太阳,仿佛与世隔绝的孤独。关掉游戏,打开窗,深呼吸,在北京深夜冷空气的帮助下,我摆脱了窒息。小游戏,获同感“太致郁了”“感同身受”“仿佛看见了我搞科研的男朋友”,在《另一只科研狗》的评论区里,玩家们留下了这样的声音。这款2018年2月2日在Steam悄然上线的国产游戏,没有大张旗鼓宣传,没有大V、主播推荐,和无数小成本独立游戏一样,它随时会消失在茫茫游海中。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这款讲述科研工作者在异国实验室日常打拼的小游戏卖出了几千份,尽管存在诸如“内容过少”“流程太短”等批评声,它还是从大多数玩家那里得到了“特别好评”的肯定。特别好评“真实”是人们评价这款游戏时不约而同选择的词语:科研路上道阻且长,研究成果无人问津,无聊致郁的异国生活,无时不在的老板盘剥,科研人员们的苦涩被这款黑白线条的小游戏说了个痛快。扎心了,老铁们游戏的制作者“苦工”告诉我,《另一只科研狗》是一部自传,它讲得是苦工自己的故事。 不经事,入错行人活着总要面对各种选择题,选对了还自罢了,若是选岔了,这弯路一走上可能就回不了头。苦工第一次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是在他18岁那年。2006年,苦工和61万安徽省考生一起度过了高考一劫,与许多成绩优异的安徽学子一样,省内的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了他的首选,最终他也如愿以偿考了进去。如果让苦工自己选专业的话,计算机会是他未来几年勤奋钻研的领域,但父母对此却并不认同。若是站在2018年IT行业迅猛发展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父母当年确实判断有误,但放在10多年前,恐怕父母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尽管那时计算机已经是个相对热门的专业了。中科大一直深受安徽考生青睐苦工的父母从事的都是物理学相关的工作,也劝说他选择学物理,理由是此专业难度大,学习氛围好,只要把思维模式锻炼出来,将来在其他领域也能游刃有余。说到这里,如今年近30的苦工用“少不经事”4个字评价当时的自己。那时候对他来说,“计算机专业”和“物理专业”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学物理还有家学底蕴,反正都不懂,索性就从了父母。有时候选项只是看起来很多在学习氛围浓郁的中科大,苦工算得上勤勉好学,和同学们一起早起上课,自习到很晚才回去休息是他的日常。一板一眼的大学生活里,唯有《魔兽世界》《DotA》《求生之路》能让他偶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也是在这个时期,他萌生了自己做游戏的想法,不过随着学业日渐繁重,这个想法很快被抛在了脑后。大四时,眼见着身边同学们纷纷谋划着出国,在毕业设计辅导老师的劝说下,苦工也动了心。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田纳西大学,有一位教授产生了为自己的材料研究新课题招收博士生的想法。教授刚从物理系转行而来,考虑到课题的理论性较强,想招收一名有物理理论研究基础的学生,而非材料学本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参加过“用密度泛函来计算缺陷单层碳”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苦工正好符合他的要求。全美排名40多位的田纳西大学在苦工眼里并不算什么知名院校,不过该校有一点得天独厚的优势——毗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教授也承诺,只要苦工愿意读他的博士,就安排他进入橡树岭做实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建立于二战时期。为了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启动了曼哈顿工程,并将部分核武研究和试验的工作交给了橡树岭。二战结束后,橡树岭作为美国最先进的科学实验基地之一依然履行着使命,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是这里的日常工作。中子科学、先进材料、高性能计算、纳米技术、核物理等尖端科技是这里研究的主要课题。由于从事的项目过于敏感,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无法在地图上找到这里,但现在田纳西大学已经参与到了橡树岭的管理工作当中。雪中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这样一个能进入“科研圣地”的机会摆在面前,苦工无法拒绝,要知道橡树岭在正式聘用科研人员时对学历要求极高,用苦工的话说,“博士后是最低档次”。就这样,本科毕业后,苦工跳过了硕士阶段,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田纳西州诺克维尔市,成为了一名材料学博士生。田纳西大学的秋天在异国,很苦涩导师没说空话,到美国半年后,苦工真的进入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进行“2D磁性材料的旋磁和反铁磁状态”课题研究。在材料学领域,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并不少,导师在这一领域也没什么优势可言,竞争对手的压力和对研究进度的担忧萦绕在苦工的心头。担心归担心,在科研上苦工还是拼尽全力,为了每天往返于住处和40公里外深山中的实验室,他特意淘换了一辆四手丰田凯美瑞,从此风雨无阻。风雪夜归人游戏中,科研狗台词最多的时候就是每天上下班独自开车的路上,这些充满了忧虑、迷茫的内心独白,苦工在那辆凯美瑞里酝酿了好几年。