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相约一师一生——记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亲父誉之

相约一师一生——记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

在辽宁东部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凤城市,有一所主要面向农村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老师们在日常校内授课之外,还要每周跋山涉水数次,去往山沟沟里的农家,为有需求的孩子们“送教上门”。这些老师在送教的过程中付出了超乎寻常的爱,也承受了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然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天天进步,一个个家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还有受助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正是这所有付出的美好收获。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协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教畅畅识字。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左)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部握力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走进学生文文(化名)家中。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右)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休息时,师生两人谈笑。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右)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认知内容训练。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为畅畅进行肢体按摩康复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后)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腿部力量行走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指分指力量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部握力训练。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为畅畅剪手指甲。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赞扬她的进步。

高兴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今年上会还是会继续关注特殊教育这个方面,想就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和特教标准化尤其是师生比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周晔告诉记者,“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较大支持,尤其是去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其中专门提到要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希望自己此次向大会提交的提案能够为特教领域目前还存在的一些‘短板’出谋划策,为特教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晔介绍说,特教相比于普通教育目前的现状是发展仍比较滞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独特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但是一线教师的基础性待遇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特殊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队伍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和教育的需求。周晔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特教津贴的数据,“这个津贴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在编工作人员的一种鼓励性补助,我国从1956年起开始设立,当时的执行标准为,以评定的等级工资为基础另外加发15%。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今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是今非昔比,15%的配发比例已经基本失去了鼓励性质,”周晔告诉记者,即便是这样低的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也未能及时执行到位,只有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省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将本地的特教津贴标准提高到了25%、30%甚至更高,个别地区还规定将特教津贴纳入长期从事特教工作并且在特教岗位退休的教师的退休金。但2011年实施绩效工作改革后,一些省市又将原来提高至25%、30%或50%的比例恢复到初始国家制定的15%,这就极大地挫伤了特教教师感情,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周晔表示,总体来说,因初始标准过低,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执行仍然是乱象丛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的在校残疾学生残疾情况更为复杂,也呈现出更多样化,教育改革更加深化,家长的教育需求逐年提高,特教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教津贴的设立体现的是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对从业教师的尊重,好事应当办好。周晔在调研中发现,特殊教育教师面临残障儿童教育工作的艰巨性,教育康复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的成功感和价值感不足,工资待遇又没有明显优势,导致该职业的吸引力较低,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流失率也较高,尤其是康复训练类专业师资更是匮乏。这种现状难以保证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无法提升残障儿童及其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此,周晔在提案中建议,应修订早已不合时宜的特教津贴执行标准,结合目前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参照部分优势地区的执行情况,将特教津贴比例数调至25%或30%,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同时建议特教津贴按照在特教岗位工作时间年限按比例带入退休工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周晔建议应加强大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置,增加招生数,提高办学层次;同时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培养数量;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师范专业都要开设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以及将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调整为提前志愿录取批次,优化生源质量;并探索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定向培养机制,加强支持保障,着力培养特教教师。另外,周晔表示,此次上会还将就特教的标准化办学提交一份提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特教学校师生比的统一标准,让我们的特教孩子们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教育。” 本报记者 左颖

歌未央

相约一师一生——记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1)

新华社照片,沈阳,2020年12月19日相约一师一生——记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在辽宁东部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凤城市,有一所主要面向农村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老师们在日常校内授课之外,还要每周跋山涉水数次,去往山沟沟里的农家,为有需求的孩子们“送教上门”。这些老师在送教的过程中付出了超乎寻常的爱,也承受了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然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天天进步,一个个家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还有受助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正是这所有付出的美好收获。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麋鹿王

