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窦虹翕。七年的师大生活,我饱含激情,踏歌而行。一路走来,我在不断地成长中变得成熟,这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帮助,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如歌岁月十七载,‘科研’春华正涵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在逐梦路上,以梦为马,用执着坚定的态度自信面对前进路途的艰难险阻,在奋勇拼搏中书写青春的绚丽篇章。“起”: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如果一艘船不知去往哪个港口,任何方向的风对它而言都是逆风。”面对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在本科期间,对于刚步入象牙塔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对于未来也是茫然无措,但是在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老师的鼓励引导下,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科研道路的漫漫征途中,我以探索为兴趣,以严谨为作风,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起点,正式开启了我的科研之旅。实验初期,第一次接触“创新”科研项目的我对很多知识还不能熟练掌握、运用,很多实验方法更是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构建,可就是在这条不断尝试的道路上,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学海舟轻,谁知破卷苦中甜,勇于探索、乐于尝试——这,就是一切的开始。“转”:冲破束缚 无惧向前“如果努力没有结果,那应该是付出得还不够多。”或许本科阶段对科研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尝试”,那么,进入研究生阶段才真正打开了我的科研之门,才真正感知了科研的神奇,也经历了种种磨砺与考验。我目前的课题其实并不是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最初的研究方向在实验过程中虽算不上失败,但平平的实验数据并不能称之为创“新”。还记得那段时间,由于实验数据的不理想,我感到很迷茫。作为一名理科研究生,面对组内同学每天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的亮点并顺利进行实验,而自己的实验却停滞不前、毫无进展,我深陷焦虑之中。那一刻,我也真正体会了科研的艰辛所在,更加深刻地思考科学本身意味着什么。如果每一天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只是平淡和失望,我又该怎么办?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和导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决定暂停实验进度,并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向,每天浏览大量的文献,查找各种关键词以找寻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后,我终于发现了理想的客体物质。当预期判断被百分之百确定时,我才开始理解了科研里的“坚持”,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含义:坚持大的方向,比如坚持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验证科学假设;但同时,也要分辨出这个问题是否是“科学”的、有研究价值的。当进入研究阶段时,更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每一步计划。我的导师王魁老师时常教导我们:“如果发现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科学问题,那么有两种可能——这个问题意义很大,但确实没有研究;这个问题本身意义很小,并无研究价值。”在实验操作之外,我们还要经常以导师、审稿人、编辑甚至外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研究,同时更多地与导师、实验室小伙伴、相关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学习。如此,方能保证最终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实际需求,甚至可以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困难伴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冲破束缚才会给你无惧向前的勇气,而正是这份勇气,支撑着我在科研道路上一直坚持下来,获得成就感。也正是这份成就感,让我越来越有干劲,并继续努力奋斗。科研路远,不觉灯残晨又晓。“承”:高擎火炬 多元发展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高擎着炬火的科研经历离不开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科研实验离不开基础的专业知识,更加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在日常的点滴学习中,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该学习的时间专心努力学习,不惧怕求学之苦,其他时间也要挖掘自己更多的潜在可能性,不让自己受制于一方囹圄。能够做到将学术科研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应该是让我成长最快的一段经历收获,学会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绝佳契机。自本科以来,我始终在学院和班级中任职工作,在研究生期间,我担任了研究生班负责人。每一份学生工作的背后是勤奋严谨的处处规范,是自树树人的时时勉励。实践的锻炼,于他人,是一份成就梦想的美意,于自己,是一份实现价值的成就。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科研探索和人生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迷惘。也许岁月会磨平我们的棱角与锋芒,但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让自己变得平庸,变得碌碌无为,变得目光短浅。我们要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世界的宽广,扎实做事,努力拼搏,要坚毅而顽强,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个人简介:窦虹翕,化学学院2017级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现任化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班负责人。读研期间,她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单项奖—文化科技创新奖、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以及院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她积极参与科研创作,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分别SCI收录化学1区杂志、Nature Index期刊、Top期刊《ChemComm》(影响因子:6.164)、SCI收录化学2区杂志、Top期刊《Langmuir》(影响因子:3.789)各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共同一作身份指导本科生在SCI收录化学4区杂志《ChemistrySelect》(影响因子:1.505)发表论文一篇,并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获得两个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来源:天师勤读 天津师范大学
做特教老师、当电子机械工程师、报考军校、考研究生、到公益机构工作……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正在努力去实现。9月16日,青岛早报、微尘公益基金会举办了2020年大学生助学“圆梦行动”见面会,30多名来自青岛的大学新生或家长聚在一起,畅谈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2020年大学生助学“圆梦行动”今年8月份启动以来,陆续收到我市70多名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报名申请资助,经过微尘公益基金会走访审核,70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同学每人获得岛城爱心人士及微尘捐赠的4000元助学金,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加油助力。微尘公益基金会向学子们颁发助学金。学子们畅谈未来目标9月16日下午,受资助的同学们提前来到见面会举办地点等候活动开始。他们充满朝气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我来自平度,我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我来自胶州,我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我来自莱西,我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同学们在自我介绍中,都说了自己未来的大学,不少同学表示希望在大学里考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同学有了自己明确的想法,毕业后要当教师,教书育人;有同学希望做特教老师,用爱心去报答社会给予的帮助;也有个别同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比如报考军校、做电子机械工程师,投身祖国的新基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30多名新生和家长参加见面会。“感谢微尘对我的帮助,我原本就是‘微尘班’的学生,高中三年一直受到微尘的资助,今年我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后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来自胶州的张志超尽管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站到台上发言,他说,大学毕业之后他会回到青岛,当一名体育老师,教学的同时也会接过微尘爱的接力棒,将爱传递给学生们。来自平度市的张梓萌说,她想要做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帮助特殊的孩子们,传递给他们爱和温暖。一名学生上台发言。祝福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在同学们的讲述中,大家了解到今年获得资助的大学生中,有众多学生考入了知名高等学府。很多同学虽然家庭经济贫困,但他们都有上进的心,暑假期间,很多同学到工厂、餐馆、便利店等地方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也积极帮助父母下地干活、承担家务。“相信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将来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一定会充满爱心与快乐,在这里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长,积极参与公益,奉献自己的爱心,传承‘微尘’精神。”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代表贾力说,同学们收到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厚爱,寄托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各界的关爱。“希望你们能接过微尘爱心的火炬,将无私的大爱精神以及社会的正能量传递下去。”青岛早报也祝福这些同学们迎来新的开始,希望他们在大学里能更努力学习知识,学成归来,做社会的栋梁。◆回访把微尘精神传递给同学们2018年,岛城学生王俊飞获得微尘公益基金会4000元助学款,顺利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就读。他专门给微尘公益基金会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大学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时机,每当我坐在大学明亮的教室里,我的内心都有很大的感触,是微尘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正能量,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志愿者社团,想尽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传递微尘精神、社会正能量。另一名曾受资助的大学生晓琳在校期间参加了学校的勤工俭学,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还能攒下钱自己交学费。“周六周日我找了一份兼职,一方面想挣点生活费,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有机会我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晓琳告诉早报记者,她记得微尘公益基金会的叔叔阿姨们曾经发出号召,希望受到帮助的学生能够刻苦努力,把微尘精神带到所在学校的城市。“感谢青岛早报和微尘公益基金会,帮我圆了大学梦,在我拿着录取通知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手,让我可以到大学完成学业,实现我的梦想。如果我没有上大学,我的人生轨迹将完全不同。”晓琳告诉早报记者,那年夏天,她在微尘公益基金会领到4000元助学款,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激励着她一直不断努力、认真学习,让自己将来可以有机会报答社会上的好心人。◆延伸10年资助近800名学子圆梦2011年,青岛早报联合微尘公益基金会启动了首次大学生助学“圆梦行动”,60多名家庭贫困的学子获得了微尘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顺利走进大学校园,该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后每年的8月份,在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发到学生们手中时,青岛早报和微尘公益基金会都会启动这一公益活动,搭建起爱心的桥梁,为学生们送上鼓励和祝福。到今年,10年时间里累计资助近800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300多万元。每年的活动中,也涌现出很多爱心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有的经济条件宽裕,资助多名大学生,也有普通的退休教师,拿出工资,来资助一名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希望他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15日,《青岛早报》就报道了青岛两名80多岁的“微尘奶奶”为同学们捐出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4万元助学金。