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天津市儿童医院孤独症诊断治疗康复中心纳入本市定点康复机构外丹

天津市儿童医院孤独症诊断治疗康复中心纳入本市定点康复机构

2020-08-22 14:02 津云津云新闻讯:日前,为推动2020年天津市民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促进本市《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实施意见》相关配套措施落实落地,市残联、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了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专场暨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调研活动。天津市儿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多年来,积极投身于儿童孤独症的诊疗、干预、康复工作。天津市儿童医院孤独症诊断治疗康复中心正式纳入本市定点康复机构,该中心每年可为400至6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致力于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独”阴影。天津市儿童医院心理科成立于1988年,1995年开始开展儿童孤独症诊疗工作,2006年成立了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室。为落实2020年本市20项民心工程,今年,天津市儿童医院制定了整体设计方案,对心理科进行再次提升,扩充到了1700余平方米,在北辰龙岩院区C座2楼建立儿童心理诊疗中心,再次扩大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室的面积,大大改善了就医环境,同时减少了与门诊其他患儿的交叉感染。与此同时,建立每个儿童的康复档案和训练资料,实现科学、连续、规范的诊疗康复管理模式。整体提升后,心理科的孤独症训练采取一对一个性化并带教家长训练模式,每名儿童每周进行训练1-3次,每次训练1-2小时,一年内每名儿童训练时间为3-12个月不等。下一步,天津市儿童医院将进一步落实好《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实施意见》相关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对心理科、特别是孤独症诊疗康复训练的投入;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制度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适时在河西马场院区开设孤独症诊疗康复训练服务,为更多患儿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继续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合理扩充人才队伍储备;加大科室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诊疗环境,逐步打造符合儿童心理发育发展特点的就医环境。活动中,市残联、市卫健委领导和专家分别对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市儿童医院、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进行了考察调研。调研组先后参观了市儿童医院心理诊疗中心、孤独症诊疗中心、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实地观摩了市妇儿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展示,听取了全市控制出生缺陷预防残疾工作情况介绍。调研结束召开了市残联、市卫生健康委、三个任务单位和相关区残联在内的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验收调研座谈会。会上,市儿童医院、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分别围绕定点机构建设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津云新闻记者吴宏)责任编辑:张逸群

常春庵

六力学校被授予天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六力学校举办天津市心理守门人项目启动大会暨“天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揭牌仪式强强联合开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4月2日,六力学校隆重举办了天津市心理守门人项目启动大会暨“天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揭牌仪式。天津市心理守门人项目进驻我校,是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步入规范化、系统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时刻。六力学校学术副校长兼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任楷校长, 六力学校教学兼德育副校长张锐校长,心理守门人项目负责人、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医师颜国利老师出席了揭牌仪式并致辞。出席揭牌仪式的还有国际高中部、国内高中部、IB初中部、国内小学部的德育老师及三通工程负责人。开场致辞任楷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六力学校自2014年建校伊始,即尤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学,与六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六力校本课程激发、培育学生的生存力、实践力、学习力、创造力、社交力、精神力六种根本生命力量,其中即蕴含了心理学的六力学校文化基因。孩子们面对国际关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飞速发展,他们需要有从容的时间空间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内驱力,内在完整而笃定;锻炼毅力、抗挫力和成长型思维,发展沟通、共情、协作和领导力,以及不被AI取代的情绪力和原创力。任校长还对六力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做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包括学生心理安全防控、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学生心理教育教学体系、教师心理工作能力提升体系、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产品研发体系五大工作组块。颜国利老师在致辞中提到,他非常高兴看到六力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和热情,希望与六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接来下颜老师重点介绍了“心理守门人”项目。“心理守门人”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建立学生日常心理行为问题筛查机制,通过“互联网+”模式,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守门人服务能力培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家长心理健康课堂。项目设有“三级守门人”,分别是班主任老师(一级)、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二级)、各区心理健康骨干校心理老师和专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三级)。作为六力学校的德育负责人,张锐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掌握一些心理技术和方法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六力学校也一直致力于运用心理发展理论推进全校的德育工作,先后建立了六力教育研究院、六力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工程处等。引入“简快身心积极疗法”、“NLP教练技术”、“家庭系统排列”等心理学应用技术,培养了六位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聘有数十位兼职高级心理辅导员,与武清区中医院脆骨症患者群体开展友好交流,开办心理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与 “天津市心理守门人”计划、“马宝兰”心理工作室等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最大程度促进儿童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 建立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 心理事业部高级辅导员,三级心理“守门人”制度,真正为广大学子守好门、护好心。浸润在六力文化基因中的心理学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每一个孩子六力学校深度参与“心理守门人” 项目, 源自学校心理学健康系统强大的根基。自2014年创立起,六力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学生心理安全防控、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压舱石。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机制、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心理教育教学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小、初、高均开设心理学课程,每周1节至2节。紧扣中小学生核心心理问题、适应和发展主题,采取活动式、项目制课程形式,增强学生主体性和体验性。原创“青春之歌”辩论赛、“懂你”微话剧心理荣誉课程,积淀校本课程。“青春之歌”辩论赛课程,就青春期常遇的困惑、疑问,结合认知心理学,在论辩中,更全面、多维、深入认识问题,调整认知,树立正向信念、三观。“懂你”微话剧课程,运用心理戏剧、认知心理学、NLP、团体动力等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戏剧的“角色”扮演,给予学生安全地吐露心声的情境,冲突各方真诚对话与共情,学生观众的反馈,懂博士的点评,感受与认知的多重交流与折射,使青春期阶段普遍的心理困惑、问题得以表达、纾解与澄清。心理学课程体系还包括IB跨学科社会实践心理学荣誉课程、小、初思政课与心理学融合课程、心理社团课程、心理学支持的班会课程、心理健康月、心理工作坊、心理讲座沙龙等活动课程。·教师心理工作能力提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品质提升的关键。六力学校开展、参加各类心理学培训、研讨会,为教师赋能,以培养六力教师成为“双师”即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为目标。整合校内、校外心理学资源,不定期开展青春期心理学应用技术研讨会、班主任培训班,参加天津心理守门人项目组讲座、培训、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太阳雨”罕见病心理关怀中心等政府、社会组织的心理学相关活动,参加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办的整合心理学研讨会,发表会议论文,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与心理学学术界、学术资源建立连接,以及NLP简快幸福关系学培训等。·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制度、机制保障。六力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脱胎于建校初期的学生发展中心,自2020年初正式独立以来,使六力学校心理健康各项工作的开展,步上新的台阶。心理健康中心日益标准化,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系统。包括心理约谈室、心理书籍阅览、各类心理器材的心理空间;总校执行校长担任心理健康中心总指导,包括5位拥有心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二级咨询师资格的专职心理学教师,和60位校内外兼职心理辅导员;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约谈、心理活动等各项工作流程也进一步规范化。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心理健康服务赋能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更要依靠社会力量,需要社会上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为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秉承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六力学校全面启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旨在为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六力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结合一线心理教育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心理学专业人士,共同开发“心育”线上案例共享平台。旨在集结和培养有情怀、有能力、有梦想的心理咨询师,聚焦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形成并输出面向教育局的解决方案,学校解决方案、班级解决方案、家庭解决方案以及个体解决方案,复制给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学校、班级和家庭,通过中小学生健康心理指导课程、实训营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形式有效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心理学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学校德育负责人赋能。真正走近家长和孩子,在他们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走近他们身边,靠近他们的心灵,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他们提供支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体系全面贯通、融合,促进心理学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让中国的未来更美好。六力学校被审核、授予天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是对过往取得成绩的褒奖和肯定。六力学校将以此揭牌仪式为契机,在市教育局、卫计委和心理守门人项目组的积极支持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坚守教育底线,建设健康校园,发挥“心理守门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事业,为更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精灵使