中国特殊教育学的探索之路——评《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

近日读到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等人撰写的《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一书,倍感欣喜。这种喜悦之情,正如中国特殊教育学泰斗朴永馨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和创举。这是前人未做过的工作,无可参考。”细读此书,令人感到亲切与温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殊教育界的人与事,扑面而来,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大厦,正是在他们的手中点点滴滴搭建,最终形成了这棵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鼎力于世界特殊教育之林的参天大树。仅就学科史的考察而言,本书可称得上是学术严谨、资料翔实、学科独创、特色鲜明。《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是一部严肃的特殊教育学科史专著。对于任何历史类学术著作而言,准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是确立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鉴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特殊历史发展,不同的学术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书根据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实际,提出了学科的“探索期”(1949—1978)、“初创期”(1978—2005)和“发展期”(2005—现在)三大阶段。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本书以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的创立为重要标志性事件,这对学科史的研究来说,应当是具有说服力的。此外,本书对每个学科发展的阶段表述,也是比较考究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特殊教育很快出现了新气象,在吸收苏联特殊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教学校教科书。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的官方文件很少出现“特殊教育”这个概念,相关表述都是特定性的,如盲教育、聋哑教育乃至弱智教育等。直到1980年,朴永馨教授所编著的《特殊教育概论》才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冠以“特殊教育”的著作。因此,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称为“探索期”等,其在学术上应当是严谨的。系统的学科著作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学科著作与学科发展又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事实上,学科的成熟,更在于学科各要素的充分发展,其通常包括专业的研究人员、专门的学术组织、公认的学术期刊与著作,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等。本书正是以这些基本的学科要素为切入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教育学的学科要素抽丝剥茧、钩沉索隐、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盲文改革、聋哑教育的“口手之争”,到改革开放后一批学校教材、学术著作、学术期刊乃至专业学会的建立等,黄乃、洪雪立、朴永馨、银春明、徐白仑以及方俊明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跃然纸上。正是在这一代代特殊教育学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各类特殊教育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特殊学校管理、特殊教育史以及教育康复学等根深叶茂的特殊教育学科大家庭。学科的实质,仍在于学术。正如教育专家肖非教授指出的:“衡量一门学科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准,除了上述确保学科活动顺利开展的外在制度外,还需要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它确立了诸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假设和原理、范式方法等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坚守学科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本书质量保证的重要原则。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教育制度的初建,以及《教育部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由点及面逐渐拓展,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大到智障、脑瘫、自闭症等,特殊教育模式也从分类办学走向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价值从缺陷补偿走向潜能开发,如此等等。翻开本书的每一页,似乎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特殊教育理论的进步,都在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学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相信每一位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无论你会如释重负,抑或闭目沉思,它都在真切地告诉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有一批不辞辛劳的耕耘者。为他们立下历史丰碑的,正是这部《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来源:《中国教育报》)