“最初,我们资助的是因为学费发愁的大学新生,这几年随着社会各项政策的保障,没有学生因为学费而上不了大学,但仍有少部分孩子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对大学生活费发愁,我们的公益项目坚持了下来,希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加油助力。”微尘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江润泽说,如今,很多前几年受资助的大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国家栋梁,也有些近几年受资助的大学生还在大学校园继续深造,期盼早日回报社会。(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实习生 逄培培 任执 政孙珺)【来源:青岛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做特教老师、当电子机械工程师、报考军校、考研究生、到公益机构工作……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正在努力去实现。9月16日,青岛早报、微尘公益基金会举办了2020年大学生助学“圆梦行动”见面会,30多名来自青岛的大学新生或家长聚在一起,畅谈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2020年大学生助学“圆梦行动”今年8月份启动以来,陆续收到青岛市70多名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报名申请资助,经过微尘公益基金会走访审核,70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同学每人获得岛城爱心人士及微尘捐赠的4000元助学金,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加油助力。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贾力向学子们颁发助学金。学子们畅谈未来目标9月16日下午,受资助的同学们提前来到见面会举办地点等候活动开始。他们充满朝气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我来自平度,我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我来自胶州,我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我来自莱西,我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同学们在自我介绍中,都说了自己未来的大学,不少同学表示希望在大学里考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同学有了自己明确的想法,毕业后要当教师,教书育人;有同学希望做特教老师,用爱心去报答社会给予的帮助;也有个别同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比如报考军校、做电子机械工程师,投身祖国的新基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30多名新生和家长参加见面会。“感谢微尘对我的帮助,我原本就是‘微尘班’的学生,高中三年一直受到微尘的资助,今年我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后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来自胶州的张志超尽管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站到台上发言,他说,大学毕业之后他会回到青岛,当一名体育老师,教学的同时也会接过微尘爱的接力棒,将爱传递给学生们。来自平度市的张梓萌说,她想要做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帮助特殊的孩子们,传递给他们爱和温暖。祝福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在同学们的讲述中,大家了解到今年获得资助的大学生中,有众多学生考入了知名高等学府。很多同学虽然家庭经济贫困,但他们都有上进的心,暑假期间,很多同学到工厂、餐馆、便利店等地方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也积极帮助父母下地干活、承担家务。一名学生上台发言。“相信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将来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一定会充满爱心与快乐,在这里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长,积极参与公益,奉献自己的爱心,传承‘微尘’精神。”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代表贾力说,同学们收到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厚爱,寄托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各界的关爱。“希望你们能接过微尘爱心的火炬,将无私的大爱精神以及社会的正能量传递下去。”青岛早报也祝福这些同学们迎来新的开始,希望他们在大学里能更努力学习知识,学成归来,做社会的栋梁。回访把微尘精神传递给同学们2018年,岛城学生王俊飞获得微尘公益基金会4000元助学款,顺利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就读。他专门给微尘公益基金会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大学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时机,每当我坐在大学明亮的教室里,我的内心都有很大的感触,是微尘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正能量,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志愿者社团,想尽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传递微尘精神、社会正能量。另一名曾受资助的大学生晓琳在校期间参加了学校的勤工俭学,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还能攒下钱自己交学费。“周六周日我找了一份兼职,一方面想挣点生活费,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有机会我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晓琳告诉早报记者,她记得微尘公益基金会的叔叔阿姨们曾经发出号召,希望受到帮助的学生能够刻苦努力,把微尘精神带到所在学校的城市。“感谢青岛早报和微尘公益基金会,帮我圆了大学梦,在我拿着录取通知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手,让我可以到大学完成学业,实现我的梦想。如果我没有上大学,我的人生轨迹将完全不同。”晓琳告诉早报记者,那年夏天,她在微尘公益基金会领到4000元助学款,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激励着她一直不断努力、认真学习,让自己将来可以有机会报答社会上的好心人。延伸10年资助近800名学子圆梦2011年,青岛早报联合微尘公益基金会启动了首次大学生助学 “圆梦行动”,60多名家庭贫困的学子获得了微尘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顺利走进大学校园,该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后每年的8月份,在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发到学生们手中时,青岛早报和微尘公益基金会都会启动这一公益活动,搭建起爱心的桥梁,为学生们送上鼓励和祝福。到今年,10年时间里累计资助近800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300多万元。每年的活动中,也涌现出很多爱心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有的经济条件宽裕,资助多名大学生,也有普通的退休教师,拿出工资,来资助一名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希望他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15日,《青岛早报》就报道了青岛两名80多岁的“微尘奶奶”为同学们捐出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4万元助学金。“最初,我们资助的是因为学费发愁的大学新生,这几年随着社会各项政策的保障,没有学生因为学费而上不了大学,但仍有少部分孩子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对大学生活费发愁,我们的公益项目坚持了下来,希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加油助力。”微尘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江润泽说, 如今,很多前几年受资助的大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国家栋梁,也有些近几年受资助的大学生还在大学校园继续深造,期盼早日回报社会。(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实习生 逄培培 任执政 孙珺)【来源:青岛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10日,2019-2020学年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终评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评审会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主办,我校党委副书记宁月茹出席并担任评委。经过初评、终评两轮激烈角逐,教育学部2019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李相宜凭借精彩的现场表现,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最终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评2019-2020学年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暨王克昌奖学金特等奖。校党委副书记宁月茹与李相宜合影李相宜,教育学部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曾任天津师范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总团长、新疆分团团长,现任专业班长,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在校期间曾获中国人寿奖学金,多次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获评国家级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第13届全运会“优秀骨干志愿者”、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先进个人”、第三届“师大圆梦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天津师范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李相宜作终评汇报李相宜同学是志愿服务的“优秀践行者”,两赴新疆,扶贫助困兴文教,志愿服务时长达10000小时。她也是志愿服务的“热忱宣讲员”,开展支教故事与政策宣讲达20余次,号召更多青年前赴后继,踏上开往西部的列车。李相宜同学担志愿服务之责、立青春支教之魂的优秀事迹是我校“勤奋严谨、自树树人”校训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体现。她的青春榜样力量将带动更多的师大人结合教师专业所长,主动融入国家教育强国重大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来源: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学校。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地学部杰青建议资助人选简介张爱铖张爱铖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19.01-2020.12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Hayabusa2计划返回样品分析团队成员2011.7-2013.6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Hisayoshi Yurimoto教授)2010.5至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获得博导资格)2008.11-2009.5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Lawrence A. Taylor教授)2005.6-2010.4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创新副研究员(徐伟彪研究员课题组)2001.9-2005.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矿物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汝成教授)1997.9-2001.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学本科生曾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徳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行星物质科学研究,探索太阳星云和行星演化的过程与历史。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Mineralogist,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3篇。冯晓娟冯晓娟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称:研究员学习经历: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进行博士后研究。任职经历:2012年3月入选“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并受邀担任2016年Goldschmidt大会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召集人(co-ordinator)。