「多彩基层」心理专题课程走进天津航天长征技术装备公司妇联

为提高女职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女职工纾解职场压力,天津经开区妇联、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女职工维权行动月”法律心理专题课程讲座活动,10月16日,送课活动走进天津航天长征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为全体女职工送上了一节“职场女性如何在工作及家庭关系中提升心理能量”的心理讲座。课程由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硕士、从事儿童教育及法律工作近10年的黄洋老师主讲。在黄洋老师的循循引导下,女职工们首先了解了什么是“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低会带来沮丧、失落、生气、暴躁等负面情绪;在职场、家庭中遇到问题如何有效地自我调节、消除负面情绪等知识。在互动活动中,女职工们按照黄洋老师的指导,向身边的同事介绍自己的名字、所属部门、兴趣爱好,然后握手、拥抱,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互动活动,大家逐步突破了自我心理,课程氛围轻松愉悦。黄洋老师还通过案例分析,让女职工们了解了合理情绪管理的ABC理论(即事件、态度、结果);凡事多用“即使……我也要……因为我……”造句来纾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并通过舒缓放松的音乐让大家试着去面对情绪、接受情绪、处理情绪、放下情绪。一节心理课程,让女职工们释放了压力,纾解了情绪,心理深受触动,自我提升有了方法,受益匪浅。她们特别感谢经开区妇联、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带来的这么有趣的课程,并纷纷表示,经过老师的引导,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把“快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提升心理能量,在职场上、在家庭中传播热情、阳光、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正能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状态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为区域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END—扫码了解更多资讯哦~