恶乎不然

特殊教育学校送课老师李爱国:他是照亮“星星”的一轮明月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孩子被称为“折翼的天使”,他们有的聋哑,有的患了自闭症,如果说他们是在寂寞星球流浪的星星,那么有一类人就是照亮星星的一轮明月,他们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行走在去“送课进家”的路上。文/齐鲁壹点.齐鲁晚报记者 郭小雨 片/本报记者 任小杰01:04每周送课六天以耐心和温情授课9月9日,是李爱国本周去“特殊学生”家里送课的第一天。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2点半到达学生林小琪(化名)的家里,开始了2个半小时的教课。刚刚走进林小琪的家里,她正坐在沙发上轻轻挥着手臂,身体左右摇晃,口中念念有词。她是一名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今年9周岁,仅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思维也不够清晰。当跟随李爱国坐在小课桌前面之后,她安静了,注意力也试着集中了起来。李爱国从包里拿出了书籍和教具,告诉小琪,今天授课的内容是语文常识、数学常识、常用水果蔬菜的名称。小琪点点头。“来,跟老师说,苹果……”李爱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拿着教具,耐心地引导小琪一遍一遍地复述,并及时纠正其发音。林小琪专注地看着眼前的水果蔬菜图片,跟着李爱国断断续续地念着那些名称。教完水果蔬菜名称后,李爱国教林小琪把24支彩笔放进笔筒里,接着是认生字,包括鼻子、嘴巴、眼睛之类的词语,再后来教她在一张红色的卡纸上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林小琪只能横着或者竖着画着。 林小琪有着一头清爽的短发、清秀的面容、澄澈的眼神。父亲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爷爷和奶奶照顾她。上课的时候她时常会望向别处,能念对发音的时候,她就会开心地拍拍手。她偶尔会用双手敲打自己的下巴和头部,还会两个手相互拍打。有时情绪不太对了,她就会激动到几乎哭出来。每当这种时候,李爱国会耐心地安抚小琪。“我活到这么大了都没见过这样(自闭症)的孩子,这是第一个。”林小琪的奶奶望向她说。然而,奶奶的爱没有少一分。据林小琪的奶奶说,小琪2岁半之前还是口齿伶俐的孩子,后来发了一次烧受到惊吓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至今,爷爷奶奶每天都会带着小琪在中心医院做康复治疗。“从1993年开始,我已经做了26年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面对聋哑残障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有时候当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可能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我们能教给他们的就是最需要的社会生活能力,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让孩子有进步、有收获。”李爱国说。成就感源于孩子的变化幸福在细节点滴在东营,像李爱国这样“送课进家”的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每周负责给三个孩子教课,每个孩子每星期两节课,也就是每星期都有六天的时间奔波在去学生家中教课的路上。要说他们与其他老师有什么区别,李爱国笑着说:“如果我不在特校,教龄26年可能已经‘桃李满天下’了,但是我的成就感更多源于这些特殊孩子们自身的变化,从不会数数字,到熟练认识了1到10,我知道这比普通孩子要付出的多太多。在我们的教育下,孩子们具备了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可以和他人简单地交流,这就是我们的幸福。”一遍一遍地重复代表着耐心和温情,这些行走的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讲课技巧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而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感受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

张丽

孩子在特殊教育学校慢慢地成长

鑫鑫我儿你好:你给爸妈的来信收到,每天从网群老师发的照片和录像也可以看到你们每天排练的情况,多锻炼锻炼吧,但一定要注意身体和安全,练习前要把身体活动开。不要扭伤腰和脚。今天你的演讲爸妈也看了,总的来看还是比较好,但也有的像过去一样夸大其词,例如跆拳道每次考级只有六百元,你说三千元,让人觉得不可信,或许当时你小,记得不清楚。无论演讲还是平时与人谈话,适当夸大点是可以,但要在别人相信的范围内,过度夸大其词别人就不愿听,不信任你。孩子们正在表现节目另外思路要扩大些,不要老在一个局限内,例如“把握当下,不再浪费光阴”,可以说以前我是怎样浪费时光的,现在通过李锋学校的教育使自己懂得了什么,如何要珍惜以后的时间,现在应该从哪方面做起,通过努力达到什么目标。接地气,不虚夸,让人听起来真实、有内容。演讲一定要有主题思想,围绕着主题思想分为演讲主题、内容、结束语也就是目标或努力方向。思路要清晰,举例说明要结合实际而且要感人、动人,要有可信度,这样让人听起来才有效果。你晚上演讲爸妈也听了,但觉得没有对准主题,思路没有展开,准备的不充分。爸爸通过你多次的演讲给你提出些建议。在台上你的O型腿比以前好多了,但随时都要注意。来信得知你学习情况,有时间就看看书,这个星期天我看见大家都在玩,你在前面看书,这很好,但单词、语法还有各种公式要反复的背,不能今天背会明天就忘了,题要多做,不懂可以问老师,也可以查查电脑,看看网上是怎么做的。儿子,爸妈知道你很努力,看见你每天的成长爸妈很为你高兴和欣慰,继续努力儿子!天冷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能出点汗就脱衣服,你那没取暖设备,室内、室外一样冷,多注意防止感冒。需要什么就来信告诉爸妈。家中一切安好,家里暖气温度很好,小泰迪狗非常调皮,也很好玩,不断在房间跑来去。爸妈身体也很好你放心吧。爸爸十二月八日