主要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分子地球化学方法的开发与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二维核磁共振、有机单分子碳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控制实验和野外采样技术,研究陆源有机碳在陆地、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以及跨系统输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饶莹饶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地震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学习与工作经历:2017年-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10-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副教授2007-2010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04-2007年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2000-2003年硕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1996-2000年学士,清华大学荣誉-奖励: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王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同年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骨干成员),其本人还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的骨干成员2010-2012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积雪中黑碳、沙尘等吸收性粒子的理化、光学特征研究2003-2009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生研究领域和兴趣积雪中黑碳等粒子的理化、光学特性研究沙尘暴特征研究局地大气污染特征研究大气中吸收性粒子的物貌特征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在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开展了多次大范围季节性积雪特征的现场观测试验,在Bull. Amer. Meteor. Soc., J. Geophys. Res.以及Atmos. Environ.等SCI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被SCI刊物总引用410次,其中他引275次。相关研究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洲区域评估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行了多次引用和高度评价,并被邀请为大气科学领域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丁巍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海底环境与地球动力学教育与研究经历:2014.10-2015.1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13年12月-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10-2011.4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05.7-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9-2005.7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后1998-200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博士1994-1998,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学士刘传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研究经历:2015.01-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5.07-2015.09,台湾大学,访问学者2014.11-2015.05,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访问学者2010.01-2014.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所2007.07-2009.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09-2007.0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09-2007.06,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赴外研修1997.09-2001.07,焦作工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蛇绿岩成因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对比洋壳增生机制与演化过程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与演化迄今总共已经发表SCI文章56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EPSL、Geology和Lithos等国际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2014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银锤奖”、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2019年“孙贤鉥”奖。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Ofioliti和《地学前缘》等学术刊物的编委。赵坤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94-1998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1999-200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博士2004-2007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讲师2007-2010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副教授2011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2005-2006年两次至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短期访问交流,从事多普勒雷达台风观测研究.2008-2009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风暴预报中心(CAPS)访问学者,从事雷达资料同化方面的研究。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数值预报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委员,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专家, 《气象科学》常务编委研究方向,雷达气象,中尺度气象王孝磊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79年8月生,河南郾城人。200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留校任教。2006年8-10月,在澳大利亚Macquarie 大学GEMOC进行合作研究;2007年5-8月,在香港大学(HKU)进行合作研究。2006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7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8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8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10南京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1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A类)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被SCI收录18篇,另参与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童美萍北京大学教育与研究经历:1995.09-1999.07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士1999.09-2002.03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2002.08-2006.08 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2006.08-2006.12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工作。主持了土壤-地下水中胶体迁移动力学、微生物与纳米材料在复杂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等多项重要项目,发表《Influence of Perfluoro octanoic Acid on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haviors of Bacteria inQuartz Sand》等60余篇文章。石振清华南理工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北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士(199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硕士(2001)美国特拉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博士(2006)2015-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2011-2014,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作物与土壤系,助理研究教授2009-2010,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2008,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地球化学部,博士后2006-2007,美国特拉华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博士后环境土壤化学、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预测模型、天然有机质和矿物动态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修复技术倪彬彬武汉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96/9-2000/6:武汉大学无线电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0/9-2002/8: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2/9-2005/6: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5/10-2007/9: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一站博士后2007/10-2009/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二站博士后2010/1-2013/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3/4-至今: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作为中方代表参加第一、二届“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2015年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优秀审稿人奖”;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学家奖张健中山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03年9月-2007年8月:香港大学, 地球科学系, 博士 (构造地质学)2000年9月-2003年8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构造地质学)1996年9月-2000年8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构造地质学)2013 - 2015: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2010 - 2013: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10 - 2012: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08: 加拿大,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05:澳大利亚, Curtin University,SHRIMP离子探针培训2004:荷兰,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全球前寒武纪演化> 证书课程2003 - 2004:德国,Mainz University, <Microtectonics> 证书课程2003 - 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PhD2000 - 2003: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助理长期从事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造山带的变形期次与样式恢复和大地构造演化,以及与造山带构造紧密相关的成矿机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野外地质填图与测量、显微构造、地壳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变形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三维地质理论建模付永硕北京师范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07.10 – 2012.07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博士2004.07 -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硕士1999.09 -2003.07 山西大学,环境工程,学士2017.11-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1.植被物候学:利用自然和控制实验,研究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2.生态遥感、生态系统生态学:近地面和卫星遥感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大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数据分析、建模等;4.