苦工的媳妇是一位“晋江大大”,这些独白经过了她的润色在那段时光里,博士生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上课。没错,就是上课,比起体力劳动繁重的实验室工作,坐着上课是一种难得的恩赐。“我们博士生偶尔可以上课休息一下,博士后们就惨了,他们没有课,除了实验室根本没地儿去。”实验室就是科研人员的工地实验室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时间不规律。有一次,他们在做一个需要看仪器、等数据的长时间实验,原本说好与苦工交班的导师,在约定时间到了之后突然孩子生病,需要送医,无法前往实验室。已经开始的实验无法暂停,苦工只能无奈地在实验室里等待援兵。没想到,直到3天后实验结束导师也没出现,70多个小时的时间内苦工没有合过眼。许多实验设备,一旦开启就不能暂停如果说工作艰辛尚可当做磨砺,那么两件与科研本身无关的事则让苦工备受打击。苦工说,在他实验室的隔壁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这位教授来美多年,不但成了橡树岭的正式员工,还自立门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称得上人生赢家。没想到因为在派系斗争中得罪高层,在一次春节回国探亲后,校方不再向教授提供工作签证邀请,教授多次申请无果后只得留在国内,再没回成美国,他的实验室则被人瓜分一空。亲眼目睹隔壁实验室被“洗劫”的情景让苦工很受打击。“一位兢兢业业的学者,就因为得罪了对科研根本不懂的高层就被扫地出门了。”派系斗争的残酷和学者的不受尊重令人心寒,苦工的导师与这位教授身处同一阵营,这件事对他打击更大,原本心高气傲的导师从此收敛了许多,前车之鉴,没人敢保证下一个遭受打压的不是自己。压力不仅来自外部,实验室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按照苦工的说法,读博第3年时,他的一篇文章被一位同门师兄盗去发表,结果师兄用这篇文章顺利毕业,脱离了苦海。苦工一怒之下找导师理论,原以为如此明显的盗用行为会得到公正评判,没想到导师却劝他消消气,并答应可以给他署个名。“实验是我做的,数据是我出的,文章是我写的,署个名算怎么回事?!”时隔多年,苦工说起这件事还是怒不可遏。虚情假意的师兄,和稀泥的导师,毫无规律的生活,看不到希望的科研路,经历了这些事之后,苦工很想放弃眼前的工作,肄业回国的想法一度盘桓在脑海中。“混”是他那段时期的关键字,每天去实验室露个面,然后早早下班回家打游戏,什么材料、数据统统不放在心上。异乡的孤独让他迫切地想和同胞交流,于是苦工顶着卡顿玩起了当时在国内大火的《剑侠情缘叁网络版》。这款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最大异性交友平台”的游戏让苦工邂逅了他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相遇在《剑网叁》受制于时差,苦工的上线时间通常和国内玩家们是错开的,但每次他上线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个和他几乎同步的女孩。一来二去,两人在组队中渐渐相熟,这才知道对方也在美国留学。孤独感让两人越走越近,最终走到了一起,直到现在。在苦工看来,妻子是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相处得久了,自己身上也沾染了她的乐观气息,“没有她我可能真的就退学了”。比起生活中色彩唯有一朵花的单身科研狗,苦工要幸运多了苦工重振精神,决定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为了取得博士学位,他发起了最后的冲击。期间,苦工取得了数项科研成果,奔走于各个学术会议,眼看着胜利在望,导师那里却又出了岔子。在他上交博士毕业论文后,心高气傲的导师执意要把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这就导致论文需要一些精确程度更高的数据作为支持。在材料领域,真空、超低温等严苛的实验环境都需要用到高端实验设备,要取得更精准的数据,这些设备是必须的。可是,橡树岭内派系林立,掌管实验器材的工作人员和导师并不是好哥们,导师的强硬坚持和设备部门的不待见让他只能排队等设备,这一等就是半年。2015年年中,距离初到美国已经过去了4年半,苦工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毕业证。在毕业答辩时,有教授看着他的成果感叹说,这能顶得上3个博士生的工作量。即便如此,苦工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并不多。“博士生是这样的,发论文也好,多久毕业也好,完全取决于导师。”告别橡树岭的那天,也是苦工做科研工作的最后一天,苦工说:“我觉得自己做不来。”毕业,是“科研狗”故事的结局放得下,放不下读博期间的不规律生活对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毕业回国后,苦工直接在家躺了半年,“那段时间太虚了,每次睡醒都浑身是汗。”待休整完毕,他在合肥一家LED公司找了份工作,担任技术总监。在苦工看来,这份工作待遇颇高,在展会上和外国技术人员谈笑风生的场面也让公司对他青睐有加,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在这次展览会上,苦工出了一把风头假如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似乎已经能够看到苦工的人生轨迹是什么。可安定日子没过几天,他做游戏的野心又复苏了。苦工说:“我觉得是自己抽风了。”在一次旅行途中,苦工向同行的堂弟袒露了想做游戏的心声,在国内漫画界小有名气的堂弟表示,如果苦工真有此意,他愿意作为画手鼎力相助。