烈祖

相约一师一生:记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

在辽宁东部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凤城市,有一所主要面向农村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老师们在日常校内授课之外,还要每周跋山涉水数次,去往山沟沟里的农家,为有需求的孩子们“送教上门”。这些老师在送教的过程中付出了超乎寻常的爱,也承受了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然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天天进步,一个个家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还有受助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正是这所有付出的美好收获。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协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教畅畅识字。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左)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部握力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走进学生文文(化名)家中。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右)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休息时,师生两人谈笑。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右)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认知内容训练。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为畅畅进行肢体按摩康复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后)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腿部力量行走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指分指力量训练。12月18日,特教老师许天源在学生文文(化名)家中上课,进行手部握力训练。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为畅畅剪手指甲。12月17日,特教老师刘笑蕾(左)在学生畅畅(化名)家中上课,赞扬她的进步。

万钟之禄

特殊儿童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特殊儿童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因为特殊教育学校有些特殊的要求和规定,跟一般的普通学校有比较大的差别。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特殊学校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第一个,首先你要提前办好残疾证。要办残疾证,首先要到当地的残联部门咨询,符合条件残联部门会给一张体检表,指定你到指定的医院去检查,注意是指定的医院。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可能拿原来医院的诊断证明也可以免掉这一步,直接填写体验表。但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以咨询结果为准。因为特殊儿童因人而异,每个人需要检查的项目也不一样,有的项目需要到指定的大医院才能检查和认定,并不是每家医院都有相关的检查或测试的设备的。所以到指定的医院检查是顺利办好残疾证的关键一步。检查完了,拿检查结果就是体检表,回到当地的残联部门办理好残疾证。办好残疾证是第一步。第二个,安排好陪读的人员。特殊儿童到一个新的环境,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预知。所以一般特殊学校都要求刚刚入学的孩子是需要家长陪同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陪读。一般来说,一到四年级学生是不允许在学校住宿的,除非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特别是自理能力较差或者自理能力很差的同学,可能需要家长从头到尾的陪同。自理能力欠缺的孩子,学校都是不允许住校的,所以我们家长要做好思想准备。如果学校离家比较远的话,家长还得自己去租房。要租房,那家长要准备好相关的东西,需要用到哪些相关的物品,也要提前准备好。虽然孩子到特殊学校就读不用花什么钱,但家长陪读这一块,家长的花费要自己承担。目前而言,是没有任何相关的政策支持的。有的孩子可能是从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像这种情况,家长也要提前办好残疾证,然后租房陪读一段时间。因为孩子刚刚进入特殊学校,一般都是不允许自己住校的。等孩子适应环境了,可以放手让孩子住校了,家长才不需要陪读。从普通学校转过来的孩子,自理能力一般是没多大问题的。但也看情况,如果孩子破坏力太强,学校也是不允许住校的,所以家长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作好陪读人员的安排。第三个是开学前要提前到特殊学校咨询。分管教育教学的教师或领导会具体地给你做好安排。听取老师或领导的意见,做好开学前的其他准备工作。顺便说一下,特殊教育学校只招收适龄儿童,就是孩子的年龄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范围内,年龄在7岁到16周岁的范围,学校才会招收。很多家有残疾人的家庭,因孩子以前没上过学,也想进入特殊学校学点东西,这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就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

如土委地

求求你们,别再当自闭症儿童特教老师了!