植被水文过程:重点关注植被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周波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职称: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异机理与预测、极端气候事件、大尺度环流系统和气候模态/大气涛动等方面的研究,在气候变化机理与预测预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揭示影响台风、旱涝、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气候的若干重要变异过程,特别是Hadley环流、中高纬气候模态、海温等的影响及机制,提出预测新信号;2)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不确定性,给出我国暴雨洪涝、高温、暴雪、霾污染等的风险格局;3)预估热带环流系统、东亚季风系统、中高纬气候模态的未来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耿江辉武汉大学职称: 教授教育经历:2007/09–2011/01,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博士2004/09–2007/09,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硕博连读2000/09–2004/06,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士工作经历2015/10-至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2015/04 –2015/09,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Project Scientist2012/01-2015/03,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Green学者及博士后2011/01-2011/12,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后)近五年来受到著名的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美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科学联盟UNAVCO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邀请做大会口头报告,并受邀加入IGS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工作组,担任16种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2008年荣获英国皇家导航协会的‘New Navigator’奖励称号,2009年荣获美国导航协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称号,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目前发表SCI论文17 篇,Google引用量500多次。孙颖国家气候中心职称: 研究员孙颖,女,博士,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业务首席。自工作以来,在科研业务方面紧紧围绕气候和气候变化前沿领域,对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和全球极端事件、降水特征和亚洲季风等的变化及相关物理机制等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获得一系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自工作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论文20余篇。曾获美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获得国际青年科学家气候变化会议最佳论文奖、2008年度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等。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专项以及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攀登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刘忠方同济大学职称: 教授教育背景:2005.09-2008.07: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专业,博士2002.09-2005.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1994.09-1998.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本科工作经历:2014.07-现在:同济大学,教授2014.04-2014.07:天津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11.10-2014.03:东京大学,JSPS博士后/特任研究员2009.02-2011.09:普渡大学,博士后2008.07-2009.01:天津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1.海气相互作用2.同位素水文古气候3.气候遥相关董云伟中国海洋大学职称: 教授董云伟,博士生导师。董教授致力于研究潮间带生物生化适应机制、生理调节策略以及生物地理格局变化。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IF= 4.092)和AnthropoceneCoasts 编辑,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理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学术委员;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实验与观测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在Science、Nature、PNAS、Proceedings of RoyalSociety B、Molecular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文章曾被选为FunctionalEcology和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杂志封面。发表文章被引用1500余次。李晓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职称: 研究员教育背景:2008-04--2010-01 德国汉堡大学博士2006-06--2010-01 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博士研究生2002-09--2010-06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1998-09--2002-07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学士学位工作简历2020-03~现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10~现在, 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2014-02~2020-03,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研究员2010-02~2014-01,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Research Scientist2006-06~2010-01,德国宇航中心, Young Research Scientist社会兼职2019-11-01-今,国家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海洋专委会, 秘书长王栋中国海洋大学职称: 教授王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岛礁岩土专委会副主任。教育与工作经历:1992-1996山东工业大学,水工结构,本科1996-2002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硕博直读2002-2007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讲师2003-2005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Research Associate2007-2016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Australia, Research Fellow and th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2016-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研究方向:海洋岩土工程:近海自升式平台桩靴,深海锚泊基础,海底管线,水合物开采海洋地质灾害:原位勘察,海底滑坡触发机理与灾害评估岩土力学数值模拟:大变形有限元,物质点法侯居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职称: 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10月-现在华盛顿大学,气候变化项目与海洋学院(Programon Climate Change and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9年1月-2009年10月,博士后Fellowship德国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9年8-9月, HWK Fellow 访问学者加州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Power,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8月-2008年12月,博士后美国国家海洋科学加速器质谱中心与WoodsHole海洋研究所(National OceanScience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Facility, Woods Holes OceanographicInstitution),2008年1-7月,研究助理布朗大学地质科学系(Department ofGeological Science, Brown University),2003年9月-2008年7月,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1994年9月-1998年7月,学士研究方向: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袁松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职称: 教授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资助(2015)、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7)。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地下水环境中活性氧(超氧、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的分布规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产生机制与环境/生物效应,(2)二价铁矿物有氧条件产生活性氧机制及其引起的氧化效应;(3)基于强化产生活性氧的地下水修复新机理与新方法。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Web of Science累计他引2000余次。教育和工作经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08-访问学者:美国NortheasternUniversity,2011.09-2012.09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08-2011.07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02-2010.07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07-2010.01博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09-2007.06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09-2004.06学士:应用化学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1997.09-2001.06胡斯勒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卷云冰晶粒子的光散射计算及云微物理过程的研究。《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ranse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Applied Op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15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教育背景/科研工作经历:2015/09 - 至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0/04 - 2015/08 日本东海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后)2011/03 - 2012/04 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所合作研究员2000/10 - 2001/10 日本鸟取大学教育学部短期访问(国费资助)2004/04 - 2010/03 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地球生命圈科学,理学博士1999/09 - 2002/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1995/09 - 1999/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自2010年开始负责开发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气候观测卫星 GCOM-C的大气云产品,参与撰写了GCOM-C卫星云产品算法技术档案(ATBD)。开发了5种典型卷云冰晶模型的光散射属性数据库,提出了从不同形状的冰晶模型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来反演卷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法,并利用POLDER多角度遥感数据证实了选择代表性冰晶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的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被证实能够有效反演全球尺度的卷云微物理参数。葵花-8(Himawari-8)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传感器的卷云官方算法也采用了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目前,正同MODIS和POLDER云产品的科学团队合作,研发并评价GCOM-C卷云冰晶模型的有效性及卷云产品的精度。张恩楼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科研经历2013年1月至今任研究员;2009-2010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地理系荣誉研究人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会员,《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编委。2004.02-2005.02,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2002年和2005年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分别获理学(自然地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研、副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微体生物化石(摇蚊幼虫亚化石)与环境演变定量化研究。