告子

孤独症救助,十八年的坚守

原标题:孤独症救助,十八年的坚守——访天津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原平文/申宏磊 刘萌 叶飞文章来源:《中国市长》杂志2020年10期编者按:2020年9月7日,采访组一行出了天津南站,往东南方向行驶20余公里,抵达天津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宜童”)。市中心的寸金之地,400余名孤独症患儿在这里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其重视程度之强、成本之高,都好像是告诉我们它不惧市场经济的挑战。18年来,这个机构不仅存活下来,而且生命力极其旺盛!超过1万例的孤独症儿童陆续前往宜童进行干预训练,为“融合教育”打下了基础。在宜童中心大厅,看到一面这样的文化墙,上面镌刻着:“尊重、平等、包容、共益……”经过了淬火的宜童理念,每个字都铮铮作响。负责人张原平随手拈来的故事,仿佛都是理念之树上结下的果子……“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全线压力《中国市长》:宜童副理事长刘沛曾说,一个孤独症患儿的背后是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全线压力。“全线压力”这个词让人触目惊心!请您谈谈对这个领域的直观感受。张原平:宜童副理事长刘沛先生原来是一名成功的CEO,由于他的孩子也患有孤独症,多年来坚持在宜童康复训练,孩子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在给孩子做康复训练的这些年,他接触到了非常多的孤独症家庭,对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有非常切身和直观的感受,首先就是这个群体涉及人员的庞大。一个患儿背后是两代人和三个家庭严酷的生活状况,也就是父母及双方祖辈,至少六个家庭成员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一般情况下,都是妈妈长年累月居家带娃,没有办法正常地工作,经济压力是一方面,更主要是精神层面,孩子进步非常缓慢,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处在崩溃的边缘。我们在这个圈里18年看到的因为患儿原因产生家庭破裂的比例,比正常的离婚率高了许多。所以说,我们觉得一个孩子的牵扯面就像地里拔花生一样,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深埋地下。陶斯亮会长在2018年首次参观天津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中国市长》:哲学是一门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学问,所以中国人关注哲学由来已久。而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好像也就是近20年的事情,是怎样的契机让您接触到这个群体的?张原平:是的,如果谈到社会对心理学的接纳,应该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一拨进驻的是医疗队,是对生命的救护,第二拨进驻的就是心理咨询师,是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正是媒体的高度报道和关注,才让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由幕后走向台前。1992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聘任到天津师范大学任教,从事儿童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这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学生家长带着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到我这里来,希望得到一些专业的帮助。当时社会对孤独症知之甚少,甚至能查到的资料和专著都非常有限。那时候我上网并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我看到的第一本专著是英国人写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深刻,书名是《孤独症儿童家长与专业人员指南》,这是当时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本关于孤独症儿童的专著,同时它也被誉为是一本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经典教科书;还查阅了一些期刊文献,如《中国特殊教育》上的《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以及《中华儿科杂志》的《孤独症的遗传研究》。从那时起,我开始逐渐关注这个群体,也慢慢看到这些家庭背后的困境,以及他们对专业康复的迫切需求。在这种对专业被需要感的驱使下,我们对这个领域开始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和探索,也慢慢地接触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孩子,希望能通过专业康复干预,让这些孩子和家庭少走弯路。于是2002年的时候我们专门为这些孩子创办了天津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中国市长》:您说过“个人成就感源自专业被需要”,您还急切地把宜童积累的融合教育成功经验分享出去,这是为了让别人少走弯路,这里所说的“弯路”指的是什么?张原平:谈到弯路,我本人有很多思考。刚才提到的我接触的第一个孩子,当时我是按照儿童心理个案治疗这个逻辑去做干预,过程中我发现他和一般的儿童心理问题还是有所区别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预以后,孩子从各方面都有进步,他的父母就带他去了幼儿园,但是两个月之后就被园所退回了。这件事给我的刺激非常大,我们开始思考:孩子在幼儿园为什么被退回?他在普教群体中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孩子能融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一个成功的融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开始用科研的态度去思考和探索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采访组参访宜童“融合教育”基地——天津市河西区第八幼儿园2004年,我们正式开始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随班配备“影子老师”到普教幼儿园,对经过个训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观察、教学支持。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孩子在融合环境中确实是有所进步的,但同时反映出老师压力过大、辅助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等问题。于是我们再次对这个模式进行反思,发现从个案直接过渡到“融合”,这个跨度对孩子和影子老师来说都过于大了,所以我们又在个案和融合之间设立了小组教学这个阶段,后期逐渐形成了宜童三个阶段的康复模式。此外我们也更加确认,融合绝不是混合,在普教园所中,特殊儿童必须要有专业的系统 支持,才能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孤独症儿童6岁前的干预是具有抢救性质的,那么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没有为其提供适宜的康复模式,及时开展科学的早期干预,因此耽误了孩子的康复效率和康复效果,这就是走了最大的弯路。《中国市长》:您这些问题都直指康复、干预、融合的核心,融合与不融合对孩子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张原平:我曾经反复问自己,孤独症孩子需要融合吗?答案,是!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也称为“星儿”,他们与正常孩子最核心的区别就是患儿有社会功能的缺损,也就是社交障碍,这个问题不去触碰,何谈干预?有一次一个电视媒体采访,我有个手掌翻动的手势被一位记者捕捉到了。那位记者说,从张主任的一个翻掌手势能看到融合与不融合对孩子未来的健康与发展到底影响有多大,感觉手掌朝上的一面是亮的,朝下的一面是暗黑色的,这可能就是有过融合与没有过融合的孩子未来命运的区别。宜童的特教老师一直为这群特殊孩子们的成长默默付出首先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干预,有可能面临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功能倒退的残酷现实问题,后期在生活自理、上学方面都有很多的困难,甚至只能待在家里,在他长大之后,他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都难以得到保障。而如果孩子能够在早期接受比较好的干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受融合教育,那么他的未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早期干预就好像在岸上教这些孩子学游泳,但要学会游泳孩子就必须要下水练习。我们从一开始接纳孤独症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就是在不断地为这些孩子寻找下一个康复“出口”,就像鱼儿一定要在水里才能生存一样,孤独症儿童未来要想独立拥有正常的社会生活,那么就必须要拥有在水里游泳的本领。我相信融合就相当于他们在回归社会前的游泳池,我们提供影子老师服务就是给孩子一个游泳圈,帮助他们最终学会游泳,融入社会的海洋,将来能够享有更高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这就是我们做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价值。经过16年的融合实验探索,近年来我们幼儿园大班毕业升入普教小学的孩子逐年增多,今年的34名毕业幼儿全部升入普教小学,毕业升学率连续 6年保持在83.47%以上,这些数字让我对融合教育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市长》:孩子在宜童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你们没有让这些孩子站在生命的旷野上,而是亲手把他们衔接到下一阶段康复的入口。送到“普教幼儿园”,这是否意味着就是融入社会生活的起点?张原平:是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出院”,还要帮他们找到下一站的入口。2018年,爱尔基金会的陶会长来我们这里参观了河西八幼融合幼儿园,感受颇深,她立刻提出来:你们的融合教育经验要大力推广!陶会长表示:孤独症确实是一个至今无法解码的疾病,它的特殊点在于至今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可以医治,是唯一一个不能在医院治疗的疾病,“康复+教育”是目前唯一的康复干预手段。《中国市长》:最近看网上关于孤独症融合教育的讨论,有人说“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可又有人说早期干预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是有用的”。这确实有点悖论!您怎样看这个问题?说到融合,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将来校园可能出现的霸凌和歧视,都该怎么面对?目前对这个群体的救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张原平:关于悖论这个点非常好。截至目前,孤独症在整个国际上依然无解。孤独症在孕期无法检测,确诊后找不到病因,只能通过量表结合患儿症状表现来诊断。康复干预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康复实践能够证明,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能够改善孩子的症状及修复孩子的社会功能,成年后他也有机会从事一些工作,提高生活质量,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甚至在这个群体里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天才。我们努力用18年的1万多个孤独症样本,去验证这个正向结论的产生。而关于霸凌和歧视,这就要回到我们的文化理念了,我们在推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秉承“尊重、平等、包容、共益”的理念。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这些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群体更加关注和包容。融合既符合特殊儿童健康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普教儿童早期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发展的必需。特教支持教师在辅助特殊孩子的同时,也会将专业技能传授给普教教师,大大丰富了普教教师的专业结构及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做好普通教育。这就是我 们推动和倡导的多向融合、多方共益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说到困难,我认为作为像我们一样的专业机构,真正能覆盖到的孤独症儿童,还不到患病总人数的10%。而能够提供融合资源的孤独症康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原来在这方面的政策不太明确,二是影子老师的培养周期和过程较为漫长和艰辛,同时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经验的积累,这几方面都需要机构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才能做到。今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了《关于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实施意见》,中残联等16个部门在今年的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之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并把“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作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及行动落实,更加增强了我们坚持早期科学干预,联合社会各界帮助孤独症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融合”,最终实现融入普教、回归社会的坚定信心。政府关注与政策导向《中国市长》:我们看到一则信息,2020年8月24日,中残联的相关领导前往宜童调研,政府和残联的关注对宜童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张原平:是的,在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前夕,中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等一行前往宜童进行调研,亲切看望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周长奎理事长在调研后充分肯定了宜童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上的积极成效、有益经验,强调加强早期干预的意义。要进一步瞄准需求和问题,探索工作经验,加强专业创新,完善标准规范,为孤独症儿童有效康复提供更有力支持。曹小红副市长期望在这个行业能有更多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专家型机构领导出现,为更多孩子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将这个行业带领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此外曹副市长对宜童康复质量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体系化以及18年来积累的康复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希望宜童能将这些成熟的经验给同行业多做分享,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最后在看到宜童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后,曹副市长也表示了高度赞赏,希望老师们能够坚守特教岗位,为孩子们的康复做更大的努力。从《萨拉曼卡宣言》到宜童文化墙《中国市长》: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联合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这和您前面提到的企业文化是刚好契合的,平等说起来容易,但是我们要为平等而做出的努力却是这么艰辛,结合宜童的企业文化,请您谈谈“平等”和“共益”的含义。张原平:这个宣言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它明确地强调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有正常、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它在强调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同时,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孩子的特点和个体化差异开展教育工作,这也考虑到了孩子发展的平等性。最后,在这个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边界。采访现场采访现场宣言中提到的平等绝不是单向的,一方面,我们既要为特殊儿童争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还要通过融合支持去弥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个体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平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普教儿童的正当权益,既要保障园所中普通幼儿能够拥有正常的教学环境与秩序,同时还要顾及普通幼儿的身心安全问题。如果单方面追求某一方的平等而侵犯了另 一方的权益,那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共益”就是融合的各相关方共同受益的意思,特教老师和特教资源的介入,会为普教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更好地促进普教的工作,同时普教教师也会给特教老师传授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让特教老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需要。普通孩子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人文关怀和关爱包容他人的能力,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市长》:我们在宜童的图书阅览室,看到一排排的研究成果已形成“矩阵”,有完整的《新教师培训体系》、分阶段和分专项的《成熟教师培训体系》、专项课题类的《专项课题组手册一一语言能力》《专项课题组手册一一社交技能》等书籍。同时,在宜童档案室,从老旧发黄的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给出的诊断书,学员档案里从提要求到学习模仿,从听指令到安坐时眼睛看向老师,厚厚的档案记录着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未来是否有可能与专家队伍一道,把自闭症的谜团越挑越薄?张原平:是的,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我觉得,这个病症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模式,大家都是在不断探索的状态。这个行业并不是依靠某一个领域专家或者某一个专业领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真的迫切需要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开展孤独症的研究工作。美国有专家曾说中国孤独症儿童样本量足够多,这是我们从事科研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2020年的报告里称,美国孤独症患病比例高达1:54,目前,我国尚缺少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较为公认的我国的孤独症患病率为 0.7%1%,有报道称我国孤独症儿童预估有300万名以上。我国在孤独症干预方面起步较晚,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宜童历时18年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康复教师专业培训体系。一是与专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康复专业人才供应。二是制定入职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新教师从入职到上岗需经过600个小时以上的“理论统培+现场带教+实操培训”,考核通过方能上岗。上岗后还需继续接受督导教师的现场辅导。三是建立内部星级职称考评及培训体系,激励康复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四是建立适合本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培训体系,以康复治疗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为主导,吸引具有康复服务专业基础的人才入职。截至目前,宜童专业教师团队近200人,包括一名在读认证应用行为分析师和两名认证副应用行为分析师。正是有了这些专业人才的不断成长,才让我对宜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从左至右: 付蓉(宜童项目发展部部长)、叶 飞(爰尔公益基金会公益事业部主任)、张原平、申宏磊(《中国市长》原主编)、姜红(宜童运营部部长)、刘萌(爰尔公益基金会公益宣传部工作人员)在宜童的文化墙上,我们看到了“尊重、平等、关爱和包容”,他们与《萨拉曼卡宣言》中的追求是多么一致。到天津采访宜童之前,我们渐渐明晰地感觉到开始和他们对话了,相信在整个社会的关注下,我们定会听到这些花慢慢开放的声音。爱尔公益基金会爱尔公益基金会由中国市长协会与陶斯亮女士共同发起,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登记的5A级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作为现代慈善理念的践行者和倡导者,基金会始终关注社会难点、痛点、热点问题,在助残、助学、扶贫等多个领域开展公益项目,公益足迹已遍及北京、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苏等19个省市,累计受益达7万余人,先后被多地政府授予“十大惠民工程”、“头号民生工程”等称号。