最近,武汉东西湖一家儿童康复中心一名男老师扇自闭症儿童耳光的事件再度将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与特教老师师德推上舆论风口。事件中的自闭症孩子妈妈李女士来自天门,一家人长期生活在武汉。女儿星星三岁多,有自闭症倾向,为了让孩子能正常生活,今年年初,李女士把女儿带到武汉东西湖区的禧乐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一天,李女士接女儿放学时,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调看康复中心的监控。监控显示,下午2:47分左右,星星正在平衡踩踏板上做康复训练,一名男老师突然扬起右手,吓唬星星;10秒钟后,该男老师用右手扇了星星三下;30秒钟后,男老师再次扇了星星的脸。武汉市东西湖区禧乐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吴女士:“我们都道歉道过了,警方也把我们老师拘留了,拘留15天,做法确实是不对,他是今年毕业的,一直在我们这边实习,从去年就开始实习,今年2月份转正的,刚刚20岁出头。”星儿家长等来的结果又是所谓的临时工、不懂得方法,因为情绪问题打了孩子,而机构似乎并不知情,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当百度关于自闭症儿童遭遇打骂新闻时,搜索出来的则是诸多机构老师随意打骂自闭症孩子等恶劣事件。为什么机构打骂自闭症儿童事件屡禁不止?康复机构究竟招收的是什么样的特教老师?这些特教老师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和康复技能?残联等相关机构对于康复机构和特教老师的审核与监察能否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诸多的疑问,已经不止一次地,但是每次等到的答复都是让星儿家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无助乃至绝望。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需要在6岁黄金期之前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可是如何才能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有资质的康复机构?却成为众多星儿家庭的难题。优秀的特教老师是自闭症儿童取得巨大进步的助推器,可是,当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特教老师,人人都能够进入康复机构教自闭症孩子的时候,自闭症康复的门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之低了?为什么很多自闭症孩子越康复越倒退?当我们真正了解背后的真相之后,只想说一句:求求你们,别再当自闭症儿童特教老师了! 如果前几年和最近发生的康复机构虐待自闭症儿童,还只是特教老师没有爱心、责任心的话,那么,特教老师专业技能太差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据调查,截至2016年9月底,在中残联注册的自闭症服务机构共1345家,其中近50%的机构由家长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创办。而我国实际自闭症服务老师只能覆盖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暂无法得到有效服务训练。由此,很多文化水平低,初中未毕业甚至以40岁以上的妈妈型为主的小型康复工作室性质的草台班子就应运而生。有一些康复经验的家长还能打着经验丰富、实操过硬的幌子忽悠一部分没有经验和了解甚少的星儿家庭,更可怕的是那些只看到该行业的暴力却极不负责的非专业人士,随便联合几个星儿家长和一知半解的老师就开始招收自闭症孩子,大胆承诺开始了康复训练。这样的老师和家长的专业水平能让人信服吗?能训练好孩子吗?当然,政策层面也在特惠自闭症等特需群体,《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应当安排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然而现实中普校的特教老师依然是极度缺乏,诚然,特教老师缺乏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除了加强特教方面的师资建设外,更为紧迫的是让所有的普通老师都能掌握一些特教的知识和技能,可在师范院校里增设特教相关课程、对在职教师培训时增设相关培训内容。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田惠萍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告诉记者,普通学校配备专门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需要“真金白银”,这部分教师资源的钱从哪里来?这更是一大难题。于是,那些妈妈型机构刚好就找到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打了一个擦边球,名正言顺地办起了为自己孩子和其他限于水深火热中的星爸星妈的康复机构。看起来很美,可是实行起来却又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正有实际效果的机构少之又少。还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特教行业入职门槛变得越来越低。相比普教行业,老师必须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师范大学,最少也要师专毕业,而对比特教行业的要求则太低。除了妈妈型充当特教老师,以为自己带自闭症孩子康复多年,见多识广,懂得各个机构门道和听过康复训练方法,其实只是掌握了很多专业名词,会说不会教,会教并不精通,更不懂得变通,说白了就是只会皮毛而已。我们不排除很多既能吃苦又爱学习的妈妈们真的下功夫刻苦学习了专业技能,也通过自己孩子的亲身实践积累了很多知识,也真的出于爱心和普世的善心想要帮助和自己一起受苦的星儿家庭。可是,现实面前,教自己的孩子和教其他孩子根本不是一回事。