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加973、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科技部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王一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12~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期间曾访问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2009.12~2014.12,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期间曾3次访问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2006.03~2009.12,先后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英国石油美国分公司(BP America Inc.)从事勘探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2001.09~2006.01 清华大学力学系同时获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1997.09~2001.07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学术任职Geophysics 编委(Special Editor)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专刊编委(Guest Editor)Interpretation 专刊编委(Guest Associate Editor)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Engineers (EAGE) 教育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Ecation Committee)研究方向:勘探与油藏地球物理、储层地质力学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国家青年973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中海油研究总院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沙忠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8.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导;● 2018.04-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处处长;● 2015.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2013.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进化课题组组长;● 2005.07-2015.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研,副研;● 2002.09-2005.0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 1999.09-2002.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昆虫分类,硕士● 1995.09-1999.07,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保护,学士长期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系统学研究,订正了十足目鼓虾科物种鉴定的形态依据,厘清了中国海鼓虾科(16属145种)和寄居蟹总科(5科36属153种)的有效种,并修订了对虾总科高级阶元的分类系统;围绕区域性底栖甲壳动物多样性,澄清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和胶州湾底栖甲壳动物的物种组成,阐释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区系特点及其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揭示了重要经济物种口虾蛄以长江口为界的区系分布格局与隐存种现象;描记深海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发表了1新科2新属12新种,提出了甲壳动物“浅海-深海-热液”的进化模式,并探讨其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近5年出版专著8部,参编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4篇。赵军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职称:教授教育与工作经历1995/09-2004/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矿产勘查学士学位。1999/07-2004/0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04/12-2007/12,香港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12-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13/12-2014/12,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华南壳幔演化; 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讲授课程:《矿物岩石》,《变质岩》,《岩石学》,《高级岩石学》获奖:2011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史建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200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8-200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作访问学者。2005-2006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形态分析、汞的区域污染及环境过程研究。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汞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2015-201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溴双酚A衍生物及其副产物的分析方法与环境行为研究(2014-201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珠江口及近岸海域中汞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2010-20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酮、醛、酸、醇四类小分子有机物对无机汞的光化学烷基化机理研究(2009-2011) 高剑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5.4-现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12-2015.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12.11-2014.11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博士后2012.4-2012.10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08.3-2012.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9-2008.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02.9-2005.6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硕士1999.7-2006.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工程师1995.9-1999.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矿床地球化学,仪器分析刘承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5/01 -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2/12-2014/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心,主任、研究员;2014/06-2014/10,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13/02-2014/02,The University of Iowa,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2011/05-2012/12,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2008/03-2008/10,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2007/07-2012/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2/09-2007/07,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理学博士;1997/09-2001/07,武汉大学,环境工程,工学学士。研究方向:1. 基于土壤矿物活性的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兴趣集中于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包括:①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电子传递、矿物晶体结构重组等微观过程; ②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③影响典型土壤矿物环境活性的矿物表面与结构性质研究;④矿物-污染物作用过程的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及分馏效应。2. 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①基于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的污染重金属稳定/固化脱毒;②重金属稳定/固化的粘土矿物和生物炭等土壤友好材料研究与应用;③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结构化固定处置技术与设备。晏宏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职称:研究员,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01-至今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04-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室,研究员2012.10- 2015.0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计划,古环境室,副研究员2008.09-201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2004.09-200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利用亚洲-西太平洋-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的湖泊沉积、海洋沉积、砗磲、珊瑚等载体,研究轨道-千年-年代-季节-天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包括轨道-千年-百年尺度亚洲-澳大利亚季风演化及ITCZ变化、多尺度ENSO变率及动力机制、末次冰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动力学、全新世气候的年际-季节震荡、砗磲超高分辨率古天气研究等。孙福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综合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16-2018挂职担任河西学院副校长)2011年-201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科学卓越中心讲师2009年-201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环境生物学组博士后2007年-2009年东京大学全球水资源工程博士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7),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02)。2014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2获《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年度最佳论文奖,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被引10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5)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Earth System Dynamics编辑、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辑、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编辑、第十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Panta Rhei中国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备注:所有个人信息根据所在单位的官网资料整理,若有错误或疏漏,敬请谅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为了维护学校和考生合法权益,依法依规招生,结合学校招生工作实际,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本章程对学校招生政策进行了规定,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说明,是学校开展招生咨询和录取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三条 学校概况一、学校名称:天津师范大学二、办学类型: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三、办学层次: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四、学校代码:10065五、学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是以特色鲜明世界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建设目标的市属重点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突显生态特色的校园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现有27个党政职能部门,2个学部,20个学院,17个直属单位。