贵妇人

2021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家庭教育“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果,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求,明确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日前,由京津冀三地妇联共同主办的“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并在津云做了同步直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原副书记,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邢军,天津市妇联主席魏继红、副主席王丹萍,市文明办、教委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市、河北省妇联和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专家、校长和家长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了论坛活动。天津市妇联主席魏继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活动中,天津市妇联主席魏继红为论坛致辞,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做了深刻阐释,她指出要立足“为国教子、立德树人”这个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坛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等知名教育专家亲临现场。他们分别从重视家庭德育培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等方面分享了指导性的方法,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家庭教育课。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徐丽敏、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天津中学校长孙建昆、逸阳国际梅江湾小学校长王希萍以及智慧型家长代表作为嘉宾与专家面对面,就家庭教育热点问题研讨,共话少年儿童全面成长。来宾合影“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已经连续举办六年,由三地妇联共同发起并联动教育部门举办,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责任,为家长和学校实现更好的沟通搭建有力平台,促进京津冀三地家庭教育工作协同发展。2021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以“为国教子、立德树人”为主题,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广大家长把“家庭德育”做为家庭教育切入点,树立“百年树人”的教育观念为国教子。论坛活动旨在深入推动京津冀三地互通有无、交流合作,是京津冀三地妇联和教育部门跨区域交流合作的具体举措。本次活动得到了作业帮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

始于玄冥

新闻快讯:走出家门迎接社区共享教育的新社交,精灵故事线下读书暨育儿交流会顺利举行

2020年1月4日下午,精灵故事新年线下读书会暨育儿交流会在天津东丽区华明镇橡树湾社区举行。活动中就家长比较关心的如何提升孩子关注力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精灵故事作为民间自发的家长学习、教育互助组织,所倡导的社区共享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根植于社区由家长共建的教育模式,被家长们所认可,作为教育体制强有力的补充模型初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平老师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对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对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表示认可。1月4日下午13:30活动伴随着一曲悠扬的古典音乐以及浓浓的茶香拉开了序幕,30余家长参与了本次活动。品茶环节,精灵故事精心准备了菊花、红茶、铁观音三款茶品。在品茶的过程中,家长们暂时脱离了带娃的焦虑与疲惫,紧张的神经得到了放松。图一志愿服务家长为活动参与者斟茶紧接着,在手工环节,精灵故事为单独参加的女性家长朋友们准备了口金包制作活动,考虑到男士做手工的难度以及带娃家长小朋友的安全,同时设置了毛巾兔亲子互动手工制作。分别由两位擅长手工的志愿者家长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家长们体会到远离电子产品,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快乐。一位家长表示:“平时工作中比较忙,回家就带孩子,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也放松一下自己,也是很久没有体会到做手工的感觉了,很放松、很治愈。”图二 手工制作在讲座分享环节,精灵故事社区共享教育理念创始人刘莹女士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的话题。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越来越多的被老师与家长所意识到。低幼年龄的孩子玩玩具不专心,对任何东西很难有长久的兴趣以及深入探索的欲望。大一点的孩子上课跟同学说话、玩铅笔走神发呆,对老师讲的课没有兴趣,回到家做作业,拖拖拉拉。这成了困扰家长和老师的最大育娃难题之一。图四 刘莹女士分享讲座中首先就家长的错误育娃观念进行了纠正。家长们往往在孩子小的时候以孩子太小为理由不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专注力,也没意识到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科学育儿的重要性,而往往在发现问题后花更大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去补救。实际上,三岁以前孩子的教育投入产出比胜过之后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不管是从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还是教育学上来说,这已被国际教育界所广泛认可。这是因为孩子越小,正是他的潜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最可塑时期。孩子一旦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拖拉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不是家长苛责、打骂能够纠正的。所以家长需要讲究方法去帮助孩子找回丢失的专注力。刘莹女士认为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被培养的,并对家长是如何在无意中破坏孩子的七大行为以及五大解决办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如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的注意力是父母和老师要求出来的,其实孩子的注意力是保护和培养出来的。家长以陪伴的名义在无意中破坏着孩子的专注力。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呵护、过多的物质破坏掉孩子的主动求索和实践精神,影响专注力培养和塑造。甚至阻碍孩子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而往往父母的不专注行为也为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示范。图五 活动现场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点,在游戏中,在专注的陪伴中帮助孩子找回失去的专注力。家长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观察孩子,从孩子角度出发去思考孩子的教育,专注力的养成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孩子的探索力、求知力、独立以及创造和动手能力。而这些恰恰将成为未来科技进步中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在国际化的进程下,孩子的教育更要放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中去考虑,减少一点功利性,真正的从孩子角度出发专注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讲座的最后严平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并对其中的观点以及精灵故事社区共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表示认可,认为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隔代教养产生的家庭矛盾,给家长尤其是老人提供近距离、方便的学习科学育儿的机会。严平老师还就目前国家针对0-3岁婴幼儿照护政策进行了分析,并表示未来将在学术交流、课程指导方面给予精灵故事更多的指导与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更多家长科学育儿。从需求出发推动0-3早期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进步。图六严平老师点评与回答家长提问孩子的幸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孩子是社会的孩子,孩子的安全和幸福以及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需要成人和社会一起努力去构建。深入的探究校园暴力、社会冷漠等问题均需要从孩子的早期教育以及家长的认识出发去思考。只有更多的成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精致的利己主义少一点,让世界公民社会责任感多一点,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刘莹女士表示:“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创新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家长与教育体制一起去反思和调整,也需要我们成人以身作则给孩子进行良好的示范。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才能促进变革的发生,我们也呼吁让教育少一点商业和功利性目的,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根本。过于商业化的教育不仅会害了我们的孩子更会造成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失调和错乱。”严平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制,日本教育文化。著有《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成立过程之研究》《日本教育法规译文精选》等。近年关注学前教育,尤其是0-3岁早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工作。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曾长期居住日本,对日本早期教育有深刻的研究和见解,是《他乡的童年》纪录片中日本集出镜专家。刘莹(灵犀妈妈)简介毕业于天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历。为精灵故事社区共享教育创始人,因成为一名母亲,深入研究国内外早期教育。为中德自然教育(天津)首席推广大使,日本文化交流中心中级保育士,获得国际PMP项目管理资格认证。擅长0-3亲子早教活动,婴幼儿亲子中英文绘本沙盘阅读,艺术教学以及花式陪娃。累计公众号分享育儿知识近10万字。致力于自然体验、文化探究、科学探究课程研发以及儿童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精灵故事简介于2019年9月创立,一群80后、90后妈妈共建。着眼于AI科技时代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科学育儿以及孩子综合能力培养的深入探索。精灵故事社区共享教育理念,倡导家长自治、互助,以让所有孩子无论贫富都能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使命,以根植社区、坚持普惠、践行环保为价值观。依托线上公众号(精灵故事Geniustory),线上、线下读书会、社区亲子早教等形式,帮助更多家长成长,科学育儿。累计分享育儿知识10余万字,开展线下公益活动十余场。未来精灵故事将坚持从孩子本位出发,融合蒙台梭利、华德福、自然教育等国际科学育儿方法,通过体验式教学,为0-3岁孩子与家庭提供近距离、可负担、高质量、公益性的社区早教服务,为4-12岁孩子提供家门口的文学、艺术、科学、自然课。作为传统教育强有力的补充,促进孩子创造力、创新力、动手能力、学习力、感知幸福的能力提升,同时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进入早教交流群,每日育儿知识和早教游戏分享微博:Geniustory灵犀妈妈