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苦工内心开始了剧烈挣扎,难以决断,只好向妻子征求意见。在面对重大决定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得很不自信,这时如果妻子告诉苦工“安心工作,不要多想”,也许做游戏这件事他放不放得下也得放下了。不过实际情况是,妻子比苦工本人还要有信心。“她觉得我想做游戏,就应该去做,两个人在一起只要饿不死就行。要是没有她,我可能还在搞LED。”乐观随性的妻子鼓励他并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父母的态度。“事实上,那些年我一直对他们有误解,我以为他们就是想让我做物理学教授。平心而论,当时回国从事教职是最保险的选择,但是他们告诉我,不一定要做物理,从学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以后做什么工作他们都不反对。”不反对归不反对,对游戏根深蒂固的偏见又岂能轻易动摇,儿子身为材料学博士却跑去开发游戏,这种事父母们始终不愿和亲戚们提起。在亲人的鼓励下,苦工离开了看起来颇有前途的LED公司,开始学习编程。在这当口儿,堂弟却失了约——他决定为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前往日本修行。“我其实很理解他,每个人都有梦想,成为漫画家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没有人学习漫画就只是为了做游戏的。”苦工堂弟的作品开弓没有回头箭,堂弟的退出并未让苦工有所动摇,学习编程的脚步没有停下。多年的科研经历训练出了他极高的专注度和学习能力,几个月后苦工已经能依靠引擎实现几乎所有游戏功能,对游戏优化、显卡语言、2D骨骼动画也有了一定理解。为了提高效率和熟练度,他开始以程序员身份参加一些初创独立游戏团队的项目。说是大势如此也好,自带诅咒也罢,半年时间内,他待过的10多个新生团队全部夭折。这就是国内独立游戏团队的真实现状,它们生于看似遍地机遇的时代,却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许多工作室直到解散也无人知晓。2017年3月,苦工的“晨踪工作室”正式成立。在工作室的命名问题上,苦工思考良久,列出了一堆备选方案,结果在注册域名时只有“晨踪”是和别家不冲突的。考虑到自身水平和资金状况,苦工并没有期望给工作室找到什么业界大牛,在独立游戏贴吧和QQ群寻找有识之士是他的主要招工手段。第一位入伙的是画手“八哥”,一位喜欢装汉子的女孩。当时,她正在一家公司画表情包。八哥从小学习国画,功底不浅,混迹于表情包界画些卡通形象,自然算不上多么满意的差事,见有游戏工作室抛出橄榄枝,八哥答应先兼职试试,并且是用爱发电,分文不取。八哥的作品就这样,苦工和八哥一个编程、一个画画,开始通过网络协同工作。合作两个月后,2017年7月,工作室的首款游戏《符文之心》进行了小范围测验。单从创意来讲,这款以扫雷元素为灵感的RPG游戏很新颖,但实际玩过之后,玩家们大多表示游戏完成度不高,从画面到UI,从玩法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缺陷。苦工心里很清楚自身游戏的不足,所以即使之后游戏通过了Steam青睐之光的审核,也没有选择上架,“我们没什么经验,你说之前搞科研和画表情包的对游戏能有多深的理解?游戏做得确实烂,免费上我都不好意思。” 经过这次不算成功的尝试后,苦工决定在成都建立实体工作室,把员工们聚到一起。“比起北上广,成都的生活成本低得多,这边做独立游戏的氛围也很好,除了冬天不供暖有点儿难熬外,几乎没什么缺点。”4位来自独立游戏贴吧、QQ群、朋友圈的策划、程序、美术们响应了他的号召,第一时间来到了这间位于成都火车站旁的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们在成都完成了会师工作室看起来环境颇为不错苦工说:“其实这期间有不少人来了又走,大家没钱挣,用爱发电,热情总会用光的,我都明白。”有一些,心里话员工在成都集结完毕后,晨踪工作室开始了一款生存类游戏的制作。苦工直言,现今市面上的生存游戏大同小异,玩家采采果、打打猎,盖盖房、钓钓鱼,过于休闲,体现不出“生存”二字的残酷性。“我想在游戏中体现的是,面对严苛的生存条件,玩家一定会遭到人性上的考验。真正的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来自内部的勾心斗角。”在实验室经历过背叛的苦工有此想法并不让人意外,但游戏设想很美好,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效果,他却并无把握。毕竟他们的第一款游戏也同样“想法很好”,“只能说会尽力吧”。还未完成的生存游戏的概念图这款生存游戏是工作室的主项目,在推进主项目之余,工作室的程序员“小米”和已转职游戏画手的八哥用8个月时间,断断续续地制作了一款以苦工和身边科研人为原型的小游戏——《另一只科研狗》。游戏中,科研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遭受的种种挫折全部有真实案例。自身经历加上身为晋江作者的妻子润色文案,让这款游戏收获了远超苦工预期的人气。“《另一只科研狗》的问题我心里有数,流程短、内容少、游戏性差。挺多玩家买这个游戏是冲着国产独立游戏这个标签来的。”玩家们的善意和好评让苦工大受感动,“我真觉得中国的玩家们太善良了,有些玩家连游戏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花钱支持我们,他们值得玩到最好的游戏。”为了报答玩家,他决定通过不断地更新来丰富游戏内容。最近几个凌晨都能看到他努力更新的身影。《另一只科研狗》中各种未与玩家见面的内置小游戏谈到制作“科研狗”的初衷,苦工的话语中略显无奈。“其实就是想帮科研工作者们说出心声。