现有72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世界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应用心理学等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个专业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成员2人,专业学位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1人,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1人担任中世纪史委员会会长,1人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连续6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学校。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评估结果,学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进入B+行列,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进入B类行列。有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市级人文社科基地、7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获批6门天津市“课程思政”改革精品建设课程、2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3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奖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学校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经济社会史评论》《比较政治学研究》等11种期刊。其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心理与行为研究》《数学教育学报》等收录北京大学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范畴,《比较政治学研究》(季刊)《心理与行为研究》《社会经济史评论》《政治思想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数学教育学报》收录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含C扩)范畴。全日制本科生2439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61人,博士研究生409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150人。教职工2343人,其中专任教师1461人,拥有高级职称703人,具有博士学位871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积淀深厚,沈德立教授著作《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徐大同教授著作《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分别获第四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获同类奖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青年成果奖2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区域发展战略与改革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自由经济区研究所、天津市基础教育决策服务研究中心、天津公共部门信息服务评价与治理中心等6个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努力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自然学科研究成果获天津市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课上课下、工作队伍、项目育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五个一体化为基础的育人体系。创造性开展的思政课“三题三入”“八讲法”、实践教学“五同”模式得到推广。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创造了新鲜经验,先后被中央媒体和报刊报道50余次。获批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语委第一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4门思政课中有3门获得教育部“精彩一课”,学校教师先后荣获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的称号。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大学、机构或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韩国、日本、俄罗斯合作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首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承办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所承办的四所孔子学院10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称号,1次获得孔子学院创立奖最高荣誉,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承办校”和“全国示范孔子学院”。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集体和个人荣誉近百项。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树立“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世界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第二章 招生机构第四条 天津师范大学设普通本专科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招生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确定招生计划,决定有关招生的重大事宜,招生领导小组代表招生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成立考试录取专项工作组,负责决策各类型招生专业测试和录取工作的重大事项。第五条 天津师范大学普通本专科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生办公室),负责招生的日常具体工作。第三章 师范生政策第六条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细则》(津政办发[2018]54号)精神,高质量完成天津市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面向天津生源拟招收公费师范生60人,招生计划以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为准。天津市公费师范生须按照天津市相关规定签订天津市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在校期间由市财政承担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补助,毕业后一般在接收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6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须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1年。学生须严格履行协议,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须退还已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优秀的天津市公费师范生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第七条 学校在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招收师范生,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过硬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专门人才。 学校在相关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辅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修满学分可申请相应的辅修学位证书或教师教育课程结业证书。学校设立二次选拔机制,对于思想过硬,品德优良,成绩优秀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本科一年级末,在自愿的基础上,择优选拔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依据学校师范生管理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取消师范生资格。对特别优秀的师范生,学校实行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机制,在本科三年级末,经过校内选拔,推荐免试攻读“3+1+2”教育硕士研究生。“3+1+2”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第四章 招生计划第八条 天津师范大学根据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学科发展、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国家核定的学校年度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范围内,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招生计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2020年面向全国的分专业招生计划,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各省(区、市)有关政策向社会公布。预留计划不超过学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第五章 录取规则第九条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的原则;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录取政策以及本章程公布的有关规定;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十条 院校志愿录取执行所在省(区、市)相关政策。第十一条 专业志愿录取原则一、各省(区、市)专业志愿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对同一科类、相应批次的学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符合条件的考生,先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再依次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如考生分数未达到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分数,即看是否达到第二专业志愿录取分数,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个专业志愿。在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情况下,对服从专业调剂者,可调剂到招生计划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调剂者,作退档处理,专业志愿不设分数级差。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考生的选考科目须满足所填报高考志愿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专业录取执行考生所在省(市)相关政策和规定;如考生所在省(市)对专业录取无明确规定,则专业志愿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对同一专业组学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符合条件的考生,先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再依次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如考生分数未达到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分数,即看是否达到第二专业志愿录取分数,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个专业志愿。在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情况下,对服从专业调剂者,可调剂到所在专业组内招生计划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调剂者,作退档处理;专业志愿不设分数级差。三、普通类专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原则上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第十二条 普通类专业投档成绩相同情况下的录取规则一、江苏省以外各省(区、市),如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如条件再相同,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先录取获得省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考生。二、在江苏省录取过程中,如考生投档成绩相同,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排序较高者(比较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排序时,先比较A+等级个数,如相同,再比较A等级个数,依此类推。)。如选测科目等级再相同,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如条件仍相同,优先录取获得省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考生。第十三条 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专业仅限高考语种为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和朝鲜语等五个语种的考生报考,高考英语成绩不低于所在省(区、市)英语科目满分的70%。第十四条 体育教育专业录取规则执行考生所在省(区、市)相关政策和规定;如考生所在省(区、市)对该专业录取规则无明确规定,该专业录取规则为:在投档考生中,按照考生高考文化成绩,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如高考文化成绩相同,优先录取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省级测试成绩(以下简称体育专业成绩)较高的考生;如体育专业成绩再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考生体育专业成绩还须同时达到体育专业省级测试成绩满分的75%和所在省划定的体育类本科控制分数线。