私语

调查:孩子厌学沉迷网游,主要病因是缺乏爱和以爱为名的伤害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各班级召开面对面心理健康专题家长会(2月23日摄)。 新华社发 17岁的晗晗已因抑郁症休学两年。原本今年6月参加高考的她,不得不将这一重要时刻一推再推。家人想不通,一直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这些孩子有的厌学失眠、身体出现种种不适,有的沉迷网络世界逃避现实,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天50个专家号,一大半属于中重度以上抑郁症“深陷旋涡无法自拔”“无聊无趣”,身患抑郁症的晗晗感觉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制,让她无法静心学习、难以入睡、不想吃饭……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困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哲每天接诊30个病人,其中近一半是12至18周岁的患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儿童精神心理亚专科门诊,负责人曹晓华介绍,他们的门诊量在医院排名靠前,“一位专家一天50个号,都能约满”。就诊的孩子中,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居多,问题主要为抑郁和焦虑,其中一小半达不到疾病的程度,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有一多半需要吃药,属于中重度以上抑郁症。 疫情更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儿童青少年自杀案例屡被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2020年疫情期间以及复学后,全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出现了中小学生自杀率较大幅度上升现象,青少年厌学、自我伤害呈现恶化趋势。 尽管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危机并未就此消除。“今年前来问诊的病人特别多,中小学生占很大部分,10个问诊的孩子中,有2到3个有自残行为。”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康延海说。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永柏教授说,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更多表现的是躯体化症状,是“无声的抵抗”,“比如孩子很少笑了,和同学往来不密切了,不爱上学和吃饭,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下降,这些都表明孩子的情绪出问题了。”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高一女生,平时她学习成绩中上等,补课频繁,周六补三门、周日补三门,一周没有一天休息,睡眠严重不足,后来开始沉迷手机游戏,不出门也不愿上学,随着情况恶化,逐渐出现割腕、捂被大叫、钻床下等行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及其团队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中,青少年人数增加了2%。 记者在海南省安宁医院见到一名学生患者,他正在母亲的陪伴下住院治疗,病因是沉迷手机游戏,出现攻击行为。他的母亲表示,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自从迷恋上手机游戏后就不可自拔,每天放学回家就找家长要手机,熬夜玩手机是常事,不给手机就情绪失控,甚至动手打人。 “我要一个香蕉,你却给我一筐苹果”“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晗晗多次向父母发出这样的呐喊。她认为自己患病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习的压力,而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则是造成她性格特点的主因之一。 因为爸妈工作原因,晗晗小学上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那时每周二和周末回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向爸妈求助,他们往往是在隔了很久才得知发生了什么事。慢慢地,我养成了凡事不跟他们讲的习惯,养成了讨好型人格,特别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咨询过两年专家门诊,在网上看过大量心理问题分析文章的晗晗,颇为平静地分析着自己的病情。 多数受访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说,家庭是一个人的后盾和缓冲区。但现在一些家庭支持系统薄弱,孩子出现问题时,在家里得不到温暖。 安徽一名五年级的小女孩给妈妈发短信:“妈妈对不起,来世再做你的女儿”,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悲剧发生。后来经过医生和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父母离异,自己和妈妈生活,每天睡在漆黑的小房子里,母亲忙于做生意,父亲不管孩子,父母经常因为抚养费争吵,妈妈指示孩子去要抚养费。孩子觉得自己被嫌弃,从父母身上得不到一点点爱的滋养。 而“以爱为名的伤害”则更普遍。一些父母在为孩子好的过程中,强加了自己的意愿,以牺牲孩子的感受,来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一些孩子厌学,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父母还是为自己。 16岁的小慧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人生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上哪个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什么乐器,甚至穿什么衣服都是他们决定的。”小慧说,“父母根本不理解我,我想要一个香蕉,他们却给我一筐苹果。” 康延海说,社会对人的要求高了、标准高了,压力自动产生,全民表现出一种“很累”的状态,一部分人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得焦虑,与孩子沟通时也在传导压力,家长好好坐下来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在变少,没时间也不懂得把身段放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 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也使得一些孩子承压能力较低,一遇到问题便做出极端行为。 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吴九君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丰富,成长环境比较顺利,从小经历的挫折比较少,被保护得太好。而且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只要学习成绩好,生活中的困难都由父母代办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接受挫折训练的机会,长大了这种能力就很难去生成。 “所有的生命价值都围绕着学习”近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小学一年级的圆圆就读于一所省会城市公认的好小学,但每天重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让她叫苦不迭。“比如语文作业,每天必做的是半小时阅读、背一首古诗,要在App或微信群上打卡,每天学了课文,要写一页练习册,把明天学的课文预习一遍,把学校自制的预习单写一遍……”回家后吃口饭就写作业,但全部完成也要10点半了。 在课业压力下,一些青少年不堪重负最终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努力的动力没有了,我又不甘于失败”“我拼学习的能力没有了,一看书就想吐,每次考试都落后,我不甘心又没办法,所以我要走了”……一位初中年级的抑郁症患者说。 朱永新等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休息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片面强调升学考试科目,考试、排名过多,导致同学间非理性竞争;社会压力普遍较大,父母焦虑,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精英阶层的机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心理危机的折射与浓缩。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方双虎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被看见,人生的价值在于被需要。而现在,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有的生命价值都围绕着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便被打上失败的标签,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却并不被看到。 这也是一些孩子逃学厌学、游戏成瘾的症结所在。“为啥打游戏,因为我学习不好,老师都不瞅我一眼,同学们不跟我好。但我打游戏很好,还能给别人装备,在里面我就是英雄,游戏结束还能重来。”一名高一男生这样说。 (原题为《孩子厌学失眠沉迷网游,毛病其实是“心病”》)