他们身在其位,遭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好多话不能说,也不敢说,我替他们说。”除了替科研工作者们发声,苦工还想让大众对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有所了解。“可能有人会说,什么行业不辛苦?你们搞科研的够幸福了,有什么好抱怨的。但其实不是这样,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有得选,本可以不去承受这份枯燥和辛苦。”苦工觉得,在现如今的一些行业里,许多从业者在30岁时已经有所成就,甚至讨论起了中年危机。而一个30岁的科研人员可能才当上博士后没多久,一切都没进入正轨,更谈不上什么财务自由、事业有成,这其中的辛酸,若是不言明,又有谁会去主动关心。能替这些人做个代言,苦工感到很欣慰。做多久,算多久凭借苦工自己独特的经历,《另一只科研狗》取得了还算不错的销量,给工作室带来了两万块的进账。不过这种经历终究只有一次,这款游戏的成功对晨曦工作室未完成的生存游戏其实毫无借鉴性。苦工坦言,《另一只科研狗》的成绩是个美丽的意外,对于下一款游戏他没什么信心,能做的唯有尽力。“我很想报答支持过我们的中国玩家,他们太可爱了。”就像曾经迷茫的科研岁月一样,苦工说,他也不知道晨曦工作室未来能走多远。目前工作室的大部分员工没有工资,少部分有工资的也靠他的积蓄来发放,每月发一点,境况称得上艰苦。不过,他愿意走一步看一步,不做多余的担心。毕竟学历放在那里,过往的经历、发过的论文、学到的技术都是他自立门户的底气,和那些孤注一掷赌一把的独立游戏人终究还是不同——他有退路。人生不是单行道,从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到成都火车站旁的游戏工作室,绕了一圈,苦工又捡起了高考时自己想报的志愿。游戏中,科研狗的故事以毕业为结尾,但在现实中,苦工的游戏制作人生涯才刚刚开始。这个做了多年游戏梦的材料学博士究竟能在独立游戏的路上走多远,令人期待。“虽然现在比在公司上班穷得多,但是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我也不想卖苦情。”苦工说,“毕竟做游戏是真正热爱的事,能做着,就感觉很幸福。”。
美国田纳西大学生活费加学费一年大概在40552美元,其中学费为30626美元/年、食宿费为9926美元/年。田纳西大学专业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工程研究生院综合排名 2021年 第152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教育研究生院综合排名 2021年 第185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护理研究生院硕士专业综合排名 2021年 第141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护理研究生院临床博士专业综合排名 2021年 第167名田纳西大学地理学专业田纳西大学地理学系研究生阶段开设有MS和PhD学位项目。PhD项目要求申请者已拥有硕士学位。该系研究生项目接受三个学期申请,强烈建议学生递交秋季学期入学申请,且奖学金也仅考虑授予秋季入学者。
对于申请前往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申请美国博士全奖无疑是最具挑战的一件事情,大多数博士申请者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是收效甚微,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申请到美国博士全奖呢?今天我就为各位带来了2018年美国博士全奖申请的最全攻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申请美国博士全奖都需要什么条件吧。 2018年美国留学博士全奖申请最全攻略:一、申请条件 (一)硬件条件 1.本科学生/硕士学位(最好是硕士,本科除非优秀到霸气侧漏); 2.优秀的GPA成绩,尤其是专业GPA(起码3.2以上); 3.托福最好100,雅思最好过7;GRE则最好达到320以上,写作能在3.5以上可以增加自己竞争优势。 (二)软件条件 1.跟专业相匹配的学术研究背景,最好有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发表,比如SCI、EI等;还有锦上添花的实习及课外活动经历,因为国外教授同也希望录取的学生既能在科研上展现一定的实力,也能有不错的综合素质,毕竟需要一起共事5年甚至更久; 2.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文书; 3.套磁的时间和策略。 备注:软实力的提升包括学生的科研项目、实习经历和课外活动,而文书则是软实力最好的呈现方式,当然,还有套磁,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的这些条件都是申请博士全奖不可或缺的。 2018年美国留学博士全奖申请最全攻略:二、美国博士全奖有多少钱 M同学获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全奖,奖学金$69055; N同学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全奖,奖学金$120000; O同学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全奖,奖学金tuition waiver+RA23000; P同学获得田纳西大学博士全奖,奖学金tuition waiver+RA; Q同学获得范德堡大学博士全奖,奖学金$28800。 