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往往事倍功半。试问,你连自己的自闭症孩子都教不好,又有何能力和信心去教好其他自闭症孩子呢?更何况有那么大的精力吗?而媒体报道的,很多妈妈型机构因为资金、场地、师资和政策限制,无奈搬家甚至东躲西藏的经历,更是让这类机构无暇安心学习更多技能,光是想多招生维持运营就已经让她们头大了。于是,首先活下来就成了唯一和头等的大事。而想要活下来怎么办呢?那就是多招生,多收费,才能维持各项运营开支。由此,暗藏其中的虚假宣传、高收费、夸大效果、师资包装就成了共识和公开的秘密。当然,很多星妈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也值得称赞和支持,因为她们的初心也许真的是因为看到很多和自己孩子一样遭受自闭症折磨的孩子和家庭,在目前残联和政策无法全面顾及和覆盖的前提下,想抱团取暖,一起组建一个康复机构,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很多家长往往也是有私心的,这就是能够在照顾自己孩子康复训练的同时,通过教其他孩子可以赚钱。至于能赚多少,就看后期的发展了。然而,现实的窘境却是,这种发展往往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和顺利。哪怕是如今国内著名的方静之于儿子石头、田惠萍之于儿子杨弢,还有很多自闭症圈内有名的星爸们,他们带着自己的自闭症儿子艰难康复,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自闭症的影子,限于矛盾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整个特教行业还不够成熟,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和优胜劣汰机制。导致打着康复训练自闭症孩子的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往往只是数量多,质量却堪忧。其中,最堪忧的则是优质的特教师资资源。 说句不客气的话,关于特教老师培训,从残联到知名康复机构组织的培训,一部分也是往往流于形式,很多给钱就发证,证书又缺乏权威性。很多人会说,国外的康复训练方法已经试行了几十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是的,国外的月亮通常都是圆的,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真正拿到国内后,其实并不适用于国内自闭症孩子,至少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变通,往往是生搬硬套,老师教得刻板,自闭症孩子更加刻板。在田惠萍看来,《残疾人教育条例》作出规定后,财政资金保障没有跟上,实际上,“法规有了规定,财政必须进行捆绑,确保特教老师的财政支出”。如果特教老师资源不足,由家长进行陪读或者家长支出陪读费用的,相关经费应该由国家承担。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傅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根据法规规定,每所学校都应该配备专门特教老师,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接受记者采访的教育界人士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上述规定之后,财政资金保障亟需及时跟上,明确特教老师的财政支出预算,落实法规规定。同时,由于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定权利,因此应该明确这部分资金由中央财政予以保障。傅添建议,在现实中,特教老师缺乏,这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解决之道除了加强特教方面的师资建设之外,更为紧迫的是让所有的普通老师都能掌握一些特教的知识和技能,这可以在师范院校里增设特教相关课程、在对在职教师培训时增设相关培训内容。这些当然是保障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有效运行,培养更多优秀有资质特教老师的资金和政策保证,当然需要举双手赞成。然而现实的困境却是很多星儿家长耗费了几万几十万家财后,依然看不到更大的进步和更多的希望,而很多还因为自身的犹豫、盲目以及无知成为骗子机构的板上肉,任其宰割。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所谓的特教老师和星儿妈妈就是白痴!自闭症被定义为终生无法治愈,但是专业的事情最后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我们期待更加有效的管理,期待更多的优秀老师投入特教行业,期待政策管理和对于自闭症群体的特惠更加倾斜,期待星儿家庭给予最大希望的机构和老师能够全心全意、兢兢业业地为自闭症群体服务,孩子的未来只有短短的几年,真的耽误不起!当特教老师请慎重!选择特教老师也请擦亮眼睛!【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

包以四夷

「通知公告」特殊教育教学案例评审结果公布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教研中心):根据《关于开展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的通知》,我院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征集,共收到特殊教育教学案例49项。经专家评审和公示,确定一等次5项、二等次9项、三等次15项。现将有关结果予以公布。附件:优秀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名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20年12月8日附件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辑:教育君【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