朋友圈

世界孤独症日|3岁以前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引起注意!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又被称为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根据一项针对美国8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至2020年,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由1/68上升至1/54,相当于2%的发病几率。男性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约是女性儿童的4-5倍。在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据估计,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1%,患者人数达11.1万人,而其中由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的儿童高达36.9%,患者人数超过4万人。其实,在现实中,可能还有更多孤独症患者,孤独症已经成为导致儿童精神类致残的重要疾病。这些年,随着孤独症发病率的上升,孤独症已不再陌生,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重视的疾病。今天正值世界孤独症日,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刘松怀以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主任张雁,为我们就孤独症的一些常见问题做出了相应解答。一、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即自闭症,它是一种由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先天性大脑发育异常而出现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障碍。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已将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归结为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和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2015年4月1日,一名自闭症儿童在合肥市瑶海区心怡康自闭症康复中心独自玩耍。新华社记者郭晨摄)1、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目前,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造成的先天性发育障碍。所以,孤独症是一种基因相关性疾病,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了基因表达的问题。但要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并不是导致孤独症的直接原因。(2018年4月2日,來自天津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的“星星的孩子”們受邀來到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進行互動。新華網發(沈華 攝))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比如说某人先天自带孤独症基因,但一直未发病,但是在我20岁或者说40岁的时候才发病?其实,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孤独症一定会在儿童早期就表现出相关症状。发育良好的正常人,如果到20岁或40岁的时候出现一些似孤独症的表现,则要考虑是其他原因导致大脑疾病。2、为什么孤独症患者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将孤独症的小朋友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个是对孤独症孩子的一个俗称,因为孤独症患者会出现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这都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孤独症儿童给人感觉与普通人距离很远,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2017年4月1日,一名自闭症儿童在长卷上绘画。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二、孤独症有哪些早期表现和临床症状?孤独症的核心表现是交往障碍,这种交往障碍一定是在儿童早期就会出现,不会到了十几岁、二三十岁才会出现类似表现。由于孤独症是由于先天性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如果观察仔细,甚至可以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会发现孤独症表现。孤独症一定是在多场合多情境下出现的,孤独症儿童在家里、幼儿园、学校都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不会出现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家就是孤独症的状态。所以,早期出现孤独症症状,而且在多场合会有一些固定的表现即可诊断为孤独症。1、孤独症的典型临床症状典型的孤独症主要有两部分表现,即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社交障碍包括社会沟通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1)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常见的社会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没有交互式的语言,对家长的呼唤不理睬,不听指令,不与他人说话等。而且,孤独症儿童不理解别人的情感,对于高兴和生气他们表达的方式与普通人不同,也不理解普通人的个这种情绪。随着年龄增大,孤独症儿童就会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如他们很难维持或者创造一种社会关系。无法与其他同龄儿童建立一种稳定的友谊或社会关系。(课间,周敏和一名表现不太好的孤独症儿童交流(2012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很少与他人有目光对视,是孤独症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会回避看其他人的眼睛,还会出现社会退缩现象。(2)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孤独症儿童还会出现重复、局限的兴趣和一些刻板行为。如有的孩子喜欢转的东西,玩汽车就只转轱辘。还有的孩子就喜欢看马桶冲水,通常会盯着看很久,喜欢重复、刻板的视觉刺激。(2015年4月1日,合肥市瑶海区心怡康自闭症康复中心内,一名自闭症儿童在看墙上的识字贴画。)孤独症儿童还存在一些典型的刻板思维,如有的孩子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安排,如果打破了这个程序,孤独症儿童就会出现完全情绪崩溃。所以,这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典型的表现。2、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都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上面提到在婴幼儿时期孤独症就会出现症状。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判断孩子的表现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一般情况下,1岁以内的孤独症儿童就会表现出相关症状,但是这些孩子早期出现的症状,很容易被家长忽略。在就诊的孤独症儿童中,多数都是在3岁左右才发现。不严重的孤独症,一般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得较多,多是由于不同于其他孩子而被发现。如果孩子在4个月左右的时候还不能被逗笑,6个月左右的时候还不能有兴奋、高兴等情绪的表达,1岁的时候不说话、叫名字没有反应,或是16个月左右的宝宝依然不会用手指表达自己的意愿等表现,则要注意可能就是孤独症。有专家把孤独症早期的表现总结为: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同。孤独症患儿的这些早期表现,与家长的教育或指导没有关系,主要是由先天性脑发育障碍造成的。3、孤独症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除了上述表现,很多家长也会比较担心孤独症是不是会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比如发育障碍或语言障碍等症状。语言发育障碍是孤独症患者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孤独症的核心障碍之一。患者会表现为说话晚,或是语言功能倒退。另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刻板性的语言,常出现重复别人的问话或重复某一句话等表现。患者会说话,但不是交流性的语言,以自言自语为主。孤独症导致儿童身体发育迟缓并不多见,部分患者会因为偏食、挑食等问题,导致儿童身体发育问题。但并不是孤独症直接引起的这种身体发育问题。部分孤独症患者会伴随多动症、智力落后等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动症患者不一定都是孤独症。(2011年5月12日,金老师在给孩子进行单训,30分钟的课程里,孩子对着玩具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三、孩子出现这些异常症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儿童患有孤独症,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交沟通障碍和其他刻板行为,其他的一些伴随症状不作为孤独症的诊断依据。因此,家长们也不要因为孩子出现多动症或是偏食、挑食等问题,就认为是孤独症。孩子出现“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同”等行为,这个才是家长需要警惕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关心不足可能会加重孤独症的症状,但不会造成孤独症。四、如何面对情绪崩溃的孤独症患者?孤独症患者出现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因为与他人沟通不良造成的。所以,孤独症患者的年龄越大,情绪障碍也就会越严重。由于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孤独症患者也很痛苦,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患者会通过刻板行为加重来稳定自己的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攻击行为,如自伤、伤人等行为。(4周岁的小雨在园内不小心摔倒,大喊大叫,泣不成声,陈茜老师跪在地上抓着她的手说:“别怕,老师在这,我帮你拍干净就好”,孩子抱着老师安静下来。)孤独症儿童出现过激行为,家长应该如何控制?当孩子情绪崩溃,出现伤人或自伤等过激行为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过激行为。一般不主张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行为,或是可以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治疗中,我们会进行行为分析治疗,观察孩子过激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异常行为引起的后果,通过改变原因和后果来改善孩子的异常行为。五、孤独症可以治愈吗?这是每位孤独症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遗憾的是,孤独症还不能实现临床治愈,目前也没有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特效治疗药物。如果确诊是孤独症,患者的异常行为方式和异常交流方式会维持终生。只能通过康复训练来提高孤独症患者的交往能力,减少异常行为。但是,这些训练也只是改善症状,不能完全治愈。其实,社交沟通是人的一种天性。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只要有一个能跟他人交往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学会社交沟通,不需要训练。虽然,孤独症的孩子通过训练,也能掌握一些社交沟通的技巧,提高社交能力。但是,异常的思维状态(刻板思维)是不可能完全纠正的。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有的孤独症患者已经训练得很好了,但是换到新的环境就会马上出现症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孤独症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1、孤独症儿童是否能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部分能力较高的患者可以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一些孤独症患者会通过写书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思维状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有一些孤独症患者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社交技能,但很难流畅地利用这些社交能力,有时候虽然知道自己的问题,但还是不能完成某些社交行为。2、孤独症患者是否一生都需要有人陪伴照顾?是否可以独立生活,或是可以成立自己的家庭?孤独症患者的预后与本身的智力水平、社交能力以及症状的轻重有直接关系。部分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是可以完全独立的。临床上经常能见到有的孤独症患者能够工作、结婚、生子。这也说明症状较轻的孤独症患者,是完全可以回归社会的。一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通过他人的帮助,在一些比较特定的环境和他人辅助下,也是可以实现独立的。这类孤独症患者能够在某些环境中自理或是自食其力,如做烘焙师、咖啡师、专门做电脑软件工作等。但是,症状严重的孤独症患者就需要家人或专业的养护机构来照顾了。所以,根据孤独症的症状及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患者可以有不同的转归。进行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孤独症患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独立生活。3、孤独症会遗传吗?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孤独症基因遗传概率的准确计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孤独症与基因遗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约有25%-35%的自闭症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临床上也有很多病例,父母有孤独症的表现,尤其是父亲患有孤独症,其遗传给孩子的几率会更高。4、孤独症会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吗?我们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切确有些孤独症儿童有些特别的能力。其中,有一种孤独症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它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这种孩子通常可能有一些特别的能力,如空间能力、形象能力和记忆力等,甚至有的孩子被贴上“天才”的标签。然而,很多家长也正是因为孩子的这些“特殊能力”,而忽视了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从而错过了孤独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2018年4月2日,观众在参观自闭症学生的画作及衍生产品。新华社发(李忠 摄))孤独症儿童不同于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他们的智力一般还算正常。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存在广泛性的能力低下,但是孤独症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些特别的能力。六、如何早期干预治疗孤独症?都说孤独症要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那么孤独症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孤独症越早发现同时进行治疗干预,孩子的恢复效果会更好。一般情况下,孤独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社交障碍或是刻板行为等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重度的孤独症患者,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就会出现异常表现,所以一定要在2岁之前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并进行干预治疗。在孩子已有的基础能力之上,通过一些行为方法来调动孩子,辅助孩子发展他的能力,也是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对于中度的孤独症患者来说,如果家长在孩子6岁之前发现有问题,一定要早期干预。当家长认为孩子的表现有异常时,也要找专业的机构做评估,给予干预指导。孤独症的干预治疗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目前,关于孤独症的干预治疗方法有很多。早期的干预治疗,会用一些行为疗法。1、心理干预孤独症的干预治疗,要基于人本主义的方法。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愿望,进行行为消退、强化等训练。运用行为分析的方法,通过心理学进行行为塑造,以此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症状。2、重视家庭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家庭治疗很关键。家庭治疗干预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孤独症患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首先要让家庭成员接纳、相信自己、重塑家庭角色,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到家庭治疗中,对孤独症患者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3、其他治疗方法另外,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中还有语言训练、音乐治疗、特殊教育以及一些中医按摩等方法,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把治疗方法融入到其他治疗中,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周敏在个训课上与一名孤独症儿童沟通交流(2012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七、孤独症延误治疗,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吗?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孤独症早期症状的忽视,导致很多孤独症孩子发现得比较晚。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这种延误治疗的确会对孩子的语言和交流能力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超过6岁的孤独症患者,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自闭状态下的交流方式,训练难度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不能进行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异常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部分孤独症患者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自伤行为。八、家长如何制定康复计划?孤独症患者的康复计划很重要,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制定康复计划也是很困难的。因此,家长如果想为孤独症患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最重要的是要跟专业的人员配合来完成。(2012年11月19日,在济南安安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老师在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1、明确孩子的具体问题明确孤独症患者具体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如日常生活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攻击或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等。所以,家长更需要与专业人员去一起去发现孩子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2、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经过一系列检查,如果可以确定孩子的具体问题,要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考虑发展孩子的哪种能力。3、与康复机构同步将孩子在康复机构的康复训练内容,同步到家庭生活中。例如,吃饭的时候就是跟孩子交流的一个好时机,在喂饭的时候,与孩子的对视和微笑等,就是将训练融入到生活中。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快乐、积极的原则。从心理科的角度上讲,如何帮助孤独症患者康复?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心理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而对于孤独症儿童康复,心理科康复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注意力训练,包括指向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训练、联合注意或共同注意训练;2、通过建立行为规则,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训练;3、模仿性训练,如语言、动作、情景等模仿;4、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发展孤独症患者的语言和交流能力;5、进行认知、智力康复训练;6、日常生活能力的行为塑造的训练;7、对非适应性行为进行行为矫正训练。进行负性行为的矫正时需要注意,要先发展孩子的正确语言或行为交流能力,当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时,有些负性行为可能就会减少或消失。8、指导家长将医院或机构心理行为训练成果融合到家庭中。九、遇到孤独症儿童,应该如何相处?学会善待孤独症的孩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在某些场合碰巧遇到了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我们应该用哪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才不会引起这些孩子的焦虑情绪或情绪崩溃?其实孤独症患者也是我们的社会的一个部分。虽然我们不知道孤独症患者是否痛苦,但是我们能知道孤独症患者的家长是很痛苦的。作为社会大众,我们一定要去理解、接纳和包容这样的孩子,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接纳和包容是指不要强求他们用普通人的方式去与人相处,不要因为他们和我们不同就排斥他们:你和他打招呼,他没有理你,或者他说话时根本不看你,这并不是他没礼貌或不喜欢你,只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他们只是不会表达爱,或不能体会爱,但不是没有爱。(2019年12月4日,自闭症患儿陈宏涛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找到了画展上自己的作品。)这些普通的“陌生人”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其实是很抽象的。他们往往会认为陌生人会对他们产生很多危害。普通的大众在对孤独症儿童接纳和包容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教给孩子遇见“陌生人”的正确处理方式:1、让孩子认识与周围人的亲密程度及需要保持的社交距离;2、通过动画、绘本等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3、提前给孩子制定面对“陌生人”的原则。世界孤独症日即将到来,面对这些群体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关注这个疾病的同时,还要学会识别异常症状,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要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每一个孤独症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很美丽。他们来到我们星球上,充满了恐惧。所以,我们要用温暖、用爱去指引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享有本来该有的生活。相比于改变他们、让他们去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接纳和包容他们。科学性把关: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研究员,心理治疗师,刘松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张雁