2018年美国留学博士全奖申请最全攻略:三、申请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积极套磁 帮助Q同学拿到博士全奖 申请攻略:Q同学申请过程中最大的劣势是本科阶段的GPA只有2.6+,虽然学生硕士GPA成绩已经很优秀了,但申请博士学校也是要看本科GPA成绩的。申请规划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多次与教授套磁,刚开始教授是不愿意去了解这个学生的,学生申请的面试机会也被直接拒绝了。但是老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不懈的联系教授,在重要的节日进行问候;主动说明学生本科GPA成绩低的原因是课外活动和实验项目做的比较多;强调学生跟教授的项目比较匹配。最后,经过多次的套磁,终于帮助学生成功申请到综排15的范德堡大学博士全奖。 案例分析2. 精心准备面试 帮助O同学拿到博士全奖 申请攻略:O同学申请过程中的难点是托福成绩偏低,但是学生的GRE成绩和GPA成绩是符合申请需要的条件的。而且,学生的软件条件,尤其是科研项目比较丰富,发表过论文并且申请了专利。 申请过程中,留学生需要面试介绍自己的项目。老师多次与教授沟通,确定学生的面试时间。过程中,老师精心地整理了面试可能问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修改项目介绍的PPT。一场深夜的面试,一个精心准备的PPT打动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的心。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给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很快迎来春季博士专排14EE专业的OFFER!!!!!!精心准备的面试助力学生能够提前半年入学并拿到博士全奖。 综上案例分析,想要申请博士全奖,硬件条件和软实力的提升必不可少,但是个性化文书制作、套磁面试等这些申请攻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学生的硬件条件和软实力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是硬件条件中的成绩提高,还是软实力的提升,尽早规划是学生成功申请的保障。 通过上述对于美国博士全奖申请攻略的详细介绍后,各位是否都学会了该如何成功的申请到美国博士全奖呢?我们从案例分析中不难看出及早的规划好留学申请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在众多的申请者当中脱颖而出,成功的拿到留学申请规划。
中国高校大革新 2000年开启的人才政策在2000年国家开启科技兴国的大方针下,针对高端科研人才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尤其是面向海外优秀的青年高端科研人才,中国逐步从人才输送过变为人才引进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科研新秀们走进中国的高校科研机构,甚至不乏很多老外面孔,如果用一项数据来表征中国高校的进步,那么就用CNS高端主刊论文数量来说明,2000年左右,中国每年所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只能发表1~2篇CNS主刊论文,而到了2018年,凡是老牌院校如果每年不发表一篇CNS主刊论文,甚至不好意思对外做宣传,就连太原理工大学、华侨大学这类高校也在2018年破历史记录发表了CNS主刊论文,2018年复旦大学发表了8篇CNS主刊论文,领衔华东五校。青年力量是复旦发展的源泉优秀的青年人才引进,助力复旦大学的发展从2018年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复旦大学一届本科毕业生才不知道3000人,但是复旦大学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众多,正是有了庞大的海外优秀的校友团,因此复旦大学在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上做的非常的好,虽然总体的数量上于上海交大稍有差距,但是总体上并没有落后太远,而且复旦大学引进的青年人才质量似乎更优质,光复旦大学物理学院引进的人才中就有5名青年学者代表复旦发表过CNS主刊论文,凸显出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的强势!复旦大学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物理学院5名优秀青年学者来自其他高校复旦大学物理学院的这5名青年学者值得关注的原因,主要是这5位教授都不是复旦大学培养的学子,而是来自国内其他著名的学府,分别是1、安正华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班,中科院的硕博研究生,海外的博士后。2、陈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荣获郭沫若奖,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海外的博士后。3、赵俊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海外博士后,4、张远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海外博士后,5、修发贤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海外博士后。中国高校在过去十几年,随着师资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的世界排名都在稳步提升,这就是时代的力量,这就是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科技力量!