天津市考生按体育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考试成绩相加的总成绩,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如总成绩相同,优先录取体育专业成绩较高的考生;如体育专业成绩再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考生体育专业成绩还须同时达到体育专业市级测试成绩满分的75%和天津市划定的体育类本科控制分数线。第十五条 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声乐方向)、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键盘方向)、日语(中外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不含服从志愿)。第十六条 艺术类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录取规则为:在投档考生中,按美术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如美术专业统考成绩相同,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较高的考生;如高考文化成绩再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如考生所在省(区、市)对艺术类高职录取规则有明确规定,则执行各省(区、市)的录取规则。第十七条 艺术类本科、高水平运动队、高职升本、春季高考学前教育专业、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录取规则分别详见《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2020年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与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城建大学高职升本科联合招生章程》《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春季招生简章》《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五年一贯制)招生简章》。第十八条 加分政策参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依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审查和复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按指导意见和通知的相关规定处理。若本年度,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则按新政策执行。第二十条 学校在接到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单后寄发录取通知书。第六章 收费标准第二十一条 现行本科生学费标准:文科类(不含外国语言文学类)4400元/生?学年,理工类、外语类5400元/生?学年,艺术设计学类12000元/生?学年,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15000元/生?学年,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天津市发改委批准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收费标准执行;日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内学费标准为20000元/生?学年,赴日学费以日方当年规定为准;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声乐方向)、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键盘方向)专业国内学费标准为38000元/生?学年,赴俄学费以俄方当年规定为准。现行高职学费标准:普通类5000元/生?学年,艺术类8000元/生?学年。现行预科生学费标准:3800元/生?学年。住宿费标准:六人间1000元/生?学年,四人间1200元/生?学年。以上收费标准由各省(区、市)教育招生主管部门公布或详见学校下发的《2020年新生入学须知》。如本年度政府对以上费用标准进行调整,按政府调整后的新标准执行。第七章 后续管理第二十二条 以定向就业、艺术类、体育类、高水平运动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类型录取的特殊类型新生,入学后不得转专业。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声乐方向)、音乐学(中外合作办学)(键盘方向)专业的公共外语课程为俄语。第二十三条 学校软件工程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专业基础教育,最后一年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工作。第二十四条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复查中发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形的,确定为复查不合格,应当取消学籍。第二十五条 入伍新生应当持学校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户口薄)、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到入伍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填写《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县级征兵办应当在录取高校规定新生报到日期前将《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寄送高校招生部门,学校接到入伍高校新生申请保留入学资格的有关材料后,依法依规审核录取资格,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生个人信息中标注“参军入伍”,出具《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审核加盖学校公章后,一份高校备案,另一份连同《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寄送相关县级征兵办。入伍新生在退役后2年内,可以在退役当年或者第2年学校新生入学期间,持《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和高校录取通知书,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第二十六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二十七条 学校设有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学校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评各级各类奖学金以提升学业水平。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助学金等资助帮扶措施。第二十八条 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学分,经审查达到毕业条件要求的颁发天津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高职升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注明“专科起点”字样;高职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天津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关于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相应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第八章 附 则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仅适用于2020年度天津师范大学普通本科、高职招生工作,自公布起开始执行。第三十条 本章程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正式发布。第三十一条 学校招生录取过程,自觉接受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第三十二条 学校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确定的专业(或专业类)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要求及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材料的使用办法以各省公布为准。第三十三条 联合培养录取学生按照学校与学生签订协议执行。第三十四条 在招生咨询过程中学校咨询人员的意见、建议仅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不属学校录取承诺。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由天津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学校各类招生章程、简章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天津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公布为准。第三十七条 咨询及录取结果查询方式天津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网址:zsb.tjnu.e.cn电子邮箱:zsb@tjnu.e.cn电话:022-23541338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邮编:300387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系列惠民政策切实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帮扶,一批农村贫困学生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下,铺平了求学之路,实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因病因学致贫,雪上加霜。宋倩,来自五星镇王葛庄村的一户贫困家庭。一家3口人,母亲陈书华带着她和妹妹一起生活。2016年,宋倩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按理说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宋倩却高兴不起来,高额的学费对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她的母亲陈书华当年刚刚做了腰椎手术,花费了3万多元,失去了劳动能力。妹妹还在上初中,还需要人照顾。宋倩在考虑是不是要放弃继续上学,这样能减轻一点家庭的负担。扶贫政策及时雨,贫困家庭换新颜。2016年王葛庄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经过程序,把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经常到家了解情况,鼓励她继续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还为她家办理了低保,代缴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减轻了他母亲的医疗负担和后续的治疗费用,要落实了教育扶贫的政策,她每年有6000元的助学金,她妹妹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补助,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了。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让她继续学业,她自己在学校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母亲的病慢慢好转了,家庭状况逐渐好转。宋倩说,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呵护与关爱,更加坚定了她与贫穷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她更加有力量去跨过每一道坎,越过每一次沟,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光荣脱贫,生活充满希望。经过扶贫帮扶,宋倩坚持读完了研究生,2019年毕业,在了上海一所学校教书,每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达到缓解,达到了脱贫的标准。妹妹在南阳幼师上中职一年级,继续享受国家助学金和雨露计划补助。母亲陈书华身体恢复良好,能够自己行动了。宋倩一家,通过教育改变了贫困的面貌,一家人脸上也经常挂满笑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宋倩说,她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感恩社会,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宋倩一家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王葛庄村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我们希望身边那些贫困群众像宋倩一样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态,苦干实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中国日报11月8日(记者 邹硕)11月8日,孔子学院总部举办“开放日”活动。本届开放日以“致力中文教育,促进人文交流”为主题,3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文化机构代表,33所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代表、部分支持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企业代表、北京市教委、西城区代表以及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等约200人参加活动。开幕式上,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孔子学院奖学金生,表演了精彩的“中华古诗词颂唱”和“快板”节目,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展示了汉语学习成果。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马箭飞致欢迎辞。马来西亚驻华大使诺希万再纳阿比丁,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代表唐汉明分别致辞。本次“开放日”期间,正值“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设立10周年,总部举办了“我与孔子学院奖学金”优秀校友故事会,邀请来自埃及、肯尼亚,泰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1位奖学金生,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精彩故事。自2009年“孔子学院奖学金”设立以来,共有166个国家近5万名学生获得各类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了大批汉语教师和汉语人才。他们有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有的成为促进两国交往的文化使者,有的在中国定居,成为“中国通”,……每一名分享者的经历串联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在“孔子学院奖学金论坛”上,来自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和推荐机构的代表,就海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挥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海外汉语师资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和丰富奖学金经费来源及培养形式等相关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为奖学金项目的发展和海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建言献策。孔子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以心灵沟通,为数千万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服务,受到各国人民广泛欢迎和高度赞誉,成为全球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共同体,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开放日”期间还举办了“孔子学院15周年”展览,展示了15年来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成果。此外,“开放日”还举办了“总部项目咨询会”、“孔子学院品牌数字资源展示”、“汉语网络考试体验”、“汉语考试嘉年华”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关注,现场气氛热烈。今年9月以来,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先后举办开放日,热情欢迎当地民众了解真实的孔院,体验中文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彰显了开放、包容、服务当地的办学理念。来源:中国日报网