为心灵披上“防护衣”

天津日报  2020/10/10安定医院心理门诊 摄影 王倩 安定医院心理检测室 昨日记者获悉,天津市安定医院孤独症康复中心即将揭牌,孤独谱系障碍患者可在安定医院接受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共患病的对症处理、家长互助及指导。7岁以下患儿将享受《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残联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的康复救助补贴;14岁患儿将享受孤独症康复门特报销政策。社交技能训练、奥尔夫音乐疗法、厨艺课以及对家长的心理支持等也将成为安定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的特色项目。据了解,关爱市民心理健康是天津市2020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其中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示范单位,将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则是其中的重点工作。据专家介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大部分起病于三岁之前,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临床特征的一组行为综合征。此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高功能或不典型的孤独症,很多是在上学或者工作后出现人际交往等问题时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训练时机。该病预后相对较差,少数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参加工作,大多数患者不能步入学校,不能适应社会,甚至长期需要专人看护。这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倡导社会重视自闭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同时为自闭症创建平等、宽容的社会融合环境势在必行。世界精神卫生日弘扬抗疫精神 护佑心理健康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天津的心理工作者闻令而动,在战疫一线,他们为患者开出一副“心理安慰剂”,为恩施披上一件“心灵防护衣”,为两地搭建了一座“天使连心桥”。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因疫情“蛰伏”大半年的国人纷纷出游,面对此前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国外疫情仍在蔓延等情况,专家提醒公众疫情尚未结束,因疫情带来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失,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去年心理援助热线年均接听量上万通天津市2011年开通了第一条政府公益心理援助热线88188858,主要向社会大众提供心理疏导、心理评估、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服务,24小时不间断服务。去年全年接听量达到一万多通。疫情期间,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针对市民可能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除了88188858热线之外,又开通了88188239的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便利安全的心理支持服务。据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办主任张宝霞介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后,两部热线接听量明显增加,在整个疫情期间,接听量是平时的近三倍。“心理防疫战士”回忆录惶恐、紧张、焦虑、担心……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心理防疫”也成为抗疫的重要“战场”。众多心理工作者从心理评估、心理救援、增援定点医院、心理热线、科普宣传等方面全力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天津市安定医院心境障碍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勇就是这个战场上的一员。张勇是天津对口支援湖北恩施医疗队中的临床心理专家,2月12日出征恩施,在疫情防控中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在恩施坚守了57天,最后一批撤离回津。“疫情让我和恩施结缘,我只是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但这一份经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津恩一家人,我深有体会。虽然离开了恩施,但大家的情谊没有断,我们也相约明年再去恩施工作过的医院、大学看看。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只要国家有召唤,任何时候都会义无反顾去抗疫一线。”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重温半年前在恩施奋战的艰难岁月,张勇不禁有些心潮澎湃。“我今天咳嗽了几声,虽然不发热,但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中午饭都吃不下去了。”张勇回忆起当时摸排的情况,发现群众的焦虑心情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疏导,“适当调整关注点,多关注官方权威新闻媒体,多在家和孩子做做游戏,或者研究美食。如果确有相关症状,请立即前往医院就医。”还有一名年轻的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病情逐步减轻,但因长时间隔离,心里的烦闷感越来越重。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整天在病房里转圈。“刚接触时,他一上午在病房里转了166圈,对我坦言,自己要被关疯了。”张勇了解到这名患者的情况后,及时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为了更好地缓解当地民众因疫情发生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他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下当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相关建议和计划,包括利用州电台电视台开展常见身心问题和应对的专家访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建立心理干预队伍、组织辅导和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来一支60多人的心理干预队伍。“这个规模还是很可观的,成员来自多个单位,有恩施州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有湖北民族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志愿者,有精神科医师,有护士。这支队伍在缓解各类人员因疫情产生的焦虑等问题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疫情下家庭心理问题凸显记者从心理机构阳光树家庭成长中心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阳光树家庭成长中心负责人刘永良介绍,家长在教育孩子以及家庭关系上存在焦虑情绪,而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尤为凸显。父母不和对孩子影响大受访者:闹闹(化名) 11岁闹闹刚来中心的时候在团体里的表现很糟糕,年龄比较大,老师们都以为他到了叛逆期。无论做什么,闹闹总是反抗,不愿意配合,嘴里总是说“太幼稚了”“不玩”“真差劲”,不爱和任何人互动,而且很容易自暴自弃,只是对吃的东西很在意。经过几节课了解才发现,闹闹家的家庭矛盾很严重。闹闹妈妈说:“以前,他爸爸上班,矛盾并不是很明显。最近受疫情影响,他爸爸总是和我们在家,每天都要吵好几次,他爸爸看孩子什么都不顺眼,张口就数落孩子,他爸爸奉行一句话──‘棍棒下长大的孩子才懂得社会的真实’。”每次看到他爸爸这样,都要理论一番。大众往往只关注到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于是也想尽办法让他们改变,却因此忽略了在孩子面前,夫妻吵架往往比教育方式不对更严重。一种教育方式只是让孩子走的路偏了,而夫妻的矛盾却会让孩子在成长为大人以后,内心充满着矛盾。闹闹的爸爸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开始毫无保留地表达对孩子的爱。闹闹的妈妈也不再那么针对丈夫了,因为她逐渐认识到,想要别人作出变化,首先是让自己变得舒服,内外统一,增强力量感,身边的关系也会自然发生变化。通过家庭氛围的改变和将近半年的学习,闹闹已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了,不再用极端的语言来“攻击”别人,还会开个玩笑逗大家开心。他不再总是逃避问题,也愿意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和爸爸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始主动和爸爸互动起来。教养方式不合适引起孩子叛逆受访者:张女士(化名) 35岁刚来机构,张女士特别焦虑,因为学校老师每周都要找家长好几次,每次都是因为孩子又捣乱了。张女士的孩子天天(化名)今年9岁,小学四年级,马上就要进入高强度学习,准备迎接小升初,张女士表现得异常担心。“我儿子每天都在捣蛋,不听课钻桌子底下玩游戏,上课根本安静不下来,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他都成为了学校老师口中的‘老大难’。”张女士反复地说,“我说了多少次,怎么都不听。我该怎么办?”在心理课堂上,老师们了解到天天是一个天性好动的孩子,好奇心极强,甚至每天只睡6个小时,其他时间都一直可以保持精力旺盛的状态。张女士的焦虑点就在于孩子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其他地方。她特别在意学校老师找自己这件事,所以,总是在孩子学习上较劲,每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会出现吼、打骂,严重的时候会把作业撕了、罚写100遍、用皮带抽等极端行为,张女士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是这种教育方式成长起来的。”老师们针对这样的典型家庭案例表示,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引导是最关键的。老师们把孩子内心积累多年的恐惧释放出来,让他逐渐开始关注别人而不是屏蔽掉所有的信息。再让父母,尤其是张女士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互动的时间,作业先取消,玩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把自己旺盛的精力释放掉。同时结合他的优势,培养出科研的兴趣爱好,父母也很配合,帮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上课不再好动,回家不再那么累而是找回了自己的快乐,屏蔽逐渐消失了,张女士也逐渐放手,只是单纯的陪伴,张女士说:“我现在太轻松了,不再焦虑,特别开心,孩子也特别开心,这种感觉真好!”谁知,今年疫情来临,孩子和父母只能每天在家上网课,张女士看到孩子被憋闷得越来越不听话,特别是当父母上班,孩子在家,只能老人看管的这些日子。终于在张女士得知,孩子每天给自己打电话开心地报告作业都写完了,而实际却没写的时候,情绪爆发了。虽然没打骂,但狠狠地训斥了孩子,还又给孩子布置了罚写。得知这件事以后,中心的老师们进行了紧急干预,让张女士自己体验了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也体验了孩子被训斥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当一次次面对自己和孩子的内心时,妈妈流下了眼泪。她说:“我很委屈。感觉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都白费了,他这么不争气。”这时候,张女士真实地面对了自己,过后,妈妈很感慨,自己都不知道,儿子那么大的情绪原来不是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而是自己内心的委屈,那么多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张女士也了解到,原来,只有每次孩子告诉她作业写完的时候,她才会很开心,还会给孩子肯定。孩子想要的,无非是妈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而已。我市将完善精神卫生三级机构体系建设街道普遍设立心灵驿站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推进健康天津、平安天津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我市出台了《天津市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精神卫生工作水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今后,我市将完善精神卫生三级机构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相关患者识别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信息化等体系建设等。1.完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在乡镇(街道)普遍设立心灵驿站,在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推动我市高等院校持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动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并管理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开展群众心理健康咨询。4.开展焦虑、抑郁、老年痴呆等精神障碍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保健意识和常见精神障碍自我识别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就诊。加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培训力度,提高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行为问题识别处置水平。通过医联体等形式,将精神卫生专业资源下沉至基层,提高抑郁症筛查、识别、诊断、治疗水平。5.加强孤独症筛查康复体系建设。推动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孤独症康复服务,推动将天津市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纳入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救助机构,发挥医疗机构技术优势,做到孤独症儿童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救尽救。