7月25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作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齐齐哈尔医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举行了学术交流科研沙龙暨首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让中国齐齐哈尔与美国孟菲斯实现“线上对话”,中美专家学者传播思想、抒发见解,拓宽交流维度,促进医院向更好更快发展演变。据了解,近年来,两院校之间不断夯实合作基础,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持续拓展广度、深度、力度。2019年,党委书记、理事长、院长、中医老年病科主任陈宏教授受聘田纳西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而后,中美联合博士后培养基地的建立和运行,又进一步为青年医生提供了接轨国际的高端教育平台,实现了职业全周期发展和医院向高级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转变。今年,第一医院相关立项和人才培养工作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医院的科教研水平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和改变。启动仪式上,第一医院首位联合培养博士、眼科三病区主任医师崔璟琳进行了博士课题开题委员会的第一次预讲,田纳西大学基因探索实验室教授顾维宽、焦艳针对此次预讲给予技术指导。与会人员也围绕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了交流讨论,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了院校及地域之间的互融相通。7月28日,崔璟琳课题开题第一次导师委员会会议适时召开,陈宏及中美专家导师委员会成员受邀出席。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生院院长Donald Thomason教授线上致辞并表示,此次会议是一次全新体验,希望双方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督促博士人才成为研究型科学家,实现技能的全面提升。随后,崔璟琳进行了博士课题首次委员会会议报告,汇报了自己的研究经验以及未来规划等。陈宏在后续的讨论环节中表示,医院非常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塑造,未来将致力于打造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现代区域医疗中心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严谨细致地讨论,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崔璟琳的首次开题报告,第二次研究方案评估正在准备过程中。【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提要:一年多前,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教职时,她未来的同事琚诒光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琚诒光17年前以清华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顿时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远没有现在颜宁刚来就做终身教授的待遇01“颜宁现象”之后,许晨阳、马毅加盟美国名校北大的80后数学家许晨阳,将于2018年秋季全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2017年,许晨阳因获得奖金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而备受瞩目。他曾对媒体表示,加盟麻省理工是“想趁这个机会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一看,现在去了也不代表我将来就不回”。据最新一期南方周末,2018年1月,上海科技大学的马毅教授入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是他在美国求学时的母校。马毅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任教,家人也在美国。2014年他到上海科技大学帮助建校和建设信息学院,如今学院初具规模,他也可以回美国与家人团聚了。此前清华大学“美女科学家”颜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终身讲席教授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有学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反映出中国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得到了国际一流名校的认可,开始进入人才环流的时代。