我叫张致和,是天津师范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高级中学支教。回到家乡已近一年,但是我时时刻刻记着、怀念着这座城、这所学校、这里的老师同学,因为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胜利峰下,是能量巍巍胜利峰下依偎着的是“山水小城”伊吾。胜利峰的名字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伊吾人民反抗武装叛乱,浴血奋战四十天的光辉历史,她见证着伊吾的发展和前进,更象征着伊吾人民不畏困难险阻、艰苦卓绝奋斗的精神能量。昔日“一个馕饼滚出城,一盏路灯亮全城”的伊吾,在几代人的不断奋斗建设中焕然一新,如今的伊吾称得上是“田园彩城”。远望伊吾是荒凉的群山和戈壁,然而走进伊吾,面前的山上、身边的园里、通往伊吾的路旁全部是绿油油的植物。这些使你仿佛置身江南的花草树木,其实是全县人民,男女老少齐动员种植和维护的。伊吾人民能够在荒凉的山间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他们还有改变生活、创造未来的强大能量。虽然偏远的地理位置难以改变,但是生活条件在伊吾人的努力下不断改善,他们更知道伊吾长远的未来要靠知识、靠技术、靠教育。面对实际的困难,伊吾实行了鼓励、支持教育教学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学习,伊吾勇做敢为,实行了“三免一补”政策,免除了符合条件的所有学生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十五年学习阶段的一切学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费,提供寄宿生伙食补助费。在我看来,这样的政策在全疆乃至全国都是领先而有魄力的。在伊吾的校园里,没有贫富之差,没有民族之别,因为所有的学生学习在一起、食宿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伊吾河畔,有希望喀尔里克冰川发源的伊吾河绕城而过,一股潺潺细流穿过我支教的学校――伊吾县高级中学。我时常驻足,看着伊高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满怀着理想,感受着希望。因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原因,伊高的教师资源并不充裕。在各级各地组织部、教育局、共青团等部门的关注关心下,每年都有来自天津、河南等地的老师和大学生进行为期长短不同的支教,伊高的课堂因此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夯实教学基础,扭转教育落后局面的还是那些踏踏实实扎根伊吾的伊高老师们。非常令我钦佩的是,伊高有从黑龙江、甘肃、四川等全国各地而来的各学科老师,他们有着高级职称,更有着对新疆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希望,他们远离家乡,落地扎根在伊吾。绝大部分本地老师,他们的孩子、家庭和亲人都在哈密市,因需翻越天山、道路整修、天气状况等原因,哈密市驱车到伊吾县大概四五个小时,除去路上耗费的时间,这些老师每周陪伴家人不足24个小时。默默坚守在边疆的教育工作者们,让这所学校拥有了脱胎换骨、昂扬向上的希望。校长乔雅琴在全体会上多次提到,学校收纳一名学生,就是给学生一个希望,给社会一个希望,所以很多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能够走进伊高开始高中生活。怎样扬长避短,帮助更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伊高的领导老师找到了特色办学、美术教育的道路。伊高充分利用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河南援疆教师等各类资源,丰富了教学楼、逸夫楼等校园艺术环境,全面提升了美术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学习开展美术学科教育的先进方法,乔校长曾只身一人赶赴郑州106中学跟岗研修,随时进班听课,获得了实际而宝贵的经验。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伊高的美术教育培养考上了大学,同时,伊高的特色教育给哈密市的学生们带来了上大学的新希望。因为有希望,更多的学生选择伊高,追逐梦想。天山之北,新梦想在雄壮的天山之北,幻彩湖中姹紫嫣红,胡杨林里千奇百怪,乃楞格尔草原上翠色欲流,在多姿多彩的伊吾土地上,一群群朝气蓬勃的伊高学子正在描绘着灿烂的梦想。在伊高,学生的生活不是单纯在教室里,清晨跑操、课间诵读《弟子规》、清扫装点校园、准备各种集体比赛等等,每一天都充实而有规律;在伊高,学生和老师从不分开,“艺术上墙”作品绘制、“平凡之路”舞蹈排练、逸夫楼装饰布置等等,学生叫着老师,老师带着学生;在伊高,成长成才不只是教科书,老师们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科学发展,绘画、足球、舞蹈、滑雪等等,即便工作再忙,老师们也愿意参加元旦晚会、“一二九”合唱比赛等一系列学生们的活动。在伊高,学生们前进的动力不只是成绩,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们喜欢学习和钻研,喜欢校园的节奏和氛围。有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师,在考察过伊吾县高级中学后不禁感慨,我们的学校总是争着成绩好的学生,以为能让好学生考上大学就是好学校,但是伊高却想着让成绩差的学生考上大学,这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良心学校。不仅包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伊高更是尽心帮助着来自外地的、经济贫困的、肢体残疾等有困难的学生们,让他们自信起来,坚强起来,通过普通高考、美术特长等多种途径圆了大学梦。值得祝贺的是,2016年伊高高考理科生上线率96.3%,文科生及美术特长生上线率均为100%。伊高的学子圆了大学的梦,但和他们一样的是,我梦想的旅程也在伊高开始了。我梦想着继续深造,梦想着一直站在讲台上,梦想着在未来回到这里,继续带着各民族孩子一起逐梦奔跑、筑梦飞翔。忘不了他们叫我致和老师时,我表面谦虚内心欣喜的感觉;忘不了在教师节,我竟然意料之外收到他们祝福短信时的兴奋激动。他们是伊吾县高级中学四百余名师生,他们使我知道担当和奉献将会让青春的梦想绚丽多彩,我感谢他们。逐着最初的梦,我来到了伊吾,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多彩靓丽的梦想,也筑就了一个更为坚实恢宏的梦想。总是有人问我支教的地方怎么样,我说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而我的教师梦,未完待续......
11月8日,孔子学院总部举办“开放日”活动。本届开放日以“致力中文教育,促进人文交流”为主题,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马箭飞、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33所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代表、部分支持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北京市教委、西城区代表以及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等约200人参加活动。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主持欢迎仪式,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马箭飞致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主持欢迎仪式,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代表唐汉明分别致辞。促进文化交融,增进民心相通开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指出,孔子学院开放日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孔子学院奖学金的设立有效支持和帮助了各国学生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北京语言大学自2009年承担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以来接收了来自五大洲105个国家近3000名奖学金生来校学习。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商界领袖,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他们在汉语国际推广、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孔子学院建设当中,北京语言大学将在国家汉办和孔院总部的领导下,继续全力以赴地做好孔子学院建设工作:首先,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在汉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继续为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是继续加强教师教育,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国际型、符合型、应用型的卓越教师;最后,北京语言大学将通过孔子学院平台,继续加强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发挥孔子学院平台的桥梁作用,积极搭建双边、多边人文交流平台,努力在推进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更多贡献。优化奖学金项目 创新人才培养在“孔子学院奖学金论坛”上,来自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和推荐机构的代表,就海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挥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海外汉语师资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和丰富奖学金经费来源及培养形式等相关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为奖学金项目的发展和海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建言献策。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陈丽霞在孔子学院奖学金论坛中就“发挥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海外师资”这一议题发表了演讲。她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致力于发挥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培养高素质汉语人才,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首先,学校发挥不同类型的孔院奖学金作用,培养精英型和通识型汉语国际人才,奖学金生中有很多人成就斐然,为促进世界友好与哈语国际教育质量提升发挥了独特的力量;第二,学校立足本土汉语教师师资培训需求,提升海外教育水平;第三,北语承办了汉语国际教育赛事如“汉教英雄会”等,提升了汉语教学的地位;第四,启动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为孔院提质增效贡献力量;第五,不断推动汉语国际教育融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第六,学校积极推动“理解中国:欧盟官员来华研修”项目,丰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在孔院奖学金生跟踪管理、教学质量监测、建立奖学金生校友会档案机制以及汉硕招生选拔方面不断提升,为培养海外师资,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幕式上,孔子学院总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了《2009-2019孔子学院奖学金优秀征文选》新书发布会。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马箭飞、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等共同为新书揭幕。活动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孔子学院奖学金生,表演了精彩的“中华古诗词颂唱”和“快板”节目,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展示了汉语学习成果。本次“开放日”期间,正值“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设立10周年,总部举办了“我与孔子学院奖学金”优秀校友故事会,邀请来自埃及、肯尼亚、泰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1位奖学金生,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精彩故事。自2009年“孔子学院奖学金”设立以来,共有166个国家近5万名学生获得各类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了大批汉语教师和汉语人才。他们有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有的成为促进两国交往的文化使者,有的在中国定居,成为“中国通”……每一名分享者的经历串联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开放日”期间还举办了“孔子学院15周年”展览,展示了15年来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成果。此外,“开放日”还举办了“总部项目咨询会”“孔子学院品牌数字资源展示”“汉语网络考试体验”“汉语考试嘉年华”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关注,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