叟何人邪

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废了”孩子,你还以为在帮他减压

“我对他已经没什么要求了,可是为什么他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小宇妈妈说起儿子的时候,掩不住失望。小宇上小学时成绩其实还不错。看着严格的老师,时不时的罚抄,小宇妈妈总担心学习压力太大。为了给孩子减压,她总反复告诉孩子“自己快乐就好!哪怕不那么成功,也一样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快乐。”可是上了初中之后,课程难度越来越大,孩子却对学习越来越马虎,还爱上了打游戏,后来干脆连作业都不写了,考试总是不及格。这回小宇妈妈也有些着急了,按照这个成绩,别说高中了,初中都可能没法毕业。可是面对妈妈的焦急,孩子可是一点不急,还振振有词:“每天平平凡凡的过,能碌碌无为,何必精疲力尽?”十来岁的年纪啊!不正是应该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教育“废掉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让他安于一辈子“碌碌无为”?这究竟是“看开了”?还是极度自卑?必须看到的是,从孩子的这句话看,无论是平凡、碌碌无为还是害怕精疲力尽,他的关注点始终在“我”身上。“我”放弃了成功、“我”不愿努力、“我”碌碌无为,除了“我”,孩子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别人,更别提社会了。您也许觉得让一个孩子心系他人是强人所难,小宇妈妈那句“自己快乐就好”也是理所当然。但就是这种减压方式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并非危言耸听,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但容易让孩子在学业上遇到更多问题,也同时“废了”他们的梦想和人生。“自我中心”给学习带来巨大麻烦许多人都想不到,“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巨大的麻烦。1、“自我中心”的孩子难以形成全面的认知、分析首先,只能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很难进行全面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推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就做过这样一个“三山实验”。他制作了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首先让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坐下,并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对面。然后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儿童无法完成任务,他们只能指出自己看到的山,却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幼儿园乃至一二年级的孩子中都很常见,当孩子只关注自己,他们就失去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在阅读时就会难以与作者产生共情,当然读的索然无味,没法喜欢上读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而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只有那些能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或让他们觉得紧张刺激的视频或游戏。2、“自我中心”的孩子学习难过“情绪关”当孩子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是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还是直接大叫“我完了!我再也做不出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老师就曾经提出这样的论点:学霸与学渣之间的第一个关卡就是,情绪关。而畏难情绪的本质,在于孩子关注的是“我”,是“做不出题目,我是不是不够聪明了”的结果,而不是“题目”本身。而指导过孩子作业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孩子陷入这种急躁的情绪,所有的讲解、教育都变成无用功。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遇到难题该怎么办,而是如何从过度的“自我关注”中拔出来,把注意力放在“自我”之外的具体问题上。而当功课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仅仅在于能够借此赢得父母与老师的偏爱或注意时,就一定会出现“盯着才学,不盯着就不学”的情况。3、“自我中心”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自我中心“的孩子对自己的期待很高,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第一“,被视作重要的人物,可以予取予求。但只要他们进入学校,接触到其他人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否定”,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对这些孩子施以惩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只是进一步印证了他们“人人与我为敌”的观点。这些孩子,要么变得全身是刺,每天跟父母吵架;有些则彻底放弃,用安于”庸庸碌碌“,以保护自己害怕失败的那颗稚嫩的心脏。现在您是否意识到,孩子的“自我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任性,也不仅仅影响了他的学业,还正在毁掉他的人生?但如果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只关注自己,那么应该让他们关注什么呢?这回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加以解决。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太过形而上学,不过在芬兰,老师们已经把这样的理念用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