02颜宁:“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引人关注,部分原因是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科学家的印象。她才貌双全,个性率真,兴趣广泛,她的演讲通俗生动,拉近了受众与科学的距离。在2017年12月的一个国内颁奖礼上,她再次回应赴美任教,想换个新环境挑战自己。在这个颁奖礼之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颜宁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成长故事。高中分文理班,她自己选择了文科班,又被老师给拉回到理科班了。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更向往自由开放的北大,父母替她做主报了清华的生物系。大四的时候,她曾错过了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施一公在清华的讲座,于是她给施一公写了封英文自荐信,结尾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她的满怀自信打动了施一公教授,成为施教授的学生。但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初一年半,颜宁遭遇了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挫败感,有一位来自复旦的同学比她更早进入状态,导师常拿这位复旦同学数落她不行。一年半之后,她才“终于学会了做实验”,突破这个瓶颈,她的科研之路就非常顺利了。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受的科学训练,包括对权威的质疑精神。学生被要求在课下读一些经典论文,上课时教授会让学生指出论文中的问题和漏洞。颜宁觉得这种培养非常可取,在科学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权威,没有质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接近真理。颜宁2007年回到清华任教,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对很多女博士放弃科研道路这一现象非常在意,也感到惋惜,一些世俗的观念阻碍了女科学家的成长。在一次博士研究生面试时,有位男教授问一名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颜宁先插话了,“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的这句话一定会让女生非常感激。被媒体问及“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颜宁答道:“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03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琚诒光一年多前,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教职时,她未来的同事琚诒光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琚诒光17年前以清华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顿时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远没有现在颜宁刚来就做终身教授的待遇。琚诒光刚到美国任教时,英语口语并不是太好,经常会听不懂学生提的问题,有学生评价“为什么要招这样的教授”。他感到了很大压力,系主任却给了他足够的宽容和支持,“系里的教授一大半都是国外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过几年就好了。”这种宽容的学术环境和简单的人际关系,对于学者颇具吸引力。而现在像颜宁、许晨阳、马毅等“海归再归海”的教授,得到了更高的礼遇,国际学术界对他们的学术地位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是学者们非常看重的。国内一些高校吸引人才更多靠的是钱和头衔,满足的还只是学者较低层次的需求。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当然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国内科研环境的一些差距。许晨阳所在的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其学术环境在国内已经算是非常优秀了,但数学中心主任田刚教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还是承认,国内环境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国外办事流程相对简单,“在国内办理出国访问都要经过很多手续”,田刚表示,国内学校行政分级明晰,工作安排常要随上级行动而波动。他说,“如果我们评奖或者评基金都是以学术为重,无论是对年轻人、对整个中国数学发展都有好处。”而在南京农大兼职的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程宗明说,他在国外的感受是“你想做什么样的科研基本就可以做,你想找什么样的合作就能找什么样的合作,没有什么人来限制你,不用担心人家会把你的想法给偷走”。(作者:海凝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